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5 09:01: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让我国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的内因滋生和国际经济格局调整的外部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主要经济指标之间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投资及企业利润持续下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位徘徊,旧经济的发展动能疲态尽显……与此同时,依托于信息技术的新经济层出不穷。一言蔽之,我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趋势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优化提升传统的需求管理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尽可能地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能。见微知著。唐山市政府2016年度工作报告指出:钢铁、焦化、水泥等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本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51.5%降至37%;同时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9.7%提高到20%。数据表明地方政府在破除资源依赖、化解产能过剩、鼓励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措施的有效性。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息息相关,而地方高校承载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供给保障的重要责任。因此,在行业人才的需求侧发生变化时,作为人才供给侧的地方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动寻求创新变化,以顺应时代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1地方高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1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针对性,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地方高校规模随之不断扩张。高等教育的入口加宽,让基础理论的灌输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必然导致课程体系趋同,专业特色弱化的问题产生,进而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流于大众,并逐渐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2教学侧重点偏离,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开展沦为空谈,固守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受多方掣肘,导致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滞后,重计划、轻实施,实践教学落实不到位,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弱化,创新能力不足。
1.3师资队伍结构单一,教学形式僵化呆板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单一,绝大部分都是从高校到高校,从理论到理论,自身实践能力欠缺,这样就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单调死板,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开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2.1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改革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的价值目标;站在价值目标的高度,从需求出发,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应遵循的准则;贯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全程的价值链条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之真正成为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进程中,招之即来,来之能用的实用型人才。
2.2充分考虑人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侧重点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牢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责任,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需求的实际,从需求的视角出发来调整人才供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区域经济结构随之调整,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显著提高,地方高校要加大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既重理论学习,又重实践能力,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二者并重,两条腿走路,才能跟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2.3丰富师资队伍,灵活教学形式
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地方高校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教师本身应该加强实践历练,这样才能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同时高校要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生产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实用人才充实和丰富自身师资队伍,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从实践中验证理论,形成学用结合的教学环境。
3结语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性分化趋势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时代背景。区域经济在努力破除资源依赖、化解产能过剩、鼓励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中,对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地方高校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站在人才需求角度,透视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挖掘问题根源,寻求变革和创新,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好人才供给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