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11:47: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高校外宣人才培育策略探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为高校外宣人才的培育提供了机遇,可以更多地向外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声音,中华文化也能借此走向国际。高校应该重视外宣人才的培育,应该重视对外宣传中华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文化软实力。高校的对外宣传人才培养,还应该重视翻译工作的进行,培养高素质的对外宣传人才。当前,社会范围内对于外宣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高校应该顺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积极的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外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外宣人才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加强外宣人才的社会实践训练力度,培育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的外宣人才,向外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实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一、基于职业素养视域下高校外宣人才培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当前全球化的推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加深,文化软实力对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文化本身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起到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对于我国的影响也比较深,这种文化的对外传播,背后也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1]。我国“一带一路”向纵深推进,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的密切,文化作为一种产品不断向外传播,甚至被推销给其他的国家,对我国软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背后也体现着对外宣传工作的力度。基于此,我国的高校重视对外宣传人才的培养,重视向外传播中华文化,重视提升外宣人才的职业素养。外宣人才应该具备专业的宣传能力和翻译能力,能够抓住机会向外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高校应该探索适合我国外宣人才发展的专业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针对高校落后的传统的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加大外宣人才的实践锻炼程度,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基于职业素养视域下构建高校外宣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
(一)加强外宣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引领
基于职业素养视域下高校外宣人才的科学培育,离不开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相辅相成。语言环境可以帮助外宣人才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化环境能够提升外宣人才的文化素养,更好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外宣人才自身的文化也影响着其语言的使用。文化的作用在当前国家文化软实力中越来越明显。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里面蕴含着数不尽的文学艺术,中华文化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是我国的宝藏。“一带一路”实施下,中华文化也在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社会更需要对外宣传人才,需要专业的外宣人才向外宣传中华文化。高校的外宣人才培养还应该重视语言环境的塑造,通过培养外宣人才的翻译能力提升其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外宣人才的培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外宣工作也有其自身的作用,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外宣人才,应该具备政治原则,应该对我国的国情与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在向外进行宣传时,应该重视传播中国的正面形象,在国际舆论方面,也应该重视正面的舆论引导。外宣人才在进行培育的过程中,也应该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其翻译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翻译的原则,不能出现政治上的翻译错误或者是偏差,对于翻译的材料应该科学谨慎。
(二)改革高校外宣人才培育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
高校在外宣人才的培育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鉴此,需要进行有效改革。外宣人才的培育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历史政治、文化哲学等等领域的知识也有所涉及,因此高校的外宣人才的培育,要想提升其专业的职业素养,不单单需要对高校外宣课程的专业课程与课程内容进行改革,还应该进行通识课程的改革。外宣人才除了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之外,还应该学会博览群书,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学会进行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帮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人才。除此之外,外宣人才还会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翻译材料,在其翻译的过程中,高校外语翻译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翻译原则,在保留原文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目标的读者进行翻译,这样更有利于向外传播中国的声音,有利于被目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三)培养外宣人才国内外语言文化素养
高校培育外宣人才应该重视培育其职业素养,优秀的外宣人才除了应该具备专业的宣传知识技能,还应该对国内外的语言文化知识与环境有深刻的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些差距,对这些差距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能够帮助外宣人才更好地进行工作。高校外宣人才的培育,应该立足我国的实际情况,重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深刻理解国外的一些受众对于中国信息的需求度,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以此来进行有关中国的宣传[2]。高校在针对外宣人才的培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其职业素养的培育,外宣人才应该学会贴近原则,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不同国家的受众,由于受到地理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其民众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外宣人才应该学会将同样的思想传递给别人,在传播中国与思想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知识背景、合理调整自身的说话方式与表达方式。高校还应该重视“文化意识敏感度”对外宣人才的重要性,培育外宣人才具备尊重受众思维差异和心理差异的意识。
三、基于职业素养视域下高校构建外宣人才培育的有效策略
(一)以市场为导向
高校外宣人才的培育是高校专业发展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外宣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不管未来高校学生从事的是全职类工作或者是兼职类工作,其专业化程度应该更高,高校应该重视外宣人才的应用性与操作性能力培育,重视外宣人才的职业素养培育。高校的外宣人才的能力培育应该与当下的时代发展相适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及市场的需求,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好地向外进行中国的传播。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校的外宣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民众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些变化对于高校外宣人才的培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宣工作作为一种职业,该行业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其行业的繁荣,带来更高的就业岗位空缺。高校的外宣人才培育应该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重视外宣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升。高校的外宣人才在其培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其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课程教材的编排以及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高校在培育外宣人才时,应该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宣人才培育理念,在其实际的教育教学培育过程中,融入大量的市场对外宣传实践工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培育外宣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与职业技能。
三位一体式的培育模式,能够更好地基于市场的实际需要,培育专业的外宣人才。高校的外宣专业外语翻译教师在培育外宣人才翻译能力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源,鼓励高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中的一些企业或者是公司实际翻译项目中去,可以选择去翻译公司工作或者是进入到企业实习,这样可以帮助外宣人才提前感受到社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在其未来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高校还可以与周边一些需要外宣人才的企业合作,这样可以联合办专业,通过与企业一起签订某项目,让这个项目成为高校学生的实践课程作业,专业教师可以作为项目的主导力量,而学生应该作为项目的协助力量,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培育学生的自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学生之间的合理组织规划能力、工具与设备的使用能力等等能力,更好地培育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3]。另外,高校的外宣人才专业课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专业的知识,培育学生的专业对外宣传能力,重视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升对外宣传人才的整体素质。高校外宣人才的整体素质包括其自身的合作能力、时间观念、效率意识等等职业素养。
(二)引入双导师制
高校外宣人才培育的专职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理论方面的指导与实践方面的锻炼。高校外宣人才的培育还应该引入双导师制,高校与校外企业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机的融合,课外的从业人员可以给外宣人才培育实践技巧。通过双导师制,高校在外宣人才的培育方面,将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与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有机融合,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外宣专业的学生,其企业导师的选用对于外宣人才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其丰富的从业经验与其职业能力,都能够帮助外宣人才快速了解整个行业的实际发展与实际需求,让其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一些工作,培育外宣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高校的外宣人才培育应该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服务社会,去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应重视其实践性、应用性、专业性特点的发挥,向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高校外宣人才培育的科学化。
(三)产学研相结合
基于职业素养视域下,高校针对外宣人才的培育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将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其工作实践进行结合,这样可以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4]。高校外宣人才的培育应该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要的教育引领者,在其培育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学生可以深入工作前线,学习工作过程中需要面临的实际问题,积累工作经验,更有助于其专业课的学习。学生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专业的对外宣传技巧,了解该行业的实际发展动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高校可以与当地的一些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或者是从企业中邀请一些专业的、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的外宣专业人才,到学校内部开设讲座或者是给学生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等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还应该重视提升外宣人才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与专业的技能,更好地从事对外宣传工作。
(四)重视跨文化外宣意识
高校在培育外宣人才时,应重视语言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塑造,应该培育学生的跨文化意识[5]。外宣人才作为我国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参与者以及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传播者,其应该对中华文化与所要宣传的目标文化有所了解,高校应该重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育,这样可以让外宣人才用目标受众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传播中华文化。因此高校在进行外宣人才的培育过程中,应该开设相应的文化课程,引导学生熟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培育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我国对于外宣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向外传播,能够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能够帮助我国的文化,借助“一带一路”更好地走向世界。我国的各个高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更好地进行外宣人才的培育,根据该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我国外宣工作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应的工作开展,重视中华文化向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罗海燕.职业素养视域下的高校外宣翻译人才培育策略探究[J].新西部,2019(11):2.
[2]高正.“一带一路”视域下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6):5.
[3]宗薇.外宣翻译人才职业素质标准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9(4):2.
[4]刘丹.跨文化视野下的外宣翻译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1):2.
[5]李爱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的高校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3.
作者:靳翠华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