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

时间:2022-07-25 10:48: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率市场化也必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1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即利率自由化,是指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可见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一个改革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达到充分竞争,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控制者或决定者,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都不具有对利率的完全定价权,仅仅是调整利率水平上下浮动的权利变大,国家及中国人民银行还是会对利率水平进行间接地控制,设定与其相适应的基准利率,再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形成最终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的实现,一方面有利于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能更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国银行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2.1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利率的优化管理。在实施利率市场化之前,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这类传统业务,因此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存贷款利息之差。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商业银行可在一定幅度范围内调整利率,为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来源,商业银行会倾向于在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存款利率;同样在贷款方面,商业银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客户自主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水平,在合理范围内调低贷款利率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2)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加快了商业银行间竞争,在利息净收入逐年减少的趋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可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开展传统业务以外的非传统业务,如进行金融创新,推出新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等,其中中间业务的开展成为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客户办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项而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如银行办理的资金证明、承兑和信用证业务等,另外中间业务并不需要占用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风险较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可通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及占比。

2.2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利影响

(1)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缩小,进而直接导致主营业务收入减少。有数据表明,虽然近年来净利息收入仍是银行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如2013年银行业的利差收入占到经营收入的近80%;2015年中、农、工、建、交五大国有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为74.8%;2016年受利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五大行的利息净收入均有所下降,工行利息净收入较2015年减少360亿元、农行减少380亿元、中行减少226亿元、建行减少399亿元、交行减少93亿元。

(2)加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在利率管制时期,商业银行的利率因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而较为稳定,因此面对的利率风险极为有限。而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调节利率的空间加大,再加上市场上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就使得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发生改变,将直接导致利率发生较为频繁的波动,使商业银行暴露在较高的利率风险中。另外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测利率的走势,这将使得商业银行要想制定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价格是极为困难的。因此,利率市场化后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即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3.1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利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银行业应对利率风险的经验和技术,以加强对利率的风险管理。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可成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并监控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和规避风险;另一方面,我国应重视培育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引入专业的风险计算工具及分析模型,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对不同产品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利率水平。

3.2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

2015年中间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银行共有3家,分别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其中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最高,为1458亿元,同时还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虽然,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但比重一般维持在20%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重则至少在50%以上。另外,由于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通常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其自有资金,这就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中间业务收入为非利息收入,不受利率的影响,从而降低了风险的发生。鉴于此,我国应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收入,我国应尽快改变中间业务种类单一的局面,并向产品多元化方向发展,在目前已有的支付结算类和类中间业务的基础上,可大力发展交易类、担保类及承诺类等营利性较强的中间业务,同时提高金融服务质量,这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作者:崔璐璐;王鸿健 单位:吉林工商学院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浅谈利率市场化对地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

摘要: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频繁波动使得地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地方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了利率市场化下地方性银行的利率风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解决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举措,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的变革将是未来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完善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健全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是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利率市场化下地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分析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银行受整个市场利率水平的不规则波动而可能引起的损失。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市场也逐步对利率放松了管制,地方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会进一步加大。首先,利率水平如果由管理当局决定,那么市场利率就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并且管理当局决定的利率也比较容易预测,这种情况下利率风险不会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对该风险的管理也只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附属职能。然而随着管理当局对利率管制的不断松绑,利率水平逐步由市场的变化所决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利率的波动逐渐变大并且波动频率也在增高,其波动的趋势也很难掌控。因此,银行应当合理制定出相关措施以更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去应对此风险。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够在竞争激励的环境中拥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完善定价机制,健全市场的供求关系。我国央行通过运用各种政策性工具来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得市场能够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地方性商业银行目前利润的主要来源在于传统的存贷款利差收入,其他创新产品收入较为薄弱。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实施,存贷款利差的空间将会不断缩减,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压力不断增大,进而迫使商业银行不断的开拓新的业务,以此来规避和减少相应的利率风险。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利率的波动加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

自2007年以来,存贷款基准利率频繁的出现不对称性的调整,对以存贷款为主营业务的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民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的目标。当经济过热时,人行会调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来稳定经济的发展;当经济发展增速较慢时,人行则通过调低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刺激经济发展。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提速,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调节经济增速越来越频繁,由此加大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波动风险。

(二)市场利率的波动加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

利率市场化之后地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收到了挑战,由于利率的变化,地方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盈利模式发生了变化,市场资金在金融市场之间频繁地流动,造成地方中小银行普遍存在着资金流动性的压力,客观上存在着流动性风险。其次,利率市场化容易带来信用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资本逐利的本性体现的越来越明显,原先地方商业银行风险极小的大客户甚至中小客户,面对着利率的波动,他们的定价、溢价能力变得异常强大,而银行为吸引客户,抢夺存款,等倾向于将资产投向那些能够带来更高收益的领域,往往容易带来风险偏好的上升,容易造成信用风险的增加。

(三)存贷款利差逐渐缩小,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冲击

利率市场化后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在逐步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争取更多的回报,但存贷款业务仍然是地方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各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地方性商业银行获得了存贷利率的决定权,各银行间的竞争不仅仅只是体现在贷款的数量的增长上,更是体现在存贷款的价格变化上,但是由于各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等原因,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要远小于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这必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缩小,盈利空间降低。长此以往,容易导致许多中小型银行因为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面临倒闭或者被兼并的命运。

(四)商业银行之间利率的定价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现象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利差是固定的,存贷款利率相同,因此银行间的同业竞争压力比较小,各银行间主要的竞争集中在物理网、和科技力量和营销机制等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差异化增加,从而必将展开激烈的利率定价竞争。地方性商业银行的竞争手段从原先的全面优质客户服务转变为用价格差、利率差等来吸引客户,通过差异化利率杠杆来争夺优质的客户。由于国内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够成熟,地方性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并没有形成足够有效的产品定价机制,不能准确的依据市场的资金变化行情和客户的风险水平来界定存贷款利率的水平,短期内地方性商业银行很可能出现盲目的价格竞争现象。

(五)地方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受到挑战

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由于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应对利率的变化在受到市场资金供求的波动影响下,造成利率的波动幅度和频率不断增大,杠杆效应的影响又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等业务的敏感性增强,导致银行风险控制的能力下降,从而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其次银行中的风险转移机制,银行破产和兼并机制也尚未建立健全,这些都增加了地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深化我国利率市场改革

利率市场化并不仅仅是利率的变动,其更深的层次在于带动我国商业银行整体改革,内容涉及商业银行的制度、政策、内控管理等多个维度。唯有当经济活动达到一定的发展程度时,整个利率市场才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改革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此,对于处于利率市场化关键时期的我国来说,更需要不断推进相关的利率市场改革,特别是与利率相关的监管法律、制度、政策。同时,为实现利率的有效传导,必须继续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完善管理制度,促使其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将配套措施的改革与市场化改革相匹配,增强其经营主动性,并且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使资金需求对利率变化更为敏感而富有弹性。

(二)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和管理

金融衍生品是我国商业银行业近阶段主营业务之一,也是属于高风险业务,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中,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虽然此类金融产品所带来的回报率较高,但因其准入门槛较低,我国监管措施己严重滞后于金融产品创新速度,导致监管乏力、风险难测。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金融工具的价格优势不明显,风险程度相似,排列组合的空间利用率不大,将金融风险捆绑在了市场主体上,虽然在利率市场化后,各类供求关系由市场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没有必要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信息的不对称现象会造成许多的问题存在,因此银行在推动金融衍生市场进行创新的同时,各部门监管机构也要重视整体层面的风险预警,如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应当对金融衍生产品加强信息的公开的监管,对其存在的潜在风险及时的提出警示。

(三)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

针对商业银行的转型,当前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在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以商业银行提供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目标,构建一套比较全面的金融安全体系,以此来防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为商业银行在改革进程中的平稳有序过渡发挥指导和引领作用。为达到这一目标,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同阶段和实际情况,调整完善相关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路径,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确保金融监管部门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掌握改革措施在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和效果,并能快速全面地提出下一步改革和监管对策。

(四)加快转型发展,培育特色业务

各商业银行应把握外部市场变化,针对利率市场波动,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形成各商业银行经营特色,同时兼顾区域差异,凸显局部亮点,通过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提高信贷资源产出效率;通过调整客户模式,改善其收入布局,提高中小企业的客户占比,从而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进一步深化银行业各网点转型,着力提升其综合产能;提高服务收入的占比;进一步完善服务渠道,借助互联网技术拓展服务覆盖面等方式加快推进发展转型。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要在更加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加强创新,推动自身转型,同时也要积极应对不断扩大的利率风险,从而有利于地方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降低利率风险,为商业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李献英 单位:新疆昆仑银行克拉玛依分行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发展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在严格监管的背景下,银行的规模扩张受限,业务结构上仍以传统业务为主。本文基于我国沪深两市25家上市银行的日均数据,分析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情况和存贷利差水平,结合三类银行发展存贷款业务的不同策略分析出现盈利和利差分化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存贷款业务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重点内容。自2013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不断加速。2013年7月20日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同年10月25日,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机制正式启动,意味着我国已经完成贷款利率市场化。进入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分别于5月和8月两次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最后定于10月24日起放开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1]。从此,贷款和存款的利率管制都取消,金融机构有了自主利率定价权,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成。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尤其在最后一个阶段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而言,不论是传统业务还是复杂业务都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状况。

目前我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平均占比不足30%,净利润依旧主要靠利息收入[2]。今年,在严格的监管环境和MPA考核的双重压力下,银行规模扩张受到限制,业务结构上将仍旧以发展传统业务为主。因此,研究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净利润的变化,分析存贷利差的变动情况,探究商业银行发展存贷款业务的策略,对于商业银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我国沪深两市25家上市银行作为样本银行,将这25家上市银行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即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第二类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第三类为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常熟银行、贵阳银行、杭州银行、江阴银行、江苏银行、吴江银行、张家港行、无锡银行和上海银行。选取2013—2016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探讨现阶段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存贷利差差异的原因以及发展存贷款业务的策略。

二、2013—2015年上市银行盈利情况和利差水平分析

(一)净利润增长率

总体上,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普遍高于大型商业银行。2014年城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出现拐点,在此之后呈现逐年上升。然而,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2015年开始,二者的净利润增长率均出现大幅度下滑,尤其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2015和2016两年的净利润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从各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来看,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降幅最严重,2016年甚至是负增长,为-3.67%;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从2013年至2016年大多有不同程度下降,但2016年,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表现不同于其他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长率则有一定程度提高;而各家城市商业银行每年各有不同。除了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上市时间较其他城商行早,业绩表现略好之外,大多数城商行经历了2014和2015两年净利润增长率的下滑,其中张家港行2014年的数据为-27.09%,吴江银行2015年的数据为-21.27%。但从2016年开始,各家城商行的业绩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

(二)净利润

总体上,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润远远高于其他两类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因其上市时间较晚、规模和分支机构较少等因素,净利润最少。具体到各家银行的数据上,大型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的净利润最多,交通银行最少;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的业绩最为亮眼;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的净利润最多,且逐年增加,相反吴江银行、张家港行相对表现较弱。

(三)存贷利差

2013—2016年上市银行存贷利差对比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到,上市银行的存贷利差总体不高,都低于2.7%。伴随着2014年以来的降息周期,加上利率市场化的演进与完成,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导致存贷利差大幅度收窄,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利差收窄最为显著。到2016年存贷利差水平已降至低位,收窄幅度较之前放缓。从各家上市银行具体数据上看,虽然城市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总体水平不高,如2016年江苏银行的存贷利差在所有上市银行中最低,但个别几家比如吴江银行相对较高。

三、上市银行发展存贷款业务策略分析

由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以及存贷利差情况来看,2013—2016年,银行业净利润增速急剧放缓,盈利下滑,存贷利差收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经济增速下降,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货币政策缩紧。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压力下,实体经济不景气,资产质量恶化,直接影响银行的盈利情况[3];第二,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到初步完成,央行几次下调存贷基准利率,导致存贷利差收窄,银行之间收入增长差距拉大;第三,近年来,金融脱媒、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跨业跨界竞争加剧都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传统业务的客户流失严重。而在这样的宏观和行业背景下,各银行因其发展规模、业务结构和客户情况的差异采取不同的存贷款业务策略,最终造成不同银行之间的分化。

(一)发展存款业务策略分析

首先,总体上,上市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水平差别不大,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意味着平均付息成本随之降低。其中,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存款利率最低,然后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最高的则是城市商业银行,这主要是因为大型商业银行具有负债规模大、网点多、客户基础扎实等优势,形成了规模效益,存款利率定价不高也能大量吸储。从各家上市银行的具体数据来看,不得不提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比较特殊的招商银行,其平均存款利率除了2014年略高于农业银行和建设银行之外,其他年份均处于所有上市银行中的最低水平。这应该是与招商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加快战略转型,发展“轻型银行”和“一体两翼”[4],从而优化存款定价和差异化授权机制密不可分。其次,从存款结构上看,结合图1中2013—2016年上市银行存款结构占比情况和各家上市银行的具体数据,不难看出,自2013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的公司存款和个人存款占比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其他存款则逐渐有所上升。大型商业银行个人存款的占比要高于其他两类银行,尤其是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吸收居民存款能力相对较强。同时,大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比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其吸收的居民个人的活期存款远远高于股份制银行。这些情况和大型商业银行规模大、网点分布广、数量多、业务辐射范围大等特点相符合[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公司存款占比明显高于其他银行,平均都在70%以上,而个人存款占比则不足30%,2016年更是低于20%。以平安银行最为典型,在25家上市银行中,其公司存款占比最高。而招商银行的情况比较特殊,其个人存款占比在股份制银行中最高,但仍低于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存款占比较高,这一点和大型商业银行的情况类似,但其他存款占比明显高于其他两类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因上市时间早、发展较快、金融服务水平较高,三家银行的公司存款占比较高,且存款结构占比情况接近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一些上市较晚的银行如常熟银行仍以吸收个人存款为主,个人存款占比明显高于公司存款十几个百分点。

(二)发展贷款业务策略分析

伴随着经济下行,信贷资金需求减少,加之高企的违约率加大贷款投放难度。表2显示2013—2016年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逐年增大,到2016年底,不良贷款率达到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峰值。贷款不良率的上升,不仅严重影响银行的盈利,也使得贷款到期回收面临困难,从而破坏资产负债的平衡。三类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于其他两类银行,主要是由于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过高,拉高了整体水平所致。城市商业银行中有一些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好,如北京银行,这是由于该银行严格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信贷投向,以不良资产双控和操作风险管控为主要任务,实现规模、资产质量和效益的稳健发展[6]。2013年以来,为了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央行先后六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6%降至4.35%。虽然目前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但从各家银行的贷款定价来看,如图2显示2013—2016年上市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比较情况,同样的,商业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水平与基准利率一致表现为逐年下降。这与前文所述的存贷利差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演进而收窄相符。在降息周期的压力下,以解决社会融资问题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为指引,银行下调贷款利率。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平均贷款利率水平下降得最快,导致三类银行的贷款利率差别越来越大,到2016年,大型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扩大到1.12个百分点。但是从贷款总额等数据观察,各家银行的客户贷款总额逐年增加,仅有个别银行在2015年贷款额增长缓慢。

实体经济信贷规模扩大,除了监管力度加强导致资产从表外向表内转移的因素之外,说明目前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方式仍不能满足企业和个人的需求,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仍是主要渠道。因此,贷款利率下降空间有限。然后,从贷款结构来看,图3中2013—2016年上市银行贷款结构占比情况显示,各类银行的公司贷款比重逐渐缓慢下降,个人贷款和票据贴现的比重则逐渐上升。公司贷款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贷款占比较其他银行大,如吴江银行的公司贷款在所有上市银行里占比最高,体现城市商业银行对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个人贷款方面,大型商业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比略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且远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反映出大型商业银行客户多、网点覆盖广的优势;票据贴现方面,城市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占比远远高于其他两类银行,体现城市商业银行为满足资产负债组合管理需要而适度增加票据贴现资产配置。在信贷结构重心上,大多数银行侧重公司贷款或个人贷款一方,仅有个别银行的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比例趋同,例如招商银行和常熟银行,这和部分银行为应对利差收窄而率先实施银行业务重心下沉、客户结构重心下移的策略相关。再看各类贷款的利率定价,大型商业银行的公司贷款利率稍高于个人贷款利率,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相反,其个人贷款利率较公司贷款利率高。因为股份制银行的个人贷款审批手续相对便捷,放款速度快,利率自然就高一些。尽管如此,近年来大多数银行的个人贷款总体仍增长较快。个人贷款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信用卡透支。其中,随着居民自主及改善性购房需求增大,个人住房贷款增长幅度较大;消费升级刺激信用卡发卡量增加,信用卡透支额度和分期付款业务稳中有增。

四、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放缓、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银行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但是伴随着经济新周期的到来,存贷利差可能企稳回升,则盈利会好转。根据前述利率市场化以来不同类型银行的盈利情况和利差水平分析以及目前发展存贷款业务的策略,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推动其存贷款业务的发展。

1.扩大负债来源,降低负债成本当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乏力,获客和留客成本加大,必然增加负债成本。银行应进一步扩大负债来源,降低负债成本。首先,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不断开发创新性负债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将特定的附加服务内置于产品之中,如结构性存款、定制理财等,稳定资金,稳定客户。再次,降低资金运营成本,大力发展交易银行和非银同业存款,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实现低成本负债。再者,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存款营销能力。

2.加强风险控制,优化信贷结构首先,由于存款成本上升的压力对利差形成挤压,商业银行应逐渐调整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合理定价,以覆盖成本。其次,加强风险控制,降低不良贷款率,重点提高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再次,调整信贷结构,将贷款投向更具有议价优势的领域。最后,针对个人消费融资需求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下降的现状,优化信贷产品,简化准入标准和业务流程,增强个人信贷业务的竞争力。

3.细分市场和客户,提高利率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后,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对利率的定价能力将直接关系到传统业务的发展情况,影响银行的利润。商业银行应判断宏观经济的形势,熟悉政府政策对利率的传导,提高市场敏感度,做到能够及时调整利率。同时,细分市场和客户,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客户的情况,综合费用分摊、风险补偿、让利幅度等因素来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

4.结合本行情况,实施差异化经营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最终导致价格战。商业银行应根据当前市场运行环境,结合本行自身的情况,找准市场定位,分析不同层次的客户,实施差异化的资产负债经营管理策略。第一,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利用规模大、网点多的优势发展可持续负债,增加其他存款。不能一味地下降贷款利率,应针对伴随消费升级,个人贷款增加较多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吸引优质客户提高资产质量,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逐渐向国际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以提高盈利能力;第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加快战略转型,发挥互联网特色与优势,如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发展“轻型银行”和“零售银行”。传统业务方面,积极开拓客户,拓展各类负债和资产,尤其是个人存款和个人贷款,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利率,提高吸储能力;第三,城市商业银行的客户以中小微企业为主,银行在利率定价中有议价优势,可以保持合理较高的存贷款利差优势。同时,调整资产结构,提高零售贷款占比,立足所在区位,拓展本地客户,走品牌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

作者:林深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金融界也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利率市场化对各大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只有进行相应的创新才能使保持持续盈利。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不仅如此其还具有占资少和风险小的特点,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市场发展的必然。本文就中间业务进行简要说明,阐述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着重论述其发展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

引言

当前利率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入,存贷利差逐渐减少。以往业务的利润低降低,商业银行为盈利寻求了新的发展路径,中间业务的作用就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中间业务不合理的结构、不均衡的发展和不够大的规模都是其现存的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该业务还未建立成熟,中间业务的拓展任重道远。

一、概述

(一)利率市场化

对利率进行一定的行政管制,使资金的供求价格得到一定的放松,国内的商业银行能够和其他金融组织以自由的竞争来对利率定价。资金的价格不受行政命令的影响,而受市场供求浮动来决定。结合以往的状况来看,该项改革政策使商业银行的发展备受压力,使其竞争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各大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运用模式[1]。

(二)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主要有两个种类,其中一种为广义中间业务,这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中并未体现;另一种为狭义中间业务,这种业务是以银行为中介而产生各项业务,通过手续费的手续来为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

二、发展现状

(一)种类增加

当前,为顺应利率市场改革,商业银行所包含的中间业务种类不断增加,通过扩展中间业务来使自身的盈利范围得到扩大,为银行本身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当前中间业务主要分为六类,第一,银行卡类,包括银行卡转账和消费;第二,类,包括央行、政策性银行、财政和代收代付等;第三,担保类,包括信用证承兑、商业汇票承兑和保函业务等;第四,承诺类,包括回购协议、票据承诺和贷款额度承诺等;第五,交易类,包括金融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合约等;第六,咨询类,包括资产、现金管理咨询和理财咨询等。在信息时代中,各项代支付业务逐渐兴起,与以往的情况相比,中间业务种类有很大幅度的增加。

(二)发展迅速

结合利率市场改革环境下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发展速度迅猛。首先,从类业务来看,其所包含的数量和范围都有着明显的扩展,其中包含了水电费的代缴、煤气费的代缴、通讯费用的代缴、社保医疗卡的代缴和公司发放等;其次,从银行卡业务来看,发卡的数量有着明显的增多,交易金额也呈上升的趋势;最后,从金融类业务来看,各种产品层出不穷,无论是业务种类还是业务范围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增加,这也使商业银行的收益不断加大[2]。

(三)质量提升

中间业务种类的增多和业务范围的扩大都对其服务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其服务质量[3]。创设多种多样的业务来满足不同人群不尽相同的需求,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状态。当前已存在众多银行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来使各种中间业务的办理具备智能化特点,使业务的办理更加便捷,加强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使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三、存在问题

(一)收入占比低

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进行分析并结合其利润能够得出,当前中间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主要的获利途径仍是存款和贷款。2007年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3.72%、8.4%、4.51%,2010年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9.16%、11.86%、7.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间业务占比低,增长也较缓慢。利率市场改革下,存款和贷款之间存在的利差在很大程度上会缩小,此种状况就会致使银行的收入额降低,使其所要承担的业绩和风险不断升高,对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二)创新性不足

虽说当前中间业务的种类不断增多,但将其种类剖析后可以看出,传统的业务仍占据很大的比重,这些中间业务的附加值并不高且不具备创新点。在私人财物管理,各大信托服务和理财咨询等方面涉及甚少,除此之外其各大业务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也十分低。在此种状况下,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无法立足,整体发展堪忧。

(三)服务质量差

当前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虽有提升,但整体来看仍具备一定的局限性。在改革的影响下,各种垄断现象会逐渐消减,这就意味着竞争也会更加的激烈。当前人们的意识发生了转变,服务的优劣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高质量的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当前部分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仍有待提升。例如,在没有建立电子中间业务系统的银行中,采用的还是以往的人工核算,此种服务不仅存在工作效率不高的弊端,还会给客户带来服务质量差的消费体验。同时结算时还易出现错误,对银行整体的发展有着负面的影响。

(四)经营理念有误

受贷款利息差的影响,当前存在部分银行仍旧以此作为其经营理念。在其经营时将侧重点都放在存贷款业务中,导致对其他业务的忽视,对其他业务拓展缺失进而出现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银行内部欠缺活力,盈利不足。在当前,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方面就是中间业务,对中间业务的拓展和开发有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若企业仍旧保持单一的经营理念,就会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在激烈的竞争中将处于下风。

(五)品牌效应缺乏

当前,由于部分银行对中间业务认识不深、起步晚,银行内部对中间业务的拓展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业务范围、业务种类和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品牌效应未经形成。当前人们的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品牌效应的影响,目前银行的中间业务还未形成品牌效应这就会使客户的办理意向降低。竞争的加剧会使同行之间的客户流量加大,若不具备品牌效应则很难得到客户长期的支持,面临着客户流失的风险。

(六)管理法规欠缺

在利率市场改革中,各项管理法规还未健全,存在着规定不明确和无规定的状况。各项法规的数量和内容都无法满足中间业务的发展,导致中间业务的拓展没有法律的保障,发展进程缓慢。商业银行的各项活动在不受法规制约的状况下还会引发各种金融事件,对整个金融环境的影响是十分不利的。当前所有相关法规,但法规的内容并不具体,并未提及各种特殊状况,法规并不能对各项业务全面适用,除此之外,现存的规章制度中存在一些条文并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这种状况给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四、发展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

在大形势下,各大商业银行应对当前形势进行全面充分的分析,通过对各大数据的总结来对未来中间业务的发展拟定轨道。对以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进行透彻的分析,结合时展的要素来对其进行一定的改革,为促使企业的长期发展应对此种模式进行一定的减少,扩大中间业务的经营。中间业务是未来商业银行发展和竞争的关键点,以当前的发展形势为基准,提高对中间业务的重视度,充分把握改革的契机,建立长期战略性应景模式来促使利润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可以将中间业务作为一个特殊部门,建立专业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内部的波动构建战略性策略,制定长期以及短期的发展目标,进而使银行内部的经营理念发生转变,以中间业务为依托促使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更新管理策略

立足当地具体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导向更新管理策略,通过优化管理来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结合商业银行当地的金融市场状况,制定出属于自身的独特管理系统。首先,对当地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客户的需求和其对中间业务的了解程度来构建各种营销目标,进而使客户流量保持稳定;其次,强化中间业务转变经营模式,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通过高质量的服务来增强客户的信赖度,树立自身品牌,进而使利润得到增加;最后,完善各项管理内容,增强业务的创新性,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和服务氛围,使银行整体业务能力得到更深层次的提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强化人才培养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拥有优秀的人才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有先机,因此商业银行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发掘。首先,在对人才进行筛选时,要求其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求其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具备创新思维,能够为中间业务的拓展出谋划策;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和各大高校构成合作关系,在高校内培养人才,在人才毕业后为己所用,充实内部核心力量,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其次,银行内部可以组织各种培训和交流会,通过经验的交流来使自身的能力逐步增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到先进的银行学习,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最后,加强与国际之间的联系,组织人员参与国际性的培训开拓视野,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国际思维。

(四)颁布相关法规

在激烈的竞争中,各大商业银行为取得优势难免会出现部分违规现象,因此国家需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使中间业务的竞争更具公平性,净化竞争环境,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来对其发展进行一定的约束。法律法规的颁布能够加强中间业务的盈利效应,对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进行相应的改变,推动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将各种法律法规更加细致化,将权利和责任明确划分,使法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各大商业银行应与中央银行保持一致,对各种中间业务的拓展和取消都要以中央银行为主。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进而促进金融事业的繁荣。

(五)完善收费政策

在改革状况下,银行提升了存款利率,这就使得其利息收入降低。为确保商业银行具有稳定的利益,应对中间业务的收费进行一定的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政策,可以从服务费中进行提取,加强服务费用提高服务成本。其中应注意的是,在对中间业务的收费政策进行完善时要结合市场利率的变化,确保收费公平合理。

(六)加强业务监管中间业务的拓展

在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给相关金融监管造成了一定的管理难度。面对此种状况,监管部门应构建专项管理办法,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监督和管理,进而为各大商业银行的竞争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各项业务严格把关,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审核各项业对合格业务进行备案,进而使中间业务的有更加稳健的发展路径。

(七)研发业务品种

对中间业务进行研发,拓宽其发展渠道。首先,对结算类的业务品种展开研发,对客户的需求展开分析,按不同的种类将客户进行分类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其次,对管理类的业务品种展开研发,加强保险类产品的,使银行内部的业务系统得到优化,构建适应的体系使其运行更具科学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强化保险箱业务,将此业务进行相应的推广,建立专项项目考研团队;再次,研发个人理财业务,该业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创新理财内容进而吸引更多的客户;最后,研发网上银行业务,当前电子银行兴起,大多业务的交易都通过网络进行,因此加强网上业务的研发对银行的发展意义重大。

(八)构建品牌营销

中间业务具有普遍性的特点,若想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建立品牌效应,构建品牌营销策略。通过品牌的建立来使银行的影响力得到提升,进而让客户对银行产生信赖。结合我国银行品牌营销的状况来看,处于逐步上升状态。其中兴业银行引入绿色金融概念,加入环境保护理念,这种理念对客户的吸引力是极强的。在构建品牌营销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国外银行的先进经验,进而使品牌营销得到良好的发展。

(九)加深科技运用

信息技术的兴起使银行的各项业务呈现出自动化和智能化。各大银行在对中间业务研发时,应加深对科技的运用,通过技术拓宽中间业务的发展路径,创新业务进展。当前手机银行业务的研发为客户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其仍旧存在一些弊病,因此应强化科技创新,加强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更好的科技含量。

五、结语

在利率改革环境下,中间业务成为各大银行发展的关键之处。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各大银行应注重对科技的研发的利用,优化人才架构,引进和培养更多的专业性人才,增添业务种类注重品牌营销效应。转变经营理念,制定完善的管理策略来使中间业务的发展更加稳健,让金融市场更具活力。

作者:张维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会计金融学院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国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比较薄弱,而且没有积累这方面的保险和系统性数据,包括分类的企业违约率状况及其产生原因的数据。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逐步地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可以培养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提高其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使其逐步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和现状,有步骤、有层次、有阶段地逐步完成,既科学又合理。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抓住有利有利时机,商业银行在管理方面也是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的。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吸引闲置资金

利率市场化包括存款利率市场化和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吸纳闲散资金,把社会上闲置的资金很好地利用起来,如果利率上涨,可以更加吸引大客户及散户的闲置资金。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多家商业银行都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在存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上浮,并通过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方式来吸引对公客户和个人客户的存款,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决定利率,那么适当地提高存款利率,就可以在短时期内吸引到更多数量的闲置资金,以备今后发展。存款是商业银行立行之本,商业银行只有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资产业务,包括贷款业务等。同时,把社会闲置资金吸收到商业银行,也有利于化零为整,更好地整合社会闲置资金,通过商业银行贷款等形式,使需要资金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得到贷款资金的支持,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二、推动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仍然是信贷业务,虽然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可以说,商业银行除了传统信贷业务以外其他多种业务的拓展也都是依托于信贷业务的基础客户群体而衍生出来的,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国际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利率市场化将会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定价更加透明,同时利差收入的缩小也会使商业银行从原来比较单一的产品结构向丰富、多元化的组合型产品结构进行转型。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客户通过直接市场进行融资,而商业银行也会通过利率下浮来争取优质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在此过程中应及时调整客户营销策略,以综合收益来衡量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除了要巩固和拓展大客户的传统贷款业务,还要通过投资银行业务(如承销债务等)、现金管理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实现多维度的收益最大化,提高客户对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减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差收入空间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将促使商业银行积极开发创新业务品种,积极拓展投行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多种业务形态以增加商业银行的收入和利润来源,将利率市场化减小存贷利差的不利因素转化为创新业务品种的动力,在传统银行业务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更多的银行业务品种,完善银行业务和产品结构。

三、推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模式转型

在利率管制时期,金融产品的价格不能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会更愿意选择大中型客户。而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管理战略和市场利率,充分考虑经营成本、目标客户综合收益、目标客户风险等多重因素灵活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优质客户优质价格等差别化价格策略。商业银行的定价机制制定的范围包括银行资产、银行负债、和其他业务。建立科学系统定价机制的目的是要让商业银行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商业银行还要对金融产品定价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制定,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针对不同的产品制定出不同的方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不同级别的客户进行细分化处理,最终做到对资产负债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有效配置。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上浮贷款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就能够获得更多贷款利息收入,为银行增加更多获利能力,而且商业银行会给优质客户创造更多收益,而使那些质量不高的客户收益下降,风险较大且信誉度低的客户将退出信贷市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将会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采取差异化的利率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说,此举可以降低部分企业融资的成本,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金融机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融资变得多元化。同时,银行在给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可能会更加严格贷款条件,对于发展前景更好的中小企业优先贷款,这样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和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切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采取了相应措施积极对应这种环境变化的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在银行负债框架做出了及时的调整,为符合环境要求,对金融市场的环境进行了有效调节等。在关于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国外商业银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国外商业银行对于银行利率风险采用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传统风险管理手段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之中,在数据库创设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商业银行关于资金预测的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要结合历史性数据来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并依此决策出最佳解决方案。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之间竞争会增强,一些银行可能面临新的风险,为了维护整个市场稳定,各银行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存款保险制度。从长远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根据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等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实行风险和收益对称的价格策略。同时,也可以加速商业银行除传统银行业务外投资银行、财富管理等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进行促进银行进一步升级。综上所述,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通过对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创新业务等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和转变,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情况,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此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模式改革也应该是可持续的、不间断的。从长远来看,商业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模式转型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铤而走险。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就是要做到准确预测风险,制定出相对应的对策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和创新业务品种,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李竞一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