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03:21: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自从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以来,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教学受到了较大影响。本文就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如何采取相应的教学管理措施来改进和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教学管理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教学方法;综合素质;创新意识
1 引言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式也从早期的“国家包就业”方式转变成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自主择业”方式[1]。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方式的这种变化,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思路、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等各个方面,涉及到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等方面。尤其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教学受此影响最大,在各普通高校这种情况已成为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因此,本文拟对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学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2 存在的问题
大学毕业阶段的学习应该是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阶段,因为经过大学低年级开设的基础课和基础理论课学习后,在这个阶段要开始专业系统理论、专业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答辩等等环节的学习。只有经过这个阶段的学习,才能对整个大学期间的专业知识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是学生对本学科专业知识认识形成、深化、升华的黄金时期,是整个大学教育的点睛之笔,因此这个阶段地学习并不轻松。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毕业生的教学并没有得到充分保证,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2,3]:
2.1 就业、考研的压力
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到了学生毕业阶段,面对愈演愈烈的就业、考研大战,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难题:一是教师讲课难。学生都在忙着考研复习,准备找工作的简历,即便上课也是开小差的多,能来听课就算不错了,所以教师上课压力特别大,常常无所适从;二是学生听课难。毕业阶段设置的课程多是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但是学生认为和考研、找工作关系不大,能来听讲就已经很不错了。另外,很多普通高校为方便学生,不但把实习提前缩短,而且把毕业阶段的课程压缩,就连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也一降再降,甚至论文答辩也只有部分学生参加,且基本予以通过。
普通高校这种一味给就业、考研让路的做法实在不是明智之举,因为无论是考研还是找工作,没有一个扎实的学习基础都是空谈。现在从某些知名高校反馈的信息表明,一些普通高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死记硬背现象严重,这样的学生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竞争还是个问号。
2.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到了毕业阶段,学生主要忙于考研或找工作,每个人的价值取向在这时就会出现较大的差异,而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仍然沿用老的做法,不加区别,按部就班,没有针对这种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然对学生来说就没有吸引力了。例如,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志报考研究生,这部分学生上进心强,学习积极主动,但是由于研究生考试科目的限制,必然会对其它与考研无关的课程学习造成冲击和影响,因为这部分学生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与考研内容无关的课程上,所以就造成教师讲课难,学生听课没兴趣。
2.3 教学方法急待改进
到了毕业阶段,学生们经过几年的校园学习、生活,心智不断成熟,加之即将毕业,对学校安排好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早已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别于低年级的教学方法。
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劣,对是否能够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多的则牵涉到教学方法的实际操作层面。目前在毕业生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容易造成:一是学生主观学习愿望低落。由于在此阶段仍由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最后应付一次考试,显然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未充分考虑教学方式与知识性质的关系。由于在此阶段,专业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强,有些课程内容还在不断的发展中,还不成熟,如果仅采用课堂传授方式,没有理论联系实际,显然效果不会理想,容易流于肤浅。三是在教学方法的组织上存在欠缺。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是有惰性的,毕业生的教学本来就没有多大压力,而传统的课堂传授方式容易助长这种惰性,显然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利。
3 解决问题的思路
3.1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毕业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后,已具备了初步的知识根底和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毕业阶段的课程,多是本专业中理论性强和以交叉学科为主的课程,因此,完全可以在某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更富挑战性的方法,以激发学生进行更具自主性的学习。根据作者在本校长期教学的经验来看,在本文中作者推荐的具体做法是结合课程的特点选择研讨班的方式[4],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布置若干专题,学生在课后进行自学,包括文献调研与阅读、技术应用分析、撰写学习报告等,同时教师安排答疑时间,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二是展开讨论,由每个学生就自己的专题依次进行独立的口头报告,教师和其他学生可以针对该专题提问,由报告人回答。通过讨论,可以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基础不牢之处,澄清认识含糊之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与思维能力。三是提交书面学习报告。经过自学、研讨,学生对自己被安排的专题已有相当的理解,那么再完成一份书面报告,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工夫,又可以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地写作打下基础,避免出现论文语句不通顺,结构不正确,错别字满篇的现象。
表1是作者根据所带本校信息学院2003级计算机专业三个班共计80人为例,按上述思路实践前后所得出的分析统计结果。
表12003级计算机专业教学效果评价结果
作者通过这种实践,明显感觉到上述做法的优点在于:第一,通过课堂前后文献的调研与阅读,巩固了基础,主要是澄清或更正学生在以前学习中存在的概念模糊或理解错误;第二,在讲台上进行专题讨论,使得学生能较为深入地学习并锻炼了自信心。通过自学,有的同学甚至能够提出很好的独立见解并在课堂上大胆提出;第三,使得学生的自学意识大大加强。首先是有压力,必须去学,然后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实践,将大部分学生吸引回了课堂,并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内容。学生们反映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对自己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3.2 改进课程设置
普通高校可以根据毕业生毕业去向的不同需求修订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实行分流学习。一是对于准备就业的学生,在推行学分制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掌握学业进度,可以选择提前进入就业实习或选修实际操作类的课程和复合型课程。针对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重视学生实习或实践经历的需要,专门拿出半学期的时间为考研学生和非考研学生分别安排相应课程和就业实习,供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修。另外,各普通高校还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些具体做法,以改进教学方式,例如针对就业开设创业课程,请相关的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任务不重时,学生可以去市场了解用人单位行情或参加实习等。二是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可以举办与考研内容相关的理论课程的加强提高班,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综合训练班等。三是对于已经推荐读研究生的学生,可以提前学习与研究生课程接轨的选修课,甚至允许提前学习研究生课程,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
3.3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毕业阶段的学生而言,即将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面临一个与校园截然不同的环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社会职业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知识经济创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人才市场竞争趋势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上,这些素质的培养应在高校教育中,尤其是毕业阶段的教育中得到体现。
3.3.1 提高对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社会职业变迁比较快,新的职业种类层出不穷,传统职业的消亡和迁移方兴未艾,因此,专业完全对口的岗位越来越少、职业变动的可能越来越大、行业特征不像过去那么鲜明、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新周期加速,复合程度提高,这些特征,都决定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普通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3.3.2 课程设置应体现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普通高校应围绕新时代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教学计划、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努力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能力培养。例如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加强对大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大学生选择好选修课;吸引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各种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等。
3.3.3 围绕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改进课堂教育
普通高校应大力提倡现代化教育手段,为改进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条件。
3.3.4 将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正式教育计划
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已愈来愈被各方面所认识,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大四学生心理素质(其心理压力非常大)的培养,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各部门、院系领导和广大业务课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3.3.5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优势,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优势,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项目,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增长知识、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轨道上来。
3.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基础的高等教育,其重要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这是时展的需要,更是高校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5]。
对于毕业阶段的学生而言,要取得就业竞争的成功,要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生存下去,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用人单位不只是关注学历和面试,他们更注意考察大学生的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他们意识到,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唯有创新才是硬道理,而这副重担就相应地落到了即将作为骨干招进的年轻大学毕业生的肩上。
4 结束语
总之,搞好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教学工作,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和试验的问题,各校归根到底还是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最适合本校办学思路和专业设置、反映本校学生学习水平和设备水平的方法和手段。同时,也应将成熟的措施、经验用规章制度的形式保留下来,巩固教学改革的成果,并使之得到推广,发扬光大。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企业平台,学校全程介入”的毕业实习模式,旨在提高计算机专业实习的效果,使学生能够获取一定的“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研究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生往往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不能顺利就业,计算机专业尤为突出。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无论是从专业培养目标,还是从顺利“推销学生”的角度,都有责任将学生在毕业前,再送一程,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利用教学计划中的“毕业实习”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的目标。本文首先归纳出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两种基本模式,并分析了其优点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作为安排毕业实习时的一种选择。
1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的两种基本模式
1.1传统模式
这是大多数学校对大多数专业的毕业实习所采用的实习模式,学校将实习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由实习单位给学生分配工作任务,学校的指导教师主要起沟通联络的作用。
具体做法一般为:学校在学生毕业实习开始前,根据专业方向和人数,联系当地或外地的计算机公司等与IT有关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接收单位;实习开始后,将学生安排到实习单位,再由实习单位把学生安排到具体实习岗位,实习单位有关人员给学生安排工作任务,并进行指导和管理,学校安排实习指导教师协助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实习时间一般1~2个月。
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对学校而言,实施简单,操作容易,只要在毕业实习开始前,通过各种渠道和关系,联系适合学生实习的单位,主要是有接待实习能力的单位,然后安排学生进实习点,按常规进行实习。对学生而言,接触实际,了解现实。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的对象是实习单位领导、员工、客户等,具体工作内容涉及当前计算机高端技术和热点技术的应用,使学生提前接触了社会,了解了今后工作应掌握的技术和知识。
这种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保证实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从而使实习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在联系实习单位时,主要考虑的是接待能力,对于是否专业对口,无法作严格的要求,实习任务有可能与计算机专业无关。即便在对口单位实习,由于毕业实习时间与实习单位的项目周期不一致,且实习时间一般比较短,加之实习学生的能力往往不能胜任项目的具体技术工作,企业指导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像学校教师一样深入指导学生,因此,实习学生很难真正的接触项目,无法对系统开发过程、开发技术和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了解,主要做系统安装维护、整理资料、数据录入、接待用户等一些辅助工作,即便加入项目组,也只能做一些简单具体、技术含量低的工作。
1.2实训基地模式
这是近年来针对应用型专业的毕业实习而采用和推广的实习模式,学校将实习学生送往IT实训基地,由实训基地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制定实训计划,组织实施,全面负责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的指导教师带队前往,协助管理。
实训基地以虚拟公司化管理方式组织实训,以项目研发为载体,以综合职业素质、团队工作能力和个人技能三方面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和“岗位技能标准”的实训体系。在虚拟公司化管理的实训过程中,学生既是项目组的成员,按照项目进度和计划,团队内明确分工和充分合作,完成项目,又是技术部门的成员,按照部门技能标准进行具体职业技能的实训,最终达到能胜任企业岗位的能力。实训时间一般1至3个月。
这种实习模式的优点:对学校而言,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将毕业实习的工作交给专业化的实训公司,既减少了传统模式下安排实习时的繁琐工作,又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对学生而言,支付一定费用后,可以受到系统的职业培训,包括先进实用的课程培训和完整规范的项目体验,还有可能通过实训基地提供的信息平台获取就业机会。在学校和学生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这种实习模式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是将学生送到本地或外地的实训基地进行毕业实习,学校和学生需要支付实训费、交通费、住宿费等,对于多数学校和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学校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其次,实训基地所进行的实训,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已超出正常的毕业实习要求。另外,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将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交给第三方来完成,既是一种失职,没有尽到学校的责任,又是一种失策,放弃了对学生进行延伸培养这一巨大的教育市场。因此,这种毕业实习模式还无法普遍采用。
以上两种实习模式中,过多依赖实习接收单位和IT实训基地,学校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没有充分得到发挥。
2“基于企业平台,学校全程介入”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
本模式的核心是,利用企业提供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使实习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接受工作任务,深入到实际项目,按照工作规范完成工作任务。
毕业实习的具体过程设计:
2.1联系实习单位,确定实习任务
为使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能够顺利进行,在联系实习单位和确定实习任务时,主要有下面的两种情形:
(1) 联系有接待学生实习能力的计算机公司或IT企业。这些单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择业的主要目标,一般有大量工作可供学生实习,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在实习单位确定后,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的有关人员要密切配合,挖掘并设计出适合学生实习的任务模块,整理和确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和任务目标。
(2) 联系有信息化系统开发、网站建设等工作的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虽不是计算机专业公司,但有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内部机构,有大量信息化系统开发及应用、网站建设及维护、系统升级、设备换代等工作,其中很多工作都适合作为学生的实习任务。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接受了实习任务后,以项目总负责人的身份,对项目进行分解,分为多个子项目,作为实习基本任务单元。
确定实习任务后,指导教师应编写《实习计划书》、《实习指导书》、《***工作职责和要求》和《***工作规范》。《实习计划书》的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地点、时间、实习项目概况、主要任务等;《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包括:实习目的、性质、内容、应提前准备的知识和技术、应收集的资料、工作纪律要求、实习日志的填写要求、成绩考核方法等;《***工作职责和要求》针对具体实习岗位和任务制定;《***工作规范》为参照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制定的具体工作规范,如《软件需求说明书编写规范》、、《数据要求说明书编写规范》、《测试计划文档编写规范》《操作手册编写规范》、《用户手册编写规范》、《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编写规范》、《网站规划书编写规范》、《网站安全配置规范》、《局域网组建规范》、《PC机组装规范》、《综合布线设计规范》等,供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遵照执行。
上述实习文档的编写和设计,能够使学生的实习从一开始就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进行。
2.2安排实习任务,明确实习要求
根据确定的实习任务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将实习学生安排到相应的实习岗位。
(1) 若安排到计算机公司承担项目中的局部工作,在实习前给学生完整介绍项目整体情况,包括项目背景、项目规模、项目组成、项目特点和结项要求等,实习任务的具体内容,以及实习任务在项目中的位置和作用,使学生对实习环境和任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 若安排到实习单位承担小型项目,根据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分解,将学生安排到子项目中,组成项目组,确定每个人在项目组的角色和承担的具体任务。
无论是哪一种任务,都要给学生明确工作职责,要求工作文档完整规范。
2.3跟踪实习过程,检查实习效果
在学生进入实习状态后,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要对实习过程进行跟踪,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1) 常规检查。除了基本的出勤、着装和待人接物环节外,定期检查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和团队成员间的协作情况,以及《实习日志》填写情况。
(2) 专项检查。主要检查各类技术文档是否编写?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准确?对于在实际工作中简化或省略的技术文档,也要求按规范编写。
在检查过程中,要以单位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实习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就业后的工作氛围。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学生遇到的技术问题,在帮助解决问题的同时,指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学生碰到的人际关系问题,一定要耐心引导和疏导,使学生能够自己妥善处理。
2.4总结实习过程,整理实习文档
在实习单位的实习工作结束后,要做好实结工作和文档整理工作。
(1) 收集整理实习文档。包括《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日志》,以及在实习过程中所完成的技术文档(电子版或纸质版),实习文档将作为评定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这些真实技术文档是学生“工作经历”的反映,完整的技术文档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2) 分组召开总结会。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实习任务、完成经过、实习效果、实习收获、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实习体会;展览各类实习文档;实习指导教师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做出评价;征求学生对毕业实习安排的意见和建议。
(3) 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收集整理的各类技术文档建立和充实实习项目案例库,为下一年度的毕业实习做好准备。
3结束语
实践证明,这种毕业实习模式能够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深入到实际工作岗位,接触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遵循技术规范和要求,在真实的项目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
当然,这种毕业实习模式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承担实习指导任务的指导教师,要求指导教师主持或参加过计算机项目或工程,了解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其次有一定数量的项目和工程案例积累;最后,要有合适的实习单位,这些单位应为具备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公司或其他企事业单位,要能够提供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能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加实习。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是要拥有合格的指导教师,有了指导教师,就可以建立和整理项目和工程案例库,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完成一定的实际工作,不要成为企业的负担,实习接收单位自然会欢迎这样的实习学生,成为长期的合作伙伴,实现“校企双赢”。
至于在实际中应该选择哪种实习模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实习目的、师资力量、学生意向、经费数量、时间长短、地点远近等因素,可以是某种单一实习模式,也可以是分组采用不同模式的复合实习模式。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引入科学的过程控制方法――PDCA循环,并通过建立毕业设计(论文)框架,明确各个过程域的实践、活动以及文档,以达到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的目的。实践证明,此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PDCA循环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重要阶段,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检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顽强的意志力、责任心和科学精神;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地进行探索,独立地解决问题,很好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磨练自己的能力。同时,毕业设计(论文)也为学校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信息。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质量,也影响着就业的质量。为了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工作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方法。
1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机构及分工
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阶段,除了要有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之外,还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和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每个小组均设组长、副组长、组员、秘书等职。
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一般由系领导班子和主要基层干部组成,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方向和原则性问题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成员由各教研室进行安排,在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主要负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管理。
基于这样的组织机构的安排,制定出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如图1所示,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小组以及指导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同步协调,明确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有利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2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方法
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历时较长,环节也比较多。如果没有一个合理、规范的过程设计,对过程不加控制,是难以保证学生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毕业设计工作的,也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引入PDCA循环使毕业设计(论文)过程逐步完善、逐步优化。
PDCA循环是一种对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的方法,PDCA的具体描述如下。
P(Plan)策划:对毕业设计(论文)整个工作进行详细的计划。
D(Do)实施计划:按照计划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工作,并可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调整计划。
C(Check)检查、监控、评价:一方面是对实施计划的过程进行监控,同时通过检查和评价来获取一些可测量的数据。
A(Action)改进提高:通过对过程监控、检查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对下一轮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使得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持续的改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PDCA循环如图2所示。
3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框架
在PDCA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常见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的活动,并建立了一个框架,把整个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分为准备、开题、课题研究与实施、撰写论文、评审准备、评审、改进与提高七个过程域,在每个过程域中有着不同的实践,并设有检查点或者里程碑,对各个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有哪些活动,产生哪些文档等进行描述,如表1所示。
这个框架从整体上看,是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体现了持续改进的思想。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根据本框架中的实践活动作一些剪裁,剪裁的原则就是易于操作、管理有效、执行力度高。
4结论
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引入科学合理的过程控制,在东软信息学院计算机系已经成功地实施多年,实践证明,高效的管理带来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整体提高,也为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摘要:文中讨论了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一实践环节提高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并介绍了我院的具体做法,最后对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毕业设计项目实例进行了说明,期望能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毕业设计;独立学院;工程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是浙江省一所独立学院,其中计算机专业又是学院规模最大的一个专业,其学生特点是理论基础相对较差,但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根据专业学生的特点,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计算机工程应用型”,要求学生既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功底,又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加强各类课程的实践环节之外,我们特别在毕业设计这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上就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前期专业课程设置
毕业设计是综合一系列专业课程内容,并将新的实际工程应用知识与个人知识基础加以整合,进而有效解决模拟或真实的工程应用问题的课程。因此,前期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是关键。专业课程设置既包括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又包括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我们将计算机专业课程分成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重点是夯实基础。其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针对专业所有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阶段是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原理、软件工程等专业必修课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 、信号与系统、微机与接口、Web程序设计等专业选修课。
第三阶段是专业方向学习阶段。我们采用专业方向平台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注重学生的工程应用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发展方向、就业趋向选择合适的平台课程进行学习。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和自身专业特点,我们共设置了以下三个专业方向平台。
(1) 软件工程设计与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软件应用和测试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具有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调试、应用和测试的能力。平台方向课程包括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软件文档写作、数据库工程技术、
.NET架构与实践、软件评测技术、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中间件技术等前期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2) 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网络工程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从事各类网络系统的工程设计、结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软件开发。平台方向课程包括计算机网络组网技术、网络设计工程技术、网络程序设计及实践、网络安全及测试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软件评测技术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计算机安全技术等前期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3) 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方向平台:侧重计算机硬件设计与应用的学习与实践,使学生掌握嵌入式软件理论、主流嵌入式系统硬件架构和嵌入式软件编程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具有从事嵌入式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能力。平台方向课程包括嵌入式系统原理与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电子电路CAD、网络程序设计及实践等课程,且要求进入该平台学习的同学应先完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微机与接口、信号与系统等专业选修课的学习。
每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中都有大量的课内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毕业设计课程放在每个专业方向平台上进行,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包含平台各方面综合知识的模拟实际工程应用的项目设计与开发。
2毕业设计的实施过程
为保证学生通过毕业设计能在计算机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提高,我们按照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近几年在高等工程教育方面提出的包括沟通、合作、专业知识技能、终生学习的能力及世界观等11项学生核心能力指标(EC-2000)要求,首先在大学4年级第一学期的每个方向平台上增加了一门计算机新技术专题课程,除讲述方向平台上所涉及的专业新知识新技术外,还以讨论形式学习如项目管理、经费预算、如何撰写技术报告、项目团队协作等非专业技术知识,目的是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外的软技能。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一般扮演课程培训者、课程引导者和项目的用户等三个角色。作为课程培训者,教师负责讲授毕业设计项目中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实际动手技能;作为课程引导者,教师需要为学生组织和获得毕业设计项目所需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安排实验场所和实验时间;而作为项目用户,教师将站在用户角度对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并对项目进行验收和评价。毕业设计设计项目实施分为几个阶段,前4周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目标、实现方法、完成时间及成果提交形式、项目经费预算和团队组织方式及项目成员分工;同时要求学生每个月完成一份项目进度报告,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和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最后学生递交毕业设计报告和相关的文档,并对项目进行演示通过教师的验收。
毕业设计项目应具有综合性,适合学生多人参加,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尽量使实施环境与实际企业社会环境相似,使得学生可以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训练自身的专业技能。同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自觉定位自己在项目组的角色和职责,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提高在遇到问题时通过外力帮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多样化能力。另外我们允许多个学生组成多个项目组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完成同一个毕业设计项目,营造不同项目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3毕业设计课程管理
我们的毕业设计课程是根据三个专业方向平台而设计的,学生一般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就选择合适的平台课程进行学习,为毕业设计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同时我们以讲座形式将毕业设计项目内容、采用的方法、所需的设备和开发工具及项目的难点等向学生进行介绍。
我们积极鼓励学生以社会实践等形式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的情况和需求,并根据企业需要自己提出毕业设计项目,项目成员的组成和人数由学生根据项目需要自己确定和组织,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自主权,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另外,学生自己开展的项目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和难度,还要求项目设计与开发内容必须涵盖平台方向课程中的大部分内容,如软件工程设计与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软件工程、软件设计与开发和软件测试等内容;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网络工程设计与管理、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信息安全等内容;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方向的项目需包括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与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等内容。学生毕业设计成绩中专门有10%的分数用于鼓励学生根据企业需要自行设计项目。
4工程应用项目实例
2007年我院为计算机网络及安全课程实验准备自己设计可根据实验需求灵活配置的网络实验室,考虑到该网络实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难度不大,且包含了计算机硬件环境、网络工程和网络软件设计等综合内容,非常适合作为网络工程及应用方向的毕业设计综合项目,决定将此任务交给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形式来完成。项目的内容包括:1)计算机硬件环境设计及实现,要求有20台工作站和1台通过RAID5实现磁盘镜像和备份服务的服务器,并通过KVM(Keyboard、Video、Mouse)技术实现对计算机的灵活配置和访问;2)网络环境设计与实现,通过多台3层交换机和2层交换机实现网络通信,而且网络环境能够方便实现如VLAN划分、通过Sniff分析多个子网和VLAN中的网络流量的生成树端口的配置和访问控制列表的配置,同时要求能根据不同网络及安全实验内容的要求方便实现不同网络的拓扑结构变化。3)软件设计与开发,实验环境的灵活变化和配置的关键技术是磁盘影映像技术,要求通过基于Linux平台的管理软件来实现,实现方式是后端为Shell脚本,前端为一动态的Web管理,通过这些程序控制实验室所有客户端主机的软件映像建立部署和网络配置。
我们根据报名参加的12位同学的网络工程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其他软技能能力将他们分成了3个项目组。为营造项目组间相互竞争环境,规定每个项目组在项目每阶段可通过不同方法完成相同的任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求每个项目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阶段任务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实现思路和具体时间进度安排,并就其向由教师组成的项目指导小组和全体参与项目开发的同学进行陈述,由项目组全体教师和同学对其进行评价并评出最好的方案和实现方法,这极大地激励了项目组间的相互竞争和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该项目经过一个学期的实施已基本完成,由于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工程能力有限,项目完成的功能非常有限,还需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方能投入正常使用。但由于项目的真
实需求激发了参与项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学到了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发现这些学生除在实际应用工程能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外,更重要的是由于通过他们努力已获得了实际的成果,因此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自信、主动和有目的性。
5结束语
下一步我们将加强与参加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且已毕业走向社会的学生的跟踪联系,通过他们在企业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表现及反馈意见对我们的方法做进一步完善。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软件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分析了软件行业有哪些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工作。
关键词:软件行业;IT;就业
近几年来,面对社会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剧烈竞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不断下降,就业难度不断增加。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就业的单位层次和待遇在不断降低。那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如何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呢?根据现有的就业情况看最好的就是软件相关方面,毕业生的起薪48%在1500元以上(见下图),远远高于其他专业。
1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据介绍,计算机软件行业是目前的热门行业。2007年我国的软件产业增长率依然保持在30%以上。据招聘网站的统计,其相关职业单月数量达数十万,申请数量达到百万级。计算机软件领域是一个包括系统软件、Linux应
用、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数据库软件、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教育软件、游戏软件、语音应用软件等在内的复杂的集合体。随着计算机深入各行各业,在大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计算机的深入应用离不开软件,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
从2007年的招聘情况看,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都有很多招聘职位,人才需求很大。尤其是软件测试工程师,继2006年的短缺之后,2007年仍然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很多软件测试工程师都享受着地位和薪水的双高待遇。企业招聘人数很多,而且更青睐有经验的应聘人群。软件行业中从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类工作的人员比重优势很明显,占到了从业人员总数的四成左右。从事销售类和软件工程师职位的人也较多。专家指出,中国的IT队伍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既缺乏高级IT人才,也缺乏技能型、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以及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技术人员。中国软件人才的“金字塔”型合理结构并未实现,软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三类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级项目管理人员、系统分析及软件测试人员、熟练的程序员,这三类由高到低的人才结构并未呈金字塔型。在软件行业,具有3000元以上月工资的人员比例接近50%。
2全球软件发展总体概况
(1) 全球软件产业保持平稳增长。
(2) 各国形成自身特质发展。
美国:占据软件产业最上游:基础软件、产品标准、高端产品。
日本:大企业需求、大企业应用。
爱尔兰:软件产品本地化。
印度:软件出口外包。
韩国:数字内容、网游。
中国:国内信息化巨大需求、未来将影响软件产业分工的重要因素。
(3) 中国软件产业呈现以内需拉动型的增长模式。
这样看来,软件开发的确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好职业,那么如何成为软件工作者,如何发展呢?
3目前软件工作现状
软件行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如Office,Excel等等,会一点编程,你最起码可以做一个办公白领。熟悉网络的话,可以做企事业单位的网管、网络维护、建网站等工作。能熟练使用C++编程,熟悉操作系统,可以成为专职程序员,熟悉底层软件还可以成为系统工程师。能熟练使用JAVA,可以处理面向对象的企业型的应用开发,公司企业Web页面设计、Internet可视化软件开发及动画等,Web服务器手机上的JAVA游戏开发等等。熟悉Linux,完全可以在Linux世界里自由竞争,你只需要一台电脑连上Internet以及一个好的头脑就足够了。你的Linux战友们将会根据你的意见、你的代码和你的其他贡献来判断你的能力,不愁找不到工作。能熟练使用Protel,可以找设计电路板方面的工作,如设计PC机板卡等等。单片机熟练,可以找单片机开发编程应用方面的工作。小企业,小产品多多,其中也自有一番乐趣。对DSP有一定基础的话,可以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图像处理或者数据采集、神经网络等领域谋求一个职位。熟悉ARM,可以成为便携式通信产品、手持运算、多媒体和嵌入式解决方案等领域里的一名产品研发工程师。熟悉EDA,能熟练应用HDL语言,熟悉各种算法,如FIR、FFT、CPU等等,同时掌握最新FPGA/CPLD器件的应用,把研制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块用于ASIC。
此外,我国软件开发工程师与测试工程师岗位比例为6∶1,远远低于国际水平。预计在未来10年内,我国IT企业对软件测试人才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大。在谈及测试人员的薪酬待遇时,企业方介绍“目前大多数公司给软件测试人员提供了双轨制的培训和广阔的发展平台。薪金方面也比较丰厚,具有一定经验的测试人员的薪水在5千到8千不等”。前程无忧2006年的薪酬报告显示,软件测试工程师在IT行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薪资也节节高升。初级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起薪从2000至5000元/月不等,若有三年工作经验的话,薪资在8000元/月左右,具体视不同地域、不同性质企业、测试工程师的不同能力而定。以3.5年左右从业经验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各地薪资情况来看,北京地区该职位的平均年薪逾5.8万元,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年薪为全国之最,将近8.5万元,而其余各类型企业的年薪都在5万至6万元。上海地区软件测试工程师的平均年薪为6.3万元,欧美独资和欧美合资企业的薪资不相上下,分别为7.9万和7.7万元。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软件测试工作已成为IT职场上炙手可热的新“黄金职业”。
在今年北京国展招聘会上,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北京软件出口中心人力资源负责人介绍,本次参与招聘的企业将主要对软件测试工程师、J2EE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等岗位展开招聘;由于测试工程师等人才极其紧缺,大多企业都比较急,甚至有些企业像金山、联信永益等就直接打出“高薪急聘”字眼。也就是说计算机毕业生在软件行业中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也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挑战。
4软件工作者如何发展
软件行业的门槛相对较低。初级的开发者很多,这些开发者大多从事最上层的基本开发,基本知识相对薄弱,几乎没有经验和系统思维,而且成长的空间也不大。在成长的初期,即软件工程师和高级工程这个阶段,是成长的关键。在软件工程师阶段,如果走不到高级工程师就只能转变角色去其他的领域生存,实际上就大学毕业生而言,最终成为高级开发工程师的并不多,大概有10:1的比例。大多数在初级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这个过程中选择了其他的发展方向,有一部分工作了数年依然是初级工程师的,很多时候感觉他们选择这个行业是完全错误的。在高级工程师阶段,如果继续发展自己的技术能力走技术路线,可能成为系统架构师、分析师、资深技术专家。如果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则可能成为团队的领导者,甚至成为一个软件开发企业的CTO。也就是说,要想在软件开发的道路上走下去,就必须先成为高级开发工程师。
要成为系统开发者、专业开发者、高级应用开发者,需要很高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逻辑、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很好的基础,同时具有较大的提升潜力。而要成为简单开发者和初级应用开发者相对容易,因而使很多人走上了软件开发的道路。初级开发者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障碍,能否跨过这个障碍成长为高级开发者就需要扎实的软件理论基础,较强的思维能力,努力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软件开发者的路是很不好走的。成为入门级的开发者相对容易,但是普通的开发者基本过了30岁就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了,如果没有成为高级开发者继而走上正确道路的能力和决心,在选择软件开发行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对于在技术路线上苦苦摸索的人来说,与其苦苦追寻,不如发挥自己的特长另辟蹊径;对于适合技术路线的人,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技术方向,努力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营造良好的人事环境,争取自己最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针对三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水平下降的现状,总结笔者多年指导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工作,对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分析,给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目标,给出相应的对策。实践表明,该对策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毕业论文;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
1概述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国家教委对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1]。对计算机专业来说,它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对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来看,特别是对三类普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起点低,基础比较薄弱,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目的。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实践性很强,除了选理论课题的学生之外,其他课题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出论文,一般还要做出一个软件或硬件的系统。现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大体可以分为:理论、软件和硬件。实际上学生的毕业设计多是做软件或硬件的,做理论的不多,即使做理论也要求结合实际问题来进行编程验证。设计涉及的方面一般有:网页设计;网页编程;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网络设计、搭建、调试和维护;网络安全;单片机及自动控制等。
以上涉及的设计工作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的能力,包括软件开发方法、算法设计、
数据库设计、程序编写、程序调试等。最后要求学生对所做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总结,写出一篇毕业论文。论文中除了过程的叙述之外,还要对系统的特点和关键技术进行论述,而论述的要好,需要对系统有深刻的理解,另外还有恰当的表达方法和一定的语言功底。学生从查资料到选题,再到查资料、做系统、做论文,是一个非常系统的过程。如何通过这样的系统训练来真正达到毕业设计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自己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毕业设计的选题具有局限性
每年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多是与上一届大同小异,指导教师一般认为学生科研能力有限,不让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比如学生做管理系统的居多,医院药房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学生之所以选这些系统来做,也是因为这些系统的实现从技术上来讲其实是大同小异的,系统的实现方法在许多计算机书籍中可以找到,类似的源代码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已经成型的论文也颇多,到时候学生可以把界面一换,就成了自己做的系统,把别人的论文稍加修改就成了自己的论文。
作者简介:乔孟丽(1974-),女,山东泰安人,临沂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技术、教育管理。
2.2学生所做的多数软件功能不完善
学生一般是按照参考资料上给的实例,实现功能并调试的,其功能是很不完善的,并没有按照软件工程的步骤对问题进行调研,写出需求分析进而对系统进行设计。比如说人事管理系统,只是简单做几个页面,包括管理员和普通用户权限的划分,添加员工,删除员工,查找员工等几个简单的功能,其实用性较差。程序调试也只限于代码是否正确,功能能否实现,对功能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安全性考虑的很少。
2.3论文写作内容空洞,重点不突出
论文从目录看,一般都主要由开发工具介绍、数据库设计、整体设计、详细设计等组成。摘要和前言在内容上重复比较多,英文摘要多是语法不通或不专业的词汇,原因是学生为了省事,用在线翻译或请英语专业的人翻译。论文各部分不符合科研论文的规范[2]。在具体介绍系统时,不能重点写出该系统的特点在哪里,是如何实现的,关键的技术和原理是什么。比如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没有突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与通常的设计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在表述系统具体实现时,用于论述的语言很少,多是靠粘贴代码充篇幅;结论部分不会写,多是写的自己开发系统的感想;语言表达缺乏科学性,在用词上不够准确;另外,有些学生的论文的格式不规范,用Word排版不过关,图表使用不当或不规范,没有充分结合图表来说明问题。
3问题原因分析
3.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由于近年来本科学生的扩招和教育产业化,特别是对于三类本科院校来说,教学质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扩招,势必导致生源素质的起点下降,同时又由于教育的产业化,使得本科生由以前的小班上课变成现在的大教室学习,其学习质量必然要受到影响。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任务很重,每个教师要比以前指导更多的学生。另外,网络上的资源日益丰富,,售卖本科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网站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还提供售后服务,满足学生的一系列要求,而且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学生往往为了省事直接抄袭、让别人或买一个做好的设计和论文了事。
3.2指导教师的选择不当和责任感不强
学院一般是给每个老师分几个学生带毕业设计,学生在选题的时候一般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或难易程度来选,比如学生对比较熟,就想用开发工具来开发系统,但是其指导教师并不一定对十分熟悉,这就不能不影响后续对学生程序编写调试时的指导。另外,指导教师往往忙于上课或搞科研,如果学校对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予以监控,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指导的报酬又很低,学生又忙着找工作和考公务员等,诸多原因就造成了学生不主动联系老师、老师忙着也不找学生,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到最后老师只是在设计质量和论文写作上把把关。
3.3学生平时的实验训练和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要想做好毕业设计和论文,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功底。比如说用做一个动态网站,起码要有软件工程、数据库、平面设计、程序设计与调试的知识。要想写好论文,还要有较好的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和Word排版基础。这些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靠平时的积累,不是单单靠毕业设计那一学期获得的。
3.4答辩流于形式,把关不严
由于本科生数量过多,答辩任务很重,而最后一学期的学生还要做其它的事情,比如找工作,考公务员或参加一些社会证书培训等,加之学校在制度上对答辩的监督不够,导致答辩的时候,老师把关不严[3]。这势必造成学生的侥幸心理,觉得不好好做毕业设计也能通过。
4对策
4.1功夫做在平时,夯实毕业设计的基础
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一般先是专业基础课,再是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学生基础课时,就应该注意与后续课的联系和为科研训练服务。比如在讲Word排版的时候,就应该讲到如何对论文排版,给出一篇没有排版的论文,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格式排版。因为论文排版要涉及到Word的一些较高级的操作,如分页符、分节符、页脚内容不一致等操作。这些操作在一般的文章中是用不到的。在专业英语教学时,让学生学会如何翻译论文的英文摘要。对于专业课的教学,平时就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上软件工程课时,让学生选课题,进行调研,写出需求分析报告等。通过平时就布置一些大的作业和小论文让学生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科研兴趣和端正的科研态度。
4.2加强思想教育,集中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让学生做毕业设计之前,一般的做法是学院下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让学生自己看,而学生往往对毕业设计不重视,不仔细看。在毕业设计前,应集中向学生讲清楚毕业设计的意义、毕业设计的评价方法、毕业设计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对毕业设计进行概要的认识,也减轻了指导老师分别给自己学生讲解的麻烦。
4.3设计过程监控,改革评价体系
通常学院对教师的指导过程没有详细的要求,学生毕业设计的成绩也只是根据最后设计成果、论文和答辩的好坏评定。至于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所作的工作并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价和监控[4]。如果学生不是自己做的毕业设计,又在答辩前熟悉了别人给设计的东西,单从答辩环节有时很难看出。一般院校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为十周左右,对于学生查资料,选题,写开题报告,毕业设计到最后论文的完成,这个过程应该设立考评制度,如要求学生写出阅读文献的报
告,要求学生运用对现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比较。在浏览中勤做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对学生开题报告的质量、需求分析报告的质量、系统设计报告的质量和中期检查的结果也列入毕业设计评价之内。这种过程监控实际上既对学生加强了管理,也加强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力度。
4.4加强制度建设,为质量提供保障
在指导教师的设立上要力求合理,针对学生的不同选题,可以适当对指导教师进行调整,保证指导质量。学院从制度上对毕业设计进行严格检查,与教师教学评价挂钩,不仅检查最终的毕业设计结果,还要从学生调研、选题直到毕业设计和论文完成的过程进行监控。另外,为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应该提高指导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报酬,并对于选题新颖,毕业设计质量高的学生和指导老师予以奖励。对于参与毕业设计答辩的老师要进行监控,明确其各自的职责,严格把关,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学生,对抄袭、买卖设计或论文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在制度上纠正不良的学风。
5结束语
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综合性的训练,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先要围绕培养目标,在大学前三年就下手,让学生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程序编制、程序调试等实践能力,这是根治毕业设计水平不高的根本所在,另外在制度上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实施过程监控,是使学生顺利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保障。
摘要:成教本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供职于各行各业,专业背景也有诸多差别。因此,我们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内容,做到既能够体现理论学习成果,又利于发挥学生在各自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型知识的作用,增强实践能力,同时还照顾到学生的工作生活状况。最终总结出“以导向性为核心,强调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思路,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划分为几个阶段进行重点不同的分工,在多年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成人教育;计算机
1引言
成人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的人员。在经历了近30年的不断研究、发展、改良之后,现在的成人教育方法和学科体系已经日益成熟。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核心思想的指导下,为帮助更多的在职人员通过学习来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生活,各种成教专业应运而生并产生了明显积极的作用。
而在成人教育中设置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在系统地传授核心课程中的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设计和提供有效的切入点,帮助学生找到理论和应用的结合点,最终通过实践提高在工作中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理解、使用和掌控能力,培养学生自身的动手编程能力,为他们未来职业水平的发展上升提供一个阶梯。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采取的方法就是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如果说平时的课程小实验是定点射击训练,那么最终的毕业设计就是一次全面的练兵。由于成人学生具有诸多区别于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的特点,在毕业设计环节中需要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适合的“练兵计划”,从而既使课本理论知识尽可能全面地应用到设计中,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作用和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各位老师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实践的全方位努力下,本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入选为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2成教本科生源和特点分析
我系招收的成教本科专业学生都毕业于国家各类正规专科院校,其中有一半左右具有计算机专业的专科学历,也有很多在专科阶段学的是电子、信息管理等相关专业,少数学生的学历背景是和计算机完全不相关的文科专业等。他们的年龄通常在20~30多岁,90%以上是在职参加学习,且来自各行各业,均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但是只有大约一半的人从事着与计算机软硬件直接相关的工作。
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从总体上看,和普通全日制本科生相比,成教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作和生活压力大,学习时间有限,但是学习目标明确(多数是为了积累知识,少数是因为工作原因,有必要系统了解某些计算机知识)。因此尤其需要老师帮助他们合理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学习时间达成的目标。
第二,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贫乏。在获得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之后,能够迅速地将理论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这一点在那些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之前的专业背景差别较大,计算机学科的理论基础扎实程度参差不齐。因此在3年的成教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也必然有明显的差别,并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
第四,现有工作性质和内容各种各样,一部分学生工作中对计算机的使用仅限于文字处理等最简单的阶段。
第五,学习能力和成绩水平也参差不齐。
3毕业设计指导过程和方法
考虑到学生的上述特点,我们认为,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内容,做到既能够体现理论学习成果,又能够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动手能力,同时也要人性化地适当照顾到学生的工作生活状况。基于此,在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我们总结提出了“以导向性为核心,强调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思路,并不断进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1毕业设计指导流程
为了让一个毕业班的所有同学在8~12个月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工作,在时间安排上,我们将指导工作划分为五个阶段,并在内容安排上为每个阶段分配了不同的工作重点。
3.1.1第一阶段:论文选题导向,写作指导,全面收集意见
(1) 形式:集中授课1~2次,课堂讨论,提问回答。
(2) 时间:第四学期期末。
(3) 内容:在各指导老师统一意见之后,由一名老师代表对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如文章格式写作技巧等)和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面上的介绍。特别需要在此时给出导向型意见――毕业设计题目的类型及其涵义和优先级,如从最优到最普通的题目类型,可以大体排列为如下几种:软件的设计实现、硬件的研发、系统测试方法和过程、软硬件的应用心得、感兴趣内容的调查和综述等,并要求学生明确所有类型中都应优先选择与本人工作相关的议题。在统一介绍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当场提出任意问题和各位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
(4) 意义:多数学生没有过论文写作的经历,因此首先要让大家对论文的形式和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在理解了毕业设计的总目标和形式之后,学生通常能够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心理准备和把握。
当堂的问答环节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沟通和提示,同时也有助于发散思维,可能还会因此而提出并解决一些导师事先未想到的问题。
划定可选论文题目的范围并对每一类型题目的涵义给出清晰详细的解释,明确毕业设计要求(必须符合专业性、科学性和不同程度的独立创新性)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可控和自我掌控的状态。特别是从事IT行业工作的学生,可以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或正在从事的研发测试等工作,并形成初步的选题目标,而其他大部分学生通常也能够联想到工作中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联的问题。此时,常有一些学生产生疑问并立刻向导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咨询意见或提出困难,而初期的当面交流十分有助于尽早解决疑难问题。
可见,该阶段通过给出导向性意见,诱导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自然划分出一个粗略的学生层次,并根据各层次情况给出具有初步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步骤。
3.1.2第二阶段: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导师导向为辅,提纲写作和修改
(1) 形式:每位导师分别和每个学生单独联系。
(2) 时间:各学生先后完成,共约历时2个月。
(3) 内容:每个学生将自己的选题意向、理由、总体内容安排计划描述为一页纸的摘要提供给导师,导师据此给出意见(同意、修改、驳回)。如果属“驳回”情况,则立即安排师生当面沟通,由导师帮助确定选题。在定题基础上,主要处理意见如表1所示。
(4) 意义:给学生充分的选题自主权,有利于激发学习和实践的潜力,并兼顾到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和能力。很显然,本阶段是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实质性阶段,导师在此时对选题方向和工作安排的严格把关,是后面顺利开展设计和论文写作的良好保证。
3.1.3第三阶段:毕业设计和初稿写作
(1) 形式:每位导师分别和学生单独联系(有两种情况:定期汇报,按需互动)。
(2) 时间:历时4~8个月。
(3) 内容:首先,导师要求每个学生每两个星期就主动汇报进展情况一次。其次,导师可以随时检查进展,学生也可以随时向导师寻求帮助。进展情况包含系统设计、编程及调试、文档资料的调研、初稿写作等各个方面;而导师的帮助则包含编程经验指导和疑难问题讨论解答、提供文献、随时检查并修改写作过程中的初稿等。
(4)意义:及时把握每个学生的进度,能够尽早发现问题或错误并及时修正。而敞开的沟通渠道能够让导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帮助作用最大化。
3.1.4第四阶段:共性问题分析讲解
(1) 形式:集中授课若干次。
(2) 时间:在多名学生完成初稿写作之后,由各位导师商量后安排授课时间,和第三阶段穿插进行。
(3) 内容:各位导师对已收到的稿件进行分析并预测出若干共性问题,在集中授课的时候对所有学生进行统一讲解和提醒,并当堂和学生交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等,可见具体授课次数和内容和当年学生完成的论文质量有关。不过根据多年来的论文稿件情况统计,通常的共性问题有过分口语化表达、过分文档化表达、资料掌握不充分、重点不突出等。
(4) 意义:公开说明并分析共性问题,明显有助于大家互相了解并及时修改,或在今后的工作中主动注意。本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很难分割开的共同体,是毕业设计过程中最漫长最复杂的两个阶段,妥善合理的安排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少走弯路。
3.1.5第五阶段:个性问题个别修改,论文完成
(1) 形式:每位导师分别和每个学生单独联系。
(2) 时间:各学生先后完成,共历时两个月左右。
(3) 内容:导师分别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帮助每个学生对论文进行多轮细节修改,通常需修改的问题包括行文风格、论文条理、技术含量、摘要写作、图表安排、文献引用等。导师对每次发现的问题分别给出详细修改意见或直接帮助修改,以历史情况来看,每人的论文均需要修改3~8次之后方可定稿。
(4) 意义:针对每个学生的水平提出修改意见,尤其对困难较大的学生给予较多的帮助。导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论文质量负责,也有助于能力的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这也是成教毕业设计的核心目的所在。
3.2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归纳
综上所述,在成教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我们通过分阶段分重点的工作安排和具体实施,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色:
(1) 基本导向性――除了体现基本要求,如选题的意义、设计的独立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等,还通过分类选题指导意见引导学生,既帮助他们将毕业设计工作和理论学习联系起来,也增加细节信息,帮助设计和论文的完成。
(2) 群体导向性――即时发现并集中讲述共性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重复错误。
(3) 内容针对性――鼓励并积极帮助学生选择和本人工作紧密结合的毕业设计内容。
(4) 学生针对性――充分利用电话和电子邮件等完成一(导师)对一(学生)的指导和沟通,既是因设计内容不同而引发的需要,也十分适合于在职学生的工作生活状况。
(5) 注重指导过程的层次性――从选题到提纲、部分初稿、初稿、修改稿的完成过程中,分步即时提供指导和建议,能够有效的防止偏离轨道的情况(包括内容偏离,文字表达偏离,编程问题等)出现,从而帮助学生少走弯路。
(6) 关注学生能力的层次性――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的差别,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于其所处层次的毕业设计内容,并在完成过程中提出相应层次的要求和意见。
4已完成的毕业设计总体情况和个案分类
在本文介绍的指导框架下,已经有数百个毕业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得以顺利完成,总体上显现了百花齐放的特征。总而言之,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导师和每个学生之间极具针对性的良好沟通能够在每个学生个体身上起到有效的培优补差作用,论文稿的完成则让写作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等。这些收获既是学生们3年学习的满意句点,也一定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表2给出了近四年来毕业设计完成的总体数据,随后对几类典型个案进行了分析评价。
4.1个案类别1
在获得优秀的毕业设计中,有60%出自本身能力很强且工作背景较好的学生。他们通常直接从事着研发或测试等项目的管理工作,对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和具体实现细节了然于心,并掌握着翔实的资料,因此进行毕业设计时仅需要提供写作指导即可。
4.2个案类别2
其他40%的优秀设计则出自于态度认真且工作踏实的学生。他们通常没有从事研发工作,甚至不属于IT行业,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们通常会选择系统测试或应用心得类型的设计内容。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导师和这一类学生之间的沟通明显多于其他学生,他们积极地提出疑问或寻求帮助,能够较大限度地发挥导师的作用,最终完成较高质量的论文。
4.3个案类别3
通常约有10%的学生会由于个人能力或客观条件的限制、态度不端正等原因难以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导师和该类学生的沟通也很多,但沟通内容通常以导师的主动提醒、督促和提供帮助为主。
5结束语
多年来,本文作者完成了大量成教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我们认为,整体生源结构具有实践能力强于理论基础以及背景、能力差异大等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以通过毕业设计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目标,总结出了“以导向性为核心,强调针对性和层次性”的思路,将毕业设计指导划分为几个工作侧重点不同的阶段,兼顾了学生的专业、职业背景和工作生活状况等诸多不确定因素,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专长或兴趣爱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本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09年顺利入选江苏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做出了贡献。
摘要:针对IT行业用人需求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不统一的矛盾,就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作详细分析,提出素质、知识、能力、特色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就业;素质;知识;能力;特色;核心竞争力
1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
到目前为止,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学院已经有3届毕业生。通过对毕业生的统计分析和对IT市场的调查,特别是对珠三角各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1市场需求大与毕业生求职难的矛盾
2009年,珠三角地区共举办各类招聘会20多场次,招聘的岗位达10万个。据珠海市人力资源中心统计,珠海全年招聘企业有8 778家,提供招聘职位约72 487个次,按照全年招聘企业数量统计,平均每个招聘企业招聘的岗位占13.5%;从学历看,本科以上求职者数量仅为8.41%;从职位需求看,计算机类排在需求第4位,但计算机软件排在招聘困难职位的第3位[1]。
我院2009届毕业生共196人,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100人(5人结业),就业93人,就业率为97.9%;软件工程专业96人(6人结业),就业85人,就业率为94.4%。按2009年12月31日的统计,我院2009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6.2%,申请暂缓就业的学生为9人(已工作,原因为未解决户籍关系,计算在就业率内),占毕业生总数的4.6%,专业对口率:计算机42.2%,软工65.6%,就业地点:省内计算机81人,软工77人,其余为省外就业。总体签约(三方协议)率为44.68%,灵活就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从以上数据(不包含灵活就业)签约率看,我们发现,一方面社会对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学生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本专业岗位。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全国各地大学生汇聚珠三角地区,使本地求职者感到强大的压力,缺乏求职优势;另一方面是部分学生就业思想不够解放,既不愿意通过降低薪酬和降低单位选择标准的方法来实现就业,也不愿意离开本地选择参加“三支一扶”等其他就业。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眼高手低,社会生存能力弱,缺乏就业核心竞争力。
1.2就业问题成因分析
纵观全国有800多所大学有计算机学院(系)[2](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在线),那么多的学生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学习,如果不加区分,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如何才能让用户满意?笔者以为,导致问题的原因如下。
1) 培养人与使用人的理念和标准不统一。
我们接触的用人单位都希望应聘学生在校内有参与课题或项目研发的经历或有一到两年的实践经验,精通一到两种主流开发工具,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应用技能,基础扎实,又能了解当前主流的开发模式与技术,有基本研发思路,有规范的研发流程观念等。但很多院校一味强调“厚基础、宽口径”,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一个模式培养,缺少层次和个性化,导致千人一面。理论学了很多,但蜻蜓点水,理论与实践又缺乏紧密联系,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没有体现层次性和差异化,没有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观,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无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2) 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着脱节和断档。
为什么存在“一边是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的人才匮乏”现象?这是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零距离”导致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业界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很多学生听也没听过,更不要说使用了。由于教学计划相对滞后,学生实践时间所占比重较少,导致学生项目经验缺乏,面试时很多涉及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学生回答不出来。
3) 学生就业观亟待改变。
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有部分学生就业观念陈旧、功利化,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眼高手低、斤斤计较,从而出现就业难。
4) 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
以我们学院为例,通过我们的统计分析,每年入学的学生中,会有1/4很喜欢所选择的专业,并能积极主动学习;有1/2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能保持跟上即可;还有1/4的学生根本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处于“被选择”状态,学习没有兴趣,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网游或其他方面,经常出现挂科,最后即使勉强毕业,也无长处。因此,教育体制设计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就业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总之,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导致学生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导致学生能力不强、毫无特色,产生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期望的落差,致使毕业生本专业就业率和签约率下降。
2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一般指组织具备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的能力及取胜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是企业或个人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3]。就业竞争力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属于自我的、唯一的、别人不可比拟的,个人在就业竞争中拥有的并被用人单位赞赏和需要的独特能力。人与人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的东西,而核心竞争力正是这种个性的高度集中反映。
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出素质、知识、能力、特色四位一体,和谐统一。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是指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是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如心里素质、文化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等[4]。知识是指毕业生应达到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专业技术程度。即是否具有合理的、够用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否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边缘知识,是否对专业领域有清晰的认识和浓厚的兴趣。能力体现在学习能力、信息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特色一般是指某一种或综合能力的特殊体现,是有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知识是基础,素质是核心,能力是品牌,特色是亮点。
笔者服务的学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其中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以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我们曾经就“就业核心竞争力”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并给出多选项调查:你认为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选项包括①专业技能;②创新能力;③道德修养;④团队合作精神;⑤持续的学习能力;⑥组织管理能力;⑦社会适应能力;⑧人际交往能力;⑨抗压能力。从统计分析的结果看,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次之。去年,我们发起成立了校外导师团,聘请政府职能部门和IT企业领导、专家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把脉定位,由此得到的共识是:品德、素质为先,能力次之,有独到之处最受欢迎。
因此,不论专家、学者还是学生均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人文修养、沟通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及有别于他人的独到之处。
3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对策
3.1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培养
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5]。如果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种硬实力,那么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品质就是一种软实力。拥有软实力是一种隐性的、根本的竞争力,它的实质与广义定义中的非智力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表面上反映了个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等,实质上则反映了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自我规划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和挖掘培养的潜力,是毕业生能力要素中较高的成份。在硬实力基本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前提下,软实力则成为是否被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
我院在教学改革中,把培养人才理念由“T”型改为“∏”型,借鉴上海交大夏中义教授“精神成人、专业成才”的理念,实现培养人与培养才并重。在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系列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持之以恒的考评、总结,通过改革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打造以思想道德品质“诚、勤、信、行”为优势和特征的品牌。
3.2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还学生选择权
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在“21世纪教育论坛”的演讲中说:高中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等于进入了科学之门,不要把他们领到“小胡同”,而要让他在“大观园”中摸索,让他们从中发现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但现实是高中毕业生一进大学就被分配进指定的专业,根本不考虑他了解不了解、喜欢不喜欢这个专业,很多大学生在无奈、痛苦中度过4年大学生活。前文中我已经提到,我所在的计算机学院每年有1/4以上的学生进入所不喜欢的专业学习。古语讲“就兴之所近发挥其所长”,学生不喜欢、不热爱这个专业,如何培养成才?许多毕业生改行就业就在于此。反观国外的大学就没有如此细分专业,像哈佛大学等在大学初年就没有什么系,专业观念非常淡薄,学生有广泛的选择空间。我们教改的做法是打造平台+特色模块的方案,提供各类“菜单”供学生选择。
3.3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我们了解到,金山等软件公司最看重学生的实际问题抽象分析能力和基础编程能力,因此,夯实基础非常重要。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非常熟练的编程能力,有比较好的分析问题能力,有 5000行以上代码经验。在教学计划中,要通过加大学分、学时和提高实践比重等着重体现加强外语、高数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特别应加强C/C++或java编程能力的培养。对于外语、语言编程等核心课程应编写能力考核大纲,明确能力培养要求。总之,通过加强实践、鼓励创新,加强外语和领域知识,实现特色培养,最终达到实现“外语+专业知识+领域知识+应用技能”的培养目标。
3.4深化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总结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要求的标准后,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其实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扎实的基础与规范的职业习惯,要求对新技术敏感并有实际开发能力。而归结到学生层面其实就是学生是否具有可直接为企业产生效益的能力。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计算机类毕业生在毕业前就能得到实际开发的经验,经历实际开发过程,必须让学生掌握一种主流的开发技术,使企业在对我们学生进行面试或笔试的时候就以得到这样一种印象:我们的学生可具有直接为企业产生效益的能力。
我们在积极探索分层次、特色化教学,构建复合型专业等教学改革之时,致力于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加入行业协会,组建校外导师团和讲师团、共建院系、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方式邀请行业专家担任学科带头人,广泛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训。专业方向选择、教学计划修订和设置高年级专业能力水平考试等创新举措均由双方共同设计完成。通过承接横向合作课题、学生专业协会和导师制项目团队等载体和形式让学生广泛参与,用教学和科研两种手段使学生在“真刀实枪”的训练中提高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另外,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既有与软件开发设计第一线的IT企业的合作,也与专门从事培训活动的企业的合作。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如每年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实习,组织一批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实训,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优秀实习生,或出具就业推荐书。改进毕业设计方法,毕业设计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实行双导师制。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加大学生现场实践力度,避免了传统实习环节中走马观花的缺陷,使学生在专业学习后期就有面向实际问题的机会和利用专业基础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3.5打造就业竞争力证书系统
专业技能证书是毕业生获得就业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是敲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学院要求的外语等级证的同时,还应该取得有分量的专业技能证书、大赛证书,如程序员证书、微软/Java等公司专业技能证书、ACM竞赛获奖证书等。由于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用人大多是择才而用,许多小型(私立)IT企业不能也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培训员工。所以,毕业生如果有效地掌握和利用技术能力,拥有权威的相关技术资格证书,就为自己在职场上立足找到了一块坚实稳固的基石。
为促进应用技能提高和证书获取,计算机学院建立了相应专业协会和多个项目小组,设计了较完善的以赛促教、以证促学、相互促进的培养体系,学院即将出台学科竞赛学分认定办法、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办法、竞赛经费下拨及管理办法、实践性选修课申报有关规定等。
3.6开展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专业培养和职业教育同步开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掌握职业发展的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闯过简历关和面试关。通过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或再创业的就业观念。通过对大学生职业基本技能和求职技术的培训,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职业分析、职业设计,培训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心理、职业规范、择业,知识与要领等职业素质,使学生掌握一些求职的技术与方法。通过系统化的指导,实现学业、职业、就业、创业、事业一体化设计。
4结语
本文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对影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因素作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普遍的指导意见。实践表明,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加强,签约率提高,并受到IT企业的欢迎。因此,我们不仅继续对学生加强基础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将着力加强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开展校内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构建素质、知识、能力和特色四位一体,打造毕业生的软、硬实力,实现毕业后与企业工作无缝衔接,得心应手地开展实际工作。
摘要:毕业实习是高等工科院校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有利于工科高等院校综合性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分析传统毕业实习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实习改革及实践效果进行研究。
关键词:毕业实习;计算机专业;模式;改革
目前,IT市场人才需求旺盛,而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就业质量较差。产生此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无法将在校所学知识转化成项目开发所需的技能,到岗后不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致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满意度降低;二是软件行业企业不愿意提高用人成本,不愿意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进行软件开发或测试进行岗前培训。这两方面原因致使学生对新工作能否胜任缺乏信心,在找工作过程中难以与用人单位产生共鸣[1-3]。
毕业实习作为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是学生联系实际,获得实践知识和应用技能的主要教学过程和手段,是学校为了加强产学合作,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方式[4]。
1毕业实习的重要意义
1.1提高实践能力,促进对口就业
4年的大学生涯,尽管学生与社会也有接触,但是以主人翁的工作姿态在企业中工作实践,这种机会并不多见。毕业实习提供学生这样的学习机会,学生通过案例开发和项目实战,对自己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一种清晰的认识,在实习过程中,如果自己能够与同学合作开发出大中型项目,也会有成就感。毕业实习能使学生正确认清就业形势,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合理地评价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科学地选择自身的就业岗位,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
1.2调整教学目标,指导实践教学
作为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到企业中去实习,能清楚地反映出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不吻合之处,根据实习基地、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反馈,可对学院以后的该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修改意见,使得教学目标更趋合理[5-6]。
1.3缩短培训时间,节约用人成本
通过毕业实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以前因为不愿意付出时间和财力去对学生进行培训的企业,面对开发项目能力显著提高的学生,摒弃成见,招聘录用实习后的学生,有的企业甚至批量录用这些学生。经过实训后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等,缩短了企业对人才的培训时间,节约了企业用人的成本。
2以往毕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金陵科技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对以往历年学生毕业实习过程的跟踪调查,总结出以下几点不足:
1) 学生对实习基地的认识不到位,因而对实习基地的选择很盲目,对毕业实习不够重视和珍惜,导致毕业实习效果不佳。
2) 实习模式不够合理,实习形式和内容完全由实习基地安排,所有学生实习内容都完全一样,导致学生对实习缺乏兴趣。
3) 实习过程监管不完善,以致毕业实体质量不高。
4) 实习监控及评价体系较为薄弱,很难做到对学生成绩评定实事求是。
3改革措施
针对传统毕业实习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对该专业毕业实习相关环节进行改革,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高毕业实习质量,促进专业对口就业。下面就毕业实习过程的4个方面进行论述。
3.1专业实习动员
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实习意义了解程度不深,对软件项目实习基地情况不明的现象,学院为毕业生安排实习动员。实习动员之前,首先做好本届毕业生对软件行业就业意向调查,了解学生的从业意愿,再征询当地较为热门软件公司意见,明确当前用人单位对计算机类毕业生的具体要求,比较我校学生缺乏哪些技能,有针对性地安排实习单位。
目前软件实习一般分为基于Java平台和.Net平台两类项目实习,学院通过对学生就业意向的了解,挑选出在这两种平台的培训有社会影响和地位的实习基地,并侧重于学生实习期间项目开发能力的培养。通过专业实习动员,学生了解到毕业实习是进行项目开发的尝试,对就业有着积极的意义,实习基地可以在较短的实习期间将某一平台体系下的知识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提高项目开发能力。明确了实习意义,学生对实习的态度有明显改善,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有利于实习活动的开展。
3.2实习模式改革
以往毕业实习普遍是给学生提供与本校合作的实习基地(一般为专业对口企业、外包学院、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等),学生自主选择,组成毕业实习小组统筹安排,并由实习基地单独管理。现本专业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以项目驱动、基于“微案例”的“三阶段”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毕业实习。
所谓项目驱动模式就是在实习过程中以一个实际的计算机开发项目为主线展开,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该项目的各个环节中。环节层层相扣,实践的组织过程顺序逐步推进,最终解决一个完整的项目,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7]。
本专业与江苏(无锡)微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毕业实习,此前推出的大案例协作式教学作为培训模式的主体,其实未能充分满足企业对初级人才的需求特征。现推出的基于“微案例”的“三阶段”实训教学模式,进一步丰富“实训”的内涵,提升实训的项目件开发水平。
“微案例”模式是指在减小案例规模的同时增加案例数量的实训方式,而“三阶段”是指把整个实训过程分成由低向高排列的专项技术训练、企业应用训练和实战项目训练3个阶段。通过大量规范化的课件与案例的支持,通过教、扶、放的规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们既能扎实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又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技能,从而更加适合企业的需要,可以直接进入企业的第一线,迅速融入企业的应用环境中,成为企业需要的应用型IT人才。
第1阶段:专项技术训练。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专项技术和相关工具进行开发、编译和调试,强化基本功。这一阶段提供的案例课程着重训练专项技术的应用开发,不涉及复杂的商业应用场景,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具备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为学生积累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第2阶段:企业应用训练。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企业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企业应用场景,并根据架构设计指导,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多种开发技术手段,分析和解决局部商业应用问题。当学生们完成几门技术课程的学习后,将这几门技术整合起来,结合企业商业场景,去解决一个具体的商业问题。在传统的IT教学中,这往往是学生们最为薄弱的环节,而这种综合技术能力却是企业最重视的能力。
第3阶段:项目实战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和素养。这一阶段的实训着力于通过团队实战,按规范化的开发流程,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完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重点在强化学生的规范化开发意识,而技术应用是载体。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业的第一线,迅速融入企业的应用环境中。
3.3实习管理改革
3.3.1师资管理
学院通过精挑细选,安排具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到实习基地做指导教师。对于指导教师,学院要求导师尽心尽责做到以下4个方面:1)负责所带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督促学生刻苦学习。2)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并及时向基地负责人反映。3)负责指导实习生的基础理论与技能操作,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4)导师对实习生的指导除了传授本学科的常见技能外,重点培养学生在项目开发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在1个月时间内,导师与学生同吃同住,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处理[8]。
3.3.2学生管理
以往过程中,学生全部是由实习基地进行管理,由于学生与基地之间沟通较少,部分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现采用实习基地和本院教师共同管理,实习基地与学生的沟通有了很大程度改善。学生在基地每天都有出勤考核,每周都有思想交流,项目完结后还有项目总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感觉稳定有序,学有所得。
3.3.3任务管理
实习活动开始之前,学院与基地制定详细的实训计划书,学院根据实训计划书,制订实纲、实习指导、实习任务书、实习指导书,并形成标准的实习教学计划表,如图1所示。
实习开展中途,由本专业分管实习的领导对实习基地进行考察,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中期检查,以保证学生在实习基地学有所获。
实习过程结束之前,做好实习各环节的总结工作及实习文档整理工作。
实习结束后,分组召开总结会。学生各自介绍自己的实习任务、完成经过、实习效果、实习收获、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实习体会,展览各类实习文档,实习指导教师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果作出评价,征求学生对毕业实习安排的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收集整理的各类技术文档建立和充实实习项目案例库,为下一年度的毕业实习做好准备。
3.4实习监控与评价体系改革
实习质量评价的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过程和结果的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实习质量评价模块包括两类指标。
其一是实习单位成绩评定体系,包括考勤、工作态度、工作能力3个方面的评价,实习单位评定成绩作为学生实习的平时成绩(占60%)。在实习期间,由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每天进行考勤,与工作人员作息一致,这有利于让学生能早点进入角色,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只有端正态度才能静心开发项目。实习项目经理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态度及能力作出评价。现在的项目开发都是团队合作开发,在此过程中由项目经理了解学生的能力并进行角色分配,选出项目组长、成员,项目完结后由项目经理和组长合作给出对项目成员的评价。
其二是实习报告,学生实习报告占最终成绩的40%。实习报告是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过程和结果的记录。通过实习报告的撰写,学生对文档编写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整个实习流程进行重新审视,了解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对以后的职业生涯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4改革效果
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从就业角度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在实习基地要求培训方给学生进行聘岗前的各项指导,实习基地负责给学生推荐工作,面试成功率大大提高。以无锡某基地为例,我院2004级8名学生被安排在此基地实习,就业率达100%,就业质量较高,学生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2005级32名学生参加该基地实习,一次就业率达85%。2006级40名学生参加该基地实习,学生大多在长三角地区工作,待遇大幅提高,就业率高达90%以上。同时,实习基地的反馈意见也越来越好,学校与基地的合作进入了良性循环。
5结语
实践证明,通过对实习各方面的改革,学生、学校、企业三方面都有收获。实习活动能使学生以员工的身份,深入到实际工作岗位,接触具体的工程或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遵循技术规范和要求,在真实的项目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顺利实现学校学习到工作岗位的过渡。通过实习基地、指导教师、学生的反馈,我们不断修改原实习计划中不合理之处,使实习活动的开展更加完善。企业方面也能方便迅速寻找到合适的项目开发人员,缩短了企业对毕业生的培训时间,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摘要: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和毕业设计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答辩等几个环节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法。并分析了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1 引言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的最后阶段,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查。毕业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1]。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然而, 由于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的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学生一般都把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放在首位,忽疏毕业设计的质量,很难达到毕业设计的预期效果[2]。因此,对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
2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校对指导老师、课题的范围、毕业设计的内容、格式作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能力不平衡、老师的指导不到位,大部分学生急于要找工作,毕业设计过程似乎使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达成了共识:毕业设计是一门一定能通过的必修课程[3,4]。评分标准偏低、答辩及评审走过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也放松了对毕业答辩的质量控制,造就了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下滑。主要表现在:
1)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脱钩。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一般都设计到编程,而且老师考虑到学生以后的就业,一般要求使用比较流行的开发工具。在一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有C/C++、Delphi、Java等,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只能完成教学任务,设计到应用的层面很少。理解能力强、勤奋好学的同学可以在教学的基础上升级,将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提高到应用的层面,在一般本科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这样的学生很少。这样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要一边学程序设计语言,一边作毕业设计,很难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理论课程比较多,但相应的实验课时间少,有的没有,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理解不透彻,到毕业设计时要用到相关的理论学生感到很困难,影响毕业设计的完成。
2)选题不合实际。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一般都是由指导老师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感兴趣的知识点提供,在系部安排的时候可能导致学生想跟的老师想选的课题不能选,成绩差的学生安排的理论性强难度很大的课题,部分指导老师所指导的所有学生成绩不好编程能力差,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老师指导无法进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课题主要由编制实际的应用系统和理论算法的研究两部分组成,但在实际老师提供的课题由于理论性强,是前沿理论,学生以前没有接触,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根本不能理解,无法完成毕业设计,最后只能从网上下载完成毕业论文。有的课题所用的开发工具复杂,学生学习开发工具的时间占了毕业设计的大部分时间,设计到最后只有界面,功能没有实现。
3)设计过程监控不到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过程一般包含选题、文献查找、开题、中期检查、程序测试、卷写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但对这些过程中的程监有时候会形成空白地带,老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学生有计算机,有的学生在实习单位实习,有的学生在外地找工作,毕业设计不在实验室进行,老师不能定时会见学生。在老师要向学生进行相应的检查时,学生敷衍老师,说客观原因,老师也不能强求,只能放松要求,不再强抓过程,只注重最后的毕业论文。
4)答辩不完善。答辩由学生的讲解和老师的提问两个环节组成,由于前期准备工作不扎实,答辩走过场,答辩只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排名,一般只限制排名在最后的学生可能不及格,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毕业设计。
3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法
1)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与毕业设计工作息息相关,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使每一个同学都能完成相关的实验和课程设计任务,理解相关的课程内容,加强学生的编程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扩展知识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分组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老师与同学一起帮助分析,如果可行,可以让编程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样即深化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又发挥了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了编程水平,加强了团队合作意思,为毕业设计创造了有利条件。
2)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选择一个适合学生自己的毕业设计题目对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是非常重要的。在选择题目时候老师要与学生多沟通,使学生能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能力且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和进一深造有利的课题,系部在题目确认的时候只做适当的调整,使每个指导老师的学生的能力均匀分布,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毕业设计的选题要一人一题, 并且真题真做, 与工程实际和科研课题紧密结合, 同时加强中期检查和把好评阅答辩质量关, 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 从而使学生达到了系统巩固和扩大所学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据毕业实际管理的需要,实行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学院成立以主管副院长为组长、教务处长为副组长、各系主任为成员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毕业设计工作领导与协调。规定指导教师资格要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且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师德良好,有一定实践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一般不得超过8位,保证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时间。
4)指导老师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实时掌握学生的设计情况,进行合理的指导。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指导老师应为人师表,对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严格把好质量关。指导老师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敢于批评教育,建议每周师生见面制度,严格按照任务进度执行检查,严禁弄虚作假。指导老师要定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进度、遇到的问题,此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讲,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指导老师不要包办代替,要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提高学生自己寻求、积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与工作态度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指导老师要熟悉学生的设计内容,能正确的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正确的引导。
5)完善毕业设计成绩考核办法。毕业设计的成绩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生的平时表现由指导老师把握;二是学生的编程水平,由系部派专门的老师对毕业设计完成的程序进行测试;三是现场答辩成绩,应该由所在组的老师按照评分细则打分,取平均分。这样即可保证毕业设计成绩的公正,有可在各个环节促进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
4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科研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计算机专业必须为学生提供享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特别要重视吸引大学生尽早介入科研训练与科技创新活动, 如开设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或科研专题讲座,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 在校内举办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老师的研究课题等。这样即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创新,怎么创新,又可以为毕业设计准备素材。
2)在毕业设计课题的开展过程中,真正体现出“学生就是课题的主持人”。让学生自觉、自主的去解决问题,此时指导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协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指导老师要让学生尽早体会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只是继续学习的基础,新知识的学习对于实际的应用工作是必须的一个过程。另一方面,指导老师要让学生自始至终觉得他们是课题的主人,必须严肃对待课题。学生将通过认真的钻研和付出的艰辛劳动,培养坚持真理、敢于创新的精神,进而顺利地完成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3)加强计算机专业指导老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否则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通过各种产学合作方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训练和实践锻炼, 促进其从“双门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一方面,应从企业吸纳一些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后,聘请他们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 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现场参观、实地考察、学术交流、技术咨询和职工培训等机会, 并且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活动, 以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学生实习指导能力。
5 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计算机专业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性环节,是检验大学生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试金石”。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提出了对毕业设计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该改革方法在实际的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在现代社会领域中的地位凸显,IT行业是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热门行业,很多高校也大量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然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却并不乐观。本文就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大学生就业 就业现状
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得大学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很多高校面临着大学生就业的问题。IT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剧增,计算机专业是过去一段时间内风靡全国高校的热门专业,因此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然而,IT行业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困扰着广大师生。
一、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计算机展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于高校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加细化的标准,很多IT企业开始对现有人才结构进行调整,寻找产业结构调整中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因此虽然产生了很大的人才需求量,但是以往供大于求的人才格局并没有发生较大改变,所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2.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误区
信息时代的带来时人们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大量的IT相关职业和岗位应运而生,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快速增加。然而,很多高校在没有对IT产业人才需求结构进行客观分析的前提下,就盲目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在专业课程、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方面缺乏明确的指导方向,所以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不强。
3.计算机专业学历偏高与就业困难的反差
与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比,高职、专科学生的就业率明显偏高,这与高职、专科毕业生对于薪酬的预期偏低有着一定的关系。学历越高的专业毕业生,对于就业和薪酬的期望越高,反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问题
1.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脱离实际
事实上,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想要找到工作并不难,而导致他们就业难的主要问题在与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往往脱离实际,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很多毕业生都会选择大城市、大企业,而对于急缺计算机人才的县城、乡镇企业却十分抵触。
2.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都不能与信息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在课程设置方面也缺乏对社会适应性的考虑,而且受到教学经费、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除了一些具有较为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设置的理工类大学以外,很多院校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方面都始终停滞不前。
3.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强
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将时间用来追求物质生活,而没有将精力放在学习方面,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计算机素养、计算机技能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方面都不强,因此在就业时缺乏明显优势,专业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岗位需要,而且不愿从事基层岗位工作,形成就业难的问题。
三、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对策
1.完善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了解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明确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要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和修订,使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适应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需要,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
计算机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学生是否拥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是影响其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高校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参与实践的学习空间,企业也可以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发掘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直接影响其就业的判断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所以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在文化素质、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开展人文教育,使大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很多高校盲目增加计算机课程,但是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得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新时期,高校应当科学的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并且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促进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摘要: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论文首先分析了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现状和问题,然后提出从毕业设计管理制度、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过程监控、毕业设计激励制度和毕业设计经费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
1 概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化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教育振兴计划中对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1, 2]。近年来,各个工科类高校为了提高学生课外实践动手能力,以不同方式压缩课程理论学时,让学生回归实验室,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其中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是高校教学中提高知识应用综合能力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3],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学院专业教师,都希望加强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切实发挥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体现了本科学生前七学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综合情况,是对学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的一次综合训练。对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的一般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毕业设计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针对具体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在导师的指导下,攻克具体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学生本科阶段最后一门综合学习环节。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招生比例逐渐扩大,学生生源质量下降,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4]。课堂教学质量出现下滑,教学资源出现短缺,学生课堂学习状态每况愈下,特别是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因为找工作等因素对毕业设计兴趣不够,对毕业设计题目盲目选择,出现论文粗制滥造、抄袭现象严重,甚至有的学生花钱在网上购买相关论文,这些现象与高等教学制定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初衷严重不符[4-5]。因此,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2 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分析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出现质量下滑的原因,主要在三个方面:
2.1 学生方面
多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任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往往在第七学期结束时安排,这时学生处于找工作、考研、期末考试的阶段,多项任务让学生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设计选题工作,在学院下达毕业设计选题任务后,很少有学生认真分析题目、与指导老师沟通题目涉及的具体知识和具体要求。多数学生无暇顾及自己能否完成相关题目,匆忙中盲目地选择题目了事,然后等待老师主动找他们,成为当前毕业设计选题的非正常主流现象。同时学生选题后,往往忙于期末考试等相关任务,根本没有查阅资料了解题目,又恰逢寒假过春节,毕业设计虽然已完成选题,但是几乎处于未启动状态。另外,第八学期开学初,学生通常是一个月左右的毕业实习,他们无法投入毕业设计研究工作中。同时,每年学院毕业设计答辩通过率相当高,几乎都能顺利通过,因此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通过比考试一门课程通过要容易得多。思想上放松警惕,把精力投入其他事务中。
2.2 教师方面
一方面,随着教师考核任务的加重,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大都以科研为衡量标杆[6],因此教师大都忙于科研工作,很多老师不愿意指导毕业设计,因此,很多时候出现题目数量不够的情况。就算在学院行政干预下勉强指导了学生的毕业设计,部分老师对学生也是放羊式指导,认为毕业设计是学生的事,学生会自觉按照相关规定完成,疏忽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和指导。部分负责人的指导老师通过QQ、电话等联系学生,但是学生往往因为找工作、毕业实习、研究生复试等原因对老师不理不睬,让老师有时失去对学生指导的热情。另一方面,部分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命制了一些科研课题中的问题,本科学生在短期内无法深入研究,最终可能肤浅的应付了事;而还有一部分教师命制的毕业设计题目过于简单,类似于课程设计题目,因此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这些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题目都违背了本科毕业设计的初衷,无法达到本科毕业设计的基本目的。
2.3 管理方面
毕业设计是学生第八学期的主要学习任务,无论从学校层面还是从学院层面都缺乏像课程教学任务那样的教学管理制度,就算有这样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大打折扣。第一,学校虽然有相关的毕业设计管理条例,但是毕业设计毕竟不等同与课堂教学,过程监控难度较大。第二,学校也成立了专门的毕业设计抽查或者督导小组,但是不同学科的毕业设计标准也不相同,因此,抽查或者督导工作往往停留在毕业设计的形式审查上,对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监控缺乏相应的机制。第三,学院层面虽然也及时提醒老师督促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学工系统的辅导员也在强调学生抓紧完成毕业设计,但是学生和老师真正互动讨论的时间很少,从学院管理层面上需要进一步的科学管理制度。
3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探讨
针对上述情况,要想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充分发挥毕业设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需要改变方式。转变毕业设计主要是学生自己工作的教育观念,不断优化毕业设计题目,探索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新途径,科学组织毕业设计选题,精心指导并落实毕业设计要求的各个环节,规范化管理,把毕业设计这项最重要的实践教学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3.1 毕业设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首先学校层面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包含毕业设计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基本目标的规范化构建,这是一个粗粒度层面的设计,具有广泛性和示范性。第二,学院层面应该在学校设计的整体框架下构架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毕业设计具体目标、具体任务、具体要求,相应的毕业设计管理条例、毕业设计题目规范条例、毕业设计选题办法、毕业设计指导细则、毕业设计指导记录、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评分原则、毕业设计答辩规则、毕业设计评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定,采用“制度管人,人来管事”的基本工作思路,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第三,在系(部)层面,结合专业的特点,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质量把控,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但又要防止过难导致学生无从下手。同时,指导专业教学部教师学习毕业设计的基本指导思想,宣传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指导新老师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从题目和指导老师两个方面进行把关,并制定毕业设计答辩基本要求和相应的毕业设计评优管理办法。第四个层面,教学秘书是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纽带,应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进程安排,及时提醒指导老师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具体环节,并及时告知学生每个环节需要做到什么程度,完成哪些表格和任务。这些工作从制度到细节都需要规范化、程序化,顺利推进毕业设计各个环节,避免学生最后突击毕业设计的情况。
3.2 毕业设计题目需要进一步考究
学生是毕业设计的主体,指导老师只能进行指导而不能代替学生写作。因此我们选择的题目既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又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要尊重现实学生的基本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只有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感到一定的难度,又能凭借一定的文献深入下去,他们才能主动投入到资料的查阅、程序的编写等工作中,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确保论文的毕业设计顺利完成[7]。另一个方面,很多老师多年指导学生,而毕业设计题目变化不大,为了避免毕业题目与往届学生的题目重复,老师们应该拓宽思路,既可以是教学内容中的研究内容,又可以是科研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对自己曾经选题过的题目的立题依据、主要设计内容等进行修订,为下届的毕业设计选题工作提供了参考;同时,学院毕业设计督导专家可以对每个指导老师最近几年的毕业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对于相同或十分相似的题目,建议导师更换题目,避免本届学生直接拷贝往届学生的毕业设计。
3.3 注重毕业设计的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的关键环节
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不重视已是多数老师的共识,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学生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够。首先,我们应该像研究生开题那样,在第八学期开展开题报告工作。通过开题报告,至少有三点明显的作用,第一,学生在开题报告前会查阅大量的文献来了解毕业设计题目的相关内容,初步把握题目的主要任务,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预期效果;这些比导师反复强调让学生查阅资料的效果好得多,基本可以达到毕业设计查阅资料的目的。第二,导师或者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开题报告,了解学生的进展,初步判定学生的基本能力,预测学生能否顺利完成该毕业设计,并及时和学生商议调整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既定目标。第三,通过这种正规的开题报告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务必认真完成毕业设计,否则中期检查或者毕业答辩很难过关。换言之通过这种过程监控,落实到每个具体环节,学生的综合能力自然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高,避免出现多数学生最后一两周突击应付的情况。
3.4 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成绩不是太好,但是毕业设计非常重视,究其原因,他们因为某门课程未通过,或者学分绩点不够,需要通过毕业设计获得优秀才能顺利毕业。这个现象让我们知道,只有通过激励机制,才能提高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第八学期,面临毕业,很多奖励申请失去机会,特别是毕业设计获得优秀后对多数学生没有任何作用,他们反而因为参加优秀论文的评选要反复修改,要求更严格而放弃申请优秀毕业论文。同时,指导老师也不会因为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论文或者没有答辩通过而受到任何牵连。针对这种想象,我们必须推出有效的激励机制,从学生和指导老师两个方面激励毕业设计工作。第一,制定科学的毕业设计优秀奖励机制,通过不同层次优秀毕业论文可以冲抵未通过考试的课程,或者提高相应课程的绩点等制度,并在各种评优评奖中予以充分体现,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调动起来,解决毕业设计的内动力问题。第二,制定教师指导毕业设计的奖励制度,除去基本的工作量计算外,对于指导学生获得优秀毕业设计的老师予以不同程度的奖励,特别是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评优评奖中应予以充分考虑或者冲抵相应的科研、教研成果,这样可以解决毕业设计工作的外动力问题。通过这两方面的激励机制,使得毕业设计工作走上正轨,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3.5 提高毕业设计运行经费,并有效落实到位
目前,相比研究生来比,本科毕业设计运行经费非常微薄,无法保障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毕业答辩等相关的工作经费。从学生缴纳学费来看,第八学期仅仅只有毕业设计教学任务,相比其他学期来讲,学校省去课堂教学课时费,因此,应充分保障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关费用,确保毕业设计工作顺利推进。
4 结束语
全国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相关专业,如何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很多高校面临的共同课题[8]。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状况下,在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的情况下,本科培养质量和就业压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尽快能够适应社会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是IT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培养大学生问题分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9]。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提高,主要依赖学生和指导教师来完成,但是学校和学院在整个过程中如何发挥其引导作用、管理作用,促进各个部分和教学环境的整体配合与协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0-11]。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现状和问题,然后提出从毕业设计制度管理、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关键环节、毕业设计激励制度和毕业设计经费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路。总之,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中设置的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何高效地发挥这个环节的作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我们每个教学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