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03:44: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讨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内部控制的含义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包含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二、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正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相当长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正在转换,各种法律法规,特别是财经法规还不十分完善,受利益驱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违法违规现象。而行政事业单位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存在管理混乱和违法违规的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经费开支无章可遁或有章不遁。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普遍缺乏明确的开支标准,特别是招待费、办公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有些制定了开支标准的,却不认真执行,仍采用实报实销方式;一些较大开支,事前不做计划和申请,开支后只要有经手人、证明人、审核人签字,财务部门就给予报销。由于对经费开支控制不严,造成费用开支过大,也是我国公款消费严重过大的重要原因。
2.财务管理不规范。一是资金管理混乱,未能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专项资金与正常经费之间经常相互挤占、挪用;很多单位都是按照收入规模花钱,对资金支出的合理性、效益性缺乏分析,致使重复开支现象严重,浪费巨大。二是现金管理混乱,很多单位没有按照现金的结算标准支付现金,大额现金支付的现象比较普遍;坐支现金的情况比较严重;单位库存现金余额过大,超过单位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现金。三是应收账款管理不严,对借款和欠款长时间不来销账和还款的单位和职工未进行催收和清理,以致最后形成呆账、坏账。
3.资产管理混乱。一是资产账实不符,由于固定资产入账不及时,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划分不清,又不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查,致使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二是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很多低值易耗品等存在存货处于无人保管状态,捐赠的固定资产也不入账,已完工的基建项目未入固定资产账,资产处置不符合规定,未经批准变卖固定资产,变卖固定资产取得的收入未按规定入修购基金,长期将固定资产借给其他单位使用。
4.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受编制限制,人员紧张,岗位安排不尽合理,许多单位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决策人、经办人、审核人、记账人员都没有完全分离并相互制约,出纳兼审核、采购兼保管的现象比较普遍,极易出现贪污挪用行为。
5.内控意识淡薄。一是没有形成以制度管事,以制度管人的意识,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单位职工也习惯于主要领导讲了算的工作方式。二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只重视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认为只要完成目标任务就行了,至于内部管理的好坏则是次要的,以致岗位设置不是从内控制度的要求出发;有的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无关。
三、建立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议
1.树立和增强内控意识
首先要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控意识,单位负责人作为单位组织的最高管理者,他的意识行为都对全体员工起着关键的影响,所以《会计法》也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这些都说明单位负责人在内部控制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使他们切实履行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职责。其次要加强对单位全体员工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对内部控制有着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树立和增强他们在内部控制中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加强单位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使他们在内部控制中能认真实施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效发挥财务监督作用,杜绝不法行为发生。
2.符合内部控制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合法性原则:即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有效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当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任何个人都不得拥有超越内部会计控制的权力。(3)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涵盖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并落实到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4)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会计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6)适时性原则:内部会计控制要适合单位的实际情况,要具有可操作性。
3.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思路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规模没有企业那么大,也没有企业那么复杂,但是,仍有必要建立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最基本内容应包括:岗位分工控制、经济业务控制、监督检查。下面就这三方面内容进行说明:
(1)岗位分工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一般都能根据自己的业务需要来设置岗位,划分工作职责,也就是岗位责任制。这也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但是,岗位职责的划分是否完全符合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要求,就很少有单位能够做到。所以一定要对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细化,按照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要求来设置岗位,并明确该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最好能针对每个岗位上的职工编制职责说明书,让他们能更加详细地知道自己的工作范围和权限,防止岗位互窜现象。概括地讲,应该加以分离的主要不相容职务有:决策人员、经办人员、审核人员、记录人员、保管人员,即决策职务要与经办职务分离;经办职务要与审核职务分离;经办职务要与记录职务分离;保管职务要与记录职务分离。
(2)经济业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内容分为10大经济业务,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些,所以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与企业有所区别。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固定资产、预算管理。
①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货币资金业务处理实行钱帐分管;出纳员不得兼管总账;任何一笔资金收付业务的发生和处理不能由一人单独包办到底。
现金控制。库存现金必须在规定限额内,收入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当天未及送存现金应集中存放在保险箱内。不得坐支现金。出纳员应做到对库存现金“日清月结”,主管部门应对库存现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银行存款控制。银行存款要及时对账,银行存款调节表应由出纳、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外的第三者编制,发现核对不符的项目,要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以便调查并做出处理决定。
票据控制。货币资金收支凭证应与原始凭证核对相符,一切付款应经批准,原始凭证要齐全。发票和收据要按顺序编号,领用空白发票、收据要进行登记。支票的签发至少要有出纳员和会计负责人两个签名,空白支票不得签名盖章。
印章控制。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单应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②采购与付款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需要进行分离的职务有: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与验收;采购与会计记录;验收与会计记录;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全过程。
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对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采购与付款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应当根据采购与付款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请购控制。明确请购程序,规定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权限。
审批控制。建立请购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权限,并由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以及单位实际需要等对请购申请进行审批。
采购控制。采购部门要严格按照批准的请购单的要求来进行采购,要按照成本效益原则,降低采购费用,要货比多家,既要比价格,也要比质量。
验收控制。建立验收催收制度,督促供应商按期交货。采购的商品运到后,验收部门按照合同清点数量,检查质量,验收合格后在验收单上签字或出具验收证明。
付款控制。财会部门将收到的收货单、验收单和购货发票后,应与请购单和购货合同进行核对,经过核对无误,才办理付款业务。
③固定资产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需要进行分离的职务有:请购与购建;审批与购建;验收与购建;验收与付款;保管使用与记账;报废审批与报废执行。
授权批准控制。明确审批人员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度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审批人不得越权审批。
取得与验收控制。按有关制度规定购建固定资产。建立固定资产验收制度,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办理交接手续,登记固定资产账,按有关制度规定支付固定资产款项。
资产处置控制。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明确固定资产处置的范围、标准、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重大固定资产处置,实行集体审议。
④预算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预算工作的不相容岗位: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
根据预算管理工作的业务环节和特点分别制定预算编制控制制度;预算执行控制制度;预算调整控制制度;预算分析控制制度;预算考核控制制度。
(3)监督检查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为单位规范内部经济业务管理实现内控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内部会计控制也会存在不足,其执行效果如何,还需通过有关部门进行监督评价。所以单位应当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立监督检查评价制度,由专门机构或指定专门人员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贯彻实施。内部会计控制检查的主要职责是: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写出检查报告,对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表彰建议,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
对内部会计控制实施监督检查的工作可由内部审计机构执行,也可委托中介机构实施。
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控制包含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应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而应以服务公共为目标来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等会受到外来制度和规定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空间相对企业来说要小;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资本结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相对简单。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
2.1内部控制意识不足内部控制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许多单位的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因此,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某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建章立制,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也没有意识到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仅仅把内部控制当作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手段。有的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要么照抄照搬,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要么根据单位现在的工作实际,随高就低,安于现状,内部控制制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也很少有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时间经验研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然在基本理念、原则、方法也方面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但设计思路主要针对企业,对事业单位的针对性与适应性相对较弱。实际上大部分事业单位没有书面成文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以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凭经验加以简单控制,仅就其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对业务流程控制过于简单,出现问题时缺乏统一规范的处置依据和标准。
2.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有的单位会计人员是一岗多职,岗位之间没有起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原始凭证审核不严、不合规、不合法;会计核算不符合制度要求,许多单位不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要求,自行设置和随意使用、混用会计科目,造成会计核算不伦不类、会计信息大量失真。
2.4预算控制相对弱化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加强,但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都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2.5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目前,内审机构大多与会计部门平行,依附于执行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审计内容上对单位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无法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形成了重考核,轻内部控制的现象。
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措施
3.1增强内部控制意识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可以通过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单位负责人进行培训学习,以及各单位财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适时宣传等多种形式,使单位负责人真正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3.2健全内控制度制度《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国家财产安全稳定”。不能用一般财经法规替代内控制度。要找准失控环节,明确自控重点,重视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建立良好的单位文化氛围。对于预算管理、资金拨付与费用支出管理、报销审批程序以及对错误核算与错误支出的纠正等等经济活动等方面,确定单位自控的重点和目标,设立合理的组织结构,确认相关的管理职能和关系,为每个组织划分责任权限,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且责权对等,以增加组织的控制意识。加强单位内部牵制制度,建立健全授权批准控制和职务分离控制制度。在具体业务分工上,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有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或个人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工作的正确性进行检查。
3.3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首先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确保不相容机构和岗位之间全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而预防发生错误和弊端,做到防范于未然,以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与完整。其次认真抓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使会计业务处理规范化、标准化,避免会计工作手续不严与职责不清的现象发生。三是建立完善的会计处理程序。按照会计处理程序所包括的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凭证的审核传递、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账簿设置与记账要求等内容。通过会计处理程序控制、手续控制和复核控制等措施,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四是严格内部核对制度。对已完成的经济业务记录进行复查核对,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是控制记录使其正确可靠的重要方法。会计复查核对主要在预算、经济业务的合法性、会计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和财产物资安全性等方面加以控制。
3.4完善部门预算制度财政预算制度从过去的功能预算到现在的部门预算,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的一次重要改革和重大进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首先是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力争将各部门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度;.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预算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控制集体舞弊行为的发生。着重抓好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财政授权支付资金的管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套取财政资金、挪用专项资金、挪用专项资金、随意更改预算以及占有、破坏集体资产以及不按照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申请使用财政性资金等问题要加以解决。
3.5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和考核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层次,强化其权威性和独立性。对内部单位定期进行各项审计,并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效果及其实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到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合规。内部审计人员要提高政治素质、审计业务素质、审计法规素质,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加强跟踪落实审计决定、审计意见,真正做到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各项管理水平。
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控制的现状
现阶段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为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都作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许多单位尤其是一些较大的部门机构设立比较健全、制度相对完善,也基本上配备了专门的财务人员,专人负责审核,实行“一支笔”审批。当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不够”:
(一)领导内部控制认识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根本不了解内部控制知识,在思想上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必要性的认识不到位,抱着无所谓态度。有的单位领导错误地将财政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有了部门预算就无所谓内部控制体系了。在实际工作中,甚至有许多单位负责人把财会部门当成“钱袋子”,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
(二)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部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将内部控制面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各业务环节。甚至个别小单位将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根本没有内部审计制度。
(三)预算控制措施不够有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财政部门预算编制比较粗糙。二是预算执行刚性不够。
(四)监督约束作用不够明显。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审计机构。在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审计机构领导和人员均是单位领导任命,其上下级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均受到单位领导制约,这样势必造成外部监督机制弱化,使内部控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五)专职财务人员素质不够。依照法律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做好内部控制工作,并不是财政部门或行政事业单位一家之事,需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职权范围,分工负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总的来说,财政部门负责指导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要抓好具体落实工作。针对上述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共同努力,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做好内部控制工作:
(一)领导重视是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前提。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只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才能引起其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才能认真地去组织人员立制度、抓落实。为提高内部控制效益,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可以推行法人经济责任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人事任免、经济效益挂钩。按领导分工相应予以授权,规定职责,从而实现各尽其职、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目的。同时,有必要建立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将单位财政资金收支情况公之于众,接受单位成员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二)完善制度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单位内部资金使用制度是推进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维护财经纪律,抓好增收节支,强化财政管理职能的重要措施。对于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我国各地做法不一。财政部门可以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在国家已经出台的加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条款的基础上,以行政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为载体,统一模式,制定相对规范的行政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控制制度,使各行政单位在内控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使得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权限划分明确,从而进一步减少资产损失风险,切实规范行政单位的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预算管理是实现内部控制的关键。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贯穿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主要体现在编制与执行环节。编制时要“准”,即部门编制预算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核定具体支出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执行时要“刚”,即在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四)实施动态监控是加强内部控制的有力手段。内部控制是动态的、持续的,其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远远不够,必须建立两级监控体系对实行全面动态地实时监控。第一级是财政部门负责对行政事业单位监督,第二级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对内部各机构进行监督。通过定期开展内部审计来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有效,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其目的督促其充分、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加强内部控制的根本。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成败根本因素在于单位成员素质的高低程度,尤其是财会人员。他们既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又是监督者,所以不仅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政策法律意识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教育培训是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政策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知识不断更新,技能不断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不断提升。有“能”才有“力”,只有财务人员素质提高了,他们在执行内部控制的实际工作中,执行力和监督力才能不断增强。
目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正处于转型阶段,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对单位内部的管理体系和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单位自身做好控制、规划和调整等一系列自我管理措施。而随着我国2012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的,也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一、强化风险管理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前提,也是强化风险管理意识的关键。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环境建设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领导和单位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使领导充分认识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重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杜绝“一言堂”和“拍脑袋”等形式主义,才真正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而全体员工内部控制意识的养成,则需要事业单位多组织各种讲座和培训活动等,以真正利用起事业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环境,强化大家的风险管理意识。二是注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软环境建设,包括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一个事业单位的文化氛围,将直接影响到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行政事业单位员工的价值观和职业观等,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使员工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总之,行政事业单位只有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强化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促使各项工作有序不紊地开展。
二、完善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遵循“实用性”的基本原则,并从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经济运营、财务控制、员工工作守则等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统一管理,从而真正规范单位内部行为。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认真研读《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准则》以及《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指引》等文件,并根据文件内容,真正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基本工作原则,并控制事业单位财务收入和采购支出业务,从而规范和监督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和控制体系。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赏罚机制,从而真正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即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等的奖励;而对于工作消极、拖沓等的员工进行处罚或者辞退处理等,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三、加强审计力度,建立独立的审计队伍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违纪违法、贪污腐败等事情时常发生,揭露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一些弊端,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完善自身的监督机制,建立起独立的审计队伍,从而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顺利执行,也避免企业内部资源和财产等的损失。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坚持内部审计队伍和外部审计监督相结合的模式,在建立内部审计队伍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并明确内部各审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从而加大内部审计队伍的监督力度;而外部审计监督应该重视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尤其是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行为的审核和监督,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预防和减少腐败事情的发生。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该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尤其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信息流通将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效率。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起各部门的信息管理平台,并由专门的员工来维护该系统,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风险的实时监控,逐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力度。
四、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预防单位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过程中以及具体工作环节中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并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识别和分析,从而解决财务风险的过程。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时,应该积极建立起财务信息系统,预防各种财务风险。首先,随着现代化信息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建立一套与信息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系统,即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并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建立起符合行政事业单位规划的财务系统,从而充分利用起单位内部的闲置资源,并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预警评估。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完善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任务多是人工完成的,不仅核算过程繁琐,而且还容易出现差错。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就可建立内部现金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信息化平台,采取全新的预算管理系统,从而保障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并积极组织各种内部活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高,甚至有的财务人员对工作采取应付状态。为此,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应该积极开展现代化信息财务平台管理讲座,促使更多的员工借助现代化信息设备来管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整体的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肩负着公共管理和公益服务等多方面的重要职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必须与风险管理相结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使内部各项职能的发挥。当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而且还受到社会背景和时展等的影响,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该积极转变自身的观念,采取多样化的内部管理手段,从而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作者:王振 单位:荣成市财政局资产中心
【摘要】本文介绍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性,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风险导向的有效控制策略,希望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
【关键词】风险导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有效策略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内部管理工作,对于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高效、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水平及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很难保证财务活动的科学性及真实性,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以内部控制管理为着力点,制定科学风险防范策略及措施,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概念及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通过制定规范的工作制度及标准的工作流程进行约束,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评估,结合行政单位实际发展需求,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计划和有序组织,并做好财务信息记录工作,进而实现对财务活动的管理和监控。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的时候,需要从环境控制,部门协调控制、风险预测及评估、风险处理、控制结果落实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各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评估,对各项财务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正确识别在开展财务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及应急预案,在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的严格约束下,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起到保护作用,能够确保资金调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及时性,为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政[1]。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控制意识薄弱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风险控制的深刻认识,对该项工作不够的重视力度不足,导致单位内部出现风险问题的概率较大。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意识到风险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对风险控制内容、方法及流程掌握不够熟练,很难做到事先预防,风险控制停留在事后处理。并且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力度不足,风险控制缺乏有机协调,工作难度较大。(二)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就当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来看,并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导致内部控制管理水平较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与人员,无法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管理职权和责任划分不清,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管理上存在脱节的现象。没有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无法对内部控制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很多内部控制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逐渐趋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工作人员缺乏工作动力,难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2]。(三)审计监督力度不足仅仅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是无法真正规避内部控制风险的,需要通过审计监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但是当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虽然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独立性不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部门的干扰,难以有效发挥出监督职能,监督结果也难以有效运用,所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整改。再加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不注重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导致审计人员的专业性不强,缺乏积极学习态度和工作责任心,降低了内部审计监督力度,执行效率低下,不利于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策略
(一)强化风险控制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足够的思想重视基础上的,所以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强化风险控制意识,提高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力度。首先,单位领导应该明确内部风险控制与单位良好发展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常态化机制,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做好对内部风险控制工作的牵头组织工作。同时,在单位内部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引起全体干部职工对内部控制的重视。比如采用专题讲座的方式,邀请专业人员对内部控制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内部控制内容、重要意义、制定过程等,强化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3]。(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要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效果,避免出现风险问题,就需要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对内部控制进行约束和规范,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首先,行政事业达纳韦应该以原有管理体系为基础,结合实际发展情况及发展需求,不断对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完善,形成一套更加规范、有序的内部控制工作程序,为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其次,可以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内部控制工作成效进行科学评估,根据干部职工的具体表现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处。比如,当干部职工遵守单位行为规范、表现突出时,可以进行口头褒奖或物质奖励,在干部职工中树立典范作用,激发其他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以促进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三)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审计监督是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的一条有效策略,必须提高重视力度。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设立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的内部审计部门,排除其他各项工作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赋予审计部门相应的工作权力,确保发现问题时可以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改正,提高内部控制工作效率。并且,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做好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打造一支专业性强、责任心强的审计队伍。比如,在招聘审计人员的时候,应该按照岗位设置和需求进行对口招聘,从根本上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及工作能力,为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防范内部控制风险奠定坚实基础。
四、结束语
基于和谐、稳定社会构建的需求,必须树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意识,提高对风险控制的重视力度,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社会职能。针对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强化风险控制意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审计监督力度等措施加以改善,降低内部风险发生概率,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周泽仙 单位:江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