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04:13: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计算机应用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就业引导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性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分析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现状,从学生愿望、学科教育、社会需求等角度出发,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一六届五中全会在” 十一五”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表明了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态度,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也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背景下,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需要,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十一年来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毕业面向社会时感觉所学知识与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存在学生无法以本专业所学知识就业,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自身优势,很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上仿效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过分追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少体现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的岗位针对性。据有关资料一显示,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近80%从事计算机销售、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局域网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和软件编程等领域工作的毕业生较少。这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显而易见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学的内容多侧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另一方面表现是教学内容多而杂,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授课质量,蜻蜓点水,把一些重要内容一带而过。
(二)办学条件欠缺和教学资源不足
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硬件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然而,由于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各个院校实际硬件投入和配置水平千差万别。很多院校还没有建设校园网,很多涉及网络技术应用的课程都无法开设,相关的实验、实训环节就得不到保障。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增多,有不少硕博毕业生加入到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数量、素质得到巨大提高。但是,很多教师是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在行业的从业经验,存在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最后,适合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特点、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材、电子学习资料、网络教学资源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生源质量不高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生源的整体质量有所降。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一般来自城市郊区、农村乡镇,大多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成绩较差的学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的学生选择高等教育,选择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下降的情况。部分学生选择读计算机的动机不成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玩游戏,面对复杂而枯燥的计算机学习,很多学生就放弃了,这也提高了教学难度。
二、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改革思路
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专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各职业技术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上不断改革创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组织办学,使就业需要贯穿到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过程中去,并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一)针对就业导向设立“精理论、多实践”的课程;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专业的办学思想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把握的宗旨必须是适应现实的需要,紧跟劳动力市场就业需要。在开设各种课程之前先做好调查研究。可以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公司企业进行考察,把握当前的形势,大胆放弃一些陈旧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紧跟工作需要,尽量缩短工作后的培训周期。
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就业意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竞争培养学习兴趣,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的目的。
针对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可以以就业中心月报情况和企业及时反馈的用工信息为培训参考依据,与相关院校企业联合开办培训教育基地。这样可以达到通过为企业定向培训,把合格的员工输送到相应的岗位;同时把培训合格的就业人员向用工企业积极输送的目的。
(二)满足教学需要,提高师资队伍
上文己提到,近年来随着硕士博士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得到很大的提升。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然而这些年轻教师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不多。同时,从事教育工作后他们还需要继续学习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加强专业教师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把教师定期送到相应的企业学习和实践,了解和参与项目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增强实践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应积极提供教师在大学或者国外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自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加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相对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有其特有的特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找到其中的规律。职业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意识的主动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锻炼。
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是检验学生学完课程后对其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一个有效方法。设置专题实验,对学有专长的学生和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吸纳学生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为其布置相关课题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扩充知识面。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申请,利用空余时间自发的展开实验。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把课堂教学和实际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结合起来,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课程的设制要体现学科特点,为教学机构灵活地制定教学规划,合理地安排教学资源,提供多种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摘要: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网络技术是当前的热点研究的客体,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也是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中的网络技术能够更好地为计算机专业进行服务,其有助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本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所以,需要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网络技术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
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技术教学概述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专业,其能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入更多旺盛的生命力。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操作型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也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学科,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才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是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其需要实现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网络技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工作和交流,最常见如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通信、信息收集等。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在高校中开展相对比较晚,其发展的历程比较短,发展比较缓慢,因此需要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且,一些高校的设备条件也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很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难以体现出课程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网络技术相关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其中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然而,其中还是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培养学生的软件和硬件能力为主的培训目标强调单一,很少涉及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经济管理能力,这其中没有指定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没有建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学知识结构;第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特性,学生之间的区别很小,而且其培训模式比较单一;第三,课程体系设置采用的是学科专业对口的方式,其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缺乏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内容的教学;第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主要强调计算机工程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的单一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考虑到学科和课程之间相互进行渗透,教学的内容比较落后,这样就会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显然,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必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且有效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一些比较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培训专业特点,采用创新的培养模式,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
3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的有效措施
根据计算机应用培训目标来进行分析,要使得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实现,就需要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来进行合理规划和实施。
3.1明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训目标
高校需要建立面向新时代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合理地划分比重,科学重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其业务知识和能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够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当中,使其能够做好计算机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等技术工作,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一定的效益。
3.2确定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
计算机应用专业也需要开设一下计算机辅助课程,培养学生能够制作三维动画和使用多媒体工具的能力,借助这些工具来处理计算机信息,并且还需要学会如何进行维护。还可以增设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这样能够有助于计算机教学的开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一些常用的三维动画、图形等课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
3.3构建优良的师资队伍
当然,对于专业能够良好地进行建设,优秀的师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安排教师进行计算机相关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为了达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可以使得教师个人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还能够有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只有在经过了实际的培训与学习以后,教师才能够掌握教学的真正本质,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人才,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这样能够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结论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技术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高校需要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结构,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等方法来促进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
作者:赖玲燕
摘要:计算机应用专业是一个传统的、某种意义上比较陈旧了的信息技术专业名称,随着“五年一贯制”专业设置成4.5+0.5时代的到来,9个学期的课程如何设置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公共课的开设以及理论、实训课时的合理安排就成了必须要合理安排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时,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的思路、理念和做法就成了关键。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方向;创新;实践;示范
计算机应用专业是我校的一个长线专业,自1994年建立以来一直开设至今,从2004年开始,在本专业开设了五年一贯制班级,每年招收两个班,一直延续至今,从而形成了该专业三年、五年以及中专、大专两个层次并存的局面,尤其是从2006年开始,引入了软件工程师培训课程项目以后,更是形成了两个层次多个方向的局面,在其中的2007、2008年,更是形成了两个层次(中专、大专)四个方向(计算机应用中专、动漫制作中专、平面设计方向大专、软件工程师方向大专)的复杂局面。目前,该专业仍旧是两个层次三个方向:中专和大专学历层次,动漫制作、平面设计、软件工程三个方向。形成这一局面的宗旨是为了努力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口就业,作为一个三线城市,我市的工业企业多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主,信息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IT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层次偏低,再加上计算机课程目前形成的工具课程特点,从而造成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普遍不高,如果我们不加区分地对中专、大专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方向、选择相应课程的话,那么我们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就更加低了,尤其是在我市这样一个IT产业并不发达的情势下,对口就业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了。为此,我们在深入企业进行用工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作出了比较大的调整,尤其是对课程设置,特别在专业课程的开设及衔接方面,我们更是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具体而言,我们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首先考虑了以下几点:1.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文化基础比校弱,尤其是中专生相对比五年一贯制的学生要更弱一点,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都要更差一点。2.就业的定位方向:中专生的定位为动漫制作员、计算机操作员、多媒体作品绘制员;而对大专生的定位为:平面设计员、程序录入员,并为他们成为高级平面设计员、平面设计师、软件工程师打下基础,也为他们中间的部分同学进入本科深造打下基础。3.企业的具体需求:为了让我们的教学计划更具可操作性,我们还充分发挥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听取了企业对中专生和大专生的需求,充分把企业的需求结合、反映进我们的教学计划,比如在最近修订的中专(动漫)教学计划中,我们就把有关企业认为他们的员工应该掌握的三门基础课程(动画原理、原画原理、动画软件应用)结合进了我们最后的完成稿中。
而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还在充分考虑了以上几点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了这几个方面的考虑:1.夯实专业基础不管是中专班还是五年一贯制班,我们开设了一些相同的专业基础课程:《信息技术》《PS》《FLASH动画》《造型》《网页制作》等,而且对这些课程都要求熟练掌握,在二年级时安排参加中级工考工,只有通过的学生才能拿到毕业证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学生打下一个坚实的专业基础。2.提升专业能力在前两年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我们从三年级开始,针对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在三年级要成为高级工,所以我们在课程上选择了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实际又确实有较大需求的课程:《C程序设计》《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组装及维修》《3Dmax室内、室外环境艺术》等课程,在第二学期完成高级工考工。3.培养综合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在四年级的课程中开设了《典型企业网站设计》《office高级应用》《影视后期制作》这样综合性的实际应用性的课程,并通过结合毕业设计,帮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注重校企合作在第五、九学期,也就是在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我们结合张家港经济的特点以及我市IT企业的现状,分别提供多个专门化方向供学生选择:软件开发、网络营销、动漫制作(高级技术人员)、平面设计等,由相应的企业提供知识培训、工业案例、顶岗实习岗位,为学生顺利踏上社会就业创造最佳途径。也许专业人士一下就看出来了,在我校计算机应用开设的课程中,比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的相关课程好像涉及得不多,这倒不是我们不想引入新课程,而是我们基于学校的实训条件以及当地对相应人才的需求作出的一个取舍,也就是说只在计划中开出了网络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对相关课程及内容有个了解,为以后进一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以求能帮助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从最近几年的实践来看,我们的专业坚持这样做了以后,确实在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对口就业率、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果,也吸引了好几家企业来主动和我们对接,通过课程置换,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口就业的能力,也提升了专业的知名度,这一点可以从专业最近几年的招生情况中明显感觉得到。目前,本专业已经成为了省示范专业、省品牌专业,2011年开始创建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专业,并于2013年7月通过了省级国家验收。技术在不断进步,专业在不断发展,本地经济的转型升级也在不断的进行中,相应地也就要求我们的专业也要能不断地在计划调整、课程设置、实训设备升级等各方面加大力度,以确保我们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实训型信息技术人才。
作者:何斌 单位: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显著的特点是偏向于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契合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本文以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探索研究了现代学徒制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践与应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以及省教育厅下发文件的精神与要求,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实践,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了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
1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特点及意义
现代学徒制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将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结合,是一种产教融合、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以工学结合为核心,学生上学即就业,一部分时间在企业生产,一部分时间又在学校学习,有着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和学中做。建立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通道,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2计算机应用专业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与探索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自开设以来,在教学改革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初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较为复杂,学生要学习程序课程、理论课程、应用软件课程等,没有明确的就业导向。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单一,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排课,实践课比例不高,不利于学生的技能培养。显然,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经过调研研究,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变课程体系设置,根据学生的兴趣分方向培养曰转变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手段等等曰加强校企合作,大力投入实训场所建设,引进工作室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
2.1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2.2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
完善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推进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根据不同的生源特点,实行多种招生考试办法,为接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学徒提供机会。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对于年满16周岁未达到18周岁的学徒,须由学徒、监护人、学校和企业四方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2.3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
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2.4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明确双导师的职责和待遇,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2.5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3结束语
随着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学校和系部应积极分担培训成本,合理分配培训任务,消除企业顾虑,吸引企业参与,建立共赢的长效机制。系部要建立合理的学徒培养标准和学徒注册制度,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培训规范,建立工学有机联系以保障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前景,为校企合作建立可持续的发展通道,促进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
作者:朱玉凤 单位: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
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四星级中等专业学校,学校根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要求,积极开展专业设置调研工作,学校目前开设有三十多个与市场经济较为贴近的专业,为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就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析。
一、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模块式教学计划
由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具有一定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所以学校一开始就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定位在“应用”两个字上。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工具,在各行各业都非常普遍,除要求会计算机的操作外,还必须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计算机在相应专业中的应用,才能达到融会贯通,才能做到熟练、实用。如果脱离开相应专业谈应用就只是“纸上谈兵”,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相当于一个计算机操作员,只会操作不会用,不能或不能很快地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需要,这与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相背离的,是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缺乏市场竞争力,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分不出去或学完用不上的弊病,最终就是由“热”变“冷”。是社会真的不需要懂计算机的人才吗?肯定不是。而是在于我们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社会需求,是否真的实用。为此,学校组织力量深入市各个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广泛调查,并进行研讨,确定了符合宿迁市经济发展规律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能直接从事计算机应用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理论、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且相关文化课达到中等教育水平的初中级计算机应用人才。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学校采取了大专业、小专门化的做法,即制定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式教学计划。模块式教学计划表的执行原则是: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它包括必修的文化课知识及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要求学生达到中等文化基础,且具有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该模块主要是入门模块,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基础模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宿迁市急需的人才规格,选择其他模块中的一块作为必修模块,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的专项技能。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学生在学好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及课余时间,选修其他模块或其他模块中的部分课程,学校通过讲座、辅导等多种形式安排一些选修课程的教学。这对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职业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增加就业机会是很有好处的。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自1994年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以来,紧密结合我市经济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规格的要求,按照模块式的教学计划,已为宿迁市培养了三种规格600多名计算机应用专业方面的人才。其中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的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人才300多名,与财政局联办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100多名,为国丰钢铁有限公司、银丰钢铁有限公司等企业培养的电工及工业控制方面的人才200多名,这些人中有80%已经上岗,一半以上成了相应单位的业务骨干。这些有专长的毕业生的上岗,给我市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快了宿迁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经过几年的努力,计算机应用专业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学校也被誉为宿迁市的“小科学院”“人才库”,已跃居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的行列。下一步学校将针对宿迁市的白酒及广告装潢等行业培养装潢艺术与电脑美工方面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还将按社会需要培养出更多规格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二、根据专业课特点及知识梯度实施区段式教学
所谓区段式教学是将一个学年分为若干个小的区段,每个区段为若干周,一般在一个区段要集中突破一门专业基础课或技能课,有的课程可根据需要或实际情况,跨越几个区段来完成。为了保持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程区段教学由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性、连贯性,可以将某些公共课排在区段之初或区段之末讲授。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原则,就是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即把“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按区段教学,能把安排在一学期的分散的教学训练时间集中到一起,有利于教者的教与学者的学和训练,有利于学生对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掌握,能强化训练,使理论与实际真正结合起来,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能够起到很好教学效果,这也正是区段式教学的特点。按区段式教学模式,我们对一些课程安排做了调整。例如,原教学计划中指法课30学时,文字录入40学时,是安排在整个学期内进行,根据这两门课的特点,操作性强且指法是文字录入的基础,均需强化训练,为此,我们做了如下调整:在期中考试前利用两周时间完整指法字录入课在期中考试后用四周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前两周以推进课形式讲授文字基础的使用方法及正确的键入指法。通过一周的集中训练,把分散的时间集中到一起,提高了训练效果,一周下来所有学生都能实现盲打,且都具有了一定的速度,其中80%学生能达到每分钟录入120个正确字符。学生的基本功在一周内得到了强化,为后续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以后还可以集中时间学习其他课程,把学生都集中在一起强化训练,有利于专项技能的形成,在文字录入课区段强化了五笔字型录入训练,在前两周集中进行五笔字型理论的讲解、拆分方法,后两周集中进行速度练习,由于有了指法区段扎实的盲打基础,两周后有80%学生能达到每分钟录入30个正确汉字,其中有50%学生能达到40个汉字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文字处理初级工标准。由此可见,区段式教学能使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对充裕的时间走完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便于把教学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普教模式,走学练或产学结合的路子,不受其他教学活动的分割、冲击和干扰。按照这种教学模式,各门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对集中,这样便于请访问学者、兼职教师和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讲学、表演和传技带徒、带实习等,使知识的传授和技能得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依据技能鉴定的等级标准,实行目标教学,推行“双证书”制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对社会劳动力的管理、培养,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技能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工人考核条例》和劳动部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江苏省劳动厅制定了《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试行)》。在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职业技能鉴定的对象是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培训实体(含社会力量办学)的毕、结业生等四类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项内容;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证书制度,职业技能鉴定证书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上岗、任职的凭证,是各单位招工、录用、工资分配的依据,同时也是我国公民境外就业、劳务输出、法律公证的有效证件。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要更好地与社会接轨,逐步走向市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势在必行,也有法律保证。所以学校在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推行毕业和技术等级证的“双证书”制,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依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特点和教学实际,以模块为单位,制定了相应的等级标注。标注的制定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行业用人的实际,实行国家制定的专业技术等级证和地方行业岗位合格证并行的学生技能鉴定体制。有了相应的技术等级标准,并以此作为教学标准,这样就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方向。教师备课时根据本模块技术等级标准,认真研究并确定单元(课时)教学标准,并事先告诉学生。由于有了单元(课时)教学标准,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时能做到心中有数,接受新课时能有的放矢,对掌握新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学生也了解本专业最终应达到的目标,除要修完全部课程拿到毕业证书外,还要拿到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有了学习的目标、进步的方向,增强了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为使学生分阶段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我们按有关技能鉴定标准,分阶段组织考核,形成了以单元考核、学期(年度)考核、等级证书鉴定考核为主线的系统技能考核体系。“双证书”制是用国家制定的专业技术等级这一尺度衡量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有利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同时也为职业学校毕业生择业与就业提供了技术等级依据,是一项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具体工作。目前学校培养的600多名计算机应用专业生中有90%拿到了中级技术等级证书,同时又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90%以上,学校已在其他专业也推行了这一做法。宿豫中等专业学校职教中心是一所集职业中专和技工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94年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确定了该专业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及在宿迁市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它毕竟还是一个新兴专业,各方面还不很成熟,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下去,使计算机应用专业更成熟更完善。
作者:卢彬斌
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信息爆炸的巨大影响。实现教育信息化固然需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媒体要在职业院校中真正发挥其优势和效应最终取决于人。教育技术无论发生多么巨大的改变,教师的主导地位都不会动摇。教师要主动利用各种网络技术、优质的平台和资源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1]。
1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以系统的发展观为指导。目前,教师的专业发展经历了“组织发展”和“专业发展”两大阶段。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必然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从而以加速度的形式影响教育教学,或者是跨越式的改变发展的进程[1]。
1.1理念需要强化
专业发展应该贯穿教师的一生。除了积极引导广大高职教师不断强化专业发展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还要引导他们充分结合信息技术,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尽量避开传统的瓶颈限制,实时提升专业能力。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师大多有着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和要求,也能付诸行动,但部分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理解有偏差,学历和职称的目标非常明确,其他目标不明确,有待进一步完善[2]。
1.2知识需要丰富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只有时时追踪前沿科技术动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保证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达到标准,不仅需要紧跟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拓展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动态,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使其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体系[2]。
1.3制度需要健全
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对教师专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考核评价系统既要客观又要公正,要让教师能够通过外界的评价转化为自我评价,进而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在职称评聘、考核、教科研管理、常规管理等实际工作中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评价制度,不仅重视学历,而且重视能力。教师的科研应该有量化的考核标准,教师的教学应该有好的评价方法[3]。
2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师的专业精神。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教师都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平台,使自己在相关专业方面有所提升,并获得长足的发展[4]。
2.1获取资源的路径多元化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获取专业知识不仅可以依靠传统的纸质教材、资料,还可以通过专门的教育网站(如现代教育科研网、小木虫网、中学学科教学网等)、相关的技术网站与数字学习社区(如CS-DN)、搜素引擎(如百度、必应、Google)来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这些平台的教育资源不仅数量多,载体多,形式多样,而且更新速度快,相对比较新颖,基本可以满足教师的日常应用。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平台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了汇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快速选择相关资源进行下载,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另外,如果教师对某些资源的组合不太满意,还可以重新编辑、加工、整合,从而获得符合自己要求的资源组合。总之,网络资源比起传统纸质资源,检索更快捷,编辑更方便,更适合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
2.2听课选择性扩大化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信息环境和平台,教师不仅能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还能通过学习、研究网络公开课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如网易公开课,不仅汇聚了国内许多名校名师的相关课程,而且还包含国外著名高校的各种精品课程。目前,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听课,听本校有经验的教师的观摩课,听外校教学名师的公开课或有关讲座,等等。然而,这些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很难普及到每一位教师。时间、空间上协调的难度,也会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将这些资源上传至网络,则可以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让教师自由安排时间上网观看,满足他们欣赏和学习名师教学技能的愿望,而且可以随时点停,随时思考,反复观看,反复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海量的资源中有所选择地学习。这种方式将更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5]。
2.3教学合作广泛性
现代社会不缺乏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有效提炼。对于教育教学而言表现尤为突出。教师要想在课堂上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具有吸引力的45min,在课下必须花费10倍甚至百倍的精力和时间去准备,而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只有进行广泛的教学合作,才能集思广益,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言而喻,教学合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必将是深远的。教学合作是指在原有分科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将各学科间有逻辑和自然联系的或者重合交叉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调整或延伸,使它们能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种植,生长情况不佳,而两种植物一起种植则会都长得特别旺盛。教师间的合作,尤其是教学合作,可以产生这种“共生效应”,达到双赢的目的[7]。“教学合作”主要表现为“学科内的教学合作”和“学科间的教学合作”。“学科内的教学合作”是指相同或相似学科的教学合作。相同或相似学科内部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又有相似的思维方式,沟通更容易。进行学科内的教学合作,如集体备课等,集众人的智慧于一体,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扩大视野,能够取得互利共赢的效果。“学科间的教学合作”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学合作。相同或相似学科的教师思维方式相近,有时会出现思维定式,缺乏创新,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可以融入更多的思维形式,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教学体验。不同学科教学互动,相互借鉴,教学模式将会更加新颖,课程内容将会更加丰富,不仅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厘清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也更容易理解交叉学科。现代信息技术为这一合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合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小觑[1]。
2.4网络平台学习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环境、网络学习共同体等名词已经耳熟能详。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依靠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共同进步。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学习共同体平台的搭建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保障机制。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施必须以网络平台为前提。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必须有专门的技术支持人员和网络维护人员,专门负责系统的整合、评价,管理网络平台及其资源。网络学习平台还应该配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计算机硬件知识、教育教学知识以及软件开发能力、规划与管理能力等。这样,可以保证教师积极、有序地参与网络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虚拟平台参加各种培训,以解决学习时间相对分散的问题。同时,借助网络,传统的一位专家从头说到尾的独白式也可以演变成几位专家同时参与一个课题的讲座,并与学员随时互动,学员可以随时参与讨论并留言提问,专家可以随时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讲解或交流。这样的交流互动可以真正激发教师的思考,有效促进其专业发展。
2.5教学反思与交流经常化
大部分教师都有教学反思的习惯,然而反思的方式多为写教学日记、整理教案、做教学档案袋等,很少有机会和时间与专家交流。目前,通过比较成熟的第三方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和专家进行实时交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反思。比如通过QQ,博客等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和专家一起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从而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重新审视教育教学方法,重新审视学生,变换角度,改变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反思中成长,可以快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教师在成熟的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与更多的同行或者非同行交流的机会,从而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审视、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冲破固定思维,更加积极地接受新方法,使得自身的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良性循环,教师的专业成长自然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在信息技术的这条高速公路上,教师能够利用的资源会更多,能够捕获的知识也会更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更加多元化,教师的成长速度也将更快。尤其是高职教师,面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更需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自身专业素质,给学生呈现更多生动活泼、充满变数的课堂。
作者:唐茂华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信息系
1.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师资力量薄弱。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扩大,各地职业院校招生每年都是爆满,招生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而与之相应的教师数量却增长有限,教师数量和学生规模不匹配,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不少教师承担过多的教学任务,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2)教学设施落后。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属于典型的实践性教学,需要必要的硬件设施和配套软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硬件和软件设施有更高的要求,但是高等院校教学设施数量严重不足,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更多的实践实训设施,但教学设施采购的增长速度远远跟不上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多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不能保证人手一机,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造成很多院校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过多,实践教学排队练习。
(3)实践教学不足。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操作能力和基本开发能力,这些能力只有在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训练中才能得到巩固和提升。很多教师给予学生过多的理论分析讲解,而忽视上机课教学训练,计算机应用专业需要把计算机技术与专业或行业相结合,针对专业学习和行业性质及岗位特点,为学生开展实训指导教学,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和指导,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改革和创新途径分析
(1)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教学思想影响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制约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发展层次。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摒弃传统的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落后教学模式。依据社会需求和时展,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培养,造就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以学生的职业应用能力为核心,以就业和终身发展为根本导向,增加实训教学课时,强化学生应用指导,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探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造就创新型应用人才,把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相结合,打破高职教学与企业岗位原有的割裂状态,开展各种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与案例教学,注重专业应用技能与综合岗位能力培养。
(2)优化教师结构,强化师资力量。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能力结构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发展层次。针对高等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及时招聘引进高素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补充教师数量。在招聘教师时一定要严格把关,把实践应用能力审核放在突出位置,确保新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过硬。同时聘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高职计算机专业做兼职教授,既能补充教师数量不足,又能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实践型教师比例。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做到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习教学。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校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提供更加全面的实习指导。校企合作是高职办学的一大特色,也是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应联系更多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岗位,加强与企业的深化合作。做好实习期间的跟踪指导,确保学生专业与岗位对口,理论和实践对接,实习导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监督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工作岗位上掌握实战技能,让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发展接轨,技能训练与用人要求一致,能力更新与时展同步,真正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现代化应用人才。
(4)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设备管理更新。计算机设备是保障教学成功的有力武器,先进的教学设施、完善的教学设备、高质量的硬件软件是保证人才质量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到学校资金向教学倾斜,保证每年能够采购一定的计算机设备,能够对现有的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与维护;另一方面,与企业积极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尤其和先进企业合作,利用大型企业的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机会。总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改革,不断创新,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当地发展实际,针对存在问题及时改革创新,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人才。
作者:吴芳
0引言
现阶段,计算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我们现在已经处在一个信息技术化时代,目前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也对完善我国计算机教育体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目前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存在的不足
1.1教学内容模式化,专业针对性不强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也往往与教材内容保持一致,照教材模块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操作的训练。讲授硬件基础时让学生只观看一些硬件图片、组装视频,配合生硬的讲解;讲授软件时就根据菜单命令的功能结合相关的实例逐个讲解,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能力联系不够,综合运用性不强。这样就使得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一些学生学完该课程后,还是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工作中的诸如制作个人简历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研究肖红菊长沙职业技术学院410217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一些简单而实用的问题。
1.2教学方法单一化,学生主体性不够明显
目前有许多高职院校单纯的把计算机应用教学实践模式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操作教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局限于老师单方面讲授,而忽略了实际操作和实践,教师过分强调教与学,只是让学生盲目的观看课件和书本。例如:教师只是通过像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并没有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交流的时间,整堂课基本处于老师讲授的时间,没有给学生留出模仿操作和实践的时间。这样没有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缺少交流,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尽管之后也会在机房安排实践,但学生因不能及时地通过实践巩固理念知识,遗忘性较大,教学效果不理想。
2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水平的有效策略
2.1整合课程内容,服务专业实际需求
课程的内容应服务于学生应具有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只有把学生的专业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应依据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计算机在该专业领域的应用现状,明确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的类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拓展,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专业课程中需要完成的数值计算或事务处理任务等。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得以巩固和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专业课的学习。
2.2采用分组合作法,实施理论教学目标
它主要将学生分为几人一组,共同解决计算机问题,有针对性、有目标的进行实践操作,因此这种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融入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从而优化计算机课堂效果。计算机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课堂互动及疑难知识点的总结,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计算机操作过程的方法,增加课堂互动,老师操作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教师根据制定好的教学目标,逐步实践,这样不仅能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的能力。例如:在使用“Word2007”文字处理软件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前给出相关知识点的案例,如校园宣传海报、手抄报等,告诉学生可以运用包括艺术字、图片、自选图形等在内的图形对象实现,让学生先分组讨论,探求解决办法,实践操作后提交案例制作效果或提交小组制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教师再根据案例制作情况及问题反馈情况,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循序渐进的实施了教学目标。
2.3采用情景再现法,明确操作实践目的
计算机教师可以在计算机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情景再现法,这主要是指通过还原计算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动手、动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计算机知识,还可以作为一剂提神剂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利用情景再现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计算机课本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养成认真仔细听课的好习惯。在实际操作和动手的过程中,学生也能熟悉计算机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进度,同时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互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根据之前的操作和预习来回答问题,这对计算机书本知识的记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要明确计算机实践教学目的的重要性。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已不仅是当素质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课堂的利用效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优化传统教学方式的目的。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堂进行改革,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让学生真正受益。总之,培养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能力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学校、学生、教育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肖红菊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近些年以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也由此得以设立起来。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尚且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制约了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长时间以来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加大,高职教育开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计算机技术作为当前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一大主流技术,各种新技术和新内容层出不穷,这就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很多高职计算机教学还存在问题,学生所学的内容跟实际应用存在脱节的情况,这要求我们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
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高职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是以就业为目的的,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和教学的内容上进行不断的更新,要求课程的内容务必贴近社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掌握硬件维护、软件应用、网络配置与维护、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在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该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实践教学上,特别是对于计算机专业这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依靠理论知识无法在毕业之后胜任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在课程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同时,还需要提供学生相应的实践机会,以便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实际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的更新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科技,其教学的方式也需要实现现代化。具体说来,应当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计算机有相当多的知识都是比较抽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很好地将抽象的知识以更加形象化的形式予以展现出来,继而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再者,还应当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络在线讨论和答疑系统,这样学生有问题或者疑虑时,可以及时向老师询问,由此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其文化知识水平往往不如普通高校的学生,所以,在对高职学生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时,需要考虑到其文化技术水平的因素,找到适用于不同的课程教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正是因为高职学生的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在入校前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而有的学生可能接触过电脑并已经相当熟练,在同一个班级教学中,如何让基础差的学生“吃得好”,同时也要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这是教师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因而务必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四)加强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
即便是高职计算机教材的种类繁多,但大多数基本上都是直接套用的普通高校的教材,这些教材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并不适用于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中。再者,有的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当前社会主流技术不相符,教材的内容已经无法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此类滞后的教材势必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为了提高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的课程的效率,加强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十分必要,所以,教师需要切实了解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情况,了解掌握哪些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更有利于就业,以此作为标准来选择教材的内容。同时,在教材的编写时,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就业是要以实际能力做支撑的,编写高职教材时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
(五)搞好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的质量与师资队伍的素质息息相关,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都偏向于老年化,这些教师可能对以前的计算机技术掌握比较熟练,但是对于最新型的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则显得有待全面,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受到的教育并不能够满足用人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这就需要学校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及时引进新鲜血液,以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来帮助计算机教学,从而让学生毕业之后就能凭借所学到的知识获得就业岗位。
三、结语
总之,时代及科技的发展促使计算机技术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及工作中,因此,高职院校也随之开设了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但纵观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教学过程中尚且存在不少的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应当积极对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就业过程中能够真正的脱颖而出。
作者:田亚慧
近年来,面对高职生源现状和就业严峻形势,我院通过积极探索,提出了能力本位,以人文素养引领其他能力培养.通过查找国内外教育文献和古今教育理论,确定以建构主义引领教学改革,工作实践为主的教学途径,来适应本地域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1生源分析,以达到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几乎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处于弱势,造成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都比较低下,要给出组合拳逐一解决.帮助学生分析,以前学习成绩差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原因;让他们看到高职生一样有希望,给出具体措施以及高职生与本科生相比较的优势所在.让他们鼓足勇气,知道人生才刚刚开始.
1.1学习兴趣与学习目的
依据学习理论,由兴趣、爱好和与社会责任相联系的理想为动力的是高层次的动机,属于内驱力和远景性.由外在因素干扰的是低层次的动机.只有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才有高度的自觉性.大多数高职学生选择专业不是由于兴趣,比如受到家长和老师影响,或者好找工作;学习目的多数学生是由于外在,而非发乎内心.
1.2学习信心和态度
信心是人对自己正确评价后产生的自我信任,很多学生成绩不理想是由于缺乏自信所致.学习态度是学生对学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一般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只有恰当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才能推动学习者克服困难,提高效率.多数高职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不好.
1.3提高情商对策
加强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在教育中的育人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激励学生的理想、塑造学生的人格、调节学生心理、关注学生的情感.通过圣徒实际、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构建以行动导向为主的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2.1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设置
针对专业岗位的需要的能力组成,以计算机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引领,确定主要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课程和实习实训内容,构建主要课程和训练内容.大体思路是先有校企合作与学校进行市场调研,针对社会需求进行岗位分析需要的能力和技术,全面系统地分析出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制定学习内容.
2.1.1对专业岗位群分析,确定典型和主要工作任务通过积极地与企业沟通和市场调研,确定了计算机操作员、网页制作员、网络管理员三个岗位进行系统地分析,制定出了40项典型工作任务.
2.1.2分析工作任务,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依据,将40项工作任务转化为8项专业的学习内容,分别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Flash动画制作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ASP开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技术.
2.1.3设置行动导向的课程对岗位群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分析后,制定行动领域,完成职业岗位的社会能力及拓展能力的训练.社会能力主要指团结协作能力和艰苦创业能力.这些主要由基础课程来培养,如英语、思想政治、心理学、就业指导和素质拓展课,培养学生爱岗就业、团队精神、诚信品质、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等,对学生的整体的情商有一个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运用能力等拓展能力主要渗透在平时训练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2.1.4实施双证书制度学生通过获取国家相应的资格证书,既可以获得训练和专业学习容,又可以在就业竞争中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2.2课程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对课程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始终围绕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需要的能力,进行有目的地训练,突出技术和人文素养以及工作能力的有机结合.把实践能力和零距离对接作为教学的重点.
2.2.1制定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的教学计划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综合改革,把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用人单位的欢迎是我们培养的目标,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改革的重点.
2.2.2进行模块化课程的变革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与岗位需求的差距,找到理想的教育途径,学生接受的自然有序,不至于让学生一头雾水,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理论和实践能力都具备,又要具备高超的教育理论和艺术素养.
2.2.3扩充实践课时数对实践课时给予充分的重视,高职与本科的竞争优势,就在于到单位就能干活,找到切入点,进到单位之后,在工作中需要时候,再慢慢学习理论知识,就不会感到那么枯燥了;否则学生很难学进去那么多理论,因为毕竟他们底子差,只要工作需要那点技能就可以了,先上岗,以后再慢慢学,毕竟现在提倡终身学习.
3改革教学方法
3.1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顶岗实习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手段,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模式,以企业需求为准绳,达到在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职业的全方位能力.以精心选出的四门优质核心示范课程,采取项目教学,项目课程主要遵循工作过程来组织知识,由于工作任务的特性与复杂,不同的工作任务涉及的知识有交叉重复,有的也会出现知识漏洞.同时工作任务的难易不同,也造成了教学上的不均衡,有时候跳跃式的知识也给学生接受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给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功能更高的要求.
(1)与企业积极合作以工程实际中的项目为背景,按照项目的整个运作流程,师生和企业主要技术人员共同组成项目部,放手让学生去做,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将项目中的需求知识提前大致说一遍,让学生边做边学,互相协作,直接把课程知识与实际工作对接,学生完成了项目中的任务,也就掌握了知识.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也非常旺盛,不至于觉得学了那么多知识没有什么用.同时为单位创造了效益.
(2)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对学习情境的构建,成为项目课程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项目内容按照学习进度有简单到复杂,例如学习文字编辑,学习可以这么安排任务,日常文档、商务文档、行政文档、学术文档,就是逐步过渡到学生比较陌生的领域,紧密围绕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不至于感觉一下子接受不了而放弃.
(3)分段完成当项目很大时候要进行合理分段,如“多媒体素材加工”,牵涉到图像、视频处理、声音等,学生通过“编制电子相册”来学习各项知识技能,就需要先完成录制伴音解说和制作相册封皮之后,才能去做.通过这些工作的分解,也让学生学习到了认知规律,并且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也知道如何去做了.
(4)及时对应当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比较独立时候,要及时对应工作任务.这样可以避免遗忘,并让学生实时充满成就感.如学习网络交流时候,可以布置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络购物等.
3.2专业教师要爱岗敬业并积极学习
(1)教师要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并加强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同时要有历史的使命感.在教学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积极和学生打成一片.点燃学生的激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
(2)按照传统教学培养出来的师资很难适应基于职业情境的行动导向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中学习,完成工作任务中锻炼能力,在主动解决问题中建构专业理论知识;所以教师要有积极主动性,去学习新的职业教育理论.
(3)项目教学往往需要一个教师团队,这就要求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还需要团队领导力.项目教学牵涉许多实践环节,对教师的实际动手和对外交往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该积极融入社会相关专业领域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
(4)由于传统教学下,学生习惯单打独斗;而项目教学由于与工作真实差距很小,所以要求学生以完成任务为宗旨,必要的交流和协作是必须的.
3.3在课程考核上以能力为主
本专业大部分课程需要学生上机操作,可以布置几个大的任务,考核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单独布置任务主要考察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上课讨论要占有比较大的分量.
3.4专业基础课实行考教分离
建立题库为达到更客观的评价教师,建立了试题库,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比较客观的测评.
4综合实验教学改革
除了以往的单个实训之外,加强综合实训.虽然课程实验很多,大多属于验证性的,实验是独立的,没有形成本课程和别的课程串联到一起综合运用的功能.为避免在计算机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知行分离、害怕毕业面对实践的情况,有必要机型改革综合实验.
4.1实验存在问题
4.1.1验证性实验比重过大,综合性实验学时过少.
4.1.2综合性实验教学大纲陈旧,内容与现实社会差距太远,内容更新很慢.现有综合性实验一般围绕课程基本内容,鲜有针对实际问题的.
4.1.3实验室管理缺乏制度化和科学性,不能合理利用实验资源.
4.1.4实验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评价指标单一,就是评价实验结果一个指标.
4.2几点建议
4.2.1加大综合性试验课时如《数据库原理》综合性实验安排,应该变过去分散的实验方式,改为三周时间集中完成,期间不安排其他课程,确保实验教学的持续和易操作.
4.2.2加强综合性实验大纲和内容更新实验数据和素材应结合实际工程,每学年数据要进行.在具体安排时候,可以分解成多个子项目,最后综合成一个大项目,不仅能提高学生团队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的能力.
4.2.3让学生实际去做真实的工作在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性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制作中等规模的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系统.它有6个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安排6个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每个团队单独与后勤沟通,确保实际需要.在整个项目运作中,教师只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产生一定的效益,很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2.4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周六日和晚上都要对学生开放,学生随时可以去实验室做实验,国外很多都是在实验室通宵.而我们限定在教师正常上下班时间,对学生做实验的连续性很不好,同时对实验室资源也是很大的浪费.
5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
5.1实践教学的价值思考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是特色体现的主要方面,主要是实训和实习.首先,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体会完成任务的方法.其次,经历过程一定要关注主体体验.学生经历任务过程时,会有千头万绪无从抓起的感觉,到逐渐豁然开朗后的愉悦;会有眼高手低的感慨;并且在过程中,学生会感受气氛、领略工作环境、感受进步,形成直接的工作经验.再次,反思内化获得能力的提升.学生直接的经历一般是片段的、单个的、松散的,对这些有意义的东西,及时总结,就会变为个性内在的东西,进而促进个性成长.最后,理论是深层反思所必须具有的,必须有相应的理论,才能对经验系统化.理论与个人经验相互印证,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
5.2理论教学的价值思考
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须够用为原则.首先,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是盲目的,并且不能培养学生较高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学目的是提高个性化的思考能力,任何职业都有其特定的思考能力,在学习职业理论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个性思考力,正是学生获得职业策略的需要.
5.3人文滋养的价值思考
高职教育是更等教育,要培养人,就要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首先,成功的要诀是“以道御术”;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强大人文的积淀,技术的提高必须有深厚的道德素养做后盾,突出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人格的提升.其次,文化艺术滋养人的心灵;现实告诉我们,作为知识的信息随时可得,而大学特有的育人环境是离开大学后很难得到的.最后,职业能力仅仅是敲门砖,能用内在的道驾驭外在的术,才是合格的职业人才,所以计算机专业人才也不例外,要进行人文素质的提升.
6课程评价
仅仅靠教师自觉去把握教学质量现阶段还不行,所以要进行课程评价.主要有学生、督导专家、同行、管理者、和教师自己组成评价团队.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应该实行多渠道、多元化的评价,再设计评价系统时,要坚持导向性和激励性相结合.选择评价指标时候,要求必须内涵明确、词义清晰.通过与一线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学生座谈和访谈获得原始数据.课程评价不是一蹴而就的,始终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不停地运转,从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作者:王建军 单位: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概述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些开办多年的老专业,随着市场的变化,技术的革新,这些老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脱离了主流的市场环境,招生和就业都面临巨大的困难,必须进行改革才能生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后面简称为计算机专业)就是这样的典型。这个专业一般创办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应用和维护技能,也学编程和网络技术,但每一方面都不精深,是一种“万金油”式的专业,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但是随着计算机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基本的应用维护技能已经没有市场,现在需要的是各个技能更加精深的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愈发严峻,而临的选择是要么改新专业,要么改方向,要么被淘汰。相对于改换专业的伤筋动骨,改变方向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改到哪一个方向,才能不与其它的专业冲突,又能最大限度地存留该专业的传统优势和实训条件,是众多教管人员苦苦探索的难题,也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本文提取了多个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近年开办的新方向相关资料,希望通过比较分析,为大家找到解决方案,也为其它老专业的改革提供一点启迪。
1典型新方向的横向比较
以前的计算机专业就像“万金油”,学的技术比较多,但都不够精深,适合于计算机处于尚未普及,市场大量缺乏计算机维护管理和软件应用的环境。其核心课程一般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技术,平面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实用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等。新的专业方向需要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和拓展,学习精深的技能,以满足当前市场的需要。我们从多所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办的新方向中获得材料,从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就业岗位这些方面进行分类比较,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
1.1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
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与老计算机专业比较接近,课程变化不大,培养的是能从事计算机日常硬件维护、计算机系统管理、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管理、企业计算机网站管理和维护等工作的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硬件维护、系统管理、办公文档处理、企业网站运维等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主干课程有主板维修、商务流程处理、Linux服务器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维护、关系数据库和SQL、网站设计与管理等课程等。主要就业方向是计算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硬件检修员、数据库管理员、计算机系统运维工程师等岗位工作。这个方向仍然偏重于电脑维修、网络管理和信息管理技能,核心岗位偏多,对于这些技能学习得也不够精深。对于电脑维修,没有深入学习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知识;对于网络管理,对路由与交换的技术学得不深;对于信息管理,也仅仅学了关系数据库和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仍然保留着老计算机专业的学得多、学得浅、“万金油”的特点。
1.2企业信息管理
有些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开办了企业信息管理方向,该方向培养目标为面向企业信息化行业,培养具备ERP系统的辅助开发、实施、维护和运行管理能力,能在大中型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项目实施和管理或在IT企业从事ERP系统的设计、实施和售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可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生产管理、仓库管理、ERP项目实施、系统维护和管理、系统开发、产品销售。核心课程有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ERP系统实践、ERP项目实施、管理信息系统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方向有既定的国家职业标准,这个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事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复合型人才。该定义有几层意思:一是从事的工作是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而不是一般的技术工作,即该人才不是一般的技术人员或IT人员,而是信息化建设的人员;二是承担的任务是综合性的,不仅有通常的IT应用,还有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是明确点出是复合型人才,而这尤其重要,在国家职业标准中,界定为复合型人才的职业是很少的,这才是该方向的要点所在。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不同将该职业划分为助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三个等级,都有对应的资格考证,通过后国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信息技术打交道,企业信息管理师是一个专门负责信息开发和运用的职位,在现代企业中信息管理举足轻重,直接对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重要影响,虽然我国的企业经历了近20多年的信息化,但企业信息化效果不佳,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1.3多媒体技术方向
多媒体技术方向面向网页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工作,培养能够从事网站策划、设计、开发、管理,动画设计、视频加工、交互设计等岗位的专门人才。主干课程一般有网站视觉形象设计、网站设计、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Flash游戏开发、VI形象设计、交互媒体制作、虚拟实境设计等。毕业生主要从事网页设计、多媒体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等技能型专门工作。多媒体方向是目前市场的热门方向,但这个方向如何定位存在争论,是完全偏向美工、动漫的设计制作,还是学习多种多媒体的技术,不追求某一门技术的精通,各所院校有所不同。完全偏向美工、动漫,首先是与动漫专业有所冲突,而且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这个方向很难学好。广泛学习多种多媒体技术,每门技术都达不到精通,在这个行业又面临很大的竞争,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1.4WEB程序设计方向
WEB程序设计方向面向WEB网站建设、网站前台界面设计、网站后台维护、WEB程序软件安装测试等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对WEB应用程序的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后台管理程序开发、WEB程序集成等专业能力。主干课程有网页设计、图像制作、SQLSERVER高级应用、Windows程序设计、项目开发训练、程序设计、动态网站建设、企业网站制作等专业课程。毕业生主要从事WEB软件编写、WEB网站开发与维护、软件测试、软件销售、软件安装与维护等岗位工作。WEB程序设计在软件开发技能中难度偏小,比较适合高职生。现在互联网普及,以前的单机应用程序都需要开发成能在浏览器上运行的WEB程序,因此开发量很大,市场需求量也很大。对于基础较好的高职生来说,从事WEB程序设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业后找工作容易,薪酬上涨空间大。
1.5动漫方向
动漫方向培养掌握图文软件、三维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的操作技能,能从事办公事务、图文排版、平面设计与制作、网站制作、三维建模与效果图制作、动画制作与视频处理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核心课程有构成与设计、素描与色彩、数字摄影、平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图文制作、影视制作与编辑、RIA程序设计、FLASH动画制作、三维图形设计、AUTOCAD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就业岗位包括网站设计师、网络信息编辑师、印刷和广告业平面设计师、动画和游戏设计师、音影视设计师、三维虚拟现实模型设计师等。动漫方向也可以看作是多媒体方向更加精深的一个方向。首先这个方向跟动漫专业可能冲突,只适合尚未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其次,由于动漫对于美术基础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这些技能。建议有这方面的兴趣,或者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同学选择这个方向。
1.6移动互联网方向
移动互联网方向培养掌握移动终端产品开发和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开发和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门户网站开发和应用技术的专业技能人才。核心课程有Android应用与开发、IOS应用与开发、移动Web编程技术、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移动测试技术等。就业岗位主要包括Android应用开发工程师、IOS应用开发工程师、手机游戏开发工程师、手机WEB开发工程师、手机测试工程师、手机软件移植工程师等。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崭新的方向。目前4G移动互联网正在掀起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成为继宽带技术后互联网发展的又一个推动力。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到278.7亿元,同比增速66.7%。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2亿,占总网民数的74.5%;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达到2.58亿部,增速达167%,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在经历了大型机、小型机、PC、桌面互联网四个时代之后,伴随着4G应用的迅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正成为IT行业发展的第五个阶段,在未来多年内将都是热门的方向。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重点方向。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人才严重匮乏,人才市场出现真空。不管是大型跨国公司还是小而专的软件开发商,移动应用领域企业都在轮番进行全国性的大规模人才招聘工作。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报告显示,移动软件工程师已居于职业收入排行榜榜首。所以就业好、收入高是这个方向的优点。但是这个方向偏向于开发,跟传统的软件开发专业有一定冲突,实际上部分高职院校的软件开发专业已经包含了移动开发方向。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针对于目前高职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如果偏重于前台开发和测试技能,降低学习难度,可以适合于大多数的学生。
2各方向的分析和推荐
从近几年的市场就业情况来看,与软件开发相关的WEB程序设计、移动互联网方向的就业率高,薪酬也高;企业信息管理方向就业面广,找工作容易,薪酬一般;多媒体方向和动漫方向就业有一定困难,市场只需要有美工基础以及对技术精通的人才;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方向就业和薪酬都一般,并且处于下行状态。所以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好,从事WEB软件开发和前台设计,开办WEB程序设计和移动互联网方向是较好的选择,毕业生普遍就业好,薪酬高。但是各省的高校招生情况不同,录取高职生的素质也不相同,许多高职新生的数学和英语基础差,逻辑思维能力弱,很难学好软件开发和网站设计技能。而且开发设计岗位工作辛苦,出差加班较多,也是许多学生拒绝这个方向的理由。对于数学、英语基础较好的高职生,特别是从中专、职高单招单考进来的学生,有一定编程基础,或对编程感兴趣,可以开设这两个方向;如果生源基础不是很好,可以考虑企业信息管理、多媒体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核心课程不是很难,学习起来相对容易,而且都有一定的就业市场;动漫方向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适合在美术方面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各地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开办正确的方向。我们还建议一个专业分多个方向以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如一个计算机专业可以分成移动互联网、多媒体、企业信息管理三个方向:喜欢编程的学生分配到移动互联网方向;对多媒体感兴趣的选择多媒体方向;数理基础不好,害怕编程的选择企业信息管理方向。这样虽然带来了管理上的麻烦,但是实现了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的目标,也符合“乐中学,学中乐”的现代教育思想。
作者:刘晓刚 单位: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改革构想
1.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突出应用特色,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就业去向明确的实用课程;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类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群,研究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明确各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根据岗位能力和院校自身目前的师资和设施优势确定课程结构,选定合适的岗位群,确定几个职业方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也要跟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建立动态课程体系,适时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1.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职业方向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六个阶段:课堂上机练习或实验、课程综合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在这六个阶段中,都要进行精心规划和安排,构建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1.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高职高专院校应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形成相应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一方面,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承担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以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送培现有教师,选送具有某个主攻职业方向的教师进行培训,每位专任教师至少主攻一个职业方向,精通该方向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情况,努力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某一职业方向的行家、专家或能手。加强校企合作,接收企业“订单”式联合培养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通过合作,也能更好地了解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1.4加强适合职业特点的教材建设
根据行业特点,结合行业要求或行业实际工作流程、工作项目编写适合职业特点的特色教材和实验手册。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教学特色,编写自己的特色讲义或教材。
1.5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特点,不只限于笔试,可采取机试、设计、参与科研等多种形式。另外,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或通过面试、作业、项目调查、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考试形式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二、结束语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提升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现状,给出了一些专业改革的粗浅看法和建议,以期促进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作者:唐干武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现状剖析
1.1专业定位欠准确,职业方向不明确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多,每个职业岗位在知识水平和能力结构上各有侧重,计算机知识、技能体系较庞大,学生在三年时间内不太可能面面俱到、样样精通。学生毕业后似乎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样样可做,但一涉及到具体岗位时却似曾相识,很难较快进入角色。
1.2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设置乃至课程内容大多参照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过多地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性强,甚至课程内容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急需的,应用前沿所需的课程没能及时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造成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1.3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备,实训方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学生动手机会较少,而且这种“动手”多为一种模拟的或是辅助理论学习的过程,真正的动手或实践教学占的比重就更少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方针。当前,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学生所学的知识和能力与实际工作环境、工作内容脱节,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内容往往没有与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完全对口,甚至存在着学生到工厂车间的流水线实习或顶岗实习的现象,这就导致大多数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等难以较快适应行业的工作要求和技术环境。
1.4教材选用偏重理论,缺乏职业针对性
很多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多选用通用的相关教材,甚至选用本科院校的教材。由于通用教材考虑的是理论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而缺少与行业的关联性,没有考虑侧重点,缺乏职业行业针对性。
1.5考核方式陈旧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尽管一些院校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课程考试方式仍然较为传统,考核内容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涉及的较少。上述考核方式和社会对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相吻合,目前社会急需的是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弱的就是动手能力,这种情况也导致了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困难。1.6师资队伍结构欠合理,教师专业素质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迅速,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教师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目前很多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中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缺乏或无行业从业经验,动手能力欠缺,难以满足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教学需要。1.7学生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偏低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一边是用人单位或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另一边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其原因是大多数毕业生不能较快适应单位或企业的工作要求和技术环境,快则需要两三个月,慢则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培训或适应期,而单位或企业一般又不乐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经费来培训。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近几年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毕业生大幅增加;其次,学生就业的心理预期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再次,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技能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发展,既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又满足不了社会的人才需求。要改变这种现状,应从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2.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改革构想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突出应用特色,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就业去向明确的实用课程;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深入了解计算机应用类专业适应的职业岗位群,研究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明确各岗位所需的岗位能力,根据岗位能力和院校自身目前的师资和设施优势确定课程结构,选定合适的岗位群,确定几个职业方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当然,课程体系设置也要跟进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建立动态课程体系,适时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
2.2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
计算机应用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环节的设置和实施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根据各职业方向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构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计算机应用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六个阶段:课堂上机练习或实验、课程综合实训、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在这六个阶段中,都要进行精心规划和安排,构建一个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2.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高职高专院校应造就一支实践能力强、具有行业企业经历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并形成相应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一方面,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承担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以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与合作;另一方面,面向社会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送培现有教师,选送具有某个主攻职业方向的教师进行培训,每位专任教师至少主攻一个职业方向,精通该方向的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情况,努力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某一职业方向的行家、专家或能手。加强校企合作,接收企业“订单”式联合培养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通过合作,也能更好地了解各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2.5加强适合职业特点的教材建设
根据行业特点,结合行业要求或行业实际工作流程、工作项目编写适合职业特点的特色教材和实验手册。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教学特色,编写自己的特色讲义或教材。
2.6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方式可采取多种形式,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特点,不只限于笔试,可采取机试、设计、参与科研等多种形式。另外,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或通过面试、作业、项目调查、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考试形式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3.结束语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提升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现状,给出了一些专业改革的粗浅看法和建议,以期促进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作者:唐干武 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已成为现代中职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课程,该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培养中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分析了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中的相关情况,并做出了具体说明。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基础课程;改革;创新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改革与创新的背景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飞速的发展,电子产业、软件产业等不断的在进步,,而计算机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当中,现阶段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局限于计算机专业的人员,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已经普及到人们工作、生活当中。因此,任何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将会使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加的顺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可以说是各大院校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教训中应该切合实际,与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关,旨在塑造一个技能型的专业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是使各专业人才步入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关键一步。
二、中职学生现状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大多数中职院校中,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基础学习能力等比较薄弱,对学习计算机缺乏该有的兴趣。甚至在以往的生活中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再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中职学生而言,它不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项目之一,而且这些专业的老师缺乏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深刻认识。时代在发展,软硬件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在智能化的时代中,,从车辆系统,防空系统,小到电子商务等都充斥着计算机技术,这些工作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实践,可以使很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对计算机专业并不重视的学科得到一定的培养并提升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甚至使这些学生学会从计算机入手,更好的获得网络渠道的知识,加强对信息处理分析能力的训练,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重在实践,它能够赋予学生一定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甚至有能力者通过计算机来解决专业知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意识,通过集体的合作一同探讨学术性的问题并得出解决措施,这一点在学习之中特别重要,甚至为这些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出了良好的开端。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中的改革与创新
(一)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改革与创新一般都分为两点来谈。一是通过计算机技能的学习与使用,培养这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定的计算机知识,更有甚至能够应用一些比较简单的互联网知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整体的认识,使自身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二是计算机软件的实际应用等上机实践操作,这些实践的操作能够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计算机的魅力,并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有可能使他们养成主动探索学习的精神。例如对于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在WORD、EXCEL等教学中,引入专业相关常用的财务报表等办公文件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够更好的练习文字表格等处理能力。对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图形文件处理软件的教学中,可以选用CAD软件,掌握计算机软件AutoCAD能够方便这些学生绘制机械相关图纸,再使用AN-SYS、UG等软件,便能够得到三维的视图以及结果的性能分析,这对于传统的手工绘图以及经验分析有着极大的创新。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实践为导向,旨在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欠缺的前提下,应多注重循环教学,多多训练,才能使学生更牢的把握计算机技能。而老师们也需因材施教,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忘提高自身的不足,与学生共同学习计算机技能。
(二)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手段也已经从以往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转而进入到“计算机+大屏幕”的数字教学之中,教学的新模式可谓层出不穷。在现代的课堂中,老师在屏幕上使用生动的动态演示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通过计算机技术,使知识生动的解构和合成,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在课后也能回味无穷。在课堂下,同学们可以通过微课、MOOC、“雨课堂”等手机app对课堂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这大大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以往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看重的是结果,却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老师们在课堂中以知识传授为主,整堂课下来都是在讲枯燥的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接收的差异性,以及各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更倾向于对动态知识的接收,而拒绝一味讲解的纸面知识,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1.布置任务教学法。老师们对学生提出一定的任务,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中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通过巧妙的设计绘图任务,将要教授的新知识点蕴涵于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在计算机绘图的实践过程中找出问题,并使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通过网络渠道,主动探索并发掘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了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可以说,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遵循了知识延伸的连续性,其教学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学方法在同等时间内的知识量,既完成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能让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更多的知识,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这种布置任务的教学方式有些传统,但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上面有着不错的效果,老师应与同学一同探索,这样才能更好的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上的教学中,老师巧妙的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或者历史上的经典,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实例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集体进行讨论,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并为以后的职业提供一定的借鉴。在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中,学生使用word等软件对生活中具体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分析、讨论,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与探索的能力,从而为该公司提出相应的建议。3.分组竞赛法。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进行讨论和自主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各小组打分并给予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竞赛法,让每个小组完成不同作品的设计制作,完成后各小组统一进行评价,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作者:李晓旭 单位:大连市轻工业学校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在中职计算机专业中合理应用现代学徒制,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此作了一些初步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将现代学徒制试点作为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适用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需求,而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合理应用现代学徒制,加强校企联合,能突出企业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双重优势,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招生即企业招工,学校教师传授相关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而企业师傅传授专业技能,二者协同完成。施行现代学徒制的意义在于,企业可更深入地参与到相关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学生工作与学习的交替进行,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校可以获得企业的支持与帮助,改善学校实训条件,提高教师实训能力。
二、现代学徒制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应用状况
(一)招生与招工同时进行
学校要与合作计算机企业共同制定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方案,在招生宣传中对施行现代学徒制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合作班进行说明,突出宣传“招生就是招工,进校就是进企”。学生通过面试考核以后,由学生(家长)、学校和合作企业签订三方协议,确定学生同时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明确三方权利、责任与义务。
(二)联合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学校与合作企业联合组成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小组,根据企业岗位要求、专业特点提出培养方案,并列出课程安排及学生到企业工作实施计划。培养方案要符合教学要求和企业实际,体现综合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企业专业人员应全程参与,并提出指导与建议。在方案基础上确定教学计划,完成课程教学进度安排,保证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达到预期效果。
(三)课堂教学与工作内容一体化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方向课。计算机专业岗位一般需要的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常用软件的熟练使用,计算机一般故障的解决与维修,某一类软件的熟练应用,如平面设计、编程语言、3D设计、影视编辑等,或具备某一方面较强的技能,如数据恢复、硬件维修等。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与实践岗位的工作内容要结合起来,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强化基础,又要有所侧重,不能面面倶到。尤其是后期的专业技能、方向课,学生通过选课来实现某一方面技能的强化与突出,而学生的选课方向又要与合作企业的岗位需要相适应,比如计算机维护、平面设计、影视编辑、计算机销售等等。专业课程的授课可以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协同完成,并且课程内容可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这样才能使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工作内容形成一体。
(四)两种具体培养形式可供选择
从一定意义上讲,现代学徒制属于工作与学习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可有以下两种形式可供选择:1.工学交替式在现有学制的范围内,把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两部分: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进行学校学习和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这样使得学生既可以完成规定的课堂学习,同时也可以顺利完成工作实践。与普通中职学制2.5+0.5不同,而计算机应用专业由于施行现代学徒制,学生一年半在校学习,另一年半在企业工作实践(包含最后半年的实习)。在学校学习期间仍以文化课、专业课为主,并根据学校的条件和企业的要求,开展一些与企业岗位要求关系密切的实训、实践课程。学生在企业的一年半期间,主要是以岗位实践为主,后半年结合企业生产实践,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并在教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2.工学并进式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可以同步进行,学生可以上午学习下午实践,或一天学习一天实践,甚至可以一堂课学习一堂课实践,把教室搬进车间或在车间内上课。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可以成倍提升。
三、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在现代学徒制应用上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热,企业冷
现代学徒制能给学校的好处十分明显,各职业学校积极性都很高。但从企业的角度看,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企业要付出大笔资金来购买设备、建设生产实践场所,短期内看不到成效,加上政府承诺的补助不到位,使得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形成“学校热,企业冷”的情况。
(二)已经开始的校企合作维持很难
第一,生产旺季时,企业有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淡季时,企业自己的员工可能都放假回家了,它怎么来培训学生?第二,由于学生自身的特点,学生管理难度比一般已经成年的工人大的多,工作中常有学生怕吃苦、不守工作纪律现象发生,还有诚信问题,学生毕业时不愿留在企业,让企业的付出打水漂。
(三)三方权、责、利关系的保障还需完善
现代学徒制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各类矛盾与冲突,比如,企业可能会有侵害了学生合法权益的一些行为,而少数学生在企业工作时也会有一些不良表现,甚至因此给企业造成损失,这些给三方都会带来一些困扰,相关法律条文又比较欠缺,这就需要三方能够充分信任、诚恳协商来达成共识。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在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应用刚刚开始,面临很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努力,才能使现代学徒制真正落地、生根、结果,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为社会提供更多适用的中等计算机专业人才。
作者:王海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