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旅游毕业论文

旅游毕业论文

时间:2022-06-20 08:23: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旅游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旅游毕业论文

旅游毕业论文:高校旅游毕业生就业统计范围问题研究

摘 要:由于观念与技术等问题,我国现行的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在专业和行业界定上存在着明显不足,以致人们对于旅游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旅游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的认识出现严重误解。科学运用旅游卫星账户,参考相关旅游增加值,正确统计高校的旅游就业范围,符合国民经济就业统计的实际需要,也有利于端正人们对旅游就业范围的客观认识。

关键词: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旅游卫星账户

高校就业问题历来是我国政府部门极为重视的问题,2008年2月19日的《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特别指出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为了贯彻以上通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指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要挖掘旅游就业潜力,提高旅游就业能力。作为大综合性和强带动性产业的旅游业,被普遍认为是缓解中国就业压力和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行业之一,是高校大学生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2004年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一文中,将以旅游业就业概念分为3个层次:一是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数,即旅游住宿、旅行社、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其它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就业人员;二是旅游特征产业就业人数,包括直接为游客服务、与旅游密切相关的餐饮、娱乐、铁路、航空、公路、水运、公共设施服务等部门中的旅游就业人数;三是旅游经济就业人数,是指通过旅游经济活动所拉动的直接间接就业人数[1]。这与传统的旅游业就业关联109种行业观念相比,明晰了旅游业的就业范围,确定了旅游就业新的测算方式。与技能服务的旅游就业相比,高校旅游就业重点并非是服务应用型,而是中层管理型就业。中层管理型旅游人才培养与高校旅游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界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认识和界定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岗位,不仅关系到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方法和指标体系确立,而且对旅游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注:2009年2月23日,上海市政府《持有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的通知,其中第四条规定:“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统计范围没有确定,其工种的认定必然存在偏差,那势必影响其在上海户口的申办工作。)。

一、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存在的问题

(一) 关于高校旅游就业范围的研究

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发现,高校旅游就业统计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国内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从国外来看,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和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关注旅游统计问题,包括旅游卫星帐户的研究和开发、《旅游统计建议》、《旅游统计数字的收集和编纂》等研究报告和技术手册的。关于旅游就业统计方面,Raphael Raymond Bar-On、Consultant和Ramat Ha-Sharon(1998)[2]、Neil Leiper(1999)[3]、OECD(2000)[4]等学者或组织分别在相关几篇文章中探讨了旅游就业的类型及层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等问题。这些探讨对于旅游就业的统计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基础。而对于高校旅游就业,Bob Mckercher,Andrea Williams & Ian Coghla(1995)在Career progress of recent一文中追踪了澳大利亚某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了研究生就业率问题,性别在旅游就业选择中的影响,在后期晋升中旅游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基础技能训练的必要性[5]。Neil Leiper则进一步指出,出于为成员企业争取降低跨国集团的税收以及开放领空之类的有利政策考虑,WTTC和很多旅游组织夸大了旅游业对就业的贡献,这可能影响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会误导学生或学校加大对教育方面的错误投资。从现有文献看,对于高校旅游就业的范围与统计目前还鲜有涉及,这可能是研究者们认为高校旅游就业统计套用统计旅游就业的方法就可以了。但实际上旅游就业存在岗位层次多、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特点[6],仅仅使用一般的旅游就业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还不足以真正反映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的旅游就业情况。

从国内来看,学者们对旅游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整个旅游业就业方面;二是关于高校学生旅游就业方面。对于旅游就业的统计范围和指标,学者们也开始有了关注。事实上,随着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日益显现,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开始关注旅游业的就业容量和关联效应问题,也开始对我国的旅游就业统计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如国家层面上的2003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旅游局联合研究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课题,200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旅游业对扩大就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贡献的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等;地方政府层面上则是上海市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2003年的《上海市旅游就业容量评估和扩大就业的对策建议》课题和2005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旅游发展与就业增长研究》等。一些地方省市,如广西和秦皇岛,也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旅游就业的类型和范围进行了界定。这些无疑都是政府、业界和学者们逐步关注和重视旅游就业统计问题的具体表现。但是,有关高校旅游就业的统计范围和统计指标的研究目前还很欠缺。

(二) 关于高校旅游就业的统计口径

1.旅游就业的统计类型

对于旅游就业的统计类型与层次问题,在旅游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大致认为旅游就业分为3个层次,即直接旅游就业、间接旅游就业、诱发旅游就业。直接旅游就业是指那些明确由旅游供应和旅游服务需求所产生的就业,如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餐厅和旅游车船公司等企业就业都属于该就业范畴。此外,在旅游院校及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就业也属于旅游直接就业统计范畴。具体来说,旅游直接就业分为两类:一类是为旅游者提供六要素服务的组织;另一类是为旅游活动发生提供服务的组织[6]。间接旅游就业是指就业于那些为直接就业行业做辅助性工作的行业,如为旅游饭店提供床上用品的行业,为旅行社提供行李包、行李帽的行业。此外,就业于如航空服务供应,为旅游企业提供洗涤服务等类型的行业,也属于旅游间接就业。诱发就业是指就业于为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提供服务的行业或有关部门,如为旅游者或旅游企事业服务的城建、卫生、医疗、邮政、教育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

2.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类型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一般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方面,二是行业方面。专业就业统计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关于旅游专业的就业,这是衡量旅游教育投入与产出的重要指标。专业学生的“有业不就”,实质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专业学生毕业后转至其它行业就业,其实质也是对旅游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要统计非旅游专业的旅游就业,也就是看旅游行业对相关专业的就业影响,旅游行业对社会就业的拉动作用。根据调研得知,地理、历史、经济、中文及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中总有一部分进入旅游行业就业,如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有6名地理科学毕业生选择在旅行社、旅游饭店以及旅游商务咨询公司就业;2008年有2名地理科学学生选择旅游饭店就业,地理信息系统4名学生、资源与城市管理2名学生选择旅行社就业(注:据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学工办提供的就业统计资料统计。)。

行业就业统计范围可以借鉴旅游就业的统计类型,即从直接就业、间接就业和诱发就业3个层次进行。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注:选择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毕业生作为分析样本,是因为该学院是中国旅游建校最为悠久,学科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庞大,师资最为集中的旅游院校。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分析,可以较典型的认识中国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统计。)学生工作办公室提供的2002到2008年毕业生就业方向分析(见表1),直接到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旅游企业就业仍然是毕业生的首选,但是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与旅游无关的组织机构就业,这使得旅游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浪费。

根据上海师范大学学工办提供的2002年以来毕业生的旅游就业数据,可以看出旅游直接就业、间接就业以及诱发就业的分布(见表2)。

应该看到,旅游业的服务特征致使旅游就业类型呈现多样性,随着导游等弹性工作制的出现,旅游就业也有了全日制就业与非全日制就业两种形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从现有统计结果看,高校毕业生旅游就业往往呈现高就业率,但实际毕业生的签约率并不高(见表3),这一方面反映了旅游就业季节性与行业性特点,另一方面反映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过于宽泛,不能真正反映高校旅游就业实际情况。

(三)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问题的症结

高校旅游就业现存的统计范围、统计指标等理论和技术非常薄弱,因而导致在高校旅游就业统计实际工作中出现或宽或窄的严重偏差。经查阅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关于《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资料(注:见2004―2007《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200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白皮书开始把二级专业目录修改为三级专业目录,但是旅游管理专业仅仅限定于高职层面。),发现作为指导上海高校未来就业走向的资料在旅游就业统计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

第一是学科统计不合理。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是按照我国教育部划分的11个门类学科和二级专业门类学科进行的,这样的统计结果是不可能出现旅游这个专业的,势必旅游就业统计结果归属于工商管理就业范畴。实际上,全国的高校旅游专业划分院系与工商管理专业并不尽符合(如表4)。这样从大学科角度进行的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由于旅游学科没有出现在就业统计目录中,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根本不可能得以体现。由工商管理替代旅游管理必然会出现统计数字不符现象,如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旅游管理毕业生85人,但是2005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上海师范大学工商管理毕业生仅51人,可见目前关于旅游毕业生就业统计存在不足。此外,我国其他专业部分毕业生选择旅游行业就业,这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中也难以体现。

第二是统计单位行业门类不足。我国高校就业统计涉及的单位行业标准基本是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在1995年4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志――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手册。根据该手册,毕业生将流向制造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农、林、牧、渔业,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采掘业,其它行业等16种。该分类是我国目前行业分类最具权威的方式。但在这本分类手册中,将代表旅游业特征的旅行社归类于社会服务业,将体现旅游六要素之一的“餐饮业”与批发和零售贸易归于一类,脱离于传统意义上的大旅游业。统计门类不足,必定会将高校旅游就业统计压缩在一个很狭小的行业范围内,不利于客观评价旅游就业统计。

第三是统计就业过于宽泛。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将升学人数和出国人数列入到已就业范畴是不合理的。升学之后的毕业生只是延缓了就业的时间,而并非是解决了就业的根本问题,这与隐性就业、灵活就业、回省就业有着本质区别。出国之后,毕业生是否依旧回国就业,不确定因素很多,但是如果将出国都归于高校就业,那显然存在着统计范围的过宽。其次,虽然我国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中考虑到了毕业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的情况,但是却忽略了考生回到生源地后会选择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可能是旅游行业,也可能是与旅游没有太多联系的单位。所以,忽略回生源地的实际就业情况也必然会夸大旅游就业统计范围。

二、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产生偏差的原因

(一)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的观念偏差

1.狭义的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观

在高校旅游就业统计方面,人们存在着一种狭义的就业统计观念,也就是人们总是将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视角集中于旅游管理专业。事实上,高校旅游就业统计,除了关注旅游专业学生是否就业,而且要关注旅游学生是否就业于旅游行业;其次,高校旅游就业也要关注非旅游专业的旅游行业就业,要树立“大旅游”就业观。高校大旅游就业观的树立,可以客观反映高校的旅游就业,有利于正确评价旅游专业的就业,也能有效评价旅游行业对高校就业的贡献。

2.高校旅游就业扩大化观念

2004年开始,教育部将高校就业统计由“报到就业”扩大为报到就业、隐性就业、灵活就业、回省就业、升学与出国等范围,这样的高校就业统计人为的夸大了高校就业的效果。如我国许多高校都对外公布其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但实际上是旅游专业学生签约率不到总人数50%,有些学校旅游专业的签约率甚至低于总学生数的30%。签约率直接反映该专业的就业效果,也反映这个专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人为扩大化,导致旅游就业数字的虚化,人为高估了旅游专业的就业效果,会使高校热衷于设置旅游专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旅游产业构成认识偏差

旅游产业构成偏差造成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误差。对于旅游产业构成,存在着“局限论”和“宽泛论”两种观点。

“局限论”对于旅游产业构成的限定范围过小,仅仅把旅游业中的个别行业作为旅游业整体看待。如国家统计局的《国家统计调查制度(1998)》认为旅游业仅仅是旅行社业,而住宿业、景区景点、娱乐行业均不属于旅游业;再如国家旅游局统计中的旅游产业,仅仅包括旅游管理机构、旅行社、旅游涉外饭店、旅游车船公司、旅游服务贸易公司和其它旅游企业等,旅游景区和社会旅馆并不在旅游业统计的范畴之内。这种局限论的旅游产业观念,体现在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中,就会使得统计数字保守,低于高校旅游就业实际情况。

“宽泛论”认为只要和旅游相关的产业都应该划入旅游业的范围中。如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认为旅游业不仅包括运输业、住宿接待业、娱乐业及相关服务行业这些核心旅游产业,而且还包括诸如批发零售业、农林渔业、纺织业、供水供电等行业。显而易见,如果高校旅游就业统计以“宽泛论”的观念为主,那么高校旅游就业将会被无限扩大,就会高估高校旅游就业效果[7]。

(二)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技术偏差

高校旅游就业的技术偏差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统计方法。统计方法上的缺陷是因为旅游行业的产业性质决定的。产业概念源自从供给方出发,生产同一类产品、提供相关服务的单位集合,而旅游业是一项以需求方来定义的活动和产业,即并非根据生产某些类别的产品与服务加以定义,是根据某类消费者消费活动的特征所确定的产业。旅游业从需求方加以定义的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业不可能在国民账户体系拥有同其它产业同等的地位,造成了旅游就业统计困难。另一方面旅游产业涉及的广泛性,导致不可能把所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包含到旅游业中。这样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客观标准来衡量旅游就业,当然也没有一个衡量高校旅游就业的客观统计方法[7]。

高校旅游就业的技术偏差还表现在旅游核心概念如旅游、旅游者、旅游产品等的界定不一,这势必加大建立在这些核心概念基础上的统计范围混淆。当然,高校旅游就业统计指标也受到这些核心概念的影响。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根据旅游者对产品的消费情况将旅游产品分为旅游特色产品、旅游相关产品和非旅游特征产品。根据上述旅游产品的分类,相应地就将旅游行业分为直接旅游行业、间接旅游行业和诱发旅游行业。因此,旅游就业的统计范围必须建立在旅游核心概念的科学界定上。

三、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的有效界定

(一) 运用旅游卫星账户统计高校旅游就业

旅游卫星账户是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采用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把旅游业作为整体国民账户体系之外的一个单设、虚拟的卫星账户。这个卫星账户是在不破坏旅游业自身完整性的基础上,把旅游业与其它行业进行对比。旅游卫星账户最初的设立就是将与旅游有关的相关部门的旅游增加值记入该帐户中,从而可以清楚看到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实际上,旅游卫星账户就是在联合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框架下延伸出来旅游经济活动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比如关于旅游就业,有的人是全职的,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兼职的,可能他的主业并不是旅游相关产业,但是他在一定时期接待旅游者,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和时间性[7]。因此,旅游卫星账户可以根据旅游就业的特殊性来计算出在高校旅游就业实际情况。

具体来说,运用旅游卫星账户统计高校旅游就业状况有三个步骤:第一是建立旅游卫星账户的整体框架。首先,测算旅游者消费的产品哪些是旅游产业提供的,哪些是非旅游产业提供的;其次,根据旅游活动涉及的产业,将旅游分为直接、间接、诱发产业;再次,根据旅游卫星账户区分一日游游客和过夜旅游者;最后以旅游产品的明细类分为纵轴――供给方,以旅游者的明细类分为横轴――需求方,建立起供给方和需求方的旅游卫星账户。第二是进行数据整理,填充旅游卫星账户。首先区分旅游产品的生产地与销售地的关系,找出究竟是哪些旅游产品的销售收入体现旅游业对不同地域的经济贡献;其次,测算出任意产品i的销售收入对不同区域经济的贡献。第三是建立测度旅游产品率和旅游行业率的统计框架。即根据已知的统计数据计算旅游产品i的平均消费额,核算各产品的旅游产品率,然后运用旅游卫星账户核算各行业的旅游行业率,最后核算高校毕业生在各行业的旅游就业率[8,9]。

(二) 确定高校旅游就业统计范围

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行业是指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在这些行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是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真正对象。具体来说高校旅游就业统计的行业范围包括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住宿设施、旅游交通企业、旅游餐馆、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等为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接待服务的行业。此外,政府旅游行政管理、监督、服务机构、旅游协会等部门,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旅游报纸、杂志、书店、出版社,旅游电台、栏目和频道,旅游网站,驻外省市和国外的旅游办事机构,旅游高校和职校,旅游科研、规划机构,旅游投资、开发机构,旅游培训机构等为旅游活动发生的服务部门也是统计高校旅游就业的范围[6]。对这两类行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统计,才是高校旅游就业的有效统计。

旅游毕业论文: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论维西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开发对策

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江并流”中心腹地的维西,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地区,又是迪庆藏族自治州所辖的傈僳族自治县,是迪庆香格里拉的重要组成部分。维西素以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饮食文化独特而著称,有“横断山中绿宝石”、“天然杜鹃花园”、“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称。

金沙江、澜沧江流经维西境内,怒江离维西县境仅十几公里之遥,与金沙江、澜沧江并肩而流,形成了三江夹两山,两河入两江的地势。县境内从最高海拔4880米的查布朵嘎雪山到海拔1480米的碧玉河,海拔高差3000多米,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立体气候植被带,蕴藏着较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地貌奇观。境内大江滔滔,峡谷重重,林海莽莽,高原湖泊晶莹透明,构成了奇特的三江自然景观。

全县三大景区中,澜沧江景区以峡谷、雪山、高原湖泊、傈僳族“阿尺目刮”为代表;塔城景区以滇金丝猴、热巴、藏传佛教、生态为代表;保和镇以古乐、兰花、杜鹃、傈僳族对脚舞、饮食为代表,三个景区集中展示了维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叶枝阿尺木刮、塔城热巴、永春地脚舞、维西古乐,可谓是民族民间艺术宝库里的奇葩,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维西通往兰坪、中甸、丽江、德钦的公路有5条,有一个旅游开发公司,一家三江并流旅行社,六家酒店,5家涉外定点接待单位。有1600余个接待床位,100余个标间,三条旅游黄金线路和一批通过严格培训的导游队伍和服务人员。

历史上,居住在境内的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互相依存、互为影响,因而在宗教、民俗、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既有融合又各具特色的特点,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教育现象。傈僳族特色文化,是维西各族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结晶。

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和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香格里拉文化州”战略目标之后,为了使维西旅游业顺利步入21世纪,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定对策和建议。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维西素有“兰花之乡,金丝猴家园”,“横断山脉中的绿宝石“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维西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再加上维西众多的历史古迹、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神秘的宗教文化,更为维西增添了无限魅力。

从维西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社会情况等来看,可将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概括为以下7个方面:

1、多样性

维西山川秀美,其旅游资源构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十分丰富,有立体气候;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还有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有多种奇异典型的地质现象、丰富的矿产矿床及动植物群落;有大量高峰绝壁、急流险滩和洞穴可供攀登、漂流探险;还有数量和品种多样的矿泉供人闲逸疗养。而雄奇壮伟的"三江并流"核心腹地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区位,形成维西旅游资源组合的多样性。

2、奇特性

通过维西众多的景观与州内外相似或同类景观比较,得出这样的结果:维西许多地区地学景观都具有奇特性,构成旅游资源优势。

3、地域性

维西旅游资源分布极为广泛,除塔城、保和镇、叶枝、永春、攀天阁等乡镇的旅游景观已享有一定的盛名之外,在澜沧江沿岸的维登、中路、白济汛、康普、巴迪等乡镇旅游资源大量分布,并且有相当程度的集中。全县各乡镇几乎都有景点,并各有特色。但是,各类旅游景观资源的分布却受一定地域限制,例如塔城、叶枝两大旅游片区的显著差别,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性等等

4、多民族性

维西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云南有51个民族,维西有13个。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构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5、融合性

在维西,不同的地学景观与各异的动植景观、气象景观和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风情组合,形成风格、特色不同的景区,各类景观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体现出极高的组合性。

6、生态性

维西生物旅游景观极为丰富独特,素有“横断山中的绿宝石”、“灵灵家园”、“兰花之乡”等美誉,不少动植物类型观赏价值极高,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好,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主题,成为香格里拉一大生态旅游景观。

7、潜力性

维西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但绝大数未加以开发利用。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例如:位于维登乡境内的新化湖、叶枝镇的查布朵嘎等,到如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应不断补充内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充分挖掘出其潜力。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为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迪庆州委、州政府,维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的决策,加快了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的步伐。

目前,维西已开发和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旅游区和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形成了以县城保和镇为中心的三大旅游线路,重点建设了县城、塔城镇、澜沧江流域为中心的三大旅游区。目前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已取得了喜人成绩的同时,仍然有大量不容忽视的问题存在。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当前,维西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行业管理差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维西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4、开发资金不足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维西县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由政府划拨,尽管政府也建立了发展旅游业的基金,分年度划拨,但仍是杯水车薪。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制约着维西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景观资源,由于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可进入性差,导致这些颇有价值的景观鲜为人知。

5、环境管理差

许多景点,由于环境管理差,有损于维西旅游形象。虽然政府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抓环境卫生,但成效不大。脏、乱、差现象仍然存在,损害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6、宣传力度不够

维西诸多的名胜风景旅游点,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维西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较低。

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维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吸取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

“十一五”是维西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社会、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充分转变政府职能,组织力量对维西县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评价,并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加大开发力度,立足于充分发挥维西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旅游源优势及区位优势。

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和破坏资源的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向正轨。

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积极倡导生态旅游,使生态旅游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做到以旅游带动资源开发,以资源开发促进旅游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

加强以自然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的资源开发利用,同时注重人文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对那些市场潜力大、功能开发齐全的旅游地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对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多渠道进行开发,对已开发的旅游资源应不断完善其功能,增加其深度和内涵。

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

维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维西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维西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维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兰花节”、“阔时节”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之机,实现维西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2]周国星:《香格里拉—维西旅游指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维西县旅游局:《三江并流腹地·灵性香格里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外事旅游局:《维西傈僳族自治且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规划(草案)》,2005年3月。

论文提要

二十一世纪,旅游作为新的产业,以无烟工业的角色在全球得以迅猛发展。国家确定迪庆为我国中西部旅游开发重点地(州)之一。随着“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迪庆州建立“旅游支柱产业”等战略目标的确定,为维西发展旅游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结合维西实际,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维西旅游资源的优势及其开发对策,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一、维西旅游资源的特征。

1、多样性;2、奇特性;3、地域性;4、多民族性;5、融合性;6、生态性;7、潜力性。

二、维西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2、行业管理差3、保护意识差4、开发资金不足5、环境管理差6、宣传力度不够。

三、对策和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开发力度;2、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3、积极倡导生态旅游,做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4、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度开发;5、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落实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资金;6、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为研究

目前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出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实证调查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发现毕业生在旅游行业内就业的情况有所改善,行业内就业的首选是酒店业,就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性别、独子情况、婚姻状态等属性均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引言

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呈现了“供需错配”的局面,出现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长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旅游管理相关专业亦如此。近年来,我国旅游专业人才需求量巨大,每年多达13万就业缺口。与此同时,旅游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能力不断发展。但现实情况却是,人才需求和供给的双重增长并未带来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平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内就业意愿低、流失率大,供需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

鉴于此,本文拟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意愿及就业情况调查,针对其就业行为、就业路径等展开调研,明确安徽省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一、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结合安徽省旅游行业发展特征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在专家意见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设计了就业意愿与就业倾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调查项目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就业情况、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等。就业情况主要调查了被试者是否从事过旅游业,目前是否正在从事旅游业,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从事过的旅游工作类型,目前的工作地、岗位和薪资水平等。对这一部分调研结果的研究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

(二)调查实施

课题组于2016年3月至6月期间,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发放了问卷,所涉及的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主要通过联系该校教师,以QQ、邮箱等方式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回收问卷308份,其中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达87.7%。

调查显示,270名被试中,88名为男性,182名榕性,女性占比67.4%,符合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女生多男生少”的基本特征。被试者进入大学的时间从2003年至2013年不等,也就是说毕业时间从1年到11年不等。其中人数占比较大的是2009-2012年间入校的毕业生,占到了全部被试的80.4%。

二、旅游管理毕业生就业行为分析

(一)就业行业的选择

根据调研结果发现,270名被试中,目前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93人,行业内稳定率为34.3%。目前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55人,流失率为57.4%;继续在高校进行深造的有7人;明确表示目前无业的有15人,其中有8人从旅游行业离职后未再就业。

学者王旭丽曾发现高职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后仍稳定在行业内就业的比例为17%。为了衡量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在SPSS中选择入学年份在2011年以前的个案,共有225人,仍然从事旅游业的有74人,可知旅游专业毕业生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数据远高于之前学者的研究。

1.首次择业

270名被试中,明确表示除顶岗实习外,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有60人,剩余的210人都从事过一种或多种旅游工作,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到了77.8%。

2.从事过的旅游工作

此次调查将旅游工作类型分为五类:酒店、餐饮企业、景区、旅行社、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根据问卷统计出,210名被试选择从事过的旅游工作机会有314次之多,其中酒店被选择139次,餐饮和旅行社均被选择过66次,也就是说在210名从事过旅游业的毕业生中,66.2%从事过酒店行业,31.4%从事过餐饮或旅行社;有26个人在景区工作过,入职人数最少的是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只有17人从事过此类工作。

以上的旅游工作类型反映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被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分析原因可能与各大院校安排的酒店顶岗实习经历有关(所调查的院校中只有一所没有安排酒店顶岗实习),而且酒店行业的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资格证书并不强制要求,而景区或旅行社一般会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是较新型的就业岗位,是旅游行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做出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较高,毕业生对于新型岗位的了解程度和职业能力相对有些欠缺,因此从业人数相对较少。

3.从事过的非旅游行业

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毕业生从事的非旅游业情况:高职院校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非旅游行业门类众多,从事较多的行业为商品、金融、保险、房产等的销售工作,人事、财务等商务服务工作也较为常见。通过对毕业生的访谈,发现商贸销售等工作一般被认为是具有挑战和薪酬丰厚的,而商务服务工作则被认为是稳定、体面且较为轻松的。

目前有155人不从事旅游工作,且从未从事过旅游行业的被试有60人,也就是95人在旅游行业工作后,又流失到了其他行业。通过对问卷的梳理,也发现了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的案例,只是相对来说比较少,只有9人从其他行业又回到了旅游行业,其中5人以前从事商贸销售,另外4人分别从事制造业、商务服务、教育和文化等;从其他行业回归旅游行业时,3人选择酒店,6人回到了旅行社。

(二)工作区域的选择

1.目前的工作区域

通过对237份明确填写工作区域的问卷的整理,可以发现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其中,在安徽省内工作的156人中,有超过60%选择在合肥工作,而在省外工作的81人中,在江浙沪地区工作的合计占比77.8%。

安徽合肥、江K、浙江、上海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究其原因,除了这些省市的经济水平、开放程度较高外,毕业生对这些省市不陌生、不排斥、空间及心理距离较近也是有关系的。

2.从事旅游业的工作区域

在SPSS中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的个案,人数达93人,分析其工作区域,发现从事旅游业的人数排前三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浙江。在合肥工作的毕业生一共有94人,其中有38人从事旅游业,占比达40.4%。安徽省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城市,如黄山、芜湖等,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情况并不乐观。

(三)薪酬回报情况

本研究采取被试选择收入级别的方式调查了薪酬情况。剔除未明确选择工资收入级别的样本,剩余样本量为249,以此考察全体被试的收入情况;分别选择目前从事旅游业和非旅游业的个案,以考察各自的收入情况并进行对比(表中简称“旅游”、“非旅游”),经过数据整理可得表1。

对比结果可从各收入级别的人数占比上得出。在旅游业的被试中,月收入在3500元以下和3501-5000元的占43.9%和33%,而在非旅游业的被试中,这一占比下降到35.5%和29.6%,由此可知收入较一般的毕业生在旅游业中占比更多;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从事旅游业的被试中,分不同级别按收入由低到高分别占比为18.7%、3.3%和1%,而在非旅游业中,这一占比上升为23%、7.9%和3.9%。可见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这一结果是最直观的对人数占比大小的反映,并没有综合考虑毕业生的工作区域与工作性质,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明确。

三、就业情况与毕业生生源地的相关性分析

有学者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的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焦虑程度是不同的,生源地和就业意向区域开放程度越高,学生越有可能在旅游行业就业,但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来源与就业倾向间关联性不强。本研究将生源地类型划分为城市、县城、镇区和乡村,将就业情况分为在旅游业就业、在其他行业就业、继续深造和无业,以考察就业情况与生源地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将就业情况作为因变量、生源地类型作为因素变量,运用SPSS18.0进行多分变量Logistic分析,结果发现,模型拟合信息中Sig值为0.543>0.01,方程无效,说明生源地类型与就业情况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行为调查,结果发现:

1.毕业生行业内首次择业率达77.8%,全体被试的行业内稳定率为34.3%,三年内行业内稳定率为32.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以前学者的研究结果,由此说明旅游专业学生行业流失的情况有所改善。

2.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时选择概率最大的是酒店业,其次是餐饮和旅行社,景区及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入职人数较少。毕业生在其他行业工作的,多从事商品、金融、保险、房产、培训机构等的销售工作。

3.毕业生的工作区域无论省内、省外分布都极不均衡。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安徽合肥、江苏、浙江、上海都成为毕业生就业地区的首选。在薪酬回报上,无论是否从事旅游业,大多数毕业生收入一般,但在其他行业得到高薪的情况更多一点。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其生源地类型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与其毕业生生源地之间的关系,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

(作者单位:1.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2.安徽大学商学院)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现状及对策

[摘 要]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各类旅游企业一线操作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的主要从业人员,旅游业高速发展与人才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矛盾制约着行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由于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人才综合素质的限制、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原因,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旅游企业实习工作以后近半数学生选择非旅游行业就业,行业流失率偏高。通过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学生调整期望,转变观念;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人本管理,建立人才互聘制度;优化职业环境,延长职业寿命等途径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

[关键词] 旅游管理;职业忠诚度;高职毕业生

“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未来十年,中国旅游产业将成为拉动全球旅游产业的引擎。高职旅游教育在为旅游业输送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各类旅游企业一线操作岗位与基层管理岗位的主要从业人员,拥有大量的市场需求。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旅游业高速发展与人才就业率低、流失率高的矛盾制约着行业与旅游教育的发展。关于旅游业员工忠诚度的问题相关研究较多,但具体到高职旅游专业层次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心理需求,把握其心理状态,提高其忠诚度,为旅游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相应的建议。

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调查现状

(一)调查结果

在进行《辽宁高职服务类专业创业型实习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中,笔者对80位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及40位实习一年的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40位实习生中,接近80%的学生考虑实习结束之后跳槽,55%的学生考虑离开旅游行业,进入其他行业就业。80位毕业生中仍然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仅占40%,其中认为旅游行业很适合自己,并且有信心有能力做好的仅有11人,毕业时间全部在四年以上,所处岗位基本属于基层管理者,其中有7人工作企业为旅游景区,3人来自旅行社,酒店岗位的仅有1人;接近5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不适合现在的行业,希望有换工作的机会,有接近90%的人有过跳槽经历,60%的人跳槽两次。120位调查对象普遍认为旅游行业流动性大非常正常,选择行业企业更看重工作回报预期实现及岗位发展前景(调查问卷的部分统计结果)。

(二)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经过旅游企业实习工作以后近半数学生选择非旅游行业就业,行业流失率偏高。高职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工作职务越高,对工作的认同感越强,刚上岗的实习生对工作的认同感较低。旅游行业中景区的忠诚度最高,其次是旅行社,酒店行业的人才职业忠诚度最低。由于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基层一线员工流动性很高,部分旅游企业习惯于从行业内部其他企业挖掘成熟的、有经验的管理人才;另外旅游企业的人才也把跳槽到其他同行业企业中当做一种晋升途径。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忠诚度影响因素

(一)传统观念因素的影响

高职旅游管理R档难生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不会把服务行业作为就业的首选,在学生的心中,把一线服务岗位当作“伺候人”、低人一等的工作。在这种就业观念的影响下,很多高职毕业旅游管理的学生往往不能认同自己的工作,将旅游企业作为最后的选择,对于有不同工作性质、工作方式的岗位,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跳槽。

(二)人才综合素质的限制

服务业一线岗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企业迫切需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而高职毕业生通常只具有单项的服务技能,缺乏管理能力及服务意识。旅游企业一线岗位从业门槛相对较低,从业人员往往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即可就业,这就直接决定了较低的工资水平,不能在物质上满足人才。满足人才生存、安全等物质方面的主要渠道就是福利待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缺乏专业技能强和高执行力的人才,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良好前瞻性及自我管理与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很少,当高职学生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在升职空间有限或遇到企业内人才激烈的竞争时,学生选择规避竞争失败的捷径就是换岗位或换企业。

(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因素

在人才招聘时,旅游企业倾向于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员工,一些高素质但缺少经验的高职毕业生在招聘中被企业拒之门外或不被重用,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热情及潜力发展。在员工的任用方面企业更愿意挖人才而不是培养人才;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忽视员工的团队意识;更重视员工的专业培养而忽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塑造,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影响人才资源开发的效果和质量,最终影响员工对企业及整个行业的忠诚度。

三、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的途径

(一)提高职业综合素质培养

职业综合素质包括职业能力素质、职业发展素质及职业思想素质,是保证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获得就业岗位,在岗位发挥自己专业优势的重要保证。包括对客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支撑自身职业可持续发展等能力。服务类专业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要职业化、岗位化,将职业教育与专业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形成“准职业化”,增强学生的职业选择力和规划力。加强学生的职业化综合素质培养,树立职业意识,对职业发展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对在职业发展中将会遇到的困难有良好的心理预期,让自身发展与职业、行业协调发展。

(二)引导学生调整期望,转变观念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要调整就业期望,树立适应人才市场规律的就业观,准确定位自己的性格及职业兴趣,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及职业优势,树立行业认同感,改变就业趋利观念。专业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的动态,创设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行业企业进行认知性实习,了解行业就业特点及人才职业发展过程,用积极的心态正确认识行业竞争及企业人才竞争。

(三)多方合作,建立有效的生涯教育

单纯依靠学校很难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忠诚度的问题,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忠诚度要依靠多方合作。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初,专业就应该开展职业忠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职业忠诚。发挥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的协调作用,让学生在入岗之前充分熟悉旅游企业的文化及岗位工作要求,在实习实践期间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创设职业氛围,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四)人本管理,建立人才互聘制度

企业应将“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贯彻到旅游人才管理中,将其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不以人才为重,人才自然外流。旅游企业应将培训与市场需求、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有效留住人才。通过制定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规划,使企业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地融为一体,给予员工完善的职业发展。

旅游业的季节性明显。在淡季时人员流动大,在旺季时旅游企业不得不招聘临时人员,很多员工觉得自己是临时的,随时可能离职,缺乏工作热情。旅游企业要减少员工流动,提高员工忠诚度及工作质量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政策,与员工签订合同,建立旅游企业人才互聘(借)制度,允许人才的合理流动。在需要人才的时候有人才可用,在淡季的时候减轻企业负担,也让企业员工有归属感,增强对企业的忠诚度。对于流动比较大的导游人员,可以推行旅行社导游管理网络化,在区域范围内建立旅行社в稳瞬抛试纯猓合理、高效配置旅游人才资源。

(五)优化职业环境,延长职业寿命

当某种职业为个体带来的社会尊重及福利较高时,职业忠诚度就比较容易形成,因此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忠诚度,应从优化职业环境入手。旅游企业提升福利薪资,尤其是一线服务岗位人才的待遇。社会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应提高服务业人才的社会地位保障,加大对服务行业的正面宣传,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服务业工作,营造尊重一线服务人员,尊重服务的良好社会风尚,提升服务业工作的职业形象。旅游企业建立民主机制,让员工参与到公司的管理,让企业的利益与员工收入相挂钩,在物质层面让员工将企业视为一个利益体,还要将其视为一个大家庭。

传统观念认为,服务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服务业的员工年龄大了就得另谋高就。事实上在国外,年龄较大的服务人员被视为更有经验,服务意识更强,修养更好,更值得信赖。旅游企业应放宽年龄界限,改变传统用人机制,尽可能多的为旅游人才提供培训机会,做好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延长人才在旅游企业、在旅游行业中的职业寿命,稳定人才,降低旅游行业的人才流失率,提高人才职业忠诚度。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探讨

[提要]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问题近年来一直比较突出。本文首先分析高流失率现状,然后分析高流失率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应对建议。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毕业生高流失率;应对措施

我国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3.38万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远高于其他产业。旅游业已由最初的接待型“事业”蜕变为重要的经济产业,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把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本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迅速壮大和蓬勃发展带动了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特征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迅速发展。国家旅游局的《2014年全国旅游教育培训统计》显示,2014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高专等院校为1,068所,共招生11.08万人。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产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一直以来都呈现出高流失率的特征,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也是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现状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实施30多年以来,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才。这些具备良好专业素养的学生并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力军。据调查结果显示,旅游高等教育学生毕业之后从事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仅仅占30%,甚至更少,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流失。相关统计显示,一般行业正常的人员流失在5%~10%左右,而旅游业企业员工的流失率竟高达20%以上,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两年后,继续干旅游的大专生有80%,两年后流失率就高达20%,远超出了一个行业正常的流失率。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据统计,该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率仅有20%~40%,5年后行业流失率竟达到90%~95%,即在5年后只有不到5%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仍留在旅游行业,这种现状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原因分析

受过旅游高等教育的旅游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的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集中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偏高或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要求等方面。随着产业的发展,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和对工作的诉求也在发生着变化,高流失率的背后除了就业期望偏高等原因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一)社会认可度较低。旅游行业已由最初外事接待型事业转变成高度市场化的产业,最初令人羡慕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认同已不复存在,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对从事旅游工作的意愿,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根本没有考虑在行业内就业,毕业后在行业内就业的学生,工作时间不长也往往会转而选择其他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产业发展的成熟度。旅游行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增长十分迅猛,但产业发展的成熟度还较差,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的特点依然存在。产业发展的成熟度低、旅游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直接导致产业发展中各种负面事件层出不穷,如所谓的“导游宰客”行为、强迫购物行为、“零负”团费现象等问题都与旅游产业发展不成熟密切相关,这些也是产业发展成熟度低的具体表现。

(三)旅游工作缺乏吸引力。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无论是酒店还是旅行社,尤其是基层工作岗位,从业人员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社会声望不高、薪资待遇低、培训机会少、职业发展空间有限,这些因素使旅游工作缺乏吸引力,使得旅游企业员工流动率大,人才流失严重。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主要涉及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等相关课程,学校也以培养旅游企业管理人才为主要目标,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管理类的相关课程占了相当比例,这些课程对高职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效果并不明显。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往往有一定比例的实际操作课程和企业实习,但专业训练的专业性和技能性并不太强,也不能使学生的专业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旅游企业除了需要旅游类专业人才外,也需要营销、财务、烹饪等其他专业人才,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旅游类毕业生在旅游企业工作中反而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应对建议

(一)改善行业工作环境。旅游行业是典型的服务性行业,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吸纳的就业人数也越来越多。旅游企业工作环境不佳是导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的主要原因,旅游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应致力于改善行业环境,为旅游行业从业人员赢得应有的职业尊严并提供保障。学校、企业和社会也应帮助学生和毕业生培养和提升旅游服务工作的认同感,降低由于旅游行业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毕业生期望与实际之间的巨大反差。同时,旅游企业也要使员工的工作强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薪酬制度改革,制定科学合理且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为员工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环境。

(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指导。旅游企业是典型的服务型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旅游企业所从事的多是一线的服务岗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高流失率也与毕业生个人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选择标准有很大关系,结合旅游行业的工作特点,旅游专业毕业生一是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稳固的专业思想;三是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和动手操作能力;四 是紧跟旅游市场发展的节奏四大基本职业素养,学校应重点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定位。准确的职业定位对于学生来讲十分必要,毕业生要避免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的浮躁心态,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和能力。把自己定位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通过这些就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使之摆正心态,消除盲目性,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是我们解决高流失率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的比重,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相对减少理论课教学时数,围绕旅游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课程开发,综合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应用技能等因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选学相关学科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旅游学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服务于实际工作所要解决的职业问题。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在实施过程中具体可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把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有机结合起来,选择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旅游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平台,使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锻炼工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四)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决定学生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关键。旅游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努力为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创造条件,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积累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使教师定期由讲台回到企业中去挂职来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内容,及时了解当前旅游行业发展状况和行业信息,实现教学与行业的连接。也可引进旅游企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资源壮大师资力量,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实践能力。

旅游毕业论文: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问题导向型的选题探索

本科论文选题是论文质量保证的关键,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选好题有可能事半功陪。以 2007-2016 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论文选题方向、选题来源和研究范围分析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特点,在总量上看,旅游开发与规划类方向的题目居多,但选题比例出现下降趋势,旅游文化类方向选题波动比较大,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教师指定的课题多些,但近年来也有下降趋势,尤其结合毕业实习选题呈增长态势;研究区域以小尺度为主体;总之,这些选题凸显了问题导向,以问题为导向的选题将是本专业选题的主要方向。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对本科生学业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综合检验。完成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包括论文选题、查阅文献、论文开题、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定稿结题、论文答辩等阶段。而论文选题是完成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目前各高校毕业生选题部分来源于教师科研课题、结合毕业实习选题、结合课程学生自选。往往课程设置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前提和基础,导师在论文选题中起到关键作用;目前许多选题逐渐倾向于“小题大做”、“难易恰当”。当然,也有学生和教师对毕业论文选题重视不够,或多或少存在着诸于对选题重要性认识不够、与专业方向的结合不够紧密、题目过大或过小、选题自由度不大等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九江学院是2012年由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财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所地方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3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本科。本研究以 2007-2016届九江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分析其选题的特点、原因和变化趋势。通过实际查阅的方法,对论文题目和内容逐一分析和分类,调查毕业论文共计727本,其中2007届90本,2008届78本,2009届89本,2010届76本,2011届70本,2012届70本,2013届53本,2014届65本,2015 届90本,2016届46本。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从论文选题方向来看,2007-2016届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基本是围绕本专业的特色来开展研究,其选题有旅游管理与开发、酒店管理和文化旅游、游客与市场四个方向比较集中(图 1)。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有两个特点:第一,从总量上看,旅游规划与开发类占比例30以上,第二是结合旅游发展趋势,旅游转型、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面。在选题方向上之所以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原因有:第一,学生在论文选题上习惯趋易避难。对于选择在哪个研究方向上撰写论文,学生一般选择自己在实习和课堂教师提到的方向,也有跟随指导老师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进行选择,也喜欢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多、撰写论文容易的方向进行选题。第二,随着旅游发展,尤其是江西提出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提出江西风景独好的宣传口号,各地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支柱性产业、绿色产业来发展,也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素材和案例。

(二)论文选题来源分析

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体现了学生选题的主动性与被动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论文选题来源基本上共四种来源:教师指定内容、结合实习内容、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内容和学生结合课程自拟内容。

调查表明,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向的特点有:第一,在教师指定内容选题是学生论文的主要选题来源;第二,结合实习选题内容是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师获得省级及以上课题不多,加上本科生没有经过科研的训练,尽管也有学生喜欢跟老师做科研课题,但大部分学生只知道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去做,根本不愿独立思考。所以,课题选题前些年从要是老师指定题目为主,近些年随着老师的课题也多起来,比例也逐渐增大;尤其学院从2007年开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本科生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除了毕业实习,还有课内实训、校内实训、6个月的教学定岗实习等。学生能够结合实习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选题,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三)研究区域的界定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有针对大尺度如中国、省域,也有中观尺度的市域、县域,甚至有小尺度的村庄、公园、景区等。从表2可知,学生选题还是倾向于小范围的研究区域,以县域及以下为研究范围的比例最高为 45.5%,但近年来全国区域及省域研究论文的数量和比例变化不大。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选题上往往落入题目越大越好写,并认为论文题目选大一点,资料也好搜集;选择小的题目,研究成果相对少,可参考的资料少,考察调研花的时间多,写作难度相对大。

三、以问题为导向选题的建议

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应从问题开始,问题的起点是“疑”。所以选题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唤起学生自觉学习,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思考、多动脑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通过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实习,对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益处。如学生在酒店实习,发现人员流动比较大,留不住专业人才的现象。经过思考和积极讨论,很快就能够理解和找到其中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二)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

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选题方式,老师的角色是设计问题,组织讨论,进而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好完成论文。如庐山好汉坡下的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的问题,首先带学生到研究点进行调研,让他们感受到为何要规范?从哪些方面来规范?有何好的建议与对策。

(三)问题导向的论文选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欲望

学生的未来是要学会解决问题,而解决未来实践中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让他们主动探讨、求得解决问题方法。在庐山景区在旅游转型、全域旅游等态势下,如何进行升级转型?旅游形象如何定位?旅游新业态如何塑造?旅游产品如何升级?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刍议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教学质量的一种综合反映。毕业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具有检验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认真把握毕业设计现状,不断提升自身质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对策

毕业设计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有利于高水平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毕业设计一方面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具有检验作用,另一方面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高职教育扩招持续加大,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职旅游管理学生的毕业设计在质量上存在很大问题,如选题脱离实际、缺乏原创性、毕业设计的答辩流于形式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现状,进而找出导致这一不良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的举措。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不当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能否科学合理的选好题,就关系到毕业设计的质量能否得到保障。而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中,选题不合理是最主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选题没有针对性,由于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在选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避繁就近,即繁难题目选择主动放弃,就近于参考书和网上能找到相关资料,如:《某酒店管理机制模式研究》就缺乏专业针对性。第二,所选题目范围把握不够准确,不是太小就是过于宽泛,太小则无法体现专业所学,过于宽泛则研究主题难以确定,这都将会对毕业设计造成阻碍。如:《某市的旅游研究》《某省旅游旅游开发的对策》等;第三,立意创新不足,容易落入陈俗旧道。由于学生在选题时参考的资料都是确定的内容,选择《某旅游景区问题分析》等旧题目时,只是一些简单的重复,没有新的观点和论据提出。

(二)缺乏良好的设计指导

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在某旅行社或者酒店进行岗前实习或培训,这给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带来了一定阻碍,具体表现为:第一,指导老师和学生就毕业设计进行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很少,以至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大多情况下是通过电话、微信等移动通信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无形中指导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第二,学生被动应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理,指导老师不联系,学生就不问,导致毕业设计的很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三,理论与实践脱离,教师长期在校研究理论而疏于实践,导致学生在相关实际工作岗位碰到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毕业设计进度的监控有待提升

根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毕业设计规范,毕业设计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如切合旅游管理专业进行选题、下发任务书、书写开题报告、列提纲、完成初稿、检查、校改、定稿以及答辩等。不过,因为毕业设计的时间和学生岗前实习、培训的时间相冲突,导致学生难以按计划完成毕业设计的进度。同时,企业目前对学生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或者完成的质量如何等问题关心不够,无法发挥监管作用。另外,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情况不了解,学生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指导老师沟通相对缺乏,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和认识发生偏差,进而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

(四)形式主义的毕业设计考评

毕业设计的最后一步是答辩和成绩考评,主要是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情况。考评实际存在的问题可能远比想象的要多,如毕业设计流程缺失、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的监督和指导不到位等。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和学生的毕业实习存在关联。一方面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出现的问题需要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和毕业设计任务的双重压力下,不能有效完成,导致毕业设计的考评容易走过场。最后,答辩过程中,老师在较短的时间里面无法针对论文中的细节把握,只能抓要点而疏于毕业设计考评质量的把关。这不仅影响了毕业设计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公正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得不到端正。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一)恰当选题

恰当选题是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第一步。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选题:首先,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毕业设计的理论保障,所以学生应当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经验或者相应案例进行讲解,充分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如:《浅论如何加强我国旅行社的市场竞争力》;其次,教师和学生应该都需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发现教学的素材,从酒店管理工作中积累毕业设计的素材,比如:《酒店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星级酒店宴会筹办问题分析》;最后,就如何准确选题,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选题环节,采用发现教学法提问导游行业的发展如何?一方面在设定问题情境的同时,又提出了选题的内容,另一方面利用问题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掌握毕业设计选题的关键,选择《我国导游业高离职率原因分析及相关对策》这个题目。

(二)实行双导师双向指导

旅游管理专业的指导老师由于自身实践经验的缺失,学生无法有效控制毕业设计的进程,导致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难以进行。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可建立新型的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双重指导。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理论知识部分,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样一来,既加强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升,又增加了实践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双师指导制度以后,两位导师应该始终参与到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双师制度的作用,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通过双重指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建立校企多维监督制度

为了有效解决学生由于实习原因导致毕业设计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建立校企多维监督制度显得非常有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形成制度,明确责任。企业应该就毕业设计考核问题给予学校一定协助,特别要强调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考核次数的考评。第二,应用网络科技,建立毕业设计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学生不同时期在网上对自我毕业设计的进度进行汇报,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动态管理模式,积极构建新型师生交流渠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联系。第三,强化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相应制度,以降低抄袭等不良现象的发生,从而营造积极、公正、创新的毕业设计制作氛围。

(四)建立校企考评体系

企业以往对毕业生是否已经完成毕业设计并不关心,或者对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是否优秀也不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不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同时为企业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阻力。学校和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严加要求,以提高毕业设计整体质量。首先,在毕业设计内容的评价方面,应当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但是也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这又这样才能体现出毕业设计的实际意义。其次,在毕业设计考评的方式方面,不仅要重视流程的完整性,而且还要确保流程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严禁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加强工作的落实,从而真正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提高。

三、总结

毕业设计的完成对学生自身旅游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毕业设计的过程也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一种体现。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在校学习的情况,对其日后工作影响较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需要将平时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综合,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高校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论文提出的实际问题,重视毕业设计的作用,努力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最后,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保证高校学术力量的提升,加大对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作者简介:王春丽(1982-),女,湖南衡阳人,本科,硕士,讲师,教务干事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教育。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与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摘要: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2010-2014五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探索通过学生、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协调解决河北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状况;调研

为了做好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明方向,我们对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近五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意见反馈与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管理的教师等分别进行了调查与访谈,分析目前社会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学生的就业意愿,学校促进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意在辅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顺利就业,实现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合理对接提供借鉴。

一、河北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分析

1.调查问卷的设计

根据调查目的,我们侧重四个方面编制了调查问卷。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毕业生工作情况、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评价、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和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2.调查样本确定

调查对象限定为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2010届-2015届五年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本专业负责就业辅导的教师。请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填写设计好的调查表并收回,与教师进行的访谈作好记录。

根据我系学生管理办公室统计,近五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共1040人,设定抽样人数为50%,原则上按每人一份进行统计,应走访人数520人,实际发放问卷520份,收回问卷493份,回收率为94.8%,其中有效问卷486份,有效率达到93.4%。

3.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1 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我院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北京、承德两地,河北省内,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业单位集中在私营、民营、外资企业,专业对口率高,薪资水平多数在3000元以上,1―2年晋升一次比较普遍,感到个人发展前景一般的占多数。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

首先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经济中心,对人才需求量十分巨大,特别对于高职高专这种中低层实干人才需求量较大,相对发展空间和机遇较多,这是导致毕业生大多数选择在北京就业的主要原因。其次,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承德,距离北京较近,气候、饮食、文化、生活方面和北京也有相似方面,所以对北京没有陌生感,融入速度快。

其次,毕业生在承德学习生活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对承德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承德作为一座旅游城市,对高职高专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很大,所以留在承德的毕业生相对较多。也可以看出毕业生普遍倾向于增加就业安全度,回到家乡就业,有一定的基础,将“稳定”作为自己就业的重要标准。

再次,去国企、党政机关的毕业生相对较少,说明这些单位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低。毕业生自主创业非常少,说明毕业生的创业观念较弱,对自主创业望而却步。

最后,从就业单位地点与工资待遇两项交叉比对,发现留在北京工作的毕业生来说,工资水平还处于低水平。从个人发展前景与晋升空间两项交叉比对,我们发现80%的毕业生在就业岗位得到了合理的使用,但是多数毕业生对职业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

表2 毕业生教育教学情况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我系的职业能力培养持肯定态度。我系所授专业课符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开展的各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与活动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然而我系在教学方面仍存在实习与实践课课时不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系应着重对这两方面问题进行研讨,逐渐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表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从表3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水平持肯定态度,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好。通过职业能力优势与单位晋升考虑因素这两项相比对,发现最欠缺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与学习能力恰恰是单位晋升员工不可或缺的决定因素。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适当加入能够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素质的课程及活动。

二、河北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探析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强化就业信息服务

从调查来看,总体上我系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但是从整个就业情况来看,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较少,私营、民营、外资企业是旅游管理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因此,学校应加大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力度,从学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并严格要求学生通过这种渠道,努力提高自身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通过对学生择业心理、就业技巧和就业方法的指导,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另外,学校就业处应注意收集整理就业信息,积极建立与人力资源市场的紧密联系,建立高效运转的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毕业生求职及用人单位信息,为毕业生提供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这样才能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快速溶合,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2.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导师制的建设和管理,强化实训与精品课程的建设

我系从新生入学开始,除正常班级编制授课外,通过兴趣爱好分类,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精品班,进行特色培养。我系开设的静雅班、茶艺班、导游班深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通过与净雅集团、北大勺园、诚信旅行社等企业的合作,聘请了长期服务于企业的一线员工,要求他们带着所在企业的新一代培训软件为学生上实训实习课,让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岗前实习,使学生熟知酒店、旅行社等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和特性,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创业设计。由于整个创业设计过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系为每组学生分配专业导师,从学生选题、设计、完成等几个步骤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同时在生活中导师们也要配合辅导员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岗位教育与职场引导,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等优良的职业品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

旅游毕业论文:旅游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

毕业设计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论文针对旅游本科毕业设计,从管理组织者,老师和学生这三个主要参与者着手,了解旅游本科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相应地解决方案。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同时它也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技能的形成,高水平的知识运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形成良好学术道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提出:“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高等学校毕业设计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认真研究和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要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经验,推动毕业设计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这充分说明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如何做好毕业设计工作,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管理组织者、教师和学生这三个主要参与者着手,提出具体的对策。

二、旅游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近几年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教师的访谈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的调查,发现旅游本科专业在毕业设计上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不够

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但教学管理人员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规范,但在执行中不规范、不合格。监管力度也不够,缺乏对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严重;监管制度不严格,许多教师的工作态度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教师有时为了不影响学生就业,对学生放松要求,流于形式,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设计往往采取迁就、宽容的态度,使得成绩评定难以反映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一些学生看不到毕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往往抱着走形式、混毕业的心态对待毕业设计。

(二)对毕业设计的投入不足

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近年来毕业设计经费不足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毕业设计工作的一大难题。由于硬件条件不足,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无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涉及到硬件实现时往往由于条件限制只能使毕业设计止于理论分析的层面,很难做出高水平的论文。许多指导教师教学或科研任务繁重,而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时间过于集中,指导教师投入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精力有限。甚至有个别的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与学生见面讨论的次数很少,毕业设计指导上往往敷衍了事。关于学生,由于传统的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这个时期正是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就业压力使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用在参加各种招聘会上,部分学生还要参加考研复习和出国培训,这使得学生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论文质量自然难以保证。

(三)自身能力不够

教学管理部门是作为质量管理的职能部门,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基础和保证。有一些专业负责人业务水平,敬业精神不足,导致毕业论文工作出现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使得流程设计、执行、控制失当;答辩记录等重要信息缺失;情况汇总,沟通不充分不及时。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阅历。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存在很多问题。对论文题目选取指导不到位,论文的框架也不规范,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指导也不够。这些因素同样影响了毕业设计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在能力方面的不足则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不会查找、运用资料。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可以学习相关知识,熟知本专业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但事实上,能真正有效使用文献资料的学生寥寥无几。二是文字表述的能力差,无法用精美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造成论文逻辑混乱、词不达意、错字连篇。三是写作训练不够,动手能力差。由于专业写作知识指导和训练不够,在毕业论文中几乎都是文字叙述,缺乏必要的实验和实际数据、统计图表和及具体的分析过程。同时也出现借鉴、引用他人观点不作标注,排版出现多种字体、字号,论文写作的规范性较差等问题。

三、提高旅游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通过对旅游本科毕业设计的研究,并对其进行分析,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以下的策略。

(一)关于学校管理者

1.强化对毕业设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管理者不仅要自身意识到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也要使指导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可以把毕业设计与指导教师的职称挂钩,要通过建立制度和奖惩机制确保教师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毕业设计工作上。对学生应该使毕业论文与就业和考研复试挂钩。使毕业论文的专业性与企业用人相结合,成为推荐就业的一个方面;在学生考研复试时,将毕业论文作为一个考核因素,算入复试的分数中。

2.加大对毕业设计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大教学投入是扩招后提高毕业设计水平的当务之急,尤其对于工科毕业设计来说,实践环节多,很多毕业设计有硬件方面的要求,对于大部分高校来说,如果仅依靠现有条件,很难满足毕业设计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一方面是要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当前对毕业设计工作投入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监管力度,同时合理调配和利用已有资源;除了学校担负一定的经费外,还可以争取企业、事业和政府单位的支持。

3.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毕业设计工作从题目申报到最后完成答辩、资料归档包含若干环节,每一环节都与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息息相关。要提高毕业设计水平,必须加强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首先要明确毕业论文的整体要求,建立完善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职责,答辩成绩的评定等环节规范化,统一毕业设计的格式要求。其次,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体系,成立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机构,对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的执行进行检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管。最后,设立毕业论管理和指导机构,保证这些制度标准的具体落实和严格执行。

(二)关于教师

1.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指导教师应重视选题。课题应有一定的深度、广度,使得学生通过综和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题目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题目要争取联系实际,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生产、科研、文化和经济相结合,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大指导力度,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选题自主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2.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建设。指导教师是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责任心、学术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毕业论文的质量。这首先就要求指导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真正把精力集中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际问题上来。其次,指导教师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要选拔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认真负责的教师担任。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对指导教师在职称上和业绩上提出基本的要求,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考核。同时采取开展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邀请老教师传授经验、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体会等一系列措施,提高指导教师水平。指导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充实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做好准备工作,掌握一定的指导能力。

3.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指导。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学生缺少学术研究的基础和论文写作的锻炼与培养。因此,指导教师在文献资料的检索,研究方法的运用,论文格式正确使用上给予培训和指导。从大一开始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意愿等,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较早得将学生带入专业领域,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在课余时间举办一些学术讲座,介绍学术前沿,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创新精神,创造学术气氛。在论文写作中期,指导教师应经常和学生沟通,及时发现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措施帮助改正。学生撰写完毕业论文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达不到毕业设计规定要求的学生,不给予答辩。要坚决杜绝毕业设计答辩工作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三)关于学生

1.重视并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学生是论文写作的主体,使学生重视并认真对待毕业设计是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前提和根本所在。首先,学生应通过学习和教育,认识到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白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其次,学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最后,学生应认识到毕业论文的设计、完成与答辩是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应去除浮躁,在毕业设计的课题中努力学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融合,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必要的、有效的、有价值的准备。

2.不断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毕业论文是对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效果的综合检验,其质量的提高应是建立在学生专业素养提高的基础上。学生应充分利用图书馆、教研室等已有的资源,学会检索文献,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搜寻资料。从大一开始,就要不断加紧训练,通过写一些小论文增强文字的表述能力,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讨论和发表,积累经验和资料,将平时的学术研究,实习和毕业论文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向导师学习如何写学术文章、如何做科研,从而提高学生论文写作技巧。并积极参加学术讲座,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动向,开阔自己的视野。

旅游毕业论文: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分析及对策研究

伴随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并具备不断适应岗位变化甚至转岗的能力。作为与之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综合能力。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对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根据其从事工作存在的跨岗位、跨职业现象,提出了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专业改革对策。

前言

伴随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跨职业,并能不断适应岗位变化甚至转岗的能力。与此相适应,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目前职业综合能力的内涵在学界尚未统一认识,本文认为其内涵是指从事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跨职业、可迁移的关键能力。前者是作为劳动者从事具体的职业岗位应必备的基础能力,由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专业单项技能、专业复合技能等)通过社会实践转换而来。后者是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是伴随其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创业等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在劳动者职业生涯中往往起到关键性作用,也称职业关键能力、职业通用能力,由于综合职业能力能真正体现学生从业创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以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受到高度重视。因此,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就业分析,针对毕业学生面临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剧,工作流动性较大,就业从事行业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结合广州市旅游行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提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旅游管理专业改革对策。

一、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就业调查分析

2015年底,通过对我院旅游管理专业2011―2015届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问卷调查,了解近几年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发展状况,以便进行专业改革,使培养的学生能具备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2011年以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总数为478人。本次调查共发放了220份调查问卷,回收212份,回收率为96.36%。调查问卷共计问题22项,便于本文研究需要,选取了其中6项做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对口程度分析

关于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为42人,比例为19.81%;专业基本对口的为18人,比例为8.49%;与专业相关但不对口为46人,比例为21.7%;完全与专业不相关的为106人,比例为50%。结果表明,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多毕业后并未能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

(二)毕业生从事工作具体岗位与行业相关程度分析

关于2010―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具体工作岗位与旅游相关的占问卷调查的32.04%,而从事其他岗位的占问卷调查的68.87%。

(三)毕业生在工作中运用职业能力的熟练程度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我院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职业能力的运用是比较熟练的,如沟通与应变技能、旅游产品销售技能、组织协调与管理技能、现代办公设备使用技能、书面表达技能,但旅游产品设计策划技能、旅游英语听说技能等选项一般的比例达到42.45%、44.34%,显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毕业生在工作中认为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分析

此题为多项主观填空题,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根据在工作岗位中认为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爱岗敬业能力198(93.4%)、社交礼仪167(78.77%)、团队合作能力146(68.87%)、自我学习能力113(53.3%)、岗位技能105(49.53%)、组织管理能力99(46.7%)、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92(43.4%)等。这和在对旅行社管理人员访谈中关于旅行社在招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时最注重沟通能力、技能水平、合作能力、实践经历、敬业精神等因素基本一致。

(五)毕业生对学校的各方面评价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各方面的评价情况,对学校设施普遍满意。但在专业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联系紧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

(六)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活动或竞赛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在校期间开展科技活动或竞赛普遍获得认可,可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和提升综合素质等。

二、提出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从2011―2015届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性质与专业对口程度、从事工作具体岗位与旅游行业相关程度等问题的分析,学生已大多数不再从事旅行社行业或者与旅游相关的行业。面对现阶段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结合专业偏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院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进行专业改革,包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构建与之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等。

(一)制以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优化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由行业、企业、学校和职业资格鉴定部门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针对旅游企业岗位群,分析其工作岗位的任务、工作过程,对工作岗位应具备的从业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标准并进行论证,再依据论证结果设计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同时,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制定体现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实现岗位群与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对接,考证内容与职业资格内容对接。

(二)构建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突出综合素质与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1)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所需人才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能力要素组成。(2)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进行职业综合能力分析,分解成若干专门能力,并围绕专门能力进行课程的设置,确定课程设置的专门能力目标、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同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所需的职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等,并围绕这些素质开设相应的素质课程,融入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拓展素质等基本模块,对应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模块。(3)以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主线,优化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课时,使职业能力培养和专门能力训练的学时根据专业特点不同,应占总学时的60%左右以上。

(三)制定基于工作过程分析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分析、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基本思想及做法的载体,是一门课程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在课程标准设计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1)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考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旅游企业岗位群进行岗位典型性工作任务分析,对应的岗位工作过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匹配,整理成课程的素质点、职业岗位能力点、职业核心能力点,形成学习性任务。(2)根据学习性任务设计成教学项目任务,将相关素质训练项目、专业能力项目和职业核心能力项目训练相集成,按工作过程加以排列,形成以工作过程为逻辑,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教学内容。

(四)构建适应职业综合能力为培养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技能,进而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以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指导,修订实践教学目标,整合实践教学内容。(2)构建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实训(习)体系,突出课程实践环节,强化学生课堂内外动手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形体塑造、应用写作、沟通交际、社交礼仪等能力。(3)注重校外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合作、职业理解、适应能力等方面提升。(4)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积极采用互动式、启发式、情景式等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发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创新实践考核模式,构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参照职业资格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突出实践能力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6)强化实践教学条件,参照旅游类企业实际的工作环境、岗位能力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内外实训(习)基地的建设。(7)开展系列讲座、科技活动、大赛等素质教育活动,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个性能力。(8)通过志愿者行动、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活动,提高实践与操作、表达与表现、创新与创业等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优化以教师能力为要求的“双师素质型”队伍结构

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能否取得成功,教师是关键环节。在以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即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型”教师除了“双证型”,还应主持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和应用技术研究,更应具有较广的行业视野,较强的企业实践能力,较新的行业理念的教师。因此,要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双向流动通道策略,优化和提升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结构优化的“双师素质型”队伍。(1)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行业从业水平和科研社会服务能力,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去”为企业和社区服务,增加企业从业经验和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2)大量“引进来”行业企业一线具有高技能水平的高级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担任综合职业能力的校外指导和考核评价等。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