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4 05:01: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物流本科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根据我国高校物流课程存在的教材滞后、学生所学与实际情况脱节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为目标,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有用的物流人才为终极目的,对本科生物流课程改革提出了几点设想。
关键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物流人才,课程改革
一、引言
在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举办的一个专家论坛上,各位专家都普遍认为,物流管理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瓶颈”[1]。随着第一、第二利润源被各个企业挖掘殆尽,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的物流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许多企业纷纷去各大高校找寻物流人才,却发现可用的物流管理人才寥寥无几。针对我国物流人才的巨大缺口,各个高校开设的物流课程的滞后性、学生所学与实际情况脱节难辞其咎。纵观各个高校开设的物流课程,学生所用教材滞后,无法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此外,教材中的知识抽象难懂,无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即便有部分W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弄懂了书本中的知识,可是由于缺乏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仍是无法实现高效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基于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教学改革让学生所学与社会实际相接,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需求迫在眉睫。为此,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研究,对物流课程改革提出几个设想。
二、课程改革方式方法
(一)与物流企业相结合
毋庸置疑,培养物流人才的目的就是解决各个物流企业在现实中面临的问题,所以提高高校培养的适应性至关重要。高校可以通过聘请产业界专家为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进行咨询指导、为企业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与企业开展培训及技术项目合作方式与产业界建立稳定的联系,进行订单式培养,让学生上岗实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2]。
此外,通过实践,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参透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提高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与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相结合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目的在于实现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促进大学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物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为全国高校搭建开放的物流教学改革及学术交流平台,建立社会群众宣传普及物流知识的平台,更好地培养和发现物流人才。
通过以上对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目的的解读,可以得知将物流的课程改革与其结合将大有裨益。举例来说,第五届“郑明杯”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案例13为郑明物流如何切入冷链零担物流市场,参赛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这个案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物流课程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对物流课程的学习。
(三)与数学建模竞赛相结合
自从1985年举办了第一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因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突出作用,各个组织也纷纷举办了自己的数学建模竞赛,如全国组委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校苑数模举办的亚太地区的数学建模竞赛等,数学建模的受众面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推动教学改革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宗旨之一,为了贯彻其宗旨,数学建模的赛题旨在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2015年亚太地区的数学建模竞赛的A题题目为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物流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调用自己所学的国际物流学等知识去解决这道问题,这不仅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也有助于学生对当今全球的国际物流形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物流视角。
本科生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数学建模竞赛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检验指标,通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提升。
2.学生参加暑期的数学建模竞赛,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在炎热的夏季在教室上课也是对自己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以郑州大学为例,郑州大学每年都会对拟参加本年九月份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进行暑期为期一个多月三个阶段的培训。以2015年为例,学校对拟参加本年9月份的学生进行了三阶段的培训,第一阶段为2015年月23日至2015年6月14日,培训时间为这期间的每周周末,培训内容为系统工程、运筹学、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第二阶段为7月13日至7月18日,培训内容为往届建模案例分析,第三阶段为8月14日至8月29日,这阶段只要是进行竞赛的模拟训练,每训练完一道题,老师再给学生讲解思路,同学们也分享自己的做题经验。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们可以在多个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
3.由于数学建模竞赛是三人组成一个参赛队伍,队伍中的三个人一般来自于不同的院系不同的专业,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难免会有很大的差异,通过与不同院系的队友交流,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还极有可能在团队交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4.竞赛的三天三夜是对大家拼搏精神和毅力的考验[3]。三天三夜的竞赛历程无疑是十分辛苦的。初见赛题的兴奋,选题时的激烈争论。然而,分析题目,弄清题意才是问题的关键。大家字斟句酌,各抒己见,直至说服别人或被别人说服,坚持是一种毅力,妥协亦是一种艺术。选择怎样的数学方法也是在争论和商讨中进行。接下来就是队长将任务进行分解,责任到人,分头查阅资料,上网搜集信息。竞赛的日日夜夜里已然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参赛队员们在教室里通宵达旦,不知是哪里来的劲头与精力。
竞赛最后的夜晚主要是修正模型、写摘要以及为模型润色的时间,这时也是参赛队员们最为疲惫的时候,有参赛队员在分享参赛体验时曾说:最后的一夜是最难忍受的,但是为了不给自己留下遗憾,还是在拼命坚持。队友们拿出各种方式来为整个队伍提神,咖啡、笑话,你能够想得到的提神方法都派上了用场。次日早晨,交卷了,队友们都深吸了一口气,庆幸自己不曾放弃,庆幸自己又一次战胜了自我,亦庆幸自己的这段比获奖更重要的经历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随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科研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
1.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接触科学家,受到科研文化的熏陶的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悟科研精神。
2.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掌握科研的方法,提高科研能力和探索精神。美国波杜大学教授万科特和奥雷维克孜指出:“本科生从事科研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计算机技能、时间管理技能、特别是项目设计和按时完成任务的技能。每周一次的与导见面,可以培养学生非正式的口头表达能力,撰写科研报告是练习写作能力的好机会,参加会议正式宣读论文则有助于提高交流技巧。”
3.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增强对课题学习的理解。
4.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使本科生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本科生科研使学生受到早期科研训练,可以增强其接受研究生教育的能力和信心,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以为接受美国卫生研究院资助从事过三年科研的学生说:“当我申请读研究生时,我肯定比其他申请人有优势。”另外,通过本科生科研,可以陶冶本科生的情感和人格,培养合作精神和技巧。
(五)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毕业设计及其论文是高等理工科院校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的研究程序与方法所进行的科研活动,是为学生参加未来工作所进行的科研准备,也是提高学生科研和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5]。
毕业论文写作的质量与本科生专业理论的学习与实践,以及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密切相关。目前,高校许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专业核心知识没有宏观系统的框架;综合运用能力差,既无法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又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缺乏创新精神。再者许多高校缺乏对学生专业论文写作的培养,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很少进行相关学术论文写作的练习,加上许多学生缺乏文献检索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盲目照搬或者断章取义,甚至抄袭剽窃的现象比较严重[6]。
通过本科生课程改革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对学生有重要作用。第一,让学生提早认识何为毕业设计,消除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恐惧心理,让学生用一个正确的、平常的心态去面对毕业设计;第二,将毕业设计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提早为毕业设计做准备,避免最后在大四下学期一个学期中因时间匆忙而导致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低下问题;第三,可以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快速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结论
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弥补物流人才供需的巨大缺口,高校物流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为社会和市场输送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从而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造福高校毕业生和社会。
摘 要:随着物流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众多高校纷纷开设物流专业,独立学院成为近年来新设本科物流专业的主要力量。文章通过对本科物流专业院校的统计,分析独立学院在物流专业设置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独立学院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最后结合大连财经大学的具体情况,剖析大连财经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存在问题,探讨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物流专业;独立学院;应用型高校
近年来,作为第三方利润源泉的现代物流业不断发展和成熟,在电商的助推下,物流企业的数量和发展势头迅猛,物流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我国众多高校纷纷设置物流相关专业,培养了大批的本科毕业生。在人才需求市场上,一方面本科物流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受到热捧,部分地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物流专业人才,有相当比例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不从事本专业。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深层次探究我国本科物流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虑,培养多样化的物流人才,以满足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用岗位的物流从业人员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大连财经学院具体情况,分析独立学院在物流专业建设上的定位和发展。
1 我国本科类物流专业的设置及统计情况
1.1 我国本科类物流专业设置
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历经四次大的修订:1982年(1988年完成)、1989年(1993年完成)、1998年、2012年。在最近一次2012年9月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下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与物流专业相关的还有特设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下的交通管理(原航运管理)和采购管理。
这次专业修订主要贡献体现在:(1)对物流的专业设置有了明确的类别和归属;(2)把不同运输方式的物流专业合并到交通运输管理,拓宽了专业口径;(3)与物流相关的技术工程分设在各行业,为培养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提供了可能。
1.2 2000年后我国开设物流类专业的本科院校统计情况
因数据寻找的艰难性,主要数据来源是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以来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参考文献,统计结果是:截至2015年教育部备案或批准的设置物流专业的本科院校有527所,其中同时开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的院校10余所,总数超过500所(具体数据见图1)。其中开设物流工程专业108所,占20%,物流管理专业419所,占80%。
自有查询的统计数据以来,物流专业的开设一直高攀,其中2007年和2011年是低谷,主要原因是国家加强了专业开设的审核力度。以2011年为例,当年有14所院校申请物流专业国家教育部审批不同意,占年度审批不同意设置全部专业总数的3.5%。
自2010年后,我国每年新增开设的物流专业,占到年度新设专业数量百分比为1.7%、0.7%、1.9%、1.7%、2.6%和2.2%(图2)。相对于每年申报2 000多个专业数而言,这个比例是很高的,并且这个比例值升高趋势明显。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北京、天津、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9省,物流专业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2%(具体数据见表1)。湖北省自2010年后新增物流专业院校22所,数量居全国各省之首。
2000~2004年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主要是历史较悠久的高校,2005年开始独立学院成为申办物流专业的主力军(具体数据见表2)。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增大了审批力度,尤其在2011年。
由以上数据得出分析结论:(1)近年来物流专业开设如雨后春笋,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和电商的推动,近年来还会是热门专业;(2)物流专业的开设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具有很强的地域性;(3)独立学院成为开设物流专业院校的主力军;(4)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中,大多数选择开设门槛较低的物流管理,可见专业开设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2 独立学院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2.1 物流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2015年中国物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物流市场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中高速的平稳发展阶段。自2011年开始年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到2014年增速达到最低值7.94%。从2000到2014年,中国每单位GDP所需的物流需求系数呈上升趋势,只有2008年和2014年出现两次微小回落(如图3所示)。
人才需求是引致需求,物流人才需求受到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根据国家统计数据,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数一直稳步上升,快递业在电商的拉动下,就业增长率居物流业之首。可以预知,在未来3~5年,中国物流人才需求还会保持增长趋势,但增长率会逐步放缓。即使有超过500所院校开设物流专业,在未来3~5年物流专业还是热门专业,在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率上会继续保持一定的增长率。
2.2 独立学院的人才定位
虽然我国在本科层次上区分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但是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上没有明显区别。物流专业学生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非常普遍,而物流专业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学科的讲授内容和实际操作应该有效结合。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实践能力较弱,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人才的供需市场上,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一方面社会有大量的需求没有满足,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比例的物流专业毕业生从事与本专业不相关的其他专业工作。
国家传统重点院校偏向于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具有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高等职业学院主要培养操作层的一线工作人员。而在高级管理人才和一线操作人员之间的基层管理人才,则成为作为新生力量的独立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定位。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设计上,既要注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实操能力。
3 大连财经学院物流专业的建设情况和建议
大连财经学院于2001年建校,前身是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是由东北财经大学下属二级学院转制而来的独立学院。学院于2007年通过教育部审批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并于次年招生,迄今为止,培养了10届学生(含在校生)。
与众多新建本科高等院校相比,学院建校伊始就是本科学院,没有从专科院校转型的历史,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沿袭的东北财经学院的特点。作为一所成立时间较短的财经背景的独立学院,如何在林立的物流专业院校中定位自己的办学特色,学院转制后一直在思考并努力探索。
近年来,学院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物流专业遵照学院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服务于辽宁和大连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在课程体系、学时分配、专业设置等方向不断探索,以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符合学院定位的高素质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在课程设置和具体操作方面,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3.1 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内容的设置
学院建校以来一直贯彻两年修订一次培养方案,以更新课程内容符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有国际物流、物流系统与规划、供应链管理、物流经济学、生产与运营管理等专业必修课程,近年来增设物流设施与设备、电子商务等符合行业发展及学生就业现状的课程。很多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评价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远高于同类院校,甚至让他们很惊喜。
学院的物流专业设置是服务于地区经济,学校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学生学习企业需要的知识。辽宁省基本形成以沈阳和大连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这个体系中综合的物流园区是重要的节点。以大连保税区等物流园区入住的企业来看,以物流企业和商贸企业为主。同时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和品牌物流企业已经形成。
下一步学院将增设物流金融、国际法规等行业新兴学科,不断修订更新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3.2 实践类课程的实际操作
目前专业实践教学学分为24,占总学分的13.5%。实践类课程主要是基于某门主要的理论课程而设置,但在实际操纵中,实践类课程所需的知识内容和学时逐步增多,由于学院财经类院校的背景,更多的实践课程停留在参观、研讨、方案设计等。下一步将结合其他工作逐步适当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
由于实践课程依附于主要理论课程,物流管理专业目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共用老师,实践类课程缺少独立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任课老师自行设计操作方案。
针对这种情况,物流管理专业由所在的工商管理学院牵头,与众多物流及相关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尤其是在大连物流园区、港口等基地。并聘请行业专家和带头人为专业实践导师,定期指导实践课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参观活动由于参观人数过多、企业营运时间等限制,制定计划不定期,效果有限。实习基地由于安全规范、企业岗位等原因,受众人数有限,无法全员推广。实践导师工作受限于各种因素尚未开展。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14年申请并通过了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并与此为契机,整合了专业各个实验室,其中校内快递运营实训中心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连接快递企业和校内师生,起到“菜鸟驿站”的作用。中心所有营运由学生自主完成,包括衔接物流企业、接收快件、快件的短期储存以及和快递物流企业进行谈判沟通等。中心模式得到广大快递企业的认可和好评,并在其他高校推广。但在资金支持,制度完善,学生培训等环节还需细化。
没有全面贯彻实践教学,大连财经学院很大程度上保留东北财经大学这所研究型本科院校的路子,无法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这种理论上的培养定位和实际的办学行为之间的巨大差异,导致物流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在近期,找到校企双方合作的共赢点,同时以学院牵头谋求校企以双赢为基础的深度合作,同时不断完善校内基地,实现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互补,是学院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3.3 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由于立学院资金限制,虽然物流管理系提倡购买专业的软件模拟系统,但是学院很难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与设备,这就使实践类课程的课内教学大打折扣。即使在预算购买阶段,也只考虑满足教学要求,没有真实地考虑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场景。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场所,软件的缺失严重影响校内实践教学的效果。
曾经有学者提出,以立法形式保证独立学院的经费来源和合理分配。这个工作需要政府、高校等组织机构的协同努力。
3.4 教师的培训工作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教师的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教学的高质量。物流管理系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占20%,副教授40%,初级职称40%。60%的教师是双师型人才。学院鼓励并组织教师利用空余时间参加短期学习、参加讲座、学科研讨等。这些培训工作主要由教师自主联系申请,但在挂职锻炼、脱岗学习方面的工作尚未开展。了解行业实际操作中的最新问题和动态,更新和扩充知识,这些都是培养实践导师不可或缺的,拥有实践工作经验对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4 结束语
独立学院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的物流人才,但是由于资金、办学历史等原因,在很多工作上有待细化和完善。大连财经学院为地方培养了高素质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是大连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在未来仍需在资金支持、实践类课程增设和操作上加大努力。
[摘 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形态。物流系统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围绕环节设计、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在实践环节要分阶段进程式安排,对实践内容要注重知识技能一体化,在教学方法上要以行动教学法为导向。
[关键词]应用本科;物流系统工程;实践教学
我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拉动了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物流管理专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显露出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条件不足、实践教学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地位等诸多问题。
物流系统工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贯穿物流七项基本职能的同时融合了物流实践实务,具有系统性强、涉及面广、实用度高,研究主体及对象差异性大的特点。目前该课程主要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学时少、实践内容与理论脱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应用性是物流专业人才的主要特征,专业实践教学不但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升型用型本科物流系统工程的实践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特征分析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形态。从教育层次来说属于高等教育,从教育类型来说属于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类型。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实践的环节、内容、学时分配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特征。为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可概括为:一个贯穿、两个融合、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五个模块。
一个贯穿即体现以职业能力和基本素质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将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进行深度融合并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即两个融合。将整个计划学习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基础阶段、提高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每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又分为四个环节:基础阶段为看、听、记、做;提高阶段为看、听、想、做;综合运用阶段为想、做、评、辩。实践教学的内容按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可整合为五大模块:基本实验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专业实习见习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综合实践模块。
二、物流系统工程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不仅注重基础教学,同时更应注重学生个人执行力、专业知识、学科方法论和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根据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一个贯穿、两个融合、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五个模块的特征,物流系统工程实践教学改革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环节的分阶段进程式安排,内容设置的知识技能一体化,教学方法上以行动教学法为导向。
(一)实践环节设计:分阶段进程式安排
1.基础阶段。以对培养课程感性认识和物流管理的系统思维为主。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现代企业供应链运作模式视频、物流系统仿真模型,带领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感受系统运作的高度集成化、协同化。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实践内容学习主要以看、听、想、记为主。亲眼观看,亲耳聆听实地感受,记录不同类型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不同系统模型的特征并结合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从而引起思考,提出问题。
2.提高阶段。利用学校实训室的物流系统仿真软件,让学生进行物流过程的研究仿真、物流管理的仿真研究以及对物流成本的仿真研究。这个阶段以吸引、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主,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性、设计性。这时的四个环节分别是:看、听、想、做。这个阶段物流系统工程实践的重要内容就是使用仿真工具对基本物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并设计和匹配优化系统参数,从而具备一定的物流系统工程意识和系统建模实践能力。
3.综合运用阶段。针对上一阶段的学生建模练习,采用相应评价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叉评价,并形成评估报告和决策建议。此外,还可以对实习基地、企业的系统进行评估分析等,重在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系统运筹思维。学生在对其他同学系统模型的评估过程中可以巩固前期学习的知识,了解他人(小组)的思维方法,提高自身综合分析能力。这个阶段的四环节是想、做、评、辩。思考各种不同类型系统模型的不同之处,评价体系各项指标的优化、权重及其原理,决策的方法和重点,制作评估报告,在自己或本组的系统模型和指标参数受到别人质疑时需要做出论证、阐释。
(二)实践内容重组:知识技能一体化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反映了现代物流各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效益背反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用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和工具分析、解决相应问题。根据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我们按实际应用体系来组织技术知识、工作过程知识,将本课实践内容重组为五大模块:需求预测、物流系统规划、系统仿真、系统评价、系统决策。再按各模块实践能力目标映射为学习领域的知识、技能,同时再进行知识技能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知识技能与实践内容对应如图1。
(三)教学方法运用:以行动教学法为导向
笔者认为以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流系统工程实践教学的综合运用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精心策划和引导,促使学生分析、讨论、大胆质疑案例,探讨解决方案,以达到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实施要点:选择案例―分析―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作为参与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具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等优点,但也有一定局限,如:教师须具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的能力;学生除有相当理论基础,还需具备钻研能力;耗时多;短期内密集使用案例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不适于个性化、不能明确表达的知识。物流系统工程中系统工程的概念、系统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现象、系统分析、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系统决策等知识都较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
2.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把一个多任务组成的具体项目交给学生分组共同合作完成的教W方法。实施要点:任务提出―计划制订―任务落实―解决问题―成果汇报―评价―成果迁移。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以“对”或“错”论,而是“可行”、“好”与“更好”的区别。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跨专业学习等综合能力。当然,项目教学法也要求教师具备项目涉及所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要有较高的知识迁移能力;适用于复杂而系统的操作性知识如配送中心的选址、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决策性内容,如第三方物流决策、库存控制与决策、企业物流战略决策等。
三、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深化和物流产业的调整,尤其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愈发突出。明确应用型本科定位,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合理配置实践环节,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让物流教育贴近行业发展趋势,既是实现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适应国家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摘 要] 作为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落实点的专业教材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从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问题出发,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基础上提出改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现状的一些具体性的措施。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教材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物流人才需求的剧增,也促进了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发展和需求。据统计,2000-2015年16年间①,全国出版的物流类教材有3 415本,其中本科类教材494本,物流类教材市场繁荣和丰富可见一斑。但教材建设的滞后性与不适应对于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阻碍日益凸显。
1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问题
1.1 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材种类多,但均未形成体系
课题组将物流管理教材上明确标有“应用型”、“应用型本科”、“应用型规划”等字样的教材归为可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并按此标准对各出版社的教材系列进行统计。目前,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出版社及系列有:对外贸易大学出版社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应用型教材系列等近10个出版社的14个教材系列之多。
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主要涉及的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和部分基础课,如物流管理基础、配送管理、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等课程,而专业方向课和专业实训实践课程教材建设基本是空白。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更谈不上教材体系。
1.2 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的教材少
课题组按以上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归属划分方法对2000-2015年的16年间的494本物流管理本科教材进行分类,统计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有60本。从教材出版的年份上来看,2012年出版的教材最多;从出版社发行的教材数量来看,以北京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物流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数量最多。相比较而言,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还非常少。
1.3 教材结构不够合理
教材结构的不合理性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材中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比例不合理。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在内容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全面性,忽视了教材使用对象的特点,理论知识占大量的内容,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比例上严重失调。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应用型”和“实践性”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简单的案例、习题、企业情况的描述、物流相关新闻或事件等,这些内容从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匹配和相互论证上来看是弱关联的,对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1.4 教材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一方面表现在理论知识滞后于形势和技术的发展。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物流领域和物流管理工作中,一些物流新概念、新内涵、新外延、新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等不能在教材中及时反应出来,造成教材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是表现在辅助理论知识的数据和案例方面。在很多教材中出现过时的数据和案例,在当今的经济环境、商业环境,技术环境、消费环境、运作模式等变化快、差异大的情况下,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和工作实践脱节。
2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缺乏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把握
目前,很多学者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认识和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吕玉兰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其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同时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②。夏|、赵伟则认为应用型本科教材的编写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③。
以上学者更多强调的是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定位在应用性、创新性、实践性,但对于其真正内涵和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在教材内容的匹配上如何落实不够清晰,不具体,也没有共识。
2.2 教材编写者的背景及思维和认识上的局限
一方面编写者的学习背景对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的认识上的局限性。目前教材编写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在编写教材时有意无意的注重教材的学术价值和过分强调内容体系的完整性。这种思维局限影响或弱化了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内容体系。第二方面,很多教材编写者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参与物流管理实践活动较少,在编写教材上会受到对实践内容的素材不丰富、对理论知识实践化的内涵深度理解不够、对实践内容的关键考核点、重点难点的认识不到位等思局限影响了应用型本科教材的适用性。
2.3 教材编写团队结构单一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材主要是由高校物流教师编写完成。参与编写教材的教师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很多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故在教材的编写时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的、深入的、强关联性的相互印证,无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拓展性延伸;即使有所谓的习题、案例做实践内容,也无法真正达到对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编写团队的单一性是造成教材质量低、教材的适用性不高、实践性不够等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4 缺乏应用型本科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及示范性教材的导向
教育部高教司针对普通本科院校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规划示范性教材,针对高职高专院校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等做示范和引导。这些教材的评比和考核均有一套科学的、全方位考核的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引导和规范了教材建设。但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材建设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做指导,也没有示范性教材系列做引领。
3 完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的对策
3.1 建立应用型本科教材质量评价体系
应用型本科教材质量评价体系是将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内涵具体到每一个具体的考核点,多维度的、客观的评价教材是否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目标,引导教材编写者更透彻理解、更准确、更清晰把握应用性、创新性、实践性努力的方向。建立一套科学的、规范的、适应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教材质量评价体系对于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非常重要;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2 建设示范性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系列
近几年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进行的如火如荼,作为教育教学内容的载体的应用型本科教材一直是其中的短板,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障碍之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材选用上也处于两难境地:选择普通本科教材和高职高专教材都两头够不着,都不太适合;若选择应用型本科教材,一是可供选择的教材少,二是这些所谓的“应用型”教材很多都是噱头,在内容上无实质性改观。在这样一个混沌和过渡时期,为了促进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可以集国家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批符合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示范性教材,在教材建设上做一些试探性、创新性的引领,在提高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质量做引导,以促进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3.3 教材编写团队力求多元化,多方面互补以弱化思维局限性
多元化的教材编写队伍可以多方面互补弱化思维局限性。多元化教材编写团队主要从两个方面构建:一是来源的多元化。编写人员可以来自多所高校、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中从事物流工作的管理者、物流分领域的科学研究所、行业协会等,从而在资源、研究视角、撰写时间上进行互补。二是业务能力的多元化。将专家型、学术型、写作型的教师和人员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在教学经验、教材编写经验、学术水平和写作技巧等能力上进行互补。
3.4 激励教师编写物流类专业方向课教材,完善教材体系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比较固定、需求量大,故此类教材相对丰富和成熟,但针对各高校根据不同的学科背景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课教材、专业实训实践课教材,由于知识体系差异较大,面对学生主体窄,故目前市场上此类教材基本是空白。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设置激励机制,在考核上把这类教材的编写纳入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准的一个观测点,鼓励教师将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训实践课授的思考、成果撰写为教材,从而完善教材体系。
摘 要: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和“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因为物流专业开设时间短,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卓越绩效模式的引入将为物流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视角。本文在分析本科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卓越绩效模式的物流专业教学体系,从而提高本科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
关键词:卓越绩效模式;物流;教学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和流通业的飞速发展,物流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将其认定为继生产、销售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变革。物流人才作为推动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受到社会的关注。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物流人才已成为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所以为了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现有各类高校纷纷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在校人数超过100万。但是由于我国物流教育开设时间较短, 物流教育缺乏专长和特色,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出现了结构性失业和教育资源的浪费。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有责任承担起培养物流人才的使命。因此, 如何将物流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高校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创新其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备现代物流理念,掌握现代物流知识的人才”是目前高校物流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紧迫问题。
二、本科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目标是指引行动的风向标,是有效控制的参照物。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有效执行直接关系到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在目前的本科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没有从到人才培养的高度去设定教学过程,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犹如闭门造车,容易出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
2.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是帮助教学目标有效进行和提高执行力的有效保障。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还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管理制度陈旧僵化的现象,过多地围绕教学计划进行被动式管理,在基本形式的内容管理上投放了过多精力,而忽视了对教学质量的管理,影响了物流专业人才专业素养的提高。
3.教学过程的考核不完善。教学过程的考核是检验教学计划有效实施的方法,更是一种实现事中控制,有效纠偏,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传统的教学管理往往重结果,轻过程,过程考核没有一起足够重视,然而在结果出现问题时再回头查找纰漏,难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成本的增加。因此,在教学管理中应该注重过程考核,并对每一阶段的考核中出现的成就和问题及时分析总结,为下一阶段的过程考核奠定基础,促进过程考核的阶梯式上升,提高教学质量。
4.教学模式单一,实训基地建设利用不足。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在目前的物流专业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虽然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物流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为该学科发展配备沙盘模拟实验室,并配有各种软件,提供学生上机模拟实践的机会,但毕竟是模拟实践,相对比较简单,使得模拟实践与企业实际运作仍有一定的差距,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高校和物流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及实训基地相对较少,减少了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学习实践的机会。
三、卓越绩效模式在本科物流专业教学中构建
1.领导重视,营造卓越绩效模式的教学环境。高层领导的重视是成功实施卓越绩效的关键,因此在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校领导首先要认真研究学习《卓越绩效评价标准》,并组织教职工学习卓越绩效的内涵、标准,同时以身作则,认真督导卓越绩效的实施,为卓越绩效的导入营造良好的氛围。在物流管理专业师生中进行广泛宣传,并认真讨论,梳理卓越绩效的理念,并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运用这一理念去规范自己,指导自己的行动,将教学管理活动转化为严格的质量管理过程,以培养卓越物流人才的角度去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去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师生树立过程管理的理念,重视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处于质量控制过程中,并做到事中控制,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按照PDCA循环的方法进行分析解决,使教学过程管理的质量呈螺旋上升的趋势;用ISO9000的质量管理标准去衡量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明确教学管理目标,使得每位师生都明白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以达到共同努力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的目的;成立卓越绩效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建立卓越绩效领导小组和推进小组。领导小组成员主要有校长及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推进小组应有一位分管教学的校长负责,由学生处、教务处、人事处、宣传部等主要管理人员组成,是一个跨部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卓越绩效模式的推广、实施、监督和评价等日常考核。
卓越绩效模式的推进小组结构图
2.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在认真领会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内涵与准则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实现对各项管理目标的网络化,真正做到教学设计有目标,教学实施有进度,教学考核有制度,教学效果有对比,实现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对教学管理体从制度出发的全过程追溯。
同时将教学管理制度的具体规定印发成册,发放给物流管理专业的每位师生,组织他们系统学习和讨论,并在执行过程中对有争议的条款进行集思广益,形成一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组织,对学生“授之以渔”,使师生在充分体会卓越绩效内涵的基础上,培养问题型人才问题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在物流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从问题中总结经验,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①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便为整个课堂的“主演”,教师则是导演和引路人;同时,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多教学管理制度的督查与考核,使得卓越绩效模式正真地指导教学实践,而不能流于形式。
3.不断完善教学过程考核。在物流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培养的物卓越流人才作为学校该专业的建设方向和目标。在进行教学该和和教学目标设定时,将这一笼统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子项目,教师应充分理解每个子项目的教学目标及个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改变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考核管理系统,将学生物流实践拉入最终的成绩考核,达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对一些将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实施“校企合作”的高校,应该将学生在企业的实践进行量化考评,例如对学生在采购、仓储、运输、拣货、包装等相关实践环节分配不同权重,并对每一环节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通过综合考评及理论知识的考核,按照比例形成最终的考核结果,针对考核结果的薄弱环节,教师及企业内的主管领导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强化改进。通过这种面向就业目标,走出校门、融入市场,进行实践性学习的方式[4],以及对每一环节的过程管理,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更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培养出现代化了的物流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4.建立“校、院、教研室三级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目前高校的教学管理中都比较重教学管理体系,从战略角度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到中间层面的专业管理体系,再到战术层面的学科管理体系,都受到关注,但还存在着教学管理体系在校、院及教研室的抵触、矛盾和脱节,没能有效的沟通协调,造成了狭隘的部门主义观,只注重本部门的职责,而缺乏对更高层面教学管理体系的领悟,部门之间个权责不清,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针对上述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起“校―院―教研室”三级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院应该在充分理解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和发展战略,并以此为指导对本院物流专业的建设方向,具体细化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和考核标准,教研室应在充分理解学院专业建设思路的基础上,针对物流专业的课程设计,师资安排向学院提出建议,并通过讨论形成对物流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在物流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细化教学的过程管理,构建高质量的卓越绩效教学管理模式,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四、结束语
卓越绩效模式作为一种综合的绩效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医院管理、高校管理中。本文从卓越绩效管理的视角,探讨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并从学校领导的作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化管理、教学质量考评体系与监控体系的角度构建了物流专业的教学体系。从国内已经开始卓越绩效的高校来看,不仅提高了教学管理的质量,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的积极性,对其他高校的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在江卓越绩效模式引入教学管理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对教学质量管理的考评机制方面难以量化,质量监督的落实容易流于形式,对此,可以考虑聘请专门的绩效考评机构进行指导量化,以使卓越绩效模式在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提高物流专业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物流人才的质量,促性现代物流的蓬勃发展。
摘 要:高校中物流管理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应用性,但是我国各高校设置该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因此在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还有一定的不足,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欠缺,且相对薄弱,所以如何更好地完善实践教学,培养创新型物流人才,就成为现阶段各高校所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从创新人才的角度着手,进一步加大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研究水平,希望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物流人才。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创新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给这一行业输送更多的专业人才,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相应的物流专业,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的欠缺。众所周知,物流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其自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而实践教学是其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求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对现阶段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目前国内各高校物流专业中实践教学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相应的物流专业,现阶段已经有25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此专业[1]。众所周知,物流行业自身就是复合型服务性质的产业,行业中不仅涉及了运输、仓储、货代等方面,还涉及了信息业、互联网等。因此高校中的物流专业一定要具备实践性、应用性、理论性,才能更好地为物流业提供高品质、符合行业标准的专业性人才。
就目前各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的开展包含了校内物流实验,以及校外企业的实训,但是各本科院校物流实践实验室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没有制定完善的实验室使用制度;实验室的规模不能满足现阶段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部分院校中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而高校内部的实验室是让学生对相应的物流软件进行模拟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进行验证性的实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不复杂,这样一来就使得在人才培养方面上存在一定的欠缺。
1.1 实践教学设置存在欠缺
由于物流是新兴行业,使得高校在开设物流专业时没有过多的经验储备,导致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制定存在严重欠缺,实际教学课时不足。虽然现阶段部分院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但实际上还存在投入不足以及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由于部分院校不具备相应的物流软件,依然在使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演示,加之学校就业指导方面的不完善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实践教学效果非常的不理想[2]。
1.2 实践课程设置过于简单
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物流课程相对简单,并且还在使用传统方式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水平上的不足。而物流专业中涉及的多数课程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流业务中的实际操作方法,从而导致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
1.3 没有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目前多数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且在资金投入上不是特别充足,导致部分院校没有专门的物流实验室,或者是多个专业共用一个实验室情况普遍存在;即使是建立实验室的学校也多是规模较小,相应的设备软件等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常情况下只能进行相应的模拟演练,而不能进行仿真训练,这样就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完善本科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
2.1 构建其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1.1 建立基础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本科院校角度上来说,这一体系的构建需要将理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进行有效融合,并依靠校内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训来完成,进而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知识平台,推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及实践能力。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教学进行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物流环节和程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分类。例如:交通运输、仓储储备、配送等,使学生能够对每一环节进行有效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做好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进而保证实践教学体系的良好构建[3]。
2.1.2 模拟性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实践教学开展期间,教师可能模拟物流企业真实的运转情况,例如:仓储系统、物流配备中心的运作管理系统等。有效组织学生对物流环节进行模拟演练,从物品采购、仓库存储、交通运输等环节进行了解,使其更好地认识到物流行业的工作流程,并对其各环节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认知。
2.1.3 建立起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进行综合实践教学期间,会涉及众多的实践内容及知识,不仅包含了对物流工作流程的综合模拟、物品供应的实训,还包含了仓存管理系统的实训等[4]。而这一过程中,就要求学生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进而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创新能力、实际应变能力得到良好的提升。而综合实践教学不仅实现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有效融合,更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能够从中获取相关知识,进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
2.2 加快物流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指导作用,并且还要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完善、规范本科物流专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纲领文件,提升办学条件和水平,同时还以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根本,促进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完善以及创新。此外,还要根据实践教学的情况,对物流专业教材、教学模式、教师资源等进行有效的调整,进一步对高校资源进行整合,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升学生自身参与性,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推动物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有效融合,想要保证学生自身实践能力能够有所提升,就一定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起健全的物流实验室,确保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对某些特定环境的模拟,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有一种真实的感受,更好地提升实践能力和水平。
最后,物流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充分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物流行业发展真实需要。所以一定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切实提升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使其能更加深入地对实践教学进行探究,提升物流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聘请物流行业的成功人士或者是专家进行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物流行业的动态以及发展方向,进而推动学生自身综合实力、实践的能力[5]。
3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在逐渐提升,而互联网技术以及计算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物流行业水平的有效提高,而想要保证其行业发展健康,就要有充足、优秀的物流专业人才来作为支撑,因此,各高校一定要重视起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其不仅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物流行业及社会。
[提要] 本文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学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实践性教学与专业特色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给出推广管理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改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但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现状来看,物流人才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各高职和本科院校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大部分定位在国际贸易、货运、报关、生产等高级管理方向。而占35%的物流运输管理和仓储理货方向的中级操作管理人才培养较少,尤其是多式联运管理方向更少。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出职业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从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特点出发,以知识传授为宗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同时注重素质的提高,将研究性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探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教学特色
(一)以国际物流方向为特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地方经济发展,以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战略为导向,聚焦国际物流特色方向,培养掌握现代物流运作规律、熟悉物流业务知识、具备物流企业管理和全球化运作管理能力的物流管理领域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设置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服务于先进制造业,课程设置覆盖国际物流方向。在教学中,本专业设有国际物流、国际结算、海关实务、国际货运、集装箱与国际多式联运,以及针对学科前沿、行业动态的相关课程。专业教学紧密依托培养体系,学生毕业后多供职于专业物流公司,尤其是国际物流公司,以及各类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担任物流经理助理、物流操作员、单证员等工作职位,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同时也反映出以国际物流方向为专业特色的成效。
(二)专业以实践为特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校企合作基础上,定位于本科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综合能力的提升,构成了物流管理培养计划制定中的鲜明特色。
1、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本专业实施“专业平台”加“实习模块”的教学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突出了学科基础与专业特色课程的构架,为学生提供实验实训基地。一是与上海环众物流咨询有限公司共建综合物流实验室;二是与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仓储实验设备。
综合物流实验室主要硬件设备有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分拣中心、RFID、智能库存管理smart-bin等,主要软件有仓储管理系统、分拣作业管理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系统、固件库存管理系统等管理软件。本实验室能够模拟现代生产型企业在产品的存储、运输和销售过程的一般情况。期间邀请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上海环众物流咨询公司的培训师和柏中工业固定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项目工程师配合专业教师给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指导仓储配送模拟实习,使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表1)
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主要以计算机、多媒体演示环境和半实物模型来构建实验室硬件环境。主要软件有高级计划排程系统软件(APS)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软件(RaLC)物流运输仿真软件、企业ERP软件等管理软件。本实验室能够模拟物流企业日常运作的阶段性调整、突发事件处理、每日作业预演等管理决策支持需求。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自建成以来,多名教师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不断开展创新性教学实践,已为多门课程开发了系列实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表2)
2、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为促进培养模式的贯彻实施,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推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实现培养目标。本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一”的主讲团队,组建了“专兼结合”的专家队伍;建立了“双职互动”的中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中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专家来校交流等举措已成为常态。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地方性应用型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将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瞄准地方产业发展的业态,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经过十余年发展,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外标杆物流专业相比,在教学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专业发展与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开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缩小与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差距,高等院校必须扩大开放力度、开阔视野、突破瓶颈,走对外开放、加强合作与交流之路,是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为实现转型发展、打造精品专业、进一步缩小与国内外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差距,需要在发展中学习、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在与国内外相关专业的交往、融合中加速发展、加速创新、加快提高,加大专业发展集约化程度。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已纷纷开始尝试新形式,提出了“双轨制培养”、“柔性复合化培训体系”、“双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其中,上海海事大学以“地方性、应用型、港航性”的办学定位和物流管理系“能力型、创新型、务实型”的培养目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培养具有较强的企业物流管理实际应用能力,从事仓储管理、物流配送、国际货运业务等相关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借鉴。因此,努力缩小专业与标杆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存在的差距,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程度应成为本专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之一。
(二)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方面有待加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当前大学生培养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学习主动性欠缺问题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普遍存在。大学阶段,本应该是个体思维最活跃时期,然而受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的桎梏,大学生更善于背诵而非思考;更善于被动学习,而非主动学习;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学习主动性欠缺。学生在学术上循规蹈矩、思维枯竭,导致无力创造,习惯接受,一如既往地阻碍想象力的发展。学生习惯了上课听讲、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课堂讨论等互动教学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讨论中。因此,如何使学生转变观念、从高中阶段的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自动的学习模式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虽然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学生都能够适应学校与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学业,并顺利毕业,但如何清晰学生的专业认知、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本专业教学团队在近三年中一直致力解决的问题。
(三)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在我国开设历史较短,1994年北京物资学院开办了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04年北京交通大学成为国家首批正式批准的有权授予物流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的单位;国内物流专业博士的培养也仅十余年历史。同时,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对本行业的了解将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质量。要适应物流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国际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1、“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国内物流管理专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本专业具有丰富物流知识与企业管理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与专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比仍然相对不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一直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虽然本专业近年来已陆续送出部分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但要缩小与国内外一流物流专业的差距,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仍然相对不足。
2、本学科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缺乏。虽然专业师资队伍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需要,但仍缺少领域内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知名度,必须要吸引具有国际背景的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学校要面向世界,向世界开放,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到本专业任教,引进国外学科的前沿成果,引进先进的课程和教材,进一步加强专业的学术底蕴。
四、改进措施
(一)积极对标,进一步缩小与物流专业领先院校的差距
1、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科研活动为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了可能,鼓励教师将科研内容直接进入教学过程的机制包括:一是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设立教案评估制度,并与教学考核相结合;二是尝试建立科研成果进教材的工作机制,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同样辅之以相应的考核、评估和奖励;三是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开设反映学术前沿的选修课;四是支持教师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前沿科学知识;五是探索科研团队进入课堂开展集中授课方式,开展互动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但前提是以团队的科研成果为教学内容。
2、建立科研实践制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实践制度的建立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探索建立所有科研项目向高年级学生开放制度,实现科研活动与知识学习的对接。具体可以设计两个层面的制度,首先保障一部分有研究能力的学生直接进入课题组开展紧密型的科研工作;其次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辅助型参与,参与方式可以是文献查阅与整理、旁听科研团队的讨论。第二,建立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科研活动相对接制度,可以是学生的课外科技立项研究的项目直接来源于教师课题,也可以是将教师科研内容的一部分交由学生去独立研究并参与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建立与完善在校内全覆盖的各级各类课外科技竞赛体系。
(二)拓展专业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物流管理专业课积极采取以下措施,力图帮助学生强化专业认知、激发学习主动性:
1、通过专业认知,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自主性。本专业通过专业动员、专家论坛和座谈、专业实践、专业现状调研等各项措施,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途径。如,主要针对大一新生的专业动员会,通过高年级学生的座谈、专业教师的沟通、行业专家的报告、物流企业的宣讲会等形式,帮助大一新生尽早建立清晰的专业认知,进而明确学习目的。
2、校企共建,加大专业创新与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课程实践教学使学生从实践角度了解一门课程,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自主性。通过校企共建,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加强和企业沟通,探讨合理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根据企业需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在企业的实践,让学生接触专业,并养成踏实的学习、工作作风。
3、积极探索国际合作教育模式。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寻求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合作方式;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短期海外交流生等项目,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创造更多的本专业学生和海外学生交流的机会,培养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并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今后在全球化商务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通过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同时聘请海外教授举办讲座,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充分利用上海外资企业众多的优势,聘请高素质的外籍物流管理方面的职业经理人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参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三)健全人才梯度,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可进一步采取“引进、培养、外聘”等措施,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1、实施“人才引进计划”。继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大学学者和博士毕业生。加强国内外人才引进建设,积极引进、聘用国内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
2、扩大教师“培养、进修”范围。将一批高学历、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派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以增加教师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利用校际交流、国家留学基金委等资源,选派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
3、加大“外聘”力度。聘任兼职教师是改善现有专业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途径,特别是聘任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型师资。未来5年,专业将加大外聘力度,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行业精英,加大“校企合作教学”力度,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摘要:毕业实习作为大学生在校学习与进入社会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备受重视,如何有效开展此项工作对培养人才至关重要。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就毕业实习当下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专业建设发展提供建言献策。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实习;提升对策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电商模式的不断兴起,社会对运输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从较低层次的运输搬运工、站点收派件员、到仓库理发货员、录单员,再到更为高级的运输管理人员,几乎呈井喷式增长。这使得社会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有着较大需求,为促进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了契机。但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践经验,毕业后往往无法胜任岗位工作,鉴于此,众多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安排了毕业实习这一环节,即在本科生第七学期将学生送到用人单位进行为期三个月到六个月的实习过度,作为在校期间课程学习或学分修读的一部分,实习合格则取得相应学分。通过这一环节,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并结合专业理论学习开展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并进一步提升学生毕业就业时的竞争力。因此,众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但由于各高校实际情况的差异,在开展毕业实习时也各有不同,最后的成效也不尽相同。目前也有其他高校学者对这一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文献分析了常见的实习模式,并就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改进对策,文献则用量化的方式建立了物流专业实习环节质量评价体系,采用FCE方法对物流专业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并通过分析评价结果提出了改进专业实习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民师院)为例,对本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2 毕业实习生存现状
2.1 基本情况
民师院自2005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专科生,2009年学校获得升本资格并于2012年开始招收物流管理本科生,2016年迎来物流管理首届本科毕业生,2013年以后物流管理专科停止招生,因此本文仅针对物流管理本科毕业实习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民师院物流管理2012级共132名毕业生,在毕业实习前,学校统一为学生联系了三家需求量较大的用人单位,分别为顺丰速运(浙江嘉兴分部),敦豪供应链(DHL东莞站),全一快递(上海、北京、东莞、深圳等地),此外,还有学生自主实习(自行选择其他实习单位),或因考研暂缓毕业实习环节。经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132名学生的毕业实习去向安排情况为:顺丰26人,敦豪33人,全一30人,自主实习29人,考研暂缓实习14人。
2.2 实习内容及工作形式多样化
据现场参观及后续回访获取的资料显示,尽管各单位都与物流行业相关,但学生所从事的业务内容却存在较大差异。在顺丰实习的同学主要在各站点进行收派件,或在中转场进行大件包裹的搬运与装卸,工作强度相对较大。在DHL实习的同学主要在位于华为公司内部的仓库从事仓管员工作,少数同学从事船务、关务或是质量监控的文职工作。在全一实习的同学主要在各站点从事录单员、质控专员或是财务相关工作,而自主实习的同学则差异较大,有些在物流公司从事与上述单位基本相同性质的工作,也有少数同学从事着与物流行业关系不大的工作。
2.3 薪资待遇及劳动强度存在较大差别
根据各用人单位提供的实习薪资待遇显示,顺丰在实习期的基本工资约为1800元/月,无绩效或提成,食宿自理,这对于“双11”和“双12”等购物高峰期来说,工作强度的确是个不小的挑战,往往每天要工作十四五个小时,但是3个月实习期结束后继续留在顺丰的员工,可获得绩效奖励,每月可获得报酬为4000元左右,但劳动强度仍较大。DHL提供的实习待遇则为基本工资1700,按每天八小时制计算,加班工资为基本工资1.5倍,平均每天加班2-3小时,公司提供住宿,但伙食自理,实习生每月可到手工资在3500-4000左右。全一的实习待遇则为基本工资2500元/月,提供住宿,每月200元餐补,实习生每月可到手工资为3000左右,基本为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工作环境相比于另外两家单位稍优。而自主实习的同学,工作形式和薪资待遇则差别较大,在此不一一列举。
2.4 毕业实习与就业择业匹配情况
反馈结果显示,位于三家用人单位集体实习的同学,其工作性质与物流运输行业密切相关,在实习阶段对终端物流、仓储、运输等基本环节已较为熟悉,并基本掌握了一些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的使用。这对于将在校期间学习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有积极意义。其中,一部分优秀的同学从事着船务、关务、财务、质控等类型的工作,这些工作虽不直属于物流管理,但是仍与物流行业关系密切,且工作内容和形式相对于物流基础行业更有难度,工作环境更好,从事此类工作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3 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民师院物流管理首届本科毕业生,其毕业实习环节的实施无论是在学校组织层面,还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面,亦或是学生自身层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在进行实际调研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列举如下主要问题。
3.1 学校组织层面没有把握合适时机
物流行业由于与电商之间的紧密关系,使得部分公司的货运量存在较大的周期性波动,尤其是像顺丰这种以淘宝件为主要客户群的物流公司来说,时机尤为重要,如“双11”,“双12”等淘宝天猫促销大战时节,全民网购导致快递公司快件数量倍增,公司此时对实习生存在较大缺口,本校前往顺丰公司的学生于11月2日出发,3日到达,离“双11”高峰仅隔几天,加上培训,时间相对紧张。但是由于其他高校学生到达时间更早,因此,在工作岗位分配上,我校学生失去了先发优势,只能被动接受剩余的工作岗位,这也是导致后续部分同学离职的原因之一。
3.2 课程设置上实践教学严重匮乏
部分同学在单位实习时碰到的较大问题就是业务不熟练,缺乏操作技能,学习能力较差。一方面这与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关,没有购买足够的物流系统或设施设备供学生练习,导致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难以适应环境。
3.3 学生心态扭曲且期望过高
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毕业实习是他们第一次尝试性的进入社会,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感觉自己从环境上一步步“堕入深渊”,从小的成长环境,使他们面对这个现实社会时往往无所适从。对实习工作不满意,认为实习异常辛苦,对实习缺乏正确认知。事实上,产生这种心态,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社会历练经验,将学校学习作为社会实习的参照物进行对比,必然会觉得落差太大。但是他们由于经验的缺乏并没有将不同单位或工作进行横向对比,明白其实每个行业都各有艰辛的道理。此外,学生对实习环境和报酬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当他们面临简陋的住宿环境、嘈杂的车间厂房和微薄的实习收入的时候,内心原始的期望与现实再次形成巨大落差。
3.4 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缺失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岗位上,不管是何种工作性质,均对操作技能和基础能力有一定要求。在车间和仓库的岗位需要熟练掌握各类设施设备的运用,在办公室从事文职的岗位需要对计算机较为熟练,在DHL这样的外企工作的同学则需要英语达到较高的水平。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同学在这些技能方面都很缺失,导致学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期望不匹配。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并不缺乏英语和计算机这些基础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并不多,这也成为部分同学在竞争实习岗位,甚至于日后正式择业时的瓶颈。以DHL为例,由于员工的正常流动,时不时会空出一些相对较好的岗位,企业往往会优先考虑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的大学生来填补这些空缺岗位,此时英语就成为他们晋升的阻力亦或是动力,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亦是如此。
4 提升对策与建议
为不断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水平和质量,更好地为其毕业就业与择业奠定基础,完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进一步优化专业知识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要注重两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基础能力培养,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英语口语和写作阅读能力,二是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其中,前者可以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通过相关等级考试,如计算机一级二级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和口语考试等,虽然等级与能力不完全匹配,但是在相当程度上二者还是呈正相关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率,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而对于后者,则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强技能训练,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在讲授供应链管理课程时,可结合相关的3D软件来为学生分配角色,参与模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了解基本运作流程,又比如在进行Flexsim物流仿真的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物流运筹学中的相关模型,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再将数学模型用仿真软件加以实现,观察仿真效果并不断改进系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性思维。
4.2 重视高年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心理疏导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其就业与重点高校自是无法相比,因此往往借助于毕业实习环节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就业形势,直接为毕业择业做铺垫。因此,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应结合当下企业需求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注重培养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力争学一门会一门。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也应多向学生解读当下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对专业、职业、实习、择业有清晰认识,甚至有必要对某些同学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因为对专业和职业的错误认知浪费宝贵大学时光,贻误就业时机。
4.3 深化加强校企合作机制以扩大选择面
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方面可以适时为企业提供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企业平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做到共赢。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在传统的毕业实习基础上深化合作,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授课,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也可以让学生在实习期间,由公司为实习生安排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同样按照修学分的方式进行,纳入整个课程教学体系。此外,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合作企业数量,也可以让学生在选择毕业实习去向时有更多选择。
5 结束语
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深入具体分析了学生在毕业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完成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的战略方针做出应有贡献,也为同类院校优化实习环节组织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随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通过开展就业评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立足于对安徽省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供需契合测量指标的基本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形成原因。最后,探讨了改进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供需契合水平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就业调查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
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
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
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
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
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
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国家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摘要:为顺应新疆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合格的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以及校企合作,共同参与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积极进行一系列的物流工程专业的建设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物流工程的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双证书”教育;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改革考核方式;开展定期化、常态化的物流教研活动;抓好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改革探索
新疆沿边有十七个一类口岸、十一个二类口岸,同时又是新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阿拉山口口岸过货量持续增长,稳居我国陆路口岸过货量第二位,铁路过货量位居全国第一。西部大开发和全国19个省市的对口援疆也快速助力新疆经济的发展,夯实长治久安的基础。加快新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对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新疆“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100家物流企业和重点支持100个物流发展项目,以改变新疆物流业现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现代物流体系。首府乌鲁木齐作为国际商贸中心、进出口贸易桥头堡、通往内地和南北疆的交通枢纽、西部商品加工中转、集散基地,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飞速增长。
物流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模式不断推动着的物流现代化的发展,对所需物流人才规格提出了更高、更多的新要求,物流专业只有不断地改革、调整,实现专业建设的现代化,才能与新疆经济建设、物流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相适应。通过对新疆物流企业调研,邀请物流企业专家和物流教师共同参与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
一、物流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物流专业建设、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专业建设背靠新疆物流企业群,实施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物流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的教学体系,围绕物流职业岗位人才规格要求,对准物流岗位设课程,对准物流实践抓教学,对准就业育人才,构建适应物流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物流专业应用型的课程体系。根据物流生产与经营特点,结合行业实际,归纳形成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管理情景,促进学生工作经验的形成。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及社会需求变化适时调整更新,定期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征集行业、企业意见,及时对专业计划进行调整。如此,既相对稳定也与时俱进,适应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改革物流工程的课程结构,使之符合物流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
在物流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由物流行业、企业专家与物流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改革小组来分析确定本科目课程面向职业岗位应完成的知识、技能、关键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具体任务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形成科目课程标准。
以物流工程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为标准,设立物流核心课程,形成物流专业教学模块与实际物流工作环境无缝链接的课程体系;以具体物流工作流程、工作环节为课程质量标准,设立物流实训课程模块,形成贴近物流实际操作过程的核心课程的设计思路。
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素质教育课、专业基础课、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选修课)部分。具体运行机制为:第一学年以素质教育课程学习为主,在校内培养自我学习、数字应用、信息处理等职业核心能力。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相对集中的生产性实训。第四学年上学期,根据学生兴趣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进一步强化、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选修专业拓展能力课程,使专业知识更加宽厚;第四学年下学期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先学习,后实训、实践,然后再进行专业学习补充的培训过程,完善自身专业综合知识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实施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研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实践教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等。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开展互动教学。在教学手段上,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选用恰当、贴近的物流案例,开展案例教学;结合物流企业的参观教学,增强学生对物流的感性认识;开展物流的实务调查,深入了解物流行业和岗位的实际情况,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物流实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时间和操作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考核上也采用了笔试与实务考核相结合,效果较好。
四、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实施“双证书”教育
物流专业已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多年,鼓励物流专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物流员、采购员、助理物流经理、营销员、仓库保管员等),同时在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要求与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大纲相关联,将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五、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
在物流实践教学中,采用校内物流实训室与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相结合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与顶岗训练,增强物流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岗位意识,弥补校内教学环境的不足。
专业实践教学,采用模块式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达30%以上。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结合新疆工程学院立项,建立校内物流实训中心;一方面坚持走校企结合之路,共建物流实训、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立多个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由乌鲁木齐市知名物流企业的实践教师进行指导、训练,以学生能够真正达到掌握物流技能为目的,为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物流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教师要在做中教、学生要在做中学,为此要实现“四合一”,即课堂、现场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理论、实践合一,突出体现以物流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观。物流实训基地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载体和依托。它具备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功能,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中构建知识、学习技能、获得能力。
六、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师和小组考核相结合、平时和考核相结合、企业师傅和教师评定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除笔试外,通过物流实践技能测试,如物流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汇报、参观某企业物流中心后的感想等方式;在物流企业实行时,考核学生物流设备的基本操作,利用仓储信息管理系统对货物进行入库、库位分配、拆包/合包、出库的信息处理;结合小组课内外作业,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核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除教师评分外,对于课堂成绩还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嘉宾教师参与评分等多种方式。除此之外,还通过课内外小组作业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技巧、使用多媒体的技能以及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等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综合验收。
七、教研活动定期化、常态化,提升物流教学质量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层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搞好专业和课程建设等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定期化、常态化的教研室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物流教研室各位教师的思想、文化、教学等各方面素质。物流教研活动能更好地推进新疆工程学院教学质量建设,促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物流教研室应该发挥团队作用,交流物流教学经验,开展物流教学研究,互相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物流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发展需求,根据人才市场导向需求教授物流专业学生真正有用的物流系统知识、专业技能。
八、抓好物流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教学模式的转变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果只有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此,我们将提升物流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作为物流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任务来主抓。我们聘请乌鲁木齐市知名物流企业的专家,并由物流实训室建设商的培训师对我院物流专业教师进行了最新的物流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业务流程、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等知识的培训。采取了以下几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提高专业教师的岗位津贴、送专业教师培训、读博深造、下企业调研、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讲课、与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等。
目前新疆最紧缺的物流人才是:集商贸、金融、运输、物流规划、信息技术与手段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探索我院物流工程专业特色建设,提升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解决新疆物流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区域物流产业优化升级的迫切需要。
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了新疆工程学院的物流专业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使本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突破性创新,学生能力素质加强,教学团队整体素质提高,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物流专业将围绕“理论+创新+技能+职业资格+服务地方”的建设目标,推进物流专业特色建设工作。我们将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把物流工程专业建成更好服务于新疆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不断提升物流专业为新疆物流产业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摘 要] 为培养适应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物流人才,文章在了解现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基础上,分析了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以期达到整体提升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海洋经济领域应用所形成的融合产业,是船舶、海工、海洋监测等海洋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对于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关乎国家的海洋经济和国防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带动了广西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将会推动整个北海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港口物流的有效运作对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建设一支实力雄厚的海洋电子信息产业高技术物流人才队伍势在必行。因而,对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出新的要求。
1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1 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目前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专业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大部分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物流学生的研究。为培养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实施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同时具备学术型和技能型、适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物流专业高级人才。
1.2 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的先决条件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应用型本科的物流专业学生不能再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尤其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非常重的学科。因此,必须结合“理论-实践-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环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学校中掌握理论知识,在企业中掌握专业技能,切切实实做到校企合作的无缝连接。
1.3 拓展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
环北部湾经济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实习的机会,增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的是实用性,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机会。通过实践和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切实了解相关行业运行现状,明晰物流企业运作流程,为大学生毕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
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主要有高水平的海洋电子信息高端人才,但却严重缺乏高端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建设具备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人才队伍成为北部湾企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对高校海洋信息产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物流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物流管理是一门新兴产业,而物流管理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因此,社会对于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企业需要更专业的物流人士,尤其对于环北部湾经济区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来说,更需要有精通海洋运输知识的专业物流人才。目前院校的课程设置还存在全而不专的现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定位,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很难从事专业性很强的物流工作。另外,目前很多高校所设置的课程都是偏理论较多,实践性课程很少,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然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课程强化应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实践课程严重偏少。一是因为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比较少,尤其是刚毕业的教师,几乎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无法给学生上实践课;二是因为学校资金不足,无法建立完善的物流实训基地,有的只是部分的实训模拟功能;三是因为缺乏与校外企业合作,学生没有实践基地,课堂上的理论课和课堂实践课无法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2.2 教师师资队伍相对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物流教师。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老师都是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践经验欠缺。所以,应用型本科学生能学到的知识仅仅限于理论知识,对于企业中实际的物流运作和规划不能更深入的了解。
2.3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物流是属于一门相对较新的学科,很多高校都还没有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不管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的教学手段还是案例分析法、课堂讲授法等,或者通过参观见习等方法来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很难掌握真正的应用技能。
3 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3.1 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构创新:立交桥式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层次比较多,针对不同层次(应本、中升本、专升本)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相关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结合环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制定符合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法,增加与海洋运输有关的一些课程,比如海洋运输信息管理等,突出同时具备物流管理知识和海洋电子信息知识的人才培养特色。
(2)改进教学方法,增加实践课程比例。物流管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只能传授理论知识,而并不能传授实践动手能力,目前很多高校都还是采取“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使理论与实践课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一,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多采用一些能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比如启发式教学、模拟教学、交互式教学等。第二,建立核心课程理论加实验教学模式。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物流知识,应该增加相应的配套实验课程,如ERP、Flexsim仿真软件、Lingo编程软件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综合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技术能力。
3.2 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关键。由于物流的应用性、实务性非常强,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尤其对于同时要具备物流知识和海洋信息知识的学生来说,实操更是必不可少。因此,学校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实践操作方案。实践教学活动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其中每个层次阶段有不同环节的实践教学活动,如下图所示。
实践教学结构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的加深阶段,对于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是专业能力初步锻炼的阶段。在本阶段的学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课程实验、社会调查和港口企业参观见习等,重点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
(2)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专业实践教学阶段是指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探索中,强调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实践的重要性,有助于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本阶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课程设计、项目实践以及专业实训等。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项目环节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团队的形式一起学习和研究,共同探讨相关问题,课程设计环节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精神,融合更多的学科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专业实训主要是指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在老师和企业的带领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亲身体验未来的工作状态,如订单的处理、产品的出入库管理、商品的进出口流程等,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专业实训是联结校内和校外企业需求的桥梁,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一个模拟阶段。
(3)综合实践教学阶段。综合实践教学阶段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相关科研竞赛等,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专业技能只要是指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ERP实训、物流企业管理沙盘模拟等。科研主要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各种科研训练计划,参与老师课题研究、科研立项和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等学术活动,这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团队合作精神方面等起到很大的作用。全国性大学生物流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交流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锻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能力。
(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前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为了让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更快地适应相关专业工作,学生需要到物流相关企业中进行锻炼,毕业实习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分析、解决物流实际问题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第7学期可以安排到相关物流企业实习,直接参与物流企业的工作,理论知识与物流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掌握相关物流企业的岗位职责、熟悉物流工作流程,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提前进入工作岗位。毕业论文设计是对物流专业学生四年来学习的进一步的提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实际活动,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对物流专业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既需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也需要掌握物流管理较强实际操作技能。然而,目前高校“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紧缺,而物流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是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体,所以需要教师们在注重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需要定期去企业间学习、考察、调查等。因此,要培养出实践性很强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才,关键还是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较高教学水平的、实践性能力很强的师资队伍。具体解决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和支持现有的专业物流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学校每年定期派送部分教师到企业中轮岗实习,以此来提高物流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亲身经历物流的实践经验运用到课堂中来。
(2)社会引进“双师型”教师。直接从社会中引进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专业成功人士,引进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
(3)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专门到企业中聘请高层管理人员来上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物流实务、物流作业基础、物流运作基础、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等。
4 结 论
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需要高技术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这对应用型本科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所需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依托学校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海洋信息产业的需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实践、应用、技术,物流人才是全国紧缺人才之一,而具备物流实操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更是重中之缺。作为培养职业型技能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承担着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重担。本文介绍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及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来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分析了校企合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作用,论证了加强校企合作才能有效的创办应用型本科大学;设计、实施、检验专业校企合作方案。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 校企合作 应用型本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自2009年以来,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一直致力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系一直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学院升本后,根据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指导思想,我系对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讨论。一致认为作为应用型本科需在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层次上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基于这一共识,我们在校企合作上不断探索、加强沟通、深入合作,几年的专业校企合作实践让我们发现,取得成绩的最关键就是我们扎扎实实走校企合作之路,可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走校企合作之路,就不可能有创建真正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一、校企合作联合制定并实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开设几年间,我系与广东省物流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广州拜尔冷链聚氨酯科技有限公司等冷链行业与企业积极合作,三方对冷链物流专业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许多问题达到完全一致的共识,共同设计与确定冷链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了冷链物流管理专业。几年来,已向社会输送冷链物流管理人才200多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学校升本后,作为首批升本的专业之一―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多次与行业、企业进行讨论研究,形成了具有一定区域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我系结合当前电子商务尤其是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作为新的专业特色来发展。与深圳递四方速递有限公司进行了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了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双方多次讨论,形成了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操作性较强的方案,双方于2015年又签订了“递四方班”订单班协议。
二、校企合作联合编写应用型本科教材
为促进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建设与发展,我系联合广东省物流协会冷链专业委员会等行业、企业联合编写了4本冷链物流管理方面的教材,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冷链物流管理》、《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两本教材现正进行校企合作的联合修改,计划于2016年6月正式再版。
2015年6月我系与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培养“跨境电商物流”人才的教改方案,双方计划共同编写5本跨境电商物流的教材,目前《跨境电商物流管理》、《物流法律法规》、《物流信息技术》三本合编教材已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跨境电商物流实务》、《跨境电商物流英语》等两本教材正在编写中,预计2016年6月份正式出版。
为加强实训教学,完善实训体系建设,我系与企业联合编写实训教材:《冷链物流与食品安全实训》、《物流信息技术实训》、《物流综合实训》3本教材。
为做好校企合作教材建设工作,2015年以来,我系校企合作计划共同编写的10本教材,预计将在2016年内全部出版。
三、校企合作进行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水平
为做好“双师型”教师培养,我系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几年来我系王身相、宁鹏飞、张u、丁玉珍、杨雅斌、丁艳等教师分批到深圳递四方速递有限公司、深圳敏捷和冷链物流有限公司、广东怀远物流实业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践,教师通过顶岗实践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先后发表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有关论文3篇、作为副主编和编委参与编写校企合作的教材5本。
2015年底,结合我系与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的校企合作教改方案计划,根据教材编写需要和学术研究需要,系内6位教师组成考察小组,赴美国洛杉矶相关公司进行学术考察与交流,这对提高我系教师教学水平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次赴美交流开启了我系开展国际学术实地交流的先例,接下来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国际和境外高校、研究所及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
四、校企合作联合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
2014年以来,广东怀远物流有限公司与我系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物流实验室实训项目的建设,包括共同商讨实验室规划、制定实验室设备计划、规划实验室实验项目、完成实验实训室的招标、采购、安装、培训等实施工作。
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主动培训我系专任教师,提高教师的实验实践教学能力。后继计划利用我系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和企业在领域的前沿技术,共同开展行业企业职工培训。
五、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科研所,开展科研活动
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经广州工商学院批准于2015年年底成立了“广州工商学院现代物流技术研究所”。研究所组织结构上由学校和企业联合组成,由系和企业领导担任研究所的负责人,所内成员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目前,已就研究的重点课题方向进行了讨论,确定物流信息技术和冷链物流技术作为研究所的重点研究方向,并已开始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联系科研事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改革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探索建立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之路,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强化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受传统本科教育思维的制约,加之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之路还处于探索阶段,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摘要:本文从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基本原则、构建框架及内容、课程体系构建的评价与调整等诸多方面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阐述,提出了可供操作的运行办法。该研究结果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本科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尚在探索中的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由于起步较晚,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和理念层面,从高校专业设置、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队伍建设、基地建设、招生方式等内容层面和实施层面进行的系统研究还非常欠缺。目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共识,各校也加大了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但是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仍显得不尽如人意。本文将围绕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这一主线,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分析和阐述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适应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
一、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根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将高等教育第5级分为5A1、5A2和5B三种类型,分别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其中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特点如下:
1.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各行各业中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属于“理论应用型”人才。
2.培养规格:知识结构方面。应用型本科以行业需求为本位,由于行业具有复合性和跨学科性,因此应该特别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时性和应用性。能力结构方面,应用型本科以面向行业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同时培养学生要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素质结构方面,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更强的社会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
3.教学体系:应用型本科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适应行业需要为目标来组织教学,以“理论应用”为主旨来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尽管高等学校的分类及相应人才培养的标准已经做出明确界定,但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如课程体系构建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以传统教学、经验教学为基础的课程教学过程存在许多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就发现该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现在多数学校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应用型本科的需要,尤其有的教师知识结构过于老化,专业素养较落后,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学会理论、能通过考试就达到教学目的了,这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完成设计成果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2.教材体系、课程体系相对落后。物流管理类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现在有许多学校对这些课程几年不进行调整,物流管理类课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培养的学生自然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本门课程的教学,基础薄弱、课程层次不够分明、相关课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学生基础不牢固、知识点重复、能力提升达不到要求的高度。
3.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应用。许多学校还处于理论为主、实践为辅,设计成果为空的一个状态。课堂讲授是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教师通常以教材为中心,根据教学大纲精心策划、认真备课,并形成完整的教案,再按教案进行教学;信息资源局限在教材或多媒体屏幕上,信息传递形式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口头传授,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内容单一、课时较少。考核体系以理论答卷为主,实践操作为参考,这与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强的目标不相适应。
鉴于以上现状,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缺失,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培养质量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的加强、学校品牌及专业品牌的提升等。因此,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需要大力开展研究并尽快付诸实施。
二、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现代课堂教学重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最终要应用于实践。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理论知识来源于前人的实践,人们掌握了相应的理论知识需要到实践中加深理解;通过实践,不仅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能依据前人的方法论创新性地进行总结,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这种循环式、渐进式的认识规律完全适应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的指导;同时,学习情境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社会环境中的一种活动;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则强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传统教学中强调的直观教学方法是学习情境理论的一种体现,但学习情境理论在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运用却又有其更丰富的内涵,突出表现为学习环境的真实、客观、适用、实用等。
(二)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面向实际需要的原则。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做到应现实社会之需和应时之需。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物流实务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传统的物流业务在进一步深化,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冷链物流等新业务层出不穷,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需要有针对性地去适应这种现实的变化,体现面向实际需要的原则。
2.与传统教学课程体系的相容性原则。处理好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是贯彻和实施整个教学课程体系必须考虑的问题。需要在有限的学时安排下做出相应的调整,做到既保持理论知识体系传授的完整性,又让学生得到较充分的实践性课程的训练,保持总学时不增,传统教学课程体系与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相容,相互补充,改进教学效果。
3.课程体系内容的多样化与全面化原则。课程体系应该覆盖当前物流管理本科生培养的每一个专业及方向。就教学课程体系的表现形式来看,应该尽量体现多样化原则,形式多样灵活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的框架
以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例,针对不同课程类型,结合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特点,设计了相应的课程体系。详细内容参见表1。
在具体课程的设置方面,重点要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学术性本科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的实践类课程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内容方面更加注重与社会物流企业实际工作内容的接轨。
1.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该类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关注国内政策和国际形势,规划未来职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因此该类课程应该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在该类课程中,应该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军事技能训练、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应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以及物流管理专业较为基础的课程。应包括如下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现代物流概论、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3.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专业技术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关键所在,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使其能够全面地掌握,并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对于专业技术课程,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主要针对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岗位,结合物流的重要功能,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课程:仓储与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物流营销、物流设备与技术、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除此之外,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以及紧密结合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还开设了如冷链物流管理和冷链物流设备与技术等特色课程。
4.综合应用课程的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课程是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将物流管理专业的综合应用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课堂内综合应用课程。课堂内实践性教学课程主要穿插在各专业课程中进行,该部分课程是学生后续应用型课程的起点,属于应用性教学课程的第一层次,具有基础性和启发性的作用。第二,课堂外的综合应用教学课程。例如,提供实践性课程平台,例如物流业务单据制作、模拟物流业务流程、校物流协会定期活动、物流业发展热点问题讨论交流、实习基地与校企合作单位专家讲座专等,这些应用性课程的创办与开设将进一步扩大学生视野,巩固理论知识,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之间的对接,最终走出校门参与专业实践服务。第三,校外综合应用性课程,这是校内应用课程的进一步提升,包括暑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
“三个层次”使得整个教学课程体系要求做到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以求实效。以广州工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为例,设计特定的综合应用教学课程。详细内容参见表2。
四、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评价与调整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评价模型。为了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动态的质量监控与调整,以具体的综合应用性课程体系为例,可以利用表2所提供的课程体系设计项目,通过建立某个归一化的数学模型来予以实施。例如,简单的加权平均模型可以提供一个归一化的指标用以评判体系的质量。或者,通过对表2层级结构的细化,利用层次分析法也可以得到无量纲的归一化指标。实际操作中,每个权重的赋予可以利用专家咨询法与师生意见反馈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如果指标值相对前期下降了,从模型的计算中找到导致指标值下降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来自管理与执行方面,这就需要改进相关管理工作,增强执行力度;可能是因为某些项目已经过时需要淘汰,某些项目需要增加进来,以及项目与项目之间的权重结构已经偏离真实水平,因而需要重新对项目及其权重进行结构性的调整,以改善课程体系。
2.提供校内师生及校外专家评价的平台,实现信息的反馈。在课程体系建立之后,评价模型实际操作的关键在于项目权重的赋予。像目前课堂教学评估操作一样,利用类似的学生网上评教系统可以解决师生对课程体系每个项目权重的调查取样;通过建立网上专家咨询系统同样能解决专家的赋权打分问题,不必再采用陈旧的纸质问卷调查。
3.根据实际需要,对课程体系做出相应调整。需要强调的是,在社会实际需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做出相应调整是必要的。学校教务处可以通过选取部分具有丰富实践课教学经验的教师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践性课程体系评价小组,定期(例如,每年一次)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