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浅谈学前教育中的课程游戏化

浅谈学前教育中的课程游戏化

时间:2022-11-05 08:51: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浅谈学前教育中的课程游戏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浅谈学前教育中的课程游戏化

一、问题的提出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了把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理念,确立了游戏这一概念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学龄前幼儿有着十分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十分重要的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可以吸收较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而游戏是幼儿学习和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手段,幼儿通过游戏获得身心方面健康、愉悦的发展,并促成各种技能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园对课程游戏化的重视程度以及定位常常存在着参差不齐的认识。本文在了解某市A区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现状以及幼儿园教职工对于课程游戏化的认知程度的基础上,分析和反思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形式以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为探究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幼儿可以通过游戏这种快乐的学习方式,既能获得发展又能获得幸福感。

二、课程游戏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阶段是人记忆力深刻,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强烈的时期。课程游戏化不仅可以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到快乐,还可以促成幼儿更多的隐性发展,使幼儿的各种技能得到发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充分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在基于课程游戏化的学前教育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展也更好地以幼儿的兴趣为前提。幼儿只有对活动产生了兴趣,才能真正积极地参与其中,课程游戏化可以保证幼儿有充足的选择权。课程游戏化可以更好地将游戏与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使教师注意到幼儿发展的关键点和发展契机,即时生成新的、适合当下幼儿发展的活动内容。

(三)使学前教育渗透游戏精神

课程游戏化的前提是课程必须是愉悦的、充满趣味的,这样的课程才能受到幼儿的欢迎,课程游戏化可以将游戏精神根植于深层的幼儿园课程理念中,使课程具备游戏精神。并不是所有的幼儿园课程都要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教育者要在学前教育中渗透游戏精神,体现课程自由与创造的精神倾向,使幼儿园的课程更趋于完整、和谐。富有游戏化精神的课程是教育者在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发展的前提下开展的。因此,游戏化课程可以更好地加强幼儿愉悦的内心体验,使幼儿快乐地成长。

三、课程游戏化的现实反思

(一)对游戏教学认识不深刻,缺乏科学的教育观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A区的6所幼儿园都有完整的一日生活流程,每一个时间段都有比较明确的活动内容。从这方面来看,幼儿园的活动安排较为合理,但是,在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如何开展游戏化教学的认识程度却各有不同。通过访谈可知,大多数的教师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要在实际的课程中安排游戏化教学活动,并没有将游戏化教学渗透到过渡环节或者日常自由活动中。访谈中,在晨间入园时间的安排方面,所有的幼儿园都是在家长将幼儿送到后领幼儿到自由活动区让其参加游戏。在晨间游戏种类方面,有4所幼儿园为幼儿提供一些益智类的游戏玩具,主要以拼接类积木类的游戏为主;有1所幼儿园组织幼儿到户外让其参加自主游戏活动,这些自主游戏活动主要借助滑梯和跷跷板等大型器械开展;只有1所幼儿园在晨间组织“谈话”活动,活动主题由幼儿选择,让幼儿自行发挥,教师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访谈结果说明,教师并没有完全领会课程游戏化的精神核心,而只是将课程游戏化简单地界定为在上课的时候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这使教师忽略了幼儿园一日生活当中其他环节的教育契机,从而使幼儿失去获得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二)游戏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幼儿园缺乏动态、灵活的教学活动。访谈和观察结果表明,6所幼儿园的教师在开展课程时,均按照现有的教材设计课程,很多教师花很大的心思把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联系起来,但是从教学的效果以及实施的情况来看,课堂的游戏化教学方式几乎都缺乏针对性和变通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的关注点不同,自然会造成课程游戏化过程中矛盾的师幼关系。例如,有的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时,幼儿很容易不受控制,导致场面过于混乱,这时教师为了维持秩序就会强行中止活动,或者在维持好纪律后重新开始活动。由于教师只关注幼儿是否遵守纪律,忽略了幼儿的主体性,加之课程的结构过于单一、形式过于简单,幼儿就很容易将注意力转移到游戏活动以外的事物,从而造成混乱的局面。

(三)游戏与课程相互分离,融合程度低

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当活动可以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时,很多教师会充分设计游戏活动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但仍有个别教师将游戏当成课程结束后的放松活动或者奖励活动。当活动不适合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时,很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在课程中融入游戏精神,而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例如,在笔者搜集的案例中,有一位教师以常规的教学方式开展“植物认知”的活动,通过多媒体播放和图片的方式让幼儿认识种子、植物,并用短片让幼儿看到植物成长的过程,然后结束活动。如果教师在活动中融入种植活动,让幼儿体验、完成从播种到浇水,从施肥到观察植物成长的全过程,就可以让幼儿通过自主动手对课程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也更能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策略

(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在开展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管理者与教育者都要明晰教育理念,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幼儿园需要从上到下形成有层次的梯队管理,建构优化的教育观念实践体系。例如,幼儿园可以形成“管理团队—业务骨干团队—年级课程审议组—班内课程建设小组—外援专家团队”的层次化梯队,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使教师对课程游戏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二)有效调整课程结构

在调整课程结构方面,幼儿园可以从作息安排入手,从更加灵活、更符合幼儿实际情况的角度调整一日作息活动。幼儿园可以鼓励教师有弹性地安排一日活动,调整传统的框架。如有的教师反映在午睡前的安静活动中,有的幼儿还没玩够,因此会有入睡困难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幼儿自行讨论、安排午睡前的游戏时间,并在教室中放置幼儿可以看得见的钟表,到了规定的时间,幼儿需要自行入睡。这样既可以让幼儿有选择权,减轻幼儿的抵触心理,也可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工作量,让幼儿养成规则意识。

(三)全面渗透游戏精神

课程游戏化是教育者以课程与游戏的有机融合为载体,进一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即,使幼儿在身心健康、愉悦的前提下获得成长与发展。但是,教师要摒弃为了游戏而游戏的理念,要以幼儿的体验和感受为主,为幼儿营造更加轻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注重观察与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与实际发展水平,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幼儿需求的课程。在活动中,教师要突破被框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预设,转变角色,以观察者、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真正营造自由与创造的教学氛围,真正实现将游戏因素融合在教育活动中,把教育指导内隐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