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03:10: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幼儿品德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对孩子的爱,是我做幼儿教师的天职,但不能溺爱,应严中有爱,使爱、尊重、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不能偏袒或偏爱。迁就放任不是真正的爱,打与骂也不是严格要求,教师对幼儿的爱应蕴藏在心里,教师只有真诚的爱幼儿才能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
关键词:尊重严格要求偏袒
幼儿时期是心灵最敏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幼儿的是与非、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等基本概念就是在这个时期潜移默化形成的。他们在这个时期初步学会如何待人接物,知道向往什么,厌恶什么……所有这些将在他们今后的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早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独生子,家长们重视孩子身体发育好,会识字就可以了,却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致使孩子任性、自私独立能力差,表现在生活中以“我”为中心,“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幼儿教师应该注意抓好思想品德教育,使孩子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国此教师就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教师要正确的爱护幼儿
对孩子的爱,是我做幼儿教师的天职,但不能溺爱,应严中有爱,使爱、尊重、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不能偏袒或偏爱。迁就放任不是真正的爱,打与骂也不是严格要求,教师对幼儿的爱应蕴藏在心里,教师只有真诚的爱幼儿才能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
二、重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所谓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儿童,或通过对个别儿童教育影响集体,使每个幼要求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教育幼儿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提高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三、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
俗话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幼儿也一样有效,榜样、示范由于具体形象,容易被幼儿接受,这样也会使幼儿信服和仿效,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最有权威的人,幼儿对教师的品德,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深,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一切言行。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时刻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精神上给幼儿以滋养,使他们心灵美好、纯洁。
四、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作为幼儿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游戏、劳动、作业、日常生活等方面引导幼儿道德行为。在行为习惯训练中要采用多种形式,不断重复,每次重复都要给予肯定或表扬,以增加幼儿的兴趣,使其不断深化,这样就能逐渐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创造条件。
五、注重思想品德的连续性
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教育的要求内容、方式、方法也应各有不同即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又要长抓不懈。
为此我们教师有义务作好家长的工作,因为幼儿的品德是在家庭、幼儿园和社会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也是家长的责任,这就要求家长首先要成为孩子的榜样,坚持正面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总之,用各种方法,按照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来提高幼儿的思想品质是家长的希望,是社会的要求,也需要我们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把各方面积极因素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幼儿思想品德健康地发展。
幼儿家庭品德教育的价值观倾向从总体上讲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心态,并忽视对幼儿基本行为习惯、传统美德等的培养教育。如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过分满足物质欲,忽视自立态度及协作精神的培养等,这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应引起家庭教育的重视。
幼儿的个性道德面貌是各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人在幼年时期,家庭、父母具有最大的影响力。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儿童的发展方向。其中品德教育价值观,即家长对孩子品德教育的态度,诸如对品德培养重视的程度、各种道德品质的评价性质等等,都有意无意地制约着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和教养行为,并产生着不同的教育效果。调查研究表明,当今幼儿家长在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并与幼儿园教育、社会要求构成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或矛盾状态,分析这些倾向,对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儿童健全的个性和优良品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幼儿家庭品德教育存在如下倾向性问题:
一、从总体上讲,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心态比较普遍
在对幼儿培养上,不少家长片面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性格教育。北京IEA学前项目调查表明,家长对教养机构教育内容期望的9项供选择项目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读书”、“写字能力”的培养(北京市,6岁组地区为41.4%,镇47.02%,乡67.04%),选择率最低的是文明行为(城区2.32%,镇4.16%,乡7.09%),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幼儿园老师反映,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了吗,故事会讲吗,孩子在班上数第几名,等等。如果老师夸幼儿脑子聪明,智力好,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孩子品行上的缺点,就不屑一听,厌烦,甚至怀疑老师有成见。重智轻德是相当多父母的一种心态。而且随着孩子入学,这种倾向会更严重。当今中小学家长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重点往往放在对子女学习活动的管理上,用功第一,成绩第一,已成为家长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学,来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信条。
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倾向,有其心理的和社会的原因。阿勃勒等认为,“在既不能决定又不能预见子女职业命运的社会里,双亲在其子女的教育上关心的焦点必然首先指向社会所期望的一般能力方面,而这种能力又主要被视为可以用学业成就来测定”。这可以说是家长教养心态的一种社会背景,也是现在以应试、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升学制度的反馈。我们认为,重视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受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出于急功近利,仅仅重视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个性和品德发展是难以造就真正人材的。许多事实表明,有些人既使考上了大学,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以避免精神的危机和动摇。
二、本应作为家庭教养重点的基本行为习惯培养受到忽视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则有所区虽。婴幼儿时期,家庭负有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种行为习惯,这是婴幼儿家庭教养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幼儿教师虽强调这个问题,但不少幼儿家长却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总要会的,因而很少注意培养。这里主要还是观念、价值观问题。首先,家长没有认识到婴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身具有学习做事的主动性、可塑性,如果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自然养成其依赖性。其次,家长对婴幼儿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婴幼儿时期为个体生活行为开始的阶段,也是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指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变成定型,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不容易纠正。成人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培养习惯的敏感期、关键期,使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同时,幼儿基本习惯的养成不仅有益于个体生活,也有益于社会生活和幼儿人格、性格的发展。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在一定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一定安祥快乐。一个人有良好习惯,别人愿意和他接近,容易获得朋友,受到悦纳,能够适应社会而圆满地生活。另外,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幼儿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去做,如亲自洗脸、刷牙、穿衣、饮食、自动收拾整理房间、自己上洗手间等等,同时他必须长期不断的重复与练习,无形中培养了他自动自发、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学头脑,负责任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性,因此基本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在家里,父母必须抓住幼儿各阶段的发展心理,顺应着他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同时,应注意与幼儿园取得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收到教养的最佳效果。
三、某些传统美德遭致冷遇,新的观念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家庭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道德价值观也随之有了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如竞争意识、开拓精神等,也有一些消极倾向,如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基础文明遭致冷遇,新的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尚未健全。在幼儿家庭品德教育中下述问题是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矫正的。
1.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家庭指导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规范化,因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使孩子明确行为的是非,并严格要求其施行是重要的教育原则。观察发现,目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许多年轻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便委屈了他们,于是常屈从于孩子,放弃教育要求,这是家庭教育的隐患。
无分中外,在传统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一向从严。本世纪20年代,因受美国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的杜威(JohnDewey,1859-1952)所倡导的儿童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成人规范取向,转而重视儿童本身兴趣与个性的发展。于是在家庭教育上,一度趋于民主与宽容的管教方式。近二三十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无定向,行为无规范。一般认为,青少年之所以缺乏适应社会能力,与其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密切关系;在急剧变迁的现社会中,父母未能以适度的方法管教子女,致使长大后无法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现在父母管教子女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改变的取向可以用8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上述“八字诀”,不只是代表现今父母管教子女的新观念,而且经由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凡是遵循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才是具有威信型的父母。据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Baumrind,1968,1971,1973)的研究和解释,只有威信型父母,才能够教养出具有工具性能力(instrumentalcompetence)的儿童。所谓工具性能力,是指儿童在对人对事的行为上,较多表现肯独立、负责任、尚勤奋、重成就等性格特征。鲍伦德调查研究发现,小学低中年级儿童中,凡是具有工具性能力的学童,分析其家庭背景,几乎全是在威信型父母管教下成长的。除工具性能力之外,威信型父母教养出来的儿童,另外也较多表现出友善、助人、合群、自信等特征。以前,心理学家曾担心过,父母严格管束孩子行为,将不利于儿童自信心与独立性格的培养。鲍伦德的研究,澄清了这一疑虑。成长中的儿童,在行为上是需要管束的。除了管束之外,必须配合其他条件,如对孩子管之、望之、教之、爱之四者兼备。
2.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西方社会在消费与生活领域内的示范效应对于一般群众和青年人的影响是强烈的、普遍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消费,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通病。尤其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孩子、过份满足或即刻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不少幼儿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程度,许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变得不知珍惜物品、浮躁、任性、无克制力。这样的儿童往往追求享受,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不良少年。心理学家格罗克(Glueck)在哈佛大学从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和家庭,尤其是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青少年犯罪并不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新现象,他只是那些来自儿童期的不良行为发展的延伸物而已;从儿童道德发展中存在的“危险性”问题中,可以“预言”哪些儿童存在着成为青少年罪犯的可能。许多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是从追求吃喝玩乐开始的,他们犯错误的特征之一就是表现出过分的物质欲求。如他们有反常的饮食要求,过分讲究饮食的口味,极力想吃好的喝好的,爱吃零食、嘴馋。在青少年时期,由于性成熟过程的到来,有些人为了满足生理和感官的需要,则可能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不良青少年的表现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意志薄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为了使孩子经得起青春期的考验,从小培养孩子需要的度量感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由斯马达教育中萌发的,继后被洛克、卢梭等所推崇的教育原则——限制物质享受,反对娇生惯养则是一种带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原则。需要的饱和容易使人心生怠惰而不求上进。人往往是借着一种“欠缺感”和“饥饿感”不断涌现奋斗的意欲而有所作为的。
在商品经济发展,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对幼儿的教育应重视传统的尚俭精神。尚俭是为了养德。使他们用理智规范人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抗拒享乐至上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诱惑。
3.忽视自立态度的培养儿童发展的方向是由依赖走向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孩子就是做和孩子分离的准备工作,就是帮助孩子离开摇篮,逐步地不依赖父母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种目标也正与儿童内在的需要相一致。本来,孩子的天性并不是被动地按他人的吩咐行事,而是主动找事情干的。如婴儿刚刚学会走路,外出时就不要人抱,非要自己走。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很喜欢做事。但是不少大人觉得让小孩子做事似乎就是不疼爱,于是常常照顾过多,包办太多,结果教养出依赖性强的儿童。
幼儿的自立态度或自立性,其重要体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初步的自理能力,掌握初步的自我服务技能。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社会是比较重视的。在美国有让小孩一个人睡眠的习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常常用一种网围在床的外面。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从一岁半就开始培养婴儿的自我服务技能。这是因为美国人十分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儿童、家长双方受益,而且还可以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念。现代欧美一些国家,也很重视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和生存训练。14岁的孩子就应当自己去找活干,挣一点生活费。18岁的孩子如果仍依赖父母,就会被人看不起,就连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耻辱。正是这种做法,成为保持民族活力的一种重要机制。这种教育观念是值得借鉴的。
幼儿的自立态度应该从小培养,父母不仅要结合其年龄,培养初步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提供机会使孩子对适合他的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他有某种选择权和决定权。只有通过大量的机会让孩子作出选择或决定,才能使他们从大量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只有当儿童真正地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任,他们才可能变得有责任心。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能作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很有可能具有远见卓识和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独立性是少年期孩子的特征,对于青少年要培养其个性、独立性。可是,较强的判断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在孩子十几岁时一下子就具有的。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成熟的自主行为、责任感。否则容易抑制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而且还会给以后的教育,特别是少年期的教育留下隐患。中国的父母热爱子女、望子成龙远远超过西方,做父母的有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儿育女,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需要警惕和克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样才能培养自主、自律、自强之人。
4.忽视幼儿协作精神的培养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我国传统文化就特别强调“谦让”、“合作”、“乐群”等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的教养思想对于人际交往具有重要的协调功能和积极意义。但是现在不少幼儿家长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和“自立”性格的培养,常常表现出不适当的关切以及对攻击行为的纵容。日常观察的典型行为就是,有些家长接幼儿回家常情不自禁地询问孩子“今天谁欺负你没有?”“谁要打你,你就打他!”等等。这表面上是关心孩子,实际上这种语言或暗示必定会造成孩子社会性发展的极大障碍。
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父母需要对孩子的攻击或侵犯行为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攻击通常是加害对方时所用的一种概念,但并非所有一切的加害行为都是攻击。这里必须考虑到行为者是否有攻击动机。一般来说,幼儿的许多攻击行为较少以人为中心,很少是抱着“我要故意伤害他人”的目的而做出攻击性的行为的;但是,由于整个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的不成熟,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因为玩具和物品而经常采用身体动作或言语还击的方式来对付对方。所以,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认识幼儿的矛盾与冲突,不能凭成人的理解来人为地给幼儿的交往附加上他们并没有的敌意或动机。同时成人也不应过份相信孩子的诉说,因为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他们往往不理解对方的立场,而无意中强调自己所感受到的委屈和情绪,实际过程很可能还有别的情况。
协作精神,合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父母应重视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并帮助他们积累积极的交往经验,发展合作能力。一个人的交往品质主要是在同伴交往中形成的。在家庭内部,父母和孩子有上下辈份之别,存在着父母保护孩子,孩子依赖父母的纵向关系,而同伴关系则是一种平等关系,正是在同伴交往的友好与冲突过程中,儿童学会竞争、公正、谦让,获得责任感、自制等品质。同伴交往是一所大学校,他能使儿童学到日后同事交往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能力。父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刺激、暗示幼儿对同伴的敌意而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不要纵容他们的挑剔,而要提高对于他人的包容性。最近,美国和日本的心理学者经常使用“离别感”这一词语,其意思是,健全的人际关系应该允许对方与自己有别。在人际交往中,这种“离别”的意识愈强烈,则双方的包容性越大,孩子越容易变得豁达、合群。当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父母应克服袒护之心,引导孩子主动承担应负责任,使矛盾向着积极的方面转化,学会建设性地解决纠纷与冲突。合作能力强的幼儿很可能成为合作能力强的青年,这样的人心理健康、性格良好,容易结交朋友,做事也容易成功。善于协作应该成为儿童优良品德的重要方面,也应成为一种可贵的民族性格。
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教师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教师应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卫生特点,做好幼儿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有趣活动,给幼儿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捡落叶、拔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一颗螺丝钉、一文钱、一张纸的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等良好品质。
再次,大众传播媒介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幼儿期的儿童社会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物及其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行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
摘 要:高尚的品德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现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被周围的人认可、被社会认可,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颗大树,那么幼儿时期就是一株树苗,若从小就正确引导,那这株树苗将向着正确的方向成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幼儿教师是辛勤的园丁,要做好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幼儿 品德教育 重要性 策略
品德教育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品德教育即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通俗了说,品德教育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但教会幼儿书本上的知识,更要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1 幼儿品德教育的价值
1.1 幼儿品德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人之初,性本善。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学前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采取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对孩子进行品德启蒙教育极为重要。这个时期的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无论是接受能力还是模仿能力都非常强,也较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因为此时幼儿的头脑尚未发展成熟,没有定型而又幼稚无知,不管接触什么都会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长硬后就不容易改变了。正如蜡在柔软时易定形,硬了就易碎。一颗幼小的树苗可以种植,移植修剪,可任意转向,当它长成一颗大树后,就不可这样办了。幼儿也如此,早期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日后的成长道路,会影响他的人生观、兴趣、爱好、思想品性、人格修养等等。
1978年,75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呢?”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所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可见,良好的品德习惯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成功的德育经验表明,德育必须及早实施,年龄越小越有效,实施早期儿童德育策略,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1.2 幼儿品德教育对社会的价值
进入学前期的儿童,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活活的愿望,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学前儿童还存在能力有限、经验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或使自己的行为服从比较远大的目标等一些缺点,此时,作为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如果能够密切关注孩子的需求,抓住关键期,给予及时地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则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个性品质,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幼儿的个性从一开始就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向前发展,及至终身受益。而幼儿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道德教育,则极易滋生不良习性乃至走上犯罪歧途。面对众多失足少年,幼儿德育显得更为重要。
许多国家的德育实践表明,完整的德育工作是从低龄儿童德育策略的实施开始的。英国在20世纪初就制定了专门的幼儿德育目标;在战败废墟上创造了发展奇迹的日本更重视幼儿的德育,学前阶段几乎不进行文化知识教育,而主要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准则;法国和美国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幼儿园德育大纲。关注儿童的思想品德健康成长,也是我们国家大力倡导的思想品德建O工程的一部分。2014年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奇葆出席会议并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教育引导与做好服务相结合,坚持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相结合,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故孩子品德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还关系到民族的兴旺、祖国的兴衰。
2 幼儿品德教育的策略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语道破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当今社会,家长所关注的已不是孩子的衣食温饱,更注重的是孩子的知识教育。许多家长望着这瞬息万变飞速发展的社会,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财力去开发孩子的智力。目的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却忽略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举--那就是培养孩子的道德观。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根扎得不深就长不好。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所以育儿先育德,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势必从幼儿抓起,从娃娃抓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1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机教育
幼儿一日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日常生活的一些细小环节也可以利用起来,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从小事入手,培养幼儿道德情感。如:激发幼儿给生病的孩子搬椅子,帮助年龄小的伙伴穿衣服系鞋带,关心植物生长,学会和朋友分享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图书,帮助老师做值日,动手给过生日的小朋友做礼物等。这些看似琐碎的事,却点点滴滴浸入孩子幼小的心田,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2 结合游戏活动进行品德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活动、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能使幼儿懂得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也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正确的道德认知水平。例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让幼儿掌握德育教育,播放一些有关解放军的电影或动画片等,学习解放军叔叔是如何监守自己的岗位保卫我们的国家,从小培养幼儿热爱祖国,认真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去敬老院,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让幼儿学会孝敬老人,传承中华民族孝道;可以每年清明节组织幼儿参观烈士纪念堂,悼念那些最可爱的人等等。可以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通过扮演的各种角色,逐步认识和理解角色的义务、责任,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感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正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还可以开展学习德育童谣、以德育为主题创设环境,使主题墙与幼儿对话,增进幼儿学习德育教育。
其实教与学,自古以来都是合二为一的;作为教师应该知道怎么去教,而学生应该明白怎么去学。热爱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热爱幼儿,这是教师的天职,是每个教师不可缺少的思想品质,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幼儿可塑性较强,如何将德育教育贯穿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了解,热爱幼儿,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因为可爱而去爱,而是由于爱才可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爱在德育教育中重要作用。
2.3 以自己为榜样去引导教育
2.3.1 以教师引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业定义中流传最广泛的一个。古往今来,教育工作都把“传道”放在了首位。教师如何传道,如何在学生品德教育中发挥榜样作用,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身体力行的事。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所以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必须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作为幼儿学习的榜样。
在幼儿眼里,教师就是神圣不可侵犯,不管老师说什么,他们都会听。而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也会影响每个幼儿的思想品德。而幼儿园是个幼儿多,教师少的地方,所以教师做到真正的关爱每个幼儿是很伟大的,其力量也是无穷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一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品德教育工作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示范性影响。俗语讲“其身正,下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呢?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使幼儿觉得可信;其次要认真对待教育工作,爱岗敬业,使幼儿觉得可敬;再次要积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使幼儿觉得可亲。归结于一句话,就是要使自己在幼儿心目中可信、可敬、可亲。教师与幼儿相处的时间很多,是幼儿最直接和经济的模仿对象,身教重于言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孩子。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语言、衣着仪表,时时处处为幼儿起表率和榜样的作用,让幼儿觉得可信、可亲、可敬,我们的教育工作就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3.2 以家长引导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个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一个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一个父母对自己每一行为举止的注重,是对子女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所以在日常具体生活中,父母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起榜样作用。一定要让孩子做到的,父母自己先做到。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一朝一夕,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一世。从马卡连柯的话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父母对幼儿的榜样作用。家长的以身作则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而这些思想和行为将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和一生的发展。
2.3.3 同伴对幼儿品德教育中的榜样作用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幼儿同伴群体是珍贵的教育资源,是幼儿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同伴群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真人秀《爸爸去哪儿2》中6个孩子的相处就可以看出同伴相处的重要性。费曼在泥地里坚持不懈的踢足球感染了杨阳洋,杨阳洋不再胆怯,也加入了足球中,让他们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赢得了比赛。贝儿的乐观开朗,银铃般的笑声也感染着同伴们,让他们在旅途中多了更多的欢声笑语。费曼在寻宝途中不怕脏,勇敢向前,遇到最后一个宝藏――一个大西瓜,当其他小伙伴都打算放弃这个宝藏的时候,他再一次展现了不屈的毅力,面对搬不动的西瓜,他就用滚的,山洞里泥泞不堪,西瓜上沾满了泥,很难滚动,他依然坚持不懈,小小的身躯把大大的西瓜滚出了长长的山洞,圆满完成任务,他也成为伙伴们心中最勇敢的榜样,值得学习的榜样。
同伴的沟通与交往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群体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同伴间的交往让幼儿亲身体验,使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可以采用小老师制,请表现好的幼儿来当小老师,帮助教师管理班级。老师和学生,幼儿往往更倾向于当小老师,所以教师选的小老师就是幼儿学习的榜样,他们会学习小老师的优点,使自己变得更好,这样他们也会有机会去当小老师,孩子们就在争当小老师中互相进步。
3 幼儿品德教育的意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人民的梦。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启示,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应时刻秉承的法则。“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为之奋斗追求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渴望;既是对中国人民共同命运的深情凝练,也是对普通人生价值的表达和升华。
唐代诗人杨巨源,写过一首关于春天的诗,实际上也形象的指明了国家与幼儿的关系。“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均。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尽是看花人。”那么国家的清景在哪里呢?完全可以这么说,国家清景在幼年,当小荷尖角的幼儿逐渐长成郁郁苍苍、赫赫煌煌的栋梁之际,所有为中国梦付出辛劳的人们,看到这花团锦簇、千帆竞渡的场景,定会产生看花人般的微笑。培育了德才兼备的幼儿,就等于打造了面向未来的制高点,预制了开辟未来的生长点。
国家的建设需要人才,今天,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时期,中国的发展仍有无限空间,德才兼备的人才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岗位都将对祖国的建设起到栋梁的作用。作为幼师,我们仍需要坚持不懈、努力创新,为祖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苗子,他们将承载祖国的未来。在新的征程中,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更高质高量的完成幼儿教育的德育工作。他们将成为未来的生力军,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努力,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总之,幼儿德育,教师要把握好各种教育资源,从情感入手,以幼儿为中心,创设各种德育环境,通过一点一滴的身教言行,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础上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进行品德养成教育,最终使幼儿“文明乐群,健康成长”,成为对祖国未来建设有用的栋梁之才!
摘 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儿时期立一适当基础。”因为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教育的要求、内容、方式、方法也应各有不同,作为老师,应该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正确引导他们进行锻炼,选择正确的教育手段和生动灵活的教育方法,认真、切实地把教育幼儿工作做好。
关键词:幼儿;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教育条件
幼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教育的要求、内容、方式、方法也应各有不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又要常抓不懈。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一、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
在实际生活中,我处处抓住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渗透在孩子的一日生活活动之中,时刻都有德育教育的契机。例如,有的小朋友不喜欢洗头、洗脸、洗脚甚至怕洗澡,不爱剪指甲……开学初的预备周,我每天都选五名讲卫生、服装整洁的孩子排成队伍和老师站在一起,请大家观察,观察他们是否干净?鞋子是否穿错?并提问其他幼儿,你们想做这样的好孩子吗?明天五名讲卫生的孩子老师又会选谁呢?请给五名小朋友掌声鼓励,认为自己比较讲卫生的孩子给自己鼓励。一周训练下来,班级孩子的个人卫生干净得无法形容。这一方法确实见效了,我告诉孩子要持之以恒,这学期结束老师还要给讲卫生的孩子发奖状呢!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让孩子易于理解和掌握,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去教育,多数孩子都能吸取教训。这样坚持下来,真正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选取有意义的材料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
幼儿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是非辨别、认识能力差,又好模仿,对大千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惑,为了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光靠口头说教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我观察到多数幼儿都喜欢听故事、说儿歌,抓住这一特点,我们选取了有意义的故事,儿歌讲给孩子听。例如,给孩子讲《小公鸡和小鸭子》这个故事,孩子听后不但了解了故事内容,还明白了同伴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团结的道理。通过讲《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教育幼儿吃饭要专心,要爱惜粮食,不随便撒饭,一方面糟蹋了饭菜;另一方面破坏环境卫生,给老师造成不必要的劳动。学儿歌如《交通规则》这一课,孩子明白了在公路上行走的规则,并知道了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和原因,如绿色给人舒适的感觉,红色给人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感觉等,大街上不乱跑,行走要走人行道,横道走斑马线的道理。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不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三、从自理能力入手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什么也不敢放手,事事包办代替,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俨然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班内结合主题活动“成长快乐”开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系列活动,让幼儿自己整理玩具、图书、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促使幼儿意识到自己能做好一些事情,并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高兴。午睡起床后,要求幼儿自己整理床铺,回到教室照着穿衣镜,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领子。教育孩子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学会的事情坚持做”。这样不但锻炼了幼儿的自理能力,而且幼儿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也能充分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进一步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四、多给孩子提供教育条件
有的家长喜欢带孩子游玩,我们可以指导孩子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地方玩。通过游玩,孩子能够看到祖国美丽如画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让孩子知道我们国家的风景非常优美。例如,带孩子去烈士陵园玩,通过游玩,孩子知道了花草树木能够美化环境,还能净化空气、减少灰尘,因此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不随便摘花踩草,吃完的果皮要放进垃圾箱,公共场所不乱吵乱叫等。多数孩子喜欢看陵园里的飞鸟,通过看鸟要教育幼儿学会保护鸟,如不掏鸟蛋、不破坏鸟窝等。通过让孩子观看博物馆,教育孩子要爱护书本,不撕书,玩具使用后要摆放整齐,不乱扔乱放,要讲究俭朴等,通过游玩,孩子能够增长见识,明白许多道理。总之,我们要抓住一切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的好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受益匪浅。
总之,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善于研究幼儿的心理特点,洞察幼儿的心理活动。同时教师还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开始,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把最真、最善、最美的一面给孩子,让他们在生活中养成优良的品德,为他们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做好准备。
摘 要:幼儿园时期作为幼儿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能够为幼儿个性养成奠定基础,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对整个思想品德教育工程的质量有很大影响,与民族道德素养的提升密切联系。作为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在未成年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很大的职责。我们要加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从他们的心理素质、日常行为、文明礼貌、处世态度,以及远大目标、崇高理想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教育,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成长的整体环境,让他们健康地学习和生活。幼儿社会性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儿童作为适应环境的主体的需要出发,注重幼儿对真实自然生活的情境体验与感悟,不剥夺幼儿亲历社会交往实践的机会;坚持与幼儿对话,强调在不同途径中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接纳不同性格的幼儿,尊重每位幼儿的心理感受;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关键词:幼儿;社会交往;思想品德教育
一、幼儿社会性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概述
什么是社会性?什么是社会性教育?从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来分析,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形成社会技能、社会规范,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与独特的个人与人相互交往,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社会性教育是指通过教育培养,让幼儿形成自我认识、社会规范、正确的社会观、社会态度、社会行为,有效地运用课堂、游戏、参观等形式,使用观察法、讨论法、移情训练法等有效方法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B度和科学世界观的人。学校除了专门开设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外,还将德育与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也是时代所趋。
二、幼儿社会性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策略
(一)从社会环境的认识培养幼儿社会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孩子一出生就是一个自然人,什么都不会,他们将在自己生存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幼儿的发展与环境有着紧密不可脱离的联系,良好的环境能使孩子活泼、乐观、有积极的探索精神,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而这些的前提要适应环境,适应环境就必须先认识环境、认识家,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医院、村、商店、公园、学校等),在此过程中熟悉环境的事物,养成关心周围社会,热爱自己家乡。我们可以从孩子在认识的环境中启发和培养幼儿其它社会性能力。组织幼儿观察老师的劳动,让他们通过很多日常生活和许多集体事情,去体会老师怎样好,产生对老师尊敬的感情。另一方面,为幼儿创造一些条件,让他们为美化、静化幼儿园做好事。如组织幼儿和老师一起打扫卫生,拾落叶,跟老师齐心动手布置环境,让他们懂得美化环境正是热爱幼儿园的行为。
(二)对行为规范的养成培养社会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生活在社会中,为了让社会有序发展,形成一定的规范,孩子长大后要适应社会,就必须有良好的行为规范,进入社会,就要遵守各种规范制度,对于幼儿也不除外,如到幼儿园要丢纸屑、果皮,要排队玩滑滑梯,到医院不许吵闹,到公园不折花树,不抠文物等,让孩子接触公共设施,遵守公共行为规则,感受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公共道德印象和简单的行为习惯。
(三)从幼儿的交往能力培养社会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孩子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语言和肢体动)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这一点在社会性教育中非常重要。通过人际交往,幼儿才能从生物学意义上自然人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
(四)从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社会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作为一个社会人,幼儿要学习民族文化,也要学习世界文化,这样让孩子了解世界,为有科学的世界观打基础。对幼儿进行国名、国旗、国歌、风景名胜民间艺术等教育,培养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及爱国之情。我在《中国丝绸》活动中用观察法移情训练,让孩子亲自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充分感受中华丝绸的优秀特点。此外,还常带幼儿到商业大厦、街心花园、董家水井开发区、喷水池等地参观,让他们在这些地方看看、摸摸、玩玩,加强幼儿对自己生长地方的印象和感情,从而由近到远,由浅入深教育幼儿热爱家乡,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社会性和思想品德教育
游戏占据着幼儿大部分生活时间,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精神状态放松投入,教师可以真实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教师也可以以游戏伙伴的形式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实施指导。这样不仅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指导,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记得班上有一个小朋友自控能力比较差,在集体活动中经常离位、捣乱,教师提醒他多次也没多大效果。于是我就主动成为他的游戏伙伴,跟他玩区域活动游戏,指导他丰富游戏情节。当他想要离开时,我就和他一起作为客人去别的区域参观,以便控制他的行为。通过一段时间的共同游戏,这位小朋友的自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再是大家讨厌的“小捣蛋”,还学会了和同伴合作游戏,在交往中建立了自信心,与他人交往的兴趣也增加了不少。
三、小结
通过幼儿教育的具体实践,以及实施幼儿社会性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具体尝试,对幼儿的社会性素质与社会人格,包括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心智的全面提高与发展,给予系统的控制、引导与养成。更重要的是通过幼儿社会性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幼儿的身心特征与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社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即内化的社会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标准。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中,道德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幼儿的社会交往、社会合作、社会责任感与集体热情的培养等,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幼儿园教师是每一位孩子的第一任严格意义上的老师,因此品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笔者以自身多年从教经验为前提,谈谈自己对如何言传身教使幼儿品德教育走向成功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幼儿;品德教育;言传身教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始阶段,此时孩子正处于触碰世界的阶段,身心正开始快速发育,所以幼儿教师需要挑起孩子品德教育的重担,让孩子成L为品行端正的祖国人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者师之魂。”但如果只是从理论方面着手,照本宣科地教育孩子,认知有限的孩子很难理解老师的用意。然而以自身感染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在亲近的氛围中孩子便会更容易养成正确的道德观。
1 热爱幼教事业,用爱使孩子学会爱
热爱幼教事业,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几乎每一位想要进入幼教事业的老师都是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热爱幼教事业,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当刚成为幼儿园老师的激情褪去,依旧有一届又一届不曾长大的孩子送到你的面前,你要像父母一样替他们擦干净吐在身上的牛奶;不厌其烦地哄他们吃饭;细心地替他们换下尿脏了的衣服……这些细碎的琐事极易磨平幼师那颗热爱之心。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热爱幼教事业才能不由自主地把慈母般的情爱倾注在幼儿的身上,尽职尽责,温暖他们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孩子都是敏感的,他们容易辨别出幼师的爱,进而学会爱。反之,如果幼师带着怨气教育孩子,孩子容易唯唯诺诺或者胡搅蛮缠,这是因为他们在向外界求知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爱意,也学不会如何去表达爱。
2 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感染孩子去学习
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素质。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如同人们所说的“清凉油”,需要样样本领在身的幼儿园教师。要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幼儿教师不断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国外教育家说过:“为了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点,教师应吸取进整个光的海洋。”在信息时代做好幼儿教师,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深入学习各种理论,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进教学过程,不断探索教育孩子的科学模式,在耕耘中扩展视野,在执教教学中提炼与升华师艺。提升自我学习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幼儿在与老师相处的过程中,会很大程度地受到老师知识文化水平的影响,老师不经意间流露的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会使孩子好奇知识和渴望学习,这为孩子日后系统性学习奠定了一个隐形的良好开端。
3 注重自律与赞美,端正孩子品行
幼儿教师是幼儿除了家人接触最多的人,幼师们的一言一律,一举一动,往往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记得有一次学生家长跟我说,她的孩子上幼儿园后第一次对她说:“妈妈,你的裙子很漂亮,你的身材很美。”家长惊奇于孩子懂得赞美他人,而这是我所处幼儿园的老师的言传身教的结果。幼儿园的孩子总是把老师看作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我园老师常常对小朋友进行鼓励与赞美,并率先做出正确的举止教育孩子,小朋友回到家后便会模仿老师的语气音调说话,模仿自己的老师给家人上课,赞美家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教师的言谈举止、品德修养、处世哲理甚至思想感情都会给孩子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对孩子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处处展示为人师表的风范,从自身小事做起,言传身教,为孩子优秀品德的形成营造良好氛围。
4 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带动孩子热爱探索
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他们往往在这阶段发现自己最感兴趣和能力最强的领域,因此作为一名幼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事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断开拓新局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活动,如召开“会见未来的科学家”,“长大了我要做什么”,春游等主题活动。老师开创的这些活动,都会不同程度地激发孩子的语言文字和动手能力,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等等。品德教育也会在这些饱含教师创新精神的活动中抵达孩子心里。
总而言之,幼儿教师正确的言传身教会使幼儿品德教育更加有效优质。
作者单位:
化州市幼儿园
摘要:幼儿期是幼儿个性品德孕育的萌芽期,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为幼儿的终身成长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成为幼儿的表率。教师还要不失时机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关键词:德育教育;途径;幼儿
德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又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为幼儿的终身成长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可见幼儿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实施道德教育?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教育。
1.根据幼儿特点,确立幼儿德育内容
根据《纲要》的指导思想,着眼未来,充分考虑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从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即行为习惯入手加以培养,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对幼儿既尊重又要严格,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幼儿园德育工作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德育总目标: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的良好品德行楹拖肮撸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2.树立榜样,重视德育教育的模仿性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育之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自己。教师是幼儿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备受幼儿的关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幼儿。只有品质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优良品德的人才。所以幼儿园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师德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规范教师们的言行,使教师起到榜样的作用。以及幼儿园全体工作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也会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3.优化环境,注重德育教育的熏陶性
美国教育家罗伯特。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结果来决定的。为此,我们重视通过合理构建幼儿园的环境来实施幼儿德育的内容。教师应改变过去单纯的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应从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性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整洁、温馨、舒适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4.开展活动,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性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从而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教师应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幼儿获得好的发展。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
4.1 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在每年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妇女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前,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阿姨们的情感。
4.2 利用游戏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各类竞赛性游戏中,激发幼儿的团结意识,明白团结一致、互相协作就会胜利的道理。
4.3 利用主题活动,进行德育教育。幼儿是在活动中成长的,幼儿的发展是通过活动实现的。因此,我们非常注重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来丰富幼儿德育的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幼儿的主题活动。如:在小班,组织了"能干小宝宝"的劳动活动,帮助幼儿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中班组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的社会活动,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好习惯;在大班,组织了"夺冠"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精神和协作能力。
5.抓住锲机,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如:自己用小匙或筷子吃饭、自己收拾桌子、自己洗脸、自己穿衣、自己叠被子……教师运用奖励和表扬的方法要求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不仅手变巧了,"小脑瓜"变灵了,每天的劳动习惯也养成了。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6.家园共育,注重德育教育的互动性
著名文学家老舍曾饱含深情地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但是对我影响最深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可见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的共识呢?首先,利用《家园园地》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品德形成的重要性,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的德育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总之,德育教育从幼儿抓起,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把幼儿培养成健康活泼、好奇探究、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儿童。
内容摘要: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主要是在孩子兴奋、激情、奇异、殊遇、疑惧、荣辱等状态时,是实施品德教育的最佳时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定势,为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品德 随机教育 兴奋 激情 求异 荣辱 时机
在充满诱惑的经济社会里,孩子需要正确的诱导。 把握时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在系统教育计划之外,随客观环境提供的教育情景对幼儿随时进行教育(即随机教育), 符合幼儿具体形象思维这一特点的艺术性教育。随机教育所抓住的事例往往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一个好的教育时机,需要有心人去寻找或者创造。一般来说当孩子处于兴奋、激情、求异、殊遇、疑惧、荣辱等状态时,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一、 兴奋时机。当某事物或某活动引起孩子的特别关注时,他们会激发出极大的热情,在思想上产生出兴奋点。它有一定的引发条件,具有突发性,也表现得比较突出和明显。我们再加以把握,往往可以由孩子的兴奋点激起他们很强的向上的驱动力,或能使某些比较消沉的孩子一时以兴奋为转机,从此改变自己,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教师带小朋友们到操场上进行室外活动,刚要走出教室,发现教室里灯都亮着,于是教师一边随手关灯,一边说:“我们都出去了,教室里的灯还亮着,多浪费啊,我们应该节约用电,养成随手关灯的良好习惯对吗,小朋友?如果以后老师忘了关灯,请你们提醒我好吗?”这一举动、这一番话给孩子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些孩子不仅注意了出教室要随手关灯,在家里也会注意随手关灯。关键是教师要想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首先必须在头脑里牢牢地树立起随机教育的观念。
二、激情时机。孩子的情感极为丰富,他们对所面临的事物与正在进行的活动或已形成的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切身体验和反映是多方面的,其喜、怒、哀、乐是最容易表现出来的。丰富健康的情感是孩子的精神生活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情感又是驱动孩子努力进取的必要条件,能够给他们前进的动力。当他们的各种情感表现出来时,正是他们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最积极的时候。他们的各种表情都是有感而发。抓住他们“有感”的时候,正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时机。一位教师在班上的金鱼缸里放入一条小金鱼,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当天中午美术课时,教师意外发现几个小朋友都在画小金鱼,询问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我们班有这么多小朋友,大家在一起很快乐,可是小金鱼独自一人,很可怜的,我们给它画朋友的。”孩子的纯真善良很感人,老师缓过神来想,这不正是激发、培养孩子美好情感的大好时机吗?于是干脆让孩子们一起来讨论这件事,让小朋友们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内心情感。最后老师对小朋友们如实说:“老师被你们的爱心感动了,你们的心灵真美。小金鱼有了这么多的朋友,一定是很感谢你们的,以后让我们一起来关心小金鱼吧!”“好!”小朋友热烈地响应着。从此孩子们对小金鱼,对小小自然角倾注了更多充满童趣的爱心。只要教师善于运用C会,就会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间播种下人类真挚、美好的情感。
三、求异时机。孩子的思想活动与他们的心理特点是一致的,喜欢求新求异,也容易产生逆反倾向。这种求异与逆反倾向,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他们思考判断的结果。从思想的活跃性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因此这也是一种有利教育的时机。如一名托班幼儿吃饭时发现大家吃的炒鸡蛋都是一色的,便问:“老师,我姥姥炒鸡蛋有白的有黄的,幼儿园的鸡蛋为什么都是黄的?”老师笑着说:“幼儿园的鸡蛋太多了,是用打蛋机搅拌均匀的。家里炒鸡蛋时,姥姥年龄大了,打开鸡蛋要用筷子搅拌,不容易搅匀,鸡蛋炒出来的颜色也不匀。可是味道一样香,是吗?”全班幼儿即明白又开心地点头说是。
四、殊遇时机。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或特别的经历。虽然幼儿的生活并不那么复杂,特殊的遭遇或境况并不多见,正因为如此,他们一旦遇到特殊的境况(也许成人感觉不到有多么特殊),思想上的震动就会相当大。我们在这种时机要给幼儿特别的关怀和理解,同时利用这种时机,教育孩子正视各种矛盾,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
五、 疑惧时机。孩子在生活中免不了遇到矛盾产生惧怕心里,特别是犯了错误,会使他们疑虑重重,担惊受怕。这种思想矛盾和压力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或是无关紧要的,但孩子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却会感到相当的沉重,并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有一次,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农家乐”时,一位小朋友不小心把盘子给打翻了,桌上的一些东西摔到地上了,盘子也坏了,小朋友们都涌向这边,教室里顿时乱了起来。面对这一场面教师表现的很镇静,先组织并招呼小朋友一起整理好物品,接下来,以游戏的口吻对大家说:刚才主人不小心弄翻了盘子,以后你们做事可要小心一点。今天这么多热心的人帮助了你,明天你可要好好的准备准备请大家来做客,表示感谢啊。”听了老师的这番话,闯了“祸”的小朋友使劲地点点头,紧张害怕的心理消失了,小朋友的情绪也都稳定了。这一随机教育和引导,既有效地对幼儿进行了良好品行教育、也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节。
六、荣辱时机。荣辱也是一种情感的反映,而且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反映。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表扬、奖励,享受到荣誉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积极因素的情感,一般情况下也会推动他们努力向前。当孩子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受到批评、处分、羞辱,感受到耻辱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感,甚至会觉得羞愧而很不愉快,影响思想情绪。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这只是小事,而丢掉教育孩子的时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往往在幼儿时期。俗话说: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就像花草树木都有根,人的根就是德,没有了德,就像无根的花草树木,就不会长成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教师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幼儿进行有计划的系统教育的同时,不应忽视幼儿德育的随机性教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责任。我们必须认识到德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对待当今幼儿园德育教育现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协调好社会、家庭与幼儿园德育教育的关系,使之形成合力,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定势,为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以及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虞永平 《幼儿教育观新论》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幼儿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且,作为基础性教育,幼儿教育对幼儿以后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重视幼儿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是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方式,以期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品德教育;幼儿园教育;问题;方式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而幼儿德育则是基础教育的前提和根本。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了以德育为主的教育体系,他在《论语》中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大致意思是:用道德教化人民,使其知德明礼,具有羞耻之心和高尚的品格。如今,在幼儿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的新时代,培养幼儿的品德更是幼儿教育的中心,因为,幼儿德育不仅影响到幼儿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素质水平。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幼儿的行为情感和行为,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具有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精神,是幼儿教育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前提。
一、幼儿园教育中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活动中忽视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有效方式,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许多幼儿教师忽视了渗透品德教育,使得幼儿教育的质量较低。而且,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些幼儿教师把传授简单的基础知识,教授简单的基础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忽略了制定情感道德目标,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在开展小团体合唱时,幼儿教师只重视幼儿掌握音乐旋律和唱法的程度,没有注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不利于幼儿养成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另外,在处理幼儿之间的纷争时,幼儿教师的处理方式不太合理,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例如,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幼儿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当一个小组的学生明明撞到同组的小华,而撞到人的明明不仅没有向小华道歉,反而责怪小华跑得太慢,拖累小组时,幼儿教师只是简单的批评了明明的态度和礼貌问题,没有适当地指出明明错误的地方,引导明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主动承认错误,而在小华方面,幼儿教师没有关注小华的心理,引导小华原谅明明的不当行为,进而给两人的心理都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渗透品德教育,没有及时抓住有利的教育机会,使得品德教育的效果较差。
1.2游戏活动中缺乏渗透品德教育
游戏活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而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只注重设定游戏目标、讲解游戏规则,组织游戏活动等,忽视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游戏活动的教学效率较低。另外,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有些幼儿之前可能会出现一点分歧,而幼儿教师只是以命令的形式,强迫幼儿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缺乏与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渗透品德教育,致使教学质量不高。
1.3日常生活中疏漏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年龄较小,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让幼儿真正的明白和理解该种行为的好坏,以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和家长没有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品德教育,例如,同学之间的相互问候、自己穿衣洗手等,进而给幼儿的行为习惯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在教学中,幼儿教师注重讲授知识和技能,疏于管理学生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进而严重降低了品德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方式
2.1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教学活动是渗透品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幼儿教师应该适当加入品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应该认识到校园环境的重要性,努力营造文明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幼儿的行为和心理。例如,幼儿园可以在大门、走廊、墙壁、操场等地,张贴幼儿喜欢的动物图片、花草图片等,让幼儿开心、快乐的来学校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起动手装饰班级的墙壁,或者和幼儿共同种植花草,督促幼儿定期给它们浇水、拔草等,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都具有爱玩的天性,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品德教育可以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在开展游戏活动时,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合理组织和引导游戏活动,确保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开展《小马过河》的游戏,让小朋友分别扮演小马的朋友:小兔子、小羊、小牛等,通过小动物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谦让,培养小朋友的优良品质,促使小朋友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2.3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日常生活是培养幼儿优秀品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重视日常生活的地位,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幼儿的品德,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与幼儿交流时,适当引导幼儿文明用语,让幼儿能够讲文明、懂礼貌。同时,在吃饭时,幼儿教师应该教导幼儿要洗手、珍惜食物、不挑食、不浪费,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结
总而言之,品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应该注意渗透品德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幼儿的文明程度,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 幼儿园;品德教育;途径;常规活动;节日教育;游戏活动
幼儿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期。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品德不仅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发展其个性提供了锻炼的好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每一个机会对幼儿实施品德教育。
一、将品德教育渗透于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中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从常规教育入手,使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对幼儿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如可把品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可结合“礼仪教育”课程,教育幼儿早入园时向老师、家长、小朋友好,平时班里来了客人问“客人好”,下午离园时向老师、同伴告别;三餐要求做到“碗里干净、桌上干净、地上干净、衣服干净”,同时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午睡起床要求幼儿自己整理床铺,教育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一日生活中建立合理、必要的生活常规,促使幼儿从实际出发,坚持一惯性,形成独立性和自制力,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真正地为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品德教育渗透于五大领域教育教学活动中
把品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不仅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更能促进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可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例如:在语言教学中,通过故事中的角色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在音乐课中,幼儿学唱歌曲《老师 老师 我爱你》时培养幼儿爱老师的情感;在科学教学中,认识《小麦》时培养小朋友爱惜粮食的良好行为;在健康教育中,《快乐的小花匠》一课让幼儿体验到养花的辛苦,通过照顾小花小草,使幼儿体验关心爱护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等等。
三、将品德教育渗透到节日教育活动中
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可利用节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以“三八”节的爱妈妈教育活动为例,可在语言课中组织谈话活动《好妈妈》;或者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或者进行游戏《我帮妈妈洗洗脚》,等等。在“重阳节”时可教育小朋友要尊敬老人,在“国庆节”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四、将品德教育渗透于游戏活动中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所以,可以游戏为切入口,把德育目标渗透在具体的游戏情节中。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做到:引导幼儿与人交往,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真实的品德行为表现,抓住苗头随机教育。如:在“爱心之家”游戏中,“小主人”和前来做客的“小客人”发生了争执,“小主人”跑过来告诉我。这时,我说:“那怎么办呢?”“小主人”说:“我又不是真的小主人。”旁边的幼儿就开始提醒她:“可是你现在就是小主人啊!”在这种情况下,我退出了“爱心之家”,旁观孩子的表现。“小主人”在争执之中不断地为自己辩解,自己解决问题,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力,这样有助于其人格的完善、良好行为品格的形成。
五、在家园共育中进行品德教育
家长和学校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哪一方面的忽略,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教育效果,从而影响到幼儿的个性发展。要培养幼儿的优良品德,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要掌握幼儿在家庭中思想品德变化的情况,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促使家长能够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家庭、幼儿园要做到教育一致性、全面性。
总之,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幼儿一生中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塑造幼儿就是塑造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品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幼儿的渗透教育就犹如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模式,它不是强制性的硬性教育,而是一种结合幼儿自身特点的一种软教育,在符合幼儿主体的情况下,开展符合幼儿特点的活动。对于幼儿品德教育进行有效的渗透,需要在日常的积累中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并通过“五一”劳动节更好地搭建品德教育的平台。总体而言,幼儿品德教育对于普通的课堂授课是不相适应的,采取说教式的授课也是行不通的,只有结合实际的活动,通过实践,才能使得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渐形成。
一、幼儿“五一”劳动节为幼儿提供阳光成长的环境
1.“五一”劳动节活动为幼儿的心灵提供触动
要触动幼儿的最纯真的心灵,就要在劳动活动中充分地释放自我,在具体的劳动环节中了解他们的劳动行径,进入到幼儿内心的世界中。劳动在成人世界是一项较为枯燥的事情,但是幼儿由于接触事务较少,反而有很多幼儿乐于劳动,在劳动中可以开心地学习,教师可以在幼儿劳动中开展劳动比赛,不但比速度,还要比质量,在劳动中体会幼儿的一举一动。例如“五一”劳动节,可以邀请家长到场,学生可以为家长做一件事情表示感谢,从而表达对家长的感激之情。有的幼儿为家长洗脚,有的幼儿为家长捶背等,都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示了自己的感谢,在劳动中家长和孩子之间进行了沟通,深知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这种经历在学生今后的生涯中必将是触动心灵的难忘经历。
2.“五一”劳动节活动为幼儿品德教育提供空间
在“五一”劳动节的活动中,学生的活动空间不要局限于幼儿园,更应当走出去,走进自然中。在自然中,学会对幼儿的思想品德的思维培养。在活动中很多幼儿为保证自己的成绩,故意使坏,使得别的小朋友处于被动地位,对于这种思想,我们要加以及时地制止,如果孩子说了谎话我们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指引孩子说谎话不代表自己是不诚实的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基于改过的空间,才能更好地进入到学生道德的渗透中。如果孩子的品德教育中有足够的创意空间以及容忍空g的话,那么品德教育就会更好地融入之中。
3.“五一”劳动节活动为幼儿提供适宜品德成长的元素
(1)信心。在教育中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教师日常的教学,识字、阅读、表达等多种知识,可以提升自我,随即提升自信心。在进行幼儿的教育中,要提升自信首先还需要给予幼儿以爱心。(2)爱心。爱心不仅包括自爱,还包括爱他人。对整个社会要进行爱心的培育,指引学生可以更好地爱护自己、照顾自己,对周围人要心存感恩,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当建立恰当的关系,学会与周围的事物和谐相处。(3)希望。希望是对幼儿在世界观以及未来的生活中的一个美好的希冀,保持足够的希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成长中品德不断的丰富。
二、“五一”劳动节引导幼儿主动习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
1.培育幼儿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加强品德行为的自我感知
我们在引导幼儿体验亲身的活动中,通过“五一”劳动节的契机,适时地激发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例如,“五一”劳动节可以进行穿大鞋的活动,穿大鞋的活动中幼儿可以亲身地体会到大鞋的感受并且需要两人互相配合才能完成,需要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因此,在进行幼儿大鞋投放时,当提出了两个小朋友穿一双鞋的时候,此时,幼儿内部就要商量如何穿着大鞋共同行走,并积极寻求同伴进行大鞋活动的进行。一起穿大鞋,在初次尝试没有成功,于是老师对他们进行引导并进行讨论:为什么穿上大鞋后走路会困难?需要怎样做才能共同走路?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幼儿们总结出了如下几种方法保证穿大鞋活动可以更自如地运行:(1)两人需要手臂互相牵引,或者后边的幼儿手搭在前面的小朋友的肩上。(2)可以进行口号齐声喊,喊着“一二一”,这样可以保持步调一致,共同前进。(3)两个小朋友在走路时需要前后的小朋友脚要抬的一般高,并且步伐要一样大。
2.培育幼儿的行为发光处,形成幼儿良好的品质
我们必须彻底地摒弃对幼儿的传统的主观评价,积极地观察每一个幼儿,这样不仅可以发现幼儿身上的特点,同时幼儿也可以感受到教师、同伴的关怀和喜爱,才能满足幼儿的安全以及归属感需要。而对于那些问题比较多的幼儿,必须要认真地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理解其行为的基础上,深入地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对于幼儿自信心的树立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人的品德同其他的心理现象一样,是随着人脑和人所从事的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既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飞跃,经历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健康的心理是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而良好的品德又是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
幼儿品德认识初步形成并不稳定,而且其良好品德的形成要受客观环境因素以及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在实施品德教育时,既要考虑客观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幼儿自身的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我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和总结,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1 形成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
是非观念是道德认识的首要环节,是道德观念的构成部分,是非感是伴随着这种认识而产生的道德情感。许多问题幼儿在其道德认识中,要不就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要不就具有错误的道德是非观念。例如:他们把打架斗殴看成是“英雄’’的表现,把“江湖哥们义气”看成是“互相友爱”,把拜金主义看成是“人之常情”,把随意挥霍、为所欲为看成是“潇洒”等。这就是明显的是非观念不明确现象,做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幼儿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幼儿如何做人。帮助他们形成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在幼儿阶段是极为重要的。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向幼儿介绍正确的是非观念,同时指出不正确的是非观念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性。在进行此项内容教育时,可以通过举实例、故事情节和图片’等体现道德行为的例子,在生活、教学或班队会中,以讨论、自己发表意见、谈看法等形式,帮助幼儿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实例分析,幼儿更容易理解接受,并付之于行为。
第二,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品德不良的幼儿交往,教育者切记以师者、长者或教训的口吻与他们讲话,那样容易使幼儿形成逆反心理,最好以讨论的形式传输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观念。
2 增强意志力,循序渐进不断努力
幼儿的意志力薄弱,缺乏自觉性和果断性,在面对积极事情的行动中没有决心和恒心,同样在面对不良刺激时容易犹豫不决,犯错误,自我控制能力差,不会也不能自我约束,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时不免藏有私心,因此我们教师应做到:
首先,培养幼儿与不良品德因素作斗争的能力和战胜不良行为习惯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培养幼儿坚持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对于出现的优良品德行为进行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培养幼儿的自尊心
自尊心说白了就是羞耻心,它能促使幼儿珍惜自己在社会中的合理地位和声誉,也是幼儿要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动力。教育时,首先要让幼儿对自尊心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使自尊心全面的发展,防止幼儿只顾个人利益;再次,在拥有自尊心的基础上,培养幼儿的个人荣誉感,只有有荣誉感的人才不会对社会利益失去信心。在教学中,荣誉感是在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对成功的体验,教师应多组织幼儿参加有意义的活动,逐渐培养其个人荣誉感。
4 采取集体教育方式
集体是具有高度紧密人际关系的群众,它对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很的影响和教育能力。一个人只有生活在集体中,才能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运用集体的教育能力,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第一,要教育集体成员相互团结,不敌视排斥某个人。幼儿如果不被群众接纳,那么他会形成自卑、消极孤独等性格,其在心理上不健康了,那么他如何会出现良好的品德行为呢?
第二,多组织集体活动,促进集体成员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了解,让幼儿学习每个人的优点,以达到团结友爱、相互影响、互相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
教育者只有采取正确适当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发展有效的道德意志,最后出现良好的道德行为,才能塑造一个健康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