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全科医生论文

全科医生论文

时间:2022-05-15 08:42: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全科医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全科医生论文

全科医生论文:全科医生教学考试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采用无纸化的全科医生教学在线考试系统是改进考试方法、推进全科医学教育改革与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措施,该文论述了基于B/S架构下的全科医生教学考试系统的设计,并实现了全科医生教学在线考试。

关键词:全科医生;考试系统;B/S

1 引言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更加注重,对医疗服务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医生水平直接关系到了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因此医生的专业知识水平的教育意义重大。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的新型医生,是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提供者,是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保健服务,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全科医生的培养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全科医生教学考试系统的设计能将全科医生的教学与考试结合,提高全科医生的知识水平,基于计算机的无纸化考试系统对传统的考试模式作出了重大改变,对全科医生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能够作出非常客观的、公正的、准确的评估和分析,能够把全科医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作出准确的分析和评判,从而便于教师改进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在线考试系统的应用提高了考试效率,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起来,既保证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体现了考核的公平公正,把教学资源尽可能的利用起来,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1]。

2 系统的工作流程

2.1 系统的主要设计

考试是检验全科医生学习理论知识是否真正掌握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它对学生的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给出一定的评价,把学生的学习创造力都给激发出来,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教师通过对全科医生的线上考试成绩能及时的掌握,根据考核结果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说,考核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评价方法。传统考试模式出题方式呆板,考试题目随机性不大;并且教师的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等缺点。而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可以突破传统教学考试的局限性,各个科室的带教老师可以自行建立各自专业的考试题库,在生成试题时可以从各科的题库中抽取并自动组卷,高效率的建立考试环境,节约测试成本[2]。系统的主要组卷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2.2 试题库

试题库是将各科的考试试题进行归类,每个科室的试题可以有不同种类,如单选,多选,判断等,并且可以设定标准的答案,考生测试完后可以自动进行分数统计。

2.3 抽选试题

抽选试题是按照考试的要求,从各临床科别的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组成试卷的过程。试题的抽选可以让考官手动从试题库中抽选进行组织,也可以设定自动随机的抽取规则,如单选题从各科各抽一题组成,多样化的抽题方式可以使考试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也可以根据临床某些科别的权重从试题库中抽题,能够体现医生的真实水平和保证良好的考核效果。

2.4 分数组合

分数组合是根据抽选的试题设定每一题的答案和分值,可以对某些试题进行单独设定答案和分值,也可以按照题目的类型进行批量设定答案和分值,考生答题结束后可以获得最后的总分。

2.5 考试设置

考试设置是对考试的整体环境进行一个全局设定,主要包括参与考试的人员,开考时间,考试时长以及测试的类型(如考评、练习等)。在考评模式下,考试的成绩将会记录,并且提交到教师平台。在练习模式下,考生在考试结束后会纠正其错误的地方,使全科医生可以得到知识的强化。

2.6 在线考试

全科医生可以根据自身设定的账号,通过浏览器访问考试系统,进行在线的考试。在线考试页面如图1。

2.7 自动评分

系统根据考试的结束自动计算出最后的总分,并显示在考官系统中。

2.8 数据分析

根据考试的情况,系统可以分析单个医生的测试水平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根据试题考试的情况,获得对其答对率的比重,也可以进行全体的平均分已经考试中位数等的数据分析,能够对考试的情况以及历次考试的总体进行分析,根据考试结果,带教老师可以对全科医生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3 系统的技术实现

3.1 系统架构

在系统架构上,我们采用B/S架构,基于院内网的 B/S架构支持更多的用户,可根据访问量动态配置服务器以保证服务质量,而且客户端只需安装标准的浏览器,不需要安装额外的软件,这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从系统维护的角度分析,B/S架构只需维护服务器且升级容易。考虑到线上考试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内容,支持的用户数量大,且地域较为分散。所以选择择B/S架构便于系统的部署与维护,并且以HTML5为架构,可以在考试内容中方便插入除文字以外的多媒体内容,如图片等。系统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3.2 系统角色划分

在整体的系统中具有三种功能角色:

(1)医生,进行考试的医生通过医生角色的账号进行登录,可以进行考试、查看历史、自身的分数统计,个人账户的修改等操作。

(2)教师,进行试题的录入,答案的设定以及考卷的建立,同时可以进行医生的考试定制,查看考试的情况以及分数的统计等操作。

(3)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用户可以进行整体设定(教师、医生及其它系统管理员),具有系统的最高权限。

系统的架构设置:

(1)B/S架构中我们主要采用1台web服务器,为医生、教师和系统管理员提供系统服务。

(2)数据库服务器为用户信息、系统设置、试题库与考试信息以及成绩信息等提供数据存储服务。

(3)文件服务器主要是存放图片及多媒体数据,在试题库中,有些试题具有多媒体功能,以文件的形式进行存放,并且通过http协议的URL的方式访问。

(4)备份服务器是将数据库的数据与文件服务器的数据进行备份,防止系统崩溃而造成的数据丢失。

(5)ajax技术的支持,将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的时候解决页面刷新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动态的考试时间的问题上,由于考试时间需要和服务器进行比对,并且在每次回答问题后,都将医生回答的答案记录在数据库中,传统的javascript的表单的post提交都会造成页面的刷新问题,我们通过ajax技术进行解决,通过浏览器的ajax方法,实时的将浏览器端数据记录到数据库中,而不会造成有页面刷新的问题。

(6)开发工具选择Visual Studio 2012,采用C#语言和模式进行开发,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8 r2的关系数据库,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8版本,采用IIS7.0。

4 结语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研究苑⑷科医生教学考试信息系统,对于减轻全科医生带教老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提高考的质量,使考试更具有公正性和客观性,激发全科医生的学习兴趣,让全科医生更好地掌握基础医学课程。该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试题考试,教师所需的考前准备时间大大的缩短了,并且完全实现了考试测评的无纸化,节约了考试成本。通过全科医生教学考试系统可以随时向医生反映其知识面的薄弱环节,促进了全科医生的教学体系的完善,加强了教育的现代化管理,提升了教学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

全科医生论文:案例教学结合健康宣教在全科医生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探讨

[摘要] 目的 探案例教学结合健康宣教在全科医生妇产科临床教学的效果。 方法 对全科医学临床实习的学生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同时扩展妇产科常用的健康宣教内容。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学效果。 结果 86.1%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方式及扩展临床健康宣教内容满意。 结论 学生更容易接受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方法更容易掌握知识重点,对于增加的健康宣教内容更有助于尽快适应未来的临床工作。

[关键词] 案例教学;健康宣教;全科医生;妇产科学;教学

全科医生是以患者为中心、个体化的服务模式,其在基层医疗服务场所、服务内容宽泛,特点是学科知识体系综合广博、基本技能全面、岗位职能延伸等,其涉及预防、社会、行为、伦理、心理、循证医学和卫生经济学以及卫生法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1]。但我国的国情特点是,群众有病都要去综合医院检查、诊断和治疗。社区医生面临的患者人群大部分是慢性病、常见病患者的基本检查和治疗,同时在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生活的今天,社区医生肩负起了健康宣教的重担。

妇产科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学科,它在临床教学中承担着大量本科生、“3+2”模式全科医生的基本教育。由于妇产科是研究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学科,所以在临床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患者疾病的隐私性、不愿配合、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生未来将面临的患者人群的特殊性(产后患者访视、孕期患者监测、避孕需求指导等)。所以选择学生能易于接受、适合远期工作需要的教学方式及适合临床工作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基于普遍调查问卷,对全科医生在妇产科学的教学上添加健康宣教内容同时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案例教学进行探索。

针对全科医师的专项培训,通过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案例教学法;同时结合临床加强健康宣教内容,能够在“3+2”模式的全科医生教学工作中,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工作后能最快适应临床工作,投入到社区工作中,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

1 结合临床在教学过程中添加健康宣教内容

对于全科医生来说,大部分全科医生在结束实习回到社区开始工作后,能够接触到的妇产科患者极少。绝大部分妇科患者均到综合医院就诊治疗。而全科医生能够接触到的妇产科人群为访视产后(42 d内)患者、产后复查及计划生育患者(避孕需求咨询)以及少数急腹症患者。所以针对全科医生工作即将面临的群体及实际临床工作,教学中除了妇产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教学外,结合实际临床添加健康宣教等方面的知识,如以下两方面。

1.1 孕期监管及产后访视

针对目前生育高峰,生育年龄偏小及高龄产妇增加,各种合并症孕产妇增加。高危孕产妇孕期监管、督促孕检等需要社区医生完成。临床教学中同时需要重点强调各种高危孕产妇的孕期及产后风险,使其进行访视时能够对患者病情进行相应的监管、随诊及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健康状况监测,督促其按时按需孕检,产后康复指导等。对于年龄偏小a妇(

1.2 计划生育

教学过程中重点讲授科学避孕知识以及避孕方式的选择(药物避孕、工具避孕等),以及优生优育、孕前检查等方面的知识。使全科医生在工作中能够对孕龄女性做好计划生育知识宣教,避免非意愿的妊娠及流产。加强孕前检查、优生优育宣教,增强农村、社区待孕女性的自我保健意识。尤其是目前高龄待孕女性的增加,增强其孕前保健意识,提前发现合并症,早期诊治,避免或减少胎儿异常、孕妇孕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2 转变教学模式――换位思考

妇产科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患者群体均为女性,心理较为敏感。这里的换位指两方面。

2.1培训医学生与患者换位思考,培训其医患沟通能力,体验和掌握沟通技巧

此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使用角色练习和角色互换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病例根据教学目的选择典型案例,并在案例正文后面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轮换作为典型案例中的患者,演示患者就诊过程。此演示形式方便学生与拟定的“患者”进行沟通,询问病情,问病史、查体,也可用于教师演示妇科产科标准查体过程。既方便教学也使学生对妇产科疾病典型症状有真实感和对标准查体有立体感,同时学会换位思考,以及与患者的语言沟通技巧。

2.2学生与医生的角色换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灌输式,即带教老师讲授临床知识,操作示范。对于患者的诊疗过程,无论是问诊、诊断、检查还是治疗,医学生均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模仿、学习。“3+2”的模式是两年的临床实习,医学生实习结束后需要自己独立完成接待患者,进行诊治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实习的过程中转换身份。即由旁观者的医学生转换为独立诊治患者的医生身份,而带教老师可以旁观,发现问题予以纠正。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引用传统的教学法LBL(授课为基础的学习)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相结合。这种模式的改变使医学生提前进入医生的角色,有助于全科医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并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得到纠正。

3 转变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3.1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3.1.1 更注重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 案例教学运用典型的病例进行教学实践,更注重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发挥[2],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学会查询相关文献、资料,运用已有的概念和资料对病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3.1.2 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 通过典型案例,学生设身于特定的情景中,面对提供的病例,对该疾病的发生发展独立做出判断、分析,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5]。

3.1.3 案例教学过程中使用角色练习和角色互换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分组,每个小组内部通过沟通、讨论得出结果,让学生学会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增强他们聆听他人意见及说服他人的能力。同时学会换位思考,培训其医患沟通能力,体验和掌握沟通技巧。

3.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8,9,11]

3.2.1 选择案例 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案例[12],并提出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轮换作为典型案例中的患者,演示患者就诊过程。此演示形式方便学生与拟定的“患者”进行沟通,询问病情,问病史、查体,也可用于教师演示妇科产科标准查体过程。既方便教学也使学生对妇产科疾病典型症状有真实感和对标准查体有立体感,同时学会与患者的语言沟通技巧。

3.2.2 汇报病史 学生分组,自己归纳整理病例。经过初步询问病史、查体及讨论后,每小组选一个学生,根据典型病例患者的主诉和症状以及查体辅助检查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向其他同学汇报病史。

3.2.3 教师指导 老师对同学汇报的病史进行补充,并对应该解决的问题给予引导。

3.2.4 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完善本小组对该病例分析的观点得出该病例诊断、鉴别诊断,若为急症,给出下一步紧急处置。另一方面,对本次案例学习过程中解决的问题及待解决的问题做出归纳。

3.2.5 总结 在课堂讨论结束,任课教师就本次案例学习情况做出小结和点评。

3.2.6 健康宣教 结合临床实践过程,将健康宣教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相关的健康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做好宣教工作。

3.3 案例教学的评价

2015年1月~2016年9月于我科实习的42名学生,所有结束妇产科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为案例教学进行评价。满意度评价方法: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案例教学能否提高学习兴趣、对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否有帮助、对尽快适应工作是否有帮助、是否有利于沟通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是否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对增加的健康宣教的内容是否对工作有益、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对案例教学方式的评价等25项内容。每项内容分别使用四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定,分别记做“4分、3分、2分、1分”,其中4分代表非常满意,3分代表满意,2分代表一般,1分代表不满意。问卷调查共计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1~90分为满意,61~80分为一般,

结果如表1所示,学生对案例教学在妇产科的实践比较容易接受,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培养临床思维,对增加健康宣教内容满意程度较高。

3.4 案例教学的效果

3.4.1 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亲自进入角色(医生或患者),扮演患者时,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典型疾病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扮演医生时,学生不再是站在老师身后的“观察者”,而成为真正需要去处理问题的执行者。增了妇产科课程的吸引力,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10]。

3.4.2 结合理论知识,对真实案例进行实践诊断、治疗,使妇产科教学更加符合“3+2”模式全科医生的特点(面向基层,服务对象广泛,服务内容宽泛,知识结构复杂,基本技能全面等),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同时针对全科医师的服务对象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的贯穿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以及保健相关知识讲授。

3.4.3 通过换位思考及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信心及与人的沟通技巧,增强学生与老师的互动[6,13-15]。

3.4.4 临床教学中根据可以针对教学对象的不同,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例如:针对全科医生,将来工作的重点是疾病的首先发现及远期保健。案例教学过程中重点启发学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的认识,以及疾病远期影响、健康保健等知识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改革后的教学方法,利用课余及临床实践过程中,向学生教授教学重点的同时,将针对全科医师需要的相关保健知识贯穿其中,将教学内容进行扩展。针对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师。面对当前的生育高峰,为适应目前医疗形式,进行的妇产科学教学内容扩展,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转变。案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讨论过程及病例本身的归纳总结程度以及通过典型案例对该疾病的认识程度进行评价。发现案例教学使学生更有学习积极性,更容易接受相应的理论知识,使其思维方式更开阔,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育方式[7]。案例式教学方法经过临床应用后,受到广大临床学生的认可。特别适合全科医生的妇产科临床教学上的广泛应用,通过妇产科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可以逐步推广至其他临床科室及其他领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工作后能快速适应临床工作,投入到社区工作中,培养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论文:从一例亚急性甲状腺炎谈全科医生应诊

关键词 亚急性甲状腺炎;全科医生;应诊任务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54岁,因咽痛伴发热2 d至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主诉:2 d前受凉后出现咽痛,伴发热,自测体温38℃,无咳嗽、咳痰,无气急、胸痛。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6年,近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8.3%,胃癌术后2年,化疗6次。体格检查:咽部充血,余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正常,当时考虑急性咽炎,予以双黄连口服液、酚氨咖敏口服,3 d后患者体温平稳,咽痛加重,疼痛延伸至耳后及头部皮肤,再次至本社区就诊,引起全科医生警惕,予以详细查体,双侧甲状腺Ⅱ度肿大,质中,触痛明显,未扪及肿大淋巴结,心、肺、腹部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否认既往有甲状腺疾病及家族史。甲状腺多普勒超声显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非均匀性质改变伴左侧结节形成。患者血常规正常,血细胞沉降率为39 mm/1 h;甲状腺功能检查示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浓度4.23 pmol/L(正常值3.50~7.00 pmol/ L),游离甲状腺素浓度19.05 pmol/L(正常值8.50~22.50 pmol/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1.65 ng/ml(正常值0.80~1.90 ng/ml),甲状腺素浓度139.37 nmol/L(正常值64.5~167.7 nmol/L),促甲状腺激素水平0.25 μU/ml(正常值0.35~5.20 U/ml),抗甲状腺球蛋水平167.29 U/ml(正常值0.00~110 U/ml),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水平3.06 U/ml(正常值0.00~40 U/ml)。全科医生初步考虑“亚急性甲状腺炎”,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内分泌科,经甲状腺摄碘率等相关检查,确诊患者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左侧甲状腺结节”。内分泌专科医生建议患者返回社区进行规范化治疗:泼尼松10 mg,每日3次,病情稳定1周后减量,随访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多普勒超声。全科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特点综合考虑,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首先调控患者血糖,在应用泼尼松同时,严密监测血糖,并对其进行相关健康宣教。1周后患者复诊时诉咽痛明显好转,空腹血糖浓度6.7 mmol/L,全科医师予以调整激素用量,复查相关项目,2个月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甲状腺多普勒超声示:左侧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血细胞沉降率、血常规均正常,糖化血红蛋白6.5%。电话随访患者发热、咽痛等症状无反复,并嘱其定期随访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蛋白、眼底、血脂、甲状腺功能等。

2 讨论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非化脓性甲状腺炎,在疼痛性甲状腺疾病中发病率最高,早期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因而又是临床容易误诊的疾病之一[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在应诊中如何及早及时发现并确诊病例,及如何对患者开展规范化的治疗、随访、健康宣教等一系列医疗活动来体现全科诊疗的优势,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2 . 1 确认并处理现患问题

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早期症状与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重叠,大部分患者会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如果社区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极易引起临床误诊及漏诊[2]。该患者因发热、咽痛就诊,很容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如何避免误诊或漏诊,这要求全科医生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战经验和疾病的辨识能力,利用全科医生诊疗的优势,持续性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该患者因咽痛没有缓解再次来社区门诊复诊,即刻引起全科医生的重视,考虑到可能的疾病鉴别,对其进行周详的体检和相关辅助检查后,怀疑罹患亚急性甲状腺炎,予以积极的转诊,为患者赢得了较好的诊疗时机,作为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确认并处理现患问题是全科医生在应诊中核心任务[3]。

2 . 2 管理连续性的问题

全科医生应诊中在确认和处理现患问题后,并未终止对患者的医疗服务,在患者回归社区后,全科医生对患者的诊疗进行综合性考虑,根据专科医生的指导意见,适时调整了治疗方案,患者在发病时血糖控制并不理想,全科医生对其首先是积极控制血糖,在用糖皮质激素的同r,严密监测血糖。该患者罹患糖尿病和胃癌,全科医生已将其纳入慢性病管理,为其建立健康档案,适时对其健康宣教,定期随访血糖、尿微量蛋白尿、眼底等相关指标,并定期访视等。患者此次发病引起甲状腺功能损害,虽然复查已恢复正常,在以后的随访工作中也应注意复查甲状腺功能指标,如果出现异常,其心血管的并发症风险也随之增高,全科医生应动态监测相关指标,为其揭示并告知某些疾病可能发生的风险。全科医生这种持续性的医疗照顾涵盖人生的各个时期、疾病的各个阶段及各种新或旧、急性或慢性的健康问题[3]。

2 . 3 适时提供预防性照顾

全科医生对于不同原因来就诊的患者,应主动评价其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并加以处置,将预防措施看作日常诊疗中应执行的程序,即所谓“预防性照顾”[3],本文患者因咽痛、发热就诊,确诊为亚急性甲状腺炎,在处置现患疾病的同时,因患者同时合并有糖尿病、胃癌术后,故其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和癌症复发的概率较高,相关项目定期的监测、健康宣教、治疗方案的及时调整,都是全科医生应诊中执行的项目,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预防照顾。不论患者本次就诊的目的如何,都应考虑还可能存在其他健康问题可以预防,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 4 改善患者的就医遵医行为

全科医生在应诊中,教育、启发患者何时就医,寻求何种层次类型的医疗机构,如何加强自我管理也是全科医生的重要任务[3]。就医过度和就医匮乏都是不良的遵医行为,如何改善这种行为,首先全科医生和患者应建立健康联盟,信任是基础,良好的医患沟通,予以适时的健康宣教和指导,周期性健康检查等,其次是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的紧密联防,发现问题及时联系,积极转诊,专科医生予以指导和建议。本案例中,全科医生及时确诊了容易误诊的亚急性甲状腺炎,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从而医患之间对现患问题达成共识,能较好带动以后的一系列医疗行为,协调制定和实施计划,从患者转诊、回归社区到以后的随访等,患者都能与全科医生积极配合,造就了良好的遵医行为。全科医生的诊疗是从患者而不是仅从疾病角度着手,这样的诊疗方式提高了患者对医生的满意度、信任度及对医嘱的依从性[3]。

从本案例可见,全科医生在应诊过程中始终以上述4个任务(确认并处理现患问题,管理连续性问题,适时提供预防性照顾,改善患者的就医遵医行为)为目标为患者提供服务,以人为中心,为人们提供基本的、个体化的、持续的、全面综合的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论文:我国全科医生的现状及发展建议探究

[摘要]全科医生作为“首诊制”的基础,具有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引导民众科学就医的积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复杂的国情和历史,我国的全科医生和全科医疗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与英国、美国等医疗体系极为先进的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文章基于对广东省Y市全科医生的调查,意在说明我国全科医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全科医生;首诊制;全科医疗;发展建议

1文献综述

全科医生是首诊制的基础,也是双向转诊制度的重要保障。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居民的初级医疗需求均由“社区医生”或“家庭医生”满足,这类在较小范围内的全能型医疗服务提供者就是全科医生。我国全科医生的发展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已反映在许多文献,特别是基层全科医疗工作者撰写的文献中。

对于目前全科医生和全科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社区卫生服务分会常委兼人力资源学组组长郭清[1]指出:全科医学人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进一部发展的瓶颈,同时,大专院校对于全科医师的培养也跟不上基层医疗护理的需求。除培养机制外,与全科医生有关的其他机制的问题也在一些学者的文献中表现出来:陈天辉[2]等对这些机制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他们认为,全科医生的准入机制、补偿机制、规范认定机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如缺少规范化的准入标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少长远的全科医学发展计划与配套政策、缺乏可操作的全科医生职称制度等。

另外,也有学者和全科医疗工作者从微观入手,具体分析全科医生发展某一具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线福华[3]等分析了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当前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中,缺乏统一标准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尤其是临床基地和基层实践基地;卫生行政系统和高等医学院校两个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也存在考核、师资上的差异。杨政雄[4]也指出,碎片化的培养模式导致了全科医生“层次不一样,水平参差不齐,职称也不一”的现状,以及真正能够履行全科医疗职责的全科医生极为匮乏。

2广东省Y市全科医生的现状

广东省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社会与卫生事业的建设较为完善的省份,对本地区全科医生的培养、配置都有较为完善的规定。而作为一个县级市,Y市拥有与同级别县市相比更为优异的医疗资源,因此笔者选择Y市作为此次的调查地点。2015年7月,笔者对Y市的两大公立医院――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以及若干社区医院的部分全科医生进行了采访,本文所描述的全科医生发展现状就建立在@些访谈的基础上。

21全科医生的配置与工作

Y市的全科医生在社区层次的配置较为完善,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数名全科医生,分别是:城北六名,城南三名,城西和城中六名至七名,其中城南还有全科护士七名。然而,全科医生在村镇卫生服务站并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乡卫生站并没有配置全科医生,也没有开始进行全科医生的培训。

全科医生的职能较广,不仅负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会诊工作、24小时候诊,还需开展对有需要的病人进行回访、上门护理,进行社区的诊断、干预、健康讲座等工作。然而,全科医生的实际待遇是与专科医生一致的,并没有因其工作量大、工作内容复杂而有适当提高。从访谈结果来看,全科医生培训的名额过少,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只有一至两个接受全科医生培训的名额,这导致了全科医生的更新速度极为缓慢,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全科医生的需求都很大,这就产生了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供不应求”的现象。为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就会采取一些增加全科医生工作频次或直接提高工作量的做法,如在采访过程中,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李护士长就反映当社区人手不够时,人民医院住院部就会调派全科医生来社区进行工作。

22全科医生的培养

目前,我国注册的全科医生仅有两千多人,这是因为全科医生的培养时间长、成本大。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有两种途径:一是先在高等医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其后到基层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工作与临床实践,根据时间的不同有5+3、5+2或3+2、2+3等模式;二是在职医生转为全科医生,这就需要专科医生经过专业的全科医生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全科医学的临床实践,其后再进行统一考考,通过后才拥有全科医生的资格。

2009年3月,我国开始培养第一批全科医生,Y市则从2010年开始落实这一政策。根据国家卫计委下发的文件,每个省要先培养一批拥有培训资格的全科医生骨干。广东省第一批全科医生的培养分为理论培养和临床培养两大块,理论培养是在网上进行资料的学习与考察。Y市城南社区和信善社区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各有一名医生参加了培训,这两名医生在取得全科医生资格与培训资质后返回Y市培训本市范围内的全科医生。Y市第一届全科医生进行了10个月的学习,从2009年一直持续到2010年,并在 2010年2月1日取得了资格证书。

总地来看,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窗口狭窄、培养软硬件缺乏是笔者在本次调查中发现的阻碍全科医生高效培养的主要因素。首先,基层行政区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常常无法满足在本行政区域内进行全科医生的培养。在Y市,只有城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申请了广东省社区示范基地,拥有培养全科医生的资格,因此从第二届开始,Y市的全科医生培训中理论课的学习就被安排到了Y市上一级的地级市Q市进行,Y市人民医院和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则仅作为实习基地。另外,基层医疗硬件条件的欠缺也从加剧全科医生培养碎片化的角度阻碍了全科医生的高效培养:“许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基础设施只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仅有少数能完全满足需求[5]”,这种现象不但不利于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与护理,而且对全科医生真正发挥其作用,以及全科医生有效进行临床实践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次,培养条件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基层行政区全科医生的培养窗口十分狭窄。根据Y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多位主任反映,近年来Y市给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全科医生培养名额只有一到两名,而城南、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甚至已经两年没有培训名额。另外,基层群众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不断上升。据医护人员反映,社区医疗服务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普遍希望能有更多的全科医生投入社区进行工作。然而,狭窄的培养窗口直接导致了基层行政区全科医生培养的速率远远落后于对全科医生的需求,使得基层全科医生只能在一种接近于萎缩的状态下运行,更谈不上平衡医疗资源、缓解医疗服务提供压力紧张的现状。

23全科医生的潜在供需市场

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工资待遇并不高,但全科医生及全科医疗事业具有极高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这个判断主要是从对全科医学市场供需两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中得出的。

从供给的情况来看,全科医生潜在人才储备库较为庞大,高等医学院的毕业生以及正在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医生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成为全科医生;另外,从对Y市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Y市两所中心医院的医生的访谈结果来看,大多数医生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愿意为社区人民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另外,由于现有全科医生数量较少,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已相继出台了一些的一全科医生为对象的鼓励性政策,这也从客观上提升了全科医生未来的发展潜力。

前文已有提及,目前我国社会尤其是基层对于全科医生的需求极为旺盛。在“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以及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下,基层越来越倾向于在本区域内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资源配给,而全科医生作为受政治的基础条件,其从一开始就以服务基层、满足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基层医疗需求为主要目标,因此全科医生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基层医疗服务需求的主要对象。在不断增强的基层医疗服务需求之下,全科医生的受重视程度也将与之呈正相关增长。

3全科医生的发展建议

目前,阻碍全科医生和全科医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分为两大块:主体因素和客体(环境)因素。主体因素是指全科医生,以及与全科医生相关的管理、服务等机构方面软硬件条件的欠缺所产生的阻碍因素;客体(环境)因素是指目前我国整个医疗卫生制度、相关政策以及相关的社会环境所引发的阻碍因素。因此,为促进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的良性发展,有关部门应从这两方面入手,改善全科医生的软硬件条件,促进全科医生的积极性。

31基于主体因素的建议

当前,制约我国全科医生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全科医生的入口狭窄、培养乏力,因此必须扩大全科医生的培养途径、缩短培养周期。从当前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途径来看,经由高等医学院毕业成为全科医生的比例较低,因此,应当重点扶持高等医学院和综合型大学医学院的全科医学专业,扩大全科医生的培养窗口、培养质量。另外,除考虑在高等医学院校建立全科医学学科外,“在医学生课程中应增加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并在毕业后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中探索建立全科学专业学位[6]”。当然,在制定全科医生的培养规模、培养内容等具体培养政策时,应当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论证。

是全科医生的待遇问题。根据激励理论,员工是否受到激励取决于“激励效价”与“可获得性”两个变量,员工受到的激励水平等于激励效价与可获得性的乘积,在激励效价一定的情况下,可获得性越高,员工受到的激励效果就越强。从目前来看,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于全科医生已经出台了一套较为具体、完备的优惠与晋升通道、职业发展方面的制度规范。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我国情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各地将这套制度规范落实到实践中去的程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Y市虽然是卫计规划的全科医生及其待遇制度的试点地之一,但由于其经济较不发达、城市化水平不高等原因,Y市一直没有将其完全落实,这就使得Y市全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无法达到全科医生待遇制度的顶层设计阶段所预期达到的程度。鉴于这一点,我国应当在宏观上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保障全科医生的待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国还应当继续保持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公共卫生投入,通过法律、经济的手段保证全科医疗事业的快速的发展。在具体的政策执行方面,如果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将政策所规定的待遇进行落实,应当以规划的方式拟定一个时间区间,在此时间区间内逐步推进全科医生待遇的落实工作。

是全科医生的管理问题。全科医生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有治疗、康复、护理、宣传教育等,既包括了传统的医疗事业,又涉及新兴的护理等事业,因此卫生行政部门、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民政部门都有可能在全科医生进行工作时履行其管理职能,然而对于各公共部门对全科医生管理的权限、内容、方式等都缺少一个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全科医生在工作中可能面临多头管理的情况。为避免因此而导致的低效率,应当制定规范化的管理全科医生队伍、为期提供必要服务的规章制度,更进一步则应该在有全科医生在职的医院都建立全科医学科室,由它统一管理本部门的全科医生。

32基于客体因素的建议

相τ谥魈逡蛩兀客体(环境)由于具有外延的广泛性与多元性,其复杂程度远甚于主体因素。因此,基于客体因素的建议只能通过一种宏观的、规划性的话语来表达。

全科医疗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部分,其政策、目标、规划必然要服从于整体,并在整体医疗环境的推动下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基本卫生服务范围、公立医疗体系规模等问题度需要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才能得到改善;另外,我国重视专科胜于重视全科,重视而不重视宏观,重视政策制定而不重视政策执行,这就导致我国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的发展不仅晚于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对于整体医疗卫生事业局限性对全科医生、全科医学发展产生的阻碍,还需对症下药:一方面,应当“明确医疗卫生的基本目标定位、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7]”。另一方面,应当在整体的医疗卫生规划中将全科医疗事业列入发展重点,配给与目前我国全科医学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营造有利于全科医学发展的环境。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Y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这两所中心医院患者数量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的心态与意识。在采访中,许多患者在被问及为何不选择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作为首诊医疗机构时,都将“不信任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软硬件设施”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患者宁可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获取前往中心医院就诊的机会,也不选择前往更为方便且实际上能够满足患者需求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显然,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患者选择的低效率,也会导致以社区为工作重点的全科医生无法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要改变这一现象,卫生行政部门、医疗系统、民政部门应当进行广泛的宣传,并配合一些政策手段,如出台优惠措施鼓励患者前往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要求前往中心医院时应当由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证明等,逐渐使患者建立起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的信心,在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全科医生的作用。

另外,通过立法的手段对全科医疗及全科医生进行管理、引导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以全科医生为对象的法律法规体系,这就使通过一种常就地作用于全科医生的指导性手段失去了参考依据,而在充分调查全科医生实际运行情况基础上,制定相关的法律或行政法规,有助于在当前全科医生及全科医学定位较为模糊的情况下对全科医学事业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制。

4结论:市场化背景下的全科医生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改革将医院划入“公益类”事业单位,包括“公共卫生”与“卫生服务站”,即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经费由政府全额或部分拨付。从外部性的角度来看,由于医疗卫生事业具有极强的正外部性,政府应通过经济手段对其进行扶持;另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卫生事业也应当适当发挥市场的积极性,允许私人、社会团体设立医院和卫生服务站,形成公、私医疗事业平等共存、良性竞争的局面。对于全科医生来说,允许私营医院、卫生服务站培养并配置全科医生具有充分利用资源的作用:私营医院、卫生服务站的规模一般比公立医院小,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村镇等小型居民聚居区,而全科医生及全科医疗事业的初衷正是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而设立的,这与私营医院、卫生服务站的运作情况契合。在各行各业都越来越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事业的部分市场化(培训、分配等)是有助于这一领域的发展的;当然,为了避免全科医生这一稀缺资源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而呈现集中的趋势,政府、公立医院应当进行必要的调解,保证全科医生在基层的分布。

然而总体来说,我国全科医生和全科医学事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具体的发展方向还没有最终确定,政策框架也还没有形成一套稳定的体系。Y市作为全科医生制度的试点地区,其显示出的全科医生的价值以及所暴露出的问题,应当引起卫生行政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充分吸收Y市全科医生运行过程中的有益于医疗资源合理分配、扩大基层群众获得便捷医疗卫生服务的途径的因素,吸取由于资源与社会情况的限制而无法发挥最大效用的教训,制定全科医生发展的长效战略,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修正全科医生的发展模式,从而为全科医生在我国的发展保驾护航。

全科医生论文:全科医生信箱

主持专家:崔玉涛

专家简介: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医生

卡介苗

宝宝接种卡介苗一个月后开始化脓,昨天晚上发现脓包里的脓液沾到衣服上,可能是被衣服磨破了,但是晚上帮他洗了澡,水沾到了化脓的地方请问要紧吗?会不会感染?

常说卡介苗为慢反应疫苗,就是说其反应过程会持续几个月。典型的反应过程:接种部位红点―局部红肿―化脓―破溃―结痂―局部留有小疤痕―终身留有痕迹。有些婴儿反应过程较轻。即使出现化脓、破溃,也无需特别治疗,只需用棉签蘸干局部,保持局部干爽,不需消毒,不需覆盖。

出牙早

我家宝宝三个半月就长牙了,这正常吗?我们是混合喂养,最近一个多月母乳喂得比较多。这种情况需要去医院看看么?

平时大家总说婴儿满六个月应该出第一颗牙,而且应该是下牙,多是成对出。这种说法并不错,但不适用于所有婴儿。有些婴儿出牙早些,有些婴儿出牙晚些,有些婴儿先出上牙或旁牙,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只要婴儿出牙就应开始给他刷牙,既可保护牙齿,又可从小养成接受刷牙的好习惯。

牛奶过敏

我家宝宝40天,喝奶粉立马就会吐,呈喷射状。刚出生的一个星期也是喝的奶粉,没有吐过,现母乳喂养,怎么会这样呢?

曾喝过配方粉,无明显不适,现喝,出现喷射性呕吐,正符合“致敏―过敏”的过程。致敏指体内对某种物质已出现免疫应答,但还无临床表现;过敏指的是出现临床表现。过敏过程就是先致敏再过敏。所以必须立刻停止喂养配方奶粉,改成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当然,要是能坚持纯母乳喂养最好。

大便带血

宝宝现在58天,母乳喂养,大便一直保持在每天十次左右,偶尔会带血丝,体重增长良好,这样的情况可以打脊灰疫苗吗?

母乳喂养儿若大便带血是因肛裂所致,多是肠胀气、排气费力引发的机械损伤。在缓解肠绞痛同时,用稀释后的黄连素水温湿敷肛门、局部涂抗生素软膏等方法辅助肛裂愈合。如果怀疑是肠道出血,也许与过敏有关,妈妈才需控制自己饮食种类。无论大便带血是何原因,可以接受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

母乳

用吸奶器挤出来的母乳放到冷冻室后和亲喂宝宝的母乳营养成分和活菌成分一样吗?

将母乳吸出置奶瓶喂孩子与婴儿直接吸吮乳房之间的最大差别不是母乳本身的营养成分,而是喂养过程。直接母乳喂养,孩子先吸吮妈妈乳头,可获得乳头、乳头周围皮肤和乳管内的细菌,易于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和巩固;而吸出母乳置奶瓶或储奶袋,其菌群种类和数量会与直接吸吮有明显的不同。

饮水量

宝宝5个月,配方粉喂养,每天喂多少水合适呢?

是否需给母乳、混合或配方粉喂养的婴儿喝水,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要根据婴儿体内水分状况决定。方法是通过排尿颜色进行观察。若不是药物因素,尿色偏黄说明体内水分有欠缺,应补水;当然,排尿无色,就无需刻意补水。如果配方粉喂养儿大便偏干,不能说明水摄入不足,而应添加益生菌和益生元。

二类疫苗

我想给宝宝接种B型流感疫苗,但我家里人觉得二类疫苗不太安全,担心孩子打了以后会产生不良反应,孩子到底该不该接种二类疫苗呢?

二类疫苗不是“安全”与“不安全”的标志,是需家长自己付费的疫苗,是预防一类疫苗不能预防的一些疾病。疫苗是抗原,可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预防真的相应病菌进入体内可能产生的疾病。再有,疫苗都是针对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在保证一类疫苗接种的前提下,有条件应接种二类疫苗。

腿型

我家宝宝4个月,腿伸直后小腿还是弯的,有点像“O”型腿,是什么原因?有关系吗?

“O”型腿指的是平卧放松时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不在一条直线上,膝关节外移,致使双脚靠近时,膝关节间有距离,可超过3~6厘米,外形类似字母“O”;“X”型腿正相反。胎儿在妈妈子宫内蜷曲身体,双腿弯曲内收,致使很多婴儿出生后双小腿内弯,会随着长大逐渐变直。小腿弯曲不属于“O”型腿。

龋齿

宝宝8个月了,4个月开始长牙,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最近才开始用纱布擦牙齿,但已经发现有3颗牙齿变黑了。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呀?

婴儿萌出第一颗牙就要刷牙,而不是擦牙。从小开始刷牙,不仅利于牙齿清洁,也利于培养婴儿接受刷牙的习惯。吃奶、吃饭后用清水漱口不能代替刷牙。母乳中含有乳糖和低聚糖,不利于龋齿生成;而配方奶、米粉等食物都有蔗糖或淀粉,存留于口腔内被细菌败解产生酸,会腐蚀牙齿。所以刷牙很重要。

全科医生论文:口腔医院综合门诊教学对口腔全科医生培养的影响

【摘要】 在口腔医学生本科临床实习过程中,在原有的分科实习基础上,以医院的综合门诊为为口腔全科医生教学基地,打破口腔分科的壁垒。充分发挥口腔医院综合门诊的专业设置优势,组织口腔学科小讲课和“PBL”教学,健全全科病例分析与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学生通过在综合科的实习,掌握了口腔全科医疗的治疗模式,对口腔疾病有一个动态、系统、全面的认识,能更快的适应基层临床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口腔全科; 综合门诊; 医学生培养

目前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以4年课堂和实验教学,1年的临床实习教学为主。1年期的临床实习教学中,学生一般是去医学院的附属专业口腔医院进行分科实习。在此期间,学生主要对口腔医学的内科、外科、修复、正畸等相关科室进行轮转,从而对口腔的临床操作获得一个学习和掌握。但由于专业口腔医院的学科分类非常细,患有不同口腔疾患的患者往往在不同科室内完成治疗,学生在一个科室里面只能获得本科室的学习内容,内容专一而局限,学生很难获得足够的对患者疾病治疗进行整体方案制定的训练。

省属院校培养出的口腔本科毕业生,如果不考取研究生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更可能成为一名基层口腔综合科医生,或者选择口腔诊所开业。大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能把每个学生都按照科学研究的模版进行培养,需要在学生本科临床实习阶段,有针对性的培养独立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制定整体治疗方案的能力。

四川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对于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思考。笔者所在学校本科毕业生半数考取研究生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另有半数学生会进入基层医院成为业务骨干或者考虑开业。这些基层医院基本是未进行口腔分科的,同时由于基层口腔专业人才缺乏,学生毕业后就会直接参与到临床一线上去。如果在学校期间就能对学生进行口腔全科医生的严格训练,必然会减少其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是一家专业分科的三甲口腔医院,而医院成立的城北门诊是专业分科不强的口腔综合门诊。为了促进口腔全科医生的培养,笔者所在医院以此口腔综合门诊为口腔全科医生教学基地,进行医师培训的新尝试。

1 充分发挥口腔医院综合门诊的专业设置优势

利用口腔医院综合门诊的专业设置特点,对有志于进行口腔全科从业或者是开业的口腔医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口腔综合门诊内不设细的专业分科,患者往往会在一位医生处完成所有的治疗内容。这需要从业的医生具备较强口腔综合知识,同时也需要医生进行各学科间的综合学习。如主诉牙痛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根管治疗、牙周治疗、或者是患牙拔除的治疗,完成治疗后,可能还需要进行义齿修复等。综合门诊的带教医师需要兼顾口腔医学各个学科专业,指导实习生改变单病单治的思维方式。将患者的疾病和整个牙颌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制定治疗计划时从全局出发,综合应用牙体、牙周、口外、修复、正畸等相关知识,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指导临床工作。充分发挥口腔综合门诊的特点,训练口腔实习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口腔科全科医生[1]。

2 组织口腔综合学科小讲课教学,加强学习的系统性

口腔综合门诊内分科相对不明确,但临床医疗教师一般又有自身的专业方向(以四川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城北门诊为例,有牙体牙髓、牙周、黏膜、修复、颌面外科、正畸等各学科抽调的医师进行临床和带教。因此门诊每周有医师组织实习学生就典型病例的诊断治疗进行分析学习,每月安排医师进行本专业的小讲课,对擅长的专业领域进行系统讲解及其多学科联合治疗讲解;同时也将口腔各科学领域的新技术、新理论介绍给口腔医学生,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口腔全科医师。同时,医师也会对学生进行口腔综合门诊开业和管理方面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卫生系统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毕业后开业提供支持[2]。

3 运用病案为中心“PBL”教学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双向沟通、教导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口腔综合科的实习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带教医师为主导的原则,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口腔内科、外科、修复科、正畸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加强病例分析,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全面地分析疾病的起因和演变。同时强调口腔系统全局和口腔全科的特点,周全地制定检查治疗计划,培养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对前来有“镶牙”需要的患者,如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如何为患者制定治疗计划、如何进行医患沟通,如何在把握卫生治疗原则的条件下,根据患者的时间、费用、功能美观需要,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改变医学生理论脱离实践的无所适从状态,激发学习热情,发挥其更大的学习主观能动性[3-4]。

4 健全全科病例分析与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为了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临床综合操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标准,逐步建立起临床基本技能和实习工作成绩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新模式。临床基本技能考核内容的选择是以口腔全科医学生在实习期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为考核重点。操作过程的评估采用教师现场评估的方式进行:每位学生出科前2周随机接诊新患者,完成考核范围内的接诊、检查、治疗方案制定、简单操作、病例书写等内容,由教师以学生在接诊期间的表现打分。实习工作成绩考核是在保证临床患者服务质量的同时,按照实纲要求分别制定在综合门诊实习期间口外、口内、修复科相关病种治疗工作量的考核标准,通过统计实习生在综合门诊完成的工作量,获得其工作成绩得分,最终的出科考核总成绩由临床基本技能和工作成绩考核综合评定[5-7]。

5 鼓励学生从事口腔全科相关的科研活动

临床医疗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前提,医学科学研究又反过来促进临床实践和医学教学,医教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实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口腔全科的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在科研指导老师的安排下从事口腔全科相关的科研活动。通过对毕业课题的研究,让学生们意识到口腔医学的科研过程不仅仅是对医疗实践的简单描述和总结,而且是对医疗本质、医疗规律的理论性提升,可以更好地指导医疗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医教研促进作用[8-10]。

成立口腔综合门诊以来,实习学生通过对口腔全科的接触和学习,掌握了全科医疗的治疗模式,踏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基层临床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前我国广大基层需要大量受过专业全科口腔医疗培训的口腔医生,在口腔综合门诊进行实习的方法符合我国国情,可以满足社会对口腔全科医师的培养要求。5年制口腔本科的目标为培养具有扎实的口腔医学理论知识、较强的医学实践和医患沟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大部分学生的流向是二级和二级以下口腔专科医疗机构、牙科诊所等,其承担的工作是以临床治疗为主,口腔预防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口腔全科诊疗工作[11-12]。如果仅仅采用口腔综合医院分科实习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将口腔医学看成是各个亚科的简单相加,使学生在工作后的医疗过程中静止、孤立、片面地看待医学问题,无法满足社会对口腔全科医师的培养要求。因此在口腔临床实习中,在笔者所在学校原有的分科实习基础上,以医院的综合门诊为实习基地,打破口腔分科的壁垒,使学生对口腔疾病有一个动态、系统、全面的认识,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发展方向。

全科医生论文: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体系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借鉴国际较为成熟的全科医生制度及实践经验的途径,提出了促进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的具体建议。要在全科理念下,加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力度;参照“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切实提高基层中医师待遇;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搞好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强化中医特色,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关键词】 中西医并重;全科医生;制度构建;途径

全科医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美,完善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被介绍到中国。全科医学是集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一门独特的综合性医学学科,是初级卫生健康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学科。经过全科医疗专业教育训练,并通过考试考核获得相应资质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生称为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本文通称全科医生)。全科医生主要特点是强调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照顾,并对服务对象全程负责式的照顾。全科医疗与大中型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疗模式相比较,全科医疗具有首诊服务、一体化服务、连续性服务、协调性服务等特点,解决人群健康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对疑难、危重病人开展专科会诊或双向转诊。

一、坚持中西医并重,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

1、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的必然选择

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及全科医生的概念虽然是舶来品,但全科医学并不排斥传统医学。200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马建中在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大会上指出:“人类文明步入21世纪之际,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医学在发展。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医学模式逐渐发生变化,回归自然,追求健康,日益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包括针灸在内的传统医学必将在未来的人类卫生保健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应当推广传统医药。中医不仅重视治病,更强调治未病,保健养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完全符合全科医学及健康管理的理念。中医药服务可参与、融入家庭健康服务的各个阶段,可服务不同性别、不同地域、不同年龄段的全部居民,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价值。对此,必须坚定对中医的理论自信、能力自信。

2、降低人民群众医疗费用的客观要求

不断增长的医疗费用负担是目前世界各国医疗保障体系需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全科医学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得到快速发展,重要原因之一是其科学合理的健康及医疗服务模式可以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成本,如首诊负责制、一体化、连续性等。数千年来,中医以临床疗效确切,救治方法多样、简便,治疗费用低廉,在目前仍然拥有大量“粉丝”,中医及其他民族医学在城乡居民中仍然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以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认识论为基础,中医在健康维系方面,“法于阴阳、合于数术”,形成了既丰富多彩,又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在世界医学体系中独树一帜。回顾“赤脚医生”的历史发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能够以占世界1%的卫生费用,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且医疗、公共卫生覆盖率高达85%,乡村医生创造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真正坚持了中西医并重。

3、践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坚持中西医并重”是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汇集中国智慧解决中国医改问题的中国式办法。建立和健全全科医生制度,恰好给中医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正如梁万年先生所说:“中医与全科医学,在服务理念上有相当大的相似性”。大力推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是我国医疗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医学必须牢牢抓住这一时代机遇。中医学在中国特色全科医学体系中不仅占有相应的地位,而且应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为推动世界全科医学发展作出贡献。政府工作报告已将“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列入2014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分级诊疗要求建立全科医生首诊制度,贯彻落实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力争大力培训中医全科医生,在数量上占优势,在质量上过硬,在待遇上倾斜。

二、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体系应充分借鉴国际较为成熟的全科医生制度及实践经验

1、构建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三位一体的培训制度

在英国、加拿大等全科医学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医学类院校几乎都开设有全科医学系,使30-60%的医学生有机会参加全科医学知识及必备职业技能的学习或培训,而目前国家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系的,以全科医生为培养目标的高等院校还为数较少,招收规模不大。2010年起,国家已连续4年为农村订单式培养全科医学方向临床专业学生,累计招生近仅2.1万余名,数量远远不够。此外,毕业后教育应进一步加强,同质化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加强全科医生继续职业教育,完善医师终身学习的制度设计。

2、充分借鉴国外全科医疗模式

全科医疗是由全科医生所从事的医疗实践活动,它是在现代医学模式指导下,为社区居民提供的以个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可及性、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其最大优势在于为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就诊病人根据其病情科学合理有序地在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流动。并且其签约式、全程式的健康管理及医疗救治,有利于改变目前国内“点状就医”就医模式(医院视病人每次看病均为第一次,导致对病人的检复多次)带来的医疗资源浪费。

3、注重团队协作,发展社区义工

借鉴其他国家经验,例如,在泰国卫生人员配备一般是:1名接受过2―3年培训的医生(卫生员)、1名助产士、1名护士。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政府一起聘请大量的社区卫生志愿者,每个乡大约有20名左右,他们从事社区卫生工作时身着专门的制服,主要职责是配合社区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员提供院外服务,如健康促进、家庭保健、计划免疫及健康卡的审定和管理工作等。村卫生室只是在比较偏僻的农村才设立,服务人口500―1000人。村卫生站一般只配备一名社区卫生工作者,工资来自国家卫生部。主要服务内容包括: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及疾病的简单处置等。同样在欧美国家,做义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甚至个别国家的中学课程还包括一定的义工学分,学分不够是不能毕业的。在全科医疗团队中发展社区义工,不仅能减轻团队工作负担,而且还可以减少财政投入,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义工本人还可以学到很多保健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4、政府要制定特殊的支持及鼓励政策

美国全科医生培养,从上大学算起,至少需要11年。正式执业后,每年还要对全科医生进行更深入的专科训练,以提高全科医生的能力。为了鼓励新医师加入到全科医生队伍,美国对全科医生的经济收入和福利逐年在提高。此外,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利用提高全科医生待遇等政策杠杆来鼓励优秀医师从事家庭诊疗。在英国,根据英国1948年形成的国民医疗保健体制,英国城市和乡村每一个社区都建立了全科诊所,再加上一些规模较大的地区性公立医院,构成一个覆盖全国的医疗保健网。英国的全科医师制度较为成熟和完备,保险公司只负责经过家庭医生同意的继续治疗费用。在加拿大,由于家庭医生数量不足,加拿大政府也采取了鼓励措施引导医生到偏远地区从业。如:免除8000加元的助学贷款(约4.9万元人民币);提供奖学金;在录取时提供优惠措施。

三、中医借助全科医疗模式将会促进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相互交流和繁荣

1、目前中医发展的困境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历经数千年的探索、实践,体系完整,临床疗效明显,在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前,中医承担了国人健康保障的重任,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医名家层出不穷,中医理论系统完备,中医疗法丰富多样,中医方剂递进式增加,中医流派精彩纷呈,……中医代代相承,“上工治末病”及各种辩证思维和方法,无不深深打上了一个民族的性格和智慧的烙印,蕴涵着一个民族在疾病面前不屈服、不低头,知难而进的探索精神。至今仍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居民健康及医疗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现象在世界范围内也绝无仅有。西方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以后,中医曾一度受到冲击,尤其是近30多年来,医疗机构受现行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特别在当今医疗机构普遍市场化、产业化所带来的逐利性,把农业时代形成的以自然疗法为主的费用低廉的中医挤到了医疗这个诺大舞台的一个小小角落。中医院,特别是大型综合性的中医院,西化现象严重,中医发展面临被边缘化困境。

2、国际全科医学发展亟待突破

经过西方国家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适应战后疾病谱的变化及居民健康需求,全科医学逐步发展壮大,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和接受。全科医疗的工作模式,带给服务对象的是契约关系下的完整的医疗照顾,不仅更科学合理,而且通过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可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节约医疗费用,提高了健康管理成效。这也是全科医学发展不可阻挡的社会需求。然而,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虽然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已带来了诸多成效,但其进一步降低医疗费用的空间有限,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医疗费用的再下降,则需要借鉴和引进更好的智慧来发展全科医学,这无疑给传统医学的引入和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医作为传统医学优秀代表,强调生命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天人合一”),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上工治末病”),重视绿色、自然疗法(“天人合一”),具备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注重个体差异,坚持个性化治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强调社会伦理道德(“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等等,中医这些特质,决定了其在社区卫生及居民基本健康保障中大有可为。中医与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结合,既是全科医学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医自身发展的需求。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带给中医的将是广阔的服务空间和巨大的学科实践发展的机会,而中医带给全科医学将是服务能力的提升,资源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及学科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完善。

3、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结合的契机业已成熟,两者协同发展值得期待

全科医学传入中国20多年来,其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为启蒙阶段。这一阶段,是政府层面认识的发展,了解全科医学的趋势和必要性。标志是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第二阶段:2000年至2009年,为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政府对社区工作的加强,各地对全科医疗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表现为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如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设置全科医疗科,2005年开始,政府投资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进行岗位培训,2005-2010年,以河南为例,利用中央财政对1.2万名社区医生开展了以“全科医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为大力推行和实施全科医疗服务模式阶段。出台十余个发展全科医学的制度性文件。如2010年国务院六部门出台《关于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社会[2010]561号),对中长期全科医学发展及全科医生培养工作进行规划;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明确提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思想、原则、方法和举措、保障措施等。确定了在我国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战略性选择。自2010年开始,加大培养和培训全科医生工作力度,中央财政投入为中西部地区订单式培养全科人才;大力开展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职在岗医生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010-2013年,四年间,河南累计为农村订向招录及按全科方向培养2245名本科生,已安排培训周期为1年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9730人,在部分城市试点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约600人。前两项全科医生培养项目,均有国家财政支持。相关配套的全科首诊及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虽尚未明确出台,但在医改方案中已有明确指向。在这一系列政策背景下,中医学只有积极融入全科医疗模式,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日前,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解决医改问题的中国办法,无疑为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的结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协同发展,其“化学反映”不可限量。不仅有利于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而且中医药学也必将为世界全科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接受中医提供了难得的平台和机遇。

四、促进中医学与全科医学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的具体建议

西方发达国家的全科医生制度因国情而不尽相同,中国发展全科医学,做出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政策选择,不可能照搬照抄国外现有的制度体系,必须结合中国国情,积极融入中医,方能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全科医学发展道路。

1、在全科理念下,加大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全科医生人才培养力度

近年来,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导致本来招生量不足的西医专业的中医学生转行率升高,中医从业人员相对不足,素质偏低,后继乏人。数据显示,1990年以来,中西从业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如果不抓紧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扭转,预计到2020年中医从业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比例将不足3%。目前,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执业方式的乡村医生不足乡村医生数量的1/3;而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为执业方式的医师不足全部医师的1/6。且现有从业人员中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以中级以下为主体,高素质人才的缺失,必然导致中医药特色难以发挥,服务面狭窄,质量难以提高,与健康需求相比明显不足。建议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农村全科医学生培养中增加中医临床专业招生比例。同时,应进一步加大中医学在西医临床专业全科方向定向医学生教学课程中的比例,注重在未来的全科医生中培训中医临床思维。这是发展中医全科医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在基层医师的培训中,也应进一步加大中医学教学内容。鼓励中、西医不同执业类别医师相互学习、交流。

2、参照“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切实提高基层中医师待遇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投入,设中医全科医生特岗,切实提高基层中医师待遇。从政策设计上缓解中医人才不足的现状,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来看,政府对中医人才待遇投入的增加,必然导致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增强,进而降低医疗服务费用,才有可能用“中国办法”解决好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世界性难题,增加医改成功的法码。

3、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制度的设计,应始终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

首先,要在医疗资源配置中,提高中医药比重,逐步增加中医医疗资源总量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所占比例,使之达到或超过总量的1/2,方能体现中西医并重的国家战略。制订优待政策,鼓励大力开办中医类诊所,大力发展具有中医性质的健康产业,加大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发挥应有作用。其次,在人才培养、科研投入、产业开发等方面,与西医相比应给予同等待遇。

4、强化中医特色,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1)将中医药融入全科医生整体制度设计,研究制订将中医药与全科医学协同推进的战略发展规划。可根据居民对全科医疗服务的需求,深化中医药体制改革,在全科制度体系中,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

(2)在全科医疗体系建设中加大中医保健及诊疗知识的普及推广。建议在全科医疗团队建设中要求至少有1名中医师,在社区或农村居民中的中医爱好者群体发展社区义工,保护和支持各类中医正能量发挥作用。营造中医发展的良好环境。

(3)在全科医疗服务中大力推行中医适宜技术。应系统评估、筛选出一批适合在全科医疗服务中推广的安全、有效、经济、适用的中医适宜技术和方法。并由政府主导建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的平台和渠道,促进成果转化,在全科医疗服务中造福居民,不断培育、巩固和扩大中医在全科医疗中的地位、影响力和作用。

全科医生论文:食物里的“全科医生”――苹果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吃过苹果,但未必了解它。就是这样一种果实,却默默无闻地成为了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水果。

全球最受欢迎的水果

如何评选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水果?美国一个叫“勇气鱼”的博主做了这样一项试验:在google中搜索目前所有能买到的水果,结果“苹果”以4.13亿条信息荣登榜首,紧随其后的有橙子、香蕉、草莓等。该博主在文章中也表示,本想输入“苹果”和“水果”,以避免搜索到苹果公司相关信息,但毕竟,“苹果对当代文化和制造业的影响也能反映这种水果受欢迎的程度。”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张文解释说:“可以说,苹果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果,目前全球有超过80个国家种植苹果,中国是其中最大的生产国,富士则成为世界第一大栽培品种。全球每年苹果产量超过6000万吨,全世界每年要吃掉近4000亿个苹果,这其中有直接入口的,还有大量被做成了苹果酒、苹果汁、苹果酱,在全世界范围内销售。”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高级农艺师王小伟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让苹果成名的原因有很多:第一,苹果种植适应性强,适生区多,对环境要求不是很苛刻。第二,苹果耐储藏,可以经年储藏。“这个季节我们吃的苹果,除了部分早熟的嘎拉果,其他都是去年的。”张文补充说。第三,苹果便于加工,可以做成酒、果汁、果酱、果干等多种食品,进一步扩大了食用范围。第四,苹果口感香脆,营养丰富,适合全球人的口味。

研究还发现,苹果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水果”。据英国《每日电讯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大约6000万年前,一场让恐龙灭绝的灾难却成就了苹果树的诞生。除了作为食物,苹果也反映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曾有人总结出“影响世界的四个苹果”:亚当夏娃偷食的苹果成为人类起源的原点;帕里斯用一个金苹果赢得了维纳斯;掉落的青苹果引领牛顿破解了万有引力之谜;苏格拉底以蜡制苹果考验学生,慧眼发现了柏拉图……

食物里的“全科医生”

在1866年2月出版的《备忘和查询》中这样描述了苹果:“睡前吃一个苹果,医生就会丢饭碗”,这个变化了的谚语一直被引用近150年。表述虽有夸张,但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程义勇也曾表示,苹果是一种“全方位的健康水果”,其中含有丰富的有机酸、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多酚及黄酮类营养物质。而在一份《世界最健康食品》的榜单中,苹果排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水果之王”,因为它“营养密集”“天然美味”“容易购买”,并且“人人买得起”。

美国农业部有机食品专家芭芭拉・卡米称,苹果中“酸”和“甜”的来源也十分有益。苹果虽酸性高,但并不有害,其酸由90%的苹果酸和10%的柠檬酸组成;果实的甜味来自蔗糖和果糖,两者都是自然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吃。除此之外,成熟的苹果含有80%的水和零脂肪,非常适合减肥者食用;一个苹果相当于每日所需果蔬的1/4;苹果高钾低钠,可部分中和现代人的高盐饮食。除此之外,苹果还有牙刷作用,咀嚼它可以洁齿和杀灭口腔细菌。

美国《发现健康》网站最近还撰文报道,除了人们熟知的维生素C等营养,苹果中还含有三种特别的“明星成分”,对健康益处颇多。果胶:这种可溶纤维能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糖,它还能帮助降低身体中的“坏胆固醇”水平,并像其他纤维素一样,帮助消化系统维持健康状态。硼:这种苹果中富含的营养素,可以壮骨和健脑。槲黄素:苹果中含有的一种类黄酮,这种营养素能降低包括肺癌和乳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风险,还能减轻自由基对身体的破坏,延缓包括老年痴呆症在内的各种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吃苹果的四大问题

苹果营养好,但在品种选择、食用方法上,人们还存在许多疑问。

问题一:吃苹果到底要不要削皮?张文说:“苹果皮里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但人们又担心会有农药残留。其实,目前正规种植的苹果,基本都符合元公害标准,并且在苹果‘小时候’就已经套袋,基本接触不到农药,可以用水洗净直接吃。一般来说,果形整齐、果面光滑、色泽较淡、不同果实之间差异较小的,往往是套袋生产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姜微波则提醒,在流动摊贩那里购买的廉价苹果,或是残次苹果产品中夹杂的落地果,受农药污染的几率较高,削皮后再食用更安全。

问题二:哪种苹果最有营养?从红富士、黄元帅到澳洲青苹,“虽然这些苹果外观差异很大,但只是糖分、有机酸等含量有异,营养几乎相同。”张文说,但从口感、口味来说,黄元帅软、富士硬、青苹酸、国光甜,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问题三:每天到底吃多少苹果?天津营养学会理事长付金如表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200~400克水果,基本上一个大的富士苹果就能满足。“但没有必要恪守‘每日一苹果’,每周吃3~4个即可,可以穿插吃些其他时令水果。”此外,由于苹果质地较硬,吃的时候最好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以免损伤肠胃。吃苹果最好的时候是在两餐之间。付金如说,苹果当做加餐可以提供身体、大脑所需的水分和营养,还可以带来饱腹感,减少正餐的饭量。

问题四:果汁果酱能代替苹果吗?付金如说,在苹果制品的加工过程中,果汁的营养损失最少。果酱由于需要加热,可能会损失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并会添加较多的糖。苹果干分为两种,冷冻干燥的营养保存较完好,油炸的营养损失多且热量高。其他的苹果制品还包括苹果酒,老人可以喝一点;苹果醋有减肥功效,但尽量别空腹喝。(据《生命时报》文/胡楚青)

全科医生论文:全科医生在“医养融合”中作用的分析与探索

摘 要 随着我国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国家提出了“医养融合”概念,希望通过建立集照料、护理、医疗、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机构,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融合。目前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无法开展或不能很好地完成新型养老机构中的服务项目与内容,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全科医生是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其职责、功能和服务内容与新型养老机构的岗位要求有较大程度的重叠与延伸。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养老机构的沟通桥梁,全科医生可以在解决老年人医疗需求与养老机构医疗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中担当重要角色。

关键词 医养融合 老龄化 全科医生 养老机构 角色作用

1 “医养融合”基本情况

1.1 “医养融合”概念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医养融合”的概念[1]。所谓“医养融合”,实际上就是医疗卫生资源融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通过与养老资源的融合、促进,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使养老的整体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它反映了"持续照料"的理念[2],是医疗养老一体化基础上的老人个性化医养服务[3-4]。

1.2 目前“医”“养”主要矛盾

1.2.1 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急需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养老功能

随着失能老人数量和老年抚养系数的快速增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到2 0 1 5年,上海6 0岁及以上失能人口将占老年人口的14.6%,其中完全失能人口占失能人口的32.8%[5],这其中又有近一半老年人罹患慢性疾病[6],大量的老年人需要获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1.2.2 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就医需求目前22.3%的养老机构既没有单独医疗室,也没有专业的医疗人员[7],只能为老年人提供简单的生活照顾和部分医疗服务,无法进行全面的医疗服务,这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自理能力造成影响,也给其家属带来严重的负担[8-9]。

1.2.3 养护人员无法胜任新型养老机构工作要求

“医养融合”是缓解养老压力的重要途径[10],新型养老机构增加了医疗诊治、健康检查、健康咨询、大病康复及临终关怀等服务,这些项目是其重要的服务内容。但目前养老机构中的养护人员无法胜任岗位要求,没有能力开展或不能很好地完成新增服务项目与内容。

2 全科医生的能力及职责

2.1 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11]

①与疾病诊疗和照顾相关的各种医学知识与技能;②了解与患者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及与康复相关的人文社会因素的知识与技能,如考虑患者情境、遵医性、成本效益等;③与医疗体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医疗服务体系利用、医疗管理、团队合作等;④职业价值观形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诊疗的态度、价值观、职业责任感等;⑤与自身和团队业务发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终生学习能力、参与科研和教学的能力、评估/质量保证、信息收集与批判性阅读的能力等。

2.2 全科医生应能胜任的工作[11]

①建立并使用家庭、个人健康档案(病历);②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及适宜的会诊/转诊;③急、危、重患者的院前急救与转诊;④社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包括疾病预防筛查与咨询;⑤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系统管理;⑥根据需要提供家庭病床及其他家庭服务;⑦社区重点人群保健(包括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⑧人群与个人健康教育;⑨提供基本的精神卫生服务(包括初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⑩开展医疗与伤残的社区康复;⑾计划生育技术指导;⑿通过团队合作执行家庭护理、卫生防疫、社区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等。

2.3 全科医生的工作职责能够满足新型养老机构的要求

目前新型养老机构的工作实施者要求与全科医生的职责和服务内容有很大程度的重叠与延伸,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具有多方面综合能力,他的职责和功能可以满足新型养老机构的岗位要求。

3 全科医生在“医养融合”中承担的角色作用

按照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医疗、方便老年人就医的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建立和整理健康档案,开展饮食与健康指导、监测生命体征、培训操作技术、免费体检、建立家庭病床、与老年人沟通等服务[12-13]。全科医生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者,还需要承担健康管理者、协调者、执行者、指导者、收集者、观察者、传播者、促进者等多方面角色,在卫生服务系统及其服务内涵所提出的要求和标准的前提下,在养老机构工作中可以承担多种角色。

3.1 健康管理者

在新型养老机构中,能以简易门诊形式处理老年人的一般医疗需求,对老年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健康管理,并能对养老机构中老年患者出现的急症做出及时必要的处理。

3.2 双向转诊协调者

日常工作过程中,对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定期检测生命体征,对不能明确诊断病情、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者及时通知家属或立即安排转院诊治,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对于医院中病情稳定的患者需协调再次转回养老院进行后续随访及康复锻炼。

3.3 健康干预执行者

整个过程中,包括疾病治疗方案制订、执行及治疗后总结,慢性病管理和随访,全科医生应该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是整个治疗过程的执行者。

3.4 生活习惯改善指导者

养老机构的老人大多高龄,理解及执行能力相对较差,需要全科医生在医疗行为中,比如如何服药、如何注射胰岛素等做出具体的指导。

3.5 医疗资料收集者

全科医生还要做好各种健康档案及慢性病资料的统计管理工作,及时整理归档机构中老年人的各种体检报告、检查单、化验单,存储于计算机内或病案室,并注意保护隐私,为评估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提供可靠依据。

3.6 医疗效果观察者

在老年人病情变化时,要根据受检者的各种检查结果综合进行判断,及时发现现存疾病及潜在的健康隐患,动态观察疾病的发展、变化及转归。

3.7 健康知识传播者

老年人对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更高的期望,但又不具备较多的医学常识,容易导致盲目保健、听信广告宣传等现象。全科医生应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向患者灌输健康理念,传播医学知识,如疾病的预防、一般用药常识等,使老年人掌握更多的医学常识。

3.8 心理健康促进者

养老院中老人的年龄通常比较大,而且其家属无法长时间在身边进行照护和陪伴,导致部分老年患者出现轻度、中度抑郁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健康管理的难度[14]。全科医生应加强与老人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及时给予协助,体贴、耐心、热情的工作能够缓解老年人的紧张和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

3.9 流行病监测者

养老院老人聚集,身体抵抗力差,应密切监测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如诺如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等在一个单位中具有聚集性与多发性,应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并做好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工作。

综上所述,全科医生可以作为联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枢纽桥梁,全科医生定时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送入养老机构,让养老机构的慢性病患者得到与社区居民相同水准的慢性病管理服务,延缓疾病的发展和预防并发症的产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区养老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社区养老机构通过全科医生提供的相关医疗服务,加强社区人力资源的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双方定期的协商合作制度,交流养老、康复等医疗技术,以提高社区老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从而减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量,使合作进入良性循环。

4 新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制约与模式探索

当前,新型养老机构的发展面临着多方面制约,主要包括医护人员严重短缺且专业化水平低、没有相应法规细则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缺乏完善的风险规避与问责机制、养老机构医保覆盖率低、缺乏快速和便捷的转诊与会诊渠道等[15]。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各省市在加强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目前主要有3种模式,分别是合作模式(双向转诊模式)、内设模式和转化模式[15]。

5 全科医生发挥角色作用的探索分析

目前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不管是合作模式、内设模式,还是转化模式,都需要实现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良好衔接。在这一过程中,不管是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或者进行深入合作,关键在于加强社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全科医生的服务能力和覆盖率是其重要环节[16],完善全科医生在新型养老机构中角色作用的过程尚需不断的探索、研究。

5.1 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探索

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团队服务模式,组建由医生、护士、生活护理员组成的诊疗团队,以团队固定驻扎或者轮班驻扎在养老机构,为养老机构老人提供多层次、全方位医疗护理服务的模式。一种是签约上门服务模式,全科医生与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签约,定期及有需要时为签约老人上门提供基础医疗服务[17]。何种服务模式能更好的满足新型养老机构的需求,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需要进一步的实践

5.2 全科医生服务制度探索

为养老机构服务的全科医生团队制定专门的医疗护理制度、分级护理标准、安全管理制度[18],严格规定并执行医护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完善老年医护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岗位教育培训制度,细化岗位职责和工作时间安排,调整和规范全科医生工作流程,将机构的日常工作制度化、流程化、清晰化,做到有章可循,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和工作。

5.3 连续性医疗流程探索

上海将在下一阶段的医改中重点组建以区域为基础的医疗联合体,实现医疗体系内的多级双向转诊和居民相对有序的分级就医格局。养老机构对接区域医疗联合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双向转诊机制。首诊在社区,病情严重的则转诊进入更高级别的医院治疗。病情稳定后,返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进入老年护理院进行康复治疗,完全康复后回到家庭。通过这种全过程无缝连续性医疗,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疾病治疗的效率,减少重复检查,减轻其医疗消费负担。

5.4 全科医护人才队伍建设探索

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全科或老年医疗护理专业,培养能满足新型养老机构医护需求的人员队伍。建立职业发展体系,制定中、长期规划,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全科医生职业培训及资格认证体系,全面提高人员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19]。

5.5 全科医生的薪酬、激励考核机制探索

研究制定在新型养老机构服务的社区全科医生的薪酬支付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人员分级薪酬水平。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建立优惠政策制度、引入绩效考核机制及老年人客户测评体系,进一步激励医养养老机构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质量。

5.6 全科医生业务能力探索

“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中的全科医生要利用多渠道、多角度的方法与手段对自身基础理论、技能及操作水平进行有效加强,不断提高综合业务能力[20],努力打造一支人员调度有序、服务质量优良、专业化程度高的多学科职业化全科医护队伍。

6 小结

“医养融合”新型养老机构是养老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21]。医养融合工作刚刚起步,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探索[22]。要鼓励多种形式养老模式的实践,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养老机构进行“医养融合”服务提供借鉴。全科医生需对自身所承担的角色作用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创新,提高开展工作和履行职责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的发挥全科医生在“医养融合”养老机构中的作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要,促进医院与养老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全科医生论文:从教学管理者视角看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摘要:目的 阐述全科医生应具备哪些知识与技能。方法 笔者作为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全科基地社区实践基地的教学负责人,所在基地先后接收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实习生近80例,通过小组访谈,结合本人10年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受辖区居民欢迎的全科医生,必须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应该有所侧重,如内科常见疾病诊治、常见心理疾患诊治、危急重识别与转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结论 只有具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居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个性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成为深受辖区居民欢迎、信任的全科医生。

关键词:全科医生;知识;技能

1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

1.1医学知识 全科医生是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一体化的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对生命、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1]。全科医生是接触患者第一线的医生,是首诊医生。要求他们具备较为全面的的医学知识,包括全科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诊医学、中医学、护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在以上学科中,应有所侧重,必须掌握内科,其次是急诊、外科、皮肤科、药理学知识点,其他学科做到熟悉、了解。

1.2人文社会科学 全科医学体现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全科医生必须熟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给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2全科医师应具备的的能力

2.1疾病(症状)的诊断处理能力

2.1.1快速识别、诊断危、急、重症,并给予初步处理 在社区,一些急症患者往往在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全科医生;即使是在接诊、治疗一般患者时,也可能会出现病情突变,这就需要全科医生能正确判断病情,以便及时识别、初步处理。如在胸痛、腹痛患者中能识别出急性心梗、急腹症等情况。

2.1.2能诊断和治疗社区常见病、多发病 对于慢性疾病,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四种慢病,全科医生能够根据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以及病人家庭和社区环境,制订全面、连续性、个体化治疗方案,并对方案定期评估。

2.1.3掌握临床常规辅助诊断方法 如三大常规、X线、心电图等。

2.1.4掌握心肺复苏,熟悉下胃管、导尿技术。

2.1.5正确把握会诊、转诊时机的能力 全科医生在对患者的急症初步处理后,就要考虑是否请专科医生会诊或转送医院住院治疗;对慢性患者,在治疗中遇到专科性问题,也需要专科医生帮助。如果转诊时机把握不佳,不必要的转诊可能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思想压力,而延误转诊可能会耽误患者的病情。

2.2处理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 了解从儿童到老年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正确评价和处理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帮助就医对象调整心理状态,如焦虑、抑郁等。

2.3处理家庭问题的能力 家庭是个人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最重要背景,可以通过遗传、环境、感情、支持、社会化等途径来影响个人的健康,个人的疾患也可以影响家庭的各方面功能[2]。帮助家庭处理不可预见的突发事件和家庭成员意外死亡、离婚、失业;能对有临终患者的家庭在医疗、情感、家庭生活等方面予以特别关心和照顾;夫妻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和老人赡养问题是自始至终贯穿于家庭的核心问题,全科医生要具有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

2.4团队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3]

2.4.1全科医生应该与社区其他卫生和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患者服务;具有很好的合作精神,和同事保持融洽的工作关系;了解本地区卫生资源状况并参与管理工作;能组织和开展社区调查,协调政府部门落实各项卫生改革措施。

2.4.2熟悉社区卫生绩效考核、财务、信息化管理

2.4.3熟悉与社区卫生服务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如医师法、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传染病防治法等)

2.5社区健康教育能力 与综合医院专科医生不同,全科医生工作在社区,直接面对居民及其家庭,要具备开展不同层面健康教育活动的能力,如对个体或对健康人群、患病人群、高危人群等群体,加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协助居民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限盐、戒烟、限酒等,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如嗜咸吸烟、酗酒、药物成瘾等。

2.6科学态度、自我发展、继续医学教育能力 与其他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横向知识面更要广博,必须孜孜不倦的对待业务工作,抓紧任何继续医学教育的机会,能运用循证医学方法,批判性地评价新知识和信息,并将其结合于日常服务实践中。善于通过自学、质量保证活动,学习评价自身技能与行为等,不断获得自我发展[4]。

2.7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能力 全科医生至少要掌握一门外语如英语,能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促进学科的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具有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较为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居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个性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成为深受辖区居民欢迎、信任的全科医生,让有不同健康需求的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真正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诊疗格局!

全科医生论文:全科医生对乳腺癌病因预防的策略和展望

[摘要]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随着乳腺癌发病率不断升高,乳腺癌的病因预防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全科医生在社区中的独特优势愈发受到重视。本文通过探讨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相对于专科医生的能力优势、角色优势、职责优势和关系优势,从全科医疗干预、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方面展望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的策略,从而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

[关键词] 全科医生;乳腺癌;病因预防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过去20年其发病率呈持续增高趋势[1-2]。据2012年国家癌症中心和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数据显示[3],乳腺癌发病率在全国肿瘤登记地区已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一位。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有效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具有重要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1年7月1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于建立全科医师制度的指导意见》:至2020年,我国将基本形成“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这使全科医生再次受到重视,目前,“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已在北京多地区开展,全科医生以“医学服务者”和“健康管理者”的身份,以“医疗照顾”的工作模式,从社区走进家庭、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社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专科医生不能替代的作用。三级医院乳腺专科医师忙于乳腺癌治疗和科研工作,乳腺癌的筛查等预防工作多由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部门、健康医疗机构等进行,这些部门的医务工作者没有专科医生的专业知识和系统培训。针对我国乳腺癌筛查检出率较低等问题[4],本文就全科医生对乳腺癌病因预防的策略进行探讨与展望。

1 中西医对乳腺癌病因的认识现状

乳腺癌病因尚未明确,目前研究表明,乳腺癌危险因素有年龄、月经、生育、哺乳、性激素水平、癌基因、遗传、乳腺良性病变、肥胖、吸烟、饮酒及机体免疫状态等[5]。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转变,研究发现心理-社会应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使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导致乳腺癌的发生并影响其病程和转归[6]。

中医认为乳腺癌以脏腑亏虚、气血不足为发病之本,气郁、痰浊、淤血、热毒等为发病之标[7],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因虚致实、因实更虚、虚实夹杂的过程,本虚而标实。戚益铭等[8]结合唐汉钧[9]、陆德铭[10]、林毅[11]专家对乳腺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将其总结为正虚外感,邪毒瘀滞;肝郁气滞,肝脾两伤,痰瘀互结;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气滞血凝;饮食不节,痰湿内生。赵亚婷等[12]研究认为恣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酿痰生热,以致经络不通,气血不行,气滞、血瘀、痰浊等病理产物滞于乳络则可变生乳岩。笔者认为,乳腺癌病因主要分为内因(正气亏虚,气郁、痰浊、淤血、热毒等病理因素相互为害)、外因(寒、暑、热、燥、风、湿等六淫外侵,邪毒留滞,久则煎熬气血津液而致瘀凝痰结,结聚于乳络而成乳岩)、饮食起居,其中情志因素为主要病因。

近20年来,我国在乳腺癌病因预防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鉴于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有限、居民对筛查的认识不足等现状,进一步做好乳腺癌病因预防具有重要意义,而国家政策的重视和全科医生的独特优势能否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值得探讨。

2 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相对于专科医生的优势

2.1 能力优势

全科医生既掌握临床医学和预防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协助诊治、康复治疗、姑息治疗等能力,为开展乳腺癌病因预防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角色优势

对患者和家庭而言,全科医生既是医生,又是健康监护人、咨询者、教育者、卫生服务协调者。对社区或社会而言,全科医生既是社区健康组织者与监测者,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中坚力量和服务团队的管理者。全科医生在社区的特殊角色,有利于开展资源的协调工作,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和社会支持,有利于为居民提供乳腺癌病因预防。

2.3 职责优势

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综合性照顾、协调性照顾、家庭健康照顾、社区健康照顾、临床预防照顾等,都含有疾病各级预防照顾内容,这有利于开展乳腺癌的病因预防。

2.4 关系优势

全科医生长期工作在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居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熟悉社区环境和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利于给患者和家庭开展深入的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

3 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的作用

乳腺癌病因预防的目标是针对化学、物理、生物和行为等因素采取多途径的干预措施,防止或减少乳腺癌的发生。笔者认为全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 全科医疗干预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家庭医学理论应用于患者、家庭和社区的一种基础医疗保健的专业服务,是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医疗形式。全科医生在日常诊疗、家庭健康、社区健康照顾中,针对患者所处生命周期、行为特点和身体状况等实施行为干预或其他医疗处置,以消除危险因素。方亚等[13]研究乳腺癌较为常见的危险因素为良性乳腺疾病、精神刺激、哺乳、肿瘤家族史、月经周期。21世纪欧美国家乳腺癌发病率显著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绝经后激素治疗的减少[14-17];此外,饮酒、吸烟也会使乳腺癌发病风险升高[18-19]。因此,全科医生可从降低乳腺良性疾病、避免生活精神刺激、提倡母乳喂养、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减少激素摄入、戒酒戒烟等方面实施全科医疗干预。

3.2 社区健康教育宣传

全科医生应当充分发挥相对于专科医生独有的既是医生,又是健康监护人、咨询者、宣传者的角色优势以及长期工作在社区基层医疗机构与居民保持密切联系的关系优势,可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咨询、主办专栏、制作展板、印发宣传资料、制作光盘以及电视、网络等形式在社区居民中普及乳腺癌预防知识。

全科医学采用系统整体性的方法,将系统论、整体论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结合,在进行医疗照顾过程中将医学、患者、健康问题等都看成一个整体,既关注生物学的人,又关注人的行为学以及社会对人的影响,这与中医整体观、治未病的理念不谋而合。整体观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贯穿于中医辨证论治的各个方面;而《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是自古以来所倡导的。

精神心理因素与乳腺癌的发病息息相关,长期的情绪压抑和心理紧张会增加乳腺癌患病风险。中医认为乳腺癌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冲任不调或先天禀赋不足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失和而发病。因此,在乳腺癌的预防中,全科医生可以从情志与心理等角度宣传乳腺癌预防知识,避免和减少精神刺激,调整好生活节奏,保持心情舒畅等对于降低乳腺癌发病率有重要作用。

2010年WHO根据中国居民的饮食和生活特点向中国居民提出针对个体健康教育的防癌建议如严格控制体重;不吃霉变、熏制、腌制、烤制、油炸食物;不酗酒、不吸烟;不长期服用可致癌药物;不使用有毒塑料袋;日晒不宜过久;不要熬夜。上述建议对于全科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乳腺癌的病因预防有借鉴意义。

3.3 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

中医适宜技术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治疗技术,常见的有针灸、推拿、拔罐、药物外治、穴位注射、食疗药膳等,具备“简、便、验、廉”的特点。近年绿色医疗安全、方便、洁净、优美的医疗服务已成为时尚,中医适宜技术无害的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可给患者更多的人性化关怀,迎合了人们对抗生素担忧和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因此近年来得到蓬勃发展。

中医适宜技术对乳腺癌前病变有较好临床疗效。癌前病变是出现于恶性肿瘤之前、形态学上出现某些程度的非典型增生而本身尚不具备恶性特征性改变或某些较容易发展成为癌的病变[20],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一般多认为是非典型增生、慢性炎症等。“正常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位-非典型增生-原位癌-侵袭性癌”是由Wellings等[21-22]所提出的乳腺癌演变模型。研究发现,普通导管增生者发展为乳腺癌风险增加约2倍,小叶非典型增生和导管非典型性增生者乳腺癌风险增加约5倍[23-27],既往活检中发现这些乳腺良性病变的患者,发展为乳腺癌的风险增加。杜玉堂等[28-29]应用中药乳罩散贴敷在肝俞、乳根、阿是穴等穴位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周丽晶等[30]研究针刺治疗、穴位埋线治疗、乳房局部艾灸疗法、中药贴敷、刮痧、耳穴压豆等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吴雪卿等[31]研究金黄散、青黛散外敷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可明显改善患者乳房肿块、乳房红肿、疼痛、脓肿和瘘管各项临床症状。

上述中医适宜技术方法简捷、经济、安全、有效的特点适宜全科医生在社区开展,通过对乳腺增生、慢性乳腺炎等乳腺癌前病变进行干预,从而预防或减少癌变发生。全科医生在基层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 小结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全科医生相对于专科医生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的能力优势、角色优势、职责优势和关系优势,积极践行全科医疗干预、社区健康教育宣传、中医适宜技术等在乳腺癌病因预防中的策略,确立“首诊在基层”的诊疗模式,对于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具有潜在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同样,通过以病定策略的尝试对于当前全科医生尚不成熟的培养模式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诊在基层,关键在于基层医生的水平,不要为了数量而忽视质量,因此可以提高全科医生门槛,加强培训,空降基层。

全科医生论文: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社区全科医生

【摘 要】 在我国,推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同时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就意味着建立起与现代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努力提高卫生服务的普及性,做到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方便群众,使广大群众花较少的费用得到较好的健康服务。社区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灵魂。因此,合格的社区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自身经验,探讨如何做好一名合格的社区全科医生。

【关键词】 社区卫生;全科医生

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把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突破口,开展社区医院首诊的试点工作,逐步实行双向转诊,要求百姓看病先进社区医院首诊,由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采取恰当合理且及时的处理,从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现门诊患者合理分流,降低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

1 显 著

我国正在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作用,实行社区医生首诊是今后医改的一个方向[1],加强社区医疗健康服务,解决方便居民就近就医的实际问题,这点必将大受民众欢迎。“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正逐步形成并且深入人心。在这一新的医疗体系中,全科医生承担着“首诊负责制”的重要职责。要守好“首诊负责制、双向转诊制”的门,优秀合格的全科医生至关重要!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医疗技能才能让居民患者放心、安心,才能争取时间挽救生命,才能避免“该转诊的未转”,不该转的乱转,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优质、人性化的全方位服务。因此,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全科医生在当今社会是很有必要的。

2 概 述

全科医生(General Doctor,family doctor)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当于“全能医生”,主要通过门诊的形式来处理一些多发病、常见病及一般的急症。社区全科医生(community general practitioners)除具备全科医生的特点和职能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社区全科医生常常会通过家庭走访的形式对有特殊要求的患者进行上门服务,并且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建立其特有的病历档案,可依据具体情况将病床安排在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全科医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

3 探 讨

我是一名全科医生,近十几年,一直从事社区医院的门诊工作和家庭病床工作,和居民面对面的接触,有很多固定的患者,深感社区全科医生的重要性。我们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日常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合理科学的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知晓率很低,其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患了慢性病,不知如何治疗,不做定期体检,对慢性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不会建立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遇到急诊或者突发事件不知该如何处理,如何急救……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于我们社区全科医生去帮助解决。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区全科医生,必须具备以下几点条件。

要具备崇高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医德,有为患者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的责任心。有了这样的品德才能做到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真正让患者放心。

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扎实的基本功是一名合格医生必须的素养。扎实的基本功不仅包括专业的知识及技能,还应当包括临床实践中的诊治知识。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能够一丝不苟地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选择最有诊断价值的辅助检查,同时在实践工作中,总结各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一体化。

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全科医生应该涉足各个领域,了解掌握包括各科室的足够的医学知识以及处理人际关系和心理分析的知识,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找到对于患者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还应该能够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以保证诊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具备“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医生的主要职责就是治病救人。因此,医生在应对患者时,应该有足够的同情心和爱心,爱护患者,急患者所急,一切为患者服务。

具备抢救技能。尽管全科医生大量诊治的是一些常见病、慢性病,但全科医生必须掌握急救技术。对一些社区中常见的急诊病,要善于冷静,勤于思考,采取合理的抢救措施,争取赢得转诊及其他救治工作的时间。

具备定期随访社区居民的意识。社区卫生工作是一个繁重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全科医生要细致、全面地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定时定点深入社区为居民服务。

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丰富的生活经验能够帮助医生处理医患关系。

综上所诉,社区基本医疗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善的、低廉的、合理的、有效的、优质的服务系统。社区全科医生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和同事们共同奋斗,为建成一个更科学合理、经济有效、方便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保健健康系统作出贡献!

全科医生论文: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摘要]“5+3”培养模式是今后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生培养的方向。对于地方医学院校来说,要把握这一方向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充实教学内容、坚持教学改革和注重医德教育,全方位构建和实践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可以为“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注入精神动力,为培养内容构建全新体系,为教学实践增添发展活力,还可以强化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生培养;“5+3”培养模式

2011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将把全科医生培养逐步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对于地方医学院校来说,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相关要求,有效地推进全科医生培养模式改革,更好地促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转变教育理念,为“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注入精神动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地方医学院校要想真正推进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必须转变教育理念,认识到实施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注入精神动力。

一方面,地方医学院要认识到开展和实施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重要性。“5+3”培养模式是今后全科医生培养的方向,也是医学院校的办学方向。地方医学院必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抓住发展机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找准专业定位,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紧跟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为社会培养有用的全科医学人才,促进全科医生制度的建立。

另一方面,地方医学院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具有开展和实施这一培养模式的紧迫感。广大教师是实施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基本力量,只有他们具有开展和实施“5+3”培养模式的意愿,才能更好地推动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二、充实教学内容,为“5+3”培养模式的培养内容构建全新体系

首先,从5年的院校教育来看,这一阶段是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阶段,其主要内容在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将来从事全科医生奠定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一方面,在这一阶段要完成5年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依据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构建和开展适合全科医生培养要求的、科学的、全新的培养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基础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生物医学行为课程、人文社会科以及医学伦理课程、选修课程等。当然,地方医学院也可以依据自身教学实际,依据教学计划分别从入学到毕业有选择性、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选修课程,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为以后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这一阶段还要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任务,为将来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奠定一定的实践能力。因此,地方医学院校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构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实验教学、预防医学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课外科研能力训练、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的教学实践,确保扎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次,从3年的规范化培养来看,这一阶段是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从而达到提升专业技能的目的,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开展工作,成为优秀的全科医生。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培养方式上,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临床科室轮转培训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在指定的时间内,通过轮岗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所有临床科室的培训。根据各科室的工作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轮岗培训计划,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所有的科室培训。二是基层实践培训的方式。这种方式的培训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完成,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如预防保健与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全科医疗服务等各项技能训练。

三、坚持教学改革,为“5+3”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增添发展活力

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对于地方医学院校而言,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要在做好基本工作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践增添发展活力。

首先,要进行教学课程改革。一方面,地方医学院校要重视理论课程改革。理论课程改革要坚持知识系统性、实用性、趣味性、特色性的基本原则,结合地方医疗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专业理论课程。如地方医学院校可以与本地区大型医院建立沟通联系机制,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开设地方病课程教学,从而为区域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地方医学院校要重视实验课程改革。实验课程是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医学形态机能、医学机能技能、医学分析与检测技术、临床基本技能等。

第二,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当前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创新了不少有益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实验教学法等。应该说,这些教学方法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不少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探究,缺乏实践教学的尝试。因此,在全科医生“5+3”培养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从事教学方法的探究,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要善于尝试和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如赣南医学院在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实践中,尝试运用PBL问题式教学法、CBL案例式教学法、交互式教学法、“双语”教学法、临床模拟技能教学法、专题报告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四、注重医德教育,在“5+3”培养模式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

对于地方医学院校而言,在全科医生“5+3”实践过程中,也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确保能够培养出符合医生道德规范的全科医生。

在5年的院校教育阶段,地方医学院校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全科医生应该具备什么专业品质、人文道德情感等,确保学生能够及早养成关心病人、主动服务的良好品质。学校也可以依据实际,开展相关的选修课程,如美术欣赏、心理学、音乐鉴赏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临床实习阶段,把在校期间学习的人文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实习中。如,建立医患关系实习中心,利用SP病人等,让学生通过模仿全科医生与患者的方式不断的训练和培养人文情感。在3年的规范化培养阶段,地方医学院校要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用扎扎实实的工作成绩来回报社会,用高尚的道德品质来体现他们的专业素养。

综上,对于地方医学院校来说,要有效地构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必须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医德教育四个方面下功夫,为全科医生“5+3”培养模式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