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16:23: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少儿美术应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引言
在少儿模特进行时装表演过程中,科学的设计舞台,能提高时装表演水平。在开展舞台美术设计实践与创新研究过程中,应重视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完善的设计方案,全面应用到少儿模特时装表演之中,从而为人们呈现更加完美的表演效果,进一步突出少儿服装的艺术魅力,具体分析如下。
二、少儿模特时装表演的舞台美术设计的内容
(一)时装表演主题的确定
在整个少儿时尚编导中,表演主题可作为核心要素。因此设置更为明确的指导思想,迎合表演的特征,便是高质量完成少儿表演的重要前提。为确定适合的表演主题,需联合设计人员共同参与活动的策划,兼顾主办方的要求和观众的审美,同时结合少儿时尚编导的思路来形成适合的主题。
(二)时装表演风格的确定
表演风格便是体现款式、风格而形成的舞台展现形式,通过走台、造型、表情等形成不同类型的风格。从根本上讲,表演并不需要局限于统一的形式,其可作为编导等为了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和创新历程中所使用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现设计和编导的风格的形式。当代少儿表演风格主要由编导的思想和组织者的经济支持决定,如果组织者可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编导便可在形式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如果经济支持不足,便可简化表演的形式。如少儿参与表演的服装风格需与服装本身一致,不同类型的服装也需以相应的表演风格来展现。因此需保证服装和表演风格相符,这样才能呈现出更为统一的表演效果。
(三)表演创意方案设计
良好的少儿服装表演创意,不是对新奇进行刻意的追求和展现,而是需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全面展现服装的文化内涵。从形式层面讲,服装表演活动并不能像影视作品一样具有故事情节,也无法具有音乐作品的个性化特征。从形式方面讲,其单调性也较为明显。少儿表演活动的创意需更为积极,能够充分表现出少儿服装的美感和活力。目前,我国国内每年均要举办几百场表演活动,国际上也会举办上千场的发布会。那么若想提高服装的艺术吸引力,便需在设计创意阶段,综合依据表演的场地、舞台设计、观众席位和灯光、音乐设计、表演方式等条件的差异,来形成服装表演的个性化特征,从而给观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充分突出少儿服装的艺术魅力。
(四)服装表演中T台造型设计
对舞台的设计需依据服装类型和现场的条件等因素实施,主持人也需熟练开展推广站的布局,在总体规划阶段形成综合性的认知,充分了解舞台的规模和更衣室到舞台的距离。常见的舞台类型有方台、U平台等。舞台前主要是记者和重要的观众位置,两边为普通观众。舞台背景通常会体现活动的主题或者赞助商的标志。
三、少儿模特时装表演的舞台美术设计
(一)T台的概念及设计
服装表演的舞台与舞台剧存在差异。设计人员更希望向观众呈现出服装设计的细节部分,主要包括面料的材质、裁剪技术、工艺和配饰等。由于T台具有舞台延伸的特点,这样便为观众围坐提供了便利条件,让观众能够近距离地观赏舞台表演。T台设计的长度能够给模特展示服装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T台也是服装设计师惯用的舞台形式。通常,服装表演的舞台统称为T台,国际上标准的T台高度在60~80cm范围。上述高度更适合两排观众观赏服装展示活动,而第三排及以后的观众便无法全景观看模特表演。而现在服装表演的舞台设计更倾向于人性化的设计风格,在舞台设计期间,侧重迎合所有观众的观赏角度。进入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的服装设计大师阿玛尼设计出了阶梯式的观众席位。该种设计模式打破了以往的天桥设计思路,让所有观众都可以从适合的角度来观看服装演出。在阶梯形的观众席位出现之后,天桥的高度也随之改变。由10~20cm高度加上阶梯式的观众席位,便构成了当前的服装表演舞台形式。在台面的包装方面,以往天桥的设计主要追求防滑、不反光等效果,颜色以白色为主。而近年来,在新材料不断涌现的市场环境下,设计人员也主动打破了以往的舞台设计风格,更倾向于追求个性化。在天台制作的材料和色调方面也侧重改善以往的设计理念,如使用玻璃台、木料台等,使用个性化的材料参与T台的设计施工,色调也转变了以往以白色为主的形式,而是结合不同的服装风格来确定适合的颜色。
(二)T台背板的概念及设计
T台的背板不但能够将表演区和后台区域进行隔离,同时还能作为拍摄的背景。因此,背板的色调材质和造型等便是服装表演设计的重要内容。由于背板可用作拍摄的背景,因此在色调方面便需与服装的整体风格一致。通常,白色和黑色是背板的主要应用颜色。由于黑、白两色更容易衬托服装的色彩,形成更具美感的展示效果。如果考虑到服装表演的风格而选择其他颜色的背板,便会形成特殊的视觉体验,但使用上述设计方式便需综合考虑背板的彩度。如果彩度过高,不但会导致观众形成视觉疲劳,同时也难以突出服装本身的色调。为了让观众能够将所有的注意力投入到服装作品上,通常背板的造型和装饰不宜过于绚丽。在设计背板期间,需考虑模特出场和回场的便捷性。如果背板设计过窄,便可能会与服装发生摩擦,造成服装的剐蹭等。而设计过宽,也会“穿帮”,形成并不理想的舞台展示效果。后台中的更衣区和化妆区,灯光不要照射到前台。如果背板的高度超过3m,便需考虑提高其稳定性。当前,三块板式的背板较为经济和实用,如果细化分析欧洲著名品牌的服装表演,三块板的结构便可在细节和功能方面体现出诸多优势。在T台的台阶设计方面,如果在出场口或舞台的部分位置设计台阶,可以提高整个舞台和服装展示的立体效果。因此在设计台阶期间,便需综合考虑到人体工学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讲,台阶的高度为20cm,宽度可达25cm。少儿模特的脚通常在15~20cm,如果在自然状态下,模特的脚便会有一半在台阶外,这样就会使模特产生恐惧感而影响整体的展示美感。经过长期的实践可知,少儿模特所使用的台阶为8~10cm高较为适宜,宽度为25~30cm,这样便更能够适合少儿模特的展示。需注意的是,少儿模特在展示服装时,需尽量少使用台阶设计,尤其在幼儿表演的情况下。这样便会为少儿模特提供更为安全的保障,让少儿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来展示服装,体现出服装和个人的魅力。
(三)操作台的设计
操作台的舒适度和视觉效果可作为提升整体服装展示活动效果的关键。舞台上的设备即便科技性再强,也需依赖人为操作。如果操作者并不具备良好的视角,便无法及时对舞台上的状况和音响细节、舒适度等进行调节,则会影响演出的总体质量。为了不使观众对工作人员的视线进行遮挡,操作台的高度需设置在80cm以上的位置。通常设置为操作人员的最佳视角,这样便可随时观察到舞台各个角度的情况。操作台需与观众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样便可避免操作人员或编导在发出指令时被观众听到,影响舞台展现的效果。
(四)观众席的设计
一般来讲,表演的现场均为临时搭建,观众席便是平面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与职业的服装表演T台相比,为了让摄影师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拍摄角度和空间,T台的正面通常不安排座席,而是作为摄影记者的观察位置。T台两侧第一排为VIP席位,与记者相邻的一端为重要嘉宾的位置。第一排的观众与T台之间通常会具有150~200cm的距离,每排观众之间的距离应高于50cm。如果观众席位为阶梯式,则从人体工程学的理论层面来讲,每一阶席位之间的高度差需为40cm左右,宽度需在100~150cm范围内。为了提高安全度,需在阶梯式的观众席边缘和台阶边缘设置护栏等,避免观众出现拥挤等情况,影响其安全性。(五)舞台灯光布局设计服装表演的灯光无须像戏剧一样复杂多变,且在感染力方面的要求也不高。但作为少儿服装表演的编导,需科学把握灯光的设计技巧,使用灯光来表现出服装和设计人员的情感。通常,优秀的少儿服装表演需让观众能够直接体验到服装的本质,而非只是对模特表演的欣赏。因此,在设计服装表演的灯光时,需更为侧重清晰展现服装的原本面貌及灯光的效果,需做到还原服装的真实色彩、面料和质感,光线需简练,不要将多余的灯光投射到T台外。由于服装表演需配置摄影和摄像进行全程拍摄,因此还需考虑到灯光对摄影器材的影响。如在对T台的灯光进行设计时,一般会按照位置进行分类,如背景光、侧光、T台主光等。其中,背景光的功能在于提高背板的亮度和景深,打消面光形成的影子,同时还可变化背景的颜色。
四、少儿模特时装表演的舞台美术设计的建议
(一)合理切割的舞台空间布局
对少儿模特服装表演的舞台进行空间设计,目的在于为模特留下表演的空间,呈现服装的美感。科学地进行空间内外层次的布局变化,能够形成更具有美感的舞台设计效果。同时将模特和舞台布局进行合理切割,便可做到人与客观环境的和谐融合,形成更有艺术气息的空间布局和视觉效果,体现出舞台的层次感。此外在新时期,少儿模特服装表演的舞台设计更为追求奇幻的氛围,这也是服装表演的重要部分。首先,舞台设计可作为舞台的重要表现形式,这就决定了舞台必然要体现感性和心绪的特征。如基于美学理论所形成的线条,不同的轮廓就会带给观众相应的体验:直线型的舞台便会给人以强悍的印象,S形舞台能够带来委婉的感受,让观众形成灵活多变的梦幻感。因此,不同形式的舞台设计会带给观众不同的体验。可见,服装表演的舞台设计需合理划分空间。高质量的空间布局会表现出舞台的布局和层次性,不同的舞台设计需求也需要相应的格局来进行辅助。为此,就需设计人员着重做好舞台的科学布局,侧重利用理论和设计技巧来优化舞台设计形式,这样才能通过舞台来衬托出更为理想的表演效果。
(二)服装表演舞台呈现样式、色调、物资完美配合
在少儿模特的服装表演中,舞台便是观众视线的聚焦点,通过对舞台进行科学的布局、色调、形象的设置等来为观众呈现出高质量的视觉体验,并提高舞台的美感,创造文化氛围,体现出服装表演的舞台意境。加上独特的艺术创造,便能够促使观众从视觉体验内化到心灵,直观感受舞台艺术的美感。因此,通常服装表演的舞台均为延展式,以观众包围的形式来展示服装表演,这样的舞台设计更具有延伸特征,同时与观众的沟通也更加容易。舞台的形式较为多样,如Y形、圆弧形、多边形等。不同的舞台类型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且舞台高度也存在差异,会对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产生直接的影响。如T形舞台较为简约,T形具有扩张性,S形则具有变换的特征。在舞台设计的类型中,其聚焦点永远是在舞台的背景。高质量的服装表演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长时间地聚焦在舞台背景上。因此,舞台背景也是激发观众形成巨大视觉冲击的位置,其可作为色调和物资的完美集合。由于舞台设计所需要解决的内容为舞台样式、灯光色调等,在性能上需为模特提供足够的空间,创设出更有实用性和文化内涵的展示空间,最大限度让服装表演深入人心。在目前多样化的舞台设计类型中,其色调的设计需与舞台的多变性相符,更需依赖于物资的前期与后期支持。只有将舞台的样式、物资等进行完美融合,才能为观众呈现出更为新型的表现形式和效果。设计人员需综合考虑不同的条件和因素构建表演的舞台,让观众能够领略更高质量的舞台展现效果,直观理解服装设计的艺术内涵,同时也能够辅助少儿模特淋漓尽致地展现服装特征,提高时装表演的质量。
(三)新科技带来的视觉新体验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服装表演的舞台设计中,也可应用更为奇特和多元的元素,充分发挥行业新型技术的视觉表现优势。通常能够立即吸引大众视线的方式便是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在对少儿模特服装表演的舞台进行设计时,便可侧重使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为观众呈现出创新的视觉体验,从根本上体现出服装表演的意境。在网络时代,大数据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此背景下,设计人员便创新形成了与以往舞台表演不同的具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形式。该种舞台设计需借助新型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持,在灯光上发挥出更为多样化的效果,立体性的声效能够让观众将所有的关注力均投入到舞台设计所形成的奇幻氛围中,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在不同的情境中引导观众形成相应的感觉,展现出不同的服装风格。上述因素均可作为舞台设计的辅助,充分提高舞台效果和服装表演的融合度。
五、结束语总之,少儿模特时装表演的舞台美术设计应从具体的服装形式入手,全面的为服装表演提供保证。文章通过进一步分析,结合服装表演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开展实际,研究了具体的设计方法,旨在不断加强实践设计水平,从而为少儿模特时装表演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全面提高实践研究能力。
作者:金润姬 刘芳圻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少儿美术应用2
近几年,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完善,少儿美术教育备受重视。美术课程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也随着基础教育的逐步完善被提出新要求,在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服装设计这类实践课程应运而生。实践类综合课程改变了传统美术课程中仅以纸和笔为媒介的单一教学方式,增加了许多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课程,在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开放思维、创新思维。在当今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服装设计这类实践课程对学生拓宽思维、提高动手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艺术源于生活,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考试标准、方法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的表达,使得部分学生的作品缺少想象力和创作力,反而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导致服装设计类实践课程难以充分发挥它的魅力。教师必须认识到美术思维的重要性,基于现状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课堂教学。
1美术思维概述
少儿服装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也是众多实践课程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强的课程,对不同的年龄段学生有不同的实操要求。在服装设计中,美术思维是提升服装美感、艺术感的重要一点。融入美术思维方式,将美术思维和服装设计紧密相连,充分利用绘画中的美术思维,这是完成服装设计作品的关键。
1.1美术思维概念界定
思维是认识事物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遐想、直觉、认知、情感、具象和抽象等想法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后形成一种思维方式[1]。通常来讲,创作者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过程可以称为其创作的思维过程。美术思维是在美术活动中,作者利用艺术手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即想要表达的内容自主整理归纳、取舍辩证后构成的一种思维方式[2]。这些思维之间互相作用、刺激、影响和渗透,构成一种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并实践应用于创作表达和思维活动。初学者在画画时,往往有自己独到的美术思维。通常情况下,年龄偏小的幼儿拿起笔后就直接在纸上落笔,其作品反映了他们对周围事物最直观的感受,也是他们凭借直观感受和观察力进行的最初的创作。他们与受过一段时间美术技法训练的人相比有本质的区别,在创作中不会考虑太多的构图、色彩和设计感,往往不假思索就依靠本能的方式去创作。正因如此,他们的作品才天马行空,更有创造力和视觉冲击。也是因为这一点,许多艺术家会刻意忘记自己学到的技巧和思维方式,创作新的作品。
1.2服装设计与美术思维的关系
服装是人们日常需求“衣、食、住、用、行”之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不仅是取暖蔽体的作用,还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服装因为人类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进行创新设计。其中也有很多要求,比如服装是否匹配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工作、场合等,在符合这些因素的同时,也要有艺术感、美感。而美术思维在服装设计应用过程中不可或缺。它能激发服装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影响服装设计作品的制作过程和最终效果,甚至是人们对服装的思想上的改变。例如部分人整天郁郁寡欢的原因是,对自己身材不满意。这有可能只是他(她)的服装选择失误,没有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美的一面。而将美术思维融入服装设计的产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设计理念、高级的美感,更加符合人体美学,可以扬长避短突出穿着者的气质。服装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与美术思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服装设计是需要人们了解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创作的学科,它需要设计师利用不同材料、不同颜色设计出不同款式的服装,不仅需要设计师对美有很高的把握,还得把握当下流行趋势,合理运用体现穿着者的气质与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文化,这是设计的主要要求。在这个设计过程中,美术思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思维活动,即通过美的感想和美术方法产生的一种活动。服装的设计过程是将美术思维具体化的过程,创作过程则是将美术思维以及切身感受具象化的过程。作品带有设计师的主观印象和切身感悟。虽然美术思维这个观点大多是抽象的,但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服装设计师的创作和思维[3]。就比如说将美术思维与服装设计相融合,可以使单一的服装在保存使用价值的情况下增强点线面、节奏的设计美感。“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美术创作是这样,服装设计也是如此。生活中的事物是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更是服装设计师的灵感来源[4]。服装设计是设计师想法呈现的载体,也是美术思维的物象表现。由此可见,美术思维和服装设计相互作用。
2服装设计类实践课程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
2.1教学材料设备单一教学中,学生可利用到的材料普遍比较单一。在上实践类课程中通常以画和印作为学生主要创作工具,画作中以水彩笔和油画棒为主,很少使用到丙烯颜料、毛球、泡泡泥等综合类材料。学生创作材料和媒介备受制约,很难接受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见,教学材料设备单一是学生对绘画提不起兴趣的重要因素。
2.2作品呈现效果单一,忽略了学生想法在学科教学中,经常会有追求学生作品和教师范画相同的老师和家长,学生绘画创作过程是学生发挥想象和个性的表达方式,并不是教师范画的复刻,实践课程更如此。美术实践创作活动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教师应鼓励、提倡学生大胆想象、创作,不用刻意追求作品的真实性。教师在课程中忽略了学生想法是导致学生作品效果单一、缺少个性的主要原因,也是学生创作时缺乏想象力的关键因素。
2.3课堂引导单一,没有带动学生美术思维部分教师课堂引导形式单一,以PPT讲解和提问为主,没有带动学生的美术思维。只通过PPT讲解并给学生一个空洞的主题和简单的范画,之后提供一张纸、一盒马克笔,就让学生开始画,他们只会无从下手。课堂引导单一,没有带动学生运用美术思维创作,是学生创作时难下手、缺乏创造力的主要因素。
3少儿服装设计类实践课程优化实践
3.1服装设计实践课程中利用美术元素在服装设计中,教师需要融合服装设计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利用美术元素来展现服装的价值,从服装轮廓、结构、色彩上启发学生,引导他们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境中设计人物的服装。每个时期服装颜色代表的意义都不同,比如,古代服装制作手法和工艺有限,色彩大多是黑和红;改革开放前,服装的颜色以青和蓝为主。(1)通过美术艺术手法进行表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美术元素与服装结构融合,并且通过重组、拼接、夸张等艺术手法来使服装廓形更有表现力和创造力。例如,旗袍在早期以“H”形宽松风格为主,颜色也相对单一化,多为蓝色和青色;现代为了体现女性的知性与柔美,多使用“X”形裙子和“S”形裙子突出女性身材的曲线美,颜色也相对之前艳丽一些。(2)融合美术图案进行设计。除了服装廓形,还会通过美术元素来设计服装印花图案。在融合美术思维到服装设计实践类课程中时,绘画中的点线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绘画中的点就是整体服装的细节变化和色块区分,线可以成为服装的廓形,面是服装构成的结构和服装整体感受。每一个部分如何分配、排列、重组,这些都是将美术思维和服装设计在一起转化融合需要考虑的内容[5]。
3.2在服装设计实践课程中融入美术思维在服装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对学生的人文意识进行引导,抓住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利用美术思维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增加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有基础的学生已经具备基础的绘画技法,但是会出现观察不细致的问题。服装设计实践课程中,纵使绘画功底再好,没有将美术思维运用其中,也很难做出满意的作品。换句话说,服装本身就是学生手中的画纸,以不脱离服装功能为前提,在绘画中用到的美术思维在服装设计中一样受用,比如服装整体的节奏感、颜色的协调、不同质感材料之间的搭配。在服装设计课程中,这部分学生需要增加一些切实的美术元素和色彩训练,从而掌握服装的色彩特征。此外,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生活中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多感悟才会设计出满意的作品,教师应引导他们感受美,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引导、鼓励学生把天马行空的想法表达出来[6]。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去观察事物,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联想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想法激发出来,鼓励学生之间充分沟通和动手,培养其协作能力。在服装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引导学生考虑美观的因素,还需要使其考虑服装的廓形、色彩搭配、图案主次区分等多重因素,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具象[7]。比如,学生可以借鉴传统纹样,同时融入现代流行纹样元素、颜色、廓形等,实现传统元素和流行元素的创新重组,这可以让作品更新颖。在服装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裁剪、绘画、拓印、缝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把控服装造型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能让他们对“美”有更深刻的理解。基础较强的学生有一定的审美和动手能力基础,他们宣扬个性,强调与他人与众不同。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在服装设计课程中掌握了一些绘画技巧,对画面有了一定的把握,并对灵感转化能力也有了更深的掌握,可以利用简单的服装面料或图形完成基本的服装制作。这时,教师需要注重培养这些学生的设计及运用能力,提高其构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不仅需要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也要考虑到如何制作出实物,体现设计时想要达到的效果,以及学会思考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和制作方法。
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美术思维中的整体协调、整体风格的把控,展现出服装的设计感和魅力所在[8]。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保证服装功能性的同时就地取材,将不同领域的物品应用于服装,运用“综合材料”丰富学生作品的多样性,多维度提升学生的创造力[9]。在服装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增加其文化自豪感。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将旗袍、唐装、汉服、戏服等服装中的廓形、纹样、衣领、袖子等独特造型应用于现代服装,带领学生探索传统纹样、传统工艺及传统服饰色彩等文化内涵,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除了国内传统文化,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国外名画也是提升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美感的方式之一。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他们大胆创作,用艺术家的眼光来设计、完成自己的作品,学会思考选择何种材料和制作方法。此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对美术思维中的协调、整体风格的把控,展现出服装的设计感和魅力所在。
4结论
融入美术思维的服装设计课程将以独特的专业魅力,为提高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广阔的平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服装设计中融入美术思维进行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服装的价值,更传达了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学生将学到的美术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中,将更有利于对其美育的培养,是美术课程教学需要改进的方向,更是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杨馨雨 田宝华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少儿美术应用3
新课改下的少儿美术教学目标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与理念等方面加强创新,培养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文化理解及创新能力,促进少儿美术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通过生活化教学、设置问题情境及全方位观察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激发少儿学习兴趣,使少儿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全面发展图像感受能力,从而尽快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一、生活化教学教学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能够让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方式及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少儿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少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整体素质的发展,让美术教学真正成为少儿所喜爱的学科,以此夯实图像感受能力快速养成的条件基础。
(一)加强生活与教材的整合
遵循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赋予教材内容浓厚的生活气息,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高效利用,提高学习的亲近感。在教学中注重课外环境育人作用的发挥,引导少儿走出教室,走进自然和社会,拍摄自然景物与街道等的照片。在照片展示中引导少儿欣赏体会,思考提炼图像和景物的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图像表达,让少儿自觉地感知与理解图像、生活间的联系。少儿对图像知识的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在生活化教学中得到矫正,能够自觉将所学的图像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来,将图像等课堂理论知识回归于现实生活,实现课堂情感与生活感悟的密切结合,更利于夯实少儿图像感受能力的发展基础。如在探访老街历史文化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求少儿利用拍照的形式描绘和记录老街,让少儿认真观察与分析老街的历史建筑和风俗文化,并依托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思考如何将老街的美表达出来,以此强化少儿图像知识运用能力。
(二)开展多维互动
多维互动不仅体现在教师与少儿之间的互动,也体现在师生与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间的互动。教师从少儿的学情入手,根据少儿的身心特点和教材内容,在图像融入教学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少儿的图像感受能力在开放性的生活化教学氛围中发展,更有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引导少儿寻找生活中有装饰图案的物品,让少儿以小组为单位,在物品观察的基础上讨论装饰图案的装饰手法和类型等方面的内容。少儿在讨论中会发现装饰图案出现在生活的各方面,促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在此基础上,引导少儿根据生活物品的功能特点,选择适当的图案进行装饰。通过作品发布会等形式,为少儿提供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让少儿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展示自己用图案美化后的物品。通过对比分析图案美化前后的物品视觉感受,让少儿充分体会美术学科属于视觉艺术,帮助少儿深入了解装饰图案在生活中的作用价值。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少儿展开交流,特别是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针对此次活动内容、方法及过程,引导少儿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三)用联系的眼光去感受图像
美术学科与生活存在密切的关联,要想培养少儿的图像感受能力,还需引导少儿多用联系的眼光去看待美术,用联系的眼光去欣赏观察到的各式图像,提高认知度,让少儿看到图像表面内容的同时,深入挖掘隐藏的内涵,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直接带动少儿的美术综合素养提升。如在观察建筑图像时,要用联系的眼光去看待图像,发掘图像背后的情怀与底蕴,不能将思维停留在建筑的表层,而是要联系建筑的年代、情怀、传统建筑工艺等,促使少儿用更高的思想层次去看待艺术图像。除此之外,要利用联想的思维看待图像,如将圆形与水果或球等生活物品进行联想,将白色图像联想到云彩和雪等,可潜移默化地发展少儿的艺术鉴赏力与美术综合素养,促使美术课发挥最优的教学效果。图像感受能力更利于少儿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鼓励少儿将传统图案引用到美术作品设计上来,少儿就会根据作品主题和审美情趣等,对传统图案进行抽象性处理,传承图案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同时,结合现代人的极简主义等审美观念,通过对传统图案的创意应用,赋予美术作品深厚的情感内涵,从而打破美术作品趋同性的问题,发展少儿的个性,切实发挥少儿的图像认知和运用等综合能力。
二、设置问题情境
少儿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其中图像识读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解读。创设问题情境,将少儿引入“真实”的环境条件中去,遵循知识结构和能力自主构建主义的教育理论,引导少儿自觉获取图像识读的核心素养。同时,这对美术素质发展和能力构建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引路人。特别是对少儿来说,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处于观察的敏锐时期,唯有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图像感受的主动性,才能达到培养他们图像识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如果少儿对图像感受缺失概念和兴趣,那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必定是徒劳无功的。这就要求教师基于少儿好奇心强、探究意识强的天性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少儿图像识读的兴趣,提高他们去观察和感受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出示不同类型且图像有象征意义的陶瓷图像,少儿在自主观察中了解陶瓷的颜色、纹样、外形等要素,教师则引导少儿思考“陶瓷为什么是这种形状”“陶瓷图案的颜色有哪几种”“古人为什么喜欢这些图案”等问题。通过构建问题情境,少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深入观察陶瓷图像。之后,教师再引导少儿结合文献资料等素材,让少儿在小组讨论中拓展思路,得出完整性的结论,深入理解和感受陶瓷图像的文化含义。为培养少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向他们呈现出多种漫画中用于“做梦”的图像绘画方法,创设“世界上有梦这种东西吗”“做过哪些梦”及“什么是梦”等问题情境,让少儿讲述自己做过的梦。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少儿对比讲述多张图像,让少儿在观察中识读出图像内容中画梦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
课上增加讨论的环节,要求少儿会描述图像。沟通互动有利于强化思维和启发心智,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创设图像问题情境,让少儿以小组形式,围绕“图像中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各要素的巧妙搭配技巧”等问题展开讨论。遵循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解放少儿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少儿在开放性的氛围中有更多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先让少儿独立思考,再在小组讨论中相互传递信息,在思维碰撞与集思广益中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教师在备课时,需围绕教材内容增加小组讨论交流的环节,充分考虑小组交流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少儿合作与沟通能力、责任与创新意识、探究与质疑精神等目标,然后结合少儿的兴趣偏好、学习需求、情感态度布置更加适宜少儿学习的小组合作讨论目标任务,以打破少儿独立思考对图像感受的想法片面等问题,实现图像识读和小组讨论等多维教学目标的同步完成。(三)评价判断少儿围绕图像展开评价判断,能够强化少儿的反思能力。经历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后,少儿的评价与判断会更加全面和客观。受审美视角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影响,少儿对图像美的判断思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对此,教师出示美术作品,并围绕作品中的图像构成要素创设开放性和综合性的问题,避免封闭性问题对少儿思维发展的限制,影响少儿在图像识读和感受时的正确判断。教师需多传授提问的技巧和图像感受的方法,使少儿能够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灵活转变提问和图像感受等学习策略。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少儿感兴趣的,能够激发少儿主动参与评价学习的;可以是少儿假设的问题;也可以是有探究性的、有利于推动评价判断活动顺利进行的问题。尤其是在少儿作品互相评价中,要让少儿多视角、全方位地观察图像,集中注意力,围绕图像表现形式,产生质疑的强烈愿望;让少儿在信息环境下进行质疑、提问与解析,深入了解作品创作的构思和创意,确保作品评价判断的系统性和有效性,潜移默化地发展少儿的图像感受等综合能力,切实发挥问题情境对少儿图像识读等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传授观察方法
观察是一个人认识客观市场和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更是少儿实现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能力。教师应当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向少儿传授更多的观察方法,引导少儿多角度识图,全方位提高少儿的图像感受能力,为少儿学好美术知识技能夯实基础。
(一)从作者角度感受图像
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得到的观察结果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少儿的图像感受能力,需引导少儿多角度识别图像中所传达的信息。对于描绘人物形象的美术作品中,要引导少儿捕捉图像中的细节,包括人物的动作、表情、穿着等细节,深入理解艺术家想表达人物形象的审美喜好。美术作品传递的图像信息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场景、精神层面、历史文化等要素,课上要注意引导少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让少儿尝试用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理解图像诠释的各层面内容,从而接收图像传递的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在少儿美术教学中,需注重少儿情感因素的调动,引导少儿在欣赏活动中融入真情实感,进一步优化读图环境,使少儿在情感的刺激下收获更多的心得体会和智慧启发,从而调动少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少儿图像感知能力。如在《贫农的儿子》作品欣赏中,先介绍作品的内容,讲解贫农的含义,从图像上人物衣着特点入手,讲解作品表现的是1934年至1936年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年代,而图像上表现的是毛主席和两个贫农的儿子以及红军队伍。让少儿在图片观察中,对人物的表情和动态发表自己的看法,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再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从人物神情、色彩沉着、仰视构图的视角入手,分析作品美在何处,介绍作品表现的背景、内容、风格、特色。在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中,从老到小,从画人物用墨浓,用线具体仔细,画背景用墨淡,用笔用线简洁的对比中,发现图像蕴含的美的要素;通过分析姿态挖掘图像中的人物神态美;介绍水印木刻的方法、表现形式及作品呈现出的淡雅美、国画趣味。在作品构图特点分析中,作品以大片的空白衬托朴实可爱的小女孩,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余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方面,介绍写意画的粗犷豪放特点、工笔画整洁细腻的特点,而《贫农的儿子》的作品,属于兼工带写的中国画,比写意画法工整,比工笔画法粗放。
(二)从自身情况感受图像
眼睛观察到的事物都能够被称作图像,有图像识读和感受能力的少儿,对图像信息的接收更加轻松高效;而不具备图像感受能力的少儿,将无法深入理解图像传递的信息,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等活动展开也会直接受到影响。基于此,教师应当利用多层次的学习过程培养不同层次少儿的观察能力,通过操纵观察学习过程,让少儿从自身情况感受图像,最终实现思维的优化和增进情感体验。比如在手工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折纸步骤的说明图。手工折纸树叶的说明图:(1)按照对角线将正方形纸张折叠出交叉的折痕;(2)在将其中两边的角向中间的交叉点平均折叠进去;(3)把四边的角向里折叠一小部分;(4)把边缘吐出来的小角往后折叠下去,折叠出一个弧形,像叶子一样。对于识图能力不足、不愿动脑思考和观察不仔细的少儿来说,难以识别出图像中的有效信息。教师需加强感官认知的引导,通过播放动图或示范等方式,让少儿将说明图中的虚线和阴影等信息进行深入理解,以此降低少儿的学习难度和压力。少儿感官认知加强,可集中少儿的注意力,提高少儿认真学习和动脑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说明图的信息掌握也更加充分与全面。少儿思想行动的调动,可降低少儿在动手操作中出错的可能,更利于提高少儿手工课制作的效率和质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少儿美术课教学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了构建高效的美术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全面发展的图像感受能力,要求教师加强对学情、教学目标、图像感受能力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引导少儿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中的图像;展开小组活动,强化少儿图像感知能力;引导少儿用联系的眼光去感受图像;借助情境教学方法,在意境中提升少儿的图像识读能力等措施,帮助少儿提升图像感受能力与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琼文.“图像识读”的校外美术教学探索[D].长沙:湖南
作者:王晶晶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青少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