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生态环境保护探究

生态环境保护探究

时间:2022-12-06 16:27: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生态环境保护探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生态环境保护探究

生态环境保护探究1

南四湖属于淮河流域泗河水系,流域跨鲁、苏、豫、皖4省34县,直接入湖河流53条,其中湖东28条、湖西25条,流域面积3.17万km2。湖区降水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点,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29.6亿m3,其中汛期占全年径流量的80.4%;地下水水资源丰富,埋深较浅,受湖内渗水影响较大。南四湖属富营养型湖泊,盛产鱼、虾、苇、莲等多种水生生物,底栖动物资源在全国同类型湖泊中处于首位,是济宁市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目前,南四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是我国14个水质良好河湖之一。

1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1水岸治理不协同

南四湖污染防控涉及工矿企业、镇村生活、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多方面,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各自为战”,污染防治措施落实不同步,产业布局与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农业面源污染尤为严重,且尚无有效防治措施,沿湖周边有2.3万余公顷稻田,秸秆还田后浸泡腐烂,高浓度稻田退水直接入河,给南四湖生态带来很大压力。
1.2保护与整治不平衡

南四湖保护与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等方方面面,如果治理标准不一、保护力度不协同,往往会导致“洪涝灾害搬家、风景这边独好”的现象。近年来,南四湖入湖河流中除重点河流泗河、洙赵新河、东鱼河已进行了综合整治外,其他河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不仅不同河段防汛标准不一,且仍有部分堤防有缺口,如湖东堤郗山至韩庄闸约15.6km堤防仍未封闭,沿湖区域仍面临洪涝灾害威胁。

1.3因湖施策不联动

南四湖流域内不同省市间污水排放标准不一,汛期上游来水集中汇入南四湖,对湖区水质达标造成巨大影响,流域环保治污压力大。随着“三区三线”划定,自然保护区政策和现实发展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

1.4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南四湖区域长期以来缺少统一环湖保护与发展规划,导致现行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治水主体分散管理,各区域、部门之间协调运转不够高效;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生态治理协同联动不足,水污染、水生态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滞后。

2提升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

2.1严格水域空间与岸线管控

1)严格执行河长制。强化河长、湖长履职尽责,严格执行南四湖岸线利用规划,规范岸线开发利用行为,建立流域和地方联合执法常态化机制,常态规范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充分运用卫星影像、无人机巡查系统,不断实化河湖“强监管”,及时跟进督导排查,实行闭环管理,直至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2)完善沿湖交通航运网络。一是对现有码头进行规划整合,规划建设港口作业区。二是推进京杭运河航道升级改造,提升标准化、网络化航道建设水平,打造国内领先的内河高等级航道。三是推进“济宁—南阳岛—微山岛”旅游专用航线建设,完善提升支线航道,深挖航道避免船舶拖底运行,减少底泥扰动,形成与干线有机衔接的支线网络。

3)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城际轨道交通等新型基础设施,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创新应用,建设“数字南四湖”智慧平台,构建覆盖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等各领域的“一张图”。

2.2加强水资源保护

1)构建水资源保护利用体系。一是加强南四湖流域雨洪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河道拦蓄、水库增容、局域水资源调配等工程,逐步构建“库河同蓄、互连互通”的雨洪资源利用格局。二是启动抬高上级湖蓄水位论证,提高调蓄能力,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工程建设。

2)推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状况、供需情况、开发利用潜力等实际情况,以流域和湖区雨洪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多水源利用格局。

3)健全完善水资源调配利用机制。一是以“合理分水、管住用水”为目标,开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一步明确南四湖初始水权,协调做好南四湖水量分配。二是建立沿湖取用水统一的信息共享公开与通报机制,严格取用水管控。三是完善流域管理与地方属地管理相结合的机制,建立健全定期例会交流制度,磋商解决跨省、市水事纠纷问题,构建和谐稳定的供用水秩序。

2.3加强水污染防治

1)加强直接入河湖污染控制。一是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空间管控要求,统筹水岸协同治理,开展南四湖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溯源整治,入湖河道综合治理等工程。二是实施城区排水系统提质增效,提高城市初期雨水接纳净化水平,对排水管网、检查井、城区河道定期开展清淤疏浚,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入河。

2)推进全域黑臭水体整治。一是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实施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全面清查修复管线渗漏、错位等问题。二是加快流域、内城镇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进度,做到污水处理能力与污水管网相匹配。三是实施沿湖镇村农村污水治理,开展养殖种植业污染、生活和生产垃圾、工业污染和内源污染等治理,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3)强化特征污染防治。一是实施污水综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矿井水除盐等项目,加快涉硫涉氟工矿企业整治或水源替代。二是加快净水厂升级改造,完善流域“治用保”体系,发挥水质净化效益。三是实施稻田回水综合治理,建设生态隔离带或农业面源拦截消纳工程,减轻面源污染影响。

2.4加大南四湖水环境综合整治

1)强化水安全综合保障。一是统筹实施防洪减灾和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健全完善以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为核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二是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按照“上拦、中滞、下排”和蓄泄兼筹的思路,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加快构建以湖库、河道和蓄滞洪区为架构的防洪工程体系。

2)加快沿湖防洪除涝工程建设。一是加快湖东滞洪区及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湖东堤郗山段至韩庄段治理工程建设,尽快发挥重大工程防洪除涝作用。二是全面梳理重点河段、重点区域水利安全风险和短板。采取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河道疏浚、河势控制、护岸护坡、堤顶防汛道路建设等各种措施,着力提高环湖外围干支河道防洪除涝水平,实现环湖堤防整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

3)科学推进沿湖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一是科学优化布局沿湖村庄,结合推进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二是加强对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推动具有沿湖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聚力打造大运河沿线风貌带。

2.5开展南四湖水生态修复

1)建立完善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建立完善流域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以提高环境承载力为目标,整合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开发保护政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构建流域覆盖的生态修复格局,塑造“华北南四湖生态明珠,保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美好愿景。2)加强保护区生态系统建设。一是开展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程,定期打捞清理腐烂水生植物,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减缓湖底抬高及湖体沼泽化进程。二是健全科研检测管理体制,完善基础硬件设施,构建完整的科研监测体系,切实提高科学监测水平。

2.6健全南四湖执法监管机制

1)强化执法合力。实行“河长+警长+检察长”模式,建立联席会议、线索联合会商、要案联合办理“三联”机制。重点打击跨区域、跨流域非法采砂、破坏水资源、水生态行为,促进刑事司法和涉水行政执法的有效衔接,形成河湖执法合力。

2)合力提升水环境风险防范。一是采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技术,系统开展生态环境调查监控及效果评价,综合评价修复效果,为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二是建设南四湖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智能监管网络,整合现有监测网络,打造涵盖资源、环境、地质灾害、野生动植物等的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对生态环境开展持续监控保护。

3结语

提升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发挥好南四湖生态、资源、产业、文化等特色优势,既有利于维持好南四湖生态系统完整性,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南四湖生态承载能力,对有效改善南四湖生态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打造水清岸绿、生态宜居、文化繁荣、产兴民富的幸福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利 李宁 张力 单位:济宁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

生态环境保护探究2

0引言

作为城市发展瞄准点,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城市各项工作稳步进行的基础保障,对城市的全面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同时也是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的有力保障。结合城市发展实况,深挖生态环境建设路径,努力实现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产业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生态环境建设反作用力,为培育城市产业与生态环境建设融合新业态提供有效推动力。

1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1获取显著生态建设成效

城市经济的稳步发展,能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强劲推动力,并借助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力,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成效,为城市发展提供双重保障。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现阶段的环境保护难度持续加大,环境治理任务日益艰巨,为了提升环境治理成效,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以充足、多元化的资源为支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能够有效改善从消耗到治理的发展弊端,新型发展理念的深入与革新,促使现阶段城市发展在环境保护与低碳制造等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在促进科技、服务、设备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路径的多元化发展,为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提供有效推动力,为城市环境的高质量修复与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1.2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与环境协同推进城市发展,可以有效避免产业结构不科学的现象,各大产业根据现阶段的发展要求,不断调整经营结构,实现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稳步提高。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理念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发展效率,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发展动力的科学转变,对形成依托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产业模式具有显著成效。经济与环境协同促进城市发展,可以促进生态化产业的快速形成,为城市各项产业由低到高的科学转变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经济与环境协同促进城市发展,可以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并为各大产业的科学化转型提供强劲推动力,为新时代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创造机会。

1.3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作为城市发展新理念,以绿色生态环境为主推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能够加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对打造科学、高效的新型业态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能够不断明确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对各大产业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起到了助推作用。经济与环境的融合发展也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是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科学的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战略能够以群众的美好向往为目标,实现对城市产业结构的不断革新,为新时代的城市建设开拓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在实现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优化城市环境,以此为人民群众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环境,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稳步提升奠定基础。

2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城市发展困境

2.1缺乏强劲的发展保障力

根据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实况来看,新型发展模式缺乏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导致新产业态势的形成缺乏充足的发展支撑,对城市的稳步发展极为不利。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凸显各项发展资源的实效性,部分城市将经济、人力资源置于发展态势良好、结构相对完善的产业,对一些新兴技术企业、环境治理策略研究企业的支撑力度明显不足,导致城市产业结构偏重问题日益突出,对城市的经济、环境的持续发展较为不利。

2.2缺乏高品质的龙头企业

通过对各大城市生产结构的调查数据来看,制造业在总产业中占比较大,产业结构相对完整,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效,但各大制造企业之间的聚集强度远远不足,导致其无法形成较大规模,致使各大企业的生产优势无法正常发挥,零散型的发展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虽然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无法形成超强龙头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影响力较弱,发展优势不够突出,城市发展缺乏大批量的国际品牌,导致城市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核心逐渐转向了技术创新、智能化发展等方面,而我国各大产业的核心技术优势不明显,国际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各项新型技术的研发力度不足,导致我国在高智能、精制造等方面缺乏发展优势,极不利于城市的稳步发展。

2.3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环境保护难度持续增加,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促使生活、工业垃圾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治攻坚难度,不利于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推进城市发展的目标。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我国水资源相对匮乏,人均占有率世界排名较低,森林、绿化面积严重不足,沙漠化问题严重,森林覆盖分布不均,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阻碍了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城市工业生产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各种工业生产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极大地阻碍了经济与环境协同推进城市发展脚步。

3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城市发展的建议

3.1加大生态经济建设宣传力度

为了加大对企业生产的监督力度,实现经济、环境的协同发展,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大生态经济建设宣传力度,并以当今流行度较高的媒体方式向社会积极传播正能量,以此端正企业发展思想。通过自媒体、环境保护活动、企业文化渗透等方法,对群众和企业进行科学引导,使全民意识到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此实现生态经济建设理念扎根于经济发展的目的,为各大企业转变发展理念和创新经营方式提供有效支撑。相关部门也可以借助环境保护模范企业评选,调动城市产业群的环境保护积极性,在绿色经营、低碳出行等理念的大力宣传下,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助力城市持续发展。

3.2在产业生态化中谋求致富之路

为了在产业生态化中,精准、快速谋求致富之路,在实现经济稳步提升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需要企业站在全新的发展角度审视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构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策略。在城市发展中,深耕生态环境建设路径,通过科学的方法保持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优势,为城市创造更丰厚收益提供有效支撑。作为新时代的新型发展理念,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辅助企业深挖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效策略,在拓展城市发展资本同时,实现致富路的有效拓展与延伸,为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促进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全面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3.3做好生态环境的修复重建工作

及时修复与重建遭破坏的环境,保障生态廊道的有序畅通,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共赢的有效渠道。对于部分由临时用地造成的环境破坏,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较高的修复重建计划,以此实现对碎片式生态区的有效连接,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通过修复与保护工作的同时进行,加快生态环境建设速度,为构建良好的城市发展布局提供有效服务。对于部分没有造成严重损害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要以修复为主,借助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修复措施,高效、及时地修复城市生态廊道,为打造和谐的经济与环境关系助力。为了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并减轻相关部门的工作压力,政府部门应树立生态发展理念,通过相关管理条例的实施,实现科学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3.4构建高效益产业群

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明显的辐射性特点,为了有效提升城市产业群与环境协同建设机制的有效性,需要不断强化企业的发展内驱力,并通过各大企业的横向、纵向对比,实现经营模式转化、产业结构升级目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适当的鼓励政策,强化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借助良性竞争实现各产业的优势互补,在充分发挥区域产业群优势的同时,加强对各项发展资源的科学利用,实现区域内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构建系统性较高、综合素质过硬的产业群,实现龙头企业核心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以此突破零散经营的发展弊端,强化各企业之间的联系,避免地区产业之间的恶性循环,为形成区域内的产业集群效应提供有效服务,为城市的经济、环境协同发展助力。

3.5加大生态产业结构建设

作为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生态环境体系是关键,是促进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有力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产业之间联系密切,而构建经济、生态环境协同建设机制,不仅可以转变传统牺牲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错误观念,还能优化城市产业生态结构,精准打击不良发展行为,是努力做大企业经济、实现环境与经济共赢的有力保障。结合城市发展切实需求,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制定科学的产业经营策略,实现企业的科学转型,以此助力经济与环境的友好发展。加大生态产业结构建设,不仅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经济,还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使城市发展由线到面的科学转变,打破城市传统发展方式的束缚。

3.6完善协同发展政策引导

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引导者,相关政策完善程度,直接关系着经济与环境协同推进城市发展品质。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不仅可以激发产业转型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拓展,还能提高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使各大产业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对城市经济与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应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生态产业建设为发展目标,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偿的方式,给予企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以此提高其对生态产业结构建设的重视,为城市的全面发展助力。相关部门也应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引导企业的经营、生产模式,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以此助力城市的稳步发展。

4结束语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延伸,生态产业发展理念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优化经济发展模式,并获取更显著的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相关部门可以从加大生态经济建设宣传力度,在产业生态化中谋求致富之路,做好生态环境的修复重建工作,构建高效益产业群,加大生态产业结构建设,完善协同发展政策引导,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发展合力,以此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目的,提供有效支撑。

作者:朱逸轩 牛婷婷 王彦发 王富磊 单位:新疆科技学院

生态环境保护探究3

五泉山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部的皋兰山北麓,是兰州市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因在此处有五处泉水出露而得名,五泉即“惠泉、蒙泉、甘露泉、掬月泉和摸子泉”。相传西汉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途中在此驻军时,士兵口渴难耐,霍去病手执马鞭,连击地面五次,鞭响泉涌,遂成五泉。然而,以泉得名的五泉山公园,目前却面临着泉水断流问题。相比济南趵突泉、敦煌月牙泉等著名泉水景观,五泉山泉水由于得不到重视和缺乏高品质开发,导致不能开展全面有效的泉水保护工程。兰州旅游素有“一游五泉、二看黄河”之说,可见五泉山对于兰州市城市魅力的重要性。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五泉山泉水保护和高品质开发应该成为城市重点工程进行建设。为保护泉水生态环境,让泉水永葆清流,打造名副其实的五泉山泉水名片,提升兰州市独特旅游魅力,同时让更多人认识五泉山泉水来由和积极参与泉水保护工作,本文从水文地质角度系统分析了泉水成因以及目前泉水断流的环境问题,进而为保护泉水提供可行的对策建议。

1地理地质背景

研究区位于五泉山公园,属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地处黄河上游黄土丘陵梁峁区,海拔为1540~1650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24mm,年均气温为10.3℃。北距黄河干流约3km,黄河自西向东径流,西侧为黄河一级支流雷坛河[1],流域面积为259km2,自南向北汇入黄河,干流长度为43k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11m3/s,但目前该河流已经断流。研究区自下而上、由老到新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包括新近系(N)泥岩、砂岩、砂砾岩和第四系(Q)早更新统五泉砾石层(Q1)、中更新统离石黄土(Q2)、晚更新统马兰黄土(Q3)、全新统砂砾石、碎石(Q4)等。新近系泥岩、第四系五泉砾石层、离石黄土在研究区仅有零星分布,泥岩未见底,五泉砾石层和离石黄土层厚度分别约为90m、大于200m,马兰黄土在五泉山表部广泛分布,厚度10~50m,全新统砂砾石及碎石主要分布在雷坛河沟谷地带。构造上处于兰州断陷盆地—城关盆地南部边缘的皋兰山隆起带,西侧为雷坛河断裂,近南北向展布,该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比较活跃。惠泉、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和蒙泉自西向东依次在五泉山坡脚分布(图1)。在早期水流充沛和无人为活动影响的条件下,泉水会在五泉山的东、西两侧,从岩石裂隙中自然流出,形成瀑布,故被当地百姓俗称为“东龙口”和“西龙口”,而五泉正好夹在东龙口和西龙口之间。根据笔者2021年9月4日实地调查和走访,目前五处泉水均已断流,泉口所见积水均为雨水或自来水,但是在蒙泉往上直行72m处,有一处泉水景观—悬崖吐液(图1),仍有几处泉眼正常涌水,以泉群线状分布,现场有很多游客在排队接水品尝,水质清澈、口感甘甜,这是因为泉水富含锶等微量元素,属于锶型矿泉水。目前,甘肃省已发现417处天然矿泉水,类型包括锶型、偏硅酸型、锂型、碘型、锌型和硒型六类,其中以锶型为主[2]。五处泉水及悬崖吐液具体位置、现状情况详见图1。因此而言,兰州市五泉山名为五泉,实际还有其它泉眼分布。

2泉水成因与环境问题分析

2.1泉水成因分析

第四纪以来,由于兰州断陷盆地南部边缘皋兰山的不断隆起,使得雷坛河河道向西北侧变迁至目前所处河道位置,最终在五泉山一带留下了雷坛河古河道。古河道主要岩性为五泉砾石层,又被称之为五泉砾岩,主要岩性为河流相的砾石层、砂层等沉积物和山前或山麓地带间歇型流水沉积形成的洪积砾石层[3],属于较好的含水层和导水通道,为泉水出露形成了基本的水文地质条件(图2)。根据泉水的出露原因可以将其划分为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涌流泉和断层泉[4]。由于五泉山泉水的出露位置位于五泉砾石层(含水层)与底部新近系泥岩(隔水层)接触部位,同时水源含水层类型为潜水含水层,因此从出露成因分析,五泉山泉水属于接触下降泉。此外,分析6处泉水所处地表高程,蒙泉、惠泉处于同一高程,介于1585~1588m,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悬崖吐液处于同一高程,介于1614~1617m,表明几处泉水还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成因差异。根据2011年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完成的《兰州市五泉山水资源保护水文地质勘查报告》,这是因为蒙泉、惠泉出露在五泉山坡脚的滑坡体上,属于滑坡成因导致原有地形下降,而后四者由于滑坡向下滑动错断了原有古河道含水层,因此导致泉水在滑坡后缘含水层与底部泥岩隔水层的接触部位出露(图3)。五泉山泉水主要在每年7月至9月的雨季在雷坛河上游阿甘镇至二十里铺一带接受河道渗漏以及大气降水等补给并以潜流形式自东南向北西径流(图2),泉水流量与雷坛河径流量大小紧密相关,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2.2泉水环境影响分析

目前,五泉山泉水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泉水流量衰减和断流。据2006年《甘肃日报》记载[5],位于西龙口的惠泉在若干年前是五泉中泉水流量最大的,被当地百姓用以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水源,因此被称为惠泉。此外,位于五泉山西南侧雷坛河中游的水磨沟也有诸多泉水出露,与五泉山公园隔山相望,因此又被当地百姓称为后五泉村。表明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若干年前,五泉山一带生态环境良好,地下水流量较大,处处有泉水出露。然而,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改变了地下水含水系统和流动系统,泉水流量出现了快速衰减。1988年[5]西龙口泉水流量为1036m3/d,但是到1995年[6]五处泉水已经只剩下两处泉水—蒙泉、惠泉,两88处泉水流量分别为190m3/d、400m3/d,至今五泉山五处泉水已经全部断流,只剩下东龙口处的泉水悬崖吐液仍然在自流。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严重干预,在五泉山山体内部修建防空洞对含水层造成破坏和雷坛河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泉水补给来源减少等是导致五泉山泉水断流的主要原因[7]。五泉山公园泉水断流不仅直接造成了泉水景观的消失,使五泉山变得有山无泉、有名无实。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曾经也出现过停喷现象,最长停喷时间长达926d,严重损害了济南“泉城”的文化形象,而且阻碍了当地旅游业发展,但是经过济南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及时地恢复性治理,使得趵突泉自2003年实现喷涌以来,至今已连续喷涌18a而不断流[8]。开展五泉山泉水恢复治理和品质提升改造项目,进一步挖掘与泉水相关的文化与自然魅力,如此既会提升五泉山公园整体环境,也会为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文明建设增姿添彩。

3泉水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3.1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泉水生态保护

为加强泉水保护,山东省济南市、山西省等先后出台了《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制度性文件,为该地区泉水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五泉山地区泉水作为在兰州市主城区集文化与自然一身的独特景观,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泉水保护管理办法,大力保障五泉山及其周边后五泉村等泉水景观的恢复性治理,促进兰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兰州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塑造兰州黄河之滨城市形象增添光彩。

3.2科学划定泉域生态系统保护区

泉域是指泉水的汇水范围,包括补给、径流和排泄区。五泉山地区泉水由于缺乏深入研究,对其补径排条件还缺乏全面掌握,因此应加强对五泉山及其周边泉水的专项水文地质勘察研究,进一步摸清五泉山地区泉水的间接补给区、直接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出露)区,参考相关规范或地方经验,合理划定泉域保护区范围和级别,设立保护区标识,并制定相应的分区分级管控措施。

3.3积极开展雷坛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雷坛河是黄河兰州段的一级支流,主沟长度43km,流域面积259km2,也是五泉山泉水重要补给来源,其径流量及水质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五泉山泉水动态。目前,雷坛河已经干涸断流,河道沿线环境还存在着污染风险,但是在60a前水量还比较大[9],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为恢复五泉山泉水生态,永葆泉水清流常在,需加强对雷坛河水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保护上游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或采取生态补水等方式,保障河水生态流量[10],同时防止河道干流不受污水排放和垃圾污染等影响。

3.4加强泉水出露点景观品质提升改造

目前,五泉山5处泉水已经采取了较好的品质开发,但是对于五泉以外的其它泉水出露点并没有采取较好的泉水景观提升改造和保护性开发措施,整体仍然处于无序开发管理的状态。为系统改善五泉山公园泉水生态环境,需加强对五泉山及其周边泉水出露点的日常维护和品质升级改造,打造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景观。

3.5加快建立科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

五泉山公园作为兰州市主城区为数不多的景点,是人们悠闲游玩的好去处。然而,作为以泉水得名的公园,其泉水却不被人熟知,甚至日渐淡忘。同时泉水作为水生态环境变化的“晴雨表”,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因此,在泉水生态系统改善和景观品质提升的基础上,要加大对五泉山泉水的宣传,加快建立科普或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开展泉水常态化监测管理,引领更多人关心泉水生态,让人们认识到保护泉水的重要价值及其意义。

4结语

(1)五泉山泉水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南部皋兰山北麓的五泉山公园,相传与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有关,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抬升导致的皋兰山底部隆起使得雷坛河古河道向西变迁,并在五泉山留下了古河道,为泉水出露提供了充分的含水条件和导水条件。泉水所处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五泉砾石层,上覆黄土,底部隔水层为新近系泥岩,主要接受五泉山南侧雷坛河河道渗漏和大气降水等补给。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认为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属于接触下降泉,蒙泉、惠泉属于滑坡泉。

(2)五泉山5处泉水已经全部断流,现仅有1处泉水出露点—悬崖吐液仍有泉水自流,主要归因于在五泉山修建防空洞破坏含水层及雷坛河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泉水补给量减少等人类活动影响。本文针对泉水断流问题,提出了制定相关政策、开展雷坛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五方面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邢梦雅,刘娅莉,杨小妹,等.基于生态红线划定的小流域生态保护开发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7):120-123+140.

[2]张家峰,丁宏伟,康亮,等.甘肃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类型与分布特征[J].甘肃地质.2021.30(2):70-77.

[3]武安斌,刘金坤,宋春晖.兰州盆地下更新统五泉山组的粒组特征及其成因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1988.24(3):108-118.

[4]周训,胡伏生,何江涛,等.地下水科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4.

[5]吴梦寒,陈泳.假如五泉山泉水枯竭[N].甘肃日报.2006.09(005).

[6]徐兆祥.略述兰州五泉山矿泉水的形成[J].甘肃科技情报.1995.5:59.

作者:马宝强 王潇 汤超 李莉 单位: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