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8 05:32: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素质教育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
(一)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地位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宗旨,高中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高中数学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能够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开展更进一步学习的基础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等的实践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广大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和工作态度,始终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每一次的数学授课活动都不脱离素质教育的宗旨。
(二)提高高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第一,努力创设具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广大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能够引发学生进行活跃思维活动的问题情境,直接解释数学相关概念,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接触、发现、研究从而收获知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数学理论同生活实践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提高数学素养。第二,培养学生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打破因思维定势而影响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打破消极的知识框架和生搬硬套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实现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中要求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第三,广大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知识理论修养,对待教学事业有足够的责任心和事业心,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就会获得学生的尊重,让学生愿意跟老师进行学习并喜欢上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的整体上把握素质教育的具体落实情况。
二、提高高中数学考试能力的教学活动
学生考试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和老师也认识到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和老师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习数学,为的就是能够在考试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掌握知识也比较快,能够准确、快速地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在考试的时候却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因此广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考试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从容应对考试。广大教师如何开展数学考试能力的教学活动呢?我们可以从考前、考中、考后三个阶段着手进行分析。考前准备。在考试之前,做好充分地准备工作,除了在知识上进行充分的准备,同时在考试工具上也要准备充分,防止不必要的纰漏影响考试状态,例如准考证、笔、尺子、演草纸等。在做好外在物质上的准备,也要合理调整好心情,不断告诉自己适当的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在考试之前摒弃各种杂念,不要为自己设置过高的成绩期望,防止因为期望过高导致紧张过度,甚至产生怯场、焦虑的现象,从而影响了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考中应对。在考试的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与做题速度、顺序等情况,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要学会果断放弃,避免因为耽误时间过长而影响后面的答题速度,在做题的过程中要严格审题、认真做题,减少因为粗心、大意而造成的错误情况,确保数学基础运算的准确性,同时注意使用解题技巧,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提高做题速度,为考试中的自查留出充足的时间,在考试即将结束的时候,要再一次将试卷进行仔细地检查,确认是否有空题的情况,试卷上的答案是否有书写错误以及格式是否规范、字母是否有抄错的情况发生,减少考试因为疏忽导致的准确率下降。考后调整。在考试结束后学生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调节,不能因为自我感觉答题不理想而产生失落,这样会影响接下来其他学科考试的正常发挥。考试结束之后可以进行自我反思,仔细研究试卷,总结出自己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及常错的题型,防止下次考试再发生同样的错误。
三、结语
高中数学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是面对全体学生并按照数学本身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习惯,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而高中生在不得不面对考试的时候,广大教师除了进行必要的知识教学之外,也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当的考试能力教学,帮助学生运用正确的考试方法展现真实的数学水平。素质教育教学与考试能力教学在根本上都是为了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他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统一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种教学模式。
作者:朱建国单位:江苏泰州田家炳实验中学
一、巧施情感教育,重视引导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常言俗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情感教育,并讲究正确而恰当的方式方法,才会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样学生才会更好的探究知识,才会有精神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引导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发展空间。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相结合,发挥学生的想象,利用现代软件技术,模拟两亿年前一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板块运动过程。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很浓,从而更好地发挥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二、设疑推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设疑推进法,顾名思义是通过设疑推进教学。一般指把某章节教材内容,设计成几个逐步深入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逐一究这,促使学生看书、思考。接下来,经过教师提问(或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探讨,师生共同逐一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养成探究新知识的好习惯。而且在思考、提问、回答问题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参与设计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思考,这里与人人参与、勇于发言,这些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要比教师只单纯讲解效果更好,学生学得也更有乐趣。
三、让学生亲自操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传统的地理教学只传授书本知识,不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脱离了实际。学生动手操作学到的知识比教师讲解更深刻。在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会记得更牢,理解得更深。不过,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将会遇到诸多的实际问题或困难,作为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才有利于促进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成就感,增加学习信心。在学习地理时,教师鼓励学生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多动手操作。例如,在参考当地地图的基础上,自制地理模型,表现地图上无法表现的地理、地貌特色。学生在结合实际、动手操的同时,训练了能力,也扩展了学生创新、创造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欲望,为今后走向社会开展发明创造奠定基础。
四、根据地理教学实际,采用观察法
在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例如,地理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学习地理,这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再例如,当地理课讲到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地理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垃圾处理站或者废品回收站参观,回校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每人写一份参观考察报告;当地理内容学到岩石一节时,地理教师可给学生布置课外采集作业,让学生采集各种石头、坷垃样本等,带回教室后,由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探讨。适当、适时让学生走出校门,或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作业、任务,这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增强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锻炼了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老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表现
让学生自我表现,是发挥学生在学习上主体作用的最好表现,也是避免学生重复练习、机械记忆等低效或无效学习的好办法。教师抓住以学生自我表现的形式学习,并进行及时引导,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巩固、深化知识;另一方面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自信品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自我表现,需要地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诸如模拟表演、创设情境、辩论、朗诵、演讲、游戏等形式,目的就是鼓励学生更好地表现,展示优秀自我,完善自我。
六、总结
总之,教学方法很多,教师一定要选择适合地理教学的、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地理老师讲述的内容明显减少了,但学生获得地理知识多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更浓了,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地训练,也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高玉珠单位:唐山市丰润区杨官林镇曹庄子中学
一、技校语文教学应以“育人”为本
“教书育人”是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根本要求。语文素养不能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只能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积累来获得。技校生将面对社会的选择,就业的考验,要让我们的学生能立足于社会,光学会认知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应学会做人做事与人共处。
(1)营造一个充满人文的语文课堂,首先要充分用活现有的教材。“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例如在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是,教师讲解过程中要能使学生在熟悉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同时,感受到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注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以及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有效利用课本知识的讲解,达到育人的效果。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古语“言教莫如身教”,说明身教的重要性,讲的就是这一道理。例如在讲授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文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魏征,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魏征本人及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对魏征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比较深刻的感受,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人格之伟大,从中受到潜移转默化的影响,同时得到勇于进取并且敢于说话的德育教育。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其审美能力
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任务,只有通过审美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语文的美好和精髓。在教学中教师就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确定自己的教学目的,不能好高骛远,更应该脚踏实地。充分提高技校生的职业素养,从而把技校语文课的作用发挥到最佳程度。
(1)从文章动情处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文情醇厚处,往往字字珠玑,教学中教师就应抓住这些闪光点,“披文以人情”,把作者寄寓的感情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信客》中信客的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美德对学生的健康人格都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也能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2)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进行审美教育。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不是由客观对象决定的,而是由其自身决定的。技校语文教学发挥学生的品质,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人格力量。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点,把握教学技巧,巧妙地激发学生寻觅美、发现美的兴趣,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增强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新世纪,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以更好的立足社会。为保证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立足社会。
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类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活动和比赛来锤炼他们的意志品格,让他们不断树立和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在讲解朗费罗的《人生颂》这篇诗歌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进行学习,同时加入自己对相关知识及技巧的理解方式,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引导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通过各种聚会拓展社会资本、提高自身素质,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心智健康的人才。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会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1)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教师的素养最根本的一条是高度的责任感。一个教师在学习了充分的专业知识之后,还需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育风格。教师得先肯负责任,才能谈到循循善诱,师生合作。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是导致技校生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一大因素。因此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底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技校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改变现行僵化枯燥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将大学语文知识在无形中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中。
(2)要有健康积极心理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学会反思,思考、反省以及探索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的本质作本质的思考和探索。只有通过广大语文老师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合时代的需要。
五、总结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需求量大、要求高,为培养适应全球化的高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技校语文教学理应担当重任。教育是塑造人的高尚工程,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技校语文素质教育要紧密结合课堂实践,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因材施教、引导启发教学等方式,达到技校学生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因此在技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语文教学中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滋养心灵、健全人格。
作者:李建琴单位:山西省汾西煤化高级技工学校
政治课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有机能动系统,其诸要素中教师、学生、教法、手段、考核等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仅影响政治课效果,而且关系到实施素质教育。为此,政治课教学必须进行整体改革。
一、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关键在教师。”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政治课教学应该首当其冲、致力于这一任务的完成,而政治教师又是决定的因素。但目前师资队伍素质普遍较差,有人概括为“三多一少”。即教师兼职的多,“半路出家”的多,“自愿改行”的多;立志献身充满信心的少。
这种状况,要提高政治课实效是不可能的。政治教师除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度责任心、广博的知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教书育人艺术,创造性地教学,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为人师表的作风等,并以此教育学生。只有这样,广大学生才能诚信之、笃信之,从而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二、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说教代替学生思考和单纯传授知识的现象,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势在必行。(1)转变教学观念。现代教学观念已从教师为中心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政治课教学已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方面。所以,每个政治教师都必须用这些观念指导和进行教学。(2)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一是联系学生实际,即根据学生的心理、思想实际,抓住他们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二是联系社会实际。即教师要深入研究社会现象和时代特征,分析社会发展走向,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考虑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现代科技意识、创造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等教育。(3)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政治课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由说教型教学变为情感型教学,由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变为多种手段。即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适当运用图表、音响等手段。这些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十分重要。
三、改革考核方式,全面评估学生
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将考核予以了特殊的意义,尤其在高考指挥棒驱使下,政治课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最终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根据政治课教学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即实行三个方面的考核:①知识考核,占40%(基本理论);②能力考核,占30%(调查报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觉悟考核,占30%(上课态度、行为规范、特殊表现等)。
四、研究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要有正确途径,即:一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爱学”;二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之“会学”,因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一次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所以“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教改的重要内容。
这就要求每个政治课教师都要很好研究学习方法,认真指导学生学法,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五、教学要与德育接轨,注重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作为政治课教师除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外,还要责无旁贷地参与和配合学校德育工作。(1)强化道德观念,培养自律意识。在德育工作中,首要的是要求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还要提倡自律,即通过内盛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优秀的传统美德。(2)加强道德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即针对社会公德滑坡的现象,一方面要克服学生中存在的重人情、轻规范的心态,强化规则意识和守法意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社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3)完善校园建设,净化学校空气。一是发挥政治课作用,先教会学生做人,再教会做事;二是倡导文明礼貌,加强文明修身;三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
第一,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
第二,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要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
三、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
五、加强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二、注重“两全”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我们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而明显缺少的是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如耐久跑是体育课中比较难教的内容。学生感到枯燥、艰苦、不愿学。我们教学时,前几次课采用与球类活动相结合的教法,让学生在跑动中左右手运篮球,或跑动中运带足球8分钟和12分钟跑。最后采用目标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订努力目标,教师根据学生的目标,分成几个组进行相互竞争,相互鼓励。这样的学习兴趣高,学习效果好。
三、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五、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体育教学的素质教育实施目前还处于起始阶段,许多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
素质通常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由此看出,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通过知识的“内化”来养成并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我们根据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实际,认为素质教育归结为“无形”和“有形”的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是“无形教育”是指,素质是人的内在品质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内因教育”。认为素质教育是“有形教育”是指,素质教育通过现行的教育目标、过程,挖掘现有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形教育”也称“外因教育”。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在高校中加强素质教育,应与现有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特别是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如通过挖掘现有教学内容中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的内容,以及提高校园文化氛围,这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反映和组成部分。根据国家颁布的教育法规,上级颁发的规定、决定、条例、指示等制订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也是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的常规管理,是维持政党的教学秩序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学校制订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在一定的目的下具有稳定性,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教学管理制度中有些规章制度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已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因而必须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教学计划历来都是学校培养人才、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但缺乏完整的素质教育内容。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现实要求,因而要变教学计划为培养计划。根据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应用型人才规格的定位,我们构建了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的培养计划。在培养计划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教育培养活动整体优化,统筹安排。例如,在对学生的综合教育培养中,既包括第一课堂,又包括第二课堂,并且第二课堂中“社会调查”的内容还规定了一定的学分;在校四年,有两次社会调查要求。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了社会,培养了爱心;克服了过去突出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的弊端。通过产学研结合、必修与选修结合、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教学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实施培养计划,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2、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根据新一轮的人才培养计划,补充和修订了以可操作、灵活的学籍管理制度。如对优秀学生可申请免修某门课程,或免听某门课程。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如我校让曾经获得过“北京地区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特等奖的学生,申请到重点大学听课,同时使其可锡听学校的课程,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完成作业,保证参加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此类学生还可争取获得校内奖学金。另外,对优秀的留级生可申请免重修某门课程;对构成学籍处理的学生可跟班试读(既重修留级课程又修读原班新课程);放宽学生的试读次数,由原来的一次试读改为两次;学籍处理改变一年处理一次的做法,实行两年一处理。以便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和改正机会。
3、改革考试制度。
考试作为检查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历来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但在教学管理中发现,学生考试不及格课程的补考存在较多弊端,与正常考试相比,缺乏有效的监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公正、公平,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为了向学分制过渡,在“教改试点班”的试点和已实行的学年学分制的基础上,我校从99级开始全部取消补考,建立重修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试的成绩记载上,从素质教育出发,适当取消百分制避免生硬的分数框框;在课程考试成绩中,提高平时成绩的所占比例。并试行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改革,成立院考试中心,对基础课的考试,从命题到阅卷,全面监控考试的质量,把好“出口”关。同时,鼓励教师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可采取撰写论文、写调查报告、课题的文献综述、产品设计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增加上机测试;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实验教学的考核重在基本操作的测试等。总之,从多方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改革现行的管理模式。
4、因材施教和创新能力培养。
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提供机会,拓宽工科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近几年来,对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市场营销辅修专业,这是我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是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开设辅修专业,有利于推动学分制的实施进程,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达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学生修满辅修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学分,学校将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辅修专业的开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了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使一些学生在就业时竞争到了理想的工作。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进一步升华,高等教育应以创新素质的培养为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大学教育的必由之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学校实施了“大学生研究训练(URT)计划”。这是以学生在课余时间动手实践活动为主,提高其综合素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URT”计划可向学生提供更多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培养机会,使学生尽早接受科研和工程素质训练,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实施“URT”计划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获得独立训练机会。同时,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努力营造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阐述,唤起全社会的关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建设高雅文明的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教育;校园文化;素质教育;功能
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氛围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熏陶作用。因此,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有一个素质教育的氛围,这个氛围就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它在大学素质教育中起着触动灵魂、震撼思想、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
—、校园文化形态
(一)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校园物质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优雅的校园、宁静的教室、整洁的宿舍这些校园环境中的硬件,是学校各类活动的载体。这些不仅在于它的外观形象,更重要的是其外观形象所蕴含的“精、气、神”,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它是校园形象和精神风貌的物质依托,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陶冶情操,享受美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步入学校的第一印象,就起始于物质文化形态之中。学生们在那里消化学术营养,增长科学知识;在那里与学友进行交流,学会与人相融;在那里构建文明卫生的环境。因此,营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形态,不仅能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而且使学校的建设与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协调同步。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起着最基础、最形象、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活动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内在体现
校园文化活动形态属于校园环境中的软环境,它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特征,通过社会政治性活动、学术性活动、知识性活动、健身性活动、娱乐性活动、服务性活动进行表现。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们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生以自主活动为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自由参加。形式灵活多样。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增强自信,勇于竞争,经受挫折磨练,努力追求成功,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弥补自己的不足,促使自己综合发展,全面提高。
(三)精神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主体
搞好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它除了具有培养学生的功能外,还担负着创造先进的科技文化的重任。它主要体现为学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各种创建活动,涉及到学生的理想追求、观念转变、道德修养、行为自律、心理优化、纪律约束等各个方面,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精神文化形态于其他几种形态是相互依赖、互为作用的,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主导地位,是衡量校园文化氛围优劣的主要参数。
(四)媒体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
它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画廊、板报、以及校歌、校训等。这些媒体的内容,往往也带有该大学所特有的的文化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而又深远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这些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所产生的思维震荡,而且还包括学生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或者说对学校开展德、智、体、美诸方面的一切活动所引起的感召力,都直接起到了思想指导和宣传教育的作用。
(五)社会实践形态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它对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当今大学生对我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与认识还很肤浅,它们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艰苦创业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弥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社会实践环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去认识社会,又从对社会的领悟中,了解社会的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方向,调试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缩短自我与现实的时空距离,接受现代社会的挑战。
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预备期,是走向社会前的集训,大学生活是校园学习过程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实践的展望和准备。大学校园又是一个小社会,校园文化和创造的文化环境同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关于对社会的认识,在校园里化成实实在在的切身体验,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认知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物质文化的感染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为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创建的各种环境的总称。它包括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环境、文化氛围环境、德育环境、校园周边环境等。不少高校都在拓展校园空间环境的文化品位上下工夫,无论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具有纪念性的雕塑、(下转第211页)(上接第203页)喷泉,或是富有美感的景点、景色等等,往往都成为体现该校文化氛围的点睛之笔,对学生有无穷的感染力,为学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文化条件。
(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教学生做人
塑造校园形象不仅体现在学校物质资源的利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校精神文明和文化功能的持续发展上。它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文明创建活动,在校园内形成文明的时尚和风气。首先,要采取多种形势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观点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方法,使他们能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热爱祖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同集体主义结合起来,使青年学生做到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社会的、国家的利益,自觉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最后,广泛开展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1.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提高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水平。2.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3.开展知法守法教育。提高青年学生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
(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得到艺术文化的体验,教学生做事
抓艺术文化建设,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审美修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学生在欣赏、表演、创作或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以审美的形式、用科学的方法接受教育时,总是伴随情感体验,使教育成为一种享受,学生的个性得到尽情发展。更重要的是挖掘了学生潜在能力,使学生自信心大大增强,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完成了目标、角色及人格的社会化。学生们从丰富的校园文化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对未来的多重社会角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思想准备,其人格得到了升华和完善。许多高校都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文艺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中,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层次。
综上观之,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对自身角色的认知、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提高上有着孵化器的作用。正是由于校园文化这强大的感染力和浸润力,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地充实和完善,使他们的视野更辽阔,思路更开阔;知识面更宽阔,灵魂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取得了一个共识:要实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无论是从依法治教的角度,还是从政府功能的角度;无论是从管理与指导教育改革的角度,还是从营造社会大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它首先是政府的职责,是一种政府的行为。因此,讨论和弄清地方政府在实现“转轨”中的行为涵义是全面实现“转轨”的关键。
政府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行为,包括思想认识到位与实践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确认并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教育的价值、功能及目的等认识上的深化和飞跃。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国民性的基本属性。因此,它不仅是为克服“片追”、“应试”等教育弊端而采取的一种对策性措施和某种具体的教育改革实践模式,而且成为对我国教育基本属性的本质的概括;成为对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适应整个国家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目的和新的办学目标的简约化表述。
因此,确认并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与观念是实现“转轨”的首要任务。它应体现在:
1.建立起地方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转轨”,各有关方面分工负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依据党中央和国务院部署的到本世纪末基础教育要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上取得显著进展的目标,结合本地区在“转轨”方面存在的问题,制订好“九五”期间每年实现“转轨”的具体目标要求,排列出逐年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规划出地方政府要采取的重大举措,以及各相关方面工作的具体途径与办法。
2.地方党政领导必须努力防止和克服在抓“两基”和“两全”工作中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特别是易于出现的抓“普九”的手硬,抓“转轨”的手软。在一定意义上说,“两全”、“转轨”更多地体现着教育“软环境”的建设。只有抓好“软环境”建设,才能使学校教育活动符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要求,培育出一代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矗。
3.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当前突出表现在对学校工作评价标准的转变上。要采取重大措施从根本上改变用考试成绩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杜绝政府向学校,学校向老师层层下达升学率指标的做法。
(二)建立起导向素质教育的资源配置机制
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对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资源配置机制包括资源配置的方向、资源配置的结构、资源配置的方式及对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等等。
粉碎“”之后,作为遭受“”灾难性破坏的教育领域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为了解决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燃眉之急,同时也为了在教育领域建起一批能起示范作用的学校,在80年代初期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不得不把优秀的校长、良好的教师、拔尖的学生及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配置给重点中小学,把有限的教育经费向重点中小学倾斜。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与我国中小学的国民教育属性是相悖的。时至今日,80年代初期所形成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模式仍在实际工作中运行着,影响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因此,政府若继续将相当多的、好的资源都配置到少数的重点校、“窗口校”,而使相当多的中小学陷入困难的办学窘境之中,“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目标就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改革和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核心是要面向每一所学校,把每一所中小学都办成合格的学校;利用资源配置机制引导每一所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成为让群众信得过的学校。
基础教育中的“择校”现象历来都存在,而“择校”现象成为众人注目的社会问题却是近年来形成的。其背景是群众日益高涨的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的愿望,与当前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条件悬殊过大造成的。因此各地方政府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在一定时期内要作较大调整,要明显地向薄弱校倾斜,以使这些学校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三)完善中等教育结构,适应学生多样化需求
我国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果的领域之一。但90年代以来,高科技生产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规格、类型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等教育的结构,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多层次需要。
1.地方政府在完善和优化本地区中等教育结构时必须考虑到以下两个基本事实: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层次、多规格、多类别的;二是学生在完成了强制性的九年义务教育后,其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是有差异的。教育结构的优化,要立足于为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提供最合适的教育机会、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以充分发挥学生潜能,使其身心素质得到最好的发展2.理顺小学后、初中后和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创设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层次,进行合理分流,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各展其才,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除抓好专业技能的培养外,尤要重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性素质的提高。
3.目前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普遍比较低,教育资源浪费问题比较突出。在调整和优化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时,要改变80年代以“外延式”发展为主的做法,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对本地区学校重复设置的专业,陈旧的专业,规模过小的学校,通过调整、合并、联合,发挥规模效益,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区别不同学校,确定其发展目标和重点专业,以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领域内办出自己的特色。
(四)积极、稳妥、分层次地改革课程体系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狭隘的课程观念,要在新的大课程观念指导下,对课程进行整体优化的改革。它包括构建课程的目标体系,优化课程的结构体系,更新课程的内容体系,调整课程的实施体系,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等。
课程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操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要积极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教研部门及学校的干部和教师,在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通力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课程改革。这包括:
1.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地方政府要认真抓好区域内学校切实落实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课程计划及要求。在学科课程方面,主要是开齐、开足、开好课程计划中的所有学科。当前要特别强调和重点检查音、体、美及长期被人忽视的所谓“副科”是否开齐、开足。
在活动课程方面,要以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宗旨,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区域内的各种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社会公益劳动。要把活动课程列入课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杜绝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强调建设。由于环境课程的教育功能具有潜在性,常常易于被人忽视。为此,各级领导要自觉地重视环境课程的建设、开发,搞活环境课程,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2.合理调整课程体系。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地方政府可指导部分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性地对部分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科课程可沿着加强学科课的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及地方性的方向进行调整,根据学科的内容和门类,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在不突破周学时总量的前提下,合理搭配标准课(40或45分钟)与微型课(20至30分钟)。活动课是课程改革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教育资源,进行活动课程设置特色化的探索。环境课程的建设要与整个区域或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使其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3.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地方政府在课程改革上,可选择少数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比较扎实、有一定基础的实验校作试点,并借助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力量,以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为目标,以课程改革为主攻方向,依据国家课程计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等,进行重新构建的实验,探索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是处理好继承、改革和发展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五)构建起区域性素质教育场学校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主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学生的健康成长绝不是学校教育一方作用的结果,他们同时还要受到家庭环境和教育,以及直接或间接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教育潮的概念。教育改革实践证明,只有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形成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关系和谐的素质教育场时,才能有效地防止三方教育影响与作用相互抵消的现象,进一步发挥三者的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效益。构建起区域性的素质教育场是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基础性建设和重要保证。地方政府要把这项工作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1.人的素质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应建设好所辖区域的少年宫、科技宫、图书馆、文化馆及其它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地,为实施素质教育创设必要的条件。
2.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场中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有着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据国务院制订的《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家庭教育目标,地方政府应协调有关部门联手合作,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建立和健全组织网络,用素质教育思想观念培训和引导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教子观念,净化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3.在素质教育场中,学校教育处于主导地位,它在指导家庭教育,组织社会教育过程中发挥着枢纽作用,必须把学校教育和学校的教育环境建设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列为基础教育改革指导方针的重要内容。把学校办出特色,体现了现代教育注重学校发展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基本特征。只有突破“应试教育”大一统的办学模式,学校才能从实际出发,有目标、有计划地自觉办出自己的特色。只有校校都办出了特色,学校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摘要: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大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在备课、教学、实践与实习等环节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更好地实施大学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环节;大学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原则之一。没有了升学压力却面临着就业压力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大学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全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①。21世界是信息时代,建立在知识和信息上的知识经济将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而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生应该加强自己的专业学习,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未来职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大学教师则承担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要在教学的准备、实施过程中,在备课、教学、实践与实习等环节不断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授课水平,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一、备课阶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备课工作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的备课除了要体现教学大纲提出的课程要求外,还应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次授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进行充分准备,明确授课方式、授课内容,把握重点、难点,做到注重教材而不唯教材。
1.明确教学目标,树立“备教材”与“备学生”统一的教学理念。高校教育应该培养“高素质多能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应用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很好地把握课程设置的主旨、培养的目标,并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在分析教材的同时做到分析学生,做到将“备教材”与“备学生”融为一体②。
2.善于分析教材,将其中储存的知识与信息转化成可向学生传输的教学信息。现在的大学教材已经相当规范,对该学科知识结构与体系编排得很完整,知识翔实、信息丰富,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专业术语、概念性知识以及基本定理(定律、规则等)分量太多,这些内容使得材料内容显得隐晦,且知识的外延性很强,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认真分析教材,把这些被储存的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系统地梳理出来,深挖潜在的知识、技术、素质的广度和深度,处理知识的“内”与“外”的关系。
3.善于处理信息,将“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如何将教材里静态的信息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实现教学成果最关键的过程。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传授几个概念、几条定理,还应该包括对事物的推理能力的培养,即使得学生能熟练掌握事物形成条件、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总结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课程教授过程中,不断地强化推理教学。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选用适当的教学媒体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运用的教学媒体丰富多彩,图标、图像、幻灯、PPT、Flash、网络等,生动活波,直观亲切地表现概念的内涵、事理的机制等,强化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以达到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的目的。
4.敏锐把握与引入新生事物,在课程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对大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能躺在旧有的知识和书本上,而应该拓宽知识面,了解学科研究前沿动态,扩大学生的眼界,积极汲取生活素材,善于把握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并将其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增进对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的科学认识。教师在对待网络上涌现的各种新生事物时,应该敏锐地认识到它们对社会产生影响和意义,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研究,将书本知识活学、会用,既能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其创新意识,还能使学生在应对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时,多一个敏锐的会思考问题的头脑。
二、教学环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互动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备受诟病,其典型描述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老师在照本宣科,而学生则很难在长时间的被动灌输中保持精力集中。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在评判回答内容时大方地给予表扬或部分表扬,对于增强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而在一些开放性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践性的议题时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意见,启发和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和总结,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述,善于捕捉学生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观点并及时给予表扬。这非常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情景教学,将课堂知识信息灵活地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学以致用”一直是教育理念之一。长期以来,刻板的授课总是习惯于“本本主义”,几乎与鲜活的现实世界脱节。大学教育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还要向生活知识拓展,认识与研究现实世界的问题。这也正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特别是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请进课堂,让学生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假设身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找到规律,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大家一起评价这些办法的有效性及可能出现的后果。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去尝试认识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很大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优化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创新精神,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
3.作业练习,古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做练习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却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每个教学章节内容完成后,适当布置一些练习作业,使学生在完成练习作业过程中掌握章节教学内容,从而系统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当前大学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仅把布置作业当成一个教学任务来完成,既没有认真选定习题,也没有认真批改、讲评,这显然是对作业练习的不重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备课时就根据章节内容,选择或者拟定一些习题,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来完成其中一部分习题,教师则应该认真批阅,并及时讲评,对一些独特见解或亮点予以表扬和鼓励,甚至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查找资料的过程,增进学生的专业钻研的兴趣。
三、实践与实习环节———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包括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课程内容实习、毕业实习等方式。
1.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者通过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相对固定的大学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利于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和视角看待、思考社会和社会问题,有力地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有利于学生专业成长的。
2.室内计算机模拟实习。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无法实现全体学生去企事业单位上岗实习,但大学却可以利用现达的科技和网络信息,在实验室利用计算机专业课程实习软件来进行模拟实习。一般而言,这些实习软件,都是模拟现实实际工作的作业环境、流程来设计和处理的,只要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能熟悉和熟练掌握各工作环节与步骤,同样也可以取得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3.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对于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有很大帮助,也能使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特别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大有益处。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本科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去企事业单位上岗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印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通过听取报告、组织参观、岗位业务实习等方式,并做好实习周记、业务专题报告和实习报告。实习主要内容应包括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和单位组织管理情况,掌握和分析实习单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典型业务的处理技巧,了解技术创新以及了解业务处理中的风险防范与措施。通过毕业实习,还应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制造技术,培养热爱专业、致力于祖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想。
5.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所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所撰写的学位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阶段学习深化、提高和全面总结的综合训练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分为选题、开题报告、实验(设计、调研等实践过程)、撰写论文、答辩五个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按时按质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
作者:贺曲夫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
摘要:我国素质教育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而语文素养是作为一个人全面发展根基,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本文将通过对素质教育的概述,探究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以及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概述
1.1基本概念:
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个方面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称之为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给我国基础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国家更加注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模式中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等,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最终使学生在素质教育中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1.2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目前教学目的来看,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标,而语文作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要想落实素质教育就需要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语文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素质教育帮助丰富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2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2.1教育观念方面:
通过转变教育思想以及更新教育观念,是提升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性,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
2.2教学目标方面:
在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教学方向,以及对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制定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注意让学生能够明确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盲目性。
2.3教学规律方面: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还体现在教学规律方面。教学活动中必然存在一定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中的规律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特点,通过掌握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的规律,优化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的整体性。
3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3.1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教材中的文章都是通过时间挑选出的经典文章,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因此教师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的将文章的文化内涵传递下去。
3.2强化学生语感:
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学习对于文章的理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是其强化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3培养学生能力:
首先需要明确素质教育是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而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则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增强智力。培养学生能力首先需要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复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这针对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质才能,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3.4加强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语文教学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加强人文关怀。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十分丰富,教师要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人文关怀。
作者:赵艳梅 洪晓亮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爱国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奢岭中心小学
摘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校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场所,祖国的繁荣昌盛要靠一代一代人共同努力,因此,学校教学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小学,学生能否拥有完善人格,将来是否能成为有用之才,小学时期的行为习惯、目标方向很重要。
关键词:小学教学;素质教育;教学管理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应担负为祖国发展培养栋梁之才的任务,俗语说,三岁看八十,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是看小时候的教育,小学教育对于学生能否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培养完善人格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了如何做好小学教学的管理。
一、全面提高小学的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被国家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教育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学校是我们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教育人才的基地,我们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具备完善的人格,将来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其次是成才,学生拥有某项技能或者多项技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在社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能用自己的技能推动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综合体现才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现,才是一所学校能否成功的标尺。学校要达成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目标,就要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发展。素质教育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学校是否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无规矩不成方圆,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先进的教学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需要。社会是人类聚集的群体,人类的需求多种多样,社会也就需要各种各样、多类型、多层次的有用之才,而且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需求就也越来越多样化。知识经济的来临,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全面教育,即要实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结合,知识、能力与道德、情感的协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与他人的协调能力、团队意识;还要求教学活动中应具有创造性、个性化的特征。总之,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智能提高。要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拥有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创办特色小学的需要,所谓特色小学,就是学校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特别超越其他小学的独特之处。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应该立足时代的顶端,根据学校所处环境、所拥有的资源,对自己做出的水平有正确的认识,规划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为素质教学奠定基石。
二、理性创新
小学管理还应注重理性创新,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应该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带动其他的教师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在长期的学习中总结经验,时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理念,与其他学校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只有保持在长期学习活动中把先进的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才能为学校创办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者还应多反思学校各管理模式,正确面对学校困境、矛盾、教师的思想状态等。要做到管理准确无误,就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把当前学校的管理放到教育改革的理论中去论证,看是否符合教学发展的趋势、科学的发展规律;放到学校实际中论证,从而检验是否符合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否适用于当前实际管理工作。同时,学校的教学管理还应注重情感方面。法律还不外乎人情,更何况是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做到法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作为管理者应注重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应经常与教职工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学校虽然是一个小集体,但也仍离不开社会的大怀抱,学校应与社会紧密联系,教学管理要创新,就要广思集益,与社会各层认识多交流。
三、执行革新理念
校本管理是学校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当下小学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理论与经验,要实施这种管理模式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今,伴随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摸索创新,这为校本管理制度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教育环境,吸取西方的校本管理,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变,比如,教育宏观体制向“多级权责共享”发展,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也发生着变革。《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学校要实行“校长责任制”,同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所谓的校长责任制是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结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的课程开发民主决策过程,所以说,校长责任制为学校办学自主权、为校本管理提供了保障。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但要求校本管理制度,同时也积累了校本管理的实践经验。现如今,除了公立学校,还出现了很多民办学校,而且民办学校的数量正逐渐增多,由于竞争压力,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也在不断地提升与完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比公立学校,民办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自主选择校长、教职工等工作人员,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站在家长、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社会发展变化比较敏锐,能及时调整学校相关工作。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出现许多介于公立与民办之间的学校,由此可见,我国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将来子女能有一份好前程,家长对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仅对教学质量提出了高要求,而且参与学校管理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作者:甘云霞 单位:甘肃省和政县甘沟门学校
1农村小学教育的认识障碍
农村小学教育的思想障碍除了来自家长,还来自学校,来自教育体系。我国历来都是通过考试的途径来选拔人才,实行科举制度的封建制度有几千年,这种传统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新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也有30多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的应试教育延续至今,目前的素质教育就是换汤不换药,教学的成效最终还得看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教学的成效又直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工资的晋升挂钩,所以,教师们仍然热衷于“应试”教育,旧的思想观念难以彻底转变。总之,“应试”教育严重束缚着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思想,必须改变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的办学方向、目标和任务,农村基础教育不应主要着眼于让多少农民子弟考上重点中学、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应主要着眼于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各类、各级人才,如此才能让农村义务教育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2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设施障碍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许多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设施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远远落后于新时代向农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让人担忧。许多农村小学基本建设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学校校舍过于陈旧,存在安全隐患,各种功能室缺少或严重不足。有功能室的,设备也已经陈旧不堪。校园面积普遍偏小,没有像样的运动场。农村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安全设施等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而农村小学的收入只有上级下拨的生均公用经费,学校所得经费非常有限,远远不能适应办学需要。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多数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图书室。学校的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由于经费的缺乏,教师无法开展一些教研活动,也无法派老师外出听课、进修、学习等。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有报告指出,2006年到2011年,全国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从3305亿元增长到9739亿元,年均增长24.1%;中央财政安排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从187.7亿元增长到1140.5亿元,年均增长43.5%;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公用经费分别从271元、378元增长到1366元、2045元,年均增长38.2%、40.1%。改善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条件,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并采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政策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教学硬件设施、图书资料,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各级财政可依据各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将教育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学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育经费在中间环节截留,还可以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与公平性。
3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师资障碍
小学教育为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为其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小学教育也为孩子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教会他们逐步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小学教育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远远超出小学教育的阶段而延续到终身,小学教师对学龄初期阶段儿童的个性发展、心灵塑造起着主导作用。小学教师在传递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历史责任。然而,目前众多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已成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软肋,制约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首先,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待遇条件等原因,没有新生力量的注入,致使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极度不合理,老龄化断层现象越来越严重。在社会上有这样的顺口溜“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据资料显示,当前农村小学中45岁的老教师超过一半,有些偏远的农村小学甚至多达2/3。就我们乡而言,自2008年开始,除了个别学校补充了新教师外,大部分农村小学极少注入新鲜血液,小学教师严重老年化,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育教学方法落后、工作缺乏激情,教师队伍的“青黄不接”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一道无形障碍。其次,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在广大农村小学,英语、美术、音乐、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学都是兼职的,许多学校教师超编但又缺人,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根本无法保证。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条件的落后致使许多农村学生舍近求远、投亲靠友到城市学校上学,以至于乡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城市小学人满为患。农村小学教师力量薄弱的原因很多,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首先,政府要确立均衡发展的教育观念,科学定编,有效管理,以促进小学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学校要加强教师的进修与培训,通过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最后,还要逐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福利等各项待遇,逐步解决和完善农村教师岗位编制、工资福利、职称评定等系列问题,并对长期从事农村地区教育教学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表彰。
4农村小学教育的隐性危机
教育雕琢的是精神产品,是对人性美和心灵美的培育和塑造,教授人们以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坚定不移地追求人生幸福。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获得人生幸福,让学生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仍然快乐地追求着幸福。一位合格的教师应该也是一位幸福的教师,是一位对教师职业充满幸福感的教师,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要创造有力条件,为教师幸福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学校要建立良好的管理体制,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活泼的工作氛围,以及教师安居乐业、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校园文化。教育部门应注重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和专业引领,创造一切条件,实行人本化管理,公平公正地对待老师;实行民主管理,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关爱每位教师,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和潜能,增强教师的归属感,提高每位教师的幸福指数,让教师们充满激情地工作。老师们幸福感增强了,才能以更积极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从而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性发展局面。
5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为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国民的素质教育和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面临封建思想的认识障碍、落后设施、师资薄弱、教师职业倦怠等诸多困境,农村小学教育要实现长远的健康蓬勃发展,就要正确认识小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等等。
作者:左长生 单位:永新县芦溪乡合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