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科研项目论文

科研项目论文

时间:2022-05-22 10:47: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科研项目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研项目论文

科研项目论文: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摘要: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民的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选择合适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科研项目的发展。本文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设定,并根据农业科研项目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 绩效评价 层次分析法 德尔菲法

项目绩效评价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依据事前确定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建立特定的指标体系,并将这些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测算,对人们实践活动产生的业绩和效益进行客观的、综合的判断,真实反映活动的现实状况,并通过对该项目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管理措施,实施有效地控制。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国家和省级政府等各级组织积极实施开展关于农业科技发展的计划项目。通过大力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能够积极推动农业相关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解决我国长期面临的三农问题。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就是由政府或者是科研单位组织的,通过成立包含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和科技管理专业人员的专门的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绩效标准,运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建立完善的评级指标体系,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各方面效益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估考核,得出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相关方进行反馈,有助于对未来的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安排,进而提高农业活动的产能,为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宏观决策参考。

一、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作用分析

农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民生的重大问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促进农民的收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建立健全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推动农业预算管理体制。农业科研绩效评价的作用体现在:

(一)落实科研项目责任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将影响绩效评价的指标进行细化,可以得出哪些指标是影响科研项目绩效最为关键的指标,进而通过这些指标找到相应的负责人员,将科研项目的责任落到实处。

(二)承担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的期望

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是政府或者是科研单位组织实施的,科研项目的开展就是为了取得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项目的组织单位和使用单位对项目的绩效有所要求,只有能够达到他们要求的项目,他们才会支持开展或者应用。

(三)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

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如果不进行绩效评价,农民就很难从心理上接受项目的开展。而如果进行了绩效评价并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就会极大的调动农民的工作热情,积极辅助科研项目的开展。

(四)进行方法、工作改进方面的管理

科研绩效评价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指标体系也不是适合每一项项目。应该在科研项目的不断开展中,选择适合项目的绩效评价方法;并根据项目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绩效评价方法,加强工作管理。

二、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建议

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科研过程分为投入指标、运行指标和产出指标等几个部分。在选取指标时,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指标。

(一)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与一般的企业科研项目不同,农业科研项目的适用对象是农民,因此农业科研项目具有社会公益性,它的绩效评价的原则性和目的性更强。根据绩效评价的内容及任务目标,管理者在评价项目绩效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在对农业科研指标进行量化时,是否客观的量化决定着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时,首先要选择量化的指标,并按项目的绝对指标进行评价。如果必须要选择非量化的指标,在对指标进行量化时,要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综合评分,保证指标的客观性。

2、全面性原则

农业科研项目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领域,而且包含社会领域;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利益,还关系到能否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指标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通过对项目的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有助于反映项目的整体特征。

3、经济性原则

项目绩

评价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提高项目的经济价值,即降低投入、提高产出。因此在对项目进行评价时,应该按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权重的划分,真实的反映项目的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应该体现这种原则。

4、应用性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容易获取数据的指标进行评价,即指标的选取既要满足评价分析的目的,又要考虑到实际中的可操作性。我国有些指标的数据公开性不强,在没有确切情况能获得这些数据的情况下,要考虑这些指标是否是关键指标,如果缺少这些指标将影响评价结果,可以考虑使用相似指标进行替代。

5、可比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不仅是为了对某一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价,还应该与其他对象具有一直的统计口径和范围。指标选取不仅要使指标之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还应该和其他项目有可比性。并且,指标还应该与国内外的统一方法、统计内容保持一致性。

(二)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根据科研过程分为投入指标、运行指标和产出指标等几个部分。其中,投入指标包含人员、科研设备及经费的投入等;运行指标包含技术、知识、资源、管理和文化等基础指标;产出指标包含知识、经济、社会、生态等产出效益指标。产出指标是衡量绩效的关键因素,在考虑产出的基础上还应该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

1、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规模

该指标反映的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能力指标。我国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实行委托合同制,科研单位要凭自身的能力进行竞争才能取得项目。科研机构的承担的项目越多,经费规模越充裕,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研项目的绩效提升。

2、科研项目产出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科研项目通过研究带来的科研成果,在这里,科研成果应该是广义的,包含知识的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著作、论文、专利等。应该对各指标赋予权重,并采用加权法把各类产出指标折合成标准单位,有助于不同指标之间的比较和综合分析。

3、成果转化指标

这是指通过研发获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如果说科研成果是科研项目的表现形式,那么成果带来的车生产力就是科研成果的具体应用和项目的实际价值。如果科研成果不能转化成为有价值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那么科研成果的产生就不是有效的,换句话说,项目的投入是无效的。对科研成果转化指标的衡量,主要是看项目带来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规模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事业发展指标

该指标反映的是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带来的效益。如果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比例较多,装备条件非常优越,那么就会对科研项目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

5、其他指标

这些指标主要是中科研项目对本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表现为农业科研机构根据科研项目向政府提出的农业发展建议,以及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支持的农业发展等。

三、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方法选择的建议

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可以单独使用其中一种,也可以将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使用。目前项目绩效评价的主要方法有:同行评议法、德尔菲法、文献计量法、经济计量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应该依据绩效评价的原则,灵活挑选评价方法。笔者认为,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结合使用,是比较适合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方法。

首先,采用德尔菲法建立指标体系并进行打分赋值。德尔菲法采取匿名的发函调查的形式,保证了各个专家之间的相对独立性,能够使他们的意见较为客观、公正。农业科研指标的绩效评价中指标确定非常困难,不同的科研项目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要求也不相同,对众多分散的指标进行挑选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德尔菲法来进行确定。

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配,确定每个指标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层次分析法通过将评价目标通过层层分解、递进,找出指标的权重分配。单纯运用层次分析法只能取得的粗略方案排序结果,不能对问题进行有效定量分析。这时就可以结合德尔菲法方法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不仅能够确定每个指标对绩效的相对重要性,还可以准确的判断每个指标对绩效的影响程度。

科研项目论文: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横向科研项目属于技术创新,其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做好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尤其重要。科学化的管理可以使它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把它的风险降到最低。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 科研项目 风险管理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性是由于横向科研项目的独特性、制约性等特性所造成的。因为一个横向科研项目的独特性就意味横向科研项目是市场新技术、新工艺或者技术更新等地方是以前尚未碰到过的事情,所以就会有没有认识清楚的规律,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变化,横向科研项目中就包括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数,从而使得横向科研项目具有风险性的特点。由于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性使得科研项目管理与日常运营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同时这也造成了在横向科研科研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变得十分重要,并且成了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成败关键。

在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引进风险管理的技术,就是要对所制定要实现的目标进行主动控制,预防在横向科研项目开展当中所遇到风险和干预因素,保证所定目标的实现。虽然对横向科研项目进行风险管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进行风险的计划编制、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的处置等工作,都要占用有限的资源和人力,但是非常必要。

一、横向科研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属性,这些属性是由各种数据和信息加以描述的,横向科研项目也一样。科研工作人员通过现在掌握的科学及时水平和对横向科研项目的要求信息,预见未来要达到的结果。但是由于人们认识事物及其特性的能力有限,所以在认识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们对世界上许多事物属性的认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有各自的习惯和经验。横向科研项目也不例外。对于横向科研项目认识上的这种局限性,从根本上说是人们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能力有限性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无限性这一对矛盾造成的,这使得人们无法获得项目的完备信息,从而不能准确的预见项目的未来发展变化,造成项目的风险。

造成项目风险的原因除了人们自身的主观认识能力和信息的滞后性等原因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项目和项目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因为横向科研项目的开发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影响内外部条件的因素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市场需求信息的变化,在研发当中所需技术的变化以及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发生。横向科研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科研中作者的可延长新能力、采购等各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对项目的最后结果产生影响。而在项目的外部,项目投资人的利益、项目的时间计划、科研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对项目结果的认可程度等都会对项目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些项目的环境和条件发生变化以后,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的原有计划,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发展与变化,其内外环境的各种发展与变化所带来的项目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计划和进程,而这种项目的不确定性也是项目出风险的一个重要因。

信息的滞后是造成风险的因素之一从信息科学的角度看,造成事物信息不完备的客观原因是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理论上所有事物的属性都可以由数据加以描述的,但是这些数据只有在事物发生以后才能获得,然后再由人们加工处理后才能产生对于决策有支持作用。因此一个事物的信息总是在事物发生之后生成数据并经过再加工以后才能产生的,所以任何事件的信息总会比它本身有一个滞后,也就形成了所谓的信息本身的滞后性。横向科研项目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该事件在以前是没有的,它的本身是一种新生事物,他是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它本身的实际数据尚未发生,所以在决策中所使用的信息都是根据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做出的推断,推断的依据只是理论的依据,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不完备,造成了很多的风险隐患。只有随着横向科研项目开发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对它的认识不断深入,取得完整的数据,信息的完备性程度也会不断提高,直到项目完成时人们才能获得完备的项目信息。这种信息的滞后性也是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

横向科研项目属于科技创新,科研工作者希望能成功的进行科研创新,取得科研成果并发表学术论文,取得事业的成就并得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横向科研项目创新系统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

因素,在这些不确定因素的作用下,其创新活动最终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创新活动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或者接近预期目标;二是创新活动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并且损失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创新活动的大量投资也无法收回;三是科研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还有横向科研项目在合同签订时没有明确该成果的责权的约定,做成日后成该成果的产权纠纷,陷入长时间的口水战,甚至动用法律途径解决产权纠纷,做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科研开发周期的估算是否准确,有的在竞标当中,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取得横向科研项目采用压低预算成本,或者因为考虑不周,把有些内容没有考虑到,遗漏了这部风内容等情况,造成所需费用的预算偏低,影响了横向科研项目的进度。

二、横向科研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者识别风险来源、确定风险发生条件、描述风险特征、评价风险影响的过程。风险识别需要确定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风险来源、风险事件、风险征兆。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来源一般来自技术风险,对所需的技术或者现有的技术对在研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他们设计的是新技术、新领域、新工艺的要求,这个要求在以前还没有出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立在科学的推理或推断的情况下做出的科学化的理论推断。而解决这些问题是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或者理论基础下对新生事物的研究开发,现有技术的支持力度也决定了风险的存在和发生;质量风险:技术需求方与开发方队新产品、新工艺质量的约定,技术开发放在实现产品或工艺时,影响质量体系的因素很多,其质量最终检验达到双方约定,则为成功的案例,负责将会浪费很大的人力、物力,做成很大的风险;过程风险是指在技术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这包括在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管理风险是指在技术开发当中参与管理方法、管理形式、对资源的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内部成员的沟通能力、成员之间的技术协作、团队成员学术互补性、计费的到位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还有组织机构风险以及市场需求变化引起需求方对产品技术要求的变更等方面的风险。

风险识别后要把结果整理出来,为风险分析的其余步骤和风险管理做好准备。

三、横向科研项目风险估计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估计是对风险存在及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衡量和估计。横向科研项目是新技术、新工艺等的创新,属于新生事物,对于他来讲,可以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在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研究人员对它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技术分析和相关人员收集的一些数据,这些都对该项目的研发还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人事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这有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就要对它存在风险作出理性的分析和估计。风险事件分为确定型事件和不确定型事件。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判断是根据历史资料确定风险事件概率的分布,根据以前相似的实验数据和收集的资料数据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利用理论概率分布情况作出判断。要估计风险发生概率的大小,并且要估计出可能对横向科研项目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作出估计。通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做成的损失程度,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预测风险发生的次数以及其发生的后果,作为决策的依据。

四、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是指规划和设计如何进行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该过程包括定义该横向科研项目的组织,团队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管理和沟通方式,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等内容。风险管理规划是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横向科研项目是一项科学研究,是一项细致而严谨的科学研究过程,需要制定详细规划和风险预判,从而制定一份详细分线管理规划,预防风险的发生,或者将风险降低到最低的水平。任何横向科研项目都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工程,牵扯到各方面的问题,在明确了该项目的目标后,需要用到的设备,科研团队成员的职责、对风险的认识和预防能力、分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对其他成员进度的影响、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局渠道和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等非常多的方面,它需要我们处理好整个项目过程中各个细节,具有很高的集成性。因为在整个开发研制的进程中,一个很小的失误都可能对整个横向科

研项目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横向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规划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具体的科研项目风险指南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该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工具和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规定,该横向科研项目风险管理的需要承担的责任,描述整个横向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内科研团队成员如何组织和执行风险识别,项目风险的预判和可用资源的合理安排,项目风险管理的时间和进程安排,项目风险度量方法的规定,项目风险管理和应对措施的报告规定,项目利益相关者对项目风险的敏感程度和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项目风险跟踪的办法和要求等方面的规定。

在做好以上的计划的同时也要做好横向科研项目的资源计划、费用管理计划、采购计划、沟通管理计划,因为论文的篇幅管理,不对他们做出论述。根据以上的各管理计划,作出该横向科研项目的整体管理计划。

科研项目论文: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信息化监督

[摘要] 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科研,大项目大投入成为近年来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的特点。由此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现代公共财政改革的措施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起到重要的信息化监督作用。

[关键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代国库制度;监督;影响

信息技术革命引领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科技更高更快地发展。科学技术决定民族兴衰和国家命运,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科研,大项目大投入成为近年来科研项目及经费投入的特点,由此对科研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科研经费主要来源及拨款形式

目前财政预算资金是科研项目经费的主要来源,拨款存在3种形式:传统的实拨资金、零余额用款额度和财政特设银行账户资金。尤其是近年来大项目越来越多,其科研经费来源3种形式并存,使得银行账户性质也多样化。新形势下加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信息化监督作用

我国公共财政改革包括财政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一系列措施,自2000年实行以来,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强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证资金支付的安全性和规范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主要内容之一。

国库集中支付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支付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规定审核机构(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以往我国实行财政实拨经费即分散支付制度,也就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年度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其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上,由各单位自主使用。在这种模式下主要存在3方面问题:一是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行为。预算资金一旦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各种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无法控制。二是由于大量资金沉淀在各部门、各单位,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增加了财政部门调度资金的机会成本。三是无法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这一环节管不好,财政管理就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制度的要求,预算管理不可能做到科学、规范、合理。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不改变单位的支出权限的基础上,对其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通过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力求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被中间环节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现代公共财政改革的措施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起到重要的信息化监督作用。

目前科研单位存在大量财政拨付的科研资金,尤其是现在国家采取重点扶持、重点攻关的科研政策,大课题、大项目的涌现使得财政资金拨付额度更大、更集中。同时随着省级科研单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全面铺开,政府采购的范围更广、力度更强、预算要求更刚性。 财务部门根据国家各项政策法规、项目管理办法和项目合同书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由国库支付系统督促和监督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同时科研项目承担部门只有按照预算要求和合同规定,政府采购科研设备、支付协议款项才能有效执行。因此科研单位要严格按预算执行,保障资金安全,降低财务风险,提高项目验收中的财务验收通过率。

三、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是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财政信息化监督的控制点

现代财政制度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的控制体现在财政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方面。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同级人民银行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立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财政专户和特设专户。现代国库支付制度的关键环节是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也是财政改革的核心内容,其中零余额用款额度账户和特设账户都是现代国库支付制度对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表现形式和核心内容。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强化科研项目预算资金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事业单位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两种制度融合的形式,实行了统一人员配置、统一核算方式、统一资金监管的核算模式。在指定银行统一开设了账户,避免了预算单位多头开设账户、使用资金不规范等违规现象,把预算执行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的严肃性。财政加大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监管力度,提高对预算执行的约束力,更能体现管理意图,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协调、便捷,保证科研资金的专款专用。特别是科研经费下达实行零余额账户和特设账户两种形式时,由于实际资金不到单位账户,单位想挤占、挪用和截留财政资金已不可能。同时也有利于会计集中核算发挥财务监督和管理职能,节约管理成本。

四、财政监督信息化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和影响

1.公共财政改革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新形势科研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对科研课题经费进行有效管理的方式,形成科研人员与财务部门的经常性沟通和交流的模式,科学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建立财务部门对科研课题及经费申报、评审、立项、执行和结果全过程的参与机制,提高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改变以往普遍存在的科研项目研究人员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多、财务人员事先不了解有什么项目、经费使用计划和科研人员的想法的现象,减少预算管理的脱节,扭转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处于事后记账或打补丁的局面。

在国库集中支付形式下,对预算编制提出新的要求,单位预算的质量也取决于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如科研设备政府采购预算就直接关系到科研课题本年度甚至下年度的经费使用,原先各自“闭门造数”的方法显然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要彻底改变以往由科研项目负责人自己凭经验估计预算的情况。为避免产生科研项目批准后项目预算难以执行,预算与支出脱节的情况,必须加强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沟通和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和专业分工,提高预算编制的前瞻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2.国库制度实施对科研经费实际使用的影响

(1)科研启动资金难以收回。 由于当前科研项目经费在科研事业单位经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各单位为争取项目往往先期投入部分资金作为启动经费,一旦项目申请成功,资金到位后,由于是国库资金,使得前期投入无法回收。

(2)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产生费用的归集与资金支付分离,造成回收成本困难。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单位内部测试费、自加工材料费、管理费计提(根据项目要求)等应归集到科研项目成本中的费用,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不允许实际资金转回同户名账户,致使费用的归集与资金的支付发生分离,实际科研项目成本与资金支出不匹配,无法通过国库收回成本。

(3)科研项目资金到位与合同签订脱节以及年终结余的情况。 目前科研项目管理由主管部门进行,资金管理由财政部门进行。有时科研项目资金国库指标已经下达而科研项目合同尚未签订,致使国库资金仍然无法使用,出现科研项目预算或合同与财政额度期间不同步的现象,影响科研项目经费向子课题的拨付,还会发生年终结余资金较大的情况。有时个别科研项目经费临近年底才下达国库财政用款指标,容易引发突击花钱或造成当年度财政项目全额结余的情况,进而影响项目的财务验收甚至新项目的争取。

总之,科研单位应尽快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创新思维以适应财政信息化监督带来的新变化,进一步提高单位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水平,管好用好科研项目经费,促进科研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科研项目论文:以科研项目推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技创新需要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所以我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但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前不久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希望通过它的实施能够扭转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不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本文以化学化工学科科技创新教育为研究方向,结合本人几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的实践经验,提出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路,以期为构建适应时展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出借鉴。

一、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的必要性

我们的科研项目属于化学化工学科,可以分为三类:①纵向的基础研究课题:由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包括纯属探索性或揭示自然规律的纯基础研究项目和具有近期应用目标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②纵向的科技攻关或产学研项目:由政府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到一定程度,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却尚有一些关键技术难题需攻克。③企业的横向项目:由企业委托高校进行开发的项目,主要针对企业目前产品在生产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或者企业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发现的某一市场前景良好的产品。将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具有必要性和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研究内容或者已深入国际或国内前沿,或者属于应用前景非常好的技术难题,其研究价值高。其次,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科研角色,这对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培养创新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再次,科研项目大都已开展了一段时间,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条件,有利于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最后,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不但能够完成项目的部分任务,最重要的是为导师选拔适合自己梯队的研究生奠定基础。

二、如何将科研项目与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有机融入

1.选题方面的技巧。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的课程或项目主要有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等。选题时要遵循如下原则: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够完成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预期目标;与学生所学到的基础知识接近并让学生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可以查到一些与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工作量适中,难度适宜。但是,不同的科技活动,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对题目和研究内容都要做相应的调整。以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季?盐改性粘土的关键结构及长效抗菌活性研究”(no.20676049)为例来说明:用于毕业论文、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或创新训练项目,可以将题目定为“季?盐改性蒙脱土(蛭石、凹凸棒石、高岭土等)的制备及表征”、“季?盐改性蒙脱土(蛭石、凹凸棒石、高岭土等)的结构及抗菌性能研究”等,如果以任一种粘土作为一个题目,那么就可以衍生出许多研究题目和内容;开放实验项目可以做其中几个实验就行了,如“十二烷基三丁基溴化?改性蒙脱土的制备”,制备4~5个不同质量比的季?盐改性蒙脱土就行了;如果是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或挑战杯项目,就要报季?盐改性粘土的产业化及应用的研究内容,根据季?盐改性粘土多功能特性,可以将题目定为“新型多功能季?盐改性粘土的开发及产业化”、“新型多功能纳米复合塑料的制备及应用”等。

2.建立成员结构合理的课题组。一般情况下,毕业论文和开放实验项目是一人一题,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挑战杯项目都是一个课题组,且基本上是同年级甚至同班级的相互熟悉的学生。不过,不管是个人项目还是团队项目,最好都成立课题组,成员包括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并且让硕士生或博士生参与指导,这样不但可以互相提携启发、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科技创新活动高水平顺利完成,还可以培养团队精神。

3.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总结。我们一般让学生每个学期交流2~3次。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总结,对学生来说,不但可以解决在科技创新活动所遇到的许多难题,而且通过交流可以吸取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方向更明确。对导师老说,可以随时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进展,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实施方案和阶段目标进行调整。学术交流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

本人自2007年开始带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至今已带了5届。2005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郑佳主持的“新型季?盐改型粘土抗菌剂的研究”(no.cx07050)项目获得暨南大学第三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二等奖,郑佳因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而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2007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薛琰主持的“有机层状化合物的制备及性能”(no.cx09063)获得暨南大学第五批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三等奖;2008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张劲林申报的“单层石墨烯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no.1055911018)获得了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资助,目前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已经在国际著名的化学学科期刊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上1篇,张劲林也获得保送硕士研究生资格。此外,我们还带了一些挑战杯项目和开放实验项目,都顺利结了题。最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都处于申报阶段,已经有许多学生主动联系我们,要求给出题目让他们申报。本科生毕业论文方面,除了做本科生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最近改名为“卓越未来创新人才孵化项目”)的学生接着做毕业论文外,近三年强烈要求到我们这里做论文的学生越来越多,2010年4个,2011年5个,2012年增加到7个。学生们感觉在我们这里做实验,对他们自己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非常有效。

总之,通过这几年带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来看,将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纳入本科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以此推动本科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科研项目论文:临床医学科研项目财务执行质量评价

[摘要]科研项目的财务执行质量评价往往是项目结题验收时的一个薄弱环节,制订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案有利于指导科技人员合理运用科研经费,促进科研实验的有效开展。文章分析了科研项目财务执行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提出了超支与结余评价,子项目之间的经费比例评价,项目验收方的容忍度评价,市场行情变化的评价,项目财务执行情况与实际完成情况评价等关键指标,同时建立了数学评价模型。

[关键词]科研管理;医院管理;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定量评价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会议对我国科研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1]。科研的创新离不开创新的科研管理[2-3]。当前政府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力度加强,如何将科研经费有效地投入科研活动中,科研经费的财务执行质量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4-5]。科研项目的财务执行就是按照申报时的财务预算开展研究任务。但经费预算往往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常难以完全按照事先计划的那样执行。如执行质量不好,则可能造成一些不良后果:例如项目经费超支,实验材料物价上涨等因素可能导致项目经费紧张,经费违规使用等情况[6-9]。此外,因为科学研究自身的不可预期等风险,出现的种种问题最终可能导致项目在结题验收时财务审查不过关[10-14],项目负责人会受到相应的惩处。因此,建立一套科研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价方案,有助于指导项目负责人合理的使用经费,规避经费使用中的风险。本课题就临床纵向科研项目(政府部门批准立项拨款的科研项目,这也是医学科研项目的主要来源),针对当前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15-18],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且在实际科研财务管理工作中,本方案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1医学科研项目财务执行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1.1不按预算执行

项目在申请之前做好相关经费开支预算。但实际上一些立项部门对财务审查不严谨[19],重视项目本身的研究水平,忽略其财务开支的合理性。加上预算并非实际研究所需,项目负责人只能凭经验填写财务数据。项目立项后往往按照科研开展实际需求来开支,忽略了相关预算的上限。

1.2疏于对市场行情变化的预测

项目负责人疏于对市场行情与行情变化的了解,项目经费的执行就显得随意。更谈不上对行情变化的应对能力。如相关科研物品耗材难免涨价,结果可能导致项目经费开支的紧张,导致项目难以正常开展。

1.3项目负责人对财务执行的迷茫

财务执行是什么?如何执行?有什么不良后果?项目负责人往往漠不关心或模棱两可。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的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等做了要求。但如何执行,还需不同行业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详细制订,以更好地指导与规范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使用行为。

2项目财务执行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项目财务执行质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超支情况、各项开支明细之间的比值、验收方容忍度、市场价格变化、项目设计完成率等。

2.1超支与结余评价

超支意味着项目实际开支大于预算或实际拨款的经额,说明项目在做预算时存在一定失误。超支越大,说明预算越失败。超支越小,则越接近预算,项目财务执行质量接近理想水平。但项目超支未必全部都是负面的,如果该项目产出成果超过预期,开支可能相应增加,则应考虑在其他方面加分。项目有结余,可能是项目未按步骤开展,也可能是项目实际支出比预算小。评价时,结余越少越好。最理想的状态是实际开支与预算相比为1,即不超支也不结余,专款专用且全用,这样才能保障项目完成的质量。但实际上理想状态很难达到。

2.2项目经费子项目之间的比例评价

一个项目的经费预算往往由多个子开支项目组成,有些开支项目是直接用于研究本身,有些则是辅助项目的开展。例如仪器、试剂、药品等直接用于研究可以列为科研组,劳务费、管理费等辅助项目可以列为辅助组。科研组与辅助组的预算比例变化也是评价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辅助组经费开支挤占了科研组经费,则项目研究品质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如果科研组实际开支挤占了辅助组,也会导致不合理的财务支出。因此,细化到每一个开支可以更好的反应项目财务执行的情况。

2.3项目验收方的容忍度

理想的项目财务执行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没人能够精确预知未来的事物和变化规律。项目开支存在结余、超支、互相挤占的情况实际上比较普遍。因此,项目验收方对项目财务执行情况应该有一个容忍度。例如,将开支、结余、挤占的比例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即可予以放行通过。这样的弹性科研管理制度可以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

2.4市场行情变化的评价

市场行情变化往往不以人的主观愿望来转移。物价的上涨可以导致科研经费的不足,而市场的变化往往难以预测的。市场行情的变化幅度对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价上涨。如更新产品、更高质量产品、更新换代产品的出现等,往往价格较高。此时,行情变化幅度对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分影响应该是正向的,可以加分。二是物价下降。例如因为成本的降低而导致物品的降低,更优秀替代品也许意味着更廉价。此时,行情变化幅度对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分影响应该是负向的,即应扣分处理。

2.5项目财务执行情况与实际完成情况评价

项目完成率对财务执行具有重要影响力。项目完成情况越好,越有利于该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评价。反之,财务执行再好,项目却没有按计划完成,则项目已面临失败危机。因此,应按照完成的进度(完成率)来检验其财务执行质量。一般的,立项单位验收项目时会给予不合格、合格、良、优秀的评价,并颁发证书[20-21]。项目未开展、未完成将导致财务执行质量评价的扣分,反之可以酌情加分。完成情况评价主要是根据项目预设产出的成果数量和质量为准,例如是否完成了预定的专利申请?是否发表了预定的相关论文?超出部分可以视为超额完成研究任务。以优、良、合格、差等来确定完成情况的等级是较为成熟的做法,也便于项目相关的定量评价。

3科研项目财务执行质量定量评价方案的研制

3.1公式的提出

本课题以常用的百分制来评价科研项目财务执行的最终得分。设总分为100分,各个评价指标再分配不同的权重,分别经过评分计算后累加,其总分不超过100分。

3.1.1超支与结余评价

设该指标最后得分为α,实际支出经费为e,预算经费为b,该指标分得的权重值为F,权重比例为Wα.

3.1.2子项目经费开支情况评价

设该指标最后得分为β,科研经费为S,辅助组经费为r,总经费为T,T=s+r,预算汇总科研经费为S1,实际科研经费开支为S2,预算总经费为T1,实际总支出为T2,预算中科研经费占总比P1=S1/T1,实际科研经费占总比为P2=S2/T2。该指标分得的权重值为F,权重比例为Wβ.

3.1.3验收方对财务执行质量容忍度评价

主要根据总经费的超支结余比例来衡量。设容忍度得分为ε,容忍度为Td,当项目财务支出在容忍度范围内,则设ε=1,在容忍度范围之外.

3.1.4市场物价变化评价

设变化率为κ,现行物价为n,原物价为m,则变化率κ=n/m。项目完成情况评价:设完成情况比例为μ,实际完成数量为f,计划为p,则μ=f/p。以上汇总累加,得到某项目财务执行质量的总公式,设最后总分为χ,则χ=μ[ε(α+β)+κ(α+β)]=μ(ε+κ)(α+β)。

3.2财务执行质量评价方案的运用举例

本文以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开支为例。本文将其中的研究经费,包括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等作为科研组的经费;而国际合作交流费、劳务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等作为辅助组经费。单位为万元,具体经费预算与开支情况见表1。

4讨论

4.1优势分析

首先,评价指标权重等采用同行专家评议法[22-23]。本文采用的定量评价模式是建立在定性评价基础上的。这些指标由专家进行评议后确定,具有较好的权威性。评价指标对指导科技人员合理开支具有指导意义。其次,定量评价更能体现公平公正性,利于各方接纳。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通过公开评价指标、计算公式等,被评价者也可以自行计算,评价结果透明度高。再次,一旦评价模式确定,可以极大的减少专家人力资源。一般的科技管管理、财务管理者可自行计算,或设计软件提高计算效率,进一步减少人力资源支出。

4.2不足改进

本评价模式仍旧过于复杂,计算量较为庞大。面对大量需要评价的科研项目,计算过程较为繁杂,不利于推广使用。应该考虑编写相关计算小软件,简化计算过程,使评价模式简单易用。本评价方案是基于临床医学科研项目拟定的。具体到其他领域和单位,应根据相关领域自身特点进行改进和完善,特别是评价指标和权重的适宜度改进等。

作者:魏巍 阮鹏 彭云 赵建君 单位: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资科

科研项目论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摘要:现代社会科研在迅速发展,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给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带来了不便。因此,怎样有效管理高校科研项目成为高校探究的重点。本文主要论述现今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现状,思考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

高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有一项重点内容是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管理工作者对这方面相当重视,如共享科研信息,将分散、杂乱的高校科研人员信息整理归档,能快捷获取信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走入了千家万户。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也不例外。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这给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科技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信息化和现代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科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几乎适用于所有行业,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撑着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资源,学校有效建立起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平台,促进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快速发展、完善起来。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信息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我国迅速做出了互联网普及化的要求和建设,将全球普及信息化模式加入战略研究方面,推动了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面对互联网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形式,传统科研管理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完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面临着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现在的管理制度中,加入科研工作模式中,将信息化产业渗入生活和工作中的每个层面,使科研项目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做到更加科学和规范。

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对科研项目管理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信息理念,信息化管理能将管理过程和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对信息的传递和提取能做到十分迅速,实现高效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1.随着社会发展,高校科研项目逐日增多,每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周期都比较长,研究中的某些信息具有不稳定性,科研项目管理在人工管理条件下使信息储存缺少秩序性,这些因素影响了科研人员对项目的查询和跟踪。因此,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上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项目信息存储形式标准化,调取信息方面实现动态化,能够及时、快速获取和提取需要的信息,随时了解最新的数据,掌握最新动态。2.信息化管理技术有其一定的规范性,如果能运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将能使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信息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计算机运行要求数据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如果数据不规范可能导致在计算机中无法识别,影响科研项目管理的正常工作。将数据规范化能保证数据质量,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另外,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涉及的方面很广,其中包括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这些方面通过互联网可以得到实现,在网上进行信息交流,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三、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1.利用信息化技术,使科研项目信息数字化,将高校所有的科研项目成果进行存档、备份,保证文件不能被随意更改,必须是只读模式,文件的格式能够兼容所有系统,方便跨平台、跨系统读取文件,承载信息的载体必须要稳定、耐用,解决这些问题才能顺利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理。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具有规范性、共享性等特点,利用这些特点对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管理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途径进行信息的规划整理、信息分析、对项目的申报和查询、科研信息、下载各类资料等,供科研人员和相关部门可以直接在网上查阅,使文件不再需要纸制进行传递,避免文件直接性损坏,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科研成果能够及时共享和多方查阅的功能。3.开发项目管理软件。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如果能为科研项目管理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软件,就能使管理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深入,软件开放方面的技术也日益发达,如果能选择恰当的工具开发出一套管理系统,这无疑对科研项目管理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数据库的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依赖于大量的信息,在开发出了管理软件之后,必须要建立好数据库,才能将大量的科研成果存储起来,在科研人员查询时才能够精确地搜索出来.随着科研成果的日益增加,数据库的优化要实时跟进,保证软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信息化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各个层面,在生活和工作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科研项目管理,不但使工作程序简单化,管理信息和信息传递、提取更加容易,使科研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同时还提高了管理信息的工作效率。

作者:周晶 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科研项目论文: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摘要]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关键期,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持续地进行了优化,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也逐渐变得合理规范,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规范化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还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文章先是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总结,接着对其出现的各种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最后,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建议,希望可以使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更加科学。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农业科研项目

1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地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经费的投入,但是,这样的投入还是满足不了农业科研项目发展的强烈需求。首先是投入的资金总量的缺乏,其次是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存在不足,因此,要想使得农业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开展,一方面要使得资金的投入更加充足,更重要的是要对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资金管理水平还有很大的不足,相关科研单位必须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水平。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

2.1固定资产的闲置率较高

首先,农业科研项目一般不需要到企业开展调研,但是,它需要实验场地以及先进精密的设备仪器开展实验研究,如果没有相应的设备和仪器,就需要科研管理部门花大量的资金专门地进行设备的采购来支持科研项目,一般这样的设备使用是一对一的,无法在单位的其他科研项目中发挥作用,这就会造成固定资产的闲置,降低了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利用率;其次,若是其他农业科研单位需要相同的设备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得相关的租借信息,这也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

2.2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

首先,农业科研单位的预算编制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单位中的财会人员很难对项目资金的具体使用实施全方面的跟踪,由科研人员直接进行预算资金的申报,会使得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不够准确、专业。其次,许多项目的负责人预算意识比较薄弱,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夸大了科研的经费需求,使得资金出现了浪费,降低了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后,预算划分比较笼统,使得不能准确有效地进行预算的相关审核,出现了专款不专用的现象。

2.3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监督

首先,科研项目的管理是依据职能划分,缺少科学的资金管理理念,预算编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判断,缺乏专业的指导以及合理的经费使用计划,这就会使得资金无法用到刀刃上;其次,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支出除了科研材料与设备的支出外,还有很多会议差旅费用的支出,经费的开支过多,对于资金的开支合理性缺乏相应的监督与管理。

3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优化措施

3.1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是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关键所在。首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可以引进新的设备登记制度,从根本上降低固定资产的闲置,要将新购置以及原来购置的没有弃置的固定资产和设备仪器进行详细的登记,确立好使用的期限和使用的情况,对于同城或者同一辖区的设备和仪器的信息进行积极的交流,把那些闲置的科研设备仪器进行租借,尽管这样会使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有所加大,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进而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在农业科研项目结束后没有花完的资金不能够未经允许转向其他项目或者是留作私有的财产,一定要把剩余的资金返还给拨付的部门或者是在得到上级的允许之后用作其他用途;最后,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地进行信息平台的搭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预算、使用以及结余进行全方位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于项目的进度进行实时的跟踪,要建立农业科研单位的数据库,不但使不同的岗位能够进行信息的共享,而且能够有效地进行财务结账以及核查设备仪器的使用状况,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可以及时地发现项目执行中的问题,尽快地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保证了农业科研项目能够顺利地开展。

3.2规范预算编制过程,提高员工的预算意识

预算编制的科学有效是能够为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保障。首先,预算编制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预算编制的要求更高,员工的预算意识也得到了更大的重视,优化预算编制的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制度,科研项目的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有效的配合,细化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预算,提升项目管理资金的预算效率;其次,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工作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降低预算的误差,提升预算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严格地执行有关的预算制度,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要以单位近几年的项目预算数据为依据,对项目的可行性和预算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对于那些缺乏可行性的项目要坚决摒弃,对于那些预算较大的要开展更加细致的论证,预算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要及时进行纠正调整,对于仪器设备的购置资金以及会议差旅费用进行详细的说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和人员参与项目的工作时间及过程编制劳务预算,最重要的是,预算要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充分考虑农业科研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为专项资金的管理打下基础;最后,要强化员工的预算意识,加强内部员工的预算培训,对于项目负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杜绝重复进行项目预算申报现象的出现,建立健全有关的防止项目重复申报的系统,加强各个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坚持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制项目的预算。

3.3增强成本核算能力,提高资金开支的合理性

目前,很多农业科研单位没有全面地开展成本核算,只是在某几个环节进行部分成本核算,具有很多局限性。在当下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农业科研单位必须增强自身成本核算的能力,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整体管理水平,使得科研项目资金的开支更加合理。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结合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运作特点,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科研单位的相关方法,要体现自身的特别之处,提升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其次,要明确权利和责任,在每个项目上,从项目立项到项目结束都要把所有成本进行有效的划分,像劳务报酬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都要算到整体成本中,保障成本核算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后,农业科研项目中的资金开支要保证合理性,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于那些超越范围的科研项目资金坚决不能计入成本,特别是一些差旅费和会议费,一定要保证在合理范围内,各项费用都要谨慎支出。通过以上措施,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成本核算能力,使得资金的支出更具合理性。

3.4提高资金管理的科学性,强化流程监督

合理有效的资金管理依赖于严格的资金流程监督。首先,农业科研资金的管理一定要是“专款专用”,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相关资金的管理,集中地进行核算,严格地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实施,积极地进行项目资金开支控制,对于农业科研管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漏洞,要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的实施细则,要进一步地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实施优化,使得科研项目的资金收支更加合理;其次,要强化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建立科研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内控体系,完善资金信息公开制度,对项目申报到项目落实的整个过程进行动态的监督,保障农业科研项目能够健康有序地开展;最后,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要积极地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不仅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还要完善互动沟通渠道,对科研经费进行动态管理,与此同时,要严格地对农业科研项目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查,杜绝假借科研之名把经费转到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单位。总之,过程的控制、绩效的考评等方式都是规范资金管理,强化监督的有效手段。

4结论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一方面,农业项目的资金管理得到了更多的制度支持,另一方面,对资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出现了诸如资金使用率不高,预算编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农业科研单位重视这些问题,积极地探索解决方法,最终使得农业科研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作者:陈文燕 单位:山东省禹城市农业局

科研项目论文: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探析

摘要:

质检机构传统科研管理在人员能力、管理模式以及经费监管等方面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科研制度上进行创新,经费使用环节上进行掌控,才能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走向课题管理精细化道路。

关键词:

质检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创新管理

为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科技竞争先机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随着各级部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成本的大力投入,质检机构更加注重自身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各质检机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技术机构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在重大质量安全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科研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模式,是当前质检机构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我国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很多质检机构科研业务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科研管理人员主要通过office日常办公软件来处理项目信息、数据,很难准确快速的反映出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为统计和分析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课题研究基础数据分布在各个项目组成员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很难对项目的整体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把握,因此面对新形势,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和观念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如何运用工作流控制技术来改造科研管理工作现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已成为质检机构科研管理中面临的一大任务。

1.2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

通常科研项目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其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签订任务书、项目验收等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拨付、核算、报销等工作;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经费的使用。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支配,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缺少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有效参与和指导,容易出现项目经费支出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等现象。科研管理人员侧重项目实施进度、科技成果等方向,忽视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财务人员侧重经费下拨、经费核算,因没有参与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不了解项目实施进度。由于各部门掌握信息不对等而导致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容易出现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等问题,影响项目的有效运行和整体进程。

2做好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2.1搭建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搭建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功能上实现了质检机构科技计划项目的在线申报、项目实施进度管理,论文、标准等科技成果管理等,替代了繁琐的人工录入和统计,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无纸化,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可以了解到在研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使项目的执行情况实现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国家最新的课题以及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了解本单位科研情况、论文数量、标准制修订情况、课题奖励情况等方面内容。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使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走向精细化管理的道路。另外,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还方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技术人员进行成果浏览,有助于科技成果在单位内部实现小范围的试用,使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为日后转化与推广奠定基础。

2.2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障体系

据文献介绍,美国建立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由国会、审计署以及部门内设审计机构组成,国会参众两院设有预算委员会以及拨款委员会,专门从事审查和批准科研预算;审计署参照国会和议员要求,或者依照法律从宏观角度对美国项目经费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部门内设审计机构包括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内设监察办公室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内部自查自究。通过外部监督,内部审计的方式,以科研经费预算为出发点,展开全过程管理监督范围,进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因此,只有不断探索适应自身发展、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制度以及相应配套的经费预算、评估、监督审计等系列规范以及处罚制度,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3深化成果转化,利用科研成果推广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检测技术、检测装置、检测方法等方向的科研课题研究,质检机构不断提升检测手段,在应对突发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形成检验方法,与此同时推进科技成果向检验技术能力方向的转化,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与推广,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实现行业经济提质增效,同时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可以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品质量提供检测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的鉴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科技成果标准化,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以科技发展带动行业技术发展,捍卫质量安全,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3结论

质检机构的科研项目虽然在数量上相比高校或大型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改变现有传统管理模式,需要将创新思维融入科研管理中,结合质检机构自身产业特点,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创新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课题项目管理水平,全面提提升科研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检机构的优势,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作者:孙卓 刘威 刘淑贞 单位: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作业成本法探讨

【摘要】

文章首先指出我国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广泛存在着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间接费用分摊不合理、科研资金沉淀现象严重等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科研项目成本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文章在对比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内涵差异的基础上,引入企业广泛适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通过认定作业、建立同质组和成本库、追溯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设置成本核算科目及有关明细科目、核算科研项目成本等流程来构建一套独立完整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来优化科研成本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关键词】

成本核算法;作业成本法;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体系

当社会充斥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创客”等新型名词时,毫无疑问这意味着我国“科技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高校作为科学研究、新科技诞生、技术创新的重要阵地,是实现该发展战略的重要助力之一。在高校科研项目不断增加且财务预算科目越来越来细化的情况下,高校科研项目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陷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良性发展,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合理分摊好科研活动中的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1]。

一、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是从事科研活动的前提和保障,它包括高校申请的各种来源的科研经费。随着政府、各事业单位、企业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经费在来源渠道和资金支持力度方面均有大幅增长,这对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经费核算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核算中尚存在不少突出问题:

1.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相关部门各执一词,导致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相脱节,成本核算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普遍是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负责人负责经费的使用、财务部门负责科研成本核算管理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由于两大部门职能不同、关注重点不同,造成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不合理。科研部门主要关注项目的具体研究方案、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经费的具体使用,而对项目的进展情况、经费的到账情况、经费使用的合理与否、项目的按时结题情况等漠不关心。财务部门主要职责是管理科研经费、核算科研项目成本,但是由于不熟悉科研工作规律,不了解科研经费从筹集到使用的全过程,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不能作出准确客观的职业判断,也不能通过项目进展情况来控制经费的使用节奏,只能做出简单的会计处理[1]。这样的直接后果是科研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相脱节,成本核算不合理。

2.相关职能部门在管理上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的成本核算方法,特别是在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未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分摊。高校在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仅计算科研项目发生时容易确认和计量的直接费用,对于本应在成本中全面反映的间接费用并未进行合理的分摊。随着高校科研项目资金来源渠道的纵向专项化、横向多元化,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体系逐渐走向瓦解。由于核算的难度大,像水、电、固定资产设备的占用费及房屋的使用费等间接费用,高校并未归入科研项目成本,而是由学校据实列支。这样不仅不便于真实且全面地反映科研项目的成本,而且容易混淆教学与科研的成本界限。

3.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课题组长负责制”的弊端。课题组长负责制下,项目组之间各自为营,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出现设备重复购置或资产流失现象。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实行的是课题组长负责制的经费管理制度,而此制度之下课题组购置的科研资产大多由课题组长保管、使用,由于各课题组之间缺乏沟通,存在公用性资产的重复购置现象。另外,在相关科研人员工作调动或岗位调动时,容易产生资产交接手续办里不齐全,物随人走现象[2]。

4.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科研资金沉淀现象日趋严重,不仅使高校科研项目决算不及时,而且为结题不结账[3]、国有资产流失等现象创造了条件。剩余的资金长期挂在账上并用于课题无关的支出,致使高校无法及时完成项目经费决算。相关主管部门曾努力纠正,但收效甚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此外,高校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著作权、版权、开发软件等无形资产并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造成国有资产的浪费和流失。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科研项目核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因此,对现行科研项目管理核算方法亟待进行变革。

二、引入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并优化现有科研项目成本核算模式,本章根据作业成本思想尝试在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中应用作业成本法。因此,本文在比较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内涵差异后,构建了一套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体系来优化科研成本管理,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System,简称ABC法,是将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以更合理、更准确的方式分配到作业、生产环节、产品、服务以及顾客上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耗费资源”。生产引发作业,作业引发成本,而其核心程序在于选择作业和确定成本动因。具体地,它以“作业”为核心,通过对成本对象所有作业消耗的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准确地将消耗的资源成本归入相应的作业,然后追溯作业动因,并以此为依据将所有成本或费用分配给成本核算对象。作业成本法的先进之处在于核算时,其能追溯作业成本与成本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进而根据分析结果合理地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产品或服务上[4]。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仅仅只是为了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将间接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方法分摊到成本对象中,作业成本法则是选择作业为成本归集对象,通过跟踪所有作业,对构成最终产品的所有作业进行有效控制,从而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3],它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一次革新。与传统核算方法以“产品”为中心的不同是,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核算中心,能为生产各环节和作业单元提供更加具体详细的成本信息,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粗糙性。按照作业的增值属性,作业成本法将作业分为能增加顾客价值的增值作业和不能增加顾客价值的非增值作业,而管理人员通过减少甚至消除不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动因,将增加成本单位价值的成本动因控制在最低水平[5]。从作业成本法的内涵来看,高校的科研活动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组成的,科研人员每进行一项作业均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则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因此,科研项目的总成本实际上等于科研人员全部科研活动的过程所消耗的资源之和。而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前提是认定科研活动的各项作业,归集作业成本。然后才能按照各项作业成本与科研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作业追溯到各科研项目,最终完成成本核算。在作业成本法下,直接成本直接计入有关科研项目,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样;而间接成本则是先认定作业,归集同质作业,并计算各作业成本,然后再将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确定的分配率分摊到有关科研项目。综上所述,其相异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特征有:

1.成本计算具体划分为两个阶段。因为“科研项目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作业成本法把科研项目成本计算过程直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科研活动过程中耗用的资源追溯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并选择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科研项目所耗费作业的数量(作业动因的数量),计算各科研项目应分配的作业成本。

2.成本分配的可追溯性。这是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鲜明特征,成本通过直接追溯、动因追溯或分摊的方式将作业成本计入科研项目成本,进而可以尽量避免不准确的分摊。

3.成本追溯使用众多不同层次的作业动因。作业动因一般分为单位水平动因、批次水平动因以及产品水平动因三类,而且每一层面的动因可能有多个。采用众多不同层面的成本动因分配作业成本,要比采用单一分配基础更加合理,更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准确性[6]。

三、作业成本法在科研项目核算中的应用

(一)作业的认定

作业是指一个组织内部根据一定目的而耗用资源以创造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职责或任务。作业认定是指对科研活动中耗费科研资源的过程进行定义、区别各项作业之间的差异、了解每项作业在科研活动中的作用以及追溯每项作业与耗用科研资源之间的动态联系。在完成作业认定之后,按逻辑顺序列出作业清单方便后续对认定的作业做进一步的分析、归类和建立作业同质组。

(二)建立同质组和成本库

成本库是用来归集作业所发生的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中,由于所耗资源是单项依次分配到作业中去的,所以相加汇总其过程中产生的各项作业成本要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亦或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资源归集起来组成一个成本库。为了进一步分析以上作业清单中的各项作业,社科类科研活动可以建立下列同质组和成本库:

1.项目申请作业和结束作业。项目申报作业、立项审查作业、鉴定验收作业和成果登记作业属于申报和结束课题必做的作业。这四个作业关联性极强,都是由“项目申报的个数”驱动作业,这一动因归属于作业动因层次里的单位水平动因,而且这四项作业在不同科研项目活动中耗用的科研资源占比相同,故将此四项作业合并为一项作业,共为一个作业动因———项目申报的个数。然后,建立一个成本库,可称之为申请和结束成本库,所耗用资源的成本主要有: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从事科研活动人员的工资报酬、津贴、补贴、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加班费、绩效工资、培训学习费、生活补助、临时工工资、参加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的助研酬金[5])、直接材料成本(从高校其他部门领用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低值易耗品和运费[5])、间接费用(直接支付的办公费、电话费、水电费、市内车费、出差费、资料费、版面费)。

2.项目准备和实施作业。前期调研和搜集资料都是为项目研究做准备,而项目编制作业和中期检查作业实际上是项目研究阶段。这四项作业均属于单位水准层次作业,因此可以合并为一个同质组,建立一个成本库。该成本库的作业耗用较多的人工工时,同时科研人员薪酬、资产折旧与其他间接成本(电话费、水电费、市内车费)与科研人员的工作时间高度相关,因此以科研人员人工工时为作业动因。

3.经费管理作业。经费管理是一项独立的作业,单独建立成本库。该项作业主要耗用的资源成本包括管理人员的薪酬、保险费、银行手续费等费用,这些费用小而又繁杂,并且和经费数额大小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可以以各个项目的经费之和作为作业动因。

4.会议交流作业。会议交流也是一项独立的作业,该项作业耗用的资源成本主要包括对外交流、应酬和接待的费用,这些费用在消耗时需要控制在经费的一定比例之内,并且这项作业与交流时招待的人数和次数高度相关,因此将其作业动因定为人数/次数。

(三)追溯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

在建立成本库和选择作业动因后,需要追溯成本库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之间的动态联系。我们可以运用相关系数或可决系数来测试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判断所选作业动因是否为作业成本变动的主要原因,进而避免扭曲分配结果,保证科研项目成本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如果作业成本法实施一段时间后发现有些成本库作业成本与所选的作业动因之间的可决系数或相关系数较低,那么就说明该成本库中的一些作业是缺乏同质性的或同质性较低,需要重新调整该成本库中的作业,然后再次计算可决系数或相关系数,直到达到理想值。

(四)设置成本计算科目及有关明细科目

在作业成本法中需要对成本核算中使用的有关会计科目进行调整。首先,对“科研经费支出”科目进行重新设置。在该科目下根据各个科研项目来设置成本计算单。成本计算单的格式比照传统成本计算方法增加二级明细科目,具体在计算单内按“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作业成本”设置专栏。其次,以“作业成本”科目替代“制造费用”科目设置,并按各自成本库名称设置明细科目,具体应包括“项目申请和结束”、“项目准备和实施”、“经费管理”、“会议交流”等四个明细科目。其中,各明细账户按照各项作业耗用资源成本的用途设置专栏,主要有“材料费”、“劳务费”、“固定资产折旧”、“办公费”、“招待费”等。

(五)核算科研项目成本

1.按本期实际发生成本登记成本账户的总账和明细账。由于收集资料的滞后性,无法适时制定作业成本分配率,所以在作业成本法执行前暂时选择实际成本分配率分配作业成本。然后,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步骤,第一阶段,归集和计算作业成本,并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同时,将科研项目所花费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等直接成本计入有关成本计算单内。首先,根据材料分配表将各个科研项目所耗费的直接成本直接登记到“科研经费支出”账户及各个项目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栏内,但是该账户及其所属的各成本计算单下“作业成本”一栏要等到“作业成本分配表”编制完成后方能登记。然后,再根据材料分配表、工资薪酬分配表、固定资产折旧表以及其他间接费用的原始凭证等资料将本期发生的费用计入“作业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户。

2.根据作业成本的明细账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并结转作业成本。在实际工作中,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的关键在于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和作业成本的分配。在一批科研项目结束后,根据当期归纳整理的作业成本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户本批发生额与作业产出的资料,编制作业成本分配表,计算的作业成本分配率和各科研项目应分配的作业成本[4]。其中,表2中的第2行内容是根据作业成本明细账本期发生额的累计数之和填列的,分别反映了各项作业本批发生的作业成本总额。第3~6行统计的是科研项目各项作业的作业动因。第7行分别计算的是各项作业的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它是根据第2行所列各项作业成本与第3~6行所表示的作业动因相除所得。第8、9行分别列示的是项目A和项目B所耗用的各项作业动因数量。第10、11行是根据项目A和项目B各项作业动因数量(第8、9行)与各项作业实际作业成本分配率(第7行)计算所得的应分配的各项作业成本。最后,将第10、11行各项金额及合计数从作业成本及其所属明细账户结转到“科研经费支出”账户及项目A和项目B的成本计算单“作业成本”一栏。结转完成后,作业成本账户期末无余额[7]。

3.核算科研项目成本。通过上述第1、第2两个核算步骤,已将本批发生的成本归入到项目A和项目B的成本计算单内。最后,科研项目的总成本等于本批各个项目发生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与作业成本的合计数。

四、结语

作业成本法的引入是对高校传统科研项目核算的革新。作业成本法以“作业”替代“产品”为中心的成本核算模式,不仅使成本发生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动态联系更清晰,而且丰富和完善了科研项目的成本内涵。同时,因为作业成本法分配间接费用和辅助资源所依据的作业动因的多元性,也使得成本核算更加合理,直接提高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8]。总之,作业成本法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众多不足,还可以真实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为管理层进行成本控制提供了决策依据[9]。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引入对科研项目核算产生了重大的积极意义,它不仅有利于改善科研项目成本计算准确性、提高成本信息的精确性和管理决策的相关性,而且还为解决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各种矛盾提供了依据。

作者:曾方平 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科研项目论文:事业单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探究

摘要:

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高度重视科研事业发展,不断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点在于,既要符合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财政管理制度,又要保证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的需要,不断创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体制机制。文章分析了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提高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水平、健全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现有资产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以确保有效开展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关键词:

事业单位;科学研究;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财政资金支持促进科研创新,科学事业单位在资金方面有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是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科学事业单位来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是其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科学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对各专项资金均要求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与此相对应,各科研项目均应有一套适合项目本身的管理制度,以明确经费的使用方向、结构和目的。随着科研事业的不断发展,科研资金的体量不断增大,一些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就显得过于宽泛,导致经常出现一些与科学研究不相关、不必要的开支,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一套适时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管理便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将使科研项目经费出现滥用与浪费。

(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编制不科学。在科研项目中,经费的使用需要接受监督、审计和决算,而这一系列经费过程管理的基础就是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为了提升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对经费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和使用标准进行规范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均由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组长负责,其掌控着从预算到执行各个阶段全过程的管理。然而由此衍生的问题是,项目负责人虽说是其研究领域的专家,却往往缺乏财务管理知识,难以应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另一方面,项目组组长或项目负责人,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也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很少以消耗指标和基础数据进行测算与编制,多数情况下仅凭经验估计,难以客观反映科研项目的支出需求,使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大多形同虚设。除此之外,科研项目的不确定性也决定了其与市场产品等生产性项目的成本预算不同,无法准确估计项目的研究周期与经费消耗。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可能需要多种方法才能保证项目研究的顺利开展,这就决定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不确定性与个体差异性,在经费执行过程中也会导致出现偏差。

(三)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管理不善。将经费支配权交给项目组组长,从主观层面上放松了科学事业单位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督和管理。通常情况下,科学事业单位都会制定自身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但是多数科学事业单位在经费管理方面,其规章制度不能完全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或者在经费支出管理方面缺乏考核办法和监督机制,无法真正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此外,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和项目组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及其预算内容并不熟悉,经常出现比如经费报销时,机械地按照财务规章制度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但与项目实际情况并不相符,难以将经费支出与预算完全对应,经常在事后才发现脱节的问题等。

(四)对资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部分,这两部分不仅是科学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对其科研实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流程包括资产形成、资产支配、资产处置等,在各环节都存在问题,比如在资产购置之前,没有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从而产生重复购置等问题;或者由于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属于非偿还性资金,因此导致科学事业单位在购置资产时,缺乏长远规划,仅考虑眼前一时之需,而且部分仪器设备仅有极少数科研人员懂得操作使用,一旦这些科研人员离岗离职,这部分仪器设备就如废铜烂铁般堆放在实验室,导致资产的使用效率极为低下;不少资产直接归属项目组管理,项目组画地为牢、轻视资产管理,导致出现小而全、重复购置等现象愈演愈烈。

(五)财务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参与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意识。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上,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科研项目经费是项目组争取来的,因此经费管理也是项目组的事情,经费开支、预算编制与决算均由项目组负责,超支或结余经费由项目组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与单位财务管理人员无直接关系。财务管理人员在经费管理方面的参与度不足,且参与意识较差,造成了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责任意识缺失的重要问题。

(六)内部审计的作用有限。维护国家财经法规、准确执行财会制度是科学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内容,科学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监督可以发现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缺陷,为了减少直至杜绝国有资产流失,促使其使用效率得以提升,应通过内部审计及时发现漏洞,及时填补,做到未雨绸缪。不过,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一些单位甚至没有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也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独立性仍然较差。

二、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对策

从对以上问题的梳理中不难发现,当前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作用,确保科研项目工作的顺利开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科研项目负责人应充分认识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增强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法律意识,对单位的科研人员、项目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定期开展培训,提高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重视,同时提高科研人员编制经费预算的水平。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预算标准不科学、计划期制定不合理、执行考核评价不规范和可比性较差等。因此,在项目需求方面,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准确把握,保证预算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要规范预算管理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过程中,在充分保证预算刚性的条件下,要对其作出一定的动态调整,从而形成动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机制,提升预算的准确性,不但能满足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需要,也能节省财政资金的消耗。

(二)健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为了提高科学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水平,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具有经济管理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作为单位管理的重中之重,列入日常管理规划。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与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相关的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单位情况,保证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不冲突,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可以使管理人员遵章进行管理,并起到相互制约、制衡的作用。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应确保可执行性,按照管理制度,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批复书、财务制度要求,对项目支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规划,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可监督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进度,实现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管理功能与预算执行相结合,避免发生偏差,提升经费使用效益。

1.科学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科学地编制经费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形成的基础。为了妥善解决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程序脱节的问题,在立项时,应规范和加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为经费使用确立依据,保证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有章可循。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科研管理部门应以课题指南确定科研项目的立项方向,并按照项目申报条件与规定严格审查,指导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申请书,清晰、完整地表达出项目思路:第一,从专业角度,项目组需合理设定项目任务与目标,按照历史数据分析科学假定环境、限制因素,合理确定项目基本预算;第二,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单位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从财务角度,为科研项目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尤其是项目支出预算中的支出类别、控制额度,并充分考虑预算的专业性,严格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审查。

2.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规范调整。确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后,应根据批准文件执行,不得随意调整或追加预算。但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为了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做出规范合理的调整。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调整是经费管理的重要环节,需建立规范的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并健全分类申报、审核和定期研究制度。严格审查经费超过一定金额的项目,从源头上防止出现经费申请混乱的状况。健全经费使用计划和决算制度,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做到计划性、科学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制度,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管理,并公开支出明细,通过公开的形式,确保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规范性和合法性,也能够起到引导和威慑的作用。

(三)充分发掘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的功能。首先,科学事业单位为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应树立和加强资产管理意识,通过整体规划所购置资产,提升资产使用的合理性;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以项目组具体的实际情况为标准,构建完善的资产共享平台,实现统一管理,避免重复购买资产。其次,充分发掘单位现有资产潜力,最大程度上发挥现有资产功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也是避免资产重构的有效措施之一。此外,还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比如资产使用制度、维护制度和报废制度,严格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安排专人负责监督检查,人员调离或离职时,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保证单位资产不闲置、不流失。

(四)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科学研究是科学事业单位一切工作的中心,为了确保科学研究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单位的各项管理工作。而在管理工作中,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管理,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支撑,让科研人员创造出更多的新科技和新产品。为了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性,单位管理人员应增强管理意识,提升参与意识,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去,了解和掌握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开支明细等,监督管理经费的使用,确保一分一厘都用在科研项目上,而不挪作他用。

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

根据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经费投入和效益分析相结合,按照投入产出原理,科学评估项目绩效目标。同时,根据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制定可实现的绩效考核目标,为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保驾护航。

作者:杨晓红 谭舒海 王君豪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探寻

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含义和特点

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是科研机构、企业在其战略目标的引导下,对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从事研发活动过程中可以支配的资源做出总体规划,通过事前编制预算、事中过程控制、事后业绩评价等一系列财务管理行为,对科研项目预算从编制、执行到最终考评全过程进行筹划和监督控制,最终实现研发目的一种管理方法。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研发项目以高新技术企业或科研机构的研发活动为对象,其预算管理必须与研发活动自身特点相联系。较传统预算管理而言,研发项目预算管理呈现出系统性、动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首先,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出发,将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及分析、评价等一系列环节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其次,研发活动本身是针对未知领域、未解决问题进行的创造性探索活动,整个研发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不确定性,对其预算管理必须是动态性的,将分析、调整和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中,以增强对其不确定性的适应。再次,研发活动比生产活动更难于掌握,其特有的技术复杂性、管理复杂性及环境复杂性决定了对研发项目的预算管理也相对复杂。

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部门间缺乏有效沟通,全员参与意识尚未有效建立。科研单位对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主要体现在项目承担部门在从事预算编制时缺乏对科研项目整体性的把握,存在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研究的目的安排预算支出的现象。很多科研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与管理尚未建成全员参与的意识和机制,项目承担部门与财务、物资、发展等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不充分,项目承担部门在不了解国家科研经费管理与预算编制要求、不熟悉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方式的前提下,盲目编制预算,导致预算的执行在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衔接。这样编制出的预算相对片面,往往不具有可行性,这也是导致今后预算执行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同时,项目承担部门在预算编制的内容上缺乏对资本性和成本性支出的合理分类,执行过程中往往对财务入账造成困难,影响项目验收通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编制的预算要科学、合理、有理有据,充分考虑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各类支出,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加以规范保证。许多科研单位往往只有预算管理制度,却没有制定与之配套的监督机制,或者虽然建立了监督管理制度,但不同部门间管理界面不够清晰,导致出现无法落实具体责任的尴尬局面。在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各个环节,缺乏明确的进度安排及有效的监控措施,导致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的实际执行进度未能与时间进度相匹配,没有发挥出各部门间的协同监督作用,预算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不能起到应有的统筹作用。研发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不严肃,监管控制不到位。预算执行不到位、控制不力是目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存在的最普遍问题。“重编制,轻执行”“严编制,宽执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实际项目预算执行结果与下达预算严重脱节。验收环节财务账目的大量调整、冲销使得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大打折扣,给项目的财务验收带来许多困难。部分科研单位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缺乏对日常预算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使得预算执行起来随意性较大,加上预算调整的审批管理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预算调整的管理权限宽松,导致超预算和无预算的支出现象频繁发生,最终削弱了预算的控制作用。

三、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相关建议

高度重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树立全过程闭环管理意识,建立组织机构。项目预算管理是一项由项目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同管理与全程监控的闭环系统工程。建议成立基于科研项目的临时专项小组,小组成员由项目承担部门、物资、发展、财务等部门人员组成,他们既是企业相关职能部门的专责人员,又兼具科研专项小组管理人员身份。在预算编制前提早对小组成员进行科研预算管理专业培训,使小组成员人人重视预算的编制,并从编制阶段就实质性地参与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来,为日后项目执行过程中各部门间的分工、配合做好事先的铺垫与事前谋划工作,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管理职责,真正将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责任落实到各个参与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人员通过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严谨的沟通,对各项费用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支出科目与预算的对应关系等一些列问题进行充分研讨、论证,增加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和后续可执行性,保证科研资金使用的效益与效率。健全与完善项目预算从编制到考核的一系列制度。科研单位对项目管理的依据是国家通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企业内部制订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通用国家制度要加大宣传力度并严格执行,对内部项目管理制度和相关涉及的内控制度要不断健全完善,并根据出现的新环境、新情况做出适时的调整,确保科研项目从申报、审批、实施到验收全过程都受相关财务制度约束,变财务管理由过去的事后管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动态管理。支出管理是项目经费管理的核心环节,要建立科研经费支出的动态费用总额控制和动态预警机制,有效控制不符合财务规定的费用报销行为。要特别重视科研项目预算调整审批制度的建立,制度中对预算调整范围、条件和审批流程应做出的明确规定,以确保预算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效制约预算随意调整的现象。特别加强项目预算编制环节与执行环节的管控。科研项目的各参与部门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审核与监督管理职能,摒弃过去只重视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监管的思想。落实项目预算的严肃性,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没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调整。在预算编制环节需要紧贴项目研究目的,重点关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原则和各类支出科目的控制比例;在预算的执行环节,通过层层分解预算管控目标,明确落实各部门责任,建立预算执行情况的定期内部分析、反馈和报告制度,确保预算执行信息传输及时、畅通、有效,全方位保障预算整体执行的有效性。同时,在刚性预算管控过程上还要结合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动态特性,使预算管理兼具适当的灵活性。加强审计监督职能,完善考核与奖励机制。预算的执行与监督紧密相连,有力的监督是科研项目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科研单位应依据国家的财经法规和审计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对企业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发挥作用,还同时对企业内控有效性和预算贯彻执行到位性发挥作用,重点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科研项目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制度制约。考核与奖惩是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核相关制度,在项目的中期督导与结项验收时针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费用支出的合理性、预算实际完成率等进行一系列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考核。考核的指标和奖惩制度的设立要客观、公正、合理,以调动科研项目人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科研项目管理的绩效水平。

作者:崔洁 单位:国网冀北电科院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主体已经由政府转向企业,因此,企业对于创新越来越重视,对科研项目的监管力度也有所加强,同时,国家有关的监管部门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程序也趋于完善和健全,但是,部分科研企业对于项目的资金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重大问题,严重降低了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笔者主要针对《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关于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注意事项,论述了我国科技创新企业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改善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主旨的措施。

关键词:

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问题;措施

21世纪是一个以科技为主题的时代,通过科技创新可以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则是国家、民族等进步的灵魂,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科研机构是科研项目的培养基,对于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配套资金则是营养液,也是催化剂,为科研项目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动力支撑,同时科研项目离不开配套资金的支持,配套资金是科研项目的重要食粮。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广,我国对重要科研项目进行了大力支持,不断投入科研经费,以期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在其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制约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一、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突出问题

本文主要针对科研项目资金的预算与拨付、到位后的用途以及对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等过程,按照事前、事中、事后阶段阐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立项筹备阶段

1、科研机构

在这一事前阶段,科研项目资金的预算与拨付存在着很强的随意性、盲目性,对于相关科研机构是否具有充足的实力来开展科研项目缺乏一定的可行性论证。科研机构作为科研项目的培养基,如果不能满足项目的硬性配套要求,则必然导致科研项目培植的失败,而这取决于科研机构的经济实力。目前,从总体上看,基本上每一个科研机构都无法满足为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硬件配套实施的要求,据统计,主要是高校或科研院等事业单位,其对于科研项目的资金支持主要依赖国家的财政拨款,并且这些拨款大都是专款专用,这些单位要想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撑科研项目,就只能挪用财政拨款,而这是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2、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就好比一颗种子,要想让它开花结果,首先要确保种子的质量。有关的监管与审核部门对科研项目本身的可行性亦缺乏论证,导致科研项目的不切实际,随意上马,使得科研经费价值不高,使用效率低下,造成科研资金的严重浪费,更无法实现预期的成效。

(二)项目资金的用途

科研资金到位后,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关键在于科研经费用途的控制。从总体而言,科研资金的用途缺乏统一性。人工成本、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成本以及日常办公开销都计入科研项目成本,即将科研资金挪作他用的现象极其普遍。

1、人工成本与科研资金杂糅

为了响应国家创新企业的号召,有关单位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纷纷通过高额的薪酬来刺激、招募,并建立了相应的工资改革制度,结果使得人工成本大大高于国家的预算,企业为了保证外来人才的进入,内部人才的不流失,只好将科研项目的资金挪为工资经费。

2、管理工作经费与科研资金不分

在科研资金到位后,大多数科研机构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一大笔资金缺乏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财务人员应当对项目专用经费和管理工作经费分别核算,然而,科研机构大多将其混为一谈,使得日常会议费、差旅费等也占用了科研专用经费,尤其是间接费用占比较大,只好挪用科研经费填补漏洞,然而,这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

(三)科研项目资金的事后监督

科研资金到位后,在保证资金用途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使用后的全程监管,从而保证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高校等事业单位的财务机构设置比较简易,内部审计部门一般不存在,导致科研机构对项目资金的事后监督与管理水平不高、力度不够,甚至出现个人侵吞资金等腐败现象。

二、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的实施意见,以及结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科研资金的管理与监督,这与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息息相关,同时影响着我国科技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的管理。

(一)增强对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预算与可行性论证

首先要增强科研机构的预算意识,在进行预算制定时,要保证合理性与科学性,通过对科研项目进行实地调查等,综合考虑、全面考察各种可能的因素,最终确定是否可以立项,同时保障科研资金可以用于未来有较大成效的科研项目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方案,从而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更好地为科研项目服务。

(二)加强科研机构的制度建设

1、使用制度

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制度可以有效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规范科研经费的用途,明确每一项资金的动态,通过信息系统留痕来保障经费的使用安全,做到专款专用,同时也便于事后监督查询。其次,管理人员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随时根据实际问题不断完善使用制度,保证科技项目的稳步发展。

2、内部控制制度

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需由科研机构指派专人负责,严格根据项目预算以及财务管理办法进行控制,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与合法性。同时要实行责任制,相关负责人需按照规定明确各自的权限范围,为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负责,统一协调,相互制约,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3、审核制度

通过加强项目经费的审核制度,不仅可以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还可以提高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因此,科研机构要结合自身科研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立一个专职的会计岗位,主要负责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科学预算,保证预算编制的真实合理。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经费的流通情况、科技立项内容、经费的使用结余进行有效记录,避免假账现象,从而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

(三)统筹协调科研项目与资金管理

在科研机构设立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旨在对科研项目资金进行全程管理,明确各项科研资金的用途,提高其使用效率。这一信息系统将覆盖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管理以及验收等关键环节,通过对科研项目的全程留痕与客观记录,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查看,提高项目资金管理的追溯性,从而优化管理流程。国家要规范有关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法律法规,增强对随意挪用科研项目专用资金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科研机构也要对科研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教育,增强其对科研资金专款专用的意识,从而有效合理地使用科研资金。

(四)增强科研项目资金的事后监督

国家有关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尤其是对科研资金的保管、使用以及最终成效的监管,保证科研资金运作的安全与有效。在科研机构内要增强法人监管力度,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单位内部控制与约束机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能更好地对资金进行管理与监督。科研机构还要高度重视科研项目的验收,将财务决算与固定资产的验收与科研项目验收同步进行,提交财务决算报告和固定资产验收单等,将这些资料与科研项目的技术报告,项目经费有关的财务票据等进行统一归档,上交有关部门并接受其监督审核,保证项目成功通过验收。在验收成功后,科研机构仍要对科研项目进行档案管理,进一步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通过分类档案的方式将其划分为,财务文档、技术文档、设备以及知识产权文档等。尤其是知识产权文档,一定要做好保密工作与管理,防止机密文件泄露,给单位带来损失。

三、结束语

在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科技创新是主流。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要想在全球化经济中稳步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创新资金的管理就尤为重要。现实中,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却存在着众多问题,制度因素、人为因素等层出不穷,因此,为了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就必须先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以相关制度为导向,保证项目资金的使用价值与效率。其次,要高度重视人为因素,严格杜绝一个项目多头申报的现象,对于科研经费的后续监督与管理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未来资金的使用提供了方向指引。

作者:邓尤全 单位:攀枝花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摘要: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考察,我国目前科研项目管理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外部性等问题,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要构建以立项前明确“定价”、立项时明晰产权、立项后问责问效、结项时科学评估、结项后信息公开为核心的科研项目全程监管制度。

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项目;管理制度

一、引言

当前,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1]如科研项目的管理效率不高,透明度较低,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缺乏,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束手无策;项目评估管理体制不健全,已有的评价机制执行力度较差,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以及公开公平的评估体系,导致学术界不可避免地滋生了各种失信行为,助长了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学术氛围,乃至学术腐败,给国内学术界造成了令人难堪的负面影响。因此,现有的项目管理体制对我国科学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不利。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看,科研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这一系列契约用以描述未来各种情况下契约各方的权力和责任。但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一个完善的契约是不可能的,即科研项目管理制度表现出一定的不完善性。因此,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关注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当已有的制度不能满足制度需求,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时,就必须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寻求“帕累托改进”,使得制度改革的收益大于其可能产生的成本,实现“更优”的新制度。本文借鉴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激励、督促机制,以减少或消除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的上述不合理现象,显得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的理论基础

科研项目管理是指课题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科技推广、档案入卷的全程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的目的是使科研项目实行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保证科研计划圆满完成,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提高竞争力。“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威廉姆森提出来的,其基本理论工具是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代表人物是科斯和诺斯。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的属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权具有经济实体性、产权具有可分离性、产权流动具有独立性。产权经济学大师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物品的使用的权利。”[2]这揭示了产权的本质是社会关系。在鲁宾逊一个人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类社会中,人们才必须相互尊重产权。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由于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的,交易费用理论表明交易活动是稀缺的,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交易也是冒风险的,因而交易也有代价,从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经济效率问题。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须提高经济效率,否则旧的制度将会被新的制度所取代。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代表人物是诺斯,他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总之,诺斯认为,[3]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的关键作用在于为相关人和组织提供激励或建立成本与收益关系,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支配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制度变迁可以理解为一种收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收益较低的制度的替代过程。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交易费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因此,寻求“帕累托改进”是制度变迁过程中一个持续的常态。

三、科研项目管理制度面临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

本文研究的科研项目是指涉及财政资金,由政府及相关部门主导并出资资助的“纵向”项目,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与结项一般采取由相关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与评审的方式。政府及相关部门每年都会公开招标相关科研项目,科研人员通过所在单位自主提交申报书,招标单位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从而确定立项项目及资助对象。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提供科研资本,科研人员提供智力劳动;政府需要科研人员作为“智库”以促进发展,科研人员需要借助政府科研项目体现自身价值。但在科研项目的整个研究过程中,作为出资主体的政府部门不可能完全掌握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的信息,往往只能通过项目申请书及其以往科研成果来判断承担人的科研能力与实力。另外,科研人员在申请项目时,也不一定能很准确的理解项目立项的意图以及项目完成必须达到的标准和难度;同时,也可能存在申请时对项目未来的研究或技术路线规划的很完美,但真正开展研究后,很多方面不一定能按原计划很好的实现,因此,对于项目承担者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部门和科研人员相互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亦是相互博弈的过程。即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相互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何种制度安排,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效率损失,政府部门必须设计一套更完善地约束机制,以促使科研人员更努力地工作,从而取得“帕累托改进”,实现科研人员与政府的利益双赢。

(二)逆向选择

政府相关项目管理机构或部门一般情况下通过组建专家组对人的申报书进行评审,以确定是否资助以及资助力度。若相关专家评委相互间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甚至,有些评委相互串通,轮流坐庄,互相推荐项目,排挤不属于他们学术圈子的人,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低能力、“有关系”者能够获得较多的经费资助,而高能力者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从而降低了科研经费的配置效率甚至浪费。[4]又或者某些专家对评审工作敷衍了事,如现实中有不少专家教授的评审工作下放给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来完成,从而可能导致评价结果有欠专业、客观,原本十分优秀的申报书由于未被充分的解读、理解而被排除在相关受资助范围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只看重申请人的“出生”,非名校、海归、教授不可,使得一些资历较浅、出生“寒微”的优秀新生力量无缘取得项目资助。上述便是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5]

(三)道德风险

从科研项目管理者角度看,当前无论是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是项目承担单位的科研管理人员,他们对项目的监督仅视为日常工作,而项目完成与否,完成的质量如何与他们的工作绩效和收益并无直接联系,即执行监督以及监督的力度并未纳入科研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因此,大多科研管理人员对于监督工作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为降低监督成本而努力想方设法,更多的是听之任之,或者希望下级单位(政府管理部门希望由项目承担单位监督,承担单位又寄希望于项目负责人所在团队)来监督,自己便可“搭便车”,坐享其成。从项目承担人角度分析,由于绩效考核等原因,科研人员一味追求项目数量和经费,有可能利用自有的信息优势,在提交申报书时弄虚作假,有意夸大自己的研究实力和研究成果:例如将自己曾经所参与的一些项目都写成负责人,将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个人的成果都写成自己的成果;更有甚者违背科学精神,采取不正当手段抄袭和重复申报科研项目。而在取得立项受资助后,并未按申报书的计划进度展开研究,由于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项目延期现象严重,最终以低水平的成果草草结题。[6]上述两种情况都导致道德风险,而造成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诚信的缺失。

(四)外部性

一般情况下,政府的财政资金往往被看作公共产品,而公共产品最大的问题在于存在外部性,“搭便车”现象往往难以避免。因此,对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来说,实施监督的机会成本比较大。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行为的外部性亦是极大的。由于知识资本不受资源稀缺和边际报酬递减的约束,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再生性、共享性和可复制性,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导致“搭便车”的现象突出,科研项目表现出很强的收益外部性。[2]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如上述两种情况使得交易费用上升。[7]从产权理论的角度,交易费用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经济活动的低效率,而产权界定不清是导致资源配置外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对于政府项目管理部门而言,设计一套完整制度的首要任务是明晰科研项目产权,将外部性问题内部化。

(五)制度缺失

无论是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还是外部性,都将导致低效率甚至市场失灵。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政府部门主导的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为一个组合的契约系列,用以描述项目管理者、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三方在未来各种情况下的权力与责任。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由于科研项目不可避免的技术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使得项目管理部门与项目承担者所签订和执行的合同也往往只是一种关系契约。一般情况下,[8]此类契约仅仅是对项目未来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以及可能出现的偶然事件的决策程序与解决争议的机制达成协议,而并非明确对签约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做详细的规划。同时,由于当前国内政府职能机构的特殊性,相关部门的科研项目管理者(这里指最高管理者)对项目经费以及资助形式拥有较为充分的处置权,导致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在相关财政资金使用中所采用的长期契约具有很大的不完备性。[6]从这个角度分析,制度缺失从而导致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上述诸多市场失灵现象,诚如美国宏观经济学大师曼昆(N•Gregory•Mankiw)所言:“如果委托人不能完全监督人的行为,人就倾向于不会像委托人期望的那样努力。”[9]

四、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创新思路

(一)立项前明确“定价”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认为,合理定价能解决市场中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公开招标的项目往往有两种类型:指南项目和自主申报项目,即命题作文与自选作文。针对上文中提到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逆向选择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笔者认为凡是指南项目,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在公布公开招标书时予以“定价”,同时公布其详细“价格”。这个“价格”不仅包括项目结项时必须达到的要求和标准,还要根据项目研究期限明确规定每个阶段必须达到和完成的标准和进度,例如,项目研究期限为两年,则可规定每半年项目负责人必须完成的进度,若项目研究期限为一年,则可规定每一季度的研究进度。项目资助经费也不是现下常见的一次性划拨或者分两次(立项和中期)划拨,而是根据上述阶段分批划拨,根据上一期完成的情况拨下一期的经费,若上一期不能按要求完成进度,则停止下一期经费划拨,直到项目负责人完成要求的进度为止。对于自主申报项目,则要求申报人在申报书中给出详细“报价”,同等条件下“价高者得”,立项后如同指南项目,按照“报价”严格执行每一阶段必须完成的进度,拖延者不予下一阶段的经费资助。同时,无论是指南项目还是自主申报项目,若有项目负责人未能按要求完成进度并且迟迟不能顺利完成者,则取消其未来对于同类项目的申报资格。这样,项目申请人在申请项目前就必须对自身的科研实力、能力以及未来为从事该项目的研究可能被占据的时间做合理的自我评估,确实有能力“购买”此类项目的科研人员才会提出申请,否则即将承担不能取得全部研究经费的同时未来可能遭取消资格的风险。以此,便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逆向选择。

(二)立项时明晰产权

从产权理论角度,产权是一个权利束,是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影响和激励行为,是产权的一个基本功能。[10]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产权规定越清楚,节省的交易成本可能会越多。同时,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不但能解决外部性问题,并且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能在确定立项项目以及资助额度时,明确归属政府相关部门即项目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即科研人员三方各自对于立项项目的产权,那么无疑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科研项目管理中的资源浪费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因此,立项合同中必须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即出资单位对项目最终成果的拥有权,未经出资单位允许,该成果不得挪作他用。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文中提到的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人员重复申报,用同一成果结好几个项目从而获取多项资助的道德风险问题。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科研人员所承担的项目具有支配权(主要是终止权以及转移权)。若发现某科研人员对项目研究懈怠懒散,或者将科研经费挪用于不正当支出,即有权终止其对该项目的负责人身份,并停止其对项目经费的使用,甚至可利用扣发工资等追回部分经费。在经得出资单位允许的情况下,项目承担单位亦可以将该项目交给其他优秀科研人员来完成。这样,便进一步对科研人员取得项目后的行为进行约束,更加有利于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负责人的研究进展等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并如实的向出资人汇报,从而使得出资人更好的掌握项目研究进展的相关信息,出现问题或风险时,及时做出反应。同时,在现有的科研管理体制中,项目承担单位往往提取项目经费总额的3%-10%作为管理费,这部分费用应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由支配,如可用以对相关管理人员工作的激励等。对于项目负责人来说,他是整个项目开展研究的主导者,应该是整个研究过程中投入精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的人,因此,笔者认为,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科研经费中不仅应当包含人员费用,还应明确作为项目负责人的劳务费占比,“既要马儿跑”,不能“又要马儿不吃草”。其余的费用采用项目负责人负责制,只要经得起严格的期中检查与结项后的事后审计,没有用于不正当的方面,就应该由负责人单位的财务统一管理,由项目负责人自由支配,同时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的科研管理制度,凭负责人签字即可支出。[11]而当前的实际情况是项目经费中不包括负责人劳务费一项,全部经费需按预算凭正规商业发票报销,最终的结果是,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经费的科研人员(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一般不需要购买大型设备)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收集发票、整理发票、报销发票(这也是当下地下发票市场如此繁盛的主要原因),甚至成为某些高校教授所指导的研究生的主要日常工作。从经济学角度,这是一种非常“不经济”的行为。在明确项目出资(管理)部门对项目成果的拥有权、项目承担单位对本单位承担项目支配权以及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研究经费的自主使用权之后,相信科研人员重复申报、滥用科研经费的道德风险问题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降低。

(三)立项后问责问效

针对上文中提到的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道德风险问题,笔者认为,在项目立项后,必须建立一套针对政府管理部门、项目承担单位以及项目负责人三方的严格完善的问责问效制度。首先,对于政府相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监督管理项目承担单位,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定期上报其所承担的本部门所有立项项目的开展情况以及研究进度,并进行不定时抽查。责任到具体工作人员,实行一对一监督管理,即指定某个片区或某一类型或具体某几个科研单位由某一具体科研管理人员(如张三)作为联络以及监督管理人,将其负责管辖范围内项目承担单位的年度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标准之一,除了直接与绩效津贴和个人收益挂钩,赏罚分明外,还可将此纳入其管理能力考核指标作为晋升参考标准之一。其次,对于项目承担单位,除实时监督外,定期对本单位所有在研项目进行检查,对存在问题的及时予以督促,对有困难的尽量予以帮助,对进度良好的仍要继续做好跟踪,并将所有情况及时向上级管理部门即出资部门进行汇报。仍然可采取责任到人制度,由某一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监督管理某类型或者某部分项目,同样可将其作为其绩效考核以及晋升参考指标。同时,对于某些单位在本年度完成较差的,可缩减其下一年度申请的项目及经费指标,作为惩罚。最后,对于项目负责人即科研人员,其实在立项“定价”部分已经有提到过,必须严格按照公开招标书以及项目申报书中进度完成相关研究内容,否则在不予下一阶段经费支持的同时,还将影响其未来其他项目的申报。笔者认为,对于有逾期未完成项目者,说明当前其无暇投入到该项目研究中,无论该项目为何种级别、何种类型,其所在单位都应禁止其对其他任何项目的申报。

(四)结项时科学评估

如上文所述,在专家进行学术评估过程中各种违规行为会导致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逆向选择,因而,科学的评估体系与机制亦显得十分重要及十分必要。首先,可参照当前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管理部分应针对本单位所出资研究项目的具体实际,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评价标准,并且制出标准化表格,要求评估专家按照此标准在表格内进行分项打分。为避免相关专家之间相互串通、互相包庇等行为,对于同一项目,可以邀请多位专家(5位以上)予以打分,为保障公平性,可采用时下较为常用的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计算出最后得分的做法,以最终得分作为最后的衡量标准。达到一定分值后便可结项,最终的得分说明该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完成的质量,得分越高完成质量越高,这将作为下一年度同类别申请项目的参考依据之一。同时,建立信息系统,对每一专家的每次打分情况进行记录、归纳并定时统计,若某位专家打分的无效(作为最高分或者最低分在最后计算时被去除了)概率很高,达到一定标准后便可取消该专家评审资格,并予以通报其本人及所在单位。这样做也可以防止某些专家对评审工作敷衍了事,不认真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可转化成实际生产的应用型项目,评估主体除了业内专家外,笔者认为管理部门可邀请利益相关者甚至平民共同参与评估,因为他们才是项目成果最直接的体会者和受益人。最后,无论是专家评估还是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估,所有的评估结果都必须予以公开,以接受大众的监督,更加有利于评审的公正、公平。实际上,上述评价机制不光可以在项目结项时使用,在立项评估中同样适用。

(五)结项后信息公开

“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①笔者认为,减小道德风险发生可能性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是建立公开的信用体系。因此,各科研单位、项目承担单位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项目承担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库,及时有关项目承担者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信用情况、在研项目以及所完成项目的结项得分情况等信息。同时,科研项目管理部门也要及时公布相关评审专家每次评审情况及评审结果。以上所有信息均能为大众所共享,以形成强大的社会监督及制度约束机制。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新的制度的创造和运行需要逐渐的规范化甚至法律的支持。在创新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的今天,建立一套完整、高效、科学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于加快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并且任务已十分紧迫。注释:①引自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的第三十八回:周襄王避乱居郑晋文公守信降原。

作者:张云华 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问题

[摘要]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作为科研项目的资金保障,其对于整个科研项目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每个科研项目来说,空有一个充满想象的想法是远远不能达到完成科研项目的目标,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得正确的科研成果。现在的科研项目很多配套资金都不能及时到位或者会被别的项目占用。这些问题不但困扰科研项目研制人员,更对整个科研项目都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经过查询相应的资料,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得出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的问题通过这些解决办法可以得到相应解决,希望可以给从事科研项目的人员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管理制度

现今的科研项目需要所依托单位提供一定的配套资金,这些配套资金不但是科研项目开始的启动资金,更是为后续带动其他资金投入的基础。对于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在科研项目进行到关键时候的资金支持。如果与科研项目配套的资金量比较充足,可以对科研项目的关键阶段起到资金支撑的作用,那么这样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是十分有用的。如果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比较匮乏,对科研项目的关键阶段不能起到支撑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其他的资金进行补充。但不管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多还是少,都为科研项目的启动提供了资金保障。但对于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还是存在若干问题。

1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缺乏为项目配套的资金来源,无法满足硬性配套要求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多是来源于科研项目依托的单位,但并不是每个依托的单位都具有十分雄厚的经济实力。如果项目依托的单位为科研项目提供配套资金比较充足,就能满足科研项目所需要的硬性配置。但从整体上来看,基本上每个科研项目所依托的单位,都没有充足的资金为科研项目配备比较完善的硬件配套设施。根据对依托的单位统计分析,绝大多数都是高校或者是科研院。这些单位基本都是事业单位,资金的获得途径绝大多数都是财政拨款。因此这些单位的资金基本都是有规定使用方向的,如果想要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撑科研项目,就要挪用专款资金,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1.2配套资金到位率低,导致科研项目虚编预算、虚列支出、虚报决算等虚假配套问题

根据最近几年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统计分析,绝大多数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到位率偏低。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研项目的搁浅,很多科研项目不得不虚编预算、虚列支出、虚报决算。通过虚编预算可以在没有充足配套资金的情况下申请科研项目,再通过虚列支出将多余的资金挪用至配套资金。这样虽然是一种解决配套资金到位的方法,但明显是不可取的,也是不能取的。想要使得科研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就必须要保证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以便为科研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1.3科研项目重复设置,导致不同来源渠道的科研项目间相互配套

我国的科学研究领域的划分不是十分清楚,很多科研机构所从属的科研领域不仅仅是一个。因此在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申请时,可以向很多方面进行申请。这不仅导致了科研经费的重复申请,更使得有关部门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时,出现很多问题。同一个科研项目在进行申报科研项目经费时,既要保证申请的统一性,又要保证申请的单一性,只有这样才能为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提供保障。

1.4配套资金不足,导致项目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

配套资金不足问题一直是困扰科研项目持续进行的主要问题,很多项目由于资金的不足搁浅,甚至错过最佳研制时期。为了顺利地完成科研项目的研究目标,经常项目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这虽然可以保证科研项目的资金暂时性的充足,但为依托单位出了一道难题。挤占或挪用依托单位的其他专项经费不但会导致依托单位各项专项经费的相互挤占,更会导致依托单位的整体资金混乱。

2解决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2.1完善国家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管理制度

(1)通过对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到位不足问题进行制度完善,建立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及时到位的管理制度,进而保障科研项目资金在启动之初就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在科研项目进行到关键阶段时,不会因为资金的不足导致无法继续进行。

(2)科研项目在进行单位依托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金需要与依托单位资金情况的问题。只有依托的单位资金能够支持科研项目,才能允许依托,不然不允许依托。这样不但能保证依托单位不会发生资金挪用或挤占其他专项经费,更能保证科研项目的配套经费能够充足的及时到账。

(3)通过对依托单位建立相应的信息档案库,记录其对于所依托科研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及时间,得出被依托单位的信用情况。这不但总结了以前在此单位依托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情况,更为以后科研项目在此单位的依托提供了信用上支持。

2.2调整科研经费资源配置,杜绝多头申报并相互配套

对于科研经费的资源配置,一定要进行大力调整。通过对科技的统一分类,将科研项目进行详细的分配管理。在后续科研项目经费资源配置时,不但要进行经费配置的整体化考虑,更要对每个进行配置的项目进行调查,防止多头申报获取重复经费。只有建立高效的经费资源配置体系,才能在保证科研项目经费及时到账的同时,杜绝多头申报经费的情况发生。

2.3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后续监管

科研项目经费在配置后,一定要进行长期的严密的后续监管。如果在经费到账后不对经费的用途进行监管,不能保证经费的用途,这不但是对科研项目的不负责任,更会导致科研资金的流失。只有建立长效的科研项目经费后续监管机制,才能在保障科研项目配套资金到位后,不会被用作其他方面。在项目没有完成前,要进行项目的跟踪监管,以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方向。在项目完成后,对已经完成的项目要进行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审查,以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使用是否都是围绕科研项目。只有在经过严格的科研项目经费监管和审查后,才能确定科研经费的真正使用情况。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后续监管,不但能保证科研项目资金的正确使用,更能为以后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指明方向。

3结论

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很多,其中不单单是制度不完全对配套资金的影响,很多时候是人为的因素对配套资金的影响。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中的问题,一定要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制度的建立,确保科研项目配套资金的正确使用。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人为的因素对配套资金的影响,其中一个项目多头申报就是一定要杜绝的现象。对于科研项目的经费,一定要加强后续的监管,这不但能提高对科研资金的使用率,更能为后续项目的资金使用指明方向。

作者:姜艳艳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高新区纪工委

科研项目论文: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内部控制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投入越来越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规范使用资金、违规使用资金、套取挪用资金等现象时有发生。为此国家正在加强对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资金的内部控制建设,而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作为科研项目资金的主要使用部门之一。本文通过阐述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结合资金管理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项目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建设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迅猛发展,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科研事业研发的重要部门,各项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正得到高速发展,但由于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控制,科研经费项目经费管理控制较为混乱。为了确保科研项目的有序运行,降低各种风险,从而规范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建立有效的科研项目资金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1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现状

科研人员为了取得的科研项目,从项目的立项、可行性报告、项目申报等,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了使项目顺利开展,保证资金使用到位,确保科研项目顺利进行,单位应该建立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使得项目管理人员从项目立项开始,把内控制度贯穿整个项目研究过程,减少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当中不必要的风险。农业公益类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经费来源非常广泛,有上级部门的财政资金、也有同级的地方财政资金、还有企事业单位的委托及合作资金,使得科技项目经费大幅度的提升,给科研项目的研究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项目负责人,特别是第一次担任项目研发的人员,缺乏科研项目合同和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使得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慢、效率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要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设备购置要经过政府采购;材料购置要经过内审部门审核;经费使用要经过财务部门的审批;出国经费要有预算要经过公示,经过上级部门批准才能使用出国经费;等等一系列控制过程。可见事业单位急需要建立一套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及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控制体系,这样才能使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科研经费得到充分利用,才能规范其经费财务的使用情况。

2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状况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进行,也影响着科研项目的科研成果。好的科研项目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将给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下面从几个方面列举出事业单位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经费缺乏管理意识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只知道把项目申请到手,使用项目资金的时候也比较随意,觉得项目是自己申请来的,项目经费就是自己的钱,只能把项目研究工作很好,资金怎么使用不关别人的事,没有正确树立科研项目财务的管理理念。事业单位经常存在科研项目申报理由表达不充分,经费预算不准确,对费用的使用没有正确的认知,对经费不能实行合理的分配,使项目开展与实际经费预算不符等现象。在这种状况下,如果科技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把握不好项目运作,使得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管理无法开展,很多有价值的科研项目无法进行。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是研发科研项目非常重要的关键,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规范使用,将给科研项目的研发提供坚实的保障。

2.2科研项目管理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起步较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更为滞后,科研项目管理的相关政策又没有真正的颁布,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经费预算依据较粗放,很多项目经费预算有一定的比例限制,没有真正按实际需要计算,同时在经费使用控制方面没有一套严谨的内控制度,科研项目人员对于财务管理缺乏正确的认知,给科研项目开展增添了很大的阻力。科研项目研发人员要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和控制能力,对科研项目管理制度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意识到科研项目建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财务人员在控制经费使用过程中,充分运用有关制度规定,按时、按量推进预算执行进度,确保预算和实际使用一致,两者需要密切配合、制约,才能形成最大合力,才能使项目顺利完成。在很多事业单位虽然存在着科技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的实际情况不一致。项目内容不相同,内控制度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管理财务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一个单位的科研项目顺利开展需要,包括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共同配合,每个部门明确分工,这样才能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把项目运作完成。

2.3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两者缺乏相互统一

管理好一个项目,必须有项目管理者和相关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统一起来管理,相互推进、相互制约、才能真正达到项目管理目的。最近几年,经常会在报纸上或者网上看见很多关于科研项目管理不当引起的贪污腐败事件,很多项目经费被某些科研项目工作者当成了私人财产,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利用农业科研项目的特点,开空白票据,擅自加大数量套取经费,中饱私囊,使得很多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和实际相差较大,使科研项目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导致科研项目无法得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被迫中止。

3科研项目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将减少科研项目中的风险。科研项目包含了项目立项、项目预算、项目申请、资金的拨款,从项目立项一直到项目完成。这些当中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但是合理的制定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风险。

3.1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制度

科学合理的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技项目的顺利进行。科研项目的目的是将科研项目研发成果产生最大的收益,两者之间相互协调。规范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将从根本上解决科研项目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安全。在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难以预测的事情,项目管理工作者需要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才能有助于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科学合理的制定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制度,将保证科技项目的稳定进行。

3.2加强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

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需要由各部门专人负责,严格按照经费预算执行,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办法,科学合理的使用经费,确保科研项目进行过程中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真实性。同时,在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各部门相关责任人,需要遵守相关规定,如果出现问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要统一协调,层层把关,要强化内部控制机构。具体措施如下,必须确定参加项目管理主体、人员的具体责任,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查清相关责任人,避免更大的损失。业内人士都清楚,第一责任人就是该项目的负责人,其不仅要对这次项目研究的经费负责,同时对整个项目研究进行管理过程也要负责。因此为了保证项目研究顺利的进行,管理好使用的经费,完成好自己的责任,在使用经费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科研项目对经费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对预算经费的批复必须要严格,保证经费使用的真实性。除此之外,科研项目的主体责任人要了解自己日常的管理内容,例如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签约管理,对签约合同的管理,以及对预结算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主动督促相关的责任人严格按照立项通知书,以及项目的基本预算进行工作,保证工作的真实性,提高经费的利用率,避免中饱私囊问题的发生。

3.3建立规范的科研经费审核制度

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管理中,经费管理是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除此之外,加强的对经费的管理,侧面还可以提高科研项目最终的研究成果,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把经费作为管理的重点。内部人士都清楚,在很多科研项目中,都会发生经费对不上问题,原因就是缺乏一个规范的科研经费审核制度。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经费监督审核制度。结合实际情况,在科研管理部分,或者是财务部门,设立一个专职的会计岗位,其工作内容就是协助项目负责人进行合理、科学的预算,同时保证编制项目预算的真实性。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建立畅通的信息和沟通渠道,对经费的到账情况,项目的立项内容,以及经费的使用和结余都做好记录,同时信息在内部网页都有显示,避免做假账的出现。

4结束语

农业公益类科研事业单位实行科研项目的内部控制,将有效的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为其研究多出成果做出有力的保障。科研项目实际内部控制,强化检查督促,避免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少走弯路,有力地促进科技项目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趋势,不断创新和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将能够确保科研项目的稳续发展。

作者:韦宁生 侯海洋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