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17 05:10: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策略

摘 要:中小学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停留在各种知识教育上,更应该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德育;策略;问题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小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也是各种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的观念不断形成的过程。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很多中小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改变,比如中小学生过早、过多地接触网络,网络媒体中充斥着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多负面信息在新媒体中广泛传播,对中小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做到情与理的结合,使得中小学德育教育可以变得更加人性化、柔性化,引导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

中小学德育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中小学时期正好是他们的性格、品德等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教育不仅要给中小学生传授各种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与常识,最重要的是让中小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从而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德育教育是一门必要的学科,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德育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教师必须要学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才能确保他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保持正确的心态。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要不断完善校内的氛围,对中小学的学生进行更多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多地融入到中小学的管理过程中,对自己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存在的为一些思想问题进行处理,提高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

二、加强柔性化教育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传统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改革,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德育教育应该要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加强柔性教育,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叛逆的情况,教师越是对他们进行管束,则他们的反抗就越严重,因此在教学的时候要找对方法,不要用过于强硬的手段,尤其是对于德育教育而言,柔性化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首先,教师应该要站在中小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很多中小学生之所以出现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诉求得不到满足,找不到宣泄,因此在思想上变得极端。对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逐渐意识到将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作为德育教育的发力点,以中小学生的利益和发展为根本的重要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替代传统的“黑板”教育,要从中小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学过程进行辨证的思考,从而能够有效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心理诉求进行满足,减少中小学生错误行为的几率。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怀。教师应该要与家长之间多一些沟通,从而能够对中小学生的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作用,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各种状态的关注,从而能够积极掌握中小学生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并且与家长进行沟通,对中小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能有效地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

三、合理地利用新媒体

第一,利用新媒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德育教育与一般的学科教育不同,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小学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是教育主体,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不能一概而论,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关怀,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外界的关心,防止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该要从自身做起,加强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和重视,借助我国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怀。比如可以借助一些计算机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频,对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讲解。第二,利用新媒体加强情感认知教育。德育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认知教育,是学生的思想以及情绪的一种引导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人生以及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认知教育。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新媒体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来学习,教师要借助新媒体加强情感引导,给学生更多的关怀,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可以借助新媒体为学生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和桥梁,使得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受到太多的限制,因此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四、加强课外活动的开展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够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主义精神,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在课堂之外组织游戏,如读书会、踏青活动、学雷锋活动等,将德育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不断强化自己对德育教育的认识。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丰富教育内容,提高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进而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 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

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

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至关重要。

2. 教师与学生之间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四、结语

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省祁阳县进宝塘镇中学 426100)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团场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摘 要: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团场教育; 问题;对策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应该受到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意识,避免德育教育的虚无、浮夸、等形式主义,提高中小学生的文明程度,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但是我们在教育设计过程中,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形式化的问题,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一、家庭教育忽视德育

家庭是人生成长、生存、发展的初级场所,因而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孟母三迁,成就一代文化大儒;岳母刺字,培养传颂千古的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本应该更加传承和发扬的家庭教育精神,在我们社会日益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父母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让孩子衣食无忧,因而父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娇宠有加,呵护备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甚至纵容等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德育意识的淡漠,至使家庭教育德育功能衰减,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另外一方面就是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

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显然,这违反了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学校德育在这样的情形下举步维艰。

二、德育内容的形式化

与学业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相反,思想品德教育恰恰喜欢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接受器,学生没有情感诉求,也没有自主建构。德育内容应该回归凡人生活,贴近凡人现实,即充分重视多元共存的社会中普通人的思想状态,而以往的德育习惯于用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进行正面教育,或用典型的反面人物来进行反面教育,即习惯于用“超人”和“坏人”来教育学生。这样的德育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学校德育应该拉近学生与凡人的距离,“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

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将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改造学生的“蓝本”,把学生看作是被填充的“道德之洞”,把片面的外部灌输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因,采取强迫服从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它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无视学生的接受水平,把成人的道德观强加予学生,让学生不情愿地服从。例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第十条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属于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具体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实际的教育方式尚需进一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很难使他们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更难将其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学校的德育有盲区

学校应该把针对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有些学校的师德培训仅限于班主任等从事德育工作的专职人员;面上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的读读报纸,传达文件,很少就提高师德修养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更不去在典型的挖掘与培养上下功夫。结果,学校只有少数人从事德育工作,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一般教师不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感召力随时随地去影响学生,不能以满腔热忱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来教育学生;极个别教师甚至误入歧途,严重败坏了教育形象。忽略师德教育的实质是违背了“育人者必先育己”的原则,有悖于“全员育人”与“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师德教育的目标应升华为发自内心的崇高的职业道德感、纯洁的爱心以及心灵拷问式的自省,决不能满足于遵守师德“底线”的一般要求。从而在心理上和认识上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症”,以致于使许多个体的不良道德观点乘虚而入,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的可信度下降,影响德育的作用和效果。

四、结合学校实际,改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高中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这个重点,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各班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今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由三个:责任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各班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含学生的认知水平、班级的德育状况、德育教育获得开展的状况等),选择一个或两个开展,今春班主任的期末总结也就是专题教育活动总结。

2.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各班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来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高一年级可在新课改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实践活动。

3.德育教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校学生来源不一,团场中心和连队的德育教育,情况千差万别,各初级中学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不均衡性和个人成长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要求上对学生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生的发展。

4.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5.德育教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关键因素。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 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农村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且其牵扯面较广。所以,如何妥善地解决德育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点。初步分析了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困境,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以期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依据。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德育 困境 措施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困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多元化、经济多样化,为农村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了较大生存空间,但是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困惑,虽然面临社会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是农村中小学德育也存在着如下几种困境:

1.德育工作环境复杂化

其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激发了人们致富的热情和潜力,但是也给农村中小学德育带来了尴尬境地,社会的变革打破了长期禁锢农村的传统理想和道德信念,让人们卸下包袱,可以大展宏图,但也对整个农村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其二,社会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信念、信仰、道德缺失等问题。上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冲击着农村中小学德育,使农村中小学的德育环境变得复杂化。

2.来自社会、学校的德育压力逐渐增大

长时间以来,农村子弟都将当兵和上大学作为跳出农门的主要渠道。近些年,随着学校升学压力的增大、我国兵役制度的改革、高等院校的扩招及后续的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导致了“读书无用论”的再次抬头,使得农民因对社会的误解而将其不满转移到学校教育中,并将其作为宣泄心中不满的工具。在上述两种情况的影响下,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3.德育系统不完善

德育系统不完善,主要包括德育方法陈旧、德育内容单调、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德育评价机制不健全;另外,在部分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鄙农、轻农情况。例如,部分中小学中现有的德育评价机制,多年以来各中小学均缺少较为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使德育工作常处于“说比做重要、忙起来什么都不重要”的尴尬局面。

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措施

1.强化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

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青少年的成才大局。农村中小学要逐步转变观念,避免重智轻德,反对智育和德育相对立的观点,理清学校办学思路,稳步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借助举办讲座、引发材料、课外活动,开会等重要形式,将学习制度化,强化学校内全体教职工对中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多方合作,努力做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我国农村中小学经常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但是多数学生并不明确其中的意义。因而,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的爱国主义;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要想爱祖国爱社会,必须先爱自己、爱家乡、爱学校,不断地从身边小事做起;中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创造有优美的学校环境,让学校内的一草一木均称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逐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3.创新德育教育方式

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单向式”教学方式,多余学生进行互动,在快乐的分为中教导学生;德育教育应始终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内外,依据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常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与习惯,教师要坚持事事、时时进行及多样化教育,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积极的参与学习,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要求每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德育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让知识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让中小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给学生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4.学生、学校、家长三位一体,共同参与德育教育

农村家庭多存在着学生思想浮动较大、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条件限制等诸多问题,教师应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关心每位学生,共同奏响爱的主旋律;校内应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师生心灵对话”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撰写心灵日记、征集名言警句、开展个别心理辅导和挫折教育、组织感恩体验活动、建立导师制等活动,加强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家长真正领悟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5.改变以往的评价方法

学校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机制来正确评价教师,并将师德、育人效果、政治理论平作为学校衡量教师的重要内容,而不能仅凭分数来区分高低。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师互评、自评及家长评议结合在一起;要逐渐缩短评议的时间,可以几周评议一次,并向家长及时反馈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知识经济风起云涌、网络文化大范围覆盖的今天,农村中小学德育在得到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中小学德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德育发展的艰巨性,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理念,使用新方法、新途径,努力提高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做到树人先树德。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

摘要: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尤其是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一直备受关注,邓小平同志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由此可见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如何开展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将从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阐述,进而分析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提出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课程改革 德育教育 新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推进,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置于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中,产生诸多新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将先进的德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引发人们的思考,这些都需要科学的德育政策进行引领。新课程的改革使传统观念中落后的理论发生了改变,给中小学德育教育带了新的发展。本文将简要剖析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遇到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提出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对学科教学和教材进行了改革,而且进行了超越学科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改变了传统教育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闭塞、时效性低的弊端。下面将简要阐述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1]。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称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加强调德育的地位,重视德育的发展,培养综合型人才。需要学校不断进行创新,创造出新方法和新途径来强化教育的时效性,从知识传递过渡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各学科的教育中都强化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断上进的优秀品质。在课程改革中,尽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展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德育课程面貌,强调在真实、客观的生命体中感受构建个体的道德成长经验。

就此,新课程的改革解决了传统教育背景下道德与生活的分离局面,学校开始从教学向教育转变,引发了教学工作者对传统教育新的定位和思考,更加重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性,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有利于德育工作的继续发展和探索。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的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地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地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从教学方式上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2]。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是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三)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育机构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对教师的导入方式、提问方式、行为举止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为人师表应有的道德观念。比如备课充分、守时和负责等优良品质,要以身作则,给中小学生起到良好榜样,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并且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摈弃了传统观念中落后的理论,给学校的教育工作迎来的新的曙光,重视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总之,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并改进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是新时代下中小学的教育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中的不良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开创中小学教育的新局面。

(责编 田彩霞)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教师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以德为先,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任务。注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更是我们这一代教师挑在肩上的重担。在新的历史时代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又出现了新的特点,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学校的思想品德机遇工作必须转变观念,努力掌握和运用新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开拓创新,切实加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中小学生时期正是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处理得好,就会蓬勃向上;处理得不好,就会误入歧途。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才能传承我国优良传统,才能复兴我民族大业,才能实现我中国之梦。目前,社会存在着一种不良风气,“技”从娃娃抓起,“德”却要从半百起步。这种现象岂不是轻重不分、本末倒置?还有一些所谓“重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对其弟子的德育教育,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的却走向了犯罪道路。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小学时期尤为重要。

一、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

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有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是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首要条件,也是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保证。

二、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点滴做起

德育在教育中高于一切,要想使中小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要让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教育领域里的首要课题。然而,有一些学校把学生的名次、成绩、进入哪个重点学校班级摆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书”和“育人”二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要把“育人”目标放在第一位,把“育人”放在教育阵地的最前沿。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例如,组织学生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进行演讲、歌咏比赛,以“为中华之崛起”为主题开展歌颂、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事会,带领学生参观德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强心。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有利条件。对于学校来说,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的体现。教学设施的陈列、学生寝室的布置、树木花草的绿化设计等要受到重视。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爱校园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在校园内、在社区、在名胜古迹等公共场所不乱扔纸屑,不乱涂乱画。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捡到的废电池、锈铁钉、旧铜线不要随便丢弃,要学会收集起来服务于社会。这些活动会使学生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

三、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要起到“时代媒介”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花样多,中小学生获取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纷繁复杂。例如,网吧多、手机上网多,不健康的网络信息侵蚀着学生的心灵。这就需要教师面对新形势,针对中小学年龄特征,加强这项工作。无论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游戏、从生活到思想等都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适应时代变化,起到“时代媒介”引导作用。

网络时代出现的一些现象,看上去好像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增添了一些不利因素。实则不然,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看到网络时代会给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开辟一个新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构建适应网络时代新的德育框架。比如当今中日关系紧张,在钓鱼岛问题上存在摩擦。教师可以在网络里再现抗日战争的历史,认清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分子丑恶嘴脸,防止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故技重演,教育学生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再如,通过网络促进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使口头说教化为精神沟通,这样就会给学生带来身心愉快,增强德育的情境性、情感性。教师“时代媒介”的德育引导会发挥更大作用。

四、对中小学德育教育教师要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

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及时开办家长学校,与学生家长增加沟通,更新学生家长教育观念,摒弃那种不是溺爱就是训斥或是指责的教育方法,与学生家长共同进行对孩子德育教育。教师勤与学生家长沟通,不仅使孩子在学校能自如地学习文化课,而且还会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尊重、友爱的家庭氛围之中。

五、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教师要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还在于其成长过程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中小学生性格各异,一旦教育方法失当,就会使他们偏离轨道,迷失方向,甚至导致他们误入歧途。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他们德育教育时要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1.多运用表扬激励、批评说服的教育方法

通过对学生好的思想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明确自己的长处、优点,并加以进一步的巩固、发扬。对不良的思想、行为加以批评否定,通过讲解、分析、谈话、讨论等方式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正面启发,提高他们的觉悟和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和错误,使他们明是非辨真假,明确方向不断前进。

2.采取榜样教育方法

榜样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学生易于领会模仿。我们可以采用课本上出现的名人、名篇来教育。比如“人民作家”老舍、助人为乐的雷锋等都会使学生们受到影响、得到教育。

3.采用实际锻炼方法

为培养学生们的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学习活动、各种社会劳动活动、参观访问活动等,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习惯。

六、结语

综上所述,教书先育人,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是教育领域里必抓的一项工作,也是当前最紧迫、最艰辛、最复杂的工作。教师是承担这项工作的主力军,教师在对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启用科学化、规范化的指导,不断地采取新的方法注入新的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品学兼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人才。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论中小学行为习惯和德育教育的衔接

在近几年,尤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所有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由于小学毕业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一,认知前提差异较大,从而加剧了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在学习、心理、生活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些不适应集中反映在: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管理难度增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后进生和中差生队伍有扩大趋势。经常听到一些来自小学毕业生家长的心声:我的孩子进入初中不听话了!学生成绩不如小学里好了;小学里的兴趣爱好在初中得不到延续;甚至小学刚毕业就犯罪等等。我想这绝不是初中教育存在质量问题,也不是学生不听话的问题,而是由于我们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尤其是行为习惯,德育教育的衔接工作。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人做人,并从做人的基础上成长为各种人才。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政治原则、思想要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知识结构等一些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内化为学生内部的主体素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新世纪祖国优秀建设者的有效载体。

众所周知,从小学到初中,无论从知识体系,学习方法、身心发展及兴趣爱好方面都有一个较大的变化,要适应这个变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据爱尔兰全国课程与评价委员会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进入中学后的第一周内能静下心来,但四分之一的学生需要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少部分学生要一个学年才能适应。而由于中、小学分开办学和分层管理,中小学德育各自为阵的现象普遍存在,随之带来的中小学德育未做到衔接的问题、在德育目标上未做到分层递进的问题、在德育内容上未做到循序渐进等问题,使得德育育人的途径没有整体规划,德育管理没有形成合力,使德育育人的功效受到影响。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环境,使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德育教育在初中得到连续发展呢?我认为可从下面几方面做好这个衔接过程。

一、从行为习惯上做好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在老师保姆式地扶着走。作业不但要老师逼着做,而且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追讨”才肯上交,学习很被动。而进入初中,这种被动式将很快被自觉主动性所代替,所学知识也从课内延深到课外,因此引起好多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就逐渐与优生拉开距离,从而产生自卑感,形成恶性循环。这时作为我们教师就要积极引导,耐心做好不同的学习方法的衔接教育,使广大初一新生有很快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如:举办一些学习方法指导班,初一新生学前教育班,或让初二、初三学生现身说“法”,谈谈自己如何适应初中学习环境的等等,使小学毕业生能在最短时间内与中学学习方法衔接。

二、从身心发展上衔接

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现和探索自我,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针对这些特征,老师一方面要尊重和支持他们的独立愿望,另一方面要指导和帮助,不要对他们要求过高,毕竟初一新生刚跨入初中大门,心理年龄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状态,在他们眼里中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陌生的世界,功课由2、3门增加到8、9门,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使大部分同学在心理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导致一部分同学走上了弯路,出现滑坡。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我认为关键还是在老师,小学教师应该向初中教师交代每一位学生在小学时的表现情况,有必要时可绘制一张毕业生资源库表:内容包括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及生理,这样有利于初中教师很快地了解每个学生过去的思想状况,学习方法,管理方法和学习习惯,给学生搭好过渡的金桥,及时做好学生的身心健康衔接。

三、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衔接

1.开学头三个月班主任坚持跟班制,扶与导结合,在紧跟、勤盯中,培养起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管理特点,熟悉校规校纪,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校纪校规,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随着工作开展,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手,减少跟班次数,逐渐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荣誉感,让他们在方圆之中自觉成长,在规矩之中健康发展,切实抓好迈好初中第一步的教育。

2.从讲课起进行学法指导,宣讲中学生学习规律,教会学生科学地学,鼓励学生独立地学、自觉地学,进行学法过渡,逐步学会学习,尽早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

3.学生尽快适应中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防好转差,这也是搞好衔接过渡的关键一环。

4.组织指导好家教工作,保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同向。

5.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严防好转差。

6.加强小学毕业班师生和初一年级师生的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让六年级的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中学的教学状况。

7.引导教育学生学会不断地总结自我,分析自我,找出差距,进而不断完善、提高自我,以尽快适应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加强与毕业学校的联系工作

根据时展的要求和联系本校的实际情况,中学应与小学联合实施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构建切实、高效、鲜活的德育模式,比如:对每一届小学毕业生毕业后,毕业母校应向中学提供德育教育评价档案,尤其对部分问题学生和单亲家庭的学生,还有个别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全的学生,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应在小学建立思想品德档案,详细记录这些学生的性格和一些不良习惯,在毕业后转交给中学。从而使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等要素系统横向贯通,环环相扣,形成合力,保证在德育过程中要素结构的完整性和联系性。同时,使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层次系统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保证各个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的层次性和渐进性,形成具有本地学校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

总之,中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中小学校已经不应只把精力放在各自的课程改革上,更不应该各自为战了,中小学应该携起手来互相合作,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共同为未成年人的文化思想道德教育以及他们健康成长创造一片蔚蓝的天空。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中小学生德育教育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就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它具有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自我教育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的成功是每个教师的追求与向往,更是家长,学生的期盼与梦想,但什么是教育的成功呢?仅仅就是考高分、上大学吗?如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和心态,就能改变这个人的人生。”即心理掌控命运。有一名学生经过多年的努力复读,终于考上了清华大学。他在清华汽车工程系学完五年本科后,放弃保送清华直博,走上工作岗位。岂料,一年后,就是这个品学兼优、一表人才的小伙子,为了别人对他恋爱问题一句调侃的玩笑话,而轻生自杀。这让所有的人扼腕叹息。像这种问题在其他学校中也时常发生。学习特别优秀,智商很高,却应付不了生活中的小挫折,情商竟然如此低下。教育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是一个认知体,他首先是一个生命体。就是说,不能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瓶瓶罐罐,只读书、读死书。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要生活得自在、有意义、有价值、能为自己,也为家人,更为国家、民族做有益的事。要如此,就要照比尔・盖茨所说:“我们的教育必须与学生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我们培养的必须是智能正常,有学习和探究能力,性格坚定,情绪乐观,人际和谐,既能积极面对环境的多种挑战、实现人生的价值,又能主动调整发展自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由于良心的自责是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老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里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他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别人打交道,甚至头脑里不断出现幻听、幻觉,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陷入心理危机而辍学在家。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后,得到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把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交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上次所犯的错误给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他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正真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四)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中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爱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展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了,是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应通过文化课“书本”这个载体来培养学生百折不挠、遇难愈勇的精神,学会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把自己推向成功之路。也只有培养其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才能把文化科学好。有了这种成功素质和精神,人生旅途不管有多少风风雨雨,都能勇往直前。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与当代中小学德育教育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教育仍有借鉴价值甚至指导意义。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做人做事是最根本的东西,是真正的学问。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一书中讲到《论语》第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特别指出,此句的重点在于“时”与“习”,学问在孔子的思想上,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水平高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有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因此,这句话不能理解为:学到了新知识,时时练习就是很高兴的事,而应是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随时随地见习,随时随地体验,随时随地反省,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微笑。《论语》开篇就讲做人做事之道,可见孔门弟子对孔子思想的整理时就认为:做人做事的学问是孔子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最基础的与最根本的教育。

上述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再来看孔子自己是怎样说的。《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要求学生: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友爱同事,处事谨慎,言而有信,爱人如己,亲近有道德学问的人;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学习知识文化。在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中,做人与做事是第一位的,我们将之总结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孔子的学生子夏是孔子杰出弟子之一,小孔子44岁,孔子死后,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他对孔子这一思想有深刻的理解。《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的观点,看到有道德学问的人,马上跟他学习,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为同事办事能尽力而为,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一定可以说这个人很有学问。子夏作为孔子的亲传弟子,他的这一段话无疑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阐释与证明。

当然,在孔子的思想中,如何做人,个人修养的内涵与外用,都有丰富的内容,系统的阐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总纲,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孔子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为后世所景仰。

当今中小学教育中强调“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放在了重要位置,应该说是对孔子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继承。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学校不能有效整合思品课程,班主任、少先队(团委)、政教处、家长等德育教育的多种资源与多种渠道,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思品课程虽然其教材在不断更新,但教学方式的变革进展缓慢,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滞后极大地影响着思品课功能的发挥。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过分强调安全,使本来就匮乏的德育教育时间被挤占。另外在现有法律及管理制度下,对学生过多的宽容虽然克服了过去的严教之弊,但却使得许多学生胡作非为,无所畏惧,而学校无能为力。

根据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发扬孔子做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潜移默化的师表风范作用。当代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升,个别教师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唯利是图,在做人的品性方面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导致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和影响极大,使得一些学生思想扭曲,为人之师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切实为学生起好模范作用。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其次,学校教育必须真正落实“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切实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保证德育教育的时间。每周定时的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真正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第三,德育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愿意参与,乐于接受。我们所谓的德育教育不仅是老师讲,更多的是学生如何来理解,领悟其中的道理,以及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心得,不是老师在讲台上一味的说教。应多从学生身边案例为教材,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四,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坚决避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零效果现象。现在部分学生表现反常,在家表现良好,可到学校后就不那么守规矩了,有的学生则是在家里总是和父母吵嘴不听话,在学校里,却很听话;这种单方面的良好表现,就必须要求家校共育,家长和老师应多沟通,促使学生长期的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在某一方面某一个地方表现好,单方面的管教,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很有必要做好家校共育。

第五,要研究新形势下对纪律特差生的引导与教育,形成行之有效的、较完善的教育方法与制度,切实改变班主任单兵作战的不良局面。现在很多科任教师没有对学生负起应有的责任,认为学生的某些方面存在问题,那都是班主任的工作没做好。其实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管理学生,各学科教师都应齐心协力,教育好学生。教师的职责具有双重身份: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我们不能认为学生品行都是班主任的事,科任教师也有教育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每个教育者都应关注其成长和发展,为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教育,注入活力与源泉。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研究

摘 要:目前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中学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构建对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网络型”教育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环境;中学德育;研究

中小学对社会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接触的信息,来源于大众媒体尤其是网络报道在其脑海中形成的社会图景。由此,如何开展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引导中小学正确面对网络信息,是值得政府、媒介、学校以及相关机构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德育教育网络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尤为突出的是设计活泼、色彩鲜艳的网络游戏逐渐成为中小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游戏是人的天性和本能,而处在生理、心理的“束缚”和“摆脱束缚”特殊阶段的中小学生自制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德育教育网络中的信息建设,一定要遵循“内主外辅”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拓宽教育信息的内涵上面,增强信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影响力。

1.要把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列入学校德育和管理的常规工作之中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教育机构,将网络德育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公民教育的高度上来,真正重视网络素质教育,并将这项教育内容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融入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去。

(1)策划主题活动。每年中小学生拥有近3个月的寒暑假,为避免中小学生过度沉迷网络,社会、学校、家庭有责任为中小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开展校园文化艺术汇演、计算机网页创意大赛、动漫制作等课外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业余生活,调动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

(2)课堂成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要在信息技术课上加大力度做好具体引导工作,让课堂学习不再是“锻炼”,而成为一种享受,自然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道德观也会包含其中。

(3)学校要从管理和技术上进行必要的约束。作为教师不能完全阻隔有害信息对学生的影响,但应尽量最大可能地将有害信息杜绝在课堂之外。因此需要动员全体教师力量来建设现代校园网络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进行应用,可以及时发现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地进行更新、改正和维护。有了软件的环境,还应为学生提供具有创新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中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2.学校德育要主动出击,抢占网络阵地,构建学校网络德育体系

网络环境下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中小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判断和应用能力。在网络活动中中小学生的自我选择的比例较大,教育干预的比例较小,因此培养及发展中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了解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够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网络学习和生活,着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等教育。中小学生上网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因此通过校园里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阅报栏等与校园计算机网络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积极、健康的立体文化环境。还可以开展网络德育课,注重网络伦理和法制教育,以及举办网络讲座。

二、积极培养适应德育教育现代化要求的“网络型”教育人才

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提高德育教育者的网络技术水平是构建德育教育网络载体的重要步骤。

1.在德育教育者中大力普及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网络的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的了解与掌握,以熟练地运用网络来开展德育教育。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常用网络软件工具,增强网络中的德育教育信息的表现力。在网络软件工具中,我们认为教师要着重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网络工具:一方面是有助于发挥网络功能优势的工具,如Foxmail,Outlook,Internet Express等网络浏览工具,以及搜索引擎的使用等。另一方面是有关网络建设和网页设计的工具,如运用Frontpage2000、FlashMX等制作网页的技术。教师如果对这些技术只是闻其名却不知其用,则将直接影响教育者在学生中的声誉和威信,给德育教育网络化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着重培养一批能够熟练运用、管理和维护德育教育网络的综合型人才

重点针对中小学生教育进行专业的网络德育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网络德育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网络德育教育的知识和方式,使他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有机融入必要的网络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要对教育进行专门培训,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阶段网络德育教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中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一、德育的重要性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是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二、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总体上讲,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守纪律、团结同学、尊敬老师,是我国中小学生的优秀品质和基本特点。当前,随着独生子女教育阶段的真正到来,网络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上一些不健康读物、影视和不良行为的趁机而入,严重影响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水平有明显滑坡。经济上升与道德滑坡成反比例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可见,我们正面临着一种更深层意义上的危机―――思想品德危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缓。

2.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①不良现象的影响。当前社会存在着不少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一是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贪污受贿、拜金主义等社会丑恶现象,对中小学生有极大的腐蚀性。二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一些影视作品、报刊中色情、打斗、凶杀等暴力场面充斥,使一些学生盲目模仿,危害极大。三是贫富差距拉大,失业、离婚率上升等某些社会问题,使一些中小学生价值观混乱。

②家庭教育的缺位。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在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能与学校德育工作协调一致,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子女,甚至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学优品劣”的学生。

③学校教育的片面。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口头上都是以德育为首,而实际上近年来,过分追求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几乎成了课堂的“盲区”。造成了学校德育教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推进德育工作的方法

1.从教师队伍抓起

首先,从提高教师的主导意识和业务素质入手。通过培训学习,使全体教师认识到:在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出现的一些贪污盗窃、走私贩毒、赌博等丑恶现象是资产阶级义利观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反映。这些,也严重危害着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此绝不可掉以轻心。从而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要求教师挖掘教材,对全书进行综合归纳,把握教材中关于正确义利观教育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并在教学中用这些基本理论有的放矢地引导教育学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政治教师在讲述 “个人主义”概念时,通过阐述“个人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认清了一切剥削阶级特别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反动本质,从而使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不正之风有了正确认识;有的教师在授课时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而增强了学生树立正确义利观的自觉性;最后,教师要联系实际,对学生引导疏通。对中小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能光讲大道理,空洞地说教,必须坚持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抓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循序渐进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3.以正面说服,学生自我教育为主

按照现代教育的思想,德育的过程不是靠简单的理论灌输和强制手段来解决的。它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启迪,行动上的实践和情感上的交流过程。“教育根植于爱。” 教师一定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理解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理解、所信任、所爱戴,使他们自觉地意识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和体贴,从而主动接受教育。教师要怀着慈母般的爱心,赞许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每一个闪光亮,清除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每一个污点。在做德育工作时,少对学生进行斥责和惩处。当学生的思想、言论、行为出现偏差时,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正面引导他们认识缺点和错误的危害,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改正。

4.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完善思想品德教育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道德教育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方法上也面临着改革的需要。思想品德教育同其他学业教育相比,更要讲究教育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而要从教育者自我出发,在一言一行中收到成效,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加里林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同学,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有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由此可见,教师的无声语言对学生思想品德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家长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为子女作表率。家庭德育具有父母的言传身教、 身体力行和孩子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它融化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家庭劳动、学习和家人共同活动之中。为了净化家庭德育环境,父母要戒掉酗酒、打麻将等恶习,以发挥家庭文明环境的感染力和父母的表率作用。

6.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主题鲜明的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并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主要途径是政治课教学、班会、团队会和各科教学活动,学校的其它方方面面工作及各种活动也都要渗透人生观教育,学校还要发挥教师的楷模影响作用。在进行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各科教学要结合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坚持以传授知识为载体,有机地渗透人生观教育,切防生拉硬套。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关注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教育担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而德育教育担负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基的重任,德育不仅促进了个体品德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当今的德育教育中,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虽然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加强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的养成。但由于诸多原因,学生的素质不但没有得到提高你,反而呈下滑趋势,当今学生中“失学”、“失管”、“失控”、“失教”的“四失”青少年越来越多,“四失”青少年中犯罪比例居高不下。 “光靠警方监管是肯定不够的,家庭、学校等部门都应联起手来,将'四失'青少年犯罪率降低。 ”

1. 注重应试教育,忽略素质教育 国家虽然三令五申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但由于多年来形成以分数衡量学校质量高低的错误理念,使得许多学校比的不忽视素质教育而着力抓学生的成绩,因而也就淡化了素质教育。

2. 新的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影响了德育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率越来越差,即使大学生毕业也很难找到工作,因而也就影响了中小学生的读书兴趣,致使新的读书无用论抬头,学生自律性差,家长又不愿意严格管束,使学生越来越难以管理,又加之教育法中的诸多条款,学生在家在校为所欲为,严重的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是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实施。

3. 网吧的普及,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但是由于管理的不到位,网络为某些唯利是图的老板提供了赚钱的机会,他们根本不管什么年龄限制,都可以进去,只要你上瘾,就不怕没钱赚,这样中学生的上网率高得令人吃惊,好多集沉溺于网吧而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业和前程。若不加以制止,势必危害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发展。

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要想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学校要把德育教育落实在实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素质教育,但由于衡量的标尺没有变化,素质教育流于形式,要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以学校为统帅,将各种力量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发挥其他任课教师的作用,从孩子的教育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多看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了解一些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多参观一些德育教育基地,对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国家应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违法乱纪的网吧老板。 网络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与发展。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严重的威胁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国家应严惩非法经营的网吧老板,加大打击力度,同时,社会各界应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使非法的网吧老板如同过街老鼠。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孩子的身心全面健康的成长。

(3)家长也应该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古语云:“养而不教,父之过。”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孩子,抽出一点空闲时间,多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化解孩子间的矛盾和纠纷,不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同时也要和学校多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纪律状况,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加强对中小学升的德育教育,要真正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有机结合,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做到以人为本,遵循德育教育规律,努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思想政治课与中小学德育教育

目前在各国之间的竞争是科技之争、人才之争,要想提高综合国力,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才的多与少关键与教育教学。目前,教育教学的方向除了要教好学习还要教好思想品德教育,中小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好中小学思想品德这一课。如:小学思想品德课的主题是要求学生分辨是非,做一名有礼貌、有纪律、爱劳动、尊老爱幼等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初中思想品德课是教学生心理健康和遵纪守法的一门课。

提高青少年的德育意识,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要做好这项任务的关键是抓好学校德育教育,而实现抓好德育教育是上好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分不开的。所以给学生讲思想品德这一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彻底改变上课时以教师为主,死背课本内容的局面

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思想品德课属文科类教程。一前讲这类课,主要是教师讲课、学生背诵,而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有些老师甚至说德育工作是学校负责德育的人员来管、与我们无关的错误观念、而忽视了德育工作的全面性,所以学校领导要抓好对老师的德育教育、要解放思想,实德方面要以身作则、影响学生,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学习时间大力提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老师本身的德育意识。

2. 加强德育教育时要关注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

在学校设心理咨询室是民语学校刚刚起步的一项工作,学生在心里、生理方面没有生熟,所以他们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德育意识的浅薄使他们解决不了有些心理障碍、想咨询可不敢面对老师或同学,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学生的心理状况往坏的方向发展,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生长中的青少年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任务。这种教育方式是路径是多样化的,如:小测试、知识竞赛、模拟心理咨询室等… 这种辅导应该倾向于在学生者群体里常见的心理问题为中心会达到最佳效果,从而引导学生能自己解决小范围的心理问题,遇到难题是会大胆的去咨询别人的好习惯。所以学校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观察学生,理解学生。

3. 政治课老师要和班主任一同搞好本课的接受率,从而达到让学生吸收德育教育的效果

尊老爱幼是传统的品德,在课本中有文字或图片、漫画的方式描绘不良品的的坏处,甚至有些不良行为是犯法的,这些内容一方面是课文内容、一方面是德育教育。教好这些内容会达到双重效果。

4. 对不容易接受教育的学生、进行“看不见”的教育

所谓“看不见”的教育指的是:在课本上没有讲德育教育时可对这两个内容相关的有些方法,如:有些学生不好好学习、成绩差,可他们有某些方面的优点,可能爱劳动、也可能是个体育长处的。这种学生有一种坚强的性格,没有好的教育使把这种性格会往坏的方向发展,要教育好这些学生绝对不能用强迫的态度,反而讲些相似的社会上的例子,讲给学生要远离这些思想动态的教育、而激发这些学生对这个坏处的厌恶感、达到理想的效果。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门科学,不管专门从事这行业的人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思想品德课老师,要正确掌握这门课的规律,要科学的角度分析每一个细节,用科学的、灵活的、可行性的方法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他们幼小的心里灌输心理健康和德育教育。

中小学德育教育论文:浅谈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 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每位家长和教师教育的重点,影响学生德育的主要因素是道德因素,家长和教师应该围绕着影响学生的道德因素展开相应的道德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道德教育策略

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是每位领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受当今不良风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基础不稳定。为了消除不利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工作者要用战略的眼光认真地研究分析、影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因素,并寻找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影响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是社会风尚对学生的影响。社会风尚是指一定社会中多数成员的价值取向,遵守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状况。社会风尚是个人生活的真实世界,对个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良好的社会风尚能强化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而消极败落的社会风尚则会抵消甚至消解教育的作用。如,在学校附近开设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以及其他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广播、电影、电视、网吧等渲染的暴力、色情、赌博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这些低级下流、腐朽没落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侵蚀着中小学生稚嫩的心灵,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是非、善恶、美丑界线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他们只注重个人主义而忽略社会义务,这正是社会风气对教育作用的抵消。二是道德教育缺乏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当前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只限于教育范畴,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尚没有《道德法》和必要的道德教育政策和条例。

(二)学校因素

一是有些农村中小学校,不注重德育阵地环境建设,没有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二是有些学校在考试和升学指挥棒下,未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存在重智轻德现象。三是有些教育者空调说教不注重实效。一些教育者苦口婆心,唇焦舌燥,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由于只作用于说教,没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导致了许多伟大的人物和感人的事迹,用不了多久学生就将其抛之脑后,学生把上课当成了老师的事。四是一些教育缺乏“爱心”不尊重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另外,一些教师不注重品行修养,陋习不避学生耳目,污染了学生的视听,学生很难“亲其师,信其道”。

(三)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自然形成的教育场所。中小学生的社会过程始于家庭,其基本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获得、性格的形成都里不开家庭的影响和作用。

二、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对孩子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绝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这一阵地,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为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孩子是父母珍贵的财富,当得到他时,就意味着接受担负、哺育的责任。如,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这包括提供适当的衣物,有足够营养的食品,给孩子创造一个活泼、美观、整齐、空问适度的生活环境,还要给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家长还应为孩子学习创造适当的环境,比如,提供适宜的桌椅、学习用具、适量并适当的书籍,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应是民主、自由、和睦的。比如,家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平等,团结互助,有浓厚的学习风气,每个成员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恪守道德准则,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健康活泼,好学上进,精神愉快,能够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和社会生活,更容易接受教育,促进良好观念和个性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律观点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

一是学校要加强的阵地环境建设,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一定形态的校园文化必然对学生产生一定方向的引导,这就是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环境和条件下,推动学生为长成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把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信条和行为准则、内化成为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成长于其中的学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价值,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道德品质得到熏陶、得到升华,使他们良好的道德风尚得以形成。二是领导、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全面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最高法律,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都好的局面。在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用教师多讲,学生的道德品质就得到了提高。如:课堂上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各项法规,搜集、整理在国家大法上有哪些感人至深的执法、守法、护法的故事。使他们懂得与自己生活学习有关的法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坚持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法德并重、守法养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四是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爱心”育学生。

(三)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有关中小学生社会教育机构包括少难宫、少年之家、儿童公元、儿童影院、儿童阅览室等。这些专门组织的社会教育机构旨在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足。如:我校每年4月5日都要组织学生到黄台山抗日英雄纪念碑前扫墓,听革命前辈讲解迁安革命发展史,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陶冶情操,这种氛围,家庭教育不能提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提供的基础设施,对学生长期的进行道德教育。

只要我们把全面育人作为教育的最高法律,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一定能建构起符合实际需要和社会需要、贴近学生而高效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