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09:15: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电影主题衍生产品在电影产业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建立并完善后电影产业结构,挖掘电影文化旅游资源,是保持电影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正处在黄金时期且高速发展的影视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如何适应互联网形势下的电影产业链“新常态”,将东北地域文化融入电影产业链中,是东北电影产业人共同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电影产业链;东北地域文化;影视文化传播;互联网+;可持续发展
一、电影产业链与后电影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电影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经历了近百年的中国电影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业已形成的电影产业链在带来超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扮演着文化传播的重要角色。但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加之我国电影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导致了观众整体需求与投资回报不稳定、持续盈利困难之间的矛盾,影响了电影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将电影产品打造成可持续消费产品,适应互联网冲击下的电影产业“新常态”,完善后电影产业市场开发,探索一条电影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成了全球电影产业浪潮下中国电影人的重要课题。
电影产业链具有系统、完整的结构。它包含策划、制作、发行、放映、衍生产品研发等几大体系,需要由很多相关行业:包括电影集团、电影制片厂、影视制作相关公司、电影发行机构、电影院线等通力合作完成。电影产业不仅是电影产品的生产、制作、院线推广、放映,还包括随片广告、音像制品的生产与发行,电视、互联网媒介的授权播放,电影主题衍生的电脑游戏、服装、玩具的生产与销售,以及主题公园的建设等一系列后电影产业的运营。除了电影票房收入外,所有和电影内容相关的产品及其收益,我们称之为后电影产业。从电影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后电影产业的总体产值一般为电影票房的4~5倍。随着电影投资、宣传和发行成本的持续增长,仅依靠院线收入已不能满足电影成本的回收和再生产。优秀的电影产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电影院里,更大的商业价值体现在电影衍生产品,即后电影产业中。以迪士尼公司为例,它的产品王国颇具规模,2013年消费者产品营业额高达356亿美元,利润为111亿美元,高额的利润达到了迪士尼电影电视娱乐部利润的180%,成为产业重要的一环。[1]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业,在生产形式和传播方式上都打上了“工业化文化”的烙印,拷贝复制的生产模式更体现了其工业化创制和市场化运作的特质。好莱坞电影产品收入构成为二八定律,即20%来自于票房,80%来自于非银幕营销。因此,大力开发后电影产业产品,完善电影产业结构,将电影产品打造成可持续消费产品,形成持续性盈利模式,明确电影产业中的文化内涵,才能保证电影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二、东北地域文化与东北电影
(一)东北地域文化概述
东北地区今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中国版图东北角,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朝开始又俗称“关东”。约自晚清时,又出现“东省”“东三省”等称谓。历史上不同时期对东北行政区域的划分不一,名称也有些许差别。[2]
地域文化,在我国指在特定地区范围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的文化表现形态。[3]因此,东北地域文化又称东北文化,指的是“东北人民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由物质与精神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东北区域特征。”东北文化包涵了整个东北当地的文化现象,它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范畴,包含历史与意识形态的内容,具有独特的社会时代感与历史存在感。东北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历史文化,它的构成与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生产模式改革的相对滞后性、不同民族文化主导地位的变更等,众多因素给东北人民的文化创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成就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文化特征。电影人对传统文化的呈现源自于对其成长环境地域文化的热爱。东北电影的文化印记并非扑面而来,而是缓缓地流淌在诸如英雄历史情节、乡村爱情故事和边陲民族风光里。
(二)东北电影发展历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党为建立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派刘健民、赵东黎进入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满映”),并于1945年10月1日建立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5月23日,东北电影公司迁往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影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胆识,用勤劳的双手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基地,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1955年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1999年组建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长影完成文化体制改革,2005年我国首家世界级电影主题公园长影世纪城开园,2008年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揭幕,2014年长影老厂区改造工程竣工,同年长影海南“环球100”项目正式启动。多年来长影拍摄了大量的优秀影片,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而六七十年代,黑龙江和辽宁两省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厂。[4]
东北电影一直在寻找振兴电影文化产业的新基点,并渐渐明确了以电影为主题、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的电影制作模式。在60多年的艺术实践过程中,东北电影表现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情,用艺术的手段展现了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矛盾,塑造了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推出了《》《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上甘岭》等一大批题材广阔、民族风格浓郁和具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影片。又如《人到中年》《花园街五号》《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影片,歌颂了在社会大变革阶段为改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英们。随着时代的发展,东北电影开始着眼于普通人的生活,并慢慢加入了地域文化的元素。《她从雾中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过年》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时代感,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北方农村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受到的影响;《男妇女主任》生动地展现了东北农村的生活状态,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感染观众;《九香》和《喜莲》中的女主人公则是新时代东北农民勤劳智慧的典型代表。东北电影不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更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蒋筑英》《大禹的传人》《留村查看》《炮兵少校》等影片用工笔画般细腻的手法,呈现了当代北方人民纯洁美丽的心灵世界。
(三)影视文化传播
传播致效的最终决定者与评判者是受众,东北电影所呈现的东北地域文化所传达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能否被广大受众认同,从而兼顾市场和文化两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自身的接受状态。赵本山自导自演的《刘老根》《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连续创下了春节档电视剧的收视奇迹,[6]而其都是以东北乡村题材为背景的,这也为东北电影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东北电影中充溢着东北的地域文化符号,蕴涵着东北的人文历史,承载着介绍东北自然特点、描绘东北人民性格的历史使命。东北特有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文化艺术等都会在电影背景中给予体现。同时,东北人的性格、情感以及独有的精神面貌等也能够在人物塑造中渐渐显露。从这个层面上讲,东北电影在创作中,从剧本创意到场景选择再到演员表演都显得尤为重要。当电影创作经过艺术表达上升到文化层面的时候,它则肩负起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依托地域文化内涵,继承并传播优秀地域文化特色,创造更高的经济与文化效益,这是保证电影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互联网+电影
电影发行是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电影制作方或发行公司与电影放映单位之间的关系。而数字电影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电影传播模式中点到点的形式,是电影发行乃至整个电影产业链的革命性变革。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两会上提出关于“互联网+”的概念,“粉丝经济”“O2O”等互联网思维不断跨界,“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对传统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一场以“互联网+”为特征的生态链式整合模式也正在电影产业中悄然拉开帷幕。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总票房中,电商平台贡献达到了25%左右,到了2014年更是达到了40%。由此可见,互联网与电影产业的结合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一年来互联网力量集体进军电影市场,加速了电影产业结构的变化速度,调整了互联网和电影产业的融合结构。如众筹、大数据、在线售票、社交网络、视频网站等互联网商业模式在电影行业中的应用,对中国电影工作体系的完善和成熟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深受用户欢迎。其特点是能够为用户带来相应的价格优惠、电影周边产品赠送、影片主题活动参与等,使售票变得更加主动。不仅如此,还增加了约看,赠票,分享等社交功能,让互联网和电影文化进一步深入结合。
近两年,互联网三大巨头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在电影行业攻城略地,将有可能改变目前电影产业已形成的市场格局。BAT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整合,涵盖了电影产业从制作、发行、营销、放映、衍生品开发等各个环节,重塑着电影产业链。互联网企业来做电影,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庞大的用户群和数据,在筹措资金方面也显示出了传统电影融资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在“互联网+电影”概念兴起之后,互联网原来的产品生产流通模式和渠道也会被引入到传统影视行业。市场定位与观众需求是维持电影产品规模化、可预期、连续地生产的前提。随着传统电影业之外的机构企业、创作者和资本纷纷投入电影制造,传统电影工业的秩序和观念正在发生着颠覆性的创新,同时提升了电影本身的想象空间。在影视行业发生巨变的前提下,“用户中心制”是传统行业人必然要学会的新思想。
目前,众多电影发行公司都在从传统的地面发行模式逐步向互联网发行模式转变,虽然正处在其发展的探索阶段,但其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影响力不容小觑。互联网电影票务快捷、低价的两大特性深受电影观众推崇,相比较于传统线下发行的方式,已经受到互联网的迅猛冲击。从未来趋势看,“互联网+”的平台化生态链条将会贯穿到电影产业的整个商业模式之中。在业务开展前端,依托网络数据,在内容开发、制作、投资等环节做到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通过互联网线下发行双渠道进入用户的应用场景,从而形成一个生态闭环。未来,互联网企业将充分开放其拥有的互联网资源,“互联网+电影”模式将成为电影产业的新常态。
四、结语
目前,东北地域文化与电影产业的整合正处在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地域文化影视作品生产运营模式,电影产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票房,互联网资源利用度较低,电影上映后市场开发以及电影衍生产品的推广力度不够,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待加强。依托东北地域文化能够建立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商业电影模式,同时还能宣扬东北地方文化,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电影品牌。东北电影产业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互联网扩展资源的整合利用,是东北电影产业结构完善的有效途径,也将成为东北电影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农村的建设在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农村电影院线是一种扎根乡下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随着农村电影院线与电影农村放映队伍的不断扩大,如何做好电影在农村的放映管理工作,走一条电影农村放映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一个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农村电影放映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以往开展工作的经验,简要论述了如何保持农村电影放映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影放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精神文化;管理工作
一、前言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还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农村电影放映站是提高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管理好农村放映站的放映工作,保证它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保证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做好电影在农村的放映管理工作,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挥出农村电影放映院线应有的作用,为此国家实行了“农村电影2131工程”大力支持农村电放映事业。但是由于网络,有线电视在农村的逐渐普及,其他文化娱乐活动的兴起,农村电影的放映工作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农村电影的转型,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二、农村电影放映管理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电影事业以来,电影行业迅速发展,各级政府也对电影事业进行了相当大的投入。十一五期间,农村电影事业获得的扶持资金高达25亿元,以本单位为例,本单位是由中央财政部,广电部,发改委扶持下成立的公益性放映单位,2007年之后所有胶片电影均转为数字电影,放映电影覆盖444个自然村,年度放映电影628场,涉及区域有广场,社区,部队,学校,敬老院等地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何进行高效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促进农村电影放映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农村电影放映管理工作的目标
农村电影放映管理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可以知道农村电影放映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这是因为农村电影放映的服务对象是农民。政府购买是农村电影放映的保障方式。而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务工人员激增,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活动的需求也在提高,因此在文化方面的消费能力也在提高。因此可以通过市场运作和企业经营来保证农村电影放映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来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四、如何实现农村电影放映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证农村电影放映管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普及党的方针政策来吸引农民群众外,也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相应的升级转型。
(1)推进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转型
最近几年近,国家正在对农村电影放映体制进行改革深化。为了更好的推进此项工作,并使其顺利开展,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引入相关的竞争机制,通过竞争的方式互相促进,使得电影发行放映体制的相关改革工作有序进行,切实落实改革政策,还要结合实际来进行。现今,农村电影的放映工作基本由一些年龄较大的乡镇放映员来担任,这样已经不能适应电影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满足电影放映的相关工作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落实相关的改革措施,并推进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确保“2131”工程电影下乡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2)农村放映质量改革
现在,由于农村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农村电影放映仍旧以露天放映为主,还远达不到城市电影院室内放映的条件,极易受到天气条件的影响,因而限制了观影人数的进一步发展。并且现阶段放映设备的光源在露天放映的条件下,并不得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视觉要求,更无法达到良好电影放映效果的条件。因此,要提高农村电影的放映质量,需要更新放映设备,增加对农村电影放映的资金投入,并且需要对相关放映人员进行相关培训。这样不但可以培养或者引进相关的高科技人才,并且可以购入适应农村放映条件的放映设备,以最终达到提高农村电影放映质量的目的。
(3)改善农村放映场所扩大服务范围
随着城市电影院的进一步发展,农村的露天影院已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因此要改善农村电影的放映场所,这样,可以吸引人们支持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开展,更能够扩大电影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保证农村电影放映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借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机,改善农村电影相关的放映场所,逐步实现室内放映。并且农村电影放映的服务对象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农民,而应该是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因此可以扩大农村电影的服务对象至乡镇学校,社区,厂矿,部队,敬老院等,使农村电影放映服务覆盖到社会各个角落。
五、结语
农村电影的发展肩负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因此要贯彻党中央及广电总局对农村电影工作的要求,结合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村电影业的发展,保证农村电影放映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传统的知青电影承载着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和乌托邦式的精神渊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政治功利性。与传统知青电影政治化倾向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知青电影在体制、观念和创作上都带有明显的商业化特征,具体表现为明星偶像的引入、制造“卖点”和非主流倾向。只有以艺术性为本位,使电影的教育认识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有机统一,达到和谐的状态,知青电影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知青电影;商业化;明星制;非主流
一、知青电影从政治性到商业性
众所周知,传统的知青电影是符合历史真实、以宏大历史叙事来反映时代主题的,它承载着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和乌托邦式的精神渊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政治功利性,这是与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语境分不开的。中国当代前期电影受到政治直接的、强烈的干预和影响,体现为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为主,故事编排完全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美学观念和民族审美习惯。电影风格相对单一,电影语言较为贫乏。在政治中心的文化语境里,中国电影考虑的不是是否卖座和商业回报等商业问题,亦不是如何表现生活的艺术问题,而是政治/意识形态问题。知青电影作为电影创作题材的一类,必然也表现为政治化倾向明显,无商业化倾向。1983年,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知青电影《我们的田野》,影片再现了一代知青的理想、追求和他们的迷惘以及对人生和历史的种种思考。影片始终没有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期间,五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北京中学生来到黑龙江垦荒兵团,他们在这里洒下青春和汗水,多年后,考上大学返城的陈希南,毅然放弃城里生活,重返北大荒。影片虽然发出了“没有任何一代青年的信仰和青春遭受过我们这样的巨大摧残”的呼声,但人物最后重返北大荒的选择,无疑具有某种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倾向性。可以说,《我们的田野》是早期政治化知青电影的代表,它具有20世纪80年代知青电影的重要特征,极具激扬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气质,人物形象具有明显的英雄品格和理想操守,这些品格和操守在影片中得到肯定和颂扬。《我们的田野》始终贯穿着“温暖”的情绪,没有太多的沉重感,现实的残酷被有意弱化,以此达到肯定当时中国社会和人民精神风貌的创作目的。这是其政治化倾向的显著表现。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社会文化开始了大众化转型,娱乐性是其主要特征。中国电影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也呈现日渐商品化的趋向。作为中国电影的一脉———知青电影也正完成着从政治性到商业性的过渡。
二、知青电影商业化表现
(一)明星偶像的引入
不可否认,偶像效应是影视作品成功的一大因素,明星偶像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大众观众中起着不可小视的导向作用,这是大众文化生成和传播的必然和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知青电影无一例外地起用了或年轻、在国际上获过奖,或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明星偶像作为主要演员,《巴尔扎克和小裁缝》由周迅、陈坤和刘烨主演,《美人草》由舒淇和刘烨主演,《青红》由高圆圆主演,《双驴记》由文章主演,《太阳照常升起》由姜文、黄秋生、陈冲等影响力尤强的老牌明星出演。大量起用或年轻、在国际上获过奖,或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这是减少异域观众心理接受障碍的有效方式,但抛开角色和演技等因素的主观考虑,抛开影片的主题艺术方面的考虑,这种选择无疑带有明显的国际化和商业化意味。电影进入21世纪,明星、明星制已逐渐成为电影产业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以印度电影为例,印度电影汲取了美国好莱坞和欧洲等国的经验,形成了一套本土化的明星制运营方式,加之印度向来盛产俊男美女,故明星在印度电影中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印度有自己的“超级巨星”,通过“超级巨星”,电影的商业价值和娱乐价值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可以说,从第一位电影明星产生开始,明星就成为一种鲜活的新元素进入电影产业,这不仅改变了电影产业的体制,还改变了电影的运行和营销宣传手段,明星凭借“偶像”作用,增加了电影的商业价值,“明星”已成为本土电影进军国际市场的名片。电影是用画面来说话的,它需要以吸引受众眼球为先导,这就要求调动一切手段对影片进行视觉包装。明星偶像的引入,是吸引观众眼球的有效方式,是电影获得更高商业回报的有效手段,亦是知青电影商业化的最显著表现。
(二)制造“卖点”
通常,艺术电影是以立意和表现的别具一格来实现创作者个人化艺术追求的。而商业电影本意并不在突出强调“个人化”,为了保证更多的观众能够理解影片意图,它尽量提供一些非常基本的精神内涵,这些基本的精神内涵又往往与人们潜意识中原始的精神需求相联系,如生命体验、心灵慰藉、感官享受、本能释放等,①也即公众话语中的“卖点”。制造“卖点”是电影迎合受众心理的典型策略,这是电影商业化的又一集中表现。知青电影的发展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一部分,它本能地融入了这一特点,《天浴》里秀秀的全裸背影,几段被“奸污”的片段;《美人草》和《巴尔扎克和小裁缝》都具有的三角恋模式,《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中性的诱惑与偷尝禁果;《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偷情、性压抑等。这些无疑成了影片的“卖点”,满足了观众对性的心理及生理本能的窥视欲望。商业电影为了满足观众的本能欲望,需要借助感官层次的刺激,这是性和暴力之所以成为商业电影永恒主题的主要原因。但为了获得社会“常识系统”的认可,商业电影必须对感官层次进行道德包装,这样,观众才能既享受窥视和破坏带来的快感,又没有道德负罪感。②在知青电影叙事中,我们看到的性、暴力和破坏都是在故事情节中自然渗透的。《天浴》中秀秀用出卖身体的方式换得回城的机会,多次被奸污蹂躏使得秀秀的悲剧触目惊心,花一样的生命遭遇如此践踏,这是时代之于秀秀的悲剧。这里,性和暴力等本能欲望在一定程度上被“控诉历史”所遮蔽,商业电影于此获得了“常识系统”的认可。在《巴尔扎克和小裁缝》中,文明和知识的启发和召唤,给小山村带来了性开放和性诱惑,于此知青罗明和山村姑娘小裁缝偷尝禁果,影片所表达的是知青给一个封闭的山村带来的文化震撼和精神资源,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这里的“文明”和“知识”无疑也是一种道德包装。与上述电影相比,《太阳照常升起》是特别的,它由四个独立成章而又相互联系的故事组成,其中贯穿着为爱疯狂、偷情、通奸的故事情节,表现了某种形而上的意蕴———在充斥着性压抑的特殊时代,命运充满了癫狂的变数。知青电影表现的是知青故事,反映的是知识青年在特殊时代里的人生际遇。由题材特点所决定,知青电影大多和青春、热血、激情、残忍有关。在反映这些主题的过程中,如何制造“卖点”,既迎合受众心理又能获得社会常识系统的认可,这是商业化知青电影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非主流倾向
主流知青电影是指在某一时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所形成的、被大众认可和接纳、符合主流“规范”的知青题材电影样式。相对于主流的传统知青电影,那些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甚或悖逆了主流的规范、突破主流传统知青电影的常态、非主流因素大大进入而形成的非常态、变态的知青电影样式即称为非主流知青电影。从第五代导演群体开始,中国知青电影即进入了多元开放的非主流时代,在题材选择、拍摄角度、表现手法上表现出和主流知青电影的对立、反叛和颠覆。具体表现为主题被高度削减、情节的不确定、反对塑造典型人物和英雄人物。非主流知青电影以轻松、无深刻历史意义、无深层指涉的荒诞形态存在,让观众毫无负担地沉浸在世俗狂欢中,历史感和历史使命感消失殆尽。③2007年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运用了荒诞主义和黑色幽默的表现方法,他用四个既独立成篇又互为悬念的故事述说了人的欲望和命运。影片没有连续清晰的故事脉络,也无一以贯之的主干人物,疯狂的女人、风骚的女医生、偷情的小队长、性压抑的知青,人性的诸种可能在这里被放大。影片中知青的故事和命运也已经不再是表现的重要主题,命运的不确定和癫狂变数成为影片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改自王松小说《双驴记》的《走着瞧》亦采用了黑色幽默及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故事讲述了北高村的知青马杰与两头驴的故事。当了村饲养员的马杰,遇到了两匹“地主驴”的后代———黑六和黑七。作为种驴,黑六不耕地、不拉车,吃香喝辣、妻妾成群,这让伙食比驴还差的光棍马杰极为不满,继而展开了人嫉妒驴、驴报复人的故事。影片离奇荒诞,现实、幻觉交织混杂,构筑了与主流知青文学迥然相异的叙事风格。在非主流知青电影中,历史意义和时代色彩皆被淡化,知青题材中敏感、尖锐的问题也被弱化,影片给人带来的多为轻松感和宣泄感。去除了意识形态负载的知青电影更易于为人们接受,娱乐性质的凸显迎合了知青电影的商业化趋向。非主流知青电影创作者有着明显的叙事自觉,他们有意解构主流知青电影的叙事形态。主流知青电影所彰显的青春与血泪非但不是他们关注的中心,反而成了他们颠覆、消解和反讽的对象。这里,知青题材的严肃性大打折扣,“知青”只作为表现荒诞世界的背景出现,它本身已不具备任何意义指向。
三、知青电影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性
电影作为一种社会上层建筑,其社会功能是电影观念的核心问题。概括来说,电影功能主要有教育认识功能、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事实上,在一部成功的影片中,这三种功能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一味强调某种功能而忽视其他功能,势必顾此失彼,影响影片的整体表达效果。知青电影作为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其价值在于可以揭示出人们对历史的态度及一个时代对另一个时代的影响。无论怎样,我们觉得知青电影的认识功能不应该被抹杀。但社会在发展,人们认识和反映历史的角度在变化,“知青”作为影片的故事背景,其历史意义和时代色彩也在影片中被弱化,如上文提到的《美人草》《巴尔扎克和小裁缝》《走着瞧》和《太阳照常升起》,电影故事的核心都倾向于爱情、友情、困惑等人类普遍情感,知青电影更多展示的是个体经历而非时代特点。电影是一种商品,为了体现其商业价值,起用明星偶像,制造“卖点”,突出影片的轻松宣泄功能无可厚非。但需要强调的是,每个观众都是社会个体,都有自己的常识系统,都有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一味地谄媚观众,势必也会受到观众的冷落。要知道,电影不仅是商品,它更是一门艺术,无论怎样商业化,它的本质是一种审美艺术形式。追求一定的艺术审美水准,是电影必不可少的努力方向。只有以艺术性为本位,使电影的教育认识功能、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有机统一,达到和谐的状态,知青电影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四、结语在中国总体的社会变革和体制转换的历史背景下,中国文化逐步进入了大众文化时代。知青电影的商业化既是这一背景的产物,也是这一历史的见证。知青电影多数改编自知青小说,由于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在改编过程中必然考虑商业因素,所以无论是《天浴》《走着瞧》还是《太阳照常升起》,对小说原著的改动都是很大的,是非优劣,褒贬不一。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忽略当下文化语境这一大因素,如何做到在原著“镣铐”和商业化规约中自由“舞蹈”,使知青电影真正成为人们想看、爱看且好看、更值得一看的艺术,这是题中要义。
作者:王莉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中国电视电影走过了八年。八年间拍摄的影片已达900部。数字煌煌,成就煌煌,电视电影已蔚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电视电影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编剧、年轻的导演,推出了一部又一部属于自己的标志性作品。打开电视看电影,已成为亿万观众的收视习惯。电视电影适时地产生了自己的艺术宣言和艺术纲领,柳城先生的《电视电影三字经》即是集大成者。这一切,标志着中国的电视电影走向成熟,走向绚烂。
盛世危言:电视电影八年和面对的严峻挑战面对如此风光的电视电影,我愿发一盛世危言。我以为,电视电影将面对巨大的挑战。一面是多媒体的强势挤压,那就是网络电影和新媒体电影、流媒体电影,将抢占电视电影的生存发展空间。我预计不出5年,这些多媒体电影将铺天盖地。另一面是大银幕电影经过市场历练和自身调试之后,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将与电视电影争夺观众争夺生存天地。预应这些巨大的挑战和挤压,我们再反思电视电影的今天,它的不足和软肋,更使我们的忧患意识有了现实性。我们有精品力作,但是没有形成强势,我们有比较丰富的样式和风格,但是没有形成风格群落,没有形成成熟的类型化的艺术格局。由此看来,一个话题的确立就显得十分必要:那就是应该寻找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
应战预案:可持续发展之美学主张对挑战的应战,从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理论上清醒,实践上方能主动。寻找并确立电视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当务之急。电视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看来应该包含着以下几个内容: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第二,强化品牌意识;第三,科学编辑系统;第四,扩大文学后援;第五,整合资源配置。
第一,鲜明美学主张。美学主张首先体现在题材层面上。表现什么生活,彰显什么人物,是文化立场的印证。我们选什么,怎样选择,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国情决定的。科学发展观的构筑,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都在一点上重复,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百姓命运,关注百姓的生活,这被提到了执政第一要务的高度。基于这样一点,在电视电影的题材层面上,我们应该做到在各种题材中,以现实题材为主;在现实题材中,以平民题材为主;我们要书写百姓、书写大众、书写草根。今天应该重提人民性的话题,人民性确实被淡忘已久了。现在的作品礼赞白领的太多了,那是一种贵族化倾向。我们不应以中产阶级自居、自傲,应多一些平民情怀。不应抱着一种贵族和精英的姿态居高临下,俯视平民俯视众生。我们应坚守为大众的方向和立场。
在题旨层面,要清醒我们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我们既可以说置身于主流文化的环境,也可以说置身于世俗文化的环境,更可以说我们进入了一种泛娱乐化时代的环境。打开电视,我们有主流作品,有主流文化,有主流话语,但是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万民选秀,助民狂欢,天天过年,这类综艺节目形成收视狂潮。而剧类作品,则是世俗风情大行其道。我们不反对世俗情怀,我们正视公众有享受快乐的权利,但有学者称,人民也有格调低下的权利,我却质疑。美国传媒大王默多克说过一句话“我们的趣味降低一点点,读者就会蜂拥而至”,这句话有片面的真理性。关键是降低的度,降低多了为恶俗,降低少了为媚俗,降低多少为准确,这是至关重要的。考察剧类作品,我们发现其中虽有英雄形象,虽张扬英雄主义,但没有形成强势;形成强势的是市民情绪。可谓英雄退位小市民登场。小市民的世俗欲望,小市民的世俗情感,小市民的世俗性格,在电视剧类作品中成为时尚。重欲望,轻责任;重自己,轻他人,成为私人化写作的主要内容,而私人化书写又被时尚评论家奉为上佳境界。小市民情怀不等于平民情怀,平民情怀则为百姓情怀。
有鉴于此,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可否应有这样几个方面: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既要为民解压找乐,更要为民代言请命。题材层面重提人民性,在题旨层面上要关注民生、关注民情。我们可以用快乐的作品,给观众带来欢愉;用人文关怀给观众带来心灵慰藉;但,更应反映平民大众的愿望和理想,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为民写作,为民立言,才是上佳境界。为什么《天狗》被视为艺术珍品,因为我们珍视《天狗》的思想力量,反过来,我们考察电视电影,我们缺少《天狗》的思想锋芒。同样,我们珍视电视电影《村官过大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
这部作品从村官过大年切入,既带出当下农村一片祥和喜庆气氛,又带出剧中雪乡村村长和他的农民在市场经济拼搏中的困顿。这个问题具有典型意义和尖锐的当下性。此剧不走歌舞升平路线,而走表现农民如何学会在市场中打拼、学会办大农业的现实主义路线。电视电影也应该擦拭锋芒亮出刀锋,批判社会种种伪善和不公。我们需要英雄情怀和英雄气概,以此来构筑民主与法制。所以,我们在题旨层面上应该把平民情怀和英雄情怀并举,人文关怀与主流意识关怀并举,精英化与人民性并举,娱乐化与郑重性并举。既有主流化又有多样化。
在样式层面上,我认为应提倡个性化与类型化并举,系列组合与单篇力作并举。我们要有样式群落和风格群落。我们已有《法官老张轶事》系列,有《名将》系列、《陆小凤》系列,也有《水浒人物》系列,确保电视电影收视的强势。同时我们也需要像《飞》、《小火车》、《天籁》、《城市上空的鸟》和《雪狼》这样一些充满前卫意识、探索精神,具有独特的艺术品质和艺术个性的作品,以丰富我们的风格和样式。
我们倚重表达层面,是因为我们尊重艺术本质和艺术规律。止于题材好题旨好,而轻艺术表达,这是题材决定论。过往的教训太沉重,不可遗忘。对于文化市场而言,不管何种题材的作品,好看是硬道理;其余皆为妄言。先被吸引后被教化,这是规律。我们注重艺术表达,就该注重艺术手段。 当下电影电视在艺术表现上构成对文本最大杀伤力的是虚假,伪真实,伪生活,伪情感。在艺术上打假,我们就该在表达层面上尊重生活,追求生活质感显得尤为重要。不要把作品中的生活打磨得太光滑,必须追求生活实感和质感。要有矛盾冲突的时代质量,不应沉迷于杯水风波和脂粉气息。既不要矫饰生活,也不要伪造生活。电视电影创作者,不能因其小而轻视它。我以为,沙龙写作是当前创作中一种文化瘟疫,单凭想象写不出生活实感。我们既要现实主义表达,也要另类表达。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达,何种叙事策略,关键点是我们要审美,不要审丑,要真实,不要矫饰;要反映生活本质,不要满足于罗列生活现象。一些表现无聊男女的无聊作品应该杜绝,不要表现无聊人生、无聊情趣。有一些年轻人的作品,习惯于审丑,以审丑来张扬艺术个性。在张扬个性的时候,过多地欣赏自己,或者把“愤青”的东西融入到作品当中,明明北京有很多好的东西,偏拍厕所等私密的东西,拍上海也拍一些负面的东西,以为这就是美。有嗜丑嗜脏之好,有嗜恶嗜俗之好,这是伪现实主义,是猥琐的自然主义。目前创作当中确实有一些自然主义的倾向值得警醒。我们要追求人性的复杂和人性的深度,但是不要人性的卑琐,不要把审丑当做艺术理想。我们要追求崇高的艺术理想。
可持续发展的品牌牵引和推进力量在众多媒体作品争夺电子媒体播映空间与时间的态势下,要保持电视电影的强势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品牌牵引,不断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竞争力;同时还要有科学的编辑系统;扩大文学后援;整合电影频道的资源配置;形成巨大的推进力量和推动机制。
要强化电视电影的品牌意识。品牌效应和公信力是它的艺术品质和思想品质的恒定保证和不断提升。为什么一提主旋律作品,作者便赧然不敢承认其为“主旋律”。谈“主旋律”作品则理不直气不壮,何以然?因为主旋律作品公信力下降。这是创作者自身造成的,不是观众酿成的。
我们强调品牌意识就是为了提升电视电影的公信力。品牌效应是有标志性的,它有次第出现的作为代言、作为标志的作品,我们要用力打造构成品牌的作品,无论是系列作品也好,还是单篇佳作也好。品牌要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
坚守质量才能创造品牌,不坚守质量品牌是空话。
科学编辑系统,这里的“科学”是动名词。我们公认电影文学是电视电影的龙头,是第一生产力。而这第一生产力的第一,龙头的龙头,便是编辑曾被尊为仅次于上帝的人,因为他给别人铺红地毯,助别人成名而隐身幕后。电视电影对编辑应给予深深的礼赞。电影文学编辑新时期以来活跃于各电影厂的文学部,如今,电影频道的文学编辑为硕果仅存者,成为文化遗址。如果检视电视电影走到今天,八年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成为文化气象,首功应该归功于电影频道的编辑系统。
强调科学编辑系统,是使编辑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编辑系统中,首先应该强化策划,变被动为主动,不要等米下锅、守株待兔,来一个《天籁》有一个《天籁》,来一个《飞》有一个《飞》,来一个《中国桥》有一个《中国桥》,将策划转化为文学创意,转化为创意项目,形成总体布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观众的需求,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还要根据总体艺术格局的需求,选择策划项目,然后邀请编剧创作。策划意识是科学编辑系统的第一要务。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已有很大影响,吸引一大批创作者和制作人参与其间。这是因为投产的作品能确保投资人的回收,并有不菲的利润空间。拍电视电影渐呈趋之若鹜之势,然而,相当一些中小文化公司却视为畏途,他们觉得立项太难,时间太长。我们可否科学规范编辑系统,规范一审工作日多长时间,二审多长时间,三审多长时间,科学规范工作日,而且要公示化。每一道创作程序既保质量又定时限。质量是前提。运营透明化,程序合理化。
扩大文学后援。强化扩大文学后援,是为了强化电视电影的第一生产力。电影频道的电视电影部门是组织者,文学后援是实践者。后援越多越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就越大。无论是科学编辑系统还是扩大文学后援,都是为了强化文学力量,强化电视电影的启动平台。扩大文学后援的第一点,积极借用当代文学成果,寻找当代文学名篇佳作,团结大批有实力有生活有才情的中青年作家。关注他们的作品,关注他们的创作动势,以丰饶电视电影的文学沃土。
基于此,建议电影频道签约一批剧作家。给编剧提供深入生活的便利和经费,从生活中发现和确立创作项目;给编剧提供观摩优秀影片的机会;适度提高稿酬标准。既注重团结知名作者,也注重培养新锐作者。
整合资源配置。电影频道可否调动各种传媒手段,形成媒介强势,力推名篇佳作,使之成为电视电影品牌的文化代言。应该革新电视电影的播出方式。电视电影的播出应栏目化,以此强化类型意识。如推出喜剧系列,悲情系列,青春系列,言情系列,史诗系列,都市系列,乡土系列,武打系列,关东系列,海派系列,西部系列,岭南系列,等等,将类型规模化,将风格规模化,将样式也规模化,强势出场。
电影频道节目中应该把播出格局与影院放映一体化,纳入自己的战略布局当中,以此来带动全国其他的电视电影,推进中国数字电影的整体进程。
电视电影越过了八年。第一个八年,电视电影蔚成文化现象,下一个八年,期盼电视电影能够蔚成文化奇观。我对电视电影的前景持热情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