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02 05:04:2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景观设计论文范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乡土景观--得克萨斯州景观设计的符号和象征

美国景观设计师在园林或私宅设计方面深受自然景观的启发。为什么自然界能够成为景观创作的灵感和象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形、土壤、气候、地质和植被,这些丰富的自然特征不仅是构筑乡土景观的重要元素,同时使不同区域具有独特性、地域感以及引以为豪的区域价值和对不同生物群落的认识。

随着美国西进运动的迅速推进,欧洲文化、园林历史和文化遗物也被潜移默化地移植进来。当时人们不喜欢采用当地景观类型和材料为基础的园林设计,其中部分原因是它们过于乡土。对于美国人而言,景观设计中融合整剪绿篱和传统形式,同时远离自然主题这种尽人皆知的形式在当时早已司空见惯。美国干燥的西南部也许是当时景观设计融合自然形式的唯一典范,那里的景观多运用岩层和耐旱野生植被。

粗犷而不失细腻

得克萨斯州位于美国的中南部,地域广袤、气候多样、景色旖旎。中部和南部地区运用本地资源来展现得克萨斯州特有的乡土景观。得克萨斯州丘陵地(texas hill country)景色优美,青山葱郁。喀斯特地貌上泉水湖星罗棋布,城市环绕着最大的泉水湖或沿河流兴建。

或许就是这种自然的粗犷才使得克萨斯人对它的认识是如此的生动和神往。自然景观的粗犷和局限需要一个适应阶段,这是因为许多公共花园或私人花园都融合一定的乡土景观。许多设计评论家认为这种方法缺乏说服力或者了无生趣。他们声称,如果设计不鲜明生动或是不具有相关性,那么就枯燥无味,缺乏艺术美感。然而,由于运输成本增加,建造成本也相应增加,同时维护用水供应不足,许多来得克萨斯州的游客只是为了欣赏自然美景,这种结合自然的景观设计理念也就越发重要与适宜了。

温柔地触及自然

大多数带有乡土韵味的景观设计都基于一个前提条件,即项目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预。这一点在奥斯汀和圣安东尼奥的许多项目中都可以体现出来。特别是奥斯汀贝尔克奈斯悬崖地区西部,这里是濒危的洞穴无脊椎动物和高地鸣禽类动物的理想家园。因此,场地的清理和保护尤显重要,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形成更多独特适宜的项目和增值效益,田园风格在这里备受推崇。

对场地的充分了解是运用这种方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约翰•西蒙兹(john simonds)在他的《景观设计学》一书中谈到人们必须懂得从场地中学习,观看日出,观察每一天的变化,仔细观测并记录光、风和景色的变化。设计师如果在设计之初就密切关注自然场地,那么建筑和景观就会达到最佳结合。当业主选择自然设计风格时,整个设计团队和承建团队就必须认同这一理念和方法,精诚合作,实现目标,对野生动植物、土壤环境和下游的邻国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也降至最低。滑坡、浅层土壤下陷和强降雨时有发生,这一点尤为重要。

为了确定建造的限制要求,需要保持与负责监测保护措施的主要人员频繁会晤以及严格遵守强制性法规政策。

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

负责得克萨斯州丘陵地的设计师深知从自然美景中汲取灵感,利用已有景观的“现成”元素,使当地的自然特征和美景组成一幅天然画卷。无论是葱郁的大树还是矮小的肉质植物,它们与自然的岩石形态、干涸或清泉潺潺的小溪以及绵延起伏的地势交相呼应,共同描绘出景观设计的背景幕。设计师熟知并欣赏这些基本的自然元素,因此有时运用的设计手法来自于直觉或瞬间的灵感。

枝干缠绕的巨大橡树历经百年沧桑。像橡树这样枝繁叶茂的大树可以成为小型住宅花园或公共公园的中心装饰元素。丰富的树种和得克萨斯州特有的野花描绘出一幅成功的景观设计图。原¬有的植物被巧妙地融入景观设计中,人工痕迹仅是一些小径、步道和简单的结构。

自然的地势、水域和草地魂牵梦绕着得克萨斯州几代设计师。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接纳影响着这里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和其他结构设计以适应自然场地的要求。对乡土景观的欣赏主要深受中西部景观设计师詹斯•詹逊(jens jenson)的影响。他曾说道:“我想告诉你,朋友们,没有比自然赋予的美更适合我们人类了。美国自然景观的独特美是景观设计宝库中一朵珍贵的奇葩。”

乡土风情的植被

葱郁迷人、独具特色的植物群落是得克萨斯州中部真正的景观财富。各种各样的树木、多年生植物以及灌木丛随处可见。奥斯汀和圣安东尼奥靠近5个主要生态群落汇合处,这5个主要生态群落根据土壤、地质、气候和地形特征进行划分。由于景观建筑师都熟悉该地区的基本植物,越来越多的本地植物被运用到景观设计中。

常青的橡树、榆树、杜松以及得克萨斯山月桂、紫荆木、浆果鹃、代茶冬青和柿树等不胜枚举的开花树木有时形成密不透风的天篷,有时则独树一帜。当地植物勾勒出森林、灌木丛和高低草甸组成的立体画卷。画卷中还包括河流、溪流和干涸的小溪,水边是密集的亲水植被。除了常青的开花植物,灌木丛、草地、多年生植物和一年生植物也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景致。尽管冬天气候温和,但常有周期性降雨,几乎不下雪,也没有极冷或极热的极端天气。

植物的季节性对于景观设计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们可以利用多种植被来展现某种特有的全年景观。同样,许多植被所需的园艺护理相对很少,也为景观设计带来一定的帮助。丰富的色彩和质感反映出当地独特的植物群落。得克萨斯州中部的乡土植被被广泛采用,当地苗木产业为满足公众需求创造数百万美元的效益。

景观植被的选择采用相辅相成的植物群落。通过了解土壤、湿度等特性、日照/遮阴等参数以及本地植物间的联系,景观设计很大程度上摆脱文化需求的束缚以及养护的限制。植物被编组排列,协调一致,并非简单地成排或网状排列。这样的种植设计不仅需要清楚地掌握当地气候、土壤深度和日光投影图案,而且需要灵活的应变能力。为了营造优美的设计效果,植物无须均衡统一,间距也并非严格相同。无论垂直还是水平,了解植被最终的生长模式和层次都是十分重要的。

永恒多变的石材

得克萨斯州中部的石灰岩山体现出贝尔克奈斯悬崖岩石形态的原真美。粗糙陡峭的断崖在某处可以一泻数百英尺,而在别处则形成水平岩床的基座。当地的岩石景观也是大自然赐予景观建筑师的另一份厚礼。它们被精心保留下来,并不断地得到优化。如同当地的植物群落一样,岩石和天然石形态构成花园或景观的灵魂。除了石灰岩以外,其他的本地石材还包括花岗岩以及褐色、棕色和金黄色的砂岩。

石材利用方面还注重可持续性原则。尽量避免从外地或其他国家进口高品质石材以减少运输成本。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的评分将降低燃油汽车运输的高成本视为一个重要指标。石材在景观设计中具有诸多功能:碎砾石可以用于铺路,充当结构填料,修建园墙、水池或水景、挡土墙、墓穴和灵灰安置所、入口拱门和立柱、藤架支柱、台阶以及景观镶边。在确定项目主色调时,选择与场地相适应的石材也很重要。建造建筑物时经常会有多余的石材,这些石材可以进行再利用。

以前,新石材需匹配原始地质以确保与场地的完美融合。这一点在许多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景观设计中明显体现。所有这些材料都表现在建筑的文艺复兴,特别是田园风格的景观设计上。石材不仅勾勒并强调地块的自然轮廓,而且具有挡土、护土的功能。跨越一条天然溪流的琢石圬工桥采用当地采集的漂石重新修建,是地面、排水道和倾斜地势的典型体现。

当地景观石形成诸多设计的典型结构。其中一个通过石材营造“场地感”的明显手法就是在平台、种植床和挡土墙中采用本地采集的石材。挖掘的石灰岩层形成平坦的水平面,使它们很容易构筑高达20英尺(约合6米)以上的墙体。

许多低矮的平台仅与步行者的视线齐平。施工开凿的石材是新材料的奇妙源泉,同时获得这些新材料的成本极低:通常只包括材料的采集、储存和随后的放置所需要的支出。整个工序由熟练的专业技工操作,他们与景观设计师通力合作,利用当地石材创作出田园风情或几何形态的景观设计。

运用当地石材开展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熟悉石材来源和采石及加工工艺。通常情况下,石材如果不是通过当地再利用的资源获得,那么它的运输成本就要处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整个项目预算、建筑风格和景观方案都已确定,就要评估成本变量。尽管美国人很容易依赖于建筑材料的出口,但是他们最近开始关注来自地方采石场和场地的石块这样的本地材料。作者设计的约翰逊总统夫人野生花卉中心(lady bird johnson wildflower center)就是采用当地石材建造的成功典范。它的主要景观是石板和当地采集的漂石组成的铺路图案。景观和建筑完美融合:建筑石材用于部分景观设计中,如座椅、园墙和立柱。

当地的开花植物与得克萨斯州丘陵地的植被彼此交相呼应,仿佛瀑布一般从石台上倾泻下来。这种艺术效果可以通过低矮的园墙和高大的支护结构来实现。

小溪和排水道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本地烙印,有时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景观的完整表现形式。石材设计的一条抽象小溪被极少的建筑景观所环绕,堪称别具匠心的线性景观。这种景观还包括瀑布、河流和细流,它们被用来效仿天然石灰岩 水道的不规则性。像从前一样,用来营造田园溪流的材料可以来自石材丰富的本地区,或是其他循环利用的建筑工地的当地采石场。

细流和水景充满了历经岁月洗礼的沧桑感。它们自身仿佛本地树木不规则的树干一般。景观可以被设计成全年完全干涸的状态,然而它却可以给人一种涓涓细流般的感觉。这种视觉假相在各个国家的造园历史上都得到充分演绎。得克萨斯州许多的当地景观利用石材组合形式来演绎一个较大的景观理念。景观设计师在创作石材水景时要特别注意当地自然的地质形态层。

健康的田园景观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用于休闲娱乐的安全健康的户外空间尤显必要。丰富的乡土景观越来越注重满足人们放松、沉思和静心等基本要求。在《自然的体验》(1989年)一书中,环境心理学家雷切尔•卡普兰和斯蒂芬•卡普兰(rachel and stephen kaplan)认为自然和野生环境有助于缓解人的精神疲劳。理查•洛夫(richard louv)在其新著《森¬林里的最后一个孩童》一书中写道,为孩子创造无拘无束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势在必行。孩子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他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就随之减少,所谓的支持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也就没有任何思想根基和想象空间,成为一纸空谈而已。

在当地自然启发下设计的公园或开阔的花园也关系到公共健康事宜。花园成为城市景观中的一方净土。适者生存原则具有一定的生态暗含,如果孩子从小不开发创造力,那么他们就无法领悟到自然界中生命给予的启迪。无论我们是否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公园和开放空间,甚至高度人工建造的景观都能够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

在拥挤的城市中我们有必要拆除未充分使用的建筑或陈旧过时的设施,利用这些空间来建造自然公园。美国景观设计之父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将景观设计视为一种职业,公共健康是这个职业背后考虑的重要因素。他希望建造一些有益于健康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呼吸清新的空气,散步、锻炼或欣赏美景。我们应该重新学习奥姆斯特德和詹逊的设计理念,在自然界中汲取创作的灵感。

结论

景观设计师通过研究认识每一地区的独特性,能够创作出更富责任感的作品。我们这里谈到的方法已在诸多项目中得到验证。城市的扩张以及人口的激增,势必要求我们建造更多的绿色自然空间。得克萨斯州的乡土景观不仅得益于自然的启发,同时也是结合各种新思想和理念,创造更加美好环境的榜样。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景观设计思考

论文关键词:传统美学 无为 内省 景观

论文摘要:从传统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城市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设计,通过传统美学的研究,为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提供关学依据,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期望从美学角度出发的景观设计可以端f-.l-4j’l对城市的审美态度,改变人们习惯的审美方式,从而培养人们新的审美观。

城市是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安全来到城市,为了美好的生活聚居于城市”。城市的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随着城市结构、功能和性质的不断发展变化,人对城市的需求早就超越了单一的功能需求,而涉及社会、自然、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传统美学就是在城市转变结构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为了更好地设计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品质,设计者应遵循传统美学精神,发展现代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推崇人格,视自然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其审美方式追求心灵体会,强调悟性。支配并影响中国美学思想的四大主干是儒家、道家、楚风及禅宗。儒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讲求乐观奋斗;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超脱世俗;屈原“虽就死而毋悔”,执着顽强;禅宗“万古长空,一朝明月”,形而上学〔}7。四大思想不仅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更代表了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

1儒家美学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重视和强调社会伦理。作为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孔子将儒家美学思想建立在“仁学”的基础上,并从“仁学”出发,深刻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他的美学观点基本在于:一方面肯定满足个体需求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又处处强调把这种个体需求导向伦理与规范。因此,基于这种基本观点,艺术对于人所产生的愉悦作用被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是可以发挥的。这就要求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考虑到城市居民个体的使用与需求。在初步设计时就应将居民个体的使用与审美作为设计准则之一。从个体的认知角度来设计开放空间的景观并照顾到每一个人对审美及功能的需求。另外,个体艺术需要与群体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应从居民个体使用出发,在空间上不完全区分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从群体使用的角度保证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和谐性,保障其可操作性与安全性。儒家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以伦理目的为导向,个体的需求必须与社会的群体规范达到统一。例如安徽省宏村建造的水墨宏村,正是由此出发建造的新式田园山水建筑居住景观(图l}o

整个居住区从当地居民用水、生活的需要出发,建筑风格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同时,延续了当地的建筑古风。从精神上愉悦居民,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文化的延续、地方美学的展示。并将居民的共同活动中心置于居住区的中心地区,以满足整个区域居民的使用需求(图2)。

当代城市景观应同时考虑居民个体使用与群体使用的协调发展,从功能、结构与空间上充分调节开放空间景观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才能真正达到满足城市居民多种协调生活的需求。

2道家美学

道家美学的代表为庄子及其学派,他的美学思想完全建立在“道”的理论基础上。与儒家美学的观点相反,道家美学致力于揭露美与善、美与真的尖锐矛盾以及美丑对立的相对性、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该学派认为一切人为的审美与艺术活动都有害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发展。就像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言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就是说最大、最完美动听的音乐是听不到的声音;最大、最完美的形象则是看不到的形象。那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景观,国内大部分的人为景观建设都是不完美的。

立足于多元化发展的国际都市,我国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无不用其极,利用多种手段及设计方法,将城市景观创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人为景观。设计使用的材料大都是经过大量切分拼贴的高级铺装材质。原有天然的材质因为其美观与经济价值的关系极少使用,这也造成了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发展的生态不和谐。在道家来看,真正的美并不是世俗追求的感官声色,而是人与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的绝对自由境界。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也应该是能够将使用的人与设计的环境合为一体,任意自由使用的景观。开放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向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发展[[3)。在设计中尽可能保留自然无为的环境,在保留的基础上改造环境,并尽量使用源于天然的材料铺装,达到道家自然无为的美学要求。著名建筑师赖特在1911年建造的西塔里埃森,他从城市建筑景观的角度充分利用当地的材料建设了不拘形式的、充满野趣的建筑群[4]。

这群就像是在沙漠中生长出的植物一样的建筑景观正体现了道家所谓的“道法自然”。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即使当地气候炎热,雨水稀少,但因为建筑景观的材料均为当地的石材,而顶部则利用帆布板可移动通风,使得在建筑群里办公居住的人悠闲自得。

3楚骚美学

楚骚美学思想是儒、道两家的特殊结合。对于美的追求,楚风非常重视情感的热烈表现以及想象的自由抒发。从形式上来说,它实际上是追求一种“惊采绝艳”的官能感受。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对现代城市开放空间景观的设计也有影响。很多的城市开放空间为了追求所谓的“浓墨重彩”“山水园林”,刻意将开放空间简洁设计。不改变空间的原有资源,只在重点部位大幅度建设绿化、水景,进行断层设计。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的范围及使用受到限制,造成部分空间闲置。整体开放空间景观平淡无奇,设计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乃至嗅觉等多种感官感受上都没有充分的体现。结合楚骚的美学观点,城市开放空间景观应该因地制宜,保留原有生态环境并进行空间改造,使小空间扩大化。设计思想创新,从人的功能感官出发,创建新型的开放型空间,满足居民的多层次需求。

5结语

城市形态的构成离不开环境、空间和社会生活。良好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开放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设计又离不开美学的渗透。从我国传统美学的角度考虑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应吸纳儒、道、楚、禅4种美学精神,使之具有功能协调的整体之美、生态自然的无为之美、设计创新的热烈之美、文脉延续的内省之美。这样我国的城市开放空间景观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城市环境的品质才能逐步提高,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改善居民的城市生活品质,加强社会的和谐发展。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东西方文化观的融合

摘要:极简主义景观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蓬勃发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并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东西方文化上都有其共同的观点和文化特征,在中西园林景观设计中都能找到诸多相似的地方。研究二者的渊源与特点对于我国景观设计的融合创新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字:景观设计;极简主义;融合创新

极简主义景观将景观简洁的形式与复杂的内涵结合在一起,个性鲜明,体现出强烈的现代化、工业化特征,追求极度简化、客观、抽象,以很少的设计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间。对极简主义景观历史的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内涵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方文化则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外显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在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古代东方和西方艺术中,极简主义景观处曾经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对极简的追求。而在当代景观设计中,穿越时空与地域的差异最终走向融合的状态。极简主义景观作为继承发扬传统的一个优秀范例,不是纯粹地对既往风格的延续、传统符号的卖弄,应该立足当代,回顾传统,放眼未来,深层挖掘,寻找当时当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对极简主义景观中东西方文化的关联性研究,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多的思考和启示,对当前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东方文化意蕴

“极简”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成为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它摈弃陈俗与浮华,直至本原。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运用简洁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创造出一种明净平和的神秘感,这些和中国传统道家与禅宗的思想内涵显然有着相似之处。在中国园林中,往往采用抽象的手法,把自然景物中最能引导思想情感的要素提取出来,经过抽象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洗炼的手法反映出来,有限中见无限的意境营造使观赏的人既感到自然气息,又发人深思、强调了感情的抽象力。

1.道家思想的影响

道家美学思想源于春秋时代一些避世舍身的隐者。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主张“因性任物”“无用贤至”“弃知舍己”“舍与是非”。庄子强调“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游乎尘埃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在《庄子·天地》中对繁复与简约有独到的论述:“且夫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日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日五臭熏鼻,困慢中颡;四日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日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这种理论与老子追求与造化同工的大巧,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境界一脉相承。其中

“道”是道家哲家思想的核心,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形成“道的人生观”。庄子所体现出来的艺术精神由人生修养而得,追求人生的天人合一为精神境界。这种清净虚明、无思无虑、“无我”的境界成为一种思维方式,

影响中国士大夫阶层的生活情趣与心理性格。这种精神也充分呈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中。

中国园林之美主要是一种以自然为中介,

在自然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

达到与道的和谐统一的意境美。这种由实到虚,

化景物为情思的特点决定了园林的创作原则并不必然是写实地模山范水,山水只是做点缀,对意境的追求成为园林的灵魂所在,强调“境生于象外”诱发人的意境美感,山水花木主要起“比”“兴”作用,,可以满足于象征性的点缀。一拳石则苍山千仞,一勺水则碧波万顷,层峦叠嶂,长河巨泊,都在想象中形成。造园的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和表现自然景观所诱发的情趣和艺术精神,重在表达象征意义。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意表现手法也是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抽象提炼的手法是一致的,是东方简约主义审美的文化渊源。

2.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它吸收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山禅悟折射出十足的空寂、空灵,淡远却不乏明净、流动、静谧的气韵。

禅宗思想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从禅宗认为时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构筑出中国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此外,中国园林中还注重“淡”的表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公元12世纪,禅宗思想进入日本,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将日本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僧侣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表现广大无限的自然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赏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本的枯山水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三、极简主义设计审美的西方文化观与实践

西方古典园林深受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宁宙的一切现象。他们的美学观念也是从数的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源泉是数的协调,因此提出“黄金分割律”。这种数学的或几何的审美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欧洲艺术界,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主义的美学观念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1.人本主义的影响

与中华民族的自然审美心理不同,西方美学观念深受人本主义的影响。他们认为人与大自然是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这种关系折射到美学上形成了人本主义观念,它强调人的地位。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支配,西方园林追求人工美,欣赏人工化的自然。古罗马科学家老普里尼在《自然史》中说“柏树现在经过修剪造成厚厚的墙,或者收拾的整整齐齐,精精致致”,园丁们甚至用柏树“表现狩猎的场景或者舰队,用它的常绿的细叶幕仿真实的对象。”经过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古希腊、古罗马的造园手法被继承,忽视自然美的审美情趣也一脉相承。黑格尔在阐述西方古典园林时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干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的广厦。”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人们不欣赏树木花草自然的美,而只把它们当作有各种色彩和质感的材料,用来铺砌成平台的图案,或者修剪成球形、长方、圆锥等绿色的几何体,园林的美不是自然形态之美,而是各种图案和几何体的美即人工美。

2.东方文化的影响

欧洲在13世纪,通过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马黎诺里的《马黎诺里游记》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它是中世纪西方对中国认识的顶峰,摆脱了中世纪地图学的幻想,构成了欧洲思想文化史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并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好奇和热情。具体到造园艺术,“中国热”更在18世纪的英国风景式园林中达到高潮。中国园林中对意境的营造和以少胜多的抽象手法对极简主义景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7、18世纪,西方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在英国首先出现了自然风景园,辉煌百年后,19世纪上半叶,不少设计师重新提出在建筑与自然之间最好有几何式的花园作为过渡,至此,园林中的规则式和自然式就没有停止过争论,二者在交替、并驾中发展上升。19世纪末,在工艺美术运动中,艺术和建筑逐步向简洁的方向发展,园林受到新思潮的影响,也走向了净化的道路,逐步转向注重功能,以人为本的设计。建筑师舍弃繁琐,用宁静的富有哲理的建筑形象打动人,使人们用心灵来感受建筑,而不是被表浅的东西所迷惑。追求建筑的本体,将建筑简化成光线、空间、体量这样的基本元素,剔除琐碎,留下纯净,给繁乱混杂的建筑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代表人物彼特·沃克将简洁潜存于复杂之内的哲学精华,在他的园林中独特的细节或宏观的整体中都有所体现,如他所设计的哈佛大学唐纳喷泉(tanner fountain)、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景观和日本minato—ku的ibm大楼庭院景观都是极富禅意的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传统日本园林静观和冥想的特点。禅宗园林对他的作品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3.纯净抽象的设计理念

西方极简主义景观手法特征主要体现在对于整体性的把握;对建筑化简约、纯粹空间的追求;对材质的关注和构造的精细;对纯净、抽象形式的运用、对时间与自然造化的体现等。并运用简化和提炼、简洁抽象几何形体、景观要素的系列化等方法来实现纯净抽象的形式。设计通常从基地和功能出发,确定空间的类型,然后用轴线、绿篱、整齐的数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景观语言来塑造空间,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材料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空间的微妙变化主要体现在气候变化、材料的质感色彩、植物的季相变化和水的灵活运用。这种形式化、模型化、公式化的符号设计被用于不同时代、不同场地,直接而简单有效。极简主义景观追求的是一种“添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有机,在极简主义作品的元素个体本身是无意义的,它们的意义体现在相互的关系中、结构里。极简主义在装饰问题上走向了一个肯定装饰的、多风格的、多角度的、包容的新阶段,大量的极简主义景观作品在有着简洁的形式、清晰的功能和逻辑关系的同时,往往通过材料的质感、肌理、色彩以及技术构造的细节来增加景观的装饰性和表现力,并且注重时间、自然因素对景观的影响。如在安藤忠雄设计的“水的教堂”中,明净的玻璃后面,一面平静的水面、一个沉默的十字架、一片幽远的原野,人们的灵魂就在这极端简化的景象面前净化,升腾……

自然山水式的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取得了很高成就,

但是它的布局和意境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园林的使用功能和审美要求。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开始出现大量具有极简主义风格特征的景观作品,但是很多的设计师没有建立对西方园林文化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只能作一些表面形式的模仿,甚至有些连外观形式模仿也难以做到准确到位。而且也更谈不上消解外来形式,创作高质量的本土现代景观新形式。况且,景观之美在本质上并不是形式之美或形态之美,而是人文之美、人伦之美。极简主义景观的精髓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其意境与内涵。对中国来说现代极简主义景观是一种舶来的景观形式,缺乏从根本上推动其产生、发展的原动力,如果仅仅简单地作“拿来主义”对待,便会导致其艺术生命活力的丧失。所以我们必须首先立足于本土,博采众长,最终达到建构完善本土景观之目的。

在当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我国设计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在保持中西文化独立性和纯洁性的前提下寻找二者的融合点,创造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新景观。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在中西园林景观设计中都能找到诸多相似的地方,如注重意境、人与自然的对话、载体与精神的完美融合。二者的融合创新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与方法的整合,我们要将传统园林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和西方极简主义景观最具包容性部分与我国现实生存环境及未来发展空间相结合,兼收并蓄,以此来构筑中国极简主义景观的现在与未来。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过去曾历经的辉煌总不能简单地抹去。传统文化符号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融入景观设计之中,能够唤起人们美好回忆,实现观赏者的愿望,使过去的辉煌不仅在史书中可见。这样的城市景观拥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本文旨在研究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景观中的运用,希望能摸索到解决不足的方法和拓展景观设计途径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符号;景观

一、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世代相传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等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从静态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文化总和,从动态上看,它还包括从过去传承下来的至今还存活于我们内心深处发挥影响的那些习惯、伦理、方法和文化心理。因此,传统文化符号即为能承载这些文化意义的媒介,表达传统文化信息和意义的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

二、传统文化符号运用于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及表现方式

当今社会,人们更加重视对于城市特色个性的塑造,归属感和新鲜感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过去曾历经辉煌的旧有城市景观格局可能在新的社会发展秩序下无法生存。但人们对于过去的城市带给他们的美好回忆总不能简单地抹去。对于能够唤起美好回忆的事物充满感情,希望过去的辉煌不仅在史书中可见。

(一)传统形式的抽象、简化

当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形象的、简单的整体概念和意象时,传统形式太过具体、繁琐,细节意义无需表达,因此。我们就把整体形象抽象和简化,只留一个视觉外轮廓或者简化的形体。这种情况下,我们采用传统形式有可能是引用它的意义,也有可能只是用它代表某个时代的文明,又或者仅因为视觉上的样式美。

(二)视觉轮廓抽象

在对传统文化符号抽象时,引用从某个典型、常见的视觉角度观看景物叫留下的轮廓剪影,以这个轮廓剪影代替整个文化符号形体。该剪影有可能是某个美观的、主要的轮廓,也有可能是从某个常见角度观看留下的透视剪影。总之,此时是通过用景观空间组织中“面”的元素来表现传统文化符号的整体形象。整个过程可以称之为 “体——轮廓——面”,即由景观形体抽象成轮廓线,再转化为景观空间的面。这种方法虽然受制于表面形式,无法表达景观的深层空间内涵.但是比较直接、明了,更便于引用。

(三)形体抽象

保留了传统文化符号的整体形状.但把一些繁琐的细节,或者反映不适合当代价值观念的一些内容去除,通过一些现代的手法、技艺或材料加以体现,使之成为符合时代文化观念的景观,但同时它又使人时刻的陷入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遐想中。该种方法便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符号形态的整体把握,了解其中的空间内涵。我们可以采用三种方法进行抽象表达。

1.形体概括:它主要是指对传统景观形象进行整体上的形态把握,不去留意部分、细微的地方,运用一个简单的形状组合来代表它,表现出传统的形体特色。如上海市的金茂大厦,就是中国古塔层层内缩,檐口处往外挑,顶端形成尖塔。

2.形状的抽象。可看整栋大楼分成几段逐渐的往顶端收缩,每两段的交接处有些微往外凸,顶部更是如窄塔形状的层叠缩小成一尖顶形。

3.结构简化:指保留传统文化符号的形体,把内部结构简化,去掉复杂、繁琐的细部构造或装饰,使之体现出简清、明快的结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传统景观的空间、结构特色。

(四)对体现传统文化符号表达意义的特殊手法的引用

在传统园林文化中,对传统中的“地花”的引用,人们通过在地面上运用卵石、碎瓷片等铺筑出各种具象或抽象的民间图案来表达人们的某些祝愿、祈福的愿望。在现代,人们运用相同的方法发展出各种图案,采用多种材料来表达相似的目的,甚至也有一些只是作为地面上的平面装饰。

三、结语

历史的传承不一定是现代化的绊脚石,意象美在现代标志中的传承体现了民族理念的复兴。当然,对传统的全盘照端与全盘接受西方现代化的态度一样不可取,中国现代标志设计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精髓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创造出符合新时代的形式。一个地区想要发展物质文化,如果不了解自己的过去,不了解本地区各种历史经历、经验、教训,是很难使得自己的物质文化在本地区更大发展及繁荣,回顾历史、总结那些可以引起自豪的地方,那些特点、特长,从中获得前进动力。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依水景观设计要点研究

摘 要:依水景观在水景设计中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具有灵活、巧于因借等特点,能起到组织空间、协调水景变化的作用,更能明确游览路线、给人明确的方向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它的特性,有助于设计者更好的把握水景设计与设计意图的表达。

关键词:水景设计;园林;设计

1 依水景观的设计形式

1.1 水体建亭

水面开阔舒展,明朗,流动,有的幽深宁静、有的碧波万顷,情趣各异,为突出不同的景观效果,一般在小水面建亭宜低邻水面,以细察涟漪。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荡,亭宜建在临水高台,或较高的石亟上,以观远山近水,舒展胸怀,各有其妙。一般临水建亭,有一边临水、多边临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环绕等多种形式,在小岛上、湖心台基上、岸边石矶上都是临水建亭之所。在桥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间层次。

1.2 水面设桥

桥是人类跨越山河天堑的技术创造,给人带来生活的进步与交通的方便,自然能引起人的美好联想,固有人间彩虹的美称。而在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地形变化与水路相隔,非常需要桥来联系交通,沟通景区,组织游览路线。而且更以其造型优美形式多样作为园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因此小桥流水成为中国园林及风景绘画的典型景色。在规划设计桥时,桥应与园林道路系统配合、方便交通;联系游览路线与观景点;注意水面的划分与水路通行与通航;组织景区分隔与联系的关系。

1.3 依水修榭

榭是园林中游憩建筑之一,建于水边,《园冶》上记载“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说明榭是一种借助于周围景色而见长的园林游憩建筑。其基本特点是临水,尤其着重于借取水面景色。在功能上除应满足游人休息的需要外,还有观景及点缀风景的作用。最常见的水榭形式是:在水边筑一平台,在平台周边以低栏杆围绕,在湖岸通向水面处作敞口,在平台上建起一单体建筑,建筑平面通常是长方形,建筑四面开敞通透,或四面作落地长窗。

1.4 水面建舫

舫的原意是船,一般指小船。建筑上的舫是指水边的一种建筑,在园林湖泊的水边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形建筑。舫的下部船体通常用石砌成,上部船舱则多用木构建筑,其形似船。舫建在水边,一般是两面或三面临水,其余面与陆地相连,最好是四面临水,其一侧设有平桥与湖岸相连,有仿跳板之意。它立于水中,又与岸边环境相联系,使空间得到了延伸,具有富于变化的联系方式,即可以突出主题,又能进一步表达设计意图。

1.5 水与山石之间的关系

在园林,特别在庭园中是种重要的造景素材。“园可无山,不可无石”,“石配树而华,树配石而坚”。今天,园林用石尤广,能固岸,坚桥,又可为人攀高作蹬,围池作栏,叠山构峒,指石为坐,以至立壁引泉作瀑,伏池喷水成景。品石中较典型的有太湖石,黄石等。品石,在景石造型中,可作庭园的点缀,陪衬小品,也可以石为主题构成依水景观的中心。在运用品石时,要根据具体素材,反复琢磨,取其形,立其意,借状天然,方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增色景观。

1.6 水与动植物的关系

水是植物营养丰富的栖息地,她能滋养周围的植物、鱼和其它野生物。大多数水塘和水池可以饲养观赏鱼类,而较大的水池则是野禽的避风港。鱼类可以自由地生活在溪流和小河中,但溪水和小河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池塘中可以培养出茂盛且风格各异的植物,而在小溪中精心培育的植物则是问心无愧的建筑艺术。

2 临水驳岸形式及其特征

园水局之成败,除一定的水型外,离不开相应岸型的规划和塑造,协调的岸型可使水局景更好的呈现出水在庭园中的作用和特色,把旷畅水面做得更为舒展。岸型属园林的范畴,多顺其自然。园林驳岸在园林水体边缘与陆地交界处,为稳定岸壁,保护河岸不被冲刷或水淹所设置的构筑物(保岸),必须结合所在景区园林艺术风格、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水面形成、材料特性、种植设计以及施工方法、技术经济要求来选其建筑结构及其建筑结构形式。庭园水局的岸型亦多以模拟自然取胜,我国庭园中的岸型包括洲、岛、堤、矶、岸各类形式,不同水型,采取不同的岸型。总之,必须极尽自然,以表达“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效果,统一于周围景色之中。

3 结语

从各优秀园林的设计方案不难看出,依水景观以它独特的观赏特性和美学表达方式,在园林水景规划设计中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表现形式多样,易与周围景物协调统一,同时它灵活,巧于变化,能够丰富水景的设计。依水景观能否充分表达作者的意图、如何在统一中求变化以及丰富空间表达效果等问题上,都需要设计者全面的思考与探讨,这也是由依水景观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所以说,依水景观与水景设计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耗费精力、气力去追求、探讨的课题。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探索

摘要:国内现行规范对桥梁设计提出的要求是适用、经济、安全、美观,这些要求基本上包含了人们关心的所有重要问题。现代的桥梁已不纯粹以满足功能为目的,人们对桥梁景观的要求越来越高,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超凡的尺度均对城市或大地景观产生较大的影响,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聚焦及城市形象的窗口。

关键词: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探索。

城市桥梁设计要重视其景观设计。桥梁的美是环境美的一部分,良好的桥梁景观设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的布线、桥型、桥塔、桥亭、桥栏、桥灯、桥梁色彩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量与组织,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学、历史文化、环保、功能、技术、经济的统一。

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在城市整体色彩中的感觉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桥梁设计的基本准则

(1)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在结构设计中,无论多么完美的结构计算都无法弥补经结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方案中的不足,相反,良好的结构方案却能够部分弥补结构计算中的不足。由此可见结构构思的重要性。

(2)功能决定结构。

桥梁的跨越功能是桥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桥梁的跨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有桥跨结构,而为了支承桥跨结构,必须有支承结构。桥梁要使其上的车辆或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须能承受车辆、行人等荷载,且不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

(3)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

桥梁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虑与优化设计。

(4)从大处着眼,使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入自然,既显示桥梁本身的美而又不独善其身。要想获得好的作品,就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灵活、准确地运用造型法则,精心构思桥梁造型、合理安排桥梁的轮廓空间组合,既要简单又要明确。

(5)于细微处入手,注意其附属结构与桥梁的协调统一。

桥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通行,其次是供作鉴赏。桥梁附属结构则为桥梁主体的通行能力与景观价值增光添彩、锦上添花。如栏杆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安全,这是美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满足安全、经济耐久、施工方便、工序简单、便于更换的前提下,其靓丽的颜色和优美的线性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

3、桥梁景观设计内容

(1)景观本体的形式美。

这是历来就受各方面关注的领域,如桥梁、引道的水平及竖向线形的美学设计;桥型的美学比选;各种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相关的桥塔或桥头堡或桥亭或收费站的建筑设计等。

(2)桥梁及引道的景观设计。

这是随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关注而新出现的内容,如桥梁及引道的软、硬质景观设计;桥梁整体色彩设计;桥梁选址与环境景观尺度的和谐与调整;护坡工程的美学与环保;桥梁建设与水体环境景观的复原;桥梁夜景观设计等。

(3)观景系统。

该系统又可分成观桥系统与桥面观景系统,其内容根据桥梁的重要性或有取舍。如观桥系统的布点及视线分析;人桥亲和的观赏处及流线设计;桥面观景的流线及视线分析等。

4、桥梁景观设计方法步骤

首先便是桥梁景观的规划,其次才是景观的深化设计。桥梁景观规划应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桥址设想;对桥梁区位进行分析提出桥梁的景观定位;并根据景观定位进行景观空间布局;此外还有配套建筑的规划及桥梁夜景观的分区与分级等。桥梁景观规划目的是对景观有统一部署,以更好地反映桥梁的特性。桥梁景观规划应与桥梁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步,待可研通过有关部门评审后再作景观深化设计。

5、桥梁景观设计现状及问题

(1)桥梁景观设计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即桥梁设计就是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

另一种桥梁景观设计的误区便是"伪桥型"现象。有些部门盲目追求"时代风尚",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拱,使桥梁外观感觉与桥梁实际结构完全不符。这种情况若出现在建成后的桥梁景观更新中情有可愿,然而有些桥梁设计者为迎合社会风尚,使"伪桥型"变成一种设计。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2)由于我国桥梁设计以功用为主导的传统,专业设计部门中建筑师拥有量的不足,建筑师在其中并未发挥出应有作用,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跟不上社会的要求。

(3)设计思路狭窄,模仿较多,自主创新设计意识较弱。有时设计周期过短,为了赶时间,就要生搬硬套,很少进行创新和论证。

结束语:

以往的桥梁设计侧重于结构、经济与交通功能方面的优化分析,而现代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桥梁的环境景观提高到一新的认识高度,如桥两侧的引道及桥头绿地的景观生态、桥梁工程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工程对水体生态的保护等。在设计中,我们应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应以环境美、景观协调、速度快、质量好,来创建生态工程。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原生态环境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价值与运用

1 引言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产物,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极易受到人为的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干扰。近几十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就我国城市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问题十分严峻,在一些城市地区,污染已相当严重,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景观设计方法去指导改变城市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建设一类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体系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空间环境,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

2 原生态环境理念

原生态环境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是在自然条件下稳定生存延续的生态环境群落。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完全原生态,没有人迹的第一自然;有稀少人迹的第二自然;并且还包括了蕴含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环境,即第三自然与第四自然,而第三自然与第四自然也是我们城市建设过程中牵涉最多的两种生态环境,并与今天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3 景观设计过程中对原生态处理的不足

在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中,我们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与重要性;在设计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而倾注于景观的再造,造成高成本的投入与不必要的浪费;在设计中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导致生态的不平衡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在设计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致使我们的城市失去了本土特色。

4 景观设计过程中原生态保护的措施

原生态环境是景观设计中的背景与骨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4.1 强化原生态环境在景观设计中的主导作用

城市的功能性、艺术性与生态性是景观规划与设计中须充分考虑的重要环节,盲目地追求其中任何一因素,而忽略了其它两项,设计就会存在缺陷。在现实生活中因过于强调功能主义,而缺乏艺术感,与文化、自然隔绝,甚至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将城市的功能退化至物理意义层面上,最终会因为没有生命力而被淘汰;因过于强调“生态化”、“自然化”,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与艺术价值,最终会因为不利于使用而无人问津;因过于追求艺术性,使景观沦为了城市中的摆设,完全失去了景观的意义,这些都将被人们所审视和批判。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破坏生态而“成全”功能的项目层出不穷,我们为了扩大城市面积而吞占耕地;为了“景观”,而将原有的山地推平、水域填土;为了便捷与利益而砍伐树木,破坏原有的植被体系;为了城市的美化运动而对老城区与建筑一律推倒重建;为了只注重城市自身的生态性与经济性,不惜将污染转嫁于城郊或农村。我们将功能性与生态性相互对立、排斥,清晨我们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也看不到小溪中自由自在的小鱼、小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从我们的视野、生活中慢慢消失了。而后,我们挖空心思去寻找自然、接近自然,其实这种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就在我们的身边。功能性与生态性并非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二者可以通过人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浅析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

1. 前言

近十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同时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与我们紧密相关的生活环境品质日益下降。尤其在中心城区,更是拥挤不堪,很少可以见到开敞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则少之又少。并且很多人仍然把公共绿地理解为多种些树,多搞点绿化,并不太了解它的重要意义和内涵。城市是人口高度集中与工商业密集发展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率与密集,大量利用并消耗自然资源,使得城市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使城市生活环境品质逐渐恶化,影响了城市居民生活,甚至于生存。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人们在享受了大自然给予的恩赐的同时,要学会保护它。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 道路绿化设计

2.1道路绿化设计的原则

(1)与道路性质功能相适应。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复杂,对于不同交通目的的道路系统,其景观元素也不尽相同。因此道路绿化必须符合不同的道路特点。

(2)与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相适应。不同的行人有不同的视觉环境,在进行道路绿化时要以行人的视觉特性和行为规律作为依据。

(3)交通功能与生态功能相适应。道路除了发挥交通功能外,同时也是这座城市的景观走廊,承担城市内外气流交换等生态功能。因此,道路绿化设计在不阻碍交通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绿色植物来改变生态环境。

(4)整体配置与节点造景相配合。在历史古迹、现代地标建筑、道路主干道交汇处等城市景观节点绿化造景,创造有城市特色的绿化景点。

(5)当地植物物种与引种相结合。在道路绿化选种时,除了应该考虑土壤、气候、风力等自然环境条件外,还要考虑人为因素。因此,在选种时应以当地树种为主,选择一些耐阴、耐贫瘠、耐践踏等生命力强的树种,并适当引种一些外来物种,实现物种的多样化。

2.2道路绿化实例分析—以张掖市为例

张掖市地处甘肃腹地,河西走廊中部,交通比较便利。张掖自古因水而闻名,在市郊北部有大片湿地,在市区有较好的水网系统,2004年,张掖市定下了“以水带绿,以绿融城”的绿地发展理念。构筑内外通达的绿化走廊,将城市内部绿地与城外大面积生态绿地有机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生态园林城市。

2.2.1构筑南北通达的楔形绿色廊道

构建“4板与5带式”绿化中央主干道,直通北郊湿地,在更高的层面构筑起点线面结合的良好绿色生态系统,使生态湿地为城市调节小气候,提供充足的氧气,降低空气粉尘,降解空气中的有毒气体。

2.2.2疏理城市水系,打造滨水绿色廊道

重新修整室内水路,绿化堤岸,体现绿水交融的城市特色。“以水带绿”不仅会为城市的景观风貌带来亮点,也会为城市居民休闲活动提供亲水、玩水、乐水的自然情趣空间,同时也间接带动了水岸周边地带地产、商贸等其他产业发展。

2.2.3“以绿融城”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人是道路的使用者,人在建设和使用道路的过程中必将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道路绿化建设时应尽可能采取一些生态环境补偿措施。在张掖市的道路绿化建设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在各大交通交汇通道建设中央花坛,在特定的道路路段建立立体绿化隔离墙等,将各景观元素巧妙融合在一起,使道路绿化与环境相协调,保证道路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张掖市道路绿化设计依托总体规划的设想、布局,绿化设计以人为本,注重生态与环境和谐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对类似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 广场景观设计

3.1设计原则

(1)规模适当原则。在设计时,要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来综合考虑广场合适的规模。

(2)地域特色原则。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特色和社会文化特色。体现地方自然特色就是要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特征,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施工材料等;体现社会文化特色就是要突出地方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

(3)功能复合原则。现代城市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以此满足不同类型人群不同的活动和心理需要。广场的功能和设施应多样化,艺术性、娱乐性、休闲性和纪念性兼顾。

(4)突出主题原则。虽然现代城市广场功能趋于复合,但在进行广场景观设计时仍要明确广场的主要功能和主题,围绕主要功能,明确广场的主题。

3.2广场设计实例分析—以南京西安门广场为例

3.2.1广场概况

南京西安门广场位于南京市中山东路与城东干道的交叉口,北至中山东路,南至西华门宾馆,东至规划巷道,西至龙蟠路。西安门是明故宫宫城的西门,也是唯一保留的城门。

3.2.2广场设计主题

西安门城墙遗址是整个广场设计的中心和灵魂,设计追求在现代城市中体现传统历史文化内涵,实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因此规划定位为城市文化休闲广场。整个广场以西安门城墙和莲花座基础为中心。

3.2.3广场空间尺度

西安门广场面积为 1.5 hm2,形状接近正方形,尺度较适宜,中部有明故宫宫城城门的遗址。

3.2.4广场边界过渡

广场的北面和西面紧邻城市主干道,中山东路和龙蟠路均属于车行交通流量较大的主干道,由此沿这2个边界除设置步行入口外,种植自由式的大中型乔木,特别是西北部,以分隔城市交通空间与广场的游憩空间广场东侧紧邻城市巷道,且巷道的东测为沿街商业,沿此界面布置部分坛植花木,其花坛边缘可作为休息之用;南面为西安门宾馆,通过种植灌木弱化界面,或者通过铺装将西安门的空间扩展延伸至边界。

4. 结语

城市公共绿地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合理布局,充分发挥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让绿地景观建设的步伐紧跟经济发展的节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内容丰富,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对城市道路的绿化设计和广场设计两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不足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试论以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实践景观设计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的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另一个方面,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也可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五大层次。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从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来说,则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依据我国的情况,当前大规模建设实践需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发展,宜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庞大的系统科学,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目标就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若能将此系统的设计原则贯彻在景观设计上,也同样将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潜力。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同样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建立在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之内,景观设计同样需要贯彻整体的系统思维,以面对21世纪下,对环境的综合发展要求。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院士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他所谓的地景,即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转贴于 中国论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景观设计论文范文:浅论城市景观设计的地理学原则

浅论城市景观设计的地理学原则

前言:宇宙万物皆景观。狭义的景观指的是“风景”,广义的景观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景观一方面积极的和美好的表象,另一方面则是消极的,甚至丑陋的表象。景观的主体有物质形态或非物质形态的,它会受到生态和文化影响。目前,我国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景观是一个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的提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数据显示,在城市建设中现已开始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了首位,这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奠定了基础,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反映,因此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时应把在新时期条件下的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把我国建设成为拥有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环境的国家,这一目标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一、城市景观设计的背景、现状与意义

城市是一个开放性质的复杂系统,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在这个大的空间中,凝聚着人类的情感、智慧和对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影响:人的主观思想会引导着城市景观的形成,并对已存在的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则向人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支持人们在其中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的演变和发展会受到“空间”以及“时间”的影响,在任何时间段,人们都会根据现有的需要和情况创造出当下的城市景观;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城市的自然化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然存在于环境,也存在于高度科技水平下的的人工环境一城市中。但人们存在忽视城市内部自然的趋势。作为城市自然载体的城市景观往往排斥自然因素,在园艺和工程技术为基础的美学原则支配下,利用有限的场地,有限的植物建立起满足单一功能(游乐)的草坪、花坛、树丛、喷泉和广场等人工景观。殊不知,这样不符合地理学的设计规划会给人类以后的生活造成多大的灾难。

二、城市景观设计的地理学原则

毫无疑问,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山川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绿化植被等要素构成了各个城市的宝贵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使人工与自然环境可以和谐共处,有助于一个城市特色的创造。如今,在这个钢筋混凝土大楼林立的都市中,我们应该竭力提取和引入自然景观要素,以其自然的灵性“软化”这个城市的钢筋混凝土空间,为城市景观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景观作为一个城市各种因素的联系纽带,它未能根据城市地壳的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与城市外的自然因素相连接,结果产生大量与当地文化景观不符合的景观,对于一个环境来说,不符合基本地理学的创意也是无用的,人们为了营造某一个空间,利用了大量外来植物,不仅要求有较高端的管理技术和实施费用,而且未给城市野生植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它虽然拥有了最肥沃的土壤生长和足够的能量来源,但无益于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它拥有减缓和降低灾害的潜力,却无助于城市灾害的解决。因此,michaclhaugh说:“目前的设计和美学原则创造了一些与环境和社会需求毫无关系的形式”。

三、 结语

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极其广泛的设计,包含了从空间到时间、从形体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层面的每一个过程。但无论城市景观设计如何定义,城市景观设计的本体是城市,而城市的本体是人。城市是人的城市,为人服务。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应尽量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城镇的发展,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逐渐解体,居民逐渐远离乡村,远离自然,并把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副产品强加于自然,使河流、湖泊、森林和土壤遭到破坏和侵蚀,不仅给自然增加了负担,而且也形成了人类逐渐尝到并最终要吞下的苦果一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城市问题。在这些问题的纷扰中,人们开始反省对自然的行为,逐渐认识到自然法则的重要性,试图结合自然建设城市、管理城市、控制和解决城市问题。从早期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现在的“共生城市”和“生态城市”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

论黄土地貌的现状、治理及环境景观设计

论黄土地貌的现状、治理及环境景观设计

1 概念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面积40万km2。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m。

2 黄土高原的现状

2.1 黄土高原地貌现状

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km/km2以上,最大达10km/km2。沟谷下切深度为 50~100m。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

2.2 黄土高原的水土现状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本身自然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土地利用不合理,植被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植被从古代到今天的巨大变化,更主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总的趋势是面积越来越小,植被的结构也渐趋简单化。

2.3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显著的特征。

2.3.1 沟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黄土高原黄土深厚,疏松多孔。受长期内外合力的作用,地表剥蚀切割严重,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2.3.2 气候差异比较大。黄土高原气候受系统中岩石圈和大气圈相互影响。大气系统中降水量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和季节性,降水年际变率大,时间变化上降水呈减少趋势。就气温来看,黄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热、寒暑变化剧烈的大陆性气候特点。

2.3.3 水资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在干旱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水面蒸发是降水的2倍多,而且降水集中,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3.4 山地丘陵面积大。黄土高原地区土地以丘陵山地为主,约占整个地区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0%。这种起伏的地貌构造不适合农耕。

2.3.5 植被覆盖率低。在黄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秃岭,给人留下满目疮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有的地方由于过垦山坡,表土流失严重,显露出基岩。

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一些人为因素共同造成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强度大,面积大,速度快的现状;导致了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严重、农田破坏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泥沙淤积河道,旱涝灾害不断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由于该现象会破坏耕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以有必要采取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提高黄土高原土壤的生产能力。

3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

3.1 综合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缺一不可。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

3.2 生态旅游开发

加强黄土高原的道路建设,建设成以黄土地貌景观为特色,千沟万壑的立体环境生态景观体系。充分利用地形特征,开发陕北地区的民土风情,利用本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

3.2.1 制定生态旅游方案。生态旅游资源规划是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纲领和蓝图。黄土高原地区地域广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依照统一规划、循序渐进的开发方式。 同时,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要制定严格的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法律、法规,并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法规的执行,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法律保护,真正做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

3.2.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人才的生态素质,塑造景区的生态氛围是方案可行的必要条件。生态旅游是寓教于游的旅游形式,应加大景区的生态氛围,如提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性的知识标牌,不但让游客体验当地优美和谐的自然社会风光,而且让其领略和谐多姿的自然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魅力。

城市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摘要介绍了城市居住区中绿色空间的形式,分析了居住区植物景观配置原则和设计原则,并总结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居住区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借鉴。

关键词园林植物;城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光秃的城市,对城市建设也提出了“园林城市”和“城市森林”等新的概念[1]。城市景观是人类活动干扰最强烈的景观,其结构和功能与其他景观有着显著的区别,而植物景观是柔化城市强硬形象的最好途径。

在所有的植物中,能种植在城市或风景区中构成园林境域的植物一般称为园林植物。概括的说,园林植物具有防护、建造和美化功能[2]。城市或风景区的环境是否美观,与园林植物有很大关系。

城市居住区中的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由于有较小的服务半径,使得它们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公园绿地类型。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不仅满足了遮荫、降暑、隔声、净化空气和改善小气候等多种功能和需求,还能美化居民的生活空间[3],增强对家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园林植物是居住区绿地环境的重要表达载体,其自然美与生态美构成居住区环境的主调,另外,屋顶花园、室内花园、垂直绿化等也都是美化居住区环境的重要手段。

1居住区中绿色空间的几种形式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迅速发展,新建居住区明显增多,我国的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虽然房子越发美观,但绿化质量相对滞后,绿色空间十分稀缺,一些小区植物配置和管理都较薄弱,缺乏景观效果,这就需要发展多种植物景观形式,增加城市中的绿色。

1.1居住区公园

居住区公园指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居住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0.5~1.0 km,是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地点。

1.2小区游园

小区游园是指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面积较居住区公园略小,但能满足基本的居民生活和休闲。小区游园的服务半径一般为0.3~0.5 km[4]。

1.3垂直绿化

垂直绿化是一种特殊的绿化形式,主要利用各种藤本植物、部分矮小乔灌木对墙面、棚架、阳(窗)台、立柱、高架桥等建筑进行绿化美化,对城市的生态平衡与环境美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垂直绿化占地面积小,充分利用了空间,大大提高了城市绿量,增强了绿化的立体效果。由于攀援植物随着物体外型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软化了建筑的生硬轮廓,并与城市绿化融为一体,创造出多种生动的装饰效果。

1.4屋顶花园

屋顶结构负重有一定的限度,屋顶绿化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有意义。这是屋顶绿化与地面绿化的重要区别。因此,应根据屋顶的不同负荷量制定种植层高度及植物配置。种植土应选用轻质材料,同时要注意防水、防渗漏[5]。

1.5室内花园

室内花园,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室内植物布置室内空间,增加植物,这适用于小区的会所、管理用房等,以创造良好的室内景观。

2居住区植物选择原则

居住区的植物配置,以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的功能为目标,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同时,兼顾视觉环境景观,使人口密集的居住建筑区成为舒适、优美、健康的绿色环境[6]。

2.1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要使园林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栽培条件基本适应,以保证植物的成活和正常生长[7]。植物选择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引种成功的外地优良植物为辅,根据功能与造景要求合理配置其他经济且成活率高、并能充分显示地方特色的植物[8]。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还可在体现城市特色的基础上,体现小区特点,利用较统一的植物,营造出区别于其他小区的独特之处。

2.2充分考虑季相和景观的变化

生活在现代化都市和相对固定室外空间的人们,居住区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常常是人们最直接感受自然的方式。因此,居住区内一般应多配置具有春花、夏荫和秋叶的植物,搭配少量常绿树,以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的效果[9]。现在一些地区的居住区为了追求四季常绿的效果,往往多种常绿树,而忽视四季植物景观的变化,使植物景观变得单调,更使居住区内的植物群落变得单一化。

2.3乔、灌、草、藤、花结合,提倡垂直绿化

城市中用地紧张,居住区绿地面积有限,但相关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区绿地面积在30%以上,旧区改造应达到25%[10]。因此,绿化设计要注重乔、灌、草、藤、花结合,特别提倡垂直绿化,注重立体效果。利用一些藤本、攀援植物,结合花架、景墙等园林建筑,既能遮挡不雅物件,又可形成遮荫棚,为居民提供休息、纳凉处。

3植物景观设计的原则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11]。这种生态化的现代居住观,给小区环境设计注入了新的内容,也向小区环境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园林设计师开拓新思路,在设计中注重环境的生态性及景观效果,力求建设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空间。

3.1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城市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应体现生态性,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景观,达到好的效果。首先,植物景观应具有观赏性和艺术美,在美化环境的同时,创造出宜人的自然景观;其次,通过植物的光合、蒸腾、吸收和吸附活动,充分发挥植物调节小气候、防风降尘、减轻噪音、吸收并转化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体、维护生态环境和改善环境的生态作用[12];最后,植物的配置要充分科学,建立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

3.2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是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备的特性[13]。居住区中的植物景观应重点考虑人们的审美要求,在强调景观环境形象时首先需要的是鲜明而优美的视觉感受,突出建筑与外部空间的有机联系,以多种处理手法,塑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外部空间。植物丰富的色彩季相变化和外形的不确定性是建筑物所无法比拟的。

4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园林所产生的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或充分体现。因此,发达国家对城市绿化建设及相应管理都非常注重长期规划管理。

我国居住区建设数十年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规划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详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指标体系,绿地率最低为30%,小区人均公共绿地最低为1 m2。由于国家标准中对于绿地率的统计并未按实际的植物种植面积来计算,而是沿用了城市规划中的统计方法,所以造成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求立竿见影的景观效果,追求大树,忽视实生苗的使用,反生态的过密种植,这种急功近利、违反生态规律的做法为日后管理埋下隐患,那些由于断根截枝处理而深受重创的苗木很难恢复,初期高密度种植的植物群落数年后便会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而衰退,造成浪费。著名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国家银行公园案例——出自风景园林设计大师丹·凯利的名作,就由于反生态的高密度种植设计直接导致其从一个获奖名作到面临被拆除的境地。

5小结

居住区的环境是人们日常感受最直接的环境,它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居住情况,现在很多楼盘都非常重视园林效果,以园林景观作为小区的卖点来销售宣传,而植物的景观状况往往直接决定其效果。

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以充分发挥植物特性的功能为目标,组织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季相各异的植物景观,融合生态理念以达到合理的、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为人们创造出美丽的自然空间。

6参考文献

[1] 陈昌笃,鲍世行.中国城市化及其发展趋势[j].生态学报,1994,4(1):84-90.

[2] 刘少宗.景观设计纵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 杨赉丽.城市园林绿地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4] 程袁华,张延龙.对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的研究与思考——以深圳市居住区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07,35(15)4514-4516.

[5] 张蓓芝.浅析垂直绿化对城市绿化美化的作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551.

[6] 禹广和.对屋顶绿化的思考[j].山西科技,2008(4):105.

[7] 郑雪英,张文钢.住宅区植物造景浅析[j].浙江林业科技,2002(9):22-24.

[8] 李嘉乐.园林生态学拟议[j].中国园林,1997,13(4):23-27.

[9] 林晓君.浅析城市居住区的绿化的植物配置[j].科技资讯,2007(11):18-19.

[10] 彭慕海,王霞.北方居住区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j].辽宁林业科技,2003(3):31-32.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2]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1994.

论以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实践景观设计

论以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实践景观设计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三、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北极阁的景观设计浅析

摘要介绍了北极阁概况,对南京城市与北极阁空间特色进行比较,将北极阁融入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特色之中,从山、水、城、林4个方面分析北极阁广场设计。通过分析,得出北极阁广场的设计在环境、功能等方面满足了各方面的需求,是一个较好的设计范例。

关键词北极阁;景观设计;江苏南京

北极阁坐落于南京老城的地理中心,周边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生态景观丰富,是集中体现南京城市自然地理风貌和现代城市景观的标志性地段。历史上,南京北极阁是极具科学文化底蕴的“城中阁”,以气象科学渊源而闻名。2002年市政府对该地区进行了拆迁改造,其设计是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和新加坡柏景设计主持的[1]。

总体设计上,它延续了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该广场设计充分利用了山体、假山、水景等景观元素,营造出不同效果,形成上、中、下游三大段落。西片区以市民活动的绿荫广场为主,中心片区是体现浓郁南京历史的水景与浮雕山体墙,东片区也可供人休憩的羊肠小道。曲径通幽,空间分割张弛有度。另外,它还体现了现代化城市的风情,从简单的阶梯造景、建筑小品不难看出设计者对整体景观韵律的感悟。现对北极阁广场的景观设计进行分析。

1南京城市与北极阁空间特色相呼应

1.1南京城市空间特色的优势

作为历史悠久的六朝文化古都,南京城市空间特色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一是历史文化悠久。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等10个朝代曾在南京建都。虽然城址不断变化,但文脉一直相承,至今还保留着结合山水地形而建设的明城墙和历代形成的3条轴线和保存的文化古迹[2]。北极阁在中心片区的浮雕山体墙得以呈现南京历史的特点:麒麟、中山陵及南朝石刻、鼓楼、朝天宫、总统府等都简单呈现在整个山体上,尤为突出,让人一目了然。而这些元素都是市民众所皆知的,更显便民化。二是南京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城市依山傍水。北极阁等水体和山体点缀其中,与整个城市的风貌相融合,它追求“天人合一”的意境。景区内有的虽然是假山的堆砌,但是在一定程度也减少了造价成本,营造出一个山水氛围。三是南京具有低山丘陵的地貌特征,这决定了南京城“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的结构特色。北极阁的设计也体现了这点,北极阁位于南京鼓楼比较繁华的地段,周围高楼叠起、交通密集。因而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北极阁的地位更其显重要。广场的整体设计也具有台地高低起伏的变化。

1.2北极阁景观与南京城市相融合

北极阁作为南京城区重要位置上,景观还体现南京当地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的融合关系。例如:有人说广场内部有很多细节没有展现南京传统文化,比较杂乱。但是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些古代

2.4北极阁空间的“林”

北极阁风貌区总体设计中在传统与现代方式上融合比较完美。从纵向来看分为山上和山下两大部分、横向看从东边的曲径通幽到中心广场的浮雕山体水景、西片市民休息活动广场三大部分的营造。“林”内树木层层叠嶂、郁郁葱葱,很好地营造出“林”的特色。另外,北极阁地理位置处于繁华鼓楼街区,内部的开放、半开放空间也相得益彰。在植物配置上,勾骨、冬青、竹子、银杏、松柏等的运用,又足以体现

3结语

综上所述,北极阁广场的设计既体现了南京古城的历史文化,又与现代景观发展相结合。达到中西合璧的景观效果。不但将涉及融入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特色之中,从山、水、城、林4个方面展现。又很好地满足了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功能需求。但是在设计手法上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水景的亲水性没有很好地使得人与景互动;建成之后的北极阁并没有给周围市民带来良好的利用效应;部分细部景观设计没有完善地凸显南京城的历史文化风貌等。这些问题有待进步改善,但总体来说北极阁的设计是较好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

4参考文献

[1] 任咏夏.北极阁——底蕴深厚的气象城中阁[j].气象知识,2007(1):49-51.

[2] 陈霞.园林景观空间的古韵传承初探——以南通市北濠绿地规划设计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06,20(4):100-103.

[3] 童本勤,魏羽力.发扬城市地方优势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以南京城市空间特色塑造为例[j].城市规划,2004,28(2):74-76.

[4] 南波子,王海(摘).宫邸:一个时代的繁华旧梦[j].新智慧:财富版,2006(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