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3 21:05: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关于紫砂作品“五叶壶”创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中涌现出无数珍贵的艺术品,散发着灿烂的光辉,其中紫砂壶发源于北宋,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从传统手工艺品发展至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珍贵艺术品,随着时代的演变,当很多其它工艺品淹没于历史的洪流中时,紫砂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脱颖而出,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林根深蒂固地屹立着,如同一颗明珠。紫砂壶之所以发展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有了如今的成就,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艺人的传承与创新,它相较于其它艺术品,更表现出一种豁达包容的美,这种包容让它承接了传统与时代,吸收了多种工艺美术形式的精华,在造型上不断突破,在内涵上不断提升,让平民百姓、文人雅士都能从中有所领会、深入人心。
据传,世界上第一把紫砂壶是明代一位叫龚春的书童根据金沙寺中的一棵老树设计制作而成,老树树身遍布树瘤,龚春便根据这老树的形态特点将作品设计得古拙质朴,壶身也是遍布树瘤,疤结横生,满是沧桑岁月的痕迹。在一代又一代的流传中,人们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壶式,有简洁的光器,有规则的筋纹器,有如“供春壶”一般生动的花器。紫砂作品“五叶壶”(见图1)是融合了光器与花器的技法制作而成的一把壶,此壶在圆器的基础上采用雕、塑的花器装饰技法,使得作品简约中不乏自然、生动之美。此壶是根据禅宗中的“一花开五叶”的偈语制作而成,形如其名。纵观此壶,身筒圆融饱满、稳定敦厚,平足壶底托起壶身,显得庄重大气,流畅柔和的线条处理细腻、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圆器的曲线之美;壶流与壶身暗接,虽为直流,线条却并不僵直,略带曲度,如同自然生长的树干;圈把与之对应,流、把相辅相成,提携了作品的气势,流、把上皆饰以树结,以彰显劲拔之感,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气息;壶颈微收,与壶身过渡自然,壶盖与壶口子母线吻合,唇边突出,线条柔和,更显层次感,同时也给人以优雅之感;壶盖穹起,盖面弧度延伸开来与壶身相融,形成连贯的曲线,可见线条处理得巧妙独到;壶钮以捏塑的技巧设计成一片自然卷起的叶子,形态立体、造型生动,同时壶身也雕饰出四片叶子,四叶均匀分布于壶体,形式一致,叶片经脉清晰、刻画自然,与壶钮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形成“五叶”,凸显了主题。在泥料上,此壶选用优质原矿段泥制作而成,青绿带灰的色泽感显得幽静庄重,却又不乏清新自然的气息,细腻的泥质中不乏点点金砂的颗粒点缀,给人以吉祥之感,契合禅宗庄重、吉祥的氛围。此壶以泥料、造型与装饰的相互搭配,来凸显“一花开五叶”的主题,造型端庄大方、清新自然,给人以古拙雅致的审美意境。
2紫砂作品“五叶壶”的文化意境
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不立文字是因禅脱离文字,存于天地、方寸之间,只要明心见性就可以成佛。从迦叶尊者开始直至菩提达摩,禅宗法脉在印度传承的祖师共经历的二十八位。法脉传到达摩祖师,祖师遵循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的教言,将正眼法藏带入中土。达摩祖师即菩提达摩,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中国禅宗的初祖,被尊称为“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在传法给二祖慧可时,曾有一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雪中的一抹映红,可它那娇俏的花朵下又有着谁人都不可侵的傲骨,当风霜来袭,它的树干永远粗壮苍劲,哪怕留下伤痕累累依然风姿绰约。众人皆说,松树傲岸挺拔,梅花圣洁孤傲。其实,松与梅何尝不是惺惺相惜的?早年读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记得江浙人喜欢的梅是“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松与梅同,“曲之、欹之、疏之”才出神韵。可见,松与梅坚强的外表下也有着独到的智慧,与中国人所提倡的“刚柔相济”同出一源,面对风雪偶尔弯下自己的身躯,而弯腰是为了更好地抬头,“刚柔并济”也是如此,外柔内刚是一种人生智慧,只有拥有这种智慧才能更好地生活。紫砂套组作品“松梅茶具”以松与梅为创作题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哲理,给人以启迪。
3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紫砂壶无疑也面临着重大的淘汰危机,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是每个艺人都应该思考的,随着时代变革,紫砂从业者的身份也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只是简单的手艺人,更是艺术者,现在大多数紫砂从业者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系统培训,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和进步,我们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提升自身的阅历,丰富人生经验,对作品进行更好的设计,为作品赋予深刻的思想力和精神力,让其满足当下人们物质和文化的双重需求。
参考文献
[1]范菊华.论自然情景的提炼和升华——紫砂“松梅桩壶”的创作领悟[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4):113-114.
作者: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