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时间:2022-08-01 11:39: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摘要】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建设一直是高职教育的热点问题。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在科学分析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从对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将会计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融入教学内容,重构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 高职; 会计电算化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培养“两张皮”、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欠缺的现象,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4年开始研究和实践“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课证深度融合”是指把会计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所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中,系统地形成基于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过程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

“四环双轨递进”是指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四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双轨”并行方式,“递进”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框架

(一)创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多次深入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根据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岗位群的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明确了各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并明确了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形成了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表。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整个课程体系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和综合素质培养四部分组成。专业学习领域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会计职业证书深度融合,职业证书计入学分

会计电算化专业通过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应同时取得珠算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校内外实践取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会计岗位技能鉴定证书、企业工作经历证书,学生通过努力可拓展取得会计师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信息化工程师证书。职业证书计入学分,实现与相关课程学分互认。

(三)建立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手工与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

构建了“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含毕业论文)”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与实践教学方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平台,模拟企业内外部职业环境分岗位角色进行混岗、轮岗实训。在实践组织方式上采取手工和计算机模拟双轨并行的方式,强化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改进毕业论文撰写方式,将毕业论文融入校外顶岗实习过程中。论文分“企业简介、实习岗位流程、存在的问题、改进办法”四部分,有效地改进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抄袭现象严重的问题。由专业教师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将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就业指导和班主任工作完全结合起来,实行一条线包干管理,教导合一,责任明确,便于学生实习就业。

(四)将齐鲁文化和鲁商精神渗透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全过程

构建一个计划,优化两个环境,连续三年不断线,建设四个平台,形成以齐鲁文化为底蕴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实施效果

“课证深度融合、四环双轨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校会计电算化及相关专业4 000多名学生中实施,学生满意度和就业能力明显增强,近四年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9%,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达99%以上,每届毕业生都被山东银座和建设银行等企事业单位提前一年预订300多人,专业招生报到率高达170%以上,录取最低分数达济南市本科三批线,学生在全国大赛中屡获佳绩。

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也取得了系列化成果,先后被确定为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示范院校中央财政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品牌专业。该专业有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部,主编国家精品教材1部,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项。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宁夏会计电算化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文章从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出发,阐述了宁夏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途径,分析了宁夏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宁夏会计电算化发展;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业务中的简称。它是运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代替部分由人脑完成的会计管理和辅助决策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会计电算化已发展成为一门融电子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新型科学和实用技术。它的实施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对会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能否引导其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是关系到会计电算化事业成败的大事。回顾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宁夏会计电算化虽然起步早,但会计电算化进程却不容乐观。为此,本文从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出发,阐述宁夏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途径,重点分析宁夏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宁夏会计电算化于1983年开始起步,最初主要应用于会计基本业务的核算,由各单位自主进行单项会计业务的开发,从事账务管理、工资管理、存货管理等系统的应用。近三十年的实践和探索,使宁夏会计电算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9年①,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仅用友财务软件公司的用户就达到1 100多家。从使用财务软件用户的层次看:低端产品用户为数不多,中端管理型财务软件用户占绝大部分,高端财务管理与企业信息管理集成型财务软件在区内重点企业已有应用;从用户资产的所属性质看:国有或国有控股资产性质的用户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较高,尤其是处级以上的行政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的用户会计电算化的应用程度最高,70%以上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较低的主要是大中型私有企业的用户,其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仅占30%左右,小型私有企业的用户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仍在10%以下。

二、宁夏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一)初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宁夏对社会会计人员大规模的初级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于1995年全面展开,其主要思路是“以考促学” 。

第一,确定考核内容、软件等。由宁夏财政厅会计处参照财政部《初级会计电算化》大纲,结合宁夏实际情况制定了宁夏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大纲、考试办法、初级会计电算证管理办法等,并确定宁夏初级会计电算化培训和考试选择用友财务软件(低端产品)。

第二,注意严把考核关。经多方考察、论证,宁夏财政厅确定了宁夏天元计算机培训学校为宁夏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的唯一单位。2003年宁夏财政厅会计处还组织了高校部分专家编写出版了《宁夏会计电算化培训教材》。

第三,确定培训单位。宁夏财政厅会计处在全区范围内对可以开展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的单位进行了培训资格审定。目前,宁夏确定有资格的培训单位40余家。

第四,提高培训质量。对培训工作的质量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截止到2009年,宁夏共对74 390多名会计人员进行了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其中60 000多名会计人员经过培训和考试获得初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

(二)中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从2003年开始,宁夏开始进行中级会计电算化的培训。银川新世纪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宁夏中级会计电算化考试考点,全区确定有中级会计电算化培训资格的单位10多家。截至2009年,宁夏已对近4 926名会计人员进行了中级会计电算化培训。其中3 608名会计人员经过培训和考试获得中级会计电算化合格证。根据宁夏会计电算化实际应用的状况和社会主流会计软件的市场占有率,宁夏中级会计电算化培训和考试则选择了用友财务软件的中端产品和金蝶财务软件。通过宁夏中级会计电算化培训,显著提高了宁夏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水平和能力,对促进宁夏的会计信息化进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中、高层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宁夏大中专院校开始会计电算化教学始于1993年。1993年在宁夏财政厅的支持下,当时的宁夏财经学校(现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在会计专业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和会计电算化专业。经过16年的发展,现在宁夏已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先后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为宁夏区内外培养了大批中、高层会计电算化人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会计软件的不断进步,为使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管理学院等多所大中专院校先后都建立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及中ERP实验室。其中,北方民族大学建立ERP实验室的同时,还借助用友公司的科技实力,培训了近20名专家级ERP软件教学骨干教师。

三、宁夏会计电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应用和推广涉及到大量复杂的工作。虽然宁夏的会计电算化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会计电算化普及率总体偏低

事实上,宁夏企业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使用状况明显落后于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当前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的企业还不到总数的50%,而且分布极不平衡。宁夏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很少使用;国有企业采用,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很少使用;管理水平先进的企业较多采用,管理水平落后的企业则较少使用。当然,采用“管理型”和“决策型”财务软件的企业仍为数不多,采用正版ERP软件的企业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二)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总体处于低层次

由于宁夏地处中国西部,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会计电算化应用在总体上仍处于低层次水平。在已采用了会计电算化手段的企业中,用计算机代替人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者居多,既使在一些使用ERP软件的企业中,也因其管理环境跟不上,或软件使用人员的知识、能力所限,企业应用会计软件的水平远远落后于会计软件本身的发展。较突出的问题是:会计软件功能虽然齐全,但在企业实际使用中只能使用会计核算功能中的账务、报表等部分功能,财务管理和决策分析功能应用者甚少。

(三)会计电算化师资水平总体不高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具有前瞻性的综合边缘学科。在教学中要求既精通会计核算业务,又对计算机专业知识具有一定造诣的复合型专业教师执教,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而宁夏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尚处于较薄弱的状态。目前,会计电算化相关课程的教师多为单一知识型教师,或是会计专业教师,或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前者对计算机知识的欠缺和后者对会计知识的欠缺,都无法把会计电算化课程讲深、讲透,甚至出现计算机与会计教学相互脱节的情况,教师不能将两者联系起来授课。从而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变成了会计软件基本功能使用的操作课,培养的学生仅仅是“录入员”水平,不符合国家要求会计人员由“核算型”人才向“管理型”人才发展的要求。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宁夏对社会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和继续教育以社会民办教育机构为主。而社会民办教育机构中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不仅多为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兼职人员,而且存在知识面窄、素质不高、不稳定、仅能讲解初级会计电算化考试步骤等问题。

(四)中、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匮乏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从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各方面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各大中专院校培养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中、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显得尤为迫切。事实上,宁夏的各大专院校的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中知识沉旧、师资不足、实验教学与企业要求差距太大的现象日益凸显,使得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后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

调查表明,宁夏大中专院校的会计相关专业毕业生大多在学校只学过用友、金蝶等软件的账务处理部分和报表操作,对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制造等系统知者甚少。因此,中、高级会计电算化人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提升宁夏会计电算化水平的主要障碍!

另外,财会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知识老化,对会计电算化的意义认识不足、惧怕甚至抵制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积极性不高,短期培训难以取得明显效果,也是宁夏会计电算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加快宁夏会计电算化发展进程的相关对策

(一)鼓励中小企业尝试SaaS在线会计,迅速提高宁夏会计电算化普及率

在线会计服务模式就是以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 ,软件即服务的简称)模式交付,免除企业花费巨资购买正版软件并进行软件安装、软件升级等一系列工作,借助互联网只需付少量费用即可租用正版软件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一种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登录,可实现记账、结账、报税、审计等。显然,让中小企业利用基于SaaS的在线会计平台实现会计电算化,可省去购买正版软件的费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使用SaaS在线会计是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普及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紧扣会计电算化工作重心,切实提高宁夏会计电算化应用水平

会计电算化从单机应用向计算机网络系统发展,从核算型、管理型向智能决策型发展,是现实社会的发展潮流,“网络财务”将成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企业之间更为激烈的竞争,谁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有主动权。信息流将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毫无疑问,“网络财务”战略为企业适应时代要求的“数字神经系统”提供了初步解决方案。宁夏在新的机遇挑战面前,要选择迎头赶上、跳跃式发展的策略。

目前,宁夏会计电算化的工作重心是既要使企业改善管理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又要大力推广和应用质量可靠、信誉优良、市场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适宜网络技术发展的财务软件,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实现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实现远程控制(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同时使用网络化的财务软件,不仅便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而且便于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总体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群策群力,培养高素质的在岗“会计电算化”人才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会计电算化人才也是复合型人才,侧重会计或计算机中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人员。信息时代会计从业人员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因此,对在岗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培训和会计电算化继续教育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切实提高宁夏会计人员的素质,宁夏财政厅会计处在继续抓好宁夏会计电算化初级和中级培训的同时,还根据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趋势,逐步更新、完善会计电算化初级和中级考试的内容,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求,更能反映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技术、新功能、新方法,以实现用考试促进培训效果提高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积极引导社会教育机构加强对在岗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再教育,使更多的在岗会计人员充分认识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意义,培养其学习应用会计电算化的积极性,使之能熟练掌握最新的社会主流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成为会计电算化的行家里手,也是宁夏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特色。

(四)校企联合,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

常言道:“教师是教学之本。”培养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必须要依赖广大优秀教师。为此,安排和组织从事会计电算化相关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进修、更新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已成为各大专院校的当务之急!

前已述及,北方民族大学商学院等院校通过引进用友ERP―U8软件,建立ERP实验室的同时,还利用用友软件公司的科技实力为学校培训骨干师资,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不仅是对培养具有较高理论水平、较强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新尝试,也是对培养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会计知识;既掌握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技术,又掌握新会计软件操作的具有会计电算化新思维人才途径的一种探索。当然,适当面向国内外招聘或引进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人员也是解决宁夏会计电算化建设急需高层次的会计电算化复合型人才的一条捷径!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分析

摘 要:通过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的分析,提出了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及培养模式,分析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介绍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改革要点、课程建设改革方法,为建立职业院校科学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建设改革

1 人才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影响

1.1 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国外企业和国际资本会大量涌入,特别是金融业、保险业、咨询业、会计、审计业等服务业势必会迅猛发展,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也会大量崛起。这些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同时每年在岗会计人员会有自然更新和结构更新。此外,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与会计专业软件的日益完善,各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需求增加很大。会计岗位的人才需求对对传统会计学科形成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大学会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满足社会对未来财会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是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1.2 对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影响

(1)在论及教育培养目标时,对于需要适应环境及如何适应环境考虑得还远远不够,因而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确定电算化教育目标。会计电算化常常被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加会计学,造成“计算机就是打字工具”的实际情况。而随着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普及,会计工作的重点也将从会计记账、会计核算转向更侧重于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以及软件二次开发、二次数据处理的分析能力。

(2)在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下,ERP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信息管理组成部分,应融入企业管理的整体中,而不是独立地对财务的管理。因此,传统的教学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 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确定

2.1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应该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能从事出纳、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成本核算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资格,掌握会计和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能够胜任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的会计电算化岗位(群)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

2.2 人才培养规格

(1)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①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②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立足本职、服务第一线,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点,个性鲜明、学有所长;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能自觉遵纪守法,善于与人合作;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建立公共关系,有较好的社会礼仪。

③身心素质: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爱好运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抗挫能力、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懂得自我保护。

(2)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

掌握企业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各类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账簿及报表等专业知识;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具有运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完整的帐务处理知识;具有一定的统计、审计知识;具有一定的投资、筹资、运营、分配等财务管理知识;具有一定的运用会计制度和会计知识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报告的专业知识。

(3)核心岗位资格证书。

2.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1)“融高职与技工为一体”的“课岗融合”教学模式。打破了按照学科体系、知识体系设课的惯例,通过校企合作,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资格证书考试、技能比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整合课程,构建特色的课程体系。设计学生的基本技能、核心能力、职业素质为结构的课程体系,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为主要目标设置课程和安排课程内容,体现职业岗位性。

(3)校内成绩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课堂理论教学与校内外实习基地实践相结合,扎实做好顶岗实习,使得实践教学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56%。

3 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

(1)建立“大会计”为理念、把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化接轨,会计电算化的岗位正由会计核算型向供应链、工程管理、成本控制等管理岗位延伸;同时渗透企业融资和投资业务、纳税筹划等理财业务。在构建课程体系是要充分考虑延伸岗位和渗透领域的专业技能,增加专业方向、扩展专业模块,同时将一些前沿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延伸、以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适应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

(2)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可以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要是建立基于工作过程、新型岗位、实训课程、订单培养特课程的开发。

(3)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以岗位需求、行业标准制订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开发课程、合并课程以“工学结合、项目引领”体例编写教材。

(4)制定会计电算化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授课课件,电子教案,课程作业,实训资料,考试考核标准。

(5)课程结构按照“岗、能、素、证”设计,建了科学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课程体系。

4 课程建设改革

(1)改变了课程内容陈旧,学科式教材体例,原内容不适应工作岗位需求,不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2)改变了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在实习基地,实训室做中教,做中学,通过网络多媒体教学,多渠道培养。

(3)规范了课程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精品课程资源,统一教学程序、规范教学过程。

(4)改革考试形式,制定以行业职业资格鉴定要求与高职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考试标准。

(5)解决了现需人才培养与预需人才培养相结合的问题,基于现有工作过程同时与企业、行业共同研究该学科的发展趋势,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改革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做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的需求,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新时期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信息全球化的发展,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充实。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重复率高、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手段与内容落后等。本文建议从培养目标定位、能力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式改进等方面进行努力,并将控制论方法贯穿始终。

【关键词】高职高专 会计电算化 培养模式

网络经济时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的快速发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正在以其显而易见的优势和速度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从而带来会计业界理论与实务的大变革。然而专业人才的匮乏,始终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如何构建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成为高职高专教育当务之急。

一、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纵观国内,我国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有几个特点。

1、规模庞大,专业设置重复率极高

上世纪90年代,财政部在《关于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指出: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全国会计类院校纷纷开办会计电算化专业,几乎所有的会计类专业必开电算会计课程。专业设置的重复率之高几乎可与基础学科媲美。客观地说,这些做法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广大会计类人员进行了一次有益的电算化知识普及。

2、特色平淡,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从表象来看,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颇为繁荣。但随着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和实践的检验,当初一味追求的规模至上的粗放式办学模式日渐显露弊端。由于大多数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特色,课程设置与普通的会计专业几乎没有区分,通常是在常规会计课程基础上加上电算会计课程或者电算实训即万事大吉。当用人单位满怀期待专业人才能深入实践解决电算系统维护或熟练运用财务软件时,我们培养的学生却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能力优势而不知所措。于是一部分学校减少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招生规模更有甚者迫于就业压力取消了会计电算化专业。这进一步暴露出当初办学的盲从性和随意性。

3、过程简化,教学内容和手段落后

计算机产业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使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比如会计软件的主流技术已经转向以网络为基础的ERP软件了,但我们教学内容的更新明显地跟不上技术的发展速度。教材的内容落后于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又落后于社会应用水平。很多学校设置的会计电算化课时偏少,任课教师计算机技术的总体水平较低,在教学过程中与计算机关系密切的过程或章节往往被省略或简化。此外教学手段也需要完善,由于电算化教学对于教学设备和软件的要求相对较高,一些学校受制于此,用黑板加粉笔的手段来讲述电算化课程,将原本生动和形象的教学过程变成了呆板的描述,无法与电脑加投影仪等先进手段所带来的效果相提并论,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构建新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加入WTO以后,人才市场和商品市场越来越国际化,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将承受更大的压力。本文针对上文存在的诸多问题,就如何创新思路,构建“以专业特色为根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科学方法为指导,以过程控制贯穿始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1、目标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是科学进行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在教学中,应根据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构建以培养学生进行会计实际工作能力为根本,以训练学生掌握必要的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前提,以训练学生的实际手工会计和电算会计操作技能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电算化信息系统分析与维护能力为特色的多层次培养目标体系,最终造就基本功扎实、操作能力强,具有计算机和会计双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2、能力培养至上,控制贯穿始终

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始终抓住能力培养这一根本,将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始终。

(1)建立“三层”能力培养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层次。通过三层次循序渐进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得到系统提高,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一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掌握凭证、账薄、报表编制原理。二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进行Word、Excel、Internet等计算机基本原理和操作。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一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掌握企业要素核算、产品成本计算及核算、资金管理与项目决策、税收实务处理方法、企业内部及外部审计方法等。二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学习计算机程序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常用财务软件操作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一是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进行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综合应用实训,模拟财务科的会计工作岗位训练。二是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熟练使用金蝶、用友等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处理。

(2)做好事先规划、事中控制和事后总结改进工作。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事先规划环节中,首先应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专业需求状况和岗位能力需要状况,为日后科学培养人才提供依据。其次要明确制定上文所述的培养目标,使日后的教学、管理工作紧密围绕目标进行。最为重要的是根据市场调研情况和专业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①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课程体系。一是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课程子系统,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二是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能力课程子系统,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编程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财务软件应用等。三是基础素质和继续学习能力课程子系统,包括:普通话、应用文写作、名著选读、社会调查、外语听说训练、文献检索等。②建立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一是会计核算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财务会计实训教学、成本会计实训教学、财务管理实训教学、会计手工综合实训教学、会计电算综合实训教学和计算机系统装配和维护教学来完成。二是会计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认识实习、暑假考察、毕业实习和完成毕业作业等教学环节来完成。

(3)立足事中控制。①搞好配套教材建设、审查教材的内容。一本优质适用的教材往往能使教学过程顺畅,使教学效果倍增。应选购具有前瞻性的、编排精心合理的教材。对于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应根据课程体系设置编写针对性强的电算化教材和实训资料,但可用性要强。

②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现阶段一般存在有“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制作教学内容课件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以及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笔者认为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一是会计电算化原理部分。本部分内容是电算化专业知识的基石,专业性较强而且相对枯燥乏味,应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教学方式为主。教师要从教学设计的总体角度出发来研究、制作、使用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比较直观、形象地进行演示,同时还可配以同步声音、动画、软件具体界面等,这样课程内容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此外以“黑板+粉笔”方式为辅,启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经板书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和层次。二是财务软件应用部分。本部分内容是电算化原理部分的应用,通常在机房里进行。应采用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及网络(Network)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教师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演示软件操作流程和讲解重要的界面,然后通过网络系统向学生传递备份的练习账套,让学生结合教师演示的步骤和要点自行练习操作。教师还可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既可总结性地讲解也可个别辅导。三是会计电算综合实训部分。本部分内容以学生为主导,全程动手操作,教师不必参与太深。但是对于学生操作结果的评价是否科学公平则是关键。应利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利用一些网络教学软件收看学生完成的账套,在线评阅打分,既减轻工作量,又公正合理。当然,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多媒体网络教学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去学习、更新相关知识,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吸引力,促进教学概念与形式的更新,引起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教学结构的变化,促进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与水平。

③改革考试方法,推进教学改革。会计电算化专业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考试内容多以概念性理论题为主。这种考试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相关考试改革。一是不同的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会计电算化原理课程可继续采用期末闭卷考试,以免放松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学习要求;财务软件应用课程则应采用期末上机测试的办法,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会计电算综合实训建议着重过程考核,综合考察学生的组织纪律、团队意识、职业态度及综合技能。二是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考核范围。要求学生毕业时取得一个毕业证和多个职业技能证书。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毕业时除取得毕业证外,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含初级会计电算化),鼓励学生获取《用友软件应用能手证书》、《全国ERP信息化工程师证书》。拿到相关证书者可获得一定的学分。三是改革毕业考核方案。毕业考核将原来的毕业论文改为毕业设计或毕业调查报告。设计或调查内容完全与会计岗位核算与管理相联系,直接与上岗就业接轨。

④加强事后总结改进。我们应按现实条件变化适时调整培养目标和方案,根据会计电算化及财务软件发展情况适时改进教学内容,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该专业建设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前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更是不断迈进的过程,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和奋进。

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摘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定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专业建设,同时它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以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借鉴了江浙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实践经验,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各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有所启发。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它主要解决专业建设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由谁来培养这些核心问题。高职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有科学的理念,体现高职高专办学定位,遵循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原则,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融教学为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本文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实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创新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依据

要秉承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绿色江苏、生态扬州,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构成了学院绿色教育的生命之源”的办学定位,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以“三化”、“四结合”理念为指导,全面构建“工学结合―岗位导向”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化”即能力培养的职业化、教学环境情境化、教学内容岗位化;“四结合”即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上,行业与学校相结合、教学过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践教学中学生的角色要与会计人员的角色相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与会计职业要求相结合。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岗、证、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准绳、以教学为抓手、以实训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过程,建设“分散实习、排队实习、顶岗实习”相补充的三轨递进实习体系的“33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以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建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要求,我们对毕业生就业较多的部分地区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其对“敬业精神”、“道德素质”和“再学习能力”等关键能力普遍认为重要,或很重要,甚至超过了对技能的要求。中小型企业对技术业务掌握能力要求期望值高,而大型企业岗位更看重团结协作、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关键能力。因此,高职会电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是解决简单的“懂不懂”和“会不会”的问题,而应特别注重团队合作、思维、判断、决策能力的培养。在高职会电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强关键能力的培养,应增设、强化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或环节。

3、构建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进行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充分研究和学习了省内外国家示范和省级示范院校的经验,确定了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会电专业的“333”人才培养模式,即“岗、证、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准绳、以教学为抓手、以实训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过程,建设“分散实习、排队实习、顶岗实习”相补充的三轨递进实习体系。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该院的总体设想是,根据会电专业培养目标,围绕职业岗位群的业务规格,通过广泛的调研和专家的充分论证,按照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制定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标准,从而确定本专业培养计划。

把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纳入专业培养计划之中,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岗、证、课”融合课程体系,围绕会电专业学生可能的职业岗位,分解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将职业证书、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做到课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课程与职业证书融合,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零距离”。

采用“三轨递进”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分散实习、排队实习、顶岗实习”相补充的三轨递进实习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二、高职会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深化课程改革

(1)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按照“工学结合―岗位导向”的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系统整合教学内容,以项目课程建设为核心,构建会电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创新课程体系,重点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增强学生的岗位核算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用人单位对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再考虑到长期以来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在金融货币知识、证券知识、投资知识及对进出口环节相关知识方面存在薄弱之处,而随着企业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特别是以金融工具为投融资手段)和企业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展,企业所需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熟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还要熟悉我国的金融法规、金融企业会计理论和实务、国际贸易实务等方面的知识。

(2)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核心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主干,也是区分不同专业的主要标志。实施基于会计信息化竞赛和多证并举制度导向的课程改革,以岗位需求为起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互兼互聘的方式,让行业企业的会计专家参与确定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范围和基本技能,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按“核算+管理”的能力要求,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编写出特色的核心课程教材。专业核心课程可实现从学科型模式到项目型模式的转变。

实行毕业证书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具体可设定为三个层次目标。一是最低毕业标准。以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为目标,重点开设基础会计、电算会计、经济法、计算技术等课程,以实现专业的即时培养目标,即零距离上岗。近年来学院学生获得会计上岗证率达100%。二是较高要求标准。以参加和通过初级会计资格考试为目标,重点续修财务会计项目课程、成本核算与管理、税法实务等课程,为实现专业的中远期培养目标即会计主管或主办会计奠定基础。近年学院学生初级全科合格通过率在50%以上。三是高技能标准。以参加中级会计资格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和会计信息化大赛为目标,重点续修财务管理项目课程、管理会计、审计实务等课程,选修高级财务会计专题、《ERP》沙盘操作等课程,以实现中远期培养目标。

2、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实训条件建设紧跟社会和市场需求,以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为导向,围绕教学改革,通过资源的最优化配置,重新整合、优化校内外实训条件,完善并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从而建立功能强大、结构合理、管理先进、运作高效的实训室与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教学资源保障。一是校内实训室建设。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充分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思想,坚持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综合性、示范性的建设原则,将教学和实训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兼顾会计人员岗位培训,在保证学生实训的同时,面向社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和业务培训。

二是校内生产性基地建设。我们与扬州市创业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依托其客户及业务资源优势,结合学院会电专业优秀教师资源,在校内成立扬州市创业财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环资分公司,同时建立扬子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财务工作室、扬州亚星商用车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工作室,实现了会电专业生产性实训功能,同时解决了部分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问题。全面贯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积极与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建立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了实训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会核算、会管理”的人才培养要求,以“校企共赢”为合作基础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训的结合,增强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并为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搜集教学案例提供有利的条件。积极寻求扬州市财政局、扬州市进出口商会等部门的支持,在原有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在行业上涵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2)实践性教学实施的步骤及程序。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会计职业行动和职业岗位的活动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通过“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采取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化处理能力训练并行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施步骤、程序如下。

一是认知实践及认知实习。认知实践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会计,形成对会计的“职业认识”。认知实践可安排在第一学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会计主体、会计职业、会计对象、会计工作等内容,树立会计职业意识,从而获得对会计的感性认识。首先,由本专业骨干教师通过专业介绍、互动交流,让学生产生“职业印象”;其次,通过外出参观制造、流通和服务等行业的典型企业,使同学们了解各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工艺流程、资金循环、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制度和会计核算工作程序等,为后续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次,请行业能手和专家教授分别从会计、审计、财务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会计内涵,树立作为一个职业会计人的目标。认知实习是安排一年级学生利用暑期深入家庭所在地的企业单位,调研企业背景状况、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在岗体验并进行大学生就业调查。

二是渗透实练及排队轮流实习。渗透实练就是在日常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课堂化,教学做一体化,完成对会计的“职业体验”。通过渗透实练,可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会计岗位各单项技能的内容和操作流程,掌握会计业务处理的基础技能,为模拟和仿真实训打下良好的基础。排队轮流实习是安排二年级学生按小组排序的次序轮流到系部联系落实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会计、财务等相关岗位实习。

三是模仿实训及顶岗实习。模仿实训就是在校内的模拟和仿真的实训环境中完成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形成会计的“职业能力”。这一过程安排在学生的全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结束之后,采用模拟真实的实训环境,完整的实训资料,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如同置身于某一企业真实的业务环境,从而达到实训目的。顶岗实习是安排三年级学生在最后1.25个学期到自主落实的企事业等单位进行会计、财务等相关岗位实习。

3、打造“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是从中专升格来的,其教师普遍都缺乏实践经历及相关教授经验,因此,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抓紧补足综合知识和素质的缺项;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教师实践基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教师参加社会调查及实践活动,尽快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外还可以高薪聘请在企业中工作的会计师、财务总监来上课。

4、要与企事业等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长效互动联系

可成立校企“双主体”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让来自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文件(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实践性教学的安排等)的制定,指导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并及时反馈社会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推进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结构的优化。

行业企业应参与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招生和毕业生的就业中。在学校招生阶段即选拔一部分学生作为“签约准员工”,行业企业就缺口岗位与校方达成培养协议,每年将所需毕业生人数通报校方,由校方负责招生、培养。行业企业选择优秀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半年,校企共同签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协议,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综上所述,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通过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内容的确定、培养方法的选择、培养过程的控制,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从而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形成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注:基金项目: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