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浅谈财政学课程教学

浅谈财政学课程教学

时间:2022-07-30 11:23: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浅谈财政学课程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浅谈财政学课程教学

浅谈财政学课程教学:关于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财政学作为一门兼有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属性的学科,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主要课程。通过分析当前国内的财政学教学主要存在的教材内容相对落后,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以及教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文章提出了财政学教材的内容要适应中国国情和与国际接轨,增加案例与实验教学的比例,以及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教学的对策,以改善目前国内财政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财政学 课程内容 教学改革

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主要课程,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的范畴。尽管从我国的学科划分来看,财政学属于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但由于财政学研究政府收支管理问题的复杂性,财政学实际上是介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之间的一门学科。随着经济理论的发展,财政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工具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内的财政学教学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当前国内财政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国内财政学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作为经济学一个分支的财政学,其学科的发展与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紧密相关。传统的财政理论是为国家的财政计划和管理服务,主要是进行国家财政收支管理的研究。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西方财政学理论融合了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信息经济学理论等多种经济学理论,主要是以社会效用最大化为目的来研究公共经济与私人经济或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极大地扩展了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和丰富了财政学的研究方法。另外,我国从改革开放至今已有30多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各级政府的职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财政学作为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学科,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也应该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而国内的财政学教材基本上维持了“收、支、平、管”框架{1},没有反映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国内各级政府职能的变化,不仅与国际上通用的财政学教材的体系相差甚远,而且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其次,财政学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不够。财政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兼有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属性,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还有一定的实践性。但目前国内财政学教学中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知识的讲解,而轻视财政学理论知识的实践。教师教学上是满堂讲,而学生是满堂记,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倍感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常常是一知半解,理解得不够深{2}。不少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主要讲解财政概念和职能以及财政收支管理,而对于理论与实践连接点的财政政策讲授的比重过小。很少有教师能够很好地讲解财政实际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方法,以及利用财政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因而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使学生难以很好的掌握所学的财政学理论知识。

再次,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不仅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而且内容比较庞杂,所以对于不同类型的院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财政学的教科书有很多版本,但大多数的教材都是追求内容全面而显得重点不突出。有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出适合的教学目标和讲授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要的相关财税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上的“缺位”和“越位”。这对于学生随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以后的社会工作都是不利的。

二、优化当前财政学教学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加强财政学教材的编写,教材内容既要考虑中国的国情也要与国际接轨。现代财政学理论与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关系密切,其必须回答政府如何通过财政资源的分配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就业水平的提高,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促进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国际收支的平衡等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3}。因而当前的财政学教材的内容要能够反映西方财政学理论的最新变化,不仅要借鉴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而且还需要利用博弈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知识来分析各国面临的财政问题和充实现代财政学的理论知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进一步明确,确定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也应该是我国财政学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而由于我国政治体制的不同,我国的政府活动不仅包括传统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两个环节,而且还应该包括国有财产管理这一重要的环节,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国有财产是国家财政不可推卸的责任{4}。所以相对于西方财政学教材的内容,我国的财政学教材是应该增加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理论内容的。

其次,财政学的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基于财政学不仅与经济学基础理论关系密切,而且分析的诸多问题又同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是一门主要揭示政府的社会经济行为的学科,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因而财政学的教学应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和强化实践教学,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一,教师上课时可以提出一些现实经济中的热点财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不仅仅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其二,要加大课程中案例教学的比例,在讲解基本财政理论的过程中要辅以一些典型案例的讲解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相关财政学理论的理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财政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其三,要增加财政实验课程和加强实践模拟教学。有条件的高校要完善财税实验室及实验课程建设,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计量统计软件对课堂上的教学结论进行验证性实验,也可以对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等具有明确管理流程的业务进行仿真模拟型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5}。

最后,财政学教学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差异化”的教学。教师在选择财政学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和差别,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对于高校财税专业的学生,其要求应该要高些,讲解的内容也要更全面些,而且要侧重理论分析,重点讲解公共产品理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收支理论和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等。考虑到财税专业的学生还有很多后续专业课程,例如财税专业的学生一般都需要上国际税收课程,所以财政学中国际税收部分可以先进行简单讲解或者不讲,待学生上该门课程时再详细讲解。对非财税专业的学生,需要针对各专业的特点来选择讲解的内容。例如,对于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而言,为何消费地税在全球资源配置上要优于产地税的理论推导可能不需要掌握,只需要掌握结论就足够了,但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需要详细讲解了。另外,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侧重于公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相关内容的讲解,而对于工商管理学类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其重点掌握税收的理论和税收制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财政学知识。

总之,鉴于财政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财政学教学需要进一步改善国内财政学教材相对滞后的内容,在教学中加强财政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并对不同专业实施差异化教学来提高财政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优化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浅谈财政学课程教学: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提要] 本文简单介绍财政学课程特点,分析财政学在教材、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规范教材、改善教学方式、完善考核方式等方面提高财政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财政学;公共财政;案例教学

一、高校财政学课程特点分析

财政学是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基础,围绕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研究,是一门侧重于宏观分析的理论课程。财政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政府行为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内财政学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对学生有如下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即基础理论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财政的含义和财政职能,理解“公共财政”的含义;第二部分即财政支出部分,重点围绕政府支出规模、结构和效率进行学习,学生应该会分析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内容;第三部分即财政收入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税收方面的内容,包括计算以及评价我国税收制度;了解我国国债内容;第四部分即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学生应该了解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内容,掌握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第五部分即财政政策部分,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会应用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国内大多数教材都是围绕这五个大方面展开分析。学习财政学对于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经济思维模式的扩散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政学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学教材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财政学没有权威、科学和规范的教材,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财政学教材,种类繁多。各高校使用较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共主编的《财政学》,但是这本教材从适用范围上标明既适合于财政学专业学生也适用于各财经类专业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其适合不同的专业学习,所以其内容体系相对全面,通俗易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对来讲重点不突出,且专业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区别有选择的进行教学。有些新教师由于对财政体系掌握不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只能所有专业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不能有重点的学习;其次,财政学的很多内容不符合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西方财政学理论融合了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多种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拓展了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要求政府职能也进行一定的调整,更多侧重于“公共财政”分析。但是,国内大多财政学教材内容变化不大,没有反映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调整。有些教材上适用的数据还停留在1995年,显然已经无法反映任何经济现象,更谈不上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有些教材在再版的过程中,也未能对不符合现实的内容进行调整。如,如何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约束政府行为,减少一系列寻租行为,也应该列入教材,体现理论的实际指导性。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上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来看,目前财政学在教学过程当中重理论、轻实践。很多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和实际的任何联系,也很少利用财政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忽视了财政和实际政府工作的联系性。事实上,政府的重要工作会议内容就存在很多和财政理论的契合点,类似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每年召开的两会,财政预算、“三农”等问题都有涉及,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焦点;关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为何我国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为何政府要加大“三农”投入,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书本知识从财政角度分析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其学习兴趣。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一般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记,考试考笔记,在一次课100分钟的时间内,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将教学内容一版版的输出,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任何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唯一的变化就是将板书变为播放幻灯片;有些老师幻灯片播放速度过快,信息量又较大,学生在课题上根本来不及消化和吸收,整个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就是,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越来越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够,经常是一知半解,只能在最后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且,有可能会出现学生逃课,以及上课睡觉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上课不听,出勤率低,也会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心情,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上同时更新。

三、解决财政学教学问题的途径

(一)规范教材。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离不开一本规范、统一的财政学教材,教材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财政学的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结合公共财政理论,考虑各专业学科特点,体现不同专业差异化的需求,有重点的制定教材。

教材内容设置上要体现中国国情,考虑到我国政治体制的调整对政府职能的影响,我国政府职能除了有传统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活动外,还应该增加国有财产管理这一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牵涉土地占用的问题比较多,如何有效管理国有财产成为国家重要的职能。同时要与国际接轨,在教材内容上体现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重要经济理论的发展,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财政问题,充实现代财政学的理论内容。

(二)探索财政学多样化教学方式

1、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财政学的基础,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比如,在公共物品定价方式中,除了有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等,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如平均成本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这些定价方式在讲解过程中离不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价格理论。再比如公共选择理论,也是将经济理论应用于政治程序和活动的例子,以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人”假定用于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在承认其“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借助行政和法律手段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另外,在税收当中讲述税收的经济效益时,也是借助于消费理论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政府征税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以及消费者收入的变动,自然会产生所谓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是教授财政学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财政学是一门偏重理论的宏观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单独讲理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讨论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期,有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应用案例,则教学效果会有很大提升,学生也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案例教学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案例讨论、专题辩论、穿插案例教学等;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一国所得税率如何制定,到底是直线上升还是抛物线型更好一些,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前查阅资料,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对于一些加深了解和记忆的内容,可以采用一般展示案例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放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当然,选取案例要有时代性,如在讲到一国国债发行规模和限度问题上,让学生首先了解基本的国债理论;其次,结合欧洲债务危机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希腊,重点讲述其发生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对整个欧洲经济的影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查资料了解我国目前债务负担率以及赤字率等基本指标,分析我国债务状况。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针对不同专业“差异化”教学。财政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有重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对高校非财政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专业选择重点内容,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重点讲解国内税收理论知识,关于商品税、所得税具体知识,以及如何评价我国现行税收制度;而对于国际税收则不作为重点,因为该专业要系统学习国际贸易以及海关实务等牵涉到国际税收的课程,而其他专业课程又不涉及国内税收内容。对于财税专业的学生,后续还有很多专业的财政课程要进行学习,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财政基本理论,围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讲解,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财政分析能力,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区别地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财政知识。

4、计量经济学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计量经济工具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财政学实证研究的发展。自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财政学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财政分权、财政政策等领域。现实经济问题纷繁复杂,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要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对模型具有显著影响的因子。财政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宗旨就在于鼓励应用计量工具的原创性论文。在现代财政学研究领域,实证计量分析方法被大量使用。比如,在分析影响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因素中,很重要的就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现实证明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财政收入规模都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会高于落后国家。要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借助最简单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简单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丰富财政学教学内容,又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水平。

(三)改变财政学成绩考核方式。在财政学考核中要避免以期末一次卷面考试作为学生最终分数的考核方式,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设计更加合理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将平时学习以及参与程度也考虑进去。作为宏观理论课程,考核时要尽量减少客观试题,增加能够发散学生思维,联系学生学习内容的扩散性思考题;要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设计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评分标准,在布置作业时也要尽量能够将财政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的积极性,这样的作业也可以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做到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给予客观、公正评价。

总之,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教材、教学组织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财政学教学改革的突破。

浅谈财政学课程教学:财政学课程教学完善的思考

虽然各高校、各出版社都不断在推陈出新一系列的教材,但教材体系设置缺乏统一性,内容差异也比较大。教材名字也是名目纷繁复杂《财政学》、《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甚至《政府经济学》等都作为财政学的教材出现。光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指定的二+一世纪教材系列电《财政学》就有三种版本。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哈维•罗森编著的,还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陈共主编的,也有一些院校使用张馨和邓子基主编的,同时有一些高校使用的是本校自己编写的。光是这些教材,都已经是让人眼花缭乱了,走进书店那更是五花八门,这种情况导致财政学这门课程缺乏统一的大纲,教材难以通用,知识体系千差万别,教学各行其道,因而培养质量也就谬以千里。

教学的内容安排问题。在具体内容上,表现出了两种主要倾向,一是继续以传统的国家分配论为出发点,一种以公共产品论为起点,这两种体系的断裂与对立表现出了国内财政学界在基本理念上的不同理解和思想冲突,不同学校的财政学理论教学在内容上差异巨大,整合两种财政学体系的基础理念显得很有必要。同时,财政学的很多基本理论和概念在不同的教材中表述差异也很大,像财政的概念,有的教材认为是国家和政府的分配行为,有的认为是收支行为。对财政的属性进行界定,有的教材有,有的教材又没有。与此同时,财政学教材的内容也有些与实际脱轨,对税收、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内容介绍得比较少,很多非财税专业学生学完财政学后并不再学税收学了,因而对税收知识了解甚少,这就为以后进入社会从事财税实务工作埋下了脱节的根。

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问题。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教学手段方面仍然很落后,依然是教师课堂上讲,学生认真地做笔记,记概念,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师生存在着教学“梯级差”,几乎没有太多互动,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有些院校以为实现了教学多媒体化,教学效果就可以成倍大增了。事实上,在多媒体授课方式下,只不过是将手工板书的知识灌输变为计算机页面展示,教学的模式并未有多大改进,甚至因为课件播放速度过快,学生来不及记忆和消化课堂内容,效果比以前更差。成绩考核和评定也是以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没有平时的课堂内外考核指标。这样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学生平时听课也会感觉枯燥不已,缺乏对财政实践的感性认识学完之后对财政学理论知识也理解不深刻,只有靠到考试前猛背狂背,考完试也就丢得一干二净,这种教学手段和模式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政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路径

(一)针对不同专业选用差异化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不同的专业需要在统一的大教材体系下选择差异化的教学重点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未来知识和实务的需求。如财政专业的《财政学》课程应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前提下,注意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金融专业应增加国债部分内容的课时量;国际贸易专业应增加关税政策、国际税收等内容的介绍。对于不开设税收课程的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应增加税种知识的课时比例,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增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以及公共福利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以公共财政学理论体系为主,主要包括政府经济职能、公共选择、公共支出、公共收入及政府分权等内容,其制度基础是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政治制度。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结课后,会计、税收、财务管理等专业课开课之前开设,使课程在安排上能够前后衔接,使知识的传授具有连续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二)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应引入讨论、案例教学及社会调查等多种教学方式。财政学理论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课堂讨论,通过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达到教学相长。如财政部分侧重理论应以课堂讲授为主,讨论为辅。具体可以在讲授财政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就财政总论、财政概念、财政制度、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家预算等一些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讨论,也可以结合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一些专题讨论。通过讨论以使学生开阔思路和视野,举一反三,更好地理解社会经济政策。税收部分侧重实践,因此应以案例教学为主,课堂讲授理论为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求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在接近实际的条件下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财政政策和实践贯穿整个社会运行,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需要布置适当的社会调研任务,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家财政政策和民生概况,在学生调研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所在,进而为其思考政策制定和改良提供视角和思路,增强对书本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比如通过调查三峡移民的生活,可以更深刻理解转移性支出的意义和功能;通过调研地方政府豪华办公楼攀比之风,可以知晓财政监督与预算透明的重要性等等。

(三)在成绩考核上,采取多阶段、多类型评定方式。在财政学教学中,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课程考核,降低学生盲目追求期末考试分数的“逐利性”动机,甚至可以考虑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采用出勤考查、课堂讨论、积极发言、课后写小论文、案例分析思考等方式,实行多阶段、多类型考核,去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述当前较为关注的财政专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要求学生人人发言,在检验知识外也锻炼学生的胆量和魄力。课后布置给学生一些财政方面的课程小论文,促使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知识阅读和涉猎,锻炼学生的信息搜索和资料整理分析的能力。期末考试成绩考核要在综合平常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践行大学素质教育的理念。

作者:周鹏飞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