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

时间:2022-05-03 09:12: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价值链会计基础理论框架浅析

[摘要]价值链会计是21世纪会计发展的新动向,将成为价值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国内外有关价值链会计的文献进行提炼,从起源、涵义、基本理论框架等方面进行探讨,预测并展望了其广阔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价值链 价值链会计 理论框架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现代企业的概念扩展到企业外部整个供应链上。衡量企业优势的标准不再仅是利润,而应该是更综合的竞争能力指标,“企业的价值”。因此,追求价值增值已成为现代企业的目标,价值管理更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这为价值链会计的产生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一、价值链概念提出

1985年, Michael E.Porter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率先提出了价值链概念,将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分解为九项与战略性相关的价值活动:认为每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九种基本活动以独特方式连接在一起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既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系统。价值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以价值链为基本工具,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管理活动。随着IT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Jeffery F・Rayport和John J・Sviokla提出了虚拟价值链和有形价值链概念,强调信息技术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在我国,阎达五教授基于“会计管理活动论”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国内外管理学科动态,最早提出了“价值链会计”概念,即“通过收集、加工、存贮、提供以及利用价值信息.对企业的价值链或价值流进行规划、控制和评价,以保证其合规、高效、有序运转,从而为企业实现最大化价值增值”。他认为价值链会计的框架体系可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进行设计。空间上,沿着企业价值链分别向客户和供应商两端延伸并扩大会计管理视野;时间上,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二、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

价值链会计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在空间维度上,把以单一会计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把以货币为计量手段的会计对象扩展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对象。这样,会计管理的视角就大为扩展,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就统一为价值信息。在时间维度上,以会计实时控制为核心,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分别以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为内容广泛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

1.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的目标是在实现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核心企业价值最大化。”另有学者认为,价值链会计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协调和优化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一个强调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价值链管理的核心,另一个将决策论与价值链的思想相结合,认为价值链会计提供的是对企业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

2.价值链会计的假设

(1)价值链会计主体假设。阎达五指出,“价值链会计在空间维度上,把原来的以单一企业形式存在的会计核算主体扩展为以价值链联盟形式存在的会计管理主体。”于畜生、张敏(2005)认为,“价值链会计第一层次的管理主体是核心企业,第二层次是价值链联盟。”笔者认为,如何处理核心企业与价值链联盟的关系是价值链会计管理主体确定的前提。核心企业在价值链中所特有的知识、信息、物流整合功能使其对价值链的影响至关重要。

(2)项目存续假设。项目存续假设是针对传统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的。价值链会计领域的日常核算是根据每一个项目的持续时间来划分的,其站在了一个微观的层面,强调在每个项目的初始、实施、完成阶段是持续不断的。

(3)交易期间假设。交易期间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延伸,由于现代信息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收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和报表,每一时点的资产负债表以及不同时段的利润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及时生成,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只要企业进行持续不断地经营,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交易期间的长短,获得每一时点或时段的财务报表,这使得价值链会计期间假设与传统会计分期相比更具灵活性和弹性。

(4)价值计量假设。价值计量假设是指价值链会计核算应以货币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辅之以实物计量。这样价值链会计不仅需提供规范的货币计量信息,还需提供规范的非货币计量信息。

3.价值链会计的对象

价值链会计对象的实质是价值链信息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关系,其表现形式是价值链,涉及范围包括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笔者认为此观点把会计对象的认识与会计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用更为抽象的言语来表述,价值链会计对象可概括为资金运动与价值信息的合理统一。

三、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前景展望

价值链理论为我们科学地分析影响企业价值的动因,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分析方法。价值链的价值活动与企业战略管理密切相关,以企业价值链为主线,价值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为对象组建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会成为未来价值链会计发展的一大方向!随着网络的不断拓展,企业最终将利用互联网快捷的信息传输速度和时时入网的能力,实施并优化价值链会计操作系统,使企业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形成以企业内外交易活动为中心的主体框架,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高效统一,促进会计系统、网络信息系统与企业管理活动的密切融合!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解析

[摘要] 主要从会计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础、 会计要素、 会计程序、 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等方面阐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在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 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已发展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通用商业语言, 其通用程度远远高于任何一种自然语言。我国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已经整整走过了 30 年的历程。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 一个成熟的管理学科, 也必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在逻辑规律, 这种内在的逻辑规律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实务的高度抽象和规律总结, 而会计基础理论又是推动和促进会计实务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指南。本文拟对会计 (主要是财务会计, 下同)的基础理论的逻辑关系进行解析, 也即是对企业会计基本准则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主要包括会计目标、 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础、 会计要素、 会计程序、 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 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 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 (目的) 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 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 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 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 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 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 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 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 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 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 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 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 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 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 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 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 设置帐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 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 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 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 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 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 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 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 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 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 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五、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 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 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 国家、 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 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 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 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 其称号也由 “国营企业” 改为了 “国有企业” , 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 “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 。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 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 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 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 董事会、 监事会、 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 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 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 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 职工持股制度、 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 运作还很不协调, 因此, “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 并未真正确立, 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 “政绩理念” 的影子, 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 我国已经加入了WTO, 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 “行政许可法” 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 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 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 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 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 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 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 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 买方市场的形成, 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 “顾客是上帝” 不是虚言, 等等。所有这些, 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 我国的社会, 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 “人本理念” 。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从会计的角度研究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使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系统化,必须构建科学的环境会计理论框架。本文试图就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的构成要素以及结构进行探讨,提出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的构成要素及结构为:环境会计概念、环境会计本质、环境会计目标、环境会计假设、环境会计职能、环境会计核算原则。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环境会计基础理论

构建科学的环境会计理论框架,是使环境会计理论研究系统化的需要,是环境会计趋于成熟的表现,这对完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指导环境会计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研究环境会计理论结构不仅必要,而且已有的研究成果使开展环境会计理论结构系统化研究具有了可能性。传统会计虽然也考虑部分环境问题,但仅从会计主体内部加以考虑,没有把会计主体放在整个环境系统加以考虑,环境会计的建立将弥补这一缺陷。研究环境会计理论首先要明确构成环境会计理论的要素,其次是根据诸要素的内在联系确定其结构。环境会计理论包括环境会计基础理论和环境会计应用理论两部分。本文只对环境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研究。

一、环境会计的经济学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关于既满足当代人又满足后代人需要的理论,强调合理有效利用资源,要求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注意环境保护以获得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除了采用制度、技术等手段外,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研究中,从而为测度可持续发展提供流量和存量信息,环境会计也因此产生。

(二)稀缺理论 稀缺是经济学的核心,环境会计也是建立在稀缺规律的基础上。由于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和排放物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阈值,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随着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成为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资源。当稀缺的环境资源成为经济资源时,使用环境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负债、环境损失等概念应运而生。环境会计通过对其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目的是为合理开发与利用稀缺的环境资源提供信息。

(三)效用理论和边际价值理论 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分析是边际价值理论的重要内容。而价值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可以说效用决定物品的价值;如果物品可以无限供给,人们不付任何代价取得,则该物品不具有价值,因而稀缺性和效用性相结合构成价值形成的充分条件。边际量在边际价值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边际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最后增加量。边际效用是指满足边际欲望的物品所具有的效用对人类心理和行为影响的最后增加量,边际成本是指生产最后一个单位产品的成本增加值,边际量成为衡量物品价值量的尺度。从环境资源为人类提供的效用来看,借助效用理论和边际价值理论,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从而为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中扫除了价值理论上的障碍。

(四)外部影响理论 所谓外部影响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通过价格以外的渠道影响别人的福利。主体的一项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商品,为满足生产活动需要所提供的服务属于内部性问题,而这项经济活动对主体外部的影响是属于外部性问题,对主体外部不利的影响叫外部不经济,有利的影响叫外部经济。传统会计只考虑经济活动的内部效果,而忽视外部影响,这对解决环境问题极为不利。因为受影响的对象,如空气、土壤、景观等都具有“公共商品”的特性,造成影响的人不需要对其行为负责,即可以不考虑由于其行为所造成的外部影响对其它受影响者所引起的费用和负效益。这样,导致企业无节制的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企业的利润是虚的。因此,要高效率地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消除外部不经济影响。环境会计是消除外部不经济影响的重要手段,是将对企业的外部影响产生的社会成本内部化,合理地把企业经济活动的内部性因素和外部性因素结合起来,并以货币和非货币为计量形式进行反映。

二、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

(一)环境会计概念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按环境的要素属性,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笔者认为,环境会计里的环境是指自然或人工改造过的环境,绿色会计或可持续发展会计的环境则更广泛,不仅包括前述的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所以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会计的分支。环境会计是指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将会计学与环境相结合,确认、计量和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预防和治理、环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成本、费用,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主要是自然资源价值、环境污染(负债)、环境保护支出、环境收益等。从环境信息使用者讲,环境会计分为环境财务会计和环境管理会计。从空间角度讲,环境会计分为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关系看,环境会计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环境差别会计事实上是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生态会计则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领域之外的新发展,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分支;从核算的对象讲,环境会计分为自然资源会计和环境保护会计。

(二)环境会计的本质 葛家澍教授认为会计的本质是经济信息活动,而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本质是对结构的描述,经济信息活动体现了会计的信息结构,经济管理活动体现了会计的管理结构,笔者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为管理服务的经济信息活动。环境会计的本质是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信息的活动,它体现了环境会计信息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管理结构。

(三)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会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联结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桥梁。大多数学者把环境会计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但其内涵不同,有的把基本目标定位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具体目标是充分揭示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张端明);有的从宏观和微观环境管理角度提出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刘永祥、贺花认为,环境会计目标是环境会计研究最基础的概念,居于环境会计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对环境会计其他问题的研究具有决定性影响。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目标必须体现环境会计的本质,环境会计的产生是基于可持续发展,所以环境会计的目标就是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用信息。

(四)环境会计假设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是环境会计实践主体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是环境会计核算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1)会计主体假设。传统会计所指的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组织,它界定了会计的空间范围,具体来讲是指拥有独立的经济资源、进行独立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独立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组织,该组织是指能够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并对资源的经营和使用承担一定的法律和经济责任的经济组织。传统观点把会计主体仅看成是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或非经济组织,不考虑其外部性(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没有把会计主体置于整个环境系统。尽管环境会计继续使用会计主体假设,但除了原有的含义之外还被赋予新的含义。环境资源是当代人、后代人和整个人类的共同财产,国家的产生导致环境资

源拥有者不同,因此对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严格的限制,要求控制在对环境资源具有独立所有权、使用权的某一国界或地域内,或是实际开发、使用环境资源的微观组织内。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绝不仅是传统观念上的人造资源,环境资源也是经济资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了环境资源,还须承担来自法律、道义及其它方面的对环境资源的责任,而且应认真履行这种责任,并向信息使用者报告履行情况。将会计主体置于环境系统中,把环境资源的价值损耗和补偿纳入会计核算系统,核算人类与环境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此来界定环境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虽然界定了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范围,但没有任何―个主体的经营活动可以与世隔绝。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自身的经营活动都会对社会其它方面或生态环境造成某种影响,这种影响通常被人们称为外部性,包括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环境会计的目的是要综合考虑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个组织活动的外部性必须纳入环境会计考虑范围之内。各个会计主体在不同时间、同一空间共同占有该国或地区的环境资源,这就要求环境会计主体假设不仅要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自身的经济性,而且还要核算和报告会计主体的外部经济或不经济性。(2)多元计量假设。由于价值观念的扩展,按照边际价值理论和效用理论,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必须突破传统会计单纯的货币计量假设,可以采用货币和非货币进行计量。在明确环境资源有价值的情况下,环境会计到底采用哪种计量假设与所采用的可持续观点紧密联系,可持续观点包括弱可持续和强可持续观点。环境会计意在促进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在讨论环境会计中,由于试图建立可持续经营的概念,在考虑环境会计计量假设之前识别弱可持续和强可持续的概念是有用的,弱可持续发展要求总资本(人造资本加上自然资本)不减少,而强可持续发展要求自然资本不减少。弱可持续把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仅作为收入(实际或归因于)的来源,实际上意味着一种资本替代另一种资本总是可能的――如环境恶化(自然资本减少)可能被增加的工厂建筑(人造资本增加)所抵消。尽管有明显的资源和污染限制,正视可持续增长是可能的。如果环境会计只使用传统货币计量假设就要求人们接受弱可持续观点,因为企业增长伴随着连续的环境恶化,假设投资人造资本是充足的。这样,货币计量环境会计不仅需要弱可持续观点,而且弱可持续需要货币计量环境会计。只有自然资本(或者至少其中有变化)用货币计量,人们才能知道环境恶化是否被人造资本所抵消,发展是否在一个(弱)可持续的道路上运行,因此选择环境会计货币计量的方法取决于弱可持续观点。但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是补偿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包括这两方面使用的增长。此外,处理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本,由于各种因素,如缺乏替代性、不确定性和破坏的不可逆转性等要求给予特别处理。换言之,弱可持续观点不一定运用于所有的环境服务。根据强可持续观点,货币计价没有必要或没有什么优势。实施强可持续政策要求遵守一套规则,即以可持续为标准,限制不同自然资源的使用和各种污染物的释放。为了监控这些政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对环境的不同方面进行独立计量,可能物理单位较适当。笔者建议,首先,采用弱可持续观点,逐渐过度到强可持续观点。也就是让企业有一个适应期,先对能用货币计量的环境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然后再过度到使用货币和非货币计量环境活动。(3)可持续经营假设。传统会计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在可预期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关停并转,这是基于企业内部考虑的,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外部性。环境会计是在考虑企业的外部性基础上寻求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主要核算环境资源以及为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可持续发展不仅强调当代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要对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耗费进行补偿;更强调后代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人不能牺牲后代人的环境资源来取得自己的福利。可持续发展界定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权利和义务。对环境资源,当代人与后代人是平等的两个主体。当代人有义务保管和保护好后代人资源,后代人有权利要求当代人保管和保护好资源。为了寻求代际公平,反映当代人传递给后代人的环境资源的增加和减少,环境会计主体必须核算和报告所耗用环境资源的价值及其补偿。所以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环境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更长期的),即环境会计不仅关注会计主体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关注人类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4)环境价值和稀缺性假设。环境资源为人类提供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为人类及其它生命体提供生存场所,对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扩散、贮存、同化的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具有净化作用,优美的大自然是旅游胜地,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提供天然的物质资源。可见,环境资源价值除作为生产资料表现为市场价值外,多表现为“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其特殊性在于: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人类的经济开采和利用,其存在本身就具有鲜明的经济与非经济功能,这与传统的价值论中认为没有劳动参与的自然资源没有价值,没有进入市场交易的自然资源没有实现价值的观点截然不同。环境资源的价值,不仅是对人类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且也包括对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及对地球生物圈系统整体完善、健全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自然界具有多样性价值,如经济价值、生存价值、选择价值、消遣价值、科学价值、生命价值、多样性和统一性价值、精神价值、美学价值等。因此,其价值是固有的,不依赖于人的判断和评价。尽管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但由于环境的所有权和特定主体拥有的财产所有权不同,一般情况下环境并不用于交换,根据劳动价值理论,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具有价值。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缺乏环境意识,认为没有劳动参与并不能进行市场交易的环境没有价值,导致对环境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致使自然资源大量损毁,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因此,在人们的观念中环境资源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交换形成的价值和价格,环境资源不属于传统会计核算范围。但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根据边际价值理论,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因此,在环境会计核算中,以自然资源耗费如何补偿为中心,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突破劳动价值理论,利用边际价值理论和效用理论,假设环境具有价值。正是由于环境是有价值的,随着人类的利用和开发,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财富会减少,并且这些环境财富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在现有的条件下,环境资源和良好环境是稀缺的。

(五)环境会计的职能 本质是结构的描述,职能是本质的外在表现。环境会计的本质是为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信息的活动,提供信息的活动体现了环境会计的核算即反映职能,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现了环境会计的控制职能,所以环境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与控制职能。

(六)环境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环境会计的一般原则是确认、计量和报告环境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则,但环境会计面对着许多传统会计所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在诸如会计目标、会计假设等基本理论问题上与传统会计有区别,在程序和方法上也与传统会

计存在差异,除了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外,又要有适用于环境会计所特有的会计原则。(1)社会性与公平性原则。传统会计单纯追求企业自身经济效益,一般不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更不会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要求会计核算和报告时考虑经济与环境长期协调发展,以企业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配比并取得社会利润为标准,站在社会的角度全方位地考虑企业的业绩,以便维护社会资源环境,达到企业经济效益同社会环境效益的长期整体最佳,这就要求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充分揭示企业对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社会责任。此外,环境资源是人类(包括子孙后代)的共同财富,既要保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要保证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体现公平原则。(2)充分披露原则。传统会计披露经济事项要考虑金额与性质两方面,但是很多环境事项并不涉及金额,更多地关注环境事项的性质。环境事项的性质关系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必须对其充分披露,即要求环境会计在公布报表、提供会计信息时,必须全面、公正地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护或者污染、损耗等情况,不得有意忽略或隐瞒重要的数据资料,使信息使用者发生误解。(3)推定性原则。传统会计对经济事项确认时强调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正因为有法律规定,会计才给予核算与报告,否则不予核算和报告;而环境会计则不同,它对环境事项核算和报告时,对法律有规定的会计需要做出反映,法律没有规定的,可能考虑到其他或商誉等情况,也要进行核算与报告,所以环境会计不一定非要遵循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只要存在推定义务(在不存在法律义务时企业负有推定义务,或有在法律义务基础上的推定义务)就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4)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当期发生的不管是否支付或收到都应该作为当期收入或费用进行核算。尽管传统会计广泛的应用权责发生制原则,但是企业耗用的环境资源并没有确认为当期的成本和费用,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权责发生制原则,环境会计是无法对环境活动进行反映的。如运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污染控制成本的实质是假设环境污染控制成本是生产成本。也就是,当期生产活动发生的成本作为当期产品成本,(当期发生的为了)控制(和预防)未来污染发生的成本应该资本化并分配到未来的生产活动。为补救以前年度生产活动的环境破坏发生的成本应该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尽管识别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的成本经常是很困难的,但是必须做出努力。记录环境污染控制成本对财务状况的影响是,由于生产场所环境恶化和重建,或者由于可能确认既没有资产含义也没有法律身份的负债导致改变企业财产的价值。权责发生制的运用意味着维护现存环境条件的污染控制费用作为当期费用处理,重建已遭破坏的环境质量的成本是资本性支出,如果是支付初期破坏的成本可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也可以记入产品成本。维护未来生产场所的污染控制支出应该资本化并分配到预计收益期内。又如生产场所的价值取决于充足的空气和水资源以及废物处理的有效方法,赋予生产场所价值的环境质量下降或损失,这种损失必须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如果环境污染是由企业自己的生产活动引起的,那么资源损失成本应该与引起环境恶化的生产活动有关;如果是由其他企业的活动引起的,或者是由于规章制度发生变化导致工业废物处理的效率降低,资源损失成本应该作为期间费用或损失。除了对环境污染造成的资源损失确认外,还应对过去和现在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引起的预期未来支出进行估计并在当期报告。诚然,估计预期未来支出是困难的,或许在当前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困难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不重要。采掘业应该在采掘经营期间将预计在采掘结束的土地平整恢复成本记为负债,制造企业应该将承担的公共领地的清理成本应计为负债,即清理海滩、湖、河流等,权责发生制要求在污染期间而不是在支付期间将费用计入损益。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责任会计基础理论解析

责任会计源自于分权管理,为落实经济责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若干责任单位,并以现代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同时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在一定的原则和程序下,对各责任单位负责的经济活动进行预算、控制、考核及业绩评价等一系列会计制度。 责任会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现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双增加和提高企业软实力等方面有着突出贡献。

一、责任会计的内涵、指导思想与职能

(一)责任会计的内涵 米切尔马赫在《成本会计为管理创造价值》中对责任会计进行了描述,即利用会计进行业绩评价通常被称作责任会计。杰希姆和乔尔西格尔在《财务总监》一文中认为,责任会计是指按各个责任部门来收集和报告收入与成本信息的核算体系,其存在的前提是管理者应对其自身的经营行为、下属员工的经营行为以及他们的责任单位的活动负责。罗纳德希尔顿在《管理会计学》中对责任会计也有相应阐述,认为责任会计是指管理会计人员为了促进目标一致性,在衡量人员和部门的业绩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和概念。毛洪涛(2006)在研究业绩管理会计时认为,责任会计是业绩控制会计的基础,他认为从业绩管理会计的研究分析来看,建立业绩管理会计系统的根本原因在于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的压力以及对一个更加有效的战略执行方法的需要,企业希望通过这个执行方法来增加股东的价值。

责任会计是以科学管理理论为基础,作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工作之一,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作用是管理者提供各责任单位履行其经济责任的会计信息。在分析责任会计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责任会计的三个要素即战略目标、目标会计报告及绩效考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责任会计系统具有以下内涵:第一,责任会计是基于绩效管理的视角而建立的会计体系,责任会计具有战略性、人本性和组织性的基本特点;第二,若干责任单位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企业整体,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也是企业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责任会计实施,需要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的积极主动性,以保证各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能够顺利完成。由于企业预算的合理分解形成了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因而责任会计在督促各责任单位完成责任单位责任预算的同时,也保证了企业预算的顺利完成。

(二)责任会计的指导思想 一是设计本企业的责任会计体系并建立责任单位。在一般原则指导下,根据企业经营特点、管理要求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企业责任会计体系,以落实责任,核算责任过程,加强责任分析,实行责任奖惩等工作,从而加强责任管理,防止隐患,调动可能的积极因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实现其社会效应。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和内部管理。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其他有关责任人对其业绩应承担相应责任。责任会计要求明确责任预算,通过科学系统的责任核算和责任控制,使相关责任人自觉地增强责任意识,调动尽可能的积极因素,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得到较好的社会效益。责任单位负责人及相关责任人主观意识到责任重大性,是责任落实到位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负责人或相关责任人主观上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实施相应的内部管理。因此责任会计的实行要强化相关人员的意识,加强各责任单位有关人员自觉履行应尽责任的意识,激励员工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管理的目标。从这个方面来看,责任会计不局限于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还要以行为科学和运筹学为支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还应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做好员工的工作,激发员工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感,激发财会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效益效率观念。三是责任落实与业绩考核紧密结合。责任核算、分析及奖惩紧密结合;责、权、利及效益紧密结合,促进经营管理机制的完善,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这都是责任会计的核心理念。

(三)责任会计的职能 一般情况下,责任会计的职能有以下几方面: (1)预算职能。责任会计的预算职能就是在企业预算的指导下,合理编制各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作为各责任单位的努力目标以及衡量各责任单位工作成果的标准,以确保企业预算得以顺利完成。(2)控制职能。责任会计的控制职能就是对责任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按照事前制定的责任预算进行检验和督促,对发现的差异及时进行调整,保证各责任单位实现其报告期的预期目标。(3)核算职能。责任会计的核算职能是对责任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采用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计算、记录和报告等,并通过一定方式向责任单位负责人和企业管理者反映责任单位责任预算的完成情况。(4)考核职能。责任会计的考核职能是以责任单位的责任预算作为依据,根据责任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对各责任单位的工作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将工作成果与奖惩制度紧密结合起来。

总体上,责任会计的职能是在企业内部除了要算产品财务账以外,还要按照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原则,按照责任归属,确定责任单位如成本责任中心、利润责任中心等,明确责任指标如资金、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以各责任单位为主体按责任指标进行核算、控制、监督,实行统分结合、双层核算的会计管理制度。责任会计的四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预算职能提供责任单位的工作目标和考核标准,控制职能促使责任单位的工作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核算职能反映责任单位对责任预算的执行结果,考核职能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完成责任预算,保证责任会计的巩固和发展,为编制新的责任预算提供参考依据。

二、责任会计系统的实施原则

(一)责任会计目标应与企业整体目标保持一致 责任会计是企业分权经营与多元化经营的产物,坚持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的原则,是指企业把一部分经营决策权分配到各责任中心,同时应注意防止各责任中心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偏离企业整体目标而各行其事,应当保证企业上下目标成为一个整体,使分权经营组织形式保持高效率。坚持目标一致性原则能使一个企业所有子单位或责任单位的管理者都努力达到企业最高管理层制定的目标。

(二)责任会计的实施过程应坚持责、权、利相结合 责任会计的实施,要为每个责任单位明确其需要承担的责任,与此相对应的也将会赋予责任单位相应的权利,同时也会为每个责任单位制定业绩与成果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工作主观积极性,从而保证企业总体利益或目标的实现。

(三)责任会计实施应坚持可控性原则 责任会计主要是以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为核算对象,核算其责任成本和产生的效益。各责任单位发生的成本有的是责任单位自身可以控制的,有的则是责任单位所不能控制的。因此,在对各责任单位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中,仅能考核该责任单位可以控制的成本,其不可控的成本应当不予考核。否则将无法作出合理的评价,以该评价为基础的奖惩办法也不合理。因此构建责任会计系统应当遵循责任成本可控性原则。

(四)责任会计实施应执行反馈性原则责任会计实施过程中,各责任单位预算的执行需要有一套健全的反馈系统,对执行责任预算的过程进行控制并及时、准确、可靠地反馈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使各责任单位不仅能很好地完善记录,建立并执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而且能通过实际完成数据或情况与预算数据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控制和调节各责任单位的经济活动,以确保实现预定责任目标和任务。

(五)责任会计实施应注重激励原则 激励原则是责任会计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责任会计的目标之一即是激发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及相关责任者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责任会计在执行过程中确立目标、预算以及各项奖惩措施时,要注意从物质和精神多层面激励,有效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不断激励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而努力。

(六)责任会计要坚持收益与费用配比的原则 在财务核算基础上,责任会计应按照收益与费用配比原则进行会计调整,对于不属于当期的费用与成本进行扣减处理,而对应在当期反映而未反映的费用与成本进行调增处理,以客观反映责任单位收入与支出的正确配比,并在确定收益时严格界定收益与费用的对应配比关系,对于与费用成本没有对应关系的收益进行客观的调整。

三、责任会计相关基础理论研析

(一)责任会计与分权管理理论 分权管理即是现代企业组织为发挥较低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把生产管理决策权适度分配给各下属组织,最高领导层仅保留少数关系全局利益和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分权管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决策权部门化,即在企业中建立一种具有一定自主权的内部组织机构。企业管理过程中通过授权,使每一责任中心都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对应的责任。应当说分权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管理效率,而企业整体经营管理目标则是分权与效率的结合点。在企业整体目标的指导下,高层管理者把一些日常的经营决策权直接授予负责该经营活动的责任单位,使其能针对具体情况及时作出反应,避免逐级汇报延误决策良机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各单位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分权管理理论是责任会计产生的基础。在分权管理中应重视责任会计的运用。现代企业产品种类繁多,其分散在各地的组织成员,或是制造中心,或是销售中心,或是产销一体的分子公司,它们分布非常广泛,组织机构较为复杂。为了有效地控制多个管理层级的生产和经营行为,如何把握各组织的资金活动,从而控制他们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与企业目标一致,责任会计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式。企业起步阶段规模通常较小,因而通常选择集权管理,主要负责人不需要正式的责任会计系统就能控制经营。对于小企业的经理而言,通过与员工面对面的交流来了解日常经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随着企业组织的扩大,经理需要更正式的信息系统以实现控制如管理会计信息等。企业建立了会计系统来计量记录经营活动事宜,并对内外提供财务报告,成为计划组织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企业获得越来越多的服务和生产经验,其又建立起标准成本预算和弹性预算来帮助控制经营。企业的不断成长,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授权成为必然,最终便形成一个成熟的责任会计系统。

(二)责任会计与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运用社会学、心理学及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人类行为一般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其首要研究领域是在与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即研究企业等组织中人的行为,通过研究得出如何调动组织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该领域有代表性的理论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的观点可以描述为在特定时刻,如果人的一切需要均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最主要需要的满足就比其他需要的满足更为迫切,从而将需要划分为五级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责任会计源于分权管理,而分权管理又源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该理论的影响下,授权分权的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若干责任单位便是分权管理的一种体现。同时分权管理是一项很复杂且浩大的工程,其涉及分权的方式、程度及层次等若干问题,而不是简单的下放权力的过程。企业分权管理科学性及成功与否,一方面依存于分权授权管理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分权授权管理制度的执行。授权管理的应用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取决于对各责任单位所负责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预算管理、控制、考核及业绩评价等环节执行力度和效果。若实施力度和效果不佳,不仅会挫伤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同时也难以反映工作的实际情况,影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在授权分权管理中责任会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责任会计与信息经济学理论 对信息商品的成本、价格和价值等问题的研究都是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它是关于信息的经济学问题的一系列研究。该学科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花费多大的成本以获取信息的价值。通过投入产出的对比分析,从而以一定的投入获取最大价值的信息或以最少的投入获取一定的信息价值。

责任会计实际上是一个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控制系统,因此应以信息经济学理论作为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一。为了获取各责任单位责任预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和责任评价等信息,需要付出获取该相应信息的成本。在获取责任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以信息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在投入产出对比分析时,应当兼顾责任会计信息的效果和经济性。有效的责任会计管理控制系统所产生的信息价值必须为正,否则将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会有碍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四)责任会计与控制论 管理系统实际是一个典型的控制系统,同时也是管理的职能之一。为了确保企业的目标和计划能够顺利实现,一方面企业应该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修订的标准,对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并对比预先制定的预算或目标,在出现偏差时分析原因并予以纠正,同时进行报告反馈;另一方面,企业根据其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需要,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重新制订,并依照新的计划对责任单位进行执行、考核、评价和反馈报告,并以此规制不断循环,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信息是控制的基础,它是在控制客体运行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说明其内部状态、外部作用和控制的目标。企业要控制某一过程或结果,应对其发生、经营和成果输出掌握足够的信息,并能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去影响其发生和经营,从而影响企业经营成果,以达到企业控制目标。

企业实现目标和计划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责任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企业适当授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通常会根据实际情况划分若干责任单位,而责任会计的产生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和计划奠定了基础。企业管理控制的整个过程贯穿着责任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所依据的信息。通常责任会计的运作流程是:制定总体目标、总指标的分解、责任预算、制定内部结算价格、责任单位的日常控制、责任核算、责任报告的编制、责任考核及责任信息反馈等,进而实现其责任单位控制功能。可以看出,责任会计控制的流程和与控制论基本一致,不同在于责任会计控制中融入了会计特有的一些观念和方法。

(五)责任会计与委托理论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这是委托的主要观点之一。由于委托人与人的效用函数不同,这必然导致委托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在没有有效的制度规制的情况下,人的行为有可能最终损害委托人的利益,从而使得委托者需承担一定的委托成本。

企业内部各管理层之间广泛存在着委托关系,企业授权管理即是形成委托关系的典型行为。当委托授权行为发生后,管理者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如何使得各受托责任单位目标实现的同时,也能为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责任单位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且独立自主地履行其职责。在对各责任单位控制、考核及奖惩中责任会计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有助于增强责任单位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意识,促使各责任单位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责,完成责任预算,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同时在划清权利委托人和责任单位之间的权责关系方面责任会计也起着重要作用,既然责任单位具有部分权力,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只有正确处理委托人和责任单位之间的风险分担问题,才能使责任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有效地影响企业及其各环节的行为,进而达到局部与整体的目标一致性,最终实现企业整体利益最优化。委托理论作为企业授权管理行为的理论基础之一,授权管理的有效实施与责任会计作用的发挥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委托理论理是责任会计的基础理论之一。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电子商务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思考

【摘要】本文试从电子商务角度,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一些探讨。

随着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广泛,会计信息系统从相对独立、封闭的状况向网络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从而对传统会计的理论与实务产生巨大影响。

一、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特点

目前,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成为了会计界的研究热点,同时也为会计摆脱目前的困境提供了契机。电子商务是网络时代的标志。电子商务具有以下特点:

(一)易改动

电子商务数据存放于磁(光)介质,对其进行增删、修改不留痕迹,很难辨别哪一个记录是“原件”。

(二)无形性

电子商务数据是无形的,通常情况下看不见摸不着,缺乏实在感。

(三)网络化

商务活动在不同的地点,即刻完成交易。

尽管电子商务可能因上述特点而受到怀疑,但由于电子商务是基于高速网络的一种商务活动,其快速、便捷的优点仍然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应用及伴随电子商务而产生的网上企业、虚拟企业,导致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产生,从而对传统会计产生巨大影响。

二、对传统会计假设的影响

会计假设是传统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基石。随着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会计的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四项假设均产生一定冲击。

目前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产生,传统的四个会计假设已不再成立,必须寻找或建立新的会计假设。理由是“由于网络会计的主体――网络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是一个虚拟公司,它不同于传统会计主体的范畴,很难确定会计主体;而会计主体假设则是诸项假设中最主要的一项,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单位,如果该假设不能成立,其他几项假设也就不能成立,会计工作也就无法开展。

但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等出现,只是丰富了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使其内涵不断扩展。

(一)会计主体的范围扩大了

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提出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

在网络时代,经济发展日益复杂化,新兴的网络公司(如雅虎、新浪等)或网上企业使得会计主体的典型形态──企业也越来越难以界定。但它们绝大多数仅仅利用网络作为业务处理、信息传递的手段而已,只是改变了会计信息的储存介质与传输方式,因此,不可能动摇会计基本理论的根基──会计主体假设。在传统的环境下,会计信息可以通过邮寄、电报、传真等方式传递,甚至派专人送达;而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则通过网络传输。这种传递方式的改变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但决不会导致原来的会计核算范围、空间发生变化。对于那些所谓的网络公司(虚拟公司)来说,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会计主体都末发生本质上的变化。因为它们既然称为公司或企业,必然以赢利为目的,就必须进行工商登记,明确经营范围,照章纳税。尽管交易并不一定在现场发生,但是其业务范围还是清晰的,可辨认的,即会计的核算空间是可以明确界定的。至于有些个人在网上开设的“今天开,明天关”的商店,既没有进行工商登记,又没有税务注册,属于非法经营,应予以取缔,因此对其会计主体的讨论毫无意义。

(二)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主体在今后可预见的一段时期不存在清算与破产的可能。在网络环境下,持续经营假设也不会因业务交易和信息传输方式改变而有所改变,即使是所谓的网络公司也是如此。以追求赚钱为目的的经营者总希望自己的公司(或企业)永远存续下去,而会计期间则是人们为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规定报告财务信息的期限。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在线、实时反馈的功能可使人们随时了解会计信息。会计报告时限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一个月、一周,但不能趋向于无穷小。因为许多经济业务具有连续性和周期性,分割太细就无法反映某些业务的全貌,况且,评价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乃至发展前景时,瞬时数据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会计信息的报告还是应该以一定的期间为单位。而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或许适合虚拟企业的特点。

(三)货币计量假设的内容有所扩展,提供多种计量属性的计价成为可能

电子商务对货币计量假设的要求与传统会计也不一样。电子商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适应这一变化,有人提出统一货币结算,于是有了使用电子货币的倡议。假如使用电子货币,就会使不同货币之间的交易变得非常容易,尤其是在网上进行交易结算时,电子货币就会发挥出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所没有的优势。电子货币的出现可能引发货币革命与支付革命。

三、对会计实务――会计准则的影响

基于电子商务的特性,对会计实务的确认也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其对会计实务影响最大的方面主要有:

(一)确认与计量的一般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进行确认,而不论现金是否已经实际收付。即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收入或费用。凡不是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付,都不能作为当期收入或费用。由于电子商务是基于高速网络,交易双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完成交易,所以,对于虚拟企业来说,收付实现制相对于权责发生制可能更为合理,更具有现实意义。

2.对于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会计人员进行资产计价时,根据它取得的实际原始成本计价,并不考虑资产的现时成本或重置价值。对网上企业或网络公司而言,基本上不存在历史成本,更多的是采用市场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等公允价值计价。

(二)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1.相关与及时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及时,相关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需求。如公司的财务与经营状况,公司的重大事件等。在网络环境下,所有交易事项在发生时即可完成并进行记录、处理和报告,从而使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比传统的财务报告更为及时、有用的信息。同时,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财务报告还可以更多地考虑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特点,如人力资源、企业形象等,为它们提供和定制个性化报告,使会计信息更趋于大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2.客观性原则

不论传统的还是网络环境下的财务报告体系,客观性原则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的要求,即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做到准确、客观,并且不同的、独立的会计(或审计)人员按照相同或类似的会计确认与核算方法能够得出相类似的核算结果。在网络环境下,要使会计信息符合客观性原则,只要保证信息系统中有关数据的客观、真实即可。但修改电子数据可以不留痕迹,可能会使会计信息的客观性打一个折扣。

3.可比性与一贯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的提供须按照统一的会计原则及方法进行处理;一贯性原则要求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在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任意更改。在网络环境下,由于数据输入、处理和传输大多都是按照设定程序进行,大大制约了传统手工环境下人为地任意篡改会计原则及方法。但是,一旦系统或网络遭到非法的、恶意的攻击,将对信息的可靠性造成威胁。

4.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指财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以便于理解和利用。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数据的输入、处理和输出、财务报表的格式以及其他的报告都已编入程序中,并使随时通用的财务报告成为可能,同时还可以为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个性化财务报告,便于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所的信息,做出对其有用的决策。

四、经济业务的确认的影响

众所周知,会计循环从填制记账凭证开始,但记账凭证的填制必须以原始凭证为依据,原始凭证是确认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对于传统意义的会计来讲,各种类型的销货、购货发票,企业内部的收料单、发料单等原始凭证的获取非常容易。它们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给人以安全感、踏实感。虽然目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大量的会计信息存放于磁(光)介质上,但人们仍然习惯于把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甚至一些内部分配表定期打印出来,并按手工规则由有关人员签字或盖章确认,装订存档。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开展,因交易双方并不直接见面,原始凭证的获取、经济业务的确认无法按传统方式由当事人签字或盖章确认,仅凭电子商务数据的传输,人们完全有理由对其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表示怀疑。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在1996年的第二年会上通过了《电子商务示范法》,我国于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十一会议通过的、并于2005年4月1日实行的我国首部《电子签名法》,解决了电子商务数据的法律问题,为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数据来确认经济业务提供了法律保障。电子商务可能会导致会计业务流程的重组。

五、对会计内部控制的影响

鉴于电子商务数据的输入、修改、删除等是无形的,不易被发现,我国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中指出:“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在新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建立更为严格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

(一)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控制

在网络环境下,应设立软件的开发岗位责任控制。财务软件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操作和维护、监督工作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来担任,目的是防止信息系统本身不被恶意地留下可操作的技术漏洞,保证信息系统设计合理、运行正常。会计岗位也要有明确的责任,各岗位都要得到一定的授权,并用密码严格控制。

(二)会计数据的输入、审核控制

为了保证数据录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数据在输入系统前都要经过检验,输入工作可以由多人多组分担,但对输入的数据等必须再次进行审核。因为在网络环境下,大量不相同的会计业务交叉在一起,再加上多用户共享数据库,一旦有缺乏严格控制检验的凭证录入到整个网络系统中,就很难查明原因,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准确。

(三)储存控制

为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以及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故障,使会计信息遭到破坏,对输入的数据要随时备份(最好是每日进行异地备份),以便必要时进行恢复。磁性介质的可复制性会使会计信息极易泄漏与篡改而不易发现,因此,磁性资料应由会计档案保管员负责保管;打印资料在系统的操作日志上有所记录后(包括记录输出时间、文件页数及操作人员姓名)及时送达指定人手中;收件人要签收并注明收件日期、文件内容,以便日后查找,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

六、展望

网络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传统会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为会计界对会计系统的传统理念进行重新认识、对会计信息需求的进一步研究、为不断丰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提供了条件。

网络环境下的会计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既懂会计又要懂网络知识,既要懂管理又要懂会计业务操作,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种种问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迫在眉睫。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会计基础理论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应用

【摘要】本文从或有事项准则的具体运用为出发点,分别探讨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总体体现以及运用统计分析我国或有事项具体准则上市公司实施效果,采用理论分析与数据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期规范和引导企业或有事项业务的处理和披露。

【关键词】或有事项;会计基础理论;运用

一、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

(一)会计假设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

第二章 第六条

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

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

该准则条文反映了会计基本假设中的货币单位假设。

(二)会计原则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体现

(1)稳健性原则

要求充分预计可能的费用和损失,不预计可能的收益,因此对或有损失可能予以确认,而对或有收益不予确认。

第二章 第七条

企业清偿预计负债所需支出全部或部分预期由第三方补偿的,补偿金额只有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才能作为资产单独确认。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当超过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

第二章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有确凿证据表明该账面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当前最佳估计数的,应当按照当前最佳估计数对该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2)充分披露原则

企业不应确认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符合条件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只能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因或有事项确认的负债(预计负债)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项目反映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而与所确认负债有关的费用或支出应扣除确认的补偿金额后在利润表中反映。

第三章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下列信息:

1)预计负债。a)预计负债的种类、形成原因以及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b)各类预计负债的期初、期末余额和本期变动情况。c)与预计负债有关的预期补偿金额和本期已确认的预期补偿金额。

2)或有负债(不包括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或有负债)。a)或有负债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包括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对外提供担保等形成的或有负债。b)经济利益流出不确定性的说明。c)或有负债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以及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无法预计的,应当说明原因。

3)企业通常不应当披露或有资产。但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应当披露其形成的原因、预计产生的财务影响等。

(3)重要性原则

很有可能发生、合理可能发生和不太可能发生的事项要分别处理,当或有事项很可能发生,足以影响到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判断时,或有事项应予以表内确认或披露,而当或有事项极小可能发生,不足以影响决策信息时,可以不予披露。

第三章 第十五条

在涉及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情况下,按照本准则第十四条披露全部或部分信息预期对企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企业无须披露这些信息,但应当披露该未决诉讼、未决仲裁的性质,以及没有披露这些信息的事实和原因。

(4)可操作性原则

第二章 第五条

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

所需支出存在一个连续范围,且该范围内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同的,最佳估计数应当按照该范围内的中间值确定。

在其他情况下,最佳估计数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1)或有事项涉及单个项目的,按照最可能发生金额确定。

2)或有事项涉及多个项目的,按照各种可能结果及相关概率计算确定。

(5)配比原则

许多或有事项最终可能给企业增加的费用,常常与会计事项形成时的相关收入不在同一会计期间,如产品质量担保形成时,企业已经售出产品并实现了收入,可能付出的担保费用在以后会计期间。如果不考虑这种差异,各期损益的准确性就会大受影响。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或有事项具体准则的总体体现

1.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基本准则:在整个财务会计概念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基本准则是“准则的准则”,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上,而且对实际工作也有指导作用。

分三大层次:

(1)第一层次:财务报告的目的与财务报告使用者

(2)第二层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与会计要素

会计信息的最高质量:决策有用性;

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

相关性(时效性、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可靠性(公允表达、可验证性、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可比性(含一致性)、重要性与谨慎性。

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净利润或亏损。

五个可选择的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和重置成本。

(3)第三层次,会计基本假设、基本原则和操作限制

基本会计原则: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充分披露原则。

基本限制条件:成本与效益的关系、重要性、谨慎性。

2.总体体现

(1)第一层次的体现

或有事项的披露对财务报告使用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1)它有助于信息使者了解企业的资产质量和收益质量;2)它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影响企业的或有事项风险;3)它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

根据充分披露原则或有事项会计信息披露应采用表内项目与表外项目相结合,凡是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条件的或有事项应在表内反映,否则应在表外附注中披露,以确保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足够充分和详细的信息。为了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事项应当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披露。

(2)第二层次的体现

或有事项计量的关键是对影响或有事项结果的各种因素进行正确合理地估计,选用合理的计量属性,选择计量属性时要充分考虑所计量项目的性质以及计量属性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或有事项在时间上虽然跨越过去、现在和将来,但一般没用历史成本,且其经济结果有待于未来才能证实,所以应选择具有现在和将来时间特征的计量属性,所以其计量属性更多地选择公允价值。如现值市价等大多数会计计量都是采用某种可观察的由市场决定的金额,比如已收到或已支付的现金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是当不能得到可观察的市场价值时,常常会转而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值来计量某项资产或负债,由于这类现金流量通常发生在未来的一个或多个期间里,这就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会计计量应该反映这些现金流量的现值还是没有经过折现的总和。现值的采用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若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重大,金额应是结算义务预期所要求支出的现值,即如果影响很大,则必须在计量预计负债时考虑现值因素,反之则无需考虑。

(3)第三层次的体现

从成本效益原则来考虑,充分披露应是在防止增加企业信息成本的前提下,通过对使用者所需信息的调查了解,有针对性地披露。

三、我国或有事项具体准则2008-2010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或有事项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若干不确定事项之一,表现在担保、诉讼、应收票据贴现等诸多方面。一方面,或有事项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或有事项中的担保、诉讼事项往往带来巨额的损失进而导致一个企业经营的失败。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在或有事项的披露上也屡屡违规,或隐瞒不披露、或披露不及时。

(一)2008年或有事项准则在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从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等相关网站,随机抽取了截止到2009年3月30日的100家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报。在抽取的过程中,从沪市及深市主板上市的企业中各抽取了50家,本着尽可能选择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原则,分层随机抽取。在被选取的样本中,有或有事项相关披露的为65家,占总样本的65%,没有披露的占35%。所披露的或有事项中:

1.涉及到未决诉讼的占总样本的33%,在这33家中,披露诉讼原因的有29家,占未决诉讼样本的87.88%,披露诉讼影响的有12家,占未决诉讼样本的36.36%,其中既披露诉讼原因,又披露诉讼影响的有9家,占未决诉讼样本的27.27%。

2.涉及到提供担保的有44家,占总样本的44%,其中只对本公司的关联公司或子公司提供担保的有31家,占提供担保样本的70.45%,另外13家公司中,有4家只对外提供担保,占担保样本的9.09%,有9家对内对外都提供担保,占担保样本的20.45%。

3.涉及到仲裁的公司只有1家,占样本的1%。这家公司将仲裁得到的利得计入了营业外收入。

4.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预计负债的共有22家,占总样本的22%。其中在今年及去年的年报中,只有一年涉及到预计负债科目金额的有6家,占确认预计负债样本的27.27%,另外16家公司均在期初期末都有预计负债科目金额,占确认预计负债样本的72.73%。

5.在附注中披露或有事项的公司有60家,占总样本的60%,在正文中的重要事项中披露的有46家,占总样本的46%。其中,既在附注中,又在正文的重要事项中,均披露的有36家,占样本的36%,占附注披露样本的60%,占正文披露样本的78.26%。

(二)2009年或有事项准则在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截至2010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计1774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2009年年报,同时,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有效实施已有三年历史,会计准则实施的经济效果已经凸显,有效地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或有事项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未决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保证、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存在的风险,应当根据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预计相关损失并冲减当期利润,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企业超前分配利润的问题。2009年,1774家上市公司中有976家公司存在或有事项,确认的预计损失为504.59亿元,三年平均确认的预计损失为180.93亿元,比2006年确认的预计损失69.12亿元增加了111.81亿元,增长了1.62倍。

(三)2010年或有事项准则在上市公司运用统计分析

2129家上市公司中,存在或有事项的有982家,占比为46.12%。分析发现,存在或有事项的982家上市公司中,确认了预计负债的有392家,占比为39.92%。未决诉讼、产品质量保证和债务担保是上市公司确认预计负债的主要类型。确认预计负债的392家上市公司中,发生未决诉讼的140家,占比为35.71%;发生产品质量保证的有105家,占比为26.79%;发生债务担保的有80家,占比为20.41%;涉及弃置费用的有25家,占比为6.38%;确认亏损合同的有23家,占比为5.87%;其他类型的,占比为4.84%。需要改进的是,根据职工薪酬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确认的辞退福利应当在应付职工薪酬而不是在预计负债反映。

22家上市公司2010年因计提弃置费用确认预计负债197.25亿元,是确认预计负债金额中最大的一项。这22家上市公司绝大数是能源、煤炭、金属制造和化工行业的上市公司,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导向。其中,中国石油(601857)和中国石化(600028)2010年计提的弃置费用金额最大,合计达195.07亿元,占到了22家上市公司2010年计提的弃置费用总额的98.89%。

分析发现,个别上市公司因确认预计负债对当期经营业绩影响巨大,预计负债的确认金额占净利润比重超过了100%,某上市公司2010年确认预计负债金额竟占到了净利润的655.85%,值得关注。另外,在存在预计负债的所有上市公司中,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未披露预计负债的“可能性”的判断依据,也值得关注。

四、结论

本文在了解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具体内容在或有事项准则中的体现,以及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三个层次在或有事项准则运用中的总体体现。运用统计与案例法在参考财政司自2007年新准则实施之后每年一次地对新准则在上市公司执行情况分析的报告与对巨潮网上多家公司年报数据进行抽样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或有事项准则的实施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或有事项的披露不够完整;2.大多没有确认预计负债;3.对或有资产的披露存在误解;4.或有事项披露位置混乱。在个案分析这部分,采用了中石油和中石化这两个石油化工企业的数据来分析弃置费用的处理对企业的经济后果。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关于国库会计基础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在我国会计体系中,国库会计是一种与预算会计密切联系的特殊的银行会计,它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同时运用银行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全面反映、记录和监督各项国库资金收支活动,为国家预算管理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活动。国库会计既是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的基础和具体体现,又是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预算会计还是银行会计,它们的理论框架是相似的,但由于自身核算的对象、服务的对象不同,理论基础会有所差异。

一、国库会计基本假设、国库会计对象和目标

(一)国库会计基本假设

国库会计假设内容应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和预算控制。

1. 会计主体。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国库会计的会计主体比较复杂,应采用双重视角:作为人民银行的一个部门,国库需要通过银行会计核算方式记载账务,将国库会计核算结果反映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因此,国库会计的记账主体是中央银行;作为国家预算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需对各级预算收入、支出、退付及划拨、清算等资金运动情况进行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记录、反映和监督,并向政府和财政部门报告预算收支情况和结果,所以,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为政府和财政部门。另外,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具有层次性和复合性特征。由于财政资金实行纵向分级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都是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由此构成多层级的会计主体。目前缴入国库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具体管理要求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将工会经费直接缴入国库,则工会也可以成为国库会计的报告主体,以完整地记录和报告工会经费收支和存在状况等,更利于相关部门加强管理。

2. 持续经营。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国库会计是办理国家预算资金收付等业务的专业会计,主要用于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政府及相关部门代表国家执行预算的过程,不仅不能带来盈利,而且必须耗费一定的资财,如果不做持续经营假设,就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延续下去,所以在国库会计假设中,强调国家预算收支活动的连续性非常必要。

3.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目前国库会计按日、月、年分期进行核算和编制报表,会计分期的假设保证了国库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定期了解到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4. 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为了实现会计目的,必须综合反映会计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要求有一个统一计量尺度。国库会计要反映预算收支的增减变化,利用通用的货币计量单位进行全部的计量活动,计量结果可以相加、相减、相乘、相除,从而得到会计报告,并能够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因此,国库会计核算也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

5. 预算控制。国库会计核算的收入主要是国家凭借权力无偿地、强制地、固定地向纳税人征收的各种税收,支出主要用于维护国家主权、社会政治的繁荣与稳定,即间接地用于纳税人。国库会计核算的财务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何取法、取多少,如何用法、用多少,必须凭借预算进行控制。所以,预算控制在国库会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必要的预算主要是一个内部管理程序,它是弹性预算,缺乏法律约束。而政府部门预算是公共政策和财政意图的体现,是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一种控制机制。因此,预算控制是国库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要求,也是基本前提。

(二)国库会计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表述的观点,主要有两种: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目前,我国的国库会计信息属于秘密事项,立法机关和监督机构查阅国库会计资料需要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尚未向纳税人、捐赠人及广大社会公众公开。所以,目前我国的会计基本目标应该是为各级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国库资金运行情况的会计信息,如实向委托者报告和说明履行受托责任的过程及其结果。

但国库资金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资源的提供者实际上是社会公众。因此,国库会计目标在满足政府需要的同时,必须以公共责任为依据,并且随着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必然对财政透明度、政府信息公开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必须考虑未来广大社会公众对决策有用国库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国库会计目标,具体可以通过三个层次表述:(1)国库会计应该提供有助于各类信息需求者进行各种决策时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包括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征收机关、中央银行、社会公众等。(2)根据我国的会计环境,目前国库会计的目标是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如实反映和监督国家预算收入的形成和支出过程,提供国库资金现金流量和存量信息,从而反映、监督和促进国家预算的执行,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国家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执行、调整提供重要的决策信息。(3)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国库会计可以适当对作为资源提供者的纳税人、捐赠人及广大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帮助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

(三)国库会计对象

根据我国委托制国家金库体制的特点,目前,国家预算款项的收纳、保管和支拨等工作都由人民银行办理。国家组织的预算收入、安排的预算支出、地方各级财政库款的收纳、报解、支出、退付和国债款项的收缴、兑付划转等,这些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就构成了国库会计反映和监督的对象。具体包括:预算资金的收纳、报解、入库、支拨和退付引起的国库资金运动过程及其结果;政府债券款项的资金运动;预算资金调拨引起的国库资金变动等等。目前,我国的国库会计仅仅核算和报告预算内资金运动的情况及结果,核算的范围过于狭窄,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完全,不能完整地反映政府预算的执行过程。为了全面完整地评价国库的受托责任,促进国家预算执行,应进一步扩大国库会计核算范围,逐步取消财政专户,将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会计核算,确保国库会计提供连续、全面、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

二、国库会计要素及信息质量特征

(一)国库会计要素

从会计的对象看,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而对象则是会计要素的综合、抽象和概括,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分类则成要素,综合则为对象。根据国库会计主体的双重属性,国库会计要素可从两方面理解:

从记账主体角度看,国库会计要素可分为资产与负债。体现在中央银行会计报表中的资产为在途资金占用,包括:中央预算支出、兑付国家债券本息款。负债为经理国库款项,包括:中央预算收入、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国库报解款项等。用会计等式表示为:资产=负债。

从报告主体角度看,国库会计要素可分为收入、支出和库存。收入是指政府为了履行其受托责任,根据有关法律和法规所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具体表现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支出是指在财政年度内会计主体由于行政或事业活动或法律规章的规定而发生的财务资源流出。具体表现为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债务预算支出。收入和支出相抵后为结余,在国库报表中体现为库存。用会计等式表示为:收入-支出=库存。

(二)国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是对会计主体提供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它是连接会计目标与会计确认、计量及财务报告信息表述的桥梁与纽带,如果会计信息不能满足信息质量要求,也就无法实现和达到会计目标。笔者认为,我国的国库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当以受托责任为主线,兼顾决策相关性。主要应当包括:可理解性、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还应当包括获取的便捷性,约束条件是成本—效益原则。在这些质量特征中,可理解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应当作为国库会计信息的核心质量特征,其他的质量特征是辅助性的活约束条件,它们有助于提高核心质量特征。

三、国库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

(一)国库会计确认基础

国库会计确认基础是指为达到国库会计目标,而决定在何时确认交易或事项的影响。会计确认基础不同,生成的财务信息也不同,从而可以满足不同的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国库会计与报告的主要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并有助于相关决策,因此国库会计应根据受托责任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国库会计确认基础,提供适当的会计信息。会计确认基础一般有两种:现金制和应计制。

现金制基础主要计量现金资源的流动,可以反映现金资源的来源、分配和使用。国库会计使用现金制基础在证明现金收支合规性控制方面是有效的,能够向各方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关预算收支是否遵守预算授权和法律法规要求,也能为政府及财政部门进行预算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目前,国库会计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的各项原则规定,采用收付实现制(现金制)确认基础。

应计制基础主要计量经济资源的流动。应计制向使用者提供主体控制的资源、主体提供服务的成本等信息。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掀起了以降低政府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浪潮,相对增加了政府直接面对公众的责任。这对国库会计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要求国库会计不仅要提供有关财政资金收支的信息,更需要提供为政府进行高效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相对于现金制确认基础,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应计制基础提供的国库会计信息更为全面,更利于使用者评价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目前,我国也开始进行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政府的财政绩效,与此相适应,国库会计分阶段、分步骤、分项目地引进应计制基础来确认和计量政府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也是必要的。

(二)国库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在确认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已确认对象数量化和价值化的一种会计行为。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两个要素。计量尺度也叫做计量单位,因为无论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都只能是以货币来反映,所以国库会计的计量尺度只能够是货币。计量属性可分为: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等。由于国库会计核算不计算盈亏,所以在计量属性方面,国库会计只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不要求采用类似于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的计量属性。

(三)记账方法

目前,我国国库会计表内科目根据复式记账的原理,采用借贷记账法核算,表外科目根据单式记账原理,采用收付记账法核算。通过国库会计的记录,将预算收支相关的信息数据分别在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进行记录,既可以对国库资金运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具体的描述和量化,又可以对预算收支相关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最终生成具有不同详细程度的国库会计信息。随着现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国库会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国库建立了以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和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国库综合业务集中系统,实现了预算收入直达入库、预算支出实时到账,大大提高了国库会计的数据信息处理能力和政府调配预算资金的灵活性。

(四)国库会计报告

国库会计报告是指国库对外提供的反映国库某一特定日期的资金状况或某一会计期间的资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报表及其有关说明,国库报表包括国库会计报表、预算收支报表。国库作为财政、货币政策的结合点,通过对国库收支存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反映国家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深入了解财政资金运行规律及其对经济、金融运行的影响,揭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关关系,为中央银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这就要求国库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具有完整性、多样性,不仅要提供有关预算资金收支的信息,更需要提供为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高效管理和决策服务的信息。目前,我国现行国库会计报告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国库会计报表内容不完整、提供的信息比较简单;国库会计信息不便于利用等。从完整性的角度,国库会计报告应当全面完整的反映财政收支情况,除了继续报告预算收支以外,还应完整反映预算外收支及结余、非税收入、基金收支以及其他政府资金收支情况。从多样性角度,国库会计报告不仅要提供财务信息,还应当提供非财务信息,即在及时、准确编制各类国库会计报表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库统计分析的作用,对现有国库报表内容进行梳理和完善,并对国库会计核算数据进一步加工和深入挖掘利用,全面反映国库资金动态,进一步发挥国库会计在国家预算执行中的促进、反映和监督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我国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探讨

摘要: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环境会计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理论和方法。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本文从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角度着重介绍了环境会计的概念、对象和要素、目标、基本假设、基本原则、确认与计量、信息披露等七个方面国内部分专家学者的主张和研究成果,力求通过对这些成果的归集,勾勒出我国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的框架,对今后研究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环境会计;基础理论;研究成果

西方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进行了环境会计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环境理论和方法。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研究正向纵深发展,开始环境会计应用方面的研究和探索。而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晚于西方国家20年,葛家澍教授等在《会计研究》1992年第5期上发表《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标志着我国开始环境会计问题的研究,随后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从主要是介绍、借鉴、继承和局部创新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经过二十年的研究与探索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下面就我国会计理论学术界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观点予以介绍: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

虽然环境会计是围绕环境问题而展开的,但人们对环境会计的具体概念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学者如孙兴华、王维平、李祥义等从环境会计的理论依据、计量单位、职能目的及学科属性等方面来定义环境会计。崔将环境会计表述为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此观点为学者们认同最多的。

二、环境会计的对象和要素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反映和管理的内容。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基本内容。所以会计对象决定会计要素。环境会计的对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因此环境会计的对象自然包括自然环境。

孙华兴、王兆蕊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全不自然资源环境,他们把环境会计对象界定为:企业环境行为所涉及的自然环境空间、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孟凡利、安庆钊认为环境会计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王辛平、韩军从资金运动的角度对环境会计对象进行阐述,认为环境会计对象是企业对环境资源的不断损耗和不断补偿的循环过程。蔡昌、陈炜煜进一步指出环境会计对象是自然资源、环境的开发维护及使用成本,以及环境资源的收益和价值补偿过程。

环境会计的要素,国内学者主要提出“三要素论”、 “四要素论”、 “五要素论”、 “六要素论”。 “三要素论”的主要观点:李心合等学者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和环境成本;孙兴华、王维平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是环境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环境收入(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环境污染收入、资源环境保护收入等)、环境会计收益(资源环境收益、环境利润等);王辛平、韩军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的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环境保护收益;刘永祥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四要素论” 的主要观点:朱学义、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有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环境收益和环境利润;李宏英认为环境会计的要素包括环境污染损失、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保护收益;李武立提出“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是对环境会计对象所作的基本分类,分为资产、负债、成本、损失收益五类,只不过它们应包含环境内容;“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没有必要重新界定会计要素,只要将传统财务会计六要素的外延加以补充,引入资源环境以弥补传统会计的缺陷。持此观点的学者包括陆玉明、陈琳、武晓玲、刘爱东、王慧等。

三、环境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活动应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持一元论学者李芳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企业通过对自然环境成本的核算,在提高企业自身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刘爱东、王慧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应是传统会计目标在环境信息上的拓展,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和使用者的各种活动提供一个有用的信息平台,其中特别包括环境方面量化与非量化信息的披露。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层次,对此大多数学者都表示认同,但对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内容说法不一。李祥义、杨劲伟、李宏英、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是促使企业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肖卫平、许磊、王辛平、韩军直接将环境会计的基本目标归结为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目标协调。对于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李祥义、肖卫平、许磊、方文辉认为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杨劲伟、李宏英、王辛平、韩军的观点进一步具体化,即组织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尽可能为社会各部门、各阶层提供与企业环境有关的信息。

四、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环境与会计之间的关系所作出的合理推断,是环境会计核算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那么他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否一致呢?为此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暨南大学罗少德提出环境会计假设同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一致的,没有特殊假设。王蕊、项国闯认为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只要在传统会计基本假设基础上拓宽货币计量假设,采用多种计量单位并用计价的假设。李永祥、刘爱东、王慧、认为环境会计假设应该在坚持传统四项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拓展会计主体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外延。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可以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兼用实物计量单位,甚至文字说明等多种计量属性,已全面揭示会计主体的环境信息。罗新华、何丽萍在此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持续经营假设也要有自己的特殊性,认为环境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是以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孟凡利、方文辉、陈煦江在四假设基础上增加可持续发展假设,提出“五假设理论”。肖卫平提出了涉及会计主体、受托责任、环境价值和多元计量四种假设的环境会计基本假设。受托责任假设认为环境会计的受托责任应不局限于“财产托付论”,而是适用于“资源托付论”,即除了财产的保管和使用外,保护生态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也应成为环境会计中受托责任关系的主要内容。

五、环境会计的基本原则

大多数学者认为环境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核算时必须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但又有其独特性。项国闯认为环境会计核算时除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社会性原则(即环境会计要揭示国家及企业对环境资源的责任)、预警性原则、政策性原则、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的原则。孟凡利、方文辉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有七个: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刘永祥、刘爱东、王慧将七项原则进行整合,提出“三原则”即社会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和充分披露原则。肖卫平提出了社会性原则、政策性原则、推定性原则和最小差错原则。他认为环境会计在确认时,不一定要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义务,而只需存在推定义务。由于环境会计在计量上存在较大模糊性,不可能做到绝对准确,但应遵循最小差错原则,做到相对准确。王蕊则抛开了传统的会计原则,单独提出真实性、充分性、一致性、多种计价基础并用、社会性和政策性原则等六项环境会计原则。

六、环境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对环境会计确认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环境成本的内容及确认环境成本时如何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上。许容、姜星明采用列举的办法,认为环境成本主要包括环境监测与管理费用、环境治理费用、政府对正常和超标准排污征收的排污费、环境问题罚款以及对他人污染造成的人身和经济损害的赔付、环境因素引起的损失。对环境成本的处理,大多数学者认同对发生的环境成本,如果符合资产的标准,就应该将其资本化,并在当期级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不会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环境成本,则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石中美在研究中指出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欲将通过下列方式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则应当将其资本化:提高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能力,提高其效率;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为了减少或防止潜在的污染,从而保护未来环境而发生的成本也应予以资本化。

关于环境会计计量,学者们主要讨论的是计量单位、计量基础和计量方法。对于环境会计的计量单位前面在讨论基本假设是已经述及,不多累述。对于环境会计计量基础,朱学义、方文辉、认为可以是实际成本,也可以是现行成本、重置成本、机会成本等;安庆钊、李武立、王华等认为依据编辑价值理论和环境会计要素的特点,可以采用历史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

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是十分困难的,借鉴环境经济学的估价理论与实践,许多学者提出了有关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孙兴华、王兆蕊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和替代性市场法。李红英的研究指出环境会计的计量有多种计量形式和多种计量方法,如直接市场法、间接市场法、意愿评估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等。同时指出这些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环境会计具有模糊性,只能做到相对准确。安庆钊、徐融、陈红提出了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两种计量方法。王华等认为环境资源一般具有效用性、稀缺性、替代性和非交易性的特点,因此环境会计的计量方法应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的基础上,一般有:机会成本法、预防性支出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生产率变动法。王凤羽认为环境会计的计量需要配合有关数学思维模式进行,提出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和模糊数学法。

确认计量环境成本后,就需要对环境成本进行归集分配,需要进行环境成本计算。学者们的一般观点是有必要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成本计算体系。徐瑜青等人以火力发电厂为力对采用ABC 法计算环境成本进行了专门研究。

七、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

关于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多数学者主张应该将定量总结与定性描述相结合、价值量基础与自然量基础相结合、环境的财务影响报告与非财务影响报告相结合,并认为当前应特别重视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关于环境报告的内容,耿建新、焦若静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而后者是披露的重点。对于信息的披露方式,孟凡利、徐融、陈红、李建发、肖华、储姣、郭金华、刘伏强等提出补充环境会计报告和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至于采取哪种报告模式比较合适理论界看法不一。朱丹认为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增添有关环境会计的核算资料,再辅之以报表附注、文字说明等揭示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王辛平、韩军认为我国目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尚不完善,在短期内大范围形成较系统完备的环境会计报告形式难度较大。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对普通企业可在传统报表的基础上增列“环境资产”、“应付环保费”、“环境资本”或“环保基金”等科目核算有关内容;对于特殊企业,诸如环境污染大户,可重新设计专门的环境会计资产负债表,以体现其行业的独特性。李建发、肖华认为在目前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空缺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首先考虑采取独立环境会计报告模式报告环境信息,待将来我国制定和颁布环境会计具体准则后,在采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模式。

从上面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环境会计还处于基础理论不断完善、会计实务初步实践阶段,许多学者对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会计界应积极借鉴国外环境会计研究成果,特别是环境会计实务研究成果,不断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理论,尽快制定和颁布我国环境会计具体准则,以改善环境会计理论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使环境会计理论能够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浅析财务会计基础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

摘要:会计工作在兵团企业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着兵团资金的核算与周转等,而会计理论是财物会计最核心的概念和原理。因此,本文拟从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程序、会计要素四个方面对财物会计的基础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简要解析,以期对财物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财物会计;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程序;会计要素

《论会计基本理论》是我国所颁布的一项关于会计理论的重要书籍,其中对于会计理论研究的意义进行了归纳,认为其研究有助于界定会计工作的具体范围并且能够为会计以及相关行业研究人士进行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等。因此,兵团的财会工作离不开财务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一、会计目标

每一个管理工作都有自身的目标。会计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会计工作的目的,也就是会计工作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具体来说,财物会计工作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的财务报告给需要财会信息的企业或者个人,这种财务报告包括企业,比如兵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效以及资金流量等在内的相关会计财务信息,以帮助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决策。

目标是人类从事具体活动的指向标,目标不同,活动的内容就会随之不同,因此,在经济社会活动以及社会需要日益变化的今天,会计目标的制订要随时而动、随需而定,同时,会计人员的活动也要随之变化。

二、会计基本假设

假设是在事件发生之前,当事人或者其他人员根据事情的走向以及基本情况等因素对事件做出的合乎情理的预测,它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正是假设的这种特性使得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不可或缺。那么何为会计基本假设呢?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很容易理解,所谓会计基本假设指的是会计工作人员面对变化莫测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状况时,给予基本事实所作出的推测。它假设的对象是各项会计工作开展中所必须的先决条件以及必要条件。它们是会计其他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会计人员失去它们,就像鱼儿离开了水、雄鹰失去了翅膀一样,无法自由顺畅的飞翔。

会计基本假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性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得会计活动得以在一个清晰明确的空间内开展,它主要是指假定会计活动都是为独立于其他主体以及业主之外的,某一特定主体所开展的。会计分期假设是为了给会计分期报告提供相关依据,从而为会计之权责发生制度以及收付实现制度提供理论基础。具体来说,它是假设企业,比如兵团可以将连续经营的长时间段通过人为的手段划分为一个个的短的时间段,而且依据短时间段所确定的收入、支出、利润等财务信息都是正确可以依靠的。持续性经营假设,是为了给兵团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以及计量活动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它是假设兵团可以按现在的状况正常经营下去,不会倒闭或破产。货币计量假设,可以使会计活动的开展拥有统一的计算与衡量标准,从而可以使得会计活动的具体对象可以进行互相之间的对比,使会计的财物报告更加易于理解,又富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一种认定所采用的货币可以作为会计活动计量最准确以及最优的尺度而的假设。

三、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是对会计过程以及环节的科学性归纳,又被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规程或者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会计程序通常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以及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物清查、编制报表。

它们之间存在着既简单又复杂的逻辑关系。简单介绍如下:设置账户是会计人员进行核算工作的起点,它主要是对会计各要素的范围进行具体的分类。复式记账是一种记账方式,记账的对象是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它可以使得经济业务上的往来更全面、清楚。会计记账时必须依据业务发生的证据,这就需要填制以及审核凭证。登记账簿,也是会计程序的重要步骤。账簿能够以一种更加集中的方式将会计凭证中所涉及到的经济业务往来收集起来,使其更加系统。成本,简单来说就是所花费的费用,是一种会计术语的专业表达。对企业费用即成本进行计算能够更好的掌握企业的财政支出状况,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账户清查是对企业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各种账户进行彻底检查,财务会计信息首先要保证的就是真实性,因此账户清查是会计程序中必要的一环。财务报表是会计程序的终点,会计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而财物报表作为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十分重要。

四、会计要素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是会计要素的重要内容。会计要素的确定可以使得会计活动的日常处理变得更加简单而富有规律。会计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为:资产为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相加的总和,而利润是收入去除支出费用,那么资产也可以说是负债、所有者权益与利润即收入刨去支出费用所赚资金的和。

五、结语

从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财物会计,已经走过了三十余年的风雨历程。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所独有的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关系就是会计的基础理论。同其他理论一样,它是对事物的一种高度的抽象与总结,是促进会计实际工作不断进步与完善上的明路灯,因此,做好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研究,掌握其逻辑关系,对于兵团的财物工作来说,至关重要。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

会计学从我国建国初期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我国将会计学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从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文就我国会计学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的战略背景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对会计基础的理论研究提出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学在我国社会学科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要求我国不断提高对会计学的重视程度并且重点制定有效的会计学战略方针。本文就现阶段我国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分析,并基于我国对会计学发展的战略方针对其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可行的措施。

一、会计基础理论概念及特点

会计基础理论概念

会计基础理论主要分为两类。第一则是对会计科学和会计学科的研究。会计科学形成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对于工业产业带动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对世界范围内对经济财务支出的预算和决算都更加严格,为此,会计学作为研究财务活动和成本预算、决算的一门科学而诞生。会计学科则主要是通过讲述会计基础学和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的课程为会计科学做出的准备工作[1]。

会计基础理论特点

客观性。会计基础理论通过对客观存在与会计科学相关的各项事物的阐述,进而揭示会计事物的发展过程本质和规律。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会计部门的相关决策提出宝贵意见[2]。

相对稳定性。会计科学和会计学科的稳定发展是将会计基础理论应用到会计实践工作的必要条件。由于会计基础理论是在会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因此对于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会计客观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也是相对稳定的。

系统性。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改善国家经济环境和细化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对于会计基础理论形成的各个环节和细节,其完整性和系统性都是不可缺少的[3]。

二、会计基础理论发展完善后的内容与功能

2011年7月4日颁布的《“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纲要》中高度指出,需要把包括会计科学在内的相关科学提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中来。可以看出,不断完善和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对于指导各项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4]。

(一)会计基础理论内容

一般性基础理论。一般性会计基础理论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会计基础理论。主要包含了会计系统、本质对象和职能等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完善会计基础理论中的各项环节使会计基础理论更加具备系统性,从而更好地应用到不同的社会对象中,使得社会生产的各项职能都有所提高,通过相互配合和促进来加强会计基础理论对生产领域和科学的指导作用。

管理基础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在发挥其竞技作用的同时,对政府及社会各个生产企业和部门的财政管理又具有较强的管理作用。这使得会计的管理基础理论在会计基础理论的行程中具备了重要的地位。会计管理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了财务的管理、经营理论和会计监督体系理论以及对成本的和利润的运用理论[5]。

(二)会计基础理论功能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及社会生产领域高度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议程。下文重点阐述了在会计基础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主要功能。

认知功能。随着会计科学不断应用深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企业发现自身财政状况、提出完备的财政政策和完善自身的经济体制都具有较大的认知作用。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学习,企业可以认识自身经济体制内部在发展过程中的关联。通过定期对自身相关经济事务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析,从而较高的提高其经济效益。

基础功能。会计学作为当代社会的一门重要科学对生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各项环节都具有较大的作用。而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科学的基础,可以高效地指导会计学的研究、建设和发展。会计科学的发展可以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和完善来进行。通过深化会计基础理论使会计科学工作由抽象化专为具体化,有效地促进会计工作的展开和会计科学的发展。

预见功能。可以通过将会计基础理论应用到会计科学的具体实践工作中来发现和指导企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预见和指导作用,这体现了会计基础理论的预见功能。应用会计基础理论对一定时期内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发展的良好措施,对企也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好的预见和指导作用。

三、会计基础理论发展完善的措施

解放思想。目前我国会计工作的重点仍局限在相关会计人员只对自己单位或部门的预算、核算和决算中,往往对于国家经济的整体发展没有一个全局的考量。这严重阻碍了会计基础理论在社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决策人员和相关会计工作人员需要解放思想,把完善和发展会计基础理论思想提升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这在完善会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坚持创新。对于已形成的会计基础理论在完善的同时还需要挖掘和完善自己身的创新能力,坚持创新理念,使现有的会计基础理论不断融入新的血液来促进和指导社会各个学科的发展。

加强财务管理团队的素质基础。有关部门需要结合目前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时效特征进行必要的理念宣传活动布置,争取将会计相关监督和服务创新功效发展到极致状态根据目前会计职员的专业技能训练标准分析,其在计算机智能控制技术和部门预算、纳税申报等流程中必须稳固良好的疏通、协调角色地位。具体措施包括:定期举办会计基础知识的讲座会谈和内部业务实践活动,必要时可以布置机制范围内部的人员素质竞赛项目,尽量提升职员的专业素养品位,拓宽其在实际应用问题上的处理能力范围。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部门的控制实效地位。财政监管以及相关审计单位必须主动贯彻本职务范围内部的基础思想指导工作,广泛应用不定期抽查手段对必要部门的会计核算业务和经济处理不合规则的问题进行排查,并实现全面优质化改良。这样能够科学疏导整个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能效,进一步稳固财经纪律,保证主体部门资金的合理应用潜力。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会计基础理论形成和发展背景,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特点以及功能和理论发展的重点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会计基础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将会计基础理论应用到生产改革和实践中,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初探

摘要:近年来,会计基础理论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需要相关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深入的挖掘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信息,为我国学科建设的相关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本文从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特点分析入手,详细的阐述了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旨在其能为推动我国会计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会计学;会计基础理论;基础理论

前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会计基础理论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相关学者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创新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其自身的研究水平,最终达到我国的会计基础理论可以应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目标。以下就是对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我国会计基础理论内容的构建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由此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由几个主要的部分组成:第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首先包括会计的一般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的实际工作所涉及到的财产估价等。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会计的国际化理论也被融入到了基础理论的内容中,以便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实现较好的跨国合作项目;第二,由于会计在日常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对企业发展中所产生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因此会计基础理论的重点内容即为会计核算体系理论等内容,该内容的学习可促使相关会计工作人员能在实际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第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还包括会计管理基础理论,该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能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为自身企业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会计体制基础理论也是会计基础理论内容之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涉及的较为广泛,因此,在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将其内容的研究放在主要位置[1]。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点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要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2]。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与表现

(一)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突出的功能表现在认识作用上,即企业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认知来判断会计事物的相关事宜。与此同时,由于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会计事物,因此会计人员利用自身的会计基础理论即可较好的认识会计事物,并为企业解决会计事物问题的同时,也可促使企业在良好的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下能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事物的判断中承担着认识的作用,即企业在发展中若遇到相应的财务问题,会计人员则可通过会计基础理论来对财务的总体特征和规律等进行判断,降低财务问题对企业经济的影响。

(二)指导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发展中还承担着指导作用,例如,会计人员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自身的财务核算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该会计人员即可利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技能高效率的完成核算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拥有着指导作用。而为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要求我国企业的相关部门应通过开展相关的会议等方式来宣传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并通过培训的形式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基础理论的认知,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可促使会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核算认识的基础上,能避免不规范核算行为的发生,并由此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会计基础理论在企业中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上。精准的财务信息可促使企业领导在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时,即可通过财务报表等内容获知,最终促使企业领导可更好的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企业领导在对某一事项进行决策时,也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功能来更好的做出相应的决策行为。

(三)教育作用

教育作用也是也是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之一,即教师在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可利用会计基础理论来完成教学内容。会计基础理论涉及的范围较广,通过对其的教学,可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基础理论认知的基础上,相应的提高其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应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利用其教育作用,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促使他们在进入实际的岗位中,能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现代会计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更好的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教育功能[3]。

四、 结论

综上可知,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关注,并开始着重研究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内容和功能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等。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宣传,促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提高对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视,从而更好的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度,较好的解决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财务难题。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的在推进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学的发展也方兴未艾。中国经济的腾飞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而会计学在中国的学科中是个热门学科。会计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所关注的问题,对于会计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加以概述,并从中分析会计学的性质及其内容,从而概括出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

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学的作用内容,应随着会计学的不断发展有所创新与完善。本文针对会计学发展战略,首先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概念、分类、相关研究等加以概述,通过分析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

关键词: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学;发展战略;功能表现;发展趋势

一、前言

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日渐提高,会计学理论知识难以满足新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应不断加强对会计学理论知识的研究,促进会计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充分发挥会计学科的有效作用。当前,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增强,会计学发展应向着全球化进行,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要求,现根据个人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会计基础理论问题加以探究。

二、会计基础理论概述

1、概念

基础理论是对人们社会实践获得的系统结论的概述,往往蕴含在某些基础学科之中,指导社会活动中人们进行事物分析与判断,从而获得更多的自然规律,认清事物或者活动具有的本质特性。而对于会计基础理论而言,既具有基础理论的所有的性质,又是会计学包含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是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般理论探讨[1]。

2、分类

会计基础理论涵盖内容较多,涉及到会计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可根据基础理论的形式不同,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划分。第一类,一般基础理论。会计本质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系统理论、会计目标理论等都属于会计一般基础理论范围。第二类,会计体制理论。主要指涉及到会计体制的理论探讨,包括会计法规、会计机制、会计机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第三类,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会计学科中的主要部分,涉及的基础理论较多,重要的有会计信息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核算准则理论等。第四类,会计管理理论。该类基础理论涉及到会计的管理方面,管理体系理论、效益理论、经营理论等。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经过大量的实践表明,会计基础理论具备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会计基础理论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即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对会计事物的评价要保持客观的态度,不允许将个人的主观思想融入到工作环境中,影响对事物本质内容的评判。其次,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在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的相关部门会根据会计工作内容的特别和功能等方面制定出相应的机制和政策,并要求会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来执行。因此,从中可以看出,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它可以促使会计事物的运行保持较好的协调与统一。除此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备系统性、前提性、支持性等特点。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表现

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对于相关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会计学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会计学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针对会计学发展战略下,会计基础理论具有的功能表现加以总结。

1、认知功能

根据相关基础理论概念可知,会计基础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具体的会计实践活动,通过相关的会计实践研究从而对会计事物有所系统总结。因此,会计人员可以通过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会计事物与会计活动形成全面认知,当在企业会计经营活动中,若遇到相关会计问题可根据会计基础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根据相关规律解决问题减少经济损失。可见,会计基础理论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指导会计人员对会计事物形成良好认识,并在具体的会计活动中将认知的理论进行运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经济效益[2]。

2、规范功能

基础理论一般是对正确的认知与规律的总结,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可以作为一种会计标准对会计行为加以规范。企业在进行会计行为时,要对会计基础理论充分掌握与理解,将其作为标准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也可作为重要指标考核相关会计人员的行为是否合理。与此同时,会计基础理论也可规范会计活动,比如说会计核算基础理论,该理论可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加以规范,使会计核算工作更具实效性。

3、指导功能

新时期,会计工作在众多的企业、事业单位都有所涉及,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会计基础理论更是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企业的经营决策与发展目标的制定都离不开会计基础理论,通过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企业管理者才能更好的掌握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完善的企业发展目标。其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生产经营工作是企业的关键,同时由于涉及的会计行为较多,人员素质与专业技能都需要借助相关理论加以指导,当会计人员对基础理论有了充分认识,就会产生自我约束的作用,从而减少了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最后,指导企业的管理工作。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做好会计管理工作首要任务是对相关管理理论有所掌握,根据理论实践经验指导管理工作的开展。

4、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主要是将基础理论运用于教学,当前会计专业是我国热门学科专业之一,也是经济类院校的重点学科,开展会计教学工作则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理论作为依据。进行会计学知识学习,首先要对会计基础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职业道德的培养,高校展开会计教学时,会以《会计学原理》或者《会计基础》等课程进行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形成充分了解。其次,教师会对学生进行《会计规范》知识讲解,提高学生会计行为的规范意识,这些规范准则都是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内容。最后,结合现代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方法,运用会计基础理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见,会计基础理论对会计教学做出重大贡献[3]。

五、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1、发展战略方向

新形式下,会计基础理论应适应时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当前,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会计学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与计划,并在会计基础理论运用中加以体现,比如说,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进步,会计学发展应紧跟时代步伐,对会计基础理论不断改革创新,提高会计学理论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会计基础理论应遵循如下发展原则:

第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我国自然资源逐渐匮乏,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为此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做好全面协调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损害设定成一定的指标,并将其运用到经济核算之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则。新时期对会计学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相关研究人员对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基础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在今后应重视对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方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基础理论[4]。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基础理论时,要将会计学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业,具体的是要将环境会计作为研究的一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对经济组织的经济核算中,更要注重对于坏环境造成的损害是否超出了设定的标准。会计基础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依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

六、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会计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提高了对会计基础理论的关注,并开始着重研究会计基础的特点,内容和功能等,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核算能力等。会计基础理论具有较多的功能表现,对规范企业会计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对会计学发展提出的重要要求,我们应该始终致力于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营造良好的基础理论创新条件,不断更新会计理论发展观念,推动会计基础理论发展,发挥理论带动实际优势。不断加强现代化会计学科建设,更相关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学者,因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国情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充分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更好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创新建设道路。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问题浅析

摘 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会计学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创新发展阶段,这个时候,市场急需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会计学如何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从战略角度研究会计学发展,将会计基础作为研究的重点,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会计学;会计基础理论;战略发展

引言

随着会计学的完善,会计基础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基于战略角度的会计基础理论,是促进会计行业进步,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能够帮助会计人员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会计行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从会计理论的概念、分类等各个方面入手,掌握会计工作的趋向以及特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会计工作,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

基于战略角度的会计基础理论,首先要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具体如下:

会计基础理论包括会计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对象以及会计职能等等,会计环境主要是指外部原因对会计熊产生的影响,比如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法律等等。稳定、和谐的会计环境能够更好的为会计工作提供支持,保障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会计信息体统包括了企业单位,也是单位的最重要,最关键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存亡以及经济活动的成败。这些信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数据,能够wield企业系统化、连续性的提供企业效益状况,是企业未来发展与管理的数据来源。会计工作以特定对象为主,每天都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进行管理、监督和统计,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相关内容,将会计职能分为: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个方面,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会计职能也会不断变化和改变,包括反映与控制、监督与分析、考核与评价等等。

二、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会计基础理论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并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包括:客观性。会计工作者在工作的过程中,从会计统计、监督以及结论等等,通过这些工作获得相关的数据,依据数据,客观分析当前企业的经营状况或者经济情况,减少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规范性,是企业内部所有的会计工作者都必须要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在自己管理范围内进行工作,不能够因为一己私利而采取损害集体以及企业利益的行为,会计基础理论的客观性与规范性,是保障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关键,也是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各项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处理以上几点之外,会计基础理论还具有前瞻性、系统性以及支持性等特征。

三、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

1.认识作用

会计基础理论最主要的目的是奠定企业会计人员的发展前提,会计人员通过会计理论基础能够更好的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宏观的了解,这样在企业会计工作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就能够随时解决和处理,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会计基础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同样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能够帮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会计实务的重要性,能够更好的把握企业未来经济活动以及经营的趋向,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占据市场份额。

2.指导作用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紧依赖于会计基础理论,比如会计基础理论中的相关专业内容,能够帮助会计从业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综合能力,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很高,不管是理论知识能力,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需要具备较高的水平,但是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还需要克服各种来自外界的诱惑,因此需要会计理论基础能够为会计人员指明工作的方向,帮助他们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会计工作。另外,会计基础理论,还是企业领导者与决策者制定各项经济决策的依据,在会计人员培训工作方面提供指导,最关键的是可以规范会计人员行为,减少工作中出现错误的几率,大幅度增加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企业领导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掌握到企业的真实的发展情况,并处以对未来的经济规划、方式进行调整,包括产业结果以及业务交流等等,这些方面的决策都依赖于准确的会计信息。会计基础理论的指导性非常重要。

3.教育作用

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需要不断提升,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企业内部需要不断进行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活动,会计基础理论为人员专业培训活动提供了指导,因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学习素材,通过学习会计基础理论,他们统计整合数据的能力,基础会计技能都会得到提升,企业在培养会计人员的时候,要讲会计理论知识作为重点,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以当前市场形势为前提,强化人才的亏啊鸡基础理论实践指导,奠定人才的相关操作技能,在未来遭遇工作问题的时候,可以熟练的解决,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保障企业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发展趋势

1.发展战略方向

新形式下会计基础理论应适应时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战略目标。当前,科学发展观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进步有显著促进作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会计基础理论的可持续发展。明确会计学发展战略,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与计划,并在会计基础理论运用中加以体现,比如说,理论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发展趋势

第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带来了‘定的负面影响,致使我国自然资源逐渐亏乏,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为此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做好全面协调工作,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环境损害设定成一定的指标,并将其运用到经济核算之中,提高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原则。发展会计基础理论,要以当前的经济实际情况为基础,不能够脱离实际,依据当前需求,不断创新与完善会计基础原则,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会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中国企业内部相关管理者与会计领域的专业人才,应该客观借鉴国外的先进会计理论与观念,同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色,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基础理论。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要关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基础理论时,要将会计学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业,具体的是要将环境会计作为研究的方面,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在对经济组织的经济核算中,更要注重对于坏环境造成的损害是否超出了设定的标准。会计基础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是要依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

结束语

在会计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计基础理论也需要不断完善,要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为基础,将提升企业会计专业技能为目的,奠定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能力,强化会计人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规范财务会计人员的行为,营造良好的企业会计环境,充分发挥会计基础的指导作用,才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依据。

会计基础理论论文:浅议21世纪我国会计基础理论体系

摘要:21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任务、新的要求将给会计迎来新的挑战,也必将对现有的会计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知识经济的特征要求对会计进行全面的改革,重新构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基础理论体系。本文重点论述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计量模式和会计平衡公式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所应做的调整与创新。

关键词:知识经济;会计基础理论;创新

一、会计原则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会计理论中相关概念定义等已不能对其内涵做出完整的解释,而需要给予重新定义,诸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确认和计量等。会计核算空间将被拓宽,会计报告将呈现多样性、充分性和及时性,会计信息处理技术将更发达、信息传送更快捷。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坚持传统会计核算原则的同时,又要符合其独特要求,拓展或改变部分原则内涵。历史成本原则显得不合时宜,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应采用某种形式的市场价值,混合使用两种或多种计量基础,完整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相关性原则要做到对外对内报告并重,对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内部经营者都要快速提供相关信息资料,满足多变环境的要求;为利于反映现金流量信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适应现实经济中的衍生金融工具等经济事项,权责发生制原则将与收付实现制结合起来运用,对网络经济以现金流动制为基础进行核算:配比性原则因“虚拟公司”的出现及合作各方要求合理分配实物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的耗费,配比范围扩大了,核算方式也因不确定性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及时性原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础上,会计必须能够随经济业务变化而变化,提供“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灵活性原则致使人力资源会计、知识会计在坚持精确计量的同时,合理运用模糊计量方法,将精确计量和模糊计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披露原则既要求反映财务资本的货币化会计信息,也要求将人力资源、知识资源在报告中全面、适当、公正地予以揭示和披露。

二、会计假设

随着近20年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计算机的产生,计算系统的发展,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出现了许多原有经济环境中难以想象的经济活动。以信息为产品的虚拟主体大量兴起,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相继登台,使得立足于传统商品经济的会计基本假设理论受到了严峻挑战,导致现有的会计基本假设部分或全部地受到否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应予以披露的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假设失去了支持它的合理事实基础时或者当假设所依据的事实与现实差距很大时,会计假设也必须及时作出相应修正,以适应新的环境。

(一)会计主体假设

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我国除了具有独立资金、完整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经济实体外,将会更多地涌现出经济发展水平多样化和财产权益日益复杂化的虚拟主体。虚拟主体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或形式上的企业组织。在网络化经济时代,经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都具有较强的变动性。企业可以由多家独立公司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迅速的联合和重组,形成一种临时性结盟组织,即虚拟公司。虚拟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以往的空间概念,极大地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存在方式,组成公司的各独立企业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组,随时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加或减少组合。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变成一种新型的“相对会计主体”,这种“相对”会计主体,拓展了传统有形的会计主体假设。“网上公司”“远距离多主体的网上合作体”等形式的出现,则突破了原有会计主体的“空间”概念。“媒体空间”中的会计主体会越来越多,外延也愈难以界定。会计主体应承认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会计上对虚拟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及有关记录和报告,都应适应这个特殊会计主体的需要。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

(二)持续经营假设

基于现实主体和虚拟主体同时存在的情况,持续经营是假定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但随着竞争加剧和风险增大,企业随时会出现被并购、清算、终止的可能,虚拟公司的经营活动呈现出即合即分的即时性特征,具有临时性和不可预测性,它能根据市场需要,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虚拟公司是一个存在于网上的临时性组织,进行的多是一次性交易,完成后即进行解散,因而引发对持续经营假设的挑战。有人主张代之以破产清算和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的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因此,笔者也认为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会计分期假设

在网络经济环境下,虚拟企业随市场机遇的出现而产生,市场机遇的可变性决定了它的存续时间可能很短,甚至可能在几分钟之间就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完成一笔业务后即宣告解散,所以在一个极短时间内再划分时间段已无必要,只要把会计期间与交易期间统一就可解决该问题。因此,有人提出以虚拟企业的网上交易期作为一个会计期间,可以在一次交易后只编制一次会计报表便可满足需要。这样就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从而使收益等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从另一方面说,在网络时代,计算机强大的运算和传输功能使企业财务管理由静态走向动态,使企业在任何时点,都可将已发生的经济交易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及时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而无须等待会计期末,因而网络时代信息传递的实时性使会计分期假设消除了时间的断点,也引发了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否定。笔者认为,对于网络经济可取消会计分期假设,对实体经济仍可适用会计分期假设。

(四)货币计量假设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意义上的货币已发展成为电子货币。货币出现了无纸化趋势,加上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这些对虚拟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又无法用货币计量,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予以披露。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发展非货币计量单位,以使这些变动因素的计量变成可比性强和易于分析的因素,满足利害关系人对这些非经济性信息的需求。会计是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全面系统的反映,为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货币这样一个统一的量度,然而在网络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模糊了经济活动国内国外的界限,同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活动的不断增长使得国际间各国货币汇率变动很大,这在客观上要求以全球一致的电子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会计计量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的重点是要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会计计量问题。传统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有客观、可验证、中立等优点,知识经济时代仍需要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但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重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技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估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为正确计量无形资产的真正价值,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资料能够对投资者和决策者真正有用,在会计系统中引人多重计量手段,因不同会计事项性质而选择不同计量手段将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对于实物资源,可沿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如果物价变动较大时,可在编制财务报表时,按历史成本/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模式进行调整,以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第二,对于人力资源,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人力资源的计量,可分为成本与价值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现行成本)。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主要是现行成本法或未来贴现法。但人力资源(价值)因其强调人在未来服务期对企业的贡献,其计量是极其困难的,一般可以以劳动力市场为基础,以劳动力的现行市价计价。第三,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可采用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由于大多数衍生金融工具,表现为一种合约,它只产生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而交易事项并未发生,故无历史成本可言,需用市价代表公允价值。第四,对未来需求须估计的事项,可采用可实现净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第五,对于衍生资源,可采用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以及现行市价(或公允价值)/名义货币单位计量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计量。

需要说明的是,公允价值是以当前的市场价格、现行价值为计价基础的计量方法,正好弥补历史成本的不足,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能较准确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能确切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对于人力资源、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期货”“期权”“远期合同”等采用公允价值能较好地计量。

四、会计平衡公式

在一般经济学意义上,任何社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三个因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但在传统的会计中,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投入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好像只要有这些便可建立一个企业,自动带来收益,这显然是与事实相悖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有两种所有者:一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他们提供基本劳动条件;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他们完成劳动过程。所以,客观上要求企业对劳动的投入必须和其他要素的投入一样对待,将劳动视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会计中得到反映,与此相联系,劳动者权益与投资者权益一样需要在会计权益概念中得到体现。

会计必须对人力资源成本、人力资源价值、劳动者权益进行恰当的评价、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传统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应修订为:知识资产+有形资产=负债+劳动者权益+所有者权益,即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再加上劳动者权益要素:利润分配也应随着劳动者权益要素的建立而由仅仅在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改为由投资者和劳动者共享。

资产包括知识资产和有形资产,这里的有形资产是传统会计上除无形资产之外的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它依旧是资产的组成部分。知识资产将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往往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产=人力资产+智力资产+结构性资产+市场资产。在这四个组成部分中,人力资产是实现价值和增值的基础:结构性资产则是保证和支持人力资源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资产;市场资产是企业资产获得市场价值,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主要途径,没有合适的市场资产,资产价值难以实现和发挥;智力资产是知识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实现资产的价值和增值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知识资产是一种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软资产,是一种无形化的知识、技术、信息形态资产,是以智力劳动为主创造的一种非物质化的战略资源,虽具无形性,但它可借助一定的知识、技术等载体来展现,而不是虚无飘渺的事物,知识资产一般很难确认和计量,但它并非不可确认和计量。

五、会计确认基础

国际上有识之士实际上早已认识到权责发生制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收益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确认基础,但对另一个重要的报表――现金流量表的确认基础在会计基本假设中未予以明确。由此看来,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流量制均应用来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由于核算的“网络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会计部门和销售、经营、采购等部门业务相融合,经济业务可以实时地发生和结算,使得会计确认的基础将逐步由权责发生制转变为收付实现制。但会计确认基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现行会计制度中,权责发生制会计是以会计分期假设为前提的。在网络经济时代,大量虚拟企业的出现使会计分期假设受到了强烈冲击,因此,实现现金流动制正是未来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虽然比较合理,但其只能用于历史的现金收支信息的处理,而现金流动制不止限于实际已发生的现金收支,它还包括可能的虚拟现金流量,可不受会计分期的约束,可随时提供会计信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