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乡村音乐范文

乡村音乐范文

时间:2022-12-08 15:26: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乡村音乐范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音乐范文

乡村音乐范文1

乡村摇滚风格吸收乡村摇滚音乐的特征,结合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文化,在追求个性化的时代形成独一无二的新潮流。现通过服装语言解读乡村摇滚风格的独特魅力,挖掘其在服装风格中的无限潜力。

1乡村摇滚的起源和发展

1.1乡村摇滚的起源乡村摇滚音乐是乡村音乐在20世纪50年代与摇滚乐结合的产物,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三次由浅入深的融合与渗透,为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1],凭借其冷郁的艺术形象、流畅的音乐旋律和丰富的内在精神征服了一众乐迷。

1.2乡村摇滚的发展纵观乡村摇滚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简单地概括为3个阶段:初次相遇的“山地摇滚”时期、互相融合的“乡村摇滚”时期、凸显风格的“新乡村音乐”时期。

1.2.1山地摇滚时期乡村音乐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也是摇滚音乐盛行的年代。大胆的音乐人萌生出将这两种极端相反的音乐相结合的想法,一改山地音乐以往的叙事性风格,加入了经典的布鲁斯元素[2],使得原本平稳的乐曲更有节奏化,为众多乐迷提供了新鲜而与众不同的听觉享受。

1.2.2乡村摇滚时期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社会被形容为“乌托邦主义的幻灭、颓废的年代”,人们痛醒于现实中,努力去忘掉一切[3]。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直线上升,使得整个欧洲疲惫不堪。乡村摇滚音乐吸收了时代的特征,揶揄讽刺社会现象的歌词使得其广受关注,并一举成为美国底层社会群体呐喊的时代强音。

1.2.3新乡村音乐时期20世纪90年代电子乐器盛行,受趋势影响,乡村摇滚音乐增强了背景音乐电声元素的运用,冲击力十足,增添了神秘迷幻的色彩。此时的乡村摇滚音乐已具规模,代表曲目众多。

2乡村摇滚风格的特征解析

2.1外在特征乡村摇滚音乐因其冷郁的曲风、流畅的节奏韵律、揶揄讽刺的歌词等广受乐迷的追捧。较乡村音乐,它更具张力,运用批判意味的歌词侵略性十足,引发思考。相比摇滚音乐,它是“披着小清新外表的瘾君子”,温和的外表下藏着不为人知的叛逆心。发展至今,它用自身证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并存的可能性,并在两种相反的文化之上,创造出新的内涵。

2.2内在特征20世纪70年代,老鹰乐队凭借《加州旅馆》获得广泛关注,乡村摇滚作为一场音乐运动受到高度重视,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以《加州旅馆》为切入点,能深入了解乡村摇滚的精神内涵。老鹰乐队在歌曲中隐晦地提及吸毒、酗酒、抢劫的社会群像[4],抨击物质主义至上的病态心理,探索欲望与现实的矛盾,在黑暗中祷告美好未来的誓词,成为永不落伍的经典。乡村摇滚风格的内在特征就在于它用揶揄讽刺的态度刺醒昏睡的人,捅破社会虚假美好的表象,用乡村音乐冷淡的态度叫嚣着摇滚音乐的叛逆,最后还信仰者一片陷入深思的宁静。

作者:吴彤雯 吴世刚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 艺术与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乡村音乐范文2

0引言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持续深化,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据的比例逐渐增加。而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主要的推进形式,尽管近些年音乐教育受到党中央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国家也将美育引进教育方针和大纲当中,促使音乐教育事业实现飞速发展。但在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发展仍然较为缓慢,普遍存在教育意识薄弱、教育内容陈旧以及设备建设不足等问题。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导致乡村地区学校难以推进音乐新课程标准,使得乡村音乐教育和国家强调的音乐教育观念脱离。对此,明确乡村音乐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瓶颈,探索解决对策,对乡村音乐教育发展及学生成长有着现实意义[1]。

1乡村音乐教育创新的意义

近几年,国家方面相继颁布了关于教育规划等诸多重要方针政策,并致力于构建能在最大限度上全面覆盖乡村的教育服务体系。然而,因为国内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给部分乡村地区音乐教育程度带来反向影响。并且,由于教育资金的短缺,多数乡村地区学生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程度和水平的音乐教育,而这也在较大限度上对乡村音乐教育长效发展造成阻碍。所以,唯有将因地制宜思想贯彻落实,针对传统乡村音乐教育实施合理、全面的改革创新,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音乐教育观念,借助创新性与先进性教育手段,提高乡村音乐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水平,这对乡村音乐教改和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乡村音乐课堂教学展开改革创新,也可以切实帮助学生们掌握丰富的乐理知识,且有助于农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相同程度和水平的音乐教育,进而充分激发学生音乐潜能。

2乡村音乐教育的现实瓶颈

2.1音乐教育意识相对薄弱现阶段,音乐教育意识相对薄弱是乡村音乐教育所面临的现实瓶颈之一。具体来说,一方面,对于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认知偏差。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是人道教育,更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灵魂学科。并且,音乐教育具备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教育、娱乐及审美等功能,有助于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下陶冶情操。但是,实际上无论是学校和教师还是家长,都将音乐教育视作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设置的普通课程,将其简单地视作并未列入考试范畴的副科,忽视音乐教育所具备的培养人和完善人这一功能。另一方面,对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正确认知。现如今,多数人针对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展开了激烈探讨,并有部分人表示教育工作只有以情感为基准发展广大学生群体理智才能获得较佳成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既要提高其知识水平与能力,也要涵盖人格与个性的健康发展。而在这一层面,音乐教育发挥着不可代替的关键性作用。但是,现如今多数教育管理者与家长对此并未达成共识,对音乐教育课程人才培育目标缺乏正确与深刻的认知,忽视学生情感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导致乡村音乐教育难以实现良性发展[2]。

2.2音乐教育内容较为陈旧我国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内容陈旧与空洞,是当前乡村音乐教育实现长效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据研究证实,目前国内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内容以民歌演唱为主导,其中红歌与民族特色歌曲占据比例较大。因为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达到成熟状态,还处在活泼好动及对于外界事物具有较强好奇心的成长阶段。同时,对于国家历史发展历程的了解和积淀较为浅薄,难以深度理解红歌和民歌所蕴含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教师在开展系统化教学过程中,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学生对音乐课程知识的学习热情,甚至会导致学生对音乐生成抵触心理,进而给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及审美能力提高带来反向影响[3]。

2.3音乐教育设备建设不足音乐教育设备建设不足是限制乡村教育质量有效提升的关键性因素。众所周知,教育设备设施作为音乐课程有效开展与进行的主要保障,在开展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借助多媒体技术与乐器来激发学生们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和喜爱程度。然而,现阶段乡村地区音乐教育相关设备建设不足,在较大程度上给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带来阻碍,甚至会使学生失去参与音乐课的兴趣。部分学校在音乐教育设备建设层面相对匮乏,更甚至部分学校所选用的音乐课程辅导教材并未达到相应标准和要求,也有部分学校并未针对音乐教育配备钢琴、架子鼓与电子琴等乐器,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只是利用音乐教材传播知识。另外,学校部分教辅资料亦未得以及时普及。伴随教育领域的持续改革与创新,教育部门逐渐提高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针对其展开一系列优化和改革。在此环境下,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教材资料、信息化教育设备与影像资源等并未在教育实践中进行配套应用,加之音乐教育设备建设不足,导致乡村地区音乐教育开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3乡村音乐教育的创新对策

3.1转变固化教育理念,正确认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工作者应转变固化教育理念,正确认知音乐教育陶冶、熏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的重要价值。音乐教师应重新审视和确立音乐课程教育目标,在课堂教育实践中面向学生潜移默化地开展音乐教育。例如,借助乐器教学,培育学生音乐特长与学科核心素养;借助鉴赏教学开阔学生眼界,健全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通过课外音乐实践活动,验证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的掌握程度。上述举措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群体对于音乐知识学习兴趣,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应转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兴趣和自学能力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音乐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音乐潜质,持续提升其学习能力,让音乐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作为学生天生的个性,音乐教师应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不断探索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和喜爱音乐[4]。

3.2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新与丰富音乐教育内容在现阶段乡村教育问题层面,不仅要求教师转变固化教育理念,还要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推动音乐教育长效发展,并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以社会转型阶段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为基准建设教育体系。首先,借助对于乡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广泛调研,明确教育信息化目标定位。音乐教师应掌握乡村音乐教育基本状况,测试学生们音乐基础和能力,明确学生水平与层次,便于以音乐学科特征及乡村社会生活情况为着眼点,为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音乐教育内容。其次,以乡村学生综合发展目标为依托,在传统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与改革,以音乐信息化教育和职业能力为基准重新设计信息化音乐教育计划。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将信息化环境和网络教育平台作为基本媒介,选择适宜乡村音乐教育现状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切实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与表演能力。最后,通过信息技术改革乡村音乐教育形式,促进教育过程实质性的飞跃。乡村音乐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化教学、任务驱动模式与微信教育模式等,在音乐教育中引进信息技术,从而推动师生互相渗透与协同发展,促进乡村音乐教育实现全面转变和创新。

3.3引进先进教育设备,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提高当前,乡村音乐教育改革作为系统性工程,具有系统复杂和难度较大的特点。而若想引进先进教育设备,实现信息化音乐教育,需要软件和硬件建设工作协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乡村音乐教育改革创新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应针对乡村音乐教育的现实瓶颈着重完成下述任务。首先,把信息技术真正运用于乡村地区音乐教育,打破以往音乐教育模式桎梏,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教育平台积极思考与主动学习,全面落实线上资源和线下教育内容的共享。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专业化的多轨音频软件工具,对于选派的音乐曲目及录制的声音进行混音与剪辑处理,便于开展针对性较强的音乐活动。其次,在乡村地区音乐教育中运用打谱软件工具,借助键盘演奏写谱最大化减轻教师教育压力,并实现师生双方共同识谱和读谱,切实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和效率。而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运用同步录播设备,使乡村地区学生可以学习音乐剧表演、音乐律动与舞台歌曲演唱等专业技巧,在短期内快速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

4结束语

我国音乐教育发展正面临较大挑战和机遇,乡村地区音乐教育若想实现可持续和良性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转变固化教育理念,严格要求自己,持续提升教育能力,改善音乐教育面貌。同时,学校方面亦要立足于长远发展视角,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引进更多先进的教育设备,促进乡村音乐教育不断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作者:潘超 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乡村音乐范文3

一、关于培养院校的培养方案———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为例

首先对培养院校的培养方案进行文字方面的调查整理,然后对2016级即首届音乐定向师范生进行关于院校培养方案设置的采访调查,最后总结出培养院校的培养方案所出现的问题。

(一)培养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

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学习一个专业的前提下具备本专业的多个能力,这是乡村教师培养的最终目标。这些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信念,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从事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熟悉国家有关教育的法规,树立正确教育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此外,学校在各类课程上均设置了不同比例的学分,以确保每个学生到工作岗位后能够促进地方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首届定向师范生对学院培养方案设置的调查

本人通过采访法了解到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第一批乡村定向人才培养的学生已经在南京本地进行了多次的见习和实习,他们认为南京市区的学校和原籍地的乡村小学的差别是巨大的,比如南京学校的音乐知识的教育普及的、渗透的,教学环境是先进的、齐全的,教师资源是雄厚的、顶尖的,学生生源是优质的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条件,但乡村定向培养的这群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在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扎实基础、热情饱满的志气去胜任乡村学校的各种工作。此外,我本人也是一名乡村定向培养人才,我觉得未来作为教师回到地方学校能够根据地方学校特色培养学生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这个想法起源于一次南京市小市中心小学的见习,小学的葛校长有一句话让本人记忆犹新,她说:“一个学校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创造出办学特色,并坚持下去,我们小市中心小学的特色就是弦乐团。”由此可见,对于乡村定向人才培养的方案中在南京本地实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可以让学生们把所见所闻整理成实践经验带回到自己家乡的学校中去。

(三)通过以上类似的访问调查,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

1.培养人才的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培养的是音乐专业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2.培养人才的学校制定的实习方案,时间上十分紧凑,存在大四上学期还有课程没有完成需要继续花时间学习的问题。

3.乡村定向培养的人才对未来回到原籍对就业方向不明确感到不安。

4.乡村定向培养的人才中存在一些城市化、功利化性格特点的人,不利于回到原籍地担任乡村定向教师。

二、生源地即当地乡村学校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师

在暑假的七、八月,我们团队一行人分别来到了盱眙县实验小学第三分校和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嘶马小学。在了解当地的实情之后我们发现,虽然现在的乡村小学和以往的乡村学校相比已经在各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比如校园环境、学习环境和教学设施等,但这些和城镇的学校、和大城市的学校相比还是相差甚远,通过对教师、学生的访问调查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出现的问题。

1.缺少“全科化”老师,即“需要上什么课,就能够上什么课”的老师。

2.乡村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学科老师,既要管理班级又要引导学生学习,当前年轻教师单一的学科和专业背景,难以满足乡村小学教师工作需求。

3.年轻的乡村教师缺少乡村生活经历,难以适应乡村生活,也难以适应乡村学校工作。

4.少数勉强被派到乡村小学的教师抱怨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时刻惦记转行或进城,工作不安心,教学态度不够专注。

5.教学环境和设施的不齐全,例如音乐教室的数量远远不够上课而导致只能在班级中上课,使学生没有良好的音乐体验感。

6.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比较低,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

7.学校不重视音乐素质的培养,社团活动更是少之又少。

三、定向生未来面临的发展问题

通过采访调查,本人发现许多定向师范生对于未来的发展存在许多疑惑和担忧等问题。例如对于毕业后的师范定向生,原籍地教育局持有怎样的态度。其实,这一点也是影响乡村教师是否“留得住”的问题所在,一方面工资与生活待遇、编制、职称评定等经济层面是政府给予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毕业后专业技能知识和教师素养是否能够经得住当地教育局的考察至关重要。2020年第一批定向生毕业,即本人所在的这一届学生将进行第一轮的回生源地教学,对于自身而言,虽然对于如何上课有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但还是对未来有些茫然,准确来说是对于生源地的当地教育局对于定向生有怎样的要求处于一个未知的状态。当地的教育局是把定向生与应届考编制的学生放在一起比较还是对其另有要求,本人觉得应该制定一个明确的要求,让定向生能够在大学里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否则就会造成培养人才和乡村音乐教育不接轨的严重问题。再就是教育局对定向生未来学校的分配类型,未来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教学这一点尤为重要,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要求也不一样,如果能够给出明确方向,那么培养师范生的学校也就能够以此制定出更加细致的方案。

四、结语

通过对培养院校制定的培养方案的调查、对选点性乡村学校的采访以及对首批音乐定向师范生的调查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本人发现乡村音乐教师定向人才培养与乡村学校音乐教育的接轨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培养院校的培养方案存在“一专多能”而非“全能型”的问题;生源地的乡村学校存在缺乏“万金油”教师等问题;接受培养的定向师范生对政策缺乏深入了解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分别对培养院校、生源地乡村学校和受教育的定向师范生进行深入的调查并进行整合。此外,对于这三方应该织布起一个可以使他们相互能够紧密联系的关系网,便于相互之间的反馈与交流,这样才能够渐渐解决乡村音乐教师定向人才培养与乡村学校音乐教育的接轨问题。作者简介:金琛,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

作者:金琛 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