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农业科研论文

农业科研论文

时间:2022-05-15 04:1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农业科研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科研论文

农业科研论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农业科研团队建设研究

摘要:

本文简要分析了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下的现代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主要特点,并结合工作实际阐述了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撑条件,同时就不同的团队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研队伍;创新与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改革与创新已成为单位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趋势。而单位进行改革创新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农业科研单位,如何在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下创建具有创新意识的团队,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就基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现代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进行了研究。

一、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意义和主要特点

创新团队建设已经不是一个新课题,世界各国都对此有过深入研究,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结合多年工作实际,笔者认为所谓的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就是由本行业、本领域内的专家、骨干牵头,建设一支具有共同的创新目标、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工作志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团队中所有成员都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团队意识和相互协作的精神,具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团队中每名成员都能独当一面,在自己擅长的专业中进行创新研究,并能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推广普及。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其实就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库,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整体性和稳定性。创新团队一定是人才聚集的集体,它常常以一名优秀人才作为领导者,有良好的组织机构,有明确的制度要求,成员自我约束能力强,关键是具有自我创新意识和能力。团队是一个整体,重视创新潜力的开发,资金和人力投入上要具有连贯性和持久性,更要注重团队的集体成效,成员会把个人成败与集体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员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能主动以团队的统一利益的稳定持续发展为前提对外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每个成员又是团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可以为团队的长远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用自我的实际工作维持和推动团队的整体发展和稳定持续性。

2.一致性和互补性。一致性指团队成员有着一致的发展愿景,有一样的团队奋斗目标,有较接近的知识高度和生活品质。团员之间沟通良好,氛围和谐,都能为完成共同的工作目标而发挥自己优势,使得整体上具有非常高的团队执行力。互补性体现在成员之间在专业技术技能、个性特征之间存在着互补,相互之间既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特征,又能够在工作中求同存异,各尽所长。在整体上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工作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能够形成合力,具有明显的集体归属感和互相协作的意识。团队内外既可以具有流动性和竞争性,又可以资源共享,共同创新。

3.创新性和核心竞争优势。创新性是创新团队最明显的标志,它要求团队具有具体的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的内容要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关键性,研究的问题要有共性。工作中要通过技术创新或者理论创新来进行卓有成效的科技研究活动,以呈现科技创新的巨大价值。团队要以创新为目标,使团队具有鲜明的核心竞争力,整体上提高团队的创新价值,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二、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支撑条件

创建创新团队对于科研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工作实际来看,创建创新团队要具备五个支撑平台:

1.人才平台。农业科研单位因为行业自身的特点,在团队创建中要求有一位学术骨干作为领导,要有一定规模的成员组成,成员要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优势。成员之间要团结协作,互补互助,形成联盟体。团队要有领导核心力,有合理的人才结构、专业结构,团队管理要具有专业战略意识。

2.学科建设平台。科研机构创新团队要有学科专业平台,就是要有自己擅长的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创造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团队研究目标明确,具有鲜明的专业优势。

3.项目支撑平台。农业科研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三农”,研究的成果和推广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这就要求团队创建一定要有实际工作累积,有具体的项目技术,并且已经形成非常稳定而持续的研究领域和项目研究方向,重点是有对未来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项目的研究和创新。因为团队擅长某一专业方面的研究与创新,所以团队成员内部对研究目标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还可以与其他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促进自己团队研究项目的深入研究,扩宽研究领域,实现创新价值。

4.实验条件平台(仪器设备)。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条件,投入资金购进仪器设备。农业科研也同样,要有创新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就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同时因为农业科研项目不仅仅是在实验室中进行,它还要把科研成果推广到具体的农业生产之中,要走入田间地头,要在自然条件下继续进行实验验证,这就更需要有相应的实验条件来保证。要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全方位的加以投入,购入需要的设备,改造原有实验室,加快基本设施设备的更新淘汰等。还要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升实验所需的设施设备,为创新团队的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支撑平台。

5.文化与管理制度平台。文化建设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建设。团队创建过程中,因为成员之间的大的奋斗目标是统一的,所以成员之间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知识结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能够认同团队的管理制度。作为科研机构有着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文化内涵和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都是团队的文化管理支撑。实际工作中要把创新价值观作为团队建设的文化之魂,注重创新文化建设,把创新这一价值观融于整个工作之中,培养成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情感等,使之成为成员潜意识里的行为表达。创设自由、包容的学术研究氛围,形成能耐得住寂寞又能自主积极探究的科研风气,使学术研究与创新的氛围更加浓郁。团队建设中还要培养以人为本的团队人文素养,弘扬合作精神,培养树立团结合作、和谐共赢的团队意识,让成员们具有以世界水准看研究创新,以中西方竞争能力看技术创新,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看科技转化的大格局。

三、农业科研创新团队的管理和运作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科研机构因其自身的原因和特点,在创新团队的创建中,主要形成了三种管理和运作模式:部门运作模式、项目运作模式、部门+项目运作模式。每一种运作模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1.部门运作模式。就是以本单位的某一研究部门为主,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方式,有固定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基础,有项目、有人员、有技术支撑。研究行为模式简单,团队管理严格,内部整体性明显,职能化突出,对相关项目具有研究优势。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团队领导往往由部门领导担任,管理上容易形成命令式,而且民主性不明显,这些都会提高项目科研的风险。

2.项目运作模式。就是以科研项目组或者项目研究单位为主体而形成的一种科研运作模式。把研究项目作为连接的关键,成员间有共同的工作目标,可合作、可竞争,可以求同存异,可以互助互帮。成员间彼此高度信任,并能自觉工作,可以进行协商性工作又可以自主创新。这样容易打破部门界限,成员可以自由组合,人才优势明显。项目主持人可以成为团队的领导者,淡化了管理职能,使项目研究更为深入,成员之间也更容易形成共同意愿,更有利于项目的持续发展和创新研究。

3.部门+项目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介于部门运作模式与项目运作模式之间的一种运作模式,它可以同时具有以上两种运作模式的管理优势,在研究工作中,易于接受外界的有利因素,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借助部门职能的作用,使完成项目研究的成果优于以上两种运作模式。但这种运作模式因为管理的层次比较多,导致管理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多变。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措施

【摘要】

在信息时代,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也是确保农业科研院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农业科研院来说,在当前形势下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建立起科学、民主、创新的制度体系,就必须要重视起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针对于此,本次研究分析了农业科研院所的管理情况,指出了其中信息化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明确建设信息化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建议

引言

最近几年,随着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传统管理模式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传统管理模式根本无法满足科研工作的时时信息所需,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引入科研管理信息系统。正是由于现代互联网、计算机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才使得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成为现实。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引入农业科研院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所需,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具有统计数据的信息量大,研究方向多元化,更新频率快,覆盖范围广等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引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建设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一方面可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提高工作质量,可谓是好处多多。

1目前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如今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及农业科研院所的改革,农业科研院所的信息化进程速度加快,很多地区的农业科研院所都在信息技术方面加大了投资,比如购进一大批硬件设备,进行网络建设,建立不同规模和层次的局域网等等。MIS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始在科研管理中被开发及应用,包括科研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在一定程度上算是在逐步实现信息化的管理,随着MIS系统的深入,信息技术在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过程中的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中国,科研管理信息化的起步还是相对比较晚的,没有能够大面积的应用,同时在随着时代的更新,维护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技术和实践问题,所以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与机制不能适应要求

目前,尽管建设了部分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多数农业科研院所还停留在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模式并存的阶段。MIS系统的应用比较局限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员项目业绩管理等方面,科研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还比较陈旧,依然沿用纸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流程,这样的后果就是业务部门既要处理数据,又要执行原工作程序。现阶段的MIS系统对于科研项目申报、审核、筛选、报送、立项管理、中期检查、结项、成果转化推广等过程的信息化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工作的创新发展。

1.2农业科研管理信息化缺乏整体认识和统筹规划

与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相比,虽然农业科研院所在逐渐推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但在办公自动化程度、网络硬件环境、档案信息数字化、科研管理信息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换代,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也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实现各系统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有效利用,整个院所科研管理信息化缺乏整体规划。

1.3科研信息化管理流程尚未全面规范化、标准化

随着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不同的部门开始建立属于自己部门的系统,每个部门建立系统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部门的发展,他们采用的技术标准存在偏差,建立的时期不同,开发人员不同,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相互间信息不相通,各个单项业务之间即使联网也很难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不同部门之间的科研人员难以实时交流沟通和全面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科研人员不能及时了解互相的动态和研究方向;财务部门和科研人员对课题的具体开支缺乏了解;管理部门不能实时监控课题的执行情况等,这样会造成研究力量的重复投入;管理部门不能实时监控课题的执行情况,执行合同出现偏差;经费支出与预算有较大的出入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目前科研的信息化管理流程没有统一的总体设计,没有规范的实施标准,MIS系统没有能够覆盖到科研管理的整体全流程。所以迫切需要我们去革新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1.4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农业科研院所科研信息管理人员大多都不是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他们都是一些业务部门抽调出来的临时管理人员,他们在单位内部身兼数职,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信息管理的工作空间比较狭窄,还有一些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比较低下,缺乏较强的信息意识,连基本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管理知识都没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连起码的信息理念都没有树立;还有些只是纯技术工,没有管理知识,做出来的系统只有自己看得懂,并不适合科研院所的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使用,所以现在的农业科研信息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还是比较缺乏的。

2对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2.1强化领导重视程度,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

农业科研院所领导对科研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重视,是科研管理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因为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持久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所以只有在领导的带领下,积极调动各部门的参与,才能做好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才能顺利实施。时代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在管理模式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工作流程的不断更新,去掉不合理的部分,建立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模式。从国家信息化的大局出发,立足本单位的科研发展,更新观念,统筹规划,着眼于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从根本上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2.2构建农业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并及时进行数据库更新与维护

农业科研院所院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最终需建立一个体现信息集成和信息共享的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科研管理的全流程必须包含在这个系统里面。通过这个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可以为领导及科研管理者在科研经费管理、智能分析及决策方面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又能为科研人员提供个人科研信息管理及项目全过程实施管理的服务。同时要对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更新。

2.3注重规划,优化科研业务管理流程

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需要被纳入到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中,注重系统整体的关联性,统筹规划。要有一个统一规范的设计:①要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基础,使得信息流的传递不间断,各部门之间有提前有效的沟通,各个单项业务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②对每一个单独的流程,需要考虑本流程与其它流程之间的联系。在现有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传统科研管理模块进行更新。即便我们需要对一个流程进行分步的改造,也要考虑其与整体流程的关系,不要割断整个科研管理流程。可以考虑将科研人员个人信息录入情况与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申报、业绩考核、成果报奖等挂钩,以此督促基础信息录入工作,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完整的业务流程。

2.4提高农业科研管理队伍业务素养

当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其中不仅包括特殊新品种的选育之类的专业研究,同时还包括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现代农业管理体系并不是单一的管理体系,而是复合式管理体系。因此,在进行现代农业科研工作时也必须要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要积极引入农业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并进行统筹管理,使其可以人尽其能,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作为科研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也要积极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尤其是新兴农业知识,要逐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农业科研院所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未来各行各业都会全面实现信息化。当前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成这一浩大的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展与完善。针对于此,考虑到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作为农业科研院所的一份子,必须要积极、努力地投入到农业科研院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从而为国家农业事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作者:李飞 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思考

摘要:

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国家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研究始终都是重点单位,因为其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文章首先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特色进行分析,之后研究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策略

农业发展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发展推动着我们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国家的现代市场经济开发尤为重要。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来看,主要职责是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管理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及处置。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的特色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是开展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研究,通过对农业的研究推广,让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达到最大化。可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研究农业科技、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技成果等应用服务活动,其特色主要有:“多样性、复杂性”、“技术性、专业性”等等,以下是笔者具体的研究。

1.1复杂性、多样性

“复杂性、多样性”这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色,主要是因为农业科研项目复杂多变、所涉及的领域也多[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经管的科研项目是在不同阶段、领域和重点学科的,一般来说,农业科学院涵盖了经作所、园艺所、粮作所等多个专业研究所。因此说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复杂性、多样性”是不言而喻的。

1.2技术性、专业性

“技术性、专业性”也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特色,满足下面两方面的需要。一方面,要求所有的科研仪器设备具有较多品种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也需要较高的规格和精度,这些实验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专业性,例如资产设备具有较强的专业局限性与较高的精密度,那么它所使用的面是相当狭窄的,同时也就有具较低的利用率。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问题

2.1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相脱节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和产物管理严重脱节,一些单位在添置资产之后不能及时地将其登记入账,导致这些资产处于长期帐外运行的状态;一些单位不能及时为长期不使用甚至报废的资产办理审批手续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导致单位资产的数量虚增[2];一些单位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台账,甚至根本就没有对固定资产台账进行设置,而只是简单地进行了总账核算,从而使账账核对的制约功能严重丧失。

2.2资产管理没有充分实现信息化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在资产管理方面,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仍然在使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导致很难在新时期对大规模和种类繁多的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些单位虽然在资产管理中利用了资产管理软件,但是所使用的软件具有单一的应用功能,分析决策和绩效评价等功能严重匮乏,而只能进行较为简单的资产管理。因此说,许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并没有充分实现信息化。

3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策略

3.1有效融合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有关领导应该指导建立起本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并制定专门的人员对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负责,控制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保管、处置等关键环节,从而有效防止资产流失。同时,负责统一采购和协调使用各课题资产,使资产的使用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财务部门应该依据相关资料,对资产的购置和报废等业务进行及时的账务处理,同时密切联系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做到账面信息彼此相符、账面信息和实际账款相符,使资产的安全完整性得到切实的保证[3]。

3.2切实实施资产信息化管理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该充分利用近年来财政部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起来的契机,积极落实,以对应本单位的事物资产和账面资产,并将它们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登记,从而实现数据共享,做到网上信息和账面信息相符、账面信息和实际账款相符,使各单位网上资产总额与实物资产的一致性得到切实的保证。

4结束语

总而言之,资产管理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够极大提升资产的利用率,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益,促进单位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魏冬松 李西乾 车宣彤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探讨

摘要: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研是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进行资金的筹集和运作,而在资金的来源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拨款以及合作企业投资经费。如何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果以及使用效率是现阶段科研项目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中,重点工作在于对预算的管理,而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预算编制。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经费管理中,需要分析和阐明预算编制的重要性,通过强化管理理念、细化管理细节、严格把控流程、进行科学划分等多个角度,构建出完善的预算精细化管理模式。

关键词:

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措施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国家逐渐的重视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在近些年的科研项目中,明显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的投入力度。同时,对于项目的专业化管理、系统化经费使用、高效性的科研经费拨付等多方面的管理进行强化。国家在强化经费投入的同时,也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难度在不断加大。对此国家在出台和修订部分科研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强化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逐渐细致化和精密化。在构建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强化预算约束性效果的同时,重视对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分析,强化对科研经费的监控和管理。

一、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概念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是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构建出完善的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项目,需要借鉴和融合精细化管理,从而保证预算环节的高效性和有根据性,保证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和细致化,完善科研经费和研究任务之间的关系;在编订预算的过程中,要求预先制定完善的流程和程序,同时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在财务专家的把关和审核之后,根据农业的季节性特点以及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整,构建出完善的调整方案,根据相关的报批程序审核项目的执行效果。在农业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强化精细化管理的特点,明确各个具体项目的预算、管理流程,强化对各环节的权责划分,使用有效的方法将主体有机融合,构建出完善的责权一致的管理网络系统,保证经费预算处在高效、科学的监督体系之下,从而保证整个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升项目研究工作的综合效益。

二、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精细化管理是现阶段提高农业科研效率的有效手段,要求在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之上,构建出科学化、系统化的生产、管理流程,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管理。2008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在财务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求强化精细化管理的概念,这也是我国各级单位强化财务管理,进行精细化管理的开始和标志;2014年财政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对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对于现阶段的农业科研院(所)而言,要求在预算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强化对预算关键环节的管理和分析,构建出系统的科学化管理编制,细化和完善预算编制的主要内容,采用刚性的制度规范措施,构建完善的责任落实效果,提高和完善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农业科研中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精细化不足

在目前的农业科研单位中,科研工作者对经费预算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争取和申请科研经费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由于缺乏对申请项目和预算编制等多方面的联系和结合,并未体现出实事求是的效果,导致整个科研项目在进展和推行过程中,并未结合项目的经费需求进行严格的预算规划,导致出现资金不足的情况。同时大多数的科研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对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导致对各项费用的内涵缺乏科学地认识,由于经验不足或者错误预算,使得科研经费无法进行细致和划分,进而导致整个预算管理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缺失。

(二)合理化不足

在部分农业科研单位中,由于缺乏预算协调机制,导致项目的需求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出现了预算编制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但是在部分单位的项目预算中,并未考虑到经费的使用情况,没有对项目和经费支出进行有效的管理,导致出现擅自调整预算,进而使得整个预算并未按照原定流程进行,没有遵循具体规定进行备案呈报工作,出现了相关负责人因退休、调整、离职等多方面的原因出现项目预算的更换。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在项目合作以及外部协作的过程中缺乏对预算管理的充分认识和分析,导致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并未根据科研项目进行完善的资金拨付机制,也没有通过合同任务书的订立以及对项目任务书的构建进行经费管理,导致在参加项目的过程中,并未构建出完善的外拨经费管理机制,因而在拨付资金之后,整个监管系统缺乏有效的监管。

(三)执行力不足

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中,预算和资金管理主要由项目负责人采用全权负责制度。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之下,项目负责人对于项目资金的管理和支配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当出现一个项目负责人管理多个课题项目之时,很多时候因为精力不足导致对项目的支出和预算的管理缺乏实质的管理工作。一方面使得整个科研项目的收支费用并未按照列支的项目进行及时的管理和处置,财务人员的日常费用支出成为单位的公用费用开支,出现事业经费的挤占,使得最后的项目验收工作出现了人为的账务调整。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相同类型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导致科研人员在未考虑项目的研究和进展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进行签字确认工作,很容易出现项目之间出现交错复杂的使用问题。在项目验收的过程中,人为调账行为时常出现,会出现不合规的发票和支出。另外,在科研经费的管理支付中,科研项目的经费直接由财政预算拨付,在经费使用和下达过程中存在时差性,同时经费预算的管理未进行有效监督,导致出现相互垫付的现象,达不到预算的实际效果。

(四)考核力度不足

当前在很多科研项目中,过于重视科研经费的申报和使用环节,而忽视了对经费预算的考核和评估环节,在绩效考核和信用评级制度的建设中缺乏力度,导致出现项目执行效果欠佳和未达到系统地评价指标及标准。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奖惩制度,整个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缺乏鉴别能力,整个预算的执行难以做到实时定量的考核。

四、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地编制体系

为了使农业科研经费预算合理化,首先,从事农业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转变传统的忽视管理注重争取的观念,在进行预算编制的时候要根据类似的研究活动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严格遵循相关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的要求,综合考虑科研项目的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对预算编制的整体进行分析和论证。在对每个预算科目内容都分析清楚的基础上,对预算支出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具体的细化,对具体的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地预算,展示出具体的预算过程,结合科研项目的资金实力进行编制。同时,农业科研部门要积极联合财务及资产等部门,对预算编制的各项经费进行审核,科研人员要根据审核意见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修改,尽可能提升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合理规范农业科研预算经费的调整手续

科研经费预算的执行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资金管理办法和具体的编制内容等规定,对各个项目的经费支出状况进行明确,通常情况下不能进行调整。如果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必须要进行调整,要遵循有关的规定,利用审慎的态度进行合理地调整。现阶段,农业科研预算的调整主要包括两类,其一是报批调整,其二是主持单位进行审批调整。如果科研项目出现预算资金数额变化或者合作单位的预算出现调整,需要进行报批调整。或者出现其他的情况,如预算金额没有出现变化,一些具体的材料费用、加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要进行调整的,由具体的负责人进行申报,单位进行审批,负责审核的管理部门在一些关键的环节进行明确。整个科研项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项目预算的调整,需要将进行这些项目调整的原因以及具体的金额进行详细地展示,同时要展示出详细的证明材料,将这些资料申报给相关的管理单位进行审核;管理单位要遵照相关的规范对合作单位及项目的科研人员以及经费和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在进行审批之后要及时的告知相关的人员,对课题项目的预算进行合理有效的调整。

(三)强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中的精细化管理

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首先要通过会计信息软件进行合理的额度预算控制,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具体可以采用逐个控制、浮动调整的方法。将通过审核的科研项目预算支出的费用金额按照具体的会计科目在会计预算系统中进行录入同时设置合理的额度,如材料费、设备采购费用、人员薪资及其他费用等制定出合理的浮动比例。通过这样的设置,如果这些项目在单类或者预算总额超出一定指标之后会进行自动警示,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地监督。其次要强化在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各个项目和部门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将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精细化管理切实融合到整个项目的预算管理中。项目管理部门要做好整个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执行工作,对项目经费的收支、到账以及结余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了解。相关的财务管理部门对预算中的各种票据进行认真审核,对于其中不符合规定以及一些虚假票据不予受理;对于一些不完整和不准确的票据实施退回。而科研部门要对项目的经费支出和项目的进度进行监督。

(四)完善和健全考核制度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要精细化管理,必须加快科研经费绩效的考核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制定出预算绩效考核指标,可以通过有关的定性定量指标进行有效分析。定性分析指的目的是确保科研项目可以实现最终的目标,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开支的范围是否符合相关的制度。而定量分析可以通过科研经费预算完成的具体指标来体现。在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将考核结果进行反馈,使得绩效考核机制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五)提升化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预算管理理念

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树立科学的预算管理理念,要正确地认识到经费预算是通过对科研收入、成本、费用以及经济利益等合理的计算所得出来的,对于预算来说,其本身并不是科研项目的最终目标,而是实现对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科研项目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要及时了解和学习一些有关财务的知识,这有利于科研项目在进行经费预算的编制中和财务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科研工作人员要积极地向财务人员和相关的管理人员反映科研项目的实施状况,采纳合理的意见。同时财务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充分参与到科研项目的预算中。

五、结语

农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促进农业科研项目的研究进度,要加强对预算经费的编制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个过程中,要与当前国际宏观层面对于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的要求相符合,形成全新的经费管理理念,要将财务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进行有效融合,满足相关人员对科研经费的了解和掌握,更进一步的加强对于经费预算的管理,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项目的经费进行有效合理地使用,加强监督,最终提升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率。

作者:杨海娟 单位: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桂北分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对农业的发展速度被放缓,实际上,农业是我们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因此,探究新时期农业研究机构科研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就非常有必要,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也必须跟上。在有关部门调研后发现,目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面临的困境包括思想理念陈旧、科研管理模式较差、骗取经费等问题。所以,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与管理者端正科研心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从而有效地处理好科研项目中的不良问题。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相关问题;解决问题

1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同时农业的发展却相对落后,这其中与科研管理创新的困境有关。民以食为天,无论在什么时期中,粮食始终是我们逃避不了的话题,人类始终依赖于农业的发展来获取粮食。不管经济再怎么发达都不能忽略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发展的最终受益者还是我们自身。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使我国摆脱了粮食进口的局面,实现了真正的粮食自给自足,获得了国际上的巨大赞誉。因此,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在农业科学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做好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农业科研的目的。一个科研团队,也只有在一个优秀的管理系统中才可以完成好项目,这也能看做是一个团队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因。农业科研管理属于管理学和农业科研、农业经济的紧密结合,其管理系统的好坏对于农业科研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如何成立一个符合新时期农业的特点、有利于项目发展还能培养员工责任意识且取得良好科研成果的农业科研管理系统,就是农业科研领导人员所急需处理的问题。笔者将在下文就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进行详细阐述。

2农业科研管理中面临的困境

2.1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太陈旧

当前属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电子科技走进千家万户,信息大爆炸让这个世界处于快速运转中,稍不注意,就会被甩在时代的后头,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我国的科研工作主要问题在于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时却忽略了对于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当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也在利用知识快速地发展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不同阶层、团体乃至于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冲击,从而让每个人的观念都进行重新定位。像过去提倡个人牺牲、个人奋斗,埋头于实验室苦干的陈旧的精神已经不符合时念。[1]

2.2科研项目策划与实际执行反差过大

某些科研组织申报科研项目时为了骗取经费确保申请成功,往往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说的天花乱坠、多么的高端大气。而科研项目申请的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除了看申请团队的实力外,更注重科研项目所能获得的成果,在无法确定申请团队是否能够完成项目以前,虚浮、夸大的说辞往往能说服考核人员,达到申请成功的目的。而造成科研组织夸大项目情况以骗取科研经费的情况,主要源于职称和经济收入的评定,还有该团队在此一年中所做的科研项目的等级和项目经费的多少,至于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操作过程就鲜有人关注了。[2]

3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办法

3.1规划农业科研管理的工作流程,实现统筹规划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由于市场自身的滞后性和个体农户信息的封闭性,使得农户的生产产品未必能适合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也许今天市场上还需求量极大的东西,过上一段时间就变得极其廉价无人搭理。因此,农业科研工作需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一切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实际需求为主,多与当地农场交流,看看是否需要处理技术上的问题。农户的问题就是科研人员研究的方向。所以只有科研人员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才可以掌握到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才能处理好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遵循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真正实现管理为科研服务,科研为生产服务的目的。总体来说,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需要及时地引进技术人才并且辞退怠惰员工,还包括了确定科研项目研究方向与申请项目策划等职能,也只有统筹好各项不同的职能,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实现各项职能协调发展,满足生产需求。

3.2加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遏制不良风气

为了避免科研项目重复申报、不按照实际计划执行的状况出现,就需要农业科研机构需要有着全面且详细的监督手段,将意志不够坚定的人的不良心思扼杀于萌芽中。对于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是指建立并完善一个对于农业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全方位全程监督的一种系统,其中监督内容包括科研项目的合理性、申请经费的正当性、科研仪器的购买与报废情况等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详细记录,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关于人才引进与辞退,不能任人唯亲,应当遵守技术、尊重人才。[3]

4结语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属于一个科研团队存在的基础,其好坏程度对于整个科研团队是否做出对人民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有着重要影响。而成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管理人员。所以,对于科研机构的领导层,需要从人的本质需求出发,对于科研管理人员应当确定合适的管理办法与奖罚规则,给予他们充分地激励与约束,从而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作者:高彩红 杨璞 单位:邯郸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思考

摘要:

对于农业科研管理工作在国家的发展道路的地位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发展中国家想要一举成为发达国家少不了农业的支持。分析探讨新时期农业研究机构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农业科研管理怎么能落后呢?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思想理念落后、科研管理模式陈旧、科研项目申报时呼伦吹嘘,骗取项目经费等问题。端正农业科研研究的心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培养专业性人才、加强项目申报的流程和监督机制、让科研项目中的种种不良问题通通得以解决,以达到科研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

关键词:

农业科研管理;创新发展;相关问题;解决对策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我们人类。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使我国十几亿人口摆脱了忍饥挨饿的生活,直奔小康。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不能缺少而且必须要做好的一个项目,一个科研团队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下才能将项目做好,可以说是一个团队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农业科研管理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管理机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业科研研究的成败。怎么建立一个符合新时期农业的特点、有利于项目研发,能限制员工作风和能取得好的科研成果的农业科研管理机制,是农业科研领导人员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就笔者对农业科研项目管理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农业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科研管理工作的理念过于陈旧

科研工作不是在实验室里弄一些不知所谓的东西,而忽略了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21世纪是知识量爆炸的一个恐怖时代,也是一个社会经济以非常快的速度增长的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了每个阶层,每个科研团队极大的利益冲击,使每个人的观念都在重新定位之中。

1.2科研项目策划与实际执行反差太大

有的科研组织申报科研项目时胡乱吹嘘,把自己的科研项目说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以骗取科研项目经费。之所以存在这种问题是因为在大多数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制度中,无论是工资、奖金,还是职称、职级的评定主要是看这个团队这一年内所做的科研项目的数量和项目经费的多少,而这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和实际操作过程就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2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的创新方法

2.1规划农业科研管理的工作流程,做到统筹规划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于高峰期,基本上几天一个样。或许今天需求量还非常大的东西,过不久就淘汰了。所以农业科研工作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一切从实际需求出发,摸清农业生产情况,多和当地农场主交流,看有什么技术上不能解决的难题。他们的难题就是科研人员研究的方向。只有明确农民之所需,才能明确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才能解决当前生产所急,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真正做到“管理为科研服务,科研为生产服务”。总而言之,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工作具有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和不奋进员工的辞退,科研项目研究方向的确立,项目策划的申请等基本职能,只有统筹协调好各项职能才能做好工作,解决当前生产所急,为国家人民干实事的原则达到的最终目的。

2.2加强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遏制不良风气

为了防止科研项目重申报、轻执行的现象产生,农业科研机构必须有一套全面的监督手段,将意志不坚定的人的小心思谋杀在萌芽状态。对农业科研项目的全程监督,是指建立一个完善的对农业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全方面全程监督的一种体系,包括对科研项目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夸大骗取经费的情况、科研仪器的购买和报废情况,这些都要记录在档、科研经费的预算,不能过多,当然也不能少、科研试验的实施过程,不能出现偷懒,匆匆了事的情况、人才的引进和辞退,不能有为自己亲人开小灶而辞退别人的现象等各方面。

3结语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科研团队存在的根基,其好坏直接影响了整个科研团队能否做出对农民有宜的科研成果,只有对人民,对国家有帮助的研究机构,才值得国家进行大力的扶持。是好是坏,取决于管理人员,如何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是领导层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科研机构的领导人,要根据人的本质特点出发,针对科研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方法和奖罚规则,给予他们激励和约束,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激情,尽心尽责的投入到这支团队的管理当中。

作者:田红英 单位:湖北鹤峰县中营镇农业服务中心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院资产管理思考

一、引言

农业科研单位尚没有一套足够健全、完善的科研资产管理制度来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使用和处置,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闲置、重复购置、配置不均等现象并非个例,一方面造成科研资金的无效占用,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迫切地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模式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资产配置,真正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的特点

(一)非经营性资产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农业科研院所也具有非营业的特质,承担着推进农业发展、进行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推广、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等责任,其拥有的国有资产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一般说来,农业科研单位的国有资产基本是由政府拨款购置,没有营利的目的,因而不是通过资本经营创造利润,而旨在为通过对资产的管理和运用来获得广泛的正外部性,这样的性质就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管理管理不是为实现增值性、从运营中获得补偿为目的,管理的角度也不在于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资产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且种类繁多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的基本职能在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广等,因而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的科研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又是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领域,单位拥有的国有资产大都是为项目服务的,因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方面表现为大量的仪器设备技术性强、专业度高,因而适用面也相对狭小,如不同农业领域的质谱仪、色谱仪对于性能、准确度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农业生产基地以生产设施专业度高,如在进行一些农业科学实验时必要的试验田、中试车间等,科研资产较强的专业性也造成了农业科研单位的资产种类十分多样,与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相比,既有房屋、土地、日常办公设备等常见资产,也有各类复杂的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农业科技成果往往也是复杂多样的),这些都为农业科研单位进行资产管理时带来了难度,如果按照一般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可能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较多的无形资产

农业科研单位使用国有进行科研工作,会不断地形成各种复杂的、阶段性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本质上是属于单位的无形资产,但是我国目前技术市场尚不成熟,单位对无形资产有较多的忽视,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管理上不够规范,也存在着无形资产流失的情况,这样的特质也决定了农业科研单位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需要特别关注。

三、农业科研院所管理国有资产现状

(一)资产配置不合理、缺乏流动机制

目前农业科研院所大多实行独立法人、独立核算,很多的资产、设施都散布在各个课题研究组,研究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资产的购置,这样的机制下容易导致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流动性较差的情况出现。一方面,虽然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总的说来,科研的范围是相似的,一些仪器、设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但各个研究组购买仪器设备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重复购置、随意购置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这些资产的使用效率并不高,所以资产闲置的情况也十分常见;另一方面,由于缺少良好的流动机制,有实力或资金较多的科研项目组可以购置较多的资产,却只在小范围内流动,共享程度不高,这样明显不利于资产效率的提高,也有悖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原则。

(二)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缺乏投入后续管理

现在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管理意识还不够强烈,上至单位领导、下至基层员工,都将重心放在科研成果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也不可取,以科研项目为借口,盲目购置最新设备的情况也不少见,有的设备只使用了几个月就更新换代,一些购买决策上的失误也加剧了资产低效率的情况,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投入后也缺乏相应的后续管理,有时资产在研究项目结束后仍滞留在项目组,或者使用完毕之后资产闲置,并没有一个妥善的后续管理体系,再加上在农业科研院所内,资产是分散到使用的部门、项目组或者个人手上的,使得资产管理缺乏协调、监督、控制,进一步降低了资产的使用效率,也为后续管理带来了难度。

(三)缺乏实物管理和处置制度

很多农业科研院所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实物资产管理的工作大都交给财务部门完成,如在年终时进行实物资产的盘点,有时科研部门或者行政部门也会负责部分实物管理工作,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日常管理体系,职责划分不清楚导致管理人员只能了解到资产的账面情况,却无法及时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以及真实去向,这样的管理漏洞一方面使得农业科研院所对拥有的资产状况了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重复购置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资产的流失。此外,现在农业科研院所也缺乏一个完善的资产的处置制度,有的使用效率不高的资产(如科研厂房)和大量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资产(如项目专用仪器设备)由于专业度高、调配难度较大,处置难度也相对较大。

(四)核算不清、存在资产流失情况

清晰的核算对于资产管理来说十分重要,而当下不少农业科研院所却没有予以资产核算足够的重视,导致对购置资产的监督不够,如购买的设备与申请单上存在出入、验收流程不够完善、期末盘点困难较大等诸多问题,使得财务部门无法准确掌握固定资产的真实情况,国有资产的相关信息也无法及时在账面上得到反馈(包括资产的真实价值),同时,财务人员可能不具有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在专有设备的价值、使用年限、是否失去使用价值等判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会为资产的准确核算带来困难。此外,农业科研院所也很少建立起完善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平台,没有一个统一的渠道来了解各项目组中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情况,资产的处置信息也不全或者不准确,存在资产的流失可能性,进而导致账面上资产虚增的情况出现。

四、对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将预算管理与资产配置结合,完善流动机制

在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即是强化资产的购置约束,从源头上克服资产的重复购置、盲目购置的问题,为此,农业科研院所科研可以考虑结合预算管理来强化资产购置的审批,根据项目的需要并结合现有的资产存量进行考虑,尽量避免分散购置,且所有的资产购置都必须在预算管理的范围内,不得擅自购置或者进行替换,如拟购置功能存在重合或相似性的资产,应明确新采购设备与已有设备的不同,还可以建立起业务组审批与专家审批相结合的机制,强化对资产事前购置的控制。同时,农业科研院所还需要注重流动机制的建立,建立统一的管理中心来控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进行调配,打破资产流动的限制,重视资源的共享,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公开、透明的有偿使用机制,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

(二)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在资产日常管理上面,农业科研院所可以考虑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行资产的联动登记,完成资产的使用、登记、转移等各个环节的审批和管理,一方面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也促使资产的使用信息公开透明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促进院所内部的资产的流动和相互监督,如项目组要使用某项资产,先检查是否需要重新购置,如果现有资产可以满足,则在系统中登记需求信息、使用时间等,以“预约”的方式来控制资产的使用,尽量避免资产闲置。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使用者也可以在系统中进行资产使用的反馈,包括使用状况是否符合试验要求、是否需要更换新设备、资产是否需要升级等,加强资产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双向交流。

(三)健全监督体系、并建立适宜的处置制度

在监督所方面,院所可以考虑打破财务部门或行政部门单独监督的体系,建立起动态监督的过程,除去每年的常规盘点外,每次使用或者其他部门(或项目组)进行资产的使用时,详细登记资产的状况,包括物理形态、性能等,使用完毕之后同样对这些内容进行登记,为此,除了进行固定资产的编号、登记工作,还可以建立一个详细的固定资产状况登记表,多部门、多维度的进行动态监督,避免资产的流失。对于确实不需要或者性能已不满足要求的资产,需要建立起审批制度,并参考专家组的意见,由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资产的处置,如果审批手续不完备则不能擅自进行处理,同时要明确,若资产发生损坏、丢失时资产使用人的责任。

(四)重视基本财务管理工作,形成资产的绩效评价报告

在资产核算方面,一方面要重视会计核算层面的管理(包括资产的购置申请、审批、验收等),如固定资产入账时需要提供验收单、发票等,仔细进行原始凭证的核对,按照固定资产折旧政策计提折旧,每年对资产减值与否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也要将资产的购置与预算进行分析比对,联合资产购置及使用部门对资产投入、使用、计价等进行监控和分析,并形成资产的使用绩效评价报告,涉及对资产的合理配置、良好使用、完全完整进行有效评价,并将资产绩效评价报告与绩效考核或者部门考核相结合,以此来推动院所各部门重视资产的使用效率,促进资产管理的改善。

五、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是复杂的、多样化的,管理难度也较大,但是良好的资产管理制度对于农业科研院所来说十分重要,农业科研院所必须审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多维度地思考问题,从日常管理、预算管理、构建监督体系等多方面解决问题,才能真正使用好国有资产,实现其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职能。

作者:王露 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

一、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1.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档案室工作人员在对档案进行分门别类的存储装订之后,电子存档是保证档案数字化的基础,对存入的每一份材料都要认真核实,制作详细的目录表格,把材料的各项信息填写清楚。做好这些前期工作,是档案数字化的前提与基础。在数字化基础之上,科研档案的借阅与查找才能不断提高效率,才能做到“有查立阅、有借立取”,更加方便科研人员对档案的需求。

2.减轻了历史档案的损伤

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起步较早,农业科研档案的保存工作也同时起步,因此档案室内的部分科研档案具有一定的存储历史,有的档案储存时间已有50~60a,纸张的质量与字迹都已经发生了改变,每一次翻阅都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但是又不能一味追求保存而不参与借阅,致使档案失去存档价值。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历史档案的损伤,将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既提高了查阅速度,又避免了对非目标文件的翻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档案。

3.防止丢失与排放混乱

档案管理工作自档案材料交接到档案工作者手中的时候就正式形成了,并在规定程序下对档案进行移交、存档,每一份档案都有自己所在位置与范围,错放、丢失都会影响档案管理工作。因此,档案一经存档,就要确保其所在编目位置,尽量避免错放,以减少混乱现象发生;在对档案进行录入后,只有成为目标文件时才会被查阅,减少查阅该文件时与其他相似文件混淆。而利用计算机系统直接对电子档案进行查档,检索系统直接生成文件内容,可以有效防止档案的混乱排放,减少丢失现象的发生。

二、提高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的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在遵照国家相应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一方面,使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统计、借阅、利用以及安全、保密等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力地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方便档案管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另一方面,提高档案管理的保密力度。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观念,在实际执行中,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确保农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2.加大投入力度,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传统档案基本上是以纸质或照片的形式存在,需要通过录入、扫描等工作进行数字化处理,才能生成数据库资源进行储备,最终实现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因此,现代化硬件设施、电子设备等资源是档案数字化的基础。要及时配备档案管理所需的设备,并对老化的设备进行更换,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而对档案管理的投入程度,直接反映出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这就需要农业单位的重视,作为一项系统工作来抓。

作者:王丽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论文

1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现状

1.1人事管理部门缺乏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沿用的是党政机关单位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由主管部门布置并检查监督,是一个完全的责任主体,自身没有主动性。因此,对人事制度有很大的限制。在这种体制下,多数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还停留在执行工资政策、人员调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等传统的人事劳动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上明显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院所逐渐凸显出不适应性。

1.2现行人事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高科技人才有效管理的指导思想,为激励科技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逐渐得到认同。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产生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不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事为中心、重事不重人,已明显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

1.3传统的管理机制严重制约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机制仍被广泛应用,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会受到严重制约。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人员培训对象主要以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为主,对工勤人员的技能培训较少,直接影响了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转化,无法为科研工作者提供较好的辅助服务。另外,农业科研单位本身就缺乏健全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农业科研单位内部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

1.4科研人才流失严重,影响科研事业的发展

在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才的规模和素质是衡量其科技实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虽然人力资源越来越受到各单位管理者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的流失越来越严重,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经济和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劣势,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的农业科研单位往往处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工作和生活会比在大城市生活艰苦得多,且面临子女上学、配偶就业、住房难等问题。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工作艰苦,自身效益较低,导致科研人才福利待遇低;科研设施、条件简陋,缺乏与高端研究相匹配的实验条件。三是普通农业科研单位独立争取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日趋困难,导致科研经费严重不足。上述原因不仅导致高层次人才流失,也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的主要原因。人才的大量流失,增加了单位的成本,降低了科研单位的竞争力,影响了科研的发展。

1.5农业科研队伍结构配置不合理

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结构严重失衡。一是人才学历结构不尽合理。目前,农业科研单位高学历(博士、硕士)人才较少,中等学历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没有得到充分培养和利用。二是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科技开发、管理和推广人才匮乏。例如,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2010~2012年人才情况表可以看出,2010~2012年,专业技术人员总数呈递增趋势,但工勤人员总数呈递减趋势,对于一个搞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工勤人员比例结构是不合理的,势必导致大事抢着干,小事没人干,都在争课题、抢项目,而田间试验工作任务却日趋繁重,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产出效率。另外,正高级职称人员及博士学历人员比例较低,人才是科研发展的核心,在当今知识型的市场经济时代,高学历人才的引进是关键。

2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事管理的重要性

人事管理是有关人事方面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信息和控制等一系列管理工作的总称。通过科学的方法、正确的用人原则和合理的管理制度,调整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的关系,发挥最有利的人力运用,促进事业的发展。人事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第一阶段,有时也作为广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代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识到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英国经济学家F•H•哈比逊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财富的最终基础,资本和自然资源是被动的生产要素,只有人才是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组织并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知识竞争与人才竞争的新时代,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是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更是农业科研院所发展之根本保障。

3农业科研单位加强人事管理的几点建议

3.1围绕科研中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是灵魂,是人的行动指南。科研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保证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科研工作进行,要深入科研第一线,了解科研人员的思想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研究工作中的思想问题,调整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做好科研人员的思想工作要采用深入、细致、疏导的方法,不能用搞运动的方法,要保证5/6的科研时间,要多做正面的教育工作,从政治上、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让科研人员感受到“家”的温暖,进一步增强科研团队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科研组织目标的实现。

3.2建立和完善人事管理机制,尽快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目标

要创造一个包括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分配制度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等有利于人才合理配置的优良环境。就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的发展而言,想要取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比较健全的人事管理机制,对原有的管理结构进行整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确保农业科研单位的工作能够正常进行,有效地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尽快制定合理的人才开发目标,针对人才资源的规模、质量、分布及激励环境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稳定存量,调整增量,改善结构。当务之急是要稳定现有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人才结构,合理地引进和培养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开发人才和推广人才。

3.3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制度

科研单位是一个不断出成果、出人才的生产知识的机构,“终身教育”制度是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加速科研单位人才成长的有力措施。在农业科研单位积极推行“终身教育”制度,应把培训、考核和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育人、选人和用人一体化机制,把开展在职继续教育纳入单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并作为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落实继续教育培训与考核、任职和晋升相结合的制度,使继续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由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对知识、技能有不同的要求,加上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因此,科研单位党政管理干部、第一线的科研工作人员和普通的科研辅助人员,都应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人事管理部门要根据单位发展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和多形式地对在职人员进行教育培训。通过继续教育,一方面,提高了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充分挖掘了科技人员的潜能;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这样不但可以留住现有的科技人才,还能吸引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形成人力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

3.4建立符合科研人员特点的考核、晋升制度

科研人员的职称是衡量科研人员科研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标志,也是鼓励科研人员多作贡献的有力措施。通过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核晋升科研人员是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科研劳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又是探索性很强的复杂劳动。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晋升要充分注意这一特点。考核干部一般包括德、能、勤、廉等方面。但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不能过分强调考勤,而应该侧重对他们的考绩。创造性的劳动是很难用考勤尺度去衡量的,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晋升应该着重考核他们的专业知识,考核他们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考核他们的工作态度和品质素质。搞基础理论研究的要看学术的数量,但更重要的是看学术论文的质量;搞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应看其科研成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水平。年资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但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并不与人的年资成正比,据有关专家推算,科学家创造力的最高峰值年龄是36、37岁,因此,在考核、晋升科研人员的时候既要重视科学工作者的知识经验,更要重视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能力,绝不能“论资排辈”以工龄去评定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科研人员职称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在评定方法上不能用行政任命的方法,应采取同行评议。不仅有所内专家参加,还要请所外专家评议,这可避免评定的主观性、片面性和不正当的人事关系。

3.5保障职工利益,重视激励机制

职工利益是构成单位利益的基础。如果否定了单位每一位职工的具体利益,那么单位的整体利益也就无从说起。单位制定激励机制时要以员工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管理者应认识到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单位的利益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正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激励是调动人们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方法,激励在管理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对群体成员的激励,是提高个体活动效率的根本前提。”因此,科研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实现科研活动的任务和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与此同时,也应制定相应的惩处制度,惩罚、警告那些对科研工作持消极态度、不按规定履行科研合同、违反有关科研管理规定、违背学术道德和职业规范以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个人或部门,做到赏罚分明,人人平等。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

科技人员本身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目标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层层制定目标,使每个人的行动都与自身目标联系起来,而且与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同时,实行责、权、利挂钩,使职工增强了集体责任感,行动有了方向,自觉地控制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2)榜样激励。

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奖勤罚懒”上明确责任制。通过开展“先进典型”、“发明创造”、“岗位标兵”和“合格管理者”等各类活动,树正气立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励更多的员工爱岗如家、同舟共济。同时,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3)经济激励。

使用金钱激励最直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最大化地追求科研利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单位采用增加奖金、科研经费资助、科研奖励金额提高和其他与经济挂钩的奖励等经济激励方式的同时要注意不可给员工制定难以实现的任务,否则员工会觉得获得奖励遥不可及。经济激励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改变了经济收益只与职称、工龄、学历挂钩的现象,实现了按科研工作情况及绩效取酬,使积极从事科研工作的科技人员劳有所获,从中获得公平感和成就感,充分发挥物质激励的作用。

4)评判激励。

评判激励是指对人的某种行动作出一定的反应。对职工在一个阶段内的表现,要及时、公平地给予肯定或批评,对取得成绩的职工给予表扬、奖励,满足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对出现问题的职工,正确客观地批评,激发其改正错误或追求上进的强烈愿望。

5)竞争激励。

竞赛能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凝聚力,促使人产生敏捷的思维、提高能力。人事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有益的竞赛活动,如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岗位技能比赛等,激发、激励职工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6)知识激励。

知识激励就是给职工提供学习培训机会,使他们充实知识、培养能力和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例如,通过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方式,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机会。

4结语

在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要加强人事管理须通过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建设农业科研单位的人才队伍;通过健全农业科研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狠抓人事管理工作,把人才队伍建设落到实处,提升农业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何忠曲 周国胜 卢红霞 王琳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论文

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状况概述

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农业科研机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质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研究等,不以营利为目的,推进国家科技进步。农业科研单位岗位主要分为农业技工岗位、科研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等。其中,农业技工岗位人员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操作,对农业工具、基础设施进行维护、维修,辅助农业科学实验,后勤工作等。科研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一般具有相应的农业专业技术能力、水平,从事农业专业技术工作,研究科学,推广技术。管理岗位人员主要以增强单位运转效能为目标,担负管理任务与领导职责。在农业科研单位人事中,存在农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科研人员科研水平不高、管理人难以平衡管理与科研工作等问题。在农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庞大的农业技工群体,其年龄结构偏高,学历层次较低,且后备资源较为短缺。同时,由于科研院所所处的位置较为偏僻,在高质量人才招录方面存在困难,科研人员的工作水平不高。此外,在管理人员中,科研出身的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管理经验、学科知识,但缺乏先进、系统的管理知识,管理方法落后,而管理出身的科研人员不具备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于是便需要在科研方面花费一定的精力,影响管理。

二、农业科研单位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岗位设置不合理

在目前的农业科研单位中,其职工存在没有编制、有编制的差异,从而造成较大的待遇差异。在人才引进中,农业科研单位只接纳考进编制的人,忽视单位对人才岗位的真正需求,而如果没有编制,无论单位多需求,人才多优秀,都无法将人才引进,从而流失一些拥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造成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人员滥用等问题。同时,对于所引进的人才,农业科研单位并不能根据单位实际需求、人才的实际能力,做出岗位与人才相符的决定,往往出现所在岗位人员知识体系不符合的问题。

(二)管理体制落后

行政主导是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主要方式,职工晋级、工资定级、用人计划编制等都需经过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这样,单位在用人方面存在一些束缚,用人管理形式化,管理被动、缺乏创新机制。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仍存在于人事管理思维中,人事管理行政化。同时,国家拨款是农业科研机构的主要财政来源,但其财政只能满足单位基本的物质保障,人员待遇较差,且单一的按职称分配模式降低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影响人才引进。

(三)考核机制不健全

农业科研单位主要采用集体打分评定的考核机制,考核忽视内容,只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理的考核制度。例如,在人员晋升方面,单位人员保持着所谓的安稳状态,仅注重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安置,忽视新人才,且没有制定合理的人才晋升方案,工作人员的晋升空间不大。而对于道德素质低、不符合单位发展的人员,单位并未形成合理的淘汰机制,从而降低了职工的工作担忧感,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效率。同时,在考核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工作人员只搞关系、不搞业绩的状况,影响单位的整体发展。

三、改进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现状的措施

(一)科学设置岗位,加强人才引进

农业科研机构根据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岗位空缺、人才技能、工作目标等要素制定合理的岗位岗位设置方案,合理开展岗位招聘计划。根据需求设置岗位,并采取竞争上岗机制,通过公开、科学、公正、民主的招聘形式,对应聘人员进行层层考核,并对进入最后面试考核的人员进行能、德、绩、勤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从而决定人员录用。对于所引进的优秀人才,应根据单位状况、人员技能合理分配岗位,设置合理的等级,防止人才堆积。同时,还可通过民主选举制度、全员聘任制、公开招聘机关工作人员制度等,全面引进高素质人才。此外,加强培养在职人员,鼓励、支持在职科研人员的学习、深造,为其提供深造平台,促进科研所的交流合作,开展多层次、所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并提供自主的工作环境,鼓励工作进行自主管理。

(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是其核心内容。建立一套合理、科学、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有助于体现人才价值、稳定人才队伍,促进单位的整体发展。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农业科研单位应结合实际、审时度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有关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例如,近几年,广西农业科学院根据人事工作实际状况、新形势,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干部、人才引进、录用、考核、培训、任用、待岗等规章制度,使人事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确保人才的稳定发展。此外,农业科研单位还应加强改革内部认识运行机制,营造支持人才干事业、利于人才干事业的工作环境。

(三)完善人才考核、激励制度

农业科研单位应加强对人才的平时、年度考核,通过考核找出问题、总结成绩,明确工作目标及方向,并利用考核,奖罚分明,鞭策后进、激励先进,形成人才竞争局面,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还通过考核进行工资升降、职称评聘,将惩罚实质化,并进而确保工资发放的公平性。在实际考核中,农业单位可组织考核小组,由专人负责,建立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规范考核程序,建立惩罚内容等,确保考考核的科学性,使考核发挥实质作用。此外,共同进行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确保个人每月填写平时考核管理薄,将专业任期考核结果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挂钩,并不断总结考核工作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在人才激励方面,可采取研究所与管理服务部分开的方式,规范每个部门的工作职能,管理服务部门负责管理,研究所根据创收指标向院财政上交一定比例的定额,后勤部门对院内外服务,实行定额上交、产额拨款。

四、结束语

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农业科研单位的人事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管理机制不健全。为了解决人事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单位可通过合理设置岗位、完善人才管理、考核、激励机制等措施,不断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竞争、用人机制,调动单位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研单位的全面、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杨叶 张晓婷 钟鹏 田海亮 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

1、我国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需把握的原则

注重“内化”工作,把握“外化”机遇。所谓“内化”指的是,做好思想准备,保证有足够资金购买优质服务,切实做好后勤队伍建设工作,改革后勤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要选好切入点,老院区改革要循序渐进,对于引进社会化服务目的,要具体明确,坚持从实际出发,等到条件成熟后在进行下一步改革,采取市场保护措施。如果是新院区改革,最好是一步到位,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项目,一些具备条件的院区可以提前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起到良好示范作用。在实施后勤制度改革前,先要制定人事政策,这是引进社会化服务的基本前提,关于怎样充分发挥后勤人员才能,挑选出真正的精英人才,具体措施可以借鉴农业科研单位的试验场员工分流,通过优胜劣汰方式,把人才分配到真正适合的岗位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院职能部门以及后勤部门联合制定服务项目岗位规范,从原则上说,关键岗位应选派骨干后勤人员,单位社会服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岗位规范。当然,工作过程中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给予员工人文关怀。

2、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的发展建议

2.1新形势下后勤发展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后勤发展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重点是为农科院“1+3+X”工程提供有效服务,满足农科院体制改革发展需要,精简机构人员,提高办事效率,把自主服务和市场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后勤管理向社会化过渡,始终围绕管理、服务、保障三个基本目标,建立规范统一的后勤保障制度,提高后勤管理专业化、科学化水平。后勤改革目标:从科研单位自身实际出发,在新形势下,后勤改革目标应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一体化”目标,这是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必要组织条件。基于当前农业科研单位拥有的资源以及“1+3+X”工程建设需要,整合优化各种后勤资源,包括院区、研究所、试验站、试验基地等,集中后勤资源、统一分配,充分发挥各部门人力、物力、财力优势,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各单位领导应致力于制定科学决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研进步。其次是“社会化”,即后勤社会化改革,关键在于避免科研单位过度参与社会资源分配,实际上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社会力量来运营科研单位后勤服务,让社会分担后勤部门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水平。

2.2革新管理方式

目前,周围一些兄弟科研单位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采取不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比较合适的改革方法就是采取委托管理方式,包括委托方、方、受益方三大主体。一般来说,院区后勤部门是委托方,而社会专业后勤服务机构作为方,受益方主要是科研单位及其员工。从理论上说,委托管理不会转移后勤资产,只是委托服务活动,通过社会化改革转变传统后勤管理方式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后勤服务日益专业化、市场化,越来越多企业参与到后勤服务中,推动后勤服务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在新形势下,随着“1+3+X”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科研院所重新规划布局,怎样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以及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准确认识后勤保障作用,是后勤管理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思想指导后勤改革,积极探索新思想、新方法,促进后勤服务更好发展。

作者:张 帅 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构建

摘要:

随着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数据、文本保存职工基本信息的管理方式也随之暴露出其局限性。本文简述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思路,为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人事信息一体化平台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科科研;人事管理;信息一体化

农业科研单位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其人事部门多数管理事务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信息化程度较低。随着我国经济和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科研单位各项工作的不断开展,各职能部门对本单位职工各类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农业科研单位传统的以数据、文本保存职工基本信息的管理方式暴露出其在信息储存、共享、维护等方面局限性。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简称MIS)是以人为主导、以科学的管理理论为指导、建立在科学的管理制度基础上的人机系统[1]。部分单位虽然初步构建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但系统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将信息系统的应用单纯停留在数据处理阶段,未能挖掘数据的深层意义,最终难以体现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价值。

1农业科研单位传统人事信息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1.1信息分类与提取

农业科研单位职工信息人事管理工作需要采集、储存并应用大量的职工信息。随着日常工作的推进,人事部门按规范化掌握的信息将会不断增加、积累,并逐渐细化。传统的职工信息记录方式难以实现明确分类、便于取用和易于维护三者之间的平衡。例如:若按类别分类存放,则查找职工多个信息时需要同时查找多个文件;若将所有信息加以整合,则工作表包含信息过多、文件过大,不利于日常维护。

1.2信息共享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分工明确。按照2014年国务院《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规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主要包括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聘用合同、考核培训、奖励处分、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人事争议处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内容,每位人事干部掌握着职工不同方面的信息,职工某一方面信息的更改难以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整合[2]。

1.3信息维护

职工信息保存一般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形式,数据显示集中,进行职工信息变更和数据修改时不可避免失误操作。此外,Excel数据项自身的校验功能是有限的,一旦误录信息后期很难发现。

1.4信息安全

首先,目前人事信息数据均存储在办公电脑中,信息维护过程中数据备份不及时,电脑发生故障等主观或客观因素都是潜在的数据安全隐患。其次,数据文件已于拷贝,存在被他人窃取或篡改的风险。

1.5信息统计

人事干部在取用数据,进行统计时只能在Excel中对相应数据项按条件进行手动筛选,需经过一次或多次筛选才能得到报表中的一项内容。这种统计方式耗费人力、操作繁琐、且效率较低。

2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

2.1实现组织结构信息管理功能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部门的管理职责涉及到岗位设置,故系统应实现对单位组织结构相关信息的管理功能。如:对农业科研单位机关处(室)、各研究所的编制情况、岗位设置情况等信息的分类管理与维护。

2.2实现职工信息管理功能

建立职工信息数据库是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平台的核心,系统应实现管理和维护农业科研单位全体职工各类数据信息的功能。建立包括职工的基本信息、学历学位信息、国内外进修情况、职称评聘情况、奖惩情况、家庭成员信息、调入调出变动情况等涉及人事管理的方方面面内容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职工数据信息化的管理,首先有利于数据形成统一的存储格式,使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其次有利于职工信息的实时更新,方便人事部门掌握最新、最准确的数据信息;再次,有利于信息的整合,方便各类信息的查询。此外,系统还应实时显示如单位在职职工总数、不同岗位在职人数、职称情况、学历情况等基本人事信息,以便随时掌握单位职工整体情况。

2.3实现信息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

系统应具有信息查询和数据统计功能。管理人员可根据需要对职工的相关信息进行多条件查询,并根据管理人员所提供的具体条件自动计算、统计,筛选出符合条件人员。相比于Excel表格的筛选功能,人事信息系统在筛选过程中可允许保存统计条件和统计结果,随时调用查看。

2.4实现数据输出、表格打印功能

在系统中查询、统计得到的信息应能够以固定格式输出,形成文档。此外,系统还应设有一些固定的表格模板,如《干部履历表》、《干部任免审批表》、《岗位聘任审批表》等,最终实现能够将上述含有职工基本信息的表格直接打印功能,节省人为录入过程,节约人力成本。

2.5权限分配功能

人事管理部门分工明确,人事干部在对系统信息的维护过程中,只能修改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数据信息,而不能对其他数据进行修改[3]。如:更新职工的家庭成员信息是档案管理人员职权,其他人只有对该信息的查看和使用权限,无更改权限。从而合理维护职工信息。

2.6信息一体化功能

农业科研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不单是为了简化人事管理工作,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结合本单位特点,与其他应用系统对接。在为其他职能提供职工基本信息的服务的同时,与财务、科研等部门的应用系统形成一体化信息整体。职工的信息数据库中除包含人事信息外,还包含课题项目、科研成果、文章、奖励、农业推广情况等科研信息,项目经费及使用情况等财务信息,最终实现不同系统间信息数据的联动。如:在审批博士后资助项目报销时,可以通过财务网站查看该项目的经费使用情况,以此作为审批依据,免去向财务部门核查的中间环节;在职称评聘、职工年底考核时,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可查看职工科研成果,直接进行资格审核和业绩成果赋分。实现智能办公的同时,形成对职工的动态管理和综合评定。

3结语

在农业科研单位中,人事管理部门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工作积极性、深度挖掘其工作潜力。人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农业科研单位实现信息一体化的基石,是各类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联动进程中至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有效简化人事部门工作程序、大幅度提高人事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为本单位提供各项人事数据分析结果,为基层作业、中层控制、高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更好地发挥农业科研人才在科技创新、农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作者:刘春妍 郝 楠 焦银珠 杨 叶 钟 鹏 肖 红 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研论文:农业科研推广服务的方式和对策

摘要:分析了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对农业科技情报的需求,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制约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因素,阐述了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的方式与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情报;科研推广;服务情报

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人们在不同的领域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情报、利用情报和传递情报。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情报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项事业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所谓科技情报工作,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国内外有用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研成果,有计划、有目的、准确、及时地提供使用的一种科学技术工作。换言之,科技情报工作是搜集、整理、利用和传递科技信息的工作。它在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耳目“、”尖兵“和”参谋“作用,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加速经济及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是农业科研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农业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的需要,广泛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并进行必要的实地调查与考察,运用已有知识,研究特定对象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有关事物的联系。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对情报特别是情报研究产品的需求愈来愈强烈,迫使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必须实现改革,改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范围,完善理论方法,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和领导决策服务。

1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对农业科技情报的需求

现代农业生产,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情报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1农业方针、政策、计划情报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推广体制、农产品价格、农业资源及利用、生产资料供应等。1.2农业科学发展方向、动态的预测性情报包括国内外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向、计划进行或正在进行中的科研课题。1.3农业资源情报包括土壤、肥力、水源、能源、气候、作物、果木、畜禽、水产等。1.4农业技术情报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等。1.5农业生产情报包括生产计划、产业结构、作物布局、产量、病虫草害防治、自然灾害等。1.6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情报包括成果推广应用的方式、方法、渠道、效果、机制、模式、转化率等。1.7农业技术市场情报包括技术市场的方针、政策及技术商品的定价等。1.8农村商品流通情报包括农副产品、农用物资的购销价格、出口创汇等。1.9农业教育情报包括提高农业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和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方法、手段、效果等。因此,要做好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离不开农业科技情报。它们互相依赖,优势互补,促进了情报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农业科研与生产的发展。

2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的基本功能是服务社会,应用于人类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要想促进科技与生产的有效结合,就必须依靠科技情报这个“载体”充当中介。科技情报的这个地位和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是任何其他东西代替不了的。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在农业科研与推广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2.1农业科技情报是科技兴农规划实施的基础科技兴农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情报调研服务,需要有一个超前可行性的决策方案从全局出发进行规划和具体指导,为各项农业科技工作的实施提供保证。2.2农业科技情报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寻找新的创新点,实现新的突破。“新”、“准”、“快”的农业科技情报能帮助选择科技创新方向、创新内容,实现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活动,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性支撑,进而达到战略上致胜、战术上领先的目标。2.3农业科技情报是制定农业科研推广规划、计划的依据确定农业科研推广项目时,要从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这就要依据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提供信息和资料。2.4农业科技情报是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领导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搞好决策,特别是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领导者只有在掌握大量情报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2.5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研推广人员的“耳目”和“参谋”农业科研及推广工作是依靠农业科技人员来实施完成的,农业科技情报为他们提供启发性情报服务,从而了解国内外农业科研推广的最新动态,帮助他们完成课题研究。2.6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先导和媒介,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桥梁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能否及时把先进适用的技术送到亿万农民手中,应用于生产,这就离不开情报信息的先导和媒介作用。2.7农业科技情报是农业科研与推广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技术进步在商品生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情报开发在市场技术、产品开发中则起着双向服务的贯穿作用。农业科技情报工作通过搜集、整理、传递国内外各种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具有先进性、适用性、准确性、导向性的情报,最终使农业科研、推广、生产达到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制约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发展的因素

3.1缺乏应有的情报意识部分领导和群众对农业科技情报工作关心、支持不够,认为费时、费工、费钱获取情报不划算,觉得原有的经验性东西只要稍加改进仍能创造好的效益,对生产的发展缺乏远见卓识。一句话,情报无用,经验万能。3.2情报机构设置不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情报服务系统不少单位的情报部门人员和经费配备不够,得不到重视,工作效率低;乡(镇)办事处更是没有情报服务机构,农业科技情报不能顺利传递到农户手中。3.3缺乏横向联合,没有形成服务网络农业科技情报信息量大、面广,单靠上一级情报机构下发资料,情报的来源就很有限。而且情报的传递和利用,包括技术的推广,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单靠农业情报系统是远远不够的。3.4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的扶持由于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不够,普遍存在科技情报队伍薄弱、素质低的问题。科技情报人员向来被作为理所当然的"万金油"使用,不进行专业定向培养,缺乏应有的学习、培训和提高机会。致使农业科技情报部门难以形成一支有水平、有能力、有影响的人才队伍,特别缺乏专业情报学术带头人。3.5服务方式不适应农民的特点我国农村人员三分之一是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农民科技意识的形成,影响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以及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的掌握。

4农业科技情报工作为农业科研与推广服务的方式

4.1农业科技情报专题调研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开展农业生产需求调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与应用效果调研、农技推广体系调研、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需求调研等多方面的专题调研服务,情报人员在分析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客观、准确的调研综述情报,使科研推广项目在选题、论证、试验、示范、推广、总结、鉴定、申报成果等方面得到最新、最可靠的情报,保证农业科研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4.2农业科技前沿追踪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搜集、整理国内外农业科技文献资料和有关会议资料,选择国内外的农业热点问题及关键技术,通过文献分析、文本分析、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重点针对国内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综述报告、专利信息等科研成果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挖掘,形成具有导向性、前沿性、客观性的科技追踪报告和技术研发全景分析报告等,并结合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领域专家进行分析评述,为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及农业主管部门领导提供科技动态参考。4.3农业文献检索服务充分利用农业科技图书、期刊、信息资料等,开展本专业范围内的科技查新、文献检索、定题查询等工作,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4.4创办农业科技期刊农业科技期刊是记录科技动态、传递农业信息、聚焦农业热点、孵化科技成果、交流“三农”经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的园地,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源泉。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期刊出版周期短、传递速度快、情报信息量大、能集中反映某一学科领域最新成果等特点来为农业科研推广服务。4.5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咨询到农村基层一线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对情报信息、科技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农民的信息观念,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4.6建立农业科技情报信息网络与各地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站等部门组成农业情报信息服务网络,建成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情报服务体系。4.7农业科技政策分析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通过对过去、现在的政策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研究,了解已有农业科技政策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取得的成效;同时调查和把握基层农业科技政策需求,并对转型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展望,为有关部门完善已有政策或制定新政策提供启示和借鉴。

5提升农业科技情报工作服务质量的对策

5.1建立健全多元化、高效能的农业科技情报研究体系要加强横向联合,进一步完善全程农业科技情报服务体系,围绕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基地、创汇农业基地和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情报服务工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情报配套服务,促进本地区农业的健康发展。

5.2加强情报宣传,强化农业科技情报吸收机制通过宣传,提高领导干部、科技人员以及农民的情报意识,让他们主动地接收情报、利用情报和传递情报,强化农业科技情报吸收机制。只有这样,“广”、“快”、“精”、“准”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情报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吸收、消化、接收机制,才能将情报潜在的生产力活化出来。

5.3提升农业科技情报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采取培训、进修等各种措施,提高现有农业科技情报人员的素质,增加业务能力,更好地开展情报调研和科技咨询服务。在情报资料提供上,要突出“新”、“准”、“快”;在情报服务上,要突出“适用”、“实效”;在情报调研和报道上,要突出“典型”、“新颖”、“具体”。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普及农村实用技术,促进情报与推广结合,加速成果转化。

5.4配合农业科研推广工作,开展定点、定题情报服务选择重大农业科研推广项目,进行定题跟踪服务,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通过对大量期刊、书籍、调研报告等文献资料进行严格的筛选、分析、总结和研究,提供国内外研究动态等定题推送服务,便于科研人员快速、及时跟踪科研项目或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为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同时为农业科技人员开展跟踪服务,为他们的科研推广工作提供帮助,充分体现科技情报的社会价值和使用价值。

5.5开展或组织本专业的专题性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围绕本专业科研、推广、生产、管理的需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和组织本专业的专题性科技情报分析研究以及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有针对性地报道本专业的国内外科技新成果和新动向。

5.6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提供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物情报积极采用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的办法,为农村、农民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物情报,着重要推广花钱少、易采用、能增产增收的先进适用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特续稳定增长。从各种不同角度,激发农业生产者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经营的愿望和信心,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5.7加强情报与技术的结合,实现农业科技情报向生产力转化农业科技情报是一种无形的技术商品,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其工作要突破科研型模式,进入到流通环节,向商品经济领域延伸,把科技情报这一知识形态的产品转换为生产成果,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5.8深化改革,拓宽农业科技情报技术市场建立多元、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情报技术市场网络,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一起上,形成新的情报服务运行机制,开展农业科技情报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作者:刘绍辉 李珂 王涛 张小岚 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