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

时间:2022-05-25 02:57: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在艺术教育中前景分析

1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活动前,教师与幼儿一起参观了“小舞台”的布置,幼儿惊叹不已,哇!好美呀!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跃跃欲试。这时,教师以主持人“毕福剑”的身份出现:欢迎步入小小舞台,你将为我们带来什么节目呢,幼儿兴奋不已,有的结伴准备,有的自己忙碌,有的请求教师帮助,所有的孩子都沉浸在参加活动的兴奋之中。化妆、换衣服、选节目、找搭档,忙碌不已,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达到极致,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展,幼儿在活动中能独立地、自主地选择活动方式,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后来的活动中。幼儿在没有教师左右,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大胆地展示自己,体验到自主活动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欲望。

1.1寓音乐活动于游戏之中,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幼儿自主性的培养离不开游戏活动,游戏因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能激发幼儿内在的活动时机,使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过程,并与其他幼儿发生相互联系,所以能促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能恰当好处地把音乐融于游戏之中,不仅能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还能使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很快地掌握音乐的技能和内容。如:在实施《舞动的小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而是用准备的拼图教具和幼儿一起玩拼板游戏“会变的小鸟”,幼儿在“小鸟飞”的音乐中,愉快拼出各种不同姿态的小鸟,幼儿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自主地进行活动,不自觉的感受了“小鸟舞动”的各种姿态,这时,教师和幼儿一起随歌起舞,幼儿在音乐声中会情不自禁地演绎自己所拼出的不同形态的小鸟,由于每个幼儿感受各异,所表现出来的舞蹈动作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幼儿这一自主表现环节非常丰富,每个幼儿的自主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幼儿在教师恰当的启迪下,非常容易地就掌握了“舞动的小鸟”的舞蹈基本技巧,同时还能进行自主创新,教师真正成为了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由此可见,音乐活动的游戏化不仅可以让教师教得轻松点,也增强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孩子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成了活动的主人。

1.2音乐活动中留给幼儿自主思维和表现空间,是培养幼儿自主性的重要环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留给幼儿自主思维的空间,还要激励幼儿把想到的东西表现出来,使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更为持久,主动参与的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在音乐欣赏《蜗牛与黄鹂鸟》的活动中,在和幼儿一起分析了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后,教师没有把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固定在一个情节上,而是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创编故事情节,表现音乐的内涵,孩子们各抒己见,教师不时给予肯定、赞赏,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供幼儿参与,欣赏活动的气氛异常热烈,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还能把他们创设的情节改编成歌词,幼儿在这样一种自主氛围中,欣赏水平提高了,对音乐的理解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最后,教师把音乐本身所表达的内容告诉幼儿,并对照情节进一步分析了音乐的特点。幼儿的自主思维和积极参与、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把音乐欣赏活动推向了高潮。又如在打击乐教学中,教师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需要自主地选择乐器,根据自己的意愿打出各种节奏,教师帮助幼儿把所表现的节奏记下来,并让全班幼儿尝试合奏,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采纳,兴致颇高,主动参与意识更强了,由此可见,孩子们在音乐活动中任何有创造意味的表现都是他们自主参与活动的结果,教师不仅要为幼儿留出适当的“自主”空间,还要为他们创造的一些自主活动的条件,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欲望。

2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自主性

2.1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美术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全面性和层次性的特点,能为幼儿进行自主活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能力发展需要,提供表现同一主题的多种材料,供幼儿自主选择。如:在美术活动“有趣的汽车”中,教师准备的可供幼儿粘、画、手工制作等材料和工具,幼儿在选择表现方式的时候会“量体裁衣”。这种根据幼儿兴趣爱好、发展类型提供难易积极程度不同的材料,为幼儿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满足了不同层次幼儿进行自主活动的需要。

2.2美术活动中的“对话”活动使幼儿能获得自主发展“对话”即师幼、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它是美术活动的灵魂。当选择了同一活动材料进行活动的幼儿一般是有共同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幼儿在与同伴的沟通中,学会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在交往中幼儿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关知识、经验。每一个孩子为了能够与同伴合作或是寻求同伴帮助,必须主动学习与同伴交流的技巧,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个性、情感、行为习惯、交往能力以及相互适应性都逐步得到培养锻炼、提高。同时,在美术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面对全体幼儿进行倾泻知识的人,而成为幼儿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教师和幼儿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需求,并适时提供帮助,这种美术活动中的对话方式,促进了幼儿独立、自主的发展。

2.3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自主探索和创新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最初的创造意识,是幼儿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此,提供给幼儿可持续探索的环境和材料以及进行个别辅导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初步的创新是在操作实物的活动中萌芽的,也是在不断操作实物的活动中发展的。持续的操作活动是幼儿初步创造活动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美术活动可为幼儿自主探索和创新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在进行“美丽的房子”这个活动时,教师与幼儿及其家长一起首先对房子的种类、样式、结构、风格等通过上网查阅、看“VCD”、图片等已有了一个很全面的了解。然后,再让幼儿利用丰富的操作材料;废旧纸盒、易拉罐、烟盒、矿泉水瓶等让幼儿搭建自己最喜爱的房子,并记录下来。幼儿兴趣盎然,在自主性的操作活动中,大胆地进行探索与创新,所画的内容丰富,形态各异,活动效果出乎想象。可见让幼儿能自主地进行活动,就是给予了幼儿探索创新的机会,就会激活他们潜在的“生命潜力”。因为他们需要的不是被动接受学习,而是一种自主的、积极的、愉快地体验。

作者:杨庶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幼儿园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研究

但在培养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现实中,具有专业学科出身背景的音乐教师却更多关注的是学生音唱的准确性、音拍节奏的到位性;临摹范画、模仿制作手工是否精巧完美、像不像成为了美术教师评价作品的标准;“修长的身体线条,精湛的技术技巧,综合的舞蹈表现力”这是舞蹈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所设定的几个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这种艺术教育培养出来的准幼师或许在艺术技法方面得到了提高,但却以幼儿教师审美体验的丧失为代价。“审美体验包含了人对生活、对艺术的各种感官,包含了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包含了人对艺术的通感,所以它不是靠单纯的技法训练所能获得的”。现今教师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价值重点,放在了对艺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上,而不注重审美体验的培养,就是抛弃了内在的艺术情感与人文性,忽略幼儿教师的实际感受与各种经验。很难想象没有审美体验的幼儿教师能教出具有创造能力和艺术想象的幼儿。这种技艺化为主的幼儿教师艺术技能价值目标给幼儿教师太多的框框和限制,也必将导致幼儿教师成为缺乏个性、程序化的幼儿教师。

一、从学习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学习。有效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不是日常层面的上课或教学,而是以激发幼儿教师学习愿望、促进学习能力、唤醒学习潜能为目标的并对其艺术实践、反思、变革能力的有效培养。当强调平面或立体的形象用点、线、面三要素进行概括;视觉形象用线条、固定的形式的搭配进行表达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时,完全忽略“师法自然、气韵生动、立意中得心源”,如此“简单”的美,如此有程式规律的审美,使人不得不相信只要跟从一定的方法规则,美的真谛就可以被洞悉、被体悟。因而对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要求不再是通过色彩、线条等反映幼儿教师自身的情感和感想,不再是让幼儿教师通过内省感悟美的意义及价值后的艺术体验,而是一味地灌输单一技能技巧、使其传承一脉香火。这就造成艺术教育对幼儿教师来讲,不再是艺术观、语言形式和视觉思维方式的形成方式,而只是一个机体反应的习性。例如,简笔画中的鱼就是那几种固定形态的鱼,而熊也就永远是憨态可掬的咧嘴大笑的熊。其实,每个幼儿教师都是以一种个体的方式积累学习经验、实践学习方法,吸收价值观、形成习惯和进行批判反思,都有其自身生活实践印记下形成的特有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有效的艺术教育学习可以使幼儿教师在对艺术经验和自身理解的方式基础上加以个性化的塑造。若一名幼儿教师的画法、唱法、跳法固定成一种模式,其动作技能的反应也会成为习惯,一提笔、一运气都与之前的套路相同、方式一致,一旦想进行个性化的改变就需花掉一定或相当长的时间、精力。但若此单一方法再传授于幼儿时,艺术教育对幼儿来讲就不是培养具有批判意识、创造能力主体的有效途径,而是使其进行归顺和驯服的过程。

二、从幼儿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对于幼儿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艺术教育,我们往往总是认为这是幼儿教师成长的必需。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在学校里往往被以高傲的术语谈论,而很多人完全无视它在幼儿的现实世界是如何被呈现的。这与对幼儿的生活知识缺乏关注是紧密联系的。在幼儿的地方艺术意味着什么?怎样通过艺术表达可能对于他人的痛苦艰辛或是快乐愉悦?这些问题的答案超出了培养幼儿教师技能,却是特别需要幼儿教师去探索的过程。实质上,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完善与自我成长,它是促进幼儿艺术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教师职业存在的价值与依据。然而,在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教学场域中,示范、讲解、反复纠正、先学谱后唱词,均是艺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幼儿教师今后教授幼儿的方法。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被局限于教幼儿唱唱、画画、跳跳,至于艺术的历史、评论、哲学、民族文化等内容几乎都被剔除在幼儿教师的艺术学习之外,教育内容设置的表浅与窄化,必将剥夺幼儿教师多维度学习艺术的机会。例如,民族文化内容的空缺,导致部分幼儿教师跳了无数的民族舞蹈后却不知为什么蒙古族会有耸肩,壮族会有凤凰掌、蚂拐舞等基本的艺术问题。不接触人类历史上优秀艺术作品的幼儿教师,是难以教幼儿感受艺术作品中丰富的人类思想感情的,也难以教幼儿学习和欣赏名师的优美形式及娴熟技巧。又如,在幼儿的手工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常是先临摹后点评,然而一幅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仅有造型、图案的有机组合所呈现出的特殊结构,还有作者蕴涵其中的独特意境。肢解地学习各部分结构不但造成幼儿对艺术作品整体感觉的把握,而且孤立部分也难以体现其原有的艺术价值。这种照搬科学教育、忽略艺术独特性的方式是用“肢解艺术的方式进行教学,把知识技能从它赖以生存的艺术情境中剥离出来,把艺术从它产生的各种文化环境中分离出来……这种脱离艺术整体情境所获得的技法上的掌握也只能是暂时的和肤浅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对于幼儿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幼儿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各种原理、方法促进幼儿的艺术学习而获得自我成长与完善,而且指向了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幼儿教师的帮助,使幼儿自己建造或构建他们的艺术世界,让他们通过自己与人、事、物及观念的直接经验进行探索,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在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中如果不倾听幼儿真实的声音,不考虑幼儿的逻辑特性与学习需求,不管怎样的艺术教育,都不能使幼儿真正地受益。

三、从综合视角认识幼儿教师的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教师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而现行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都开设有专们肩负着“涵养美感、陶冶心身、养成人格”之重任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科目。然而,艺术自身的特点及幼儿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表明:“要想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取得实验的成功,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学科观念和教学方式,拆除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屏障,站在课程的高度,以音乐、美术等艺术性较强的学科为龙头,将各学科中与艺术有关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身的特点”,让幼儿教师在综合艺术中学习艺术。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体现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设计等各个层面,绝不是艺术教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量的简单叠加。它蕴涵的愉悦性、人文性、游戏性是分科艺术教学所不可比拟的。如《寻找七星瓢虫》是从美工角度切入,用创意手工的方式将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展现出来。在整个艺术活动中,幼儿教师可用低沉、悲哀的音乐表现树妈妈被虫咬的痛苦与无奈;用绘画将生动可爱的瓢虫宝宝“真实”展现,以便幼儿目测与点数瓢虫宝宝背上的斑点;用欢乐明快的舞蹈表现树妈妈身上的蚜虫被七星瓢虫全部吃掉后开心愉悦的情景。又如,有的幼儿教师面对幼儿的乱写乱画表现得“惊慌失措”,他们会对幼儿的画进行更正、指责和劝导,甚至会亲自示范什么是“正确”的画。因为单纯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没有时间和机会倾听幼儿内心的声音。但在综合化的艺术实践教学中,艺术教育已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学习融为一体,我们不仅容许幼儿自由发展艺术,而且关注其艺术作品背后所呈现的与幼儿身心发展紧密相关的健康、生命力、强健、柔软、快乐、生动等意义。因而,在综合化的幼儿教师艺术实践教学中,美术、戏剧、音乐、舞蹈、媒体艺术之间的有意识强化及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主题式或网络式或综合式或单元式的艺术活动设计,将艺术过程中的感知欣赏、体验创新、反思积累各环节与幼儿教师的其他能力沟通,使幼儿教师人文素养得以提高的同时发展其艺术能力。

作者:赵海燕 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园艺术教育状况及措施

作者:蔡兆梅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一、甘肃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大城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甘肃省保育院为代表的幼儿园在幼儿艺术教育方面为地方幼儿园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树立了榜样。但是,甘肃省地处西北边陲,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就整体而言学前教育比较滞后,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发展就更加滞后,尤其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幼儿园办学条件很差,幼儿入园率极低,幼儿园艺术教育举步维艰。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学前艺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甘肃省幼儿园艺术教育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形式令人堪忧。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艺术教育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从幼儿园教师的年龄、学历层次,对艺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切入,分析探究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改善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措施和实施策略。甘南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南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全国31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也是西藏之外的10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甘南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东连秦陇,西接雪域,南邻天府,北与宁夏接壤。历史上是中原地区通往青、藏及川北的交通要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南州在内地与藏区之间起着承接过渡的作用,是“藏族现代化的跳板”[2]。甘南州成立于1953年,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现辖7县1市。全州有藏、汉、回、蒙、土、撒拉、保安、东乡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01万人,其中藏族36.7万人,占总人口的54%。这里高寒缺氧,境内海拔多在3 0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4℃,其中夏季平均气温8-14℃[3]。

甘南州共9所公办幼儿园,分别为夏河拉卜楞幼儿园、玛曲县中心幼儿园、碌曲县中心幼儿园、卓尼县幼儿园、迭部县幼儿园、临潭县幼儿园、舟曲县幼儿园、甘南州中心幼儿园和甘南州军分区八一幼儿园。在编在岗专任教师或带班教师(不包括保育员和勤杂人员)共116名,其中:艺术类教师8名,仅占教师总数的7%。调查数据显示:1.民族地区幼儿园师资构成还是以汉族居多,少数民族师资特征不明显。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中,幼儿教师主要由汉族、藏族等民族构成,其中汉族占51%,藏族占41%,其他少数民族教师所占比例均不足10%。2.懂汉语和本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师人数较少。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116名教师中,懂双语的教师仅25人,占教师总数的22%。3.幼儿园艺术教师奇缺。例如在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中对艺术类知识(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手工)非常了解的幼儿教师只有14人仅占12%,60%的教师对艺术类知识很不了解。调查中有81%的教师认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应该是掌握一门艺术类知识,但是由于条件所限民族地区幼儿园缺少的正是这方面的幼儿艺术教师。

二、甘肃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我省是典型的多民族居住地区,随着各民族频繁的交流和融合,民族艺术的单一性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多样化本应是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强项,但交通的不便和经济基础欠发达,造成了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1.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体制不规范。在我国学前教育也是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之一,主要原因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政府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政策,政府的保障机制与幼儿教育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学前教育既然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办好幼儿教育应该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据调查了解: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大都没有被纳入义务教育的保障体系。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学前教育没有专项投入,对学前艺术教育的投入几乎没有,只能做到保障教师的工资和适当改善硬件这两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忙于“普九”,把主要的时间、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义务教育,对学前教育做得不够,广大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前艺术教育没有得到重视,政府主管部门对学前艺术教育没有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经费上的支持。

2.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师资匮乏、人才难留。我省少数民族居住地一般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偏远山区,交通的不便和艰苦的居住环境,使幼儿园艺术教师难以引进或留住。如甘南州9所公办幼儿园116名教师中,学前和中师艺术专业毕业教师只有8人,仅占教师总数的6.9%。

3.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1]。根据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幼儿园在艺术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查(《甘南州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状况的调研》),甘南州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观摩活动为主[5]。观摩活动具有能够结合本地幼儿园实际的特点,同时便于实践操作,但观摩在一定程度上毕竟只是一种简单的临摹,对提高幼儿艺术素质、开发幼儿音乐潜能等方面所起的作用不是十分明显。

4.幼儿园艺术教育设施简陋、场地奇缺。调查发现,幼儿园艺术教育基础设施简陋、缺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场地在民族地区幼儿园已成普遍现象,甘南州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只有5.5平米,远小于13平米的国家最低标准,有些幼儿园生均占地面积仅有2.3平米,普遍缺乏室外活动场所和活动设备,园舍的空间结构、防震、采光和通风条件也不符合要求。9所公办幼儿园中只有一所幼儿园有专门的音乐房、舞蹈室和多功能活动室。幼儿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帮助每个幼儿建造一个美好精神家园、和谐的精神境界,让幼儿在获得精神满足和审美愉悦的同时促进其完整的人格形成,因此,只有完备的艺术教育设施,才是提升幼儿的审美敏感性和审美情趣的前提。

5.幼儿园艺术教育质量不高,缺乏民族特色。首先,幼儿园艺术教育小学化倾向明显。大部分幼儿园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一架脚踏琴、一本教科书成为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课堂上是简单的你问我答,我教你唱,教育方法大都是传统的灌输式,忽略了音乐艺术对幼儿审美情趣培养的重要性。其次,幼儿园环境的创设能力相对较弱。幼儿园的环境也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对幼儿审美情趣的教育任务。而民族地区大部分幼儿园只是把环境创设当成了幼儿园简单的区别小学的一个标志,在墙上画一些画、贴一些图片、写一些彩色的字,从此就不会更换,没有将幼儿园的环境与幼儿艺术教育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将环境利用起来。最后,幼儿园艺术教育缺乏民族性。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具有文化优势,有丰富的本民族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可是幼儿园在艺术教学活动中很少涉及到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和特色,对于乡土知识以及乡土的材料的利用性较低。#p#分页标题#e#

三、改善民族地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措施和实施策略

2010年11月21日,《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10条意见,要求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其中第三条意见强调要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6]。因此,民族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幼儿园艺术教育教师建设步伐,尽快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安心从事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师队伍。

1.建立学前艺术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逐年加大对学前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列入各级财政的年度预算,保证公办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正常运转及教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要从地方财政自筹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学前艺术教育。学前艺术教育的经费要随事业发展和教育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做到专款专用,任何部门不得沉淀、截留和挪用。

2.结合本地民族特色的实际,确定合理的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大幅提高该区幼儿教师,尤其是幼儿艺术教师的福利待遇,着力解决当前高素质幼儿艺术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的难题。

3.教育主管部门要信任幼儿园的管理能力,放手让幼儿园管理者到有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招聘具备条件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针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初始学历低、专业不对口、艺术素养质差的特点,制定措施,安排教师到相关大专院校培训或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及艺术理论知识,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

4.因地制宜,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大力培养本地区热爱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年轻人。本地区热爱幼儿艺术教育事业的年青人熟悉当地自然条件、熟知当地学前教育现状,渴求学前艺术教育理论知识,毕业后回到家乡能安心从事学前教育事业。

5.鼓励幼儿园积极开展对外交流研讨。聘请幼儿园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讲学,开展不同层次的研讨交流活动,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幼儿艺术教育应以引进和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出发点,以深化师资管理制度改革为动力,坚持优化结构、强化激励、提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方针,尽早建立起一支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幼儿艺术师资队伍。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发展艺术教育论文

一、幼儿艺术教育现状

(一)重知识技能,忽视幼儿潜能开发

幼儿艺术教育的实质是借助艺术手法的表现形式,实现精神世界自由发展,让幼儿的创造潜能走向现实,但是由于多数教师习惯了“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习惯了惯有的规范标准,导致画画教学成为了临摹练习的课堂,音乐活动演变成了重复的发音训练,舞蹈教学则整天压腿、劈叉,成了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在幼儿教师权威至上的引导下,幼儿逐渐丧失了自己探索、感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只能被动的记忆和训练老师分派的各种任务,整个艺术教学成为了固定的套路,机械、规范、模仿,成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题。幼儿的灵性和创造性渐渐消失。

(二)重艺术教育结果,轻视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贯穿幼儿艺术教育的始终,它对人格的培养、境界的提升以及生活质量的打造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漫长的培养过程中,许多幼儿教师日常教学中,轻视日积月累的积淀,而是改为片面的追求艺术教育结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幼儿学了哪些歌曲?绘画线条是否横平竖直?舞蹈步伐是否优美等,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效果,一些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汇演比赛中,不惜搞突击战术,让幼儿在翻来覆去的训练同一个舞蹈,幼儿在舞台上机械地唱着、跳着,脸上挂着成人设计的“笑容”,虽然比赛后幼儿得了一些奖赏,但这种作法完全与艺术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从中体会到的不是美感的享受,而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厌倦,造成了艺术技能训练和艺术情感的培养之间彼此冲突。

二、幼儿艺术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功利化

幼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功利心太浓,从而扭曲了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取向,为了迎合家长或幼儿园的教学目标,他们往往将自然愉悦、温馨情感和非功利化的审美活动异化,用漂亮的艺术外衣将幼儿进行包装,甚至借此进行大赚钱财的商业行为,至于幼儿的艺术引导、艺术教育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各种功利化的目的,掩盖了艺术教育的正确原则。

(二)幼儿教师艺术教育观念落后

有些幼儿教师固守着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不能正确地引导幼儿艺术的审美教育观,也缺乏主动发展幼儿个性的积极性,部分教师看来,幼儿艺术教育只是简单的学几首歌,画几张画,跳几个民族舞等,至于艺术教育能环节生存压力、增强对美的发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发展等作用,教师往往认识不到,结果耽误了幼儿的艺术发展之路。

三、幼儿艺术教育发展思路

(一)正视幼儿发展,赏识幼儿创造

幼儿天生就有艺术天赋,比如听着音乐节奏舞动身体、拿着画笔画出正在做饭的妈妈。可以说,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艺术活动,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需要能保持一颗完整的童心,去赏识幼儿的行为,理解幼儿的表现方式,鼓励幼儿用手中的画笔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分享他们自由发挥、自由创造时地快乐,只有这样,幼儿教师才能真正走出艺术教育的困惑,以正视幼儿个体发展为基础,引领幼儿走上真正的艺术之路。

(二)明确个体差异,给与适当的引导

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幼儿,让他们都能得到艺术的熏陶。同时,对于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开发他们的潜能,避免单纯重视知识技能或艺术教育的结果,而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摒弃那种不分有无艺术天赋,而强迫所有幼儿都要接受同一项艺术技能的训练的盲目做法,激发幼儿从艺术教育中,主动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发展,丰富幼儿的审美情趣,让他们真正体会艺术教育的真实魅力。

(三)培养艺术感知,创设审美空间

“人须具备音乐的耳朵,艺术的眼睛”。马克思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艺术感知力的重要性,审美感知力是艺术欣赏、艺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需要在生活实践的土壤中慢慢积淀培养。因此,幼儿园和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平等,自由愉快的精神环境,大胆发挥幼儿的个性,引导幼儿参与三位空间环境的创设,有意识地提升幼儿视觉感知能力,另外要加强不同风格的中外名曲、不同内容的童话故事播放,刺激幼儿的听力感知能力,只有将幼儿长期置身于这种艺术气氛浓厚的空间,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才会水涨船高,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行动上,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敢于尝试,努力创新的意识,也可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感受大自然和真实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亲眼看、亲耳听、亲自说的活动中,有效发展审美感知能力,体验社会实践能力。

四、小结

总之,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幼教工作者应该摒弃传统落后的艺术教育模式,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幼儿融入生活,感受艺术教育的魅力,同时还要注意借鉴现代开放型的教学模式,使幼儿教育呈现多元化的教育功能,实现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形成健全人格的美育功能。

作者:赵丽芳单位:辽宁省喀左县幼儿园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的实践

一、精选教材,建构课程

首先以新的教育理念对这些教材和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价值分析和筛选。二是以民俗、节日活动为线索,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将节日来历故事、民俗娱乐活动等引入教育教学,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三是通过对民间艺术用品商店、南通民间艺术馆等的实地调查、参观,开发了一系列民间工艺、社会文化的教学内容,如“蓝印花布”“音响风筝”和美丽的“刺绣”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建构本园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民间美术类,像剪纸、扎染、刺绣、编织、花灯等;民间音乐类,像海门山歌、民间歌谣及音乐游戏、民间乐器等;民间文学类,像海门童谣、民间故事等。

二、大胆探索,形式多样

1.设置民间艺术特色的区域活动。

手工坊、编织坊、剪纸坊、扎染坊、泥塑坊等系列区域,为幼儿提供了活动和表现艺术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幼儿在与材料的积极互动中,用不同的方式演绎了自己对传统艺术的理解与认识,表达了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感受。

(1)手工创意坊:刺绣、扎花灯、扎风筝、纳鞋垫、扎扫帚、压帘子等。陶行知先生曾说“: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幼儿园请来扎花灯艺人,扎扫帚、压帘子的师傅,问这些老艺人学习扎、剪、编等各种技能。一只只生动形象的花灯、一把把淳朴的扫帚、一卷卷精美的帘子、一双双喜人的鞋垫作品现身了。

(2)编织坊:编织蛋袋、渔网、草鞋、芭蕉扇、麦秸粘贴、稻草创意造型等。在欣赏具有农家特色画面的基础上,让幼儿用麦秸等自然物进行粘贴,如挑谷子、插秧,农家小屋;用剪、折、捆、扎等多种技能编织出造型各异的小动物,在实践中发现和感受民族游戏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真正验证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句话———“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

(3)有趣的陶艺坊:漂亮的小茶壶、简洁的笔筒、瓶子、瓦片画等。用颜料在瓶子上作画,用鲜艳的色彩在瓦片上装饰,更是孩子们百玩不厌的创意游戏。孩子们在尽情“玩耍”中领悟了传统艺术的魅力。

(4)剪纸坊:剪窗花、剪雪花、剪小动物等。剪纸是一种实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各种剪法:镂空法、二方连续法、重叠累加法等。利用这种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变得“心灵手巧”。

2.专门性教育活动与渗透性教育活动相结合。

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组织的集体的全班或小组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园实施民间艺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幼儿园以主题教学和区域活动相结合,园内教学和园外实践相结合,集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相结合,幼儿园活动和亲子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资源,注重发挥环境对幼儿情感和认知上的熏陶作用,将民间艺术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晨间接待时,播放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写春联,剪窗花,猜灯谜;自由活动时间,在活动区开展民间艺术创造活动,如民间服饰秀、种子粘贴、编织渔网、纳鞋垫、挑花棒等;餐后散步时,带幼儿欣赏园内壁画和民间艺术手工作品;午睡起床时,讲述民间故事;离园活动时,欣赏民间音乐、海门山歌等。

作者:张红梅单位:海门市实验幼儿园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民间艺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可以使孩子们从小就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教育的熏陶,比如通过欣赏皮影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还可以让他们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通过欣赏地方民歌,可以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传统的礼仪习俗,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精神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儿童在能够满足自身生理及安全需求后,他们就会转而希望获得归属感,希望能够融入到团队中去,并且能和团队中的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中融入民间艺术资源,可以逐渐培养起孩子们的民族归属感,对儿童进行民间艺术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就会把这种民族精神不断地内化于儿童的血液中,这恰恰满足了他们渴望归属的需求。在艺术教育中,幼儿教育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游戏和情景表演,通过这些方式,幼儿就能很自然地与他人建立起伙伴关系,并逐渐养成谦让、合作、遵规守纪等良好的社会行为。

民间艺术资源应用于幼儿艺术教育的策略

虽然我国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是还存在诸如从事民间艺术资源运用的教师自身民间艺术素养缺乏,缺乏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选取的内容较为狭窄贫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能与其他领域的活动有机融合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措施,以促进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更有效的应用。

(一)加强师资培训幼儿教师不单是挖掘民间艺术资源的践行者,还需要从浩瀚的艺术海洋中选择恰当的内容来进行幼儿艺术教育,并最终实施这一活动,所以,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民间艺术素养,这也是幼儿艺术教育中应用民间艺术能否达致高效的关键所在。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民间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其专业培训包括两个方面:园外培训与园本培训。园外培训,应组织教师立足本土,深入调研,参加民间艺术专家讲座和教育交流活动,使其能对本土民间艺术有充分的了解,以提高其认知水平,拓展其视野。园本培训,可聘请专家来园指导,然后组织本园的幼儿教师参加民间艺术创作观摩,也可以组织科研活动等,以提高全体幼儿教师的艺术素质。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培训,幼儿教师的民间艺术修养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而也就可以提高他们运用民间艺术资源的能力。

(二)科学选取民间艺术素材努力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应用民间艺术的基础,可是并非所有的民间艺术都适合幼儿艺术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对民间艺术有所择取,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等进行必要的加工,使之符合幼儿的审美观和兴趣爱好。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尽可能地贴近幼儿的生活,健康积极向上,应既可以培养幼儿的审美价值,还能够陶冶幼儿的情操。

(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对幼儿多角度地感受民间艺术是十分不利的,这样他们就很难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民间艺术,所以,丰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丰富幼儿本土民间艺术教育主题性活动。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指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而组织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活动可以突破学科的界限,以固定的主题,把所有的学习内容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并展开活动。这一活动首先考虑的就是幼儿的爱好需求,活动要紧密地与生活中各种新鲜的内容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与学习,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体验。在组织主题式活动时,选择的内容和方法都必须以预定的主题为中心,活动的每一个部分都要为主题服务,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把民间艺术应用于幼儿艺术教育中时,民间艺术就是基础,因此,可以把有关联的同一个类型或者内容的民间艺术划分为若干主题来组织活动。每一个类型就是一个主题,在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活动。主题活动还可以划分为周主题和月主题,教师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来建立活动网络。随着活动的进行,这个主题网络就像一棵成长中的树一样,会越来越茂盛。当然,随着主题活动的越来越丰富,这个主题也要不断地进行修正,这样活动才会越来越深入,学生从中得到的关于民间艺术的体验也才会越来越丰富。陶冶渗透式活动。陶冶渗透式活动指的是,在除了幼儿园专门设置的教学活动之余的其他活动中渗透民间艺术。也就是说,除了正常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外,还要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民间艺术,比如幼儿生活学习的环境、平常的游戏乃至吃饭、睡觉等等。具体而言,陶冶渗透式活动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在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主要包括室内活动场所,室外活动场所,活动需要的设备以及材料,室内外布置等,这些物质文化环境能够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通过幼儿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渗透民间艺术,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在幼儿园的公共场所渗透民间艺术,如室外活动场所、墙面、走廊、宣传窗等;在幼儿园的班级物质文化环境中渗透民间艺术,如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墙报,有艺术特色的班级活动角等。另外,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民间艺术主题,发动幼儿共同营造班级文化,这样不但可以引起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浓厚兴趣,还可以促使幼儿积极地去了解民间艺术。第二,在幼儿每天的生活当中渗透民间艺术。可以在幼儿每天的生活中渗透民间艺术,比如说在幼儿入园的时间段内播放民间童谣,让幼儿欣赏民间音乐,如《吉祥三宝》、《茉莉花》等;在做早操的时间段内播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欢快活泼的舞蹈音乐,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节奏感;在就餐之前播放一些民间故事或者儿歌,不但可以增加幼儿对民间文学的了解,还能逐渐改善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第三,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现代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幼儿最有兴致的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教育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不但能够使幼儿愉悦心情,同时还能丰富幼儿的情感,并对幼儿进行教育,所以,幼儿教师一定要重视游戏的功能,并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的因素。在幼儿游戏中渗透民间艺术,不但能够让幼儿在轻松的游戏中获得民间艺术知识,体验民间艺术的丰富内容,还可以借助民间艺术增加幼儿游戏的内容,比如,可以组织小朋友参与当地的特色游戏活动,诸如摔跤、当地舞蹈、戏曲等,从而使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民间艺术的影响。

幼儿教育机构运用民间艺术的建议

(一)构建适合当地需求的教学体系幼儿教育机构应根据国家《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当地的艺术资源,构建有特色的,适合幼儿发展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整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要对当地的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调研,努力争取当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支持,组建一支民间艺术展演的队伍,并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站等文化物质资源,建立可供幼儿展演的艺术基地。与此同时,还应尽量争取家长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使其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艺术教育采取支持态度,比如可以在表演期间邀请家长前来观看,这既能使幼儿的艺术成长得到家长的支持,同时也间接弘扬了民间艺术在当地的影响力。构建适合幼儿发展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第一,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3]教育目标不仅要包括艺术趣味、审美、创造等技能目标,还要包涵道德、知识个性等发展目标。第二,构建适应的内容体系。在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和幼儿身心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应设定一定的课程内容,以涵盖民间文学、美术、音乐、游戏以及民俗节假日等,使幼儿的民间艺术教育课程既切合当地和本教育机构的实际,又能贴近幼儿的生活,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比如蒙古族的幼儿教育机构,可以组织小朋友参加每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的民间节日的气氛,并在参加之后,结合课程内容,加深幼儿对此的理解。第三,构建民间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体系。不同的幼儿教育结构应该结合自身机构和幼儿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设计出系列活动内容,包括活动可行性的评估、内容、目标(系列、单个目标)、资源信息的收集、活动的具体设计、具体的组织步骤等。

(二)加强民间艺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具体而言,就是园本课程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幼儿机构可以采取与幼儿教育专家合作的方式,共同制定一份园本课程开发计划,及时对教师进行指导。首先就是动员广大教师从事科研,因地制宜地从事教学研究。可以对教师先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思想认识、本地民间艺术知识、科学科研的方法等等,使他们对研究的目标和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主动参与到园本课程的开发中来,并主动参与本土民间艺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次就是开展实践活动,建立家庭、社会、幼儿园之间的合作关系,邀请家长以及社会人士参与课程研究过程,比如可建立多方合作监督机制,组织幼儿参观当地的民间艺术演出和表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来学校表演讲解等等;再次,建立对外合作机制,和其他本地以及外地优秀的幼儿教育机构联合建立资源数据库,循环共享幼儿艺术教育成果,可以采取定期和本地幼儿园进行合作交流的方式,比如共同汇报演出等。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面对当前素质教育日益高涨的呼声以及传统文化复兴的趋势,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升自己的民间艺术素养,变革创新教学方法,为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邹荣华单位:衢州学院艺术系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问题讨论

一、幼儿艺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幼儿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家庭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而幼教改革是这一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7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推出不仅是我国幼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给当前幼儿艺术教育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1]。《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是向传统的艺术教育挑战,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的艺术教育理念,并要求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实施新型的、科学型的艺术教育[2]。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

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是一种普遍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3]。《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当前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各种兴趣班的教学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活动要求幼儿掌握娴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忽视幼儿现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这种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即不符合幼儿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宗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据调查所知,一般幼儿园的舞蹈艺术班都要练难度较大除了要下腰、劈腿还要练习各种基本功。除了艺术兴趣班,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同样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要求幼儿掌握专业的乐理知识,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被要求学会前后附点音符的唱法与写法。高难度、专业化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可能表面上在一段时间内看到有一些成绩,但事实上,却因此削弱甚至磨灭幼儿对艺术所具有的敏感和乐趣。这样的艺术学习与《纲要》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3、缺乏艺术活动之间及各领域的有机整合。综合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发展壮大起来,到90年代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12]。当今艺术教育整合化、综合化成为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新趋势。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认为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动的雕塑,生动的表明了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分析

摘要:目前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参与接受艺术教育的幼儿数量还是质量较以前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在这成绩的背后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内容上表现为艺术教育内容选择过于单一,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缺少融合沟通,远离幼儿的生活,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来源挖掘得远远不够。本文通过对艺术与游戏,艺术与艺术教育及“游戏精神”内涵的分析认为,在“游戏精神”的观照下来改革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会使艺术教育内容能丰富更完善,会使艺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和发展。本文由中国收集整理。

关键词:游戏;游戏精神;幼儿艺术教育;教育内容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

1、游戏与艺术,游戏与幼儿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考察艺术的起源的时候,发现游戏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①他们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当游戏发展到高级形态时,不再称之为游戏而是艺术了。鉴于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与艺术也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②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内容。

2、游戏精神的内涵

对于游戏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因为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很难用一种判断性的方式给他下一个定义。当笔者进一步考察游戏时发现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关于“游戏精神”有人从儿童文学创作,文艺学,教育学上进行过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论述,本人认为“游戏精神”具有如下特点:“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详见本作者论文《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从幼儿教育的视角》发表在《科教文汇2009年9期》。

二、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的学习对象。”②总之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精神。因此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不仅是单个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所采择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内容,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使活动主题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吸纳进来,能更好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创造的精神,是幼儿生活状态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儿的生活是自由、偷悦的,进行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以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同时,幼儿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的,艺术教育是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因此艺术教育内容应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多采择那些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教育内容,选择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年个十时毫作为教育内容。这样一方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及满足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自由,愉悦的情感需要。众所周知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教育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培养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以《孔雀的生日》为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为庆祝孔雀的生日展开的,幼儿动手制作蛋糕、装饰孔雀漂亮的羽毛、给孔雀唱生日歌,然后大家一起围着孔雀翩翩起舞。就这样在幼儿熟知的活动情节中,展现他们许多平时隐藏着的艺术潜力,将幼儿学到的成果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因为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幼儿容易获得成功感,愉悦感,从而拥有学习艺术的信心,就这样在生活的情景中幼儿从中既学到了艺术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走向综合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自由的精神,因此在它的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各艺术门类自由往来,自由创造,相互交融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定位于单科艺术知识的灌输和某一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选择融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整合为一体的教育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中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样就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好。其实“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声音、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各自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③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象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多种感官通道融合为一体,为幼儿艺术综合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直接体验,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因此综合式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能够为幼儿艺术才能的表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音乐就是纯粹的音符、旋律,舞蹈就是单纯的动作练习,综合式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幼儿在其中能够自由的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是“游戏精神”的充分彰现。

3、教育内容既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根据活动发展需要随机生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平等的精神,因此在这样一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和创造性的。能够平等关注到不同幼儿需要,教育内容既可预设也可随机生成。但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只是等到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进行表演,毫无创造性可言。若教师根据本班本园的特色,生成指向每一位幼儿的艺术内容,就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比如,教师原本预设以唱歌、跳舞的内容方式为活动主题来庆祝“六一”,表达幼儿的快乐感情。大部分幼儿按照幼儿预设的内容载歌载舞的,煞是高兴,但是教师注意到少部分幼儿并不很积极主动的参与歌舞活动,一问为什么,幼儿说:“我喜欢画画,不想唱歌、跳舞。”这时教师就可以灵机一动随机要求幼儿以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样很自然的就生成了的新的教学内容。当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生成教育内容也并不等于教师被幼儿牵着鼻子走,教育内容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育内容永远抹杀不了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因势利导,不露声色地随时把幼儿拉回到“正轨”上来,从而使师生生成内容与教师预设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教师预设与随机生成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游戏精神”的高度体现

4、将游戏本身进一步纳入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游戏是“游戏精神”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游戏的生活,是一种富有“游戏精神”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处处存在着游戏,处处闪烁着“游戏精神”的光芒。“早期的艺术活动,就是人类闲暇之余的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与艺术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对于早期幼儿来说,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游戏与艺术是融合一体的。比如一些民间游戏本身就是民间艺术,幼儿经常玩的一些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都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特别是一些歌舞类表演游戏,皮影戏等就更是纯粹的艺术了。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艺术的元素,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感。在这样一种张扬充分张扬着“游戏精神”的游戏与艺术糅合的过程中,幼儿对艺术的把握,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游戏本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纳入到里面来。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

一、探究的艺术和艺术的探究

按照《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探究是求索知识或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寻、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但在教学中切不可把探究的艺术与艺术的探究等同起来。探究的艺术是更多地从探究式学习理念贯彻的方式和手段上进行研究,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艺术的探究实际上是要求幼儿用以获取知识、领悟艺术家的思想观念、领悟艺术家研究艺术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更注重幼儿对艺术内涵、教育价值的体验和实践,以寻求艺术教育在孩子身心发展方面发挥更为有效的促进作用。那么作为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工作,我们的工作重心应是什么呢?我想应是后者,即艺术的探究。这与纲要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应该是统一的,都注重了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参与和体验。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我们教师去研究和探求实施艺术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是我们开展艺术教育中渗透探究式学习理念的重点。这两点概念的阐析不仅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理念在教育工作中的双边效能,也有助于我们明确幼儿园艺术教育研究的重心不仅是教师教育手段的研究,而且是注重艺术教育价值的研究。

二、艺术教育中贯彻探究式学习理念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1、艺术的探究式学习应注重突出艺术在幼儿情感体验、情感抒发方面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艺术领域是这样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指导要点中也明确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一些都反映出,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而非艺术内涵的本身。就拿音乐教育来说,提到音乐的定义,总不外乎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等要素,通常我们可以将一首音乐作品从这些立足点上來剖析。但是我們常忽略的一点是:把上列这些要素随便拼凑起來,却不能算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应该是某些特定的旋律加上特定的节奏、再加入特定的音色而形成一個浑然的、不可取代的整体。而这个時候,所谓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音強已不单独存在,它們分別將自己注入,而共同汇集成一道声音的洪流,听着音乐的時候,我們是被这个无比美妙的整体所震撼、所驱动。达芬奇和凡高都是伟大的画家,但是他們的伟大也都是在当我们的心被他们的作品感动的時候,他們的伟大才显现出來。幼儿艺术教育也是如此,我们教育所探求的应是如何让孩子在艺术氛围中去感受艺术所带来的愉悦性、感官冲击、美感体验和对人格的升华作用,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例如,在孩子的舞蹈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个舞蹈的基本动作是什么,怎么做,应引导孩子理解这段音乐所表现的什么情感,从而可以用什么动作去体现。在绘画教学中,我们不应强调这片树林应画成秋天的金黄色,而应引导孩子去探索秋天可以用什么颜色来表现收获的喜悦。(语文网中网文秘频道)

2、艺术的探究不能离开必要的艺术表现技能的培养。

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是一种感官艺术,幼儿对艺术的感悟和体验更多地是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得以表现出来,而艺术的表现不可避免涉及到艺术表现的技能和水平。在幼教届,曾对艺术教育需不需要传授技能技巧进行过争论,而且当前在许多艺术教育活动中,也已越来越不重视艺术表现技能的传授,但我认为不强调技能技巧的传授,并不是摈弃技能技巧,试想一个连颜色都分辨不清的孩子,如何去表现艺术作品蕴含的色彩美?,一个不知道节奏、不会听辨旋律变化的人,靠什么来感悟和体验音乐的美?著名的画家达芬奇的最初的艺术创作也是从鸡蛋的写生画开始的,巴赫、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也是从最初的钢琴弹奏开始的。为此,幼儿的艺术教育不应抛弃艺术基本技能的传授,只不过我们应改变以往受人以鱼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探究受人以渔的教学手段和策略。

3、幼儿艺术教育的探究应植根于幼儿已有的生活和兴趣。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将幼儿园教育活动建立在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这是新《纲要》的主导精神,作为教师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联系幼儿生活和社会实际,艺术教育也然。艺术题材的生活性使孩子有艺术创作的潜能,容易使孩子产生创作的欲望,而选取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则是保证幼儿艺术创作活动获得成功的关键。幼儿艺术创作开始阶段的动机呼唤鼓动起艺术创作的积极性和自信性,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能激活幼儿的思路,启迪智慧,而结束阶段的兴趣则是幼儿获得自我的满足和对自己的欣赏,从而把兴趣延展到对新的艺术创作活动同的需求和期待。例如在手工窗花设计中,由于孩子对各种各样美丽的窗花有感性经验,因此有很高的艺术创作的欲望,而已有的重叠剪的技能又为幼儿的窗花制作提供的必要的技能准备,因此幼儿能积极地投入与窗花设计创作活动中,并愿意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成功,积极地向同伴学习新的剪折的方法,从而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主性的获取了新的技能和经验。

幼儿探究式学习是一种以幼儿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要以幼儿的探究活动为主,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和相关信息,积极的从活动中去寻找问题、发现意义与探求答案的一种活动。它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更加突出了以幼儿为中心,给幼儿的学习以最大的自主性,更加注重于幼儿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活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幼儿教育界的广泛运用和深化,其实际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原有的教学模式的范围,上升为一种师生互为主体的,共同学习的的教学理念,在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引下,不仅更加倡导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现学习的主动探索性、发现性,而且将教师对新知识、新教学手段的探究和学习融汇与其中,倡导师生的共同成长。

但在实践探索中,由于教师对探究式学习内涵的理解不深入,在贯彻实施探究式学习理念时出现了各种偏差,一是对探究的泛化,就是随意地将探究的标签贴在各种教学活动中,而不考虑其价值性、科学性。如一个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画好了的活动设计,仅为幼儿提供了一次自由讨论或者是操作的机会,就被冠以探究而且是自由探究的名称;在艺术教育中完全抛弃应有的知识技能的传授等。另一是对探究的神化,既过分注重探究的概念化、科学性,把问题的提出、资料收集、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到结论的得出等等都让幼儿自主发现、由幼儿独立完成,而无视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无视探究活动的阶段性。此外,许多教师还将探究式学习与创造性思维活动混为一谈,在两者之间划起了等号,特别是在艺术教育领域中。本学期,凭借我园作为区艺术领域纲要试点园的东风,我们着重针对艺术领域中如何渗透和贯彻探究式学习理念进行的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为此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想法。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园民间艺术教育

摘要: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幼儿学习民间艺术能充分体验到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愉悦。本文通过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创造力、审美能力、民族意识以及智慧潜能的开发进行了阐述,为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实施提出具体方法与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民间艺术教育;幼儿;作用;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通过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幼儿民间艺术教育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意思是说,民间艺术是植根于劳动和劳动者的。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是在民间艺术的众多门类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如:民间文学(童谣与童话、神话、寓言故事、谚语与谜语等),民间音乐(歌曲、舞蹈、乐曲等);民间美术(绘画、年画、手工、刺绣、剪纸、泥塑等),都可以用在幼儿各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艺术启蒙教育。

二、民间艺术教育对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产于自然,内容丰富多彩。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

1.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是反映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爱憎,他以丰富的内容对人们进行道德文化的教育。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特别是民间文学,它记载着中国历史上很多英雄人物,例如:“郑成功、屈原、岳飞”等民间文学绚丽多姿的内容像一股股甘泉滋润着幼儿的心田。在幼儿园里进行民间文学欣赏教学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了解了“屈原、岳飞”等一个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2.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民间艺术教育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艺术初步的风格形式,扩大了艺术修养的视野,而且在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孩子们对音乐、剪纸、画画等知识技能有所提高,更萌发了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应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审美特点的经典音乐作品,例如《小兔子乖乖》《我的好妈妈》等。幼儿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他们只对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事物产生兴趣、萌生美感。在水墨画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审美活动,掌握美的规律,表现美的艺术。

3.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指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去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创造。”因此老师要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去大胆地做,大胆地想,创新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例如:在进行民间陶艺活动时,孩子们用泥巴创造性地做出了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的还把它编成故事来讲,想像力非常丰富;在美工区角活动中,他们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鱼”等自己喜欢的作品。由此可见,民间艺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想像和创造空间。

三、民间艺术教育在幼儿园的应用

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构想,给幼儿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在我们身边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虽然民间艺术形式资源丰富,但是可以在幼儿园使用的民间艺术活动内容较少,而且比较零散。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涉及民间艺术的活动,但都没有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供幼儿园借鉴的资料也少之又少,更使人忧心的是,民间艺术教育资源用于发展幼儿健全人格方面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这些问题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民间艺术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民间艺术教育设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的活动,是班级集体或小组性的学习活动。例如我在实习看到的一节课《陶瓷艺术》,以“美丽的陶艺”为主题活动,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陶艺品、交流与讨论有关陶艺的知识、参观并调查陶艺品的制作过程、尝试动手制作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对陶艺的兴趣和热爱,使幼儿对中国陶艺有较全面的感知和理解。

2.丰富多彩的区角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中通过自身的活动获得。现在的许多幼儿园都开有区角活动区,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活动。现在幼儿园里的区角活动有很多种,如游戏区、美工区、表演区、图书区等一些活动区域。

在游戏区,可以运用家长、教师收集大量的民间玩具放进游戏区,并且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安全因素等进行整理。例如陀螺、沙袋、风车、木板、降落伞、冰棒棍等适合游戏的材料。这些材料可塑性强,可以千变万化,来源于一代又一代有的生活,所以深受孩子的喜爱,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孩子的创造力。在美术区可以放进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和大量的农村自然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贴等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这里进行民间艺术教育活动,让孩子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在活动过程中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3.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把民间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教育更加生活化。例如在幼儿入园时,播放一些琅琅上口的民间艺术童谣以及婉转流利的民间艺术儿歌等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幼儿园;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民间故事;午睡后,民间音乐伴随着幼儿起床、穿衣……课间操时让幼儿在民乐、民歌的伴奏下做韵律操、武术操等。让民间艺术教育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情景化、生活化。

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是中国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娱乐性强,内容丰富,具有游戏性、趣味性、教育性等,深受幼儿喜爱,且能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因此让幼儿学习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智慧潜能,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幼儿良好个性品格的形成,增长了幼儿对祖国家乡及周围人的积极情感,让幼儿的心灵得到和谐地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管理

[论文关键词]接受关学幼儿艺术教育美术欣赏启示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历史。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菊花,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F:弯的花茎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儿G:直的茎显得很高,弯的显得很有力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样性,而且体验了由造型多样性所产生的各种美感。尤其是对这幅画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难把握,幼儿却能领会,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欣赏活动的确不该剥夺幼儿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会因为年龄小而绝对受到限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时应该撇开成人对作品固定的解释,运用教育机智给幼儿自由体验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艺术欣赏的中心。

二、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在姚斯的理论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集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一方面影响了阅读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者的提升,即能否创造性地接受。

对于幼儿来说,期待视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而这里的审美经验表现为“他从以往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史、艺术类型、艺术语言、主体、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领悟与认识等等”。

在这次欣赏活动中,首先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期待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已有经验。从前文介绍的活动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厌倦了对油画棒技能的单一探索和重复表现,教师才认识到,幼儿当前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级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油画棒技能的可迁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认识到油画棒可以表现出充满美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很快进入教师的视野。《向日葵》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异,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质感,整个画面鲜亮明快而简洁。如果把这样一幅艺术作品拿来欣赏,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即迁移已有的油画棒技能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切实体验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和讨论画面质感时,幼儿的表现验证了教师对幼儿“期待视野”的分析。教师先提问:“不同的花朵摸上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说“毛毛的”,有的说“硬硬的”,还有的说“可能蛮重的”,这让幼儿对质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这样的感觉来?”由于有了先前的关于油画棒技能的经验。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画法,有的说“用笔的侧面用力擦,画出花蕊,再滚一圈”,有的说“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画出毛毛的感觉来”,有的说“可以用重重的点画出黑黑的瓜子来”,也有的说“用短的油画棒一圈一圈地滚,多滚几次,就会是重重的了”,还有的幼儿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到黑板上画给大家看。正是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使他们表现出对油画棒技能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新,他们不仅更好地体验了质感,而且创造性地迁移了已有的绘画经验,。即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

此外,幼儿从欣喜地发现近似色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近似色的审美感受,同样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切合了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考虑到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里已经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儿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好朋友颜色”,因此才在幼儿发现了一组近似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寻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体验和想象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这既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近似色的认识,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新经验,即对近似色的美感体验。

“期待视野”可以有效参与到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经验的过程中,因此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各种经验以及他们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将帮助幼儿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期待视野”。

三、运用“读者参与作品”理论。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

接受美学提出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姚斯认为,“只有通过接受者的媒介,作品才会进入变化着、体现某种连续性的期待视野,而在这样的连续性中,简单的接受将转化为批判的理解,被动的接受会转变为积极的接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生产”。㈣参与有多种形式,既可以是读者单纯的解读和欣赏,是读者思想上的、不需要通过任何其他媒介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也可以是读者在解读和欣赏的基础上,通过其他媒介来表现自己的接受,比如模仿、辩论、再创造等。特别是幼儿,由于他们思想更易于外显,他们更乐于通过后一种形式的参与来表现自己对作品的接受,这是一种积极的接受。同样,我们也更易于通过幼儿外显的表现了解幼儿已经发展了的“期待视野”。

在这次活动中,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一是让幼儿想象作品中不同质感的绘画表现方式,并让他们在黑板上进行演示;二是让幼儿临摹或创作一幅新的《向日葵》,其中主要还是鼓励幼儿画出一幅不一样的《向日葵》。这两个环节都是在幼儿积极地想要尝试表现的时机下开展的,满足了幼儿创造性表现的需要。且不论他们画得像不像、美不美,最重要的是幼儿通过这种表达表现体验了一下艺术家的创作,同时感受到了创作的兴奋和愉悦。而事实上,我们确实也从画面的细节处看到了他们在这次活动中的收获和进步。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启发幼儿的想象,激励幼儿的创新,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提供及时而充足的机会,让幼儿的创造性表现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健康发展艺术教育

【摘要】在孩子的成长中,他们的绘画也以各种形式和特征体现出来。孩子心理上的变化、他对世界的看法、对环境的情绪体验都在他的画中。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关键词】幼儿;绘画;艺术教育;全面发展

正文:

绘画,是孩子们创造天性的显露。我们也许只看到了美妙的幼儿画外在的形、色、图案,却不知这里面蕴含着的重要意义。孩子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进行涂鸦。为什么他们有如此强烈的内在表现需求呢?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画?为了游戏?为了成长?为了艺术?拟或是发自生活本身的一种自然展示?

毫无疑问,艺术对幼儿是有价值的,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他们成长和自娱的重要实践活动。那么,我们的艺术教育将为幼儿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艺术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艺术教育家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教育家蒙台梭利主张:“应让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自我,自己的思想,以神圣的劳力依照自己的情感去创作,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才能。”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艺术这个媒介,帮助孩子的心智成长,让孩子从绘画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的快感和美感。艺术也是一种个性的表达。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一种玩的心态来尝试和体会自我表达的快乐。

我们在开展美术活动时,应注重发挥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创造热情,引导孩子去发现美,并形成对这个世界至情至理的美感,形成完善而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的发展:

1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幼儿美术教育的功能,从艺术学的角度来看,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性,引导幼儿审美观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带有直觉性,虽然还很幼稚、肤浅,但已有了初步的审美意识。他们喜欢色彩鲜艳、形象夸张的事物。我们可利用周围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打动孩子的心。如: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向幼儿进行美的启示和教育,并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艺术美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使美的感受性得以深化,演化为自身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表现,因而变得更富有人性。并通过各种不同的美术活动,使幼儿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这种创造对幼儿来说是很快乐的。

2使幼儿个性得到自然发展

赫伯·里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美术教育是表现内心的艺术,幼儿通过视觉艺术这一形式来表示个人的感受,从中体验到快乐、成功、确定自身内在的本质和价值。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最佳形式。教师应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利用现有的课程,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在尊重幼儿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幼儿的这一权利,并给予被承认的快乐。使幼儿增进自我了解,自我肯定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将来的社会是个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所有独具个性的美的艺术和文化将在这里获得展示,达到融合。因此,美术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幼儿拥有自发的艺术倾向和创造。正如罗恩菲尔德所倡导的:“让儿童以异于其他人的方式表达其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并以此树立自我表现的信心。”

3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

艺术活动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职业艺术家,而在于利用这一手段启迪幼儿成为他人艺术的欣赏者和自己艺术的创造者。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创造,21世纪更需要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促进科技的日益进步,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为美好。

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和天赋。孩子们喜欢敲敲打打,搓弄着泥巴,堆砌着沙堆,趴在地上涂画。对各种各样的形与色有着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忘我地投入。发展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方法,是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他们把想到的和感受到的,自由、轻松、愉快地进行表现,在这一自然而然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性逐渐丰富。切忌用成人的模式去教导、要求幼儿。急于让幼儿学会写实地表现和掌握技能是不可取的,而应顺应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美术活动对

他们来说,是一种感兴趣的快乐的游戏,一切教育的概念都应立足于这个现实基础之上。

因此,无论孩子的天赋差异有多大,如何利用不拘一格的教育,使所有幼儿从中受益并获得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宗旨。

4完善幼儿的人格

未来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一个课题。教育应面向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幼儿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艺术活动为幼儿真正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从某中意义上来说,幼儿美术活动的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在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中,包含了幼儿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幼儿绘画时,决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复写,而是表现一个整体的世界。绘画是幼儿的一种内部语言,幼儿经常借助这一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美好的愿望,泻泄愤怒,流露忧伤。幼儿的绘画就像一面镜子,明明白白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我们这个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

艺术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假定我们今天的教育,不过只是对幼儿灌输以技能训练,或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加以任何具有积极意义的影响,将很难保证幼儿是否能获得一个健康全面的发展。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改革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为基础和先导,同时又赋予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会对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幼儿艺术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必须思考从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和谐社会;幼儿艺术教育;改革;新思考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是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丰富和升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关键时期应对各种社会矛盾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含着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没有和谐的教育,就没有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为基础和先导,同时又赋予教育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会对作为基础教育组成部分的幼儿艺术教育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求“天人合一”的国家,所谓“天人合一”即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祈求“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望。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是历代执政者的共同目标,中国古代出现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形容那时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一片祥和的和谐社会。对当今的中国而言,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更具有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长久以往的心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它主要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方面的基本内涵。

人类永远是自然之子,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无限制地掠夺自然会造成资源的枯竭,使得地球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和谐社会也无从谈起。自然和则美,生命和则康,社会和则安。和谐社会需众人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构建和谐社会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和谐成分,才能够营造“贵和”的环境,建设理想的“和谐”社会。社会结构之间的协调统一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根本。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法律与道德,兼顾理性与情感,平等与仁爱,建立“合情合理”的良性社会结构,真正使得社会和谐、人际融洽。

人同时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中,在自然界中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服从因果律,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具有动物性,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必然会产生冲突、战争。在人类社会中作为社会的存在物,人追求道德和自由,在这个意义上的人又具有神性,生活在理想化的精神世界里。怎样才能同时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呢?在这两者的冲突中,人怎么决定自己的行为?康德对此揭示了人还有一种独特的需求,在情感世界中对美的追求。康德提出把美作为沟通真与善的桥梁,从人性和教育的广阔视野证实了美育的价值与功能。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最直接的途径,艺术教育以其审美的本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二、构建和谐社会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全面系统的社会发展历程,它包括了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精神文化、资源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但是归根结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构建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最根本的因素是人,是人去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为了人。所以人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只有人发展了、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才会真正获得内在的推动力。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支撑点,离开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此外,教育的和谐发展本来就是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的组成部分,要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就必须有与之相呼应的体现公平公正、均衡发展、和合一致、改革创新以及和谐育人,即以人为本,整体育人、全面育人、长远育人,而不是“分数式育人”、片面育人、急功近利育人等基本特征的和谐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幼儿艺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幼儿教育中一个领域的艺术教育,在微观上的确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目标,但在宏观上有着与整个幼儿教育完全一致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幼儿的发展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各个方面都要和谐发展。目前,儿童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诸多的不和谐,它不是面向全体幼儿的教育,不是全面的教育,不是指向未来的教育,不是创新的教育,不是主体性的教育,不是愉快的教育,不是开放的教育,不是为了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是缺失审美素质,缺少真、善、美、爱、民主和心灵关注的、过分强化了艺术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功利价值的不利于幼儿和谐发展的教育,这一切折射出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相差甚远,我们不仅有必要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规范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更有必要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进行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幼儿艺术教育改革。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幼儿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1、确立和谐发展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综合确定的产品质量规格与要求,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种活动起着重要的制约和导向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拥有完善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就要通过审美理想,培养幼儿健全、完善的人格,和谐的灵魂。“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维系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共同的文化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而共同的审美理想则是营造艺术生态和谐环境的思想灵魂。”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美的,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美好、和谐的情感,丰富的创造力,使个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能够保持宁静的心态、人性的纯洁。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教授简单的艺术知识与技能,而应该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帮助每个幼儿建造一个精神家园,提升美好、和谐的精神境界。越来越多的对幼儿艺术素质的关注和对幼儿审美情操的投入,是人们对异化的社会和教育的批判,是对和谐美好、充满创造活力的未来社会的呼唤,从而达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2、采择贴近生活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或者具体地说课程教学内容是学校或幼儿园向儿童所传递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教育内容的取向和选择,体现了教育决策者、学科编制者和教学执行者共同的知识观和质量观,对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懂生活、会生活、在生活中升华自己,在提升自己全面素质的同时享受美好的生活。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要与幼儿的艺术生活和谐,贴近幼儿的艺术生活,包括幼儿自身、幼儿与自然环境、幼儿与社会环境、幼儿与身边的人群等。将幼儿的生活当成一个整体,不要人为地割裂艺术与生活的联系,自然和谐地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发掘艺术教育资源,整合协调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各方面,用爱和美的教育联通艺术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在艺术生活中,幼儿能够自觉地将一般生活经验与艺术性的生活经验相互沟通、相互融合,从而达到更高的具有普遍自我指导意义的经验。幼儿能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能够用丰富的艺术活动及其产品美化自己的生活。

3、运用灵活多样的幼儿艺术教育方法

教育方法是指为达到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办法。教育方法是沟通教与学共同活动的中介,对实现教育目标来讲,它起着“桥”与“船”的作用。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个性张扬的,敢于自我承担的,面向未来的新生势力。幼儿艺术教育方法应该以幼儿为主体,运用灵活多样的幼儿艺术教育方法,以充分调动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保护幼儿的创新意识,满足幼儿的创新需要,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以往的幼儿艺术教育,人们总是关注教师如何教,设计一系列课程,幼儿始终处于被动,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中心地位的权利。在单向的灌输中,幼儿学会了缺乏生命气息的模仿,被动地完成教师既定的教学程序,教师也把原本应是十分活跃的“生命运动”引向了死气沉沉的“荒漠”。幼儿艺术教育方法应该本着个性化,民主性,开放性的原则,创造宽松、和谐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幼儿在其中自主地探索、体验和感受,让幼儿在其中自由地想像、创作、发表见解,从而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

4、选择多样化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活动的结构,是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它规定了以什么样的外部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条件下展开运行。幼儿艺术教育活动除了选择在幼儿园进行个别教学、班级教学和分组教学这些教学组织形式外,还应让幼儿走向家庭和社区,利用家庭和社区环境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应该与周围的人、事、物相处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就是一个和谐的小社会环境,社区教育也应成为一种幼儿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社区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民大教育的具体形式,在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谐社会构建的提出也对社区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良好的大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幼儿艺术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幼儿园中进行了,与社区的合作成了幼儿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家园社区合作共育,扩大幼儿艺术教育范围,实行开放式的幼儿艺术教育,让和谐社会的大教育观早日深入人心。社区为幼儿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大舞台,社区的资源和幼儿园的资源互通有无,形成家——园——社区一条和谐的流型线条。

5、进行“以人为本”的幼儿艺术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对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的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教育改革提供依据的过程。教育评价对参与教育活动的每一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赋予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需要全社会把眼光重新聚焦到“人”的身上,关注人,重视人,正视人作为人的存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也应该全面地关注幼儿的和谐发展。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也不断增加着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急促地追求着效率和功利,幼儿艺术教育功利化和专业化的现象也越演越厉,严重背离了艺术与教育的初衷。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贯穿在整个幼儿艺术教育过程中,是教育理念的最终体现。幼儿艺术教育评价和之前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的,是不容忽视环节。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在更高的境界中领略自然、找回心灵本应拥有的宁静,创造出心灵、自然、社会三者之间更真、更善、更美的和谐。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也应该与这种和谐的思想相呼应,克服工业文明给艺术和教育带来的共同异化,恢复艺术和教育的魅力,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幼儿艺术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人为本,以幼儿为基础,真正了解幼儿的艺术表达方式,真正尊重幼儿的艺术作品。评价内容应该更重视幼儿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和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情感与情绪体验。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协调各方面因素多样性地进行综合评价。为幼儿和谐的生命打下基础。

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艺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教育难以企及的独特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与之相应的和谐发展的教育,构建和谐发展的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作为和谐社会构建基础的幼儿艺术教育,其自身的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责任!

幼儿艺术教育毕业论文: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解析

【内容摘要】幼儿艺术教育是提升幼儿艺术素养、推动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亟待优化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提升幼儿艺术教育成效为出发点,对幼儿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艺术教育;幼儿发展

幼儿艺术教育成效的提升,不仅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考虑幼儿特殊性、尊重幼儿的特点、重视幼儿的成长,而且需要找准有效的艺术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此过程中,针对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出研究与探讨,对于丰富幼儿艺术教育理论、优化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推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体现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与总结中,挖掘幼儿艺术教育中的问题,探索幼儿艺术教育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兴趣的关联

幼儿群体在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方面与其他年龄阶段的群体具有明显差异,在尊重幼儿群体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展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不仅有利于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的接受以及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而且能够在推动幼儿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基础上,让幼儿所具有的个性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忽略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兴趣关联性的现象客观存在,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体现出过度依赖以及主观意愿对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行为产生明显影响两个方面,继而造成了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了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两种倾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没有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从而导致了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兴趣爱好相脱离。

(二)忽略人文精神的传达

幼儿艺术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审美教育与生命教育,而非艺术技能教育,这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应当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重视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传承意识、强调幼儿审美素质的提升以及情感世界的丰富化,从而促使幼儿保持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然而,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重视艺术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精神传达的现象客观存在,特别是单一的艺术教育内容和灌输式的艺术教育形式,更是限制了幼儿艺术教育对人文精神的彰显以及对幼儿成长的关照,这种幼儿艺术教育目标错位的现象,不仅导致了幼儿艺术教育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导致了幼儿艺术教育难以体现出相应的教育价值。

(三)忽略儿童对艺术的体验与表达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重视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的体验以及表达,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教育内容、感受艺术教育内容所具有的内涵和魅力,而且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促使幼儿产生对艺术进行学习和探索的欲望。但是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部分教师并没有重视引导幼儿对艺术教育内容作出细微的观察和体验,与此同时,对艺术知识和技能传递的重视以及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也导致了幼儿在艺术表达过程中出现了固定化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幼儿虽然掌握了艺术知识和技能,但是却失去了主动挖掘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能力。诚然,艺术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对于推动幼儿艺术素养的发展同样重要,但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养成主动探索和感受美的能力,艺术理论教育和技能教育只能为幼儿感受艺术魅力和开展艺术表达提供服务,这是推动幼儿艺术素养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优化对策

(一)尊重幼儿生活与兴趣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幼儿熟悉的内容或者感兴趣的内容来确定艺术教育内容,只有如此,幼儿才能够对艺术教育内容进行更好的接受与理解。具体而言,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尝试:一是幼儿在生活中喜欢的人物可以成为艺术教育内容中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成为对幼儿开展艺术教育的突破口。如在母亲节,教师设置以“最美妈妈”为主题的艺术活动,引导幼儿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对自己的妈妈进行装扮。这既是艺术教育活动,又是亲子活动,对于深化幼儿与家人的感情、引导幼儿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进行重组与再现具有着重要意义;二是幼儿在生活中喜欢的事物可以开发为艺术教育内容中的组成部分。如教师可以将幼儿领到厨房,和幼儿一起利用厨房中的锅碗瓢盆创作“厨房序曲”,这种艺术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让幼儿感受到生活中的美,而且也能够有效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教育的积极性以及有效提升幼儿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发现更多生活中的艺术,从而体现出艺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对幼儿生活经验以及兴趣爱好的尊重。

(二)重视人文精神的体现

幼儿艺术教育并非专业性和职业性的教育,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幼儿对艺术知识的获取,而且需要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彰显,在此过程中,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艺术教育工作作出优化:一是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形式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具备人文气息。幼儿艺术教育需要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特别是需要关注幼儿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并非是幼儿艺术教育中选择艺术形式的唯一标准,而是应当重视在艺术形式中凸显人文关怀,从而体现出幼儿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如围绕“爱”这一人文主题,幼儿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用笔或者歌声歌唱幼儿园、歌唱大自然,围绕“团结”这一主题,幼儿艺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选取与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等;二是围绕人文主题对艺术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尝试围绕特定的主题,将音乐、美术、舞蹈等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整合进一个课堂当中,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幼儿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内涵,而且也能够让幼儿对教学中的人文主题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三)强调幼儿对艺术的体验与表达

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要推动幼儿对艺术进行更好的体验和表达,一是要求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能够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幼儿教师需要与幼儿构建起平等对话关系,与幼儿共同参与到艺术教育内容及其魅力的探索以及艺术创造当中,确保幼儿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发挥空间和创造空间,从而确保幼儿能够具备更多体验艺术的机会以及表达自身看法、开展艺术创造的勇气;二是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幼儿个体的表现与表达。在幼儿艺术教育实践中,每个幼儿都具有表达自身体验和情感的需求和权利,而作为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则需要尊重幼儿的这些需求与权利,通过引导幼儿进行自主表达、自主创造,推动幼儿艺术素养及其个性的发展;三是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引导幼儿与同伴开展积极的交流与分享。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是幼儿在同辈之间开展表达的重要路径,并且这种表达更容易让学生表现出自身真实的想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为幼儿开展交流与分享,对他们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行为进行肯定,从而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艺术表现力以及艺术创造自信,促使幼儿对艺术保持较高的兴趣。

作者:孙媛 单位:河北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