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城乡一体化探究

城乡一体化探究

时间:2022-12-13 15:15: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城乡一体化探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乡一体化探究

城乡一体化探究1

一、明光市农村供水的基本情况

安徽省明光市自2007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先后投入资金22924.58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1557.801万元,吸引社会资金1366.781万元。以分水岭、林东、石坝、燕子湾4座中型水库和女山湖、淮河为水源,先后在涧溪镇、管店镇、潘村镇和泊岗乡等11个乡、镇、街道,建成分水岭、林东、滨湖、沁民和泊岗等11座农村规模水厂,形成日供水能力5.2万t,供水范围覆盖全市17个乡镇、街道,139个行政村,51.7万农村居民,基本解决全市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水厂建成后,采取“水管单位职工承包运营管理、乡镇招标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由出资人运营管理”等运营管理模式,形成11座农村规模水厂均由个人承包经营的运营现状。随着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质和供水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农村规模水厂运营管理过程中,技术力量薄弱、维修养护难度大、运营者服务意识淡薄、企业运营困难等问题凸显。

二、主要措施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到位2019年10月,明光市成立了以市委副书记、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成员包括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政府办、发改委、司法局、财政局、水务局、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分局、明光跃龙投资控股集团及相关乡镇组成明光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都成立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作专班,并明确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任务及完成时间,从而有条不紊地推进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二)组建国营供水集团公司,统一运营农村供水工程2019年3月,明光市跃龙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明光明诚供水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全市农村供水工程的经营主体,并对11座农村规模水厂开展产权、经营管理权回收工作。

(三)公开招标第三方评估公司,依法开展评估工作2019年12月,安徽华鉴房地产资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中标明光市11座自来水厂资产评估项目。随后,对11座自来水厂的土地、设备、厂房、自来水管网、器具及车辆等资产开展评估工作。2020年9月,该公司分别对11座自来水厂出具了资产评估报告。

(四)依法依规,平稳收回水厂产权、经营权在第三方评估公司对全市11座自来水厂资产评估的基础上,以平等协商为原则,明光明诚供水集团有限公司制定了股份合作、全资收购两种方案,开展产权、经营管理权回收工作。经过3个多月努力,2020年12月底,完成对全市11座农村规模水厂产权、经营管理权回收,并进行水厂挂牌仪式,全面接管全市农村供水工作。

三、主要成效

明光明诚供水集团有限公司统一运营管理农村规模水厂一年来,主动承担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的主体责任,以满足居民用水需求和保证供水安全为首要责任,初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

(一)统一规划,高位布局一是立足长远抓规划,结合全市“十四五”农村供水保障规划,2019年投入378万元,委托合肥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编制完成《明光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规划(2020—2030年)》,并通过市政府审批。根据规划远期供水能力25万t/日,总投资达86000万元。二是结合实际抓布局,综合考虑明光市境内水资源分布状况,中南部供水以四座中型水库水源为依托,池河为补充水源;东部及北部供水以女山湖和淮河为基本水源。对全市水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将现有12片供水区域重新规划为5个,设置中心水厂6座,使所有水厂管网互联互通,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

(二)统一标准,统一建设截至2020年底,明光市先后完成第三自来水厂、第四自来水厂建设并投入运行,累计投资12000万元,新增供水能力3.5万t;正在进行第二自来水厂建设,计划投资15000万元,已完成13km原水管道铺设;计划新建第五自来水厂,概算投资26000万元,已完成用地指标和林地占用报批手续,正在推进土地征收工作。所有新建的自来水厂均采用水平管或平流池沉淀等先进水处理工艺,增加预处理、深度处理等水处理措施,实现城乡供水工程统一高标准建设。

(三)完善机制,统一管理1.加强人员配置,明确岗位职责明光明诚供水集团有限公司以《安徽省农村供水工程管理指南(试行)》为基础,结合明光市农村供水实际生产需求,合理设置水厂负责岗、财务岗、制水运行岗、管网维护岗、化验岗及安全岗,集团内部统筹设置设备维护岗,水费抄收岗由每个农村规模水厂内部进行人员调剂。并根据工作岗位设置了相应的岗位职责,将每个职工的工资待遇与绩效考核挂钩。2.完善水质检测机制统一运营管理后,明光明诚供水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检测中心。每个农村规模水厂配置一名专职水质检测人员,每天分时段对源水和出厂水进行检测,用水质检测结果指导制水工艺,并记录相关数据。每月对全市出厂水、末梢水42项水质指标检测;每季源水开展62项水质指标检测,确保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3.健全城乡供水管理制度根据水利部、安徽省水利厅及滁州市水利局的相关文件,明光市水务局制定了《明光市城乡供水工程监督检查实施方案(试行)》。根据方案要求,每月至少对全市农村规模水厂开展一次监督检查活动,并将检查结果上报市政府,进一步加强我市城乡供水工程监督管理,提升城乡供水保障水平。

(四)统一服务,提高满意度为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三个责任”,设立城乡供水服务热线、城乡供水县级监管电话,健全投诉办理机制,确保居民用水问题处理行动快、落实好。增设微信和支付宝等线上缴费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明光明诚供水集团”向用户推送每月用水信息、水费催缴短信、停水公告、办事程序、水厂动态等,不断完善居民供水服务。

四、建议

(一)完善规划,加强政策保障针对原有农村供水管道无法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和城区供水水平较低问题,结合供水管网普查,编制完善老城区及农村供水设施改造规划,有序推进老旧供水管道和总表分户改造以及供水设施(含二次供水)改造,确保城乡供水水平提档升级。

(二)完善制度,加强供水监管修订完善城乡供水管理及供水工程监督、检查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职能部门行业管理职责,落实乡镇、村的属地管理责任以及供水单位的运营管理责任。

(三)设立专户,加强资金保障根据安徽省及滁州市的相关文件规定,建议设立明光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和老城区供水设施改造资金专户,按照相关标准落实维修养护资金,以保障城乡供水工程安全有效运行。

作者:胡万坤 单位:安徽省明光市水务局

城乡一体化探究2

城乡一体化是20世纪末我国政府针对城乡未来发展规划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构想。在改革开放实施之后,城镇与乡村的发展分处于不同的轨道,城镇依靠自身优势率先走上了工业化之路,而乡村则是长期深耕于农业的发展。经济规模的差异,进而使得城镇与乡村之间出现了一定的隔阂。在这种背景下,城乡一体化这一战略构想被制定了出来。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乡村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实现城镇与乡村之间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大发展。但是在城乡一体化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却衍生出了诸多困难与挑战。尤其是在实现城乡一体化之后,乡村的现代化建设无法找到有效的经济增长模型,融合后的城乡一体也仅仅是表现在了形式上,并没有真正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也没有让城镇经济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文将对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案,乡村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增长机制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实施做主要的探讨。

一、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一)土地问题乡村拥有着广袤无垠的土地资源,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土地资源并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以至于现在很多土地产权都处于一定的纠纷之中。再加上有些农民法律意识有限,对土地产权缺乏相应的了解,经过一系列的流转承包之后对其更是不知所指。切实根除土地产权的问题,首先需要国家从法律层面上出台相应的政策,然后政府将其落到实处,彻底改变当前有关土地产权混乱不堪的乱象局面。土地补偿问题尖锐,在农民的意识里,土地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在有些地区征地过程中,相关的补偿措施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基本期望,甚至严重有损农民的合法利益。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本质是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拥有更美好的生活,因此,在有关征地活动中,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农民的后续补偿问题,同时也要兼顾农民在失地后的就业工作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利益。土地资源的浪费也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常见的土地问题,对于整合后的土地,有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利用得当,尤其是对于一些优质耕地,要真正做到地尽其用。解决好土地问题是乡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前提,因为土地资源是乡村最大的优势所在。

(二)社会保障问题老年人口数量众多是乡村地区的一大特征,城乡一体化在大踏步地推进过程中,很可能会忽略对乡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投入,进而滋生出一系列的乡村社会保障问题。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紧张,相关政府部门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乡村人民的社会保障。该问题的解决首先是相关部门一定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切实维护乡村人民的合法权益,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针对资金缺口,可以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效补差,真正让城乡一体化之后的乡村人民没有后顾之忧。

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增长机制

(一)经济体量规模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融合,率先会打破城镇与乡村之间孤立发展的局面,使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而实现经济体量的快速提高,这不仅对乡村是一个重大的福祉,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城镇自身的经济实力。

1.实现农业规模化。在城乡一体化之前,农业基本上是乡村独属,长期以来的现实环境使得农业处于一种较为分散的形式存在,土地方面大部分还是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实现城乡一体化之后,这种政策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政策改变。被农民委以重任的土地种植业,可以效仿国外大农场的方式进行作业,将大面积土地进行整合规划,然后进行大规模种植。如此,因土地种植而产生的成本总量就会大大下降,相应的种植利润也会有所提升。成本的下降主要体现在:大规模的种植,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辅助作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促进乡村作坊产业化。城镇是工业化的中心,但是在乡村之中,仍然保留着有一些传统作坊,而由于现实的原因,这些传统作坊虽然掌握着较高的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准,却无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究其根本,是这种传统作坊没有像城镇工业企业一样形成相应的产业化体系,从而沦落到了如今落魄的局面。虽然这一部分的体量在整个乡村经济占比中并没有多少,不过如果能将其搭上城乡一体化的快车道,很可能将会成为乡村经济未来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来源。

(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实现之后,不仅在产业经济上实现了量的飞跃,还会快速形成一条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的产业闭合链。这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城镇乡村带来经济利益的提高,还会构建出一个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

1.实现利润点平衡分配。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城镇与乡村各司其职,产品原材料的生产主要来源于广阔的乡村地区,而城镇主要负责对原材料的进一步加工和销售,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城镇和乡村双方的优势所在,但是在利润点方面却饱受争议,在原材料的生产上,本该属于农民朋友的利润被城镇企业压得很低,使得产业链上的利润点严重向上移动,这也是我国当前出现贫富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通过城乡一体化之后,我们在产业链上实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的一体化。这也就意味着利润点将会被重新分配。因为在产业下游实现了农业发展的规模化,这就使得农作物的种植方面需要的人力大幅度下降,解放双手的这部分农民朋友可以转移到产业的中上游。

2.提高城镇乡村双方的便捷化。以往乡村出售自己的原材料,需要费尽周折的去找相关企业进行磋商谈判。同样,企业购买产品的原料,也需要到处去进行采购。这个环节上就会产生大量的成本浪费。而城乡一体化之后,乡村种植的原料产品,可以直接输送到乡镇的企业工厂进行加工,然后再由其进行销售。这种模式将会彻底打破因为产业链缺口而造成的经济浪费,相当于把整个产业链都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这不仅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城镇和乡村双方,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实现原料从一线到车间的转移。

(三)城乡优势成本互补化城镇和乡村过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孤立性,但是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点。城乡一体化之后,可以将两者独特的优势进行互补,从而为共同的发展添油助力。这也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前行的一个重要增长机制。

1.拓宽乡村发展的视野。城镇在发展的轨道上是领先于乡村的,通过城乡一体化,乡村可以近距离观察城镇的发展成果,并且可以依托城镇让自己看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毕竟格局的提升是发展的第一步。长期以来,乡村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多少是有些盲目的,原因除了缺乏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之外,也有对乡村之外的见解缺乏一定的视野。而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将有效帮助乡村解决这一难题,能够让其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找到更加快速便捷的航道。

2.帮助乡村获取资源优势。城镇拥有着乡村所不具备的诸多资源优势,例如人才资源,经济资源等。在城乡一体化之中,乡村可以依托城镇的平台,吸引到更多专业的人才,这对于乡村的未来发展是重要的一环,人才是发展的第一步,只有拥有专业的人才,才能实现长远的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对于一些需要重大经济成本的工程,乡村很多时候是万事俱备,只欠经费。而城镇在经济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这时候就可以通过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相关政策的牵引,将城镇的资本转移到乡村,为乡村的发展补充最后的动力。当然,最后这种帮助,也会让城镇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因为在城乡一体化下,城镇与乡村是一个紧密相连,不能分割的统一整体。

三、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实施

(一)落实相关城乡发展政策近年来,针对城乡发展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上,多次为其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其目的就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和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各级政府也在中央的指示下,出台了诸多与城乡发展建设相关的政策。将有关文件指示和相关政策进行有效的落实,是乡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首要前提。在落实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积极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到工作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做好相应的监督工作,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地区要重点审查。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就更加需要拿出自己的担当和使命。因为很多基层民众对于乡村现代化建设没有太多的了解,这就需要相关干部进行耐心仔细的宣传,让所有民众意识到,乡村的现代化建设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乡村人民的责任。基层干部需要在第一时间为他们解读相关的文件和政策,让乡村人民能够与国家政策时刻保持在同一频道。

(二)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基础设施是最为重要的一环。乡村与城镇相比,之所以存在着发展的劣势,就是没有形成一整套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完整的交通网络够让乡村摆脱地理格局的限制,无论是在农产品的运输还是各种其他资源的引进上,交通运输都是一个必备的前提。其次是居住环境设施建设,乡村曾经以脏乱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这显然不符合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需要对乡村过去的旧面貌做一个彻底的改变。比如问题比较突出的乡村厕所问题和乡村垃圾的处置问题等。针对此问题,国家出台了“美丽乡村”的规划,目前已经在很多乡村地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最后是现代网络设施建设,在网络时代,乡村更需要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如今多数乡村地区已经完全实现了4G网络的覆盖,在5G网络的建设方面,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去吸引相关品牌运营商到乡村地区发展5G网络的运营业务,真正让乡村人民也能够实现5G生活。

(三)推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是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来源。乡村的发展需要城镇的产业优势,只有将自己与其深度融合,才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大步前行。延长产业链,从固有的发展体系中解放出来,乡村不仅可以做原材料的生产地,也可以做产品的加工地。因此,要逐步提高自己的产业结构,与城镇之间展开深度的融合协作,将会帮助乡村现代化建设拥有一个更快的速度。推进农业创新,当前乡村在农业作业方面普遍存在着技术含量偏低的现象,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乡村人民的利润分配,也严重阻碍了乡村与城镇的深度融合。乡村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打造出一个新型的农业发展体系,用创新去解决乡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另外要注重人才培养,重点发挥农业带头人的作用,建立农村合作社机制,让乡村农业不再是肆意无序的发展,而是走上一条专业化的轨道。让乡村不仅仅是城镇企业的下游供应商,而是真正实现城乡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

(四)打破城乡之间人才壁垒人才是乡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如何有效地吸引外来人才,如何快速地培养本地人才是乡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于人才问题的两大困难。对于吸引外来人才,政府部门需要拿出一定的优惠政策,用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吸引人才。人才在任何时候都是发展的主力资源,所以,政府部门在人才方面一定不能有丝毫的吝啬。乡村本身要对外来人才予以切实的尊重,不能依靠自己人多势众,而对外来人才产生歧视。同时,乡村也需要改变自身的状况,用一个更加良好的面貌欢迎外来人才的进入。培养本地人才,对一些农业带头人和养殖大户,乡村要予以特别的重视。同时,乡村也需要不定期的去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对自己的农业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以及对普通农户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难题,所以切勿因急生躁,乡村的现代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稳扎稳打,才能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现代化。

四、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乡村现代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机遇,但同时这一机遇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困难。面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对新时代下乡村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增长模型和重大战略实施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突出的土地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建议在政策体系完备的前提下深度解决乡村人民的困难。对于乡村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应进行经济体量规模产业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城乡优势成本互补化是未来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机制,应尽快落实相关城乡发展政策,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和打破城乡之间人才壁垒四个战略方案,最终实现未来的乡村经济会有序平稳地前行,达到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共同富裕。

作者:彭毛多杰 肖长东 单位:中共海南藏族自治州委党校

城乡一体化探究3

一、国内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一)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从国内现有成果来看,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融合内涵的界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强调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石忆邵、何书金,1997;黄朝永,1999);强调城乡的共生与统筹发展,逐步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新格局(洪银兴等,2003;顾益康等,2003;王伟,2010)。二是城乡融合主要内容。学者们对城乡融合的内容研究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主要有四种观点:城乡融合包括城乡经济融合、城乡空间融合、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和城乡生态环境融合(陈剑,2007);城乡融合包括城乡发展规划融合、基础设施融合、产业布局融合、社会管理和劳动就业融合、城乡公共服务融合(贾全明,2012);城乡融合包括城乡空间的融合、城乡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城乡产业的合理布局(何红,2018)。城乡融合包括制度融合、要素融合和产业融合(汪厚廷,2018)。三是城乡融合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三个子系统和人均GDP、人口增长率、城镇失业率等十六个单项指标来综合度量一个地区的城乡融合程度(漆莉莉,2007);通过将城乡融合目标划分为城乡经济融合、城乡人口融合、城乡社会融合、城乡空间融合以及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五个子系统,并通过每个子系统下面的具体指标反映出各个子系统的情况(周新秀,2010);通过城乡经济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分析,提出了十七个影响城乡融合系统的指标(周凯,2012);通过选取城乡空间、经济、社会以及城乡主体功能等四个准则层和二十四个基础指标来反映城镇与乡村发挥各自主体功能(曾雯,2018)。四是城乡融合评价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测度城乡融合关系(漆莉莉,2007);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对城乡融合指数进行科学计算并分析城乡融合情况(周新秀,2010);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城乡融合灰色关联数据进行分析(周凯,2012);运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实证方法对各种主体功能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发展趋势和主要驱动力进行评判与识别(叶允最,2017);通过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城乡融合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周佳宁,2019)。五是城乡融合的路径。通过优先发展农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马骏,2018);通过产业融合从推动城乡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城乡空间互联互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与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颜培霞,2018);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均衡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何红,2018);通过产业体系的创新、乡村生态的环境改善、乡村布局的优化和乡村文化的建设促进城乡融合(石静,2018)。

六是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协同发展规划设计、建立健全城乡利益平等交换机制、完善并实施好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强化城镇对农村的支持与带动等方面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范恒山,2018);通过完善政府规划的引领机制、政府的引导机制、市场的导向机制、创新驱动的机制和文化先导的机制,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陈明星,2018);通过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型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充分发挥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对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作用、完善农民和农业转移人口培训提能机制以及加强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姜长云,2018)。通过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经济融合发展和城乡社会事业融合等方面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何秀荣,2018)。

(二)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相关研究。就民族地区的城乡融合研究来看,相关论述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研究。就贵州、湖北民族地区城乡发展的差距、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提出民族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与对策(杨军昌,2009;刘登强,2012;阿拉腾乌拉,2012);通过建立指标和模型,对民族地区城乡统筹水平进行评价(李鑫刚,2012;陈炜,2014)。二是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对民族地区的城乡一体化问题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韦廷柒,2010;杨晓燕,2013;王录仓,2013),建立指标体系对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进行评价(付春香,2012;李康兴,2013),提出民族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李秉文,2011;夏小莉,2015;徐铜柱2016;罗旋,2018)。三是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对高寒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度进行测评(王录仓,2012),对边境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王静,2016)。

二、国外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外学术界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展开。

(一)理论研究方面。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领域。一是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未就城乡融合问题作过专门的系统性论述,但相关观点散见于《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消灭城乡差异,实现城乡一体化是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恩格斯指出,可以通过消除旧的分工方式,进行生产教育和变换工种,使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城乡融合发展的福利,促使全体成员得到全面的发展。二是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者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工农关系,以及经济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进行的转换。刘易斯提出:通过促使两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均衡发展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换(W.A.Lewis,1954);费景汉、拉尼斯和托达罗认为,可以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JohnC.H.Fei、GustavRanis,1961;MichaclP.Todaro,1970);缪尔达尔认为,可以通过消除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中的“累积性因果循环”和“马太效应”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KarlGunnarMyrdal,1957)。三是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者侧重于城乡关系的研究,研究主题经历了由以城市为中心而不忽视农村发展到把农村放到与城市对等的地位的过程,代表性理论主要有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EbenezerHoward,1898)、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分散配置理论(W.Christaller,1933)、麦基的“desakota”模式(McGee,1991)和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模型(JohnFried⁃mann,1965)。

(二)实证研究方面。Tinbergen通过建立引力模型,将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指标,通过计算得出两者之间引力值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探讨城乡经济规模影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因素(Tinbergen,1962)。Kennedy,E.H通过定量进行分析展开,并将重点放在城乡环境问题上,结果表明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保护程度(Kennedy,E.H,2009)。JenniferDay和PeterEllis通过建立计量模型研究印尼城市与乡村的关系,研究发现城市群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JenniferDay,PeterEllis,2014)。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学术界对城乡发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开展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外着重于理论研究,对策研究不足。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偏重于经济发展中城乡经济关系的转变和城乡经济发展中的差距,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关系进行理论阐释,没有提出特别具体的方法和措施,现实指导性不强,相关理论方法与中国国情有较大差距。

(二)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提升不够。国内的相关研究,对城乡融合的内涵、城乡融合的水平测度、提高城乡融合的路径和措施作了积极探讨,对民族地区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不够具体和深入,特别是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涉及较少,民族地区城乡融合的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厘清,民族地区城乡融合中的主要困难和障碍需要提炼。

(三)城乡融合发展实证研究忽视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实证上,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因素、民族文化、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较大,其他地区的经验难以简单移植到民族地区,因此,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和测度方法必须基于实际情况进行新的构建。

(四)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对策针对性不强。在政策措施上,民族地区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需要建立更富有弹性的、因地制宜的和具有针对性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闫坤.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2018,9

[2]陈燕妮.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与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白雪秋,聂志红,黄俊立.乡村振兴与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8

[4]周凯.中国城乡融合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

[5]何秀荣.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8,3

作者:左婉箴 左正强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硕士研究生 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