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乡村振兴探析

乡村振兴探析

时间:2022-12-06 21:06: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乡村振兴探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振兴探析

乡村振兴探析1

1调查结果与结论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临沂大学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的农村籍大学生、已经毕业一两年的农村大学毕业生。调查对象的年龄大多在25岁及以下(占94.4%);女性占比例较多(占63.9%),调查对象的专业包括各类专业,其中样本最多的是理工类(46.9%),其次是师范类(31.5%)和文法类(12.6%);此外,被调查对象是独生子女的占58%。最后的样本分布如表1。调查数据显示,关于返乡就业倾向度问题,首先从农村籍大学生个性角度来讲,比如是否独生子女、男女性别差异等其返乡就业的倾向度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农村籍大学生平时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对家乡经济、生活发展带来的改变,他们的对农村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收入水平高低、生活便利等各方面的认知程度显著影响返乡就业的意向。其次,地方高校大学生对自己的毕业学校、所学专业,普遍自我评价过低,就业信心缺乏,返乡就业倾向更强。身处经济上较优越的家庭的大学生因为担心返乡就业条件艰苦,与其成长环境、生活状况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心理上难免存在抵触,家庭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农村籍大学生倾向于回原籍就业的意愿更加突出。此外,舆论宣传、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政策、就业压力等社会因素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大学生返乡就业的意愿。是否有利的社会因素影响以及相关激励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政策,决定着农村籍大学生是否能够充分了解自身就业现实状况及农村就业的广泛前景,是否有更多的农村籍大学生甚至非农村籍大学生前往农村地区积极就业。

2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现状

2.1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强烈

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目的是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式、调试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进入大学的学生应详细认知当今社会发展所需所求,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学好专业知识。不断提高适应社会实践专业技能等自身综合素质,为早日实现就业做好万全准备。然而,由于自身家庭成长环境的限制,部分农村籍大学生直到毕业才认识到在大学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挫折教育不充分,夸大社会就业压力,降低自我评价,对未知的社会工作充满恐惧,或者进入职场时心理失调,导致退缩,难以适应,返乡就业既能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和地方就业,又可以借此以减轻各种消极的心理压力,综合各因素,导致返乡就业意向强烈。

2.2就业观念落后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强烈

当前,新农村建设是缩减城乡差异,增强农村居民收入的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国家及地方政府也正呼吁广大大学毕业生去中西部地区或者基层、农村就业,并提供了较好的待遇条件,作为地方高校临沂大学每年都有近百名毕业生赴新疆、西藏等西部基层工作,愿意从事大学生村干部(选调生)岗位的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但部分农村籍大学生仍限于自身成长环境,在就业选择上依然紧盯机关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待遇较好地单位,或者偏向于中东部一线发达城市,三线城市的就业意向不高,这种情况导致以上就业岗位或地区人才扎堆现象,对于地方高校大部分毕业生就业由于毕业学校层次的客观原因,屡屡受挫,最终选择返乡就业。

2.3就业能力不高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强烈

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越来越重视,越是高薪稳定的工作岗位,对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基本条件要求越高。客观条件限制也很高,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大。相对而言,迫切需求人才的基层岗位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包容度更高,能够提供高校毕业生发挥个人能力的舞台,条条框框的限制也很少,毕业生在此更容易实现就业,所以,这部分农村大学生越有回乡就业的意识。
3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农村地区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充分就业实现程度有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速度和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特别是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持续增长力度迟缓,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太少,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不能充分满足就业需求。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等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制度。但这些政策措施尚不完善,覆盖率不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区域间的差距,农村大学生回原籍就业还不是很充分。

3.2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各高校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并提供了相关的就业技能培训、指导、帮扶措施。地方高校在指导学生学业和就业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临沂大学部分理工科院校普遍积极鼓励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很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很多毕业生不去了解相关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存在慢就业、缓就业现象。突出表现在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系割裂开来,重规划、轻指导。一方面,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的工具价值。侧重于就业率,使其责任最终体现在学生就业统计结果,忽视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全方位和全程的指导系统的研究与建设。另一方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薄弱,职能部门和两级学院的合作表现不佳。

4增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倾向性建议

4.1政府部门转变观念重新定位,建立长期就业机制

政府在增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向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就业政策的引导及落实对改进大学生就业意向具有明显指向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意向,改变观念重新定位,建立长期就业机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充足、优质的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

(1)改变执政观念,明确责任范围。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发展经济各方面的关系,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为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创造有利的良好环境。改变执政观念,明确责任范围,完善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面向市场的农村就业机制,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

(2)建立就业长效机制。政府部门要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及经济发展需要,充分保障毕业生就业的权利,制定相关积极帮扶政策,促进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同时,建立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的相关就业政策。落实好相关支持、优惠和保障政策。积极吸引农村籍大学生回家乡就业创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3)建设创业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积极培育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鼓励农村籍大学生回乡创业,并为他们的创业提供相关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帮助农村籍大学生实现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充分就业,产生“二次就业效应”,从而产生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2农村地区积极创造优质的返乡就业环境

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舆论宣传等方面对吸引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地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和提高,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能够为农村籍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吸引更多的农村大学生回到家乡就业。

(1)积极发展经济,加快实现农村城镇化。农村地区要依托乡村振兴背景下,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如经济、政治、教育和法律等。优化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产业机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城市化建设的实现步伐。制定积极稳妥的就业和产业帮扶政策,完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借此吸引优秀人才,建设新农村,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

(2)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第三产业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只有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协调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带动农村传统农业和工业的优化发展,推动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从而增加农村市场需要,提高农村地区消费水平,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地区大学生回家乡就业难的状况。

(3)积极宣传就业政策,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目前,最常见的就业相关信息均发布在各种舆论媒体上。因此,舆论媒体要通过专业机构约束,通过相关政策规定,重视监督。加强规范指导,以确保其客观反映就业政策的内容及影响,为确保其正确传递民意、宣传政策、引导就业,并使毕业生对就业困难有正确的认识,对就业预期有正确的判断,合理规划就业。

4.3高等院校要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大学作为大学生的主要培训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意向、职业能力和就业观念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学生的就业意向的转变与就业能力的提高与高校的培养机制关系密切。

(1)形成具有层次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就业导向等方面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改革,高等教育层次的多元化格局最终将会形成。同时,要以人才梯度转移思想为指导,遵循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从城市向城镇和农村转移的人才转移规律。为培养和提供就业能力较好的新农村建设人才资源。

(2)建立相关约束激励制度。只有明确和规范相关制度,引起高校管理者,高校专任教师的普遍关注,引导返乡就业纳入高校教学计划,学校的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去,这样才有可能使农村籍大学生具备在家乡就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有效地正面引导和促进农村生源毕业生回原籍就业。

(3)设置建设新农村所需的专业结构。高校的专业设置应结合行业需求和学科发展进行。将社会产业的需要与学科发展相结合,设立既能适应社会需求又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专业结构。比如设立地方企业所需的相关专业,培养他们紧缺的相关人才,并积极做好相关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指导工作。如此既满足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推动了农村本专科学生的充分就业。同样也可设立建设新农村所需的相关专业,采取“定向招生—高校培养、引导—地方吸引—返乡就业”的模式,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储备人才。

4.4农村籍大学生应积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就业单位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十分迫切。这就要求农村籍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明确就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投身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做好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心理素质提升,为服务农村、建设家乡、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做好充足准备。

(1)树立正确就业观,及早科学规划职业。只有把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好,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好。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把握好今后的发展方向,早日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农村籍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是有限的,更要及早清醒,避免在大学期间的迷茫期,尽快正确进行人生定位,树立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正确观。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以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要树立服务农村、建设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就业观。对于农村出身的大学生来说,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不仅可以实现就业,更是发挥自身才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好时机,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机遇,积极发挥自身价值,返乡就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此时,农村籍大学生应以服务农村、建设家乡为理念,才能正确引导自我更好发展。

(3)要有独立创业的意识。返乡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不仅指回到地方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自己的创业。以便更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当今科技的快速发展,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能紧追科技发展的步伐,快速高效的为家乡建设服务。这就要求返乡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要坚持持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扩大视野,有预见社会发展的洞察力,同时还需要他们有自主创业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以便在返乡就业时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实现充分就业。

作者:刘磊 单位: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乡村振兴探析2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乡村经济发展工作,尤其是在2021年初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开展好农村电商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工程。在政策的利好背景下,各地政府应发掘本地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地区电商建设,对当前电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梳理农村产业和农民面临的困难,剖析背后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1农村电子商务概念与发展背景

1.1农村电子商务概念

农村电子商务概念指的是电子商务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与应用。具体而言,包括在农村地区组建和培训电商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的电商服务机制,与城镇等外部电商平台进行衔接及因地制宜的出台支持地方发展电子商务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1.2发展背景

在农村地区开展电子商务建设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背景。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支持农村地区电子商务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为相关企业和农民在本地区发展电子商务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坚实的帮助和保障。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原生态和自然农产品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也为乡村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农村电商发展的作用和优势

2.1提升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和销售农产品是当代乡村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渠道,如果能提高农产品的销量,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乡村经济发展。通过先进的网络购物平台和直播平台,可以快速促进农产品走向全国,提高销售量,直接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给乡村地区带来致富途径。

2.2丰富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

通过发展乡村地区的电子商务产业,不仅能为农民带来客观的直接收益,更重要的是有效改善了其生活质量,促进其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革新升级。借助现代科技和电商平台,可以快速实现农产品的一条龙宣传和推广,能够减轻农民的销售压力,使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生活和娱乐中,从侧面提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经济水平的提升,使农民有机会走出乡村,到外面的世界开拓视野,并接受更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另外,借助现代互联网购物平台,能使地处偏远地区的乡村居民足不出户就购买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鲜产品和生活必需品,让农民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和满足感。

2.3发挥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势

运用电子商务技术可以使本地特色农产品的特色和优点最大化。例如,贵州省的天气湿润温暖,且多山地地形,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下,孕育出如威宁苹果、水城黑山羊、晴隆脐橙等一系列优质农产品,借助电商和网络的传播,可以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4有效提高农民收益

由于农村山高路远等地域条件的限制,以及乡村地区较为落后的营销模式,纵使有品质优良的农特产品,农民也总是为产品销路而发愁,但在直播和电子商务产业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借助网络优势向外界宣传农产品的优点,吸引更多消费者主动购买,有效提高了本地农产品的销量,也减轻了因农产品滞销而造成的生产浪费,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3农村电商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抓住机遇,及时进行产业升级和营销模式转型,特别是与全国各大知名的购物网站、直播平台合作,推动地区特色农产品在全国畅销。另外,在各类新媒体直播平台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依靠直播带货推销本地特色农产品,使得全国各地的网民便捷、快速地了解到乡村地区的农产品产业。通过深入调研和走访,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分析当前乡村电商平台的营销模式和渠道,总结相关的工作成效和发展现状。贵州省的特色农产品包括毕节土鸡蛋、罗甸火龙果、修文猕猴桃等,由于贵州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农产品品质优良、质量上乘。如果依托电商平台,在各类直播平台和新媒体等营销手段的助推下,就会使越来越多的贵州特色农产品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地的民众见面,掀起直播卖货和销售的小高潮。例如,毕节的红樱桃在“双11”购物节中短短一小时就卖出了3000余单;贵州省黎平县的茶厂在直播平台仅上线几分钟就完成了该公司一个月的销售任务。此外,贵州省还有不少地区不断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打通影响本地销售农产品过程的“中梗阻”,依托电商平台顺畅地向全国各地销售优质特色农产品,但是本地农产品特色品牌还未打响,商品的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这也成为今后该地区在发展乡村电子商务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

4农村电商发展面临的困境

4.1销售模式较为落后单一

由于乡村地区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互联网等新技术保持着较为谨慎和保守的态度,因此对开展电子商务、在网络上售卖农产品等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顾虑。例如,直播时未采用更加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宣传农产品的特色和优点,对直播平台使用流程不熟悉,直播过程不流畅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难以真正吸引和留住消费者,使直播卖货达不到农民的预期效果。

4.2山村地区快递物流水平不高

受山区地形的影响,贵州省乡村地区的配送和物流成本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特产品的销量。同时,未形成完善全面的物流配送产业链,特别是需要冷藏保存、对运输要求较高的农产品,由于冷藏保鲜技术上的弱点,容易造成超出配送时效等问题。此外,由于贵州省的山区地形较多,运送所需时间较长,导致很多新鲜农产品无法及时运往城镇消费者手中,或者虽然运输了也要承担很大的产品损坏和腐烂的风险,在此情况下,许多农民存在顾虑,不敢轻易通过线上销售的方式贩卖农产品。虽然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种类和数量较为丰富,但受地理环境、经营成本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物流企业不愿意在乡村或山区开设网点,快递员的配备数量不足,难以及时全面地开展物流配送服务。

4.3乡村电商人才队伍紧缺

在乡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离不开人才的储备和支持,但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以及乡村培养的大学生人才外流严重等,导致乡村地区电商产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愈发严重。在电子商务的运营过程中,不论是营销、宣传、客服还是美工各领域都需要专业人才,但目前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已远远不能跟上电商产业发展的步伐。另外,乡村地区要想持续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就必须不断培养复合型的高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本身不但要对农村地区和乡村文化较为了解,而且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技术,掌握宣传和推广直播等相关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为电商销售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进城务工的农民人数持续增加,由于城镇的发展空间大、工作机遇广,收入水平较农村地区更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城镇务工,大学生毕业后也很少主动选择前往山区和乡村地区工作,劳动人口的减少使得贵州省电商人才的缺口一时难以补齐。

4.4软硬件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

要想发展电子商务产业,就离不开互联网的技术保障。但对于家庭收入本就不高的农民而言,每年要多支出将近千元的宽带上网费用是较为困难的。另外,乡村地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互联网设备的更新速度长、连接速度慢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给直播带货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了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

4.5农产品特色品牌尚未打响众所周知,贵州省的茶叶、烟酒和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知名度高,但人们对贵州省特色产品的印象大多只停留在烟酒上,对于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认知度不高,究其原因是没有树立品牌意识,打响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品牌。本文认为,贵州省乡村地区可以借鉴茅台酒等龙头知名品牌的发展路径,加强对特色农产品的挖掘和培育。另外,农民群体普遍缺乏产品的品牌意识,认为只要产品好,到哪里都有竞争力,但忽视了对产品的宣传和推广,造成产品的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力不足等问题。

5农村电商发展对策

5.1建立健全完备的快递物流模式

第一,从政府角度出发,应鼓励物流企业扩大在贵州省山区和乡村地区的覆盖面,可以通过给予资金补助、政策帮扶等方式,提高乡村地区物流网点和快递从业人员的数量。同时,大力发展冷链保鲜等技术,为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迈向全国奠定坚实的物流基础。第二,构建更加完备的乡村物流体系,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发展本地物流产业,加强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物流配送等方面知识的宣传和培训,使其全面掌握相关农特产品的物流配送知识,以便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5.2创新多元化运营和销售模式

一方面,因地制宜,将本地特色文化与产品宣传相结合。例如,可以将贵州省的特色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文化与农特产品的销售相结合,在直播带货的同时,向广大网民介绍当地的特色文化、介绍水果蔬菜的生长环境、介绍本地的风土人情,用乡村特色文化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和兴趣。例如,近年来各地火爆的“县长带货”“乡长直播间”,不仅拉近了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还因为有领导干部的亲自代言、背书和推广,广受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大大提高了直播间的农产品销量,值得借鉴。另一方面,探索采用直播等面对面的手段来扩大宣传效果。许多消费者在观看直播带货时,更容易被实地采摘、生产过程直播等内容吸引,通过身临其境的直播方式,可以使消费者面对面地感受到优质农产品是如何生产加工出来的,从而提高对贵州省农特产品的信赖感和认知度。同时,现场直播的方式可以最大化还原农特产品的自身优势,体现出农产品的品质上乘。因此,创新直播模式可以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使全国各地的网民充分了解到贵州省农特产品的优势和特点,直接提高产品的销售数量和知名度。

5.3配齐乡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

针对当前乡村地区软硬件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不利于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问题,当地政府要积极通过家电下乡、给予资金补助、加强技术投入等方式解决实际困难。比如,可以引进5G通信网络技术,鼓励电信、移动等厂商在乡村地区建立基站,完善通信设施服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降低宽带使用费,或给农民以上网补助,使农民用得起互联网资源,推动本地电子商务产业建设。

5.4培育具有特色亮点的本地农产品品牌

品牌化建设对当代产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要树立发展农特产品产业的品牌化意识,政府、企业和农民都要有品牌意识和品牌保护观念,面对本地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农产品,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在本地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另一方面,广泛运用直播、新媒体等手段,提高农产品的曝光率。如何塑造有亮点、有特色的农产品,需要企业和农民共同探索思考。本文认为,不仅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还要积极发掘与农产品相关的周边产业和文化。例如,在进行产品宣传时,适当地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地理环境进行介绍,通过动画、视频、故事演绎等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具生活化的场景走进千家万户,就能拉近消费者和农产品产商之间的距离,使其更加深刻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痛点,更能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侧面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曝光率。6结语贵州省应当利用乡村地区得天独厚的农产品生产优势,持续开展电子商务产业建设,通过加强品牌化建设、打造过硬的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完善快递物流产业链、创新产销模式等方式,让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有效推动和促进乡村振兴建设。

作者:孙晶 单位:江苏开放大学

乡村振兴探析3

1研究背景

人才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村医疗供给质量的提高要依靠医学专业人才的支持。201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等5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委托地方医学院校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全科医疗人才。2018年,第一届定向医学生经过5年学校教育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正式上岗。履约率、岗位胜任、职业发展等问题逐渐显现,梳理研究问题及溯源培养过程从而指导培养设计、改进毕业后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2定向医学生就业现状

(1)履约率向好,需关注履约中的违约现象。2015年,四川首届定向医学毕业生首次履约率为87%。为切实提高定向医学生人才使用效益,2018年,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等4部门下发《关于建立四川省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诚信档案加强履约管理的通知》(川卫规〔2018〕4号),敦促定向医学生按照入学前签署的定向就业协议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2020年6月,四川省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四川省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违约人员名单的公示》,从名单上看,2018年首次履约率98%,2019年首次履约率80%,1人履职1年后违约,2016年毕业学生中有2人履职3年后违约,2017年毕业生中有1人履职3年后违约。从数据上看,定向医学生首次履约率数据向好,首次履约后在履约期间存在违约现象。陕西省情况类似,2015届定向生履约率较高,2016届有所回落,此后履约率逐步回升,2019年平均履约率为95.3%[1]。

(2)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和签约单位的需求“脱节”。在理论培养环节,定向医学生的培养方案大多参照五年制临床本科生制定,但定向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五年制临床本科生显然不同,培养目标是整个培养过程的指导,目标不同,课程体系、实践体系都不同,从这个层面讲培养是与需求脱节的。从实践环节看,定向医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去定向的社区及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单位,但实践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县级及以上的三级医院,实践培养与需求脱节;从规培环节看,社区及乡镇卫生院所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特点是诊疗对象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对大型医疗设备依赖较少,反观定向医学生的规培,规培期所在医院多为三级综合医院,导致缺乏常见病、多发病诊断的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2]。

(3)工作满意度低,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定向医学生的培养采用的是“5+3”模式,即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和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自2015年第一届定向医学生进入规培期,学界对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就一直给予广泛关注,安振玉[2]等通过群体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定向医学生的规培满意度做了调查,结论是总体满意度一般,带教师资的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贺春香[3]等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重庆市2010届定向医学生就业满意度做了调查,结论是满意度不高,具体来讲,依次是对个人收入不满意、对工作岗位和承担任务不满意、对个人工作业绩不满意、对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满意等。一项针对四川省定向医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也显示定向医学生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满意度高达62.1%,而不满意又导致了不履约[4]。

(4)职业认同感有待提升。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会对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产生影响。定向医学生的履约是学界一直关注的问题,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学界关于职业认同感的研究调查也很多,比如高淑美[5]等对甘肃400余名定向医学生做了相关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职业认同感整体偏低,岗前培训是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效途径之一;袁丹[6]等也在调查了413名定向医学生后得出相同结论,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医学生报考前对专业不够了解,多为被动报考,对全科医生的职业地位、职业价值、职业自豪感等方面的认可有待提升,且履约期满后职业信念不坚定。

(5)职业发展渠道不畅通。职业发展是能否实现定向医学生“留得住”的关键因素。基层单位发展前景不明朗或难以获得发展机会是影响定向医学生去留的主要因素,无发展机会还会影响履约学生的向上力,对于基层卫生体系的构建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3培养期优化建议

定向医学生培养是健全国家医疗卫生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只有解决好各项问题,才能真正使定向医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定向医学生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些可以在培养过程中解决,比如履约、岗位胜任力、职业认同及职业规划等,有些需要在实践中修正,比如规培等。

3.1政策保证,科学引导,加大诚信教育,确保“下得去”

一项关于定向医学生违约的研究概括出履约的影响因素包括违约金、诚信记录、诚信、编制、离家远近、待遇、工作环境等,违约的影响因素包括职业发展、待遇、服务期等[4],针对上述影响因素,首先,在招生源头上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定向医学生有部分是因为家庭经济及亲属的劝说[5]才选择填报的,这部分学生对“定向”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并不是完全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其实“先天”就具有违约的可能性,因此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国家实行定向免费医学生计划政策的意义及目的,避免因为盲目导致最后违约。对于意向医学又立志基层医疗单位工作的农村考生可优先考虑,在招录上多做工作可有效避免对于医学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在学校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诚信教育,通过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到基层实习等机会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对基层的感情,树立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决心。再次,要关注定向医学生毕业后的教育及发展。在毕业阶段要提前跟定向单位做好沟通,杜绝毕业生到基层报道被退回档案的事情发生。落实好招生培养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对接。最后,对于认真履职的定向医学生,相关部门应按照国家政策,落实有关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对于无故违约的定向医学生,也应该有相应的举措,比如四川省等省出台的督促履约的相关文件,并适时公布未履约人员名单等举措。

3.2明确培养定位,优化课程结构,提升岗位胜任力,确保“用得上”

笔者选取西部某一区域内几所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基本涵盖思想品质、职业素养、掌握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有些院校强调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有些院校强调学生要学习预防保健康复及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并且具备基本的创新精神、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各院校的培养目标都涉及部分能力培养,并未涵盖全部。对比同一区域几所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及全科医学(订单定向)专业可知,全科医学生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及师资上基本套用临床医学,也在课程中加入了全科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社区医学(含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根本办学指向,它决定着高校和专业的一切办学行为,不同的培养目标应指向不同的课程体系。在横向对比了同一区域几所院校的全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实践平台,纵向对比了学校临床医学专业的相关设置后,我们可以大致将全科医学生的培养归纳为临床医学专业的照搬和微调,但这显然与国家的培养初衷不符,也与各个院校自己设定的培养目标不符。定向医学生的培养应该有自己的一整套培养模式和体系,照搬或微调临床医学专业的模式显然不妥,也不能达到精准的培养目的。各院校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关系都未理顺,缺乏相互支撑,定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尚需完善。在定向医学生的实践环节,应探索建立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单位轮转实习规培的模式,并增加社区及基层医疗单位的实习实践时间,这样对定向医学生而言:一可以对三级医疗的诊疗模式有一个整体概念;二可以接受三级医院优秀师资的带教;三可以了解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环境和服务模式,树立扎根基层的信心和决心。

3.3培养单位、培养高校做好工作延伸,确保“留得住”

“留不住”的主要原因也是违约的影响因素,相关部门应该以6年服务期为目标尽量落实可解决因素,着眼建立基层定向医生的健康用人循环。首先,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定向医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联合培养高校在定向医生履职期间协调县级政府部门建立全科医生职后长期发展安排,提供全科医生全职业周期的提升课程,可根据区域疾病谱及相关医疗发展需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培训,推动区域基层医疗人才的发展。其次,应合理规划定向医生履职中及履职后的晋升发展。如对满足履职年限的定向医生开设专门的选拔计划,促进定向医生在县域中的良性流动,有了确定的可靠的晋升发展渠道,不仅可以增强定向医生的社会荣誉感,还可以使他们安心工作,努力提升赢得发展,最终形成基层定向医生的健康用人循环。最后,相关部门不仅应加强对定向医学生的履约管理,还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履约意识。根据宋娟[1]的调查,定向医学生到定向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到后2~3个月内确定就业单位的占47%;4~5个月内确定就业单位的为20.4%;仅有13.9%在1个月内能确定就业单位,而陈吉平等[7]在研究中也提到存在定向医学生履职但档案被退回的情况,安置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福利待遇和规培安排,也会对学生履约意愿产生负面影响。各基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定向单位在就业安置过程中的细节还有待改进,应提前了解问题,做出应对,将定向医学生的就业安置落实落细。

参考文献

[1]宋娟.2015—2019年陕西省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履约情况分析[J].高教学刊,2021(8):193-196.
[2]安振玉,张绍群,邹宛均.重庆市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医学与社会,2021,34(4):94-98.

[3]贺春香,龚放,谢波.重庆市首届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基层工作情况及对策建议[J].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1):4009-4014.

[4]谯利平.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思想动态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调查[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30(1):116-119.

[5]高淑美,周凤娟,刘丽琼,等.甘肃医学院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1,41(3):205-208.

[6]袁丹,黄巧云,武鸿翔,等.农村订单定向医学专科生职业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1):62-67.

[7]陈吉平,邓惠洋.国家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违约原因及应对措施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897-1899.

作者:周艳红 单位:川北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