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6 04:57: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家校合作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 要:现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决不能忽视家校合作的作用。本文在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小学
当前,人们在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虽己形成一定共识,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对当前家校合作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合作观念是前提
北师大郑日昌教授认为:对小学生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家庭和学校的氛围,而至关重要的是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任务。可以说,教育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家长的素质,而家长素质所包含的诸多成份中,观念是核心成份。
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合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合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全体教职工要掌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合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另一方面,对已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经常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它们是否潜含着拒绝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意味。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已有水平,并不断地修正,消除一切不利于家校合作的学校内部障碍,营造良好的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此外,要注意捕捉在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开设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组织专家与家长座谈,现场交流、互动、解疑;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请优秀家长介绍孩子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合作。
2 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保证
学校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必须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协同构建的过程,是各要素协调、合作、互补的过程。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家庭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的引导,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家庭教育如果只有善良的愿望,而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只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全员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最高境界。一切教育活动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是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是,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如果各种积极因素能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则倍增。因此,学校要认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应是家校合作的过程,家校合作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学校无论制定计划,开展活动,都要充分考虑家庭因素,找到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点,自觉加强家校联系,思路要一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协同。在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我实现、自我调控的自主构建过程中,要时时保持与家庭的联系,双方协调,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同时,要把家校合作这一内容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评价细则,以评价促进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
3 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是提升家校合作质量的重要措施
联合国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指出:“每一所学校应该集体负责每一位学生的成功和失败,应该是教育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来分担教育特殊需要儿童的责任。应该邀请家长和志愿人员积极参与学校工作。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关键的作用,他们应利用课内课外的资源来帮助学生。”事实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而当前我国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心理活动规律,没有掌握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或打骂或训斥或限制。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例如教师会担心在与家长的合作中的标新立异会使他们遭到同事的排斥,或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条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合作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合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4 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形成家校联席活动制度
目前,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的活动,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方式,发动一切有关单位、部门办学,为家长广开学路,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教学时间的安排,可以相对集中,也可以分散、灵活;教学内容的组织要针对学生心理发展最为迫切的问题,有系统地传授,既要能帮助家长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又要有时代特点,突出家庭教育的特点;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家长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它既是业余学校,又担负着特殊的任务。教师要深入家长,听取意见,有计划地组织家校联席会议,并形成活动制度。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及家长的不同水平,有针对性地举办父母效能训练活动、各种亲子活动,调动家长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师要通过家长学校的活动,与家长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双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平等互利互惠。要重视对方的正当要求,不能无限制地向对方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要把对方看成是教育过程中密切的合作伙伴,把合作教育视为自己的权利与责任,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受益的过程。
兼容并包。学校要营造一个家长能够积极参与的氛围,教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要充分考虑到家长的多样性,以开放的心态,对有异于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保持尊重,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的方式与他们沟通。
循序渐进。合作对于家庭和学校,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必须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积极的伙伴关系,双方在沟通中要更多地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摘 要朱永新倡导的新教育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倡导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理念,为栖霞区推进家校合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借助课题研究促进学校和家长理解并认同这一理念,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促进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通过创新开展“新教育十大行动”,不断深化家校共育内涵,并整合区域网络资源,为区域家校提供多元支持,提升家校共育品质。
关 键 词区域德育;家校共育;新教育;校本课程建设
随着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深入推进,家校合作之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意义早已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识。身处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栖霞区拥有素质较高的家长群体,他们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家校合作一直是栖霞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如何创新家校合作方式,适应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需要,成为栖霞教育人着力探索的问题。自2012年起,栖霞区整体加入新教育实验,其倡导家校合作共建,实现家庭、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等理念,为栖霞家校合作创新打开了新的思路。基于这一背景,栖霞区教育局转变行政方式,以“新教育行动”推进区域家校合作的创新发展。
一、理念先行,以课题研究开启区域创新序幕
新教育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认为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1]这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然将家长纳入其中。因此,新教育倡导家校合作共建,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学校生活,引领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2015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这为栖霞区家校共育进一步作出了明确指引。
为落实新教育理念及指导意的要求,栖霞区教育局以科研开启区域家校协同发展的序幕,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域内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将新教育理念渗透其中。
区教育局提倡以科研推动家校共育,鼓励区内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思考家校合作遇到的问题,组织专题研究,不断提升家校共育的研究品质。如南京市迈皋桥幼儿园开展的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动物园课程中幼儿适宜性发展的支持策略研究”,八卦洲中桥小学开展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家校社共建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丁家庄初中开展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家校互动新探索――均衡视域下家长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等。
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区教育局牵头成立了专家指导团,邀请海门新教育研究中心许新海、吴勇、许卫国,国家督学成尚荣等专家,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为栖霞区基于家校合作共育的新教育实验专题研究提供指导。同时,区教育局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各校家校合作共育专题研究和实践顺利推进,促进各校聚焦研究,聚力实践。研究经费通过项目评比的形式专款专用,确保经费落实发放。
二、课程统领,以校本研发促进家长深度参与
朱永新教授曾说,如果把教室比作河道的话,课程则是水流。两者相得益彰时,才会有教育的精彩涌现。[2]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当前,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重大领域,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也成为学校品牌创建的主要抓手。多年来,栖霞区一直鼓励各幼儿园和中小学校立足本校实际,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以此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发展。在新教育理念指引下,区域校本课程建设和学校发展产生了新的活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中,区内各幼儿园和学校积极挖掘家长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研发校本课程,引领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实现亲子共同成长。
南京市金箔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栖霞区正是世界最大的金箔生产中心。龙潭中心小学立足这一文化资源,尝试开发“金箔文化”校本课程,希望借此让学生了解家乡,传承文明。金箔工艺的传承源远流长,其技艺复杂多样,正是诸多“身怀绝技”家长的积极支持和参与,才使课程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迈皋桥中心小学在“尚美小公民”课程实施过程中,孩子们对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了兴趣。一位在区食品药品监督所工作的家长主动来到学校,为孩子做知识讲座;在卫岗牛奶厂工作的另一位家长则邀请孩子们参观牛奶的生产流程;还有家长主动联系了诸如蜜雪儿蛋糕店、肯德基等负责人,领着孩子们走进后厨,了解食品的制作过程、供货渠道和标准等。
家长的主体参与,拓展了课程场域,丰富了课程内容,推动了校本课程向“深水区”发展。
三、活动促进,以行动创新深化家校共育内涵
邀请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一系列举措,让栖霞教育获得了家长的认可,极大促进了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和主动性。区教育局鼓励学校和家委会积极合作,基于“新教育十大行动”,创新开展系列家校合作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家长深度浸入学校教育生活。
区教育局将传统的行知活动分为“社区行知”“校园行知”“民俗行知”等板块。社区行知活动,由学校组织学生走近社区,开展行知活动。如走近“农家书屋”,品味书香浸润的童年;走进社区老人家庭,体味“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温情。校园行知活动,请父母、社区走进校园。“民俗行知”则是系列行知文化活动,组织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非遗产文化、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行知行动”激发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体自觉。
例如,家长组建了“新父母志愿者联盟”,家长志愿者轮流担当校园“安全员”,每天在上学、放学时段维持秩序。学校则邀请家长志愿者担任活动“导航员”,参与班级活动,和老师、学生一起定方案、排节目、布置环境、做道具、摄影等;还有家长应邀担当课堂“助教员”,与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如今,区内各学校“每月一事”主题月活动已成为栖霞家长高度关注的大事。7岁入学仪式、10岁成长仪式、14岁青春仪式、18岁成人仪式,在学生成长的重要节点,学校都会举办主题活动,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
南京一中马群分校“每月一事”主题活动贯穿学生的初中生活。初一“入校礼”,以“走进一中,追寻梦想”为主题,强化学生升入初中后身份、行为、思想的转化;初二“青春礼”,以“原色青春 精彩启程”为主题,关注学生步入青春期之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给予正确的引导;初三“志学礼”,以“志于未来,学在今朝”为主题,与中考动员相结合,让学生明确“自信”“责任”与“担当”,为孩子今后的人生补充正能量。学校邀请家长积极参加活动,通过开展相关讲座,帮助家长把握孩子成长的重要节点,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与孩子一起成长。
由此,师生、父母携手,行知在社区家庭,建立友好关系,孕育公民素养;行知在栖霞名胜,了解家乡巨变,涵养家乡情结;行知在大学校园,感受人文底蕴,种下梦想火种。学校、家庭和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与孩子一起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四、平台创新,以数码社区整合区域德育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加广泛的支持。“新教育十大行动”之“建设数码社区”,倡导通过加强学校内外网络资源的整合,建设学习型网络社区,让师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实践中培养师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应用能力。霞区教育局整合行政部门网络资源和各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资源,携手互联网学习平台“沪江网”,构建CCTALK数码社区,为家校共育提供多元化服务。
区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加强网站建设,推动全区各校通过了数字化校园评估考核,建立起立体化家校互动合作网络体系,制定了以校园网平台为核心的短信通知平台家校联系制度、家委会制度、各种形式的家访制度等。依托数字化校园平台,各学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家校合作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富有创意的做法和案例。
以家校论坛为例,除了常规的通知、作业公告、信息共享之外,更有“小故事、大道理”系列主题,与家长沟通和分享教育理念。每学期,区内各学校都会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举行新父母论坛,共同讨论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论坛内容都会及时上传至网站,与家长分享。2016年南京栖霞・台湾彰化海峡两岸“行知教育论坛”在晓庄师范学院附小隆重召开,栖霞区以“家校共舞,助力儿童核心素养发展”为主题,阐释了栖霞教育共同体家庭教育公益讲师团成立一年来的所行所思,并从公益目标、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活动内容、社会效应等层面,简述了公益讲师团今后的运行思路。这一内容上传至沪江网后,引起了师生家长的极大反响。
为了更好地整合互联网资源服务家长,区教育局经过努力,实现全区入驻“沪江在线”网络课堂。各学校根据教学实际,制定“千人培优”等特色课程和家长课程,将学习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只要借助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无论孩子和父母在哪里,都可根据需要,在线预约课程,自由授课。许多家长只要有时间便会陪着孩子一起在线听课、上课,对学校教学有了进一步了解,满意度不断提升。
如今,区内学校各班均建立了微信群,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各类通知、反馈班级情况。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则及时向家长和社会介绍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情况。目前,学校正在开发基于微信平台的APP,通过手机实现家校论坛的功能,让父母实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动态,掌握家庭教育新理念。
“新教育”理念下推进家校合作的行动探索,极大提升了栖霞区家校共育的品质,也让栖霞教育人对于如何更好地传承行知思想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待。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构筑更加美好的教育生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点服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与学生家庭共同合作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小学生
1 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互联网+”的充分体现
1.1 “互联网+”的含义
“互联网+”是当下信息时代互联网发展的新形态,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必然趋势。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和传统的各行各业的结合,充分发挥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为传统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平台,使得传统行业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互联网+教育”是当下一个热门的模式。将教育资源网络化,使得知识普及面扩大,更多的碎片化时间补充知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
1.2 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优点
1.2.1 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首先在教材方面,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能使教材信息化。所谓教材的信息化,也就是教材摆脱书本的桎梏,让内容的展现不再只是平淡的文字和图片,借助互联网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甚至动画。其次在教学资源方面,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任何信息都能通过互联网实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享,教育资源亦是如此。对于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面临的一大困难便是教育资源的缺失,开发网上教育资源能让广大师生能通过网络接触到世界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正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缺失的问题。
1.2.2 能促进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多样化
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能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如远程教育的实现则打破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口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听课的时间、地点,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还能让老师与家长之间,老师与校外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校外学生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促进了经验的交流与信息的共享。
1.2.3 互联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说:“‘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不是颠覆,而是代换升级,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而互联网与中小学心理健康的结合能使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效率、效能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互联网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产生的优点也表明,“互联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及现状
2.1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在一般情况下,父母和孩子接触最早,接触时间也最长,这就使得父母最了解孩子从而做到能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力,在学生成L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家庭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然而,当今家庭教育确存在各种问题,如: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过分关注孩子;对子女的成绩要求过高等。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很有必要对这一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重要力量做好指导工作。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能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与学生家长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家庭教育,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能在“家庭”这股重要力量的正确引导下健康的成长。
2.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现状
由于许多中小学校缺少专业教师、缺少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教材、缺少经费、缺少时间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并不好,更别提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了。在一项以资阳市为例的四川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师只有在学生犯错或者遇到心理问题时才与家长联系,而平时没有犯错或者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老师几乎不主动与家长联系,更无从谈起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了。
3 利用互联网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3.1 互联网的特点
互联网具有传统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优点:传输信息方便、快捷,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交换不受空间限制,信息存储量大等特点。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学校和家长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的传送,共享以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咨询,甚至提供帮助。这都是传统家校合作模式无法比拟的。
3.2 家庭个性的差异需要互联网
对于学校层面来说,家长和学校的沟通与交流是长期的也是频繁的。但个别加他面对面地交流有时难以进行。要让家长普遍都能够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中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到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家校合作模式就必须要联系到互联网平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结合能让教育内容信息化,教学远程化的特点,便能很好的解决因为家庭个性差异。
4 “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新模式
4.1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相关的机制建设
教育部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中提出强调: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 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需要一定的组织作为前提和保障。在以资阳市为例的四川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中,老师们反映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是班主任或科目教师承担,但老师们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学校相关经费投资少,缺乏监督和管理导致工作效率低,成果不明显。这些现象都表明了成立相关组织机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 统筹协调各方作用
4.2.1 充分发挥学校在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机构,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在建立在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平台上,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优势,认清自己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尽职尽责,在专业知识方面给予学生和家长给予积极、耐心的指导;在互联网平台运行发展方面安排专业人士对平台进行细心的维护和管理。让家长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深入,让平台在运行中不断完善。
4.2.2 利用互联网平台逐渐将家庭教育归入大教育体系中
校方利用互联网平台定期发表相关刊物、开展网络课堂、进行心理测试,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计划性和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通过网络给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案例,引起学生和家长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进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计划性和系统性,提高家庭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使家庭教育成为自觉地教育活动。
4.3 家校合作网络平台的构建和维护
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和维护家校合作网络平台,能让老师、家长、学生之间实现更方便的沟通交流,让家长能够更容易地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源。同时,家长是这个平台的重要参与者,而现在许多家长尤其是长期居住在乡镇地区的家长,τ诨チ网的使用相对生疏。所以对于这个基于互联网的合作平台来说,界面简洁、操作简便是对于平台网站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再实现平台的形式多样化,让家长和学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用各种方法获得资源和帮助。
家校合作平台除了要满足界面简洁、操作简便这个最基本的要求之外还,平台自身还必须要是稳定的、安全的、完善的。所以,一个优秀的互联网家校合作平台建好之后,还需要校方做好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做好平台的维护管理工作则是让平台安全、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索取和存放信息,若平台里的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就会导致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平台上,给老师、学生和家长选择、利用平台信息带来障碍。所以校方还应当为平台建立一个良好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样才能让平台能够成功统筹协调老师、家长力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群体的相互平等配合支持的过程。几年来,山东潍坊高新区清平小学积极开展家校合作,通过启动“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创建“清平乐爸妈群”、发行“清平乐幸福卡”等方式,点面结合,辐射带动,充分挖掘了家长这一宝贵教育资源的功能,推进家长自我教育和主动参与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家校由原本的“对头”变为相守的“伙伴”,家长与学校共同管理,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监督,由此形成全方位、真立体的家校合作的新局面。
机制创新――家长教育高调起步
提升资源质量,让资源更优化 2014年4月初,在市、区教育局关心支持下,本校与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潍坊行知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潍坊创新教育政策研究院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宗春山、金琰等专家管理团队,启动“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实现校园内部及社区教育辐射格局的根本变革。该项目的目标定位是:通过专家团队引领,建设一处“一脉相承、两轨并行、三位一体、四育联动、五格并举”的新型学校和社区,探索一个“学生入校、家长入学、各学所需、各用所学”的双主体双轨制办学模式,真正从根本上实现城乡接合部薄弱学校的高质高效提升问题。
减少资源数量,让资源更紧缺 为进一步提高家长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学校在保证资源质量的前提下,把专家课程和相关活动打包,实施差额供给。全校近千名学生,报告厅却只能提供270座,只有在“爸妈群”抢到票的家长才能凭票入校,现在,每次幸福家长课程都座无虚席,形成“不够的”效应;中国教育电视台邀请学校部分师生、家长到北京参与《老师来啦》节目录制,采用“抢票”的方式确定赴京人选等等。各项活动的机会需要家长通过指定方式“抢票”才可以得到,抢不到就意味着失去参与的机会。“抢票”成为清平热词。
建立评价机制,让竞争更有趣 为了激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学校创造性地实施了家长会员升级制――“清平乐幸福卡”。根据升级标准和条件,对守群先锋、学习典范、义教达人、公益之星、抢答冠军等评价项目进行量化赋分,根据家长得分情况对其进行升级奖励,从普通家长会员到VIP到金卡会员,再到铂金卡会员,最终到钻石卡会员,每一级别分别享受不同档次的特权。
模式创新――“金字塔”式推进
机制构建的同时,学校开始了点面结合、辐射带动的“金字塔”式家长教育模式的探索。
塔尖――钻头行动,培育家长教育志愿者 自2015年2月14日启动“亲子百日记”(清平乐亲子记)工程起,每天都有十几位自愿参与的家长坚持写亲子日记,校长、家庭教育专家点评反馈。亲子日记成为嵌入家庭的一把“利器”,它是积极家庭教育理念在生活中的实践与反思,主要是共同成长与见证,从教育与心理学角度增加一双关注家庭的眼睛。
塔颈――种子行动,培育家长教育护旗手 为了培育家庭教育的“火种”,本校为家长开设了“清平乐爸妈课”,每周五晚上由专家轮流为家长提供系列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向家长传授家教知识、策略。种子行动主要针对的是家长群体中的积极分子,目的就是培养这批家长成为学校开展家长教育的“护旗手”,培育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一个“缓冲带”,利用“同理心”与“共情”原理,实现家长影响家长、家长教育家长的目的。
塔身――碎片行动,推进家长教育全员化 自项目开始实施,学校开通了“清平乐爸妈群”交流平台,群内设有早报、晚报、早读、午诵、夜播、分享、夜话、故事、抢答、点名等固定栏目,所有资源都可以随时下载或在线收听、收看。同时,学校还实施了“派发迷你音箱”行动,为每一个班级配置了5个蓝牙多媒体小音箱,将金妈早报、宗爸晚报精选内容拷贝到音箱存储卡中,让那些没有条件上网的家长们也能听到家庭教育的早晚报。通过这一系列的碎片行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相理解,增进家校之间的合作互助,推进了家长教育的全员化进程,成效显著。
塔基――辐射行动,推进家长教育区域化 2014年4月,学校被确定为潍坊市“亲子共成长教育园区”项目唯一一所基地学校,成为全市家长教育的先锋。多次为全市家长教育培训提供直播现场,学校“开学第一课――家长入学”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山东新闻联播报道,省内外多地同行到学校参观调研,学校成为家长、家庭教育资源采集基地……清平小学,已经成为全市乃至全国引领家庭教育的一支新力军。
随着项目的推进,学校的家长教育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得到了教育专家、同仁的肯定和认可。2015年7月,原家庭教育委员会理事长、北师大赵忠心教授莅临清平考察亲子项目,对学校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在今后的日子里,学校仍将继续探索互动与高效的家长教育模式,为家校合作提供体验与创造的灵动舞台,实现家校之间尊重与主动的完美结合,以追求怡情与审美的崇高境界,构建吸纳与创新的现代家校教育体系,以期营造安全与和谐的生活氛围,共同用爱心与汗水为孩子撑起一片蔚蓝的成长天空。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高新区清平小学)
摘 要: 本文首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情况进行了概述,其次指出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最后重点提出了大学教育中可以采用的家校合作方式。
关键词: 大学教育 家校合作 概况 必要性 家校合作方式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概况
家校合作就是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也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作,本文中特指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合作。
目前我国高校和家庭的合作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学校和家庭对双方合作本身缺乏正确一致的理解。什么是家校合作?如何实施?各自的责任是什么?对这些问题双方不能形成正确而统一的认识。其次,家校沟通方式缺乏互动和平等。家庭和学校在合作中应是平等互信的。但是现实情况是家长在合作中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提供的信息,这种缺乏平等和沟通的合作必然会给家校合作带来困难。最后,家校沟通方式单一。由于家长素质的参差不齐、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主客观原因,家长和高校的联系一直处于沟通不畅、互动不足的局面,沟通方式更是单一,主要集中于电话和书信联系,对现代化的沟通方式运用不够。
二、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家校合作意义重大,尤其在大学教育中更是需要家庭和学校两个教育主体的协调一致和通力合作。
1.从家庭教育的特点和现状来看,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
从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血缘关系成为维系家庭教育的纽带,这是家庭教育天然的优势,这种教育的影响既直接又深远,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另外,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频率很高,同时家庭成员彼此利益相关、目标一致,联系十分密切,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应该考虑如何调动家庭的力量与学校力量密切配合。从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家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绝大多数人没有学习过教育理论,对大学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了解不够,仅凭着对孩子的爱进行教育,而这往往会让孩子的教育多走弯路。而高校由于具有教育理论的优势性,因此可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从而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2.家校合作能够增强家长在高校管理中的责任感,发挥各方面的教育合力。
大学教育中有关决策、措施的制定有家长的参与,就会增强家长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由于家长最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以及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兴趣、爱好,因此由家长参与制定的决策,才更具有针对性,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感到老师和家长在为其发展而协同努力时,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鼓舞,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并进而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实际行动。另外,学校、家庭两方面教育能否配合密切,取决于双方能否及时交流信息。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思想工作。家长也想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并且还想知道学校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建立家校合作后,能使这一渠道更畅通,学校与家庭教育更有实效性、针对性,目标要求更一致。总之,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各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学校教育居于系统的主导地位,指导家庭教育,协调社会教育,使教育系统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状态发展。
3.从教师责任角度来看,家校合作是其承担教育责任的必然要求。
所谓教师职业责任,就是教师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换句话说,人民教师的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履行教师职业责任,就是要求教师把职业责任变成自觉的道德义务,为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人而无私奉献。教师必须自觉做到对学生、学生家长、教师集体、社会负责,要做到这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走出封闭的校园环境,走向社会和家庭,把与教育对象成长密切关联的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合力,促进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同时,家校合作可以增进家长对高校教师的了解,帮助高校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从而获得来自家庭的更多支持和帮助。
三、大学教育中家校合作方式探索
家校合作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强化家校合作,对高校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高等教育中应当担当的角色,是学校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家长观念和角色的转变,会进一步强化教育责任,对高校教育也会日益关注,从而使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对接和相互促进。
1.积极利用现代化网络。
地域之隔是高校开展家校合作的最大困难,由于生源地域跨度大,造成家长来高校看望子女的机会大大减少,即使到了高校,停留的时间也短,很少有机会与高校的教师和管理部门交流沟通。这就使得中小学常用的家长会、家访等沟通形式受到限制,所以需要高校在充分利用书信、电话等原有渠道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渠道。网络平台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的电子联系方式,使教师与家长的联系进入了E时代。[1]如可以通过QQ、MSN这些聊天工具与家长进行交流;建立家长论坛、家长留言板、辅导员博客、班级博客;进行“电子家访”,等等。虽然网络沟通方式受到经济条件、家长自身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提高,以网络作为家校联系方式将会被广泛运用。
2.开办家长学校。
目前高校的家校合作多处于松散的状态,随意性较大,缺少专门的组织对其进行指导和规划,在这一点上,高校可以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和政府资源,建立家长学校,确保家校合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连续性。
在大学生进校伊始,学校可以对家长进行大学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家长与子女的沟通艺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使用网络、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等宣传和教育;针对大四毕业生可以开展毕业生家长的“就业指导课”;针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家长可以开展“学习指导课”。总之,高校家校合作不仅要针对学生的智育成绩,而且要涉及大学生的生活等各个方面。家长学校的教育也不能只是讲座式的,给家长上上课,还应切合家长的需要和兴趣,让家长真正参与有关问题的讨论,以他们的切身经历和实际体会,用他们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讨论素材,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编发《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和《家校通讯》。
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可在大学生入学前寄送给家长,这对家长帮助很大,手册可包括以下内容:学校概况、专业介绍、学校师资情况、社团介绍、教师的简介及联系电话、新生入学注册注意事项、学业测试和评价、给家长的访校邀请信等,还包括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对家长教育孩子进行简单的技术指导,可涉及如何指导帮助孩子克服网瘾,如何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等等。
简单的《家校通讯》可为一小张纸,上面注明《家校通讯》字样,在内容上划分几小块,可登载学校大事、学院大事、班级大事;还可登载近期教育重点及家长注意事项,也可对某个学生的出色表现进行表扬;还可展示学生个人才艺作品,等等。《家校通讯》由教师定期发给家长,可由教师撰写,也可由学生撰写。这样的《家校通讯》具有两种功能:其一,它向家长通报班级和学校的情况。其二,家长可通过通讯表达自己的建议和要求。
4.开通家校热线和校长信箱。
学校开辟家校热线电话,回答家长提出的有关学校课程、学生活动、评奖评优等方面的问题,或向家长提出有关要求、建议、希望,主动告知家长有关学校、班级、学生的情况。
校长信箱也是家长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学校建设、反应家长诉求的有效平台,在加强学校的民主政治建设、加强校领导与家长的沟通、及时了解家长关注的问题等方面起到了其他手段所不具有的作用,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信箱”收集家长对学校有关政策措施的意见,监督教师的教学水平,完善学生管理工作,还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比如学校管理中的漏洞,学生心中难解的“疙瘩”等,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5.教师家访和家长访校。
由于学生分布各地,这种方式的适用性受到制约,但是对于路途较近的家庭,以及有条件的家庭可以采用。教师家访是一种教师采用较多的也很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一般都比较受家长欢迎。但是要注意教师在家访之前最好与家长预约,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同时,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无目的的家访只会浪费家长的时间,引起家长误解。
由于教师工作较重,学生家庭居住分散,因此教师的家访面不可能很广。为弥补这一不足,有条件的家长可以访校,来学校熟悉孩子的教育环境,以及老师同学的情况。家长访校可以以学校邀请为主,家长参加家长―教师会议,观看学生演出、参观学生作品展览等。如果学校有准备或有条件,就可邀请家长参加听课活动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大学教育离不开家校合作,在合作中高校首先要尊重家长。其次,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针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要用不同的方法,多聆听家长的观点。相信只要以学生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家校合作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在新时期历史条件下,学校教育如何实施改革才能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要想取得教育成功,达到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愿望,仅靠一方面的力量很难胜任,我们教育迫切需要走家校合作道路,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与配合。家校合作作为一种教育意识形态要被广大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未来的家长们以至社会各界人士所普遍接受和认同至关重要,使家校合作活动在我国教育领域内能普遍开展,并最终形成一种全社会参与教育的自觉行为和风气,建设一个有着共同目的的教育社会。
一、现代教育迫切需要家校合作
我国目前教育正面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时期,我国教育界已认识到教育领域内必须进行改革,即知识向能力的转变,由单一型向多元方向转变,由纯知识性教育向综合素质培养转变,教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等。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学会共同生活”,这充分说明新世纪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参与和合作的精神,在国民教育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教育更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全面合作,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基于此,我们传统教育的各种关系就得做出相应的调整,乃至变革。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农村更呼唤家校合作
农村家长与城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存在着巨大差异是不争的事实,导致农村中学家校合作的工作存在许多困难,这里既有家长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谈到:“学开车”与“做父母”比较起来,哪个更复杂?很显然是“做父母”要困难多了。然而现实是学开车要经过几个月的培训,要笔试、路考,等等,过好几关才能拿到驾驶证,可是许多人做父母根本不需要准备,不需要培训,似乎谁都可以轻轻松松随随便便就做起父母来。朱教授诙谐幽默的比喻真实地揭示了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这样的情况在农村中学显得更严峻。
从家庭方面来看,一是农村地区的家长由于忙于生计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和祖孙一直生活的“隔代监护”现象普遍,由于祖辈家长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或多或少有距离,隔代教育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二是受农村地域的条件限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农村的家长们普遍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未能认识到参与与学校的合作管理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不少父母认为一旦孩子上学,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和其它方面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
从学校方面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不了解农村社会发展和教育的现实情况,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家庭环境缺乏教育,自信力不足,缺乏沟通基础,他们往往不懂如何教育孩子,没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在与家长的交往中一味只对家长提出超越现实的要求,在教育问题上分歧巨大,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即使家长的素质较低,他也理应拥有平等合作的理由,就像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以一些人素质较低为理由而剥夺他们应当享有的有关权利一样。” 因此扎根在农村的基础教育学校更要肩负起教育的大旗,主动走向群众、教育群众,架起家校教育的桥梁,成为家长促进孩子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合作者。
三、建立务实高效的家校合作的教育
教育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了配合山区生态旅游城镇的建设,改变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建立新型的家校关系,家校协同合作既是整合教育力量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改革和深化的重要内容,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
1. 树立家庭教育首位观念,重构家校合作思想
农村不少家长认性,习惯如自然。”充分说明人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必费什么心思,更不用意志去控制而形成的某种行为,就是一种习惯。作为班主任经常会遇到学生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他们出现的一些坏习惯坏行为的确让人头痛,那么一定要先让自己心平气和,通过思考冷静的去处理。这样的效果肯定比发怒更管用。以前我们班有一位男生,进校时行为习惯特别差,经常给我带来麻烦事,起初我也很生气,认为他是朽木一个,总是以责备为主,但后来冷静思考后觉的自己处理的不好,因为责骂的效果并不好。于是我改变了方法,当他犯错时自己先保持平和心态然后让他讲原因,和他讲道理并且从学生角度想问题,处理问题。慢慢的他有了一些变化,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好班主任首先应该是学生的朋友而不是他惧怕的对象。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的祖辈十分注重学习环境对行为习惯的影响,“昔孟母,择邻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应该十分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优良班风的形成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个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就会组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当一个班级具有了良好的班风,那些个别的行为习惯差的学生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自然就会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班级风气不正,习惯好的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向坏的方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注重班集体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良好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在建设班风班貌时一定要用心思,花功夫,基础打好了,对后面的班级管理有很好的帮助。
三、以身作则,榜样示范
教师是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活生生的典范,其言行举止、性格习惯等都对学生有熏陶作用,与其夸夸其谈,一次又一次的说教,倒不如身先士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心中,最具威望、最可效法的就是教师。“以身作则”向来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教师以身作则,以规范的言行和高尚的人格习惯直接熏陶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就会形成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注重名人效应。定期给学生讲中外名人习惯故事,告诉学生,成功来自好的习惯,只有养成了好的习惯,才能走向成功。在学生中间,也可定期选举“个人日常行为习惯优秀个人”,树立良好榜样,让其他学生可时常参照对比,时刻纠正自己的一言一行。同时,利用班会课、开学典礼等活动,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介绍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打破学习成功的神秘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学习靠聪明,也靠勤奋,但最主要的是靠养成好习惯。
四、告诉学生如何去做
把自己的期待告诉学生,使其成为集体的奋斗目标,并始终如一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初中的孩子总希望做一个被老师喜欢的学生,这一点作为一名老师都有深有体会,并不难理解,实施起来非常容易。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坦诚地告诉学生,使其成为学生集体的道德标准。介绍许多优秀学生的事迹和优秀班集体的情况给学生,这样做的直接目的便是让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大家希望和肯定的行为,因而能够有很好的方向意识,在不自觉的行为中朝着大家认可的方向去努力。
五、激发学生愿意去做
班级工作头绪众多,但并非杂乱无章。有很多程序性的工作,我们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不断重复操作。例如做值日、上课间操、做眼保健操等,在班级常规工作的方方面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商量解决办法。在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并实践证明的过程中,班级的各项常规应运而生。如《家庭作业制度》、《升旗纪律》、《值日生制度》、《晨读制度》、《班干部工作职责》等,这些不一定都形成书面的制度,但要让全体学生心里都明白我们班级有这样的制度,一旦违反将会受到班规的制约。
从健全精细化制度开始,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的进程。建立了多样、精细化的制度,让班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生明确知道了什么时候应该干些什么,应该如何去做?做得好会怎样,违反了纪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这些制度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不管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都深深的烙在学生心中,便于学生遵守。
摘 要:真正的美术是画作与精神体的结合,是现实与思维相互交融的艺术表达。美术不是绘画,二者不能画上等号,接受美术教育也不光光是为了学会画画,而是通过画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及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领域之一。
关键词:责任;兴趣;观察力;创造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真正的美术教育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目前家长对于学生美术教育的意识较薄弱,很少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美术环境。很多家长认为对美术、音乐游戏等发展孩子潜力、陶冶孩子情操的活动,认为不能用于课堂的专门学习之用。只是一个简单的兴趣爱好,不注重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在许多家长眼中让自己的孩子去接受美术教育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怎么画画。显然,这种认识是极其肤浅、幼稚的,这也受社会的发展程度,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及现代人的某些功利思想的影响。画作再好如果表达不出其中的内涵与想法也不过只是一张只有纯熟技法的废纸,画得再惟妙惟肖还是不如一张相片来得逼真。然而,只有家长和孩子所生存的环境都真正理解学习美术的真正含义,支持孩子的创造力和想像力,把画作与思维,精神相结合,再加上教师传授的纯熟技艺,才能真正表现出美术教育的含义,而不是把美术教育片面化。
学校和教师应向家长宣传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孩子越小脑生长、智力和社会能力发展越快,早期发展的质量将影响孩子的未来,应该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儿童精神社会能力的发展,帮助儿童充分发挥其潜能;美术教育内容的建构不仅要顺应家长对孩子教育观中的合理成分,同时也需要对家长某些不恰当的观念进行积极引导,使之转变。教师要切实做好家校合作的工作,要纠正重智轻德的偏向,坚持全面发展的育人观,使家长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科学的子女教育观。
二、激发学生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上美术课,他们把美术课当作一种游戏活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纯粹的将美术课当作是好“玩”的课。教师应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质,让他们将绘画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基于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多体验,以此提高绘画兴趣。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一味地严肃过分,生动幽默的、插曲式的开场白,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并注入自己的兴趣。美术教师尤其需要这种课前导入艺术。不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感到压抑,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有效地学习,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这种动机的诱发,可在师生共同欣赏示范作品的过程中进行。课上出示范作,欣赏激趣。在看过精致的作品时,孩子们的兴趣就会高涨起来,让学生在欣赏示范后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孕育愿望,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有兴趣才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三、引导学观察力
家长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因势利导,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性,让孩子主动去学习。每个孩子的知识状况、生活经验不同,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不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就需要家长与教师因材施教,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在日常生活中指定符合孩子的艺术培养策略,有效的开展孩子美术教育活动。农村美术老师可以带孩子走进自然,观察的同时,去发现生物之间的不同,让孩子们用简单的纸和笔把自己看到的画下来,再讲出来,通过手与脑的协调动作,开发孩子的各项智力潜能,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掘自身潜能,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造象征符号,引导创造独特的绘画形式,创造与众不同的形象,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图形、符号去表现……这些孩子自发的创造行为在教学中应加以肯定和发扬,使每一节美术活动都渗透着发展孩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使其形成独立个性,作品呈现多样化。其次,教师或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们到森林里去采集树叶、草叶、各种动物的皮毛,鸟的羽毛来进行粘贴,在采集的过程中,孩子是愉快的,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他们又增长了各种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兴趣,在环保上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可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挖掘新材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许多,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联系密切,如为民间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而创作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 、扎纸 、服装饰件 、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遗迹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寻找当地比较有地域特色、可行性、积极健康的民间美术为例。
四、.激发艺术创造
教育就是培养创造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激发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学生的作业才不会雷同,内容和形式也会更丰富。
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转变孩子美术教育的观念从“世俗态”走向“启蒙态”。所谓“世俗态”就是认为美术教育只是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所谓“启蒙态”就是应当着重启蒙孩子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及对美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应当不仅仅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传授一种对艺术的灵感和概念,从而激活孩子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摘 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目前教育工作中必须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文对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和学校合作的策略进行分析,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供相关人士进行参考。
【关键词】小学;学校;家长;心理健康
小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还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和学校的互动合作,共同展开心理教育活动,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提升彼此的关注程度,双方共同努力,不断的进行探索,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一、家校合作的意义
对于小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其和校园内的其他教育具有差异性,需要同时重视教育互动、实施环境、教育氛围、教育对象。环境对于小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环境具体划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大环境为整个的社会或是自然环境,小环境为组织、社区、家庭、校园等。针对小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为产生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家校合作,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小学生心理疾病有效预防,家庭教学是对于校园教育内容的一种有效延伸,甚至影响到教育效果的成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分依赖校园内部的健康教育,家庭方便需要积极的加入,根据具体的理论指导合理设计,为校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通过双方面的监督帮助,提升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具体的合作方法
1.提高观念意识
目前部分的小学生家长认为,心理教育是学校的工作,最后的教育成果完全由学校决定;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关注学生的品德和情感需求。同时校方觉得学校负责专业教育,其余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关注。学校以及家长片面性的认识,造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完全忽视,双方都没有及时关注,造成儿童的情感缺少,产生严重后果。面对这种现状,家长和学校都需要重新认识,颠覆自身错误的观念,真正的思考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明确自身在心理健康中必须承担的责任。学校和家长及时的交流和沟通,共同为促进心理教育活动的展开提供力量。学校方面借助家长会、家长手册、家访、校讯通等方式积极和学生家长联系,让双方逐步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观念的改变是后期合作的基础。
2.联动活动机制
家校合作关系到三个主体,学校、家长、学生,为了促进合作教育模式的落实应用,发挥应有的效果作用,学校和家庭之间需要建立针对心理教育的联动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活动计划提高双方的联系,稳定双方的关系,通过合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学校需要定时的举行家长会谈,或是亲子互动活动,让学生的家长聚集到一起,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式、内容、时间、手段展开全面的讨论研究,教师和家长及时交流,让家长对于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具有了解,双方共同制定策略,提高配合效率。在家长的监督下,学生在家庭中保持好的态度,坚持正确的习惯,逐步提升学习的热情和信心。经过研究分析发现,很多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为校内成绩不理想,感觉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失去学习的良好体验和感受,逐步将自身的兴趣转移到打架、游戏、网络空间中,长期发展产生心理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家长需要对于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具有大致的了解,针对性的对于学生进行适当疏导,家庭生活中不给予学生过多的压力,平时避免应用过于激烈的言语,逐步降低学生心理压力,调节心理状态。
3.构建协调结构
学校需要建立专业的机构,为家校合作的良好运行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构建系统化科学的指导体系,实现家长委员会、关键负责人、行政领导各方面的良好协调,让各个方面教育者在有序的指导下,共同努力,为计划落实奠定基础。家长和学校的教育职责需要明确,主要负责人需要针对管理方针,重视促进家长和学校的互动监督和扶持,保证合作教育落实中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各种的教育活动或是方案应用到实际中,避免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义化。专业结构内部的工作人员需要调查分析合作的具体状况,通过及时有效的回馈,为后期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指导意见,为长期的发展提供可能。家长和学校需要明确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整个教育实施环节中,需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意见,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认识自身、完善自我。家校合作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征,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及时发现学生的疑惑和困扰,通过引导让学生自愿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
4.加强心理指导
家长教育观念初步转变后,后期的落实中时常出现偏差,最明显的状况为学生的考试成绩落后或是达不到预期目标条件下,家长会采取一定的措施,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感觉到焦虑、恐惧、害怕,并且很多的家长和学生沟通中关注点是学习成绩,在日常中不自觉提升学生的紧张感。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应该彻底,家长自身需要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日常的沟通交流中采取理性的态度。学校需要定期的对于家长展开专业的培训或是指导,让家长深入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概况,帮助家长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讲解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方面的综合教学水平;学校方面把握学生共性的条件下,考虑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通过家庭和学校的有效合作,真正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正确的选择,起到正面积极的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教育工作中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和学校通过合作,设计出符合实际应用的心理健康实施计划,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家长的认识水平和参与程度,对于实施的状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应用中,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摘 要:注重家校合作,帮助家长强化环境教育理念,吸引家长参与环境教育活动,指导家长延伸环境教育内涵。通过亲子活动吸引家长参与,通过小制作体验快乐教育。注重言传身教播种观念,走进自然陶冶情操,付诸行动坚持不懈。
关键词:环境教育;家校合作;儿童;环保意识
环境教育是一种从儿童到成人的终身教育,是一种长期性的、普遍性的全民教育。幼儿园在选择环境教育内容时,融入科学启蒙、环境主题、亲子游戏、废物利用等多种教育元素,教育效果非常明显。而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现家园互动,有效地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点之一。
一、帮助家长强化环境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要通过各种环境主题日对家长进行宣传,帮助家长强化环境教育理念。比如,在3月12日植树节及爱鸟周,开展“同种一盆绿”“鸟类标本展”“我们眼中最美的自然风景”摄影展等活动;结合3月22日世界水日,开展“水――生命之源”的主题活动,进行有关“水”的宣传调查活动;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向家长发放一些宣传资料;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进行“我为环保出份力”的调查活动。以幼儿园为平台,帮助家长培养环境教育理念,目的是引导家长积极关注环境教育,更好地参与到环境教育的活动中来,共同对儿童进行有效的环境教育。
二、吸引家长参与环境教育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句话指出家长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到环境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行动起来。
(1)通过亲子活动吸引家长参与。在“亲近自然、放飞心情”大型室外亲子活动中,家长通过孩子的表现及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在了解环境教育意义的同时,一种善待动植物的责任心也随之产生。在“人与动物大联欢”亲子讨论活动中,家长与幼儿认真讨论,对活动意义产生认同感,并且积极协作完成任务。通过活动,参与者认为这样的学习有价值,能够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善待大自然,爱护动物植物。
(2)通过小制作体验快乐教育。除了开展家长助教活动外,还举行“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小制作活动”,作品在六一节展出。对此,家长和孩子的参与热情很高,制作的作品也很精美。比如,有的做环保烟灰缸,提醒爸爸少抽烟,不乱扔烟蒂,让爸爸参与到孩子的环保活动中。有的家长用鞋盒当底板,把广告纸圈成条状,剪成大小不等的蝴蝶,蝴蝶翅膀上的每一丝纹路都融入快乐的情愫。其实,让家长参与并不难。只要给家长参与的机会,让家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家庭教育资源就能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教育工作也能更好地开展。
三、指导家长延伸环境教育内涵
要让家长了解环境教育的理念,并且积极地渗透到平时的生活之中,成为自主行为,带动大家都能合理利用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1)言传身教播种观念。环境大使吴小莉曾说过:“环保意识是一种教养,我们要从小就给孩子种植这种观念。我觉得种植一个观念就像种一棵树,有了这个观念,树才会发芽。所以,我要教育我的孩子把环保变成一种习惯,成为她教养的一部分,这样等她长大了才有机会做更多的事情,甚至去影响别人。”如果每个家长都有这样的觉悟,则儿童所受的环境教育将不仅是来自幼儿园,更多的是从父母那儿得到言传身教。在平时的生活中,随手关灯、关水龙头、不用一次性垃圾袋及筷子、买菜用篮子,等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对儿童良好的环保行为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走进自然陶冶情操。综观中外环境教育,内容与形式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非常重视走进自然进行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幼儿园每年都会有计划地在不同季节组织一些野外集体活动,带领儿童接触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此时,教师稍加启发和引导,环境教育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不过,单靠幼儿园组织外出活动是不够的,还要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自然。家长可带孩子感受蓝天、碧水、绿色、清净的环境,然后再到那些环境被污染、被破坏的地方去,鲜明的反差使孩子产生对环保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
(3)付诸行动,坚持不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既要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也要自觉抵制与环境保护行为相违背的事情。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儿童的环保意识。比如,看到公共场所有人乱扔果皮纸屑,有的孩子会大胆地上前制止;家长开车送孩子上学,孩子主动提出用自行车接送,可以减少尾气污染;在公园发现有游客不爱护花草,会理直气壮地劝说,等等。
四、结束语
环境教育是一种从幼儿到成人的终身教育。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实现家园互动,是环境教育的重点之一。幼儿园与家长频繁互动,能增强家长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他们会主动把好的点子带到幼儿园,拓宽幼儿园环境教育活动设计的视野。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合力共同打造。只要坚持不懈,一定会有成效。
家庭教育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人才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搞好工作就必须要先考虑如何调动、帮助家长和校方搞好协同教育。
家校合作消极因素积极因素建议一、家校合作教育必须排除消极因素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充满了竞争,同时也需要合作。对教育而言,人才的培养较以前更加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教育和学校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拓展协同教育领域、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家庭教育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人才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搞好工作就必须要先考虑如何调动、帮助家长和校方搞好协同教育。然而从我们国家很多地区来看,现状却远不能让人欣慰。有以下几点很普遍的问题让家校关系非常尴尬,更严重地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效果。首先,就是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关注的少,甚至撒手不管,完全交于学校;其次,家校之间缺少沟通,互相埋怨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难以融合的一点就是家长和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同。一类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往往只注重子女的智力开发和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性格、气质、兴趣、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有一类家长,主张教育要尽量减少束缚,却忽略了对孩子应有的规范与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二、促进家校合作的积极因素
首先,家长开始更多地关注,更科学地促进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十分关注孩子所受的学校教育以及在学校的学习、交往、成长情况,希望自己采取的家庭教育能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学校教育,更好的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过去,家长往往是被动地听从教师的安排。现在,家长教育知识的不断丰富,使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规划和设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
其次,在教育观念方面,他们主动积极地吸收科学的教育理念。现代的家长们,大多把对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有些父母即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会抽空读一些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孩子的主体性”“促进孩子身心自由、健康发展,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等教育观念,都成为家长们探讨的焦点。绝大多数家长都认识到了溺爱、专制、忽视、惩罚、过高成就要求等行为对于教育孩子的弊端,而更多地使用说理方式,有意识地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
再次,是一部分家长的文化层次在逐渐提高,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也逐渐增多,在判断孩子学业进展上,大部分游刃有余,而且他们在了解学校教育的同时,能够适时、适度在家予以辅导,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和一定的提升。
三、多渠道加强家校合作,促进协同教育的几点建议
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认为:“如果教育家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了解学生。”盲目的爱,没有了解的教育是毫无价值、无的放矢的教育。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在与家长接触时,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就能够采取不同的沟通手段。这是与家长合作的前提条件。
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他们的信任。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应以平等互助为原则。教师过分地以专家自居,不能够理解、尊重家长的教育方式的话,就会在教育方式、方法等最基本的问题上与家长产生分歧。教师与家长相互谅解,求得信赖,这是合作的关键所在。
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交流。联系、交流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最基本的教育思想传输给家长,帮助他们学会理解,懂得接受,不要设法蒙骗孩子;要他们倾听孩子的声音;告诉他们对孩子要多表扬、鼓励,少惩罚;帮助他们放弃过去的溺爱、专制、忽视、惩罚、过高成就要求等行为,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
利用现代化手段调动、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督促和辅导。现在的家长虽然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首要地位,但由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对于孩子的鼓励、监督和辅导有时很难及时并到位,所以校方应该努力提升家长对孩子督导的空间。利用手机是最便捷、有效的手段,可以随时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进行交流,家校共同确定问题的所在并决定有效的解决方式。另外网络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网页,除经常联系、交流之外,老师还可以把需要家长辅导的知识点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家长,这无疑是老师和家长联系的很好的桥梁。这还可以方便家长之间进行交流。
另外,开设家长辅导班,指导家长了解一些必要的儿童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知识,或是在特定时期召集家长进行集中的家长心理辅导,是加强家校合作的又一有效途径。比如说,在中、高考前夕,家长们在帮助孩子备考的过程中,非常紧张、焦虑,这种情绪很容易感染学生,对学生考前心理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在这一时期,专门召开会议,对家长的心态进行调整是必要而且有效的。校方可以请一些资深的心理学老师甚至是此方面的专家集中对家长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疏导,另外也可以指导家长们及时地和老师一起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恰当的予以解决。
建立家教咨询中心。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学校还可开辟多条咨询热线,聘请有关专家担任咨询人员,主要是引导家长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解答家长和监护人提出的有关家教方面的疑难问题,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由此看来,家校合作影响着对我们的孩子的教育成功与否,如何促成最有效的家校合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努力研究的课题。
摘 要:家校合作教育以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关注,但其教育功效未得到充分发挥,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家校合作教育主体及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完善教育主体,改进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方式,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家校合作教育,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家校合作教育;现状及对策
教育是一个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系统,在青少年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形式、时间空间上各有优势,促进家校合作教育,才能完善全面育人的教育格局,提高教育实效性。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家校合作教育现状
家校合作教育是以家庭、学校为平台,结合两者教育优势,发挥教育合力的教育形式。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家校合作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效果堪忧。
(一)家校合作教育主体联动意识淡薄
1.学校重视程度不足
长期以来,学校都非常重视主流教育功能,强调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常规的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塑造。家校合作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学校应有的重视,相关部门没有将之纳入学校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学校也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和效果评价制度,这使得家校合作教育的顺利开展受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2.家长认知存在误差
一部分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过分强调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没有意识到家校合作教育对孩子全面成长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往往持”学校包办教育,父母提供物质支持”的观念,对于家校联系本的填写,家校交流平台的利用等也往往是采取被动甚至应付的态度对待。
3.学生桥梁作用欠缺
学生本该起着沟通家校,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但以下原因,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首先,学生存在一定抵触情绪。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力求摆脱父母、老师的管束,部分学生将家校合作视为束缚和控制,拒绝联通家庭和学校,人为地分割了家校两个教育环境;其次,学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差。学生往往认为学习是被动学习,缺乏主动与老师、家长沟通的勇气和意识,忽视了家校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对于不良家庭教育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往往漠视或者消极承受。
(二)家校合作教育实践过程存在偏差
1.随意性强,规范性弱
家校合作教育的实践过程往往被定义为每学期的家长会或者随机家访,其教育目标、过程、方法、内容等都依赖于教师工作经验和教学传统,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和相关规章制度,呈现出随意性和零散性,欠缺规范性和计划性。同时,出于学校常规工作和家长日常生活、工作的限制,家长会、家访往往在仓促准备中进行,双方难以就学生的全面情况做深入交流。
2.内容浅显空泛,方法单一重灌输
首先,内容通常围绕学生的学业情况,缺乏对其心理生理情况、人际关系、兴趣爱好与情感需求等方面的关注。这类的家校合作教育浮于表面,忽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难以触动学生内在需求;其次,方法单一重灌输,主要采用家长会和随机家访这两种形式,家长会和家访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与家长的双向互动交流严重不足。家校联系本,校长信箱等途径往往也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效。
二、基于家校合作教育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策略探究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加强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2]
(一)教育主体定位清晰,携手教育
1. 学校完善制度保障,教师明确责任身份
首先,学校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健全家校交流平台使用细则、家校互通车搭建计划、家校合作效果考核体系等制度,确保合作科学化、民主化、常规性、高效性。其次,教师明确自身的责任身份,积极转变思路,明确自己与家长都是家校合作教育的参与者、管理者、决策者,改变过去独揽大梁的意识和方式,采取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方法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组织优秀家长示范会、家长互探育儿观等经验分享活动,实现家校合作,家家互动。
2.家长抛弃传统观念,争做“新父母”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3]首先,家长抛弃“唯学校教育”的传统观念。积极参与家校合作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就孩子在校学业情况、纪律表现、身心状态、在家学习、生活情况与教师交换意见;其次,家长树立“新父母”意识。“没有合格的家长,就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没有完整的优质教育”。[4]家长应该积极了解学校的教学理念,班级管理模式,学生成长方案,教学效果,逐步从家校合作教育的观望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最终成为管理者、决策者。
3. 学生摒弃偏见,发挥纽带作用
首先,学生应该改变对家校合作教育的错位认识和抵触情绪,正确领会家校合作教育对自身全面成长的意义,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情绪,主动的姿态与家长、老师沟通自己在学业、生活、身心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收获与困惑。其次,学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纽带作用,促进父母与教师的沟通与配合,拉近双方距离,形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教育氛围,促进其教育功效的发挥。
(二) 教育内容兼具广度与深度,教育方式突破传统求创新
1.教育内容实现广度与深度的结合
首先,扩大教育内容的覆盖面。教师与家长要对学生的学业、纪律、宿舍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沟通,同时学校应致力于培养“新家长”。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5]教师应该将家长当做自己的“同事”,组织优秀家长讲座、家校合作论坛等帮助家长实现自我发展和教育。其次,促进教育内容的深入。要洞悉学生的思想状况、群体关系、心理活动、情感需求等在校情况,同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氛围,人际关系,父母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课余时间安排等情况。
2.方式追求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首先,坚持并改进传统方式,采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又寻求具体形式的突破,比如组织开展校园参观日,家校户外素质拓展活动,制作家长成长手册,出版家访成果专著等。其次,创新教育方式,巧用网络教育。学校应积极搭建家校合作交流论坛,“我想和家长们聊聊”等家校互动模块,并增强宣传力度,保证平台推广落到实处。同时,学校可以开发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将校园大事件、教学新进展、学生新活动、未来新规划等内容推送给家长,并通过后台软件及时收集家长的信息反馈,实现双方沟通的及时有效性。(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浦东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下,两年来,上海市洋泾中学东校全程参与了浦东新区教育局第三教育署“家、校、社合作协商制度”项目,以期借助学生家庭与属地社区之力,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满足学生成长需求、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办学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既高屋建瓴,设计制度框架,又连横合纵,让社区、家长合理参与并评价学校管理全过程,使“办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从理论转向实践。
一、项目推进。把与家庭社区的
合作纳入学校工作常规中
1.深入调研,寻找突破口
学校通过参与第三教育署“家、校、社合作协商制度项目”。对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环境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面对家庭、社区教育环境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学校进行了筛选、取舍,基于家庭教育中忽视、轻视、漠视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的现状,借助浦东新区妇联的儿童家庭服务项目竞标契机,学校承办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理想教育中的影响与指导”项目,并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服务对象宣传家庭中理想教育的重要性。
项目组通过专家讲座、家长学生咨询交流互动、理想教育案例征集、征文评奖暨演讲比赛、优秀案例集结成册发行等深受家长和社区欢迎的方式,使“家、校、社合作协商项目”得以顺利运行。
2.专家进驻,宣传新理念
为了提高家长、社区参与项目的兴趣,丰富家庭教育新理念,学校聘请家庭教育专家定期举行讲座,阐释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渗透理想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理想教育的缺失。不仅使孩子无法健康成长,而且使家庭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甚至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中小学生如果能在心中燃起信念的火花,把自身的理想融入家庭梦、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就能激发起为了自己乃至国家美好未来不懈奋斗的动力。
最后,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渗透理想信念可以提高家长自身的人格素养与育人水平,对孩子人生理想的树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德育讲座。突出针对性
学校把项目实践同德育工作相结合,根据家庭构成情况、家长自身素养、孩子的年级,安排专家提供有针对性的讲座。
比如,有侧重于在“亲子关系中如何引导孩子树立理想”的讲座,有侧重于“父母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孩子思维方式”的讲座。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是专家讲座的出发点与目标。
4.共同参与,实践增实效
在讲座完成之后,学校项目组对家长的听后感言进行了梳理,通过短信、微信等交流方式,了解家庭树立孩子健康成才观的现状,并概括出五大特征。
一是全力以赴式。即家长全力支持孩子的做法,并督促其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
二是理智选择式。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其确立自己的性坐标。
三是健康至上式。鼓励孩子运动,认为运动可以让孩子的身体变得更健康,人格更健全。
四是目标期许式。对孩子只有一个期望,即希望孩子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五是尊重激励式。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在孩子的理想和家长的理想不一致的情况下,家长充分尊重孩子。
5.案例征文,集结助推广
为了在共同接受教育、提升育人水准的基础上达成“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远大理想”的项目目标,学校集结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一镇两街道的学生、家长以及一所完全中学、一所城郊结合部中学和本校的学生、家长,广泛征集“我的理想、我家的理想”论文,遴选出优秀论文,举办了以“让理想照亮现实,让生命神采飞扬”为主题的获奖作品演讲比赛暨颁奖仪式,并将优秀案例与文章集结出版发行。
学校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理想教育的影响与指导”为抓手,使家、校、社合作协商制度的实践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把家庭教育方面的工作系列化、个性化,实现了宣传全体化、实施整体化、实效共享化。
二、开放校园,把家庭社区的
期望与学校办学目标相结合
参与“家、校、社合作协商制度项目”的实践之后,学校充分考虑了学校属地家庭与社区的特质,即在开放、多元、创新的浦东,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必须具有相应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与办学目标。
同时,学校作为教育主体,针对学生学业基础及家长的学识素养、成才观参差不齐的情况,以及社区大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多种负面教育因素,通过咨询互动、释疑解答等方式,用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及符合青少年成长的培养规律使家长们统一认识。
三、学校与家长互动,举行“教育开放日”
学校一年两次举行“教育开放日”活动,并邀请学校家委会成员来校。
首先,家长们在学校会议室认真地听取了校方对学校近期工作和发展思路的汇报。
其次,家委会成员及家长代表展开热烈的讨论,家长们在学生教育方面提供了较多的现实素材,给学校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
然后,家长们进入学校食堂,了解食堂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及卫生状况,对学生午餐的采购、烧煮、配送每个环节都认真询问,并到教工食堂与学校教师们共进午餐,亲身体验学校的伙食情况。餐后家长们又到各班教室了解学生的就餐情况,看到孩子们井然有序地在教室内文明用餐,家长们赞叹不已。
最后,家长们认真聆听了语文、英语、数学、心理健康、美术等多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及六、七年级开设的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通过观课,家长们深切体会到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除做好“三备”(即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之外,还必须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课堂互动环节,也理解了教师时常与家长联系,并要求家长关心孩子在家里的学习习惯等做法。
教育开放日的组织进一步加强了家长与家长的交流、学校与家长的互动,形成了家校教育工作的合力,激发了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而努力的积极性。
学校实施项目以来,家庭教育环境明显改善:家长对学校工作的配合度显著提高;家长与学校因教育分歧产生摩擦的现象逐步减少;学科教师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后,得到的回应数量也越来越多;家长渐渐地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关注转向对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健康程度的关注;学生、家长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次数显著上升;家庭成员中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人生理想”的认同度比例有了较大提高,家庭内对孩子教育的理念与方法的一致度稳步提高。
摘 要:当前,农村职业教育中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职业学校、教师的认识发生偏颇,职业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杂乱无章。为此,学校应转变观念,发挥学校对农村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帮助建立农村家长学校,加强对农村学生的生活教育,开展亲情活动,重视家长委员会建设,构建反馈、监督、评价体系,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的成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对农民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就包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青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农村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家校合作是密切二者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组织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问题。从我国已有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来看,多是研究中小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研究职业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非常少。那么,农村职业学校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如何?学校在其中应有怎样的作为呢?
一、农村家校“两张皮”,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人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其中,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赖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离开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都无法培养具有完整生命的大写的人。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彼此脱节,存在着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一)农村职业教育一边倒,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现在,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寻求工作。这些农村劳动力在发生角色转变、改变生存方式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他们的子女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了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来说,来自父母一方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缺乏,对来自父母的爱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虽然这些孩子的身边还有爷爷奶奶等祖父辈,但祖父辈们多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很少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即使想关注,也是有心而无力。有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父母虽然留在家乡,留在孩子的身边,但是他们要么因为农事或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要么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情,教育的责任完全应由学校一方承担,家长没有任何责任。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孩子的家长自身学历偏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只关注子女的成绩,而不关注子女的学习过程,只关注子女成绩册上的评语,而不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和动态发展。许多农村学生因为学业成绩较差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或职业学院。有的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已经心灰意冷,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许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被家长漠视,也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二)职业学校认识有偏颇,避开家庭谈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建设农村和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它以“农”为本,服务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1]。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拼命学习,掌握技能,离开农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那些“问题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才会就读职业学校。于是,学校教师即使联系学生家长,也只是谈学业成绩,谈如何帮助孩子就业,而很少交流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农村职业学校大班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负担猛增。他们疲于应付备课、上课,只知向学生教授职业技能,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和学生的家长建立起联系、如何和他们建立互动与合作机制,也严重缺乏沟通的有效渠道。而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不懂教育规律,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三)合作虽有但杂乱,成效微弱待提高
沟通是合作的前提。没有沟通,就无法实现合作。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家校沟通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多限于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即使是这些形式,也是收效甚微。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家访的对象和次数极为有限,多是针对问题突出的学生或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开家长会多是限于开学初,即新生入校之初。有的根本没有开过家长会。而且,出席家长会的多是学生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时,一些三四岁的幼儿也会被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到家长会上。家长会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无法实现教育的预期。即使是电话联系,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简单交谈之后便匆匆结束。许多时候,双方都不知所云。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合作缺乏计划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学校、专业、班级、个人、家庭的合作体系。家校合作的时间不连贯,内容也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在极为有限的家校合作里,学校一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学生家庭一方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合作是单向的,而没有双向沟通和互动,也就是说,与其说是合作,还不如说是填鸭式传达。合作的话语权被学校一方牢牢掌控着。对于合作的时间、形式、内容等,一味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家长的内心需求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二、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职业学校大有可为
面对农村家庭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弱化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作为拥有知识优势、环境优势以及传播优势的学校,有责任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成功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所带来的正面效果主要有十大方面:提高学生学业/智力/协作/阅读的成就;使学生更健康愉快;提高上课出席率;改善家长和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观感;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更积极;学生更愿意去做功课;增加家长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愿望;家长对教师更满意;更有效处理扰乱行为,加强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能力[2]。要实现这些效果,职业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成为家校合作的引导者。
(一)转变观念,平等对待,营造教育环境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引导态度。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层抑或是普通教师,应通过学习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升,转变过去的教育观念,积极树立平等意识,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家长,并与家长进行换位思考,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努力营造平等、尊重、互动的教育环境。要知道,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家校合作的效果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良性教育环境里,家校双方开诚布公,真诚合作。相反,双方的心理间隙会南辕北辙,越拉越大。例如,当学生家长到学校找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询问学生情况时,学校一方应尽量把谈话场所安排在人员相对较少的地方,尽量避免因为人多而给家长造成的心理压力,尽量缩短学校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灵活安排谈话场地,即使在教室里也应该考虑桌椅的摆放和教师所站或坐的位置。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的家长会模式应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学校一方必须明确,学校领导(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其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科学定位,积极引导,开展深入合作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不教,每一位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都应该积极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目前的教育改革、社会现实、个人成长等因素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书的层面,而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而且,由于家校合作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性,教师应把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以及农村家长心理特点等纳入到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考虑范畴之中,明确自己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中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针对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和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对农村学生的成长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读书会、经验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内的知识,提升其与家长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丰富其专业素养。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的家校合作才能深入,农村家庭教育的局面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双向互动,加强教育,建设家长学校
家校合作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家校合作的形式理应双向互动,努力营造融洽的沟通气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互相配合、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共同促进,其中学校教育应处于主导地位[3]。虽然一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意义,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家长学校,应该配备专职教师,设定固定的教学场所。在职业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定,根据农村学生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当然,农村家长学校并不一定就局限在农村职业学校的校园之中,也可以进村入院,或是在村镇集散地建立咨询点,把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对家长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家长明白,家长参与教育对子女有以下影响:学习成绩提高;自信心增强;逃学率减少;孩子和家长对班级以及学校气候达成共识;拥有积极的意识和行为;更愿意做家庭作业;孩子和父母共处的时间增加;孩子有了更高的学业期望[4]。根据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可以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座,或是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面对成熟的、有着良好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成人学习者,学校完全可以打破旧有枯燥框架的束缚,采用讨论、座谈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5]。至于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少讲授纯理论的知识,而应既有理论更有实际,要着眼于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发生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在农村家长学校中着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对于农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选举,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家长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认真考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人员构成,使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活动能力及号召能力。农村职业学校校要紧密依靠家长委员会联系每一位学生家长,给予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的充分权利,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功效。
(四)亲情渗透,满足需求,营造爱的氛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伴随的教育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农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认真分析和解决农村教育的新问题,有责任认真分析在农村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不难发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因素的严重缺失,即爱的缺失尤其是父母之爱。在农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应积极扮演爱的使者,或是充当孩子和父母之间爱的桥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亲子活动,积极搭建“一天一日记”、“一周一电话”、“一月一书信”等饱含浓浓亲情的爱的平台,不断滋养农村孩子和其父母的心灵成长。为了进一步提升亲子活动的成效和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针对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成立亲子活动中心。亲子活动中心负责各种家校合作活动的筹划工作,如家长开放日、家校联谊活动、家长教育、亲子游戏等,以培养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为家校合作创设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从而有效避免相互间的抵触、敌对情绪[6]。亲子活动中心和家长学校彼此互补。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融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利于将家长集中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联系生活,挖掘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对于农村职业学校一方来说,由于掌握着较为明显的教育资源,其在家校合作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一边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教育,一边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是紧密联系着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教育群体的中间力量,所以教师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做好家长一方的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学生一方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既要像师长一样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更应像朋友一样彼此尊重,真诚沟通。对于有着特殊家庭问题的农村学生,教师应格外照顾和关心,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面对广博的农村职业教育天地,要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创设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实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家访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或是走过场,而应有计划地走访每一位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家长,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学生,学校可以综合家长委员会、村委会等教育力量加大对农村学生的监管力度和教育力度,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六)提升成效,注意反馈,构建评价体系
在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引导作用的家校合作过程中,有效而及时的反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果。反馈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只有及时反馈,家校合作双方才能准确获悉彼此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互通有无、实现预期目的。在反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及时传达学生在学校学习时的信息,可以深入了解家长的内心需求,及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差异,家校双方可以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以及合作手段等,及时弥补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而且,有效而及时的反馈能够保持学校和家长持续合作的积极性,创设最佳的合作环境。除了反馈之外,构建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农村职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学校这方来说,可以参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家校合作的成效,科学评价每一位参与家校合作的教师。此外,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 家校合作;家长课程;优势;意义
家长是极具潜力的教育资源,若教育工作者能充分予以整合,既有利于学校教育,也有利于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家校双方形成教育合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服务。
一、整合家长资源
一般来说,家长资源库是从家长志愿者队伍中来的。小学家长志愿者队伍庞大,因为小学生的成长过程家长较为关注,学校的许多活动家长迫切需要了解,因此家长志愿参与学生活动率较高。整合研究工作就是在家长志愿者中开展走访、调查等活动,了解采集、挖掘开发、整合梳理有效育人资源,然后分类架构家长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学校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制定家委会工作的规章制度,选举产生家委会主任,分年级分学段成立家委会的分部。
学校支持和配合家委会主任的工作,对于家委会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进行认真讨论并采取应对措施。班主任会定期联系家委会主任,询问家委会工作开展情况和对班级活动的建议,保证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监督,最大程度地争取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支持和配合。家长学校在学校的组织下定期进行各类家长培训。具体的方式是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为主。活动形式分为三种:“形式上的参与”“人际的参与”和“管理式的参与”。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因为家长和学校的角度不同,家长可以看到学校看不到的地方,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二、开发家长课程
1. 家长资源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优势。一是家长的职业优势,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来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能产生倍增效应。二是家长的个性优势,把家长不同的个性优势资源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此,学校在办学中应重视家委会和家长学校这个资源, 一是支持家委会和家长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借助于这个平台,在挖掘整合家长资源的基础上,定位那些文化层次较高,或是具有职业特色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的家长,激发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把家长里面的优秀分子请进来,尝试“打开校门”办学,把家长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给孩子们更多的启迪,更多的借鉴与选择,为突破课程建设提供新视角。
2. 家长课程的方式与意义。开发家长课程就是将家校的合作和互动内容纳入到学校课程中,让家长参与开发课程,逐步形成一系列合理、生动的家校合作课程。这个课程是以“家校联手,学校搭台,家长唱戏”为主要形式的开放的、动态的新课程。同时又是一种“家长主导、学生主体、学校主办”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学校和家长联合打造的有利于学生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课程。
在此课程中,家长可以将自己的研究专题或独到领域,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既为家长深入课堂、深入学校教育提供了机会,又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辟了又一片天地。
因为家长是流动的,所以课程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更新的。活动可以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纳入课程表,让家长主讲,每次两节课。因为家长职业、特长不同,因此家长授课内容涵盖丰富,活动主题鲜明,适合相应小学年段学生认知水平且形式多样,使不同层面的孩子和家长受益。还可跨年级邀请家长、专家来校巡讲上课,各年级班级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此外,还可扩大家长的内涵和外延,积极邀请社会知名人士进入校园,例如儿童作家、艺术家以及励志人物等。还应不断拓新“家校大舞台”形式,努力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从听取讲座转向动手实践,开展适合学生身心特点,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实实在在的受益的课外活动。在“请家长进来”的同时,还可在家长学校这个阵地为家长量身打造指导家庭教育的平台,把教育教学专家请到学校培训家长,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学校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要最大限度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这就是应在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这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关系,体现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指导的双向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实现需要方法和平台,“整合家长资源”“开发家长课程”就是把家长从从属地位转变为以学校为主导、以家长为主体的地位,变教师单向指导、居高临下的关系,转为教师、家长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关系,由此建立双向互动型教育指导模式,切实提高家校合作教育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