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世界建筑论文

世界建筑论文

时间:2022-05-02 09:09: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一篇世界建筑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世界建筑论文

世界建筑论文:从世界的建筑装饰设计发展来看中国建筑装饰

[关键词]世界建筑装饰;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发展

当今世界建筑量大面广,种类繁多的建筑类型包罗万千,装饰千姿百态,从建筑的意义上看,商店、大型超市、体育场馆、医院、学校、住宅、会馆、电影院、娱乐城,随着与迅速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相互竞争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伴随着建筑形式的不断变革,装饰结构也在不断地革新。近年来,建筑的大型化也给建筑装饰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新形式、新特点,无一不说明了世界性各国的传统,建筑装饰方式向着更加复杂的方式转化.

五十年代后半期,日本出现了现代的超市和连锁店,它的建筑面积可大、可小,但外装饰和内装饰都要求要统一色调,统一商标,统一灯光的标识和统一的展板,在经营、公用设施、绿化、空间整体上相互配合协作、在舒适、美化环境和公共设施方面比传统商业街有明显进步,如把食堂、酒吧装饰成火车车厢停放于车站的样式。又如大泉学园购物中心在外部设计了一个模仿蓬皮杜中心的外露自动扶梯。其意图是为了顶层单独利用时管理方便,且又结合地形。三井大厦广场降低标高后利用与道路的高差设人工瀑布和花台,利用一条装饰性的步行平台架空道作道路与建筑外装的空间联系体,既起交通、观赏作用又为底层瀑布水池休息廊遮风避雨,而且广场分内外两部分,空间富有变化。把高层建筑地面装饰部分的空间处理得富于公共性、舒适感和人情味,俗称阳光城的池袋60层大厦,商店街中心布置贯通到顶的中庭,设有音控变化喷泉。在街道转角部设提高标高的公园广场直通商店街顶部屋顶广场。对我国通称街头的小品的公用装饰设施(日本称为街具),根据使用性质分为:休息用具――座椅、凳子。美国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沿高速公路开设的商店――包括一个超级市场、一个杂货店和几个服务性商店组成的小型邻里中心。在70年代引入到新建或改建的城区商业中心,并常常与展览、剧场、旅馆、办公设施等结合形成新的综合中心、1―2个大型商店布置在30―50个专业商店的两端作为人流主要的吸引点,长廊两侧布置约定150家各种专卖店。楼上餐厅与通向室外的平台相连,内部各层色调变化不同,在“拱廊大街”为极其东方特点的黑、白二色,而在“虹的园亭”中随着自动扶梯的上升,处理为虹的七色光谱变化,加上顶光射入,产生出人造虹的效果。

俄罗斯鄂畚斯克市商业中心位于市区的一个传统商业区,占用原来老商场的大片空地,是中央广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行道的步行人流交叉口,这些环行道口好像是该商场内部交通的延续,并和商场空间连在一起。

比利时布鲁塞尔第二购物中心的门面装饰别具一格的形状,颜色,材料使人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认出它。不仅如此,它还保持了与周围环境,原有街道和其他商场之间的协调。

联邦德国汉堡汉司斯商业街的设计师们将美食市场安排在新型的现代化的入口处,入口处的空间更有诱惑力,从这里可以看到多层的,上面覆盖着玻璃圆顶的四季庭。在夜晚或非假日时,游客漫步在商业街里购物或消遣,增加了拱廊商业街的顾客,两着互为补充。使设计摆脱了简单化的感觉。镶嵌在拱廊地板上的历史画,青铜浮雕等,创造了汉斯人最引以为容的和谐,高雅,庄重的气氛,汉斯商业街也因此闻名。

中国的建筑装饰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迅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 ,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上,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把群体性建筑或标准中见俊秀,这种外表淳朴简约,内部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的形成, 动物为主的吉祥纹样,还有取材本地的黄山松涛,白岳飞云, 白湖光等自然风光。作为国家或地区象征的建筑如北京国宾馆,新疆迎宾馆的装修都是以不同的形式追求着民族风格,按照中国园林的布置手法去安排梳密有序的空间序列,组织不同层次的景区。各景互相衬映,庭院道路蜿蜒曲折,达到步移景异,富于变换,妙趣横生,让人一领中国园林的情趣,迎宾院有的装修为伊斯兰,平面布置讲交对称,门窗沿用伊斯兰特有的尖圆拱券,特征明显,在中原郑州嵩山饭店,你会觉得他们的装饰设计色调典雅,改善了吧台环境景观,还起到了多幻觉空间的多象征性装饰的点睛之用,如顶棚采用砖裸露,显然是建筑外形的造型再现与室内,达到了建筑装饰内外视觉共享的效果。这种把建筑外墙的自然韵味,且粗犷结构之美带入室内,是室内设计向大自然回归,也体现了适应身处室内。我国的古代传统装饰不仅影响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也影响着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泰国等。北京奥运村娘娘庙的重新装修,飞天娘娘的雕塑,古钟的设计都充分反映着站在拱桥上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扬光大,激情和梦想齐飞,奋斗与超越同在,盛会虽然过去,圣火不熄,奥运留下的文化物质遗产永在,古都风貌的重现,城市环境的美化,奥体中心地带绿树环绕,林水相映,北京奥运会的场馆有两个“世界之最”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钢结构建筑――“鸟巢”,世界上首个基于“气泡理论”建造的多面体钢结构建筑――“水立方”,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碧波霞飞,站在拱桥上眺望赛场,迷人景致远近错落。作为北京特色之一的胡同,四合院,是构成北京旧城风貌的基本之素,京城内外,中轴南北。时光在古老的街巷与红墙绿瓦的宫闱间流动,现代化的楼盘与皇家的建筑群相互辉映,古风天地间,京城神韵犹在。

保护文化遗产,守住精神家园。让世界建筑更加辉煌。让中国建筑再为世界文化遗产倾注新的血脉。让它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丽宝藏,是人类共同的物质精神财富。

世界建筑论文:通过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项目论述建筑师在全程化服务过程中对项目的推动和控制作用

摘要:目前国际通行的建筑师职业的核心是业主的建筑生产全程的、全面的人,其服务范围涵盖整个建筑生产范围,从策划、设计到招投标和施工的全过程。而我国的设计机构管理还停留在承包经营,建筑设计沉湎于创收的忙碌,建筑师仅限于设计阶段的职业范围,缺少对材料、技术、工艺的关注,使得在施工工地缺乏建筑师的全程指导,这不利于提升建筑物的品质,更不利于建筑行业发展的专业化、精细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程化服务;工程质量;服务意识

引言: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项目是由马来西亚建荣皇家海洋科普世界有限公司开发,台湾H.C.W设计规划事务所方案设计,我院配合完成施工图设计的。通过这个项目亲身经历了境外建筑师对设计项目全面、全程服务的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我国建筑师在项目建造过程中的缺位和服务的片段化。

下面就抚顺皇家极地海洋世界项目,分析全程化服务七个阶段中建筑师对项目的推动和控制作用, 在现阶段现有体制下,我们建筑师可以努力做到的事情。

阶段1:前期

皇家极地海洋世界启动是在2004年初,地点在沈抚交界的李石开发区,当时的李石开发区一片农田,抚顺市政府为了李石开发区的发展,欲引进一个有影响力,有较大规模并且能吸引周边城市(如本溪、鞍山等)到抚顺游玩的启动项目。当时马来西亚业主和台湾建筑师来到抚顺进行项目考察。评估建设项目内容,项目发展前景,投资规模、地理位置、抚顺及周边城市的经济状况还有抚顺市政府对该项目的优惠政策等等。 当时建筑师做了一套整体规划方案,包括海洋科普馆、极地动物馆、海豚表演馆、冲浪馆和室外游乐场,分析了海洋世界搬到内陆的可行性,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现在海洋馆经营已经五年,实际效益达到预期,附近的城市包括本溪、鞍山、沈阳等地组成旅游团来游玩,场面红火超出预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达到了预期。

阶段2:方案设计

建筑立项后,方案设计阶段建筑师更是主角。从规划局、规划院等行政部门行政审批,到专项配套公司的协调沟通全全业主,从方案各单体项目的规模、定位到投资分配均有主导的意见提供给业主。这时的建筑师除把建筑设计理念和创意与业主进行充分交流,还要确定建筑的基本参数和布局,明确环境、功能、和空间布局,并测算项目的费用和进度计划,绘制出总平面图,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和制作模型,还为业主拟定了一个详细的设计任务书。这个过程大约进行了多半年。由于台湾建筑师往来台湾路程远,因此有些工作需要我院配合完成,我有幸接触并感受到了境外建筑师在方案阶段的工作状态、工作内容以及对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全程负责的全新理念。

阶段3: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是在方案设计基础上,将各专业的条件汇总并整合的阶段,确定建筑物精确尺寸和空间形态、确定技术路线和技术措施,保证法规经济技术可行,这是方案深化并体现业主和设计师综合的设计意图。海洋世界共有大小五个项目,游戏区总平面布局空间形态都是根据游览路线、游玩方式、活动内容和经营方式来确定的。海洋科普馆、极地动物馆是科普类场馆,有鲸鱼、企鹅、北极熊、鲨鱼、热带雨林、大堡礁,是参观游览类项目,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也是海洋世界的主场馆。海豚表演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紧邻海洋馆建造,经营时可以单独参观,也可以联票游览。冲浪馆和室外游乐场接近,冲浪馆为室内场馆,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单层,建筑长宽170x150米,有海浪池、激流勇进、漂流河、戏水沙滩、飞天梭滑道等戏水设施。室外游乐场有摩天轮,翘翘木等游乐项目。整个初步设计对场馆内的各游览项目所占面积,布置位置,尺寸大小做了精确分析和论证。比如,大堡礁有个水下隧道,总长需要27米,并且为不规则形状,隧道为亚克力拱形顶,当时是在日本定制。为了使隧道与现场混凝土部分准确定位,建筑师往返日本多次,最终完成经得起推敲的初步设计,这为下一步施工图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阶段4: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是由我院配合业主在扩初文件基础上完成的。施工图文件需要完成建筑物的全面设计,明确建筑物的所有空间和技术参数,整合各材料、部品、设备,形成完整的、可实施的可控制的系统,保证建筑产品在下一阶段的建造施工中的实现。海洋馆由于使用功能的特殊性,相关配套设备极其复杂,比如不同物种水生动物对水质的要求不同,水处理系统不同,热带植物对空气湿度、温度要求严格,尤其抚顺地区属严寒地区,冬夏温差大,空气干燥,对空调制冷、制热、制湿程序化控制要求很高。这一切设备的定制、厂家的选择都由建筑师具体控制。我在完成施工图设计过程中亲历了台湾建筑师如何掌控各专业之间配合以及各专业与各设备厂家协调沟通配合的过程,体会到建筑师在房屋建造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阶段5:招投标

由于建筑项目的复杂性和规模化,需要专业的分析和评判来甄选承包商。在招投标中,主体虽然是业主,但建筑师作为业主的顾问、、设计的主体、行业的专家,具有最大的建议权,应在参与并掌控全局情况的前提下向业主提出推荐建议,由业主做出决策。建筑师参与招投标并有最大的建议权对我是新鲜事,我对台湾建筑师充满了敬佩。由于本工程的特殊性,绝大部分都是公开招标,有特殊工艺要求的比如水处理,亚克力隧道等采用邀请招标。有一次台湾建筑师让我们看他的招标文件,足有十多个,有基础的、挖坑的、主体的、门窗的、通风空调的、水处理的、网架的等等,他说每一个招标文件都要细细的看,以免有什么想不到的给业主造成损失。境外建筑师的工作能力、专业素质、技术水平以及对工作负责任的敬业精神值得敬佩。目前我国建筑师在工程建造过程中招投标环节还完全是空白,更谈不上对项目的全程把控。

阶段6:监造阶段7:后期

建筑师监造自己设计的项目并保证设计意图的实现,是最自然、最合理、最有效率的安排,也是最符合业主利益的方式。目前我国在施工现场实施监理制度,将本应属于建筑师的设计-监理的完整职业流程和工作职责变成两种职业。在施工中,监理由于缺乏建筑师的职业训练和设计能力,往往无法胜任保障设计意图实现的角色。建筑师在监造、后期阶段主要服务内容是设计解释、合同管理、进度控制、投资控制、质量控制和协助业主竣工验收等。

皇家海洋世界项目从开工时台湾建筑师就委派设计监工负责日常的设计确认并安排主要设计人定期到场参加例会。但是该项目的建设在监造、后期这两个阶段出现了非常大的矛盾。根据我国法令,大型公共建筑必须设监理。由于派驻现场的设计师与监理之间的权力、义务和服务内容的重叠,常常造成监理和设计师各执一词,有时双方做了相同的事,有些事又处于真空状态,没人过问,造成业主经常亲自召集例会协调各方。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界管理不规范,工程质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建筑设计界沉湎于创收的忙碌,开发商急功近利,不科学的设定工程进度,造成产品质量低下。第二建筑师的自身素质、文化修养、业务能力远不能胜任建筑产品的全过程管理。第三建筑师全过程管理的合理性、科学性没有政策性导向,仅限于建筑师内部学习。第四我国建筑行业管理体制还处于分阶段、分部门、分监察机构的管理模式,没有统一协调一贯到底的专业管理机构,很多情况出现程序混乱,工地返工、停工等现象。

结束语:要实现建筑师的全程化控制,真的需要从体制上着手,但同时提高建筑师个人的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与国际接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国实行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已经快20年了,随着一年又一年复习考试,一批批建筑师的产生,大大提高了建筑师的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实现建筑师作为业主人和行业专家对整个建筑生产全过程的设计和监控,促进建筑业的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在目前的国情下,建筑师必须有意识地完善个人技术能力,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培养高度的职业化精神,有意识的扩展服务领域,包括目前没有涉及的前期策划和后期督造过程,以迎接未来建筑设计服务领域与国际接轨,为实现建筑师全程化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世界建筑论文:丑陋世界的美丽童话:神学影响下的中世纪哥特建筑艺术

摘 要:中世纪时期的艺术由于受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美的对象最后都被归结为“上帝”。出于对宗教教义的宣传需要,中世纪的艺术摒弃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神话以及现实题材。在神学思想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影响下,艺术作品往往显示出某种神秘感和崇高感。基督教的诞生,使被奴役下的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应运而生的教堂成为他们心灵的庇护所。教堂建筑自然而然的成为基督教精神的现实实体。在中世纪的教堂建筑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当属该时期教堂建筑艺术的高峰。在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影响下,哥特式建筑作为“通往天堂之路”的“家”,将人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关键词:中世纪;神学;哥特式建筑;建筑美学;神秘感

中世纪是上帝主宰一切的时代,基督教的艺术理想是上帝至美。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中世纪的教堂建筑深受基督教艺术理想的影响,形成了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融为一体的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同时起到了宣扬基督教教义的目的。

一、重视“启示”的中世纪艺术

中世纪基督教的教义,是以神学本体论为主导的。早期尤为强调上帝的“启示”是人们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艺术作为人与上帝之间的障碍,是遭到排斥的。当时的基督教继承了犹太教的纯粹的精神性,反对偶像崇拜。在这种强调精神信仰的需要下,几乎禁止陈列和崇拜各种画像。但在随后不久,基督教艺术在朗吉努斯、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下有所改变,使得基督教艺术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

“基督教艺术理想不同于希腊艺术理想的,因为希腊艺术理想的思想基础在与艺术与真理(理念)的关系,属于世俗哲学层面,重视实践性的表现;而基督教艺术理想的思想基础在于艺术与上帝的关系,属于神学与信仰范畴,重视思维与体验内容,以保障上帝的核心教义。这导致基督教艺术理想尤其注重启示。”(《西方传统艺术理想论》第二章)。

二、神学影响下的中世纪哥特建筑艺术

(一)外观造型上的特点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外观造型以高耸的塔尖为特色,应用十字拱、飞拱、修长的立柱以及肋穹框架结构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如法国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就是飞拱,飞拱支撑了中殿,同时在建筑的外部建造了扶跺,通过扶跺来解决侧推力的问题,这种外扶跺是从外面加力,使重力集中在相当少的几个点上。因此教堂的墙壁功能已于过去不同,过去的墙只起支撑作用,而改进后,修墙则可以从上往下修了。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建筑,光线充足,空气流畅,增加了教堂的高度。同时,在体量和高度上也创造了新纪录。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还是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基督教神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哥特建筑展示给人们的是天堂里的神宫,是一座上帝之城。

(二)内部结构的特点

由于内部结构的改进,使得教堂内部空间也发生了变化,有了飞拱的之撑,中殿越来越高。柱头消失了,肋拱从圆柱的顶端像麦束一样自然开放,形成一直向上延伸的结构。哥特式教堂内的结构中,由于建筑师们巧夺天工的设计,人站在教堂的不同角度,视野里没有一根柱子,仿佛它们刹那间消失了。在这样的教堂里做礼拜,阳光透过色彩斑斓的玻璃,把五颜六色的光洒落在人们身上,使他们产生一种温暖神秘的感觉,似乎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这种如仙似幻的感受,会化解人们的痛苦,抚慰落泪的心灵。这种内部结构的设计也是深受神学思想影响的,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理想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从审美的层面看,哥特式建筑表现出一种人的意念的冲动,它不再是纯粹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是城市的文化标志,标明在最黑暗的中世纪获得一点有限的自由,人们会发现一丝现实世界的阳光透进了黑暗的中世纪。

(三)教堂建筑的装饰特点

通过采用尖券、尖拱和外扶垛,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窗户使用彩色玻璃镶嵌,使尖塔得以轻巧高大,当然也失去了做墙体雕刻的余地,成为与罗马式教堂的重大区别之一。哥特式雕塑是教堂建筑不可缺少的装饰,它的人物形象开始保持独立的空间地位,追求三度空间的立体造型,力求符合真实的形象,追求自然生动的塑造,使人体逐渐丰满起来,衣褶也随之有了结构的变化,使人感到衣服里面是实在的人体。雕像不再是人的外形的模似,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与哥特建筑一起应运而生的是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这种彩色玻璃窗画看起来更像马赛克而不像绘画,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玻璃制造师们很巧妙地组合颜色,使透过的光线变得柔和舒适,让人产生一种在和煦阳光里的惬意,产生奇妙的遐想。

(四)教堂建筑的意蕴体现

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在意蕴上,借助哥特式内部空间的高旷、单纯、统一的特征,整个建筑呈现雄伟直升的外观造型和开阔的内部空间,加上镶嵌彩色玻璃的长窗,整个教堂具有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气氛,引人升入天国的寓意,也是理解基督教精神及其神学形态影响下的艺术理想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说,哥特式建筑不论在结构技术上,还是造型艺术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哥特式建筑较之先前的基督教早期建筑艺术更加接近生活和写实,教堂建筑遍布欧洲,不论是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还是意大利米兰大教堂,都已成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形态影响下的哥特式建筑的集中体现。

三、哥特式建筑的美学特色

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学精神在审美趣味上的最典型的反映。它对动态和垂直空间的追求,体现了信徒对“天国”的向往;建筑结构上的轻盈、飞腾以及在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的形式上对于光影变幻的追求正是符合了基督教的精神,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一件东西(艺术品或自然事物)的形式放射出光辉来,使它们的完美和秩序的全部丰富性都呈现于心灵。”哥特式建筑具有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精神之美,成功地表现了基督教理想的崇高精神。哥特式建筑完美地将基督教的精神与建筑结构技术的探索结合起来,在哥特式教堂内,能感到一种不断增强和不断上升的感觉以及把自身推向天国的升腾之感。哥特式艺术既是中世纪艺术的巅峰,同时又预示着中世纪艺术的结束、孕育着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

最后,用罗丹的一段话来结束本文:“人们从大教堂带走的记忆,使人不由得不肃静;正是在这种无边的肃静里,灵魂才能体验无上的欣慰,思想的欢乐。人们可以思考大自然通过艺术而给予我们的忠告。人民就可以寻找法则。”

世界建筑论文:发展低碳建筑 共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摘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低碳经济和低碳建筑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本文主要阐述成都在发展低碳建筑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低碳;建筑;田园城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共成都市委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好“十二五”

以及更长时期发展的高度,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为加快推进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步伐,我们应把“低碳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建筑能耗居高并迅速增加的今天,低碳建筑将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1 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减少CO2 排放,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为使用者提供具有宜居空间的建筑模式。发展低碳建筑符合国际形势的要求,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我国仍然具有不可推卸的减少CO2排放责任,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更是责无旁贷,推行低碳建筑有利于缓解能源紧缺问题;减轻环境污染现状,也是履行国际公约的见证。发展低碳建筑符合我国当前政策导向,低碳建筑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更是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建筑为建筑业提供了机遇,随着国家稳定住房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地产竞争正从追逐短期利益最大化、单纯追求建设规模、建设速度的低层次竞争阶段进入品质、品牌致胜的阶段。以低碳建筑为核心的 “科技地产”将带动整个建筑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转型,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 成都发展低碳建筑存在问题

成都一直积极致力于节能环保,并且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但是低碳建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2.1 相关政策及机制不健全

我国已经颁布了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规范和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建筑节能技术尚未得到广泛推广,收效甚微。一是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的法律、政策机制尚处于构想和试点之中,现行的节能标准只涉及到涉及阶段,至于检验建筑是否达到低碳建筑标准,尚未制定具体的标准。二是对建筑能耗大户的碳排放量没有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同时也缺少对低碳排放企业的激励性政策,低碳建筑投资成本大、周期长,风险高,企业的开发动力不足,节能减排多靠企业自觉。

2.2 低碳建筑技术水平较低

技术是发展低碳建筑的最大制约因素,我国在低碳建筑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低碳建筑在规划设计、建筑用料和设备研发、施工方面尚未系统化、标准化。同时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缺失,多数企业和消费者对低碳建筑不了解,在国际上缺乏主动权,为降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来的高成本,施工单位只能将简单改进的常规施工工艺运用到低碳建筑中,达不到理想的节能减排效果。

2.3 缺乏低碳建筑的专业人才

目前建筑从业人员普遍存在节能低碳意识较为薄弱,专业素质不高的现象。由于我国在建筑节能、低碳方面工作起步较晚,施工人员普遍习惯于秦砖汉瓦的砌式砌法,对新型节能低碳建筑的施工技术比较陌生;设计人员对传统的砖混结构房屋设计得心应手,对节能低碳建筑设计由于怕担风险缺乏创新意识,思想较保守。

2.4 社会公众节能低碳意识薄弱

目前社会公众对低碳建筑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低碳意识薄弱,在购房时,

更多关注的是房价、造型、通透性,对节能环保方面考虑较少,开发商不得不考虑购房者的喜好。一个外形漂亮,窗墙比更大的楼盘更能吸引顾客,而外形的多变和较大的开窗面积与节能设计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公众节能低碳意识的淡薄不仅限制了低碳技术的发展和低碳房屋的推广,也成为低碳政策和低碳技术推进的障碍之一。

3 成都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和规范标准

为加快节能建设和低碳建筑有序发展,应根据当地能源状况、地理区位等要素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一是加强低碳建筑标准的编制修订工作和完善相关强制性标准,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引导和约束作用,把推广建筑节能、低碳从一种号召性行为转变为一种强制性行为。二是以碳预算为准,按照《低碳建筑评价标准》中的指标和评级来落实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并且要设立低碳建筑管理部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和举报的制度。

32 积极实施经济激励政策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增强公众节能意识,大力推广节能建筑、低碳建筑。一是对购买高效家用电器和照明器具的用户,新建低碳节能建筑的开发商和业主给予经费补贴。二是对新建低碳建筑开发商给以适当的税收减免。三是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绿色贷款”服务,对购买符合低碳建筑标准住房的居民给予返还现金、低息等优惠,还可申请低碳住宅抵押贷款。四是对既有建筑进行积极节能改造的家庭,政府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对于低收入家庭,政府可以对其进行免费节能改造。

3.3 建立健全低碳建筑技术体系

发展低碳建筑关键是依靠科技创新,一是政府要引导、鼓励企业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采用低碳技术、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水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变建筑用能及能耗结构。

二是优化建筑设计,采用被动式的能源策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3R”(即再利用、再节约、再循环)和“四节”(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变毛坯房销售为精装房销售。三是实现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开发应用低碳建筑材料。对气密性、水密性、保温性、抗风性、抗变形性、环保、隔音、防污、隔热的特殊节能材料要大力推广使用。

3.4 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人才是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建筑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是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引导相关的高校在建筑专业中融入能源、环保和生态课程。二是举办大型的环保建筑设计比赛,为大学生大胆畅想和发散思维提供平台。三是在正式职业资格等一系列考核中加入对考核者低碳环保方面素质的考核内容,从建筑源头上加深低碳环保理念对建筑从业者的影响。

3.5 加强宣传,提高低碳意识

发展低碳建筑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公众三大主体的作用,提高公众低碳意识,一是各级政府,要把低碳建筑提高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把低碳建筑作为实施公共服务、强化资源战略管理和加强环境建设的重要职能来抓。二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以节能低碳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使公众切身感受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将节能低碳理念、方法和技术融入到教育中,使公众从小就树立起节能减排的良好意识。四是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协会、绿色志愿者等环保组织在推进节能减排方面的积极作用。

世界建筑论文:十大世界创意建筑

法国密特朗国家图书馆 书中自由黄金屋

设计师:多米尼克・佩罗

建成时间:1996年

塞纳河右岸具有一片独特而亮丽的景观,它便是座落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密特朗国家图书馆,被密特朗称为法兰西最高的建筑艺术。

图书馆由深得密特朗总统赏识的青年设计师多米尼克・佩罗负责设计。最早的构思从两片树叶开始的,四栋大楼各有两面互成90度的楼体组成,对称伫立在宽阔广场的四角,从巴黎向东南方遥望,图书馆的上半身犹如四本大书在城市中展开,而不走近就看不到的下半身则埋在地下,这一部分才是它的艺术灵魂。四本大书鲜明地划定了图书馆这块具有象征意义的馆舍在巴黎的位置。

它的建筑设计和室内装饰、家具的配置均由一家公司承包,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内外和谐,体现了法国人很强的

环保意识。所有的墙壁或是铝合金或是玻璃,地面从室外到室内全是木质的。家具大都是木质的,玻璃及金属材料给人以强烈现代意识,木地板和森林则使人反璞归真。四座大厦外表是玻璃的,为了保护图书,避免阳光辐射,玻璃内则增加了一层活动木板墙。因此,当阳光照射时,大厦就变成了本木色,背阳光时则亮丽透明。大厦表面的木质活动墙所用木材全部从加蓬进口,广场和室内木地板所用木材全部从巴西进口。

在室内空间的组合方面,有许多地方采用了先进透气的钢丝纺织墙,使空气流通,没有憋闷感,人们能与外部共呼吸而不能相视。

由于大面积采用玻璃和钢化材料,产生许多反射光,但这些从钢化墙壁上反射出的冷色。又似乎在与无所不在的本木色的木质材料和深红色的地毯所反向的暖色相互辉映,实现了材料间的光的协调。

瑞典奥斯陆歌剧院建筑让城市和谐

设计师:挪威建筑事务所Snoehetta设计

建成时间:2008年4月12日

奥斯陆歌剧院诠释的是权威和美丽,音乐和歌曲令其魅力四射,作为文化中心,来到新歌剧院也就宣告着您真正来到了挪威。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座被所有人共享的建筑:任何一位到奥斯陆(Oslo)的人都会想到此参观,爬上这座被英国卫报著名设计评论家Jonathan GIancey称为“Snohetta的大理石山”的建筑。

奥斯陆歌剧院(Oslo Opera House)建设用时5年,临近证券交易所和中央车站。它是继14世纪初建造于特隆赫姆(Trondhelm)的尼德罗斯大教堂(Nidarosdomen Cathedral)后,挪威国内最大的文化建筑。大剧院基座的占地面积超过3万8千平米,相当干4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剧院内有三个

舞台,1千1百多个房间。体现了设计者对建筑的独到见解,是一件将内在流线造型和外在简洁轮廓二者高度结合的浩大工程。

2008年10月歌剧院在世界建筑节开幕式上赢得文化类大奖。时代周刊的RichardMorrison曾经这样描述:我恋爱了。她是挪威人,华丽至极。有趣至极,还有着令人惊讶的内涵。她就是奥斯陆歌剧院,从峡湾中拔起,美丽惊人的大理石和花岗岩屋顶让她看起来就像一座出水的冰川。

内部空间的宏大被丰富的线条和平面所切割,形成非常耐人寻味的空间语言和建筑层次,功能空间如休息厅、酒廊等用极其简约的手笔处理出异常

静谧的效果,与歌剧院本身的气质形成和谐整体。

奥斯陆歌剧院尽管外形是来来派的斜角结构,但并非高高在上,参观者可以在屋顶上野餐,也可以从外面连接屋顶的巨大坡道上到

32米高的屋顶上,这里百无禁忌,人们可以野餐或从坡道上滑下,甚至可以跳入奥斯陆海湾的海水中。

歌剧院的内部是一座同样宣扬平等主义的大厅,有

1359个坐席。黑色橡木建造的剧院甚至没有设置寻常歌剧院都有的包厢。即便是挪威国王Harald和皇后Sonja也只是坐在一个5米不到的区域内,与其他观众

隔开。每个座位的背后有一块小屏幕,播放歌剧表演的字幕和翻译。

西班牙艺术及科学之城多功能结合带动经济

设计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lago Calatrava)

建成时间:2004年10月28日

瓦伦西亚是西班牙第三大城市,艺术科学之城(City of Arts and Sciences)便是沿着几乎两公里的轴线,座落在瓦伦西亚,总占地里面35万平方公里,整个空间是开放型。是集科学博物馆、剧院、表演厅和水族馆于一身。教育和娱乐相结合。由西班牙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设计的多功能建筑。

整个文化中心建筑的组台非常的新颖,气势磅礴,由两个建筑大师设计。带动了当地经济、旅游、房地产等快速发展,成为瓦伦西亚市新的高级住宅区、重要观光景点。科学艺术城对面也盖起了大型的结合高级旅馆的购物中心Aqua,以及西班牙最大的连锁百货公司“英式剪裁”的新馆。在艺术科学城的另一边,原本就是家乐福大型购物中心,结合电影院及精品街,现在更是人潮不断。这项大工程的兴建,除了展现瓦伦西亚市这个商业古都的经济实力之外,也证明了艺术、美感、创新的建筑,不但提升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准、观光地位,更能实质大幅提高城市的经济繁荣及增加工作机会。

迪拜旋转塔 建筑版变形金刚

设计师:戴维・菲舍尔

建成时间:预计2010年

让一座摩天大楼在空中旋转“跳舞”,听上去像是科幻小说。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宣布,他将在迪拜建成世界首个风力发电的旋转摩天大楼。迪拜塔于2004年9月动工,预计2010年世人就可以欣赏到这座不停舞动的80层大楼。

这座大楼建造方法另类,大楼的每一层将在意大利预先做好,再运到迪拜组装。“迪拜旋转塔”每层楼之间都装有风力涡轮机提供动力。

迪拜塔的高度目前已经达到629米,超过了高度为628.9米的美国北达科他州KVLY-TV电视发射塔,从而成为世界最高建筑。KVLY-TV电视发射塔自1963年以来保持着世界最高牵索建筑纪录。

耗资约10亿美元的迪拜塔建成后,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阿玛尼设计的世界首家阿玛尼酒店将坐落其中。除豪华公寓、商用办公室和休闲设施外,迪拜塔还将在第124层设置观景台,让游人从约440米高处饱览迪拜风光。

墨尔本音乐中心和戏剧剧场双管齐下日夜辉映

设计师:澳大利亚ashton raggatt mcdougall公司

建成时间:2009年

建筑物分开运作,它们在城市的同座艺术区相连。左侧是墨尔本剧院,右边则是墨尔本音乐中心。剧院特点鲜明在于外观白钢组成了几何排列管三维式。最好是在夜间观看,可见简单的黑白色调与鲜艳的红色装饰碰撞效果。大堂空间延续了几何图案。右边的墨尔本演奏中心是一座较大的建筑,包括两层演奏厅和一问小型表演厅。该大楼的门面是白色,装饰了蜂窝玻璃窗。设计运用了最好的音质体系,力求高品质享受。墨尔本音乐中心和戏剧剧场于2009年年初开放。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属于未来的奇幻建筑

设计师:弗兰克・盖里

建成时间:1997年

古根海姆博物馆由美国加州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Owen,Gehry)设计,在1997年正式落威启用,它以奇幻的造型、独特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博得举世瞩目。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建筑灿若星河的创造中,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疑属于最伟大之列,与悉尼歌剧院一样,它们都属于未来的建筑提前降临人世,属于不是用凡间语言写就的城市诗篇。

该博物馆全部面积占地24000平方米,陈列的空间则有1100Q平方米,分成十九个展示厅,其中一间还是全世界最大的艺廊之一,面积为130米乘以30米见方。整个博物馆结构体是由建筑师藉助一套为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从法国军用飞机制造商达索公司引进,名叫CATIA)逐步设计而成。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

美国沃尔特・迪士尼音乐厅波浪线条贯穿内外

设计师:法兰克・盖瑞

建成时间:2003年10月23日

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法兰克・盖瑞设计的沃尔特・迪士尼音乐厅(Walt Disney Concert Hall)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是洛城音乐中心的第四座建筑物。主厅可容纳2265席,还有266个座位的罗伊迪士尼剧院以及百余座位的小剧场。这座超现代的大型建筑成为了洛杉矶爱乐乐团的新家,同时它更是以其动人心魄的独特外表成为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的新地标,成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和旅游者共同膜拜的艺术殿堂。音乐厅建成以来,成为洛城最引人注目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其独特的外表引来的关注早已超过了他音乐厅本身。当地以及许多美国以外的媒介常常撰文报道,“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伦敦的议会大厦一样,因为它无比奇妙和鲜明的个性,迪士尼音乐厅已经成为世界各地摄影爱好者最喜欢聚焦的建筑之一。

建筑物内外看不到任何一处垂直的立面,无论墙、柱、天窗还是穹顶,全都是斜线或弧形走线,给人妙不可言的观感。建筑师在厅内设计上认为欣赏音乐是一种全面体验,并不仅局限于音响效果。因此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演奏大厅内的视觉效果、温度以及座椅的感觉等因素。大厅设计上。盖瑞运用丰富的波浪线条设计天花板以营造出一个华丽的环形音乐殿堂。为使在不同位置的听众都能得到同样的充分的音乐享受,音乐厅采纳了日本著名声学工程师永田穗的设计;厅内没有阳台式包厢,全部采用阶梯式环形座位。坐在任何位置都没有遮挡视线感觉。音乐厅的另一设计亮点是。在舞台背后设计了一个12米高的巨型落地窗供自然采光,白天的音乐会则如同在露天举行,窗外的行人过客也可驻足欣赏音乐厅内的演奏,室内室外融为一体。此一设计绝无仅有。

德国慕尼黑安联体育馆会发光的汽车轮胎

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Herzog)

和皮埃尔・德・梅降(Pierre deMeuron)

建成时间:2006年

瑞士的双子星建筑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为06年世界杯设计的慕尼黑安联体育馆,堪称是这对明星组合的经典之作。他们得奖无数早已证明其成就卓越,2001年获得可称作建筑界诺贝尔奖的ThePritzker Arohitecture Prize普立兹克建筑奖的他们备受推崇,不单因为他们是鸟巢(国家体育场The National Stadium)或者泰特现代美术馆的操刀人,最重要是他们对建筑的想象与实践早已经超越了这个世代能创造的建筑概念,一定程度上可以称其为来自异次元世界的设计师,为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不断创造惊奇。

外号“会发光的汽车轮胎”的安联体育馆位于泰晤士河南岸,与圣保罗大教堂隔岸相望,连接它们的是横跨泰晤士河的千禧大桥,打破一般人对于球场的印象。建筑主体由2800个镜面气枕组成,这种独特的塑料外膜。具有某种透光性质,内建二万五千万支日光灯炮,夜晚,球场将以红、白、蓝三种颜色变换外观,营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象。安联体育馆以轻盈活力的光芒创新了传统混凝土体育场馆的沉重。

日本银座舱体大楼黑川纪章成名作

设计师:黑川纪章

建成时间:1972年

中银舱体大楼是一栋充满现代主义风格的巨型积木状建筑,是日本设计师黑川纪章的成名之作。舱体楼像由很多方形的集装箱垒起来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实由两幢分别为11层和13层的钢筋混凝土大楼组成。中心为两个包括电梯间和楼梯间、各种管道的核心筒。黑川纪章用140个规则长方舱体悬挂在这两个筒体上。舱体用高强度螺栓固定在核心筒上,所有的家具和设备都单元化,收纳2.3m×3m×2.1m的居住舱体内。舱体里,配有沼厕、家具、电视机、电脑、音响设备等,没有一寸多余的空间。开有圆窗沿的舱体单元被黑川纪章称为居住者的“鸟巢箱”。舱体单元构成上的穿插组合,黑川纪章是日本战后一代建筑师中最为重要的一位,设计的灵感来自他在前苏联时看到的宇宙飞船,充满幻想色彩的建筑实践为他带来国际声誉。由于该建筑物体现了“新陈代谢运动”的完美表达,而长期受到赞赏。

英国伦敦折叠人行天桥桥类变形金刚

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

建成时间:2007年3月29日

可折叠升降的人行天桥横跨在英国伦敦帕丁顿Ma rks&Spencer总部前的一片水域上,成为连接两部分的通道,它依靠扶手内部的液压系统来控制,由英国的Heatherwick Studio设计,全

畏12米,由8块钢板及金属支架组成。这个桥的特点是可伸展可压缩的8段结构,单单看时容易让人疏忽掉它的神奇设计,桥展开时可供行人通过,压缩起来,却可以让小船顺利通过下面的水道。天桥的全部运动都由扶手内极其聪明的液压系统来控制。因此,当M&S的员工想要让游船驶进入口时,它能够灵巧的折叠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方案“创意之馆(a Pavilion of Ideas)”和岩石造型也是出自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这个年仅36岁的三维设计师已经被赞誉为“新的莱昂纳多・达芬奇。”

世界建筑论文:圣彼得大教堂: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最辉煌的建筑

早就知道世界上有个城中国叫梵蒂冈,去年6月29日我才有兴随团到这个国家一游。旅游车驶上宏伟笔直的罗马和约大街不远就看到圣彼得大教堂了,这就是梵蒂冈的标志性建筑物,世界第一大教堂。

梵蒂冈是个独立的主权国,这个国家小得让人不可思议,国土面积只有0.44平方千米,与我国的天安门广场一样大,人口只有1400人,但常住人口仅540人,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但却是全球八亿多天主教徒的信仰中心。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宫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国界以梵蒂冈古城墙为标志,而进入的梵蒂冈与意大利首都罗马的国界仅是一条灰石铺成的国界线。车到圣彼得广场外围,就看到这条国界线了,导游说线外是意大利,线内就是梵蒂冈,原来这里的国界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到圣彼得广场时,广场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听说教堂里有个宗教活动,不能进去的教徒和游客就暂时在广场上听广播或看大型电视屏显示直播。

圣彼得广场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是17世纪著名建筑大师姜,洛伦佐,贝尔尼尼的建筑杰作。广场略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块铺砌而成。两侧由两组半圆形大理石柱廊环抱,形成三个走廊恢宏雄伟。这两组柱廊为梵蒂冈的装饰性建筑,共由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组合成四排,形成三个走廊。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队伍排列在广场两边。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台抱。顶上竖立着140位圣人的大理石雕像和教皇阿勒桑德罗,苦季七世巨大的徽志,虽然没有几个游人能一一记住这些圣人的名字,但那艺术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确让人感到惊叹。这些大理石像是贝尔尼尼和他的学生所雕刻。

圣彼得广场的建设工程仅用了11年的时间(1656―1667年),而欧洲一些有名的大教堂从施工到建成都需要几十年或上百年,或几百年时间。

在广场的中央耸立着埃及独立方尖碑,它是广场最古老的文物。这座石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迂工程,圣彼得广场全景,在方尖碑顶上竖有阿勒桑德罗基季家庭的青铜徽志:五座小山丘、一颗圣十字架残片的星。

广场上两个美丽的喷泉是在不同时期建造的。右边那个是马德尔诺于1615年所建,左边的喷泉是贝尔尼尼在1677年建成的,它是广场上最后完成的建筑。

在两个喷泉和方尖碑之间的两边地面上,分别嵌入一块圆形大理石。站在这块大理石上观望广场四周的长廊,就会感到长廊内只有一排圆柱。而实际上是四排圆柱,可见设计者贝尔尼尼当初设计的绝妙。不知旅游客从哪来得到信息,这块大理石上拍照的络绎不绝,没耐心根本排不上号。

游客和罗马市民每个星期天的正午都要聚集在圣彼得广场,接受教皇的祝福。每年的1月1日、圣枝主日、复活节、圣诞节,广场上往往都会聚集20多万之众。广场设计可容纳50万人。

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教堂。整栋建筑呈现出一个希腊十字架的结构,造型是非常传统而神圣的,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为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1870年以来的重要宗教仪式均在此举行。

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值得参观的建筑圣殿,更是一个艺术宝库,它所拥有多达百件的艺术瑰宝,更被视为无价的资产。

大教堂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37米,能容纳5万人,屋顶和四壁都饰有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不少是名家作品。最著名的雕刻艺术杰作主要有三件。一是米开朗琪罗24岁时的雕塑作品《圣殇》,二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三是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宝座。此外,教堂中央的穹隆拱顶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双重结构,周长71米,为罗马全城的最高点,游客可以乘电梯登顶俯瞰罗马全城。教堂左侧有卫兵守卫,他们身穿的别致制服500年不变,手中的长戈也是15世纪的产品。他们也不拒绝旅游拍照,倒是成了梵蒂冈的一道拍照景点了,他们都是来自瑞士,是雇佣兵。

梵蒂冈博物馆,位于圣彼得教堂北面,占地约5.5万平方米,建于公元5世纪末,早期为教皇的一座宫廷,后来改成综合性博物馆,拥有12个陈列馆和5条艺术长廊,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收藏有文艺复兴时期三大艺术大师之一的拉斐尔艺术珍品以及其他名家的原作,均属无价之宝。西斯廷小教堂,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因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琪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著名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

梵蒂冈是世界天主教中心,特殊的政教合一的国家。梵蒂冈域早在公元774年形成教皇国,8世纪已成为教皇国的中心。梵蒂冈在拉丁语中意为“先知之地”。早在公元4世纪,教皇康斯坦丁就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难处建立了康斯坦丁大教堂以示纪念。到了15至16世纪。康斯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如今的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公元756年,法兰克王丕平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其后教皇权势日益扩张,在意大利中部出现了以教皇为君主的教皇国。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教皇被迫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宫中。1929年,意大利政府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签订了“拉特兰条约”,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其主权属教皇。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进入教堂内,不论你有什么信仰,都如时光倒流,好像是进入中世纪的时空。好像大师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罗丹、康丁斯基、达利、蒙克这些名人忽然成了眼前真实的存在一样。梵蒂冈的艺术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无数次洗礼,无数次沉淀才成就的。每个人都可以把梵蒂冈当成一本书来读,一本超越政治、利益、金钱的人类文明艺术史的教科书。这里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洗去了几百年人世浮沉的伤痕,洗去了俗世荣辱的尘嚣,在其中走上一遭宛如经历了一次纯美的朝圣之旅。

梵蒂冈是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教皇是国家元首,也是全世界天主教的精神领袖。教皇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于一身。梵蒂冈的国徽集中说明了教皇在城国的地位。国徽的图案是:两把交叉着的天国钥匙,托着教皇登基时的帽子。这种称作“三重冠”的帽子,有上中下三层,象征着教皇拥有的神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关于“神权”,当时在西方是封建专制的灵魂,和东方的“皇帝”起一样的作用。

规定参观时间快结束时,我们到进口处的圆柱下集中,那里暂时休息的男女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打瞌睡,看来他们或她们与我一样,并非天主教徒,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意大利罗马一侧的交警在指挥交通秩序,维护社会治安,穿着500年前的服饰的梵蒂冈卫兵在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任游人拍照。还有在如织的游人队伍中夹杂着比梵蒂冈国民还多的小偷,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就这样丰富多彩,驰名世界。

世界建筑论文:走向世界的中国建筑师

5月10日~11日,一年一度的中国院、北京院、上海现代集团的高层次设计方案研讨会再度召开,在中国院精致的场景环境下三个院的领导致辞都留下一句颇有意义的的话:中国院修龙院长希望通过中国建筑师的努力将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放大到世界上;北京院张宇副院长代表朱小地院长在发言中说,落实建筑服务社会的理念要用道德与责任关怀大众;上海现代集团的张桦总裁则认为,应对巨大的市场挑战、“三大院”的主创建筑师齐聚一堂,应努力寻到建筑原创之路。我以为,这三种声音几乎都表达着一种共同志向,中国建筑师正面向世界,追求卓越。  做能够面向世界的建筑师,谈何容易,其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国际化的视界与能力,而其中认知国际化水准的建筑奖项十分必要,不然中国建筑师何时才能戴上建筑桂冠呢?在全球众多建筑学大奖中有影响的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RIBA)的金质奖(设立于1948年)、美国建筑师学会的AIA金质奖(设立于1903年)、由基金会颁发的密斯奖(首届密斯奖1988年由葡萄牙的建筑师获得)、世界文化奖(1989年创立)等,但最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美名的当属“普里茨克建筑奖”,正是由于其严格的评审委员制度、强势的媒体宣传力度及贴切公众的建筑社会文化教育功能,使它越来越成为最受瞩目的全球性建筑奖项。那么如何才能走近这桂冠呢?伦佐・皮亚诺是让这梦想成真的获奖者。1971年,巴黎为在传统建筑最密集的市中心建一座综合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了国际竞赛,共有全球的681件作品参赛,但首奖光环落在了两位默默无闻的青年建筑师身上,皮亚诺正是成功地将古老街区转变为最具当代人文活力的场所建筑师。

由此又联想到作为一代中国建筑师该怎样处理传统与创新的老话题。从精神及文化趋向看,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必须尊重传统和地域、必须合乎国情,因此文化自尊是每一个有作为的建筑师必须思量的。刚刚送走“5・19”国际博物馆日6月9日又迎来国家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本刊荣幸地为学者型领导、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再次承编新著《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结合现代建筑创作的理念及其新追求,尤感单局长的关于文化、城市、城市文化的解读,是对城市规划设计者极为可贵的思想,因为它立足于建筑师的创作初衷、它遵循于建筑师的思维过程、它给建筑师注入了可供比选的良多思考。如果说2007“三院”方案研讨会是一次充满激情与想象力的学术会,是一次自由、平等且活跃的学术研讨会,那么第二个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到来所引发的一系列多元而深入的联想,更会带给人们卓然而严谨的文化活力,更会以开阔的学术氛围让建筑业内外人士喜悦。因为让建筑师高兴的不仅仅是寻到面向世界的目标,更体味到根植于华夏建筑文化的特殊含义。

世界建筑论文:她向世界诠释中国建筑

有人说,把中国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如果北京是这棵树的树冠,那么西安则是这棵树在地下盘结交错的根系。正是这片沃土蕴育了一位出色的中国建筑师――张锦秋。她和西安这座城市已密不可分,她的名字也与这座城市几十年来出现的一些标志性建筑――陕西历史博物馆、玄奘纪念院、大唐芙蓉园等紧密相连。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座谈会暨《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首发式”于10月8日,在大唐芙蓉园召开了。

参加这次大会的有陕西省及西安市政府、人大、政协、建设厅的负责人,陕西省及西安市的建筑院校、设计院、文化单位的领导、有关专家学者和《建筑创作》杂志社。

会议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熊中原主持。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院长樊宏康在致辞中说:张锦秋院士是享誉国内、国际的设计大师,她从事建筑创作的40年间,为古城西安、为祖国大地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经典的建筑设计作品。她和她的作品受专业人士所赞誉,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这次座谈会,既是对张锦秋院士从事建筑创作40年的回顾和总结,又是一次学术、技术的交流,中青年建筑师向张锦秋院士学习的绝好机会。

李子青(陕西省建设厅厅长):

很高兴能在久负盛名的曲江池畔,在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这座以盛唐文化为内涵、以古典皇家园林为核心的大型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中,与各位来宾、专家共同庆祝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年及《长安意匠》丛书――大唐芙蓉园的出版。由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的以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唐风建筑也已成为古都西安的特色,为西安保持盛唐文化的延续、为陕西重振汉唐雄风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她不仅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奉献了一批具有浓郁风格的现代建筑,而且在建筑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和追求,她的论文集《从传统走向未来》在海内外建筑界产生较大影响。我们期待着张锦秋院士的新作《长安意匠》丛书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向世界范围更广泛地传播。

乔征(西安市副市长):

在建筑设计多样化的今天,张锦秋院士一直秉承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并不断传播,这一切不光在陕西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得到了很高赞誉。她的每一项作品都带有一定的震撼力,就像大唐芙蓉园的设计,被外界评价为国人震撼、世界惊奇。对于建筑设计的精致追求,尽善尽美的态度也确是她成为一代宗师的精神根源。西安这几年的城市建设、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有了一定的成果,这一切都和在座的以大师为核心的一批老专家,老学者和正在不断崛起的中青年专家学者的努力分不开。近几年西安还将会有几个大动作,如大明宫周边改造、行政中心的搬迁和地铁的开工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尤其要向张大师那样尽善尽美地把我们的项目做得更精彩,把西安建设得更美好。

和红星(西安市规划局局长):

记得1 992年,我跟张老师一起在新疆乌鲁木齐参加西部建筑学会年会。当时中国西部建筑学会成立,为了这个学会的成立,我们筹办了五六年,这期间张老师积极献计献策。从那个时候我就深深感到了张锦秋大师对建筑本土化、城市特色的关注和对西安这座古城的热爱,也就是从那时拜张锦秋大师为师,因此我现在一直称她

张老师。如今,1 5年过去了,张老师厚积薄发,一系列富有西安特色的建筑相继问世,实现了走自己的路的创作理念,形成了一又个一个的创作高峰,这也是中国建筑师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之路的高峰。张老师的作品,我感觉最深的是它的现代感,她的作品不再仅仅是一个个中国式的建筑,更蕴含了一种时代感,能做到这一步非常不易。可以这样说张老师的建筑创作已从“仿”走向“创”,从“形”走向“神”,从“有法”走向“无法”,从对传统的自信走向对传统的自觉。

2002年,西安的城市建设走到了十字路口,千年古都的风采如何再现,现代化建设如何传承历史,城市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色?为此在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西安市规划局成功举办了“三会三展”活动,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为西安的城市规划建设出谋划策,把握方向。其中“西安市城市特色与建筑风格专家研讨会”就是在张老师的积极推荐下,借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会召开之即,特别为西安开的一个专题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界顶尖人物为西安的城市特色和建筑风格畅所欲言,共绘美景。这次会议为今天的“唐皇城复兴规划”奠定了扎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规划的龙头抬起来了,西安模式已在全国叫响。

刘兵(大唐芙蓉园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当我看到名为《长安意匠》的这套丛书时,不禁思索着为何叫长安意匠?于是我翻开了张锦秋大师的老师梁思成先生的文集,突然一段话映入眼帘,使我顿有所悟。原文是这样的“这些美的存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无论哪一个古城楼,无论哪一个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要郑重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

出这‘诗’,‘画’以外的‘意’的存在。”所以我个人的理解,张锦秋大师所说的意就是一种境界、一种高度、一种胸怀、一种态度。同时大师又很谦虚称自己为“匠”。

我非常有幸在大唐芙蓉园建设的2年过程中在张大师的主持下具体负责大唐芙蓉园的组织建设工作,我对张大师宽广的胸怀、敬业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而由衷敬佩。可以说没有张大师辛勤的汗水.没有张大师两年如一日抱着近70岁的带病之躯、日以继夜的在芙蓉园工作,就不会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个美仑美奂的仿唐建筑,就不能向世人传播我们盛唐的文化。

顾宝和(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我作为张大师的同代人,从这40年来对张大师的了解,从其影响国内外的作品中间我感受到张大师不是简简单单地就自己的职业而着眼,而是从深入挖掘整个文化和对世界的影响来探讨我们所面对的现实问题。从1 980年代开始有大规模的建设以来,几乎困扰了我们这代建筑师的一些主要问题,张大师都是经过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解决一些困惑我们的矛盾。记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刚建成不久,我们曾开过一个张大师作品和成就的座谈会。如今许多年过去了。从当时情况看,张大师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有了些初步考虑,而今天我们已看到张大师在当时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使其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我想到的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我们这个行业注定我们一定要面对的第一个困扰是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第二个困扰是在如今这样一个辉煌的建设阶段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是怎样处理商业和文化的关系?第三个则是我们必须注意自己的职业和理论体系与规划的关系。

赵元超(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为了探索中国建筑的现代化道路,颐和园西山脚下留下张总探索的足迹,唐代佛光寺大殿洒下她辛勤的汗水。正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近半个世纪张总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厚积薄发地探索和积极实践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如果说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构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论之树,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张总在陕西用自己的作品探索了一条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从1 980年代的三唐工程,1 990年代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钟鼓楼广场,到21世纪的黄帝陵祭祀大殿和大唐芙蓉园,一个个感动城市、震撼心灵的作品提升着西安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品味,用现代的视野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张总用她的作品在这片曾经诞生过伟大唐诗的热土上用白话文继续书写着混凝土的诗作。

张总在陕西工作的40多年,也是中国建筑界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年代。各种主义、流派,思潮汹涌而来。张总谦虚地把自己半个世纪的创作之路概括为探索之旅,作为后辈,我深知这不仅仅是探索之旅,在全盘西化的时代大潮中,更可能是独孤的探索之旅。我在1 985年做研究生调研时曾向张总请教过,10年后的1 995年之初我来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工作,在张总指导下完成了一系列重要工程的创作,正是这种工作体验,提升了我对建筑,对城市、对设计、对创作认识的飞跃。我清楚地记得在参加陕西省图书馆、美术馆设计时,她带着我们一起踏堪地形,面对着高低不平的坡地,询问我们设计小组的成员,是否保留这片坡地。由于我们对西安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不约而同地回答可以不必考虑,张总却意味深长地说:这可是唐长安城保留的唯一的一处高地。正是张总对西安城市文化如数家珍般的熟悉和热爱,这一历史地貌才得以完整的保留,使新图书馆座落在历史的高地上,成为一个知识的殿堂和西安又一个新地标。也同样,张总在图书馆、美术馆工地上,为了保护现场的植被,在大雪纷飞的现场一个一个圈定要保留的树木。我已数不清为了图书馆、美术馆设计,张总到过多少次工地。而这仅仅是张总众多创作中的一个工程。正是这种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这种对城市对历史的负责态度和社会责任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精品。

王军(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华夏所所长):

张锦秋先生,是一位能“感染城市、诠释公众心灵”的建筑师。张先生通过在清华大学近1 2载的学习和研究,秉承梁思成、莫宗江两位泰斗的教诲,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建筑的无限热爱,搭建了一条以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精髓诠释和发展现代建筑创作的道路,并在陕西从事建筑创作的40年中始终朝着这个方向做着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春花秋实,40年的努力已结出累累硕果,芬芳天下。

张先生在建筑创作中始终坚持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之路:于建筑的环境、意境、尺度中体现传统文化及传统建筑的精髓,于功能、材料、技术上体现现代建筑的需求。40年来,张先生在“现代建筑的多元探索”、“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或有特殊要求的新建筑创作”、“在古迹的复建与历史名胜的重建”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她同时也在关注一个建筑师在城市发展和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参与了大量城市设计的规划和风格定位。

金磊(《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

首先我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朱小地院长、张宇副院长、马国馨院士及其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对张锦秋院士在陕从事建筑创作40周年暨《长安意匠》丛书第二部《大唐芙蓉园》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金秋时节置身干大唐芙蓉园的美景之中,令人联想颇多。

一个建筑师的最高理想,就是当人们谈起她的名字的时候就会想到一座城市。或者,当人们谈起一座城市的时候,怎么也不能忘记她的名字。

作为晚辈及一代中青年建筑师,我认为要学习张锦秋院士着眼高处、学养独具的创作观,尤其要从张院士的作品及学术思想中省悟过来,发现亮点、启迪智慧、畅言义理,在品读她经典作品中,尤其要品味到一种民族情感交融的渴望及中国建筑应有的文化自信。

作为建筑传媒人,我们倍感张锦秋院士的作品及学术思想是一种文化寻根的硕果,走进大师的作品,有一种净化心境,焕发本真的冲动,这里不仅有文心铸魂,更显现着一种可贵的“文化征服”。我曾记得在2002年杭州西子湖畔“第二届建筑与文学研讨会”上,张院士对我讲.中国要开展系统的建筑文化教育,这种普及不仅仅要面向公众,也要面向建筑师。英国大思想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但他更有一句话“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价值,更取决于它是否能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2008年在意大利都灵市将举行的第23次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就是“传播建筑”。细细品味,我们感受到了专业媒体的一种责任。建筑凝聚实践和思想,我们有责任把他们记载下来,使其更广泛更深入地流传。

从对张锦秋院士《长安意匠》丛书的策划及编辑中,我们不断感到成为一个有力度的建筑专业传媒的意义及价值。要知道,迄今口耳相传的时代已告结束,我们要在利用大众传媒扩大社会影响的同时,找准行业传播即分众传播的位置。大师承载着先哲精神,“口述”历史应着力做大做强。我相信,《长安意匠》――大唐芙蓉园的出版,不仅仅是良好的开端,它更凝聚起为中国建筑大师著书立说承担责任的团队精神。

张锦秋(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时此地举办这样一个座谈会,我很激动。回想起来,准确地说我是1 962年2月28日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报到的,从此离开学校,走上了设计的工作岗位。记得当时人事处长找我谈话,问:“你是研究生,那你看你是到情报室搞科研呢,还是在工程室搞设计呢?”她很尊重我的意见,但由于的理想一直就是当一个建筑师,因此选择了设计所。

当时西安是“三线”建设的前沿阵地,我也就是从参加“三线”建设开始进入了我的设计生涯。现在想来就像是昨天一样,很近很近。

陕西省的历史积淀使我走上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探索之路。使我走近唐代建筑的是两个小项目:一是位于临潼骊山之麓的华清池大门。当时处于后期,还没有改革开放,由于对外旅游的需要,华

清池要盖个大门。以前有关华清池的设计都是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的洪青老总做的,但由于他被打成“牛鬼蛇神”,还未解放,不能正式作项目,所以就让我接手做。从设计开始,我就在思索着华清池是个唐代文化遗址,那么这个大门是否应有些唐代的印迹呢?于是我翻阅了许多有关建筑历史的书籍,还有敦煌壁画,文物考古杂志等资料。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设计应该有一点唐代的文化,因为题目跟唐代有关联。二是位于唐兴庆公园内的阿倍仲麻吕纪念碑。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遗唐留学生,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功勋。因此在这个纪念碑的设计上不仅要体现唐时代的风格,更要体现中日友好关系。

就从这两个很小的建筑,我开始感觉到,在陕西这片土地上,随处都能映射出唐代的文化。以后,又陆陆续续地做了许多设计,都和唐代有关系。这时候我开始认识到,如果说头两个项目是偶然的设计,而后设计的一些较大的现代公共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就并非偶然了。

还有一个项目就是青龙寺规划及空海纪念碑院。空海是日本香川县人,唐德宗贞元20年随遣唐使入唐,研究密教,先后得惠果嫡传密宗两部大法及传法。为纪念他为中日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西安市政府应日本的请求作青龙寺规划及空海纪念碑院。碑体由日本建筑师山本忠司先生设计,我方承担选址和碑院的设计,考虑到选址的历史文化背景、建筑形式上着意仿唐,力求法式严谨、风格纯正。从此开始做第一个真正的“仿唐建筑”。以后就源源不断地做与陕西历史文化有关的项目。

我来到了西安,来到了长安所在的地方,它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历史积淀的一片沃土。我在此安身立命,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壤,汲取它的养分。

领导的信任与支持是项目成功的有力保障

一个城市的建设,真正拍板定案的是领导。陕西省的党政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我不想说太多的道理只讲个具体事情:那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个项目。

1 970年代,总理就曾建议,作为文物大省的陕西,可以在大雁塔附近建一个现代化的博物馆,当时这个任务交给了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我被委任为项目负责人。到底要把博物馆建成什么样子,任务书上只说明了一句话博物馆建筑本身,应该成为陕西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陕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怎么来象征?一个时代的统治意识就是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意识,这个时代最高的建筑艺术也是这个时代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建筑艺术。今天的陕西博物馆就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唐代宫殿建筑。

整个陕西历史博物馆风格已经是唐风。在做色调选择时,我们决定以素雅为主,这样可能更接近现代的审美意识,更有一种永恒感。那么唐代的时候实际上屋顶都是灰瓦,那个时候还没有大量用琉璃瓦。

既然唐代是灰瓦,我们也就设计成灰瓦了。这时省上的领导说:“哎呀,灰瓦是不是太穷气了?我们这是国家级博物馆。”他提出来既然要有一点宫殿建筑的气势那就选用黄琉璃瓦,以期能辉煌灿烂些。但当时我追求的是一种黑白灰的基调,这是很高雅的现代的色彩。因为与省领导的意见产生分歧,所以我心里很矛盾。怎么办?我在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提出一个折中方案,用铁灰色的琉璃,而不是黄琉璃。这样至少在色彩上既符合唐代的灰瓦屋顶,又符合我想追求的淡雅的色彩。领导最后采纳了我的建议。这样的例子很多,省市领导充分地让每一位建筑师发挥自己的才能,给予我们极大的尊重。

再一个例子就是当时西安市要是把曲江这片地区按历史风貌恢复其盛唐的神韵。自从毕业之后40年来,我一直期盼着有朝一日能设计一座大型园林,但却渺茫得如同做梦。万万没有想到在21世纪初,曲江新区管委会委我以重任,规划并设计大唐芙蓉园,使我多年的向往居然梦想成真。

记得有一次在西安召开“黄帝陵祭祀大殿建筑创作海峡两岸座谈会”期间,我陪台湾地区建筑师公会原理事长吴夏雄参观兵马俑。在入口处看到有刻图章的,我一看吴夏雄很喜欢,就准备自己掏钱刻个图章作为礼物送给他。章子刻好后,我叫刻图章的师傅将我这个赠予人的名子刻在图章侧面。当我一说出自己的名字,刻图章的老师傅很是惊讶:“你是张锦秋?”我回答:“是呀!”老师傅紧接着说“那这个图章你不用付钱了,我来送。”台湾建筑师吴夏雄看到此情此景,感动得不得了。他说:“没想到,大陆一个建筑师在普通百姓当中竟有这样的影响。在台湾,谁认识我们呢?包括李祖原,人家也不知道哪栋大楼是他设计的。没想到大陆建筑师的地位这样高。”

建筑设计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时我做陕西历史博物馆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建筑师,各个专业与我配合的非常融洽。这些专业的工程师经验丰富,他们就像我的老师一样给我指出一些问题,提醒我们建筑师有哪些是需要注意的,非常到位。我们这个设计队伍确实是一代一代传承着。建筑设计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团队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同样也离不开开发商的支持与配合。设计群贤庄时,为了建筑造型的美观我们要做退台,但一退就退掉了许多面积,这对于开发商来说,损失是很大的。但老板尊重了建筑师的意愿。正是这种明智的决策赋予了群贤庄的主干道以空间的变化。

能在陕西、在西安工作,是我的运气、是我的幸福。不然的话我不会做出这么多符合这个城市发展、符合当地百姓要求的建筑作品。

座谈会虽然结束了,但张锦秋大师为西安留下一幢幢作品的同时,她的理念、她的创作观、她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将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到会的人。我想她和许许多多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中国建筑师们还将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路上继续上下而求索。他们将用自己的建筑作品向世界诠释中国,而我们则要用我们的声音向世界诠释中国。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建筑奇葩闽西南土楼

土楼是福建特有的民居,之所以叫它土楼,是因为它主要采用生土夯筑,属于土木结构。一般楼内设施齐全,有厨房、餐房、仓库、卧室、水井、浴室、磨房、畜圈等,有的还建有祖堂、学堂、舞台。具有防御、防震、防火、防兽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且楼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闽西南的土楼主要分圆寨和方楼。

其中,圆寨主要分布在永定、南靖、平和交界地区及华安等县,圆寨的数量有1000多座。较出名的有:永定县湖坑乡洪坑村的振成楼(双环圆形)、古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三环圆形)、南靖县书洋镇石桥村的顺裕楼、梅林乡坎下村的怀远楼(双环圆形)、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沙建镇岱山村的齐云楼(椭圆形)、洋竹径蔡家的雨伞楼(圆土楼如果是双环圆形,通常外高内低呈碗状,而雨伞楼内圈比外圈高一层,呈雨伞状,故此得名)。

方楼主要分布在龙岩、永定、南靖交界地区,仅永定、南靖两县方楼就超过6000座,较出名的有:永定县高陂镇上洋村的遗经楼、南靖县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较为出名的土楼群有:南靖书洋镇上坂村的田寮坑土楼群(方、圆和椭圆形三种,错落有致,呈梅花状。)、距书洋镇12公里的河坑土楼群(方圆各具特色的土楼27座)、距书洋镇8公里的南欧土楼群(土楼密度大、种类丰富,有圆楼、方楼、梯形楼、凹字形楼、交椅楼、三角形楼等共25座)、距南靖县梅林乡9公里的砾头土楼群(4座圆楼、3座方楼、1座半圆楼,在山头俯瞰,犹如“七星伴月”)。此外,较为特色的土楼有:分布在永定县高陂、坎市、湖雷、南靖县和溪等地,强调尊卑秩序,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南靖书洋镇奎坑村前方后圆的隆兴楼、塔下村呈曲尺形的三巴楼等等。

特别提示:

1、拍摄土楼可分楼内、楼外和夜景,楼内主要拍摄居民生活场景,奇特的土楼结构,因此拍摄时,应用焦距100mm以下的镜头,鱼眼、超广角镜头非常好用;楼外主要拍摄土楼的外部特征,为了找准角度,往往要爬到土楼附近的山头,这样,长焦镜头就不可少,比如要拍摄出田寮坑土楼群似布达拉宫的韵味,你就得到土楼对面的盘山公路找角度,没有用上焦距200mm以上的镜头是拍不来的。拍摄土楼的夜景,你可以向当地的老百姓购买照明用的木柴,如果要点篝火、火把,你可以和当地居民商量,热情好客的客家人会很乐意帮忙的。拍夜景、室内及室外用长焦,三脚架也是不能少的。

2、拍摄季节全年均可,但有节日拍摄更佳,如元宵节、4月份梅林妈祖出巡、永定客家土楼文化观光节等,平时,最好选在稻谷成熟季节,金灿灿的田间突起一座或一丛土楼,一定会给你拍摄带来美好的记忆。当然,春雨绵绵的季节,往往有云雾缭绕其间,或雨后天晴,将给你的拍摄带来机遇。

3、龙岩、漳州都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属山地丘陵,气候宜人,春夏温热,秋冬凉爽,四季常绿。

4、永定、南靖、华安方言为客家语系和闽南语系,当地的居民都很热情好客。

5、交通便利,梅坎铁路经过龙岩市区,鹰厦铁路经过漳州市区,华安县,319、205国道纵穿龙岩,324、319国道贯通漳州,从龙岩到永定及漳州到南靖、华安各土楼景点路况都很好,交通发达。

6、南靖、永定县城都有三星级酒店及其他大小旅馆、招待所,食宿非常方便,永定的振成楼内还设有客房、服务部,楼外有大型停车场。如果拍摄夜景或感兴趣还可借宿土楼居民家里,虽然食宿简陋,但一定会给你带来难忘的感受。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五大建筑奇观

当这些钢材、水泥和石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被组合起来时,它们就具有了自己的生命。伟大的建筑用冰冷和坚硬诠释了人类的伟大和野心,它们是音乐,是绘画和史诗,是人类为自己在大地上树立的纪念碑。

西尔斯大厦――世界第一高楼

巍然耸立在人行道上的西尔斯大厦是北美洲最高的办公楼,它的最高可用楼层是第110层。大楼楼顶的高度是442米,而最了不起的数字来自西侧的天线:其高度为527米,这是全球建筑物上最高的天线。

高度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奇迹隐藏在大楼的墙壁背后――这就是支撑着整座建筑的各种系统。西尔斯的运作规模就像是管理一座城市。这座“都市”需要4万公里的管线,把这些管线连接成一条直线,可以横跨美国8次。楼里总共有多少马桶?943个!此外,69000公里的电话线在楼内蜿蜒游走,足够环绕地球1.75圈。西尔斯大厦里共有41公顷的办公和商业面积,若是平铺开来,足有75个美式橄榄球场那么大。

西尔斯大厦还有一个只有工程师才知道的小秘密――它向西倾斜了6英寸,这是由于重力负荷偏离了重心。大楼不只倾斜,还会摇晃。如果遇到最可怕的风暴,它大约会以90厘米的幅度晃动。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来自密歇根湖的强烈暴风会让西尔斯大厦偏离中心20厘米。住在90楼或100楼的人们晃得更厉害,椅子会跑来跑去,人们甚至能听见大楼摇晃的声音。

1969年,约翰・齐尔斯担任了这座大厦的结构工程师,这是他事业上的里程碑。这栋设计独特、噪音清晰的大楼,历时4年才宣告落成。而它一落成就吸引了那些想要标新立异的住户,也把芝加哥的金融区吸引到了自己周围。

为了给每个进入大厦的人提供安全保障,第一步工作就是和机场一样细致的安检。当然,在西尔斯大厦,安全部署并非严肃得毫无人情味。1999年的一天,一个不怕死的法国人认为这座大楼是都市攀岩的终极挑战,要爬上去。工程师用擦玻璃的索具装备阻止他,但是他绕过去了。一个多小时过后,攀登高手阿兰・罗贝尔成功到达了屋顶。一群芝加哥警察正守在那里欢迎他,用手铐和法律条款为他庆祝。最后,他大概只被罚了几千美元。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的特技表演倒有种怀旧的意味。

西尔斯大厦的保安程序或许有所改变,但这座大楼的魅力依然如故。如果名片上写着“西尔斯大厦”,会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2004年初,一些纽约的投资者买下了西尔斯大厦,据称价格是8亿3500万美元,而大楼的原始成本是1亿7500万美元。至于它是否安全,还是要由这些人来评判――这就是每天来这栋高层建筑中报到的11000人。人群显示了这座著名地标的魅力。

这座巨型建筑似乎能激起人们的奉献精神。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看起来都充满了活力和干劲。不管未来几十年里还会有多少巨型建筑拔地而起,对这些忠诚的芝加哥人来说,属于他们的西尔斯大厦才是最坚实的建筑。

航空母舰“罗纳德・里根号”――海上之城

航空母舰“罗纳德・里根号”的名字,来自一位擅长交流的总统,它清晰地传达了这位总统的一条著名理论:“以实力求和平”。

“罗纳德・里根号”犹如一个巨大的机械蜂巢,部署着一群群致命的战斗机。这座97000吨的安全堡垒,隐藏着美国海军最新武器的秘密。

“里根号”上可停放85架战斗机,能够保护美国抵御强大的军事进攻。“里根号”在水线以上有20层,然而这个高度比起惊人的船身长度来,可算是小巫见大巫。这艘船长333米,犹如载着一座帝国大厦在海上航行。船上带有两座核反应堆,可供“里根号”航行20年,完全不需要靠岸加油。

这艘航空母舰就像一座城市,有邮政服务,有垃圾处理部门,小城市应该具备的条件,上面一样不缺。“里根号”上能住下6000多人,船上储备的食物和供给可以维持3个月的生活。另外,船上有3万盏灯,1400部电话。走廊里的缆线加在一起,足有2100公里长。“里根号”满载时,排水量达97000吨,也就是说,它排出的水大约能填满28.7个奥运规格的游泳池。

如此庞大的一艘船,却只有一项使命,就是充当战时机场。

水上海军基地的优势不言而喻。飞机可以在公海上随处降落,可以接近全球任何一处战场。航空母舰是现成的作战基地,无论航行到哪里,都肩负着相同的任务,那就是尽可能迅速安全地让飞机起飞、返航,没有复杂的手续,也不必申请许可。

航空母舰的面积约有4.5英亩,也许是世上最危险的4.5英亩,分毫之差就可能酿成灾难。

“里根号”汇聚了最尖端的航空母舰技术。设计建造时,就做好了服役50年的准备。作为美国海军最新的航空母舰,“里根号”也是一件重要的政治工具。但这张王牌不是在一夜之间造就的。建造这样的一艘大船,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工程。“里根号”的建造工作是在弗吉尼亚州纽波特纽斯的诺斯洛普-格鲁曼公司开始的。航空母舰的不同组成部分都是分别建造的,之后再由巨型吊车运到一个干船坞组装成一艘完整的航空母舰。

“里根号”是第9艘建造完成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尼米兹级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航空母舰,其中又以“里根号”最为出类拔萃。这艘航母上面,装备了所有的最新科技成果,造价高达45亿美元!“里根号”与过去尼米兹级航母的最大差别,在于水线以下的设计。最重要的一项改进,就是球状的舰首,“里根号”采用这种设计,为的是增加浮力。

作为船员的第二家乡,“里根号”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船上严禁使用现金,船员在出海前,必须先购买一张类似自动提款卡的储值卡。不过,这里也有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同的地方:有理发店,有3座小教堂,有两家便利商店,有健身房。如果偏爱传递速度极慢的传统信件,船上设有邮局,甚至有自己的邮政编码。

从独具特色的“城市夜生活”到数千人每天维持航空母舰正常运作的辛勤付出,都证明了“里根号”是一座与众不同的海上之都。

重建莫斯塔尔古桥――用现代科技注解古代智慧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人们或许不相信上帝,不相信命运,但却相信那座桥。

那是他们的象征,是他们的一部分,一直存在于他们的心里。

前南斯拉夫的莫斯塔尔桥被人们称作“古桥”,那是一个古代建筑奇迹。1993年11月,古桥成为南斯拉夫内战的主要目标。几个小时的炮击之后,古桥轰然倒塌了。那是一个黑暗的日子,古桥的毁灭,成为现代种族仇恨的象征。如今,战争已经结束,全世界的人们似乎都想重建这座古桥。

莫斯塔尔桥于1566年落成,由土耳其建筑师哈鲁汀主持修建。当时,他受奥斯曼帝国苏丹苏莱曼大帝的委托,负责建造一座能够承受军队、马匹和货运的桥梁。那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也最复杂的石桥。传说苏丹曾威胁哈鲁汀,一旦桥塌了,他就要人头落地。哈鲁汀把建桥的秘密带进了坟墓,他的设计图纸竟然一张都没有流传下来。

这将是一次独特的、破解历史奥秘的探索之旅,考古学家惟一能利用的就只是一些简单的账本,上面记录了所用的工时和材料。考古学家使用了激光扫描和摄影制图等最新技术,试图了解古代建筑师们最初是如何建造这座桥梁的。他们到现场勘查了古桥的遗迹,又研究了成千上万张桥梁的原始照片。佛罗伦萨大学的意大利小组必须研究出每块手工切割的石头是如何镶嵌到整个结构当中的。然后,他们会利用这一数据做出新桥的三维图像,据此,重建队可以丝毫不差地重新组合出这座桥梁。

在莫斯塔尔这个地方建桥非常困难,这里随时都可能发生地震,但最常见的危险还是洪水。他们必须尽快搭建脚手架,而且不能有任何差错。第一座脚手架并没有经受住内雷特瓦河冬天的水流,许多工人都因此丢掉了生命。

架子建好后,石块也已切割完毕。接下来,建设者需要用强效灰浆把石块砌起来。哈鲁汀带进坟墓的另一个秘密就是灰浆的准确配方,于是,现代人只能利用科学对传说和口述历史加以辨析。专家们发现古桥的灰浆中有蛋白质成分,这说明原始混合物中包含了有机物质。他们找到了正确的配方。

但是,建造这座桥不仅仅需要石块和灰浆,还要有金属进行加固。于是,工程师们又想知道奥斯曼人是如何做到的。他们发现,古桥每块石头的中间都嵌有粗大的、可以支撑重量的铁制暗销。

根据哈鲁汀的清单,重建队制作了810个暗销。可是铁会生锈,只有在密封的情况下,铁才能避免风雨的侵蚀。选用什么材料好呢?又该如何密封暗销呢?400多年前的建造者们肯定也面临了同样的问题。

仔细研究这些古代金属工艺之后,工程师们发现了奥斯曼人聪明的秘诀:首先,他们在每块石头的表面都敲打出一道细小的沟槽,等石块安放好后,这些沟槽就形成了一条管道,直通暗销。接下来,他们把熔化的铅倒进去,封住暗销,避免它们受到风雨的侵蚀。

工程的最后一步就是安放拱桥上的最后一块拱心石。工人们必须借助水泵的帮助,把几近完工的拱桥撑开几英寸的缝隙,放入最后一块石头。然后,移开水泵,桥梁就会自动合拢。至少还要过50年,桥梁的位置才能永久地固定下来。石块和灰浆会随着天气和时间的变化,不停地收缩、伸展,工程师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监控这些变化,因为每个石块里面都安装了负责收集资料的传输网络。

尽管莫斯塔尔古桥的毁灭将永远成为种族仇恨的象征,但它的重建却为和平团结、繁荣向上的前景带来了新的希望。

陶托那金矿――地下黄金之路

在地下3.6公里处,他们建造了一个复杂庞大的地下结构,在这里,大地成了敌人,而战利品则是黄金。这就是被称为“黄金之城”的陶托那金矿。

一切都始于1886年的一个早晨,四处漫游的澳大利亚矿工乔治・沃克发现了一片露出地面的岩层,并察觉到里面含有金子。他完全不知道,自己正站在世界上黄金蕴藏量最丰富的矿脉上,他的发现将掀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淘金热潮。淘金者蜂拥至此,南非的淘金热潮开始了,约翰内斯堡因此成为了一座繁华的城市。

到了20世纪40年代早期,人们更加渴求黄金。但淘金者面临着严峻的问题:这座从约翰内斯堡延伸到卡尔顿维尔以外的金矿,并不在接近地表处,它似乎以大斜角深入了地下。工程师意识到,开采它的惟一方法,就是沿矿脉而下,先挖一座竖井,然后再炸出坑道。

前往地下的旅程障碍重重,工程师要应付地下发生的地震,钻穿含有致命气体的气囊,忍受酷热高温,被百万加仑的加压水威胁。1957年,陶托那金矿近两公里深的主竖井竣工。没有任何机械装置能将人送到地下3.6公里处,因此他们又开凿了第二座和第三座竖井,用来将工人送到称为“地下120层”的金矿最深处。

开凿竖井只是第一个挑战,接下来的难题是:如何在如此深的地下,创造能让工人在适当温度下呼吸和工作的环境?工程师们设计了一套高效的通风系统。地下鼓风机可以推动800公里长的坑道内的空气流动,风速足以将体重120磅的人吹倒。这套系统每秒从湿热的坑道中抽出900立方米空气,相当于每秒钟将你家客厅的空气抽出16次!此外,矿坑内还安装了巨型的制冷设备,其冷却能力相当于12万台家用冰箱。

这座矿井里的坑道长达800多公里,从中央竖井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仿佛树木的根部。而3.6公里的深度,相当于9座帝国大厦首尾相连。对许多矿工来说,每天往返于地面和金矿层的路程,要花费4小时。

水是陶托那金矿的命脉,但水也是矿坑内的一大威胁。挖掘时,矿工常会穿过大型的地下蓄水层,许多蓄水层都含有大量高温高压的水。如果水涌入坑道,所有的水泵都将无能为力。此外,最大的威胁是地震。在陶托那金矿,地下地震每天都要发生10次左右。但即便拥有最先进的技术,科学家仍无法百分之百测定岩层会在何时发生变化。

炸坑道时,必须在适当的位置安装支撑物,防止上面的岩石崩塌。这里每平方厘米岩石承受的压力是970公斤,相当于在一个细高跟鞋跟上施加近1吨的压力。目前,金矿已经停止使用木头支撑,换上一种称作“回填”的新技术。回填使用黄金提炼产生的废料,实际上是液态的岩石,称为“尾矿”。尾矿被抽到地面上,有些废料会送进回填场,然后泵入地下,装入长达50米的袋子里。这些回填袋能够形成有弹性的岩石支撑系统,它基本不受岩石压力的影响,也不会像木头那样断裂或破碎。最重要的是,不会燃烧。

驱使陶托那的创造者深入地下的,是他们对黄金的渴望,以及探索未知领域的决心。不久,这座金矿将开凿一座新的竖井。陶托那的矿工将下到128层工作,那里距离地面有3726米。

英法海底隧道――现代七大奇迹之一

作为全球最大的人造结构,英法海底隧道被工程人员称为现代的七大奇迹之一。它的建造耗时7年,水泥用量达上百万吨,足以建造3座帝国大厦。

英吉利海峡曾经是英国和法国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海峡宽34公里,是美国大峡谷的两倍。数百年来两国相互征战的紧张状态,直到上世纪才有所缓和,但两岸的许多人仍然怀着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但隧道开通会使双方贸易量激增,这一提议成了无法抗拒的诱惑。1986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法国总理密特朗达成共识,同意建造英法海底隧道。但30亿英镑的工程款都要由私人筹措。

1987年12月,浩大的工程开始了。英、法的两支开凿大军开始向地下挺进,双方各有4000多人。英法海底隧道的水下部分,比以往最长的隧道还要长一倍,两支队伍的任务十分艰巨。除两条主铁路隧道外,还要在中间挖一条养护隧道,宽度相当于一条4车道的公路;245条横向通道,在内部发生火灾或意外时,供紧急逃生使用;隧道上方有排气孔,释放列车高速前进时产生的高压气体;巨型转轨洞,在进行养护时,便于列车从一条隧道切换到另一条隧道。这样,挖掘的总长度就达到了惊人的153公里。

工期很紧。工程每天耗资100万英镑,每拖延一小时,就要增加4万英镑的支出。

1988年1月,英法隧道挖掘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有一件更重要的事让工程师们夜不能寐:他们担心两条隧道可能对接不上。只有在相当直的轨道上行驶,才能保证高速列车的安全。容许的误差极小,隧道偏离值最多不能超过两米半。如果庞大的隧道掘进机偏离路线,就可能撞上渗透了水的地层,导致海水涌入,甚至隧道崩塌。

在地下,两支队伍的距离越来越小,关键时刻即将来临,工人们一心想要抢先到达中心。工程师却更加焦虑了:经过3年,挖了37公里,两段隧道究竟能不能在中点会合呢?英国率先到达了他们认为的会合点,可法国段的隧道在不在附近呢?小型钻机凿穿了土层,新鲜空气涌了进来,那是来自法国的空气。英法两国工人竞相将最后几厘米岩石凿开,这是从冰河时期起就分隔着他们的岩层。英国隧道工人格雷厄姆・法格率先踏上法国的领土,也进入了史册。13000年后,英格兰岛和欧洲大陆又重新连接起来了。测绘员们的判断是正确的,两段隧道不仅对接了起来,而且误差只有35厘米。拿破仑曾经想开凿隧道,但没有成功。现在欧洲的土地又连在了一起。

1994年5月6日,英国女王和法国总统密特朗为海底隧道揭幕。延误和利息使总投资额达到了100亿英镑,足以发射33架航天飞机。但生意并不景气,人们接受得很慢,更担心会在地下遇到灾难。

1999年,英法海底隧道终于在千僖年之前有了起色。500多万辆汽车和卡车通过了这条连接英法的隧道,近700万人乘客车来往于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之间。10年里,隧道的客流量接近1亿5000万人。

如今,连接伦敦和隧道口的新型高速列车使英法之间的距离更近了。列车时速达到了300公里,能在2小时15分钟内将乘客运送到巴黎,比隧道开通前快了一倍。

连接两个如此对立的国家的海底隧道,似乎是一项不合常理的工程。然而,英法海底隧道打消了人们的疑虑,解决了重重债务,应对了大火和海水,最终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项工程奇迹,并永远地改变了欧洲的面貌。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建筑之最

世界上最长的桥

――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

1969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庞恰特雷恩湖2号堤道竣工,它把曼德韦尔和梅泰里连接起来,全长38.42千米,横跨大湖Pontchartrain,其中约有13公里你会只见水不见陆地,桥在湖的正中央纵贯而过。

世界上最大的游乐场

――奥兰多迪士尼乐园

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投资40 000万美元,是全世界最大的主题乐园,也是迪士尼的总部。乐园总面积达124平方公里,约等于1/5的新加坡面积。自1971年10月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约1 200万人。园内拥有4座超大型主题乐园、3座水上乐园、32家度假饭店以及784个露营地,设有5座18洞的国际标准高尔夫球场和综合运动园区,园中心还有迪士尼购物中心以及夜间游乐区、各式商店和超过250家的餐厅。

世界上最大的行政建筑

――美国五角大楼

五角大楼坐落在美国华盛顿附近的阿灵顿镇,是美国国防部所在地。从空中俯瞰,这座建筑成正五边形,故名“五角大楼”。大楼占地面积235.9万平方米,高22米,共有5层,总建筑面积60.8万平方米,使用面积约34.4万平方米,于1943年4月15日建成,同年5月启用, 当时造价8 700万美元,可供2.3万人办公。大楼南北两侧各有一大型停车场,可同时停放1万辆汽车。

世界上最长的人造建筑

――中国万里长城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总长度6 700多公里,始建于春秋战国。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世界上最大的巨石建筑

――埃及胡夫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被认为是胡夫为自己修建的陵墓。在古埃及,每位法老从登基之日起,即着手为自己修筑陵墓,以求死后超度为神。胡夫金字塔的4个斜面正对东、南、西、北四方,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底边减短为227米),倾角为51度52分。塔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高13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摩天大楼,塔底面呈正方形,占地5.29万平方米。

胡夫金字塔的塔身由大小不一的230万块巨石组成,每块重量在1.5吨至160吨之间,石块间合缝严密,不用任何粘合物。如把这些石头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块并排列成行,其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2/3。胡夫金字塔工程浩大,结构精细,其建造涉及测量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各领域,被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石头建筑,至今还有许多未被揭开的谜。

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

――北京故宫

北京的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故宫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 000多间,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1987年12月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建筑工程

――三峡水利枢纽

三峡工程包括两岸非溢流坝在内,总长2 335米。拥有泄流坝段483米,水电站机组70万千瓦×26台,双线5级船闸+升船机。竣工后三峡水库表面积将相当于新加坡的国土总面积,预计整个工程将耗资245亿美元。

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站

――纽约大都会终点站

美国纽约市的大都会终点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火车站。于本世纪初由百万富翁威廉姆・范德贝尔德出资,由美国的沃伦和怀特摩尔公司、里德和斯泰姆公司两家建筑公司联合承建。这座车站占地19公顷,分上下两层,上层有41条铁路线,下层有26条铁路线。每天平均有550多列火车、21万名旅客从这里经过。

世界上最大的会堂式建筑

――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民大会堂创了一个建筑史上的奇迹,1958年10月底破土,1959年8月竣工,从设计到建成仅历时一年。

整组建筑平面呈“山”字形,正面墙呈“弓”字形。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中部是著名的万人大会堂,会场呈扇形,共3层,可容纳10 000人进行大型会议。穹窿形的顶篷,纵横排列着500个灯孔,顶部为巨大的红色五角星,周围是葵花环及3层水波形灯槽。北部为面积7 000平方米的宴会厅,可供5 000人同时用餐。南部是人大办公楼,包括以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特区命名的各具地方特色的会议厅。

世界上最大的冰建筑物

――瑞典冰旅馆

位于瑞典尤卡斯耶尔维的冰旅馆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建筑物,室内总面积为5 000平方米,每晚可接待150位来宾。在过去的5年中该宾馆每年12月修缮一次,面积逐年增加。目前这座宾馆以冰雕、电影院、桑拿浴和冰吧为特色,还设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冰制祈祷室 。

世界建筑论文:世界各国神奇有趣的绿色建筑

在西方发达国家,节能与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对引导我国刚起步的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是不可替代的。

美国

美国生态建筑、健康建筑的试点建造工作,近年来异常活跃,已建造具有特色的生态建筑有:

1、美国的植物建筑

美国在芝加哥建成了一座雄伟壮观的生态楼。楼内没有砖墙也没有板壁,而是在原来应该设置墙壁的地方种上植物,把每个房间隔开,人们称这种墙为“绿色墙”,称这种建筑为植物建筑。这种建筑的施工方法并不复杂,它无需成材木料,也无需采用笨重的建筑设备,而是就地取材,以树林为主材,采用经过规整的活树林来做“顶梁”、“代住”和“替代墙体”。运用流行的“弯折法”和“连接法”建造出许多构思巧妙、造型新奇、妙趣横生的拱廊、曲桥、屏风、围场、商场、住宅和办公楼等。  2、美国绿色旅馆

美国为满足大众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建成了一座别具风味的绿色旅馆。旅馆的建筑材料有一半取自经再生制造的铝、玻璃、铁、钢等。旅馆内的用品尽量“安全”,如用不含酸的信封、信纸,以植物油炼制的肥皂,不用化学合成的洗衣粉,床单、毛巾等均不用化学纤维,而是用不受杀虫剂、化肥污染的棉花或亚麻织成。

3、美国新型太阳能建筑

美国太阳能设计协会正在研制新型的太阳能住宅,称为建筑物一体化设计,即不再采用在屋顶上安装一笨重的装置来收集太阳能,而是将那些能把阳光转换成电能的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直接嵌入到墙壁和屋顶内。这种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思想是该协会创始人吏蒂文・斯特朗在20年前所倡导的,由于当时太阳能电池过于昂贵,无法实施。

如今太阳能电池的价格只有20世纪80年代价格的三分之一,所以推广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电力供应商被吸引的原因是太阳能电池能够在白天高峰时间内产生过剩的电能,从而形成电能储备,可供随时使用。根据一体化的设计思想,美国电力供应部和能源部合作正在研制推出一些新型建筑部件,如用于住宅屋顶太阳能“屋面板”及用于商业性建筑正面的“窗帘式墙壁”。

4、美国资源保护屋

美国一家建筑公司为保护环境、节省地球资源,用回收的垃圾建造房屋,开创解决未来住宅的新创举。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房屋被命名为“资源保护屋”,俗称“垃圾屋”。他们在360平方米的地面上,建造了四间居室,两间浴室和可停放两部汽车的车库。同时,室内陈设齐全配套。屋框架似乎很简单,主要是从破旧的汽车和桥梁中回收的钢材,外饰由锯末和碎木加上20%聚乙烯制作而成,这不但减少了木材的使用,而且也不像木材那样会招引白蚁,使房屋更加坚固安全。废物建房的特点是在建房时,可就地回收65%的金属、纸板、木材废物等,较好地解决了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实用经济可行,这家公司获全美年度住宅风格奖。

5、美国绿色办公楼

美国建成一栋建筑面积为6.2万平方米的绿色办公楼。这栋办公楼在美国环境局的支持下,由于在选材、照明效率、降低加热和冷却负荷、通风和改善建筑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在节约资金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办公楼建成后不到一年可节约有关费用11.57万美元,照明和设备能耗可降低50%以上。

英国

1、绿色城市

20世纪50年代,伦敦曾被一场黑沉沉的烟雾笼罩,造成白天黑夜不分。烟雾在数天内不散,结果有4000名市民被夺走生命,这就是被载入环保史册的伦敦烟雾事件。为净化空气,英国50年代后期出台了《洁净空气法》。根据该法案,伦敦划出煤烟控制区,并以法规形式规定了在这些区域内只许燃烧无烟煤,或必须使用可对煤烟进行完全净化的炉具。在70年代,英政府推出了《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规定污染工业必须采取最有效的手段避免将有害气体排入大气,否则将对其进行罚款等严厉处罚。伦敦环境治理的另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科学管理。由于19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后遗症,10世纪50年代,流经伦敦的泰晤士河的污染状况坏到了极点,河中的鱼类都不见了踪影。60年代开始,英国加大了整治泰晤士河的力度。除通过严格的治污染法案,宣布对违规排放污水的工厂等部门实施法律制裁之外,有关当局还制定了严格的水质标准,同时每隔5年对河流水质的达标情况进行彻底检测。另外,伦敦市政当局还下大力气发展城市绿化,有意识地加强都市公园建设,在城市宝贵的留出空间营造“绿洲”,以充分发挥绿色植被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类似“肺部”的调节功能。伦敦现有土地面积中,10%已被辟为空地或城市公园,伦敦市内公园总面积已超过了1.7万公顷。

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伦敦的环保工作在20世纪90年代结出了硕果。统计表明,目前伦敦市中心冬季平均能见度已比50年代提高1倍以上,从!,5公里上升到6公里左右。市中心冬季日照强度也比50年代上升了70%。1970年至1990年间,伦敦上空空气中燃煤排放所形成的黑烟量也下降一半以上。80年代初,一位垂钓者150年来首次在泰晤士河中捕获一条鲑鱼,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近年来,徊游至泰晤士流域产卵的各种鱼类已成千上万,伦敦人已“见怪不怪”。

2、英国Integer绿色住宅示范房

九十年代末,BRE和Integer等众多公司合作,结合可持续发展、智能科技及创之建筑的三太原则,在BRE内建造了著名的Integer绿色住宅样板房。

住宅Integer建筑为一幢三层的木结构住宅,从利用地热和防火安全考虑,三间卧室设在底层,二层为起居室,内分客厅、餐厅和厨房区,三层为书房、活动室和热泵间。为增加空间视觉,三层书房和活动室间内墙采用调光玻璃。

建筑物维护结构达到英国建筑节能设计最新标准(外墙K值为0.3,屋面0.16,楼板0.45,窗采用LOW-E双玻)。外窗设有可遥控的百叶窗,户内门窗上部还设有可调节风口。

该建筑坡屋顶面采用玻璃幕墙架空封闭,其顶面开设天窗和安装两个约1m2太阳能热水装置,两端天沟设置雨水集中管,并通过中间永循环管道再生利用。其底部设有一层可开启的银白色隔热遮阳绝缘层。建筑物基础混凝土采用再生骨料,外墙和地板为旧房回收废料,墙体保温采用由废纸纤维制成的保温材料。

此外,屋内设置的家用电器也是由制造商提供的节能产品,如冰箱保温层用真空保温技术,脱排油烟机用电可根据烟气排放量自行调节,洗碗器可程控至电费半价时间区运行,浴缸水位、温度可自动调控。

据测算,该示范建筑可比传统节能建筑节能50%,节水1/3,其太阳能热水装置可提供60%的

供热需求。

澳大利亚

The Bond是联盛集团在悉尼的新总部大楼。该大楼是商务楼中具有社会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出色典范,是澳大利亚最具环保意义的商业楼宇之一,被SEDA(澳洲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协会)评定为五星绿色楼宇。

它的可持续性首先体现在环保方面。The Bond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技术创新,即通过使用冷却梁空调装置,使其比一般办公大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30%,并使大楼减少了约20~30%的能源消耗,显著提高了用户的环境舒适度。

人和计算机所产生的热空气上升到吊顶天花,接触到在吊顶天花内安置了冷却构件的冷却梁而变冷下沉,由此形成一个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自然对流过程。在此系统中,由于空气并不是主要的冷媒,所以更多的新鲜空气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入工作空间而不影响能源消耗,废气不再被循环,而是直接排出大楼,由此明显改善了办公空间的空气质量,大大降低了大楼综合症的患病机率。

而传统的VAV系统使用循环的室内空气,混合室外的空气对空间进行空调。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感冒了,他将会把细菌通过循环空调传人大楼的其他部分。而在了he Bond,则是使用单通道系统,向用户直接输送新鲜空气,然后将室内空气再直接排入大气。

另一个主要用水代替空气的优势在于节约空间。管道系统和设备的缩减使给排水管道缩小,一些设备房消减,因此可观地增加了建筑的利用率。

同时,此系统降低了大楼的高度,最大缩减度为1米,提高了自然采光、增加了景观,由此而节约了混凝土和外立面的施工成本。

另一方面,The Bond的内装修将可持续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再生和可再生循环产品,例如氧化钢、再生的码头木料和生了铜绿的铜板、竹子地面、软木塞、剑麻、山羊毛和无毒喷漆等,都被选用于装修之中;而大楼也是“绿色运营”,例如纸张双面打印,夜间设备自动关闭,以及每张办公桌都设置了废物归类和再循环区域。

环保的可持续性所带来的是大楼运营和维护资金的大量节省。

此外,该大楼的可持续性还体现在高度的社会化与人性化中。宝维士联盛亚太区首席执行官RossTaylor说道:“员工们告诉我们,他们希望能更多的看到和接近高级管理人员,因此我们没有设计内墙,没有设计个人办公室,不论他的级别有多高。”

一个更平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平衡在这栋大楼里突显出来。大楼配有托儿中心、户外场地、100米长的敞开式底层平台、玻璃电梯、敞开式楼梯、阳台、露天平台以及种满各种植物的顶层花园,它为租户和周边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除此之外,内部装修还讲求平等主义的原则,每个员工都享有同样的设施,每层楼都提供食物和饮料。

德国

一种能量可以自给自足的太阳能住房――零能量住宅在德国BHW展览会上展示,给参观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种住宅过去认为是空想的、不可能实现的,但今天成了现实。这种100%靠太阳能供给的住宅可以不需要电、煤气、木材或煤,这样就不需要烟囱和取暖炉,也没有有害的废气排人空气中,保持了环境空气的清新。

这种房屋的设计,向南开放的平面是扇形平面,这样可以获得很高的太阳能射幅能。其墙面采用储热能力较好的灰沙砖、隔热材料和装饰材料组成,阳光透过保温材料,热量在灰沙砖墙中存储起来。白天房屋通过窗户由太阳来加热,夜间通过隔热材料和灰沙砖墙来加热。

前些年,在日本兵库县建成了一栋实验型“健康住宅”,整个住宅尽可能不选用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其墙体为双重结构,每个房间建有通风口,整个房屋系统的空气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机进行循环。全热交换器能够有效地回收热量并加以再次利用,其过滤器可有效地收集空气中细小的尘埃。这种住宅能够抑制霉菌等过敏生物繁殖,其建筑费用比普通住宅增加约2成。

世界建筑论文:论工业建筑在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及发展举措

摘要:工业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直接影响着城市的环境和景观。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然后就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举措进行了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创新性,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建筑;差距;发展举措

1我国现代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1.1观念上的差距

工业建筑属于建筑范畴。工业建筑虽然有它自身的特点,但建筑设计中的一般规律,工业建筑都遵循。对建筑师来说,工业建筑与博物馆、体育馆、医院、住宅一样,都是不同功能、不同工艺类型的建筑。在国外,只要业主委托,建筑师能设计民用建筑,一定也能设计工业建筑。工业建筑要讲美学,称之为工厂美学(Factory Aesthetic),工业建筑也要讲环境设计,这绝对不是工业建筑民用化。在我国,对于建筑师统领工业建筑设计的重视性不足,工业建筑适用、经济就可以了,美不美观无所谓。即使部分建筑师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起到作用,一般还只限于“涂脂抹粉、穿衣戴帽”。

1.2体制上的差距

从整体而言,我国工业建筑甲级设计院在整个甲级设计院的比例中约达40%,工业设计院注册建筑师的人数约占注册建筑师总数的35%。这是一支不小的设计队伍。目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各工业设计院或多或少承担了民用建筑设计任务,有的设计院民用建筑占总收入的75%以上。今后各大设计院都要走企业化、社会化的道路。按系统条块分割成民用设计院和工业设计院已不能适应形势要求。

在设计院内部,分工过细而且呆板僵硬。在我国注册师制度中规定,工业建筑必须由注册结构工程师主持设计。在设计院实际运作中,由工艺专业决定平面,总图专业决定总体布置,结构专业决定剖面形式。建筑师对前面这些内容没有发言权,剩下的工作仅仅是确定开间尺寸,画个平、立、剖面图,画画楼梯、厕所详图。对于工业建筑造型设计,仅仅是推敲是横线条还是竖线条,是后现代式还是欧陆式。

而在国外,大型工业建筑项目多由小型建筑事务所承担、组织、协调。最后由注册建筑师主持设计,工艺设计有各独立的设备、结构事务所(公司)配合,建筑师直接面对业主,并处于监理公司的监督下。这样的工种配合和设计程序十分灵活,即能满足基本的工艺要求,而且能较好满足企业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师的意图也能顺利实现。因此,随着国有大型设计院改制的深入,未来我国的设计制度,也应向此方向发展,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的需求。

1.3技术上的差距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受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逐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样也对工业建筑提出了技术上的新要求,以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我国工业建筑技术在工业园、科技园、无污染工业园区的规划;工业建筑建设过程中的通用性、标准性和灵活性;新型建筑结构、材料的运用;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建造、运行,全面实行清洁化生产;对于人类工程学在工业建筑上的使用;旧工业建筑的技术改造、更新利用、改建和迁建技术等方面与国外有着不小的差距。

1.4教育的差距

我国对工业建筑设计的教育,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工业建筑设计的水平,与学校教育、培训有着密切的关联。而在我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中,全国的建筑院校在上世纪90年代来,基本取消了工业建筑原理的讲授和相关课程设计,造成了工业建筑设计在人才培养上的中断,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我国工业建筑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对工业建筑的全面认识,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通过对工业建筑的了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并学会运用“工厂美学”“机械美学”的观念来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2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发展举措

2.1运用城市设计原理处理城市与工业建筑之间的关系

2.1.1运用城市设计原理解决城市中工厂对城市造成的干扰

在现代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存在于城市中心的工厂或工业生产项目的影响最大,而且范围最广。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危害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城市中的工厂不仅带来直接的环境污染,存在其他的问题,干扰着城市的运转。主要表现在1)占据城市中心用地,影响城市机能。2)影响城市交通的顺畅。3)损害城市文化品质。

鉴于工厂在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暴露越来越多,并且严重危害了城市发展,在今后的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结合城市设计理论,合理解决工业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对于新上马的项目,特别是重、大型工业项目,厂址的选择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查和论证,一般性的项目应集中于城市工业区中,这样有助于建设配套设施、资源共享。对于城市中原有的工业厂房,要分别对待,逐步解决其对城市的影响。对于生产规模大、污染干扰大的重型企业,要逐步外迁,搬迁后的用地可恢复城市应有的功能。对于影响较小的小型企业,应限制其发展,敦促其技术改进,将其对城市的影响减到最小。

2.1.2运用城市设计原理处理工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

许多城市也积极创办各种类型的地方性高科技工业园区。在这些开发区中,大部分对城市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在另外一方面,正是这些城市发展的“基石”,正对城市的未来带来了隐患。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工业园区与城市的关系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经过对我国现有的工业园区的分析,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与城市中心的脱离。2)占地过大,数量过多。3)趋同性。4)布局仍受功能分区的过分影响。

因此,我们急需在以后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设计中,必须吸取经验教训,将城市规划原理贯穿整个规划设计过程,最终“走向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融和”。通过对我国新型的高科技工业园区的分析、总结,结合城市设计一般性原则和手法,可以总结出下列原则,对新的园区选址、规划、建设工作起指导和帮助作用。1)建设必须依托智力密集区。2)城市开发区集中建立。3)建立卫星城。

2.2强调工业建筑的个性特征,丰富厂房造型

工业建筑因为其特殊的功能要求而需要不同的空间,这就可能形成特殊的建筑造型,如高大或超长的体量、高耸的构筑物、高架的管线或长廊、洁净车间无窗的立面、外露的结构和管线等,对这些进行整体考虑、全面安排、统一处理,与城市建设和周围环境配合协调,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一排高大的厂房与高耸的水塔,前后呼应,相映于水面,可以组成一幅淡雅、宁静的构图;突出屋顶的网架涂上鲜艳的色彩,配以周围的绿野,显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在同样的生产要求下,不同的设计人,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手法,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2.3重视对工业建筑技术的研究

尽管高技术建筑建筑在我国已经有较大的发展,并建起不少实际工程,但是,高技术工业建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工作也处在初级阶段。我国的高技术建筑乃至高技术工业建筑设计上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

首先是在结构上存在滥用结构表现手法的现象。其结构表现不是建立在创新结构形式,以创造新的空间造型,而是将一些结构形式作为建筑符号运用于建筑中起到装饰效果,这种将结构形式转换为立面符号的做法并不是结构艺术。其次是在建造中没有合理运用材料,建造方式落后。我国的施工方法仍是手工作业为主,湿作业大,尚未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2.4重视人性化设计

在工业建筑中建立人类工程学的概念,可使工程设计中注意“人的因素第一”,避免在先进科技面前发生“见物不见人”的弊病。我国工业建筑已自成体系,人类工程学的应用已成为顺理成章的趋势。对于我国现代工业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出发:首先是人与内环境的关系,即作为工业建筑使用主体的生产者与生产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其次是人与外环境的关系,即生产者与工厂外部环境、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现代工业建筑中人与内外环境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何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树立人性化设计思想的方法和策略

2.5可持续性策略

①加强建筑的热工性能,发展被动式能源利用技术。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现代工业企业不管是产品设计,还是工艺设计,都力求以低能耗换取高收益。作为生产空间的工业建筑,因其投资大,容量大,使用周期长,对企业的节能增效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外新建工厂因产品精度要求和工艺水平提高、大都采用人工空调来调节室内温湿度,这样使得能源的耗费大大增加。因此建筑师在进行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时,从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到细部装饰处理,都尽量从节能考虑。

②将工业建筑与人类、环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世界各国在工业建筑中,从规划到单体,从工艺到设备都特别注意工业生产可能造成的污染,如烟、尘、渣、毒、热、湿、噪声、腐蚀等。人们都希望工厂企业的建筑,既能适应生产工艺的需要,又为劳动者创造符合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环境,还不会使自然环境遭受侵害。即使是以前建成的工业企业也要通过合理改造减少生产所造成的污染。这些发展趋势对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熟练运用建筑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工艺及各辅助专业知识,掌握工程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工程学等新兴学科,并有统筹各专业的能力,使工业建筑作品能把人类、环境、发展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重视对落后、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某些建筑往往因为经济进步、技术更新等原因,落后于时代需求,成为“旧工业建筑”,但一些“旧工业建筑”的建筑质量还能满足其他用途。建筑材料的生产耗费了大量能源,这些能源大部分以另一种形式转移到建筑材料中去,所以说建筑材料蕴含能量且应当得到再利用,使其真正达到实际使用周期。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现代建筑师的一个基本观点。

2.6强调工业建筑的文化功能

作为人类文明组成的工业及工业建筑,同样也承担着继承和发扬的责任。现代社会的工业建筑不再仅仅是生产活动的场所,也应作为传播文化的场所。现代工业建筑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文化性功能的引入。具体表现于在工业建筑中加入面向公众的历史展览、爱国教育、技能培训等社会功能。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旧的工业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需要,因而要求工业建筑的形式随之而变化。建筑师们必须面对工业建筑创作的新的挑战,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程序、设计深度,促进工业建筑的发展。

世界建筑论文: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管理模式的对标思考

[摘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更多的中国建筑企业走向世界,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对中国建筑企业有很好的借鉴,需要中国建筑企业进行对标,寻找管理与发展瓶颈,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

[关键词]建筑企业;世界500强;管理;对标;竞争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飞速发展,实现了交通运输业的历史性巨变,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交通创新成果广为应用,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相继崛起,带动了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以公路为例,1999年10月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通车里程1.6万公里,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通车里程1.9万公里,世界第二位,2008年末通车里程实现了6.03万公里。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也突飞猛进,1999年10月,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末,1.6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2001年末,1.9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后,我国高速公路年均新增通车里程6000公里左右。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建筑企业。

1995年,《财富》杂志把全球工业公司500强和非工业公司500强合并成《财富》世界500强,当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共计14家,日本10家,法国3家,美国1家,中国建筑企业没有1家进入世界500强。2011年,入选世界500强的建筑企业12家,中国5家,法国3家,西班牙、美国、德国、韩国各1家,5家中国企业分别是:中交股份、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

中国建筑企业与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距离在逐渐缩小,但是伴随着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建筑企业也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需要对标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管理模式,借鉴成功经验,不断提升,来增强竞争力。

纵观“世界一流建筑企业”,他们普遍具备的特征有: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一定的影响力。

具体来讲,在企业管理上,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优势更多的体现在总部的集团化运作水平和优化的组织架构。首先,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发展都经历过一系列的并购和战略重组,在管理体制上保持各子企业的独立性,追求集团各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构建适应型组织来保证企业持续健康是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推进国际化进程是世界一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跨国公司必须加大战略管控,才能实现战略协同。以德国豪赫蒂夫公司为例,2008年的国际合同额占到了总合同额的89.99%,德国员工人数的“增量比”远低于国际员工的“增量比”,2008年,豪赫蒂夫公司就综合了不同业务板块和区域市场的分布,对原有的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第三,世界一流企业的增长方式,都经历过从规模性增长向盈利性增长的转变,因此,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延伸与整合产业链,更多的释放企业内部的能量,将“资金、技术、管理”老“三位一体”的组织管控模式向“战略引领、品牌价值、商业模式”新“三位一体”的模式转变,是世界一流企业总部组织架构的发展要求;第四,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控风险的不断增加,就要求集团化企业,建立更扁平、更有效、更有力的一体化组织架构,这也就要求世界一流企业总部,要始终将经营管理模式的适应性,组织架构及体系的针对性,内部制度的安排,国际经营人才的培养吸纳,管理机制的再造,市场营销的总体规划,区域总部的建设,业务流程的创新设计,管理方式及手段的集成推广等方面作为工作重点,更加突出总部管控的组织一体化。

因此,中国建筑企业要成为成世界一流建筑企业必须不断优化管理模式,积极调整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调整结构是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关键所在;积极调整市场结构,走国际化快速发展之路。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必然要求;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管理图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优化资源配置,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重要举措;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走科技强企之路。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重要支撑;加大人才培养,走人才强企之路。全面建设世界一流建筑企业,人才是重要基础,只有用好人,企业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建筑企业已跻身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行列,但是中国建筑企业软实力不强,盈利能力偏低,国际化指数不高,人均劳动生产率偏低,总体负债水平较高,在世界范围整合资源的能力不足,业务结构、资产结构、市场结构单一等状况亟待改变。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要求中国建筑企业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对标世界一流建筑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