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合作意识研究

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合作意识研究

时间:2022-11-09 15:24: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合作意识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合作意识研究

幼儿时期是孩子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时养成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合作意识能帮助幼儿更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在小伙伴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体会园区生活多样性。因此,教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学思想,积极践行课程游戏化理念,将幼儿的发展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明确幼儿的教学主体地位,借助课程游戏化实现对幼儿合作意识的深度培养,使其具备合作的能力,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

一、现阶段幼儿教学存在的误区

现如今,幼儿教学存在多方面的误区,教师应该全面感知问题的产生关键,努力促进课程游戏化的顺利进行。首先,教师的观念有待完善。一部分教师接受先进思想的进度迟缓,对课程游戏化这种教学方法并不完全认可,认为自己具备充足的幼儿教学经验,能完全把控好课堂节奏,而这样的教学环节并不能满足孩子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会产生教学偏差。还存在一部分教师能接受课程游戏化的策略但是难以把控课程游戏化的尺度,常常使课程完全变成游戏,孩子只是感受到了游戏的趣味性,并不具备深刻的思想体验,也没有更深层次的感知,使课程秩序混乱。其次,一些教师的幼儿引导方式过于成熟。幼儿缺乏完善的思维认知能力,表达时也会存在一定的水平差异,如果教师不能根据他们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课程化游戏,将会难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甚至让幼儿产生厌烦的情绪和抗拒的心理,从而使课程进展缓慢。

二、借助课程游戏化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策略

(一)谱兴趣之曲——全方位满足孩子需求

在以往的幼儿课程设计环节,教师为了减轻教学压力,常常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设计幼儿课程,整体节奏较快,目的性较强,使幼儿只是走马观花地参与到课程当中,在固定的学习模式下逐渐固化了自身对课程的印象,从而逐渐丧失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想要保证课程质量,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理念,强调孩子的主导地位,把握此时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以此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设计游戏课程,有效弥补以往的课程不足,精选游戏教学内容。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进步。比如,此时的幼儿生活经验浅显,常常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想要深度发掘幼儿的兴趣需求就需要教师认真对待他们的每一个问题,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从而使课程化游戏的开展更加具备针对性。在科技节上,幼儿能看到琳琅满目的科技作品展示,这些作品大多都是由“小小发明家”完成的,其中包含丰富的科技原理,深深地吸引着小观众们的目光。小明对“挖土机”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询问教师:“为什么用挂水的皮条和铁盒子就可以让挖土机开始工作呢?”小红也对“吸尘器”产生疑问:“塑料瓶不是装水的吗?为什么还可以用来吸灰尘?”基于这样的疑问,孩子的好奇心得到充分激发,教师便可以首先选择幼儿最感兴趣也最为容易理解的作品进行分解展示。以“益智类手工风扇”为例,该作品的原材料较为简单,主要包含了拉线器、底座、螺旋桨和螺丝,这些材料均为专门的益智类工具,安全隐患较小。

小风扇要比幼儿平时见到的风扇小很多,但是也可以独立完成工作,这使他们充满了探究的兴趣。随即,教师可以将幼儿划分成不同的探究小组,为其布置合作任务,鼓励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小风扇的拆分和安装。幼儿之间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记住不同部位之间的连接关系,知道拉线器要固定在底座上,螺旋桨上应该借助螺丝固定等细节,避免个人记忆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进而,大家共同完成手工风扇的组装,该环节常常出现问题,芳芳说:“老师,这个螺丝应该怎么拧上去呀?”小元说:“老师,我忘记了应该怎样将拉线器固定在底座上。”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询问小组中的其他同学。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芳芳知道了螺丝刀这一工具的使用方法,小元也记住了拉线板与底座的固定顺序,大家都在合作的氛围中完成了小风扇的拆分与组装。看着小风扇吹出凉爽的风,大家紧张的情绪也得以缓解,共同享受科技带给生活的改变。借助这样的课程游戏化环节,将科技节的知识搬到了实践课堂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敢于询问、善于探索的精神,更全方位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积极性,使其带着兴趣完成科学任务,在小组合作的气氛当攻克多个困难,感受到合作的力量,树立自身正确的科学意识和合作精神,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扣沟通之门——针对性开展合作对话

幼儿心思细腻敏感,由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不同,在课程游戏过程中的表现也有所差异。此时正是培养他们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把握好有效的教学时机,时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一些幼儿受到自身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影响,常常在集体生活当中表现得内向孤僻,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这样的幼儿应该作为教师的重点观察对象,将其与性格活泼开朗的同学划分在一个小组中,加强沟通互动的频率,引导性格开朗的孩子带动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合作的过程中提升沟通效率。教师通过观察他们的合作表现也会深度把握班级学情,使接下来的合作计划更加具备针对性。

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体育素养,园区当中常常设置一些运动设施,如滑梯、转盘、秋千等,在平时教师只是基于表面层次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娱乐活动,放松身心,活动的时间也十分有限,但是在进行游戏化课程时,需要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和改变,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主题游戏,用游戏促进孩子的多向发展,使这些运动设施不仅限于课后活动使用,更是成为课程游戏化的重要载体,辅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结合幼儿的身体发展情况,教师可以设计“我们一起去冒险!”课程游戏,调整场地的布局情况,在体育活动区域中借助积木、纸壳等设置障碍,使得“冒险”的路线变得更加崎岖,规定每个设施的使用次数,如上下滑梯2次、幼儿一起站在转盘上转动3圈,等等,这样才能满足任务需求。

该游戏课程不仅需要幼儿具备充足的体能,还需要他们加强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只有反复的互动才能在相互配合下尽快完成“冒险”任务,完成课程计划。在确定基本的游戏流程之后,最为关键的是划分小组的问题,结合以上分析,幼儿之间的性格特点不同,成长需求也有所差异,为了拉近师幼和幼幼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采用强弱结合的方式,用运动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运动能力弱的幼儿,用沟通能力强的幼儿带动沟通能力弱的幼儿,以此达到强弱结合的效果,使整个游戏更加公平、公正,幼儿也能及时弥补自身的成长不足,实现多元进步。在实际的“冒险”过程中,幼儿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小徐长期缺乏体育训练,在刚跑完50米之后便气喘吁吁,想要放弃:“我好累啊!不想玩了!”这时小李在一旁鼓励说:“你已经跑完一半了呀!我们马上就可以结束冒险之旅啦!”在小李的拉扯下,小徐重新参与“冒险之旅”中,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小张同学性格较为内向,不爱与人沟通,但是又忘记了应该过几次滑梯,一直在原地打转,小王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询问她:“你怎么停在原地了?”小张很小声地说:“我……我忘了应该过几次滑梯。”小王回答:“两次。”并笑了笑,两个孩子在这样的对话中拉近了距离,小张也逐渐消除了与他人交流的怯懦感,两个人手拉手一起完成了本次冒险任务。通过这样的游戏化课程,使孩子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懂得遵守不同游戏的不同规则,也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大家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收获的友谊,也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以此发挥出课程游戏化的教学价值,促进孩子的体育素养全面深化。

(三)奠游戏之石——个性化设计活动环节

在设计游戏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意识到游戏类型的多样性和游戏环节的个性化对整体课程实践效果的影响。课程游戏化的教学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断完善自身的品行和素养,将合作意识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使孩子感受到园区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师应该奠定游戏的基石,全面把握创新的活动环节对孩子的吸引力,努力设计出更加具备针对性的课程游戏,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探究欲望,有效培养自身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意识,促使其全方面发展。比如,在手工课程中,教师可以在其中融入游戏元素,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手工课程的比拼项目,通过设定相同的活动主题引导大家积极合作,最终完成优秀作品评选,感受到自己的实践价值。以“将秋天留下来”的主题为例,教师可以进行多方向的思维引导,借助个性化的主题展示方案引导孩子完成实践作品,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出多样化的“将秋天留下来”手工作品,为其提供更多的设计思路,促进个性化设计活动顺利进行。一组成员选择将秋天画在纸上的方法,孩子纷纷参与到秋天元素的绘画过程中,将自己的小手涂上油彩,印在纸上,添加“树叶”的纹路,制作出“巴掌叶”;二组成员选择将秋天的树叶粘贴在纸上,制作出一幅真实的“枫叶”图,幼儿拿起剪刀、胶棒、彩笔等工具,一起设计树叶的粘贴草图。小韩说:“我们应该先画出一棵大树的形象,再完成‘树叶’的粘贴。”小赵说:“我们应该先粘贴上‘树叶’,再根据大概的形象绘画出大树。”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最后决定做出两幅作品,选择出效果最好的参加比赛。三组成员选择将秋天留在书本中,孩子一起走出教室,采摘形式各异的树叶、花草等,将它们制作成标本,并用胶带等工具塑封起来,便于保存。在将树叶晾晒到没有水分之后,幼儿将胶带裁剪成与树叶基本相同的大小,上下分别粘在一起,最后运用剪刀裁剪出树叶的形状,完成标本制作。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分工明确,分别负责收集树叶、清理树叶、晾晒树叶、制作标本等任务,大家都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下完成了“将秋天留下来”的主题手工制作。最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大家采用公平、公正的态度完成“你心目中最优秀的作品”投票,分别评价每个小组的实践作品,鼓励他们的创新行为和合作意识,选择恰当的奖品给予“最优秀小组”奖励,以此肯定他们的团队能力,也激发起其他小组的竞争意识,在之后的课程游戏中更加凝结一心,合作共赢,取得更好的活动效果。

(四)搭友谊之桥——有效性深化合作思想

在进行实际的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有效深化合作意识,帮助孩子搭建友谊之桥,设计出更多游戏化的课程,以此全面激发出孩子的参与热情,重视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逻辑,使其感受到交往的乐趣,从而在积极参与合作的过程中,提升合作能力。比如,为了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从“岗位体验”环节入手,设计游戏化的课程,引导孩子体会社会的多元化,结合自己的角色展开对话,明确各个社会角色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使其在幼儿时期便懂得尊重各个职业的人民,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提升个人交往能力。结合幼儿此时的认知情况,教师可以选择警察、教师、售货员等职业,开展个性对话。以“警察”职业体验为例,由小孙、小周同学扮演警察,其他成员扮演群众,进行以下对话。群众A:“警察您好!我的背包弄丢了,可以帮我找一下吗?”警察小孙询问:“您刚才都去过哪些地方?背包的特征是怎样的?”经过这样细致的询问,群众A回想起自己将背包落在了饭店中。群众B打来报警电话:“您好警察叔叔,我刚才乘坐公交车发现钱包不见了,我怀疑是被小偷偷走了。”警察小周耐心询问:“您乘坐的是哪路公交车?上车和下车时间分别是多少?”借助这样的角色扮演环节帮助孩子体会到各个岗位的辛劳,养成细心的好习惯,避免意外的发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根据该小组同学的对话展开探讨,提出几点补充的建议,并说说从中学到了哪些。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警察叔叔十分辛苦,每天的工作量很大,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有的说:“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第一时间联系警察叔叔,并尽量详细说明自己的遭遇,为他们提供更多有利的线索。”大家都在这样的对话当中获得全新的感悟,小组成员也在多样化的对话形式下共同感知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逐渐具备更高的配合默契,感受到沟通的重要性和合作的价值,实现自身合作思想的有效深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游戏化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具有多种途径,完善的合作品质和积极的探究思想使幼儿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实现个人德育品质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教师应该把握好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努力创新教学策略,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借助课程游戏化完成一个又一个探究的目标,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在游戏的过程中了解更多游戏规则与含义,从而促进自身健康成长,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柏云仙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贺兰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