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2 17:07: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安全施工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国人口基数大,对能源的消耗多。煤炭作为传统的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煤矿生产正朝着设备自动化、分工专业化、信息智能化发展。其中,煤矿机电安全高效运行离不开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发挥机电设备的性能优势,又有利于企业生产的安全进行,符合现代化企业发展的趋势。本文在结合中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介绍精细化管理的方法,进而探讨它在煤矿机电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1精细化管理简介及在机电安全生产中的作用
管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在不同的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其管理模式大致可分为人治管理、法制管理和人本管理三个阶段,具体划分如图1所示[1]。精细化管理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早在老子的经书中就有体现。然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在国外最先涌现,如日本丰田公司。在中国精细化管理主要包含“五精”和“四细”,这其中涉及到了人、岗以及制度等方方面面,其内涵概括如图2所示[1]。表1对比分析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与精细化管理方式[1]。从表1中可以看出,精细化管理方式与传统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相比于后者,前者更加注重细节和创新。目前中国煤炭行业正在经历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过去许多小型煤矿私挖滥采现象普遍,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而忽视了对煤矿的有效管理,导致安全事故高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正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积极引导煤炭开采行业向更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转变。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能够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在本质上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中国的一些大型煤矿企业已经在尝试进行精细化管理,使煤矿无论是井下作业还是安全培训都更加制度化和专业化。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综上可知,引进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是符合中国煤炭行业发展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在煤矿机电安全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a)这种管理方式不仅能够高效地管理自动化机电设备,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还能够降低机电设备的故障率,进而提高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效率。b)精细化的管理方式需要有相应专业知识储备的管理技术人员配合。所有的管理说到底最终执行者还是人,只有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人员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更加重视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在处理问题时才会游刃有余。只有工作人员把握好每一个生产环节,才能保证煤矿机电安全生产,进而降低出错率,保证生产质量,促进煤矿机电安全高效生产和进步。此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能够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更加规范,使生产施工过程更合规合理,减少资源浪费。
2现阶段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早在2019年,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安委办函〔2019〕58号,以下简称《通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层面。a)从典型案例中反思,吸取教训。《通知》认为安全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六方面:(a)“一通三防”措施落实不到位;(b)部分煤矿企业及其上级公司重利润指标、轻安全生产;(c)弄虚作假,蓄意隐瞒重大隐患,逃避安全监管;(d)部分煤矿企业忽视汛期后水害防治工作;(e)矿山救护队严重违反《矿山救护规程》;(f)国有煤矿安全管理滑坡。b)扎实做好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通知》提出了七方面的要求:(a)压实煤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抓好问题整改,严厉打击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等违法违规行为;(b)强化煤矿水、火、瓦斯、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防治措施落实;(c)进一步加强技术管理和现场安全管理;(d)国有煤矿要做好落实主体责任的表率;(e)严格履行监管监察职责,进一步加大明查暗访工作力度;(f)加强矿山救护队管理;(g)彻查事故原因,依法严肃追责。
2.1管理模式单一5G以及物联网技术推动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断前进,然而在煤炭行业,产业的更新升级大多是设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升级,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升级常常被忽视,这就给企业的安全管理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常见的情况是管理方式单一,管理制度混乱[2],使得在煤矿开采工作中安全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有效地监督和传递信息,无法精细准确地指导工作。同时,这种单一的方式也存在盲区和漏洞,往往在协同工作时由于制度的不明带来责任分工的不明确,造成工作沟通脱节的局面,整体生产效率低下。此外,安全管理意识也不强,为了赶进度完任务,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机电设备零部件的磨损情况并没有做出及时的检查和维护,直到机电设备出现故障。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维护成本,使煤矿开采的效率降低。与此同时,企业管理模式看似无形,实则有形,企业在这方面的资金支持和投入甚微,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一来,单一、落后的管理模式已经沿用多年,引进与现代化机电设备相适应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也很困难,因此给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的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
2.2煤矿机电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不完善煤炭行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不确定性因素更多,考虑的问题更复杂,因此对煤矿机电安全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管理和监督,需要更加细致。由于管理过程中覆盖面广,再加上有人的参与,更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和疏忽,都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为了省时省力,往往会采用抽检的方法来评估整体的生产运行情况,这种方法虽然减少了工作的投入量,但是不能精准地反映实际生产中的情况,更不具有说服力和全面性,会给企业安全生产埋下隐患,不利于煤炭行业的平稳发展[3]。
2.3煤矿机电设备老化严重煤矿的开采主要通过机电设备来实现,因此,设备的安全高效运行是实现企业稳健运营的关键。然而,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一些企业依然存在机电设备老旧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a)企业规模小,无法投入更多的资金来购买新的设备,依然使用一些老旧的设备或者组装的设备来工作,这些老旧的设备能耗大,污染严重,而且一些改装的设备性能无法得到保障,给设备的管理带来新的困难。b)对于一些关键技术,国外依然保持垄断,国内购买一些新的大型机电设备依然会受到许多阻碍,迫使一些机电设备依然在超时间运行。一些损耗零部件有时也只能用国产的替代,无法保证机电设备性能的可靠发挥。机电设备的老化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维修成本,还给企业机电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4]。
2.4煤矿机电安全管理人员少煤矿安全管理要求具备许多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但是,煤矿工作环境恶劣,由于管理人员知识水平有限,许多煤矿作业人员在开采前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只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技能培训后就直接上岗;在作业过程中对井下一些未知的风险无法进行准确、有效的评估和预判,给人身安全带来许多风险。此外,在设备检修与维护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设备的充分了解,只能通过听声音或者摸、敲的方式来推测,这也会导致机电设备维护不及时,造成机电设备故障。
3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3.1构建完善的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完善的管理模式能够为煤矿的安全生产提供制度保障,精细化管理需要遵循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预防原理和强制原理四部分,具体细分如图3所示[5]。系统原理主要是通过运用一些理论观点和方法来构建合适的模型,进而对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达到最优管理的目的;人本原理可以理解为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制度的建立最终目的都是提供安全保障,保护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预防原理是从最底层出发去发现安全事故出现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案,从源头上去管理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强制原理是指在平时的管理过程中,要刻意地去执行制定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人员既要做制度的建设者和执行者,又要做制度的监督者和守护者,把安全管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需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各部门要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使所有部门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也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体系[5]。企业一方面要加大监督和打击力度,对平时麻痹大意、把安全只挂在嘴边的人员要进行教育和引导,对做到位的人员要进行表扬和奖励,把制度实践好和维护好。
3.2加快新设备的更新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是抓手,没有好的设备,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就难以维系,图4为具有防爆性能的机器人结构布局图[6]。为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信息化的设备管控系统,做好对设备的动态管理和维护。对于一些难以维修且老化的设备,在做好登记后要及时淘汰,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高效生产。此外,企业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对一些国外垄断的设备和技术加大攻关力度,早日实现设备和技术的自给自足,促进机电设备的良性发展。
3.3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加强对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和鼓励专业管理人员在不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对于一线技术人员的管理,要让他们定期参加培训,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对每一个员工实行考核制。此外,企业还要制定更加合理的薪酬体系和提供好的福利待遇,确保人才不流失。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4结语
中国的煤矿机电生产管理中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初步探讨了精细化管理的优势以及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能够为煤矿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岳守鹏 单位:山西介休义棠青云煤业有限公司
安全施工管理2
1引言
葛洲坝电站是华中电网的骨干电站之一,总装机21台,总容量2757MW,分大江和二江电站。其中大江电站采用扩大单元接线,升压至500kV后经电站上游右岸敞开式500kV开关站与500kV系统连接。自1981年7月投产发电已运行近30年,经多年长期高负荷运行,设备出现老化,给电站运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提高整体运行性能,满足电站和电网运行安全,需要对开关站进行整体改造。500kV开关站将由原敞开式开关站改成户内式,仍布置在原敞开式开关站内,改造占地面积180m×10m,改造工程辅助楼、GIS室及安装场总建筑面积为4305.6m2。由于改造过程中开关站要保持运行,期间还要进行分期停电过渡,改造周期较长,环境影响因素复杂,给工程施工的质量及安全带来诸多潜在危险。为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只有实施合理、精准的安全管理办法和文明施工措施,才能确保改造过程顺利、安全、高效。
2安全文明指导方针
葛洲坝500kV开关站改造工程是在运行区上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显得特别突出和重要,如何保证开关站正常运行和施工过程中的人身与设备安全是本次工程改造过程中的关键。项目开工前,项目各方就围绕安全、文明施工展开多方商讨,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文明措施和方针,以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在葛洲坝电厂保卫部的支持和配合下,项目各方高度重视GIS改造施工期间现场及开关站的安全运行及管理,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坚决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执行“安全技术交底”的有关条款,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杜绝违章施工,危险作业。在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实现了安全无事故的控制目标。
3文明施工及安全管理
3.1注重安全意识提高,强化人员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意识是做好建筑施工现场安全工作的关键,现场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关键到整个工程进程的工作[1]。项目部充分认识到人在安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作业人员,无论在何种作业环境和条件下,都要求人人严格按外包工程安全管理要求规范施工,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实现安全思想无懈怠。高度重视现场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对项目施工方管理人员、监理和工人严格执行三级安全培训,经培训考试合格才能进入施工现场。通过每天的班前会、每周的协调会进行现场安全、环保技术交底,不断增强现场人员的安全意识。在现场布置“工程概况、安全交底、安全措施、危险源控制”4块载有预警、预防相关内容的安全文化牌。有创意地在GIS现场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比如利用临时隔墙建立安全文化墙,涂刷安全警示标语等措施,加强安全教育。
3.2全过程安全控制,规范安全管理措施安全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由于现场施工条件复杂,施工高处作业、大型机械使用多、用电多,因而使事故引发点多,控制难度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过程安全控制。1)项目部严把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机具等质量关积极从源头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对进入现场使用的特种机械,严格检查操作人员的驾驶证、特种作业证或操作证;认真对其进行安全培训、考试和交底;对施工机械严格检查合格证;要求操作人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2)施工过程中对现场进行实时巡视和监护现场监护人和施工方安全管理员每天巡视现场,检查现场灭火器、各配电柜、用电设备及安全防护网、孔洞围档的落实情况,施工过程中因施工需要拆除的围栏督促施工方及时恢复。对照明灯具、现场临时用电等要求施工方报请监理和甲方电气部检查合格方能使用。3)对施工人员、设备及安全措施跟踪检查、规范安全措施每天作业开始前由施工单位负责人配合甲方监护人员对作业人员、设备、安全措施等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施工。对于500KV开关站进线构架的组吊装,项目部制定严格的作业前安全工作检查要求,并以工作联系单的形式发送给施工单位和监理。并在项目部办公室内张贴,要求项目部人员特别是监护人员每天熟悉,并严格检查落实。项目安全、质量、进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保证进线构架运行使用安全,确保葛洲坝电站500kV开关站GIS改造项目按计划安全顺利实施。4)严格落实安全奖惩制度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安全奖惩措施,涉及施工安全、环境等多个方面。对违反规定的项目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工作联系单或停工令,同时处以不同额度的经济处罚。
3.3辨识和控制危险源,加强作业人员的班前教育及时准确地对危险源辨识和控制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提前对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卡控,找出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对于重大危险源编制和实施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对于中小类型危险源,通过现场的危险源准确及时地辨识和有效控制,并通过监护人早上带班时的班前会告之作业人员,加强安全管理。例如,针对基础开挖要求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周围架设安全网,清除零散物料。针对基础土石方开挖、脚手架施工、施工用电、阴雨天施工及高空作业等施工工序分别制定专项安全规程,对危险源采取标识、隔离等措施。制定“500kV带电区施工安全防护措施”,涉及带电施工,要求施工方在有项目部现场安全监护人员在场的情况下,方能进行施工,现场施工作业人员将无条件服从现场安全监护人的监督和指导。无法确认安全距离的施工,待确认后方可进行。
3.4科学划分作业时间GIS厂房主体结构大体积混凝土开始施工时正处于夏季高温天气,雨天较多,考虑节点工期紧,商品混凝土运距较远,为避免混凝土出现初凝及避开高温浇筑,将高温期混凝土浇筑时间安排为清晨。对于暴雨、大雨、中雨等不同情况安排不同停工时间,确保施工现场工程及人员安全,同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保证工程进度不受影响。针对7、8月持续高温烘烤的极端天气,督促施工方及时调整作息时间,避开高温时段露天作业,防止人员中暑。
3.5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2]。在现代管理学中,人是管理之本。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动力和最终目的还是人。在安全生产系统中,人的素质是占主导地位的,人的行为贯穿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在安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个人的利益。1)积极了解施工现场人员困难,及时解决现场人员的健康、安全问题,从细节做起。2)加强与施工人员的沟通,处身设地地为现场施工人员考虑。例如,针对工人不愿意系安全带,耐心沟通后得知现有安全钩挂取不便,项目部紧急采购轻便挂钩供高空作业人员使用,保证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
3.6编制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通过加强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安全事故的发生存在着偶然性、特殊性及不可预见性。因此,项目部编制了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积极做好应急救援准备工作,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保护人员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落实“安全第一,常备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救”的防灾减灾方针,共同做好项目部预防自然灾害工作,保障项目现场施工正常进行和现场人员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及时、高效、合理有序地处理项目现场灾害事件,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及《长江电力建设项目防灾避险防止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专项行动方案》,结合项目实际,制定《葛洲坝500kV开关站GIS改造项目部防灾避险应急预案》。通过现场演练提高了管理人员及现场作业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应急反应能力。现场作业人员在演练中学到火灾逃生相关知识,提高了火场逃生能力。对存在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全体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对本预案的学习,熟悉本岗位职责。加强现场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使现场作业人员高度重视火灾事故的危害性。为有效应对极端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性事件,项目部要求施工单位、监理都指定信息联系人。保持项目各方联系渠道稳定畅通,信息能够及时有效传达,
4结语
通过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安全施工与管理的高度重视与各方紧密配合,工程自开工至完成移交,施工进展顺利,未出现任何运行安全事故及人身伤害。同时,500kV开关站改造过程中运行良好,改造后顺利过渡,电网运行未受影响。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工程安全施工和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作者:刘稳 陈媛媛 熊鹏 单位: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施工管理3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只有食品安全得到保障,人们才能安居乐业,进而才能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了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不足,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敲响了警钟。要想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就需要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并应提出针对性的完善措施。由钱和、陆善路、胡斌编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一书,以食品安全管理为核心,介绍了安全危害和预防措施、技术应用、认证审核标准等内容,并通过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食品安全管理各环节的有效预防措施。
本书内容涵盖了食品安全管理的多方面知识,既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有具体实践案例,适用范围较广,为食品安全管理相关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效参考。《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一书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为概论,从国内外角度阐述了食品安全、供应链方面的安全问题,并对控制技术和管理体系现状进行介绍。第二章以食品链为核心,基于定义介绍,分析了其生物、化学、物理危害,并提出了针对性防控措施。第三章从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卫生标准和保障机制的角度出发,讲述了控制食品安全的前提方案。第四章以危害分析为基础,介绍了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的实施步骤、要点、影响因素以及应用价值。第五、六章介绍了ISO22000和其它国际食品安全体系标准和实施过程。第七、八章立足于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从内外两个层面分析了其审核和管理机制。第九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分析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过程,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预警、问题排查、应急预案、预防措施等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第十章基于食品安全控制和管理,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参阅本书可知,食品作为一种商品,除了具备商品的一般属性之外,也有其特殊属性,即涉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安全性,既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也关乎食品安全监管结果。而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相比于其它法律,经济法具有更高的监管效益,可以通过协调市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对消费者食品消费等基本权益的保障,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经济法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具有以下价值。
第一,食品安全管理的法治需求。食品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食品生产开始,其加工、流通、贸易等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严格且有效的安全管理,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还不完全成熟,为了促使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主体能够规范自身市场行为,在合理、合法层面进行食品市场竞争,从而避免因食品安全引发的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在食品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法治的关键作用。通过经济法监管功能的发挥,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构建健康有序的食品运行环境,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全面的法律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已有多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条文,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在市场经济弊端的驱动下,食品安全事件无法根除,食品安全监管形势日益严峻。在食品生产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监管、完善食品企业市场准入机制、提升消费者的维权意识、构建健全的监督和维权机制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二,经济法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具有较高的适用性。一些食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不具备足够的理性,以牺牲多数人利益为代价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采取不规范的市场竞争方式。基于这种现象,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其无法准确了解食品的安全信息。当个体营利性与社会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加剧,且无法得到解决时,市场的自身调节作用就会失灵,必须借助市场之外的力量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经济法应用的主旨在于,借助国家公权力协调和平衡食品市场各方利益,矫正食品市场中的不良倾向,弥补市场运作的不足,对食品安全市场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在调整食品市场的过程中,经济法主要通过规制法作用的发挥达到规范市场的目的,即国家通过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逐步引导和约束市场主体行为,有效弥补市场自身运行的不足,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从调整对象而言,市场失灵属于经济法的调整范畴,经济法主要对市场规制和宏观调控两种关系进行调整。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都脱离不了市场环境,食品安全管理范围与市场规制以及宏观调控息息相关。就社会利益本位属性而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食品安全监管是保障每位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乃至生命权的重要举措。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多成绩,但相应的制度和法律规范仍需进一步的完善。经济法是基于社会本位的法律体系,其通过调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根本目的。当前,在经济法语境下的食品安全管理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法律法规执行细则有待完善。由于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涵盖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一些规定缺乏明确的定义,实操性不高,不利于监管人员开展监管工作,因此会造成监管上的盲区,留下安全隐患。且我国以分阶段监管模式为主,即在不同的食品生产环节由不同部门负责监管,但存在部门职责重叠的状况,因而可能会造就过度监管或互推责任的状况发生,有利可图就争着管或重复监管,无利可图就互相推诿。倘若每个职能部门不能尽其责、行其事,极易为不良的食品生产行为留下监管漏洞。这种监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监管工作的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
第二,食品安全防范效率低下。我国关于食品的安全检测和评估机构分属于不同监管部门,从而无法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既无法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形不成监管合力,也容易造成资源的利用率低下。各机构只局限于职责内的食品安全检测,信息采集和公布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重复采集和公布信息的情况。虽然我国已经广泛建立HACCP认证系统,但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存在监管人员专业意识和技能不足、执行标准不一、检测工具不充足等问题,从而限制了食品安全防范作用的发挥。
第三,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随着食品产销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对于食品安全监管的难度在不断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食品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对于生产者而言,其是食品的生产和供应主体,其生产行为是影响食品市场秩序的关键因素。我国有很多小规模的个体食品生产企业,其食品生产理念落后、生产设备简陋、生产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一些个体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益,从而无视市场法规。对于消费者而言,其作为食品市场的另一主体,其消费行为也会对市场秩序造成影响。部分消费者在选择食品时会优先考虑价格因素,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同时在遇到不洁食品侵害时,往往选择消极应对,而这也是造成市场混乱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缺乏。消费者作为食品生产链上的终端环节,具有监管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
具体而言,从生产源头开始,食品会经过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但并不意味着消费者食用的食品一定是安全的,因为一些食品需要消费者再度加工,而由于消费者自身食品安全信息的缺乏导致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则会使得所有监管工作失去价值。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消费者不知如何辨别食品安全信息真假,无法采用正确的措施监管或预防食品安全风险。同时,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渠道比较有限,只能以权威部门的信息公布为主,信息获取渠道的单一性,也间接影响了消费者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维护市场经济效率和公平、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经济法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目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相关法律保障尚不完善,从而导致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原有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适应不了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因此,完善原有法律体系,构建与新时期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结合我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原因来看,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建设。第一,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促进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在立法层面,构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督体系以及制度保障,促使食品链条上的所有环节都能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法律制定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食品安全法规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法规制定过程中,需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以便于日后修订。其二,构建覆盖食品链全过程的监管模式。目前我国关于食品链监管方面以分阶段监管为主,容易出现职责不清的问题,难以实现高效率监管。对此,我国应在理清各监管部门职责基础上,加强各部门协作,促进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无缝连接。其三,调动涉利主体食品监管的主体意识。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需建立在涉利主体的共同参与之上。通过明确的食品安全监管法规,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协会、企业等共同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之中,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多方面监管。
第二,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市场监管意识。市场准入制度设立的主旨在于从源头上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最大限度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利益。目前我国在市场准入制度方面,存在法规基础、技术上的不足。基于此,首先为市场准入制度提供法规和技术支持。我国应根据食品安全行业需求,制定完善的市场准入法规,并明确各部门在具体执行中的工作职责,提升市场准入的监管能力。同时,逐步建立能够包含所有食品的市场准入机制。其次,切实践行市场准入制度。监管部门需严格审查食品企业的准入资质,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生产设施、卫生安全检测措施以及食品质量控制手段,严格遵守食品生产、销售的要求和标准。不仅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也要配备检测设备,形成对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管。
第三,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由于消费者在获取食品安全信息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相关部门应承担起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的重任,构建食品安全信息的长效供给机制。定期向公众公布食品企业的安全监管信息,向其推荐安全生产的优质企业和食品。相关部门可对长期安全生产的企业进行宣传,使其获得消费者认可和信赖,促使企业之间形成良性市场竞争。当查出食品安全问题时,通过披露不良的食品生产经营信息,既能对食品行业敲响警钟,也可对食品企业进行有效约束。同时,相关部门应开展对食品生产从业人员的培训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经营意识,从而强化食品企业的自律性。通过定期培训,为从业人员提供必备的安全生产技术服务,引导食品企业诚信经营,并强化其主体责任意识。此外,在树立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责任的同时,也要注重处罚措施宣传,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安全生产的事故给予必要的处罚,提升其违规、违法生产成本,构建良好竞争秩序。第四,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与食品企业相比,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性了解方面存在弱势地位。因此,消费者的权力维护需要国家公权力予以保护。通过法律的强制性,对弱势的消费者进行一种倾斜性保护,从而在消费者和食品企业之间形成实质性公平。其一,构建完善且独立的消费者维权机构,配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从而指导和支持消费者的维权活动,帮助消费者解决维权问题,与消费者共同打击食品安全生产的违规行为与相关企业,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可通过构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构建食品安全信息资源库等方式,及时向消费者推送食品安全信息。
其二,强化食品安全宣传工作,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食品安全方面,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也相对缺乏。所以政府应开展多样的食品安全教育活动,从意识和行为两个层面提升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综上,在食品安全领域合理应用经济法,有助于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保障食品安全,进而保障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控制与管理》一书详细分析了在食品安全控制、管理等环节的具体技术应用以及实施方法,便于经济法更好地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哲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