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时间:2022-07-18 11:42: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计算机教学

【论文关键词】 课程设置 灵活教学 情感教学 个性发展

【论文摘要】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那么作为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就需要对计算机课程和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广泛需求。本文将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作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计算机课程设置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就业现实是我们设计课程的主要依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技能我们就开什么样的课程。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了专业技术能外还应具有与本专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学校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使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而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生命主体。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专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人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学生实际上不是容器而是有待于点燃的“火把”有很大的发展潜能。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这个“火把”这就需要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灵活教法,提高质量

要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其教学效果。例如典型任务驱动。如在教学Word 2003综合应用——图文混排时可以这样引入新课:首先出示图文道并茂的学校校刊一份,然后对本校刊进行知识分解,分析如何利用Word 2003一一制作,通过分析得出其制作并不难,只不过是Word 2003的一个综合应用。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样刊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新校刊吧。”这里为什么选择典型工作任务驱动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实践具有结构的完整工作过程(需求分析、实施要求、实施步骤、验证结果及检查评价)它对人的职业成长起到关键作用。在典型工作任务选择时应紧跟市场的变化。这样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制作比较符合职高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在这样一个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将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根据学生学特征,实施情感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圃的需求—— 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青少年时期,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无论是行为还是成绩都属于学校和班级的后进生,长期受到家长和教师的训斥和指责,相比于同龄青少年会有一定的逆反情绪,在心理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种自卑感,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更渴望成功。在课堂上常有着“示威”、“暗斗”、“唱反调”甚至随心所欲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目的往往是要引起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关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充分挖掘非智力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正面诱导,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教师要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碰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班级网站,学生练习即时交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教改的重点和核心任务,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实用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多层次的职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从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CDIO理念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CDIO作为一套完善的体系,不仅注重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并较好地解决了工程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的平衡关系。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引入CDIO教育理念,构建CDIO的课程体系,引入基于CDIO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为主体、CDIO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CDIO;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和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忽视实践,不利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也出现了大量的教学法,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都只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点的学习而轻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对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较差,综合素质差而无法适应企业的需要。

CDIO教育模式作为当今工程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强调在教学中,结合“做中学”和项目教学法,并且以实际工程项目中产品的研发到运行为主线进行学习。CDIO制定了详细的能力培养大纲,注重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通过每一门课程、每一个模块、每一个教学环节来落实企业对能力的要求,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模式在我国的高校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不少高校在CDIO工程教育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和细致的工作,发展出了各自的特色。汕头头大学深入研究CDIO工程教育模式,根据我国工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全新的EIP-CDIO培养模式。

二、CDIO的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如何保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培养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能力,并注重学生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得到了国内外教育机构A认可。

CDIO制定了三个目标、四个主题、一个愿景,三个目标明确了CDIO对技能的要求;四个主题强调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实验室建设、改善评价体系,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愿景表明了CDIO的实施条件。

CDIO从工程应用中实际的产品出发,让学生学习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12条标准,对工程领域的教育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CDIO对工程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企业要求的工程师,使学生能够在企业环境下,以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产品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的12条标准对高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学评估的测定及教学环境的设置等各个环节都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让高校教学更加规范、高效。

三、基于CDIO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1.典型工作过程分析。中国软件市场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但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增长速度,却仍无法满足软件产业发展需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从目前市场的分析看,主要的就业方向有WEB开发、移动互联网开发、电子商务、物联网应用等。根据人才需求分析,本校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划分为三个大的方向:信息管理、移动互联开发、电子商务,主要的就业岗位和典型工作工程如表1所示。

2.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础能力”为导向,结合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进阶方式确定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以WEB开发、移动互联开发、电子商务为主线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其中WEB开发主要为开发和JAVA开发,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专业基础课、职业素质课、岗位基础课、岗位核心能力课、岗位拓展训练课。

其中,职业素质课和专业基础课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公共课,所有的方向都要学习。职业素质课包括毛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体育等;专业基础课包括网页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基础、图像处理photoshop网络基础;岗位基础课和岗位核心课则分别以就业岗位为导向,进行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团队开发能力;岗位拓展训练包括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综合实训、企业专业实训、顶岗实习等,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

3.基于CDIO的教学方法。为弥补高校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的缺陷,与IT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聘请有工程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为校外导师,按照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和“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与校内教师一起进行课程的进度安排和项目设置。设计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资源,把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开发中,摒弃不常用的知识点,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内外教学。在岗位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以完整的项目为主线,把整个工程项目的开发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部署、运行于维护五个阶段,让学生了解企业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一般流程,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在课程教学中,分阶段地设置综合性实训,实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为一个项目开发团队,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小组内部,小组长进行分工,每个人完成项目的子模块。在项目实施前,需要大家共同讨论,在具体的实施中,每个成员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每一周都要由组长完成详细的进度报告。这样的实验模式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开发环境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与人沟通等能力。

4.评估体系。CDIO的标准中提出的“学习标准”要求对学生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产品和系统构建等技能以及学生的学科知识做出评估,因此必须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考核,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评价中,采用如下的几种方式进行考核:

(1)专业技术能力:对教学实训中安排的项目子模块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进行考核。

(2)系统构建能力:课外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小项目,要求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并且撰写实验报告。

(3)交际能力:对学生的组织能力、答辩能力进行考核。

(4)团队合作能力:在分组完成的项目任务中,考核小组成员的完成情况。

(5)创新能力:对教学实训中项目子模块的扩展功能实现情况进行考核。

在考核的时候,可以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分别设置不同的比例,计算最终成绩。

四、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采用CDIO工程理念,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认真分析目前的就业方向,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设计了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结合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思想和“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系统构建能力等,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企业对接。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

摘 要: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寻求相应的策略支撑,以期能够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产业的建设、发展及应用对计算机行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计算机行业每年面临着接近100万的人才缺口,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总量在计算机行业排名总体靠前,在去年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查中,其中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超过八成,但实际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却不容乐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多层次的专业,看似选择颇多,但是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却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作为面向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机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企业与个人发展的需要与学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找准自己的定位、办出自身特色,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有实效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专业定位不清晰,缺乏专业特色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需要培养的是计算机行业高素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人才,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其专业定位并未与人才培养定位完全相接轨,一方面,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面向职业岗位非常多,每一个岗位都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有着差异较大的要求,仅短期就业定位来说,文职人员的计算机操作员要求掌握的知识及能力与计算机程序员要求掌握的知识及能力就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学生在进入岗位后往往需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适应,难以直接进入角色,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和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相对于四年制本科层次,三年制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对自身层次的定位并不清晰,对于大多数高职毕业生而言其所学并不仅仅是将四年的课程压缩到三年去完成,而是更多的考虑到高职的层次性以及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特点,准确的把握在当地的计算机行业市场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哪些领域能够形成核心的竞争力,充分的考虑到市场的需求与饱和度,不能一味的盲目跟进,否则很容易导致供过于求,就业困难。最后,相对于计算机行业的特殊性而言,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快,而当前计算机教育方面却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市场变换的不确定性,很多所谓的热门岗位很快就会变成冷门岗位,因此必须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使其能够考虑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专业理念。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内容滞后

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架构,首先从课程设置的目标来看,多数高职院校在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度”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出于短期利益的考虑,部分院校强调满足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岗位的需要,具有前瞻性的职业院校强调培养复兴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大多数职业院校仍是以传统的理论型技术为重。其次,课程结构体系未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多数已实现1:1,有些院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甚至能够达到1:1.5,但是并不是上机课设置的越多就说明课程的实践性越强,书本的逻辑与人的工作逻辑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的,严密的教材编写重点突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给教师和学生发挥的空间较少。最后,从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来看,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在教学方面,由于普通本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影响较大,多数暂时还无法直接扭转传统教学方法,容易忽视学生职业性的培训,忽视学生系统完成一个项目的完整的工作思路的培养,另外在课程评价上,暂时还缺乏对整个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评价标准。

(三)校企合作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长效的、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机制体制

就高职校企合作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还处于低层次的合作状态,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这种情况尤为严峻,该行业对从业人员实践创新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学生适应能力差,就业对口率较低。目前就学校层次来说,校企合作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实习问题,并未深层次的和企业进行合作,对企业的需求及行业发展趋势缺乏敏锐的嗅觉。就企业层次来说,大多数并没有将接受实习生纳入本企业人才选择的价值链中,更多的是出于感情和人脉的考虑。在政府和学校的推动之下,校企合作的数量确有增加,但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合作效果来看,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究其原因,一方面,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仍以学校为校企合作的单一核心,;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主导的宏观管理体制框架还没有形成,政府统筹功能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此外,校企合作缺乏起协调服务作用的第三方。

(四)师资力量薄弱,“双师”教师短缺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师总体数量有所增加,但仍未满足高速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教师的迫切需求,面临的重要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计算机行业更新换代速度快,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不仅要求掌握教育教学的技能,同时还应具备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而实际实施过程中,虽然高职教师的工作相对稳定,但是就计算机行业的普遍待遇来说差距非常大,教师往往来去频繁,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其次,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不仅使现有教师的工作量大增,超负荷运转,同时,为解决该问题又大量引进新教师,而新教师的主要来源又两种,一种是来源于高校的毕业生,其不仅教学经验缺乏,同时更缺少来自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无法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实践指导及来自一线的工作经验,另外一种,则是来自于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但目前就高职教育的人事引进制度而言,无法真正的吸引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后,缺乏完善“双师”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教师职前所接受的教育与在职接受的培训并未形成一体化的过程,尤其是在职培训,还未形成相应的制度,根本无法有效开展。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

(一)细化专业方向,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型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对人才技能的掌握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的专业,必须与树立市场导向的意识,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紧密依托行业发展,根据岗位需求,细化专业方向,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就当前计算机行业发展来看,图形图像处理、网站建设、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维护、广告媒体开发、信息安全等都属于市场急需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方向划分,科学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就从业范围、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工作岗位群、核心课程设定、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毕业要求等进行详细设计,保障学生基本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岗位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与市场零距离接轨。

(二)建立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模式,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

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模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同选择,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新旧知识的替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行,对于学生来说专业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在快速的变化之中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以及计算机领域特有的逻辑思维模式。首先,项目课程模式整合了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的紧密结合,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组合学科知识,从而课程内容因工作任务的更新而更新,因工作任务的变化而重新组合,具备更高的灵活性。其次,能够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传统课程的中心往往放在学科本身的知识逻辑之上,学生很容易将掌握知识作为自身学习的最终目的,而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知识,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完成项目之上,而掌握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后,项目课程模式还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以及职业意识的培养。

(三)树立校企合作新理念,构建互赢式校企合作新模式

在传统观念中,职业教育是教育部门考虑问题,而企业与教育相关的内容主要是员工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这种观念在整个行业企业中影响非常大,如果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发展来看,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把职业教育与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重新认识校企合作关系的基础,同时,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作为企业,职业教育是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离开了职业教育或企业的任何一方,人才培养过程或人力资本形成过程都无法完成。从大职教观出发,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中,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重新认识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关系,树立“政府主导,校企一体化”的新理念。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而言,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更加灵活,一方面可以采用实训室进驻企业的模式,由企业提供场地,职业院校按照建设规划投入相应的设备和实训条件,将单纯的实验室变成工作室,另一方面,可引进企业进驻院校,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企业可享受校办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而企业则帮助学校构建实训课程体系,最终实现校企互赢。

(四)抓好“双师”教师培养,规范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符合职业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关系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性质,也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很多教师缺乏实际的项目开发经验,在职教师往往承担理论课程的讲授,实践课程主要由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来承担,但是学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教师是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必须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双师”教师队伍,能够运用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整合理论和实践课程。首先,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有目的的派遣教师定期到企业现场参与项目环节积累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加强与实际项目工作小组的交流,加快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其次,加大现有师资队伍的在职培训力度,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教师对计算机行业高新技术的认知。再次,应广开渠道,制定兼职教师的引进机制,建立“双师”兼职教师库,加强实践教学比例。最后,引进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应的专业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鼓励承担相关企业的员工培训。此外,还可以引入双向交流机制,企业专家进入职业院校,参与提供工作过程中所要完成任务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可以指派教师协助企业完成项目工作环节,使教师加强对工作过程、工作标准的了解,从而帮助职业教育教师把握专业实践与应用。

三、结论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是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计算机行业的专业要求,为实现人才的培养目标而采取的人才培养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近年来,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产学合作”的高职办学方针的指导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摆脱了以学科为主的办学模式,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也进一步明确,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要求,产学研模式也进一步建立。然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有问题就有方法,专业方向的细化、项目课程的实施、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双师”队伍的构建,都是在探索过程中追求发展的脚印。归根结底,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只有源源不断的改革发展,才能改变整个职业教育,才能改变整个国家。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出现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为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重在培养学生关于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从事计算机行业方面的人才。本文将对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一定的分析,旨在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计算机,了解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方便快捷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已经成为全国各所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个专业,为培养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技能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专业技能的人才,这也是该专业设立的目的所在。本文将从确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培养计算机应用技能型的人才教学模式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定位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专业定位,明确专业定位也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设计的计算机领域范围比较广,一旦对其没有进行清楚的定位,必将会给学生的培养带来消极的影响。据调查,计算机的应用技术有着较宽的领域,技术的覆盖面也比较广,职业分工也很细,这就给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专业人才需要提出了更高的水平要求。为此,我们明确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定位,以信息系统管理员为主要的切入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信息系统终端管理能力的、系统基础设施能力的、以及业务流程数据管理能力的技术人员。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确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确保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符合专业的定位,高职院校必须实行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使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计算机的各个领域技术都有所掌握与了解,同时,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高职院校确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即:

(一)校企合作,优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模式

1、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建设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之间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与此同时,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还要共同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教学课程,使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课程设置可以符合当前计算机发展的需求,与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

2、培养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校企合作期间,由于教师参与了一定的企业科研的项目,为此,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教学,对学生的技术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将企业中的部分项目进行有效的分解,让学生参与一些项目任务当中来,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还要注重去学习一些理论文化知识,以及企业当中的工作经验。另外,教师以任务作为培训学生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让学生体验岗位工作

在对学生进行培训的过程当中,使学生参加一些企业生产的顶岗实训,让学生可以真实的去体验岗位工作。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并共同去建立教学课程,让学生在时间之中学到真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知识的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资源。

(二)以证书为课程设置向导,为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与职业之间打造桥梁。

由于,证书作为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目的,关乎着企业与个人的未来发展。为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引入证书课程,对企业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证书课程是指获得就业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

1、注重实践,采用行为指导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很多高校在实践性的教学当中,都采用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在实施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高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培训,普遍的都很重实践,教师或者企业专业人员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细心的指导,将指点的重点以及培训的重点都放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并逐渐的适应这种行为引导性型的教学模式。

2、不断完善校企合作,逐渐形成“双导师”制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培养模式。

“双导师”是指,高等院校的校内教师与以及企业内的导师。由这两种类型的导师对学生进行培养,其目的在于学生毕业后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操作技能,缩短学生的上岗周期,为日后的工作提供一定的方便。一般而言,校内的导师在学生入学的时候就开担任任课教师,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以及思想道德的学习;而企业导师则在学生快毕业的时候,聘请学生与本期也合作一年,并且本专业与企业之间签订学生培养的协议,明确对将要毕业的学生培养的目标,选定工程师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确保学生在毕业前期受到一定的、有效的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实行“双导师”制度,令学生从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到技能的培训,思想品德到为人处事,都得以全面的发展。尤其是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的环境,还为学生毕业以后可以顺利的就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已经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设置一个专业,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方面的技能为主要目的,力求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保障。并且,对企业发展,学生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确立一定的培养模式,以及明确的专业定位,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

另外,当前很多高校都实行校企合作,实行“双导师”制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实践,为日后学生能够顺利的就业奠定基础,也为企业拥有充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提供保障,推动社会平稳快速发展。

四、总结

目前,我们生活的时代为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当前高职院校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广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技能。同时,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采用“双导师”制,有校内的教师以及企业导师一同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日后可以顺利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课证赛融合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不断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课证赛融合”就是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探索,将职业证书、竞赛项目与课程体系相结合,实施“课证、课赛” 双融通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实践能力的过程化培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证融合;课赛融合;机器人竞赛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1]: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苏教高〔2013〕1号文件指出: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竞赛,构建国家、省、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体系,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从这些文件看出,各级政府部门对推进高等职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度重视。同时,《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指出:打造基于嵌入式技术和3G技术为核心的高效便捷的智慧城市。

因此,作为苏州地方性的高等职业学校,苏州市职业大学肩负着为苏州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任务。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其专业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进行错位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基于Android上层应用和底层嵌入式应用开发、测试以及维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 人才培养思路

高职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定位着眼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职业实践为主线,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技术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专业改革和建设。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知识”模式,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法,注重职业道德与素质训导,突出能力培养:

1)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根据就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点、知识点及综合素质分析,进行专业改革和整合课程内容,制订和完善课程标准,采用基于工作岗位的人才模式;

2)引入企业真实工作背景的实训、校外实训基地实训、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方式构建和岗位能力对应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体系,大大强化了实践性教学环节;

3)通过全面实施“课证”融通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相互融合,力求使培养的人才能力标准符合社会广泛认同的行业岗位规范,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就业竞争力;

4)作为课程改革的有益补充,实施了“课赛”融通的教改方法,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学生创新团队等,并代表学校参加全国的电老鼠走迷宫竞赛、智能车竞赛、机器人竞赛和电子设计大赛等,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竞赛来巩固和扩充他们的课堂知识,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职业竞争意识和荣誉感。

2 课证赛融合的探索

“课证赛融合”就是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探索,引入职业化培训理念,实施“课证、课赛” 双融通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驱动教学,积极推进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在课程实施环境上,所有专业课程均在多媒体教室或机房内授课,奠定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条件。

2.1 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就是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之中。在分析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的基础上,将职业资格标准的考核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一对接,进行课程内容、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和考核要求的设计,加强和规范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3]。使高职教育能适应用人单位和岗位的实际需求,培养和造就“高职学历+ 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目前,本专业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结合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维护与升级、Android系统高级应用开发等课程(表1所示),引入了计算机高级操作员、计算机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移动互联网)、微型计算机安装调试维修工等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苏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等职业资格认证,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互沟通与衔接,教学内容完全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形成了职业化的培训体系,系统化地提高了学生总体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中,计算机导论为以证代考课程。

2.2 课赛融合

课赛融合是将各种技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以竞赛为动力,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赛训有机结合,从形式上为学生初步探索了一个人人参与竞赛的平台。

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引入了5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比赛项目,竞赛项目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分布在大学3年。并将竞赛任务融入到所需的系列实训课程中(表2所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都可以找到能参加的竞赛项目,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训练体系。实施中,是将竞赛项目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解,变成一个一个的子项目,再以分解后的子项目为主题融入到所对应的系列实训课程,进行实训任务书的设计。整个实训课程的实训过程中,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教师结合竞赛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知识和实际应用技巧[4]。

下面,以中国“未来伙伴杯”智能机器人大赛家用吸尘机器人为例,介绍竞赛项目分解与实施。

1)竞赛项目分解:依据家用吸尘机器人竞赛规则,要完成该项目,必须具备3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硬件控制系统的认知和分析、硬件模块的控制程序代码编写与调试、按竞赛规则完成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调试;

2)竞赛子项目与实训课程对接:根据竞赛子项目对知识和技能要求的不同,对接不同学期不同的实训课程。第一学期:硬件控制系统的认知和分析与电子器件组装调试项目实训对接,第二学期:硬件模块的控制程序代码编写与调试与结构化程序设计项目实训,第三学期: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调试与单片机控制项目实训对接。例如:在电子器件组装调试项目实训中,完成机器人硬件系统的认知和分析,包含:微控制部分、传感部分、执行部分和外部扩展部分等电路的识别与分析。

3)竞赛子项目与实训课程融合实践:由于每一个竞赛子项目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很多,需要进一步细化与分解。因此,将子项目进一步分解为模块来设计实训任务,同时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不同的模块。例如:硬件模块的控制程序代码编写可以按照硬件功能不同将程序代码做进一步分解:电机驱动、碰撞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光电编码器、指南针、地面灰度检测、串行通信电路和路径规划算法等程序代码设计。

4)实训课程考评与竞赛团队选拔:考评是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设计能力的综合评估。考评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媒体作品和小组答辩情况。小组答辩为展示交流过程:在多媒体教室,每个小组的讲解员, 在10分钟内通过幻灯片讲解和投影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汇报的内容包含课题名称、研究结论、资料来源、小组成员。通过这一途径,个体知识或小组知识将逐步演化成为人类社会的共有知识。在这个阶段,学习者还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小组成果交流和评价[5]。依据每组学生的实训成绩,进行竞赛团队选拔:会说明每个硬件模块的功能与参数调试方法;能控制每一个传感器实现机器人的单一控制;能控制机器人按照比赛要求完成比赛。

3 总结

总之,对于高职院校,通过“课证赛”的融合,使学生对“赛”、“证”项目从知悉到深入,使“赛”、“证”项目从单一到综合融入到课程体系,在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互为支撑式发展,突出了实践能力的过程化培养。同时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团队作业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简称:中职校)的培养目标也在发生变化。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成为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职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也要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满足市场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深受市场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呢?文章就南京市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具体做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以我校为例,1993年开设文秘专业,1998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学生被分配到各大报社和机关,以文字录入为主。当时计算机正逐步普及,那几年内学生供不应求。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面向社会办学校,适应市场设专业,强化素质抓教改,突出技能育人才。

面向社会办学校,就是开门办学。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订单培养等模式,面向社会办学。

适应市场设专业,就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并预测市场需求,设立长线专业和短线专业,长短结合,以短养长。

强化素质抓教改,就是进一步强化管理队伍与教师队伍素质,以能力为本位,突显专业特点,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开展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改革实验,提高课堂有效性。

突出技能育人才。职业学校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从业的技能和本领。突出技能训练,抓紧校内外实习,使学生在校内实习后即能达到顶岗实习水平,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并使学生成为各行业骨干。

体现职业教育的“有教无类”,树立“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学生观,挖掘学生潜能,让每一个学生有尊严地过学校生活。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

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我校积极关注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及时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

1998年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尤其是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只有专业人员才会操作了,逐步成为一种普及的工具。兄弟学校也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南京人才市场录入型人才达到饱和,就业压力随之而来。我校马上调整专业设置,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分网络工程和网络软件两个专业方向)、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软件三大类专业。当时我校就率先进行了课程改革。虽然开始阶段处于摸索状态,但随着行业的发展,社会的调研,很快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后来,学校建设了国家级网络实训基地、按照企业流程开发实训方案,实现了专业实训与企业用工的无缝连接。

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办学要真正符合我们职业学校的理念,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灵活运用模块化、任务化、学分化的教学方式。体现出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在实践中学习,在选拔中甄选,在大赛中培优。通过优秀生带动整体专业的学生,使我校学生的技能不仅精而且适应社会的需求。

以能力为本位,

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专”,而且要“能”。也就是说不但要对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精而又精,还得要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如计算机与外设的组装与维修维护、互联网的连接应该是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的,在平时使用中处处会涉及到。不能说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只具有处理一些软件上的能力,当计算机或者打印机出现简单故障时感到手足无措。也就是要求学生一专多能。因此我校每个专业都开设了三门基础必修课:计算机与外设的组装与维修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要有高素质的学生,必须培训出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我校加大培训教师的力度,先后组织5名教师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3名教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先给教师充电,再把高端技能传授给学生。平时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及评课工作,促进计算机组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把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的先进观念在教研组中交流学习,认真组织计算机教师参加各项比赛活动,在领导的支持和各位同事的努力下,出现了大家齐心协力抓教学的好势头,目前,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其他事务,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我校从教学方法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实行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

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一个班集体、一个学习小组或一个宿舍集体内,形成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的渠道,是创新性学习最重要的形式,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中有了兴趣,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就能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就能够激发灵感,提高效率。现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不足,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不足,因此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成为教育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校针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善于综合,善于把学到的多门课程以至多个门类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当代科学技术不断分化与综合,而以综合化、整体化为主。我校的这一做法正好符合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规律。

4.指导学生注重转化,就是由输入与吸纳知识到转化为能力与素质

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知识存在着过时和忘记的问题,而能力和素质是更稳定更长久的。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这一做法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

5.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有意识地突破前人,突破书本,突破自己的老师

如果一个老师把学生教得超过了自己,那是这个老师最了不起的成就。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既是以继承前人为基础,又是以怀疑否定前人为突破。

总之,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就要不断完善专业教学和建设实训场所;不断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的开发;不断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就业指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