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时间:2022-05-07 04:05: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无论是从语文教学的需要,还是学生自主学习、扩大阅读面来讲,都必须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但绝大多数学生都怕学文言文,甚至讨厌文言文。本文阐述了文言文的现实意义及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意义 做法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由于文言文在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同现代语体文存在着时代的距离和差异,因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对文言文教学认识不足、或过分强调文言文难教难学,都不利文言文的教学。所以,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很有必要。

一、充分认识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教之前就得讲清楚学习的意义和必要性,以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文言文教学的意义有:

(一)是继承祖国民族文化传统的需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他是本民族灵魂所在,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共同创造的财富。他对于人们内心世界起着平衡和协调作用,表达着本民族的精神美感。这些东西,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通过古代的典籍记载得以保存流传下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了解祖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批判继承祖国民族文化传统,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古代社会,前人生活过去文化的了解,能够深化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为思考社会、人生、文化等提供借鉴。

(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需要

文言文在表达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简练和韵味,结构上的精当和巧妙。学习文言文不但可以学习它的造句法和结构法,还可以感受汉语的表现力,学到写作方法,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文水平。

(三)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道德情操培养的需要

很多文言文是对古人节操人品志向的书写和赞扬,对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中,能对比自己,促进自己。有爱国主义精神,有民族自豪感,注重自己的道德情操。

二、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读”字当先,激发兴趣。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乃为启蒙,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必须把“读”字放在首位。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跟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桃花源记》“便要还家”一句中的“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音节的停顿,读得朗朗上口。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读,在读懂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点”: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Wú)”,“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五)“引”: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却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已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采用以上五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以来,学生爱学、乐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小议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如何创新

文言文教学创新一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总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被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也就是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觉得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根源所在。

钱梦龙先生于1997年就提出这样的看法:“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而时隔20年,我们仍在原地踏步。

我认为,文言文的“言”固然不可忽视,它是我们借以通往彼岸的桥梁,若不借助它,我们与彼岸就只能隔海相望;然而我们的目的地不是桥梁,是桥梁尽头的彼岸――古人的心灵与思想。也就是说:“读文言文,最终的目的是――知道古人在想什么。”

我想,这是我们读文言文的根本目的。在今天的生活里,我们说话写字都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言文的“言”,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没有太多意义。那些“言”所承载的灵魂与呼吸,才与我们有着真正深入骨髓的关系――在那里,我们可以寻获一个民族乃至这一民族中每一个体的生命密码。

我们初中所选文言文大多是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较好的组织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

但是放眼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讲,读,背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不强,记诵负担过重,容易产生一种讨厌、甚至是害怕学文言文的念头。这样一来,对文化经典精髓的汲取谈不上,长久下去,甚至会影响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师教文言文费力而实效差。

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成为“训诂课”,但也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文美文鉴赏课。本人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切新课标理念,对文言文的上课方式进行了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文言文教学的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主动探究,组织自学融会贯通

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生怕学生弄不懂,喜欢字斟句酌的讲,要求学生一字不落的记。讲完记完,课文教学也就结束了。学生学到了什么呢?仅仅是教师思维的结果罢了。而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全被教师的精讲占去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其实,从现行实验课本的编排来看,文言文,无论篇幅长短,无论是讲读课还是自读课,注释都十分详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初步弄懂课文。

二、分工合作,交流释疑表达自我

在自学的基础上,对一些疑难问题,则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将全班分成九个小组,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释疑,也可以师生相互质疑讨论,形式多种多样。在“交流释疑”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把现成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讨论后尚不能解决的疑难才进行启发讲解。比如甲同学有疑,可直接点乙同学答,乙同学不能解决,又可点丙同学答,教师可作适当启发点拨。这样,每个人都可发问,也要解答,都在主动思索,表达自我,从而达到了以“阅读积累、表达自我”为核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乐”中主动接受。

三、诵读感悟,声情并茂热情洋溢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诵读,是多年来不少教师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悟其思想感情。

但如何指导诵读,使之真正发挥效益并不是易事。这需要教师根据学情、课文内容灵活应用。文言文教学多种形式的朗读非常重要。读顺文字,读通文意都需要朗读,可是光读不说,学生的说欲望不能满足,就读的没劲了,可以采取小组代表互评,个评等形式进行。既集中了学习的注意力,又提高朗读水平。有时老师没有在意的字的读音,如“今夫不受之天”的“夫”读音为第二声,有学生读为第一声,通过其他同学评价纠正过来的。“余闻之也\久”,有学生读为“余闻之\也久”,通过评论,学生知道了这样读和为什么这样读的原因,理解了句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再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一面教者验收读的效果,一面评价读的成效,以十足的兴趣和信心去学习。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四、拓展延伸,注重培养文学性

“生活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大语文”教学观念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文言文阅读的考查,有由课内向课外发展的趋势,使得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跳出传统“照本宣科”的狭隘的语文教学观,以课文为引子,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外延触及到生活中去。

如在教《唐雎不辱使命》时,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并分成小组在班上演出,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对作品的人物和情感有了更深的了解与把握,并让学生了解到了文中的“长跪而谢之”应该是怎样的一种“跪”,从而激发他们查找资料了解古人的一些生活习俗。二是充分体现“人文性”的基本特点。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同学们在分角色扮演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将文本演绎成各种版本,有方言版,也有文言版,还有翻译版。人物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整堂课充溢了欢声笑语,既让学生在兴趣中加快了背诵的速度,又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大胆的表现能力。事实证明,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原本枯燥的文言文教W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卓有收效。学生也达到了表演与文本的合二为一,完全是兴趣所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越来越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突破文言文教学固有的模式,是在新课程语文教学探究中的一个收获。

所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和引导教学和学习的主体,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不拘泥模式,善于发现,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这是培养文言教学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文言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吸收祖国传统的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涵,才能培养出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和策略

摘 要: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时期,在初中阶段加强文言文的教学,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尽如人意,结合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了大部分的内容,代表着汉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思想。学好文言文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促进学生现代汉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面对枯燥难懂的文言文时,学生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进而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笔者对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找出了影响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并结合教学现状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1.从教师层面讲

首先,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文言文的教学也是简单的翻译和背诵,教学较为枯燥。其次,教师过分强调字词和段落,注重字词的用法和讲解,破坏了文言文的整体美感;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对文言文兴趣的培养,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而且长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高,课堂教学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2.从学生层面讲

文言文距学生生活的时代较为久远,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和句式用法与现在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现代汉语用法和意义的影响,而且文言文中细小的知识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文言文本身的枯燥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二、改善文言文教学现状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面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广大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这些落后的教学方式,以改善文言文教学落后的局面。面对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转变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的重要性。因此,要改变文言文教学现状,首先要从教师入手,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学习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

2.以趣促学,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只有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才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和探究中,才能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电影十分感兴趣,笔者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花木兰》的电影片段,帮助学生了解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然后再结合电影情节来学习课文,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积极传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文言文,从而更好地感受文言文的精妙和有趣。如考虑到文言文学习中的细小知识点太多,学生难以掌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笔者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知识记录本,学完一课后,将课文中学到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总结,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并要求学生经常回顾和复习,这样学生在不断总结和复习中能轻松地掌握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的提高。

4.注重课文的背景介绍

文言文距学生的生活较为久远,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作者当时的想法和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给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带来了较大困难。对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文言文写作背景的介绍,将文言文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所包涵的作者情感。

综上所述,文言文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语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要认真反思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 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相对现代文来说,文言文的教学力度还不足,教师大多是为了应试而教学,缺乏对文章深层次情感的挖掘。初中语文教师应摆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文言文;传播文化魅力,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言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传承我国深厚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中的文化精髓。然而就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来看,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现代文学,教学深度与广度都明显不足。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为了契合应试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剖析字词,通过文言文学习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无法深入感知文章蕴含的情趣,只能被动、机械地进行知识学习、理解、实践,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并实践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一、摆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文言文

教师首先应摆正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认识到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而是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以实现文化传承,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内涵,体会文学作品流露的灵性与情感,帮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切实提升品读文字的品位,丰富自身文学素养,加深对作品思想的感悟和内容的认知。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策略来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文言文。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在古汉语中,韵律是尤为显著的一项文学特征,也是塑造文言作品文学魅力的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作品的韵律,以此让学生体会到作品的文学魅力。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对每一句话均读准字音,再就是要找准诗文的节奏并充分把握文言作品诵读的气势、感情、腔调。例如,教学《童趣》这一作品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古人诵读文章时摇首晃身,并放缓语速,控制节奏,由此不仅能让学生逐渐掌握诵读节奏,还能让学生萌生“自我陶醉”的诵读感觉,这对于激发学生文

言文学习兴趣也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读“项为之强”这一句时,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强”字为通假字,与“僵”字通,若学生未能按照通假字的音来进行诵读,则难以准确理解文章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通假字、难读字词的教学。

2.引导学生读出味道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诵读不仅仅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还要求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作品中的感情,并将此感情通过诵读语气展现出来。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自己的语气、声调来进行诵读,让学生从中琢磨出作品的丰富意味。教师在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作品诵读节奏的基础上,还要对作品内涵作一定的讲解,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切实地感受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锻炼学生品味文字的能力。还需引领学生读出文章意趣,学会借助自身的认知与审美基础来感受作品营造的情境,并形成更深层的情境感受。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需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而在《满井游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联想初春时节的景色,让学生对作品中描绘的生机盎然的情景有一定的感受。比如,教学“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这一句时,教师可通过解析句子来营造出河上冰雪消融,经春风吹起层层波浪的情景,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联系起生活中的春意景象,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意趣。

二、传播文化魅力,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在于其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韵味。作者在运用字词构成作品的同时还赋予了其独特的文学魅力。而历经成百上千年岁月锤炼的古典文学中更是渗透了民族精神与文化,这也为文学作品的进步、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因此,教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还应重视展现文言文的文化魅力,引导学生在品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切实提升自身的文学品鉴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积累品读经验,提升对其中文化内涵感知的敏感度,从而真正提升文学素养。

1.从整体上进行阅读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对作品进行整体把握与认识是很有必要的,文言文作品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进行阅读,学生对文章主旨大意有基本了解后才能更好地深入了解其内涵。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文章的“文眼”,锻炼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例如,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教师可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全文,然后在深入讲解前,让学生思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学生在进行全篇阅读后提出,作品先是围绕“水”展开叙述,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对“山”的描,从而明确了作品的描写重点。

2.从字词上进行品读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字词上对文言文进行品读,通过逐步解析字词来归纳文章的主旨大意,还可在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对作品中的字词含义进行推测与解读。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文言文中的字词放入既定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情境的引入理解文言作品中的思想、情境、语言等。例如,在《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大意的基础上,可以“山”与“水”为品读主线,请学生表述山的“奇”和水的“异”,以重点字词引导学生进行文章解析与品读。文章中描绘了“奇山异水”,教师可引导学生赏析富春江水“缥碧”的静态美,“急湍”的动态美,让学生在解读“异水”的过程中充分地赏析作品描写富春江水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优美词句。

3.联系生活进行品味

语文与学生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也是语文教学中的研究重点。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指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比如,在教学《童趣》时,教师便可利用其描述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较为契合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自身生活经验融入课文学习中。通过让学生讨论自己童年时的“物外之趣”,可调动起学生的讨论热情,教师再提出如何将无趣化为有趣,学生即能借助自己对“有趣”的深刻认识作进一步的表述。

三、优化教学结构,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文言文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品读“文”,其难点在于解读“言”,应用“言”。因此,教师应合理优化文言文教学结构,整合“文”与“言”的教学目标。既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斟词酌句”,积累词汇来应对中考,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作品进行鉴赏、品味,以让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态度、情感等,由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一文时,教师不但需要指导学生仔细品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描写“莲”的词句优美之处,还应与学生分享作品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结合创作背景来感悟作者借文讽刺屈服世俗的“庸人”,坚守自身高尚情操的深刻寓意,让学生真正读懂文言文,真正理解作品传达的正面思想。

总而言之,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但能让学生锻炼自身的语言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切实地感悟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培养起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重视文言文教学,积极探究有效教学策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质量,感悟文言文中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创新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摘 要】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一门主要学科,主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关于汉语的相关知识。其中文言文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如何创新文言文教学方法,让文言文的学习在新的时代散发出新的光芒,是需要初中语文老师进行思考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语文是初中生需要学习的主科之一,是需要学生进行重点学习的一门学科。其中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是需要引起初中语文老师的格外关注的。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和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书面语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种形式逐渐的发生改变,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中。虽然在现代的生活中,我们已经不再运用文言文,但是文言文已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仍是需要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学习的。但是,在传统的初中文言文课堂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初中语文老师进行及时的改变,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感到更加的轻松。本文主要通过文言文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现代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如何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进行创新、进行创新之后的积极影响这四个方面,来对初中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进行探究。

一、文言文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文言文在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相对于现代文来说,文言文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和文献资料,是古代的文人墨客所进行书写的。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学习文言文的内容,还需要学习古代的字词的表达与现代有什么区别,如通假字和古今异义都是对于相关的词语进行研究。还有古人与今人的说话方法和方式的不同,像省略句、定Z后置等一系列的特殊句子。学生在学习文言文阅读的时候不仅仅是单纯的为学习而学习,还要进行相关的比较,也是在对中国文学史的学习。二是文言文相对于古诗来说,文言文的文体更加的自由,不像古诗那样还需要进行押韵,并且大多数的古诗是有字数限制的,对于写作还是有一定程度限制。但是文言文的这个问题就基本不会存在,文言文在古代的文学创作中,文体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能够让作者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

二、现代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学生对于文言文这种文学形式过于陌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有许多的困难。比如说,在学习特殊句型的时候,有部分学生就不会判断这个句子到底是什么句型,在平时做题和考试时学生就会答不对题目,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是部分学生觉得文言文枯燥和难懂,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兴趣,学生没有兴趣,上课的注意力就会不集中,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会降低,不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进行创新

(一)开展文言文情景教学

针对文章上述所提出的部分问题,需要初中语文老师对于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将情景教学进入到文言文教学中,让古老的文字与现代的教学方法进行碰撞,让学生在现代的教学方法中学好文言文,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文言文《桃花源记》的时候,初中语文老师可以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熟,把课文的意思弄清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可以制作一些小道具,让学生在课上表演时用。在正式上课时,语文老师可以把文章的大体脉络给学生理顺一遍,让学生把自己在课下预习的与老师在课上讲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于《桃花源记》的学习更加清楚明白。然后语文老师就可以把自己在课下做好的小道具拿出来,让学生对于《桃花源记》的相关情节进行表演,让学生对于《桃花源记》的印象更加的深刻,也让初中语文课堂在学习文言文时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通过这样的文言文创新方式,可以让文言文课堂由原来的枯燥无味变成现在的生动有趣,让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的表现力,让学生不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更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一种培养。

(二)将多媒体引入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相结合也是旧文献与新形式的相结合,让学生不是仅仅像古代的“私塾”一样,只是老师把课文的意思给学生讲完,学生再把文章背过就好。这样的形式太过于老套,不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针对这一方面,老师就需要把多媒体运用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学习。

例如,初中语文老师在教《童趣》的时候,可以把课文的具体内容都讲完之后,再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视频,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对于这篇课文有着更为具体的印象。又例如,在学习《论语》的时候,语文老师除了给学生讲述《论语》的基本内容之外,语文老师还可以在课上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相关孔子的事迹,例如孔子的思想、孔子的学生和现在的“三孔”等。让学生在学习《论语》的内容之外,对于孔子有一个更为立体的印象,让学生更加的了解孔子。

四、进行创新之后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上述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上述的改变,文言文教学已经不只是一个语文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课堂,而是一个学生可以和语文老师进行相互互动的课堂,学生可以整体参与到文言文的课堂中去。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初中文言文课堂成为一个高效的课堂。

(二)把文言文课堂打造成生动有趣课堂

相对于之前的枯燥乏味,在创新之后的文言文课堂中,对于文章的学习更加的生动有趣,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讲解,还有学生可以表演的情景剧和可以观看的视频。通过这样的形式创新,让原来沉闷的初中文言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成为学生喜欢上和乐意上的一门课程。

语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是需要引起初中语文老师格外关注的。本文主要是通过讲述如何对于文言文课堂进行创新,进行改变。使文言文课堂变得更受学生欢迎,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本文主要通过言文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现代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如何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进行创新、进行创新之后的积极影响这四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对于现代的文言文教学提出相关的建议,从而让文言文课堂做出一些好的改变。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贵州省余庆县白泥中学)

摘 要:文言文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值,直接影响学生的中考成绩,而且初中文言文学习关系到学生将来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语言素养。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就一定要做好文言文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如何来提升教学的效率、保证教学的质量也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今天就来探讨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环境下,教师应该如何保证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文言文是一种新的文体,篇幅短,难以理解,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但是由于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分值,关系到学生将来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语言素养。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就一定要做好文言文的教学。

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是采取“填鸭式”教学的策略,他们习惯把每一篇文言文都帮学生翻译好,并找出其中的疑难词汇让学生记住,而学生要做的只是去记录一些笔记,这种教学形式并不能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

以八年级上册《爱莲说》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先把文言文通读一遍弄清楚文章的大概意思,再引导学生逐句翻译,例如“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学生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可能并不清楚这个“蕃”字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跳过这一句,下一句是“晋陶渊明独爱菊”,而晋朝的陶渊明却只喜欢菊花,根据下一句的翻译学生可能会想到“蕃”就是多的意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帮学生把所有的疑难词句都翻译好,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前后文章的意思自己进行揣摩,这对于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作用。

二、引导学生多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含义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读,第一次朗读时先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大概能有一个了解,第二次朗读时要弄清楚全文所表达的含义,在第三次朗读的时候,就要重点记录其中自己读不通或不能理解的一些词汇。等三遍朗读之后,学生再进行其他工作。

教师可以安排几个学生一起探讨或者是自己去查文言文词典来解决问题。朗读是一种有效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和语言素养的方法,它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学习的状态。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含义。

三、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初中阶段的学生接触文言文并不是很多,如果要求他们自己完成一篇高难度文言文翻译的话可能会有难度,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式学习,共同讨论文章中需要解决的难点,一起完成教学任务。

以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例,有一句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学生在翻译的时候,往往不知道“郭”和“h而攻之”是什么意思,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五六个人成立一个合作小组,大家都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分享,看看有哪些地方存在着分歧,针对这个问题再重点讨论,最终得出一致结论。这种教学形式就是合作学习的模式,它注重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个人能力不足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讲,是一个有效的辅助工具。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

四、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教学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那么新形势下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很多文言文晦涩难懂,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异常枯燥,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来还原文章真实情景的话,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更高涨。

以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可以首先从网上搜集一些有关岳阳楼风景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或视频,一边进行文章的学习,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能会更浓厚,而且这种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也能够把学生带入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使文章变得更有吸引力。因此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教学的情境,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提升教学的效率。

总之,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强弱关系到他们将来在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教师一定要保证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

文言文是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升学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认真研究文言文教学,探索符合文言文教学特点的方法和规律,从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此,笔者就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对策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原因

1.受传统教学模式和升学考试的影响,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一味地强调字词的识记和句子的翻译,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压抑。有的教师要么读几遍,逐句翻译一下,让学生抄译文;还有的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用这类教法,整堂课没有学生的朗读、领悟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就失去了兴趣,有的干脆买一本翻译文言文的资料,直接抄袭翻译,压根就没有理解文本。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学生对文言文就没有兴趣,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2.以记忆为中心,忽视诵读。面对一篇文言文,学生连最起码的读顺、读通都没有做到,教师便开始了“师读―师译一生抄一生背”教学模式。“读”没有到位,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经典名篇学生可能读的多,一些自读篇目学生读的极少。这样大大削弱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3.文言文教学没有做到“文”“言”并举,背离了新课标要求。目前的文言文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重“言”(词句的含义)而轻“文”(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另一种是重“文”而轻“言”。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被选人教材的更是精华。但是,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老师或者偏重人文教育,泛人文化,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都交给学生自己解决;或者一味侧重背诵,让学生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答案。这些做法,都没有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不能让学生体验到文章的精髓。对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内容形式,作者情感等方面就更谈上不重视了。从而导致学生文言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没能落到实处。

二、采取的教学对策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文言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让学生重视母语教育。

1.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来引入课文,美化开讲。在教学中,最好用文言原文引入,学生既认为老师文言文功底深厚,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强化诵读,重视积累

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充分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要让学生大量地诵读经典的古诗文,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3.重点字词,说文解字

过去的文言文教学,只在意学生识记文言字词,而不重视学生如何记住字词。为了使学生喜欢识记文言字词,便于记住文言字词,作为语文老师,要从说文解字方面,解释重点字词。就是从汉字构造法解释字词的本义、引申义等,这样学生才会对汉字产生兴趣,识记字词速度才会快,记得牢固,不易忘记。同时,还会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4.知人论世.突破重点

阅读文言文,应该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r代和环境,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才能读瞳文本。教学《小石潭记》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后,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进行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理解其人。通过适时运用“知人论世”,扫除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让他们豁然开朗,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进而突出文本的重点,突破文本的难点。

5.重视课外阅读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有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文言版,不要读白话文版,读完以后要撰写读书笔记,分析人物形象。学生读完文言文,了解到古诗文能用简短的语言折射深刻的哲理。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中心学校。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文言文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在当代中国,语文不仅承载着祖国文化,同时也传递着民族精神。然而,如今一部分初中生对文言文并不是很感兴趣,他们认为文言文与当代这个信息社会并没有很大关联,实际作用不大。因此,分析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解析初中生在M行文言文学习时遇到的障碍,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文言文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找到文言文教学的出路,是势在必行的,并且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社会上对于文言文教学存在误解

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它是将基础的古汉语加以加工而形成的。在古代,文言文是文人富有学识的重要象征。然而,在当今社会,却有不少人认为文言文与日新月异的当下时代形势已不相容,现在应该摒弃“过时的”文言文的教学。当代社会中,对于文言文学习存在的误解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大家往往认为它已经过时,又无甚用处,与当下被推崇的实用主义相违背。在人们都错误理解文言文意义的大环境的耳濡目染之下,学生们下意识对于文言文学习产生一种抗拒。即使为了中考的目的而学习文言文,也只是机械而麻木的,甚至是抱着功利的态度,急于求成,所以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当前初中生的学习情况来说,如何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已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也成为了语文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文言文教学存在着各种问题

(1)初中生囿于自身局限。

不少初中生从小时候起文言文基础就非常薄弱,他们对文言文没有深厚的阅读积累。一些底子不好的学生,他们文言文阅读能力可以说是很糟糕的。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他们最注重的就是字字翻译,因此对一篇文言文之所以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所要讲述的思想内容毫不知情,更别提感受音韵、节奏上的美感了。他们对于文言文背诵也只持着费时费力,无甚必要的看法。背诵文言文的方法只是通过抄写背诵甚至死记硬背。所以即使背出来,他们对学过的文言文也不能很好应用。在初中生们看来,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文言文这样机械化的学习就导致了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深,成效不明显。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也成了天方夜谭。

(2)教师专业水平方面存在问题。

现在大多数老师的上课方式都主要围绕考试做知识讲解,在课堂内容外会补充课外文言文阅读、讲些文言文相关背景、文化常识的非常少。在某些程度下,这也与一些初中语文老师对文言文的素养不高、水平有限有关。这样也导致了学生觉得文言文无聊乏味,提不起对文言文阅读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不高,因此不能很好地投入文言文课堂学习与研究。这样也是初中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提高教师文言文教学水平的策略

1.在社会上营造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氛围

社会应该加强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引导,如开发一些关于文言文的电视、娱乐节目,在继《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会不会有《中国文言文阅读大会》的产生呢?这种类型的节目一旦产生、热播,必定可以引发人们对于阅读文言文的关注。在培养了一种全民进行文言文阅读的热潮之后,也能让初中生对进行文言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媒体和有关部门,民众们也应该通力合作,引导、加强社会上关于读文言文的风潮,在这种背景下,一定能更多的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初中生的文言文基础

初中生如果没有文言文方面的基础,老师就可以让他们先诵读一些经典文章作品。除了古诗,文言文也是一样。大量的积累一些文言文段落、文章,从中学习到一些基本的词义、句式,增添语感,必能大大加深对于一篇文言文的了解与认识。只有有了相关的基础,接下来才能进一步理解文章含义,对文言文中表达的各种情感产生一定的共鸣,最终才能相应地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初中生提高文言文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能力的提升,都需要持之不懈的长久积累。所以。一旦有人介绍去参加什么“文言文速成班”,也绝不要轻信。多读多背,打好基础才可能有进步、提升的空间。

3.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促进同学们对文言文的认识与学习,同时,在疑惑的地方,还可以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使教学少走弯路。其次,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备课要充分全面,依据同学们的基础来进行文言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对自己进行调整、总结。最后,在课下,教师也可以通过发放教学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同学们对于自己上课的看法等等,也要学会通过批改作业、课后测验等手段来了解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一进行总结分析,改进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语文老师要将文言文的教学在课内和课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能落下任何一方面。初中语文老师可以组建学习小组等,挖掘、开发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方面的潜力。同时,也要坚持不懈推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合作,让学生们感受到文言文学习的快乐。

提高初中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能力,无论是就当下而言,还是为了长远的将来,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初中文言文教学既是当下为完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必做的事,又能丰富学生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养成独立的思考方式。长期以来,在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可以说对初中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是卓有成效的。如果说想要初中生的素养全面、共同发展,就必须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要学生自身、老师和社会三方通力合作,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探讨

文言文是我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较好的传承,同时也能够大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的重点知识,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让学生较好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素质。

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就要和学生不断互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奠定文言文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一、分组讨论,提升思维

分组讨论在初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中可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很多环节都需要学生的讨论。分组讨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成几个小组,对文章的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聆听他人的见解,从而更好的理解知识。分组讨论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这种讨论方式的学习更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其中起到的知识一个指导的作用。

如,在学习教材中《论语》十则时,教师就可以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其中,让学生在里面找到自己最欣赏的那个句子,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然后学生会之间互相交换意见,学生在组内说出自己的见解,并仔细聆听他人的想法,然后互相之间进行一定的评价。教师在分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组内学生学习状况的平衡,组内要有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要有成绩稍为逊色的学生,这样可以更好的平衡组内的成绩。在学生组内讨论完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组派一个代表,说出组内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分享全班学生体会,然后教师对这个组的想法进行一些评点,纠正其中不足的地方,让所有学生都去仔细体会以后该如何分析。这种讨论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让每个学生都去积极地思考,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道路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夯实基础,提高成绩

文言文中最重要的便是对其中重点字句的解释,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学生如果连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必备字词的解释都不记得,那么文言文自然也就学不好。如文言文中最基本的“尔”是你的意思,“吾”是我的意思,“日”是说的意思,如果学生连这些最简单的都不知道,那么教师讲再多更深的内容都是没有用的。因此,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调整每节课的教授内容,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文言文方面的练习,还可以布置一些有关文言文的作业。每天不用布置很多文言文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去练习对文言文中一些字词意思的猜测,每天练习四五个字词,这样一天天慢慢积累下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就有了较好的提升,学生也就不会在看到文言文时觉得看不懂了。教师每天都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文言文的知识,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就慢慢的增加,那么文言文的成绩自然就有了大力的提升。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轮流每天都抄一些文言文名句在小黑板上,分享给全班学生学习。这样,所有学生就在每天不经意的积累中增强了自己文言文的基础,语文成绩也就可以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使人学习的最大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对文言文有了极大的兴趣,那么必定能学好。而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总是教师在台上将文言文一字一句地翻译给学生听,将重点的词句讲解给学生听,学生在台下倍感无趣,自然也就没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应更加合理地分配师生资源,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师生互动的方法中第一步就是教师应在上课前让学生去提前预习一下这篇文章,让学生大致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将其中一些特殊词句的用法告诉学生让学生注意去理解。第二步就是让学生在自我预习的时候可以上网查询一些与文章相关的资料,寻找有关作者的历史资料和这篇文章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这些资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露的情感。最后一步便是在上课时人让学生组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翻译一段,然后教师在对学生翻译的不对的地方进行指正,几个小M之间互相比较谁翻译得更好。这种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学生对内容的接受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教师就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更为深刻。另外,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和这篇文章有关的故事,或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

内容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学生会初步的接触到更深度的文言文,由于大多为古语描述,理解起来相对比较难,但是我们必须明白文言文的具有其自身的语言魅力,学好这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所以,下文基于此对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思路做出了几点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农村一线语文教师,我经过三十多年的教学探索和积累,总结了以下四点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较多的生僻字,加上白话文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致使现代的学生对文言文非常陌生,文言文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大障碍。

1.1学生缺乏自主性

老师们主要采用的文言文教学形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按照参考书生硬的教学,大大减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大多数教师只强调对字、词、句以及段落的翻译、朗读和背诵,让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感到空洞,枯燥,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恶感。

1.2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们教学的初衷脱离了文言文教学的本来目的,一在的强调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的重要性,只注重文言文语法、文法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位置,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更加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排斥心理。通过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方式以及内容的归纳,得到“理解句意、梳理文章、题型练习”成为文言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基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注重词句、文章翻译自然就成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使得教师在进行文言文讲解时,过分注重一字一句、一词一句的讲解清楚。

1.3文言文教学以背诵为中心,具有较强的功利性

大多数老师都要求学生们对文言文进行背诵,由于文言文范例比较典型,因此成为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而教师对其内容的掌握要求就是精确的背诵和记忆,使学生们缺乏对文言文独特见解,从而使文言文只成为记忆的重点。

2.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新思路

2.1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按照当前语文课本的编排可以看出,教材中选择了一些通俗易懂的经典文本。加之同学们都有很多的工具书,可以初步对课文进行了解,但在先前的文言文教学中,通常是教师通讲全文,学生们全程背记,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从而使学生们失去对的兴趣,导致失去自己主动学习的机会。在课堂上,老师们要在学生们初学时产生浓厚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自言堂”成为“众言堂”,要充分的相信学生,使学生由听众变为演讲者,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久而久之,学生便会爱上学习,爱上文言文。

2.2注重指导方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

语文大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其方法,让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在朗读时可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疏通文义。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对于文言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以及官职等,保留就可以了。翻译时必须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能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加意思;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掌握了翻译的方法,熟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自行翻译,集体交流,找出差异,切磋技巧。在有争议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点拨,在精彩的地方也要赞美鼓励,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活动中以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

2.3激活课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老师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展开讨论,让学生们大胆的提出问题,解决疑惑,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们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而学生发现问题的想法一旦被肯定,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加。例如,在初中语文课本的一篇文言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详细的描述了作者游玩的全过程,着重对“小石潭”优美景色的全面的描写,细致生动,使读者仿佛身临其中。在教学过程中,先要鼓励学生们根据课题进行大胆的猜读,使其同大文学家来个赛跑,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加以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加强对整篇的理解,在整篇中掌握文言文的词句,通过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从而掌握整体文意。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要鼓励学生们进行小组汇总,首先在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对于学生们难以解决不了的问题,再集中讲解。这样,既让学生们认识到文学的美、思想的美、境界的美,又使学生培养了大胆质疑、解疑的能力。

总之,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轻负高效,就要努力寻找切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文言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重庆市大足城南中学校)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PDCA循环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初中Z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理解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学生对文言文缺乏重视,没有积极性,教学现状不容乐观。PDCA循环法是由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所提,是按计划、执行或实施、检查、处理的原理进行大环和小环、螺旋式上升循环特点的管理过程,是一种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将PDCA循环法运用到文言文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教学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将笔者任教的初二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一班作为实验班,二班作为对照班,各有学生45名。两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性别、生源、成绩构成无统计学意义。教学目标、使用教材、授课内容和授课时数都相同,由笔者亲自授课,每一阶段课程结束,用统一试卷考试。

2.教学方法

(1)实验班:采用PDCA循环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即先针对学生对阅读理解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然后制定教学计划,在课堂上实施,通过提问、考试等方法检验教学效果。

(2)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3)现状分析:初中阶段,由于年龄和文言文语言风格等问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有一定的困难,缺乏阅读兴趣。老师教学模式形式化,采用的阅读材料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课堂互动不够,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阅读能力。

计划(P)

针对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应的改变计划。

制定教学目标: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将此作为教学目标。

定期进行总结和考核,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计划。

实施(D)

老师提高自身素质培训:积极参加各种教师培训班,提高老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加大老师的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和深度,争取在课堂上融会贯通。

老师教学模式改变:老师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课前让学生预习老师提供的相关阅读资料,课堂上根据教学目标有层次地设计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当,让学生畅所欲言,对相关问题的回答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老师课堂适时总结,评语给予积极多样的肯定,提供学生互相讨论的机会,在辩论中加深文本阅读的效果。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初中生的自制力较差,为防止他们半途而废,从小目标开始。老师课后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籍,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读书。

检查(C)

老师通过随机抽查,与学生进行交谈,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满意度、阅读量以及对阅读喜欢的程度等。

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程度,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计划。

通过定期的测试来检验教学效果。

处理(A)

每段课程结束时,老师对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并加以改正。同时学生对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老师教学的满意度等进行评价。接到反馈后,老师及时修改教学计划,把优秀的经验继续保持并发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作为下一阶段PDCA循环的动力和依据。

二、结果

1.考试成绩比较。文言文阅读理解在试卷中满分为12分,将两个班级共90名学生在一学期的四次测验成绩比较,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配对检验,四次测验P

2.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对实验班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用PDCA循环法激发了对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了与老师的课堂互动交流,个人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笔者尝试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PDCA,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使教学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新课标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创新教学理念,讲究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闪烁着古代作家思想与智慧的光芒。作品中所包含的先哲们的伟大精神与高尚情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中学生通过阅读背诵一些优秀的文言文作品,不但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增加文化底蕴,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然而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普遍感到难教,学生普遍感到难学,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进行探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以故事传说导入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出师表》为例,教学时我就从“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的背景故事入手,介绍当时蜀国的处境和诸葛亮为完成刘备统一中原的夙愿所做的种种努力,在学生心中树立诸葛亮的高大形象。当介绍到因为后主昏庸无能,不思进取,蜀国的大小事务全靠诸葛亮操持时,学生都禁不住赞叹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也为出师提出了质疑。学生在了解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就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

(二)以成语、名句导入课文。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g也”“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因势利导等,正是这些有生命的词语能有效地鼓舞学生求知的热情。

(三)借助多媒体导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我们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去。如在教学《山市》这篇课文时,我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然后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再由教师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这篇课文。

二、重视积累,夯实基础

学习文言文应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因此,教学文言文要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要重视方法指导。同时应该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的积累。就掌握一篇课文而言,可引导学生分类整理主要字音、重点词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蕴涵的成语、难句翻译等,无须面面俱到,但求落到实处。就整个初中文言文学习而言,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整理,探寻规律。词类活用也较为常见,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表格或分类卡来进行细化,对其中一些特殊的用法像“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应重点关注。对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也应进行必要的分类整理。教师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影响的束缚,着眼于学生自我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从点抓起,由浅入深地夯实中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三、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古人留给今人的文明成果。作为现代人,必须“吸取其精华”,担负起传承古代文明的重任,为创造新的文明打下基础。教学文言文,就是为了培养阅读能力,更好地享用古代文明成果。“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因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还要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只讲不练”是没有实效的,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如古诗词的阅读赏析,教师先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内容,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文的阅读能力。

四、巩固复习,融会贯通

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教师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这样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完成“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教学目标。

文言文博大精深。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只要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文言文教学必将焕发出它的真风采,文言文教学就一定能够走出困境。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文言文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当前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成绩差,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寻求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兴趣;语感;积累

笔者所在的学校位于城乡结合部,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家庭文化环境较差,家长文化水平很低,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课本上的识记、阅读、背诵等文言文教学任务都很难完成,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自然低下。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并在求知、探索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要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必须注重从激发兴趣入手。教师要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是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的最有效的办法。

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著名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精彩导语,在教学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尤其应当重视课堂导入。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文章不同,其内容各异,文学特点各异,教师必须因“文”施教,采用灵活教法。只有不断变换教法,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才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如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大量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W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缩短。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另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要敢于大胆创新,在教学“新”“活”方面多下功夫,采取一些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吸引学生,把学生的兴趣全部挖掘出来。

二、注重诵读,训练学生语感

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新课标也将诵读放在突出的地位,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还可以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诵读的要求

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能诵,才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加强诵读的方法指导。诵读应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字音;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情境。诵读方式灵活多变,范读自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朗读和背诵相结合。把诵读落到实处,就能事半功倍,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和欣赏水平,从而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2.加强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学生必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分析、感悟和欣赏课文,这势必需要更多的课时量才能完成。文言文教学往往把一课时完成的内容上成两课时,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当前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通过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充分利用注释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文言字词类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完成。教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对难理解的、重点的字词句仔细讲解分析,学生能理解的只需要稍作点拨即可。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既能让学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

3.以学生为主体,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不要“满堂灌”,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讲,学生听得稀里糊涂,要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后解决问题。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传承古代文明,为创造新的文明打下基础。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文言文教学应该重视文学欣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景中之情,感悟情中之道,接受审美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享受文言文作品的精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4.重视积累,拓展迁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文言文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翻译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能加以运用。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适当向课外迁移延伸。主要从文言文知识和思想方面迁移,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延伸,与课文内容、主题相近或相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课外文言文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另外,文言文词义也可以与现代汉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训练,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要善于探讨、总结、改进,鼓励学生去体会学习文言文的妙处,去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亲近文本,诵读感悟,学以致用,学生才能在文言文学习上收获成功的喜悦。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文言文教学虽历年研究诸多,但无论人们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上对其进行宏观把握,还是将文言字词句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进行微观探讨,都忽视了城乡间的差异性,以致难以就教学实际困境采取针对性强且易操作的措施。因此在对农村地区的文言文教学进行研究时,需先寻其症而后再开方。

一、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困境

除去学生少兴趣,教师教学时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机械单一等普遍性问题,对比城市中学来看,农村中学的困境突出表现如下。

(一)文言学习零基础

古人学文常先大量诵读,而后潜藏于大量语言现象后的规律自可品味得出。叶圣陶曾说学习文言必须先熟读若干篇,且要达到自然成诵的地步方可。[1]古人诵读之法而今虽不适用,但若要求学生在语言学习赏佳的小学阶段背下若干篇古诗文以打下文言基础却是可行的。很多城里小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被要求每日早读期间读背国学经典诗文,这是绝大多数乡镇学校所未做到的。

(二)学习认知有偏差

学生学习认知的偏差主要表现为无视、忽视和“误视”。成绩不佳且认为学习无用的学生易无视文言文学习;成绩中游、有升学追求、在自我提高内驱力下以分数和名次为目标而努力学习的学生易因文言学习的高投入低效益而忽视文言文学习。“误视”主要表现在“尖子”生身上。此类学生学习刻苦,但往往会因学习缺少正确的指导和充足的教学资源而走进死胡同,只知背书写作业,能力难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得不到培养。

(三)课程资源极欠缺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2]而在农村中学,因图书、报刊、多媒体设备难求,所以教材往往被视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再加上乡镇无书店、剧院、展览馆、博物馆等课外学习资源,家中无网少书,学校也少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文古迹,所以学生很难顺利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拓展阅读任务,久而久之难免心生倦怠。

二、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措施

(一)强化记诵,有序教学

记诵之事在小学若未得到加强,待学生刚升入初中时亦可及时补救。首先课内文言篇目要多读背。叶百丰也曾主张凡选入课本中的文言文,篇幅不太长的,均要熟读成诵,背诵全篇。[3]其次学生在学业任务较轻的初一阶段,课外延伸篇目也需多读多背。如学完《论语》十二章,可再背数十则其他篇目;学完《虽有佳肴》后,可再背几篇《礼记》中的节选段落。

另外,文言字词需落实。古今字义、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等训练到位了,学生方能举一反三实际应用于课外阅读。建议统筹规划文言文字词教学任务,提高教学实效。可使学生随文合作建立实词一览表,然后参考老师所作进行评鉴与修正。待对某实词的全部含义都过一遍后,需小结一次。虚词仅十八个,可通盘计划,分散难点,定时巩固。[4]如此有序教学不仅符合课标和考试大纲要求,还可让学生从看得到的进步中获取信心,激发动力。

(二)因文择法,因势利导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价值,教出每篇课文独特的“这一个”是文本阅读的关键之处。[5]教师应当摒弃模式化教学方式,找准重难点,因文择法,提高教学实效。如《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写景韵文,诵读和词句赏析应作为重点;而《陋室铭》是一篇抒情写志的韵文,除了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韵文的形式美、语言美外,还需探究作者的思想主旨,找到“志”之所在。

对于学生的兴趣点应因势利导。如男生常对古代战争、历史人物题材的故事感兴趣,那在教授《曹刿论战》时,可结合并适当补充史料来讲。课后还可推荐《左传》中的其他故事如《齐晋之战》其拓展阅读。

(三)端正态度,师生齐心,家校合力

农村学生在学习上少自信,故易自我放弃。所以老师一定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多支持。这可具体落实到课堂互动中、课后交流里、作I评语上。如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给差生提供回答的机会,提升自信。

同时,教师需以身作则,改变教学中“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多传达正能量。家长尤其是从商家长,需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支持孩子学习,同时需与学校多沟通,当然这需要教师做好家校的联系工作。由此通过师生齐心、家校合力来纠正学生的消极学习态度,促其进步。

(四)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乡村教育建设非一日之功,在有限的条件下,学校和老师应充分利用已有课程资源,并不断挖掘新的课程资源。

首先,应尽快引入多媒体设备,并对教师做好相应培训工作。其次,在呼吁建设、丰富图书馆资源的同时,教师可尽量推荐易买好找的书籍、或挑选一些文章打印发放,还可建班级图书角进行图书分享。同时,定期开展文言文阅读背诵交流会、开展校园文言常识、名句背诵的比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校园广播还可每天朗读赏析经典文言篇章,营造文言氛围。

三、结语

文言文教学在不同的地区、学校乃至不同的班级都有其问题的特殊性,不能指望找到一方,包治百病。只有强调问题解决的普遍性的同时不忽视其特殊性,文言文教学策略才能落到实处。当然,教学困境还可依据具体情境细分,解决措施需要结合教材来详细制定、具体落实,这便是后期需要继续研究的地方。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与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颇有争议的一块领地,文言文教学和对文言文教学法的探讨也不尽人意。综观近几年来语文数学改革,不难发现这样一种不协调的现象“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渡玉门关’的凄凉景象”(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文言文教学成了目前语文教师最不愿深究、也难以探究的领域。公开课、评优课,很少有教师愿意选择文言文课文来教学。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引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法来调整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方式。

一、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①读顺、读懂;②读出神韵。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

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的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

读出神韵,是指通过读,表达出文学艺术作品深沉的内在美。中学文言文课文中又有哪些内在美呢?爱国精神、传统美德、哲学睿智以及意境、情趣等,都有独特的魅力,都是读时必须表现的。要做到这一点,初中生确实不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的领悟理解文章,启发学生动用想象和联想,触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

二、注重教法,还原课堂

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困难的、深奥的,由老师讲,生生听,自不待言;容易的、浅显的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一讲给学生听不可。出于这样的粗浅认识,在教学中,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法。

如可以采用纠错法。课前要求学生翻译好所学的篇目,课堂上把译文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原文和译文一一对号入座,翻译对的给予肯定,翻译错的地方寻找原因,重新翻译,直至正确无误。

还可以问答法。将学生编成若干小组,每组4至6人,组长由基础较好的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

还可以采用试教法。让学生试当教师,他们当然感兴趣,而且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好。所以对于像《短文善》这些篇幅不长,文字不算难的课文,可以大胆让学生试教,具体做法如下:指定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弄懂弄通字词句,并将书面翻译交老师审阅;指导试教学生逐题解答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也要求形成书面稿,以便备用;要求试教者尽能力做好其他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发言准备,主要从自己的学习体会入手;鼓励试教学生上讲台“演戏”,老师在台下“导演”,偶尔也解答一些问题。让学生“兵教兵”,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受到了“实践”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感情,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要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做个“懒老师”有时也是有必要的。

文言文的知识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中学文言文教学既要达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的,就势必要使学生把握浅易文言文知识系统。我们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的目的,当然不止以上几种。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改中,迈出我们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