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探析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探析

时间:2022-07-31 03:51: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探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探析

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探析:东北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摘 要:与国内其他城市一样,东北地区城市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日趋恶化的难题。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城市绿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注重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加强城市生态修复,提高东北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东北地区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关键词:东北城市;环境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东北城市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近年来,东北地区土地退化面积不断扩大,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渍化为主,耕地大量减少,人地矛盾突出。东北地区的部分城市在生态环境方面呈现出“边建设,边破坏”的特征,甚至建设赶不上破坏。

1.部分区域生态环境退化难以遏止

水生态平衡失调愈演愈烈,以江河断流,湖泊干涸,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和湿地破坏最为典型,干旱地区绿洲和植被日趋萎缩,灾害日益频繁。由于过度砍伐,可供开采的森林资源濒临枯竭,森林的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更是有增无减,部分城市已经饱和,甚至黑土资源都受到侵蚀。部分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大量珍稀濒危动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大庆市原来的湿地资源很丰富。由于油田的深度开发,范围不断向外延伸,大量的湿地被开发利用,许多湿地变成了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土壤、植被及湿地水体的污染加剧,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在逐渐减少,湿地萎缩,功能丧失。

2.区域性水污染严重

水污染程度加剧会导致水体中和周围地区动植物大量死亡,使水域生态物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进一步降低水环境容量。水污染也直接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导致水质型缺少。有的地区河流严重污染,使流域附近居民陷入守着河流没水吃的窘境。2010到2012年三年间,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持续增加,增加量都在2000万吨以上,黑龙江省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5792万吨,增幅为16.6%;辽宁省2011年比2010年更是增加了16387万吨,增幅为23.2%,虽然在2012年有所下降,相比2011年的增加量16387万吨而言,降幅较小。2012年,东北三省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167663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7.6%。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0万吨的省份有10个,黑龙江省排在第3位;全国氨氮排放量大于10万吨的省份有11个,辽宁省排在第10位,同时在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石油类排放量上,排在第3位。

3.城市空气污染危害严重

从总体上看,东北城市空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东北地区城市机动车保有量逐年上升,使得汽车尾气正在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新型“罪魁祸首”,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2013年底,哈尔滨市民用车辆比上年增加12.4万辆,总量达到142.2万辆,比上年增长9.5%。其中,汽车总数突破百万辆,达到100.5万辆,同比增加11.2万辆,增长12.6%。哈尔滨市整治大气污染压力最大,提出2017年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要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10%。目前,哈尔滨市建成区将不再审批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钢铁、建材、焦化、有色金属冶炼、石化、化工等高污染项目,现有的项目也要逐步向外转移。

4.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越积越多

2012年,吉林省地级及以上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差距明显,一半城市的综合利用率在90%以上,吉林市和白山市却低于50%;辽宁省的鞍山、抚顺、本溪和丹东更是低于30%,超过90%的只有沈阳和大连;黑龙江省相对其他两个省份要好一些,只有双鸭山在50%以下,其他城市都在70%以上。除工业固体废物外,生活垃圾也是固体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东北城市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多,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由于处置能力有限,很多城市并非是对垃圾进行处理,而是堆放垃圾。大量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这些废物经过雨雪淋溶,可溶成分会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污染;或随水从地表向下渗透,向土壤迁移转化,富集有害物质,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这些有毒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累积而被植物吸收,毒害农作物,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

二、东北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东北城市的生态环保建设原则是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整体和谐,又要实现社会文化生态、经济技术生态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建设城市的和谐。

1.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建立治理大气污染的长效机制

要以增加城市绿地为主构筑城市景观,构建自然生态体系,突出城市特色。绿色植被能够很好地吸附灰尘,吸收有害气体,平衡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起到净化城市空气的作用。城市公园、街道两旁的树木、草坪都可以通过叶片来吸纳烟灰和粉尘。此外,修建屋顶花园不仅能够使建筑物减少紫外线辐射,增加建筑物使用寿命,同样能够起到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密度进行调整,对城市交通格局进行调整。

2.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绿色经济体系

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导,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要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改变经济增长过度倚重第二产业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引导和限制那些能耗物耗高、污染重、产品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分工格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大循环模式,即工业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把不同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主要依靠化石燃料向主要依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转变。

3.注重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安全

从水量、生态栖息地、水质恢复三方面构建水生态安全体系。不仅考虑环境水质标准的限值,更强调从维系水生态安全出发,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健康需求。从水源地保护区,城市景观水区,水污染总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建设。同时,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与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市区污水处理厂加大运营力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市的供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城市公益设施的配套完善问题。

4.加强城市生态修复,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理配置资源,禁止乱砍滥伐,不要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最大限度地使物质、能源、信息得到高效利用,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其在相对平衡状态下持续发展。转变城市管理模式,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加强东北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建设,发展产业生态学,推行清洁生产,把相关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工业生产园区,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同时,厉行节约用水、用电,可以用自然能源的区域尽可能使用自然能,减少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增强自然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要生态功能区内要停止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破坏活动,特别是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严格控制区内人口增长,保护区内人口在承载力之内;改变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坚持减量化、无害化

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原则,处理处置设施进行短期和长期规划。在短期内,使固体废物和垃圾远离城市,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长期,使其远离生物圈,脱离物质循环,坚持永久安全的原则集中处置。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处置方式,使人们的观念改变并付诸实践。企业投入正常运营后,可实现对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具有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探析:浅谈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园林

【摘 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生态园林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1.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2.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2.1调节小气候

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0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24.5℃,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2.2改善环境质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吸滞粉尘: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杀菌作用: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衰减噪声: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4.4m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2.3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3.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3.1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

3.2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较强的直射光和较深层土壤中的矿质养分;杜鹃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较弱的散射光和较浅层土中的矿质养分,较好地利用槭树林下的荫生环境;两类植物在个体大小、根系深浅、养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异较大,按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分异进行配置,既可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春天杜鹃花争妍斗艳,夏天槭树与杜鹃乔灌错落有致、绿色浓郁,组成了一个清凉世界;秋天槭树叶片转红,在不同的季节里给人以美的享受。 [科]

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探析: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博弈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凸显。长期以来,我国的污染防治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而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污染的排放量也在逐渐增加,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防治工作需要兼顾和转移。本文就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博弈关系,阐述了城市环境建设的必要性,也对当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措施进行探析,以期得到重视和思考。

关键词:城市环境;生态环境;博弈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不再局限于物质要求,而扩充于精神和身体健康的追求,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环境与生态的变化。但在追求舒适的同时,又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城市环境建设,只有加强城市环境建设,才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地规划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针对现有环境污染问题的应对措施及环境污染预防工作并不完善,有待改进。城市环境建设就是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知识,及环境工程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解决和预防城市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增加城市绿地覆盖面积,提高环境的修复及调节能力,实现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生态环境概念论述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紧密联系、相互交织形成,是生物及其生存繁衍各种自然因素、条件的总和。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并不相同。自然环境的范围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城市环境存在问题分析

2.1污水处理问题

近年来,工业生产对水质的污染影响不见衰减的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的升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很多城市污水排放仍然不受重视,污水处理设备老旧,处理技术不先进,甚至某些经济落后地区仍没有污水处理设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污水不经处理便直接排放,以及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有毒害物质、抗生素等不同污染的工业废水不经过滤渗入地下等,这些都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城市水源水质下降和处理成本的增加,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严重影响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垃圾处理问题

城市垃圾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总量大幅度增加。对于垃圾处理问题,很多城市缺乏无害化的日常垃圾处理。城区堆积的垃圾和废弃物占据空间的同时孳生病菌并且引发环境污染,垃圾处理不及时且不符合无害化的标准,由于技术的原因,很多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还处于实验阶段,时断时开,运行不稳定,处理率极低。

2.3大气及噪音处理问题

雾霾、PM2.5是近年来的热点词汇,标志着大气污染并没有得到良好地控制,并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各城市主要燃煤量在整个能源结构中占80%以上,甚至有的城市已经超过90%。许多地区煤都没有经过脱硫处理,直接燃烧,加之城市居民家庭小炉灶直接低空排放,产生了大量的有害污染物,导致严重的煤烟型大气污染。秸秆的燃烧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很多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及噪音控制失去了力度,加重空气污染的同时噪音污染日益严重,大规模在建工程项目制造的噪音及空气污染也并没有衰减。大气污染及噪音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2.4城市绿地处理问题

城市绿地包含城郊农田、城郊天然植被和市区园林绿地3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内的物质循环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城市发展建设,自然环境被开发利用建设住宅、道路、工厂等,植被不断被砍伐、清除,取而代之的是稠密的人口和冰冷的建筑物,城市绿地逐渐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其环境功能也逐步丧失,环境问题日益尖锐。

2.5热岛效应处理问题

大多数城市建设中,缺少通风廊道或建设不好,城市空气流动性和散热性差,污染气体不能及时排掉,热岛效应严重。改进原有城市建筑,耗费大量资金的同时会造成更多的生态破坏问题,热岛效应得不到良好处理。

3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博弈关系的重要性分析

城市环境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预防、改善和治理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污染问题来保护生态,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城市环境附属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着力点在于保护城市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长远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更注重平衡的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城市环境建设是具体的治理末端生态污染,改善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环境,从而减少和治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只有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正确科学地处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才能保护好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必然性如下:

3.1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良好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恢复和建设尚未启动,一味地粗线条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健康发展之路,不能体现城市美学,也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必须要建立一个经济持续、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

3.2资源与环境要求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消耗,然而生态环境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消耗完毕就面临着资源枯竭。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更是给生态环境和资源带来了重大冲击[1]。城市建设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不能得以良好地控制和解决,环境堪忧,城市环境建设迫在眉睫。

3.3可持续发展要求

城市建设是当代人生活的需求,更是下一代良好生活的准备,一味的粗线条城市化建设将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重负,影响人类健康,更让下一代无法生存。因此,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城市环境建设刻不容缓。

4制约和影响生态环境因素指标的解决措施

当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球化的问题关系到人类能否永续存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解决全球化生态问题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大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不仅仅是环境问题,同时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环境能承载的破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限度的破坏必将造成人类不可修复的损失,甚至威胁人类生存。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城市经济必须整合到同一平台上,如何选择一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推进经济发展的方式以及切实有效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备受关注。

4.1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

目前,针对城市环境建设的评估体系尚不健全。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一套新的、完善的城市环境评估体系,全面考虑生态因素,确定城市环境评估指标,根据指标进行城市生态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工作,以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建设评估指标可以用来监督和促进城市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同时,能促使相关企业遵纪守法。

4.2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态破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题。提高能源和资源二次利用率,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是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政府和相关环境部门应对城市固体废弃物进行严格管理、杜绝乱丢乱弃,建立垃圾回收系统,对能够二次利用及转化二次能源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消耗。此外,可以对政府、家庭及学校等生活产生的污染不太严重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环卫、工业用水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满足用水需求。

4.3促进工艺、技术等的发展

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和治理,要求企业优化自身结构、减少高耗能和高污染,并引进先进的排污处理技术,在污染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将污染降至最低。此外,企业要加强对先进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学习,适时更新设备,保证资源利用率最优化。针对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建立相关回收处理部门,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二次资源开发和回收利用。

4.4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得以落实的关键。相关部门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让人们参与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及切实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4.5引导生态城市

建设实现城市全面发展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的,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其中一部分,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确立城市环境战略,合理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开发中等城市,并积极加快发展小城市,加大城市基础环保设施的投资建设,并加强污染监管工作,引导生态城市建设。

5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一样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作用,重视城市环境建设,倡导社会各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实现城市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作者:王玲 单位:贵州理工学院后勤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