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3 21:11: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医学生职业就业指导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资源,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切实提升立德树人成效[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是一门与学生求职择业、未来职业生涯以及学习生活质量、人生价值实现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随着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教育部明确要求的一门公共必修课[3],如何充分发挥好其协同育人作用,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1《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课程思政理念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
目标具有内在的高度契合课程思政理念是“大思政”理念,不是一种新的理念,而是对教育的回归、对课程的回归、对教师的回归,是教师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呈现和实施,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目标等元素融入到所有课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它要求课程在价值引领方面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同步提升、同频共振,实现最大化的结合。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需要实现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的目标,尤其是态度层面目标,即“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3]。显然,二者在理念和目标上是契合统一的,课程思政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
1.2《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丰富的思政元素和课程特点与思政教育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
其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和题材广泛,涵盖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经济、管理、教育、心理、科技等多个领域,交叉性非常强,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讲授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时,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3]中,要求不仅要介绍自身因素,还要介绍职业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以医学生为例,不仅要思虑自身成长发展的需求,更要考虑到社会、国家的需要,提炼“社会责任感”这一思政元素,勉励学生响应习总书记希冀,以抗疫天使为榜样,以人民最需、社会最需、国家最需为首要考虑,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基层群众。再比如,谈到价值观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时,自然要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势进行价值观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由可以看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诸多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思政教育。其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学生覆盖面非常广的公共必修课,几乎覆盖每位学生,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低年级以职业发展教育为主,高年级以就业指导为主,因此,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分阶段的、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教育,能对学生进行较长时间润物无声的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能起到全员覆盖、一脉相承、长期影响的良好效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广泛性、延续性特点,使其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具有独到的优势。
2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课程思政现状
在各地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之际,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也在积极探索,但其课程思政的大格局尚未形成,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从管理机制上,大思政工作体系尚不成熟,思政教育机制形成的合力不够;从教育理念上,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缺乏有效链接;从队伍建设上,授课教师育德意识上升空间较大,思政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从课程设计上,课程思政融入理念下的课程方案顶层设计不够,思政元素挖掘不够丰富。因此,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情况仍比较普遍,归根结底是“三全育人”理念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迫切需要顺势而为,探索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体系,加快推进由“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让授课教师挑起“思政担”,让课程教学具有“思政味”,让教书育人的内涵在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3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构建:打造“1+2+X”课程思政体系
3.1深化“1条主线”,把好顶层设计“方向舵”
课程思政理念为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顶层设计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其本质是一种“课程观”[4],将这种观念深度融入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其实质就是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5],课程思政若要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就要以其理念为主线和向导,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宏观上,引领管理机制顶层设计。高校在政策、体制、机制上应及时呼应教育部要求,谋划总体方案,形成高校大思政育人的系统工作体系,在学校各职能部门间、各基层教学组织间形成合力,同时在经费、人员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健全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管理机制,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以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微观上,引领课程方案顶层设计。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建设全过程,要以国家课程方案的校本化实施统领课程方案的整体改革与设计,紧密结合医学专业特点以及医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积极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四个方面进行改进调整,具体“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2],授课教师以此为纲,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开展教学。
3.2抓牢“2个核心”,筑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3.2.1教师队伍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说,思想变为现实离不开实践,实践过程需要教师的引领。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一支德育素质高和德育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但目前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理念缺乏,没有充分意识到这门课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更多地注重“育才”,而非“育人”,比较注重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旨在让学生掌握职业规划方法与技巧,提升就业择业能力,以适应未来职场,实现职业目标,从而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关注不够,对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思考不够,对于学生意识形态、价值变化关注和引导不够。二是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大部分老师并非思政专业出身,或未经过专业的系统性思政培训,尚不能找准课程内容中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元素,或者不能将思政元素同课程目标、内容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难以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开展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实施者,是价值引领的核心主导者,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思政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本保证。一要转变教学理念,强化思政意识。通过邀请课程思政领域专家“请进来”,或“走出去”考察学习他人先进经验、参加相关培训,帮助授课教师消除误解,使其正确认识课程思政,充分意识到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绝不仅仅是学工队伍和思政课程的任务,深刻明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二要加强思政学习,提升师德修养。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工作处处闪烁师德光芒,树人先树己,树己先立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加强自身修炼是做好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三要组织专题研究,提高思政能力。通过组织专业培训、专题讲座、名校学习等途径,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重培养、促提升,不断提高课程思政业务水平和建设能力;同时,整合专业思政教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领域专家、学生工作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教师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来保障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同向同行、协同效应”。
3.2.2思政元素是抓住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
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灵魂和方向,离开关键性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最有效、最直接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为了谈思政而说思政,更不是硬邦邦地在课程前、课程中或课堂结束时转而进行思政上的引申或靠拢,而是要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中挖掘其蕴含的固有的思政元素,即育人元素,并将其呈现出来,作用于学生。以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为例,如何挖掘出适合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并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路:其一,以医学专业特点为依托,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挖掘思政元素,例如从人类、国家、社会、服务对象四类主体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职业期待出发,可以挖掘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以患者为中心”等思政大元素。其二,立足课程内容,努力挖掘具体的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微元素,如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健康观、大美德观、人道主义精神、四个自信、家国情怀、终身学习观、科学态度、批判精神、依法行医、维护医德、哲学思想、辩证思维等的塑造培养,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政素养全面提升的充分融合。其三,建立课程思政资料库,对应课程思政元素,精选课程思政素材,优化内容供给,精心设计课程环节,创新教学方式,多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期间并不要求每个知识点都有,而是有合适的教学内容就选取恰当的课程思政素材巧妙融通,这需要教师的创意和精心设计,不是机械照搬,而要反复琢磨,提前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方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方式上灵活多样,如在教学过程中插入社会热点的班级讨论环节,基于医学专业选取思政教育方面的最佳案例,布置价值引导方面的作业报告等,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升育人的直接效果。
3.3构建“X个基地”,画好实践育人“同心圆”
实践性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突出特征,实施实践教学是保障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7]。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每个教学主题都与实践紧密相关,应结合各模块的理论内容和思政元素,精心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医学院校应注重整合教学基地、校友、校内三类资源,构建“X个基地”,为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提供生动而富有活力的实践平台,编好实践协同育人的大圆环。在整合教学基地资源方面,医学院校通常都有较为固定的校外临床医学教学基地、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全科医学教学基地等,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可借力而为,在此基础上建立课程实践教学基地,综合运用好基地的人、环境、精神成果等三个方面的资源,职场人现身说法、职场环境求职模拟、精神成果典型案例(如抗击新冠肺炎榜样事迹等),无不是贴近学生、让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最直接的渠道。根据教学主题和基地实际,可进一步创新方式,拓宽实践教学通道,建立系列工作坊开展实践育人,如职业认知工作坊、生涯人物访谈工作坊、生涯辅导陪伴工作坊、职场模拟工作坊、创新创业工作坊等,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方面给予学生最温暖的感知和回应。在整合校友资源方面,着重培育“校友大讲堂”,可邀请杰出校友、导师前辈、名师名家、典型榜样等进校或线上开展专题讲座、事迹报告会、职场论坛,或进行生涯人物访谈等,建设校友库,增加医学生与校友间的互动分享,为学生搭建有层次的成长阶梯,通过弘扬他们爱国敬业的精神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培养医学生勇于肩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民族复兴大业的信心与勇气。在整合校内资源方面,注重挖掘本校元素,包括校史、文化、大师等,重点依托校史馆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将学校精神和历史成就等融入教学中,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职业认同感,激发拼搏进取的正能量,从而推进职业成就感的实现。
4结语
在医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落实课程思政,既是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践行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具有历史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操作的可行性。课程实施者应进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主动实践,让课程思政有机浸润,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有效发挥这门课在医学生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融合、熔化作用,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