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心理学专业论文

心理学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24 11:39: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理学专业论文

心理学专业论文: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学生按照自然班级分为PBL联合LBL教学组和LBL教学组,通过理论考核及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综合解析成绩和总成绩均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对此联合教学模式评价良好,认为此联合教学法最能提高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论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 PBL联合LBL教学法;应用心理学;神经解剖学

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解剖学教学的目标要求有其特殊性,要求其加强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学习。因此,我校于2010年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第一学年下半学期增设了神经解剖学这门课程。但由于神经解剖学内容庞杂抽象、名词繁多、功能复杂等特点,它的“教”与“学”历来都被认为是复杂和困难的[1]。因此,何种教学方法是较适合教授应用心理学专业学习神经解剖学的,一直是我们近5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是近年来深受重视的教学改革之一。PBL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相比,PBL教学法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主学习以及组内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2]。然而PBL教学法相对LBL教学法又有其缺点,比如LBL教学法较LBL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含量较少,所学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又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等[3]。因此,PBL和LBL教学法各有利弊。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报道,PBL和L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似乎是较为理想的教学方法。而如何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将PBL和LBL进行有机地、合理的结合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所要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根据两种教学方法的侧重点不同,并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特点,将PBL和LBL进行合理的结合,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神经解剖学的教学,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

对象以2014级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40人为实验班,采用PBL联合LBL教学法。2013级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42人为对照班,采用LBL教学法。两班人数、性别、及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班入学成绩及入学后的系统解剖学考试成绩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为保证教学的一贯性,两班的总学时不变。LBL教学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使用多媒体课件、结合临床事例对有关概念和内容进行阐述。PBL联合LBL教学组首先采用传统的LBL教学模式,利用22学时主要讲述LBL教学组所教授的神经解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后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随机分为5个小组,进行18学时的PBL教学模式的讨论课。讨论课给学生提供6个病例,由老师收集和整理临床病例,设置自学及提供相应的思考题。其中前3个病例是神经解剖学授课过程中常见的临床病例,后3个病例涵盖了神经解剖学、心理学诊断及心理学治疗等内容。于课前一周将病例按小组发给每个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教材,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完成讨论记录和课堂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上,各学习小组长将讨论结果用PPT做演示汇报,全班同学可以向发言者提出疑问,小组长可单独或连同同小组内成员一起解答疑问;此时,教师的角色起辅导作用,即倾听、引导和启发。最后授课者对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针对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再次强调病例中所涉及的有关神经解剖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对PBL教学思路清晰、提升信心。

3. 考核与评估

主要通过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进行。两组在课程结束后,采用相同试题考试,其中基础知识部分占65%,综合解析部分占35%,考试成绩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总成绩及综合解析题得分分析。PBL联合LBL教学组在课程结束后发放问卷调查表,调查项目包括8个方面,每项分别用赞成(有帮助)、一般、不赞成(无帮助)3个评价指标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观点,无记名如实填写。

4. 结果

理论考试结果见表1,对两组学生的综合解析成绩和总成绩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PBL联合LBL教学组的学生综合成绩和总成绩均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

5. 讨论

近年来各高校就PBL教学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肯定PBL教W在医学教育中的积极意义。但由于专业、教学对象以及师资条件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求我们在PBL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课程、专业、学生的不同探索出最适合的PBL教学方法。因此,我们根据本校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神经解剖学教学中进行了PBL教学法的初步尝试。

从以上结果看出,PBL联合LBL教学组学生的综合解析成绩高于LBL教学组学生,说明PBL教学法可直接提高学生的综合解析能力;PBL联合LBL教学组学生的总成绩也优于LBL教学组的学生,说明PBL教学法对学生的理论学习也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PBL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关[4]。PBL教学突出了“课堂是灵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的教学理念,其教学过程中教师慢慢“隐退”,仅在关键时刻起到点拨、支架与教练的作用。PBL教学法采用问题和病例讨论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改变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的传统教学方法,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PBL教学法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触类旁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果。

而且,从调查问卷结果可看出,PBL教学法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点以及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或促进作用。这主要因为PBL教学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

然而,传统的LBL教学法也是不可替代的。一是,课程学时有限。PBL教学法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二是,学生背景知识有限。低年级学生由于还未接触过多的临床课程,对考试之外的背景知识尤其是医学知识认识有限,如果完全用PBL教学法较困难,严重的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LBL教学法不需要学生有很多的背景知识。三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由于我国的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对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赖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如果不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换,很多学生将会难以接受新式教学方法。

同时,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PBL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此外,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临床病例,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5]。

综上所述,PBL教W法在神经解剖教学中的确有一定的优势,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范围、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优于LBL教学法;但是完全舍弃LBL教学法,全部使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也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是在LBL教学法基础上合理使用PBL教学法,充分发挥二者的优点,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PBL联合LBL教学法要求授课教师在备好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专业和授课对象的不同备好学生素质、心理心态、科学背景、展望等方面的课程,才能达到PBL联合LBL教学法的最佳效果。总之,PBL联合L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专业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应用与推广。

心理学专业论文: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特色探索

编者按: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基地围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以提高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质量为主线,以为省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己任。多年来,依托黑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平台,围绕“三个服务”的宗旨,以“院校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展开了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栏目将连续刊发基地各研究团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期待为龙江高等教育智库建设作出贡献。

摘 要: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三个部分组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章从实践教学的特点出发,依据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以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宗旨,探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特色,培养综合性与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心理咨询与治疗

目前,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集中在实验课、实习以及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实验以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为核心进行基础实验、验证性实验,忽视综合性实验以及应用性实验;实习主要以见习为主,将原有的抽象的理论描述上升为实物的见证,W

生没有亲身实践,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是学生亲身实践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应用实验室进行实验,抽取被试进行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或发放问卷进行实证研究。事实证明,仅靠毕业设计一项实践活动,很难达到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就业中更加凸显其实践技能的欠缺。“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发现,40%的专家认为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专业训练状况不达标,“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与质量。学生步入社会也验证了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衔接之不足的问题。理论知识讲授灌输痕迹明显。基于毕业生的反馈及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探索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如课堂教学演练、社会实践服务与服务社会等相结合,力图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多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中的定位

(一)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

应用心理学的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其应用性,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学生亲身体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1]。它既包括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而开展的基础实验、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还包括学生以学以致用、走向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称实习)以及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而进行的毕业设计。

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应与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注重“宽基础、巧创新、强应用”,培养社会急需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这一培养目标,形成以“实验教学为基础,课程与专业实习为补充,校外见习为延伸,毕业实习与设计为重点”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总体框架。

(二)实践教学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地位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目前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为指导,培养为社区、企业、学校、司法等部门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卫生、心理素养维护等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实验教学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应用性的不可或缺性,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的首要特征。学生在掌握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下,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体系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前瞻性。调查表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应用技能方面出现“瓶颈”现象。其实践能力的残缺制约着其服务社会的水平,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成才与发展。因此,加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特色的探索,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彰显实力,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身得以强劲发展的根基。

二、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特色探索

目前,心理学实验摒弃原有的心理学教学实验中以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忽视综合性、设计性与应用性实验的方式,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例,学生用一学年的时间学习这门课,理论学了很多,但依然不能独立接待来访者,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何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自2006年起,我们着手实践教学的整体框架的研究,致力于专业特色的探索,努力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完善,通过不断地实践、模拟、演练完善自身的操作水平,为做一名称职的职业心理工作人员,构建和谐的社会奠定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课堂教学

以实践教学理念推动理论课程教师进行课程设计。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三个人,一名作为求助者、一名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名作为观察者进行案例演练,每次演练时三人角色可以互换;将课堂教学时间分为三份,用一份的时间做学生案例演练、观察点评,两份的时间做教师理论讲授,每次下课前给学生留案例演练内容,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收集资料、预演。案例演练内容需要应用上一次课堂理论,既丰富了课堂理论,使理论更好地被学生吸收、消化、理解,同时使学生明晰所学理论的应用价值与应用技术、技巧,有

效地将理论与实际演练相结合,提高演练效果。演练结束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谈感想,教师点评、督导。

(二)实验教学

将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体系中剥离,形成独立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有独立的实验教学大纲、编制专业的实验教材,将实验考核成绩纳入学生的学业成绩中。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指导手册》,学生亲身体会每一个实验项目,依据自己的实验项目对操作程序、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要素进行描述,指导手册有助于丰富实验内容,进一步完善实验过程,并且可以为下一年级的学生提供可借鉴性理论与操作参考。该课程体系可增强学生实验教学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合作与创新能力,使他们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实践中,将咨询关系的建立、系统脱敏、认知治疗、内观疗法、沙盘疗法等融进课程体系中。学生运用模拟咨询台,真正体会咨询的场景。授课教师、实验教师或实验助手可以在实验室小组之间走动,既便于个别指导,又有效节省重复实验所需时间。实验全部过程采用多媒体录像,学生可以针对疑难问题和诊断难点或咨询技巧反复播放录像,寻找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好的实验项目作为样板,播放给下一届学生。教师督导、案例研讨、学生重复播放,细细品味,使自己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更上一层楼。

(三)实践教学

课堂演练与实验教学演练与现实的实际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还需走出去,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深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兄弟学校、精神卫生医院等。如同理论教学一样,每天安排具体实习内容,制订科学的、有效的实习计划,安排实习任务,制定实习考核标准,如撰写相应篇幅的咨询手记,初诊接待几位求助者,走上v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走进中小学生群体进行团队辅导等,使学生的校外实习真正发挥其效用。在原有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基础上使其实践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提高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 使学生不再成为实习机构的负担,能够真正将实习机构当作社会的一角,为实习机构提供人力援助,实现学生、实习机构双向共赢结局[2]。

(四)社会服务

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课程,提高实验室的社会利用价值,定期对社会公众开放。如六一儿童节为小朋友进行心理测评、生命教育宣讲;教师节为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开展减压宣传、为中高考学生进行考试焦虑调适、为残疾人朋友服务以及为边远地区进行心理支教等。将实验设计、实验功能应用于社会,同时使实验仪器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提升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发挥专业特色,为社会服务,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专业援助,学生在社会服务过程中不断成长。这为构建和谐社会、民众平和稳定的心态提供保障。

效仿国外一些高校的做法,使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去为社会服务100―200个学时,在服务这段时间,可以使学生的理论充分应用于实践,使他们真正体会应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感受。将高校学科发展与建设同社会服务发展融为一体,满足社会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

也可以同企业以及中小学等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援助。企业员工心理援助、中小学生考试焦虑调适、职业压力缓适,员工婚姻家庭、子女关系协调等。这些都是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实验中体现的项目,都可以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的合作项目,提升实验室的社会价值。将心理实验同社会紧密结合,使其科研成果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五)形成课程群

以“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为核心,构建应用心理学课程群框架。将人格心理学、健康与变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卫生学、女性心理学、性心理学以及特殊群体心理学等课程融入课程体系。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群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整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专业化的合作平

台,为实践教学服务。

三、结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基于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校内与校外的相互配合,以实践教学推动教师理论课程的讲授与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心理学专业论文:浅谈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摘要:《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目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过于偏重知识系统性轻应用性、重老师的教学轻学生的学习等特点。要提高其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心理学专业论文:“双创”背景下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摘 要:在国家创新创业背景下,针对教育领域中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实际需求如何改革当前我国心理学专业人才向创新实践取向的培养目标已经成为重要课题。本文从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出发,着重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资源三方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从改革的视角提出心理学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路径和方向。

关键词:双创;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建设目标

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以育人为本、服务为宗旨、就业创业为导向,深入开展心理学本科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前经济供给侧改革的转型期,针对于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而言,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这成为培养心理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路径。由此,心理学本科专业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结构需求调查等行动研究,探索实战为主、理论为辅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创新创业特色专业”的专业改革思路,重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为抓手,突出实践教学,运用案例分析和项目训练教学法实行模块式教学。以双创教育改革为推力,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和自主创业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学中创、创中学、学创相长”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建设内容

1培养方案

2016-2017学年开始,心理学本科专业新生实施新的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突出并旨在推进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密切融合。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学分占比60%,实践教学学分占比40%,实践教学学分中创新创业学分占比50%,每学年创新创业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低于10%。以学分银行的方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以及自主创业、、课题研究等活动均可折算。

为创新创业学分。同时,实施弹性创新创业学分制度,放宽培养方案中创新创业学分占比上限,允许学生超额的创新创业学分与理论教学学分互换。此外,实施弹性学制,为创客大学生开设绿色通道,包括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八年。

2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优化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以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双创能力培养为引导,积极推进专业课程教学,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使课程体系设置从传统的就业教育向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变,重点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辅导三大创新创业课程群。在前两学年开设三大课程群的基础必修及选修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专业技能与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SPSS应用》等。后两个学年逐步开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辅导三个方向的实践类必修及选修课程。其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群包括《人力资源发开》、《人事测评》、《组织行为学》等;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课程群包括《广告与消费心理学》、《公关心理学》、《人机交互设计》等;心理咨询与辅导课程群包括《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

模块化理论课程以动态阶段性学习来实现。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前给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材料,采用问题启发式、类比讨论式、内容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准确理解;本科二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科三、四年级进行建构性学习,第三年开始接受创新创业式应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在双师型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职业兴趣为中心选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辅导三个方向进行一系列职业技能训练、模拟创业设计竞赛以及合作协同式自主创业项目,力求实现每位毕业生在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精准就业创业

3教育资源

双创教育需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为依托。课程资源、实践资源、平台基地等教育资源的协同整合,统合孵化、培训、实践等立体化功能,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意识,激励并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以实现心理学专业毕业生迎合于供给侧改革而顺利就业创业。一方面,建立心理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资料库,注重收集或编制与时俱进、实用、科学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整合实践资源,建设创新创业平台和孵化基地,充分利用福建省自贸区和福州新区建设契机,辐射福州地区企业、中小学和特教学校以及司法系统,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用户体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儿童行为矫正训练等合作基地,确保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均能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三、改革途径

1.良好师资队伍:

本专业共有专任教师10人,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其中拥有硕士学位9人,博士学位1人,现已初步形成由不同年龄、职称及学历层次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和科研梯队。同时本专业重视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形成了一支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有双师型教师5人,占专任教师的50%。

2.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教学经验:

本课题参与者相关教师均具有普通教育学和教学论等理论层面的积累。在长期教学过程中,采用互听互评方式以及走出去方式观摩并参观多所重点高校心理学专业建设成果和教学设计,擅长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启发式策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专业兴趣,积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指导教学思想,按照分层次、分模块的思路培B出可以胜任并从事科研、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心理咨询等方向的优秀人才。

3.厚实的教改成果积累:

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完成一项校级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建设,三门校级精品课程《普通心理学》、《普通教育学》和《人格心理学》的网络开发。相关教案设计有一项被评为校级优秀教案。经过十余年对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探索,有四篇教改类与国内核心刊物,约十余篇教改类于大学本科学报。

4.特色实训基地为实践教学支撑:

目前,本课题组有关成员主要负责校心理咨询中心的维护与运营、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基地以及校儿童发展中心与终身发展中心的开展。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与华侨中学、龙华职业中专、元樵中学、实验二小、福清监狱、莆田监狱、市法院以及相关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均建立长期的校企专业实践基地,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重要平台保障。

5.齐全的教学设施为保障:

本课题所开展的日常教学活动均配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室、心理测量实验室、专业行为实验平台和团体辅导中心。一系列教学专用测量与实验软件以及硬件设备为本课题有效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同时,通过大学生创新课题和毕业设计,在相关教学实验室和平台均对专业研究方法的训练提供重要保证。

6.专业技能活动为扩展:

经过十多年心理学专业建设和发展,本课题组骨干教师定期为入学新生开展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讲座、专业读书交流会和考研就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专业辅导,通过举办一系列专业技能比赛,如心理咨询模拟大赛和心理剧大赛,为学生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作出重要平台支持。

四、具体改革方案

1.制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定工作做大量的准备。首先,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对2016级心理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进行认真的研讨。其次,回访往届毕业并已经工作的学生,联络用人单位相关人员,收集他们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和看法,作为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和制订的参考。最后,走访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宝贵经验,与相关创业教师深入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学分学时等情况。

2.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首先,开设创业课程群。在现有基础上,加入创业实践环节,并将其纳入到学生必修学分里面。其次,开设专业理论、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等方面课程,不仅可以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提高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能力,进而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再次,修订相关的教材。鼓励任课教师编写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融合的教材,以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最后,不断引进服务地方经济新的课程。如《海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专题》课程,扩充教学内容,构建完整的纳入创新创业知识的课程体系。

3.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对接社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资源与产业人才需求,构建创业孵化平台等支持环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一方面整合校内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首先,推动学校加大投入,学校可以通过实验室模拟仿真、创业模拟大赛,依托虚拟仿真技术,打造全产业生态环境和产业链,深度模拟企业创业、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为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融合提供硬件基础和软件环境。其次,在现有心理咨询技能大赛、心理剧大赛以及创业管理竞赛的基础上,丰富教育形式,例如创业法律法规讲座、创客素质拓展训练、产学研转换、项目孵化、短期校外创业、案例参编、故事访谈、微电影等。另一方面整合校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首先,依靠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丰富的行业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构建创业孵化平台,尝试校企共同培养模式。继续利用校内已经设立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和校外的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创业孵化基地,为心理学本科专业等专业大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支持平台。其次,推动学校借助校友、社会关系等手段吸引资金,利用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尝试建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的示范基地,为学生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合奠定资金基础和推广平台。

4.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

大力度打造“专业+创业”的师资队伍,促进两类知识体系的融合,专业教育侧重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创业教育则侧重于创业能力、创业思维等的培养。一是,加强“双师型”专任教师的培养,鼓励45岁以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定期去相关部门进行实践培训,多个渠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知识。二是,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实施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专业教师参加省级组织的创新创业教师专项培训,形成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将具有专业优势和创业知识的教师组织在一起,通过设计专业课程环境和实践创业环境来共同完成课程的传授。三是,鼓励教师开展校企横向合作项目,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指导学生应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举办创新创业交流会、指导扶持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活动,做到教学相长。四是,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友、学校教师等社会网络关系,落实学校“双百计划”,聘用企业行业专家,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素质。

5.优化考试考核方式

首先,深化考试考核内容方式和成绩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多样化、多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满足不同类型的课程的考核需要,同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形式改变,促进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其次,将实践性考核和理论性考核相结合,探索基于过程和结果的双重考察。在专业课程学习时,将专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实操融合在一起,重点考核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实操能力。例如在模拟企业员工招聘中运用人事测评等综合专业技能,要求学生成功将不同岗位需求与人力资源供给成功匹配对接。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加分项等方式,如参加创业大赛、进行创业实践等形式。这种考核方式既考察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建立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首先,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学团队的核心作用,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在传统课堂中融入创新创业素质能力培养。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构建适合不同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其次,修订教学大纲。专业教育融合创业思维,在现有实训实践环节、创业孵化中心、专业技能大赛等形式的基础上,丰富教育形式,将校园、创客空间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联合在一起,例如举办创业专题系列讲座、贸易相关企业对口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与贸易相关企业联合开展竞赛、产学研转换、项目孵化、短期校外创业、案例参编、故事访谈、微电影等。最后,任课教师将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进行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积极鼓励教师面向行业企业承担课题,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技术钻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专业论文:心理学本科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应在专业建设中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与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建构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及其内涵。

目前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重视和应用[1],基于近年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建构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是化解学生专业学习困境的必然途径[2]。所谓“立体化模式”,是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的的单一化、平面化而言的,“立体化”具备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和多方位的内涵[2-3],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打破传统高等教育偏向知识灌输的单一模式,基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是系统论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要全方位地调动各个教育、教学环节诸要素如人才培养目标、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教育途径、教育评价等并进行立体化设计以形成有机统一的综合教育体系,努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紧密围绕培养目标,采用课内与课外、课前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网络)、国内与国外多维一体的学习策略,展开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高[4]。

二、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内容。

1.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模块,奠定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基础。

根据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学生发展需求,按照学院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我们分阶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对专业课程体系作出调整和完善,把课程模块分为: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实训课程等五大立体化模块,逐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30% 以上) [5]。

围绕课程体系的确立,逐步选择有条件的课程建立立体化教材,实现课程内容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材包括文字教材、教学辅导书和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上电子习题和心理学案例分析、辅助教材等教学资源。

2.教育理念的立体化。

教育、教学的理念涉及到教育目的观、师生观、教育教学过程观等多方面的基本认识。应用心理学立体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突破原来以课堂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而不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为主的设计思想和体系,向突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方向改变。特别是,立体化教育认同教育过程中存在双重主客体的观点: 即认为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和学习的对象(客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有着多向立体的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而非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单向灌输。

3.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立体化。

大学传统教育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单一授课方式。立体化教育教学则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立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应具有挑战性、启发性、灵活性、激励性、反馈性等多种特征。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坚持探索和借鉴的特色教学方法有:“元问题提问”环节、“5 分钟老师”制度、研究性教学法、研讨式、案例教学、体验教学法、基于反转课堂的PBL等,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听课热情更高。

4.教育教学手段的立体化。

课堂教学手段的立体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多数课程都能通过多媒体的运用增强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克服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的不足,极大地拓展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分析与讨论,真正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和谐课堂。

课外辅导方式的立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实现课堂教学与网上辅导相链接提供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课外辅导方式单一化的局限。如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对校内外心理学专业课程网站资源的链接,学生可以十分方便地随时学习各网站上的有关教学内容、学习辅导材料、知识扩展材料、课程录象等。师生通过 e-mail 的方式进行打破时空的立体化指导、学习督促和交流。

5.课外辅导与实践活动体系的立体化。

W生分层化、多样化教学辅导。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分别来自文科、理科高考背景,在学习基础、将来发展取向、学习兴趣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要重视让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自由结合,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优势,克服弱势,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与课下自学相链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学生的自学内容。课外自学包括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自学材料包括参考书、期刊、专业书籍、网上资源等,鼓励和指导学生搜寻有关资料,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网上资源和图书馆等其他有效信息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既能避免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切实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又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相链接。在实践教学方面,力图使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力求形成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包括:通过实验室模拟实训课程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 的课堂教学开设应用技能课程,通过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的撰写与研究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等;并且,建立和完善较为全面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

6.课程考核与教育教学评估的立体化。

课程考核是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实施的调控棒。可以采取实行“平时成绩 +期中成绩+ 期末成绩”的课程考核方式,一般 20% ~30% 考分来自平时作业、课堂发言、实践活动的参与等平时成绩; 70% ~ 80% 来自期中与期末的理论与技能考试(有闭卷、开卷、半开卷、课程小论文、实验报告、实验设计等方式) 。同时,可以尝试打破追求标准答案的静态考评模式,倡导动态的多层次、多样化考评模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学生互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既体现评价的共性,又体现评价的个性。

三、心理学本科专业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实践情况。

1.以模块化课程设计为依托,分阶段有序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照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我们在理论课程体系中构建四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以及方向性选修课程,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

模块化理论课程以动态阶段性学习来实现。本科一年级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在课前给出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关的材料,采用问题启发式、类比讨论式、内容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积极促使学生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准确理解;本科二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本科三、四年级进行建构性学习,第三年开始接受应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对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以共同解决问题的活动来建构知识的意义。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教学,激发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以专业实训和校园特色专业活动为落脚点,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我们通过前期调查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社会市场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年级和课程性质设计不同的校内技能实践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此外,我们也开展了研究型实践教学。此环节以导师制和互助学习圈为平台。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的指导教师指引下,通过前期调查、研究设计、统计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训练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指导高年级大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在导师指导下,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积极参与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及心理沙龙,并将其作为一项常规性、基础性、特色性的工作,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精神、自主的科研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同时,我们也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分层式多样化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保证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目前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

3.自主学习力与积极人格培育并重,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人格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决定作用。积极人格的功能使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完善,这有助于有效的处理自身与社会文化环境所产生的问题,能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较高的情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情绪整合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情绪发生变化的时候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这一思维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通过开设大学生幸福课有效达成了积极人格培养的目标。一是通过理论讲授让大学生形成对积极人格的认知;二是通过素质训练让大学生感悟与增强积极品质;三是通过主题讨论让大学生理解幸福的真谛;四是通过心理测评让大学生了解幸福感状况。

4.以“双师型教师”与校外导师建设为智力保障。

在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我专业部分教师已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并且,积极鼓励本专业教师以各自的方向专长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服务需求相对接,深入一线开拓专业理论方法的应用,又为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供丰富而详实的案例e累。此外也重视通过立体化的教学评估体系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包括学生信息员评教、问卷、座谈、网络评教、教师自我评教、专家评教等方式,评价内容既包括教学,也包括教师科研、实践能力、育人能力等方面。另一方面,我们也吸收了多位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充实师资队伍,他们广泛分布于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通过专业讲座、心理沙龙和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服务于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提升,并开阔了专业视野。

四、总结

心理学专业是一个新兴而前景广阔的本科专业,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实践人才,在专业建设中,我们结合自身与当地发展实际和教育部颁布的有关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将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为“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针对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专业培养方向不明确、课程体系不科学,课程零散、庞杂、课程衔接不连贯,课程间整合混乱、课程内容陈旧,讲授方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的行动研究,提出心理学专业人才立体化培养模式的建构设想及其内涵的六个方面,并就相应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随着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念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实践,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较高水平,广泛分布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市场营销、用户体验、心理咨询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司法与犯罪行为矫正等领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评价较高。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共计50余人考取硕士研究生。通过四年系统的专业学习,绝大多数毕业生获得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家庭婚姻治疗师以及育儿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并具备相应方向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十余年不断积极夯实专业基础,加强学科建设,凝练学术方向,打造优势特色,已初步将心理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层次较高的专业学科。

心理学专业论文: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开展与教学设计探讨

摘 要 卫生管理类专业有着特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心理学作为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有其特殊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当从精选课程内容、加强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引入先进教学模式、加强教学设计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卫生管理类专业 管理心理学 教学设计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使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①它具有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

以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作为研究主题的管理心理学,成为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讲授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起基础铺垫性作用。目前全国各类卫生管理专业均已开设这门课程。

1 管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内容与实际培养需求相脱节

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容纳了心理科学和管理学的新兴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卫生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特定培养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评标准等各个方面予以特别对待,将学科内容与卫生管理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点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建设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有很多卫生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管理心理学,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卫生管理这一专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突出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使得管理心理学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特色不突出,与实际培养的需求相脱节。

1.2 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亟待建设

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承担管理心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背景为心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牢固,但对管理学、卫生学、医学、医院管理学等领域涉猎不多。二是专业背景为管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学、卫生学、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由心理学、管理学等之外的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师,此类教师半路出家,学习几本教材之后就开始讲授管理心理学,问题更加突出。这三种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讲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处就是对卫生管理的对象――医学、卫生学等知识的缺乏,课程讲授中势必缺乏与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阅历。

管理心理学开课历史不长,教材选择和建设比较落后,突出的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从教材选择上看,开课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适用于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专业讲授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毕竟是针对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完全适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更没有概括和分析卫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针对性。从教材建设上看,现在还缺乏一部公认的、较为全面完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专业使用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教材建设也较为落后。

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看,很少有卫生管理类专业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管理心理学教师有不同的归属,有的归于管理学教研室,有的归心理学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或者基础医学院管理,这种不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会直接影响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使得此门课程在医学类院校或管理类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话语权。

1.3 教学模式与专业性质要求的实践性相脱离

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性、自主性都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与卫生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实践需求是脱离的。任何管理类专业,都要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也要侧重管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多数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理解,而轻视使用理论来分析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性被忽略了,卫生管理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被忽略了。学与用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际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卫生管理领域的需求。

1.4 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参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时,必然会导致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法充分开发其功能,没有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只是将原来的板书变成了可以翻页的、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板书,没有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这种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未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意识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答案的能力,使得学生惯于接受而惰于质疑,惯于记忆而惰于思考,最终只能形成单调、片面的知识,而无法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也正为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和压制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

2 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与创新探讨

为了解决当前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借助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的契机,从卫生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如下几个在教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建议:

2.1 精选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贴近培养需求与目标

首先就是要根据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精选课程内容,形成与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适合卫生管理专业学习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结合不是要改变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系统,抛弃学科基础知识,而是在课程重点讲解、示例分析、案例选择等各个方面,更多选择贴近卫生管理实际的内容,侧重卫生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特色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更易于理解,从而更易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其次还要根据卫生管理实际的变化和卫生改革的推进,不断更新和替换教学内容,适时替换陈旧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修订和更新新兴知识、热点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时代需求。

2.2 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教师融会贯通管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来源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更是要包括卫生学、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的讲授教师一定要具备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着眼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讲授教师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加强课堂讲授知识与卫生管理实践的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其次,要选择或者编写合适的卫生管理类专业专用的管理心理学教材。现在世面上已经有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卫生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可供教师进行选择。但是现在这类型教材还缺乏认可度,依然还缺乏一部公认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那么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就可以自行编写一本具有中国卫生管理特色的、适应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和卫生管理类人才自学的教材,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材建设。

再次,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有条件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应该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有了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有利于教师专心进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2.3 引入先进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能力建设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学教学研究中,已有教学实践者提出了多种可以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予以探索和实施的新型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②

(2)情境主x教学模式。情境主义教学模式脱胎于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Brown Clooins 和Duguid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情境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③

以上列举的是两种以实践性和能力培养见长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转变灌输知识和接收知识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实践性为基本培养目标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4 不断加强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创新、多用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1)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军事和医学等教学中,自20世纪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教学中。④它并非一般意义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而做的举例子的活动,而是一套完整的、有着严格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内容真实、无虚构,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而且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或培训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是在于了解一项特定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在于在学生自己探索怎样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这种学习是亲验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其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人的频繁交往,还能够获得沟通、说服及群体协调等宝贵的管理技巧。⑤这种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且由于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案例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自由,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其吸引力远大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精心挑选案例、精心设计讨论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便利,充分开发其功能,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所支持的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将一些适合进行动态演示的、画面感强的内容,设计成为动态演示的动画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以及视频资料,让原本死板、单调的理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有条件的学校科研建设和利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实际操作课堂上所讲解的各类知识,充分动手,实际演练,让知识更好地转化成为实际动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职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从而从多方面加深理解,锻炼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实际的工作机构、部门和单位,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流程,这样得来的体验和感受,是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

这些设计,可以逐步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高低,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队伍的培养及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技巧的现代化均息息相关,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社会和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及重视程度等。要想提高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

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与临床专业心理学实验教改的思考和实践探索

摘要:现代医学的逐步发展,使生理疾病能够得到较为妥善的治疗,但是其心灵治疗容易被忽视,目前多数高校都有开展心理学的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对其重视的不足、课程安排的不科学,与临床实践脱节等问题,其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下面主要从当前的问题、建议和一些实践过程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心理学实验教改的问题探讨。

关键词:医学与临床专业;心理学实验教改;思考;实践探索

在我国传统的医学观念里,疾病往往只跟身体上的病痛有关,但现代医学将心理问题纳入了医学范畴。具体来说,传统医学是关于生理特征的医学,主要研究生物的疾病原因及治疗手段。现代医院的不断发展,生理医学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生理疾病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而由于现代生活的诸多问题,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逐渐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心理学也被引入了医疗教育体系。

1 医学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的心理学课程开设已经有30年左右的历史,医学与临床专业中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有数十年的历史。当前已经有很多医学院校有开设医学心理学的试验课程。而由于多种条件的制约,使得各校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对我国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对医学心理学教学的重视不足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直是以生理医学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地位也导致了学校教学思路上也是以生物医学为主导,心理学被边缘化。医学院校在心理学的教学上,不仅课时少,不少院校将其作为考查课来进行教学,甚至有的学校根本不开设这门课程,这使不少医学毕业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完全没有概念。而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的学校,却又往往只重视基础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验,对心理方面的评估和治疗实验则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医学毕业生到医院就业之后,无法有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开展工作,对"医患关系紧张"的现象也起到负作用,增加了医院心因性疾病的发病可能,也影响了生理疾病的恢复。

1.2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时机存在问题 目前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一般被当做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教授。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医学心理学是在生理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涉及到许多基础的生理医学课程,在第一学年与基础医学课程同步,不利于对医学心理学的理解。

1.3医学心理学课程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不足 当前的医学心理学n程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不足。医学心理学的操作部分,需要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比如一些疾病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大手术或需要长时间治疗的手术,对患者的心理压力就会更加巨大,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相关心理学的问题,都应该与临床的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学习。但是,当前心理学课程与临床课程开设并不同步,且在临床课程的教学中往往对医疗心理学没有过多涉及,这样对知识的融合与理解都是很不利的。

2 心理学教学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医学心理学课程不光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需要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医学教学的融合发展,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心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

2.1教学改革要从观念做起,认识到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由心理和社会因素而引发或与之有关联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其范围也越来越广,几乎与临床各个学科都有关联。而部分疾病,虽然心理问题不是其诱发因素,但是在疾病的发病、传播和治疗过程中,心理问题可能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2003年的非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一些非典患者由于自身心理压力过大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而北京某医院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干预的培训工作, 其后续结果表面,引用了心理干预后,对患者信心的影响很大,多数患者食欲有所增加,与医生治疗的配合度也显著提高。

以上可以看出,心理学对生理医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理医学的各方面都和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只强调生理医学而忽视心理医学是与医学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因此,教学改革要从观念做起,充分认识到医学心理学的重要作用。

2.2重视医学心理学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不少人对医学心理学的认知还比较浅显,只把它当做是一门基础课程,认为在课堂上有适度了解就行了,对医学心理学和临床实践工作的结合没有清晰的认识。事实上两者的相互结合是非常重要的。

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比较重视的学校,其学生到医院实习时,就会有所认识,在与患者的接触中,就会理解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并在与患者的交流中践行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心理学的相关技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通过语言行为来进行的心理辅助。因此,在学生日常的教学和实习的过程中,需要学生重视语言技巧的训练,发挥语言的独特作用。使用安慰性、鼓励性的语言,达到正面的刺激效果,促使患者与医生的配合治疗,提高医患的治疗信心。

同时,在教学过程的实践中,要避免出现不当的语言,特别要避免伤害性语言。因为这类语言,对患者不仅没有积极正面的影响,还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刺激,甚至通过皮层与身体的关联机制影响生理平衡,从而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上述的实践过程,不仅能提高医学实习生的实践质量,对医学心理学与临床专业相结合,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医学心理学教改工作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 大学生也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医学心理学的教改工作中,可以尝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不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助益,同时也能完善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

如近些年的大学生自杀问题日益严峻,这需要得到学校的广泛关注。并在相应的心理学课程上有所涉及,大学生自杀是及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自身家庭、学习和社会都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相对来说,大学生的教育程度较高,应该是比较理智的一群人,但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的自杀率大于一般青年[1]。虽然大学生自杀的总人数相对比例不高,但是,带给社会的冲击却不小,因此在心理学教学中应当对此有所涉及,对自杀的心理问题成因与防范有所探讨。

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可以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并设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有效的干预机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进一步的疏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校园和社会环境等等,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裨益。也对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有着完善和促进作用。而医学毕业生本身的心理健康,也能使其今后在实习和就业岗位上对患者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2]。

3 医学与临床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

根据上述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需要做好各方面的问题,而下面我们将理顺实验教学中的关系,突出强化基础实验,着重培养技能的相关实验教学。

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其中,普通组按原教学进度教学,完成所有教学理论之后再开始实验课教学;实验组,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结合,实验课教学紧随理论后进行。一个学期后进行实践能力测试,并通过问卷征求心理学教学方法,以及效果建议。根据测试结果及后来的问卷调查,有超过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讲授心理学理论后,再安排心理学实验教学效果更好,对加深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很大帮助,且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3.2心理评估与治疗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对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医学实习生,分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按原教学模式教学和实习,不对医学心理学在临床的应用做强调。实验组要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按照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3]。一个学期后进行两组人的相互交流,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Y果显示,被督导应用心理评估和治疗的实验组,在与患者的关系处理中更加友好,且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康复情况更好。有超九成的学生认为,掌握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的相关技能,对做好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有着较大帮助。

3.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验教改 实验教改方式:医学与临床专业中,开设心理学实验课程的学生,分为普通组和实验组,普通组一切照常,实验组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中心,教师进行辅助的指导工作,应用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一个学期后进行两组人相互交流,之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帮助中心工作的相关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都大大强于普通组。问卷显示,有接近八成的学生表示,参加相应的实践活动,对提高医学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有较大帮助,对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有很大作用[5]。

4 结论

当前社会对医学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医学心理学对医学临床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日益凸显。当前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发展,需要加快教改步伐,其课程要同医学的临床实践相结合,心理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不仅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对学校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提供了很大帮助,更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有很大助益。

心理学专业论文:Thinking和Thought在心理学专业的翻译

【摘要】本文通过对心理学文本中常见术语Thinking和Thought的翻译研究,以《荣格全集》第十卷为蓝本,统计针对这两个词的翻译结果并探索其翻译规律,同时依据术语的单一性就这两个词的翻译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学文本 术语翻译 单一性

一、引言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精神功能等方面的科学,是理论学科的一种,同时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专业性与知识性,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它的专业词汇数量大,且随着近年的发展,应用方面也逐步扩展术。其中术语学常用词语占到很大的比重,因此就其常用词的翻译十分重要。本文拟就Thinking和Thought两个词入手,以《荣格全集》第十卷及国内心理学论文为研究蓝本,从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并以术语学为指导兼谈术语单一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术语翻译单一性简述

术语,作为专业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单一性,也被称为单义性。即是说,“一个术语只表述一个概念,同一个概念只能用一个术语来表达,不能有歧(冯志伟,1997:1)”。格里尼奥夫曾对术语的内容提出四点要求,其中一条明确提出:术语集中的术语具有单义性(如果该词汇形式在其他知识领域中用于其他意义,这并不影响它在该知识领域中的单义特点。同时,术语的单义性不仅体现在术语学学科要求中,更体现在相关国际和国家标准中。我国国家标准GB/T 1.1-2009规定:“同一名词、术语应始终用来表达同一概念;同一概念应始终使用同一名词、术语来表达。”为了实现术语的标准化,我国曾就术语如何定名做了如下规定:“科技术语的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简明性、国际性、约定俗成性、见词明义性和中文特性等。”(张沉香,王小宁,2009)从上述可以看出术语单一性的重要之处,可见,术语名称如果不能同一,那么也就无法谈及术语规范,对实际的翻译也会造成许多不便之处。可以这么说,术语需要规范,“术语的单义性是翻译工作者长期追求的目标,忽视术语单义性很容易导致术语有失准确性。”,所以,对于译者,“一要根据术语所在的语境确定其意义,二要统一的术语翻译标准,这样术语的单义性才能得到保证。”(胡芳毅,2012)

(二)心理学与翻译

说到心理学,就不得不首先说“Psychology”――心理学这个学科名称的英译,申荷勇在《论心理学属于的标准化》一文中讲道,在十九世纪心理学第一次传入我国时,曾经出现了诸如“心灵学”、“灵魂学”、“精神学”等等诸多翻译。而“Psychology”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可以说与汉语中的“精神”、“灵魂”、“心灵”和意识等词汇是直接相关的,而这却并不能够直接与“心”这个词对等。我们使用“心理学”来对“Psychology”进行翻译,可以说是对先前的那些概念的一个整合,是对“soul”、“psyche”、“mind”等等的概括。由此可见,心理学术语是心理学翻译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而这也引起了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由于翻译名不同意的原因,直到上世纪末,就心理学的创始人W.M.Wundt的人名翻译仍有“冯特”和“冯德”两个版本。“在1994年8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主席托马斯・科茨(Thomas Kirsch)博士和秘书长斯坦恩(Murry Stein)博士一行十五人……在华南师范大学就“荣格与道”的专题讲解,其中涉及到了荣哥心理学中的“self”的理解以及荣格“self”的翻译问题。随后在瑞士开展的第十三届国际分析心理学会再次就荣格术语国际标准化进行讨论(申荷勇,1991)。在这之后许多学者就心理学术语的翻译方法、原则等进行了研究,也有就中国古典心理学术语的英译的讨论。目前,中文心理学的特点在于“基本概念体系借自西方心理学,本土属于较少;术语产生方法以翻译为主,且翻译方法多为逐字翻译和直译,但近年有本土化倾向;翻译与使用欠规范。”(王成礼,2013)。

由此可以看出,术语的规范化是有助于心理学学科发展的,而术语的单一性也许对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Thinking与Thought的词典解释

下述共统计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朗文当代高阶英语词典(第五版)、21世纪大英汉字典、有道词典等。如下:

Thinking一词用作名词时作“第一,思想、思考、思维;第二,想法、见解、态度、看法”解;用作形容词则为“有思想的、有理智的、好思考的、有思考能力的”。做动词时,为think现在分词形式。

Thought一词除为think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外,仅作名词解:第一,所想之事(想法、看法、主意、记忆);第二,心思、思想;第三,思维过程、思考、思考过程;第四,关心、忧虑、顾虑、忧虑;第五,意图、打算、希望、念头;第六,思想、思潮;第七,沉思、冥想、全神贯注;第八,想象力,推理能力。

使用词典进行汉英回查,汉语思考一词,对应英语名词thinking,thought,;汉语思想一词,对应英语为名词,有thought,thinking;汉语想法一词,对应英语为名词,有thought,thinking;汉语思维一词,对应英语为名词,有thinking,thought。

经查询,可以看到,ThinkingcThought则在作名词时有一定的用法重叠,但是否具有用法侧重与差异需在翻译实践中进一步确定。

四、心理学论文中Thinking,Thought的翻译与取意讨论

在就《荣格全集》第十卷中thinking和thought的翻译与分析前,搜集心理学论文中出现的“思维”、“思想”、“思考”等关键词以研究其英译结果。此次共随机筛选含有上述关键词的心理学论文各10篇(共计30篇)。

经过中英文对照分析后统计结果如下:

含“思想”关键词论文10篇,翻译对应词均为thought;含“思维”关键词论文10篇,对应翻译均为thinking;“思考”――该词由于其汉语本身具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因此需要分情况处理,在为动词时,think,concern等词可灵活使用,而其为名词词性时则用thinking翻译。

五、《荣格全集》第十卷中Thinking,Thought的翻译

(一)《荣格全集》第十卷中Thinking,Thought的统计结果

要做到让thinking,thought这样在心理学专著中出现频率高的词在中译后能够保证意义通达易懂,就要注意其在心理学专著中用法特点上的特点,从而选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因此,特别以《荣格全集》为蓝本,随机筛取含有上述两词的句子Thinking四十句,Thought五十句进行分析。

其中Thinking有用作动词20句,占比百分之五十。除此之外,可译为“思维”,出现12次,占比百分之三十,使用率位居Thinking做名词解时第一位。

例如:The compensatory function of the unconscious naturally does not contain in itself the conscious valuation, although it is wholly dependent on the conscious way of thinking.

虽然无意识的代偿功能自然本身不包含有意识价值,但它是完全依赖于有意识的思维方式。

One can speak of an animus-thinking that is always right and must have the last word, and always end up with “That’s just the reason!”

可以说只要在加上“就是如此”这样的话语作为结尾,女性的男性意向思维总是没错的。

剩余8个句子中,Thinking可以被灵活处理为“思想、想法”等意义。

例如:If the anima is irrational feeling, the animus is irrational thinking.

如果生命是非理性的感觉,那么女性的男性意向就是非理性的思考。

His thinking and his conduct are based on assumptions quite unlike our own.

与我们不同的是,他的思想和他的行为都是基于假设。

与Thinking相比,Thought的取义十分明了,除用作动词过去式、被动语态等外,用作名词时,仅有两种意思:?想法;?思想。两者使用频率几乎一致。

例如:

A thought appears to him, he does not think it; it appears to him in the form of a projected sensuous perception, almost like an hallucination, or at least like an extremely vivid dream.

他几乎未经大脑就产生了一个想法,似乎这是他预计感官知觉的形式,甚至像一个幻觉,或者至少可以说像一个生动十分的梦。

He is that which moves in the world, like the wind; the guide and creator of invisible thoughts and airy images.

他就如同这世间的运动一般,就像风,是看不见的思想和幻想中的图像的向导和创造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Thinking除去现在动词等占比后,被译为思维的情况占比最重,达30%,其次分别为想法、见解和思想;Thought除去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等占比后,取意较为平衡,被译为思想或想法。

(二)翻译结果的取意讨论

根据上述y计结果制作统计表如下:

从翻译统计结果看,thinking词义中虽然具有思想、和想法、见解的意思,但是在心理学文本当中明显更为侧重思维之意与之相比,而thought则更倾向想法和思想之意。在心理学文本当中,这两个词的取义区间基本没有波动,因此在翻译心理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进行心理学文本翻译时,遇到thinking时,可以将思维这个意思作为优先考虑,其次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筛选思想及想法、见解两种取意;thought则需优先考虑想法或思想两意,基本不需考虑将其译为思维。这样的初步结果也基本证实了先前词典查询的结果以及其取意优先级:thinking作为名词在各个词典中第一条取意为“思想、思考、思维”,排在其后的解释为“想法、见解、态度、看法”;thought作为名词时则在词典中的前两条释义则分别为“所想之事(想法、看法、主意、记忆);心思、思想”。

六、术语翻译的单一性和规范性

术语需要被规范化,由于其本身性质、用途,要求其具有单一性、统一性。而“术语翻译的标准要求译入术语与缘语术语单义等值,并表达同一概念。(胡芳毅,2012)”因此,对于表达同一概念的同义术语,在翻译时需要贯彻单一性原则,异词同译,这样就可以消除一定的混乱。虽然thinking与thought具有一定的意义重叠,但是相比而言,在心理学文本中thinking更侧重思维,thought则更为侧重表达想法或思想。如此,提出以下建议,在就心理学文本进行英译汉或汉译英时,可将thinking与思维两词对应,thought则与思想、想法对应。

七、结语

本文通过对《荣格全集》第十卷中thinking与thought两词的翻译结果统计,并从心理学论文中题目和摘要的汉译英进行回查,对思维、思想、思考等词的翻译进行分析。根据术语具有单义性的性质,将这两个词在心理学文本中的翻译固定下来,希望能够对此类文本的翻译起到一定的帮助。

心理学专业论文: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评价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特殊教育专业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从事残疾人研究、康复和教育的专业人员,但是随着特殊教育对象的复杂化,特殊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鉴于普遍反映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不能很好适应特校一线教师工作的客观现实,各高校不断调整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作为特教学科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心理学课程课程设置首当其冲,根据以往资料显示,很多师范院校在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计划中单独设置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相关课程,而且在心理学等其他专业的课程计划中也设置有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1]综观目前特殊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在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体系中的现状,其课程建设基本上有三种取向:一种是以学生的障碍类型为导向,开始介绍不同障碍类型儿童心理与教育的系列课程;[2]另一种是追求特殊教育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完整, 开设特殊教育导论、特殊教育哲学等大量的特殊教育理论,课程设置过于偏重教育学科本身,康复学、心理学、医学等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如心理学相关课程只开设了特殊儿童心理学等专业课,忽视了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学习。第三种是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主导,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心理学特殊教育方向,重庆师范大学开设了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除此之外,在职教师也普遍认为心理学对于教学很重要,比如学者甘昭良将特教学校教师的知识技能分为六类,即:普通教育理论知识、特殊教育基础知识、教师基本技能、弱智儿童教育基础知识、聋童教育基础知识、盲童教育基础知识。在对“普通理论知识”的态度上,儿童发展心理学被大多数被试(76%)认为是重要的,而分别有一半以上被试认为普通教育学(57%)和普通心理学(53%)重要。[3]

H师范大学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将特教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定为“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掌握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特殊教育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各类特殊学校、特殊教育科研机构、残障人士福利机构、特殊教育管理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本文根据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结合文献资料,对 2013级、2014级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学生视角深入探讨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设置问题,以供全国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参考。

二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为主,编制《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本科生对心理学课程设置的调查问卷》,并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评审,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了问卷的效度。2015年,向特殊教育专业2013、2014和2015级本科在校生发放问卷96份,回收96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各32份(如表1);原始数据以统一格式录入,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问卷法的基础上,笔者还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访谈对象为特殊教育专业在校生,2013级7名,2014级7名,2015级7名,以口头访谈方式完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心理学课程看法数据与分析

从调查数据看(表2),总体上,在校本科生对专业课程总体设置满意度处于 “重要”的最多 (占89.5%), 其次为“一般”(占9.3%),1.0%认为心理学课程不重要;2013级在校生认为“重要”的最多(占 93.7%),只有两人个人认为“一般”,无人认为“不重要”。

通过数据可以得知,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意识到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很重要。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个人访谈以及文献法来分析这些因素,得出以下原因:大一在校生对心理学课程了解不是很深,认为特殊教育专业就是学好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就行了,没有必要过多地涉及心理学。与之相比的是大二、大三普遍认为心理学课程开设很有必要,这是因为由于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的加深,以及去特校实习,让他们意识到了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 心理学课程开设方式数据与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可以发现,总体上56.2%的学生认为心理学类知识杂糅在教育学类课程比较好,43.7%的学生认为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比较好(表3所述示),其中2013级在校生16人认为心理学单独开设比较好,16人认为心理学渗透在特殊教育课程中比较好,与之相比的是,2015级在校生只有11人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比较好,大三学生在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方面明显高于大一学生。

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由于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都是文科出身,学习普通心理学之类的课程比较吃力,而教育学容易接受,因此倾向于渗透性课程的学习,比如某学生认为《特殊教育导论》中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和教育学结合起来,有助于消化吸收。而倾向于单独开设心理学课程的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单独开设有助于对心理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而渗透性课程关于心理学的知识比较零散。

3 心理学课程需求数据与分析

通过表4数据可以得知,学生喜欢或者想要接触一下心理学类课程;特殊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类课程,2013级、2014级在校生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都比较感兴趣,而2015级在校生相对来说只对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儿童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

笔者在访谈时发现原因如下:由于大一、大二开设课程较多,大三开设课程较少,所以大一、大二对心理学课程的需求程度没有大三高。而大三学生中一部分学生由于考研的原因希望能够开设一些诸如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课程,另外一部分在校生认为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特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从心理学的角度观察特殊幼儿,因此希望多开设心理学课程。而大一、大二在校生由于课程比较多,学习和考试压力比较大,所以心理学课程的选择意愿较小。

通过数据(表5)可知,总体上来说,学校希望开设课程类型为咨询与治疗>应试和考研>基本原理,可见在校生意识到了特教专业技术性比较强,学习技能型知识意向比较强。年级上相比,从大一到大三,应试与考研、咨询与治疗呈现递增趋势,原因是因为大三面临择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

4 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科关系数据与分析

大一新生大多认为是两个单独的学科,大二、大三在校生普遍认为对心理学的学习有助于自己的专业发展,心理学课程是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访问得知,基本上所有的大一学生都是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对专业学习兴趣不高,对特殊教育专业了解程度不深,认为特殊教育学就是学习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而大二、大三在校生在特校实习期间感觉只能用一颗爱心去拥抱特殊孩子,无法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另外,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或者正准备参加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对于他们来说,学好心理学并且通过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有利于自己的学业。

除此之外,在与在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对本专业的发展很有用,但是感觉学期结束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学生在特校实习时对技能型知识需求比较强烈,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四 讨论与建议

结合问卷调查数据以及访谈所得资料,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大一新生对特教专业了解不深,所以在学习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大多数在校生认为心理学课程很重要,但是在课堂学习中却又很吃力,部分学生感觉虽然学到了很多知识,往往期末考试结束后,所学的内容也就忘记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整合优化,。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让在校生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通过访谈以及查阅资料发现,大多数在校生都是通过高考调剂的方式被录取到特殊教育专业的,结果就是他们不知道特教专业是学什么的,未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排斥这个专业。所以,针对大一新生,有必要让他们对特殊教育专业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不仅仅如此,还要对特殊教育学科有一个了解,让他们知道特殊教育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其中康复学、心理学、教育学都是其中重要基础学科,缺一不可。

2 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

2010年以来,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超过四十所,呈快速增长趋势,如何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很多学校都在考虑的问题。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师德、治学态度和教学理念,以及在课程知识领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建设成果和水平起关键性作用。因此我们非常强调教师持续的专业成长。“特殊教育心理课程如何实施、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者――教师的理念与态度,这将直接影响该课程能否真正在教育、教学层面实施,并转化为行为,纵观我国新兴特殊教育专业院校现状,大部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生,他们教学经验缺乏,不能很好地主导课堂教学。[4]而心理学类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最高,不仅仅要具备特殊教育专业背景,还要具备心理学背景,但是同时具备特殊教育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很少,另外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备课时只备课程而不备学生,不了解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他们需要什么,其他课程讲授了哪些相关的内容。

3 加强与其他高校合作,制定课程标准

绝大多数院校课程设置现状为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缺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彼此独立,各自为营,忽视了心理学的内在逻辑系统,只开设个别心理学课程,使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要考虑如何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自身特色,使之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有些单科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缺乏对各门课程进行统整或综合,而造成理论课课时偏多,实践课课时偏少。

心理学专业论文: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及对策措施探讨

摘 要: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升以及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将分析探讨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的问题,以期找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对策措施

实验教学是高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内容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改革以后,高校开始扩招,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学专业,但数量上的增长并不代表心理学教育水平的同步增长,许多高校的心理学教育发展得尚未完全,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现存问题

(一)缺少足够的心理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不均衡

目前我国的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拥有适应心理学发展水平和需求的各类心理学实验设备和实验人才的只有国家级、省级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虽然一些高校也适应社会发展开设了心理学专业,但这些高校并不具备完全的发展心理学的条件,没有充分认识心理学以及心理学实验室的作用,同时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也不尽完善,一些心理学课程比如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都不能真正提高心理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满足心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普遍缺少足够的心理学实验室,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心理学试验机器,比如生物反馈仪、眼动仪,学生没有接触过实验器材,就没有开展实证性应用研究的能力,因此心理学知识和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二)心理学实验室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随着高校扩招的步伐,各高校的校园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心理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基础设施的投入,随着高校开始建设完善的校园设施,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也加大了,高校开始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相关的心理学实验仪器和软件,但是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模式并没有得到更新,建设模式大多为:心理学实验台加上几十台电脑再加实验教学软件,这种实验模式不仅单一,并且只能满足基础层面的实验教学要求,不能满足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更高需求,这种单一的心理学实验室建设模式阻碍了心理学专业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不能推动心理学专业高速发展,迎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单一的心理学实验模式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很多高校并没有专业的心理学实验教学教师,购买教学设备和软件只是为了应付心理学实验室评估,由于没有专业教学人才,学生上课只能靠自己摸索操作机械,导致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得不到有效利用。

(三)心理学实验室缺乏严格性及器材精确性

心理学实验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与物理、化学等学科实验不同,心理学的实验对象是有生命的生物的心理活动和它们的行为规律,因此心理学实验就必须密切关注试验主体的能动性、目的性和被试间的交互作用,同时还要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原则,比如确保人类被试者的知情权。在实验过程中,主持试验的人与被试者之间会产生交互作用,比如指示语效应、实验者效应和被试者的能动效应,同时主持试验的人会在试验中产生一系列情绪,比如期待、疲劳、厌倦等,这些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到被试者,如果主试者没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和实验经验,那么试验也会进行地不熟练,不利于被试者正常流露感情,影响实验进行,心理学实验的主试和被试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就要求实验室的器材必须很严格、很精确,才能准确捕捉试验中的任何一个小变化,但目前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四)心理实验课程教学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目前高校的心理学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一般为传统和现代心理物理法实验、反应时实验、感知觉实验和学习与记忆实验,教学过程一般是学生根据实验手册进行模仿完成实验,但是这种机械简单的模仿只能起到使学生理解心理实验过程目的的作用,无法深刻理解变量的控制、自变量的操纵、实验设计模式,因此也就不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达不到心理实验教学目标。有调查表示,在没有实验教师的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完全无法独立开展心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也完全不具备解决心理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7年开展心理学研究生入学统考考试后,实验心理学的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增加了许多心理学实验,比如定向遗忘实验、提取诱发遗忘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独立阅读和理解论文的能力,但目前的高校心理实验课程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五)实验教学理念和实验设备没有更新

传统的心理学实验教学忽视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来自于个体在反思和协调自己中获得的知识,传统的心理学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模仿教师,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心理学实验教学属于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实行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只需模仿教师,达不到训练技能的目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也受到了压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且落后。目前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设备大都属于创立心理学院之初而购置的,长久使用使这些仪器的精确性和严密性已不如前,影响了心理学实验课的进行。

二、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对策措施

(一)加大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力度,迎合心理学专业发展要求

社会的发展对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应用技能,因此目前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知识传授与应用技能并重,同时还要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至少应具备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能、熟悉多领域的心理测评,拥有操作仪器和开展实验研究的能力。换言之,现代心理学专业学生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应用技能以及基本的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加大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验室器材,满足不同心理学专业学生的需求,比如基础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心理机能训练实验室的建设、综合研究心理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建立完善的心理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管理实验室的使用,保证并提高利用率。与此同时,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内在发展动力就是优良的实验教师团队,高校在建设心理学实验室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广泛吸纳优秀心理学人才,聚集专业素质高、应用技能好的师资力量。

(二)在心理学实验室建设中坚持院校特色

心理学实验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为在常规心理学实验仪器的操作学习下使学生具备严谨科学的心理学实验态度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以及熟练实验过程。所以说,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就是基础心理实验室。在心理学实验室的建设中,高校应坚持院校特色,结合自身财力和人力状况购买实验器材,在专业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器材的选购,保证器材的利用率,根据自身院校特色规划好心理学实验室的发展定位。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教学精确化、仪器化

传统的心理学实验室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学生模仿,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忽视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所以高校的心理学实验教学应渐渐转化为学生本位,注重学生自己对实验器材的摸索,教师主要起指导及纠正作用,鼓励学生创新实验设计方法,创新实验研究。根据专家研究,目前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心理学教学中应该掌握的能力有实验基本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试验专业能力,实验研究能力指的是掌握眼动实验技术、脑成像实验技术、脑电实验技术、行为认知实验技术、生物反馈实验技术和行为观察实验技术等等,因此,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教学精确化、仪器化是时代趋势,也是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结束语

高校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心理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学内容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在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目前高校心理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得不到改善,必将阻碍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意义重大。

心理学专业论文: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各种统计软件的使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科研统计能力不是短时间可以获得的,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通过适当的课程教育和大量的练习才能具有。本文结合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特点,阐述了课程的设置,并指出在实际工作面临的问题,强调在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上,应该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把握重点,灵活施教。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科研统计能力

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应用心理学专业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1]。可见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特别重视这两种能力。统计是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的科学。数据无处不在,作为一门和数据打交道的科学,统计学已被应用到各个科研领域。科研统计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做准备,并为以后解决实际科研问题提供方法和手段。统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用恰当的方式描述数据[2]。但不同专业教材倾向使用不同的例子,如心理统计多使用问卷、量表的例子,同时侧重于统计思想的培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增强科研能力,参与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笔者是日常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一、结合实际,因材施教

应用心理学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生,尤其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本科生经过前两年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基本上形成了聚合与发散、正逆则反、联想类比的固化思维模式[3]。但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没有安排高等数学的内容。同时文科生缺乏推理论证与批判性思维的训练。而统计学是心理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对于没有数学基础的学生,接触统计学,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实例为主,结合上机练习,适当补充课后作业。而对于原理的讲解不是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在教学中应该重实践而轻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类似真实的研究过程,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探究问题答案,在此过程中锻炼统计应用能力。这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数据、理解研究设计,以利于学生将统计思想融入生活实践和专业知识中。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

基于医学院校的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课程负担比较繁重。如我校开设《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三门课程总课时为304学时。但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社会统计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分析》为113学时。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学习医学课程对于突出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特色,促进学生的心理学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十分重要且必须。但统计学知识的内容多,较难理解,课时相对不足,这是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不需要把过多时间花在计算和公式推理上,而应该重点讲解研究设计的思路和软件的操作,同时结合课后的作业让学生真正掌握各种统计方法间的差异和关系。努力做到概念清晰,推理严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会方法。

三、选对教材,事半功倍

高质量的教材有两个基本要求:知识脉络清晰完整,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好的教材使得教师易教,学生易学。目前在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心理学专业,使用的是《医学统计学》或《卫生统计学》教材。这些教材并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存在符号公式多,很多概念难以直观理解,或者案例、术语、符号和概念与心理学专业的表述不相符的情况。这类问题的存在,不仅为学生参加全国性的心理学专业考研制造了障碍,也不便于追踪国外期刊,获取最新研究信息。特别是教材中的医学案例与心理学专业联系不紧密,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注意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结合,增加调查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的内容,也可以从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选择一些经典文章,组织学生讨论,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方法灵活,提高质量

利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撰写辅助教学。针对科研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我校在2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请学术造诣深厚的老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老师。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始,导师对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培养。教学形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使得学生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实际科研中普遍运用统计软件。计算机虽然可以使复杂的计算变得快速、简单,但也不能因突出上机操作而忽视原理的教学。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认识到思维比计算更重要。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软件完成的只是数值计算,但如何设计实验,选择那些样本,应用何种统计方法,如何解释数据都需要人去决定。如果对统计思想一无所知,就会出现“垃圾进垃圾出”现象。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统计方法未必有现成的软件可以使用。

五、强调思想,掌握内涵

统计思想主要包括:估计、相关、拟合、检验、均值、变异[4,5]。在教学中应该强调用统计的观念及思想,去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性。应该先谈谈估计思想:我们做实验的方法常常以样本推测总体,这是对同类事物探索其规律采用的由此及彼的认识方法。一般样本必须与总体具有很多相同的性质,样本才能代表总体。但样本的代表性又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这里强调置信区间是保持逻辑严谨的必要步骤。再谈谈相关思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千差万别,在这千差万别的事物中中能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从普遍联系中总是可以找到一些事物共变的情况。总体和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是能找到一些相互关联的。再谈一下拟合思想:拟合是对不同类型事物之间关系之表象的抽象,就是对规律或趋势的拟合。任何一个单一的关系必须依赖其他关系而存在,所有实际事物互相之间的关系都表现得非常复杂,拟合的成果只是个模型,这种拟合思维方法反映的是一般趋势,而趋势表达的是事物和关系的变化过程在数量上所体现的模式,反映的是基于此而预示的可能性而以。然后谈到检验思想:统计方法是归纳性的思维方法,其结论永远带有一定的或然性,所以基于局部特征和规律所推广出来的,统计出来的判断不一定完全可信,检验过程就是利用样本的实际资料来检验事先对总体某些数量特征的假设是否可信。然后谈谈均值思想:均值思想是指人们从总体上看问题,往往观察其一般发展趋势,尽量避免个别偶然现象的干扰,求出事物的均值范围,也体现了思维的总体观。另外,最后谈谈变异思想:统计学研究同类事物、同种现象的总体特征,但是任何事物和现象的特征总是存在着差异的,统计方法的使用就是要认识事物数量方面的差异。统计学反映变异情况最基本的概念是方差,是表示变异的一般水平的概念。平均与变异都是对同类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宏观度量。我们强调以上几个思想方法,真正掌握其中的内涵才能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六、特色发展,发挥优势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统计能力,提升学生的复合竞争力和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在课程设置实施了学生复合竞争力提升暨“五个一工程”计划项目。主要措施是:通过课程体系改革,以《社会统计学》、《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专业外语》等核心课程为抓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组合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对科研统计的认识,特别是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提倡组合式教学法是十分有利并有效的。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大纲,尚不能满足组合式教学法的需要,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探讨。能否在本科高年级阶段推行组合式教学法已有“文献选读报告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我们指导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在一起研究探讨,互相启迪,同时结合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进行,这样可能比较有收获。今后在教学研究中更要注重指导学生统计学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对继续要读研的同学,指导他们本科高年级学习阶段就奠定一定基础,重视科研统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指导他们注重特色发展,尽可能发挥优势,提升专业方面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

应用心理学专业科研统计教学能力要得到提升,对心理学专业教师们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心理学专业教师不仅要有相当娴熟的心理学知识,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能熟悉目前流行的各项统计软件,有一定的软件编程能力,才能更好地培养提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们的科研统计能力。

心理学专业论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 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实习作为联系酒店管理专业理论到实践的桥梁发挥着重要作用。酒店管理学生在实习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文章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如何对实习生心理问题进行防范、化解。旨在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效果。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酒店管理实习生;心理;对策

0 引言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专业实习是酒店管理专业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目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各大院校都非常重视实习。实习效果直接关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酒店业由于员工流动率高,而各大院校是酒店管理人才的储备库,因此酒店业也非常希望通过实习能使一部分实习生选择留在酒店。但是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因为角色的转变,环境的改变,身份的转变,会在实习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目前大部分研究实习生心理问题的都是集中在负面的心理问题上比如刘秀珍(2007)年所分析的“学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波动,处于极端心理的不在少数,表现为情绪高涨或者情绪低落”。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 20世纪末全球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2000年,塞里格曼和米哈里・克森特米哈伊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塞里格曼和克森特米哈伊指出,心理学不仅要研究消极心理,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它更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2]积极心理学关注三个层面的研究: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的主观体验,体现在对过去的满足和幸福感和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主义;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positive personality),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等;在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的组织系统(positive institutions),主要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进而提升组织的效能[3]。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向一定方向成长的趋势或需要,而这个方向是积极向上的,是具有建设性力量的方向,这个方向可以帮助个体心理和思想健康的成长。”“发现每个人身上内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品质客服个体自身的一些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帮助他们促进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完善”。[4]因此本文尝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研究发掘实习生身上的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实习生认识和客服实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并克服这些障碍,使实习更加快乐、顺利和学有所获。

1 实习生的心理分析

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心理会随着实习阶段的不同而产生变化。这也是多位专家学者研究后的共识。本文也按照实习过程分为实习准备期、实习开始期,实习中期和实习后期展开分析。

1.1 实习准备期好奇憧憬 实习准备期指学生落实了实习酒店还在学校学习等待实习开始的时期。实习准备期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在校学习,学习了酒店管理相关专业课后对酒店管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迫切希望能够在酒店业中一展身手。这个时期实习生心理大部分是憧憬的,虽然学校和以往在酒店实习的师兄师姐劝诫要有心理准备,但是好奇期盼占上风。调查中也发现接近95%的学生持有这种心理。

1.2 实习开始期角色转换适应期 实习开始一般要进行岗前培训和熟悉实习岗位的过程,由于准备期学校的辅导和铺垫,大部分学生认为从学生到实习生角色转换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实习生在校期间接受的都是理论知识的教学,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致使部分实习生在实习初期容易产生不自信和畏难心理,害怕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害怕遭到客人的刁难和投诉,害怕会被上司和同事指责。同时实习生也会存在心理波动、心理落差和迷茫。大部分心理调适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酒店实习生这个角色。

1.3 实习中期适应稳定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适应和学习,实习中期时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岗位的工作流程,可以独立工作。这个时期学生的心态比较平稳,以积极向上居多。工作中保持高昂的工作状态,充满斗志,积极与指导老师和酒店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人际关系也比较和谐。但是还是有少部分实习生由于各种内外部原因,抱怨酒店实习工作的劳动强度大,单调重复性强,和上司同事关系难以相处等等负面的情绪,甚至一部分实习生出现排斥、逃避心理找出种种理由想提前结束实习。

1.4 实习结束期五味杂陈 实习结束阶段指学生实习期接近尾声实习任务即将结束酒店实习。这段时间心理变化很微妙,矛盾,一部分实习生在实习中结识一帮朋友故一方面期待实习结束早日离开酒店,一方面又因为同事朋友的关系而对酒店变得更加留恋起来。一部分实习生因为明确自己的规划将来留在酒店工作,因此这部分实习生心态平稳。还有一部分实习生因为工作时间等等种种原因选择逃避离开酒店。因为心态不稳定不成熟,不难发现有部分实习生选择离开酒店,过了一段时间又重新选择回到酒店就业。

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酒店实习生管理策略

基于前文的分析,整个实习期间实习生心理普遍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因此结合年轻人积极热情向上的特性,运用积极心理学“每个人都存在积极力量与美德”正面积极向上的眼光去对待实习生毕竟“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引导实习生应用积极力量去面对处理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调研中发现影响实习生心理的有酒店方管理、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生自我的心理调适等等。故实习生的心理引导需要学校、酒店和实习生三方共同参与与努力。

2.1 引导学生在酒店实习过程中建立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 积极情绪是指“所有能激发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行为倾向的情绪。”密歇根大学的弗瑞德克森教授提出“积极情绪不仅能够反映个人的幸福,有助于个人的幸福,同时也会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塞里格曼主张将与现在有关的积极情绪,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感官愉悦,另一类是心理愉悦。而心理愉悦是我们沉湎于所从事的活动中所带来的满意感和沉浸体验。”

酒店、学校和实习生都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从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到心理愉悦,提高实习生的心理承受力。酒店加强酒店的内外部环境建设,外部硬件建设如工作环境、员工宿舍食堂的的舒适度等,内部环境如企业文化,企业的人文关怀等等。调研中也发现相比较而言,实习生更侧重于企业的人文环境。“集中精神做自己喜欢的事或做能得心应手的事情,就会有这种体验。心理愉悦比感官愉悦持续时间更长”酒店管理实习生最渴望在实习中能够到不同的岗位上实习锻炼,但由于酒店业的实际要给所有的实习生进行轮岗实习也不太现实,但是酒店可从酒店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在大的部门内部给实习生提供轮岗的机会。已经有酒店尝试让实习生去财务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等二线部门实习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学校而言在选择实习基地时要慎之又慎,选择一些能够提供核心实习岗位,对实习生负责的实习单位。从源头上保证给实习生提供较好的心理体验。实习生自己也要做好心理预期和心理调适,毕竟到实习酒店和学校有很大的不同。自己要做好角色的转换,尽最大可能喜欢自己的实习岗位,保持积极的情绪。

2.2 塑造实习生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人格有利于使个体采取更为有效和主动的策略,以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不幸。”积极人格特质具有两个独立的维度:一个是正向的利己特质,即接纳自己,拥有目标、感受到生活意义,有独立感或能掌控环境等;第二是积极人际关系,是指当自己需要帮助时能获得他人帮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愿意且能够提供帮助;个性即人格是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一成不变。学校和酒店联手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教会实习生学会接纳自己,另外帮助学生获得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能。学会实习生感恩学会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和有关沟通人际交往方面的课程和讲座。酒店在实习生入职后把心理调适和人际沟通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并且结合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开展培训。作为实习生要善于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积极人格,学会人际关系处理的技能,为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建立积极酒店组织系统 积极组织系统,“是指能够促进个体获得更多积极力量与美德,并且能够使个体获得幸福的环境系统。”积极心理学家将积极组织系统从宏观到微观方面分成三类,第一类是积极社会组织系统,第二类是积极的社区组织,它主要是指个体常年生活的、工作和人际交往的环境,第三类是积极的家庭组织系统。本文主要针对性谈前两点。

目前酒店实习生不愿意选择留在酒店的一个深层次原因是社会上一部分人对酒店业从业人员有偏见。一些实习生的父母对酒店业也不是很了解,也不愿意自己孩子从事酒店业。要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氛围给予酒店业从业人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快法治国家的进程和经济建设的步伐给人民带来更多的主观幸福感。另一个积极社区组织针对酒店实习生而言就是酒店自身的社会环境。访谈中得知90%以上实习生注重实习酒店的精神激励人文关怀。如酒店对实习生的认可与肯定,一些荣誉称号等等都可以增加企业凝聚力和实习生的忠诚度。实习生同样关注职业生涯规划,酒店可以联手学校对实习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设计。针对实习生特点酒店营造宽松和谐,互帮互助的工作氛围。

3 结语

实习对酒店管理专业、酒店和实习生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实习生由于身份角色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关注实习生负面的心理和情绪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实习生内在的积极活力与美德,挖掘其内在的固有的的积极品质来应对实习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实习酒店和实习生三方共同参与构建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和积极组织系统来防范应对实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实习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