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02 10:54: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依托地方高校外语资源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 随着我国西部大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加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由于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外语能力一直是限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利用西部地区高校外语资源,促进校企合作,加强高校人才交流平台建设,促进高校外语毕业生本地就业,鼓励风险投资进入,促进高校外语资源进行产业化转换,是弥补西部区域经济在高速发展中外语能力短缺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 地方高校;教学资源;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0引言

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12年,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2年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同意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西部大开发“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我国西部正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西部地区农、林、牧、矿产、旅游等产业在国家的大好政策下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发展时,而人才,特别是外语人才却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1西部经济发展对外语的需求及高校外语人才就业现状

西部地区经济大发展时的人才短缺,特别是外语人才短缺,这与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极不相符,根据相关统计,到2011年我国普通高校的毛入学率为26.2%,十年以后,我们大学的毛入学率将达到35%-40%。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阶段,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连年不断加大。从就业市场上看,有的地区大学生供不应求,有的地区供大于求,广大的西部地区缺少大学生,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但是大学生不愿意去。这需要政策引导,也需要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在这样的情况下西部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是人才短缺,特别是外语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是高校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特别是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当然这当中有许多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西部区域进行就业的原因。然而,我国现有高校1500多所,这其中有90%以上都是地方高校。这些地方院校,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在这当中更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省、市所属的高等院校,地方高等院校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高等院校要立足本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出谋划策,建言献策。充分发挥科研、人才、信息优势,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2外语教育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

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农、林、牧、鱼、矿产、旅游等产业亟待发展时对外语有着巨大需求。西部地域辽阔,边境线长,周边国家众多。我们与这些国家的经济交往不断加强,就需要我们进行外语交流。可以说是西部边境线上的经济就是一种外语经济;其二,我国西部拥有众多的能源与矿产及农、林、牧、鱼、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急需引进资本、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些都是离不开外语的;其三,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特别是各地特色家产品极其众多,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这些农产品已经走出了国门,进行着对外贸易,然而由于缺少精通外语的对外贸易人才,这些优秀的农产品只能是底价竞争国内市场,或者是通过东部沿海的外贸公司进行。当然对外资的吸引与应用更是少之又少。在地方高校充分利用人才与信息资源优势是地方政府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一短板首要之选。

3外语人才培养与科研要与地方发展对接

在我国对于外语教育中如何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外语人才,教育界在上一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渐入的研究。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指出:“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的培养模式。”当然,具体培养成为什么样的复合型人才要根据地方高校要服务的地方区域经济的特点,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外语人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4地方政府要营造利于地方高校外语资源服务地方建设的平台

4.1 实现高校与地方外语科研机构科技力量的整合在西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知识越来越显示出了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在主动进行搭台,营造出更利于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发挥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环境。主动对地方的经济团体和高校外语教学资源时行牵线拱桥,促进校企合作。为高校外语教学科研与地方区域经济团体搭建合作平台。

4.2 地方政府要为地方高校搭建外语人才交流平台地方政府在积极主动建立起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高校毕业生和地方企业的人才需求搭建起人才交流的供需平台。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紧缺的外语人才的本地就业,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充分利用这人才交流这一平台促进更多的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更快捷地进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

4.3 政策导向促进外语资源进行产业转换利用政府政策导向功能,促进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向区域经济热点方向汇聚。当然,地方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加大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交流,促进外语毕业生的本地就业外,鼓励一些风险投资进入高校,促进高校外语教学资源的外语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换。这种风险投资不仅仅传统意义上的资金投入,更是集金融服务、管理服务、市场信息服务为一体,通过综合的配套服务,促进高校外语资源的产业化转换。

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的大发展,突破西部外语人才短缺瓶颈,使地方高等院校,特别是西部地区地方高等院校更应当立足本土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外语教学模式转变,加大外语教学资源产业化转换,使西部区域经济更加广泛地融入到全国经济大发展之中,西部地方政府更应当建立更多校企合作平台、毕业生本地就业平台、促进高校外语教学资源产业化转换平台,抓住一切地方高校外语资源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构建和谐社会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摘要] 构建和谐社会使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既迎来了历史机遇,又面临着诸多挑战。根据当地区域特色,及时抓住机遇,正确应对挑战,以促进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西部区域 经济发展

一、构建和谐社会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

1.构建和谐社会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外部条件。构建和谐社会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就是区域之间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一定意义上,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启动了一种动力机制,它将使所有可控资源在东西部区域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东部地区存在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势,构建和谐社会大背景就意味着,为西部地区吸收、引进东部资源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2.构建和谐社会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目标,不仅包括一国范围内各区域之间,而且还包括一个区域内部各因素之间协调、和谐状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面对现实经济社会问题提出的奋斗目标。鉴于此,它也是一种社会发展策略。这意味着,和谐也是生产力。因此,西部地区就可以直接以和谐作为发展的原则和目标,避免产生经济发展造成的代价,或将代价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有利条件

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唯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和广西省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7%,人口相对稀少,仅为全国人口的23%。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经纬跨度大。其所处位置形成的地域特色,对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1.自然资源较为丰富。首先,西北各省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无论总量还是人均量在全国排名都是较靠前的,其他矿产资源,如铅矿、锌矿等也极为丰富;其次,西南地区的能源矿产资源拥有量同样丰富。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相当于全国水能蕴藏量的51%,十大有色金属占全国总储量的60%~70%,磷矿、铁矿更是名列全国首位;再次,西部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生物多样性方面,其生物物种之丰富为国内和世界所罕见。

2.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还表现在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方面。在西北,遍布名山、大川以及名池,更有无数的人文历史遗迹。在西南,旅游资源同样多姿多彩,宜人的气候、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多彩绚丽的民族风情,构成一幅美丽动人的画卷。这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不利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相对而言,西部地区受近代、当代人类文明的冲击较少,思想观念的解放赶不上时代的要求。观念保守,不愿甚至不敢为天下先,温饱即安,小富即安,甚至甘愿清贫。这在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2.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素质较低。建国以来,西北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2年~1999年,虽然降为15.4‰,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千分点。从总体上看,西部地区人口素质较低,文盲半文盲较高。宁夏回族自治区为25.6%,青海农村牧区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占71.6%。

3.教育结构不合理,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西部地区虽然高校不少,但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各省会城市,如西安、成都等。同时,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导致各种实用型人才资源不足。此外,由于近年来一些中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新产业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以及科技人员待遇差、人均科研经费不足等原因,造成西部地区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4.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低。在西部,尽管近年来已修建了数条铁路、公路,但其网密度水平还是处在相对较低水平。而且其公路网等级低,通达能力差。即使西北交通最发达的陕西省也还有1000余行政村未通公路。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全国平均值高5.76个百分点,比东部高8.93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全国平均值低3.52个百分点和1.74个百分点。该年西部第一产业容纳、滞留全部劳动力的63.61%,大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02个百分点。单就工业结构分析,其采掘业和原料业比重高,高附加值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使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期阶段,而我国总体工业化水平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中期阶段。

四、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应对策略

1.构建和谐社会是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与指导原则。首先,西部地区应抓住历史提供的良好机遇,在政策、体制等社会软环境层面进行调整,为有利于吸纳东部地区的各种资源创造条件;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科学发展的观念。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体现。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树立长期、科学发展的观念,决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

2.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素质。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需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家庭少生优育。同时,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以提高人口和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研院所与地方经济合作,积极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改善科研条件,采取优惠措施,促进科技创新能力。

3.立足本地,走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西部地区有着丰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立足当地特色,开发独特发展之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以人文历史景观为例,发展旅游产业是带动西部第三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要把旅游业真正建设成为西部支柱产业,应进行科学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同时,重视网络技术,推广旅游电子商务。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西部经济竞争力。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力。促进西部经济发展,首先就要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其次,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结构;再次,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核心,积极调整工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西部地区经济的总体竞争力和发展能力。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西部的经济发展中生态屏障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只要合理地利用生态屏障、开发生态资源,就能适应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生态的经济发展形势,减少因经济发展而给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关键词】生态屏障经济发展合理开发

1前言

区域的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挥自然物质基础与区域、人力、经济活动有关的各种自然要素。所以一地的自然条件对一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西部拥有各种丰富的物质生态资源,这些天然的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对西部的发展有着一定的限制作用,从而也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了西部的原生态资源。

2西部生态屏障的现状

2.1西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如果被破坏,很难恢复到初始状态

西部虽然是现在中国拥有最多原生态景观,最多矿产资源,且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盐矿等资源在全国资源总库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资源依托区域。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2.2西部地貌主要以山区、高原和荒漠为主,交通不便,公共设施不完善

以铁路为例,截至2001年底,西部12省(市、区)的铁路密度(按营业里程算)为37.67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按里程算)为1017.81公里/平方公里,而全国同期的对应数字则分别为72.97和1768.76;运输也与铁路运输类似。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也是尤为重要,而西部由于自身的地形地貌,自身的生态环境形成了自身的生态屏障。

2.3西部自然气候不稳定,多属自然灾害频发地

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而我国西部受特殊的生态环境的束缚,灾害也是非常的频发,这些自然灾难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着西部的经济发展。

3生态屏障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原因

3.1以出让资源的形式来发展地区经济,导致该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西部很多地区走入了越穷越开发,越开发就越穷的恶性循环。加之治理速度远不及退化速度,生态安全威胁成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更加剧了地区经济贫困化和农民贫困化,巨额的生态赤字导致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教育文化赤字。

3.2该区的地形地貌自然阻断与中东部的频繁联系

西部地区由于天然的地形地貌,不少省份存在对外公路通道建设不足或对外通道不顺的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通往东中部经济发达地区及周边国家之间的公路通道数量较少,等级较低,通行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发达地区及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天然的屏障,影响着西部经济的发展。

3.3由于地处气候多变区,自然阻断了一些外资的流入

西部内陆地区,高原、山地较多,气候干燥,有的年份西南和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不足,从而决定了原始脆弱的生态环境,易发较为强烈的生态灾难。灾难的频发也会该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气候的强烈变化,使得某些产业在此地无法兴起,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地区产业经济的发展。4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治理不足

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力度不足,过度的开发,又没有合理的治理。这样只会让生态屏障效应越来越明显。生态的脆弱性经不起污染,很多产业引进不进来,因为他们花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来治理由于企业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4.2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不足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在交通上,形式单一,网络覆盖不够广,很多较为落后或偏僻的地方还没有通公路。西部地形多为山区,地势凶险,有些地区电网都还无法覆盖。通讯、电网都无法涉及,通讯就更无法全面地展开。西北有很多地区,目前还处于极度干旱的状况,年降水量很少,而供水管道的埋设也是困难重重。

4.3西部地区人才的缺乏

自身培养人才不足,外来引进人才的机制不健全,导致西部人才匮乏。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在经济收入上,工作环境条件上,以及用人观念意识上的相对优势,西部地区优秀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的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就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

4.4西部投资环境不具吸引力,国家支持力度有限

外资投入不足,自身的投入也不足,就算有在良好的资源,也拉动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首先国家预算不足,自筹资金有限,引进的外资也是少之又少,也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5建议及解决措施

5.1合理利用生态屏障,建立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屏障的存在一方面阻碍了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也保护了西部地区的某些原生态景观和资源,所以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发展战略既能让西部摆脱生态屏障也能合理的保障西部的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这是推进西部开发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5.2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一二产业逐步向第三产业调整向优势产业调整,发挥原生态的独特优势,变生态屏障为生态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多的外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起点要高,不能搞重复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工业调整、改组和改造步伐;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

5.3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东部现在是新技术和各领域高端人才的聚集地,而东部的各种资源也是有限的,把东中部地区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与西部地区的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实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地区之间企业协作机制,就可以与西部的资源优势互补,将技术与资金引进西部,形成合作互补共同发展的态势。

5.4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事业,能源等等。这些都是发展西部区域经济的前提与保证。打破原有生态屏障的束缚,加快与中东部的频繁联系,必须从战略眼光出发,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投入,先行建设,适当超前。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加强铁路、机场、天然气管道干线建设;加强电网、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坚持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要在做好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经济的增长中有着很大的贡献的作用。

5.5建立良好的人才队伍:一是发展基础教育,普遍提高全民文化技术素质;二是利用有利条件,发展专业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比重;三是制订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吸引人才回流;四是从国内外聘请高素质专家,开发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