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

时间:2022-07-26 03:33: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网络文化发展模式的探讨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在我国发展迅猛,不仅成为文化产业的基本的形态,而且可以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因为,探索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对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与分析

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生产方式及产业的发展模式存在很大差别,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网络文化产业有自己独特的产品生产方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此外,区域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区域网络文化产业模式的多样性,参考和借鉴国际国内已有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种各样优势资源,研究适合于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笔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模式。

一、在宏观层面,网络文化产业应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网络文化消费日益普及,广泛的社会需求为网络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市场基础。事实上网络文化消费与现实文化消费异质同一,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文化市场中,也会产生现实的商品交易和资金流动,实现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行为。网络文化市场中的信息流、资金流、交易流自由流动,构成了独特的网络市场环境,有效地减少交易成本、成为网络文化市场繁荣的有利条件。市场经济对网络文化产品生产的具有调节作用,市场化发展虽然降低了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力,但网民所倡导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却通过产业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政府在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监管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以引导。

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突显网络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文化生产的产业属性,努力寻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用市场机制引导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中观运行层面,应培育和完善网络文化的产业链

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产业拥有完整、绵长的产业链,从产业的架构上看,网络文化产业涉及制造、运营和服务三个层面 ,形成自下而上的产业链,有上游、中游、下游和周边产业的区分。上游产业主要是网络文化(包括软件)的设计、开发和制造:中、下游是指网络文化产品的接入、支撑和服务;周边产业是指以网络文化产品为核心延伸出来的产业(如网吧等),上述四个方面互动成一个动态的产业生态圈。由于网络文化的产业链很长,涉及面很广,各地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架构产业链,选择最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环节切入网络文化产业,从资源的开发、加工整合、中介营销到创造知识产权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完善。目前以动漫产业园区为核心产业聚群正在形成,并已吸引大批动漫企业入驻,怎样构建动漫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及动漫教育培训、科研、产业孵化、产品展示、信息交流、体验等中心仍需进一步探索。由于网络文化产业链涉及面较广,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上、中、下游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导致网络文化产品开发商、运营商、渠道商等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之间的脱节。因此应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产业链上各企业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信息的有效畅通,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三、在微观操作层面,强调三点

首先,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网络文化产业是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甚至蕴涵较强艺术特色的产业,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在高校开办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养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快出人才的途径之一。目前,大专院校都设立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将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此外,各地还可以大力引进国内外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其次,网络文化产业内容“本土化”运营模式。与国际和国内竞争者相比,我们最了解本地的用户,最了地方网络文化市场,因此,特色鲜明的本土化运营模式是增强地方网络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法宝,应给予高度重视。再次,建立以网民的网络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根据网民的文化需求,通过提供适合于网络消费者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如用X-PLUS杂志制作平台打造品牌网络杂志定期出版发行。如果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够像工业产品一样按特定的规格规模化生产,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有效降低成本,更好地满足网民文化消费需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文化产业有较快发展。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的数字显示,中国出版物版权引进势头趋缓,版权贸易逆差已有所缩小,从2003年1:15的输出与输入比下降为2004年的1:8.6。中国网络文化产业在政府的关怀下,在服务商、网民的精心呵护和创造中,也正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电影业“盛况空前”,中国国产电影仍然被排除在西方主流市场之外。当务之急是必须尽快增强文化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首先要开发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

为了促使网络文化产业流金淌银,快速崛起,不仅需要加速文化业向网络领域的拓展,而且还要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选择高效的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提供优质网络信息服务,增强文化产品的竞争实力。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正视网络文化发展 正向引导中职学生

摘要:中职学生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学习压力轻,行为偏差较多,认知力和自控力不强,如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极易被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化所困,从而直接影响其日后成长的质量。因此,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关注网络文化,共同努力,创建一个良好的、相对科学完善的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网络文化中职学生影响措施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网络文化迅速形成,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极大地左右着当代中职学生的成长。网络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他们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为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但事物有利必有弊,网络给学生带来了种种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网络上的内容拥有多元化和多样性,不同的民族观、价值观、宗教观、道德观强烈的撞击在一起,加上网络无序、虚拟、隐蔽的特性和网上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部分中职学生出现了思想混乱、道德感弱化、责任感下降、网络成瘾等问题。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探索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正视问题,正向引导,对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积极影响

1.改善人际交往关系

网络文化为中职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通过网络可以实现与众多素不相识的人广泛交往,大大地丰富了人际交往的渠道。虚拟世界能够满足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的愿望,相互之间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平等意识。所以网络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职学生的性情,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心态变得平和,缩短了心理距离,特别在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同学之间关系等方面,更显示出优越性。

2.拓展知识视野和思想空间

网络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的共享局面,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接

触到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鼠标一点就可以获取自己喜欢的各层次、各专业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极大提高了未成年学生的判断能力和现代意识,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其思想观念的更新,为他们全面了解社会开辟了新的窗口。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了解到书本上、课堂上所没有的新知识。网络文化的全球性与超越时空性,让中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人和事。

3.提高了综合素质

网络文化大大提高了中职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增强了其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接触网络文化,有助于知识的及时补充与更新,可以改变以往接受知识的滞后现象。网络实现了人类文化的互补。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载体,更为文化和思想交流提供了“阵地”,网络文化的共享性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他们创新意识和探求新知的浓厚兴趣,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及机遇。

二、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1.价值观取向多元化

网络的多元化,对中职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化的冲突、各种价值观的冲突,导致他们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惑。学生在接受时会感到目不暇接,有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囫囵吞枣,有时甚至饮鸩止渴,最终导致丧失是非、美丑的判断标准与判断能力。较大地影响了学校德育育人的环境,使青少年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时面临很多新的困难。

2.人际交往的亲和感下降

网络提供给我们新的情感沟通方式,而中职学生恰恰容易在这种交往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甚至感受到自身价值和终极关怀,从而陷入“网”中,产生虚拟的依赖感而不能自拔;另一方面一旦出现网络交往的失败,往往容易对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产生怀疑、敌意甚至悲观的态度。因此,长期通过计算机做媒介与人交往,容易导致无视幸福存在、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的现象。

3.道德意识呈现弱化趋势

网络文化可以使学生以虚拟身份在网上选择信息,参与活动,发表言论。网上行为空间的自由度大于现实社会的自由度,网络中暗藏的大量不健康信息和网络相关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够有力,技术支撑不强,这些情况极易导致少数中职学生道德水准和审美情趣的下降,使道德失范现象严重。这些孩子往往认为观念“越新、越奇、越异”就越好,对谈论理想、信念以及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等观念毫无兴趣,甚至认为是“不识时务”。久而久之,这些人的道德品质不但会失去“本”,而且会丢掉“根”。

三、应对网络文化消极影响的措施

网络使得青少年与世界联系更加广泛,网络文化对正在成长的中职学生来说,其影响力正处于初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教育和引导,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网络文化的最大受益者。

1.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充分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网络上的非强制性的,春风化雨式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在校园文化的各项活动中,达到教育目的。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学会鉴别,学会选择。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络,校园网为学校德育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健全校园网,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利于中职学生在网络时代健康成长。

2.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认知能力,减少网络不道德行为,特别要发展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随着网络文化不断渗透,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日常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及网络道德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健全学生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虚拟的网络社会,都需要法律和道德来规范。

3.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文化

职业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优势来推动素质教育,让学生明确网络真实价值所在,培养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在资源共享中获得自我教育。网络资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在丰富的网络文化面前往往会不知所措、盲目浏览,浪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学校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寻找各种有利的网络资源,自觉浏览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网站,为自身的成长发展服务。

网络文化对中职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分析这种影响时,既要有超前意识,更要有现实的态度及科学的方法。网络文化十全十美是不现实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法规建设和网络伦理教育,提高中职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行为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科学、大众的网络文化;另一方面要切实结合青少年学生的实际,建立信息更多,质量更高的中文信息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树立科学网络文化导向,加强网络管理,规范学生网络行为,使学生在"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中汲取“营养”。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用先进理念引领网络文化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惊人,“网络化生存”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所具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着政府组织的运行,影响着执政思维与执政方式,这是我们思想文化和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新阵地。高层领导对网络舆情非常关注。2008年6月,总书记前往人民网,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今年2月28日,温总理在两会前夕走进新华网直接问政于民。党和国家领导人用实际行动,给我们适应时代特点、引领网络文化做出了榜样。

但是,我们还有些同志对网络媒体、网络舆情存在着误读和不适应现象。比如:其一,片面理解网络,缺乏相应工作机制。毋庸讳言,现在还有相当~部分人不会或不屑于使用网络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究其原因,主要是对网络存在偏见,不愿意接受来自“虚拟世界”的声音,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网络民意也是虚拟的,不用理会,因而消极对待,对网络舆情置若罔闻,反应缓慢。有关方面也没有建立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应对、应用的工作机制。据报道,《人民日报》与人民网联合推出了“地方政府开通社情民意通道,你们那儿通了吗”的网络调查,7天共有7111人次参与调查,96.8%网友认为政府社情民意不顺畅,而反馈不及时、遭遇推诿塞责、沟通渠道形同虚设,是网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一边是高达近100%的政府网站普及率,一边是96.8%的网友认为社情民意通道不畅通,这说明包括政府网站在内的社情民意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其二,被网络舆论牵制,丧失舆论主动权。一方面认为,网民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觉得无所谓。有的充满猜测、谩骂、荒诞低俗、比较偏激的言论,与其看到和听到不那么“顺眼”、“顺耳”的“坏话”、“恶言”,不如不看不听,“眼不见为净”。另一方面,不清楚在网上发言的群体不能得到正确引导,可能会误导社会,我们就会丧失舆论主动权i意识不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谁就能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

其三,跟不上业态发展的速度,疲于应付。一方面不了解网络媒体的“对话”方式和业态发展,对其应用和管理,赶不上网络媒体的发展变化,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另一方面不懂得如何过滤失真信息,主动预防。遇到突发事件,一味删帖,一味封堵信息,降低了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也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针对上述问题和倾向,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应着重抓好这样几项工作:

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加强对重点新闻网站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利用传统新闻媒体人才和技术的优势,整合网络资源,实现新闻网站之间、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增强新闻网站的地方特色和互动功能,做强主流网站,吸引更多网民。建立政府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切实增强重点新闻网站的公信力、影响力。

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互联网产业突飞猛进,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互联网管理多头运行、责任不明,亟需创新,制定适应地区网络发展与管理的制度。应建立网络阅评制度,定期对重点网站开展阅评,通过对网站舆论导向、编辑技巧、网页质量等点评,改进网站报道质量,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逐步实行论坛版主实名制,重点版块发贴先审后发;健全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制度,收集研判涉及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网上舆情,并及时处置:落实有害信息处置制度,各部门通力加强信息沟通,规范查处流程,发挥整体效能,及时封堵删除各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行业自律、坚持文明办网。互联网业务经营者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加强自律,文明办网。互联网协会制定文明上网公约,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开展绿色上网活动,倡导网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开展文明网站、文明频道、文明版主等网络文明创建活动,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

加强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人才和队伍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保障。加强网络舆论引导,需要既懂技术、更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网管队伍中懂技术的多、知新闻的少,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无法很好地预防。一方面,应多渠道引进既懂技术又懂新闻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优化现有人员结构;另一方面,应对现有技术人员加强新闻业务知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增知扩容,提高职业敏感性,打造强有力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

制定网络舆论应急预案,实行分级制管理。与各大网络加强沟通联系,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建立网络舆论应急预案制度,及时、准确有关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维护社会稳定,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突发网络舆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按网络舆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可将其分为特别重大(I级)、重大(II级)、较大(III级)和一般(IV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一旦遇到突发网络舆论事件,及时启用对应级别预案,积极稳妥处置好。事件处置后,转入正常管理。

浅谈网络文化发展模式:以网络文化发展促文化强国建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已成为一个有五亿网民的网络大国,互联网不仅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而且作为新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也随之而兴起,渗透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并强调“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这不仅为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深刻阐述了网络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网络文化,提升先进文化的传播力

网络文化既是种精神文化又是种物质文化,是建立在现代传播技术基础上的新型文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大众性,在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总书记在视察人民网时曾提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网络传播具有时效性、海量性和时空压缩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是现代传播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代表着现代传播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这些优势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民中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深入持久地开展网络文明建设,大兴网络文明之风,在网上大力倡导和谐文化、诚信文化、廉政文化,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抵制网上黄赌毒等不良文化;在网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网络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发展网络文化,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力

网络文化是种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体的多媒体的文化形态,因其大众性、参与性、娱乐性而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人们不但能上网读书、看报、听音乐、看电视,还能聊天、交友、从事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文化消费和“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方式。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网络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力。

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要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批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培育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内容提供商;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既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又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的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增强网络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还要鼓励网络文化运营商开发更多低收费的业务,扩大网络文化的消费市场。

发展网络文化,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互联网是种极具个性化的传播工具,特别是随着博客、播客、微博的出现和普及,使网络文化更具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的特征。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置身于网上的每个网民都可能成为家出版社、一家广播电台、一家电视台,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创造者、传播者;网络传播的虚拟性能大大节省文化活动和文化创造的成本,消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限制,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自由的发挥,使人的潜质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网络传播为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供了广阔而现实的空间,我们要加快互联网的普及,大力缩小地区、城乡之问的数字鸿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网络文化的建设;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要积极发展新的网络文化样式,在网上开展各种网民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发展网络文化,增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互联网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这决定了从网络文化诞生之日起就与网络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广告、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并已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有活力的新军。

据对北京市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分析,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的收入占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37.6%,远远高于新闻出版的8%和广告会展的11.7%。不仅如此,网络文化产业还加快了向传统文化产业的渗透,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的技术改造、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推动文化产业从低端向高端的转移。

从更高的层面看,建立在数字化基础上的网络文化产业不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对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要把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重点扶持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网络文化企业,建设批特色鲜明、创新性强的网络文化产业基地,打造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网络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的示范、引领、集聚作用,提高网络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及整个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发展网络文化,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我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但不是网络强国,不仅表现在互联网的普及率还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表现在信息输出输入流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所造成的势能,为西方特别是美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提供了条件,他们在输出信息的同时,也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和文化,企图把西方文化渗透进世界各国人民的意识当中。

在网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形势下,网络文化在国际文化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它不仅关系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关系到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发展网络文化,不仅要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上思想文化阵地,还要采取走出去的策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在网上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话,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借鉴;要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网络文化企业,支持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进入国际文化市场;还要抵制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入侵,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让网络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