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

时间:2022-05-29 08:50: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管理系统工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思维方式管理系统工程项目成本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及其不足;定额控制法存在的问题;企业定额的编制;建立动态成本控制信息系统;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源泉、成本目标是成本控制的基本,成本目标来源于工程项目成本的测算、一般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制度控制、定额控制、合同控制、周期过长,无法及时反映工程实施过程中成本的计划值与控制值之间的偏差、企业定额是工程项目成本测算的核心、企业定额章节的划分、确定企业定额编制的方法、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指标的确定、建立项目部与企业局域网络办公一体化网络系统、实现预算软件与企业定额库的共享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通过对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目前工程项目动态成本控制存在的缺陷,指出企业定额编制的失真是导致动态成本控制不能实现的关键,介绍了企业定额编制的具体方法,同时提出建立动态成本控制信息系统是工程项目动态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项目管理;动态成本控制;企业定额

1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核心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的源泉。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一般包括五大环节,即成木的预测、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而成本的控制是五大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只有对工程项目成本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最终使工程项目成本获得好的效果。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是指:为实现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在工程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对所消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控制与纠正即将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费用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即实施成本的动态控制。成本目标是成本控制的基本,成本目标来源于工程项目成本的测算。

2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及其不足

一般的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制度控制、定额控制、合同控制。

(1)制度控制。主要是建立健全项目各种责任制度的实施办法、项目成本管理实施细则、材料进出管理实施细则、项目结算审计细则、机械及周转性材料租赁管理细则等等,是企业实施成本动态控制的前提和保障。虽然各种成本控制的规章制度齐全了,但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按章办事,在很多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特别是中小型及私有企业,以包代管、不重视管理的现象是建设领域中依然存在的弊端。

(2)合同控制。主要是签订好项目经理部与公司管理部门、公司智能部门、项目部管理班组成员之间的承包合同和岗位责任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权限、考核与奖罚等细则,解决双方之间监督与被监督、指导与被指导、协调与被协调、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问题,实现效益共享、风险共担。

(3)定额控制。是企业根据自己的企业定额进行人、材、机消耗指标的计划、核算、和控制。企业应当编制的定额与费用指标主要有:施工定额(含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它直接费定额、现场经费定额、周转材料维修保养定额及其它定额等。

在这三种控制方法中,制度与合同控制法,主要是管理手法上的控制,定额控制法与项目成本测算大小密切相关,定额控制法是项目成本控制的基础核心,直接关系到项目成本控制的实际效益。

3定额控制法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现在大多数建筑业企业对成本控制采用的基本做法是:工程开工前,按照施工图预算制定成本计划;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经验概算值对成本进行控制;工程完工后,汇总完成的数据。具体表现为:采用计划报表、统计报表的形式作为未发生及以完成工程成本的计划控制数据和核算控制数据。这些数据的采集周期一般为一个月,由于周期过长,无法及时反映工程实施过程中成本的计划值与控制值之间的偏差,成本动态控制的意义丧失;其次成本计划值的编制大多数企业没有按照自己的企业定额来编制,而是在预算定额的基础上下浮若干百分点,这样编制的成本控制指标从一开始就已失真,那么对实施过程中的成本进行动态控制就成为空话;再者,计划成本与统计成本报表的编制均为项目的预算员、成本核算员、会计员等完成的,而实际的施工管理人员参与的过少,对于每天完成的工程量和工程资源的消耗几乎没有详细的日志记录,造成报表中工程成本信息严重失真。

成本动态控制中之所以出现这些缺陷,其根源在于项目管理者对企业定额的认识不够,对成本控制只看表面,控制的深度不够,控制的周期过长,缺乏将企业定额运作在项目管理的意识,不能将本企业的生产力水平用定额的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推行“市场形成价格,企业自主报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必然的要求。企业自主报价的基本要求就是进行成本测算,没有成本测算就没有自主报价,所以企业定额也是企业进行成本测算的先决条件。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建设部107号令)第三条规定“建筑工程施工发包和承包价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由市场竞争形成”。这种指导思想与美国计价模式基本接近:即以大型承包商的实际资料为依据,《建筑工程费用文件》(定额、指标、费用标准等),并提供给各承包商作为投标报价的依据。承包商根据自己的经营情况和市场情况进行报价,然后再竞标。美国的工程价格是自由市场价格。而英国则是承包商根据政府颁发的标准工程量计算办法及其定期的各种价格指数,结合企业内部的估价标准和对风险的预测进行报价,英国没有统一的定额。

总之,企业定额是工程项目成本测算的核心,成本测算的精确与否对项目成本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没有初期的成本真实的测算,项目成本控制就无从谈起。因此工程项目成本动态控制的关键问题是:编制属于本企业自己的企业定额。

4企业定额的编制

4.1企业定额章节的划分

可参考地方预算定额章节,结合本企业常用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手段等进行适当增减。划分的原则:一定要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体现企业施工技术的特色、管理的特色,这步的关键是:除了划分出一般大众章节外,还要能列出和企业自己管理水平相符合的特殊章节,要能真正为项目成本动态控制服务。

4.2确定企业定额编制的方法

统计分析法、经验估计法、比较类推法和计算法是定额编制的常用方法。在编制定额时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地方定额进行研究,摸清企业定额编制原则、方法,包含的内容和定额水平;二是对相关国家、行业和地方劳动定额、预算定额进行比较,确定之间的水平相差幅度,然后根据企业历年已完工程的成本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确定各个分项子目企业定额消耗水平;三是以初步确定的企业定额框架和内容,通过反复征求意见和试点运行,验证定额水平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时收集整理,逐步形成定额系统和完善定额子目内容。

4.3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指标的确定

4.3.1人工消耗量的标准确定

(1)计时测定法。从研究时间消耗的基本工作开始,以研究工时消耗为对象,以观察测试为手段,通过密集抽样和粗放抽样等技术进行直接的时间研究,确定人工消耗量。首先确定企业实际和正常施工条件,确定施工过程每一工序的工时消耗,然后再综合工作过程的工时消耗。对所得数据与现场工时消耗情况和施工组织设计条件联合起来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以获得可靠的、有技术根据的基础资料。这是一种准确程度较高、比较科学的方法。

(2)经验统计法。运用统计分析的原理,把过去一段时期内企业同类工程实际消耗的统计资料(如施工任务书、考勤表等与之相关的资料)和原始记录,经过整理,结合当前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所需的数据。此方法包括常规标准和新技术、新工法、新工艺两个面层,主要对项目工程现场进行实际测定,对已完工程可以参考结算资料,将收集到的各种类型工程相关的消耗指标数据,进行必要的数理统计处理,条件允许时可以建立一些主要消耗指标的数学模型以便为成本动态控制所用。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根据这种方法编制的定额消耗量接近实际的消耗水平,但是需要搜集大量的工程结算资料,所选项目要有代表性,并且要其资料齐全。对于还不存在企业定额的企业来说,这是一条编制企业定额的捷径。转贴4.3.2材料消耗量的标准确定常规材料消耗量按实际消耗测定,并测定其损耗系数;对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因素的材料,可以调查其他专业施工队伍的含量作为标准,待完工核算盈亏,调整含量标准。

(1)观察法。通过对施工现场的实地考察,在施工技术、组织及产品质量均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材料的品种型号、质量也符合设计要求,操作工人能合理使用材料和保证产品质量时,测定完成某一合格单位产品的施工过程所需的材料消耗量。在该方法中,所选定的观察对象须符合下列要求:建筑结构典型、施工符合技术规范的要求、材料品种和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被测定工人应节约使用材料并保证产品质量。

观测成果中包括必要的材料消耗量和不可避免的材料消耗量,但是只有必要的材料消耗量才可以用于定额的编制中,并且要对其进行分析整理,以确定较为准确的材料消耗量。

(2)试验法。在实验室通过专门的仪器设备确定材料消耗量比施工现场测定的数据要精确,这是因为实验室的条件比施工现场的工作设备条件好。但是对于从实验室取得的数据并不能直接用于定额的编制,因为实际的施工现场的条件与实验室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因此所取得的数据要与施工现场的条件相结合,考虑在施工现场的影响因素。

(3)统计法。指根据分部分项工程材料的发、退料数量和完成产品数量以及本企业已完工程的历史材料进行统计和计算来编制材料消耗量的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不需要组织专人测定或试验。但是这种方法依赖于公司的历史数据和在建工程,因此,对于常见的项目准确性可能会较高,对于不常见的项目或是变化较多的项目,因为样本数据有限,其准确性程度可能会较低。

4.3.3机械台班消耗量的标准确定

首先应该区分开是自有机械还是租赁机械。在施工中确定采用哪些机械方式,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历史资料测定临界值,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定机械台班的小时生产率是测定机械台班消耗量的基础.首先根据企业机械装备实际和正常施工条件,在施工现场测定机械的小时生产率,再根据小时生产率和利用系数确定出机械台班消耗量。个别项目由于机械和操作方法不同水平出入较大时,可以经过测定进行调整,缺项部分进行补充。这种现场测定的方法是我国多年来专业测定定额的方法,技术简便,应用面比较广。

4.3.4其他费用的确定

施工组织及施工技术措施费的确定可参考已完工程历史资料确定其临界值,再定出不同规模工程的取定系数,采用宏观计划指标控制和完工后核算相结合模式。项目部管理费的确定,按配备人员工资、保险、办公及招待费等子目消耗内容进行测定。其他相关税费按当地收取标准计算。

4.3.5企业定额编制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定额作为企业的内部资料,在其编制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来自企业自身条件和招标人要求以及工程现场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影响。

(1)工程项目质量要求的影响,不同的工程项目质量对消耗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项目部应根据招标人的要求调整企业定额水平进行报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控制。

(2)施工方案的影响。

不同的施工方案和措施对人工、机械的配置、进场先后顺序、工作时间、使用数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导致完成相同的工作量可能会有不同的资源配置要求,不同的资源配置可能引起企业定额相应部分的消耗量的变化。项目部因根据本项目的施工方案的特点及时将企业定额的相关消耗做一调整,然后再进行报价和成本测算。

(3)施工企业自身条件的影响。

企业等级的差距、员工素质的差距、企业机械装备的差距直接影响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影响到企业定额编制水平,影响到企业定额消耗量的多少,这些来自企业自身条件的影响会直接关联到企业定额的编制水平和准确度上。

(4)施工季节、环境和条件的影响。

施工季节不同对施工过程的要求不同。比如在北方进行冬季施工时,就要考虑防冻保温的问题,混凝土中要加防冻剂,现浇混凝土构件外要加草袋等。雨季施工时要考虑从施工现场抽排水的问题。不同的施工环境和条件对人工、机械、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资源调配等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不同的施工环境与条件也会引起企业定额相应部分消耗量的变化,每个项目应充分考虑季节、环境、施工条件对项目成本的影响。

(5)工程项目特征的影响。

建筑物的高低、外形形状的复杂性、项目的大小都会对产生不同的消耗水平,项目报价时应考虑这些差异在项目成本中的影响,对企业定额做及时的调整,完善本项目成本测算工作。

编制企业定额时要考虑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每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引起企业定额中的变化,消耗量是为编制企业定额服务的,所以消耗量的变化会引起投标报价时综合单价的变化。但每个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影响因素都反映到定额中,所以在编制企业定额时应留出一定的空间,允许项目管理者随时根据实际的影响调整企业定额的消耗,使项目上能及时进行成本测算和投标报价。

5建立动态成本控制信息系统

动态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变化多端的竞争环境下,通过快速的成本信息传输和成本决策机制,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并管理未来的经营目标,促使企业保持经营成本与风险成本的相对优势、战略地位相对提高的一种创新成本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需要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支持。

(1)建立项目部与企业局域网络办公一体化网络系统。网络时代给当今社会的进步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网络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对建设工程而言,应抛弃其粗放式的管理模式,向精细管理迈进,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的建立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获取效益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目前建筑企业公司一级网络管理基本都能部署,但到项目一级,企业的管理基本局限于一般文件的下载和传递,与项目成本控制的衔接还停留在数据的查看,功能的延伸性缺乏,应该开发适合本企业的项目管理软件,使之与企业管理软件能有机衔接,达到企业管理与项目管理的融合,实现全部管理信息的动态化。

(2)实现预算软件与企业定额库的共享。目前各种概预算、投标报价均实现了计算机化,企业可以利用这些概预算软件,将本企业定额库与概预算软件实现共享,同时建立企业自己的人工、材料、机械的即时价格系统,各项目部可随时对当天完成的工程进行成本计算,与计划成本进行对比核算,及时进行纠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将成本的控制实现真正的动态化。

(3)实现项目管理资料网络化。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每天记录的施工日志,除了记录工程进度完成情况、质量安全隐患与事故、检查验收等内容外,应将每日实际完成的工程量和与之对应的资源消耗量准确记录,并将其日志发于企业局域网上,供成本核算人员使用,解决施工管理人员不参与成本控制的弊端,使收集到的实际工程数据不再失真。

(4)配备专职网络数据维护人员,配备专职企业定额修订人员。动态成本控制就在于其及时性,只有成本控制所需的各种数据信息能做到及时采集、及时更新、及时修订、及时增减,才能保证动态成本控制的实现。因此专职的网络数据维护人员和企业定额修订人员的配备是必要的,这些工作人员必须要懂相关的技术知识。

6结语

工程项目动态成本控制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按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去抓落实,特别是企业定额的编制,需要有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依托,而编制过程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是整个编制过程的不能忽视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企业一把手挂帅,层层落实、层层核查,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万事开头难,只有付出艰辛的劳动,就会有收获,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工程的结构模型与优化控制

摘 要:全球经济形势的转变,促使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变得更高,从原来理论型人才的需求模式转变为综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模式,高校为应对这一变化,构建出了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工程结构模型,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设计,同时对其优化控制措施进行了一定分析。

关键词:就业管理;大学生;结构模型;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高校要敏锐洞察该变化,然后对大学生就业做出正确的规划。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高校引入了大学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工程的结构模型,如图1,通过设计该系统模型,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可以通过该模型可以对学校的就业工作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做准备。

一、本系统的功能设计

(一)系统管理员管理。该功能设计主要是对学生以及企事业单位用户基本信息的管理,比如审添加、查询、修改、查看等;对毕业生信息的管理,比如毕业生成绩排名、奖惩情况等;就业协议管理,比如备案、单位名称、工作岗位等;毕业生推荐管理,如通过对系统中统计到的符合用人单位要求的学生进行推荐等,还有文件管理、就业指导管理、统计与分析管理、系统平台管理等功能。

(二)学生用户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管理,如姓名、专业、籍贯、等;就业信息管理,其包含浏览和查询相关工作职位信息和在线简历状态浏览与管理;就业指导信息管理、留言信息管理等。

(三)企业用户管理。企业信息管理包括企业名称、联系电话、详细地址、企业性质、所在行业、企业简介、企业logo、联系人、联系传真、邮政编码、URL等;招聘信息管理包括添加、删除、修改招聘信息;在线简历管理是对学生提交的简历进行筛选、回复是否面试、简历保存或者删除等相关管理,留言信息管理是对相关用户留言或者回复相关用户的留言等。

二、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工程的优化控制策略

(一)完善顶层设计,拓宽就业。要提高对国内外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预测、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各项就业政策和措施方案的梳理剖析的准确性,系统开展整体可行性研究。在当前供求失衡的就业现状下,要努力拓宽就业供给,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发展经济,增大市场体量,扩大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挖掘潜力,如鼓励培育“互联网+”等新经济增长点、支持发展咨询、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等措施,扩宽就业渠道,增辟和释放就业岗位。

(二)改善服务管理,分流就业需求。高校、用人单位、社会等各方要意识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不同地区、生源、水平等层次性差别,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对策。拓宽思路,设法分流就业需求,如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开辟境外就业市场、支持出国留学等,减缓国内就业压力。同时区分并把握住不同大学生就业的“同”与“不同”,找到关键,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采取因类而异、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服务管理措施。因此,各方既要从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多方面改善横向的条件,也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加强纵向的服务与管理。同时,要规范、完善好就业市场秩序,营造公平、友善的就业环境。

(三)重视评价反馈,发挥优化功能。首先,促使高校和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自觉性,而在评价过程中则需要各方参与和积极配合。针对考核评价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邀请和培育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估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进行设计,并根据各个要素及子系统的不同功能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诸绩效评估法、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等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切实形成一套客观、公正、合理、及时、高效的评价机制,获取客观准确的评价信息;最后,建立就业管理系统内各组分的反馈机制,将反馈意见及对反映到政府的规划设计、政策方案、服务管理、协调控制等决策过程中,保证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运行的有序与稳定。

(四)从结构性和稳定性出发,鼓励柔性就业。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点在于缓和及优化大学生的就业供求关系,政府要把握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能力、不同层次和不同时期的结构性特征,根据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结构和不同就业阶段的学生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集思广益,建议积极探索弹性就业、带薪休假、四天半工作制等柔性就业政策,确保大学生就业管理系统各项工作能够平稳、高效、有序地运行并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结语

C上所述,大学生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结构模型的设计,是高校了解就业信息和管理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学生可以通过该系统查询用人单位的情况,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该系统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以便确定是否录用该生,虽然该系统还存在待完善的地方,但科技的发展和管理的完善会使该系统的功能更全面、操作更简便。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基于翻转课堂的管理系统工程案例式教学方法研究

摘 要 针对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的特点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提出基于翻转课堂的管理系统工程案例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该方法的内涵,并通过实例提出该方法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管理系统工程;翻转课堂;案例教学

1 前言

管理系统工程是陆军军官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包括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建模、系统分析、系统预测、系统评价及系统决策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员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问题,掌握管理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部队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具有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课程讲授中容易产生内容枯燥、互动匮乏和学员学习主动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授课情况,依托学院的泛雅无线教学网络平台,选取课程中的系统建模、系统评价等重难点章节,探索案例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

2 基于翻转课堂的案例教学方法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源自英文“Flipped Classroom”,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言的[1]。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过程。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员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来完成的,而知识内化则是学员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2-3]。翻转课堂改变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传授主要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是指学员在课前观看教员事先录制好的教学视频、从网上下载的教学视频或者其他的相关学习材料;而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通过教员的帮助和学员的协助共同释疑解惑,帮助学员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员课前通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对一个特定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引导、组织学员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开展讨论、争论或者是辩论,形成反复的互动和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以及思想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启迪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2]。

基于翻转课堂的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针对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的系统建模、系统预测、系统评价等部分章节,在学员已经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布置案例作业,让学员以翻转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准备相关汇报交流材料,课堂上实施“翻转”,各小组和教员互相讨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翻转课堂学习小组具体安排如下。

人数:5人左右。

划分原则:根据学员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认知能力、性格特征、知识结构以及相关案例问题等进行划分。

实施原则: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组长组织组内成员进行翻转课堂的学习和研究活动,小组成员则主要通过查找资料、讨论等学习模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这种相互交流模式不仅有利于学员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共同按照案例的要求完成任务,还有助于促进学员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同时,这种模式加强了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学员和教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学习阶段,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1)课前学习环节。

①确定案例。教员综合以下两方面,确定相关案例,设计课堂;

一是课程的具体要求和学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是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和学员在课下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情况,以及在互动交流中未解Q的难题,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学员比较熟悉的案例。

②查找资料。根据教员布置的相关案例任务,学员自主地选择课程资源,可以是教员录制的微课、精品课程等,也可以是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其他资源。

③讨论交流。学员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源后,翻转课堂学习小组组内成员通过相互讨论,或者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员开展交流等方式,收集知识信息,并对这些知识信息进行处理。

④制作交流内容。学员通过查找资料、相互交流讨论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信息,按照翻转课堂学习小组组内分工情况,确定学员制作PPT,将获取的信息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便于课堂上和教员以及其他学员展开讨论。也可以自选其他的展示方式。

2)课堂学习环节。翻转课堂学习小组在完成规定的案例任务后,可以通过成果演示、报告、演讲等方式进行汇报交流,完成成果“展示与交流”。

教员则根据学员的案例汇报、自我评价、小组互评以及回答问题等情况,对学员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根据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员掌握知识的薄弱点,总结一些有代表性的知识点,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环节。依据课堂情况以及泛雅网络教学平台管理系统工程中的学习记录情况以及学习报告和案例作业报告等内容,教员对学员的学习进行评价。

3 翻转课堂组织举例

对象 陆军军官学院2013级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员40名。

章节 系统评价。

已掌握的理论知识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关理论知识。

课下 案例作业,以陆军军官学院“行管工作量化考核评估系统”指标体系中的生活秩序指标为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学员1连和2连的生活秩序进行评价。分为8组,每组5名学员,课后完成案例作业,并制作PPT,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讨论。

课上

1)汇报交流。由于时间关系,选取两组学员汇报。

2)交流讨论。教员事先要准备好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进而有目的地引导学员互相质疑,层层深入,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

3)教员讲解。通过学员互相质疑,教员层层深入,找到问题的本质原因就是模糊合成因子的选择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教员重点讲解。结合课堂案例,分别讲解四个因子的特点以及适合情况。

4)课堂总结。从课堂的氛围、学员的参与度、知识难点等角度进行总结。

4 实施效果

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案例式翻转课堂在实际教学中的实施过程。课后,为了检测这种课内基于案例式的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对该班级学员进行知识点测试和问卷调查。测试结果表明,学员已经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员的积极性和兴趣得到广泛提高。

基于翻转课堂的案例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从注重教员的“教”向注重学员的“学”的转变,从填鸭式的“教”向教员引导式的“教”的转变,从被动式的“学”向自主探究式的“学”的转变。这种模式体现了以学员为“主体”、个性化学习、开放式教学,突出教员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互动。

当然,基于翻转课堂的案例式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于一些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员来说,课前功课难度较大,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员对整个过程的掌控难度较大,对教员的要求比较高。对这些问题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管理系统工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过程中,经济管理学院理清了教学改革的思路,突出石油特色,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本课程中的定量和定性方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把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去,形成基础扎实,目标清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对本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管理系统工程;教学模式;改革

0引言

管理系统工程属于应用科学层次,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管理系统工程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的思想体系,特别针对行业性发展的院校,重点造就学生基于行业问题导向的管理类的创新能力。该课程所提供的思维方法是管理专业后续课程的提高,所提供的技术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直接发挥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整体的课程体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能较为长远的发挥作用。

1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特点

中国石油大学管理系统工程是基于系统思想指导下研究现代优化理论与方法在石油工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一门现代管理决策技术,是研究实际运作过程中系统思想如何实现定量表示的技术方法,为培养学生在针对石油行业特色管理创新能力提供支撑的方法论课程。主要以建立系统的思想为基础,以模型方法及其预测功能、评价功能和仿真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定量模型建立、分析、评价的逻辑过程为思维路线,结合生产实际案例,较系统地阐明了系统工程方法在石油行业中应用,是一种对行业系统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

我院开设的管理系统工程相关课程群,本着”能经营、善管理、懂石油、外向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一个中心、六个依靠、两个坚持”的工作基本准则,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系统科学学科体系和较为合理的师资结构,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树立并养成系统思考问题的习惯,掌握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学会在定性分析指导下进行石油发展过程中的定量分析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学会各种计算工具的使用,为正确地解决石油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奠定基础,为实现管理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该课程理论教学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系统思维方法和系统工程处理问题的思路,包括系统科学方法论与系统、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基本理论、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模型化等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服务。第二部分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供定量分析的技术措施。通过管理系统工程的教学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还可以训练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缜密清晰的逻辑思维,甚至于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也是大有裨益。考虑到我院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笔者从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石油特色的原则出发,制定本实施方案。

2教学改革的形成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提出了按社会对学生能力的基本需求,确定学生素质要求,再按学生素质要求提出学生学习的一体化知识体系,按照知识体系分层分类构建课程体系。为培养石油管理类学生管理创新能力,满足石油生产管理现代化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论,尤其是正确思路和数学方法与现代计算工具的支撑。

依据培养目标,我们重新确定安排课程教学内容,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依托运筹学的方法方式,将系统工程与石油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学生在管理系统工程之前学习过运筹学课程,已经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多的优化理论与方法,但运筹学会产生方法导向误导和理论太深,学生掌握比较困难,不利于行业应用类院校学生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就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按新大纲组织教学;充实师资力量,组建教学梯队,成立了以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组为核心的,由相关教师参加的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小组,教学中使用Lingo、Matlab、Project等软件;开展实践性课程教学;探讨考试方式的改革,为向理论考试加上机操作相结合方式转变做准备。

课程建设小组经过多年的建设,该课程已基本成熟,突出了行业特色,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树立系统思考奠定了基础。

3课程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考虑到学院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改革应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把优势做大、做强的原则。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

3.1以管理系统工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为改革主线,理顺教学改革思路抓好经典管理定量方法教学内容的整合工作,强化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合经典管理定量方法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突出石油管理的特色,将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对现实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分析力、综合力、预测力和决策力的案例、模型方法吸纳到教学内容体系中,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在突出管理系统工程模型方法特色的同时,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定量模型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和完善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注重开发和设计与本课程教学、科研相关的辅助教学,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3.2以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强化课程组的团队学习能力,将系统工程课程的所有参与人员组成一个以负责人为核心的学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优化教学的学习与创新团队,经常性的参与石油企业的科研任务,把生产实际和课堂教学相结合,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形成良好学习互动环境。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注重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设计主要以主讲教师自行把关,系课程小组集体备课把关、课程负责人总体把关的管理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针对考试考核问题,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向,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对于管理系统工程的教学影响举足轻重。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课程小组非常重视考试方法的创新,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科学的、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例如针对函授、远程教育学生以思维方法为主,本科生以应用为主,研究生以方法论为主。实现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的努力程度、本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多项内容结合,并且强调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3.3理论联系实际,重点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工作以石油企业、地方政府、社会和生活各方面的典型模型、预测与决策等方面定量方法案例为背景,运用论坛、讨论、讲座、测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相关案例教学,一方面能够强化不同教学对象对课程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将实践知识上升到理论。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丰富,这些能够改善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取得的良好效果,在这个基础上重视和加强相关案例教学讨论室、实验室的建设。

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编写相应的实习教学指导书。主要用于培养不同的受教体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思想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完成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的循环学习过程。

3.4将创新落到实处,重点抓好网络教学环境建设针对行业发展的特色,建成一种更加符合实际、人性化的,能够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的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网络教学环境,运用网络教学,方便教学对象的学习;网络信息的丰富、网络教学设计的强大、实验与仿真功能,这些能够方便教师的教学准备和科学研究,为科研工作和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4.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的学习通过强化课程教师的团队学习能力,课程组就会组成一个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学习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优化教学的优秀团队,有利于形成良好教学环境。

4.2设计课程教学工作为保证良好教学效果,必须进行课程教学的设计。目前采用的方法是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的设计实行主讲教师自行决定、系课程组集体讨论的管理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4.3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渠道在管理系统工程教学中,要适当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多媒体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数量化、概念化的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4.4强化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定性分析指导下,应用数学方法,通过建立模型和对求解结果分析,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管理决策能力服务。

5结束语

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学校、学院、教师和社会等各方力量按照学科建设目标和规划来进行建设。经济管理学院和参与管理系统工程课程专业建设的各位老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目前该专业更新比较快、发展迅速、师资队伍比较年轻等现实情况,难以使该专业得以快速发展。这需要我们在学校和学院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定能使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管理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该课程中的理论部分比较抽象,且难于理解,而实践部分学生接触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这门课程都有较大难度。文章认为,当前《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师生“教”与“学”中形成的路径依赖性有密切的关系,本着系统工程培育T型人才的主要指导思想,文章提出了《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体系重构的思路。

[关键词]管理系统工程;路径依赖;课程体系;重构

管理系统工程是以各层次的管理活动为对象,遵循系统科学的思想,运用系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为管理活动提供最优规划和计划,进行有效协调和控制并使之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组织管理方法。[1]管理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的一个分支,是系统工程在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系统工程来源于系统科学,作为一项组织管理技术,系统工程可应用于一切具有大规模复杂系统的领域,包括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由于系统工程与管理活动之间不可分割的同源共生性[2],《管理系统工程》也已成为很多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而且一些学校还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等专业的研究生课程中也安排了《管理系统工程》课程中的部分内容。因此为适宜当前形势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对《管理系统工程》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1《管理系统工程》的课程性质

系统工程是为处理各种日益错综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应运而生。作为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系统工程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源自哲学思想体系的系统论为研究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运筹学为研究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建模的方法;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求解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运算的工具。在我国系统工程及系统工程学科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已经应用在各个领域。管理系统工程就是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在管理领域中的运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于1979年率先将《管理系统工程》列入教学课目,并出版了相应教材。

《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涵盖内容丰富,多数教材都是按理论概述、系统思想的发展、管理系统结构、管理系统分析建模、管理系统控制、管理系统评价的逻辑思路进行内容组织。该课程知识面宽泛,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学习运用定性或定量数学方法对实际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分析与建模、优化与决策、评价与控制。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应理解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树立系统观点和全局优化的思想;掌握管理系统分析的基本步骤,了解对管理系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熟悉对管理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的常用基本模型,能够针对现实管理问题建立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最优化,为管理系统的预测与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应了解系统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及管理系统优化控制的方法。

2当前《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路径依赖性

路径依赖性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原理,即社会经济生活的事件与物理世界中的一样,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都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地自我强化,并且轻易走不出去。当前《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师生“教”与“学”中形成的路径依赖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21教师沿袭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

《管理系统工程》是以组织管理技术为主线,课程中的理论部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而实践部分学生接触也相对较少,要教好这门课程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对授课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当前教学中,多数任课教师沿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核心内容的教学主要侧重经典理论和算法讲授,教学内容更新少,也缺乏必要的课程实践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训练不足,学生碰到管理实践中的问题时仍感觉束手无策。

究其原因,虽然近些年各高校都在积极的探索教学改革,但多数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短时间内要改变很难。而且现在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科研压力也比较大,更新教学内容或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都会占用很多时间精力,却不见得能取得显著性的成果,因此依赖原有路径,沿袭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成本最低的理性选择。

22学生沿袭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方法

《管理系统工程》是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但该课程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综合性学科,更多地偏向于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类型。虽然现在《管理系统工程》的教学在侧重优化方法时,重点不是烦琐的计算过程,然而数学模型和定量方法仍是解决管理系统工程问题的关键钥匙。因此《管理系统工程》的学习方法体系与一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有一定的差异。要学好《管理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有相应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需要学生不断地参与建模和定量分析的练习。现在一些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的管理类专业在招生时多数是文理科兼收,以文科考生为主。这些数学基础本来就不好的同学,进入大学后,多数专业课程都属于人文社科类,较少接触工程技术类课程,同学们也就逐步养成和习惯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方法。因而在进入《管理系统工程》课程学习时,多数学生不自觉地沿袭了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方法。由于数学基础的薄弱,任课教师短时间内也无法有效提升同学们的定量分析能力,有的学生甚至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对《管理系统工程》内容的掌握。

3《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体系重构的思路

本着进行素质教育,按照系统工程培育T型人才的主要指导思想,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环境下培养目标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掌握利用管理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本文提出如下的《管理系统工程》课程体系重构的思路。

31吸收学科领域内新成果,注重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参考书,也是师生“教”和“学”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教材编写出版周期相对较长,部分内容会有滞后,新的分析方法并不能够及时被教材收录。因此,教师应在仔细研读课程教学大纲,熟悉教材体系与结构,明确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基础上,注重基础性与前沿性的结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可根据管理领域发展的最新进展,在顾及学生接受能力和实用性的基础上适当更新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始终与管理系统工程领域的前沿保持一致,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与时俱进,能够运用新思想、新方法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

32以大案例为引导,提升学生主动研究学习的能力

《管理系统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方法性很强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虽然《管理系统工程》的课程性质更多地偏向于工程技术和自然科学类型,然而为了能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灵活地运用于实践,本课程仍然强调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学生在研究解决管理系统工程案例时,首先要对决策对象进行建模,而在思考建模的过程中,必须理清决策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对于培养学生们结合实际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大的益处。使用模型解决问题时需要学生在模型形式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也有利于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以案例为引导,特别是一些大型的综合性案例,尤其能体现系统工程解决大型复杂系统问题的优势。基于大案例,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PPT展示自己的分析见解,接受同学和老师的提问、点评。让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进行主动探索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对所学知识内涵和运用进行充分挖掘;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与提升。实践中案例教学活动常常会得到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3强化对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定量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虽然现在很多管理系统工程的定量分析模型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求解,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相应的求解软件。如果只列出模型,却不能通过计算即时求得问题的答案,验证自己的思路和方案,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教会学生必要的定量求解方法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课程中的定量模型,上课时在教师讲过例题之后,都应结合一些随堂性的计算练习,让学生们能及时消化吸收知识,提升定量分析能力。课后也应布置相应的练习给学生完成,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34进一步丰富电子课件

《管理系统工程》涉及较多的定量化演算过程,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看到像板书一样的逐步演算过程,电子课件的制作十分重要。虽然多媒体教学早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但要将管理系统工程中包含各类符号、公式的烦琐建模及定量模型求解过程逐步展示在PPT中的确是一件十分费时费力的事情。现在有些学校的教师直接采用图片的格式将整个定量化演算过程直接放到PPT中,由于缺乏逐步的演算,对学生定量分析能力训练的效果并不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件还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媒介的优势,将管理系统工程中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定量的部分,一步一步地向学生展示演算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

35探索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管理系统工程》是一门以系统科学、运筹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的综合交叉性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管理系统工程》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管理系统工程的分析和决策的方法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求解模型或验证其方案。因此本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主要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能有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训练和开发,提升本学科知识的机会。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定量化分析模型有:相关数分析、总体结构等级分析、层次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库存管理、简单线性规划、产品搭配、合理下料、计划安排、物资调运、系统调整与开发分析、风险型决策和多指标排序法,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基于Excel制作教学配套软件。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方法,让学生在电脑上独立操作,完成课程安排的实验内容,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外,与课程教学配套的实践性教学形式还有外出参观和课外实践环节。外出参观能引领学生直接深入实践,直观地了解生产、管理的现实情况,很受学生欢迎。

36丰富课程的考试考核方法

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应丰富课程考核方法,才能有效检验教学效果。

为了改变传统依靠死记硬背,以书本上记忆性知识为考核重点的考试方法,《管理系统工程》课程的考试考核应鼓励创造性思维。加大对学生课外和课堂参与对课程成绩的贡献比重,把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练习、课外作业的分数都记入最终成绩。通过对考试内容和题型设计,确保学生无法直接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是必须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计算才能完成。增加情境案例题和计算题比重。在对案例分析题的阅卷中重点依据学生分析过程和思路的清晰程度及运用系统思想方法的能力评定成绩,不单纯拘泥于结论的一致性。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而且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都有明显的贡献。

37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是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中坚,师资队伍建设是影响课程建设质量好坏的关键。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管理系统工程》课程中涉及较多逻辑推导和复杂定量数学计算,对教师要求较高。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相关管理基础知识,而且要能熟练掌握管理中的各类定量、定性模型的构建和求解。因此除选择具有坚实专业基础和教学能力的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外,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确保任课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紧跟学科的发展前沿。

4结论

解决当前《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克服原有的路径依赖性。本文从七个方面提出了《管理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重构思路,相信这样的课程教学体系重构不仅有利于促进该门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而且也可供其他类似课程参考借鉴。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农网管控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网建设的大规模发展以及农电相关体制的不断改革,形成了相关供电企业产权分界点和农村用电户的变更,随着国有电力资产的快速增加,使得供电企业的相关安全责任不断的加重,那么在这个过程这如何有效的抓好农村配电网有效的运行管理,切实提高农村配电网的健康水平,保证人们的人生财产安全是每个人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牛就将对农网管控系统工程安全管理系统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网;管控系统;安全;设计

1、系统主要业务分析

1.1、安全管理文档管理业务分析

在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安全管理文档管理业务包括年度安全策划方案管理、项目安全标准管理以及安全策划文档管理。安全管理文档的增加是每年年初,县公司安全责任遵循省、市公司下发的年度安全策划方案,根据县公司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本公司年度安全策划方案,并在县公司范围内,最后归档存储。

1.2、月度检查管理业务分析

在农村配电网工作中的对于月度检查管理业务,其主要包括对工作月度安全检查计划的编制、月度安全检查工作的开展、相关检查报告的形成、对相关整改意见的提出、针对整改意见进行的具体整改、对相关整改情况的复查的管理。

1.3、专项检查管理业务分析

为了保证农村配电网工作农网管控系统工程的整体安全,就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相关的工程进行多方式的检查工作。在这其中,对于相关的专项检查管理主要是实现省级公司、市级公司或者是县级公司相关安全专责对各个项目进行的相关专项抽查、形成相关的检查报告、对相关整改意见的提出、针对整改意见进行的具体整改、对相关整改情况的复查等工作实现有效的管理。

1.4、一般检查管理业务分析

一般安全管理业务主要是在实际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对省公司、市公司或县公司相关安全专责对各个项目进行随机的抽查、形成相关的检查报告、提出相关的整改意见、针对整改意见进行整改、整改情况复查的全过程进行管理。

1.5、安全违章管理业务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的安全违章业务是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农网管控系统工程安全不可缺少的一个业务。在农村配电网工作中传统业务中的安全违章管理,其主要包括有在实际工作中对相关安全违章记录的管理以及相关安全违章工作处理情况的管理。在这其中对于安全违章记录的管理主要是在工作中对项目施工工程中发生的相关安全违章事件实现统一的管理工作,对相关的安全记录进行最后的归档进档案保管工作,以此为以后需要查看时可以及时的去档案保管部门查看做保证。

1.6、安全专业评价业务分析

在具体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对于相关农网管控系统工程安全管理来说,其安全专业评价是在项目工程验收后,对相关项目进行安全专业评价管理的功能,其主要包括安全专业评价标准文档管理、评价结果文档查看、安全管理专业评价文档等。

2、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2.1、安全管理文档管理

在具体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作为系统的核心模块,安全管理文档管理模块的设计工作中是非常关键的。在这其中的年度安全策划方案管理,主要是指在每年的年初,县级公司的安全部门在遵循省、市公司关于年度安全策划的方案,按照县级公司相关项目的具体情况,编制出本县公司的年度安全策划方案,并实施;对于安全策划,需要遵循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农村配电网工作中的项目安全标准。对于相关项目安全标准的制定在整个农村配电网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由于其关系到农村配电网安全策划的制定。再说实际工作中在制定年度安全策划方案前,要注意先制定相关的项目安全标准并交给上级领导审核,在通过审核后方可使用;安全策划文件管理主要是是对所有的安全策划文件进行一个统一的管理,这样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安全管理文档管理是系统的核心功能,而安全策划文件管理则是安全管理文档管理的主要功能。当需要制定一个安全策划文件时,先选择策划文件类别,然后录入策划文件相关信息,进行添加。当然还可以对策划文档进行多条件查找功能和删除功能。

2.2、月度检查管理

在具体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对于相关月度检查管理功能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实际工作中的月度安全检查计划编制、月度安全检查工作的实际开展、工作中形成相关的检查报告、对相关整改意见的提出以及各环节工作的复查等等几个重要步骤,在这其中,工作中阅读计划编制首先是在相关的系统中生成,然后对其验证是否存在一定的和正确性,然后再将相关的数据库进行保存。

2.3、专项检查管理

在具体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对于相关专项检查管理功能的处理工作,其主要的流程包括有:工作中对相关专项检查计划的编制、相关专项检查的实际开展、在工作中形成合理的检查报告、对相关工作整改意见的提出、针对相关工作的整改意见进行具体工作的整改以及相关工作整改后情况的复查等等这几个步骤。在实际的农村配电网工作中提供相关的安全专项检查计划的新增、修改以及删除、审核的功能设计,与此同时根据此而提供相关的EXCEL导出功能设计。

2.4、一般检查管理功能模块的设计

安全随机检是在安全计划之外的随机性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县公司进行随机检查后,编制检查记录;是对安全随机检查的记录实现按检查时间、检查人、检查结论等查询条件对工会检查记录、外部检查记录等进行查询的功能,并实现按项目批次、项目名称、检查年月等统计条件进行分组统计的功能;安全违章管理功能主要实现对农村配电网工作中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安全违章事件进行统一管理的功能;对于相关安全事故的管理,其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用于上报各项目安全方面的相关事故数据,与此同时实现对相关安全事故的快报、对相关报告的处理以及相关事故通报等文档的上载工作。主要是对安全事故事件的修改功能、删除功能、归档功能、查询功能、相关文档附件上传功能和记录EXCEL导出功能的处理流程设计;系统维护对药品销售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系统维护涉及到数据库的备份、修改、删除和日常操作日志的备份和删除等。这些功能都是维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保障,需要特别重视。由于论文的篇幅关系,这里只给出数据库备份的算法流程图。

3、数据结构设计

根据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库中的表格来设计有关的数据图。E-R图也称实体-联系图,提供了表示实体类型、属性以及联系的方法,以此用来在工作中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它所提供的面向用户的主要表达方法是受DBMS约束的,在数据库设计中被广泛用作数据建模的工具。然后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按照上面所述的相关工作业务流程,以此得出相关系统的数据流图。按照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及相应的数据流图,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得到相关用户的安全事故、检查的记录以及农网工程项目的安全专业评价等等数据字典。以此可以在农村配电网工作中根据相关的数据字典,最终得到各个实体的属性图。以此完成工作。

总言之,近年来,我国农村配电网工作发展迅速。我们知道,具体的农村配电网工作的开展可以有效的优化相关电源以及电网的关系,努力提升用电供需管理水平,带来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最终有效的推动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将对钢铁以及相关施工行业起到很好的拉动作用。其更是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以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的关键措施,将针对我国实现科学发展、促进城乡统筹产生重大政治、经济和综合效益。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从管理系统工程看城市排水建设问题

摘 要:由于极端天气的增加,几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积水和洪涝现象。围绕目前的情况,文章从造成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的方面阐述了一定的观点,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城市排水系统 积水 对策

1 城市排水系统现状

近几年,不断有网民发帖讲述各自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的情况。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水城”,暴露了一些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

2 造成积水的原因

2.1 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不系统

首先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新兴城市的排水设施建设就是单一排水管网系统建设,而不是系统的从蓄水、养水、导水和排水的综合功能来设计。比如地面硬化等人类活动使原本可以依靠土壤、沟渠、湖泊、地下河等吸纳的水现在只能依靠管网收集,而大面积的城市建设又使城市水域面积在不断减少。许多城市原有的河流和湖泊被填平,大面积的树木、草地被铲平,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这样城市蓄水、养水的功能大大降低。

其次,城市排水管网支网不完善,很多支路没有雨水收集系统,妨碍系统排水能力的发挥。大多城市只重视主管网的建设,对支管网往往重视不够,因而往往是主街道没事,但居民区水淹成河。

2.2 设施更新改造投入的不足

城市排水系统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往往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导致排水管网的不足,这样,定期的管网更新就成为城市建设的必做工作。目前我国城市管网改造不力的原因之一,主要是资金投入不够。而投入资金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最近几年,由于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很多老城市以前设计排水管网依靠的数据难以跟上灾害天气的变化,没能及时改造。

二是我国城市建设者往往注重地上标准,而轻视地下建设。导致把大量的资金使用在城市发展的短期项目上,高楼林立、光鲜亮丽的城市地上建设成为一种“繁荣”和“政绩”的直接表现。而对城市长期发展的低下建设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2.3 标准设计要求偏低

按照我国现行城镇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0.5~3年(即抵御0.5~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也只有3~5年,而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北京一般按“一至两年一遇”标准,武汉还是按照“一年一遇”的标准建的;杭州和南昌的城市排水系统,同样是“小马拉大车”,排水标准严重滞后。与此相反国外城市的排水系统,纽约是按“十至十五年一遇”标准;东京是按“五至十年一遇”标准。

2.4 工程质量低

很多城市施工方和管理者为了赶工期,往往会造成偷工省料和降低标准。导致大多数排水工程设计时标准较高,实施时标准降低很多,给城市的防涝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3 解决积水的对策

管理系统工程是指运用系统的观点,综合性的把系统内的各要素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率。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引入管理系统工程的理念,显得十分必要。从管理系统工程的角度来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1 处理好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关系

城市建设是衡量从政者的政绩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减少从政者的短视行为,就必须从考核领导的体系标准上作适当的调整。尽量减少硬性指标,适当增加软性指标,使从政者有更多的精力和兴趣来建设城市的“心脏”,提高城市的安全性和生活指数,让老百姓生活顺畅安全。

3.2 注重全局性与局部性的结合

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应考虑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也就是主管网和支管网的协调。不要一味的突出主管网,重视主管网的投资和建设,其实更要关注支管网的建设和投资。目前大多数城市主干道和主要街道通常不会积水,但支道和居民区往往积水成河。因此,只有做好二者的协调,才能使城市真正地成为人民生活的保证。

3.3 保持地上与地下的平衡

目前大多数城市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扩展,导致城市土地的紧张。于是城市的湖泊、河流,大片的草地、树木被破坏。缺少了蓄水功能的湖泊、草地,城市旱涝就不可避免了。

因此,地下水网的设计很重要,但地面上的蓄水和养水功能的草地和湖泊就显得更为重要。城市建设者在进行城市扩建和改建过程中,应该重视城市绿化,协调好生态环境。尽量的调节人口密度,使城市人口控制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以便让出应用的土地,来蓄水和养水。

3.4 防洪与排泄二者并重

从系统的角度看,城市排水系统不仅仅是排泄,更重要的还要以防洪为主。只有有机的做到防与泄的结合,才能发挥排水系统的作用。因而,在城市规划排水系统时,站在更高的位置设计出最有效的防洪方案,就可避免积水成河的尴尬境界。

3.5 分别处理生活废水与工业废水和雨水

在我国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中,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使用,或由于长时间维修不够,导致废水和雨水混合在同一的网管内排泄,造成排水不畅。因此,要加大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管理,避免造成混合堵网的现象发生。同时要花时间进行经常网管维修。

3.6 加大法律建设和惩处

造成当前的许多城市洪涝问题的原因,比如标准低、工程质量低、维修费用投入不够,都是因为法律不够健全造成的。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才能保证设计标准、维修费用的投入、工程质量的保证。

4 结语

城市排水系统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更是千秋后代的好事。作为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必须把排水系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以系统的理念来建设规划,花大力气来投入。这样,我们的城市就会更美好。

管理系统工程论文:社会管理系统工程的基础:电子政务

基于云计算的新型信息系统,代表了这样一种系统组织机制:能够让信息系统的结构根据业务应用的需求和服务场景,快速做出调整,自组织,自适应,从而最大可能发挥信息系统资源和能力的价值

电子政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产物。发展电子政务对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代化政府,具有重要作用。近二、三十年来,全球电子政务深入发展,世界各国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电子政务建设。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是定量的科学技术,基本的工具和手段是计算机的应用。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和社会管理系统交叉、融合,从技术层面来说,必然以电子政务为基础,并从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方面,发展电子政务。

相关技术

云计算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宽带网络的发展,以及虚拟化技术的完善,人们意识到“网络即计算机”的理念,即可以把计算能力、存储能力集中起来放在网络中,按需使用。云计算服务的出现,就带来了这种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收费的资源使用方式。

从目前来看,要完整地认知云计算,应该从“服务”和“平台”两个方面去理解。

云计算服务代表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它要面向海量用户提供永远在线、随时访问的可用服务、支持多用户按需获取服务资源并保证服务的可靠性。

云计算平台在本质上类似一个操作系统,它管理着一个“可扩展的网络超级计算机”。它通过一些特定技术将大量分布于各地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之在逻辑上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在不同的应用需求出现时,系统可以快速调动各种软、硬件资源协同工作,完成计算、存储和沟通任务,而用户无需关注实现的细节。网络超级计算机具有“可扩展性”,就是指根据需要可以对计算资源进行添加或者删减,同时此虚拟计算机所展现的性能会相应呈现近似线形的变化。

云计算的基本思想,简而言之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大事,就是“大用户”、“大数据”和“大系统”。反映在技术层面,对于成百上千台设备要维护,数据存储量达到PB级,或者网页的同时访问并发量达到超过万次每秒的企业来说,选择云计算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决定。

对于上层多变的应用需求而言,云计算平台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支撑环境,并实现了IT自动管理,即“以机器管理机器”。

云计算在技术上的革命性,一是给出了一种资源组织的方法,使整个IT系统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二是创新性地将各种信息技术组合起来,完成了一件系统工程的工作。

基于云计算的新型信息系统,代表了这样一种系统组织机制,能够让信息系统的结构根据业务应用的需求和服务场景,快速做出调整,自组织,自适应,从而最大可能发挥信息系统资源和能力的价值。

云计算推动了企业变革,提供了IT资源使用的新方式,成为了业务整合的新平台,提供了向“服务”转型的新思路和创新增长的新动力。

云计算的出现,以“分布式集中”的方式将分散的计算机资源变成资源池,提高了整体计算能力,并以极为廉价、易取的方式向社会提供,这在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工业革命对于人类社会造成的贡献,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以及产品的获取成本极大降低,获取方式极为方便。不同在于,云计算带来的工业革命,将降低知识获取的成本,也使知识的产生变得更加容易、分享变得更加方便。

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选择云计算服务,可以在几乎没有预付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即时使用计算资源,无需提前规划就可以按需获取看似无限大的计算资源并大幅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对用户来说,云计算服务将对资源的占有方式从唯我所有变成为我所用;将对资源的使用方式从特定环境变成随时随地;将对资源的消费模式从固定支出变成按需付费。

物联网

物联网是一个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的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的庞大产业链。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

物联网连接范围远大于互联网,扩大连接到物品,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相连,形成一个连接万亿个物品和数亿人的庞大无比的数据库,采集和存储着物理与虚拟的海量信息,通过分析与决策,完成从信息到知识、再到控制指挥的智能演化,实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物联网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网络概念,它更像是一个融合着各种应用与服务的庞大社会信息化系统。

物联网的重点与切入点是加快制定各相关标准,重视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引导和开拓各类应用,重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使其服务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

大数据

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大数据已经成为IT产业的又一次颠覆性技术变革,对国家治理方式、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等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数据的收集、储存、分析、处理及其应用变得更加方便,政府或公众的决策行为将逐渐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电子政务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目前,中国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共享建设已经初步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总体而言,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利用系统仍局限在小部分的政府业务范围,而且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大数据技术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大致分为大数据的管理和大数据的应用两大方面。大数据的管理相对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与方法,目前正发挥着良好的作用。而大数据的分析和其价值的充分利用,尽管已经有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和前景,其深入发展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移动技术

移动电子政务是政部门利用无线信息通讯技术,通过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的联合应用,实现政府管理及其政府服务的电子化和移动化。移动技术在政府各领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的移动交互空间,并逐步成为现在生活、工作的流行方式。实施移动政务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整合了资源,提高了社会监督力量,缩短了政府与社会的距离。移动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务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除了移动电话以外,还可以通过PDA、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已经其他手持设备获得各种政府支持与服务。国际上和国内移动政务服务正在兴起并不断发展。

移动电子政务较传统电子政务的优势有:1)改善政府办公环境,简化机构之间的沟通,实现移动办公;2)加快现有办公流程,节省政府运营成本;3)提高政府和领导的决策能力;4)方便企业、居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让政府办公真正面向社会;5)无线网络更加灵活并可扩充,具备强大的备灾能力和安全性能;6)塑造更富有弹性的服务型政府形象。

电子政务平台

在云时代,平台即服务,架构即服务,软件即服务。服务可以购买,不需要重新建设和部署。云计算能让用户敏捷、低廉、科学和动态地全面共享资源能。

中国正在规划建设电子政务统一平台,鉴于云计算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建设基于云计算模式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是比较理想的服务模式。有关资料表明,云计算使数据中心计算成本便宜30倍。此外,采用诸如虚拟化、自然冷却等若干新技术,云计算还能降低运维成本。世界多国已经逐步将云计算作为电子政务建设重要策略之一。

2011年2月,美国颁布了联邦政府云战略,旨在解决联邦政府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使用率低、资源需求分散、系统重复建设严重、工程建设难于管理以及建设周期过长等问题,以提高政府公信力。联邦政府认为,云计算可以优化政府服务提供方式,改善以上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云计算模型能够极大地帮助联邦政府快速提供高度可靠的创新服务。联邦政府2011年花费200亿美元用于向云计算方案迁移,占到了联邦政府IT总花销(800亿美元)的四分之一。为了利用云计算技术提高政府效能,联邦政府已经开始实施一项“云优先”政策。要求政府机构在进行任何新投资之前先对安全可靠的云计算方案进行评估,从而了解云计算的价值,加快向云服务迁移的步伐。联邦政府云战略要实现以下目标,明确度量云计算产生的效益、注意事项和选择条件;提供决策框架和应用案例,指导各部门向云平台迁移;进一步加强云计算设施的部署力度;制定联邦政府的行动计划,确定相关部门的职责,以推动云计算的部署。利用云计算,联邦政府提高IT项目的收益具体体现在:1)提高资源使用效率;2)提升资产利用率;3)整合需求;4)加速数据中心重组;5)简化IT项目;6)提高服务灵活性;7)改善服务可扩展性;8)增加创新提升服务效率;9)降低风险。随着公共服务向云计算迁移,联邦政府领导机构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推进云计划,并尽量避免随之带来的风险。总体上看,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将极大降低国家财政支出。

中国的行政单位除上百个中央一级单位外,还包括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58个、大约几百万家公共机构。几乎所有的政府单位都需要使用电子政务业务,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有的还在计划建设。从中央到各部门、各地区基本上都各自规划、各自实施。如果仅按硬件、软件投资(不包括运维费用人力成本等其他因素),建成一个基本全面、完备、成熟、高性能、安全的电子政务系统,全国总投入非常惊人。而使用云计算技术,将计算资源统一配置,合理规划,提供集中服务,将极大提高系统效率,极大地降低开发和运行成本。

2012年10月,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了《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程工作的通知》,确定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个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的试点工作。

北京、上海、深圳推出“祥云计划”、“云海计划”和“鲲云计划”,明确表示将通过建设云计算中心服务于电子政务。上海市将云计算作为重大专项列入《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行动计划》,并设立云计算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此外,南京、成都等地的“政务云”相关工作也取得了初步进展。

展望未来

作为社会管理系统工程基础的电子政务,在规划、分析、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体现以人为主、人机结合。进一步的研究,将在开发电子政务的基础上,融合进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把电子政务系统发展成“人-机结合的智能系统”,建成有系统科学与工程特色的“计算机集成社会管理系统”。

多年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传感技术、计算网格、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业务、物联社会网等技术的发展,即将扩展成为复合空间(Cyberspace)。其应用将使许多以前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得到新的解决方案,进而为设计、构建、分析、控制、管理各类复杂系统指明崭新的途径。根据其引申得来的基于信息空间的社会智能工程与信息空间的综合研讨体系,对于计算机集成社会管理系统的分析与构建,将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