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3 11:47: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全媒体时代社科期刊转型探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手机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多媒介融合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到来。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覆盖范围、传播速度、更新频率发生了深刻变化,不论是信息生产过程与传播方式,还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科期刊既面对着拥抱全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诸多新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
一、全媒体时代社科期刊转型面临的机遇
全媒体指的是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兴起的覆盖多元媒介载体、拥有高效传播手段的全新媒体。作为一种融合型的传播模式,全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在信息生产上的封闭性、在传播介质上的单一性以及在传播扩散上的局限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业态空间、发展格局,为包括社科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创造了崭新的发展环境。
(一)全媒体时代为社科期刊内容转型赋予新理念
在全媒介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信息的传递冲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打破了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障碍,在极大便利人们完成信息交换的同时,也增强了信息源结构的丰富性,为社科期刊内容转型赋予新理念。其一,随着手机互联网5G技术和多媒介交互融合的快速发展,人人都可以便利地完成信息传播。依据个体个性化的关注倾向,不同知识经验和不同学科领域的创作者、传播者全员参与信息传播的过程,极大丰富了社科期刊信息源的内容与结构。其二,在网络化、符码化、信息化的全媒体时代中,信息几乎覆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独立个体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选择要求社科期刊也要适应更加多元化的时代需求,以供应大众。对此,社科期刊需要适应新的媒介传播规则,推动社科期刊从信息内容、传播方式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整体优化转型,以更丰富多元的传播内容和更高效的传播手段促进编辑人员与作者、读者实现全方位、零距离对接,更好满足不同作者、读者的差异化需求。
(二)全媒体时代为社科期刊传播手段转型提供新动能
全媒体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媒介融合模式构建为指向、以完善信息生成与扩散为核心内容的全媒介网络,加快了知识信息收集、创作、传播、接受的流程,为信息实现高效传输、有效传递奠定了技术基础。以快捷、便利、高效传输为技术特征的全媒体时代,技术改变了传统知识生产模式和信息传递方式,为社科期刊的传播技术手段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对此,社科期刊要积极加强融媒体信息系统建设,合理利用网络、大数据、多媒体、数据传递和存储等技术,积极推动收稿、约稿、审稿、编辑、发行的业务流程重塑,进一步健全社科期刊信息的存取以及传播渠道,形成社科期刊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以提高社科期刊信息生产效率与水平。
(三)全媒体时代为社科期刊评价反馈机制转型搭建新平台
传统媒体与全媒体在特征上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全媒体融诸多媒介于一身,不仅实现了媒介之间的交互,而且为传播过程的参与各方提供了便利的交互平台。于作为传统媒体的社科期刊而言,期刊的综合效益评价一般只能依托发行量,刊载文章影响力等评价指标来判断,得出结论往往过于宏观,缺乏微观层面如读者评价、作者口碑等方面的评价标准。而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媒介融合发展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对期刊评价的科学体系,而且打通了作者评价、读者口碑评价标准的“最后一公里”,为期刊从业人员与期刊服务对象搭建起即时沟通、动态评价多样化的沟通平台,为期刊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媒体时代社科期刊转型面临的挑战
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社科期刊在全媒体时代升级转型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首当其冲的。在传播媒介由纸质转向数字化的过程中,出版方式经历了从订阅向开放存取的转变,阅读方式也逐渐从整篇读物转化为碎片化读物,这些改变对社科期刊的知识信息生产和扩散、交互反馈体制机制建设以及编者队伍管理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挑战。
(一)出版理念滞后
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内容产出的创新发展,为提升社科期刊的内容品质提供了多元化发展空间,但同时也暴露出社科期刊内容产出的典型缺点。一方面,社科期刊内容产出模式发展滞后,选题规划主要靠编者提出思路、由编委会集中调研来确定。相较于数字媒体提供多元渠道交流平台而言,由于开放性相对缺乏,作者、读者以及研究业界专家无法充分协同参与,这无疑会导致社科期刊承载内容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性有所缺失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传统社科期刊整个出版流程中,编辑通常凭借经验办刊,在栏目和内容策划上相对保守,主要通过固定内容形成自身办刊风格进而吸引作者群,而数字媒体却能够便利地利用大数据综合分析研究现状、及时获得市场反馈,从而适时调整出版策略,更好地促进期刊发展。两相比较之下,大量传统社科期刊办刊模式无疑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版理念滞后已经成为社科期刊转型发展中的重大阻碍,迫切需要采取有力举措破除障碍。
(二)交互体验缺乏
近年来,知识服务体系的建设正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政策的整体推动下,社科期刊界发生显著改变,并取得了一些喜人成果。但在交互式传播发展方面,仍然进展缓慢。编辑与读者、作者构成了期刊办刊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尽管数字化转型实现了社科期刊的普遍上网,但就交互层面而言,社科期刊在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中仍然没有形成实质化的改变。对比论坛、博客、APP等具有强交互性的媒体形式,社科期刊在交互层面缺乏渠道的问题明显已经成为其发展短板。社科期刊编辑与读者的交互、读者与作者的交互很难实现。缺乏交互往往会造成社科期刊与作者、读者、研究者需求脱节,不利于社科期刊引领功能的发挥。缺乏互动甚至与社会大众没有互动,社科期刊的媒介生态就会相对闭塞,不仅社科期刊的服务范围难以获得进一步延伸,还可能造成知识资源缺少整合,导致内容劣质化、碎片化。
(三)技术人才缺失
新形势下,社科期刊的转型归根结底是数字化转型,这对社科期刊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不但需要具有较高的社会科学基础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语言文字功底,还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字化技能和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效益理念,这对期刊的人力资源建设而言,不可谓不是一个严峻挑战。重理论轻宣传是当前一些社科期刊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对地,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重理论知识学习轻传播知识培训的现象也比较明显。近年来,许多社科期刊不断提出建设学者型编辑团队的建设目标,而忽略数字化技能与市场效益等相关培训,导致人力资源配备上呈现出不符合数字化发展规律的结构性障碍。重理论解决了社科期刊内容在研究引导上是否具有前沿性的问题,但市场效益理念的缺失又逐渐导致了其传播不广等新问题,这依然会限制社科期刊的发展。目前,在期刊界,尤其是在社科期刊领域,严重缺乏具备数字化专业技能的人才已经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不仅影响到社科期刊自身的发展,也影响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整体构建,已经成为了社科期刊转型升级路上的“绊脚石”,需要引起期刊界研究者的注意。
三、全媒体时代社科期刊转型的创新发展路径
对于社科期刊而言,全媒体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共存的时代,全媒体蓬勃发展一方面给传统媒体带来传播革命、受众分流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也为社科期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社科期刊在转型过程中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清晰认识。在媒体融合的基础上,对社科期刊的内容进行创新重塑、对人才培养体制进行完善、对资讯传递模式进行革新,这是全媒体时代传统社科期刊进行变革发展、创新突围的基本途径。
(一)以融合发展为路径,重点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媒体资源融合的实质是通过对各种媒体资源的融合,形成媒介信息在内容传播领域的多平台出口,并以此达到对媒介信息资源的最广泛传播。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社科期刊与期刊编辑要想实现新转型,做好媒体融合工作与提升媒体融合意识是关键举措。一方面,社科期刊要形成自己的新媒介矩阵,以纸媒编辑出版发行为根基,借助社科期刊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形成一个集合传统编辑出版发行、网络、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线上线下全方位、复合型、立体化的新媒介宣传渠道,进一步发挥社科期刊的宣传功能,完成社科期刊编辑出版的数字化、网络化变革;另一方面,社科期刊要建立社科期刊外部的全媒介协作制度。全媒体时代,传统社科期刊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在媒介融合上下功夫。当前,一些社科期刊采取纸质实体、网络双发表的方式办刊为社科期刊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通过网络技术特别是手机网络技术的加持,这些期刊不仅实现了期刊内容全上网,甚至不乏部分期刊社将纸质期刊内容制作成音频通过手机APP进行传播,大大提高了社科期刊的传播力度,也为广大作者、读者、研究者提供了协同创新的交流渠道,为社科期刊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以内容信息为核心,不断丰富信息知识创新社科期刊的定位在于将有益于社会发展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促进社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社科期刊尤其是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科期刊唯有积极利用好网络平台和数字信息技术,才能全面发现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完成对知识库资料的自主收集和维护,并通过提升用户的知识使用效能和知识创造水平,不断实现社科期刊的知识产出价值。社科期刊肩负着使中国研究“走出去”的重任、是让中国学术在世界舞台发声的重要平台,必须建立起“内容为王”的核心优势。内容始终是信息传递的主体,“内容为王”就是说社科期刊承载的信息不仅需要保证品质,而且要能够在理论界产生引领作用。这就要求社科期刊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培育品牌意识。一方面,针对阅读多样化、精准化、碎片化、差异化的需要,社科期刊需要重视服务领域的细分,针对不同群体的诉求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再整理,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做好服务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合理采纳受众意见建议,形成体验反馈机制,为形成期刊业界好口碑奠定基础。二是不断丰富内容形式。要把传统的社会科学信息内容进行多介质形式的转换。但由于将传统社科期刊中纯文字的内容,进行图像化、音频化、视频化改造具有较大困难,因此还必须对内容进行二次深化加工,以适应读者个性化的需求。三是持续推陈出新。要求期刊承载内容既要保持相当程度的稳定性,还要保留适度开放性,既使得新知识、新方法在期刊承载内容中能够有所体现,也使得新知识、新方法能够进一步推动固定主打栏目实现内容上的创新。
(三)以人才培养为基础,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社科期刊的发展,关键在人。社科期刊的转型发展,必须把人才队伍的培养作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针对社科期刊转型发展的实际需求,有计划地对编辑人才开展专门培养和全媒体技能训练,以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化提升,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二要着力培养打造一批综合型人才。对于社科期刊而言,综合型人才指的是社科期刊的编辑人员不但要具备精深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对稿件社科水平的分析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过硬的编辑服务才能,以更好满足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作者的多元化需求。三要构建协作团队。社科期刊不仅要组建专门的编辑团队,还要聚集一批具有高学术素养和社会担当的专家作者群体。读者、作者群体既是信息生产者的重要角色,同时也因为长期关注某一社科期刊的发展,已成为期刊建设的隐性人力资源。因此,协调处理好期刊与其的关系,有利于促进社科期刊的发展。结语全媒体时代为社科期刊的发展转型提供了新契机,同时也为社科期刊进一步增强信息传递功能、提升资政服务能力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从转型发展的角度来看,社科期刊需要加强数据手段的运用,做到将知识性和服务性相结合,还要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协同创新知识信息生产模式与服务方式;要建立起社科期刊人才发展联盟,持续增强社科期刊在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于茜.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转型之路[J].新闻爱好者,2019(10):60-62.
[2]伯灵.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9(03):399-402.
[3]许力琴.中文科技期刊融媒体发展的问题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8(18):222.
[4]陈建华.媒体融合环境下科技期刊知识服务创新的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12):1099-1103.
作者:赵斌 单位: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