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传统武术保护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传统武术保护分析

时间:2022-04-26 09:36: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传统武术保护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传统武术保护分析

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从武术口头传说、武术精神、武术情感、武术思维、武术技术几个方面解读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组成要素,并且认为,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应该从遵循传统武术的本质、转变传统武术的保护理念、提高武术人的文化自觉意识等方面着手。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展现给予世人的是依附与非依附的区别,物质文化遗产更容易让人们看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通过人来展现。相对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它会不断的变化、甚至消失,而物质文化则会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产生变质,生命周期更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无外乎两种思路,一是采取一定的措施延长其活态性,如培养合适的继承人;二是将其转化为物质性,如目前采取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的记载。无论何种形式的保护,都需要我们快速的采取措施,减少这种文化遗产的流失。

1传统武术的组成要素

当前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大多都是沿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定义从广义上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文化,如果从非遗的视角来解读传统武术的组成要素,笔者认为,传统武术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有关武术的口头传说

夸张是中国民间文化对人物塑造的一种模式,拥有一定的传奇色彩,是中国农耕文明丰富文化生活的一种现实表达。民间流传的有关武术大师的传说,虽然有很大的传奇色彩,但是展现了普通大众对武术的认识层次,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模式。随着国人文化层次的提高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熟悉民间传说的人群年龄的增高,武术口头传说生存空间的范围正面临流失甚至断层。可喜的是,已经有部分学者将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民间的传人进行研究,但是,这些还难以弥补武术口头传说文化面临断层的境遇。

1.2武术精神

武术精神指的是习武之人所展现的一种精神品质,它承载着武术人对中华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传承;是习武之人的一种道德品质的展现,是中华武术区别以其它文化特别是他国体育项目的灵魂所在。武术精神犹如一支魔力棒,指引着习武者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正能量,武术精神无论是保家卫国也好还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也好,其终究体现的是一种行为的展现,即在国家危难之际、遇到不公之际,是否敢于亮剑。在当代法律健全的环境中,武术精神所提倡的亮剑不是鼓励用暴力解决问题,而是问题出现了,有没有亮剑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在出现道德滑坡及危机的当代社会,更需要武术精神的传承以担负更广的社会责任。

1.3武术情感

武术情感是用武习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与展现,这种感情包括师父与徒弟的情感,师兄弟之间的情感,同时也包括练武人对武术的情怀。传统武术能够给我们留下这么丰富的资产,这不是一种偶然,是无数的武术家怀着对武术的情怀不断的交流、观察、探索、总结才达到这么大的体系。正是这种情怀促使武术在近代中国百年战乱中依然流传。

1.4武术思维

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层次,同时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高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说,传统武术展现给当代人的不仅仅是它的技术层次,同时也是思维方式的展现。从拳术名称来看,传统类拳术中的象形拳融合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将某一动物(如猴拳、螳螂拳、蛇拳等)、某一生活方式(船拳、板凳拳、巾拳等)、某一历史事件(武松脱铐、鲁智深醉打山门拳)通过技术动作记载下来。如果说拳名是表达古代武术家记载历史的一种工具,那么拳术动作名称的命名则体现了中国人至高无上的思维方式,真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为了更好普及现代武术,很多动作名称进行了统一化,如弓步冲拳、马步架打等等,这样做迎合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同时也失去了武术技击动作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表达。正是因为现代竞技武术失去了这样的特色,才更容易显现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

1.5传统武术套路

传统武术套路是整个传统武术文化体系中的主体,套路失传了也就意味着该拳种的文化体系彻底断层,所代表的精气神也不复存在。在传统武术的原生长环境中,习练者对于技术动作并没有提出严格的标准对其进行评价对错,多数拳师在造拳过程中依据其实战性来进行,根据五行相生相克、阴阳对立来考虑其动作的编排合理性,产生过程遵循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凭空想象刻意追求。当然,也不排除以功利性为目的进行造拳,刻意追求与其它套路的风格、特点、理念不同之处,以便更加突出自己的特色。这样的造拳过程会诞生一种新的拳种、一种新的传承体系,同样也是对原有拳种一种异化。

2传统武术保护面临的困惑

当前学术界争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是否对传统武术进行开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经过开发肯定会失去其原生态,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意义”。追其原因,主要是在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我们过多的将传统武术的保护放在了经济层面来考量,认为:能够给当地提高更高的经济效益,能够提高练武人的生活水平,能够有更多的传承人,表明传统武术的保护呈现了好的趋势。武术要想更好的生存,需要探寻产业化的道路来做支撑。但是,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矛盾性与曲折性,传统武术的矛与盾已经显而易见,并且在各方人士的调和下在逐渐的弱化,传统武术的曲折性正得到改善,这需要一个过程。正如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笔者认为应当拓宽传统武术的保护范围,不要局限于经济层面的考量,避免出现技术体系单飞的局面,而所蕴含的精神、思维、情感同样是我们考量的对象。当前传统武术的普及面发展在历史中处于最好的时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由政府、管理部门、社会机构、传承人组成的保护体系逐渐的成型,并且为传统武术的传承提供了针对性的支持。现在习练武术的人数,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最多的时期,习练武术的人群,是所有体育运动中人群最多的项目,但是,却是欣赏观众比较少的项目。终其原因,主要是我们过分的追求经济层次价值,降低了精神层次的价值追求。传统武术具有活态性,展现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技术的传承,它的延续代表了传承人的一种情感,它的传承应该将所蕴含的精神、情感、文化、思维等一代代的延续下去,这样其自身才更有生存力,其活态性才会发挥更广的作用。如果将传统武术的保护与开发的思路上转为对传统武术的精神层次价值的追求上,相信,其经济价值的提升将会更上一个层次。

3传统武术保护的再认识

3.1传统武术保护的本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质,应该遵从其自身的本质属性,而不能脱离其本质属性进行开发。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改变,事物的组织构成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其本质属性不应该刻意的去进行改变,如果破坏事物的本质去进行保护,其保护就失去了本身的价值意义,我们就无需尊称为遗产,可以光明正大地称其为新生事物。传统武术的本质是技击,虽然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改变,其技击价值所发挥的空间受到限制,进而衍生出健身、养生、娱乐、表演、经济等价值,但是其新的价值功能的出现则局限于习练人群对其应用的层次,但其技击属性则不应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丢失,它代表了一个历史遗传下来的技击文化符号,而不是将这种文化符号在现代潮流中淹没,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保留其本身的技击属性是保存其价值功能的关键所在。

3.2传统武术保护理念的转变

传统武术的保护一般是以静态保护及动态保护来进行,对于动态的保护学术界一直存在一定的争论,认为动态保护将会破坏传统武术的本真,如竞技化,市场化。但是,我们需要懂得,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由于资料的匮乏与遗失,我们很难深刻的理解它的本真所在。传统武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其本真不是一成不变的,肯定在不断的衍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而我们现在所能够读懂的本真,更多存在于个体的话语权中。因此,如果我们仅仅将传统武术的保护局限于追求传统武术的传统特性方面,那我们的保护只能局限于不断的争论之中。学者高丙中提出了“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题,他认为:“非物质文化成为公共文化,大致发生在两个层次,一个是在观念上被大众公认,并且得到公众的自愿参与;一个是在体制上被政府部门正式承认,并且以一定的公共资源加以支持”。如果我们将传统武术的保护理念转移到“公众共享公共文化”的领域,更多的探讨传统武术对社会的意义及生产价值,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路径将会进一步的拓宽。

3.3传统武术的保护应看成是一种人类共享的文化

传统武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官方统计已有129个拳种,进入21世纪以来,有相关报道新的拳种被发现,拳种数量已经达到131个。在中国古代,由于门派之争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承思维的禁锢,很多拳种仅仅在自己的门派弟子中传承,如我们所熟知的武当、华山、峨眉等;也有在自己的族人中传承,如岳家拳、杨家枪、陈氏太极拳等。虽然有着传承的禁锢,但是,其文化特征还是人共享的,其共享的模式是一种纵向的共享,在一定范围内的共享。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独特的传承模式被彻底的打破,确切的说应该是在竞技武术的出现,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并且迅速的占领了庞大的武术市场发展领域,使本来就面对生存危机的传统武术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迫使传统武术不得不对自己的传承思路及传承方式进行改变,由此出现了以传统武术为媒介的各种传承机构,如武术学校、传统武术拳馆、培训班、培训机构,传统武术拳师对于收徒弟的数量也不再限制。由此产生了一种现象,传统武术不再是某一门派或者家族独享的文化,而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使传统武术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身特性得以彰显。

3.4传承人需要具备文化自觉的意识

传统武术的保护,传承人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更多的情况下,不能依靠“等机遇”来发展自己的体系,关键的是自身的文化觉醒。在多数情况下,政府与社会以及研究机构能够做到的是帮扶、指导、协调的角色,无论怎样去努力,终究要回到传承人来实践。因为传统武术的体系过于庞大,政府和各界人士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将武术拳种完美的挖掘,因此,在外界因素没有到来之际,传承人应该意识到自身承载武术文化体系的传承现状,以及传承思路,以减少传统武术的流失。

4结语

我们现在享受的武术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资产,我们现在所创造、创新的武术文化资产,将成为子孙后代的文化遗产,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更多的部门和学者的关注与参与,将当前发展比较好的拳种更好地传承下去,将濒临失传的拳种进行重点性照顾,一步一步地展现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覃业银.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与特征[J].求索,2011(11):119-121.

[2]王巨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保护的再认识[J].社会科学报刊,2006(05):165-167.

[3]金露.游走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和关系[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36-43.

[4]高丙中.作为公共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文艺研究,2008(02):77-83.

[5]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47-52.

作者:李春龙 马惊涛 单位:黄河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