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农业规划论文

农业规划论文

时间:2022-05-09 04:26: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农业规划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规划论文

农业规划论文:城市农业规划设计思想渊源与研究进步

城市农业是在城市内部及周边地区开展的各种形式的种植、养殖及相关活动,它们融入城市的经济、生态系统,并与之相互影响[1-2]。城市农业要求组织好与城市既有要素的关系,以便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而这要通过对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来实现。规划设计作为一种能够促进城市与农业积极融合的技术手段,一直以来得到各领域城市农业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呼吁[3]。事实上,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理论很早就对城市环境中的农业活动进行过关注和思考,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智慧被主流思想长期忽视。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城市农业研究与实践的兴起,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和实践又形成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一、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渊源

1.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构想

现代城市规划经典理论对城市农业问题的关注,有着浓厚的社会背景。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上半叶,出于救济和安抚失地农民及城市劳工的目的,英国一些慈善机构和资本家在城郊募集部分土地,并划分成小块进行廉价出租,形成了份地农园(Allotmentgarden)这种小规模的城市农业形式[4]。19世纪中后期,份地农园在欧洲一些国家逐渐兴起并影响至北美。二战期间,欧美国家城市农业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例如美国,先后出现了大规模的自由农园、救济农园和胜利农园运动。1944年,美国2000万块胜利农园生产的农产品,满足了全国44%的食物需要[5]。尽管城市农业随着危机的缓和逐渐衰退,但总体上看,其发展规模较大、参与度较高,形成了相当深厚的社会基础,这必然对亲历其中的城市规划先驱们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关注城市农业、思考城市与农业关系的文献在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探索中并不鲜见。1898年,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与当时英国的份地农园有着密切关系[6]。在田园城市中,霍华德把零散分布的份地农园整理成宅地农业和环城农业两种类型:在城市外围,5000英亩的永久农地环绕1000英亩的城市进行布局,形成了固定的土地配置模式;在城市内部,5500块独户住宅用地平均每块有20×130英尺(约6×40米),建房之余,足够进行养活5口之家的农业生产。为了构建一个尽可能自给自足的城市,霍华德强调农产品直供城市市场的重要性,并对食物加工、运输、城肥返田等作出了全面计划。他指出,通过居住与工作、生产与消费的紧密关联,每一个农民都能在家门口获得市场,城市居民也无须为农产品支付过多的额外运费,城市垃圾可以很快地返回土地增加其肥力而无须支付昂贵的铁路运费[7]。柯布西耶这位坚定的现代主义旗手,对城市农业的思考达到了广泛而多样的程度,不过他遵从另一套逻辑。1922年,柯布西耶在“当代城市”方案中构想了多种形式的城市农业:紧靠城市起防护作用的大规模农田、郊区独立住宅区中的集中式社区农园、城市中心区集合住宅(细胞或蜂窝式街坊)中的空中农园及公共绿地上的果树和果园[8]。柯布西耶对份地农园以户为单位的农地配置方式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方式只是收获“一篮苹果和梨子、一些胡萝卜、一些炒蛋用的香芹,等等,微不足道”。为了创造新型社区农园,他主张从每个住宅地块中拿出150平方米合并为公共商业菜园,并提议以职业农民为主,采用现代技术集中管理和生产[9]。柯布西耶还构想了一种带有悬挑花园的两层别墅叠加而成的高层公寓,以便用“垂直田园城市”取代霍华德水平向发展的田园城市。除了霍华德和柯布西耶之外,其他现代主义大师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农业提出了构想。赖特在1935年提出的“广亩城市”中,为每户配置了1英亩的土地,晚年出版的《活的城市》收录了他提出的一种城市农业规划布局模式,与今天北美郊区的住区农业非常相似[6]。德国景观建筑师麦基(L.Migge)把城市农业提升到政治和民族的高度加以认识,他主张德国所有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都可以通过创建大量的园圃和公园来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小而密集的菜园[10]。德国现代建筑大师、包豪斯学院教授希伯赛默(L.Hilberseimer)改进了霍华德田园城市中城市与农业间半集中化的包围关系,以小尺度和分散的农业空间嵌入工业化城市的土地利用中,以实现更加交融一体的格局[11]。尽管当时的城市农业规划思想并没有发展出真正适合生态时代的城市新范式,但这些探寻城市根本走向的经典理论,却为当今学者研究城市农业、探讨其规划设计模式提供了宝贵借鉴。霍华德立足城乡融合,把农业和食物问题作为关键要素纳入田园城市的整体构想中,展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最系统的思考,为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奠定了部分思想框架。柯布西耶、赖特等所提出的极富创建性的城市农业形式,则实质性地成为当今一些“有农”城市形态的早期范本。

2.1970年代重建住区农业的思想与实践

二战结束后的20余年间,欧美国家经济复苏、城市快速重建,大幅提高的农业工业化生产水平使得食物供应充足。城市居民手中的农园土地开始被收回并大量用于城市建设,私家后院和保留下来的少数公共园地,也从种植果蔬普遍转向发展装饰性绿化和休闲活动的空间,城市农业从城市空间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迅速消退[5]。然而,战后城市重建对社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城市中心衰落、大量物业空闲;同时,工业化发展的环境弊端在1960年代开始显露,引发了发达国家对城市生态问题的思索。于是,城市居民和政府的城市农业记忆被重新唤醒,城市农业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再度复兴。在城市中,社区花园、份地花园等形式的小规模农业成为社区重建的重要部分,并持续发展至今,为当前城市农业研究奠定了广泛的实践基础;在乡野间,出现了一些在住区上重建农业、构建生态友好型生活方式的理论和实践。这些共同构成了1970年代生态城市探索中较为显著和普遍的特征[12]。澳洲生态学家莫林森(B.Mollison)与霍姆格伦(D.Holmgren)受澳洲热带雨林植物群落互助现象的启发,于1978年首次提出“永续农业”(Permacul-ture,由永久Permanent和农业Agriculture组合而成,台湾译为朴门永续设计)的思想,发展出一套整合农业与住区的规划设计方法,是城市农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典范。永续农业是一套模拟自然系统的综合设计体系,其要旨是把人、建筑、农业、动植物等各种社会及环境要素融为一体,构成相辅相成、循环交换、“高效率、低维护的最佳生产组合”[13]。在永续农业的完整结构中,农业和食物占据重要位置,它们不仅与其它要素共同完成复杂的生物和自然过程,还提供了一种低熵、高伦理的生活方式———“不再需要赚大钱,因为你周围到处是食物,也没有任何能源成本开支”[14]。永续农业的思想,是希望通过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一体化来创建“永久的人类文明”。

1970年代末,科贝特兄弟(J.Corbett和M.Corbett)在加州戴维斯设计并建造的乡村家园,延续了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尺度,把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良好的步行环境、自然排水和“食用景观”有机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12]。70英亩的总用地中,有四分之一专用于小规模农业,包括两个葡萄园、两个社区菜园和几处果园,食用植物占全部绿化的55%,使得果蔬自给率达到了25%。生活中,居民还普遍利用自家有机废物进行堆肥,大大减少了垃圾排放[15]。乡村家园注重培育土壤,把农作物视作更有效的绿化方式,通过细心构建环境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创造健全的整体系统,这一点与永续农业的思想十分相似。建筑生态学的创立者索勒里(P.Soleri)于1970年开始的阿科桑底生态实验,“尝试把食物生产融入城市设计”。他保留了上佳的土地用于农业,建设23个果园台地,引入“生产性植被”[16],在建筑中大量设置南向附加温室,这些温室在长年种植蔬菜的同时,还能够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17]。坎菲尔德(C.Canfield)于1974年提出的共生社区(Symbi-oticcommunity)思想,在自然承载力的约束下构建与生物圈的共生关系。在塞罗戈多社区规划建设中,他保留肥沃的农地和林地,把社区、农场和森林联接成整体,并严格践行生态林业和有机农业,让社区居民参与生产并自给自足[12]。1970年代西方出现的各种早期生态城市探索方案,往往置身于乡村或自然环境中创造自给自足的住区,农业重回住区遂成为这些思想倾向的自然选择。尽管这些探索的关注点主要停留在住区层面,其方法对于庞大的城市系统来说也尚须调适,但由于其与当今城市农业思想有着更加接近的背景和愿景,因而成为CPULs、农业城市主义等思想最重要的养分来源之一。

二、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研究进展

城市农业思想在1970年代的涌现,只是其在乡村环境和住区层面上的一度繁荣。事实上,整个20世纪中后期,欧美城市规划设计的主流思想,极少关注城市农业问题,因而留下了令人尴尬的空白。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珀秋卡奇(K.Pothukuchi)、查尔斯(W.Charles)等人进行过深入的总结分析[18-19]。在资源与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的今天,城市农业内在的多重价值和曾有的智慧之思,再次受到瞩目。以可持续发展为宏愿的当代城市规划、建筑及景观设计,很快就与国际组织的城市农业研究与实践相融交汇,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期。当代城市农业运动和思潮的再次高涨,与城市和农业在长期工业化进程中积累的负面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方面,城市的本位思想及掠夺式发展模式,严重忽视了供应食物等人类生存必需品所须付出的环境代价,因为城市食物系统的生态足迹占到城市总生态足迹的三分之一以上;另一方面,现代农业高度依赖石油、化肥和农药投入,同时也是高度商品化的产业,其跨越区域和国度的庞大产品分销系统也要完全依赖于矿物燃料,资本控制下的工业化食物体系严重影响到公民的食物安全。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发展地方农业,赋予市民参与农业生产、消费适宜食物的权利,成为欧美城市的一种普遍觉悟,从而激发了大量以城市农业为主题的创新性思想探索和规划设计实践。

1.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城市为研究对象,把城市农业作为重要要素纳入到城市整体理论建构中,偏重在理念层面上构建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价值基础;第二类是以城市农业为研究对象,较为完整地提出城市农业规划的设计方法,包括空间系统研究和技术系统应用两个方面。第一类理论研究出现较早,相对独立于当代城市农业理论体系之外,并以共同的思想动力与之保持呼应。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理事会主席瑞杰斯特(R.Register)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在伯克利的城市研究中,他把农业视为“决定伯克利城市命运的关键之一”,提议成立城市农业部来帮助人们自己种植,“把无法由私人实施耕种的城市土地投入到食物和木材生产中”,以便发展各种尺度和形式的城市农业[20]。1995年,加拿大景观学家霍夫(M.Hough)将城市农业与水、植物、野生动物、栖息地和气候并列为兼有自然过程和城市过程、应当主导城镇规划的城市环境要素,从而把农业问题嵌入城市整体思考中[21]。2004年,吉拉尔代(H.Girardet)以生态足迹理论解析城市这个人类主要栖息地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提出以能源、资源和食物作为“城市空间规划的主要参考框架”,来“重新设计人类住区系统”,以便构建代谢良好的“再生城市”[22]。第二类理论研究更多地受当代城市农业理论的影响。在欧洲,英国布莱顿大学建筑系教师维尔容(A.Viljoen)与建筑师波恩(K.Bohn)编辑出版的《CPULs连续生产性城市景观:为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农业》一书,跨学科地汇集了众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将城市农业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并加以连贯,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基本要素[6]。维尔容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农业设计较为完整的方法,“为建筑学打开一个新的领域”[8],对其后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荷兰发达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技术为城市农业的创新研究奠定了基础,瓦赫宁根大学建筑系的提莫伦(A.vanTimmeren)与建筑师洛灵(W.Roling)提出可持续植入理论,将城市农业作为功能组件嵌入城市基础设施系统,构建分布式“关键流”代谢循环技术体系[23]。2009年,荷兰建筑师格拉夫(P.deGraaf)以其领导的“食用鹿特丹”研究项目为依托进行城市农业的设计探索,从空间、技术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整合,提出了针对鹿特丹城市特征的五层次空间布局构想[24]。在北美,新城市主义旗手DPZ和加拿大HDLa-narc事务所在2008年共同组织一次设计工坊后,分别提出农业城市主义的思想,重新思考城市居民与土地、食物及社区的关系,并把食物生产的需求从各个层面融入城市结构,初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理论。DPZ的主要贡献在于针对美国城市特点建构起贯通城乡的城市农业空间规划布局方法[25];HDLanarc则重点解决了纳入城市农业的市政基础设施的技术整合方式及空间设计方法[26]。同年,爱荷华州立大学景观学系的瓦格纳(M.Wagner)等在CPULs的基础上,提出将食物系统与城市空间连接成点、线、网的食物城市主义概念[27]。2011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生态创新实验室又提出了食物敏感型规划与城市设计(Food-sensitiveplanningandur-bandesign,FSPUD)[28]理论。

2.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实践探索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往往结合设计实践进行成果表述,上述城市农业设计理论都进行了相应形式的设计实验。但目前设计实践数量仍然较少,更普遍的是从设计着手,较为具体地探索城市农业在各个层面的规划设计方法。1999年,香港大学的弗朗西斯(F.Francis)结合中国华南沿海某建筑设计方案,提出整合生态建筑与城市农业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是较早把建筑与农业联系起来的案例[29]。2000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戴斯博米尔(D.Despom-mier)首次提出“垂直农场”的概念,随后又不断深化技术系统,与建筑师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概念设计方案[30]。英国建筑师林纯正(CJLim)从2001年起,在设计实践中以创新生态城市模式为目标,探索城市融合农业的设计方法,提出了包括深圳光明智慧城市在内的一大批城市设计方案[31]。荷兰建筑事务所MDRDV于2001年提出的“猪之城”垂直养猪场设计方案,亦是国际上较早的设计案例[32]。2004年,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赞助和联合国发展规划署的领导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建筑学教授布哈特(V.Bhatt)开始负责为期三年的“创造食用景观”(MakingEdibleLandscape)项目,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融合农业到低收入住区的设计实践[33]。非盈利组织“纽约太阳”的创始人开普罗(T.Caplow)于2005年开始探索将农业与建筑相结合的生态技术方法,提出建筑农业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开发出集成雨水收集、光伏发电的Brightfarm建筑立面垂直栽培系统[34],并计划在2020年设计提案中进行验证。2008年以后,城市农业规划设计,尤其是建筑与景观设计领域的实践探索进入爆发期。在宏观层面,德国联邦教育及研究部与摩洛哥本地专家合作,开展卡萨布兰卡大都市区“未来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计划(2008-2013年),把城市农业作为气候优化的整合因子和生产性绿色基础设施(PGI)纳入该地区的城乡空间结构中[35]。在微观层面,出现了WORK建筑师事务所的PS1公共农场景观装置[36]、Vincent的蜻蜓垂直农场、SOA建筑师事务所融农业生产与居住空间为一体的生命之塔、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联手威廉•麦克唐纳进行的2015年米兰世博会总体规划[37]等一大批以城市农业为主题的探索性设计。

三、结语

在国外现代城市思想发展史中,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探索主要出现在经典现代主义时期、1970年代生态思想启蒙时期及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运动中的城市农业构思,还是1970年代生态城市运动中的重建住区农业思想,都是回应人居环境面临的重大挑战,从根本上反思城市化道路的结果。前者为当代城市农业规划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形态雏形,后者则提供了更为贴近的指导方法和实践经验。当然,当代城市农业回归的背景,又与前述阶段有一定的差异,其思想基础也较多地吸收了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等当论成果。当代城市农业刚刚开始走向与城市、建筑和景观规划设计的融合,即已显示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显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理论前沿和实践热点。当前,全球人口持续剧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压力,城市在人类住区系统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谁、以何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来养活城市”这一曾经“最紧迫的城市问题”,在乡村人口比例下降、现代石油农业失败的大背景下,或许将再次成为城市发展无法回避的重大命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欧美城市农业规划设计的思想发展历程能够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农业规划论文:现代化农业规划理论探讨

摘要:“石油农业”发展在大幅度提高产量和增加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和终极目标。为探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该文在简述循环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归纳了以欧盟、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玛雅农场为代表的国外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思路方法和核心内容;以《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实践。该研究可为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分析,规划,现代化,循环经济,循环农业,农业规划,现代农业

0引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为解决粮食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步入以化石能源投入和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石油农业”生产。石油农业依靠化肥、农药、化石燃料、塑料薄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2]。但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农机具、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消纳,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3-7]。

为此,人们开始尝试探索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循环经济理论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Boulding)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名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W.Pearce和R.K.Turner于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8]。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9-10],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形式之一,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地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增加物质在农业系统中的循环再生利用和能量多级使用,得到更好更多的农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载体和实践模式是循环农业[11],倡导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把农业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人口规模、环境等经济社会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土地承载力、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干预,促进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联系建立起来的整体功能和有序结构,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转换,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我国受到了政府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提出“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力求通过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循环农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12]。自2010年起,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梯度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在简述循环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归纳了以欧盟、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玛雅农场为代表的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思路方法和核心内容;以《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实践。

寄望为制定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1.1以欧盟为代表的综合型循环农业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主要目标是限制化学品投入,强调使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态产品,追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统一。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尤以德国为典型。

为了发展综合型循环农业,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化肥施用量限制、废弃物排放控制、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污染处罚,另外还倡导农牧业相结合、作物轮作、少耕免耕、再生资源开发等。在农业生产环节提倡清洁生产,严格限制投入品种类及数量,尤其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措施有: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杀虫剂、除草剂;鼓励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蚀质保持地力;采用作物轮作或间作等种植模式;根据牧场承载力核准养畜量,鼓励使用天然饲料;禁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非常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选育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制取燃料乙醇、甲烷等,替代化石能源;实行农产品统一的生态标识认证措施。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不仅减少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农产品信任度和透明度,实现了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

1.2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型循环农业美国是最早倡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主要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突出特点是引入高新技术,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美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方法是将高新技术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之中,构建先进农业技术体系,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减量投入,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高技术型循环农业模式依靠高新技术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精准管理,科学配方施肥,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高效施肥、灌溉以及节水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保证了美国传统循环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美国农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对不同土层的土壤特性、水分、养分等情况进行定点定时测定和记录,并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气象资料等对补给量进行计算,做到了按需投入。美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现了高新技术对紧缺资源的替代作用,体现了现代农业的高效益、低投入和减少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拓展了循环农业的外延。

1.3以日本为代表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环保型循环农业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护产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产量,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其突出特点是生态环保。主要做法包括控制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地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和培育作物新品种,使之适应盐碱地、荒漠和生态敏感区耕作,增加耕地面积,弥补耕地短缺。

在组织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注重协调资源系统关系、兼顾部门效率来保护生态环境。日本注重强调农业系统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各部门所包含的资源系统关系的协调,并考虑比例结构与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的统一,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此外,对国土范围内的林地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发挥森林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保护绿色资源。为了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日本还建立了结构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通过长期发展以有机农业为主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4具有菲律宾特色的玛雅农场循环农业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比较早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之一,也是发展场区范围内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

在场区范围内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物质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全部处理的目标。主要做法是在场区范围内建设麸皮养鱼、肉食加工、沼气生产、有机肥还田以及粮食生产等的完整的循环产业体系[13]。具体方法是利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一个废弃面粉厂,回收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殖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

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建立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从产气后的沼渣中,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再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取塘水、塘泥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送面粉厂加工,进入下一次循环。通过发展场区农业循环经济,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生产良性循环的场区性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1.5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践经验可知,在现代农业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和科技水平,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发展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本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来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美国主要依靠其掌握的高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资源替代,把高新技术引入农业循环经济之中。再如,德国土地资源短缺,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劳动力素质高但稀缺,所以其农业发展走的是综合发展之路,通过提升现有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效益也得到提高。

第二,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循环,其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科学技术在作物新品种开发、农业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提升以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明显,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如美国通过高科技手段来降低对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且在污染治理中也发挥积极作用,如日本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第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经济、法律及人文文化等整体协调。2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科学规划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与基础,现代农业规划应充分遵循循环经济理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产业与农业争地、争水、争能源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更加突出。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现代农业规划,就是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之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14]。不仅要强调区域或园区内经济、生产、资源环境、社会和技术5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而且要改变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和大量增加物质投入的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的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循环的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链接、废弃物循环和绿色消费。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应包括清洁生产、“零”排放、“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等。

2.1清洁生产理论

“清洁生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源头、过程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也是循环经济的载体[15]。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产品流通、消费直至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关注生态效益,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资料,如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质能源等,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和危害[16-17]。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杜绝或减少污染物,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路线,尽可能减少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以达到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清洁生产不但关注生态效益,同时强调经济效益,应体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2“零”排放理论

“零”排放理论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成熟技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大气、水和土壤遗留废弃物。

农业生产的“零”排放并非绝对不排放,而是把原有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化为循环经济模式,使得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循环到生产过程中再利用,实现生产链系统的循环,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对系统外的排放。

2.3“三生四产”理论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活动、最终目标和保障,三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保障,生产是可持续的物质基础、生态是保障、生活是长远目标和检验标准,任何一个目标失衡,都将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18]。“产前、产中、产后、产地”,简称“四产”,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和物质基础,产前、产中、产后环环紧扣,协调一致,才可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产地环境是建立农业循环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产地环境系统实现调控、保护与生态涵养,方可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从过程实现清洁生产,效果达到“零”排放,才可融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一个产业,可持续运行。将“三生四产”理论纳入现代农业规划,就是在农业产业过程中应考虑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同时,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产前、产中和产后,还要重视产地环境系统调控,适时修复产地环境和增强耕地地力,倡导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划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限制生产区,实现实时监控,并建立土壤障碍因子诊断和矫治措施;同时,还应以肥沃土壤,使用优质高效肥料,营造安全、洁净环境为核心,全面保障和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

2.4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全生命周期评价”原理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强调的是从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之初就充分考虑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因此,循环农业又被称为是“从摇篮到摇篮”的过程[19]。在现代农业规划中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就是对一种农产品从产地开始、直至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考量其经济、环境、能量效益,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产品生产系统的不同方案或者对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比较,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20]。

3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3.1思路方法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规划现代农业,就是要掌握好2个原理,运用好3种资源,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

第一,掌握好2个原理,即物质能量循环和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在规划现代农业过程中,按照物质转化守衡定律和能量流动逐级耗散规律,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价值增值和信息传递功能,促进能量和物质在食物链中不断转化循环,有效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加工下脚料等,实现最佳生产、最大效益、最适度消费和最少废弃。第二,利用好3种资源。自然生物界由3类生物组成,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动植物资源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微生物资源的分解还原功能,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一是农业生产清洁化,包括清洁投入(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清洁产出(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农产品)和清洁生产(使用无毒无害化肥、农药等)。二是产业内部资源利用梯度化。合理安排产业内部的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空间结构,尽可能地减少水、肥、土、药等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产业间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合理安排农业产业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在相关产业间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互惠互利关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农产品消费理性化。引导消费者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的消费档次、产品种类和品牌,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引导产品种类调整、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工艺改进,促进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避免结构性、泡沫性资源浪费。

3.2核心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农业循环结构、农业产业链和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3.2.1农业循环结构

现代农业规划中农业循环结构包括3个:第一,产业链循环结构。主要是指某一种农产品自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防控,做到源头控制、中间处理、末端循环,使污染物排放量最小。第二,农业行业内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行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交换,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如立体种植、立体养殖以及农产品生态加工等都是典型的发展模式。第三,农业行业外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各行业之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如种养结合的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鱼吃杂草、害虫,鱼粪肥田,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3.2.2农业产业链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由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及生态加工业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如以蔗田种植业系统、制糖加工业系统、酒精酿造业系统、造纸业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制糖生态产业链,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来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

3.2.3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引入高新技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生态技术体系。通过运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在生态产业区大力推广低碳技术、生态技术等,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及清洁生产的控制指标等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最后,以这些生态技术为支撑,构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和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园区。

4案例分析

4.1《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简介黑龙江省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30km。地理坐标处于N45°08′~45°43′,E125°41′~126°42′之间。东、东南与阿城、五常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的榆树、扶余为邻;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相望;东北紧靠哈尔滨市区。规划范围:双城市所辖9镇15乡,东西长85km,南北宽65km,全境域总面积3112.3km2。根据双城市各乡镇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将形成“1核4区10带”的格局。“1核”是指以新兴乡“中国双城有机瓜菜批发市场为核心作为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物流中心;“4区”是指沿江河生态保护区、中部生态加工业集约开发区、东部高效生态农业区、西部南部生态农业优势区;“10带”是指有机玉米产业带、有机水稻产业带、有机杂粮产业带、有机蔬菜产业带、有机两瓜产业带、有机奶牛产业带、有机肉牛产业带、有机生猪产业带、有机肉鸭产业带、有机蛋鸡产业带。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4.2双城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

该规划中确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极具双城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的发展格局。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以实施有机肥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有机玉米、有机水稻、有机杂粮及有机瓜菜等有机种植示范基地;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为核心,建设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有机家禽等有机畜禽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沼气和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优化农业系统内部结构,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加强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有机农产品附加值;健全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创建双城有机农产品品牌,扩大有机农产品出口能力,打造国家级新型食品工业基地和亚洲食品产业城。如图1所示。

4.2.1各个产业之间循环充分考虑了区域内农业循环结构,即产业之间的循环、产业内部的循环以及产业各层次之间交换。在规划中,设计了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有机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各产业构成循环结构。规划期内,有机种植业达到3万hm2,以阳光、土壤、水分、肥料等养分生产有机玉米、水稻、瓜果蔬菜等有机食品原料,附带产生农作物秸秆、瓜秧、蔬菜剩余物等废弃物资源。有机食品原料进入农产品加工产业,一部分进入食品市场,一部分生产为饲料产品循环到有机养殖业之中,进而形成畜产品,畜禽粪便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有机肥又回到有机种植业产业内,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另外,加工业的下脚料等废弃物也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有机肥,也可回到有机种植业之内,也形成一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在该规划设计中,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能够形成多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关系,进而在农业产业系统内充分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2.2各子产业形成农业产业链

在该规划中,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包括各个子产业形成网状的农业产业链。例如在规划过程中,根据有机玉米种植规模,测算有机饲料量(包括玉米饲料和秸秆青贮饲料),确定发展有机奶牛达到6万头、有机肉牛6.5万头、有机生猪45万头,有机蛋鸡达到300万只,有机肉鸭达到180万只。

有机肉牛和有机奶牛养殖规模约占整个奶牛与肉牛产业的10%~15%,有机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约占生猪与家禽产业的15%~20%。把双城建成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及有机家禽的示范、生产基地。有机种植业产出的玉米秸秆用于生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可供应到加工业的工业锅炉,也可满足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另外,有机玉米秸秆可作为生产青贮饲料的原料,满足有机奶牛、肉牛业生产的饲料需求,有机奶牛、肉牛业的粪便可作为沼气和有机肥原料,满足下游农村生产与生活用能和有机种植业肥料需求。

构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4.2.3在规划区域内构建农业生态技术支撑体系在双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中专门突出了生态技术的支撑作用,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设计了技术推广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作为生态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3双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在规划中,双城市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适度集中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发展沼气、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生物有机肥、秸秆饲料等,形成产业链,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实现化石能源替代;同时,满足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业生产用肥需求,保护产地生态环境。规划期内,双城市域内每年预计产生农作物秸秆265万t,根据各个乡镇区域范围内土壤肥力、养殖规模以及农村炊事采暖需求情况,分别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技术,实现秸秆还田量达49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130万t/a,分布在10个乡镇;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利用量达86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满足双城市种植业肥料、养殖业饲料和部分农村用能等需求,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规划期内,双城市域范围内每年可产生畜禽粪便1060万t,根据农村用能需求和土地承载力情况,确定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处,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利用量达到207万t/a,生产沼气、沼肥;建设有机肥生产场,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量达到853万t/a,项目建设完成后,双城市境域内的全部畜禽粪便生产转化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折合氮肥22万t、磷肥18万t、钾肥8万t,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满足有机种植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5结论

该研究是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规划现代农业的理论提炼和方法总结,也是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的系统梳理与概括,对于指导我国现代农业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价值。该文首先追溯了农业循环经济的起源、发展历程、存在形态以及未来趋向。适应新的形势,文中分析了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重要启示,提炼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4个方面的主要理论,即清洁生产理论、“零”排放理论、“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构建了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理论体系,四者之间是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在实践过程中应统筹考虑,不能割裂开来。论述了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就是要围绕物质能量循环和生态系统食物链,实现最佳生产、最大效益、最适度消费和最少废弃,并遵循食物链原理等。同时,在充分开发利用好动植物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微生物资源的分解还原功能,构建三者之间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农业清洁生产、产业内部资源梯度利用、产业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及农产品理性消费。最后,选取《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作为典型案例,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在现代农业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农业规划论文: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摘要: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新兴的产业,融合了农业产业以及观光悠闲为一体,景观生态学产生于生态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交叉,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其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伴随着农业旅游的飞速发展,景观生态学与农业景观规划的关系日益密切。本文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作了界定,系统地分析了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重点讨论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中的本底、斑块、廊道和景观中的最优格局,以确保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观光农业 应用

1.前言

景观生态学由德国地理学家特罗尔于1937年在东非利用航空照片对景观进行解释时首次提出, 后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提高物质文明的同时,更加关注身边的景观环境和生态效应,使景观生态学获得长足的发展。景观生态学主要运用于生物保护、景观与区域规划、农业与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1]。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观光农业,是结合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在景观规划中,要落实到具体的农业景观格局,更需要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2.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已有较长历史。但只是近期这种研究才被应用于实践领域之上,且正在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景观生态学于60年代中后期在欧洲大陆迅猛发展,到80年代被北美所普遍接受[2]。初期的研究随所涉及空间尺度和区域内部特征的差异显得很不相同。欧洲面临的问题是深受人类干扰的、破碎化的及密集均质分布的农业景观,研究中尤其强调斑、廊和基的作用和功能。因为纯农业景观属于不适宜大多自然物种栖居的基,所以碎化作用的调查分析着重强调非农景观元素的维持。

景观研究的基础之一是要确定EcotoPe ― 均质的景观功能单元,它在地表上通常具有清楚的边界而区别于其他周围环境。不管如何定义,有一点在本质层面上是一致的,即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由一系列Ecotope组成的数平方公里广阔地域内的异质土地单元之间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镶嵌随时间的变化。与生态学的其它传统分支不同的是,人文因素包含在对景观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中。对时空尺度和人文因素的综合考虑使得景观生态学成为规划和管理中富有潜力的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原理可以从结构、功能及时间分为三方面总结。这些原理中,最具争议的是维持栖地内部结构间或维持更大空间范围内结构关联的相对重要性。无论如何,这两种不同观点在实践中通常是互补的。例如,有研究发现,在保护较大群落时廊的质量限(即树篱的结构复杂性)比其存在更为重要。尽管某些研究结果还不能完全确定,但有证据表明对某些特殊物种而言,斑的大小及相对孤立性可深刻影响物种种群的生存。斑的可通性或关联对濒临灭绝的个别地方物种的保护也相当重要。

3. 案例分析

浙江金华双龙风景名胜区坐落于金华市北约12km处,是个近郊山岳型以地下悬河、岩溶奇观、赤松祖庭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面积约79.9平方公里,,包括双龙洞、黄大仙、优游园、仙鹤妍、尖峰山及大盘天六大景区。其中大盘天景区开发程度相当小,其知名度和游客到访率低。目前景区以小片分散的晚季蔬菜地和林地景观为主。因其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以及和其它景区的空间关联,开发观光农业的潜力十分大。

3.1规划的原理与原则

相同于其它内容的景观生态规划,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综合考虑地域或地段的综合生态特点及具体的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并主要用于旅游观光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做到这一点,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应自始至终执行如下几项原则:1.适宜面积原则;2.类型多样性原则;3.景观单元关联原则;4.空间结构协调原则。

3.2景区观光农业的总体格局

景区中主要景观类型有:山地灌丛、针叶林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各级道路、居民点及人工水面一西湖等。其空间结构表现为以东西两大居民点(武平殿和盘前)分别为中心、以景区中部东西向主道路为中枢的不规则葫芦状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区位因素,从两个中心向外依次为:居民点耕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次生林和灌丛草坡等景观类型,这亦构成整个景区观光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显然,这种结构既有对自然景观生态合理利用的基础,又具一定的景观美学价值。

该景区位于双龙风景区海拔最高的地域,拥有较高海拨和超过50%的森林覆盖率使其具有独特的地方小气候环境,表现出近暖温带的特征。与山下相比,气候大约滞后一个季度,因而具有相当长种植晚季蔬菜的历史。这是可投资观光农业开发利用的一大优势。借助于塑料大棚等人工措施,还可同时丰富淡季观光农业内容。

3.3观光农业的结构分类

依据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区域的生态条件,划分出以下各观光农业景观类型:

(l)梯田农业观光类型针对于部分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状况,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础上修建石级梯田,对其进行间作套种或林农兼种,开发面向市场,以精细农产品为方向的三高农业。农作物仍以蔬菜为主。同时组织游客参与到播种、锄草、采摘、收割等务农活动,通过模仿、习作、体验来体验农业生产的艰辛和收获时的满足感。

(2)自摘果园类型是利用景区内现有的山植、弥猴桃等野果资源,引种一些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果树品种,在园区内分片集中种植。园区内设置石桌石凳、休憩草亭、洗果水池等设施。到收获季节组织城市居民来此自摘即食,体验果农收获的乐趣。

(3)反季节果菜园类型利用温室大棚技术反季节地培育当地少见的瓜果蔬菜,以弥补露天种植的蔬菜瓜果只在夏、秋两季成熟的缺点。采用温室技术可不必考虑本地实际的气候条件,可根据需要营造特定人工气候;因此可在温室中引种热带和温带特有的蔬菜和瓜果品种,一来以稀缺取胜,向金华市提供品种更多、质量更好的农产品,二来使水果的成熟期分布在全年各月。只要想采果,随时可以出发,提高自摘果园的号召力。

(4)野生动物园充分利用了风景区内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在划定的区域内封闭圈养野鸡、野兔、野猫、野猪等野生动物,供游人观赏、摄影留念及狩猎等。

(5)避暑度假类型优越的旅游气候资源,使得这里可以作为夏季游客住宿休闲的场所,地址选在武坪殿附近。具体项目如下: 花园别墅、高中档宾馆、野味餐厅、帐篷露营区等。

(6)西湖水景园是个天然山顶湖泊,景色优美,旅游价值高。根据其体量和水资源的现状用途(黄大仙景区的生活用水),未来拟开发成一个以自然水面为中心、湖四周以草地绿化为主的高山水景园。

4. 结论

景观生态学在空间结构分析上具有独特优势, 为观光农业景观结构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应信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与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以保护为前提,以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现状和历史特点为基础,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突出个性的原则,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实现自然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农业规划论文:区域农业规划中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方法

摘要:研究了区域农业规划中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等3种重要农业资源的供给量、需求量测算及平衡分析方法,并以《宁夏吴忠市孙家滩农业综合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为例,应用平衡分析方法进行了3种农业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关键词:区域农业规划;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方法

随着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并且坚持科学发展、规划先行的要求,近年来各地纷纷加大了区域农业规划的编制、颁布和实施力度,这些规划对农业发展起到了引导、调控、支撑和保护等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高效和持续发展[1]。

区域农业规划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未来一定时期内农业发展所作的总体规划设计[2]。其主要内容是在研究分析区域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结构布局,明确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重要对策、重点项目[3],并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农业发展的投资效益、环境影响、资源平衡等方面进行科学分析,以确定所编制的农业规划的可行性[4]。

区域农业规划的范围通常以行政区划为界,如全国农业规划、省域农业规划、县域农业规划、镇域农业规划、村域农业规划等;如果需要,也可以针对某些有共性的区域进行农业规划,如某流域农业规划、某开发区农业规划等[5]。区域农业规划中的资源平衡分析,主要是分析所规划的区域范围内与发展农业相关的资源条件——重点是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等[6]是否能够满足规划期内农业发展目标的需求,以保障规划实施中的资源可行性。

1 资源平衡分析方法

区域农业规划中资源平衡分析需要利用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成果,以便切实掌握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的现状和未来变化情况。如果缺乏这些规划成果,应采用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权威资料和地方行政部门提供的权威数据以及必要的分析测算,全面掌握规划区域内农业资源的情况。

1.1 土地资源平衡分析

土地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检验规划区是否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来支撑规划期内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土地资源平衡分析,需要了解规划区内各种土地的利用现状,研究规划期末各种土地的变化情况,以便掌握规划范围内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的现状和变化情况。在编制农业规划中,通常将农业用地分成耕地、其他农业用地两种类型分别进行土地平衡分析。

1.1.1 耕地资源平衡分析 编制规划期末耕地利用规划表,并根据规划期末的耕地面积计算出耕地复种指数,分析耕地的复种指数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规划的耕地复种指数过高表明耕地利用过度,规划难以实施,过低则表明耕地利用不足,土地产出率难以保证。

耕地复种指数不仅与当地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有关,也受到种子肥料、作业方式、耕作制度等种植技术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耕地的复种指数虽然能够提高,但变化不大。因此,规划的耕地复种指数不宜与现状耕地复种指数相差过大。

规划期末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就是规划中确定的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之和。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即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占用者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7]。因此,一般规划期末的耕地总面积变化不会太大。

1.1.2 其他农业用地平衡分析 编制规划期末其他农业用地利用规划表,并根据规划期末的其他农业用地面积增减情况,分析其他农业用地增减面积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其他农业用地增加过多,土地开垦难度大,规划实施困难,其他农业用地减少过多,农业增收有可能难以保证。

1.2 水资源平衡分析

水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就是核实规划区是否有足够的水资源来支撑规划期内农业用水的需要。进行水资源平衡分析,首先要测算出规划期末可供应给农业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同时测算出规划期末农业需要使用的水资源总量,然后对比两者大小就能够判断水资源供需是否平衡。在各种用水中,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例最大[8],当出现供应不能满足需求时,一方面可考虑调整规划中的农业产业结构,减小生产规模,通过减少灌溉面积降低农业灌溉用水量[9];另一方面可考虑强化水利工程和节水灌溉措施,通过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灌溉定额来减少农业灌溉用水量[10]。

实际规划编制工作中,为简化计算并方便表达,水资源平衡分析测算一般都采用列表计算法。

1.3 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

进行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明确规划区内自产的饲草料供应量与规划区内养殖业发展的饲草料需要量之间的差距,并分析这种差距是否合理。虽然饲草料资源可以从规划区以外的其他地方得到,但区域农业规划中还是应该注重种养结合,以降低养殖成本,推进高效发展[11]。

2.1.2 开发利用规划 根据孙家滩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期末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提出孙家滩耕地开发利用规划见表2。到2015年,孙家滩其他农业用地种植规划利用见表3。

2.2 水资源平衡分析

2.2.1 可供水量现状 孙家滩农业可供水量现状见表4,规划期末孙家滩地区不可能有新增的水资源。当前孙家滩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二是农业用水日趋紧张;三是农业用水效率偏低。孙家滩农业灌溉绝大多数采用的仍然是渠道引水+地面灌溉的传统方式,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应用不足,灌溉水利用系数偏低,提高孙家滩农业用水效率仍然有潜力可挖。

2.2.2 农业用水量测算结果 依据规划确定的农业产业规模,分别按照现状用水和高效用水两种方式测算规划期末农业灌溉用水量。

现状用水方式是指基本保持现有农田水利和农业灌溉方式不变时的用水量。现状用水方式下,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见表5,现状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取0.53。高效用水方式是指强化农田水利并推广普及管灌、微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后的用水量。高效用水方式能够大幅度降低灌水定额,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灌溉用水量测算结果见表6,规划期末灌溉水平均利用系数取0.68。规划期末孙家滩的农村居民生活和畜牧养殖用水量的测算结果见表7和表8。

2.2.3 平衡分析 根据当地水利专项规划,规划期末孙家滩地区农业供水不可能新增水量,只能基本保持现状供水量,因此规划期末孙家滩农业可供水总量就是表4中的现状总供水量。据此,农业用水的平衡分析见表9(表中其他用水量取灌溉、畜牧和生活三者用水之和的10%),可见,继续沿用现状农业用水方式,规划期末农业用水将严重短缺。要实现规划期末的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必须强化农田水利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节水灌溉,才有可能保证孙家滩地区农业用水的供需平衡,确保规划实施中水资源的可行性。

2.3 饲草料资源平衡分析

2.3.1 饲草料自产量 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种植业发展规模,参照相关农作物的谷草比,估算出规划期末孙家滩各种饲草料的年自产量为:精饲料1 260 万kg、青干草6 000 万kg、青贮饲料21 000万kg、秸秆1 500万kg。

2.3.2 饲草料需求量 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参考相关畜禽的饲喂定额,估算出规划期末孙家滩发展畜牧养殖饲草料的年需求量为:精饲料29 900万kg、青干草16 000 万kg、青贮饲料43 000万kg、秸秆17 400万kg。

3 小结

当前,加强区域农业规划编制中的资源平衡分析显得尤为重要,但国内对区域农业规划中农业资源的平衡分析方法缺乏针对性研究。为此,从规划角度分别探讨了区域农业规划中土地资源、水资源、饲草料资源等3种重要农业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方法,并以《宁夏吴忠市孙家滩农业综合开发区总体规划(2011-2015年)》为例给出了3种农业资源平衡分析的实例。文中所提出的农业资源平衡分析方法依据充分、简明实用、精度能够满足规划层面的要求。希望今后更多的同行关注和创新区域农业规划中的资源平衡分析方法,使我国区域农业规划更科学、更实际、更可行。

农业规划论文: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

摘要阐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意义,以赣榆县观光农业发展为例,总结规划布局的原则,以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综合效益和发展水平。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原则;江苏赣榆

休闲观光农业是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旅游者前往观赏、品尝、劳作、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又被称为“农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1-2]。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发挥环保、教育、休闲、文化、健身、医疗等功能,集市场性、娱乐性、商品性、观赏性于一体。

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意义

赣榆县位于苏、鲁2个省的交界处,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属连云港市、日照市、临沂市3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区域,观光农业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赣榆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新亮点、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已经并将不断显现出其在社会、经济、生活、生态中的积极意义。

1.1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化平台

赣榆县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发展新型的农副产品产、经、销模式。休闲观光农业的出现,表明有条件的地方农业产业化还有新路可走。农业渗入旅游业,旅游走进农村,充分发挥了农业生产、特色产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使农业产业化得到新的延伸。

1.2美化城市环境,顺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农业本身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现代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而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业。赣榆县开展“四城同创”的实践,体现了美化环境是城市发展、提升品位的需要,是服务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经济的需要。都市农业建设为美化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城市营建了一批后花园。和谐宜人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更加美丽,品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吸引力也逐渐增强。

1.3扩大服务功能,满足市民消费的需要

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总是在生产功能上大做文章,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双休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增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竞争力的增强,希望走进大自然获得精神放松的人越来越多。休闲观光农业的出现正迎合了当今社会旅游休闲消费新潮,展现了越来越大的市场潜能。休闲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旅游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象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有品味的高尚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必定前景看好。

2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

结合赣榆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突出特色性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多样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整体开发原则。最近几年,赣榆县一直致力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使该类型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进行全盘规划、合理布局[3]。一方面,要不断分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全面完善休闲农业的创建;另一方面,要遵循已经获取的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准则。

2.1市场导向原则

在农村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资源,根据城乡间的不同环境特点,发展以居民旅游消费为主的新型产业。为有效挖掘城乡周边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客源,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中要进行、实地调查,以详细了解观光农业园区的游客来源、游客的消费水平、居民的主要娱乐项目、交通状况等方面内容,由此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以降低区域内同类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或项目等竞争压力[4]。根据市场导向原则,赣榆县市场定位为3个级别:一级市场(核心市场),即连云港市、日照市、临沂市等周边地区一、二日游客源市场,为赣榆县吸引国内游客的核心市场,该客源市场是赣榆县社会经济潜力高峰区,市场前景广阔;二级市场(目标市场),即江苏省、上海市及山东省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出游需求较高,市场消费潜力大,是赣榆县规划中远期市场主攻方向;三级市场(机会市场),即华东六省一市及其他地区,可以定位为机会市场。

2.2突出特色性原则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重点是不断创新,由此维持休闲农业的长期运行。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农村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应着重展示新奇的农村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等[1,5]。赣榆县的国家级“四季田园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夹谷山休闲观光园艺园区”、“海州湾海洋生物科技园区”,以及芦野沙洲—罗阳湿地公园、采菊东篱—青口市民农园、春华秋实—石桥生态园、巍巍忠魂—抗日山风景区、百花争妍—城西万亩花卉苗木园、梅桂溢香—沙河子植物园、小河弯弯—八十一湾现代农业园区、神农百草—门河万亩药材观光园、湖光山色—大吴山塔山湖风景区、江枫渔火—海陵湖风景区等,都是以特色取胜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是突出特色性原则的杰作。

2.3综合效益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发展的高效、新型市场农业,需遵循综合效益的原则[6]。赣榆县结合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沿海开发的背景下,将生态环境的保育、观光休闲的开发与人文记忆的延续有机结合,以推动赣榆县社会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主旨,以人本主义的观光休闲体验规划为核心,努力寻求自然、资源、产业、人文以及居民需求之间的契合,将农业生产的单一功能拓展为体验、游憩、康体、文化、教育、娱乐等“四生”(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体验)功能的复合,从而推动赣榆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多样性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内涵丰富,按照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购物型、疗养型、观赏型、娱乐型、品尝型、度假型、务农型等类型,按结构不同可划分为观光渔业、观光种植业、观光生态农业、观光林业等类型。延长旅游者在园区的停留时间,是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经济效益的重点[7-8]。因此,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地看到多种休闲观光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赣榆县环境优美,人文荟萃,拥有多姿多彩的观光休闲资源,是中国(县域旅游)百强品牌目的地,“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赏乡村美景,采田园鲜果”的县域旅游产品已建立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2.5参与性原则

游客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代旅游新时尚,而休闲观光农业就最富有参与性的特点。赣榆县休闲农业创建的种瓜栽花、锄草施肥等农耕参与型;采果、摘果等农园采摘参与型;狩猎、跑马、垂钓、划船等健身康体参与型;品瓜、品果、品茶、品美食等农宴品尝参与型;推磨、舂米、汲水、杀鸡、宰羊等日常生活参与型;泥塑、编织、刺绣、唱山歌等民间手工艺和民间娱乐艺术习作参与型等,都是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休闲观光农业参与型项目[9]。赣榆县农家乐集群,引导当地农民开展农家乐经营活动。如花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水乡农家乐、桃乡农家乐等,以“农”字吸引了大量为尝鲜而到农家院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的城市旅游者,达到城市旅游者多层面、深层次体验到农村生活情趣、农民情感的良好效果。

农业规划论文:基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休闲农业规划研究

摘要:城市扩张、旅游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改善,一直是古村落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试图通过在外围构建休闲农业产业来破解诸葛古村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难题。通过规划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形成古村落核心区―休闲农业带―外围生态恢复区的圈层发展模式,打造古村落的生态围墙,化解城市扩张对古村落的威胁。中圈层休闲农业产业带将布局旅游功能区,各旅游功能区可有效提升诸葛村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减轻旅游对村民生活的冲击,促进村民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关键词:风景园林;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休闲农业规划

古村落是区域文化遗存的载体之一,它不仅是被物化了的砖木石材和视觉中林木覆盖的园林景观,还是饱有特定生命、文化意味的艺术形式,是凝固了乡土化精神的象征性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古村落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1],而城市扩张、旅游经济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改善之间的冲突,一直是古村落保护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2]。

合理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可以尝试破解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休闲农业是发挥农业“三生合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保护)功能,形成的“四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休闲游憩服务)新型产业形态[3]。通过农业与旅游结合,旅游业借农业经济之优势求发展,农业借旅游业之优势求进步,两种产业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本研究以浙江古村落型旅游区――诸葛村为例,通过在其外围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带,提升诸葛村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减轻旅游对村民生活的冲击,促进村民就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古村落保护与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我国古村落保护提供思路借鉴。

1诸葛古村景区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诸葛村景区概况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城西18 km处,古称“高隆”,村中有3 000余人,是诸葛亮嫡传后裔,为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4]。村中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建筑200多处,1996年被确定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它还是中国第一座八卦布局的村庄,村落格局按九宫八卦图式而建,整体布局以村中钟池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8条弄堂,将全村分为8块。村内弄堂似通非通,似连非连,曲折玄妙,是国内少有的古文化村落。

诸葛村依托奇特的乡村聚落景观、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开发了古村落观光游、修学考察游等旅游产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一定的社会效益[5]。1994年,村民自筹资金开发旅游,采取滚动开发式,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后,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旅游业呈稳定发展的态势。1994年试开放,门票收入仅2.2万元;2005年接待的国内外游客近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不久前有关部门已做出决定,把诸葛村纳入黄山、千岛湖、西湖国际旅游专线,诸葛村的旅游将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1.2诸葛村景区发展面临的困境

与国内其他的古村落景区一样,诸葛村的发展受到多方面问题的困扰[6]。古村落内的环境质量受到了旅游活动的影响。诸葛村早期保持了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环境问题开始出现。调查结果表明,水体质量和空气质量有所下降是居民和游客普遍反映的问题,旅游给诸葛村的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比较严重。水体景观是江南古村落的精神和感动旅游主体审美心理的亮点,但诸葛村内的钟池水质开始变得混浊,严重影响古村落的内在气质和外部形象。

诸葛村目前对诸葛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但深度不够,以观光旅游为主,无法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消费需求。诸葛村旅游经济表现出门票经济的特征明显,旅游总收入中门票收入占比重非常大,其他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2005年游客人(次)均花费约50.00元,远低于同年浙江旅游人(次)均花费的971.64元,且旅游形式单一,娱乐活动单调。游客普遍反映来诸葛村就是走马观花,看看老房子,逛完一圈就走了。此景区一般是旅行社安排的二日游、三日游线路中的一站,停留时间在1d以内,不会在村里住宿用餐。除了门票和少量旅游纪念品销售收入外,游客消费很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古村落现有布局空间狭小,承担着村民生活和游客活动的双重功能,旅游接待规模进一步扩大面临着旅游承载力的限制。村民已经认识到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破坏了村落的宁静环境、旅游发展引起了村通拥挤,不过还没有感觉到打乱了日常生活,出于经济收入的考虑非常欢迎旅游者的到来,但说明二者已经出现矛盾。随着更多游客的涌入,这个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旅游开发与经营中,村民被有选择的加入,造成了新的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问卷调查中,“发展旅游只使少数人受益”的认同率较高,说明旅游导致村民收入两极分化,大部分村民从旅游发展中实际受益程度较低。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村民通过参与旅游产业提高经济收入,是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村民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景区地形和植被的破坏,导致景观层次不丰富,美感质量较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景区周边的城市不断扩张。距离最近的兰溪市建成区不断向外蔓延,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蚕食诸葛古村周边的农田,对古村落的保护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如何进一步扩大接待规模发展旅游业,改善村民生活的环境质量,促进村民就业,通过增加游憩活动项目来提升游客消费,坚守保护红线,已经是摆在诸葛村景区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2基于古村落保护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农业景观规划

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实施农旅互动,可以显著提高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减轻传统耕作方式对景区环境造成的压力;可以丰富诸葛村的旅游产品类型,拓展游客活动空间,缓解高峰期游客压力,延长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可提高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程度,协调旅游发展与村民受益的矛盾,提高旅游开发的综合效益,为诸葛村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发展平台[7]。

2.1休闲农业产业规划中的古村落保护规划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是促进古村落的保护。因此,对现有诸葛古村落以保护为主,主要进行配置环卫设施,完善解说牌识,实施墙体绿化和庭院绿化,丰富古村落景观。在保护古村落景观的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与居住环境。

2.2基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带景观规划

2.2.1规划原则规划原则是整个规划设计工作的统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划原则是根据指导思想所确定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对开发中所必须突出的重点,所必须达到的要求,所必须协调的关系和所不可违背的条规进行明确的界定。借鉴国内外同类规划项目的编制经验,根据本项目的基本情况,提出编制规划应依据的主要原则。

1)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原则。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特别需要把握对风景资源、生态环境、文物和游客安全的保护。对观赏、游乐和基础设施的位置、体量、风格等的规划,必需以保护为前提,与资源协调。对环境容量、污染治理、垃圾处理等,必需有到位的措施。对文物资源、不限于已经列入全国或地方政府保护名单的所有历史或民俗文化性资源,都应该予以保护。

2)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符合地方文脉的原则。诸葛亮对后世留下遗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因此在诸葛古村中遍布的中药植物和远近闻名的药堂,是诸葛良医文化的遗存,在休闲农业规划中应充分把握这一文脉。

3)情境化与体验化原则。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应对观赏性资源、文化资源等进行情境化改造与设计,形成情境化的场景、情境戏剧化的环境;通过情境化设计,将自然与文化资源转变为人性化的观赏过程,转变为具有吸引力、可使游客兴奋的产品。在诸葛村休闲农业产业带开发中,自始至终都要把握情境与体验的设计。

4)以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托,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突出乡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文化体验等功能的原则。

2.2.2目标定位发展目标是对开发宗旨所要达到的目的作出具体规定和对未来形象的一种表达,目标定位决定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和企业的成败。

本规划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乡村景观和文化为主体,以满足周边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需求为目标,抓住机遇,拓宽思路,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融乡村休闲度假、农家餐饮、乡土娱乐、乡村观光、中医保健、诸葛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乡土风格突出,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

通过发展景观和经济效益均佳的大田农业,建设和完善乡村游憩及休闲设施,完成区内植被抚育和景观改造,彻底改善整体卫生及生态环境,并进一步健全经营管理机制和社区参与制度,打造乡土风格突出、产品多样化、文化特色鲜明、社区参与度高、经营管理机制高效、与诸葛村相互配套和协调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

2.2.3空间布局根据诸葛古村建筑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需要,将整个项目分为古村落建筑保护核心区、农业休闲旅游区和外围景观恢复区3个圈层。农业休闲旅游区分为入口景观服务区、乡村休闲度假区、中药保健游憩区、田园观光体验区、景观林带和外围景观恢复区六大功能分区(表1、图1)。

2.2.4分区功能设计

1)入口景观服务区。主要承担游客集散、团队餐饮和旅游购物等功能。①生态停车场:占地

10 000 m2,60个大车位,30个中巴车位,100个小车位。外来车辆不允许进入村中,由电瓶车接送游客。②游客中心:占地面积1 200 m2,将现有游客中心外移至此区并改造,包括旅游商品廊、入口管理处、客栈等,床位数200个,具有旅游纪念品、土特产销售、售票、游客咨询、旅游住宿、停车服务等功能。③餐厅:设置可容纳600人同时用餐的特色餐厅,建筑面积1 200 m2,为江南民居式风格,砖木结构。

2)乡村休闲度假区。此功能区融农家餐饮、乡村休闲度假、乡土娱乐、中医保健、诸葛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建筑景观突出乡土风格,与诸葛村整体氛围协调。①水上餐厅:设置休闲钓台和水上餐厅,餐厅建筑面积300 m2,可同时容纳150人就餐,以诸葛八卦宴、农家土菜、中药饮食为特色。②药浴中心:建筑面积600 m2,砖木结构,开展保健药浴和中医专家门诊等。③休憩广场:按八卦阵图设计,中央设置七星台,占地面积160 m2。④度假中心。建小木屋、草庐、竹屋各1栋,建筑面积1 000 m2,床位数56个。乡土风格,简约明快,功能实用。⑤盆景园:占地1 150 m2,设置奇花异卉、珍稀植物盆景,供游客观赏、休憩。盆景园可分为中心小广场,盆景展示区和盆景培育区。⑥说书堂:游客喝茶、品评三国故事的场所,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0 m2。⑦戏憩园:占地560 m2,网格形的农作物种植区,游客参与采摘,采摘的农作物可在水上餐厅烧制品尝。⑧弩箭场:占地800 m2,游客可用弓弩对草人和箭靶进行射击。⑨兰苑:占地2 800 m2。以种植兰花为主,搭配种植如菊、梅、海棠、牡丹、芍药等。⑩观光果园:占地面积54 000 m2,种植桃、梅、李、杏等水果品种,营造出春花秋实的乡村农业景观,为游客提供林果观赏和采摘品尝场所。其他项目包括亭、台等,供游客观景、休息,如望远亭、赏花台等。

3)中药保健游憩区。结合诸葛村的“药文化”营建特色景观带,以药用蔬菜为游客提供餐饮原料,以中草药炮制品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以药用植物的植物精气为游客提供林间养生保健活动场所。①鹿苑:占地1 000 m2,用于饲养梅花鹿,为中医保健药浴中心和村中寿春堂提供制药原料,如百补全鹿丸等。游客观赏梅花鹿、了解梅花鹿的药用功效、购买滋补鹿制品等。②药林浴:游客在药用植物林中漫步、休憩,沐浴植物的芬芳,达到养心舒肺、美容养颜的养生效果。③中药坊:建筑面积200 m2,砖木结构,游客可现场参观草药茶、丸、片、饮、散、膏的制作过程。④钓鱼台:半圆形,占地300 m2,钓位8个,为游客提供钓鱼、观景平台。⑤水上植物浮岛:在北漏塘中设置人工植物浮岛,植物浮岛上以荷花、睡莲等水生花卉为主,以千层菜、菖蒲、梭鱼草、美人蕉植物为辅。植物浮岛不仅能有效地利用闲置的水面,而且能净化水质,美化环境,扩大生物栖息范围。⑥水车阵:在北漏塘与荷花塘交界处设置水车阵,供游客游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田园观光体验区。以农业生产过程形成的农业景观、农事操作活动和农俗体验活动为主体,形成富有乡土特色的农业观光体验功能区。①蔬菜采摘园:种植豆角、樱桃番茄、葫芦、苦瓜、黄瓜、丝瓜等藤蔓类蔬菜,形成瓜蔬满园、绿意盎然的田园景观,开展蔬菜采摘、农事操作。②经济作物观光园:旱地作物采用以“油菜+油葵/向日葵/芝麻”为主的景观经济作物种植模式,提供“春观菜花,夏赏葵花,秋采葵盘”的观赏景观和参与载体。③水生植物园:对池塘、水稻田和荷塘进行整理,种植水生植物,营造景观水体。调减水田面积,扩大荷塘面积,增加荷花品种,丰富荷花景观并提供采摘莲子的场所。④传统作坊:以传统的“前店后坊”的形式,把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间作坊展现在游客面前,既可参观,品尝,又可亲自动手制作,让游客参与,乐在其中。主要的作坊项目有豆腐作坊、蒸酒作坊、榨油作坊、草编作坊、竹木器作坊、孔明锁作坊、孔明灯作坊、孔明扇作坊等,建筑面积300 m2。⑤景观长廊:长20 m,宽3 m,木质结构。内设桌椅,供游客休息,近可欣赏田园风光和古建筑,远可观青山如黛,层林尽染。⑥特色表演区:占地500 m2,开展斗牛、斗羊表演,推诸葛车竞赛,敲诸葛行军鼓等项目。

5)景观林带。①入口景观林:原进村公路、330国道、古村落、入口景观服务区之间的区域,与入口景观服务区一起构成第一印象区,对游客及过往行人车辆形成诸葛村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采用自然更新和人工恢复相结合的途径进行乡村风貌保护,景观林营建。对于不影响观瞻的地段采取封闭保护,让其自然更新。对于处于紧靠道路一侧的地段,采取栽植绿墙和攀缘植物的方法予以隐蔽和隔离保护,并使其自然更新。②四季景观林:位于“卧龙度假区口道路――古樟树”谷地两侧的山坡。主要结合现有竹林、楝树等植被树种,人工补植色叶植物和观花植物,如山麻杆、女贞、含笑、广玉兰、杜英、香樟、桂花以及无患子、枫香、栾树、乌桕、三角枫、郁李、鹅掌楸、银杏等乡土树种,营造乡村四季景观。建观景亭一座,面积15 m2。③竹林:诸葛小学南面一块三角形地带,植被以竹子和少量的香樟树为主。在此区域引进竹子新品种,形成竹林种植区,并开展竹林迷宫游憩活动。

6)外围景观恢复区。①外围景观恢复工程:人工环境整治结合自然恢复,构筑外围生态屏障和景观带,保护乡村风貌,占地100 hm2。禁止破坏性开发,避免大挖大填,造成景观创伤面;对集镇、街区进行环境整治,形成秩序井然、整洁卫生、风格统一、富有特色的环境氛围;保护基本农田,不乱占、乱建,保持田园风格;对山体植被封禁,以自然恢复为主。②牌坊:恢复重建。北漏塘东南角是诸葛村中水口,过去曾有一座关帝庙和一座贞节牌坊,坐东面西,并肩而立。按照风水学说,关帝庙像锁,贞节牌坊像钥匙,庙和牌坊关锁住水口,有利于“藏风聚气”。③隆丰禅院:历史上又名高隆寺,位于村西南面,恢复重建,占地面积约0.5 hm2。高隆寺供奉者观音、关公、文昌、土地、五谷、真武大帝、八大天王、十八罗汉,还有“子孙堂”,体现乡土生活各种需求。④卧龙坡度假村:位于村西面,占地10 hm2,三面环山,植被茂盛,开展森林休闲度假。

3结语

休闲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和游憩休闲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建设和开发休闲农业区不但对现有农业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提升效应,而且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8]。

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开发,是古村落型旅游区保护和发展双赢的战略选择。通过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开发,可以实现诸葛村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产业的市场应变能力和经济收益,扩大景区旅游环境容量,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旅游经济效益;提供第一、第三产业就业机会,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扩大旅游开发受益面;通过发展旅游购物,促进农副产品就地销售、就地升值和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本地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还可以为古村落提供大面积绿化景观背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阻止城市向诸葛古村扩张的屏障,可有效促进古村落的保护。

农业规划论文: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摘要:文章从观光农业、观光农业规划的基本概念入手,从总体上研究了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和条件,初拟了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几点对策建议,为今后制订观光农业规划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观光农业;规划;初探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旅游产业,在我国经过2O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观光农业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与观光农业规划的相关内容,分析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来探讨我国的观光农业规划。

1 观光农业与观光农业规划

1.1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观光为目标、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产业。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发现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独家的生活性功能。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够回归自然,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观光农业就是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特色,给有课提供可以观赏、垂钓、烧烤、狩猎、采果、制作标本等各项服务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1.2 农业观光规划

农业观光规划要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与美化区域农业和农村自然景观风貌为前提,要选取合适的地点,具体设计合适而有特色的项目,从而建立起一系列的观光农业景区。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旅游规划的内容而定的,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发方案,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有利于农业额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的保护。

2 对我国观光农业规划的探讨

2.1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前提

回顾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肆意破坏。在开发观光农业时,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自然资源大量浪费,忽略乡土文化的挖掘,破坏了原有的宝贵的农业自然资源、特色,甚至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良性生态循环。由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在旅游开发同时,如何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区建设的首要问题, 以持续发展为前提已成为世界观光农业发展的主流。根据我国观光农业的现状,现阶段我国观光农业在规划上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环境保护,以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国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和营造好的生态环境是其成功的根本保障。

2.2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条件

2.2.1 旅游资源 观光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观光农业区所在地区的综合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其开发类型和方向。一般而言,所有农业景观资源和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观光旅游农业开发的地区,要根据其自身农业景观资源的构成及所辐射的旅游区域的旅游需求来综合考虑,从而进一步发展其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和农业景观资源作为该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的主要旅游资源。

2.2.2 区位交通条件 对于观光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而言,它所依托的是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这种非稀缺的资源,因此,它所提供的服务所辐射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决定我们在选择观光农业开发区域时要考虑其与周边市区的距离,尽量选在距离市区车程不远的城市近效区以及交通条件良好的地区。只有这样,观光农业才能够吸引足够的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到达,并且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观光、休闲以及娱乐。

2.3 发展我国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

针对目前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存在相对滞后的问题,需要对观光农业规划理论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

在上图所设计的农业观光规划中,我们可以以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核心、以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和物质循环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和观光农业规划程序,并采用复合系统纵横向分析法、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法、社会经济资料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来进行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同时,采用生态农业景观空间格局设计和生产农业产业网络模式设计来进行观光农业规划。

科学的、客观的生态农业规划与设计方案是低效益的传统农业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转化的关键,我们应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把社会、经济与自然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规划论文:当代高效农业规划分析

1江苏现代农业新发展与新问题

江苏省是全国主要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以占全国3.91%暗的耕地面积创造了约占全国1/10的GDP总量。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344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4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2.57:1,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江苏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少、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劳动效率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生态环境压力大、农民素质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江苏必须走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虽然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高效农业发展迅速,但截至2009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仅占到全省总耕地面积的30%,这表明江苏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制定引领性的农业规划显得尤为必要。

2制定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目的意义

2.1推动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农业是弱势产业,尤其在江苏省发达的苏南地区,“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业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使占总人口30%的农村人口的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农业已经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短腿。只有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能大幅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也成为关键。在江苏,为推动江苏特点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物质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在每个县(市、区)认定并扶持一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因此,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涉农企业,纷纷邀请各路专家团队编制某地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其中规划的精髓都将深刻体现现代农业内涵in-t3],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不断引进和集成组装农业科技新成果,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的模式,通过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基地示范引导各地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促进各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2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

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依靠科技优势,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实现农业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开展农产品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同时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输出先进生产技术、标准和品牌,带动本地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进一步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的需求。

2.3引导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应建设高效、优质的原料生产基地。例如“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是江苏悦达集团和法国家乐福两家联合,在江苏省建湖县建设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区,该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家乐福超市的后备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是江苏悦达集团为回报社会、致富农民、推进盐城经济社会发展,与建湖县人民政府联合创建的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旨在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营造农民、企业和社会共赢局面。

2.4绘就新农村建设的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在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板块,都明确要求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统筹城乡发展,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多元化致富农民,紧扣农村经济发展核心,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发达、农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进步、环境优美宜人、生活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技术路线

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从立项到实施,需要经过调研、座谈、大纲编制、起草初稿、送审、专家评审等一系列过程,大概可涵盖的内容。规划大纲在编制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大纲编制要充分领会当地发展重点和发展趋势,因地制宜,还要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衔接,完成后要与当地相关部门座谈、讨论,并请专家指导,充分吸收不同意见后,总结完善,确定规划大纲。根据大纲编制规划初稿,请当地相关人员及专家参加座谈,讨论规划初稿。如果座谈通过就要修改完善制定评审稿请专家评审,如果不通过还要回到起点,在大纲基础上再次调研、座谈、收集资料。最后邀请多位有丰富经验,与农业相关的专家评审,征求各位专家的意见后,定稿实施。

4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功能定位

4.1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理念

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灵魂所在即功能定位。在制定不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时,就要综合考虑各地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重点等的差异,将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以及各地政府、企业等的发展思路合理概括。总体来讲,现代高效农业要实现3个方面的现代化,即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从生产条件来看,主要包括农业机械化、农业水利化、农业化学化和农业电气化4个方面。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新优品种、高效栽培技术、经营模式、经营规模等方面,培育适宜现代设施栽培的新品种、新技术,拓展现代农业经营新模式,发展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因此,现代高效农业规划要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点,在现代农业园区里要处处体现现代特色,并依据市场、生态、休闲、效益4个因素来共同决定现代高效农业规划主体的规划布局。归根到底,现代农业理念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为城乡居民提供各类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和加工产品的生产功能;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休闲、教育、度假、观光、旅游与游憩的场所和机会的生活功能;提供清新、宁静、优美生活环境的生态功能。

4.2案例分析

4.2.1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实施地位于苏北建湖县,结合建湖政府和苏北特点的市场需求以及江苏南方悦达集团和家乐福超市的要求,园区定位主要是生态保障、循环可持续、科技先导,在规模种养殖等产业中体现绿色、休闲、循环、高新、市场化等发展理念。重点打造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优质种子种苗、种禽种畜供应和技术标准输出基地,循环农业的示范基地,休闲观光旅游人居胜地,工业反哺农业的楷模,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培训基地。力争实现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新貌、产业发展等共荣的社会良态。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农户+超市”的经营模式,在建湖鼎力打造一个集科研、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和休闲观光、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4.2.2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建设是苏州大成企业集团投资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该集团资金雄厚、管理有序、市场开拓能力强,计划投入资金3亿元人民币建设现代农业园。由于规划的实施地位于沿太湖城市之一的苏州市,因此保护太湖环境将是规划的重点。根据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趋势和苏州市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苏州大成企业集团的实际规划设想,将该规划定位为绿色无污染、科技优先、休闲观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农业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质产品为核心、以企业化经营为手段,注重优质安全高端农产品生产、营销功能,休闲、观光、旅游功能,现代农业科技研发、展示、培训功能和太湖生态保护、修复功能的园区。通过苏州大成企业集团民营资本投入农业,实现园区管理企业化;以优势品牌为核心,实现先进技术和优质农产品的输出;以生态绿色为理念,实现技术、投入对环境的友好;以市场需求为依托,实现农业功能的拓展,力争将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经济、生态、社会3个效益相统一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

5推动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5.1政策扶持

为保证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顺利实施,建议将该规划主体项目纳入该地发展的年度计划,出台相关政策,在土地利用、税收优惠等方面改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投资环境,鼓励对农业多功能领域的拓展和探索,带动农民致富,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5.2组织保障

一个高质、高标的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实施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协调行动。如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成立以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为组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大成企业董事长、金庭镇镇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把园区规划建设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定期研究和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3技术支持

高科技是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现代高效农业规划的实施必须依托当地或省内乃至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力量,加强农业科研、农产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的合作,建议成立技术指导组。

5.4资金保障

高投入是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保障某地或某园区现代农业规划的顺利进行,必须建立一系列的经济保障制度,确保规划主体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苏州金庭大成现代农业园区和江苏悦达•家乐福(建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都是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投入为主体的经费投入机制,而2个园区的投资主体均是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有序的知名企业,因此能够保障园区规划的顺利实施。

5.5人才保障

目前很多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都是非农企业作为,缺乏农业方面的人才。为促使规划建设主体的顺利实施,建议聘用相关项目建设的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与涉农科研院所结盟,以保证规划主体的有序化、规范化建设和经营。

农业规划论文:区域农业规划方法探究

1产业选择

产业选择是区域农业规划的基础,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路径之一。区域重点产业的确定可指引未来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可明确财政资金投资区域农业的重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重点农业产业。其选择的依据应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在进行比较优势测算的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区域适宜性、市场前景、区域发展目标等综合因素。对重点产业的规划要从两个方面实现其对城乡资源的统筹.一是要从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角度进行综合打造,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联动:二是要大力发展集产品提供、服务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农业,提高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功能以及价值和效益。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当中.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正逐渐分化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部门,形成现代化的农业社会分工体系。农户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由专门的部门提供。产品的销售也由专门的企业完成等。在这样的要素供需过程中,城乡资源、要素和产权等实现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由于农业产业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劳动生产率提高,部分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进而出现两种分流:一是土地规模经营的大农场主,他们雇佣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逐步向城市居民转化:二是部分劳动力转让土地使用权后也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向城市流动,使得城乡劳动力市场得到了统筹发展。另外,土地集约化利用可使土地资源有效集中,加之科技的不断集中投入,不但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也能使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减少的耕地问题得到缓解,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的核心和基础是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在区域农业规划中要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与土地这一空间资源结合起来考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土地资源的一个重要属性是不可移动性,而这一属性正是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平衡的出发点。区域农业规划中关于土地资源空间配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耕地,维护粮食安全.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空间结构平衡,同时,土地在空间、时间上的合理配置可以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和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完美结合。在某特定行政区域内,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由土地的空间范围决定的,一般情况下数量相对稳定,并缺乏弹性:在土地自然供给基础上,通过土地开发活动或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空间,形成土地的经济供给,具有一定的弹性。但这种经济供给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其受行政区划控制,因此,区域农业发展要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的原则.着眼区域和城乡统筹,打破行政界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重点产业、基础设施以及重点项目等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通过科学的空间布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要素流动的诱导因素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综合系统,其中最直接因子是各要素对利润的追求。另外,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也是比较重要的诱导因子。在目前农村大部分要素收益率低于城市的现实下,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建设。通过制度创新和强化服务,降低要素进入的成本和门槛,吸引城市要素和国家、同际资源的进入。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即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农村发展稀缺的资本、技术、信息和管理,流出相对丰裕的普通劳动力和农产品,在要素流动中实现城乡双赢的结果。因此,区域农业的空间布局规划必须从增强农业和农村地区吸引要素的诱导因素和改善要素流动的质量出发,构建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连接点、网络或区域,这些点、网络或区域为城乡的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和组合构建平台,使生产要素发挥其最大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讲,区域农业空间布局规划主要可以包括以下4种空问布局模式。

2.1DESAKoTA模式

20世纪90年代,麦基在研究亚洲的许多核心城市边缘及其间的交通走廊地带时发现,这种“城市与乡村界限逐渐模糊,农业活动与非农业活动紧密联系,城市用地与乡村用地相互混杂的”空间形态代表了一种特殊的城市化类型,他称之为“DESAKOTA”模式,“DESA”指村庄.“KOTA”指城市[61。这是一种独特的城乡联系模式,一般在大城市之间交通走廊地带的农村地区所发生.以劳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增长为特征,商品和人流等要素相互作用十分强烈。在这种模式下城乡是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选择以供应城市的鲜活农产品生产为主,突出农业的景观、生态屏障以及观光、科普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产业布局体现城乡的融合,形成兼具城市和农村优势的田园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引力,摈弃一般城市和农村惯有的斥力,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要素互动、资源共享,既有效汇集城市的人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又拥有乡村相对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生态、深厚的人文底蕴、惬意舒适的旅游等,形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综合协调的田园城市,既充满着城市的生机和活力,也富有农村的优美田园风光。

2.2网络化模式

21世纪后,关于城乡间的“联系”和“流”的城乡相互作用理论也发展起来。道格拉斯从城乡相互依赖角度提出了区域网络发展模型,认为“网络”概念是基于许多聚落的簇群,每一个都有它自已的特征和地方化的内部关联.而不是努力为一个巨大的地区选定单个的大城市作为综合性中心。他还认为乡村的结构变化和发展通过一系列“流”与城市的功能和作用相联系,包括人、生产、商品、资金和信息等5种“流”,每一种“流”体现出不同的空间联系模式和多样的利益趋向特点。为确保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流”必须导向一种“城乡联系的良性循环”。城乡空间关联水平是城乡要素能否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的直接决定因素,城乡经济和社会文化联系是城乡互动发展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以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为依托,打造农业产业带或旅游观光带,通过节点的建设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产业选择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主.体现产业的规模性和集约化;实现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的互动交融。

2.3现代农业园区化模式

斯多尔和泰勒认为合理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建立在人们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基础上,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心应是农村发展,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将自上而下的发展政策与来自最下层居民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结合起来。现代农业园化模式以乡村区域为中心.选择有产业基础和位优势的地域建立现代农业同区,通过园区的集聚效应主动吸纳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通过同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当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这种园区可以是以特色产业为基础农业产业园区,也可以是以高科技引进和示范为基础农业科技园区,还可以是结合当地人文旅游资源的多功能型观光农业同区,以及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农产品加T园和农业物流同等。

2.4专业镇模式

朗迪勒里、费孝通等㈣均认为,小城镇承担了城市与农村持续联系的任务。是城乡联系的节点。具体表现在,一是小城镇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联系起来,形成一条投入产出链条.克服了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之间因经济活动内容、产品、规模、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而无法连接的困难,使乡村与城市的经济保持紧密的联系。二是小城镇是城市资源要素向外扩散的通道,它将城市与农村两种互不相干、封闭的经济体连接起来。弗里德曼提出农业城镇发展模式.主张建立经济与社会均衡发展的城乡联系。区域农业规划中促进城乡统筹的专业镇发展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以镇域为范围,选择具有较好资源禀赋的镇发展某种农业产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运作形成生产、加工、流通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吸引城乡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发展。

3配套体系

区域农业规划中的配套体系规划可包括市场流通体系规划、农田水利规划、农业机械化规划、农业信息化规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科技推广等,这些配套体系规划是区域农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区域农业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也是统筹城乡资源的路径之一。首先,市场流通体系集销售、收购、服务于一身,既做买卖,又传递信息和科技。市场流通网点在将农资和日用等工业产品送下乡的同时,还通过连锁网络收购农产品进城销售,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这种物质和信息流的双向互动,将极大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其次。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可汇聚人流、物流等,可改善村容村貌,给农村带来现代消费理念、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创建和谐的乡村风尚。第三。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促进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素质,对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的助推作用。第四.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可通过提供市场信息引导农业发展,联系和签订订单保证农产品销售,规范农产品标准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根据市场的变化引导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市场流通体系水平的关键。区域农业的市场流通体系规划要借鉴现代物流的模式。采用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的方式,使先进管理理念在更长的链条和更大范围内延伸;打破依据行政区划来规划物流企业的模式,建立跨区域的物流体系。可通过建设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等形式,建设具有连锁配送网络、销购服务功能一体、覆盖全市农村地区、城乡双向互动的市场流通体系

4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是区域农业规划编制的最终落脚点。是规划实施的基础和抓手。重点项目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不但影响规划编制的水平.而且大大影响规划实施的效果。重点项目选取的原则是要符合区域农业规划总体目标要求.对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大、影响度高,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主要着眼于基础设施以及公益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环节突破.解决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瓶颈问题。重点项目设定的依据是产业选择、空间布局以及配套体系等规划内容,是这些内容在目标、规模、位置等方面的具体反映,是对规划实施的具体指引。重点项目的内容一般包括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标准化建设、鱼塘标准化建设等.以及加工物流等项目建设,主要从建设地点的选择、建设规模和目标的确定、投资资金的估算以及资金筹措的方式、实施期限等方面进行规划。这些规划内容是对下一步具体项目实施前期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指导,有些重点项目如园区建设等本身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下一步实施过程中还要进行具体规划设计与可行性研究重点项目是带动投资增长的有效载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直观体现。区域农业规划中确定的重点项目不但是规划实施的具体抓手,是区域进行招商引资的重要指南。重点项目中明确项目发展的具体内容、规模等,既是对财政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的指引和规范,也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重点项目的发展,使每一个重点项目都成为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统筹城乡资源,多渠道吸引资金、技术、信息等在重点项目平台上汇聚,实现以点带面促进区域农业的持续、高效发展。

农业规划论文:农业规划设计模式探讨

1项目概况

郑州市是河南省的省会,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西临古都洛阳,东临古都开封,北接黄河。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位于郑州市新郑东北部航空港区境内,占地135hm2,紧邻新郑国际机场,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区内地势平坦,是较为理想的建设地点。

2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2.1.1适宜的自然条件项目区内土壤多为沙质壤土,富含大量的有机物质。郑州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为“南花北调”、“东花西运”提供了良好的驯养条件。2.1.2便利的交通条件航空港区东、南、北三面紧邻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郑州机场高速、郑州少林高速、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等将航空港区与郑州市区连为一体,可实现航空、公路之间“零”换乘,交通十分便利。2.1.3科技支撑条件园区建设以河南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对园区内盆花鲜切花生产、设施农业等现代高科技农业的生产加工进行指导和研究,为园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保障。2.1.4社会经济条件目前,航空港区已形成了食品、印刷、制药、物流四大产业集群。为进一步加快港区的建设发展,河南省和郑州市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使得航空港区日益成为倍受广大海内外客商青睐的投资热土。2.2劣势分析由于受农产品的周期性和游客旅游心理等因素影响较大,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在经营中会出现明显的淡季和旺季。在旅游旺季,游客数量巨大,若是超过园区接待负荷,势必给示范园带来过大的负担;在旅游淡季,游客量减少,园区休闲娱乐项目收入相应减少,有可能造成设备闲置、从业人员失业等现象。此外,园区农产品的生产也具有强烈的季节性。2.3机遇分析2.3.1园林花卉苗木市场机遇花卉苗木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绿色产业。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城市绿化,对城市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化建设苗木一直保持旺盛的需求态势,盆花、鲜切花的需求量也呈现上升趋势。礼仪用花、年宵花、公共用花市场日渐活跃,家庭园艺市场也日益兴盛,年轻人逐渐成为稳定的花卉消费群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概念,更成为我国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2.3.2旅游市场机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进程不断发展,使得国内旅游行业持续增温。按照旅游行业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呈现观光(人均GDP达1000美元)—休闲(人均GDP达2000美元)—度假(人均GDP达3000美元)渐次升级的模式[2]。我国正处在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的过渡阶段。目前,我国高收入、高消费群体逐年增多,人们追求的生活品质也逐渐趋于健康、绿色和环保,而现代农业示范园恰逢其时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游玩的新去处。2.4挑战分析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面临最大的挑战来自周边的旅游市场。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地处郑州市郊,一面与侯寨樱桃沟采摘园毗邻,北部还有黄河湿地、黄河游览区等已开发成功的旅游景点相望。这些成熟景区虽然对新建的旅游开发项目起到了一定宣传作用,但也使其面临较大的竞争风险。

3规划项目定位和目标

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定位是,以地理地势条件为背景,充分利用郑州市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在郑州新区建设,并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农产品市场、园林苗木花卉市场和旅游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桥梁,形成健康、新颖的产业链条,并结合休闲观光,在保障农业生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种需求,从而探索出一条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发挥其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项目的具体目标是,前期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规划建设农家乐餐饮、开心农场、香草养生吧、观光采摘园等项目吸引人气,提高园区知名度;中期以设施农业为主,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培育新奇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后期通过资金积累合理扩大投资,开发新的主导产业,使园林花卉苗木产业横向发展。

4具体措施

项目占地135hm2,根据所在地现状和目标定位,将园区划分为“一轴”、“三大区”(如图1)。“一轴”指的是贯穿园区南北的景观大道;“三大区”包括农家乐、果树采摘等休闲观光区,设施农业区和园林花卉苗木培育区。4.1以健康生活为依托4.1.1农家乐区该区位于园区北部,占地3.2hm2。建筑采用四合院式,为游客提供“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的理想去处。中央设计水池作为垂钓区,驳岸为草坪、石堆等生态驳岸,同时借助亲水平台修建木质驳岸,增加园区自然气息。水上设置垂钓、亲水广场和水上娱乐设施等,增加游客与水的亲和性。4.1.2开心农场区开心农场位于农家乐南侧,占地1.9hm2。其设计理念源于网络游戏“开心农场”,田间竖有蔬菜样式的木牌,上面标有蔬菜品种和认养人姓名等。每到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农耕,亲身体验田间劳作。业主无空照料时,园区可提供一条龙服务,让其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蔬菜的长势。在成熟季节,园区提供传菜服务,让业主品尝到自己种的蔬菜。4.1.3香草养生吧该区位于农家乐和开心农场西侧,占地0.6hm2,是园区“健康生活”理念的重要体现。借助时下流行的花草养生法,并结合微地形种植薰衣草,设置花茶吧、芳香浴室、干花制作坊、精油DIY制作坊和花店等区域。其中,在精油制作坊中可对薰衣草进行粗提纯,使游客亲身体验精油的初步加工。经营期间可开设香草养生课程,向游客介绍香草文化及其美容舒压等功效。在香草养生吧里,游客可闻香草、观香草、喝香草,引领健康养生的时尚潮流。这里将成为都市人群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好去处。4.1.4观光采摘园区该区位于园区西北部,占地32.1hm2,规划种植树莓(RubuscorchorifoliusL.f.)、樱桃[Cerasuspseudocerasus(Lindl.)G.Don]、柿子(DiospyroskakiL.f.)、李(Prunussali-cinaLindl.)、梨(Pyrusspp.)、葡萄(VitisviniferaL.)、杏(ArmeniacavulgarisLam.)等果树。在果树品种选择时,应力求四季有花、多季有果,从而延长果树的采摘期和观赏期。在果树种植时,充分利用果树的树形、枝叶、花这三个元素进行造型,提高果园的观赏性,例如将梨整形成主干形、“Y”字形等;将葡萄整形成伞形、篱壁式等[3]。将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对果园进行管理,采取施有机肥、果园种草覆草等生态措施,减少劳动用工,同时也减少农药的用量,提高果品的质量。4.1.5旅游景观大道贯穿园区南北的景观大道位于全园中部,将原有不足5m的道路拓宽至双向车道,并增设自行车骑道和人行道,增加人们户外活动的机会。道路两边进行绿化种植,并布设休闲座椅和景观小品,使人们行走于林间,置身于大自然中(如图2)。4.2以科学生产为主导4.2.1设施农业区该区位于园区东北部,占地36.7hm2,包含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区内主要种植传统蔬菜如黄瓜(CucumissativusL.)、西红柿(LycopersiconesculentumMill.)、辣椒(CapsicumannuumL.)等;新奇蔬菜如苦苣(CichoriumendiviaL.)、穿心莲[Andrographispaniculata(Burm.f.)Nees]、番杏[Tetragoniatetragonioides(Pall.)Kuntze]等;温室内种植反季节蔬菜。设计时,可利用蔬菜的叶色、花色,在道路两边、景观节点等处建立蔬菜花境或蔬菜花坛,在生产的同时也提高观赏性和趣味性。4.2.2盆花、鲜切花生产区该区位于园区东南部,占地12.8hm2,分为种苗工厂、鲜切花和盆花3个区域。以中高档盆花及鲜切花为主,主要品种有蝴蝶兰(PhalaenopsisaphroditeRchb.f.)、红掌(Anthuriumandraeanum)、仙客来(Cyclamenper-sicumMill.)、彩色马蹄莲[Zantedeschiaaethiopica(L.)Spreng.]、百合(Liliumbrowniivar.viridu-lumBaker)等,并配置有冷藏室、储藏室、管理室、基质配置车间、包装车间等服务设施。4.2.3园林苗木生产区该区位于园区西南部,占地45.4hm2。露天场所种植的大规格苗木,可为市场提供生长旺期的园林树木,包括彩叶树、花灌木、行道树、珍惜苗木、常绿灌木等。控根容器苗木主要用来培养一些珍贵苗木或急需的苗木。4.3以自然生态为根本4.3.1生态餐厅生态餐厅位于农家乐东侧,毗邻景观大道,与3座智能温室相邻,占地0.48hm2。餐厅内种植绿色景观植物,并布置假山瀑布、小桥溪水、竹木亭阁等园林景观,充分诠释了绿色生态的理念。此外,餐厅内长期供应有机蔬菜及其他有机副食品,包括有机酱油、有机油、有机醋等。4.3.2生态养殖区生态养殖区位于园区西北部,占地1.3hm2。根据农业生态系统循环的规律,在林下养殖猪、羊、柴鸡等家畜家禽,不仅能让家畜家禽得到充分的“体育锻炼”,提升肉的品质,而且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使绿色农产品走向更宽广的市场。

5结论

郑州航空港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健康生活理念为依托,使人们认识并追求一种更加绿色时尚的生活方式;农业的科学生产,使得对土地的利用价值大为提高,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以生态为根本的园区景观迎合了人们渴望回归大自然的心理,也符合国家政策。由此可见,农业示范园的规划设计应兼顾科学生产、健康生活和自然生态3个方面,形成“三位一体”的规划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园区在日益广阔的市场面前取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樊玉婉 苗丰 王鹏飞 杨森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农业规划论文:浅析现代农业规划策略

一、规划构思

1规划定位综合考虑有机农业产业化的特性和五一农场的发展需要,将园区的性质确定为:新疆现代有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将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环保的有机农产品,形成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农产品生产链,同时促进其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提高市民对有机农产品的认知度。

2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提升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份额,促进有机农业与市场接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经济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走优势高产高效的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之路,为推进农场农业结构调整和职工增收服务。园区集农业观光旅游、新品种展示、新技术运用、有机果蔬生产为一体。使五一农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成为兵团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成果展示和转化基地、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国家级有机食品基地。

3规划策略(1)通过从城市到团场的时空演绎,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脉络,体现城乡统筹发展时代主旋律;(2)通过“五阳湖、花果山、智能化玻璃温室”等特色景区与景点的塑造,打造自然生态有机农业景观;(3)通过营造大尺度湖面和湖中岛、亭桥长廊等标志性景点,通过特色水岸环境与绿化、植被的规划,提升园区新风貌,打造五一农场的新景观;(4)通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农业,创造出农工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形成新的旅游娱乐景点。

二、景观规划特色分析

1功能分区根据五一农场的发展战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期核心区东南角20hm2用地作为启动区,以点带面辐射推动发展。在启动区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基地现状发展条件、项目设置分类组合、有机农业产业化生产的特殊要求、观光农业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将启动区分成游客接待入口区、管理服务加工区、休闲度假区、青少年儿童活动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设施农业区、有机农业采摘观光休闲区七大区块。

2景观特色与结构园区呈现完整而富有层次性的空间结构体系,主要以五阳湖和湖中花果山为中心来组织景区景点,构建完善便捷的游览空间系统。

2.1游客接待入口区游客接待入口区由入口广场和广场型迎宾大道组成,迎宾大道两侧各列12根二十四节气浮雕文化柱和12根高杆太阳路灯,向园区内延伸,地面铺装采用花岗岩彩色蝴蝶图案,色彩和谐统一,与周围植物形成完美的结合,突出农耕文化主题,给人以大气好客的印象。

2.2管理服务加工区管理服务加工区主要通过参观、交流学习,向游客展示现代农业企业生产的景象。

2.3滨湖观光游泳活动区滨湖观光游泳活动区以五阳湖和室外游泳池为中心,创造丰富的水景形态,挖湖堆山,既增加了园区景深,丰富了园区的天际线,又提高了观赏视野和角度,弥补了农业园区内地势平坦的缺点。花果山上遍植乔木、花灌木、草坪和露地花卉。山顶观星台是夏季夜晚孩子们数星星的好地方。山下湖心岛是生肖广场、儿童天地、亲水长廊和平台,这里是少年儿童进行素质训练、拓展、野营、登山、休闲游憩活动和童趣镶画的乐园。另外,在五阳湖西面规划室外游泳池,满足游客夏季游泳、嬉水、亲水和冬季溜冰的需要。

2.4农耕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设计军垦文化小广场,通过农具古今博物馆、军垦文化墙、军垦犁雕塑、记事柱、组雕等时空隧道,展现了军垦人艰苦奋斗、屯垦戍边的丰功伟绩,纪念军垦人“热爱祖国”和“无私奉献”的兵团精神。知青小屋周围种植农作物、蔬菜、瓜果等植物,适合游客进行农事活动,是游人放松、休闲的好场所。为游人设置了一定量的农具和各种工具,游人可以亲手尝试务农的滋味,并且亲手采摘劳动成果。游客可以在这里做农活、品自酿葡萄酒、品农家饭、体会淳朴的民风和农家乐趣。使久居大城市中、厌倦了大城市生活的游客心灵得到净化和彻底放松。

2.5设施农业区设施农业区由智能化玻璃温室、物理技术有机农产品生产大棚、有机农产品展示销售厅、有机生活体验馆等组成,智能化玻璃温室主要用于育苗、花卉新品种的养护与展示,游客在此主要参观现代化大农业景观。

2.6休闲度假区休闲度假区紧邻着五阳湖是园区的接待服务中心。植物配置上,该区采用了较为高档的树种和乡土树种相结合的种植形式,同时安排了高标准的阳光草坪、网球场等设施,将此处装点成为一处林木葱郁的田野休闲度假休憩地。在休闲垂钓湾周边设垂钓平台,池中种植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在观景平台处的水边茶室观景和品茶,这里四面皆景,形成“佳景四面”的景色。湖堤附近种植有垂柳、蟠桃等树种,沿着湖堤行进,沿湖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长堤烟柳、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观。人们在这里观光、垂钓、休闲,可以彻底放松心情,修养身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风光。

2.7有机农业采摘观光休闲区有机农业采摘观光休闲区分为花卉种植区、果蔬品种展示区、有机果蔬认养区、有机果蔬生产区、苗木展示区、葡萄品种展示区等6个亚区。区内道路系统完善,主次干道四通八达,游客可以到达每一个角落,游客可以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现代化的国营农场并立的奇特画面。在此开展游客亲手种植、采摘活动,体会到种植、采摘的乐趣,丰收季节来临,游客可以免费品尝自己亲手种植采摘的水果,给久居大都市的人们,特别是孩子们提供一个贴近自然,贴近生活的机会。充分享受种植、采摘乐趣将是一大特色。

3道路交通规划为了增加园区的可达性,入口处设置小广场,直接连通园区主轴线,保证了园区的可通达性。园区主入口景观大道总宽16m,中间为12m宽广场型花岗岩车行道,两侧各2m宽人行道,园区内主干道宽7m,次干道宽5m,连接各个分区,在核心区形成田字形路网,并和园区外围主干道衔接,园区道路通行电瓶车、马车和自行车。还设计有无障碍游步道,使游客可以自由地欣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游览步石小径采用自由式,曲径通幽地联系园区内各小广场、游步道。根据园区现状及规划特点,满足游人游览集散、消防、运输等功能要求,同时也是电瓶车、马车的主要运行线路。在会展中心前设置园区集散广场、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生态停车场,以方便游客停车和人流集散。

4植物景观规划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结合花卉、蔬菜,再辅以多种观赏树林、果林、雕塑、小品、花境,丰富园区的园林文化,营造大片绿色,创造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观,给人以回归自然之感。在植物景观设计上运用“适地适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原则,模拟自然生态群落,按照上、中、下3层进行设计,营造层次丰富、景观多变、具有特色的农业观光环境。除特殊部位采用规则式种植外,大部分采用自然式种植,力求接近自然。以春花、夏荫、秋叶、冬干的植物四季特色为主基调进行设计,种植观花、观叶、观果等不同类型的植物,采用常绿与落叶、针叶与阔叶结合、平面和立体结合、乔木和灌木结合、灌木和地被结合等多种形式,形成结构丰富、层次清晰、千变万化的季相景观。

三、结语

农业科技示范园景观规划是生态观光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以现代有机农业生产为中心,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当前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人口激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市民希望到郊区观光旅游,这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城郊观光休闲农业的市场,同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采用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方式,集生产、示范、推广、观光、休闲为一体,以“农业科技带动休闲观光,以观光休闲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先进理念将给游客带来深刻的印象。该项目强调和城市新区发展的关系,注重园区的整体定位和策划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塑造都市农业观光环境,构筑出“城市-近郊区-团场-田野”的农业观光休闲系统。

作者:熊培东单位:乌鲁木齐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