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

时间:2022-05-04 03:16: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

[摘 要]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体系内容,一是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训。二是开展有效的教育见习、实习。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得到验证和提高。三是毕业论文的撰写。四是调动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培训。

[关键词]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培养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科教创新是专业硕士教育之魂。这种教育之魂应体现在专业硕士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专业硕士教育的实际,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专业研究生实践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本文仅就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一定的探索。

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体系内容,一是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训。二是开展有效的教育见习、实习。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得到验证和提高。三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我们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的方案,配置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聘请各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开题论证。在论文题目选定、论文开题、论文一、二、三稿的撰写,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等各环节培养了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四是调动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培训。

让我们的研究生课堂由讲授转变为研讨;让我们的教师们由主演转变为导演;让我们的专业研究生由课堂中的听众转变为主演,使整个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由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让每个专业研究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一、适应全民创新的教育要求,调整语文教育专业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增加强化专业实践创新的课程,开设教法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课程方向的创新课程,开设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创新能力培训。如“教学研究”“中外教育理论研究”“认知理论研究”“作文研究与实训”“艺术与审美”“经典研读”等课程。

二、开展有效的教育见习、实习。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通过教育见习和实习得到验证和提高。我们要选取地方的省级重点中学作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见习、实习基地,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全程指导,聘请见习、实习单位的一线教学名师给予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在教育“实战”中了解中学教改情况,了解未来职业状况和需要的知识、技能,增长才智、锤炼专业技能。

三、毕业论文的撰写。我们要制定出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的方案,配置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聘请各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进行论文开题论证。在论文题目选定、论文开题、论文一、二、三稿的撰写,以及毕业论文答辩和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等各环节培养了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

四、调动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听”“说”“读”“写”等专业技能培训。

(一)是授课技能培训。为提高学生的授课能力,坚持对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授课能力的培训。利用“语文教学论”课堂和部分课余时间,由师生共同组成模拟课堂,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以一位真正的语文教师的身份逐次登上讲台,授课、评课,并将这些记人总评成绩,有效地提高了专业研究生的授课能力。

(二)是“听”“说”“读”“写”四项教学基本功训练。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未来的工作是教师,职业的要求,他们要具备优良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具有“听”“说”“读”“写”四项教学基本功。要在各种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辩论会、讨论会等和专项训练中强化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基本功。

1.听,这里主要是指“视听”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听学在教学中要调动语文专业研究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就要具备倾听的能力,及时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和闪光点,开启他们的潜智,调解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快乐!

(2)听教教师要掌握听教的能力,就是听课的能力和倾听别人教诲的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有我师你也要会学、会听:如:课程设计、导入传授技巧、师生互动能力、语言运用、个人素质和魅力、知识到规律的归纳等等。

2.说,课堂语言能力,不仅是运用语言的基本功的体现,更是其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以及各方面素质砺炼的集中彰显。语文专业研究生应有一个语言库,贮藏着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他们应具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教学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3.读,在训练中,主要体现在阅读和朗读两个方面:

(1)阅读

阅读包括泛读精读、通读、跳读、速读、略读、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等各种方式。是扩大知识面、丰富语言、发展思维、提高想像力及培养研究生社会性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说来,学生知识的获得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要处理好博览与精读的关系:博览就是广泛地阅读,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性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朗读

朗读是一项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由于教师职业的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朗读能力和技巧,要学会领读、范读中的停顿(包括:文法停顿、语法停顿、逻辑停顿、心理〔情感〕停顿)、重音(低中见高、实中转虚、快中显慢、连中带停)和节奏等基本技巧处理。

4.写,语言运用的另一种形式。主要包括写作能力、书写技巧、板书设计、教案编写等。

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要具备较强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语文教师,还要具备“下水作文”的能力。写作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被称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四种基本能力之一(外语、写作、口才、计算机)。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得亲口尝一尝,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品尝作文的甘苦,才会增强直观感觉,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传道、授业、解惑”。此外,参加作文实践,必然会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写作水平。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很难想象,不会作文的语文教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要么完全依赖作文指导书,讲些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隔鞋搔痒,纸上谈兵。要么让学生死记硬背范文,以应付考试,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容易对学生的作文做出准确评价的,更谈不上恰当的修改。自然,这样的老师也很难培养出会写作的学生。语文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要加强作文能力培训,迅速提高“下水作文”的能力。

同时,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还应该有良好的书写技巧,写得一手漂亮字,便于板书设计的美观大方,教案编写的规范整齐是。

(三)是微课和课件制作和应用能力训练。

针对“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要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学会录制微课视频和制作常用的课件。教学视频要求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多媒体教学课件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熟练掌握多种课件制作方法,并能够科学灵活地应用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课件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的“含金量”。做到适时、适量、协调,无“死机”“停顿”故障,教学整体效果好。

(四)文本解读能力培训。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要经常解读各种各类的文本,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生要有对各种文本解读的能力,具备较强要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我们既要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有步骤地、科学系统地培养语文教育学科专业研究生文本解读的能力。在作者研究、文本产生背景、主题的提炼、结构分析、人物性格塑造、情节的发展、线索的发现、细节的凸显、环境的衬托、语言的运用等等方面进行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语文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一体化职业技能训练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教师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通过依托相关课程、开展第二课堂、结合技能考核、组织技能竞赛等途径,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实施、巩固、强化、拓展技能训练,实现人才培养。

关键词: 技能训练 分层 分类 一体化 语文教育专业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合格的专业化小学语文教师。合格、专业化意味着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语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要达到这些要求,学生除了系统地学习语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接受全面的职业技能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教师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就业影响深远。

一、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

纵观师范教育近些年实施的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的技能包括教师基本技能、教学基本技能、教育管理基本技能。结合语文教师岗位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的最主要技能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块。语言表达实际上包含口语和书面语两方面。口语表达训练可细化为普通话听说训练、朗读吟诵训练、演讲交谈论辩训练、教学教育口语训练。书面表达训练包括写作训练、书写训练等内容。

教学设计作为教学工作蓝图,是顺利实施教学、确保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一项训练就是课件制作。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时下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样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语文课堂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语文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正因为课件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学生要掌握课件制作这项能力,就必须接受系统学习和训练。

教学实施能力是最后环节训练,实际上是语言表达、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能力的综合。这个环节的训练必须结合真实教学情境,亲身体验、反复模拟、深入反思、不断改进,这样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轻松上阵,适应教学岗位的要求。

二、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

高职高专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抓好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如何推动师范生职业技能发展呢?学校应依据学生的整体素质,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语文教育专业分层、分类、一体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分类别指技能训练包括语言表达、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三大类。分层次指教学技能按学期分项进行。第一层次(第一、二学期)进行三字、一话、一读、一讲专项训练,“三字”即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一话”即普通话,“一读”即朗读,“一讲”即演讲;第二个层次(第三、四学期)进行一制作、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专项训练,“一制作”即语文课件制作,“一设计”即语文教学设计,“一说”即说课活动,“一实践”即教学实践。一体化指三大类中每个层次专项训练都紧紧围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这个核心进行。

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施

构建训练体系,实施技能训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依托相关课程,实施训练。

各专项训练要落实到位,应以教学计划中开设的一门(或两门)相关课程为依托,进行课堂训练,再向课外延伸。第一学年专项训练中“三字”训练是依托“书法”基础课开展的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训练;“一话”是依托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现代汉语”开展的普通话训练;“一读”是依托“古代文学”、“古代汉语”课程开展的古诗词、散文名篇诵读训练,既能掌握朗读技巧,又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一讲”是依托“教师口语”课开展的演讲训练,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第二学年专项训练:“一制作”指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开展的语文课件制作训练,要求能熟练地使用常用的制作工具,依据小学课本内容选题并进行设计。“一设计”、“一说”、“一实践”三者都依托“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课堂模拟”课程开展,通过大量教学设计训练和说课活动,反复评议、修改再进行课堂模拟,实施教学训练。

2.开展第二课堂,巩固训练。

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仅依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应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设置第二课堂,并以此为主载体,建立与专业技能实训项目相关的兴趣小组,举办拓展类知识讲座,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为补充,进一步巩固各层次训练内容。课内训练由各任课教师组织实施,课外训练由班主任和高年级相关课程教师督促检查。第二课堂围绕语文教师基本功开展演讲、朗读、三笔字等每日一练活动。包括钢笔、毛笔、粉笔字三字训练、普通话训练、演讲训练等模块。其中“三字”训练主要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为基本内容。对师范生加强书写汉字技能训练,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书写习惯,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书写行为,这是一个相当繁难的任务。普通话训练除了需要对《普通话实训教程》进行学习外,还要选择一些美文、诗歌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中的部分篇章,在教师指导下,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结合技能考核,强化训练。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通过课堂和课外两条线进行,训练水平、效果如何需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系部应成立教师技能培训考核小组,负责培训,依据每学期训练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学期考核。由于技能培训与考核覆盖面广,项目多,就会营造以考促学的良好氛围,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同时,通过考核,教学技能培养延伸、渗透到师范生大学三年的成长全过程,为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素质和水平提供保证。第一学年以教师基本功“过关”训练为主,抓好普通话、书写、朗读、演讲的考核;第二学年以教学常规“入门”训练为主,掌握和熟悉教学各环节的常规,重点抓好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的“达标”,第三学年进行顶岗实习,通过校内、校外老师的双重指导,接受最大强度训练,实现教师职业技能毕业的最终考核。

4.组织技能竞赛,拓展训练。

调动学生投入训练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技能,增强他们走向小学讲台的信心,除了依靠课内、课外训练、技能考核之外,还应该经常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活动,如粉笔字大赛、钢笔字大赛、板书设计大赛、演讲与朗诵大赛、辩论赛、教学设计比赛、课件制作比赛、说课大赛、模拟教学大赛等,以赛促学,助力、拓展技能训练。

总之,技能训练体系训练项目多,时间跨度大,且内容时有交叉,要使训练实现预期目标,必须周密计划,精心组织,整个训练循序渐进、科学有序,每个阶段的训练重点突出,收到实效。构建课内学与课外练、校内学与校外训,主体培养与个体发展、讲练考赛相结合的多元化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语教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计划、大纲和评价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及扩大,引领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越来越鲜明,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在逐步走向科学、规范。与之相反,目前我国地方基础教育的社会需求却日趋饱和,这和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师资要求的提高有着直接关系。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的语文教育专业,必须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改革陈旧单一的课程结构,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本文拟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途径两方面对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

一、引言

语言文学是传统的基础性专业,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法替代的优势。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这个传统人文学科却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合并转型为高职院校以来,专业急需探索高职教育和师范性特点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新模式,原有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比较突出,既要突出师范性,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明确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调整课程结构,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能力,完善办学条件,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才能办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学语文教师以及文职人员。

二、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师范类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获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够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师工作,也能从事语言文字、文化宣传及企业的文秘、培训机构的文员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时期语文教育专业面临的新课题,因此更新教学理念、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既符合语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也能提升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类受到自主择业和专业整合的影响,日益萎缩,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应该主动应对,谋求发展。

高职院校师范专业的改革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高专部成立以来,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着明显的地域色彩,主要集中在辽西北城市,例如,铁岭、锦州、朝阳等地,从事乡镇初中、小学语文教师以及各行业相关的文职工作。近两年来,在这些城市的特岗教师招聘中,语文教育专业比重不大,绝大多数毕业生无缘进入公办中小学教师行列之中,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以下简称我系)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显示,25%的毕业生进入各种教育机构从事教辅工作,更有一部分毕业生脱离教育行业。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语文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形成新的准确定位,原来培养目标只是单一的师范性,应转型成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将国企外企事业单位文秘、公关、管理、社会服务、对外汉语培训机构等列入专业培养计划。因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

三、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途径

1.以课程为突破口,对课程教学思路重新定位

目前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还是由“五个模块”组成,即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选修)课、专业(必修、选修)课与实践技能课”,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只开设语文教学法和写作两门实践性课程,又因课时不够,这些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不够深入,实践课也仅限于教育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呈现过于单一化的趋势。

笔者曾对语文教育专业任课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3%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满意,认为教师应该把讲课的侧重点放在实践应用上。以专业选修课程带动和促进专业的改革,能够拓宽口径,完善课程结构,可以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节,不断完善,从而汲取新知识,提高实用的实践技能水平,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对实践性的教学和学习还是很认可的,他们希望教师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课堂上以老师讲授为重点,语文教育专业必须从庞杂的理论体系中解脱出来,合理取舍。就文学课而言,中国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我系教师尝试在教改中淡化“史”,将解读经典文本作为教学切入点,笔者在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时,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参考《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提高对名家经典篇章的鉴赏比例,约占整个教学内容的70%,文学史和作家理论知识约占教学内容的30%。以上举措,注重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授课宗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作品赏析、语言运用能力及人文素养。

打破以往惯例,力求突破,开设与语文教育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型课程,体现本专业实践方面的特点,在完成基本知识结构教学的同时,开设新课,改造老课,保留传统专业的核心内容,又能实现培养能力运用的目标。课程结构中理论课比重大,实践课比重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突出,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复杂的社会需求,应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将专业课分为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核心课包括传统的语言文学类课程,占 60%,专业选修课需要与专业相吻合,例如,公共关系学、秘书学、公共礼仪、办公自动化、广告设计、新闻采编等课程,占40%,要向学生传授最前沿的知识,课时不用占太多比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有意识地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宽口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新内容,目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文教育专业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公共礼仪、秘书学、影视鉴赏、口语交际等课程,从学生选课情况来看,还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加大教育理论和教法课程改革的力度,加强实践教学

(1)开设好实践教学课程。将实践教学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语文教育专业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口语实训课、书写规范字技能课、语文教学教法课等加强技能训练,及时将教育改革有关内容纳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充分利用学校录播室资源进行初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拟实训,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

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不应再局限于语言与文学本身,应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以及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本专业职业技能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例如,教育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广告文案、速记速算等课程设置都应该成为语文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应用模块,通过这些模块的教学,让学生获得动手和从业能力。

(2)增加实用性知识技能的传授。“创造条件,普及现代化教学,掌握现代化技术”,开设课件制作课程,让学生对幻灯机、投影仪等教学媒体的构造以及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力求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熟练掌握PPT课件制作,达到会使用会操作,着重面对当前就业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同时让鼓励学生通过相应的英语、计算机、韩国语、普通话等级测试。

(3)课内课外相结合,建立完善的技能测试和竞赛机制。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此类活动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语文教育专业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系列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展示活动,例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书法展示大赛,汉字听写大赛、作文竞赛等,参加校园活动可计入学生综合测评成绩,鼓励学生参加一切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教师教育素质的专业实践活动,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水平,将培养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贯穿于三年的教育教学中,营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有利环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实用能力培养。

(4)优化实习实训教学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建立多个能够充分满足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培养需求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和完善的实训训练体系,要搞好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教育见习。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上上岗培训,是对学生理论学习过的职业规范进行实地验收。学生进行真实的规范化的操练,熟悉将来从事的教师或者文职岗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实用为宗旨。

实践教学作为训练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在运用中提高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思考和学习积极性。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做到课内精讲,课外延伸,把课堂延伸到社会,让学生通过理论的凝练来适应技能的实践检验,有力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民意后,英语分值大大缩水,语文分值将在2016年提高到180分,这将大大改观社会、学生“怠慢语文”这一现象,大量资料显示,目前教育市场上很多培训机构闻风掉头,一些培训机构目前已经开始酝酿相应的改革方案,语文培训班将得到加强,可以预见,随着高考语文分值的提高,语文培训班的需求量也将大大增加。近期,笔者参加了几次省内的高校招生现场咨询会,来咨询的学生及家长对师范专业,尤其是语文教育专业还是很认可的,60%以上的家长认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形势下,语文教育专业就业选择余地不小,可从事教师、文职等工作。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还是有一定攀援空间的。

总之,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现有课程的科学构建及重新整合、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必须以学生为本,关键点是老师,需要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管理者齐心协力,使语文教育专业在立德树人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中大学语文教育的运用

摘要:当前,全国各地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较多,动漫人才培养走上了快车道,可是人才的结构和素质等方面却不能适应当前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原因之一在于快速发展的动漫人才教育过于注重技术性,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通识类基础课程,它应当在动漫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承担起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从而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语文 动漫专业学生 人文素养

引言

动漫人才是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而动漫专业学生是动漫人才后备军的主体,由此看来,对动漫专业学生的培养关乎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就目前国内动漫专业学生的培养状况来看,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动漫专业,动漫专业学生的规模在逐年扩大,但是人才质量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生人文素养不高这个方面,亟待改善。

一、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在动漫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光有技术必将行而不远,只有承载着人文关怀的技术形态才能让动漫产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人文是与技术并重的一个要素,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人文关怀中关注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深化人文关怀,动漫才能得以充分发展。

随着90年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动漫日益呈现出产业化的竞争态势,现实中动漫人才紧缺的局面导致我国动漫人才培养规模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扩张,“技能型人才”成为动漫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当前国内高校对动漫专业学生的培养现状是:以技术为重,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1]然而,人才的技能只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全部,这是因为动漫产业的发展链条包括动漫编剧、动漫制作、动漫营销推广等在内的诸多环节,实际上,技术大多在动漫制作这个环节上发挥作用,对于其他环节的影响则相对较弱。承载人文精神的大学语文在不少高校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中缺席,或者只是作为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这直接导致目前我国多数院校的动漫专业学生对中国哲学宗教、历史民俗、文学经典等知之甚少。一方面,在动漫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在开设了大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语文学科的复杂性和特殊规律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重工具理性观念的科学主义背景下,教学目标主导着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老师对语文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讲解完全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依附于教学大纲,对学生仅仅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语言训练,这就导致内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完全被视作德育教化的载体,作品的人文精髓随之流失。这种方式的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化、机械化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通常只考虑课程知识的获取和教学效果的呈现,容易忽视对学生自主性的激发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学生欠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转化能力。

二、大学语文教育是提升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突破口

(一)大学语文教材应成为动漫创意的源泉

近年来,国产动漫在利好的政策形势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品,我国成为世界上动漫制作量大的国家。尽管国内动漫作品层出不穷,但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作品和角色形象却屈指可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指出,“表面看,动画空间只是一个文化的产业空间,但是,现代的人性在这里得到孕育,并悄然成型。动画空间里,有人文与技术的生态关系的综合呈现”。[2]的确,往纵深方向来审视,一部动漫作品实则包含了多个层面:从浅层来看,动漫作品运用媒介技术手段架构了一定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进一步,从中层来看,这样一些故事展现了一个民族或地区特有的人文风情和价值观念;更进一步,从深层来看,这些民俗文化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当今对人性进行思考和演绎的视角。由此看来,一部动漫作品在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结构体系中应该占据一席之地,在进行动漫作品创作时其定位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我国所创作的动漫作品之所以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创新性,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本应在动漫作品中呈现的文化力在创作时被忽视了。而动漫作品文化力的不足,最明显地表现在动漫作品内容不够丰富上。

其实,大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及文学作品,这些故事作品是经过精挑细选才进入课本的,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展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因此,大学语文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文化传承作用,应该成为动漫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这就要求在动漫专业培养体系中,既开设大学语文的必修课,又开设一系列与语文内容具体应用相关的人文选修课,把语文拓展活动纳入大学语文教学的轨道,优化大学语文学习环境,增强学生们对大学语文重要性的认知。在日常教学中,慢慢纠正从老师到学生重技能轻人文的片面倾向,重建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功能,在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现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同时,增强语用能力、文化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只有在文化创意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夯实文化基础,把握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特征,学会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中挖掘和开发动漫题材,既忠实于教材,又不拘泥于课本,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动画表现形式演绎课本内容,动漫产业才能获得迅速发展的强劲动力。盛世龙吟数码有限公司中国区经理李长川曾对中国动漫的发展思路做过总结,指出“在与国外动漫发行商沟通的过程中,我不断听到来自他们的建议:希望看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这,将是我们的发展方向”。[4]

(二)用大学语文情怀重塑动漫产业的思维

为什么像如今被定位为艺术片的《大闹天宫》和《小蝌蚪找妈妈》等动画作品,虽然口碑很好,但是市场销售力不足?既然它们被定位为艺术片,就说明它们在表现技法上必然有很高的造诣,其实,市场力不足的关键就在于这些动漫作品没有被系统地进行商业包装和衍生品开发。动漫作品的文化属性固然重要,动漫创作要尊重文化精神,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但是另一方面,动漫作品中的经济属性也不容忽视,其中,版权有偿转化便是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对动漫专业学生的教育方面,应该如何培养他们这种转化思维和能力呢?这是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

事实上,学生转化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大学语文教学课堂是重要一环。我国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朱绍禹认为“语文学科就是思维学科”,他指出“语文教学要适应三个面向,最基本的问题是进行思维训练,发展智力”。[5]这就要求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逐渐从灌输式的讲授传统中走出来,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积极投入到讨论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在课堂交流过程中不断强化他们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在相互之间的观点碰撞中深化和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以使学生养成自觉思考的学习习惯。转变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否定,正如有学者在研究中所强调的,当前的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指导学习不能被自主学习完全取代,个体学习不能被合作学习彻底摈斥,接受学习不能被探究学习全然否定。教师在大学语文讲堂中应该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根据动漫专业学生的特点,启发学生对语文课本内容进行有方向性的思考,让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对内容作拓展性解读,并对学生的探讨进行总结和升华,毕竟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层次是有限的。这里举个例子,比如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学习《西游记》中个别文本篇目时,可以将电视剧版的《西游记》和动画片版的《西游记》同时引入教学课堂,启发学生在观摩欣赏中思考原著塑造的角色形象和影视剧演绎的角色形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和交流之后,老师应该做出总结,比如,角色形象的塑造应该符合不同媒介平台的传播特性,个中角色(包括身型、神态、动作等)的设计要根据内容主题和媒介环境做出适当的夸大式或压缩式的表现。最后布置学生在课后选择《西游记》中自认为精彩的情节,让他们为该故事情节设计出符合传播平台特性的角色形象。

只有动漫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提升了,才能促使他们自觉运用文化意识和人文情怀去深度理解动漫作品,并将之抽象为有意义的民族文化符号,将其延伸到包括版权、图书音像和休闲旅游等产业形态在内的动漫产业链上,从而在动漫原创和产业开发这两个环节之间形成互相推动、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关系。

结语

如果不注重提高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符号的理解和转化能力,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将始终停留在粗放的浅发展层面。以动漫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仅有助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而且有助于全民整体素质的提升。长期以来,大学语文教学的使命就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大学语文教学为核心,落实与实践人文精神,是提升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然趋势。由于受众的需求是动漫作品制作和推广的出发点,因此在大学语文这一本土文化载体中,我们应该积极寻找传统民族文化与当代文化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点,去满足当代受众的需求,激起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心理共鸣。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刍议新建文秘专业语文教育的创新

摘 要:新建文秘专业语文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了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近年来,新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国际大环境的挑战和自身环境中不利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新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难度加大,问题增多,因此创新新建文秘专业语文教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建文秘专业;语文教育;创新

语文教育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模式受到冲击,作为新建文秘专业的学生来说,正处于青年时期的他们性格容易冲动,加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流动和共享速度加快,但目前对于网络信息的传播缺乏一种有效的管制方法,高校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重要获取者,就更加容易受一些不良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刚刚新建的高职院校,与老牌的高职院校相比,学校内部的语文教育文化底蕴不足,缺乏合适的氛围熏陶,同时新建文秘专业还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教学人员人数较少,在实际工作中将学校发展重心放在教学科研方面,从而忽视了语文教育工作,有的时候虽然抓住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工作人员经验不足,也会造成高校语文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好。

综上所述,现阶段高校的语文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任务也非常艰巨。新建文秘专业应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正视现今大学生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优化语文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将语文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加强新建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希望能够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加强语文教育队伍建设

新建文秘专业,其最大的劣势在于教学工作人员较少,所以无论在人员配置上还是人员素质方面,语文教育队伍建设都显得相对薄弱。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全力建设一支包括党团干部、政治辅导员、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业指导工作者以及兼职的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高、组织结构合理的语文教育队伍。在队伍组建完成之后,必须加强队伍的培训,不断增强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让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激励与淘汰的机制下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努力追求上进,这样才可以保证整个语文教育队伍的活力与质量。

二、优化语文教育方法

新建文秘专业的语文教育应该优化教育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一是在语文理论课的教学方面,应该打破传统的灌输和说教的模式,更加重视营造一种氛围,通过积极的暗示和引导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积极将学生推向社会这个“第二课堂”,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去参观、去访问、去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在实践中获得真知。二是积极抢占网络教育阵地,通过建立专门的语文教育网站和网页,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例如发挥学校的广播电台、校园网主页在语文教育上的舆论导向作用、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等作用。第三个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学生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甄别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而有效的使用网络资源,自觉抵制不良意识形态的误导。

三、着力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语文教育工作的成效不单单局限在语文理论知识的传播与教育上,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实际的帮助上。首先,新建文秘专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其次,学校更应该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语文教育工作,针对贫困生的特殊情况,为贫困生提供实际的经济帮助,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疏导,帮助贫困生顺利的完成学业;再次,学校要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给大学生提供各种就业实习、培训机会,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在大学生就业之后,学校应积极与已就业的大学生取得联系,通过大学生的反馈,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社会培养更加合适的人才;最后,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来自不同地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语文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学校应该针对不同,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四、增强校园文化底蕴

新建文秘专业很容易将发展目标定格在追求名校的脚步上,重复着别人的工作,重复着别人走过的路,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应该立足本校实际,挖掘历史,传承优良传统,抓住学校特色,积极营造属于自己的、有着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这种情况下打造出来的校园文化才是生机勃勃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不仅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还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和管理,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真正做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总之,新建文秘专业一定要立足本校实际,正视现今语文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多角度出发,创新语文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大学生语文教育,为把我国高校语文教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而努力。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分析论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论文摘要:关于师范生尤其是高职高专师范生的培养与实践教学的对接,应该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紧密联系中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本文简单地探析了语文教育专业的建设跟中小学语文教学间的对接。

论文关键词:挑战 语文教改 对接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有两个重要的 “点”:一个就是数不胜数的中小学生;另一个就是各个培养师范生的学校。在现阶段,我们的语文教学事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变为“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同样,我们的师范生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围绕对接基础,采取有效措施

1.分析中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内容,是展开“对接”的基础前提。

目前,部分大学师范类教育对中小学的教育课改持茫然态度,对教改过程不去关注。这是必须得重视得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对中小学语文课程教育深入地去解剖,如何更透彻地知晓专业语文知识的建设,怎么可能培养出高品质的语文专业老师呢?因此,我们要努力切合语文教师行业对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要求,紧紧抓住教师职业性的特点,及时了解中小学整体教学动态,剖析语文教改全过程,这样的话,才可以做好引领工作,我们的毕业生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能进一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改的发展。

2.把语文课程的实际教学理念作为出发点,寻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2.1明确“核心”地位,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培养、创新意识的锻炼在整个中小学语文里面占着核心地位。由此可知,我们应强化语文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要求语文专业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严格审视;研究整体语文的素质教育跟创新精神。进而我们可以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2.2完成“转型”任务,针对老师的教学来讲,完成从知识型、授课型的教学模式转为创造型教学的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来讲,完成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创造性学习的任务。普遍情况下,我国教育模式都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以及“知识教学”,而在新时代里,更需要培养一些可以高效创新的高素养人才,同时,我们在教育的关注力上要从原先的只注重知识教学转为注重素质教育,进而使知识导向变为创新能力的引导。这就要求我们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等方面实现语文教育专业建设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对接。

二、从实际出发,提出有效措施

1.在实践中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基础上,才能进行“对接”工作。一般情况下,语文教育专业的构建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况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要透彻解析语文教改工作,所以要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实践工作中去。总之,只有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长远。再加上,语文素质教学构建同样也是以实践为基础展开创新教育工作的。让语文专业教育和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展开“互动”活动,我们可以开设综合性实践训练课,强化见习、实习环节,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推进中小学语文专业教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水准,另一方面,还可以更深入地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

2.语文专业教育应严格遵循“新课标”理念,积极参与到中小学语文课程的素质教育训练跟创新工作中去。怎样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整体思想贯彻于语文教学工作中呢?先要有行动做指引,然后再进行实验展开深入探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行业背景和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及实施、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对语文教育专业进行比较全面的剖析。从而制定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做好对接准备,构建素质理念

1.创新语文专业新工具,为“对接”做好关键的准备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语文教学都在不断展开改革策略,进而更高效的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水准。但这些改革都是以“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教育”为前提展开的。在现在新时代里,都强调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提升,进而培养出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学生。

2.构建专业语文的素质教育理念,贯彻整体素质教育语文课程方针

2.1培养语文专业学生的教育素养。其主要目标就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而且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接班人,做一位情感智商都很高的文化人,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跟实践力,从而做一位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都超强的老师。

2.2锻炼出数不胜数的语文专业高师。有好的老师,才会培养出好的学生。“名师出高徒”的道理大家都懂。作为高师,其语文专业素养应比较杰出,我们的语文专业教育必须培养出有一定水准的语文教师,同样在教改进程中也可以作出一些优异的成就。

2.3提升语文专业学生整体的创新意识。这不仅仅只包括了所谓的心理层面创新,还包括了对事物的认知层面创新以及最重要的实践层面创新。最主要的,老师应该从质量、从主体、从学生这三点出发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而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方面的创新,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找好对接点,展开实验教学活动

1.做好基础的语文知识教学,作为“对接”目的的着重点。

语文专业课程教学要及时改变目前不适应社会、不适应经济需求的发展状况。最先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及时转变整体语文的教育观念并深化教学的改革事业。现阶段,语文专业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未重视培养全面的教育素养以及整体创新能力提升,这跟现在的中小学文化教学事业是不相同步的,整个专业教育应该要掌握住对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这一系列核心的培养发展,从而在“如何对接“的这一工作上练好个教育工作者的自身功力。

2.语文专业教育应积极解决跟中小学语文知识课程的对接工作,展开一系列高效的教改实验活动。

2.1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深入调研语文教师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岗位需求,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要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的条件下实现素质教育跟创新意识间的对接目的。

2.2调动资源,提供环境和条件,使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始终。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效整合,加强与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有效对接。课程设置实行模块化,每一模块都能相应实现一定的职业行动能力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整合上突出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五、结语

有上述内容可知,想要做好语文专业教育跟中小学文化教学间的对接工作,就应该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需要适时进行创新教学,才能真正贯彻高职高专“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分析和思考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综合性大学中的语文教育专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为国家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将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深入的改革,在对教育观念改革的过程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将大学中教学任务加以确定,优化原有课堂结构设置,将原有教学手段加以改进。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在人们的印象中,综合性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出从事科学研究的技术型人才。而师范类院校则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如今的综合性大学中,也相继开设了语文教育专业来满足社会需求,在综合性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按照类似专业来进行设置的。这样的设置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将语文教育事业加以发展,就要从明确教学任务开始做起。

一、将语文教育任务加以明确,规划相关培养要求

在综合性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不同的。语文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则为社会培养出从事文秘,编辑等高级人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综合性高校中的“语文教育”专业有着向“综合性”目标看齐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语文教育专业本身是非常不利的。失去了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自身特征。因此,要想在根本上延续综合大学中语文教育专业原有的特征,就要对高校教师的素质加以培养,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从当今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科设置上来分析,设置了和汉语言文学相同的语言学科,文学学科两大学科。但高校相关领导对“语文教育”的内涵并没有进行深入性的研究。语文教育专业并不是单纯的“语文+文学+教育”。从一定角度来讲,“语文”是一个以中国汉语为中心,包含了文字,文学,文章等因素的学科体系,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应该把“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专业语文教师的方向。在教育现代化的环境下,该专业要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语文教学人才。

二、调整原有教学结构,完善教学组织体系

在语文教育专业的相关教学中,应该将该专业的教育性和学术性加以突出,高教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做一个详细的了解。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制定,让学生拥有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能力。通过“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是教导学生如何教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生将语文学好。仅仅一字之差,便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导学生学好语文,指的是学生经过对语文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语言组织与综合运用能力。教导学生教好语文则说的是,通过对语文的基础知识学习,为社会培养出拥有教育能力的教学人才。总之,要想在真正意义上为社会提供优秀的语文教育人才,就要对语文教育专业中的课程结构进行系统性的优化。

三、寻找有效途径,改进教学体系

在现如今的综合大学语文教育专业中,除了教学结构需要完善之外,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各高校必须对该专业现有的教学方式加以转变,将实际教学中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加以重视并予以完善,在高校中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教学流程。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大学教师只要有学术水准就可以,没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钻研。从一定角度来分析,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同样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要将原本生涩难懂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所以说,身为大学教师,不光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传授知识。这一点对于从事教育教学的高校教师来讲尤为重要。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教学实践对于语文教育专业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和其他类似的专业相比,因为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的是教育行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加以验证。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大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重视,但是对实习阶段的教师却没有相应的指导。这就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际不能相结合的现象出现。在综合性大学中,现行的教学实践部分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通过播放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录像的方式,来让学生对教学技巧加以揣摩

在这种方式中,学生虽然也参与到了实际语文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们对教学理论认识不清等问题,对实际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解。

(二)亲身参与教学实习

学生在学校学习了教学理论知识以后,高校教师直接让学生走进课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语文教育理论知识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了解,让学生拥有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来讲,不仅要有非常扎实的语文技术知识,;良好的道德修养作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非常专业的语文结构作为框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中的语文教育专业的教育方针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要想在根本上做到这一点,就要将原有的教学观念进行改革,为社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语文教师,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教育人才。

作者简介:梁琨,女,长春市第九十九中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大学语文教育在提高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现阶段大学体育专业语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重点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将大学语文教育应用于体育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文化素质提高的措施和途径,以期为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体育专业 文化素质 作用

引言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由此可见,改革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已刻不容缓。大学语文作为体育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它在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和途径使其发挥自身的功能是现阶段体育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现阶段体育专业学生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体育专业语文教育的现状

现阶段体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素质令人堪忧,通过调查了解发现,体育专业学生在语文素质方面非常欠缺,对文学作品的知晓情况和阅读情况也仅限于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上学习的内容。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基本上都是随意发挥,知识也存在无序性,对文学作品缺乏真知灼见。在语言文字表达方面,他们的逻辑性比较差,表达缺乏层次感,往往没有中心意思,有时候甚至还会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使人不知所云[1]。另外,在文字水平上也很欠缺,语法错误、词不达意、句子不通顺、标点符号乱用以及错别字多等问题屡见不鲜。

(二)大学体育专业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长久以来,我国都是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高考时对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严格,而相对来说文化课的成绩就要低得多了,再加上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也主要是体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大大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浅薄,对文学基础常识不了解,进行文章写作的时候存在句子不通顺、错字连篇等问题。

二、将大学语文教育应用于体育专业教育中,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对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大学语文作为各大高校的公共基础课,它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其中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人们在吸收各种新的思想、观念、知识以及信息时都必须要借助语文这个工具;人文性则主要是因为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优秀作品的表达都通过语言文字,它承载着表达者的思想内容。人们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观念,并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提高自身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对美的感知水平,这对培养人的成熟信仰以及完美人格都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大学语文教育在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2]。教育部明确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实践的锻炼,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不仅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使其形成浓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中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总的来说,大学语文的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实现。

(二)体育专业应选择合适专业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以及情操等都具有积极意义。体育专业应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大学语文教育理念,建立大学语文教育的完整体系。然而我们看到,现阶段体育专业采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而复杂,大多都是借用本科全日制学生的教材,专业针对性不强[3]。再加上体育专业主要注重的是体育方面的训练和学习,分配给大学语文教学的时间比较少,而课程教学内容又比较多。因此,体育专业在选择大学语文教材的时候不仅要选择具有体育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同时还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选择,只需要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进行精讲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不影响专业课学习的情况下,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去领悟作品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对作品相关的人物以及时代等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4]。

(三)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课程所讲述的内容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意境和创造,引导和启发学生从多个视角对作品进行了解,体会作品创作的基本情感,感受作品当中的情趣和情操[5]。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对作品以及生活的感悟能力。

(四)以大学语文教学为基础,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语文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着欠缺,根据体育专业学生思想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和开展一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朗诵比赛以及文化知识竞赛等能够吸引体育专业学生兴趣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气氛,帮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语文应用能力,有利于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完善。

结语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它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具有积极作用。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将大学语文教育与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其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人文课程在大学体育专业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及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导游专业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途径

[摘要]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传播地域文化,汲取语文教学素材资源,与之进行有效对接,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库等,更深入地为导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地方旅游经济、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并在其中拓展课程自身的生命力。

[关键词]导游 语文教育 地域文化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服务各种相关产业得到了全面的拓展和提升,由此带动了旅游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游客对旅游服务的多样化与立体化需求,社会对旅游从业人员尤其是导游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期望他们具有良好的旅游服务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地方文化习俗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能够用流畅动听的表达方式向来自各地的游客们推介本地的民俗风情、优美传说。基于这种需求,导游专业、大学语文教育和地域文化,在旅游与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自然而然产生了整合的需要,而这恰恰也是职业教育专业与文化课程改革发展创新的方向。研究职业院校大学语文如何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在导游专业进行有效对接,更为深入地为导游从业人员的培养和地方旅游经济与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并在服务过程中拓展课程自身的生命力,成了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目的

1.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全国职业院校中的财经、师范、艺术等文科类院校大多开设了大学语文类课程,有些院校在教学计划中将其列为文化基础课,有些则在此基础上延伸开设文学欣赏、语言表达训练、应用文写作之类相关课程;理工科类院校则大多只将其列为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提高文学欣赏水平和语言训练的需求。在实际的职业教育与专业教学中,由于大学语文类课程对学生的就业服务性不强,大多数教育管理者和学生们认为在大学开设这类课程实际意义不大,认为在学校有更多要学的东西需占用时间去安排,所以对其不太重视。

从目前来看,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式创新不足,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从人文教育角度而言,大学语文未能根据青年学生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社会现实,与网络的普及化和冲击力结合起来,从新时代新观念的角度着眼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从实用角度而言,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人文教育,没能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专业性、地域性、时代性、实用性,缺乏现实吸引力。

2.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将语文教育的目的定位为教文育人。笔者认为,这个定位准确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尤其适应于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各相关专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语文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文化课,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启发思维、开阔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优良传统,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教学目标的制订必须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连,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需要更注重其工具性而非人文性。

另外,就工具性的角度而言,高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在注重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更注重与专业的结合,强调其针对性与应用性。发挥语文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并拓展与学生专业特点与就业相关的综合素质与职业素质。

二、导游与大学语文的密切联系

1.导游传播的知识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方特色的表征,是在特定地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这些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是近现展起来的新兴城市,还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兴起,就是因为人们在其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亦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现代旅游者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旅游增长文化知识,扩大阅历,获取教益。旅游者到某一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当地的地域文化即游览区域所在地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谚语俗语等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导游讲解宣传的基本素材正是这些东西,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地域文化,导游词就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就旅游地而言,引导游客了解当地、欣赏当地文化,是旅游地向游客展现的旅游价值所在。地域文化以其本土性特色为当地吸引游客,为当地发展旅游业服务,这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保持自身生命力之所在。

2.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来传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旅游地政府、居民、从业人员和当地企业,向外来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弘扬地域文化,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将无形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

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把它作为媒介来传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过语文这个媒介平台来宣传弘扬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深入发掘。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可以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拓展生命力,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三、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途径

就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过拓展专业语文的空间与生命力来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其自身则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为了适应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导游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要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形势都要有所知晓;要对所导景点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识多作积累和体验,增长本地域的文化知识。

导游服务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但其表现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展示出来,实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现代旅游中,四平八稳的介绍式导游讲解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文字功底的导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讲解中善于借助文学的形象性赋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善于借助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做到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地对地方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展现,自然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地方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当地文化素材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专业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导游词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导游语言水平为目的。

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口头创作的高度统一。导游讲解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在内容上的选择应该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相对正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抱着放松休闲目的而来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过程太过正经,总希望导游在作讲解时不是简单地对当地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与常规,满足他们那种“猎奇”的心理诉求。

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解说词,是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和传播地域文化知识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又是旅游景点的传播载体,在整个游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词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是导游词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宝库。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导游员应该善于借用野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来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与野史结合,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

在旅游实践中,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是素材和基础,可起辅助参考作用,但导游员必须根据所带团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和进行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

3.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本土化的途径是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为素材库。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要实现本土化,就要通过语文教学与导游专业的深度有机结合,将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为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内容,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导游专业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要把导游专业学生知识面的提高建立在导游词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语文课外阅读资源的充分拓展上,丰富旅游专业的课外阅读资料。通过在旅游地人文历史遗迹中的史实、人物和“野史”中的各种神话传说、民间传录、杂记等故事趣闻中,选取既富文学性,又富趣味性的篇章,编写出适合旅游专业学生、从业人员及对当地文化、旅游感兴趣的爱好者的课外阅读资料,不仅可以达到传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更可拓展语文的发展新空间,丰富导游词的创作素材。对旅游专业学生而言,可增加课程乐趣,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拓宽专业知识面与视野,在课内外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立足课本、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打开一扇扇乡土文学的窗口、历史文明传承的窗口、地域文化的窗口,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富对家乡的认识,为其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院校应组织从事语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形成研究团队,大力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如何改革语文课程教学,在为专业课程服务中找到突破大学语文课程发展困境的方向,并以点带面,将研究成功的经验推广到各类专业,在弘扬国学、弘扬传统和为提升专业能力奠定基础的过程中找到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过程中对语文课程教师的建设要求与方向。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

[摘 要]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养的现象较为严重,虽然偶尔会开展一些专业素养建立和培养的课堂,但效果并不明显,从而使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所以,提高民办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不可忽视。而在近些年的教育改革中,使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上都实现了多项的突破,让学生不在沉溺于传统的模版式教学中,向更多层次的培养上去发展。

[关键词] 高职语文; 专业素养; 培养建立

加强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是我国高职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且,高职学生的专业素养不仅有利于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实现高职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建构与培养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看法:

一、我国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虽然经国家高考后录取,但属于第三批此的录取,所以在其文化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上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还是有些差距,而且再加上入学后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对专业课呈现出一种不重视的学习态度,从而导致了文化水平愈加低下,人文知识不足,精神资源也是较为匮乏。其次,很多的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与其它专业学生一样,在学习中会不知不觉的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总是觉得只是学好专业、拿好学分,顺利领到毕业证便可以,但由于其专业性质的特殊,使此专业的学生更需要的是实践应用的能力;所以在学习的一开始,便走错了方向,辨别错了重点与侧重点,对学生日后的实践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此外,高职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基础教育的重任,但在高等师范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在大批量本科生的涌现下,使其在毕业之前就面临着就业的压力,长此以往,不但对知识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同时还严重的干扰到了学生的内心,对其行为上更容易出现偏差。

二、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建立的改革方向

(一)加强语文基础技能的培养力度

语文的基础技能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工。“三字一话”为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普通话是中小学教师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的所需要掌握的最基本要素。但由于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压制下,使目前的很多新教师过于看重理论和纸面上的知识,对于一些最基本的专业素养问题并不重视,且基本功的掌握程度也是不尽人意。

如在写粉笔字的时候不符合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不是写的歪歪妞妞,就是书写的速度较慢,非常影响教学质量;其次是钢笔字和毛笔字方面,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较为发达,人们对文字的使用多是用电脑来打字,所以对文字书写上会长出现提笔忘字、书写不规整、不规范的问题,尤其对于毛笔字,基本只有少数的人还在进行毛笔字的练习,而且也仅仅是把它当成兴趣爱好,并没以真正的专业技能来看待;此外,在普通话的讲述上,很多新教师都没有达到普通话的要求标准,特别是一切偏远的县、市地区,用普通话教学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对学生日后的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加强语文基本工的练习,不但会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为以后的从业岗位体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更是为下一代教育的良好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兴趣练习课的开展

在高职语文的教育上,要将基础技能的练习化为常态。如可在大一、大二的学习中开设三笔字班、讲故事班、美术基础班和音乐舞蹈基础班等,为了不耽误正常课程,可将这些训练班的开设时间都安排在晚上或是在周六、周日,一周开设1到2次的课程。而这些课程练习的教师可从大二的学生中进行招募,而且被招募的教师必须有本班教学方向的特长,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教学基础。而且,要有专业的教师对招募老师进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方案及授课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而通过这种训练课程,可使招募老师和学习互相学习,起到了彼此促进的作用,使学生在日后的从教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力度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

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多项教育改革计划,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正朝正确的道路去发展。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使教育改革事业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以完成。所以在现代教育改革中,首先应从思想观念进行改革,思维思想决定行动,只有教学观念改变了,才能破除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职专业教学还存在着以课程为本的现象,仍是沿袭着大学本科的教学体系,仅仅成了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从而违背了高职教育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定位,失去了高职教育的特色,况且,不论是在技能的掌握程度上还是在学习体系的安排上都很难与本科生竞争。因此,高职语文的教学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力度。

结语:

高职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形成真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所以,在高职教育的工作上必须对知识传授和人文素养建立同时来进行,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理念,并有效的掌握教育的实践性知识,从根本上催生他们的内在品格与实践能力,为其日后发展提供更多有利的保证。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与思考研究

摘 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真正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因为语文知识要在生活中获得,在生活中运用,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使小学生真正喜欢语文、爱好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 实践性教学 创新 思考

2011年10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为师范学校培养学生提出明确标准和方向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进一步落实《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师范院校在教授教育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锻炼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教育水平,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1]

一、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内涵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深化知识,在知识中认识实践。教师要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将知识逐渐消化,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现阶段,许多师范院校都以立足实践为教学方针,以提升小学教育能力为导向,将小学语文教育引入大学课堂,在课堂中体验小学语文教育,真实感受小学语文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一个真实的教学实践平台。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学意识,掌握小学语文教育的的策略和技巧。但是这一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完善和解决。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1.建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数据库

教育部门要联合科研部门和师范院校共同建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数据库,这一数据库包括教材、视频、案例、试卷等资源,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增强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数据库,进行备课和教学设计,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数据库,搜索相关的知识链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和学生在利用数据库时,对发现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集中讨论,在探究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

2.改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环节和模式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在课堂中主要是规定一定学时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在有限的学时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研究,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传授教育知识,忽视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师范院校要不断创新和改革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教学环节和模式,不断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和理解学到的知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教师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发展。

3.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实践

要想真正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育水平,就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实战环境,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模拟真实教学情境是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各小学的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通过真实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实体验到小学语文教育整个过程,更真实地了解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实践性教学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1.加强联合,优势互补

为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职业能力,就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师范院校要与其他院校加强联系,优势互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发展的平台。在开设相应课程的基础上,采取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这两种形式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把课堂教学与社团活动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加强科研,不断创新

要在学生读书的四年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兴趣,在期末布置简单的学术论文;二年级为学生教授科研的程序和方法,增加科研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自主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三年级为学生指定辅导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要完成一篇学年论文的写作;四年级结合教育实习经历和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一步加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辅导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能够解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开放教学,多元交流

师范院校要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建一个综合平台,利用这一平台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开展在线互动交流,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各种实践性教学的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的自测功能对自身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学生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调整自身的学习策略和学习计划,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网站上开设虚拟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培养学生归纳、重组知识体系的能力,使每个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3]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实践性教学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师范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就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创建合适的学习和发展环境,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具有一定的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人才。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及其意义

摘 要: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新课程的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师资素质已经不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现如今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专业课程 改革 意义

新课程的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各方面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改革与更新内容,而最主要的就是对于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要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前提。师范类高等院校的课程建设主要主管本专业课程的规划和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而小学语文教师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却是容易被各教育部门所忽视的,这也是导致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水平普遍提不上去的关键。

一、小学语文教育师资现状

1.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淡薄

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现状已经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需要以新的观念、新的理念去看待目前的小学教育课程。现有的一些小学教育师资素质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种现象现象让学生家长无法放心将他们的孩子交给学校,也给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这种现象是所有的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比如说:现在一些老师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偏见,并没有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教育界,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了照本宣课的现象,在课堂上没有设计恰当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回答是与不是,这就让学生缺乏了一种探索的精神,让学生没有了动脑思考的机会,学生在上课时有一种无聊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去听课,还有一些学生爱发言、爱提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问题,而此时一些老师认为是与课堂无关的就置之不理,这便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就属于老师权威性的课堂,学生没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2.教材照搬书本或教案内容

教案本是用来教师辅助教学用的,书本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而现实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把教案当做是课堂主讲的内容,按步照班的把教案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对新课改中提倡的“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新的理念并没有彻底贯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本不应该是枯燥的、无味的,而现存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现象确是拿一本书或是一本教案,就可以讲一节课的时间,这本是不该有的课堂教学现象,而且这种惰性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毫无兴趣去听课,教师也就很难真正的讲好一篇课文或是一本书。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不是听客,而是要和教师共同合作的条件下上好每一节课,而不是教师把教案或是课本的内容按步照班的“讲”给学生,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很难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更别说要认真学习了。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及其意义

针对小学语文专业课程教育现状,首先要做的就是从师资素养着手,改变现存在的不良师资现象,并引起各师范院校的高度重视。要想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目标,学校不仅要对师范生进行全面的培训,而且还要对师资进行严格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师范生做到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不仅如此,师范生更要做到对课程安排的熟练掌握,对其内容要理解和对课程设计目标的明确,从而把握小学生课程教育新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育的新课改要求以年轻的师资为主体,因为他们具有活力,更能随社会发展的改变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且年轻人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约束,能够更快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规定。

1.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事业核心

明确“以人为本”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建立网上评教和课程安排评价,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更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在培育师范生的过程中把握好主观思想和客观行动相结合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发展师范生的德、智、体、美,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就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核心,加强师范生对学生教育课堂中的准确度和良好的教学态度,这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敏感度,比如说要创建小学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网上评教,这就需要小学教育专业老师频繁参与,在网站上参加小学语文教育课堂安排的设计和授课后学生对教师课堂建议活动,教师对网上的评价要认真对待,并且认真统计学生所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对意见多的作出特别标注,经改变后组织一些相关领域的老师进行鉴定,看其效果的好坏,这样能以最真实的方面展示给学生,也能分辨出每个老师教学方法如何,挑选好的方法供各个老师参考学习,其次要设置辅导教师,促进老师自由发展,激励老师勇创好的教学方案,以优秀的教学方案带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有帮助。

2.建立“实物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根据“实物性与人文性相结合”这一教学模式的建立,小学语文课程教育应该重视对汉语、心理学和全面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教育,因为这是小学教育课程的基本课程,这就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熟练,能够有最基本的理解,掌握课本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东西,所以这是不能够缺少的一个步骤,这一方式是属于实物性的东西;还有一方面是文学教育,文学对于我国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包含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过程,学习这门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认识本国的历史与文化,还能陶冶自己情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使自己的文化素养有所提升,以此来丰富自己,使自己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充实自己的精神领域,让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2]

结语

据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改变现在不良的小学语文教育课程现状,努力向新课改的要求迈进,争取早日把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提升到新课改要求的目标。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关于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摘 要]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本文对贵港市语文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语文教育专业发展建设的构想。

[关键词] 语文教育专业;人才需求;人才质量;建设构想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指出,高校要办出特色,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在文件精神指导下,我院于2012年重新恢复3年制语文教育专业的招生。为了加快我院语文教育专业的发展建设,更快地适应我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对语文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我院语文教育专业发展建设构想。

一、语文教育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市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队伍大大扩充。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学校及民办学校,人才流失现象特别严重,所以基础教育师资缺口比较大,学历达标还有较大距离,这就为我院发展语文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乡镇、社区甚至村委等基层行政工作的不断规范及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各类企事业单位大量需要具有较强的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精通各种实用文书写作,并且熟练掌握计算机及其它现代办公设备的文秘从业人员。

语文教育专业具有基础性、广适性的特点,它培养的学生既可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又可以从事新闻、宣传、文秘等工作。通过对我校语文教育专业及相关的汉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得知,有52%毕业生在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48%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从事办公室文员、宣传、编辑人员、销售等工作,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南宁、贵港、柳州等地,此外还有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从就业率统计看,语文教育专业的就业率也比较高,均在90%以上。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能够从事各种文职工作的实用型人才,较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对走访单位的调查,发现所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都强调要求应聘者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有92%的用人单位甚至把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素养放在首位。

二、加快语文教育专业建设的举措

1、准确定位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毕业生的情况以及采纳用人单位的建议,准确定位语文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具备小学教育要求的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主要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新型师资,同时又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管理及辅助人员、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秘书、公关、组织宣传、行政管理、编辑、新闻传播人员等。

2、对应的职业岗位,制定人才质量要求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考虑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制定人才质量要求。

语文教育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人才质量要求一览表

3、根据人才质量要求,科学构建“二维”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用人单位提出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质量要求,本专业可构建由“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构成的课程体系。

内容维度,包括“基本素质教育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体系”。

“基本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应以学生思想品德、职业素养、身心健康、应用基础等方面基本素质的培养为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提高人文素质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主要内容以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系统化培养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专业实践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和秘书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开展实际工作中所需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专业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形式维度,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侧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第二课堂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主。

4、加快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

我院2012年恢复语文教育专业招生,为保证教学能按计划顺利进行,要建立校外实习就业基地,积极与小学、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设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从而形成学校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5、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语文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应以专业为建设单位,努力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及专业素养,与小学、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形成一支教学成绩卓著,在小学语文教育、秘书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协作性强,梯队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本专业可从以下四方面建设教学团队:1.建立教师进修培养制度,鼓励教师业务进修和学历提高;2.每学年开展“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活动”、“说课”评比、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基本功大赛平台等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本团队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能力;3.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并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实践训练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注重实践教学,把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改革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电脑、网络信息资源、优秀教学资源等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改革考核方式,以能力考核为重心,采取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4.要求团队成员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每年撰写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

6、开展教材和课程建设

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开展优秀教学资源建设,如开发教材的配套教案、教学课件、课堂实录、优秀篇章片段诵读、试题库等资源,团队内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网络信息资源库。

以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为切入,积极鼓励教师投身到课程建设中来。完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适合区域发展,适合学生实际的实践型的课程,提高育人效果。

7、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落实职业技能训练

1.在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实践教学项目,编写相关的课程大纲,争取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认真组织实践教学课程,按制度要求检查和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组织专项职业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一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教学更贴近用人单位需求,贴紧职业岗位要求;二是通过竞赛检测教学成果,发现教学中存在问题,并及时改进;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觉学习专业知识、苦练技能 ,提升职业素养。本专业可结合语文教育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所必备的职业能力开展一系列技能大赛,如朗诵比赛、汉字注音比赛、三笔字比赛、汉字录入比赛、说课比赛等。

语文教育专业论文: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措施的探讨

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角度去看,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小学语文老师的师资素质普遍不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类院校关于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的改革,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综合素质,推动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师资素质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尤其是对小学语文老师的师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师范类院校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在专业课程上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要求高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多方面、有针对地培养新一代的小学语文老师。具体措施如下: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课程改革的进行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于建立专业课程评价系统和导师制度,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具体要求是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主观思想与客观行为的统一,促进师范生的多方面发展,从而满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要努力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素质,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客体,对学生实施最专业化的教育,尽可能地提高师范生的专业水准。

1.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网络系统

要积极鼓励广大师生经常性地参与到这一评价系统中去,及时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可以成立相关课程的专家组,不定期地到课堂上听课,并结合听课的情况,综合汇总,认真分析研究,进一步鉴定评级系统的实际效果,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的效果,确定好老师与好课程的标准。

2.建立导师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

导师制度是促进师范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倡导老师的自由发挥,以名师的身份进行教育。学术界有句话叫“学术是生命”,这一口号在具体的实践中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必须加以落实,要求学校积极鼓励和激励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的教师带头搞学术研究,老师只有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带领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必要的探究性的学习。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潜能,老师的思维方式、角度及个人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效仿。

二、构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最主要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打基础,必须要实事求是,抓好两大方面:(1)汉语言课程、教育学、社会学等多种从教技能的训练课程,增加小学语文老师的知识储备,掌握基本的从教技能;(2)文学课程,这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课程必须承担的内容之一,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思想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完善和提高,拓宽精神世界,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增设研究性课程

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很多假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改革的初衷,必须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导向,弘扬真正的学术研究精神,增设研究性课程。

1.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倡导科学研究的精神

在语言课程中,可以穿插进行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比较性学习,引出趣味性的言语以及具体句子中的语法和句式,并研究这些方面对语言发音的影响。在技能课程教学中多增设一些具体案例的研讨。这些内容的增设能够起到很大的好处,(1)有利于改变师范生的思想,促进其在具体的教学中从教学效果需要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2)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养成会思考、勤思考、多思考的好习惯,提高他们对专业课程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不断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2.增设具有研究性的课程

可以适当增设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课程,这一课程以语文教学理论为基础,并进一步加深了这一理论,具有加强独立性的作用,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其教学的过程老师应该设置真正的、具有研究意义的问题,形成正确的研究意识,提出的问题或者设置研究课题具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最终的效果是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与能力、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的能力,

有利于将老师、教学资料、学生紧紧结合在一起。

因此,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正视小学语文老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着力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教学技术精、教育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