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时间:2022-11-21 09:25: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国内很多学者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在探究校企共同合作培养人才机制的实施方面看,学者的研究及重视程度不够,故本文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实施路径的角度研究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1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优势

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是旅游、管理学和文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它包括导游、酒店管理、景区经营管理、空乘服务等专业。这些专业都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专业实践性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大。由于从事旅游类行业的人员流动率也较高,因此企业常常面临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境。所以无论是旅行社还是酒店等企业都希望与学校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配合学校产教融合,因此高职类大专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上实行校企育人机制有着巨大的天然优势。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教学环境,是育人机制中的主要实施者。高职院校可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两种模式的切换,提升办学与育人的实力。企业可提供实践性的资源,结合自身的用人需求,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2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困境

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局限于学校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企业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形式大于内容。且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往往是为了获得大量实习生,缓解用工难,解决人力紧缺的问题。其次,很多酒店和旅游企业的愿意与学校合作,出发点还在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所以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并不会把学生放在一些技术性强或者核心重要的岗位。如酒店的前台,这是酒店的门面岗位,会带给顾客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且涉及收银。相反,会安排在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岗位,如景区的验票岗、酒店客房和餐厅的服务员等。虽然实习生有着先天经验不足的劣势,但如果整个实习阶段不让学生轮岗,也不注重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会导致很多学生实习结束后选择其他行业。最后,校企协同机制的最终结果培养学生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能力,实现学生毕业后即就业的无缝对接。但是时代的发展瞬息万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依托网络提供旅游预订服务的在线旅游、全域旅游、文创旅游已成为行业的新热点。而传统旅游人才的培养仍停留在导游、景区景点等方面。因此,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让学生毕业即就业,并实现满意择业。

3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探析

校企协同育人是以学校为主体,协同企业、行业等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等人才培养的一种合作育人机制。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校企协同合作主要形成了订单式、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现代学徒制这四种人才协同培养模式,这些模式的最终实施主要取决于学校、政府和企业这三个主体要素。学校是培养人才、提供人才的主体,有着完善的教学软硬件设施,但是社会资源比较匮乏。相反,企业的经营宗旨就是营利,而这些模式的实施价值又取决于政府、学校、和企业这三个要素的支持。学校是培养旅游人才的主体,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教学软硬件设施,但是社会资源较为短缺。而企业有着丰富的实践环境和社会资源,这点与学校是互补的。但是企业的经营目标最终是营利,与学校进行合作很大程度上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获取具有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政府在校企培养育人机制中扮演着协调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主要负责旅游业整体布局和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及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协调各种社会资源。根据协同效应,相互合作形成整体功能和协同作用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1+1>2”的效果。因此,校企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将极大地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的作用,形成一种强大的育人合力。而要更好地发挥这种整体作用,则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路径,通过构建这种路径,更好地发挥校企双方的作用,为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模式。基于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概况,每年的招生在一百人左右,就业导向分为导游和酒店类,形成了长江传媒国际旅行社校外实习和万豪订单班的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1)发挥学校主体作用,为协同育人提供资源保障

学校作为校企育人机制中的主体,也是育人机制的中心枢纽。高职院校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又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可以说学校既为人才输出“输血”,又为培养人才“造血”,学校为育人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作为主体方,高职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能力匹配来进行课程建设,旅游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培养企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此外,校企合作还可以优化师资力量,充实教师队伍。既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旅行社和酒店高管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也可以本校教师去企业参加培训、挂职锻炼等,构建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深化企业参与程度,为协同育人提供实践保障

许多校企合作的旅行社、酒店等企业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用工难的问题,并获取廉价劳动力,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例如,酒店行业的经营季节性较强,大批的大专院校实习生可以保证稳定的劳动力来源,且实习生的待遇不是很高,可以降低酒店人力成本。故获取短缺劳动力成为企业与学校开展合作的主要目的,因而也易造成企业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方面不够重视,实习的内容与理论教学对应性不强,实习岗位结构不合理。实习生往往在一个岗位实习半年,机械地做着重复的工作,对酒店其他岗位、部门缺少了解,导致学生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只是为了修满实践学分。建议企业根据学生所需掌握的技能和实践知识细化培训目标,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差异化安排实习岗位,并定期轮岗,召开实习生座谈会,使学生拥有良好心态,真正掌握专业技能。

(3)发挥政府协调作用,为协同育人提供监督保障

政府在整个校企合作中扮演着协调者和监管者的角色。一方面,政府了能推动旅游业的大体发展,掌握政策的决策权,具有天然的协调各方人力、财力等资源的优势,也可以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利好政策。另一方面,对于校企合作,学校的出发点是能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站在学生的角度,使其学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毕业即就业;对于企业而言,更多的是站在减少人力成本,缓解用工紧张的层面来获取经营利润,在价值取向上与非营利性的学校会存在冲突,当双方存在问题时,就需要政府在中间进行协调,并监督双方是否按要求严格执行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

4结语

旅游业作为我国的朝阳性产业,其快速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身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仅仅从书本上获取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到企业去实习,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需要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从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探究的校企育人机制路径能够为学校和企业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