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时间:2022-12-12 09:00: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职机电类专业校企合作研究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机电行业,培养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不匹配,教学内容滞后于生产实际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打通教学与生产的界限,在生产线上完成课堂教学,在实训场所进行产品生产,让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无缝切换,充分实现学生和员工这两种角色的融合,更好地实现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缺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的组织

相比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我国校企合作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还不够充分,尚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目前校企合作主要依靠学校和企业的自主结合,政府搭建的合作平台还不多,专业中介组织或行业协会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的功能还没有体现出来。对校企合作,甚至会出现学校热情,企业冷淡的状况。即便初步达成了合作,也可能会受到企业订单需求的波动,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因素而意外中断。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引导下,企业和学校能紧密稳固合作的制度化平台。

1.2缺乏深层次的有效合作

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企业也实际接纳了一定数量的学生进入岗位,但有时受到合作期限的限制,企业不能够投入太多精力,像对待自己的员工一样培养学生,学生也没能深入岗位职责,在实际生产中学得过硬本领,使得校企合作流于表面形式,没能实现企业培养预备人才,学生提前职场热身的目标。究其原因,还是很多企业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仅仅把学生安排到相关岗位,简单地当成员工使用,而缺乏应有的校企合作项目培训,企业环节没有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也局限地把到企业工作当成任务完成,没能理解走上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是近距离了解观察企业的最好窗口,是为将来就业择业做准备的好机会。

1.3缺乏相关的政策配套,企业投入的积极性不够

校企合作表面上看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实际上政府的配套管理和服务也非常重要。通常的校企合作中,学校由于面对就业压力积极性最高,而企业因为没有相关的政府专项资金补助或者配套的优惠政策,往往参与的动力不足。企业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备是机电类企业,往往需要重资产投入,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较高,企业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不易消化,更无法直接获利。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限制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并不是定向培养,学生到就业时有充分的择业自主权,这就会使有的企业局限地认为,我今天培养的人才,明天可能会到别企业去,社会上没能形成我培养人才为别人,别人也会培养人才为我,这样的大氛围和大局观。如果培养的人才没有被自己所用,甚至有可能会为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培养人才,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没有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企业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目前机电行业企业众多,规模不一。校企合作的对象如果是有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企业本身的定位和发展思路就不甚明晰,管理模式和培养方法与学校的期待也有差距。这就难以形成校企合作的规模效应,不能形成校企之间的良性互动。

1.4缺乏稳定性和长效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还处于初级阶段,学校与企业建立联系,依靠领导或者老师自身的人际关系脉络,搭建桥梁。合作也处于简单模式,签署一个合作的框架合同,灵活机动,合作的开始和结束都不甚严格,合作双方的投入和产出也不明晰。一旦企业或者学校人事变动,就会影响到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2建立深度校企合作的策略

2.1政府和行业协会搭建高效平台

政府为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宏观指导,掌握着最精准的人才需求信息。机电行业协会作为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者,最了解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规格。政府和行业协会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和前瞻性。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规划和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够准确预测将来一段时间内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技能需求,并把这些信息及时传递到学校,有利于学校紧跟市场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和行业协会还能指导学校办学,特别是有针对性地提高机电类专业学生的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使学生能力满足机电行业快速发展变化的用工需求。

2.2探索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1)可以与企业合作订单班或冠名班。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根据企业提出的岗位需求,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课程考核实行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属于企业定制,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和重视。

(2)可以与企业有更多的人员流动。除了教师跟进企业进行指导学生,企业里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也可以聘用到学校,走进课堂教学。教师到企业熟悉企业管理制度和流程,参与具体产品的生产研发销售,提高实践和现场能力。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参与课程开发,实训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等,还可以用实际经验的角度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人员双向流动,角色互换,理实结合,学以致用。

(3)学校可以开展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比如,承担企业的员工培训。企业员工也有着技术提升和学习进修的愿望,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推出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新员工的入职培训,老员工的技术更新和提升培训等。再比如,学校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可以面向学生和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培训。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企业推送有持证上岗需求的工种,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又比如,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在前期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企业可能会有部分产品放到学校开发和生产,既降低了企业成本,也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一个产品从企业界和学术界不同视角打磨,往往会产生更好的市场效果。还比如,可以校企合作完成科研项目。教师理论扎实科研能力强,企业遇到的实际难题多,两者结合,强化了企业技术公关力量,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也锻炼了教师产学研结合的能力。

(4)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选择有影响力的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掌握过硬技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有力保障。企业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提供条件,学校为企业招聘提供便利。企业有用工需求时,学校及时信息,配合企业来校宣讲,学生自愿报名,就业双向选择,为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畅通的通道。

2.3紧密联系地方经济需求,理顺各方利益关系

高职院校选择校企合作项目,要紧密联系地方经济需求,争取政府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的合作意向。针对重大产业,学校可以设立研发中心,配合政府和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提高产业水平和行业进步。政府对于积极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使校企合作从双方,拓展到政企行校四方,实实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校企合作中,学校拥有人才、技术、信息的优势,企业拥有设备、资金、管理、市场的优势。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共谋发展。合作中,要能兼顾学校利益,企业利益,师生员工利益,制定详细的合作方案和约束机制,建立起高效廉洁,产权明晰,充满活力的合作关系。

3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制度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基础和保证。经济发展为校企合作提供了机遇和动力。高职院校和企业,应该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方式,提高合作水平,实现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共赢,师生员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