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3 04:37: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音乐课堂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的中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接受能力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使用得比较熟练,音乐教师应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学习心理特征,与学生一起在音乐课堂中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音乐潜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听视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势来为教学服务。
一、多媒体资源共享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优势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如各类教育教学所需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图表资料,各种动画、声音、视频、课件和影视录像等等。教师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多媒体资料库中查找所需的各类素材,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制成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教室的大屏幕进行教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来上课。甚至还可以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全国各地的网站,得到所需的素材,向学生讲解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后可以进入“搜狐”、“新浪”、“网易”等等网站,查找相关网站和网页。这样,教师就可以方便、快捷的得到所需的多媒体素材,可以最大限度地资源共享,在制作课件、利用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避开了技术方面的困难,教师可以专注于专业课程的钻研和教学策略的研究。音乐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的音乐教学中,应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用优美的琴声、动情的歌声、婀娜的舞姿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适当使用,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包办代替,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音乐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欣赏音乐是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在各种歌曲或器乐曲的欣赏教学内容中,其作品的创作、流传过程,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音乐风格的演变,都有许多翔实的资料和传说故事。以往的音乐教学中,只用乐谱、乐器、书本、黑板、挂图等教学媒体,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比较单调枯燥,如今多媒体、midi制作等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音乐的基本思想内涵,选取能够体现其音乐段落主题的画面和适当的文字介绍,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本内涵的理解,倍受学生欢迎。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课堂音乐欣赏是学生音乐鉴赏的重要途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音乐欣赏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如在介绍作品《伏尔加船夫曲》的背景时,播放一些纤夫们拉纤的视频片段,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赏听时,学生便会随着“拉纤”的动作理解音乐的节奏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介绍欣赏《十面埋伏》时,播放一些有关楚汉战争或内容接近的战争视频片段或图片,再配合文字介绍,整个战争从开始到结束、以及中间的转换变化便一目了然地出现在学生的意海中,随之,音乐的结构和表达意义也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和作者“相同”的心境,既达到了课堂音乐欣赏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这种音画一体,尽管在某些方面来说有
一定的局限性,但针对全体学生及教学内容的客观存在,为了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这种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内容,演绎、创造情景,挖掘更深层次的内涵,达到艺术的升华。
四、提高创造能力
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课堂尤其是音乐欣赏课堂中的应用,更大可能地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大地激发了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譬如我在给学生欣赏了管子独奏曲《江河水》时,通过“实际观察”,有一名学生在看到“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样写到:“作为在辽南广为流传的鼓吹乐曲,《江河水》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全曲的感情基调是悲伤的,就像一篇优美的韵文诗,只要闭上眼睛用心去领会,我不认为该曲表现某一特定人物的感情和遭遇,一首民歌在流传许久之后已然融入了哪个地区所有人的悲苦和沉思。社会的黑暗使身世无依的东北人需要渲泄、需要呐喊,而《江河水》正表现着这一主题。深沉而悲亢的音调、反复的吟说展现了被压迫民族的心情与呼声,悲凉的曲调中不时透出一阵阵衰微的疾呼。”?曾经,我们的一位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了一首《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幅画,学生非常兴奋,当堂作画,很快都做出了自己满意的答案。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视听联觉,有助于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各种音乐教学软件、音乐制作软件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增强了音乐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用音乐奠定了基础。
新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审美情趣。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利用现代多种教学手段。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 我就对于新课标后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从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优化音乐课堂中的整个审美情趣。
新课标下的音乐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知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基础。
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一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不喜欢那种音乐,和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关系。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意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此也愿为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
2.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 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⑴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
⑵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更愉悦……
⑶结尾要愉悦
俗话说:“好聚好散”吗?好的开端很重要 ,结尾更重要.老师要巧妙的设计下课前得几分钟 ,争取让学生能有你‘好结尾’的魅力吸引他们愿再来光顾音乐课!
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
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3.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
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再比如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重阳节和外公爬泰山的画面,还有学生画了一幅一群小孩打日本鬼子的画面……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4.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这是音乐的本质,也是利用音乐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依据。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可以以多媒体手段辅助音乐教学,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教学手段。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 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 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 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 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 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 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 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 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 能自然分辩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 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煤体欣 赏乐曲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 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 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3. 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突破重难点
音乐课不同于绘画课,可以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课,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而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巧妙演示,把抽象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更好地突破难点。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乐器是必要的,可是,一整套民族乐器数量多、体积大,教学中不便于也不可能一一展示实物,如果教师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色,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避免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 " 改头换面 " 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音乐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在新课标提倡下,我们的音乐课是活跃的,快乐的,但要真正达到在中学音乐课堂中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那还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我们就需要从实践课堂中体现: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审美,能通过我们的课堂体验到生活中的美.音乐中的美!让学生去创造音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吧!
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也是一门情感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应该注重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措施创设课堂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体验、感受音乐美的过程中,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生活环境、思想水平都不尽相同,而对于我们教师,面对诸多不同差异的学生,如果没有更多的角度,没有丰富多彩的方式,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得面面俱到,也就谈不上把每一节音乐课都上得圆满、成功。我们只有广泛地学习,充分掌握资料,透彻地分析教材,熟练地掌握大纲,才能抓住每一个不同问题的关键,做到多手段、多角度地解决问题,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情境创设中,可以采用语言带入情境、图画再现情境、生活展示情境、角色扮演体验情境等方式进行,借助生活情境体验音乐,在故事情境中理解音乐,利用多媒体再现可视情境,挖掘乐曲本身内涵,感受音乐的真谛,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体会音乐。
一、语言带入情境,体会真情体现
在音乐教学中,作为老师,语言的艺术性和生动感能够启迪学生,老师要善于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激情,将学生逐步带入音乐的意境之中。在备课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更紧密、更恰当。形象、生动、具体的情境创设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我在给学生欣赏、教唱《爱的奉献》这首歌曲时,结合我们在遭遇到冰雪灾害、洪涝灾害、汶川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难时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终战胜困难的感人事迹,用语言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把学生的真情调动到了高潮。真情流露了,学唱歌曲就非常快,情真意切地投入演唱,达到了以情带声的效果,课堂成效不言而喻。
二、画面、图像再现情境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将现代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进行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时展所趋。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更能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生动活泼的动画课件,可以将抽象、枯燥变为形象、生动,将声音与乐谱、听觉与视觉即时转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欣赏、学唱《青春舞曲》时,为了增加学生对维吾尔族音乐的认识与理解,我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播放了一些新疆维吾尔族的风俗民情片段,让学生了解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及所反映的地方自然、人文特色,为什么音乐具有西域风情的道理。通过介绍一些音乐产生的背景、历史,让他们对少数民族有所了解,进而产生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并把这种情绪带到歌曲的欣赏中,使同学们在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下更深一层地感受了维吾尔族音乐的情绪,感受
了少数民族音乐那种独特的魅力。
三、创设生活故事情境
在故事情境中理解音乐,这种情境创设很适合欣赏课的教学,而且运用得好的话课堂效果非常好。例如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时,我运用这种创设情境的欣赏形式,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
在课堂上,我给大家讲述了贝多芬创作“命运”的故事,概述了贝多芬的一生,简介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精讲的是贝多芬完成作品的前后。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困难条件下,没有被病魔击倒,在创作其它作品的同时,以惊人的毅力写正下了不朽的《命运交响曲》。一段音乐大师的人生历程、一段生动的描述把同学们带入了贝多芬时代,接着响起了命运的敲门声:03 33 1-︱02 22 7-︱……他们带着我讲述的故事,潜心感受音乐,从他们严肃的面目表情中,我仿佛看到了当年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搏斗的情景。通过《命运交响曲》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创造命运,实现每个人的人生价值,收效很大。
四、角色扮演体验情境
要创设表现情境,让学生体会音乐。如在欣赏《音乐之声》的主题插曲《孤独的牧羊人》中,我结合另一首主题歌《do re mi》,让学生到操场上画方格边跳边唱。下课后同学们的感受都非常好,认为这样进行音乐教学和学习很快乐、很轻松。这就是在创设情境过程中,利用空间和人为创作下进行的情境音乐课,让每个学生在情境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体会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情境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释放,同时也使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都有了一种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所孕育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这很重要,也很难得,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美与情的展示中使自己的人格、心灵得到了升华和净化。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初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他们总希望老师能发现他、重视他,在学习中渴望得到成功和赏识。因此,音乐教师应为学生创设扮演、体会情境的机会,通过动作和表情表达音乐的内容和情感,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开拓更宽广、更美好的天空。
音乐作为一种最富于情感表达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蕴含着巨大的美感能量和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其比别的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情感、震撼人的心灵。这需要教师自觉地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的内在因素,挖掘审美情趣,精巧创设情境或再现音乐情境,让学生沉浸到美妙的情境中,领略各种不同的美——华彩的美、淡雅的美、古典音乐的美、现代音乐的美,从而得到美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也体现出音乐课堂的特色和效率!
中学音乐课教学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困”。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它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手段、教学模式以及师生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它与我国教育的现状、教材的内容等有密切关系。要改变音乐教学的现状,教师主观方面应多努力,多尝试,改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以实现有效教学。
一、贴近生活,灵活渗透,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体现音乐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笔者认为,音乐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要从生活中汲取———模仿———演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引导。要将集中教学转为适时渗透,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渗透音乐知识,适当安排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兴趣浓厚的氛围中边玩边学,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掌握知识,多角度理解知识,增强应用知识的能力。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所以,笔者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进而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随着音乐乐曲的流动,调动学生听觉的动、视觉的动、手动、脚动、脑动、全身动、让学生在动中感受到了音乐,在动中找到了情趣,在动中发展了想象,在动中愉悦了身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
3.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把开启学生音乐想象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不仅是课本上的符号,它无时不在人们的身边。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增强音乐学习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使音乐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生活化的音乐教学让学生放松、主动、投入,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步获得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实现让音乐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目标,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创设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该理念要求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等问题的提出、解决都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安静、严肃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声中,联想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的情景。通过听、唱来让学生感受歌曲激昂、振奋具有感召力的进行曲特点,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与感染。再通过国歌创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深一步的了解到号召人民站起来的《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欣赏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情感的教育。教学应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用最优美的方法、多样的手段,指导学生从歌曲的艺术本体出发,挖掘歌曲的内涵,有步骤地解决重点难点,最后达到对歌曲形象有较为完整的展现。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音乐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就像厨师要烹制一道道美味可口的佳肴,会用到蒸、炒、煮、炸等不同的方法,还会加上不同的调料一样,要想让一堂课既有知识性,又兼具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又能提高能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很关键。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富有表情的讲解和范唱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演唱、讨论和创作。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从而达到“学中乐、乐中学”的教学目的。
总之,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积极研究和探讨,只有教师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交流主要是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在教学中展开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教学方式,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有效提问
在多年的中小学教学和听课评课实践中,我发觉教师在教案设计和课堂实践中有的缺乏精心设问的技巧,有的实施了精心设问却忽视了对学生回答的点评,当学生无法回答问题或回答错问题的时候教师缺乏有效又及时的牵引,有的课堂提问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其实,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结果。课堂提问更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和课堂实践中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反馈,这样我们提问才能达到最好和有效。
一、提问要适时,注意及时反馈,有效牵引
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课堂提问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这里的“非预见”,被一些老师理解为不可预测的,甚至不可预设的。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学习能力等在课堂的的有机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就闪耀出了“无法预约的精彩”。
有一次,我在设计小学三年级执政党教学《萤火虫》的时候,我先和同学们交流了萤火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生命周期,然后在征第一遍静听整首歌曲的时候,在媒体上打出了这样的设问:音乐带给我们的情绪是怎样的?在第一个班级试教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说:音乐的情绪是愉快的、安静的、幸福的……在第二个班级试教的时候,有一个同学说:音乐带给了我无限的惆怅和哀伤。我为了赶教学进度,就归纳说:原来这位同学考虑到萤火虫的生命周期很短,过了夏天萤火虫就直到了生命的尽头,所以感觉到音乐的伤感的。第二班级学生的回答有其思维和逻辑的道理,但这却是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看似音符“不和谐”了,看似教师的归纳肯定了音乐是“伤感”的,教学片段似乎很顺利地过去了。然而我课后却悟出:《萤火虫》的音乐情绪真的是既愉快又伤感吗?伤感和愉快是两个反义词啊。其实,整个音乐静听下来,我的感觉是愉快的,如果说哀伤可以在歌曲的连续下滑旋律“17 65 65 31| 2---”中稍有惆怅的意境,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捕捉旋律中的特别情绪的。
二、提问要面向全体,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差异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觉所谓的差生被提问的次数是很少的,教师为维持课内活跃气氛、防止冷场,往往将80%的思维灵活者来回答,而作为提问对象的学生,由于先天和环境不同,其学习基础、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三年级的某个班我试教《萤火虫》一课时,问:通过欣赏《萤火虫》,你们是否喜欢萤火虫这个小昆虫,如果喜欢就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有的说喜欢它是因为它能发光,有的说是因为生于腐草却身姿优美;有的说是因为它在夜晚默默为路人和怕黑的孩子带来了光明和快乐;有的说是是因为自己从来也没见过真实的萤火虫…….回答是真实且朴实的,他们用不同语言道出了萤火虫是个“爱的天使”,而老师的提问只是“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这多贴切孩子的年龄特征啊,如果这节课在初中二年级上老师就可以直接提问:萤火虫身上凝聚着怎样的人格精神?我想,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可设计不同的提问内容,甚至考虑提问的阶梯性、深浅度。
三、提问要环环相扣,并注重鼓励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作答后,教师的反应也要因人、因答而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可重述、追问、评价,也可以用情感性的语言表示惊讶、喜悦、赞美、好奇等等。我在上到初中音乐教材《阿里郎》的教学导入时问:有谁知道阿里郎的故事?竟然有一个学生举手说知道。我用欣赏的目光指向学生,并邀请她讲故事:今天老师上了感觉同样内容的音乐课,你是唯一能讲述这个故事的同学,你的举手让我很惊讶,让我们给她一点掌声!当一个学生回答出“x·x |xx”的附点节奏是为了表达思念的音乐情绪时,我喜悦地说:“你的回答真是画龙点睛,道出了音乐中最典型的节奏,那么有没有同学还有不同的看法?”接着又有学生说“5-5|5 3 2| 3 23 16 |5 - - 这个节奏是舒缓加紧密再舒缓,这样的节奏比多次出现的附点节奏更能显现思念的高潮情绪。”我马上用疑惑的眼光看着她,说:这位同学说的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她指出 的这段旋律,我们是否能在视唱中感受到那种思念的情绪?接着又问:我们能否在视唱的时候注意三拍子的强弱特征,更好地表现无限思念的情绪?一遍下来,学生真的能动情地视唱。看着学生们投入的样子,我心里,别提多乐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都在一连串的设问中迎刃而解了。
四、提的问题要新颖,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据了解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每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只有15分钟,而我们的课堂却有40分钟。所以在教学提问中我们要注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他们的注意力,所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精心设计,语言精炼,甚至要创设情景表演来趣味解答提问。如在小学一年级教材中有一首歌曲叫《小雨沙沙》,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又富有童话色彩的儿童歌曲。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问了:你们知道下雨的声音是怎样的吗?学生回答:滴答滴答。我再问:滴答的声音很轻,几乎听到滴答声,我们用什么象声词来表达呢?小朋友一下子说不出来,我就播放了一个春天下雨天的无声视频,播放前提问:歌曲用“沙沙沙”来表示小雨的声音,老师来视频配音歌唱,想一想作词者用这个词用得好不好?在练声的时候我请分学生作种子的造型,部分学生用手势作小雨的样子,短短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集中的,发声练习追求“轻声”的要求也在课堂提问的影响下得到落实,教学进行地非常顺利…….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音乐教学中的提问还有许多学问,比如要“明确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言简意赅、启发思维、抓住关键、把握线索……”许多许多,都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学习、研究和总结。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鼓动交流 自评互评 多元化
论文摘要:音乐教学过程中,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断课程改革理念下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建立符合《街课标》精神的全街的教学评价体系,滚动和改菩学生学习,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的晾合素质,我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评价两方面进行探究。
《音乐课程标谁》的诞生,给音乐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要提高音乐教学活动的质量,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思想的落实,就离不开评价。评价不仅是个人之间交流的一种手段,而且也是群体间交流的一种必要手段。无可否认,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双边的交流活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准确的反应出一名教师的教学水平。优良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励学生学习,更能陶冶心灵,使人的精神得到丰富,使人的思维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创新能力,审美能力,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新课程中提出的音乐评价,其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正确的评价,得以促使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发展,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及时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音乐课程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进步,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的评价,总是用“对”和“错”来评价学生,显然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长期下去必然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厌恶的心理,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评价,以促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呢,那么就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案,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基于对《新课标》评价原则的理解及课堂教学评价的了解和探索,现设计小学音乐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案总结如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动学习和主动发展,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来鼓励和激励的,“鼓励评价法”是日常教学活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评价方法,是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形成学生持续性,发展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欣赏自己的学生是我们的高明之处,对不够自信的学生,我们适时的鼓励是对学生进行的“助推剂”,例如:在学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演唱完歌曲《花蛤蟆》时,我热情地说:“你们唱的太好了,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荷塘月色之中,一群可爱的花蛤蟆在开演唱会呢!景色太美了,再来表现一遍怎么样?”学生热情高涨。这远比教师说“你唱的真好”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启发想象,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感受歌曲所描写情景。在学习“跳吧、跳吧”这首新疆民歌时,一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另一部分学生根据音乐进行舞蹈创编,看着学生发自内心的,用肢体语言认真的表现歌曲内容时,我由衷的说“你们跳的太好了,都成了小舞蹈家了,可以教教老师吗?”就这样一句发自内心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堂课的气氛热烈而又高涨,学生学习劲头高,远比教师说“你跳的真棒”要好的多。语言反应出一个人的心声,只要诚心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用关心、赞赏和鼓励的语言,合理的评价学生,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又能使学生心存成就感和自豪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只要看到有进步的学生,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或用手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认可,都能使学生得到温暖和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高。例如:学习《拍手,拍手》这课时,因为这首歌曲比较欢快,又需要学生拍手表演,所以学生学习气氛热情高涨,我注意到平时最不好表现的一名学生,也怯怯的演唱着,我走到他的跟前给了他一个肯定的微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我看到他高兴的笑了,演唱的更带劲了。那么通过不断的激励,培养他的自信心,我想在不久的将来,他肯定能自信的上台演唱,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才能。
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给学生很好的发展空间,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培养表现和创造的能力。在学习中有的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教师也不要过分的批评,可以看准时机用暗示的方法,婉转地提醒学生需要纠正的地方,这样不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学生领会教师的意思,会自觉的改正,学习的兴趣会更高,不会对学生造成学习的压力和心理上的阴影。例如:在学习《杨柳青》这课时,这首歌曲是江苏民歌,地方色彩浓厚,我安排学生用打击乐器给歌曲伴奏,有一个学生拿着乐器乱敲,我说:“这些乐器乱敲我们都会,那么怎样才能把它们敲好敲准了呢?同学们按照节奏自己设计伴奏型,咱们分小组上台展示,看看谁的表现最好。”我说话的同时用眼神向这名同学进行暗示,让他知道自己乱敲是不对的。老师没有批评他,用语言调动他学习的积极性,使他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这样不仅为课堂营造了一种积极上进、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又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保护和发展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进取心,有利的发挥了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音乐素质全面提局。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评价
在教学中学生还可以通过自评,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通过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决策、而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互评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发现别人的优点,诚恳的提出别人的不足之处,帮助其他学生进步,并且在帮助其他学生进步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例如:在学习《花蛤蟆》这课时,我安排学生自评环节,有的学生说:“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地球,爱护我们的家园。”有的学生说:“我认识了倚音记号,学会了演唱这首歌。”有的学生说:“我以后要多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好学生。”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了解自己的进步,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会相互关心,我常常采用以小组为单位互评,集体互评等方法,让学生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竟争,安排小组互评和集体评价,学生互相提意见,我让学生先说优点,后提出缺点,引导学生知道评价的方法,对学生从小就进行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就会先看到别人的长处,同时让学生诚恳的说出自己的意见,及时纠正。通过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建立“以人为本的音乐发展观”,《新课标》强调了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提倡学生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完善评价机制,着眼于评价的教育,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发挥评价的多元性,切实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评价真正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每一个孩子。
【摘 要】语言是人们按一定规则进行思维、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社会交际的重要载体。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使用规范、准确、精炼的课堂语言与学生交流互动,使学生达到理想的听课状态。在音乐教学中,除音乐本身具有的音响语言功能外,教师语言艺术化更能突出音乐教学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音乐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美
音乐教师的基本教学任务有两项:一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技能;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音乐教师要完成好这两项教学任务,开展好音乐教学活动,不能不把自身音乐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放在头等重要位置,并逐步提高掌握和运用程度。
一、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标准美。
1.语音的标准。
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是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切记夹带家乡方言,甚至通篇使用方言。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如果不能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就不能准确注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甚至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范的语言发音,为发声练习歌唱的字正腔圆打下扎实的基础,还可以烘托艺术的美,使学生受益终身。
2.语义的标准。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在音乐教学中,自然离不开生活语言,但必须按照音乐的要求运用语言。在表述音乐中的“节奏”与生活中的“节奏”时,所使用的后缀是不同的。生活中常用“快”“慢”来表示,而在音乐中严格地表达语义,则应该用“紧凑”“疏缓”来表示。因为“快”与“慢”在音乐中表示速度,而节奏则是长短时值的组合。
教师语义表述的完整性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关键词或一些限制条件不能忽视。如涉及休止符时,应表述为“休止”几拍而不是“唱”几拍。又如:音程的概念“两个音的距离叫做音程”,教师不能只强调音高上的距离,却忽视了“同度旋律音程”只有时间上的距离,而没有音高上的距离。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语义的准确和全面。
另外,在一些类似概念中,也存在混用或曲解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力求自己做到“咬文嚼字”,语义标准。比如在讲解力度概念时,对学生讲“力度”就是“强弱关系”的交替。它是由作品内容的艺术表现来决定的;而“强弱关系的交替是节拍规律的体现”,两者内涵截然不同。又如关于拍号与拍子,拍子是拍号的上位概念,表示作品的强弱规律或强弱之间的关系,而拍号不过是拍子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以几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拍,每小节有几拍。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准确地表达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学生对它的理解能力不是与生??来的,更谈不上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再创作。音乐课上教师有责任把艺术语言以导语或解说等形式转换为标准的普通话,而且教师的言语要准确、有分寸,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有充分想象的空间,增强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二、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文学美。
我们知道,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相应地要生动形象,精确凝练,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乐,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应该是组织有序的。课堂教学的组织,除了完整有序的教学环节外,体现在教师身上就是课堂语言的组织。一堂好的音乐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应该环环相扣,富于逻辑,引人入胜。一堂没有语言组织,东拉西扯、信马由缰的音乐课,是难以吸引学生、难以激发起学生兴趣的。没有语言组织的音乐课堂教学,也将破坏音乐作品本身的完整性,因此提高自身的口头表达水平,语速、语调的均衡在讲课过程中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做到缓急一致、高低一致、轻重一致,使语言氛围和音乐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
三、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韵律美。
音乐的流动是富有韵律的。如何用语言为这韵律增光添彩,也是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对音乐作品的韵律感把握的好,应用的恰如其分,能使音乐作品塑造的艺
术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对学生理解作品内涵,表达作品思想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用眷恋、古典、舒适并充满依恋之情的声音朗读李叔同的《送别》,用坚定、昂扬、自信的声音朗读光未然的《保卫黄河》。让学生们理解“音乐有韵则生、无韵则死”的深刻道理。
四、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幽默美。
幽默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在课堂上的沟通更是如此。教师恰当运用幽默的语言,像一只魔法师的妙手,可以春风化雨,点石成金。课堂上的笑声会制造积极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
例如在讲授完单纯音符及休止符后,可为学生们出一则谜语“此时无声胜有声”(打一音符名称),同学们对猜谜很感兴趣,总想猜得又快又准。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种好胜心理,编一些谜面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音乐教师课堂态势语语言的美。
所谓态势语,即形体语言。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眼神、口型和面部表情是必不可少的。态势语使用恰当,会给音乐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音乐教师应该学会的一项本领。当音乐响起时,或欢喜、或忧伤、或激昂、或悲愤,教师的眼神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作品起到了一种辅助作用。在控制课堂气氛方面,眼神更有其重要作用,对唱歌走调、分神等课堂不利因素,语言往往会打断教学环节甚至破坏课堂气氛,而一个恰到好处的眼神既能提醒学生,又能保证学生的愉快心情,保持教学过程的延续。
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将会像音乐作品的美一样,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也将对音乐教师本身的师德修养、音乐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自身对文学内涵的不断加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使语言美与音乐美达到完善和谐的统一。
贵州省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改革于2008年秋季开始,课改后,高中音乐课程内容结构将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六个模块组成,供学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其中,《音乐鉴赏》模块为必修模块。新的课程理念提倡音乐教学要从音乐的本体出发,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高一年级的音乐课内容是音乐鉴赏,要求一学年完成全部学时,共2学分。下学期的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西方音乐历程和中国音乐历程。在欣赏西方音乐方面,我尽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唱起来,勇敢地表演。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来上好每一堂课。同时也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上会有更好的表现。
高二年级以歌唱教学为主,为了让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在练声与歌唱的中间穿插一些音高与节奏的训练,这些训练以游戏式的集体参与方式出现。如,可先听音高1、5、3、6,然后就这些音以一小节编出不同类型的节奏型,例如:2/4 1111 — 5 5 5—3 33—6 6
先让学生打出来每一小节的节奏型,等对准拍点后再连贯,然后加入音高全部唱出来。这既缓解了练声与歌唱之间紧张的情绪,也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贯穿到音乐的其他领域。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就唱歌教学为例,一方面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词,另一方面是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
音乐教学除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这一点上,音乐与其他学科是相通的,音乐不仅可以寻求美,也是缓解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压力的一门艺术。
教学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艺术的参与性和愉悦性,教师既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也是学生参与行为的欣赏者,艺术审美愉悦体验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我们知道:艺术是创造,创造是新奇,新奇是强刺激。这种高级形式的刺激经常不需要反复强化、反复操练便能长期有效,而且还是速效、高效。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正是基于此原理,即通过教师对自己课堂上的形象和活动进行艺术加工,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感动,给学生以美的体验,使学生把自己对美的体验和情感加进去,自觉地力求一般性的听、看、唱,讨论、联想升华到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在音乐的欣赏和创造活动中,变苦为乐,化紧张为轻松,从而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为了使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为了对每位学生有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从歌唱表演、合唱指挥、乐理知识三个方面考核,效果良好。让我们的音乐教学充满美的旋律,让每一个美妙的音符萌发出美的种子植根于学生心田的沃土,茁壮成长为美的新芽,让美的花朵开遍语言的每一个角落。
让我们的课堂插上音乐的翅膀——飞翔!
高中音乐课程改革过程中,各种观念百花齐放,音乐课堂从以前纯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授到加入了各种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识的贯穿,例如姊妹学科的渗透甚至综合等等。这些新的元素来到音乐课堂,让很多教师如看见了万花筒,不知该如何取舍,这些内容的被有的教师不加方法地引进,有的音乐课堂变得杂而不纯,有的音乐课堂充斥着各种知识却恰恰减弱了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就在这些因素的冲击下被减弱了。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一种方法的艺术,在实践课堂中,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是需要多方面的细心设计策划,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体验音乐的美感应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
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创建一个良好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至关重要,一般情况下,聆听环境是从硬件和软件这两个方面去组建的,首先应该有完美的音响设备,因为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的重要设备,音乐是纯净和秀美的,在教学中,无论教师怎样讲解,都不如真正优美的声音传递到学生的心中更有效果,只有通过美好音乐的聆听,让学生自己感受云月的美好,才更有教学效果,如果学生不能感受音乐的美好,教师理论讲解再高深,也是没用的,只有学生亲自感觉到音乐的美好,在心中树立了音乐的纯净与美好,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相反则是适得其反。教师在选择聆听音乐时,一定要注意音响设备要过关,因为只有好的音响设备才能表现出好的音乐质量,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学校要为音乐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体验环境,在设备的购买上要注重音响的质量,一定要保证在音乐课堂上的音响效果,只有好的音响效果才能达到好的聆听环境,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
二、创设适合学生的音乐背景
在讲解音乐时,一定要注意讲解音乐的背景,因为每个音乐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只有讲解明白音乐的背景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本身的魅力,如果没有明白音乐背景就去讲解音乐,那么多半是很费力,而且效果也很差。例如,在讲解贝多芬的作品时,一定要讲解贝多芬的复杂背景,包括他的人生的起落悲喜,贝多芬的生活历程与情感矛盾,只有了解了他的人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给学生讲解完贝多芬的人生传奇后,通过他的音乐,学生们会更加深刻的理解音乐的内涵,才能更好地体会音乐带来的美感。
三、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
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示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可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先完整的听。教师应该提示学生尽量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感受,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
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就成功了。再多次聆听。在多次聆听中,学生有了自己重视的片段,熟悉了音乐旋律,并且喜欢跟唱。这就是学生喜爱上了这个音乐的表现,也是音乐魅力吸引了学生的表现,单靠教师讲述想纠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课堂有时间反复地听,学生在耳熟能详,有充分机会聆听透彻健康音乐的基础上,音乐自然能让他们有所改观,音乐教师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就轻视音乐的魅力。这一点上,完全可以借鉴一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读”这一方法。多读,自然能感受其美,多听多唱,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其美。教师要是转换一个角度,不单从自己教上去想,而是从学上去体验,就能感受到,学生喜欢的是听和唱,不喜欢的恰恰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歌曲,要是整堂课用大部分的时间给他们听唱,其实最后,他们都不自觉地下课了还在哼唱,音乐教师其实并没有正视过音乐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讲述的魅力了。
四、教师应该重视音乐的升华和提炼
在高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知识介绍,不过,可以有一些艺术的处理方式。例如,想介绍欧洲音乐风情,很多教师想将欧洲建筑和文化给学生一个印象,这个当然有助学生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可是,为什么不能将这些文化建筑图片在音乐播放的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的视觉效果呈现呢?这样完全可以不打断音乐的连续性,不影响音乐的聆听,学生的看和听是可以同时进行的,所以,这些人文风景的介入,既完全恰当,也没有影响课堂的音乐性,恰恰成了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所以,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非常正确有效,只是教师在操作时候,没有找到最恰当的方法而已。课堂中,每堂课对音乐技巧和知识的传授,是循序渐进的,每堂课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并不多不特别复杂,这些知识目标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聆听奏鸣曲时,教师将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呈现在黑板上,一个简单的讲解,学生就能够理解了,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在聆听中对照图式进行区别,教师要节约这些知识讲解的时间,如果把这个变成了数学课上的分析或者语文课中的段落分析,音乐的魅力一样会荡然无存。
结语
音乐课堂,音乐体验一定是第一位的,唱谱等技能训练,都是为完整的音乐体验做铺垫,唱歌课中,发声方法的教授等等,也是为学生能优美完整地演唱为目的,教师将聆听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课堂设计,这样,,一个有完整音乐体验的课堂,才具有了音乐课堂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提高高中音乐教学质量。
音乐和舞蹈虽然具有各自的特性与价值,但两者却同根同源,节奏和情感就是音乐与舞蹈的共同点。因此,音乐教学中的舞蹈律动将音乐与舞蹈融合起来用来辅助音乐教学,使音乐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实施。另外,舞蹈律动的教学与专业舞蹈教学不同,它不以训练系统的、专业的舞蹈技能为目的,也不需要高超和高难度的舞蹈技巧,而是通过肢体语言向儿童传达特定的音乐信息,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内心的表现欲望;帮助儿童加强对音乐的感知、体验与理解;提高儿童对音乐的表现力。特别适用于小学生(6—12岁的儿童),可以贯穿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符合儿童的天性,能培养儿童的性格,塑造儿童的人格
传统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脱离了音乐的特性及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放在首位,很多音乐教师往往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只让儿童聆听音乐和学唱歌曲。其实在教学中会经常发现当儿童在音乐课堂上,他们往往不满足于安静地聆听音乐,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加上一些身体动作,这表明儿童天生就具有表现音乐的能力,随着聆听音乐进行身体律动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新课标分析小学阶段的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行为上好奇、好动、好模仿;情感上易兴奋、激动;对具体人和集体能够产生感情;意志品质较薄弱。此阶段的儿童可塑性比较强,在这一阶段通过舞蹈律动,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儿童的左右脑得到平衡发展,身心也能够得到协调性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舞蹈律动的合作互动中,会使儿童感受与他人合作的快乐,为自己能够独立创造舞蹈律动而感到骄傲,潜移默化地树立了儿童的自信心,也从中懂得配合与尊重他人。比如,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组织一堂节奏训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讲台前的空地上划上4个大圆圈,每个圆圈里站一位儿童,此时的节奏为“哒、哒、哒、哒”,然后在一二三四的预备口令中四个儿童可以自己随意变化组合,坐在下边的儿童用“哒”读出所变化的节奏。如第二个圆圈里的儿童随着口令跑到第一个圆圈里,节奏就变成“哒哒、空、哒、哒”等,随着节奏熟练之后,可以增加儿童的数量,但是圆圈的数量不变,这样节奏就更为复杂丰富。这样台上儿童不停地创造节奏,台下儿童根据台上儿童的变化读出节奏,非常直观。结合儿童“爱玩”的天性,采用游戏的课堂教学比教师在讲台上讲解乐理知识能够更大地引起儿童的注意,也会很快地感知和理解复杂的节奏形式,还能够锻炼儿童的快速反应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集体合作精神。
二、能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兴趣是注意与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与倾向。兴趣是开启儿童注意力阀门的钥匙,而舞蹈律动在音乐课堂中能够刺激儿童多层次的感官感受、多维度地开拓儿童的审美视野。然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数儿童都表示他们很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音乐课,归根结底是因为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给儿童呈现的是枯燥的乐理知识、单调乏味的音乐欣赏。舞蹈律动的音乐课堂教学让儿童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动”起来,让他们随着身体的律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当中,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得到的感受往往比理性的讲解、仅靠聆听所得到的音乐印象深刻得多。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心情舒畅地体验音乐,不仅能足以引起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会提高儿童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儿童的音乐素质,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比如,小学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和戏剧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儿
童想象和扮演作品中的任何一个角色,孩子们可以带上教师提前准备好的道具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如小英雄彼得、老爷爷、小鸟、鸭子、大灰狼、猎人等角色,并让儿童根据在生活中所理解各个角色的特点根据音乐进行律动。在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儿童结合生活中所观察到的动物形象及戏剧性的角色扮演能够极大地引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儿童的积极性。
三、能充分发挥儿童的音乐表现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音乐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音乐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儿童充分的音乐表现能力是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由于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舞蹈律动主要是儿童用肢体语言来模仿教师或者视频中音乐的表现形式,这样可以比聆听音乐更直接也更直观地表现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够很好的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欣赏踢踏舞《大河之舞》,老师可以运用柯达伊的声势律动理念引导儿童运用自己的手脚等肢体、或者身边随处可拿到的道具(安全的道具,比如本子、笔等)随着音乐打节奏,让儿童创造出不同的节奏音响,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很直观地把作品的节奏表现出来。即兴的肢体律动可供儿童的思维天马行空,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并自由的创新发挥。每个儿童的性格、生活环境都不相同,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也不相同,他们模仿、创造和表达音乐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令儿童们兴奋不已,也使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创作作品”充满好奇。
总之,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割裂了两者的关系,不利于审美教育的顺利实施,不利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把舞蹈律动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接受音乐知识与技能训练的单一学习方式,通过音乐和舞蹈动静结合的双向教学方式,唤起儿童喜爱音乐的天性和本能,激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和想象,从而更愉快地学习音乐和享受音乐。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并训练好节奏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或多或少的将节奏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但那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节奏感的训练。因此,学生上了几年的音乐课后,还是不能准确的拍击出一条完整的节奏,更不能准确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开始思索: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节奏感。而内心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才有成效。于是,我决定将"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作为我的第一项课题研究。再根据"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效"等观点,我又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小学低段,通过内心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于是,在2010年我申报了省级音乐课题《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研究》。在近两年时间内,我带领课题小组的老师们系统地学习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以音乐课堂为主要研究基地,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和改革,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为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积累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再如:张老师设计的一年级《快乐的一天》一课中,她将一位一年级小学生从清晨闹钟闹醒-听着鸟儿叫上学-认真上课-课间玩打手枪的游戏-晚上安静睡五个场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不同场景中都设计一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趣,效果又明显。而在张珂琦老师设计的另一节一年级《有趣的节奏》一课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音乐,请学生们认真倾听。在音乐中能听到很多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叫-认真声,如:小鸟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鸡叫、小狗叫、知了叫......对于孩子们来说,从音乐中辨别动物的叫声并不难,但他们对节奏并不太了解。于是张老师引导他们模仿并体会每种动物的叫声,感知其节奏,同时采取了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体验。渐渐地,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张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借助与孩子们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事物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最真实、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 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二) 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实践证明,这些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节奏感,学生们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验。尝到课研的艰辛与甜蜜后,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理念,扎实有效的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与研究,必定会大力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改革,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会听、会唱、会体验音乐的学生,更会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校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音乐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而新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则为其搭建了一个有效发挥的平台。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发挥音乐学科的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音乐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音乐教学氛围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前提和保证。为此,首先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音乐教学比其它学科更富有感情色彩,更具亲和性和趣味性。要利用教材课例中为学生提供的音乐实践机会,使他们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美感和享受。其次,把爱护、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统一起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要做到爱的得体,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方。没有尊重关爱学生的严格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而缺乏严格要求的尊重关爱,也容易造成学生行为上的放任。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都要容纳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发生错误和改正错误。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音乐情感的体验和交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扬。
二、巧妙设疑培养求异思维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置疑问,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为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应结合新课程巧妙设计,层层递进,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国旗,国旗真美丽》的教学中,教师可设疑:为什么每当奥运会健儿取得金牌时,会升国旗、奏国歌?为什么每天会有数以万计的人会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 通过这样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从而推进音乐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实现。
三、自主探究培养创造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给与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
能力的目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很多,如在低年级开展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活动;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节奏、旋律设计或简易词曲创作的活动等。这些活动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创作活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音乐课上要使用许多打击乐器,上课前教师可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练习竞赛活动。学生通过边演边唱边击的形式,用朗读、拍手、拍腿、跺脚等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方法训练节奏。在实践操作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增加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发挥音乐想象力培养发散性思维
以小学五年级欣赏教材《童年》一课为例,一贯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初听、分段听、复听等等,让学生从中感受旋律的内在表现及意境。学生往往很难把握欣赏内容的含义。如果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另一角度去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展示祖国海南岛美丽的风光。再以视听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按不同的音乐意境通过投影显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联想,把欣赏曲中的主人公——海霞苦难的童年用语言编排,有声有色地讲给大家,这样学生以丰富的想象力很快的抓住了乐曲的思想内涵。再如二年级欣赏教材《四季的歌》一课,这是一首管乐合奏曲。用四个段落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的美。音乐是抽象的,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四幅图画,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过程,让学生结合音乐去观察、去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四季的景色,指导学生用所学过的有关读谱知识和自己所掌握的常识来评价欣赏作品的同时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再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如选择色彩、画出不同的线条,也可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现四季的特点、景色等等,用图画引趣解难,使学生入情入境;通过表演、涂画理解,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大脑皮层形成立体型网络兴奋区,促进学生的认识由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再回过来,创造性的运用到具体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可以深化学生的思维层次,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从而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性和必然性。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新能力。简言之,创新,是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灵魂。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大量也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环境 兴趣 创新能力
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改变教学方法,提供创造的机会
1.先形象、后概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概念、后举例、再练习”。在一次“连线”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分辨延音线和圆滑线时比较困难,所以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作法,试用“先形象,后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从感性入导,我出示了“︵”。提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条狐线象什么?”。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我便告诉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它叫连线。”。然后我让学生听范唱,再划拍节试唱,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延音线。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的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主体参与,激励创新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儿童观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新知识、新问题,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唱歌曲《赛龙舟》的过程中,我先提出问题“用什么表现方法能使歌曲听起来更热闹?”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一半学生唱,另一半学生喊:“加油、加油”。同学们很来劲,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顺势将他们分成两组,一齐来感受这种形式的实际效果,果然,歌曲听起来层次感丰富了,热闹了许多。接着我又激励学生畅想:赛龙舟的的场面可热闹了,大家争先恐后,一会儿你快,一会儿我快,我问:“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改变它的演唱形式来表现这激烈的赛龙舟的场面呀?”这样,学生在初步接触到音乐和谐、丰富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二、提供说的空间,给予表达的机会
1.说想法,谈体会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一个积极的想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
2.说标题,想内容
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旋律、节拍节奏,体现于创作的背景,同时也体现于作者付于作品的标题上,可以说,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在告诉学生乐曲标题后,让学生就题目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好像看到一个人赶着马车、挥着鞭子在运粮食。”“不对,应该是有许多辆马车,这样才能突出运粮忙,”教师趁机启发学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场面?”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热烈、忙碌、喜庆的场面。“老师,我还听到农民伯伯愉快的歌声。”“农民伯伯粮食大丰收了,心里乐开了花。”……学生们尽情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七个字竟能引起学生这么一大堆的话语,学生越说思维越活跃,对乐曲的理解也越深刻,象这样有目的、有选择地说标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三、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创作的空间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2.结合歌曲创作
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 内容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 音乐 课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身 发展 ,本文从评价原则、评价形式、评价 方法 的根本诠释为出发点,根据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原理与方法,以及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例子,阐述了自己的评价观点。
[关键词] 评价 发展性评价 音乐评价
新世纪的《基础 教育 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倡导发展性评价观,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要求构建一整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 成功的教育教学包括三大要素:课程、教学、评价。而评价则是 影响 学生潜能开发、智能开发的关键所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学生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评价不仅要涵盖音乐的不同教学领域,更应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体现 社会 发展,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进行可行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在 学习 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发展。
一、明确音乐教学评价原则 任何评价都不是随意的,音乐教学的评价也不例外,为了获得理想的评价效果,中小学音乐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根据教学目标评价的原则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写道:“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面制。”根据标准制定的单元教学目标或每课教学目标评价。按照这种目标,既要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馈、参与态度和程度等考虑音乐能力的评价,又注重对其人文素质的评价。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作用。 2、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原则 评价应该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反映学生的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教学。任何评价,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同学的评价,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促使学生建立一种评价自己和改进自己的标准、原则,以求得更新的理解。因此,评价应当与学生和课堂实践密切结合,与学生的学习同步,评价活动和学习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评价形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应该是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制,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标准地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音乐课堂上的评价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评价,使自己形成学习的积极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给自己提供表现自己能力和成就的机会,同时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疑惑。在音乐课堂上开展的自身评价,对于评价和事实是否有距离,不必苛责,只要学生能讲清自己为什么这么评价的理由就可以了。例如:在学唱《两只小象》这首歌后,我请学生评价自己时,其中有一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老师,我觉得自己唱得很好,我对自己很满意。”这位学生虽然没有说自己怎么唱得好,可我已经能够想象到,他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的学习态度一定的积极的,因为他已经为自己树立了信心。
2、自主参与 全面 发展 的学生评价是纵向、横向交错,动静结合的评价活动。传统教学中受传统学生评价观念的 影响 ,评价过程往往是统一 考试 与抽测,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及受制于他人的评价的现状。新课程评价观创造了学生参与评价过程的空间和环境。 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教师用描述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为主以外,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也可有效提高学生 音乐 学习 与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评、互评及他评三种方式相结合实现学生评价的多个纬度的结合。学生自评应以描述性评价为主。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进行 总结 、回顾和比较,承认音乐学习的个体差异、关注自我发展。如“班级音乐会”是学生间相互展示、相互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多样的音乐表现活动表现音乐特长,学生吹、拉、弹、唱形式不限,一改往日紧张、严肃的考试局面,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每一次评价前,学生自己选择唱(奏)得最好的音乐作品进行表演,进行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每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好的评委,因此他们总能全神贯注地欣赏别人演唱(奏),客观地自我评价并给每一位同学做出公正的评价。另外,每一次学生的音乐活动展示与音乐要素阐述,都是学生进行 分析 与评价的机会。为了评价的深入、准确, 自然 促使学生对相应的技能与音乐要素更准确的掌握与理解。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这样的评价能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氛围,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组内评价 音乐课堂教学中,在小组内互评时,能使学生懂得互相商量,探讨着去评价,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同时,在小组内互评,还可以通过组内同学的鼓励,把那些在课堂上表现不太积极的同学有效地组织起来。 课堂上,我在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互评时,总不失时机的去指导学生在互评时,除了要向那些课堂表现不错的同学表示祝贺,更重要的是用一句鼓励的话,去调动那些课堂表现不自信的同学。学生听了小组内的评价后,自然而然的在心里就形成了一种积极要求进步的想法,使课堂上学习氛围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4、师生互评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发展;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教师在音乐课堂上的评价对学生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评价的针对性要强、体现个性、语言力求简明扼要、具体,要避免一般化,尽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全面地描述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还应指出学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使评价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形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学生的体系。打破单一的量化评价形式,注重质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该被量化为僵硬的数据,教师可以用诸如档案袋评定、研讨式评价等等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与教学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 面对新课程,我们教师关于音乐课堂评价的探索肯定为步履艰辛,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能遵循音乐学科的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就一定能找到一条符合素质 教育 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新途径。
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是音乐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节奏是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儿童的音乐教育应先从节奏教学开始。”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音乐节奏感,并训练好节奏是学好音乐的前提与基础。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也曾或多或少的将节奏训练作为教学内容纳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但那也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并没有真正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性节奏感的训练。因此,学生上了几年的音乐课后,还是不能准确的拍击出一条完整的节奏,更不能准确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开始思索:要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首先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内心音乐节奏感。而内心音乐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和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才有成效。于是,我决定将"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作为我的第一项课题研究。再根据"音乐教育的关键期是幼儿时期"、"音乐教育越早越有效"等观点,我又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小学低段,通过内心节奏感的培养,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的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于是,在2010年我申报了省级音乐课题《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研究》。在近两年时间内,我带领课题小组的老师们系统地学习音乐教学理论知识,以音乐课堂为主要研究基地,大胆进行教学实验和改革,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为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节奏感积累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倾听生活中的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节奏感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首先应让学生掌握用听的方法来探索节奏的本领。大自然中有很多丰富奥妙的声音,如火车长鸣,百鸟欢唱,狂风吼叫,雷雨交加......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带进音乐课堂,让学生仔细聆听,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声音变化的规律性。如快、慢、轻、重及清脆、沉重、轻柔、悲愤等等。当学生们已经倾听和认知大量声音后,再告之这些有规律的声音便是节奏。再如:张老师设计的一年级《快乐的一天》一课中,她将一位一年级小学生从清晨闹钟闹醒-听着鸟儿叫上学-认真上课-课间玩打手枪的游戏-晚上安静睡五个场景作为整节课的教学主题,在不同场景中都设计一种不同的节奏型,并运用不同的游戏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激趣,效果又明显。而在张珂琦老师设计的另一节一年级《有趣的节奏》一课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音乐,请学生们认真倾听。在音乐中能听到很多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的叫-认真声,如:小鸟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鸡叫、小狗叫、知了叫......对于孩子们来说,从音乐中辨别动物的叫声并不难,但他们对节奏并不太了解。于是张老师引导他们模仿并体会每种动物的叫声,感知其节奏,同时采取了小组进行比赛的形式来让学生们体验。渐渐地,他们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张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节奏并模仿出来,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全班的学生都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借助与孩子们生活中紧密相关的事物来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方法,是最真实、最直观、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也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肢体语言,体验节奏。
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的动作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的一种方式。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如能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并借助它们让学生表现和体验节奏,便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柯达伊的教学法中正是采用变化多样的肢体语言在音乐声中引导学生做各种不同的游戏,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韵律感,提高学生音乐感悟力、音乐表现力。
(一) 声势
"声势"是用最简单身体动作的声音进行的节奏组合活动,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动作节奏训练活动之一。最基本的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声势"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色的感受,训练学生准确的听觉、敏捷的反应、记忆力和节奏的句式感。如:我在执教研讨课《奇妙的音乐》一课中,就充分利用声势来引导学生辨别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我们知道,辨别拍号的关键是对音的强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听辨出强拍与弱拍。一年级学生主要学会辨别2/4拍、3/4拍。课中,我没有对学生进行枯燥的基本拍号乐理知识的灌输,而是引导孩子们听到强拍双手击掌,弱拍时轻轻拍击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时,则可以采用摊掌或握拳来表示。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节奏强弱规律后,我先组合节奏句式让学生拍奏出来,然后学生分小组组合后再练习拍击。等到学生熟练掌握后,我出示《两只老虎》的歌曲用柯达伊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边视唱边做柯达伊手势,以此来加强学生节奏感和音准的练习。当遇到休止符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动作来区分,有的学生握拳,有时学生摊掌,还有的学生双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状。这种用相应的声势动作来表示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的反复练习,会逐渐使节奏符号、声势与相应时值之间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形成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体验音的长短、建立节奏感觉、掌握节奏准确。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逐渐成为我们引导学生听辨音乐拍号和体验音的长短的固定使用法。
(二) 律动
律动是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它对学生节奏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在音乐课堂中创设条件,让学生能运用各种身体动作来体会音乐,增强其节奏感。在一、二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的让学生体会音乐延续、终止及快慢强弱,然后给学生欣赏一些节奏感较强的乐曲,启发、引导他们根据音乐设计动作。学生们根据节奏发挥想象:听到进行曲节奏的音乐模仿军人走正步,听到轻柔的乐曲就学小鸟飞等等。在节奏音乐活动中,孩子善于用肢体语言来体验节奏,我就让他们来个"全身"总动员:头、肩、腰、口、手、脚都活动起来。这样的节奏练习,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经过本身肢体动作的表演,不但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并且表现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培养。
当然,肢体语言还包括指挥、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们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合理、恰当的将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课堂之中,必定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三、运用打击乐器,强化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通过敲击而发出声响的乐器,它演奏起来清脆、响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运用打击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练习。一年级,我们根据每节课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去认识一到两种打击乐器,并了解乐器的节奏特点,学习演奏方法,指导学生用它来进行节奏训练。二年级,当学生能够熟练的使用打击乐器时,我们便鼓励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常见的、能发出声音的、与自己熟悉的乐器音色、音质相同的物品来自制乐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装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锤;一串金属小调羹用丝线串在一起替代串铃;用饼干盒替代小鼓;金属调羹敲击瓷碗充当"碰铃"......形状各异地打击乐器在这些废旧物品中应用而生。课堂中,孩子们拿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随着悦耳的伴奏声,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编配出打击乐伴奏曲。体验成功后,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与节奏之中,并大胆主动参与演奏活动之中。这种民主、开放式的音乐课堂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节奏感,更激发了学生创造欲望与积极性,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片音乐新天地。
实践证明,这些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节奏感,学生们也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验。尝到课研的艰辛与甜蜜后,让我更加坚信,只要我们遵循艺术教学规律、吃透新课标理念,扎实有效的开展音乐课堂教学与研究,必定会大力推进我们音乐教学改革,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从而培养一批真正会听、会唱、会体验音乐的学生,更会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