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创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研究

创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研究

时间:2022-10-09 09:15: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创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研究

一、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建设现状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兴起,“创客运动”在高职院校蓬勃兴起。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纷纷加强对众创空间的建设,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平台。但从活动实施的效果来看,多数学校并没有实现众创空间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教师的紧缺性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多数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但他们多数是从大学毕业以后就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并未有企业工作或创业实践的经历。创客学习有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它注重以众创空间为平台的创造性实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具主动性和实践性,这对专业的创客教师在教学理念与授课方式、角色定位、创客领导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在创客教育中教师存在对具体哪一教学环节该下功夫把握不准的现象。专业教师的紧缺影响和制约了创客教育的发展,也妨碍了众创空间专业化的建设。

(二)学生参与的被动性

与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热度相比,学生主动参与性明显不足。由于大多数创新创业项目没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知识系统、生活经验,这影响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度。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设置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积极培养学生应用创新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应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将自身的知识体系与经验积累构建起系统化、逻辑性的创客思维体系。

(三)众创项目的雷同性

高职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普遍存在以项目学习的模式运营学习,将“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项目等同为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异化为技能大赛,学生为获奖而参与,教师则为拿项目参与比赛,更注重的是比赛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快而短、平而虚”的创新项目,缺乏原创性、可持续性,不利于推动高职教育与创客教育深度融合,其本质是低层次的创业活动。同时,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建设缺乏校本特色,同质化程度偏高,客观上也影响了高职院校众创空间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建设的可行性

(一)校企合作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土壤

高职院校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积极合作,有效构建了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很好地实现了产教融合及与企业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基于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和岗位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能更好地与企业合作,对人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高职院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跟班实践锻炼,紧贴企业实际,可以不断增强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理论水平,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与前沿技术动态,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与补充生产一线的新科技、新工艺,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工作实际,为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奠定基础,为众创项目的孵化与培育,促进项目成果的转化创造有利条件〔1〕。

(二)人才培养模式为双创人才培养奠定根基

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与行业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是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校企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专业标准、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实习实践、就业创业以及校企双方人员互聘互兼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基于岗位需求掌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也为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根基。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为双创人才培养提供养分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创造了实施条件。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较之传统的教学模式区别在于它融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一体。当今时代,纯理论和纯实践的课程已经成为过去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注重遵守学生学习能力培养规律及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以项目为载体呈现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通过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为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往往通过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集“教、学、做”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情景化”“体验式”等教学模式,融专业技能、方法技能和社会能力培养于一体,确保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达到胜任岗位所需能力,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众创空间的有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三、高职院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构建的对策

(一)构建合作群体

高职院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的创客,其对生态系统运行质量和众创空间各类双创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合作社群的构建既是为大学生众创项目寻找双创项目的合伙人,又是寻找学习合作的共同体,因此,通过各要素之间的紧密协作,能为创业项目的开展与运行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高职院校众创空间的创客来源相对单一,主要以在校大学生和教师身份的创业人员为主,通过以行政班级为单位构建合作社群,也可以跨班级、跨年级、跨专业组建众创合作社群。构建合作社群,既方便创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及分享,也方便创业导师的有效指导,有利于触发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热爱与激情。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通过跨班级、跨年级、跨专业将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建了众创合作社群,并为众创合作社群提供基本的场地和一定资金的支持,目前众创合作社群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项活动。

(二)畅通双创实践能力培养渠道

高职院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服务支持机构提供的软硬件服务环境(如图1所示)。创业活动需要将政府、高职院校、众创合作社群及创新平台等资源转化为政策、教育、团队和平台等资源,将众创空间生态网络中的各类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大学生创客活动提供所需的营养,有效保障众创空间创业项目的培育与孵化。

1.将双创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根据专业差异、学生对象需求的差异,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模块,然后将不同的教学模块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相渗透,大力开展双创教育。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的基础知识、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高职院校要构建内容完善、规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内容的设计以理论为根基、以思维训练为抓手,以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向创新创业应用成果转化为实践训练体系,开拓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意识,在双创活动中培养与成就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其次,对所开展项目方案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要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做。要将创新意识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无论是项目案例还是项目训练,都强调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项目方案策划的能力〔2〕。

2.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促进双创教育。一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的创业模式。依据专业成立创业项目工作室,通过承接与专业相关的具体业务,在真实的创业项目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通过真实的创新创业项目更好地接受专业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鼓励与支持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强的双创活动,可成立创新创业的相关机构,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新创业工作室等,通过协会或工作室为学生的双创活动提供实训基地和演习舞台。工作室完全按照企业化管理、项目化运作,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创业项目为载体,通过真实项目案例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双创训练,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二是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模式。该模式主要以科技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为载体,以活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在完成科技竞赛活动具体项目方案策划、设计的过程中,锻炼与培养创新创业的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3〕。

3.建设众创生态系统文化。创业文化是众创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要素,为建设持续创新的众创生态系统文化,首先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双创教育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双创活动的指导与帮助,提供诸如创业咨询服务和创业导师等;倡导积极的创新创业价值导向,鼓励并支持高职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微信、电子屏、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着重加强对创新创业理念的宣传;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论坛、讲座、沙龙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双创活动,如邀请双创积极分子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营造浓厚的众创空间双创氛围,凝聚众创空间文化内涵〔4〕;培育宽容失败、鼓励创新、寻求合作、追梦创业的双创精神,努力营造门槛低、手续简、成本低的良好众创环境,实现低成本创业,构建有利于吸引更多高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双创文化长效机制。

4.构建保障运行机制。构建有效的保障运行机制是确保高职院校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健康有序运行的重要条件。首先,构建创新创业基金保障机制。设立学校创新专项资金,并借助校友资源设立校友创业基金会,以此拓展创业资金来源,为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长效运行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建立健全资源整合保障机制。通过竞赛、公开悬赏等方式,寻找与链接高端资源,以实现创新创意和技术解决方案,并通过利益机制将创新要素串编成创新网络。再次,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为确保众创空间的健康运行,应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信息收集渠道、信息反馈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确实保障创客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德虎.“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6):74-78.

〔2〕王秀红.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职教通讯,2015(4):18-21.

〔3〕刘巧芝,杨涵.技术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协同培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

〔4〕周海英.众创空间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6(9):78-79.

作者: 曹玉敏 单位: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