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4 09:16: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实践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中,必须借助课程实践的特质,把“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和思政教育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以“艺”扬“道”;“道”入“艺”心;“艺”、“道”合一的新型教学形态.将“思政课程”转变到“课程思政”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次序调换,而是通过探讨与实践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思想政治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曾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和陶瓷艺术内化到学生之心外化于社会实践,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且这一方向的研究在高等教育的科研中也相对空缺。在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辨过程中,有必要引发艺术学子的兴趣,需要抛弃纯哲学理论的讲授,扎根在“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中,探索新的艺术化教学形式,势在必行。
1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的难题与目的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象征。因此,陶瓷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是人类通过生活实践活动来不断提升人类的感知能力,并且在生活中不断发掘功能与艺术的关系。随着智能网络时代的日益普及,中国的网民快速增长,其中大学生网民为网民数据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在校园中,随时可见,每一名学生都被智能网络包围,尽管上课时段,也需要智能网络辅助教学。虽然,智能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生活方式,但对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带来了难题,更加对政治思想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首先,就整体信息环境而言,由于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也快速膨胀,我们称之为“信息爆炸”,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2)娱乐信息急剧攀升;(3)广告信息铺天盖地;(4)科技信息飞速递增;(5)个人接受严重超载。面对季度膨胀的信息量,面对“混沌信息空间”和“数据过剩”的巨大压力,人们对于信息的苦苦追求和期待忽然变得踟蹰了。据英国学者詹姆斯·马丁统计,近年来,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地出现。汹涌而来的信息使人无所适从,从浩瀚的海洋中迅速而准确地获取需要的信息,变得十分困难,其中存在着大量无用的,甚至不真实的信息。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学生通过网络惯性搜索来获取有关于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准确知识是相当困难的,经常会产生信息误解。其次,就教学环境而言,由于智能网络的发展,现在大学生基本沦为“低头族”、“微信控”。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电脑、手机等网络工具。对于艺术课堂来说,教学实践中我们无法避免使用手机或者电脑等网络工具作为教学手段。因此,如何让学生抬起头来,至始至终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是教学实践中最大的问题。最后,就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课程性质来说,主要目的是弘扬陶瓷文化,通过实践活动来转变艺术视角,完善学生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的感知能力,完成“感知——实践——再构筑”这一教学目的。让学生扎根在传统文化,通过感知来内化文化,立足于实践,构筑新的设计体系的过程。过多的信息,以及分散的注意力会弱化学生的感知能力,让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缺乏敏感度,从而无法体会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把课程思政与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攻克我们的教学难题,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2探索思政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功能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大以来,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国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根据这个指导方针,我们首要任务是扎根于我们陶瓷传统文化,迎合时展,回应时代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扭转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教学模式变革。狄更斯曾在《双城记》中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糟糕的时代。此言同样适用于当前的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中。传统的陶瓷文化教学还是存在教学模式上的单向输出,让学生单向的接受文化传播,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以至于课堂学习气氛淡漠。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扭转这种局面。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只有这种教育,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并在此过程中输出陶瓷文化。在艺术院校中,这一点尤为需要注意,艺术类学生性情活泼,富有好奇心和想象力,创造性较强,喜爱独特新颖的新生事物,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陶瓷文化的输出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来教育。因为陶瓷的工艺美术属性,所以过程是陶瓷的标签,动态是陶瓷的特征。由此可见陶瓷文化传播有极强的体验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陶瓷文化的参与感。陶瓷文化的动态特征可以体现在,陶瓷文化的时间动线和地域动线。第一,就陶瓷文化的时间线来说,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时间的发展,它还具有跨时间线的特点。陶瓷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和技术,文化也不断发展,但是却不是简单的新的材料、技术与文化代替旧的材料、技术与文化,而是传统材料、技术、文化与新型材料、技术、文化融合发展,互相跨越。根据这一特点,在陶瓷文化传播中我们可以立足于学生容易接受新的材料、技术文化,来传播传统的材料、艺术、文化,使得提升学生对陶瓷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第二,陶瓷具有地域性特征。不同的地域,地貌以及生活习惯都会影响陶瓷的文化。通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走出去”,通过对当地的生活习惯,地质地貌,传统文化的深入考察,来近距离接触陶瓷。通过实地考察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更加可以深入体会陶瓷文化的发展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文化本体里,成为推动陶瓷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实现“中国梦”的社会正能量。
3探索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方式
3.1技进乎艺,艺进乎道,艺道于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教育
清代《魏源集》曾记载:“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书中反对脱离实际的“心性迂谈”和“玄虚之理”,提倡“亲历诸身”和“验诸实事”,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学习实践去取得的,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认为“身教”比“言传”重要。魏源把人的认识比作“水”,把客观事物与“盂”作为比较,认为“水”必须随着“盂”的方圆而方圆,强调主观认知必须符合客观事实,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应注重实践教育,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反转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首先,学习陶艺技术之前开展调研,通过观察生活,学会感知生活的细节,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材料、技术与文化的特质,通过全方位的调研,发现陶瓷艺术与设计的创新点;其次,通过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设计来示范教学,让学生切身体验“从做中学”,通过实践来检验调研的合理性、科学性,从而调整之前片面性的知识框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根据实践结果进行反思,再次整合知识,扎根陶瓷文化反思实践结果,为深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这门实践课程很好实现了技进乎艺,艺进乎道,艺道于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教育核心。
3.2互联网+的教学目标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格式,“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两者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允许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马化腾提交的《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中,呼吁我们需要持续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同样,我们高校的教育者也应该将此作为教学目标和手段落实到我们实践教育中。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实践艺术课程可以把“互联网+”作为教学目的,通过开展校内工作室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校内工作室需要通过“O2O”方法来作为教学手段,把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这门实践艺术课程打造成一个“艺”“道”“技”“心”融合为一体,通过线上进行文化与知识的传播,线下来完善时间技术的校内工作室,创造“课程品牌”,让校园里的“低头族”门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不断学习,同时也要开展艺术设计的跨界融合,不仅让艺术设计类学生参与进来,也应该发动其它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不断丰富知识,为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提供新的思路,真正实现“艺”“道”“技”“心”的核心价值,达到“互联网+”的教学目标。
4结语
综上,陶瓷文化与艺术设计课程思政,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迎合时代要求,扎根传统文化,并结合专业的实际要求,体会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学生才能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全面创新,提综合素质,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