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时间:2022-12-14 04:44: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探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探究

本文以“互联网+产教融合”思维为着眼点,深入分析了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和科研协同创新体系,以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提升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当今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就业范围、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便是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可促进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生产制造、创新创业四大链条的有序衔接,也是促进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互联网+”战略实施以来,各个传统产业与网络新思维相结合,提升了传统产业的经济竞争力。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结合“互联网+”新思维,基于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构建协同创新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整合校企双方生产和教学资源,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向信息化、个性化和开放化转变。

1“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的意义

基于“互联网+”背景,推进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地方产业和职业院校强强联合,职业院校为地方产业提供智力库,并进行人才输出,地方产业可为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另外,产教融合模式本身的科研技术力量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威海海洋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通过构建信息化、数字化的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变革。首先,利用大数据分析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分析企业所需人才的受教育层次、数量、规格和时间等,分析人才分布区域数据;其次,依托上述精准用人数据制定详细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生产操作的具体要求和细节融入课堂教学中,实现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再次,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时共享产教融合相关动态信息,从而引导高校教师从企业实际需求方面设立课题,课题以解决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社会服务等问题为研究内容,这样才能将高校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社会生产力。

2“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面临的困难

“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能力欠缺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强,以项目化教学引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使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从简单的计算机设备、基础网络建设转向数字化校园和云教学平台的搭建,建设内涵不断深化。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足必然限制“互联网+”产教融合相关的教学进行,但是检验学校信息化水平的标准不仅仅是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还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观念和意识、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有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大数据处理分析能力欠缺,不能深度挖掘社会需求大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也就无法暴露出传统校企合作办学的潜在问题,不能发挥产教融合的最大优势。

2.2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深度不够

若想打破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分离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以“行动导向”为主线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为本位,以企业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课程应以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工艺流程、服务要求、管理模式等构建学习情境,以典型的产品(服务)作为原型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建立工作任务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联系,学生通过自主查找信息、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等亲身实践,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由于企业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常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深入参与产教融合,再加之“互联网+产教融合”在前期信息化建设上需投入较多精力、财力,不易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企业具备进行“互联网+产教融合”模式改革的强烈意愿,但是实际参与较少。校企双方要争取政府和行业等完善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的支持,达到多方共赢的目标,吸引企业主动参与高校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重大问题的决策。

3“互联网+”背景下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更多的需求是能够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专业技能高度融合的多元跨界复合型人才。因此,构建多元的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尤为重要,高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贴近未来工作环境的综合性学习环境,为学生日后的职业技能发展打好基础,同时通过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高校师资力量、科研力量和企业的生产力,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发展。

3.1构建“互联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着力解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课程定位与岗位需求”“实践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问题。运用“互联网+”思维,共享校企双方资源,寻找双方利益结合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优化课程体系架构,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研学结合,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融“教、学、做”于一体。另外,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够将教师上课的视频实时传送至企业端,供企业员工培训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发展。学校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及培训计划,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和顶岗实习实施细则,培养真正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企业实时将人才培训中的相关问题通过信息化共享平台回传至高校,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实现人才培养的全程跟踪。职业院校教师亦可针对企业员工开展专业培训,使员工实现在岗状态下提高专业技术能力,而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3.2构建“互联网+”科研协同创新体系

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创新。高校是科研创新的动力源泉,大多数科技成果来源于高校,所以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尤为突出。虽然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但是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品推广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而企业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高校的科技创新平台搭配企业的市场推广平台,可以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企业为高校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助力高校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进修平台,实时掌握技术前沿发展趋势,企业亦可依托高校的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和考证,提高企业员工专业技能水平;企业工程师作为实训教师,与学校教师合作开发实训教材、职业技能鉴定站题库等。

4结论

基于“互联网+”的科研协同创新体系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打造,实现信息、知识、经验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流通。校企协同创新的原动力在于彼此优势资源的互补,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在稳定的合作基础上推动着协同创新的发展。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