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7-25 11:46: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临床研究: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血肌酶中LDH HBDH增高;28例中性粒细胞50%;19例白细胞数为(6.5~10.0)×109/L,41例为(10.1-25.0)×109/L。均采取综合治疗,脑脊液异常的患儿治疗5 d后进行复查,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均下降,7 d后呈正常恢复,均痊愈出院,随访无异常情况发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治疗5 d后死亡1例。结论 故临床需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进行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暴发流行,一旦有医院感染迹象,应采取有效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相关检查,针对高危因素制定防控措施,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关键词】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

作者单位:472400 河南省渑池县人民医院儿科人类肠道病毒在夏秋季比较多见,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8~10月为高峰期。新生儿是其主要易感者,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病原体包括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其中最为多见的为柯萨奇病毒。其病发原因可为医护人员、母亲等亲属经呼吸道、口传播导致,也可经产道、羊水、胎盘引起的感染,患者的血清型、年龄、性别、中和抗体情况及病毒的毒力和入侵途径决定着病情的严重程度[1]。针对引起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关应对措施有效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日龄2~28 d,平均(15.7±2.1)d。早产儿6例,足月儿54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患儿52例,占86.7%,热程2~8 d,体温于37.7℃~39.6℃间波动。以低体温为首发症状的患儿2例,体温于37.7℃~39.6℃间波动。尖叫反应1例,其他均无前肉隆起、抽搐、肌张力高等神经系统症状。少哭、少吃、少动表现4例,腹胀、腹泻2例。

1.2 辅助检查 30例血肌酶中LDH HBDH增高;28例中性粒细胞50%;19例白细胞数为(6.5~10.0)×109/L,41例为(10.1~25.0)×109/L。采用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检测试剂盒对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进行检查。对脑脊液及粪便的肠道病毒采用实时RT-PCR法进行检查,1.25×104~6.23×107copies/ml,均表现为异常。5例为阳性,1.68×104~6.57×108copies/ml。常规脑脊液检查:7例异常,于(20~235)×106/L间波动,其中4例以单核细胞为主,3例以多核细胞为主。氯化物及葡萄糖均正常,蛋白轻度呈0.6~1.77 g/L升高。脑脊液和血培养均为阴性,CRP检测为正常范围内。

1.3 治疗方法 本组60例均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应用丙种球蛋白,三代头孢抗生素,营养支持,物理降温等。抗生素为青霉素及罗氏芬,7~14 d为一疗程,给予丙种球蛋白应用者34例,1 g/(kg・d),2 d为一疗程。给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者4例,3~5 d为一疗程。入院不久出现心、肺功能衰竭2例,经保护脏器功能、营养心肌和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

2 结果

脑脊液异常的患儿治疗5 d后进行复查,脑脊液蛋白及细胞数均下降,7 d后呈正常恢复,均痊愈出院,随访无异常情况发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治疗5 d后死亡1例。

3 讨论

肠道病毒有较多型别,属于小RNA病毒科,在人类致病微生物中较为常见。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多由埃可病毒和柯萨奇病毒引起,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生,新生儿呈高达13%的感染率,病毒株从患儿体内分离和同一时间社区流行株呈一致性,新生儿可经产道、胎盘、或生后获得感染,其中新生儿、医护人员和亲属间引起的交叉感染会导致在婴儿室暴发流行,对患儿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可无明显症状,但会引起如脑炎、新生儿败血症、心肌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造成多脏器急性炎症反应及坏死。有肠道病毒从患儿脑脊液和体液中分离出即可对本病进行确诊[1]。相关报道指出在脑脊液中肠道病毒的检测率为43.9%,粪便中为70.8%,粪便有较高的阳性率。若仅从粪便中有肠道病毒分离,但无临床表现,对肠道病毒感染不能做出诊断。新生儿肠道病毒多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也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心肌受损、无菌性脑膜炎、肺炎等多脏器表现。病情危重的患儿常因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于数小时或1~2 d内死亡,本次研究中死亡1例。患儿多系统症状表现不典型,脏器功能无明显损害,7例异常,于(20~235)×106/L间波动,其中4例以单核细胞为主,3例以多核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升高,氯化物及葡萄糖均正常,可与化脓性脑膜炎作鉴别。新生儿如有发热症状,即使无昏迷、抽搐等表现,也建议行脑脊液常规检查及肠道病毒病原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肠道病毒性脑炎有良好预后,本次研究痊愈率为98.3%,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为5~7 d,和其有一定自限性相关。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多与病毒血症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对于重症患儿,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故临床需对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进行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避免暴发流行,一旦有医院感染迹象,应采取有效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相关检查,针对高危因素制定防控措施,以降低发病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诊断

【摘要】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cox病毒)、埃可病毒(echo病毒),其中由于免疫强化作用,脊髓灰质炎病毒在自然界已越来越少,但cox病毒和echo病毒仍然对新生儿造成威胁。

【关键词】 肠道病毒感染 小儿 暴发流行 新生儿

一、病毒特点与流行病学

肠道病毒是一类在流行病学、理化和生物学特性方面相似的单股小rna病毒,大部分是有6~9个基因,呈20面立体对称结构的球形病毒;每个病毒均有几个到几十个血清型;对一般理化因素抵抗力强,耐低温、低酸,不被胃酸和胆汁灭活,但对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液和漂白粉等敏感,对热、干燥和紫外线也敏感,在自然界生存力强,在污水和粪便中能生存数月;可以感染多种动物,但人是惟一的传染源;世界各地均有流行,可以是散发、局部流行或大规模流行,温带地区以夏秋季多见,儿童是主要感染对象和播散媒介,新生儿期可因母亲、医护人员的感染或产房、婴儿间交叉感染而发病,传播途径有:①消化遗传播:粪-口传播、经污染食物、水传播;②呼吸道传播:咳嗽飞沫传播;③经胎盘、产道和羊水感染胎儿和新生儿。

二、发病机制

肠道病毒经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侵入的机体,在局部繁殖,通过淋巴系统入血,导致病毒血症,根据病毒的毒力、数量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造成机体损害程度不同,轻者仅有短时的病毒血症,随着特异性抗体产生,病毒血症终止,重者,病毒随血流向多器官扩散,导致器官功能受损,而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根据动物试验推测新生儿期易感和病情重的原因可能是:

①病毒感染后,尤其是cox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干扰素很少;②孕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增加胎儿的易感性;③早产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少。

三、病理变化尸解发现,cox病毒感染的患儿,心肌水肿,在心肌、肾上腺、肝胰腺和骨肌等处有局灶性坏死和急性炎症反应; cox b型病毒能引起人o型红细胞凝集;还可引起培养的人胚细胞、人胚成纤维细胞发生固缩、堆积和脱落等病变;cox b病毒还可侵犯神经系统,引起脑膜脑炎、瘫痪等;echo病毒也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局灶性病变和浸润性损害。

四、临床表现

宫内感染的患儿在出生后几小时就可发病,临床见生后10分钟发病者,产时感染在生后2~7天发病。大多数肠道感染的患儿临床症状很轻或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有较重而危及生命者,同一血清型病毒,在不同的个体,可有不同的表现,而不同的血清型则引起相似的临床症状,因此临床表现为多样化。

1.体温变化和一般临床表现

多数患儿最初(病毒血症期)表现为发热,体温在38℃左右,个别可高达39℃以上,热型多不规则,反应低下者也可表现为体温不升;反应欠佳、嗜睡或烦燥;皮肤有红色斑丘疹,黏膜有出血点,皮疹多在1~2天内消退;可有血小板减少、肌张力降低等。

2.消化系统表现

少食、呕吐或腹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糊状,echo病毒感染,可有少量血性便,无黏液和脓细胞。可有腹胀、黄疸、肝脾肿大、脱水等。个别可出现坏死性小肠炎和胰腺炎。

3.呼吸系统表现

此一般为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例如喷嚏、鼻塞、咳嗽等;重者出现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的表现。echo病毒20型感染,无临床表现,但能引起葡萄球菌的大量寄生,使葡萄球菌在产婴室扩散,称这种婴儿为“cloud baby”。

4.心血管系统表现

此主要由cox b病毒引起,以b2~b5多见,在病毒血症期,可有病毒感染的先驱症状,如发热、腹泻、少食、反应低等,接着出现心动过速(常>200次/min)、心脏扩大、呼吸困难、面色苍白、肝脏急剧增大等心力衰竭的表现,宫内感染者可致心肌钙化、新生儿感染则主要是心肌炎、心包炎,部分患儿有中枢神经系统和肝损害,称为新生儿脑-肝-心肌炎。

5.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此主要表现为无菌性脑膜脑炎,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之后出现轻微的脑膜刺激征,不如化脓性脑膜炎重,病程约5~10天,一般不留后遗症,但严重感染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抽搐、昏迷、颅压增高、肌张力增高或降低、痉挛性强直等,可遗留严惩的后遗症。

6.宫内感染后遗症

肠道病毒所导致的宫内感染,可致流产、死胎、早产和新生儿畸形,常见畸形有泌尿生殖道畸形、消化道畸形,心血管畸形中心法洛四联症多见,并可能与青少年型糖尿病有关。

五、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应高度可疑肠道病毒感染,结合实验室检查可确定诊断。

1.病毒分离

取患儿的分泌物或血、脑脊液做病毒培养和分离,但无临床症状,仅从粪便中分离出病毒者不能肯定诊断。

2.血清抗体检测

由于肠道病毒血清型多,因此,该诊断方法有限,可以用酶联免疫法和中和实验对照,对诊断有帮助。

3.pcr或巢式pcr检测用pcr或巢式pcr检测病毒rna,具有快速、灵敏和物

异性强的特点。六、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

1.心力衰竭的治疗

严格补液量和速度,间断吸氧、利尿,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应比常规剂量小,因为新生儿心肌炎患者对洋地黄类药物敏感,易中毒。

2.对症治疗

出现惊厥时给地西洋、苯巴比妥(鲁米那)等镇静经物,颅内压高时可给甘露醇脱水,但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在病变的早期不能完全同败血症和细菌性脑膜炎鉴别时,可使用抗生素治疗一旦诊断明确,应减少剂量或缩短疗程。肌注免疫球蛋白或干扰素的疗效尚不确切,也可适当应用。七、预后多数预后好,但有心肌炎、脑膜脑炎或肝炎者死亡率高。

cox b1~b5型感染者预后差,心肌炎恢复时间长,神经系统后遗症多。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高危因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70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30例,均为出生1~30d内的新生儿。其中早产儿5例,足月产儿65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症状,其体温一般在37.7~39.6℃。

1.2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可知,70例肠道病毒感染患儿,血清肌酶中乳酸脱氢酶(L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升高患儿共35例;中性粒细胞<50%患儿共32例,中性粒细胞>50%患儿共38例;白细胞计数为(6.5~10.0)×109/L患儿共22例,白细胞计数为(10.0~25.0)×109/L患儿共48例。

1.3治疗方法

本次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方法进行干预,给予第三代头孢抗生素、物理降温、丙种球蛋白、营养支持。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治疗5d后,脑脊液异常患儿再次接受复查,检查结果显示,其细胞数以及蛋白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连续治疗7d后病情恢复。

2结果

本次70例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经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69例,死亡1例,患儿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最终死亡。

3讨论

肠道病毒属于常见的一类致病微生物,新生儿为易感人群,属于小RNA病毒科,其中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是导致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中大部分致死性肠道病毒是由埃可病毒Ⅱ感染引起的。其中在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阶段,新生儿临床感染率为13%,并且从患儿体内分离出的病毒株和该阶段社区流行病毒株一致[3]。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发热为病毒感染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脑炎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等多种疾病,并可造成多脏器衰竭,引起急性炎症反应。临床一般在患儿脑脊髓、粪便等体液中分离出肠道病毒以此来确诊。根据相关报告统计,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其肠道病毒在脑脊液中的检测率为43.9%,在粪便中的检测率为70.8%,粪便阳性率相对较高[4]。

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①生产过程中的垂直感染。大部分新生儿被肠道病毒入侵感染后,被认为是在分娩过程中母体生殖道分泌物、血液引起,或是在分娩后接触到母体口咽分泌物、暴露粪便导致,临床漏诊率及误诊率较高。②子宫内被感染。部分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是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发病,因此其肠道病毒感染可能发生在子宫内。胎儿生产后在羊水培养出现肠病毒,或在新生儿组织中检测到肠病毒抗原,或者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就可在其血清中检测出相应抗体,均可证明患儿为子宫内感染。③来自家族成员的感染。肠道病毒可从怀孕妇女到母体(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的母亲)的喉头、肛门、子宫颈拭子等培养出来,并且有部分肠道病毒能够从其父亲、兄弟姐妹等他家族成员中培养出来。④通过胎盘传导。新生儿肠道病毒也能够经胎盘培养出来,由此表明,子宫内感染一般是经胎盘传导。并且肠道病毒能够从怀孕妇女的粪便或子宫颈分泌出来,并且能够在羊水中生长,上述现象证实了上行性感染的可能性。另外,病毒血症以及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一般出现在新生儿出生后。根据临床研究资料表明,约有22%新生儿死于柯萨奇B型病毒的感染,约有11%的伊科病毒感染均发生在子宫内[5]。在临床治疗中,一般可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临床常用治疗方法有:①支持性疗法。一般对于轻度患儿,临床常给予支持性疗法干预,无需给予患儿特别药物治疗,对于严重患儿在给予支持治疗外,还需给予血液成分或心血管药物治疗。②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在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主要是由于免疫球蛋白含有多种不同的血清型抗体,能够提供给有感染症状患儿血清专一性抗体。因中和抗体的缺乏,是导致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为了降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发生率,需加强预防,孕妇在分娩期禁止与疑有肠道病毒感染患儿接触;如产妇在分娩前后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烧、胃肠道感染等现象,胎儿娩出后需尽量不与之接触。若发现新生儿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时,需第一时间告知医师,并给予全面诊治,以便及时给予患儿有效的治疗干预。

综上所述,由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脑炎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等多种疾病发生,甚至可造成患儿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导致患儿死亡。因此掌握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的高危因素,积极给予有效的预防,是降低新生儿肠道病毒感染率的重要方法。

作者:张秀梅 单位:河南省邓州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